春夜洛城聞笛范文

時間:2023-03-29 20:18: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春夜洛城聞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東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言】

《春夜洛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后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象和夸張,感情直率真摯又有余蘊,令人回味無窮。

【注釋】

⑴洛城:即洛陽,今屬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鍛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飛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

⑶滿:此處作動詞用,傳遍。

⑷聞:聽;聽見。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樂府雜錄》云:‘笛者,羌樂也。古曲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云:‘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內容多寫離情別緒,一方面又暗含一種習俗:人們臨別時折柳相贈。柳:暗指“留”。

⑸故園:指故鄉,家鄉。

【翻譯】

是誰家的庭院,飛出幽隱的玉笛聲?融入春風,飄滿洛陽古城。客居之夜聽到《折楊柳》的樂曲,誰又能不生出懷戀故鄉的深情。

【賞析】

《春夜洛城聞笛》這首詩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陽)時所作。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時稱東都。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棧里,因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故園情,作此詩。

此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人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是深夜,詩人難于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于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夸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同時寫出其城之靜,表達詩人的思鄉心切。

聽到笛聲以后,詩人觸動了鄉思的情懷,于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楊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北朝《折楊柳歌辭》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思鄉之切。

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詩的第一句是猜測性的問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而打動了許許多多聽眾,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說笛聲由春風吹散,傳遍了洛陽城。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藝術的夸張。第三句說明春風傳來的笛聲,吹奏的是表現離情別緒的《折楊柳》,于是緊接一句說,哪個能不被引發思念故鄉家園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韻裊裊,久久縈繞于讀者心間,令人回味無窮。

篇2

此二句的解釋為:客居之夜聽到《折楊柳》的樂曲,誰又能不生出懷戀故鄉的深情?

出自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全詩為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此詩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后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象和夸張,條理通暢,感情真摯,余韻無窮。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訣竅一:審詩題,掌握答題信息。

解答中考詩歌鑒賞題,考生必須有很強的標題意識,把標題作為一個重要的破解詩歌奧秘的關鍵點來看待,從中尋得詩歌思想感情的蛛絲馬跡。標題,即詩歌的眼睛,包含著諸多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詩歌的類型、詩歌的主要表現手法等。認真研究詩歌的標題,分析其所蘊涵的信息,對考生提高詩歌鑒賞題答題的準確性有很大幫助。可以這樣說,詩歌的標題是詩歌鑒賞的向導。

例如鑒賞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首先從標題入手:“春夜”點明季節和時間,即春天的某個夜晚,“洛城”點明作者當時客居洛陽,“聞笛”點明作者聽到了笛聲。具體是寫笛聲的情況還是寫聞笛的感受,結合詩歌的具體內容我們就很好理解了。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晚上,客居他鄉的游子聽著這樣一支飽含離愁別緒的曲子,怎能不起思鄉之情呢?

又如鑒賞杜甫的《客至》《登岳陽樓》《旅夜書懷》等,根據標題就可以判斷《客至》是寫客人到來的情況或詩人的心情,《登岳陽樓》是寫詩人登樓所見或所感,《旅夜書懷》是旅途中的詩人在某個夜晚時心情的抒發。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后面問題。

征人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篇4

描寫立春的唯美詩句

1、雨打梨花深閉門,誤了青春,忘了青春。____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____蘇軾《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3、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____崔護《題都城南莊》

4、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____志南《絕句》

5、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____秦觀《八六子·倚危亭》

6、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宮墻柳。____陸游《釵頭鳳·紅酥手》

7、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____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8、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____劉方平《春怨》

9、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____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0、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____杜甫《絕句二首》

11、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____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12、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____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3、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____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曉景》

14、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____陸凱《贈范曄詩》

15、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____杜牧《贈別》

16、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____王維《鳥鳴澗》

17、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____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18、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____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19、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20、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____王維《相思》

21、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____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2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23、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____李商隱《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

24、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____韋莊《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25、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____朱熹《春日》

26、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____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27、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____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28、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____宋祁《玉樓春·春景》

29、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____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

