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幻想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14:18: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生幻想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生幻想作文

篇1

很多小素材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讓作文保持“現代時”,讓作文有靈性,讓作文抒發自己的心聲。

一、猜出老師心中想到的事物

選擇教室或一個物件較多的房間,然后告訴孩子們,自己腦中想到了一件東西,由孩子猜,自己只能對孩子的答案回答“是”和“不是”,如果你在規定時間猜到了,你會得到獎勵。

設計原理:剛開始,活動主導者要本著由易到難的原則,猜一些大的、易想到的物件,通過2~3次的演練,使孩子熟悉規則,然后再進入活動的重要環節。要猜的東西變得不易見、不易想,如墻壁上的文字、圖釘,花盆里的土、孩子自己等等。

當孩子久攻不克時,適當提醒孩子可以問方向,例如此物在南邊嗎?提醒孩子問范圍,例如此物是有生命的嗎?提醒孩子問時間,是最近購置的嗎?是三年前買的嗎?提醒孩子問空間,例如此物離開地面了嗎?離地面有1米遠嗎?

由于孩子專心致志的猜想,使得他能忘記自己在進行一場作文訓練,思維得到開發,情智得到發展。活動結束時,自己的反思也會深刻。

筆者在自己教學的班級進行活動后,我讓學生思考通過這個活動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學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主題得到了升華:

1.我懂得了我取得勝利,靠的是大家的幫助,因為沒有別人的錯誤,我不會找到最終的答案,類似的有“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牛頓語)“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錯誤)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正確)的方法是什么。”(愛迪生語)

評價:這是最精彩的提煉,美國教師在開學第一周做此項活動教學時也是這樣歸納的。反映出美國人對錯誤寬容、對學生充分尊重的態度。這是中國教師和家長最缺乏的。比較典型的例子,一個美國教師看到一個孩子回答“3+4=6”后,溫和地說:“你真努力,你做的結果與正確答案最接近了,你很了不起!”

2.我知道,胡亂猜想,會與正確答案越來越遠,或者擦肩而過而渾然不覺,如果按照老師的提示有步驟、有順序地進行會很快找到答案的。

這是典型的保守型學生的感悟,能夠認真融入課堂,善于反思,是老師喜歡的類型,他能夠冷靜置身事外思考。這么冷靜的孩子很可能做事過于守規矩,往往是做事拖拉的慢性子。

3.這個活動很有意思,現在我來想一件事,你來猜,估計你也一時半會猜不到。我打算和別人再玩一次這個游戲。

好動靈活的孩子會這么想,一般他是不服輸的性格,是玩不夠的孩子類型。弱點是無法靜下心。

4.誰能猜到呀。這個活動還不如早點結束的好。至于說明什么道理,那就是我比別人笨,我怎么也想不到會是這個結果。

這需要你強化他做事的積極性和信心。

5.這件事說明我們做事要細心,要大膽。要專心聽老師的話。要深入思考,要仔細觀察。我要像某某學習,像他一樣勤于思考、樂于表現……

明顯偏離主題,甚至胡亂上綱上線,做題過度和看老師臉色做事的孩子就有這樣想的。

6.沉默不語,故作思考狀。這類孩子最多,他心靈的大門還沒有縫隙,你的陽光還照射不進去。不過沒關系,你還有另一個辦法。

二、教師親手做一個魔術,然后教孩子一個,把教和學的過程寫下來。

如果讓孩子練習之后,自己再創造出新魔術,就更好了。如果您和我一樣技藝不精,經常魔術穿幫,也沒關系,買一本“生活中想不到的事情”類的書籍,實際演練一下,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你單手握雞蛋,你能把雞蛋捏碎嗎?(沒有人能捏得碎)兩個好朋友不挨在一起能站在一張B4紙上嗎?(只要把紙放在門下,關上門一人站一邊即可。)

既有生活情趣,又富有挑戰。相信你會驚異平時惜字如金,和小品《小崔說事》里白云大媽七天憋出來六個字的孩子會長篇大論一回了。

篇2

一、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與調查,感受美、發現美

葉圣陶先生《〈文章例話〉序》中說:“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生活中的美是到處都有的,只要善于觀察,隨時隨處可以發現美。事實證明,小學生的許多優秀作文,都是精細觀察的結果。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觀察人,組織有意義的社會活動、社會調查,培養學生對生活美的敏感度,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

