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友情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14 02:12: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表現友情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孫青詩作;審美視角;山水情節
中圖分類號: I042 文獻標識: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0)09-0089-02
十月的北國蘭州,山色樹影里顯現出無盡的飽滿和蒼涼,天空,陽光,曠野,雁聲,以及云影下的城市,穿城而過的奔涌的黃河,共同構織成北方古城獨有的絢麗和嬌媚。這個季節,《孫青詩稿》以濃郁的情感色彩,鮮明的青春格調,呈鮮在人們面前,覽之令人心緒萬千。這些文字背后所隱現的或真率或明麗的詩意內涵,經由一連串透明而純美的意象組合,構成了一個芳齡少女特有的文學品格和動人意境。《孫青詩稿》所凝成的文學格調,為作者的青春人生提供了優美而詩意的“景深”,可以想見,作者孫青的文學情感里那環佩叮咚、婉然飄逸的倩影。
翻檢著《孫青詩稿》,我不忍心用古典詩詞的傳統格律去審視這些文字,不忍心用平平仄仄的“枷鎖”去框范這些生機鮮活的詩句,她盡管稚嫩青澀然而天真爛漫,盡管游離于平仄格律之外然而卻清純可愛。
孫青寫詩,特別鐘情于山水草木,令人回味沉吟的,是充盈于文字后面那裊裊回旋的山水情韻,他筆下的文字,一彎新月,一行歸雁,一滴清露,一縷桂香,無不體現出她關愛自然、鐘情山水的審美視角。
青陽綻盡夏風生,吹落浮華入眼明;
曉霧纏綿縈秀荷,晨光初醒聆鶯歌;
蝴蝶飛落雁聲寒,秋色沾唇醉云天;
酒濯梨花白,醉染新柳;
水鑒青樅影,穹襯素云衫;
暗云微掩月光疏,乳霧淺浮露華濃……
那朦朧如織的曉霧,依稀可聞的鶯歌,秋寒成陣的歸雁,隱約閃爍的晨星,挺秀的松柏,淡香的荼靡,翠葉上晶瑩的露珠,雨中的薔薇,夕陽沉水,晚雀歸巢,梨花如玉,風梳流云,蒼茫的遠山,水氣氤氳的長堤……這些自然風光中所蘊涵的人文象征,逐一被孫青拈入詩章,凝成一連串鮮活的文學意象;青青長葛,幽幽木槿,山水大地和滄溟草木,似乎給了孫青無盡的靈感,她用詩意的眼光完成了主題與客體之間的有機契合。她似乎十分珍愛這份藝術感覺,審美的觸角所至,游蹤所及,筆下便流出婉然的詩句,儼然如同古典才女,舉手投足之間將山水情韻化為詩作,悄悄收入詩囊……
孫青在年少時揮別故鄉蘭州,只身遠赴美國去讀高中,這種經歷在同齡人當中并不多見。身在異鄉所表現出的對親情和友情的心儀,便十分強烈,有意無意之間構成了孫青詩作的另一個重要內容,他對親情和友情生發出坦誠的歌吟。《春寒》一詩描述了在春光將去的乍暖還寒時節,收到了遠隔重洋的慈母郵寄的衣服后,所表現出的思念慈母、懷戀故土的深情,“著衣思人懷故土,俯首挽袂嗅馨香”,不用過多的渲染,而攬衣聞香的小小舉動,就將這真切動人的戀母之情躍然寫出;《同窗》一詩則描述了少女之間調侃嬉戲、笑靨明麗的場景,然后筆鋒一轉,“不畏數載寒窗苦,最恐相識成陌路”,對中學畢業后同學之間可能各奔東西的未來友情生發出些許的擔憂。《惜別》則借助蝴蝶入花、睡蓮傍葉的意象,表達了珍視友情、知音難求的心緒。《除夕有懷》則是在異國他鄉借風遙寄,借助中國傳統節日對故鄉小妹的熱切思念,“猶記歸家日,小妹閑弄箏。叮咚平仄聲,恰似水泠泠”,小妹撫袖弄箏的身影,成了萬里之外作者詩化的表達對象,思念親人,寄托深情,意象單純而清晰。
孫青雖然只身遠在大洋彼岸,而天性清純,熱愛中國古典文學和音樂,個人情懷和藝術感覺交織成的詩句,隱隱透露出一個芳齡少女對時光流逝的嘆惋,對花季青春的淡淡的感傷。
風拂翠樹滴清露,雨打薔薇滿院香;
院落糾纏青青葛,月下復吟舊時歌;
水升氤氳漫長堤,風攬楊花送離人;
昔日少年遙相猜,若時方知清顏改;
只影覆蒼苔,孤燈向清池;
若問吾心恨幾重,夜來清風散愁容……
篇2
論文摘要:古詩是我國悠久詩文化的一朵奇葩,是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學習古詩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夠使學生學到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在古詩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使學生從小就具有愛國主義情感,懂情懂意,并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最精華的部分是詩。在我國,詩從《詩經》始,可以說是歷史悠久。詩人各朝各代各時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現了很多著名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作的內容也包羅萬象,題材不拘一格,特別令人稱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詞一句都經過千錘百煉。在悠久的詩文化中,古詩是一朵奇葩,它意境優美,含義雋永,語言形象,韻律和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現代教育應特別注重古詩教學,意在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
古詩教學從小學開始,學生學習古詩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還可以從中學習到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文化。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小學古詩教學。那么,對于蘊涵著優良中華傳統文化的古詩,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呢?
