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詠花木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07 13:44: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吟詠花木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世界銀行房改貸款項目市場銷售商品房土地使用權處置問題,經請示市領導同意,按以下辦法處理:
一、世界銀行房改貸款項目市場銷售商品房,要按規定土地使用權辦理有償出讓手續并繳納地價款。
二、凡未執行安居房屋價格并上繳市安居辦統一辦理銷售手續的,均屬于市場銷售。
三、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在商品房銷售前辦理。繳納地價款總額20%以后,發給商品房屋銷售許可證,其余地價款在辦理產權登記過戶手續之前繳齊,但最長不得超過18個月。
篇2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寫詩 讀寫結合 學以致用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詞大都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語言精華,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這些詩詞短小精悍,通俗曉暢,音韻鏗鏘,朗朗上口。有的蘊含優美動人的畫面,有的富有清新高雅的情趣,有的包含意味深長的哲理,有的抒發純潔真摯的情感,深受每一位學生的喜愛。我常常想,當學生有了一定古詩詞的積累后,如果能學以致用,那么會不會效果更好呢?我引導學生嘗試寫詩,由“動嘴”到“動腦動手”,讀寫結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引導仿寫。走出創作第一步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開始嘗試讓學生練習寫詩。記得第一次要求學生寫詩時,大家都驚訝不已。原來學生背了那么多詩,以為只有古代詩人才可以作詩,沒想到老師竟然叫我們自己寫詩,能寫出來嗎?看出了學生的顧慮,我便因勢利導:“曹操的兒子曹植在7歲的時候就可以七步成詩了……”還沒等我說完,學生便情不自禁地吟出了那首膾炙人口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等學生背完,我接著說:“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比曹植更優秀,如果大家也能寫詩,那該多好啊!”學生雖然大受鼓舞,但畢竟是第一次,即使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一句像樣的詩句,更別說作一首完整的詩。經過琢磨,我決定先從模仿古人的詩句開始。我找來了一段關于瀑布情景的錄像,要求學生模仿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創作另一首《瀑布》。不一會兒,就有一個同學完成了習作:“萬里碧空白云飄,草兒吐芽花兒笑。遙看瀑布似白綢,信手裁來扮人間。”李白把瀑布比作銀河,寫出瀑布的壯觀,這位同學把瀑布比作白綢,寫出瀑布的輕盈、飄逸,恰如錄像里的景觀。當該生朗讀完自己的“處女作”時,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也為學生踏出了艱難的第一步而激動不已。
在教學實踐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仿寫、接龍、填詞等多種訓練方法,循序漸進,使學生在積累的同時,逐步踏上神秘而又新奇的詩歌寫作之路。
二、抓住契機。觀察生活促創作
“創作源于生活”,生活是創作不竭的源泉。如果不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那么再好的作家也寫不出優秀的作品。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的時間短,即使觀察,可能也體會不到什么。應該從觀察的興趣和習慣著手培養學生,引導他們觀察生活,促進詩歌寫作。
有一次,我帶學生去操場上活動課,無意中抬頭一看,發現天上的云朵變幻無常,新奇獨特。立即讓學生仔細觀察起云朵,看誰能以“云”為題材即興創作一首詩。不一會兒,一個學生便想好了,詩是這樣的:“似沙漠駿馬奔騰,如草原牛羊嬉戲。剎那間千變萬化,只留得白云片片。”多有詩意,該生將天空想象成一望無際的沙漠和草原,把云彩比作“駿馬”和“牛羊”,不僅比喻恰當,而且形象生動。最巧妙的是云彩變化的速度之快被表現了出來。
我趁勢引導學生:要想創作出成功的作品,必須時刻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有時甚至需要親自去體驗,才能為創作找到素材和靈感。以后,同學們就經常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寫作的范圍和視野越來越廣。有一個學生家的院子很大,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片果園”,特別是院落棚架上掛滿了綠油油的絲瓜,給他極大靈感。他經過觀察體驗后根據絲瓜生長的順序寫下了一首詩:“綠葉碧藤競延伸,點點黃花引蜂蝶。待到成陰掛果實,正是盛夏鳴蟬時。”前兩句寫綠葉、黃花和蜂蝶,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一片生機;后兩句展開想象,由實到虛,別有韻味,最難得。我稍加評點,這首詩便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其實,學生的靈感正是來源于觀察和生活體驗,當養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后,創作的靈感自然就會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看似偶然的“觸發”,在學生心中卻有積蓄已久、不得不發的必然性,因而可以寫出真實生動的詩句。