30、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____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1、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____杜甫《絕句二首》

32、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____高鼎《村居》

33、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____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城聞笛》

34、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____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

35、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____韋應物《滁州西澗》

36、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____杜甫《絕句》

37、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____馮延巳《謁金門·風乍起》

38、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____王雱《眼兒媚·楊柳絲絲弄輕柔》

39、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____楊巨源《城東早春》

40、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____蘇軾《蝶戀花·春景》

41、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____秦觀《春日》

4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____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

43、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____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44、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____杜甫《春夜喜雨》

45、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____王安石《元日》

46、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____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

47、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____杜牧《江南春》

48、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____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篇5

一、古詩中笛音多與《折楊柳》《關山月》《梅花落》一類的樂曲有關。

《樂府詩集》之民歌“折楊柳歌辭”曰:“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這是寫離別的詩。詩中“長笛”吹“折楊柳”曲,嘆惜別情,可謂古詩第一笛。笛與《楊柳》曲、與“折楊柳”文化掌故的結合,決定它從誕生起就具備了其他樂器所無法替代的底蘊。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李白《塞下曲》“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等,在詩中笛與“折楊柳”合為一體作感情的呼應,是用以烘托感情的媒介,用笛聲表現故園之思、親人之念。

《樂府解題》里載“《關山月》傷離別也”。王昌齡《從軍行》“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說親人之念。陸游《關山月》“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意謂在《關山月》曲調中,寓有壯士報國無路的悲哀。這心情誰能理解!

《樂府詩集》卷二十四《橫吹曲辭》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李清照《永遇樂》詞“染柳煙濃,吹笛梅怨,春意知幾許”,其中“染柳煙濃,吹笛梅怨”是“煙染柳濃,笛吹笛梅怨”的倒文,“梅”指《梅花落》曲調。高適《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馬的時節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那座戍樓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將“梅花落”拆用,構成虛景,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灑滿關山。寫聲成象,而這虛景又恰與雪凈月明的實景配搭和諧,虛實交錯,戰士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不過,這種思鄉情緒并不低沉,感而不傷。

二、笛韻不斷演變,開掘創新,蔚觀。

唐陳羽“橫笛聞聲”意象除卻陳陳相因,賦予全新內容。《從軍行》“海畔風吹凍泥裂,梧桐葉落枝梢折。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在惡劣的自然環境的背景上,突然傳來嘹亮的笛聲。笛聲來自何人?詩人以“不見人”宕開去,卻展現一幅威武雄壯的行軍圖:一支軍隊在紅旗指引下向山頂進發。未言吹笛人,吹笛人自在。此刻“紅旗直上”是“橫笛聞聲”的壯舉,此刻的笛聲成了激勵將士沖鋒陷陣的號角。《風俗通》說:“笛,滌也,所以滌邪穢納之雅正。”或許正是“笛”中應有之義吧。

趙嘏《長安秋望》“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借深秋景色抒思鄉之情。大雁還鄉觸發詩人鄉愁,他在雖高亢卻不歡快的長笛旋律里,默然無語獨倚樓上顧影自憐。“長笛一聲”說景含情,笛聲高亢響遠,似要牽動倚樓人的鄉思遠去,笛聲一鳴即止,旋律不知失落何處,倚樓人悵然若失。《唐詩紀事》載杜牧讀了這首詩,對于“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吟味不已,“因目嘏為‘趙倚樓’”。

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一個秋風瑟瑟、秋雨瀟瀟的夜晚,客游湘江的詩人面對沉沉暮雨、滔滔江水……不禁浮想聯翩,報國的雄心、懷才不遇的憂悶、飄零他鄉的凄苦、知音難覓的惆悵,一時匯集心底,于是寫下這首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名篇。詩的最后兩句“漁人相見不相問,長笛一聲歸鳥門”,運用《楚辭?漁父》的典故,屈原放逐尚有漁父對話,而此時的詩人雖不及屈原境遇惡劣,但卻孤獨得連一個對話的人都沒有。伴隨詩人度過這寂寞夜晚的,唯有一腔難酬的壯志、一天秋風秋雨,一江滔滔流水。至此,我們在慷慨悲涼的笛聲中又聽到一聲悵惆的嘆息。