一、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團結和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德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教育學生具有愛國主義情感。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具體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教育學生熱愛祖國
歷朝歷代都有好多愛國詩人,他們的很多詩篇都飽含著深深的愛國之情,如南宋詩人陸游、抗金名將岳飛、愛國主義詩文文天祥等。唐代詩人杜甫一生愛國憂民,他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寫道:“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首詩描述了詩人聽聞收復河南河北后喜極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達了詩人關心國家、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王昌齡在《出塞》一詩中寫道:“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體現了詩人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樣的詩人和詩作還有很多。在教學時,教師要使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努力學習,長大后為祖國的發展出力獻策。
(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
古詩有云:“人是故鄉親,月是故鄉明。”可見其對家鄉的熱愛。唐代詩人李白膾炙人口的詩作《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句傳達的便是詩人思念故鄉、熱愛故鄉的情感。宋代詩人王安石在詩作《泊船瓜洲》中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的熾烈情感。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對這些千古佳句進行深入解讀,進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
(三)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尤其是廣大勞動人民在人類歷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身上散發著自強不息的優秀文化傳統的光芒。因此,熱愛勞動人民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唐代詩人李紳在《憫農》這樣感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勞動人民的艱辛,感受詩人對勞動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二、加強對學生情誼的教育
除了有表達愛國主義情感,熱愛家鄉、熱愛勞動人民情感的詩作之外,還有很多是表達親情、友情的詩作。情誼是十分美好的東西,每個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都會產生或深或淺的情誼。在當前快節奏的生活中,人際關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
(一)親情教育
愛家才能愛國。家是親情維系的一個團體,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親情的體現。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充滿了對兄弟的思念之情,讀來使人頗為感動。詩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至極。著名的《七步詩》雖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殘,但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間要和睦相處。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切體會親人的關愛,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道德品質,使學生與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營造一種和諧的親情關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又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與朋友交往是學生學習、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學生才不會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會博聞。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朋友的選擇也大有學問。因此,對學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視。古人就十分重視朋友間的交情,在詩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表達了詩人與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刻體悟詩中所表達的對友人的深情厚誼,教育學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學習,相互幫助。
三、加強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生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才能成為社會的優秀人才。引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靠單純的說教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使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教學中有所感知,有所體悟。
古詩中,有很多關于人生觀、價值觀的詩作,教師可以拿來一用。如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現了詩人不斷進取的精神。明代詩人于謙在《石灰吟》一詩中寫道:“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表達了詩人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獨自開”,不但歌頌了梅不屈不撓的精神,也表達了自己變法的決心。教師在教學這些古詩的過程中要特別強化其中蘊含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在優美的詩句學習中受到教育。
詩歌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審美,還兼有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學生情誼和正確、積極人生觀、價值觀的任務。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所認識,有所學習,有所發展,這樣中華民族的才能始終屹立不倒。
參考文獻:
[1] 龔睿,《對當前小學古詩文教學的反思》[j],《當代教育論壇》,2005(6)
篇3
綜觀近三年的語文中考卷,記誦默寫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題型:直接默寫型、理解默寫型、遷移默寫型、運用默寫型等。筆者收集了多地2011年中考語文試卷,詩詞默寫的考查率幾乎為100%,且多以直接默寫型為主,兼顧能力考查。
試一試:我已經掌握得怎樣了?
一、 直接默寫型
1. (2011?江蘇省徐州市) , , ,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2. (2011?江蘇省蘇州市)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 。(《魚我所欲也》)
3. (2011?江蘇省南京市)海內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2011?北京市)孤山寺北賈亭西,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二、 理解默寫型
5. (2011?江蘇省南通市)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 , ”兩句表現了詩人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6. (2011?江蘇省泰州市)《錢塘湖春行》中通過植物的變化描寫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 。
三、 遷移默寫型
7. (2011?湖北省孝感市)古代文人墨客出行渡水,自然少不了舟,請寫出含有“舟”字的一聯詩句: 。
8. (2011?山東省萊蕪市)我國古代詩詞中有大量抒發思鄉情懷的詩句,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請再寫出一個抒發思鄉情懷的詩句: , 。
四、 運用默寫型
9. (2011?江蘇省常州市)面對艱辛與壓力,不少古詩詞告訴我們要學會做一個堅強的人。請寫出其中的兩句: , 。
10. (2011?云南省玉溪市)面對日益惡化的環境,人們更加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請用相連的兩句古詩描繪出你向往的生態環境(課內外均可): , 。
聽一聽:我一定會深受啟發!
直接默寫型試題涉及古詩詞、古文中的名句和重點句,以及對短小的詩詞進行全文默寫,比較容易。但有些同學會出現一些錯別字。所以,同學們平時就要按照要求認真背誦,認真默寫,對寫錯的字結合句意加以理解記憶,或把易錯的句子加以整理,以免再犯。
理解默寫型試題要比直接默寫型難度稍大些,靈活性也強一些。同學們不僅要準確、熟練地掌握原文,還要對詩詞中的每句話加以正確理解,尤其要把名句放到全文中去理解,聯系全文主旨來理解記憶,同時將所學的詩詞緊密聯系生活,學會拓展運用。
遷移、運用默寫型試題的要求比較高,它將課內外的詩文積累聯系起來,注重考查綜合掌握能力、同類歸納能力,同學們只有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時,才能從容不迫。對待這類題目,我們可以按照種類進行一定的梳理歸納,如按照“風”“花”“雪”“月”等自然類,按照“酒”“舟”等物件類,按照“送別”“思鄉”等情感類,加以分類整理、積累,只有這樣,才能厚積薄發。
練一練:只要努力就會成功!
1. ,贏得生前身后名。(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2.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頤《愛蓮說》)
3. 醉翁之意不在酒, 。(歐陽修《醉翁亭記》)
(1~3選自2011年江蘇省南京市中考卷)
4. 蒹葭蒼蒼, 。(《詩經?蒹葭》)
5. ,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6. ,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4~6選自2011年江蘇省無錫市中考卷)
7. (2011?江蘇省連云港市)生活中總會遭遇困境,只要你不氣餒,不懈地走下去,就會峰回路轉,絕處逢生,達到一個美好的境界,這正如陸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說:“ , ”。
8. (2011?廣東省深圳市)樂器常常在古詩詞中或傳情達意,或渲染氣氛,如《詩經?關雎》中的“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傳達了青年男女純潔的愛情;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中的“ ”引發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里的“ ”烘托了邊地送別友人的氛圍。
9. (2011?廣東省梅州市)生活中有收獲的喜悅,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們擁有“ , ”的良好心態,就能正確面對人生。
篇4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詩詞復習 “變”
詩詞,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其高度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成為中國文學藝術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認識能力、創造能力等方面上,詩詞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的語文教育非常重視對這一傳統文化的傳承,從小學到中學的各種版本語文教材中都安排了古代詩詞的學習內容,各省市的考題中也均有對學生詩詞積累情況的考察題目。例如:2008年河北中考題,(1)往矣,_______,還看今朝。(《沁園春?雪》)(2)________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3)最是一年春好處,________。(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再如:2008年河南中考題:運用修辭,能使詩句靈動、表意雋永。“忽如一夜春風來,_______”,巧用比喻,為寒冷的邊塞增添了無限春意;“烽火連三月,__________,運用夸張,表達了杜甫對家人的強烈思念;“落紅不是無情物,________”,運用擬人,使落花有情,表現了它無私奉獻的精神。從這些題目看,初中階段對詩詞的考察主要側重對學生詩詞的積累以及詩詞內容的簡單理解上。基于中考的這種導向,從初一到初三,詩詞的復習也就成了語文基礎知識復習的重要內容。那么,詩詞復習課應該怎樣上才有味,怎樣上才能使學生愛上呢?