三、錘煉字句。培養能力促進步
錘煉詞句,力求語言的準確、生動、形象,這是文學創作的共同要求:但比起其他的文學樣式,詩歌更加要求語言的含蓄、凝練。古往今來的詩作者,總是注重“煉字”、“煉句”,并且與“煉意”融合,力求創造出鮮明生動的意象,蘊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引導學生創作詩歌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其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學生進行詩歌創作練習時,要揣摩、推敲每一個詞,每一句話,反復修改,盡可能用詞造句準確、生動。
記得有一次在課堂上,我播放了一段關于春天景色的視頻,要求學生根據畫面中的景物,展開適當想象,創作一首描寫春天的詩。不久,一位學生舉手發言了,她是這樣寫的:“春日百花競相放,樹木蔥蘢綠成陰。蝴蝶飛來展艷翅,人人都夸春色好。”我一看,發現詩中出現了兩個“春”字,于是提醒她再把詩多讀幾遍,看是不是可以改得更好?該生一讀就覺察出來了,她想了一會兒,把“春日百花競相放”一句改成了“三月百花競相放”。原來她在思考的時候想到了“陽春三月”一詞,同時把第四句中的“都”字換成了“皆”,這樣更加有了古詩的韻味。在看似容易的修改過程中,學生卻經歷了一次扎實的語言訓練過程。再如另外兩位學生創作出的詩句,顯然在“煉字”、“煉句”上下了一番工夫。一位寫的是:“嫩草碧千里,陌上正花芳。蜂蝶慕幽香,翠柳映堤塘。”另一位寫的是:“高山浮云風景秀,桃花含羞露嫩蕊。彩蝶嬉杏歡快舞,溪水清清海棠紅。”第一首中的“慕”,寫出幽香撲鼻;而“映”則寫出綠柳倒影,嫵媚動人。第二首中的“含羞”、“歡快”使人浮想聯翩,興致盎然。
同樣描寫春天的景色,用詞構思卻各有巧妙之處,特別是在形容詞和動詞的運用上,幾位學生都經過了仔細斟酌,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不經過咬文嚼字,哪來的成功作品?通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有了提高。
四、展開想象。盡情描繪詩中畫
古人對想象不乏論述。陸機說:“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劉勰云:“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他們論述了想象不受時空限制的廣闊性、快捷性及與具體物象結合的特點。詩歌是飽含想象、憑借形象表達思想感情的。古詩詞沒有想象就沒有情境,沒有品位,更沒有創意。顯然,想象也是詩歌創作的源泉。因為學生在習作過程中需要大量運用想象和聯想,所以詩詞創作練習更是鍛煉學生想象力的重要渠道,其作用不容忽視。
在訓練過程中,我讓學生通過想象,嘗試模仿填詞。沒想到,一發而不可收,學生似乎寫上了癮,一首接著一首。起初,一位學生在課堂上創作出了一首《憶江南》:“春景美,百花競相放。泉水清瑩似珍珠,岸邊垂柳映水中。游人樂不歸。”格式正確,用語工整。學生憑借想象描繪出泉水、垂柳的色彩、姿態,人物的神情,構成了一幅恬靜優美的圖畫。接著,班上便掀起了《憶江南》熱。寫得較好的如:“祖國美,藍天襯白云。鮮花香氣滿天飄,日出光芒耀四方。云海連群山。”“紅日升,晨霧盡消散。彩蝶飛舞落花中,幼芽何時悄然出。今日春已來。”“泉水好,魚藻映青天。碧波清涼光四射,岸邊垂柳細如弦。能不愛三泉?”學生展開想象,用詩寫景,以詩繪畫,不亦樂乎。
除了學寫《憶江南》以外,學生還嘗試填寫其他詞牌。例如《相見歡》:“江南美景如畫,人皆夸。湖水蕩漾晶瑩見魚蝦。柳抽芽,百花放,蜂蝶鬧,猶如暢賞千古桃花源。”這首詞是學生到無錫太湖游玩時創作的。再如《阮郎歸》:“春花時節梨木園,空山不見人,此山花木知多少?只聞鳥鳴聲,望山去,悲以代,只有離別情,大江浪花騰東去,卻留兒女心。”這首詞是學生暢游燕子磯時有感而發的。
篇3
關鍵詞:桂花;咸寧;城市綠化
桂花是多年生長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桂花樹冠多為圓球形,長圓球形或扁圓形。整個樹形渾厚豐滿,葉色濃綠,郁郁蔥蔥,細枝下垂,婀娜多姿,形體十分壯觀和美麗。桂花以其花香、色雅、冬榮、壽長而倍受推崇,有近20個城市將桂花定為市花[1] 。桂花壽命長、病蟲害少、適應性強,是較耐寒的常綠闊葉觀賞花木,在園林和庭院的綠化、美化、香化及裝飾盆景上有特殊地位 。
桂花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眾多民間傳說相關,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厚的文化底蘊,雅俗共賞而成為中華民族最喜愛的一個骨干樹種。
桂花在城市園林中廣泛應用,成為城市綠化中不可或缺的樹種[2]。著名花卉專家王蓮英對桂花的栽培和鑒賞做了介紹 [3];呂初泰《雅稱篇》中介紹桂花的種植時寫到“桂香烈,宜高峰,宜朗月,宜畫閣,宜重臺,宜皓魄照枯枝,宜微揚幽韻”。
1 桂花在咸寧城市綠化中的應用