宋釋仲殊《潤州》“北固樓前一笛風,斷云飛出建康宮”,詩人佇立在北固樓前遠眺大江,不知哪里隨風送來陣陣笛聲,看晴空里片片白云悠悠,不禁令人懷念起已逝的南京建康宮故址來。“一笛風”脫胎于杜牧“深秋簾幕千家里,落日樓臺一笛風”詩句,由笛聲斷云而想起六朝遺址,寄寓了國家興亡的感慨。

朱淑真《秋日晚望》尾聯“倚樓堪聽處,玉笛在漁舟”,訴諸聽覺,抒情主人公不忍聽秋聲,忽聞漁舟笛聲漸漸又奏,激起新的感情漣漪:如水月色灑滿西樓,孤獨少女憑欄凝眸,寥廓江天澄江橫流,波光粼粼漁火跳蕩,悠揚玉笛夜空繚繞……好一幅晚秋雨霽圖,動人遐思之境如在眼前。一笛盡顯功力才情,難怪文學史上說朱淑真與李清照齊名。

篇6

一、關鍵字詞賞析題要分兩步答

常見題目:“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針對這類題,首先要有這樣的認識,即:古詩詞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了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具體而言,要從以下兩步來回答: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從該詞在詩(詞)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 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問:“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思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第一步)。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第二步)。由此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二、煉字型的鑒賞題要答三步

常見問題:“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某字歷來為人所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對這類題,作答時,不要孤立地只讀該字,要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來分析。具體而言,要答三步: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問:前人認為,詩中“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第一步)。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第二步)。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第三步)。

三、語言風格鑒賞題要答三步

常見問題:“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或者讓考生分析該詩的語言風格或語言藝術。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

能用來答此類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這類題要分三步來回答: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示例:

春 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篇7

月夜憶舍弟

作者: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收兵。

杜甫《月夜》

今夜郛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環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靜夜思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除夜作

旅館寒燈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 霜鬢明朝又一年。

歸家

稚子牽衣問, 歸來何太遲? 共誰爭歲月, 贏得鬢邊絲?

鄉思 [宋]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

京師得家書 〔明〕袁凱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唐〕戴叔倫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聞雁 [唐]韋應物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雜詩(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題大庾嶺北驛(宋之問)

陰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送別(隋朝民歌)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尺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示兒(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漁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一剪梅 舟過吳江(蔣捷)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瀟瀟。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獄中題壁(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有感一章(譚嗣同)

世間萬物抵春愁,今向蒼冥一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王維《雜詩》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天凈沙 秋思》

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白居易《望驛臺》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陸游《過故人莊》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賀之章《回鄉偶書》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李白《春夜洛陽城聞笛》

田家無四鄰,獨坐一園春。--盧照鄰《春晚山莊率題二首》

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煙。--韋應物《園林晏起,寄昭應韓明府、盧主簿》

我家吳會青山遠,他鄉關塞白云深。--陳子良《于塞北春日思歸》

我家柱石衰,憂來學丘禱。--李昂《題程修己竹障》

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劉皂《旅次朔方》

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李世民《過舊宅二首》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杜牧《山行》

稚子牽衣問, 歸來何太遲? 共誰爭歲月, 贏得鬢邊絲?--杜牧 《歸家》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漁家傲》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納蘭性德《長相思》

孤舟五更家萬里,是離人,幾行清淚。--馬致遠《壽陽曲。瀟湘夜曲》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逢入京使》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劉禹錫 《秋風引》

篇8

由于文學鑒賞是一種綜合性極強的審美活動,包含的問題較為復雜,所以從考生的角度而言,對此類試題的處理操作普遍感覺比較困難。但既然目前的高考將其列入考查范圍,我們就必須認真準備。