首先,一些老師的復習模式要更新。從以上所列兩省詩詞的考察題型看,大多數是完成簡單的詩詞填空,或根據對內容的理解寫出相應的詩句。這種考試模式就造成了目前詩詞復習的一種應試狀態――以學生的背誦默寫為主,就是對于需要理解的詩句,老師也往往會直接給出題目,學生直接填出答案就可以了。于是,詩詞復習課就被有些老師簡單處理為“背誦――老師抽查”、“背誦――學生默寫”、“背誦――過關測試”等簡單的模式,雖然這種反復記憶、反復檢測的手段在應試中也能幫助學生較順利地完成題目,但靜思其弊端卻著實不少。這種教法注意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了嗎?在各個學科齊頭并進、緊鑼密鼓的復習階段,這種簡單而又枯燥的復習方式會有高效率嗎?此外,復習就僅僅等于知識的簡單回顧和重現嗎?這種復習方式對“溫故而知新”又作何解呢?復習應該達到在原有理解認識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使學生體會得更透些,領悟得更深些,其最終目的是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服務,況且,詩詞是中國文學藝術的瑰寶,這其中蘊含很多耐人尋味的精髓。簡單背誦能體會到詩詞的意境、詩詞的美嗎?能感受到詩詞煉字的精妙嗎?能悟透詩作的情感嗎?所以我認為,這種應試的復習模式應該休矣。語文老師應該給詩詞復習課加點“鹽”,讓課更有“鮮”味。那么,具體到日常教學,老師們可以怎樣做呢?我認為不妨在以下幾個“變”字上出招。
一、變自由背誦為才藝朗誦
自由背誦時,學生往往追求背會背熟即可。而朗誦講究節奏、重音以及情感,精彩的朗誦或低回婉轉、或高亢激昂、或慷慨悲壯,朗誦者能用她的聲音傳達出詩作的內涵情感。在這個過程中,不論是朗誦者還是欣賞者都能被詩歌所創造的意境所感染,而這讀詩的趣味也在朗誦中產生。這絕非自由背誦所能比得了的。
二、變簡單抄寫為每周書法
干干凈凈一張紙、或橫或豎幾道格、或硬朗或娟秀的鋼筆字,無論給誰看都是一種享受,學過的這些詩詞經過學生的精心雕琢,一下子就以另外一種氣質展示了出來,我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抄了一遍詩這么簡單。
三、變“大雜燴”為“整齊劃一”
這個方法體現的是詩歌復習的篩選分類。老師可以幫助學生按照內容將詩歌巧妙分類,例如:鄉情系列、愛國系列、四季系列、田園系列、親情愛情友情系列、山川秀水系列,等等,相信學生從這些類似的素材中一定會獲得深刻的感悟。
四、變考試為競賽
學生都有一種表現自我的欲望,老師就可以為他們創設一個可以展現自我的輕松愉快的平臺,詩詞復習就是一個絕好的素材,可以組織學生比比誰積累的詩詞多,誰對古代詩人最有研究,看一看誰對詩詞有獨到的見解。精心挑選兩個學識氣質俱佳的小主持,認真撰寫出具有一定語文水準的主持詞,再加上兩隊嚴陣以待的男女生賽手,精心設計的詩詞題目,相信這堂課一定比埋頭苦寫來得有意思得多。
五、變簡單記憶為自由表達
篇5
2009年,在北京密云青菁頂風景區舉辦的《作家報》復刊六周年筆會上,我認識了馮文喧。馮文暄是最近幾年嶄露頭角的女詩人,在她的詩歌中愛情詩占的比重很大。而在她的眼里,異性也許只是一個模糊的書寫對象,屬于臆想大于真實,也就是藝術里常說的“不真實的真實”。在詩歌的構成因素里,可謂“真”為最高。事實上,馮文喧詩中的愛情,其實已向友情和親情的領域浸透。如果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屬實,那么馮文喧的詩歌里,隨處流淌著的對生命欠缺的渴求以及對已逝時光的回味,以此打造的一些詩句,讀來很是感人。
我認為,馮文喧的詩歌更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對話,由于發自內心,才無處不體現出一個真字。如:《悲傷的秋千》里“那天\我們歡樂的蕩上秋千\速度載著你的笑旋轉\今天,褐色的纖繩盛滿塵埃\歡笑以啞語的方式慢慢變淺”。如果說自然是最好的老師,那么一個優秀的詩人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朝著“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方向努力。當一個詩人跨越了初級模仿、技巧練習等階段,進入較高的藝術階段時,“具象”和“大象”好像相互對立又相互支撐,它們因對方的存在而存在,同時也因對方的消失而消失。有時文字看似平平常常,卻令人回味無窮,平庸之中見神奇。我們在馮文喧詩歌的某些段落或句子中,已經看出了某些端倪。作為醫務工作者的馮文喧,曾經參與過“抗擊非典”的戰斗,這讓她比常人更深刻地體會到了生死離別,體會到了個人與人類、小愛與大愛之間的關系,這一年她發表了組詩《這年,我參加了“抗非”一線》:“這個春天我踏上征程\腳步沉甸而凝重\沉甸是為了要兌現許給兒子的諾言……”“你要和他們一起面對生命中襲來的風和雨\如果說SARS病房是一個特殊的舞臺\那么你\就是在用獨特的方式跳動著最優美的舞步”。我一直認為詩人不是教出來的,詩人最關注的應該是人的本性,人的歸途,雖然她選擇了愛情詩歌的寫作方式,但她的憂慮、焦灼等情緒依舊沒有偏離這個主題。作為醫務工作者的她,一個彌漫著淡淡憂傷的詩人,她的起步無疑因為其身份,而具有了他人難以體會的關于生命與人性的體悟。這對一個年輕的女詩人來說,有幾分是幸運,還有幾分便是天意了。
如果說讓我給她的詩歌提出一些批評或建議,那么從“藝術是相通的”角度說,我希望她能吸收一些戲劇、繪畫、雕刻等領域的表現手法;從“藝術是減法”的角度說,我希望她可以吸取唐詩宋詞的精練;從現代詩歌注重“內韻”的角度說,我則希望她注意“以氣行韻”,把詩歌寫得再大氣一些,我將以期待的眼光來祝福這顆中國詩壇的新星。
篇6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那么,作為蘊涵著豐富中華文化傳統的古詩在教學中該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呢?