咸寧是我國著名的桂花之鄉,咸寧桂花作為城市綠化樹種,經歷了一個由試種、小種、到大種的過程。1994年咸寧開始大量使用桂花樹作為綠化樹種,用于行道樹種植,建成了一號路(現長安大道),溫泉路等桂花街。1998年咸寧撒地建市后,確立了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的目標。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改幼小苗木為二三十年以上樹齡的大樹,改在人行道上栽植為在街道綠化帶、小游園、公共小綠地栽植。2005年,咸寧市進一步加強城市主街道、主環線綠化帶和公共綠地建設,全力打造桂花城。
1.1 專類園綠化
2009年,咸寧市政府投資1000多萬元擴建潛山桂花園,旨在建成國際木犀屬品種登錄中心科研基地、湖北最大的桂花品種專類園、咸寧桂花產業研發中心、咸寧及周邊城市金秋賞桂最佳休閑城市[4]。園區總面積10hm2,分為金桂區、銀桂區、丹桂區、四季桂區和彩葉桂區5個小區。包括本地品種在內,共栽種桂花品種88個;其它木犀屬植物品種4個。
在景觀組織上,以主園路為軸線,將品種分區與桂花文化有機融合。園區從下至上,依次構建桂之源、探花問香、榜眼醉花、狀元折桂4個景點,并用一條青云折桂路貫穿園區,寓示銳意進取、學有所成、仕途得志、飛黃騰達。
探花問香景點位于銀桂栽植區,區內植有銀桂品種群32個。用宋代歐陽修的《謝人寄雙植樹》詠銀桂:“有客尚芳叢,移根自幽谷。為懷山中趣,愛此巖下綠。曉露秋暉浮,清陰藥欄曲。更待繁花白,邀君弄芳馥。”
榜眼醉花景點位于金桂栽植區,區內植有金桂品種群24個。有宋人洪適的《木犀》詠金桂:“風流直欲占秋光,葉底深藏粟蕊黃。共道幽香聞十里,絕知芳譽亙千鄉。”
金桂栽植區的左側是四季桂栽植區,區內植有品種群12個,有明代李東陽的《月桂》詠四季桂:“一月一開花,花開應時節;未須夸雨露,慎與藏冰雪。” 在狀元閣后面是丹桂栽植區,區內植有丹桂品種群18個,有明代張新《丹桂》詠丹桂:“金風飄處識天香,清影分明栽魄光。莫向高枝輕易折,須知紅是狀元郎。”
1.2 古典園林綠化
桂花花朵繁密、花香清遠,為“香花三元”之一,有“天香”之美譽。一般在門前對稱種有兩株桂花樹,古稱“兩桂當庭”或“雙桂流芳”取吉祥如意、萬世流芳之意。在農家小院、學府大門內,常見的是將金桂和白玉蘭和廣玉蘭對植,寓意為“金玉滿堂”,有的把桂花、玉蘭、海棠、牡丹,同植于庭院之中,取“玉堂富貴”之意,有的把桂花、玉蘭、海棠、牡丹、迎春花同植于庭院內營造出“玉堂春富貴”的意境。在荷花池的岸邊植上桂花,每到秋天,荷香溫馨,桂香宜人,二者都清香淡雅,古稱為“桂荷雙馨”。桂花在咸寧綠化中的這些古典種植手法,既體現了老莊“天人合一”順道自然的哲學思想,又實現了人意和居境的和諧統一,給人一種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
1.3 公園綠地
公園綠地包括公園、廣場、小游園綠地。咸寧是無園不植桂,無桂不成園。
1.3.1 人民廣場沁香園。沁香園位于咸寧市政府前面、淦河岸邊、咸寧大道西側,是一座以桂花為主題的游園。 入園處有一塊巨石刻有“天下第一香”。金桂園區石刻宋朱熹《巖桂》中的詩句“葉密千層綠,花開萬點黃”;銀桂園區入口刻有“銀桂映月”;丹桂園區入口石刻:“丹桂棲霞”;四季桂園區刻有李清照詩句“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內以叢植的方式,種植了110棵50年以上樹齡的大桂花樹,桂樹叢間輔植了玉蘭、海棠等春季賞花樹種;楓香、雞爪槭、無患子、銀杏、衛矛、烏桕等秋色葉樹種;枇杷、楊梅等夏季果木樹種;柿子樹、冬青、苦楝、南天竹、火棘等秋冬觀果樹種。
1.3.2 淦河休憩帶。在市區淦河兩岸,建有供市民游覽、娛樂、鍛煉、休閑的休憩帶。城區淦河夾岸共植有桂花樹2800多株(不包括作綠籬的桂花樹),有30年以上樹齡的大桂花樹213棵(還在增植);其中60年以上樹齡的桂花樹46棵,最高樹齡的是1棵150多年的清代桂樹。
1.4 街道綠化
街道綠化包括城市道路、街頭綠地。桂花可以抵抗多種化學煙霧,具有比較顯著的環境保護功能。桂花在咸寧市道路綠化植物群落中出現的頻率和數量都排在前列。其中,桂花路、文筆大道、金桂路、桂花街、咸寧大道90%以上種植的是桂花。值得一提的是,在咸寧大道植樹齡30年以上大桂花樹1000多株,在淦河大道,長安大道栽植大桂樹1600多株,在文筆路植大桂樹500多株,桂花西路植大桂樹60多株,在溫泉路移栽更換大桂花樹250株;在新建成的10km太乙大道兩旁全部種植的是10年以上樹齡的桂花樹,形成了一條優美的桂花長廊。
1.5 庭院綠化
庭院綠化包括私宅庭院、居住小區、學院、辦公場所、屋頂花園的綠化等。將桂花樹叢植或片植在一起,形成了“桂花嶺”,“桂花山”,其間或建假山,或綴奇石,林間擺放石桌石凳。進入桂花林間,仿佛置身野外,回歸自然。桂花在庭院綠化中,可以根據庭院的大小,與其他植物搭配,靈活多變地營造出飽含深意的“春觀花,夏納蔭,秋聞香,冬賞果”等景觀效果。在小院落內,將金桂和玉蘭對植,寓意為“金玉滿堂”;在較大庭院中,將桂花與蘭花、海藻、牡丹同植,寓意為“玉堂富貴”,再加上迎春花,就寓意為“玉堂富貴春”;如果在院角種上紫竹黃金間碧玉竹,佛肚竹,鳳尾竹等竹類品種,則寓意為“玉堂富貴,竹報平安”。
1.6 桂花盆景
桂花樹適于制作盆景的品種主要有“早花丹桂”、“九龍桂”、“柳葉桂”、“日香桂”、“大葉佛頂珠”、“月桂”等。也可根據需要,將桂花與流蘇、云南黃馨、小葉女貞或古樁嫁接,或矮化,或造型后,再培育成桂花盆景。著名鴛鴦蝴蝶派作家周瘦鵑曾題詩吟詠桂花盆景:“小山從桂林林立,移入古盆取次栽;鐵骨金英枝碧玉,天香云外自飄來”。
2 桂花在咸寧城市綠化中的發展方向
2.1 發展桂花文化,打造生態旅游桂花之鄉
咸寧是全國著名的桂花之鄉, 其種植桂花的習俗,演化出了“拜月、守月華、祭嫦娥、桂花撒帳”等風俗活動,催生了獨有的“桂花文化”現象。除了在城區大面積營建桂花景觀、建立桂花博物館,突出咸寧桂花的歷史淵源、品種、栽培方法、加工流程和特色桂花文化;建立桂花專類園形成桂花產業研發中心外,還應積極開發以“桂花文化”、“生態旅游桂花之鄉”相關的產品。
2.2 選擇種植桂花品種