回顧近年來的高考選詩,其鎖定的材料一般都有深刻的思想底蘊和鮮明的藝術特點。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王維的《過香積寺》,劉的《雨后池上》等。因為只有特點突出、個性鮮明,考生分析起來才會有話可說,才能分析得有深度,有文采,同時,也適于高考閱卷的操作。因為雖然“文無達詁,詩無定解”,但高考作為統一考試,必然要求答案在統一性上的可操作性。所以,古詩詞鑒賞題的解答方法也并非“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古代詩詞鑒賞題的答題模式。

第一種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客觀圖景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僅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感傷”。

答題訓練1 :

絕句二首(其一)

杜 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要用這種手法。

答題訓練2:(2005年高考試題)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1)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的。

(2)試從“靜”與“動”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

參考答案: (1)水面如同輕輕磨過的明鏡一樣,倒映出池塘邊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現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 (2)詩人使用了反襯的手法(步驟一)。一、二兩句以“水面平”、“明鏡”、“照檐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靜態。三、四兩句用“忽起”、“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了雨后池上的一種動態之美。詩既寫出了靜態,又寫出了動態,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圖(步驟二)。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訓練3:

春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參考答案: 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過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應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訓練4:(2003年高考試題)

過香積寺

王 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注: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觀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詩眼”分別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步驟一、二)。“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你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訓練5:(2002年全國高考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 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篇9

我喜歡上了王維,我國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不僅詩歌成就大,而且山水畫造詣深。讀王維的詩如同觀山水畫一般,使人不由地融詩情畫意于一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是雄渾壯麗,或是清幽、靜謐。幾組簡潔明快的詞句,便勾勒出了寓意深長的圖景,讓人在品味詩句的同時,眼前自然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難怪后人稱贊他是一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畫家詩人。

外公給我講,在中國繪畫史上,有的繪畫作品就是以詩歌內容為題材進行創作的。例如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就是依曹植的《洛神賦》繪制而成的。“……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渠出綠波……”文字很美,讀起來卻有點兒費力,但經大畫家顧愷之將內容表現在畫卷上,人物與場景便栩栩如生了。夢幻般的境界,飄飄欲仙的靈動,洋溢著畫家豐富的想象力。還有的繪畫作品是在作品中題詩作賦,像畫家李可染的《賞荷圖》,畫面上有一執扇的老翁在塘邊賞荷,神態十分愜意、悠然,畫的上方題詩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中國畫和詩歌關聯密切,詩情要靠畫意來豐富,畫境更要有詩情來充實。因此,“詩情畫意”成為評價中國畫和詩歌時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也就不足為奇了。

語文課上,老師在講解中國詩歌時提到,詩人常常運用一些“比喻”的表現手法,使人產生想象和聯想。詩歌離不開聯想和想象,插上聯想和想象的翅膀,作品才更有活力,才能使意境深遠。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東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他不直接寫笛聲的凄涼、哀婉,而是將笛聲比作風,像風一樣吹滿洛城,散入城中每一個角落,勾起人們的思鄉之情。我覺得這是詩歌中運用“比喻”手法的典范。

有一次欣賞齊白石的作品《小魚圖》時,看到整幅畫除了題款和印章就只有兩條小魚。“水”在哪里?針對我的疑問,父親給我講,中國畫非常重視“虛實”關系的處理,畫中水并沒有出現,但畫面卻通過兩條小魚悠然自得的游弋之態讓人感覺到了水的存在。這種“化無為有、化虛為實”的藝術表現手法,是畫境的詩意。

篇10

(一)

二、1、B2、無3、B4、D5、A

三、《山中雜詩》吳均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竹里館》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二)

1、(1)春季:葦芽躥高,綻開一片兩片葉子

(2)夏季:葦葉三片四片地展開

(3)秋季:頂上的穗子由綠至黃繼而變白

2、①用葦葉、柳條可以做成“樂器”吹奏;

②假日葦塘邊勞動的快樂;

③神秘的“呱呱迪”的叫聲和它的窩;

④有可供解饞的野草;

⑤從葦塘花花草草的變化中欣賞自然之樂。

3、、招惹的意思。這一動詞準確傳神地寫出了大人們被我們的歡樂與希望所感染(吸引)的情狀。

4、A句:運用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出葦芽的尖銳之態,突出其生命力之強。

B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一些花兒在春天競相開放之態,凸顯出春天的美麗和給人的愉悅之情。