一、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維系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族團結和經久不衰,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愛國主義情感教育一直是學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應做好以下幾點:
l、熱愛祖國的教育。“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王昌齡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做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2、熱愛家鄉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家鄉人。”足見對家鄉的熱愛。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詩也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現自己對家鄉的戀戀不舍。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學生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
3、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包括了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說過:“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可見人民群眾在歷史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他們身上閃爍著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光芒。熱愛勞動人民是學生所應具有的道德品質。唐代李紳在《鋤禾》一詩中寫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學時,我們應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熱愛勞動人民,熱愛他們的勞動成果,做一個愛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1、親情教育。親情是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親情教育是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一個重點。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每逢佳節倍思親”,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孟郊的《游子吟》歌頌了偉大的母愛。魏朝曹植的《七步詩》則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之間不可互相迫害,應和睦相處。教學時,要啟發學生感受親人對自己的關愛。努力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品質,幫助學生維持良好的親情關系,使學生有一個和諧的親情網。
2、友情教育。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學生來說,與朋友的交往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朋友的學生,不僅會孤陋寡聞,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視的。古人一向重視朋友的間交情,如李白的《贈汪倫》,表現了詩人和汪倫之間純樸而深厚的感情。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別辛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要珍惜朋友之間的感情。
三、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熏陶。
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課題。在注意環境保護的同時,我們可結合古詩教學,著重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
1、熱愛水資源。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教育學生節約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寫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幅壯麗的瀑布圖,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贊嘆之余,我們不禁要反思:假如沒有了水,還會有瀑布嗎?大自然的許多與水相連的神奇景觀還會存在嗎?
2、熱愛鳥類等動物。鳥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動物的生存,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在古詩中,涉及寫鳥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曉》中寫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處處鳥語,使春天處處充滿春的氣息。杜甫在《絕句》中也寫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鸝的鳴唱和白鷺的飛翔,充滿了一派生機,從側面反映出自然環境的美好。此外,駱賓王的《詠鵝》,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等詩都是環境教育的良好素材。
3、熱愛花草樹木等植物。葉紹翁在《游園不值》中寫道:“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以出墻來的一枝紅杏贊美了滿園春色。楊萬里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寫道:“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以荷花的美來襯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寫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僅描寫出小草頑強的生命力,而且表達了自己對小草的深切贊美。賀知章在《詠柳》中寫道:“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兩句將柳樹、柳條描寫得非常美,既寫出動人的形態,又寫了碧綠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詩均有相關的描寫。這些用來教育學生熱愛花草樹木等植物,不僅形象生
動,而且具體直觀,具有很強的教育性。
4、熱愛祖國大好河山。蘇軾在《題西林壁》中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中贊美了西湖美麗宜人的風景。李白的《望天門山》寫出了天門山的巍峨險峻;劉禹錫的《望洞庭》寫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張繼的《楓橋夜泊》則描繪了楓橋一帶的夜景……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展現了大自然的美好與神奇,強調了以自然為友,以山水為師。是向學生介紹祖國壯麗山河的生動、凝練的語言。它們不僅能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觀。
四、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篇7
教學實踐定初衷。為進一步增加學生的語文素養,我校將經典古詩文誦讀作為學校特色建設項目,列入學校發展規劃,實現千年美文誦讀與百年老校教育傳承的有機結合,讓學生接觸最具文化價值和道德價值的古詩文。以“以圣賢為友,與經典為伴”為主題,開設經典誦讀校本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誦讀、記憶、競賽和藝術化展示活動,動員全體教師和家長共同關注和參與。學生在三百余年古槐下,用稚嫩童音吟誦古韻悠揚的篇章,在圣賢的教誨和經典的陪伴中成長前行,以古詩來傳承文明,以經典浸潤人生。
夯實舉措全員行。建立完善運行機制,成立古詩誦讀活動領導小組,負責學校古詩誦讀活動的策劃、指導、監督、評價。制定古詩誦讀實施方案,明確校本教師、班主任及藝術教師職責分工。制定古詩評定級制度,定期分年級舉行校級擂臺賽、班級擂臺賽,評選古詩誦讀先進集體和班級校級古詩狀元,并給予表彰和獎勵。以誦讀古詩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教育性、人文性與藝術性相統一,全員參與、逐步理解、重在積累、受益終生為基本原則,創新多項舉措。
潛移默化見成效。古詩文誦讀,對學生道德、品行、性情、氣質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誦讀好的學生,表現出開朗、自信、樂觀的性格。教師自身也得到充實,與學生一起學古詩、寫古詩、唱古詩、講古詩,在學生稚嫩的古詩文誦讀聲中,教師們盡情徜徉在精美的詩詞畫卷里,品李白浪漫豪放的情懷,聽杜甫憂國憂民的吟唱,賞陸游錦書難托的離索……那美侖美奐的畫面、絕妙的詩句,讓教師們引領學生的同時也充實了自己。這項活動得到家長廣泛認同,自開展誦讀活動以來,家長感受到學生的深刻變化,有禮貌了,尊敬、孝敬老人了,珍惜親情、友情了,上了初中的學生不再為背誦詩詞煩惱了,有的學生遇到某些特定情境還能吟出古詩句了。
篇8
關鍵詞:莎士比亞 前景化 平行 偏離
引言: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偉大的戲劇家兼詩人,他的十四行詩用情真摯,用語優美、凝練,堪稱上乘。前景化語言就是他詩歌語言的一大重要特征;而第十八首詩中的前景化語言尤為突出。文體學家杰弗里N?利奇(Geoffrey N.Leech)曾說理解詩歌實際上就是把“語言中那些被‘前景化’了的方方面面解釋清楚”(轉引自樓育萍 2009.10:99)。因此本文試圖從前景化的角度分析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十八首,通過探討平行、偏離(變異)等前景化語言在詩歌中的運用,一方面揭示詩人是如何運用前景化語言來突顯主題、表達情感,從而展現詩歌的魅力;另一方面希望在加深讀者對本詩理解的同時也為其它詩歌的欣賞提供一種方法,以茲探討。
1.原文及譯文如下[1]:
Sonnet 18
Shall I/compare/thee to/a sum/mer's day?
Thou art/more love/ly and/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do shake/the dar/ling buds/of May,
And sum/mer's lease/hath all/too short/a date:
Sometime/too hot/the eye/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is his/gold com/plxion dimmed;
And eve/ry fair/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But thy/eter/nal sum/mer shall/not fade,
Nor lose/posses/sion of/that fair/thou ow'st;
Nor shall/Death brag/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eter/nal lines/to time/thou grow'st:
So long/as men/can breathe/,or eyes/can see,
So long/lives this/,and this/gives life/to thee.
第18首十四行詩
能不能讓我來把你比作夏日?