一要教給觀察的方法,要求學生不僅要用眼看,還要用心去體味、感悟,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引導學生眼看、耳聽、鼻聞、手摸、心想、口說,使學生全面、立體而不是片面、機械地觀察事物、觀察生活。這樣,學生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皆美,感受到生活的無限豐富;二要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生活中的閃光點,善于抓住美的瞬間。如《一夜的工作》寫工作一夜后,只有一杯清茶和一小碟少得可以數得清顆數的花生米充饑。“一小碟花生米”真是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事物,但作者卻能從中發現美的閃光,從“一小碟花生米”中看到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崇高品質;三要善于誘發學生的美感,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例如對自己朝夕相處的校園環境,有的學生會“不識廬山真面目”,不知道美在哪里。如果教師從不同角度拍攝幾張反映校園美景的照片,供學生觀賞,指出美的景點和布局,學生自然會從照片中發現自己的校園之美,從而激發起觀察、描寫校園美的濃厚興趣。

二、啟發學生通過想象與聯想,創造美,發展美

想象在審美心理結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有的美學家曾把它作為衡量藝術才能的重要標尺。作文教學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徑,在作文教學中應重視啟發學生想象,為學生提供想象的天地,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反過來又能激發學生表達美的愿望,因為想象伴隨情感活動,學生在展開想象的同時,情感進一步升華,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從中悟出更深層次的美,到了不吐不快的時候,他們就會把這種美的形象和情感表達出來。《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在“關于習作”中指出:“要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因此,鼓勵和指導學生多寫想象作文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主要方法。一是指導學生多寫童話故事作文,這是運用小學生喜愛動物特點,用他們善良的童心,用動物來代替人類形象,來表達他們美好的愿望;二是指導學生寫未來現實生活的作文,如《我的未來不是夢》、《30歲生日在母校》等等,這類作文是少年兒童把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加以具體化的一個思維過程;三是寫科學幻想作文,這類作文能使學生通過對科學知識及其發展規律的了解,加以大膽想象,虛構出故事情節。

三、指導學生通過寫作與修改,表現美、創造美

作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對于觀察得到的素材,要經過加工,才會有審美價值。

一要真實。真正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感、所想,寫熟悉的人和事,說真話道真情,不說假話空話,不胡編亂造;二要具體。指導學生把句子寫具體,不能只求通順。如“我看見了桃花、梨花和油菜花。”雖然完整通順,但不具體。如果寫成“我看見了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和黃燦燦的油菜花。”這些花的鮮明色彩就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三要講究形象。指導學生學會形象思維,盡量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去寫人、記事和狀物。恰當地使用修飾語言的句子,靈活地運用修辭方法,使句子形象鮮明,生動活潑。如“這個蘿卜呀,比梨還甜呢!”就比“這個蘿卜真好吃。”要形象得多;四要有真情實感。指導學生觀察、寫作時不僅要入境,還要入情。

作文之后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斟詞酌句,反復修改潤色,這是提高學生作文的重要途徑之一。指導學生修改作文,不僅能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趣,更能促進思考,使學生體味到寫作的甘苦,并學習到修改的方法。同時,還可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

總而言之,寓美育于作文教學中,對學生在“文”與“道”兩方面有益處。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與調查,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與興趣;啟發學生通過想象與聯想進行創作思考,可以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利于文章的謀篇布局;指導學生通過寫作與修改,可以讓其學會選取美的內容,確定美的立意,講究美的結構,提煉美的語言。

篇3

一、 充實學生課外探究的內容

要進行課外探究,必須有探究的內容,如果探究些什么也不知道,那就別提探究的有效性了。雖然課堂上會有些科學探究內容的延伸,但具體探究些什么內容,怎么探究,還是得有具體的方向和方法指導的。所以,課外探究內容是保證學生課外探究有效性的前提。

(一) 課堂上生成的內容

每冊教材中有許多課堂探究活動,比如螞蟻的觀察、鐵生銹原因的探索、種子發芽實驗設計等等,但是在課堂探究的同時也會生成許多新的探究任務,產生許多新的探究問題,其中不乏一些值得研究而學生們有條件研究的問題。