5、要尋找葦塘,只能在記憶中尋找,因為隨著時間的發展它已經消失在了高高低低的屋舍下了;表達了因葦塘的消失而產生的惋惜和懷念之情。

啟示:圍繞“自然之樂”或“童心”談均可。

快樂點擊:(門)外(漢)(東)道(主)(書)呆(子)(讀)書(郎)(地)方(官)

(泡)網(吧)(空)城(記)(鄉)下(人)(馬)后(炮)(奧)運(會)(狗)腿(子)

(三)

二、1、B2、C3、B

4、巍峨的高山挺立著身姿,那是在教我們高遠;忙碌的蜜蜂采擷著花蜜,那是在教我們勤勞。5、略

三、古詩默寫: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東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四)

文學作品閱讀:

1、浮躁猝不及防諦聽靜謐

2、從冬天開始孕育,來得緩慢。標志::小草發芽、楊柳吐絮、春燕南飛、春江水暖等。

3、(1)秋天有鈷藍的天空。(2)有人畫的。(3)有溫情的聲音。(4)還可以剝蟹煮酒。

4、“抿”字活畫了舍不得大口喝,只是品嘗地呷一小口的情狀。“吐”字寫出了喝進茶之后呼出一口

氣的無比愜意之感。“染”更寫出了與自己的呼吸都揉和在一起的溫馨。這幾個詞稱贊喝茶時的忘我情態。

5、總結上文,以生動地比喻形象地表現了秋天的偉大母親般的胸懷,贊美了秋天對人類的無私奉獻。

(五)

一(略)

二、1、A2、C

3、白色是天真,純潔無暇;藍色是寧靜,深沉幽雅(或者:黑色是沉重,冷漠無聲;

紫色是神秘,深邃悠遠)

四、默寫:

《逢入京使》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滁州西澗》韋應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知識卡片:1.瑯瑯上口口聲聲2.瑯瑯上口或朗朗上口3.瑯瑯上口4.瑯瑯上口或朗朗上口

(六)

一、略

二、1.C2.歐陽修、關漢卿、王羲之、杜甫、張仲景、關羽、陸羽、吳道子

3.①家父②小女或犬子③令郎4.B

5.頭上是蔚藍的天空

6.見到奔騰的江河,你只盼無愧地做浪花里晶瑩的一滴;雖是一滴,卻能滋潤禾苗

(七)

一、25.另一個丟包人的無端猜忌、懷疑與丟包的女士形成對比(說對丟包的女士起“襯托”、“反襯”或“烘托”作用亦可)(1分),突出了丟包的女士的真誠待人和尊重他人的鮮明個性(1分)。

26.拾提包——(還空包)——(送票據)

27.例句:“陽光一點點離散,她的心也揪得越來越緊。”

簡析:天色逐漸變晚,而丟失的提包毫無著落,烘托了丟包的女士焦急的心情。(分析突出了景物特色和人物心理特征1分。

29.【示例】只有真誠和善意才能消除隔閡。【示例】對每一個卑微的善舉都應該心懷感恩。【示例】善意終歸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二、默寫:

《江南逢李龜年》杜甫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知識卡片:請給下列各組中加點的多音字注音。(注意:題目中忘了加點,煩請對照此處加點)

患上口角炎后會出現嘴角周圍發紅、發癢,接著出現糜爛裂口、嘴角干疼等情況。(jiǎo)

從口角到握手,米盧和希丁克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jué)

農村五保對象和城鎮“三無”對象將集中供養。(gōng)

城主擔心佛到城里后,所有的人都阪依了佛,自己就無法受尊重了。于是下令:“若有人敢供養佛陀的話,就要課五百錢稅金。”(gòng)

陷人我軍包圍的敵人累累如喪家之犬,早已無心應戰。(léi)

望著漫山遍野的累累碩果,果農們心里像喝了蜜一樣甜。(lé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