你可是更加可愛,更加溫婉;
狂風會吹落五月里盛開的花朵,
夏季的日子又未免太短暫:
有時候蒼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熱,
他那金彩的臉色也會被遮暗;
每一樣美呀,總會(離開美而)凋落,
被時機或者自然的代謝所摧殘;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決不會凋枯,
你永遠不會失去你美的形像:
死神夸不著你在他影子里躑躅,
你將在不朽的詩中與時間同長;
只要人類在呼吸,眼睛看得見,
我這詩就活著,使你的生命綿延。
(屠岸譯)
全詩總體用詞簡潔、用語凝煉,句式雖多富于變化,但行文亦很流暢。它是詩人為摯誠的情義而奏響的贊美之歌,也是為能獲如此可貴的友情而高唱的凱歌,更是為了讓友人高風亮節之品德流芳百世而行的回報之舉。詩歌充滿了人文主義感情,讀罷寧人感動萬分,莎士比亞真是可敬可佩。但可敬可佩的不僅在于詩人高尚的心靈,還在于詩人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在詩中大量前景化語言的強大陣容下讀者會較輕易感受到詩人跳躍的思想脈搏和至真至純的感情。
2.前景化理論簡介
前景化是詩歌語言的一大重要特征,指特定的語言成分在其它部分或是背景的襯托下得到突出或強調。這一概念是由布拉格學派的哈弗里奈克(Havranek)率先提出的,而詩歌語言前景化的論述則起始于該學派另一位代表穆卡洛夫斯基(Mukarovsky),不過穆卡洛夫斯基關注的僅是前景化中偏離的一方面,即違反常規的現象。另一個方面,即平行,是由雅各布森系統而全面論述的。后來杰弗里?N?利奇(Geoffrey N.Leech)總結了穆卡洛夫斯基關于偏離的理論和雅各布森關于平行的理論,將前景化分為組合前景化(syntagmatic relation)和聚合前景化(paradigmatic relation)(趙倫江2008:12)。前者即“平行”(parallelism),體現的是語音結構和表層語法結構的特征;后者又稱“變異或偏離”(deviation),體現的是語義和深層語法結構的特征。平行和偏離即可作為前景化語言的表現形式,又可作為前景化語言的分析手段。作為前者,詩人可以創設大量耐人尋味的詩句,也可以制造豐富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作為后者,當讀者被前景化的語言所吸引就可能從經過詩人藝術加工的語言中找到詩人真正的表達意圖并體會作品的藝術美感。下文就將對詩中偏離和平行的語言現象進行簡要的前景化分析。
2.1 偏離
偏離是詩歌語言前景化的重要手段。穆卡洛夫斯基認為偏離是對常規系統性的違反,它具有突出主題、強化語言功能的效果。因此,詩人往往會以此為契機引發思考,達到欲言又不言明的效果。本詩中偏離主要體現在句法、語義、書寫方面。
首先,句法偏離方面:即詩人為了表達上或韻律方面的考慮,經常調整句子順序,省略某些成分造成對語法規則的違反。詩文首句便用一個設問句“Shall I/compare/thee to/a sum/mer's day?”。設問句的特點是自問自答,即答案在不言之中。詩文首句,答案是肯非肯。說肯定是在于夏季在英國文化里,具有美好的意義。因此,若一個人被比喻成夏季,那么那人定是很受敬仰和尊重的。但問題是詩人在把“友人”比作“夏日”的時候自覺有些不妥,從他的話語中分明看得出那絲商量的語氣。也只有讀完了全詩,讀者才會恍然大悟。原來詩人是覺得“友人”比“夏日”還要美好,還要長久,故而特在此做個伏筆,以便為后好鋪墊。詩文首句的設問句作為詩人前景化的句子,即達到了駐足緊鎖讀者思維,引起了讀者深思的效果;又達到了真實地刻畫了詩人內心世界,充分顯示詩人欲求表達的對朋友無比崇敬的良好意愿。詩文第六句“And often/is his/gold com/plxion dimmed;”和第七句 “And eve/ry fair/from fair/sometime/declines,”分別用了倒裝的句型結構。倒裝句型在詩文中主要是為了強調,即它擁有增強詩句語勢的效力,又具有使詩句上下更加貫通一氣的銜接功效。在此出現顯得非常突出,明顯相異于前后詩句,其效果無異于置身平原而突見一座大山拔地而起。這種前景化的語言是詩人有意而為之,通過“你(thee)”指“友人”與“夏日有租令、其色有衰退”相比較而獲得表達效果:即“夏日”終不長久,我怎忍把“你”比作夏日呢。詩文到此,詩人欲說而未說的話似乎揭開了第一層面紗。因為詩人接下來馬上就會說,“但是你永久的夏天決不會凋枯,” 因為“我”欲用詩文把你的美德保留。值得一提的是,詩人在說出這話之前,又用了第十句和第十一句兩個倒裝的句子,來盡展他為友人準備的“夏日”是如何的好。這與前面第六句和第七句倒裝正好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卻又達到了殊途同歸的一致效果。可以看出,倒裝句作為詩人前景化的語言在詩文中扮演著多么重要的角色,正因為有了倒裝句的表達效果,才使得詩文即能充分表達詩人對“友人”的一片赤誠之情,又能完美展示詩人對自己詩文無比自信的心態。
其次,語義偏離方面:其主要依靠轉義(trope)的手段來實現。轉義的手段主要包括造成語義偏離的一些修辭格。修辭做為語言前景化的一種方式,在本詩中有大量的展示。詩文首句“Shall I/compare/thee to/a sum/mer's day?” 除是設問句外還是一個明喻,詩人在此欲把“友人”比作“夏日”,語氣很委婉、禮貌,能顯示出詩人對“友人”無比的崇敬。詩文第九句“But thy/eter/nal sum/mer shall/not fade,”,則是一個暗喻,它表達了詩人無比的信心,因為從后面的的詩文可以看出,詩人認為他的詩行能讓他的“友人”萬古流芳。詩文第五句“Sometime/too hot/the eye/of hea/ven shines”,這是一個提喻,把太陽比喻成人的眼睛。試想人的眼睛若像太陽,那將是多么駭人的事,炙熱的氣溫定能將大地燒焦。詩人如此比喻意在暗示“夏日”亦有它的缺陷,不足以作為“友人”美德的載體。詩文第七句“And eve/ry fair/from fair/sometime/declines,”中“fair from fair”是一個雙關語,前一個“fair”指的是美人,后一個“fair”指的是美本身。同一個“fair”不同的兩個意思一起出現必然引起讀者視覺上的沖擊和語義上的區分,也就是說,“fair from fair”作為詩人前景化的語言定能夠引起讀者足夠的重視,而讀者如能意識到這點,那就離理解詩人的真實意圖不遠了。
再次,書寫偏離方面:它主要研究書寫、排版、印刷、標點、拼寫、句子長短、段落的安排、語篇的形狀等等。這些字位或語相特征往往與語篇的主題或表達相連,而并非是隨意安排的。本詩書寫偏離主要表現在標點和單詞的使用上。第一,標點上:詩人分別在第二、四、十二行末尾使用冒號,旨在引起讀者足夠的注意。前兩個冒號主要是為了短暫停頓,意在突出“夏日”的劣處,為后文蓄勢做好鋪墊;后一個冒號主要是為了總結前文、點明主旨、揭曉謎底,即詩人的詩文將賦予“友人”美德永恒的生命。第二,單詞拼寫上:第五句“sometime”和“sometimes”均按“有時”理解,為何第一個少一個“s”,是詩人拼寫錯誤,還是在詩人的時代兩個單詞就完全一樣?若詩人未拼寫錯誤,那詩人把“sometime”前景化是何用意,筆者不得其解,在此提出,以饗同仁及愛好者共同探究。
2.2 平行
