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櫝還珠翻譯范文
時間:2023-04-09 04:48: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買櫝還珠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國古代有一個著名的寓言故事。叫做買櫝還珠。講的是春秋時代的楚國一個商人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做了許多小盒子。把盒子制作得非常精美。然后把珠寶裝在盒子里面。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珠寶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觀。非常喜歡,就買了一個。把盒子里面的寶物拿了出來,退還給珠寶商。卻拿著盒子回去了。
在收藏界里。確實有這樣一群收藏愛好者,他們購買可口可樂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享受美味的飲料。而是為了收集可口可樂瓶罐。雖然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在喝完可口可樂飲料之后,把瓶罐扔掉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在那些獨具慧眼的可口可樂瓶罐收藏愛好者眼里,這些可口可樂瓶罐卻是“櫝比珠貴”的寶貝。
我國的可口可樂瓶罐收藏活動才剛剛興起。并且少有人知。不過,在可口可樂的故鄉――美國。可口可樂瓶罐早就是一種收藏人數眾多的收藏品了。就目前的總體情況來說,美國的收藏者比較熱衷于收藏可口可樂玻璃瓶,而歐洲的收藏者則對可口可樂易拉罐情有獨鐘。就我國的可口可樂瓶罐收藏現狀而言,比較成熟的地區當然非香港和臺灣莫屬。因為直到2000年前后。大陸才有鳳毛麟角的收藏愛好者開始涉足可口可樂瓶罐收藏。事實上,這也正是大陸早期出品的可口可樂瓶罐難覓蹤跡。并且價格高昂的主要原因。值得慶幸的是,在2002年以后,可口可樂瓶罐收藏逐漸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收藏愛好者的認同。例如,2002年。收藏愛好者戴向東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個人的可口可樂瓶罐收藏館――戴向東可口可樂收藏館。此外,他還創辦了中國可口可樂玩家俱樂部。當然。由于種種原因。目前還只有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可口可樂瓶罐收藏略成氣候。不過,不管怎樣。可口可樂瓶罐收藏熱顯然已經初見端倪了。
可口可樂瓶罐收藏的文化動因
具有近120年歷史的可口可樂飲料。是由美國藥劑師彭伯頓在自家后院里用一只船槳和一個大銅鍋創制的。早年生產的可口可樂是用一杯白開水加一匙糖漿勾兌而成的。有一天,由于天氣炎熱,銷售可口可樂的雅各藥房客似云來,新請來的助手在手忙腳亂之中,一不小心地將蘇打水與可口可樂混在了一起。出人意料的是。顧客卻對這種“新配方”的可口可樂贊不絕口。從此,這種可口可樂糖漿與碳酸水混合的飲料開始風靡全球。并且從1894年以后,開始以瓶裝的方式出售。不過,真正使可口可樂迅猛發展的。卻是兩位美國律師。他們向當時的可口可樂公司老板簡道寧提出了一個新穎的商業合作方案。即由可口可樂公司將糖漿銷售給他們,他們自己購買生產設備。組建銷售網點,將糖漿兌水,裝瓶,出售。可口可樂公司允許他們使用可口可樂的商標。他們則按照可口可樂公司的質量要求進行生產。這種具有創造性的合作方案。使得可口可樂加工廠遍地開花。
篇2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翻譯;藝術;人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7-280-01
多年來,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只把入選的文言文當做語言文化知識的范例來講。教師認為,只要系統地講清文中的字、詞。句、篇,語、修、邏、常即可,往往忽視了文章的藝術和人文因素。審美和鑒賞只是走過場,甚至干脆棄之不顧。
其實,只要細讀《課標》就能看到,它對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基本特點作了明確的界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落實到文言文教學中,就是:要講語法,但不是孤立地講,而是以讀帶講,以講促讀;也講人文,但不是教師越俎代庖地說教,而是以讀帶悟,以悟促讀。在“讀”中,既體會語法和修辭的含義和作用,又領悟藝術和人文的精髓。所以,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文言文教學還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重視思想情感的領悟和內化
文以載道,文亦藏理,幫助學生透過言辭文句提煉出蘊含的道理、哲理也應是文言文課堂教學的基本目標之一。
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評價、文化素養、審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塊”,是一個活的整體,而不是各種語言材料的“堆積物”。一切文章,古文也好,現代文也好,語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是因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等的載體;如果只著眼于詞句本身的學習,而忽視甚至舍棄了它所承載的豐富的內容,那叫“買櫝還珠”,結果必然連語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學好。
教材中的文言文典雅、簡潔、內涵豐富,雖年代久遠,卻香如陳酒,其中的文化意蘊深厚醇美。在流傳已久的文學精品里,具有審美特質的文字比比皆是。三峽的“重巖疊嶂,隱天蔽日”之高,富春江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之清,北部邊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壯,哪一種景不長留腦際;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之忠,歐陽修“樂其樂”之樂,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之憂、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之愁,哪一種情不撼人心魄!