應該樹立品種意識,要注意克服在城區綠化中選用桂花樹時注重大和多的傾向,不同場所選擇恰當的桂花品種樹種植,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奇效。例如,咸寧市城區新建的金桂路兩旁栽植的都是金桂品種樹,銀桂路兩旁栽植的都是銀桂品種樹,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景觀。
采花選用花朵密集的豐產型桂花品種。例如,金桂品種的球桂、咸寧晚桂、柳葉蘇桂、潢川金桂、叢中笑、金球桂等;銀桂品種的波葉銀桂、籽銀桂、銀星、江南麗人等;丹桂品種的大花丹桂、橙紅丹桂、滿條紅等。作行道樹宜選用分枝較高、株型飽滿的桂花品種。例如,金桂品種中的大花金桂、圓瓣金桂、杭州黃、萬點金等;銀桂品種中的早銀桂、波葉銀桂、玉玲瓏、柳葉桂等;丹桂品種中的滿條紅、朱砂丹桂、紅艷凝香、浦城丹桂等;四季桂品種中的大葉四季桂、天香臺閣、淡妝、天女散花等。主景樹宜選用分枝高、株型高大的桂花品種。例如,金桂品種中的大葉黃、大丹金桂、咸寧晚桂、波葉金桂等;銀桂品種中的波葉銀桂;丹桂品種中的狀元紅、小葉丹桂、大花丹桂、齒丹桂等。作盆景宜選用易分枝、株型優美的桂花品種。例如,銀桂品種中的九龍桂、早銀桂等;丹桂品種中的早花丹桂等;四季桂品種中的月桂、日香桂、大葉佛頂珠、小葉四季桂等。選作綠籬、色塊的桂花品種一般是大葉佛頂珠、小葉四季桂、日香桂等。
2.3 與桂花配植的園林植物
桂花樹可與多種植物配植,相互搭配、相得益彰。有觀葉樹種,如楓香、三角楓、銀杏、女貞、香樟、無患子、雞爪槭、衛矛、烏桕、鵝掌楸、懸鈴木、重陽木、皂莢、櫸樹、香椿、石楠、楊梅等,與桂花形成香花色葉的配置。有觀果樹種,如柿子樹、冬青、南天竹、火棘、桔樹、石榴、南方紅豆杉、水碧桃等,與桂花形成香花紅果的配置。有觀干樹種,如垂柳、水曲柳、白蠟樹、梧桐、梓樹、榔榆、木、龍爪槐、青桐、紫薇等,豐富了冬春景色。有觀花樹種,如廣玉蘭、白玉蘭、合歡、木棉、櫻花、梅花、垂絲海棠、木槿、榆葉梅、豐華月季、杜鵑花、梔子花、紅花繼木、金絲梅、茶花、海桐、茉莉花、牡丹等,形成了百花爭艷,香氣怡人的氛圍。其它林下植物,如紫玉蘭、木槿、迎春、含笑、黃楊、枸骨、八角金盤、六月雪、紅花繼木、繡線菊、夾竹桃、山茶花等灌木;麥冬、虎耳草、吉祥草、鳶尾、蔥蘭、百日草、金盞菊、玉簪花、萬壽菊、常春藤、紫藤、木香、金銀花、云南黃馨、蔓性薔薇等草本或地被植物。既提高了綠化覆蓋率,又豐富了景觀層次。
辛棄疾《清平樂?謝叔良惠木犀》一詞寫到"大都一點宮黃。人間直恁芬芳。怕是九天風露,染教世界都香",桂花是咸寧園林的骨干樹種和主要外銷苗木,桂花美化了咸寧,香滿了咸寧,也會香遍神州大地!相信桂花今后在咸寧城市綠化中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彭金國,季夢成.中國木犀屬(桂花屬Osmanthns)植物的研究概括和開發利用[J].江西科學,2004(3)
2 王香春.城市景觀花卉[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篇4
【物質消暑法】
【生活用品】
——扇子——扇子起源于中國,已有 3000 多年歷史。最早出現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 雞毛制成,稱之為“障扇” ,故“扇”字里有個“羽”字。當時,扇子不是用來 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西漢以后,扇子開始用 來取涼,它有“篾疑秋翼蟬,團取望舒景”之趣,“能使凄兮似秋,隆暑斯卻”,所 以古人稱它為“搖風”“涼友”或“快哉風” 、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云: “以扇 逐暑” 。扇子作為祛暑清熱的功能,雖不及電風扇乃至空調,但是它作為一種文 化現象,卻頗耐人尋味。 西漢劉安的《淮南子》云: “炎火鑿池,披裘而扇,不能救也” 。東漢班固的 《竹扇》云: “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團方。來風堪避暑,靜夜致清涼” 。自此有關 扇子的詩詞也脫框而出。名篇中有唐代詩人杜牧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 : 輕羅小扇撲流螢。開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明代詩人瞿佑有詠扇詩 云: “開合清風紙半張,隨之舒卷豈尋常。花前月下團圓坐,一道清風共自涼” 。 前者生動地描繪出少女們持扇追螢的活潑姿態和歡樂情緒, 呈現出一幅清爽的納 涼情景;后者記錄了一家大小同在花前月下,圍在一起消祛暑熱的場景。 《千家 詩》中有: “宮紗蜂趕梅,寶扇鸞開翅;數折聚清風,一捻生秋意。 ”仿佛看見宮 中王公貴妃用手搖著扇子,而后面兩句則使得讀者涼意頓生。
扇子的發明人是誰?目前已無法考證,不過這種辦法原始社會就有人掌握了,只是他們手里拿的很可能是一片大大的樹葉,搖破了再爬樹摘一片,很費事。后來,扇子變結實了,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還有人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涼友”。
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制成的扇子,搖起來比較省力氣,也比較有“檔次”。文人墨客喜歡在扇面上寫詩作畫,既可消暑,又添情趣。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天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到了漢代,一種名叫“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騰空出世,其消暑效果非常可觀。《西京雜記》中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滿堂寒顫”這四個字很令人震撼,不過又肯定要害得那“一人運之”的“一人”滿身臭汗。