平行也稱為過度規則(overregularity), 指某一語言結構或成分反復的出現,反映出一種統計上超高頻率,與人們所期待的情況不一致,往往引起讀者的興趣和好奇心。利奇(Leech)認為“平行作為詩歌語言特征的重要性幾乎等于偏離”。偏離和平行是構成前景化的兩個互補的手段,從另外的角度看,二者都是在統計頻率上異于常規。本詩的平行主要體現在語音、詞匯、句法方面。
首先,語音方面: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柏說過語音應該成為意義的回響(The sound must seeman echo to the sense)(陳嘉 2005:169)。平行在語音層面上主要是以頭韻(alliteration)、元韻(assonance)、假韻(consonance)、尾韻(end-rhyme)和擬聲(onomatopoeia)等幾種特殊的語音模式來實現的。本詩語音平行主要體現在頭韻,尾韻上。第一,頭韻是指一組詞、一句話、一行詩中反復出現開頭音相同的單詞,作用在于把相關聯的事物聯系在一起,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和音韻美。詩文第二句“Thou art/more love/ly and/more tem/perate:”出現的兩個以“m”開頭的“more”,第三句“Rough winds/do shake/the dar/ling buds/of May,”出現的兩個以“d”開頭的“do”、“darling”以及第七句“And eve/ry fair/from fair/sometime/declines,”出現的三個以“f”開頭的“fair from fair”都增強了句子的語勢加強了詩人比較的效果。第二,尾韻是指用在詩行末尾的結尾輔音相同,元音相同而元音前的輔音不同的一組變化有規律的詞。它是獲得音響效果的主要手段,更是詩人前景化的制勝法寶。盡管本詩采用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既定的“ababcdcdefefgg”格律模式,似乎并不突出,但其實不然。縱觀所有的結尾詞,可以發現,除了尾韻的特征外,這些詞開頭的輔音或是相同或是一類,如一到四句中的“day”、“temperate”、“date”,五到八句中的“dimmed”、“declines”,十三、十四句中的“see”、“thee”等,這些音無疑加強了詩歌的音樂性,使詩歌的韻味更加的濃重,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從而也使詩文感情更加豐沛。由此可見,前景化的用詞在增強詩歌音韻和情感方面扮演著相當的角色。
其次,詞匯和句法方面:該平行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言結構的反復出現。由于平行結構出現時,讀者總會對這種平行結構產生的依據或理由進行思考,因此詩人往往會因為表達的需要而把平行作為前景化的語言濃墨重彩地處理。平行包括反復和平行兩類,在本詩中均表現得非常的突出。第一,反復主要表現為單詞的間隔反復。如詩文第二句“Thou art/more love/ly and/more tem/perate:”中兩個“more”的反復,作為比較級的標志詞,在此加強了比較的程度,突出了“友人”比“夏日”更加“可愛”“溫婉”的品質。詩文第十三句“So long/as men/can breathe/,or eyes/can see,”中兩個“can”的重復,用在此增強了對條件“只要”滿足時的信心,也就是第十四句“So long/lives this/,and this/gives life/to thee.”其含義所表達的“我的詩就活著,使你的生命綿延”。此行詩中也有兩個“this(指詩文)”的反復,強調了作者的詩作,表達了詩人對自己詩文的無比自信,更體現了詩人對“友人”情誼的摯真摯誠。第二,在嚴格意義上講,平行要求在形成平行的結構當中既有相同成分也有相反的成分。以此觀之,詩文中符合這個要求的平行詩句有十、十一句:
Nor lose/posses/sion of/that fair/thou ow'st;
你永遠不會失去你美的形像:
Nor shall/Death brag/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死神夸不著你在他影子里躑躅,
和十三、十四句:
So long/as men/can breathe/,or eyes/can see,
只要人類在呼吸,眼睛看得見,
So long/lives this/,and this/gives life/to thee.
我這詩就活著,使你的生命綿延。
這兩組平行句中,前組為一個倒裝句,由否定詞Nor引導,其結構是Nor+V+O+S,其意承接第九句“But thy/eter/nal sum/mer shall/not fade,”之否定意義。意在強調不僅友人的夏天不會失去,友人的美麗也不會失去,甚至連死亡也無法施展它的陰影。可見,否定的平行句式形成非常強勢的語氣,再加上反復帶來的回環音效和抑揚格固有的交錯感,置身此境的人,必能體驗到那種蓄勢已久而頃刻間爆發帶來的。而詩人激越的神情,堅定的面容,嶄釘截特的話語必能給“友人”帶來強大的精神信仰。他會完全相信詩人的話,因為他相信詩人有顆赤誠的心。
后組平行句是由“So long”引導的。前一句中“so long as”為一整體,譯為“只要”,引導了一個條件從句,條件從句中又包含另一選擇并列句。從邏輯上說,“or”前后的條件項,只要滿足其中一個條件,即假設成立。詩人為何如此煞費苦心的安排這個條件句?其意無外乎:一方面有要降低實現某種難事程度的意味;另一方面也一定有要促進某種難事實現的想法。當分析第二句時,可以看到“so long”是一個表示時間概念的副詞詞組,譯為“多久”,其后為兩個由“and”連接的并列句。從邏輯上說,若作為條件,“and”前后條件成立,整個句子條件才成立。但在此作為結果,即說明只要條件成立,“and”前后的結果就同時成立。故而,綜合此二句之意觀之,由于前句已得出,條件成立的可能性是極大的,因此便可以推出后句兩個結果同時成立的可能性也是極大的。由此可以看出,詩人在選擇平行引導詞“so long”和上下句連詞“or”和“and”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些前景化的詞都是作為能獨當一面的詞而出現的。在詩句中它們或為先導或為樞紐, 無疑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在彼此的交融合力中實現著詩人欲求表達的思想:為“友人”摯誠的情義高唱贊歌,為擁有摯誠的“友人”高唱凱歌,為保留“友人” 的美德而做詩歌。
3. 結語
歌德曾說:“莎士比亞作為詩人,他的語言功夫極高,比舞臺通過的感官所見所聞,更能打動人心”(轉引自蘇天球 2001.9:73)。第十八首更是這樣的經典杰作,詩人在詩中運用了大量前景化的語言。這些語言作為詩人精心安排和設計的語符在詩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韻美,另一方面又深化了詩歌主題,使詩人摯真摯誠的靈魂在巧妙的語言文字中得以徹底地表露,即本詩是詩人為摯誠的情義而奏響的贊美之歌,也是為能獲如此可貴的友情而高唱的凱歌,更是為了讓友人高風亮節之品德流芳百世而行的回報之舉。
注釋:
[1]所引內容來自:李正栓,吳曉梅編著.英美詩歌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參考文獻:
[1]譚曉文.小議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112.