如四年級下冊,學生在觀察發霉的面包以后,就提出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中有些可以作為他們課外探究的內容。如:面包上的霉菌是怎么來的?霉菌是怎樣繁殖后代的?我們可以讓提出這個問題的學生任研究組組長,組織其他有興趣的學生進行課外探究。

又如,在上植物這一單元時,有個學生就提出:吃煮熟的花生時,掰開花生的兩瓣,發現熟花生也和生花生一樣,有兩片肥厚的子葉,胚根、胚芽也完好,那么熟花生也能做種子用嗎?我們把她提出的問題帶到所任教的幾個班,課外各個班都有學生去研究。這樣做不僅對提出問題的學生是一種鼓勵,對其他學生也是一種激勵。讓他們自覺地留心觀察,善于思考,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相信,經過這樣的探究活動,學生們的思維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 課堂上遺留的問題

有些觀察與實驗,不可能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只能課后去探究。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具體內容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課外持續觀察

課外持續觀察是在課堂觀察的基礎上,利用相同的方法再進行同類方面內容的觀察。比如教學三年級螞蟻的觀察一課,學生在課堂上已經通過教師的指導對螞蟻進行了一系列的觀察,學生也清楚了對類似于螞蟻一類昆蟲進行觀察所要掌握的方法、內容以及所要做的相關記錄等等。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內容整理出觀察的具體要求,然后請學生按同樣的方法課后再去觀察一類自己想觀察的昆蟲類動物,比如常見的蒼蠅、蚊子等等,從而豐富對昆蟲的認識。

2. 現場考察、參觀訪問

現場考察是指把學生帶到某現場,從參觀者的角度考察現場的情況,給學生提供親身體驗的機會。參觀訪問是把學生帶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會,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活動形式。比如四上“有生命的物體”單元中“動物怎樣生活”一課,教材上只提供了六張動物圖片和提示觀察要點,要求學生了解動物的特點和生活,如果僅僅把教材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在課堂內完成教學過程,是很難達成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的,這個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利用學校周邊的自然資源,進行一些參觀和考察,有效地輔助學生探究。

3. 專題研究

專題研究是小學生開展科學學習活動的重要類型。對小學生而言,不管前人是否已經作了研究,只要是他們不知道而又想要知道的科學問題,都可以給他們提供研究機會。例如教學“紙的研究”時,可以分成以下的課題:紙的發明和古代造紙術,紙的種類、性質和用途,對不同紙的吸水性的研究,自己造幾張等。師生可以擬定一個主題,在一個專題中提出一系列子課題,再由小組或個人分頭去研究。教師再從中引領學生開展研究,并將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總結成觀察報告。

4. 種植飼養活動

種植和飼養是小學生樂于從事的實踐活動。科學課給學生提供了機會,讓他們從力所能及的種植飼養活動中獲得直接感受、技能和樂趣。如三下“動物的生命周期”單元中,有四個課題:迎接蠶寶寶的誕生,可愛的蠶寶寶,蠶寶寶變了新模樣,蠶的生命周期。都可以讓學生在課外延伸的時候完成。

5. 科學小制作、小發明

一些小制作放到課后去完成,學生可以有充分的時間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制作,進行不斷改進,直到滿意。如指南針的制作,可以讓學生研究:用什么材料制作指南針和底盤,怎樣才能讓指南針自由轉動等。學生只有不斷摸索,逐個突破,才能做成一個較滿意的指南針。又如:在對空氣研究時,可以做空氣槍;對浮力進行研究時,做一艘潛水艇等。

6. 搜集信息

搜集科學信息資料是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拓展知識,進行判斷、推理和論證的必不可少的學習過程和方式。比如六年級“宇宙”單元,學生是相當有興趣的,對神秘、美麗而又遙不可及的宇宙世界充滿好奇和想象。教學月球一課時,學生了解了月球的基本知識,但還有許多有關月球的知識,比如中國對月球的探索情況、環形山的具體情況等等,都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進一步搜集相關信息。