——涼屋——唐代出現了一種供人消暑的“涼屋”。“涼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類似水車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涼氣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簾”,屋子里自然會涼快起來。這個方法比“人工風扇”和“葉輪撥風”效果好得多,不論從科技角度看,還是從人文角度看,都是一種進步。有資料顯示,明代人已知道在消暑時巧妙利用地理優勢,掘井納涼,天然環保,不乏科學道理。
——瓷枕——除了上述方法,古人還有別的消夏高招。中國自古被稱為“瓷器王國”,古人除了會用瓷器做碗、做花瓶外,還發明了瓷枕。瓷枕的枕面是一層釉,冰冰涼涼的,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覺來當然涼快。所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恐怕就是古人對瓷枕的熱情謳歌。
瓷枕是中國古代瓷器造型中較為流行的一種, 始燒于隋代, 流行于唐代以后。 據說開始時是作為陪葬的冥器,后來才成為一種盛行的寢具。因為瓷枕性清涼, 是夏季消暑的涼物。再有就是瓷枕上有字,比如“眾中少語,無事早歸。 ”又如: “過橋須下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 ”這些提醒的話寫在枕 頭上,就是給人提醒。 瓷枕的枕面上有一層瓷釉,夏天枕于其上冰冰涼涼的,睡起覺來當然涼快。 所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 ,恐怕就是古人對瓷枕的厚愛了。據說,乾隆 皇帝就非常鐘愛孩兒枕,有一次得到了一件孩兒枕后,詩興大發,題了一首詩: “瓷枕通靈氣,全勝玳與珊。眠云渾不覺,夢蝶更應安。 ”曾經流行一時。
【食品】
——沉本浮瓜——中醫學認為,蓮子性味甘平,具有養心益腎的功用。夏日常飲蓮子湯,能補中強志,養神益脾。中老年人食用,輕身益氣,令人強健。在清朝宮廷中,消暑冷飲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干、鮮胡桃、懷山藥、棗泥糕等料制成,冰鎮后吃起來絕對爽口,真是“過雨荷花滿院香,沉本浮瓜冰雪涼”。
其實,飲食避暑從漢代就開始了。據《荊楚風時記》載:“伏日進湯餅,名為消惡”。古人習慣稱暑氣為惡氣,避惡就是指消暑。“湯餅”是一種放在水里煮熟的面食。雖然湯餅本身不是清涼食品,但在夏天吃熱氣騰騰的湯餅時卻能出一身大汗,從而帶走體內大量熱能。所以,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消暑方法。現在人們也可以吃一些熱氣騰騰的面出身汗來消暑,但是要因人而異,只適合不愛出汗的人。另外,夏天一定要多吃各種瓜果,去火降暑。俗話說:“熱天吃西瓜,不用把藥抓”。另外,比如苦瓜清熱毒,黃瓜解口渴、退干熱,絲瓜化痰止咳、涼血清熱,香瓜去火止渴等等,總之,想舒服過夏,要讓自己“離不開”瓜。
——品茗——《本草綱目》稱: “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 病,火降則上清矣。然火有五次,有虛實。若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 火多盛,故與茶相宜。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 酒食之毒,使人神思清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認為茶有清火去疾的功能。 現代科學證實,茶,特別是綠茶,含有氨基酸、胡蘿卜及維生素 C 、 E 、 P , 葉酸、鉀、鈉、磷、氟、鋅等營養素和茶堿、茶多酚、咖啡因、揮發油等活性成 分,除能供給人體豐富的營養外,還有提神醒腦、除煩解渴、去膩消食和清熱解 毒等功能。所以在炎熱的夏天,飲茶尤當其時。 “烹之浪碧霜之華,啜之味甘露之液”“茶圣”陸羽對茶的研究可謂是登峰 。 造極,他在《茶經》中還說: “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 痛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唐人編撰的《新 編本草》也說: “茶味甘寒,飲茶之后,可拓腎臟血管,而利小便,去疾熱,止 渴” 。而被譽為茶之“亞圣”的盧仝(音 tóng ) ,對茶的嗜好和研究也是頗有造 諧,他的《七碗茶詩》 :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可謂是妙手著文章,傳吟千百年,對后人影響很大;他在茶詩中就說茶有“發輕 汗”“肌骨清”“兩腋習習清風生”的解暑去熱之功效。 蘇軾十分嗜茶。茶,助詩思,戰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元豐元年 蘇軾任徐州太守。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蘇軾去城東 20 里的石潭謝神降雨, 作為《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五首紀行。詞云:“酒困路長睢欲睡,日高人 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記述了他討茶解渴的情景。