[2]樓育萍.矛盾與升華――喬治?赫伯特《正義》一詩的文體學賞析[J].安徽文學,2009(10):99.
[3]趙倫江.詩歌語言的前景化現象分析[Z].黑龍江:黑龍江大學,2008
[4]李正栓著.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詩歌研究[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
篇9
由于我們兩人的單位離得比較近。有時候散步也能碰到一起,因此,我們的交流和溝通也就十分方便。有一天,他告訴我,他又出了一本詩集,說是要送給我。我去了,在他的辦公室里,一本已經簽了名的詩集《寫給太陽寫給月亮》的書就放在他的桌子上。帶著詩集回到住處。認認真真地讀起每一首,猶如聆聽悠揚的藍調系列,又像在傾聽大自然的聲聲物語,讀之沁人心脾,更覺得人世間的滄桑輪回也是如此美麗。
詩集共分五個部分,分別以不同的視角去關注社會、生活,感悟愛情、親情以及友情。例如在《回答》一首詩里,他是這樣感受愛情的:真情被你的表演否定我不再仰望天空/即使星辰弄眼雨戲彩虹/也無法愈合我受傷的神經/ 你把貪婪作為追求/自私成為你生命的內容/淺薄本是命運的貢品/你卻拿來裝飾人生/ 輕浮如云纏纏繞繞/最怕心谷卷起狂風/但愿人遺的幻影隨風飄去/還我那片靈魂的寧靜。在這首詩里,他把愛情在現實生活中的另外一種方式表達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在當今物欲橫流的年代里,愛與被愛,真實與表演,有時候不用“回答”也同樣是非分明。在《欲望》里他這樣說道:風擰干云彩的時候/影子是否發現 自己脖子上那串閃亮的金屬/其實不是項鏈。讀之耐人尋味。
在第一輯里,大多是以月亮為載體,融入感情的河流,表達心靈的聲音,吟唱愛情的甜蜜,有贊美也有無奈,有對生活充滿無限的熱愛,也有對時光流逝充滿不盡的憂傷。是誰把月光斟滿心杯/讓我在夢中與你同醉/(《月園的時候》)。月亮啊月亮/你永遠自知之明/就去做那枚光盤吧/刻錄下親經身歷/留給明天播放/(《中秋月》)。意與象的鏈接,景與物的獨思,語句精練。表達深刻,詩歌的獨特魅力躍然紙上,讓人產生無限聯想。
在表達親情方面,更是刻骨銘心。穿一件靈魂的內衣/接近了你/那時彼此很年輕/從“我”/一直到“我們”/走了很遠/ 蘋果終于熬了/正是采摘的時節/你托舉起我/攀緣上一株翠綠的樹/共同收獲甜蜜/年年月月/月月 年年/在一條彎曲的路上/一起揀拾風雨/不經意間/走過了四分之一世紀(《我們繼續走》――寫在結婚25周年之際)。對于愛情,詩人走過了25年的里程,短短的幾行,催人淚下。他的詩在藝術表現上采用敘述與抒情相結合,寫得自然豐富,以歌頌為主,兼及詩人自己的感嘆與思考,語言運用也明白曉暢。,讀著這些詩作,仿佛也隨詩人一起到達了他心靈停放的每一個角落。
詩人在寫太陽的時候,更多是以群體人物或事件的出現為起點,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精神情操,并通過太陽這一物象,生動形象地贊美了黨和勞動人民,高度贊揚了他們不怕吃苦,奮發向上的拼搏精神。因為 如果/把偉大的日子做為一個支點/它支起的/只能是偉岸和崇高/(《偉大的日子》)。去西部/要揣上一顆虔誠的心/要舍得使用攀登的氣力/……西部的話題比黃河寬/西部的話題比長江長/西部還有一座高高的雪山/任何發熱發燒的頭腦/到那里都能夠冷靜下來/(《西部話題》)。寫到這里,詩人不僅僅是在贊美,更多的是他在思考,并通過思考給人們以啟迪。他仿佛在提示人們,西部的魅力是要用心去感受的,包括去西部你一定要有一顆虔誠的心,一顆勇敢的心。
詩人筆下的落日更是富有生氣。忙碌了一天的太陽/蹲在山頭/欣然把自己畫成了句號/(《落日四題》),這詩句上讀者產生無限的想象,落日、人民、山梁,應用電影畫面的透視和表現手法,把落日的神韻描繪得逼真動人,栩栩如生,富有了朝氣和活力。
詩的意象,不僅僅是反映和表達就能夠完全體現的,她是通過心靈與大自然的和諧融入而后發出的回音,并運用詩歌的語言傳遞她的內涵與神韻。詩歌的意象之美及表現是詩歌的靈魂,否則就失去了詩的意義,也就不成為詩歌。關于意象在詩歌中的關鍵因素,一直以來是詩人和評論家們共有的話題,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朦朧詩的火熱涌現,詩歌的意象也就更加直白,更加被詩人和讀者所關注,因為,朦朧詩更加注重意象的表現。如果說古體詩的意象之美是“含而不露”,那么,現代詩的意象則是“潺潺流水”或是“輕聲燕語”。但是,他們都注重詩歌的“氛圍”。后來,關于意象的爭論和探討一直沒有停歇。再后來,這幾乎成了評定詩歌和詩歌寫作遵循和考慮的必要因素。意象就是詩的語言的“質感”流露。關于這些,在張慶和的詩集里表現得尤為突出。
這一條路/走了多年/熟悉的面孔/熟悉的聲音/都盼望/黃昏退潮之后/星星成為親密的鄰居/這是奢望但我等待/《路上》我敬一炷清香/你還一輪佛經/此番離去/不知道/塵緣還有多長/因果尚有幾重(《緣》)。
在這本詩集里,詩人對社會、對生活的關注寓意深刻、誠懇。作為一位詩人,―位用心靈歌唱的詩人,他對社會、對生活的態度升華為一種責任和義務,只有這樣,他的詩才會有感染力和生命力。例如,詩人在第四輯以問題詩的出現,用詩的語言表達了對《腐敗“問題”》、《官的“問題”》、《(歌星“問題”》、《單位“問題”》、《非典“問題”》等的看法,字里行間都流露出詩人對“社會問題”的重視。在這里,拋開他呈現生命狀態以及關注生存環境之類的社會意義不說,單從詩歌的意象來講,已經更加趨于開放,包容了不同的語言形式,相互獨立的句子、語句群以及相互獨立的事物,并使它們產生和諧,由此創造了詩歌的節奏。詩歌語言也更為講究,注重詩句的硬朗、自然、洗練和明快。
篇10
一、嚼字品詞,充分感受古詩詞的藝術魅力
1.感受詩詞的語言特色
古詩詞的語言幾經錘煉,每一個字、詞都不可替代。一個字往往傾注了詩人的情感,展示了詩歌的整體意境。因此,古詩詞的閱讀離不開對某一個字或詞的鑒賞。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仔細品味每一個字詞賦予整首詩的特定感情基調。
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千古傳誦。據說“綠”字是詩人反復推敲與修改的結果,之前分別試了“到”、“過”、“入”、“滿”等字,但都不盡如人意,直到用了“綠”字,詩人才滿意。教師在引導閱讀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先用“過”字來代替朗讀,然后比較用“綠”字后所呈現出的朗讀效果,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朗讀體驗分析“綠”字到底好在哪里。從詞性上來看,“綠”字以形容詞作動詞的用法使詩句具有了動態的效果,不僅表現了春天到處是綠色的、生機勃勃的特點,而且還有“吹綠了”的意思,將春風擬人化,更增添了動態美。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具有典型性的字詞,通過咀嚼品味使學生感受到漢字的博大精深。
2.領會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
詩人為了增添古詩詞的藝術魅力,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在《詩經》中就普遍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來滿足表達的需要。而這三種表現手法對后來的古詩詞創作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促使詩人創作時兼顧“內容”和“形式”。所以,教師在古詩詞的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加強閱讀的效果,必須要深入地分析詩人在創作上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及其產生的效果。