二、 豐富學生課外探究的形式

依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動手實踐能力的需求,多樣化的探究形式是課外探究有效性的基本保證,不僅有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也能豐富學校科技教育活動。

(一) 與相關課程結合開展課外探究活動

大自然是學生進行科學學習、科學探究極好的大課堂。大型的工礦企業、大片的良田、江南的小河都蘊涵著許多科學知識,比如家鄉環境的污染問題、植物的生長情況、土壤的侵蝕現象等等,都值得學生了解、觀察。同時,語文課有瀏覽作文要學生寫,科學課要求學生寫觀察報告、小論文等。科學教師與語文教師或班主任可以利用這個相同點,相互交流、相互結合,共同完成參觀、游覽活動,有效推動學生進行課外探究,保證課外探究活動順利進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科學課程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關系。可以把一些科學課外探究活動延伸到綜合實踐活動上來,組織學生進行各類小發明、小制作的探究活動,發揮他們的能力,滿足他們的個性需要。比如像六年級下冊“環境”單元要求學生調查家鄉的水污染情況,教師可以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共同探討,圍繞家鄉水污染情況進行一次調查活動,并針對調查到的污染情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扎實開展課外活動。

(二) 結合學校科技節推進課外探究活動

學校每年11月份左右都要舉辦科技節,每年科技節都有不同的主題。但是,無論主題怎么改變,宗旨是不變的,就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增強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有些項目一直是科技節的傳統項目,比如科普小論文、科技小制作、科技小發明。這些活動學生參與度高,興趣濃。學生參賽作品的完成,用的都是課外的時間,科學教師和家長適時指導,推進了學生課外探究活動的發展。像學生的小制作有很多是廢舊材料的再利用,正是材料單元的延伸;科技小發明作品“太陽能熱水器”“反沖船”“自制電動機”等都是學生課堂探究的有效延伸。科技制作放在課外,同學們就有充分的時間去完成,教師此時應給學生充分的幫助,還應啟發學生,有哪些材料來源,在眾多的材料中怎樣選擇合適的材料,如果沒有合適的,又可以找哪些替代品。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設計方案,學會制作方法。

(三) 借助各級各類比賽加強課外探究活動

科學涵蓋的方面很多,有地理、生物,也有物理和化學等等,每學年與科學相關的各級各類比賽也有許多,像包括車模、船模、航模的三模比賽,像金鑰匙比賽等等,這些都是縣一級難度相對較高,參加人數又相對較少的活動。針對這樣的情況,學校可以先開展校級范圍內的比賽,比如年級三模比賽、校級金鑰匙比賽等等,再從學校比賽中挑選出比較優秀的學生參加縣級甚至更高一級的比賽,這樣不僅使大部分學生參與了課外探究活動,也使優秀的學生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三、 健全課外探究的監督與評價機制

監督與評價機制可以增強學生探究的成就感,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們生成進一步進行探究的行為。

(一) 提供展示探究成果的舞臺

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探究成果,利用教室一角、黑板報、櫥窗、實驗室、宣傳欄等空間,展示出來,如科學采集本、科技小報、科幻畫等。教師還可開展各類形式的成果展示活動。比如實驗操作比賽、科幻畫展覽、小制作小發明評比、科學幻想作文等等。

(二) 建立期末加獎的制度

每位學生基本上都會參與許多的課外探究活動,并且得到相應的成績,教師可以把平時的課外探究表現得分與期末科學總評成績掛鉤起來,得出一個綜合全面的科學總評成績,評選出課外探究個人先進、課外探究優勝小組、課外探究特色班級等相應的先進個人與組織。

(三) 形成監督機制

科學教師應該成為學生開展課外探究活動的主要監督力量。部分學生個人探究任務,比如采集本的完成情況,由科學教師進行監督,確保其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小組人員的監督不可忽視,在各類課外探究活動小組中挑選出個人科學素質較好、對科學探究積極性較高、科學態度正確的學生作為科學課外探究小組協助人員,負責檢查、監督、評價小組或個人課外探究效果,協助教師完成部分監督工作。此外,還應該有家長的課外監督,提高家長的科學探究意識,與家長取得溝通、聯系,要求家長對學生部分課外探究活動提供支持與幫助,并且做好相應的監督、檢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