他夜晚辦事要 喝茶:“簿書鞭撲晝填委,煮茗燒栗宜宵征”《次韻僧潛見贈》;創作詩文要喝茶:“皓色生甌面,堪稱雪見羞;東坡調詩腹,今夜睡應休”《贈包靜安先生茶 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罷巾冠快晚涼,睡余齒頰帶茶香”(《留別金山 寶覺圓通二長老》 “春濃睡足午窗明, 想見新茶如潑乳” 《越州張中舍壽樂堂》。 更有一首《水調歌頭》 ,記詠了采茶、制茶、點茶、品茶,繪聲繪色,情趣盎然。 詞云: 已過幾番雨,前夜一聲雷。旗槍爭戰建溪,春*占先魁。采取枝頭雀舌,帶 露和煙搗碎,結就紫云堆。輕動黃金碾,飛起綠塵埃。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 兔毫盞里,霎時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兩腋 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而元代蔡松年《西江月》詞曰:“古殿蒼松偃寒,孤云丈室情深,茶聲破睡 午風陰。不用流泉石枕。枯木人忘獨坐,白蓮意可相尋。歸時團月印天心,更作 逃禪小飲”。從這些詩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飲茶給人帶來涼爽。
——冷飲——扇子也罷,“涼屋”也好,身上涼快了,嘴巴卻享受不到,所以,冷飲也早早出現了。
大約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貴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于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周朝設有專掌“冰權”的“凌人”。西周時期,“凌人”更上升為朝廷中的一個職位,從職者專門負責冷飲的制作,這足以說明當時冷飲之珍貴。春秋末期,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楚辭?招魂》中有“挫糟凍飲,酹清涼些”的記述,贊賞冰鎮過的糯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古代甚至還有“冰廚”——《吳越春秋》中就記載越王勾踐出游時食宿于冰廚,在當時,它堪稱空調房間,可想而知耗用人力和冰量一定相當大。
唐代開始出現“冰商 ”,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到了宋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贊賞:“似賦還咸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幸福地品嘗到了當時的皇家冷飲“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制而成)。后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制作技術帶回意大利。扇子也罷,其它方法也好,身上涼快了,嘴巴卻享受不到。都說“民以食為 天” ,大夏天的,要是不吃點喝點冰涼之物哄哄嘴巴,怎么會舒服?所以,冷飲 也早早出現了。 屈原《楚辭》中就有“挫糟凍飲耐清涼兮”的詩句。杜甫《攜妓納涼晚際遇 雨》中的“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惟妙惟肖地描繪了達人顯貴之家吃冷飲 的情景。宋人楊萬里對“冰酪”情有獨鐘: “似膩還成爽,如凝又似飄。玉來盤 底碎,雪向日冰消” 。詩人食“冰酪”那種清涼感盡在詩中。 唐代開始出現“冰商” ,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 有“冰商”賣冰只認錢不認人,高估了人們的“渴望” ,反而弄巧成拙。據《唐 摭言》載,有人盛夏在街頭賣冰,過路人熱不可耐,都想一食為快。賣冰者自以 為奇貨可居,故意把冰價抬高,路人一氣之下都忍熱走開了。不一會兒,冰都融 化了,賣冰人賠了本。晚唐時,商人為了招徠生意,更在冰中加糖,吸引顧客。 唐朝顯貴楊國忠還造冰山來避暑,這在歷史上極為罕見。 《開元天寶遺事》 卷上記載: “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于宴席間。座客雖 酒酣各有寒色,亦有挾纊者,其驕貴如此。 ”天然藏冰,在唐代屬希有之物, 《云 仙雜記》說: “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 。而楊氏一族,竟能以融化巨大冰 塊的方式來降溫避暑,足見其富貴驕奢。對于平民百姓而言,冷飲“價等金壁” , 當然只是一種奢望。 而飲食避暑最早于漢代。但漢代的飲食避暑只是“烹羊炮羔,斗酒自勞” , 是一種勞動之余的“斗酒會” ,主要目的是消除疲勞。南北朝伏日以飲食避暑, 有進一步發展。據《荊楚歲時記》載: “伏日進湯餅,名為避惡” 。古人習慣稱暑 氣為惡氣,這里所謂“避惡” ,實際指的是避暑。 “湯餅”是一種放在水里煮熟的 面食。雖然湯餅本身不是清涼食品,但在夏天吃熱氣騰騰的湯餅時卻能出一身大 汗,從而帶走體內大量熱能,所以說,古人盛夏吃湯餅無疑是一種很好的避暑方 法。 時至宋代,伏日清熱防暑食物就更多了。諸如瓜、李、荷葉、綠豆湯、鱔羹、 銀苗菜、新蓮、避暑湯等。據《東京夢華錄》記載說:京都開封人最重三伏避暑。 六月中往往避暑于“風亭水榭,峻宇高樓”等場所。吃則是“雪檻冰盤,浮瓜沉 李……包新荷”《膳夫錄》也記載: 。 “汴中節食,伏日綠荷包子” 。 毫無疑問,夏季熱盛傷津,食西瓜功效最佳。宋代詩人方回《秋熟》詩有: “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瑤膚”的描述西瓜,又名寒瓜。