比如賀知章的《詠柳》,全詩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對柳條的喜愛之情。比如首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詩人借助擬人的表現手法,賦予柳條人的情感,并將柳條當作美人。“萬條垂下綠絲絳”更是運用夸張和引典的手法寫出了柳枝的婀娜多姿。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循循善誘、由淺入深地分析詩中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并讓學生結合詩句進行分析,談一談該種表現手法的作用。
二、將思想、情感融入古詩詞閱讀中
1.體現思想性
古詩詞的用語凝練有加、言近旨遠,有一定的啟發性,使人回味無窮,從而促使讀者反思自己的行為。另外,古詩詞流傳至今,經過了時間的洗禮,一些詩人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在古詩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去挖掘詩人在詩中表現的思想特點,并幫助他們體會這一思想結晶的動人之處。
比如,在學習于謙的《石灰吟》一詩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感受詩人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為了加深學生對這首詩所流露出的思想的感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有關于詩人于謙當時所生活的社會背景,并向學生提問,讓其設身處地地感受于謙的抉擇,體驗其偉大的情操。
2.激發學生的情感
古詩詞以凝煉的語句為載體,向讀者傳達了詩人積蓄多時的情感,或是積極向上,或是悲傷難抑,常常引人共鳴。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在情感表達上的特點,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其真正感受到古詩的魅力。
比如在學習《贈汪倫》這一首七言絕句時,除了要讓學生感受到李白的詩歌才華,還要讓他們切身體會到知心朋友離別時的依依不舍,從小培養他們對友誼的重視。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分析哪些字詞較好地傳達了友情。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的體驗上臺來表演朋友之間離別時的場面,再談談自己是如何與朋友相處的。最后,教師引導大家深化閱讀的意義,將友情擴展到其他各種情感上。
三、將美育融入古詩詞閱讀
1.感受圖畫美
文字和圖畫均可表現事物,文字具有抽象、可加工的特點,而圖畫則具有直觀的、靜態的審美特點。古詩詞所謂“情景交融”,正是借意象和意境將文字與圖畫巧妙地聯結了起來。而王維的詩畫作品,正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代表。因此,教師在閱讀分析的過程中,要注意詩畫的相輔相成,促進學生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共同發展。
比如在閱讀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詩時,教師要特別注意詩人所勾勒的早春圖。通讀全詩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談談詩人所用意象的特點:全詩借助黃鸝、翠柳、白鷺等意象刻畫了早春萬物復蘇的自然景象。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深入閱讀,想象詩人所描繪的世界,并讓學生試著畫出來。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會發現,詩人運用了多種顏色,比如“黃”、“翠”、“白”等,這些顏色具有鮮明輕快的特點,給全詩籠上明媚愉悅的基調。
2.體會音樂美
古詩詞講究格律,特別講究對仗和押韻,因而具有音樂美。比如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中,詩人押的是元音“i”,除首聯外,其余幾聯的尾字分別用了“奇(qi)”“子(zi)”“宜(yi)”來押韻,便于傳頌。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押韻所產生的音樂美和韻律美。
另外,古詩詞還講究停頓、重音、語調、語速等。比如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首聯兩句詩的停頓點明顯不同,顯示出較強的節奏感。至于語調和語速則要結合詩詞中詩人所想要表達的特定的思想感情。情感比較愉悅的,語調的抑揚頓挫則要表現出輕快的效果來,語速相對較快。反之,則要放慢語速。這些只有多加強朗讀、背誦,才能夠加深體會。
四、開展以古詩詞閱讀為內容的主題活動
以活動為載體的古詩詞閱讀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夠讓學生深入地理解詩詞的內涵,從而強化其對詩詞的認識和理解,甚至能夠準確地洞悉詩人的創作意圖。因此,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開展主題活動,用多種形式輔助閱讀,從而提高古詩詞閱讀的娛樂性和趣味性,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實現寓教于樂。
1.詩詞演唱
詩詞在古代都是唱出來的,詩樂一體,更具感染力。詩詞演唱作為閱讀的另一種形式,也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詩義。教師可以在班內舉辦詩詞演唱活動,把詩詞填入曲子,進行演唱。也可以采取競賽的形式,選出“十佳詩詞歌手”,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種融入現代流行元素的演唱活動不僅能夠催生古詩詞新的生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詩詞演繹
詩歌語言是凝練的,為很多情節和細節展開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立足于這一詩詞特點,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充分理解詩義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對詩詞的內容進行擴展,寫成劇本,再進行創造性的表演。
比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中運用多種手法表現了詩人聽聞朝廷收復河南河北后欣喜若狂的心情。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詩人的心情,通過具體細節表現出來,比如詩人聽聞消息后的神情、動作、對話等,通過表演,再現詩人當時的情緒。通過詩詞演繹,可以讓學生各展其能,發揮所長,并能夠使學生切身地體會到故事創作的背景以及詩人的思想情感,提高閱讀的效果。
五、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