中醫學認為西瓜性味甘寒, 有清熱解暑,除煩止渴、利小便等功用。 《本草綱目》也指出西瓜能“療喉痹, 寬中下氣,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綠荷”與“新荷”都是指荷葉。荷葉為 。 睡蓮科植物蓮的葉,是很好的祛暑食物,其性味苦、澀平。具有清暑利濕、生津 止渴等作用。 《飲食指南》認為,荷葉能“升清消暑,化熱寬中,散淤,主治暑 熱、水腫、淤血癥” 。宋代開封市民伏日,以“浮瓜沉李……包?新花”為避暑 飲食,說明我國至少在北宋時期,人們就注意到盛夏如何利用清涼飲食防暑了。 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贊賞: “似賦還咸爽,才凝又欲飄;玉來 盤底碎,雪到口邊消。 ” 明清以來,伏日最盛行吃蓮子湯。據《帝京歲時記勝》載: “六月盛暑,食 飲最喜清新。京師蓮食者二;內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 宜干用。《清稗類鈔》也說: ” “京師夏日……鮮蓮子之類,雜置小冰塊于中”宴 客。中醫學認為,蓮子性味甘平,有補脾澀腸,養心益腎的功用。夏日常飲蓮子 湯,能補中強志,養神益脾。中老年人食之,輕身益氣,令人強健。夏日飲蓮子 湯益壽是有科學道理的。 在清朝, 伏天里選擇中草藥避暑是當時北京地區一大特點, 《京都風俗志》 據 中記載: “伏日,人家有食盛饌異于平日者,謂之‘貼伏膘’ 。或以此日起,有合 冰水者,或有煎蘇葉、藿葉、甘草等湯,于市中舍之,謂之暑湯” 。這里“蘇葉” , 即紫蘇葉,中醫學認為紫蘇性溫、味辛、發表散寒、理氣寬中、化痰止咳。 《日 華子本草》稱其: “止咳,潤心肺,消痰氣。 ”中老年和兒童夏日飲蘇葉湯,則有 健脾補中,脾土健旺的功效。 “甘草” ,亦稱甜草,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醫 學上以根狀基入藥,性平、味甘,功能緩中補虛、瀉火解毒、調和諸藥,生用可 治咽痛、癰疽腫毒。 “藿” ,草名,即藿香。中醫學上以其莖、葉入藥,性微溫,味辛甘,功能 解暑、化濕、和胃、止嘔。主治感冒暑熱、頭痛胸悶、精神不振、食欲不佳。 《本 草圖經》謂其“治脾胃吐逆,為最要之藥。《醫余錄》說: ” “藿香,恒散暑氣, 避暑氣。 ”足以可見,蘇葉、藿葉、甘草湯是盛夏食療佳品。
【精神消暑法】
——賞景祛暑——暑夏三伏天,烈日當空灼。在“火輪杲杲(gǎogǎo)懸中天,下鑠大地生青煙” 的環境中,若能臨水亭榭,荷花池畔,那該是怎樣的一種愜意呢?綠樹蔥蘢,萬 木蔭蓊的山中儼然天然空調世界。 唐詩人姚合的五絕寫出了身居林木掩映的高樓賞景消暑的妙趣: “避暑高樓 上,平湖望不窮。鳥穿山色去,人歇樹陰中。 而高駢在《山亭夏日》詩中云: ”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山 亭古樹參天,人跡罕見,薔薇飄香,周身清涼,描繪出一幅別開生面的山中消夏 風俗畫。 元代釋英的《山中景》詩云: “六月山深處,輕風冷襲衣。遙知城市里,撲 面火花飛。 ”城鎮人口稠密,赤日如烤。而山中樹木青翠,陰涼風爽,兩相比較, 恍若涼熱兩世界。 晚清書法家何紹基在《慈仁寺荷花池》中則這樣寫道:“坐看倒影漫天河, 風過欄桿水不波;想見夜深人散后,滿湖螢火比星多。 ”都能讓讀者很容易從中 感受到徐徐輕風帶給盛夏夜中人的無限快樂。 暑夏的山洞陰涼宜人,實屬消暑佳境。廣西陽朔有個碧蓮洞,洞內有水,水 動生風,吸引古今無數游客來到這清涼世界消夏。有個文人留下獨具一格的回文 詩: “香蓮碧水洞風涼,水洞風涼夏日長。長日夏涼風洞水,涼風洞水碧蓮香。 ” 這首詩順讀倒讀都是消暑降溫的意境,品讀之余頓生幾分涼意。山中樹茂林密, 成了古人納涼的好去處。 喜歡在水亭之中納涼的唐代詩人劉禹錫吟詠出: “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 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 ”岸上是青竹,池中是紅蓮;喧 鬧的市聲遠去了,煩惱的心事散去了;舉目環望,清風徐來,水波微興,頓覺心 曠神怡,似乎就要羽化成仙了。有如此的勝景,詩人劉禹錫哪能不詩興大發呢? 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 ,所寫的也是水邊納涼的情景: “山光忽西落,池月 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近水亭臺,不 僅“先得月” ,而且是先退涼的。詩人沐浴之后,洞開亭戶, “散發”不梳,靠窗 而臥。 南宋詩人楊萬里也喜歡在池邊乘涼,他在《暑熱游荷花池上》寫道: “細草 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細草微風, 蓮花遮面, 幽深而寧靜, 不禁使人聯想到流連于池畔綠蔭中那種逸趣盎然的情景。 宋代梅堯臣喜歡在古寺中納涼,并寫下《中伏日妙覺寺避暑》“高樹秋聲早,長 : 廊暑氣微。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忘歸。 ”寫禪房花木蔥籠,長廊曲徑幽深,品茗 納涼,堪稱納涼詩佳作。 詩人真山民喜歡避暑山亭里,他的《山亭避暑》寫道: “怕礙清風入,丁寧 莫下簾。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趨炎。竹色水千頃,松聲風四檐。此中有幽致,多 取未傷廉。 ”身處有風吹有景賞的山亭,確是遠離暑熱煩躁的好所在。 北宋葛元懷避暑時喜歡欣賞景物,借景抒情,尋求樂趣,他的《夏日》詩寫 道: “曉荷承墜露,晚岫障斜陽。樹下地常陰,水邊風最涼。蟬移驚鵲近,鷺起 得魚忙。獨坐觀群動,閑消夏日長。 ”詩人在暑夏中一邊閑看鳴蟬驚飛,喜鵲棲 枝,鷺鳥掠水,魚兒撲騰,一邊乘涼消夏,樂在其中。 南宋詩人陸游喜在水畔橋邊納涼,他在《橋南納涼》詩中寫道: “攜杖來追 柳處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暑夏月夜,詩 人拄杖追涼到橋南,徜徉于碧波蕩漾的蓮池小徑,月明風清,星河半落,清風拂 面,荷香沁脾,笛聲悠揚,這種納涼方式充滿詩情畫意,實在令人贊慕。 南宋另外一位詩人楊萬里在《暑熱游荷花池》一詩中寫道: “細草搖頭忽報依, 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詩人邀友執傘遮陽,漫 步荷花池邊,把盛夏的炎熱與乘涼的愜意寫得栩栩如生。 徐璣在《夏日閑坐》里說“無數山蟬噪夕陽,高峰影里坐陰涼。石邊偶看清 泉滴,風過微聞松葉香。 ”他倒也是個懂得生活情趣的人,從自家的庭院樓閣到 附近的水榭涼亭,一邊避暑,一邊品味著一草一木中的情韻,偶爾遇到“一川佳 景疏簾外,四面涼風曲檻頭”的情形,就更怡然了。
——寧心化暑——每當盛夏來臨,一些人常常睡覺不酣,吃飯不香,精神委靡不振。情緒煩躁 不安,變著法子消夏取涼卻仍然是燥熱難耐。其實,面對滾滾熱浪和各種各樣的 降溫措施,首要的還是來自自身的“心理降溫” “心理避暑” ,即寧心化暑,心靜 自然涼。 中醫認為:人體由神與形合而為一,保健養生,須善于調援精神,講究心理 衛生,以增進健康。所以,古人非常看重通過心理減負來達到消暑納涼之目的。 無論天氣多么炎熱,只要靜下心來,在空氣清新的院中、書房或臥室,安上一張 竹床,或擺一木凳,或置一躺椅,或坐,或倚,或臥,意及碧空、疏星、朗月或 極地冰川、雪域草原,自會從胸中溢出清氣,心底漾出涼意,愜意至極。 唐代詩人白居易作《消暑詩》曰: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 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詩人獨坐 院中,修心養性,迎著臨窗的徐風涼風而怡然自得。白居易還有詩為證: “人人 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 ”看來, “心 靜自然涼”確實是一劑消暑良方! 北宋詩人蘇武也曾寫過類似的詩: “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放了群功, 空故納萬景。 ”這種超然脫俗的心態,正應了那句名言“煩夏不如賞夏” 。南宋詩 人陸游則有《夏日》“竹梢露滴驚殘夢,荷蓋風翻送早涼。暑用酒逃猶有待,熱 : 憑靜勝更無方。 ” 這一切,用宋代另一詩人溫革《瑣碎錄》所引詩來總結,就是: “避暑有 妙法,不在泉石間。寧心無一事,便到清涼山。 ” 其實, “六月紅云不肯移,清心自合勝炎曦。 ”古人認為,清心靜氣才是避 暑的最高境界。王維在《苦熱行》中繼續寫道: “思出宇宙外,曠然在寥廓。長 風萬里來,江海蕩煩濁。卻顧身為患,始知心未覺。忽入甘露門,宛然清涼樂。 ” 面對暑熱的煎熬怎么辦呢?他竟然幻想著飛身離開地球到云天之外, 遨游在有長 風萬里的寥廓太空之中。 但幻想代替不了現實, “忽入甘露門, 最后 宛然清涼樂” 。 “詩佛”要靠修心養性,從心理上入佛家甘露門,才得清涼之樂。王維的中心思 想是在世俗社會中掙扎, 宛若夏天的酷熱天氣里煎熬一般, 只有放棄所有的欲望, 遁入空門,才是解脫苦熱的唯一妙方——心靜自然涼。
——吹自然風——“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這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懷辛大》中所描繪的度夏景致。“開軒”而可 “臥閑敞”,可見古人愛吹自然風,不僅是由于當時條件所限,而是自然風確實能帶來真正的涼爽。
如今,我們處在一個空調器的時代,辦公室、居室、汽車里等全都有空調。然而空調器是以自然界排放熱量為代價,為某個局部空間輸送涼爽的。結果便是,雖然我們有空調,但我們依然很燥熱。而電風扇的風始終來源于室內,不會帶來較新鮮的空氣,故不及天然風令人舒服。吹一段時間,人的汗液吹干了,但感覺不到涼爽,更不用說阻礙人體正常汗液排出的空調了。所以夏天盡量少開空調,打開窗戶,讓風【蟹】流動起來,該出汗就出汗,在最自然地風中獲得最舒適的狀態。
——垂釣抑暑——夏天的早晨或午后,撐竿垂釣于白楊遮蓋、綠柳垂波的河湖岸畔,呼吸著水 邊的新鮮空氣, 欣賞著水中的百態游魚, 既消除了炎熱暑氣, 又增添了生活樂趣; 既寧神靜氣,又健腦強身,其興頗濃,其益無窮。難怪唐朝儲光羲會作詩曰: “垂 釣綠彎春,春深古花亂;云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 。真可謂:風平,水清,心 寧,垂釣之樂不在魚,在于清涼世界也。 明代李時珍指出,垂釣能解除“心脾燥熱” 。暑天炎熱的氣候往往使人煩悶、 焦躁,容易“上火” ,所以夏天釣釣魚是不錯的選擇。古人云: “湖邊一站病邪除, 養心養性勝藥補” 。釣魚的修身養性作用乃不可小視也。 垂釣,現在很多老人仍保持著這一愛好。釣魚不僅在于獲魚,更在于怡養性 情,增益身心。夏天,每當你來到水庫、池塘邊,在繁茂的樹陰下,尋得舒悅和 寧靜,多么愜意!垂釣是用腦、手、眼配合,靜、意、動相助而成的。垂釣之際, 眼、腦、神專注于浮標的動靜,不聲不響,意在丹田,形靜實動,它對提高人的 視覺和頭腦靈敏的反應能力,都起到了積極作用。而專注歡樂的同時,環繞身邊 的還怕沒有涼爽嗎?
——弈棋忘暑——有一首古詩曰: “對奕林蔭下,存亡楚漢爭;茗甘何曉味,煙灼哪知疼?人 靜無蟬噪,沉思任鳥鳴,相拼忘萬事,忽見滿天星” 。隨著棋局的變化,那夏日 的熱焰早消失得無影無蹤。
——享受夏趣——
明代李明珍指出,垂釣能解除“心脾燥熱”。暑天炎熱的氣候往往使人煩悶、焦躁,容易“上火”,所以夏天釣釣魚是不錯的選擇。古人云:“湖邊一站病邪除,養心養性勝藥補”。釣魚的修身養性作用乃不可小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