“游山玩水”,領悟中國人的山水觀。古人將自己對山水的認知與感悟記錄在許多篇章中。君子比德,天人合一,就是中國人的山水觀。孔子提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種君子比德的哲學思想對后世產生了廣泛影響,深深浸透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因而我們理解了富春江上吳均的淡泊,廬山瀑布前李白的浪漫,岳陽樓上范仲淹的曠達。
蘇軾夜游承天寺,見庭中月輝清澈,竹柏搖曳,他就像悠游于“空水積明”中的魚兒,自由自在,他忘懷人間得失,胸襟如同月光那樣澄澈。當他慨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時,我們懂得他的心聲:何時、何處無良辰美景,然而有“閑情”欣賞它們的人太少了。蘇軾的欣喜和感慨相交,正是人的精神生活豐富的一種表現。王子猷悼念亡弟“了不悲”,“都不哭”, 子猷知道子敬平素喜歡彈琴,想以獨特的方式來悼念,琴弦此時仿佛也有了靈性,明白自己的主人已死,弦音也不協調了。子猷真是悲從中來,終于壓抑不住內心的悲傷,大嘆“人琴俱亡”,失聲痛哭。痛不欲生。琴聲為心聲,知音為知己。“人琴俱亡”飽含多少凄涼!這就是在體味生命意蘊。散步古人庭院,認知古人社會生活。教材中的文言文,窺片言只語,可知古人衣食住行、文化娛樂等。學生從中悟得在緊張繁忙的學習生活里,學會忙里偷閑,在審美世界中駐足,時常欣賞世界,成為一個有情趣的人,這樣的生活才是詩意的生活,即高品質的生活。
二、重視寫作素材和寫作技巧的領悟和內化
教師在指導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誦讀和鑒賞中,請不要忘記,古詩文同樣是我們作文教學的寶貴資源。如在組織《錢塘湖春行》教學時,整個課堂教學主要分為“朗讀”、“從寫作角度品讀詩歌的內容”和“嘗試寫作寫景短文”三大部分。其中“朗讀”部分,運用“自讀――范讀――學讀――比讀――賽讀――背讀”的各種形式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在“從寫作的角度品讀詩歌的內容”部分,討論了詩歌景物描寫的順序,觀景的方式,所體現的季節等角度品讀詩歌的景物描寫特點。在“嘗試寫作寫景短文”部分,要求學生以本詩歌為藍本,以第一人稱“我”為敘事視角,將這首詩歌該成現景短文,學生練筆后,在全班交流。這樣從寫作角度切入閱讀教學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理解詩文的內容、意境、主題,是對讀的有力升華。
學習文言文是吸納寫作養料的重要途徑。文言文是一座儲存豐厚的藝術寶庫。凡是在寫作方面,表現能力強、表達典雅、底蘊豐厚的學生,很多都是喜愛文言文、認真學習文言文的學生。文言文行文簡練,文字表達精練,遣辭造句考究,注重語言的錘煉。例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賈島“推敲”典故的產生,都說明了這點。例如,以“謙讓”為題作文,可用孔融讓梨、將相和、田忌賽馬等素材。學習《與朱元思書》一文,積累寫景的方法:間接、直接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多角度、多感官描摹。
篇3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 原則 方法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語言形式,是中華先人留給后代子孫的精神食糧。我們要繼承、發揚祖國的傳統文化,首先便應搞好文言文教學。而高中階段正是文言文學習的關鍵時期,高中語文教師應通過有效的教學,使學生能夠初步讀懂并掌握文言文的語言規律。但從教學實際來看,艱深晦澀的文言文又的確比現代散文、詩歌要難教。筆者以為,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掌握文言文教學的五大原則。
一、啟發性原則
錢夢龍先生曾經講過,文言文也屬于我們的母語,而不是外國語,如果是外國語就得從abc教起,每走一步都得由老師扶著拽著,教母語就不必如此。古今漢語雖然變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語言畢竟是有繼承性的。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發展,其語法、詞匯、句法和修辭手段都與古代漢語有血緣關系。很多古漢語常用詞的詞義、句子的結構方式,不僅古今沒有多少變化,而且還常常出現在現代漢語尤其是現代書面語里。這就是說,學生閱讀古漢語雖然有一定障礙,但決不像學習外語那樣毫無根基,一切從零開始。
既然古今漢語有這樣緊密的聯系,學生閱讀古文又有這樣的基礎,因此學生借助課本上的注解自行閱讀,是能大體讀懂的。教師在教文言文時,就應該像教現代文那樣,在可放手處盡量讓學生自己閱讀,自求理解。老師只在關鍵處作些指導、點撥,以啟發學生思考,萬不可越俎代庖,搞“字字清楚,句句落實”那一套。
二、循序漸進的原則
由于語言的演變,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已有較大的差別,需要學習的詞語、句式數量不小,學好它,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要想養成良好的文言語感更不是易事。因此,文言文教學必須循序漸進。
教師首先應熟悉文言文詞句教學的主要目標(常用的實詞、虛詞、句式),要認真閱讀教材,弄清這些詞句在各冊、各課的分布情況,在此基礎上設計好每一課的詞句教學重點。在具體教學中,有計劃地逐課引導學生掌握一定量的詞句,并在以后的學習中捕捉、積累新的意義和用法。這樣一天天、一課課日積月累,掌握的數量就多了。
切忌見詞就講、見句就教,把詞句教學等同于翻譯,那是目標不明、缺少計劃、沒有重點的做法。每課一個小目標,每冊一個中目標,由小到大,積少成多,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我們就能輕松實現《大綱》規定的總目標。
三、聯系的原則
首先是要聯系語言環境。學習詞語,固然要借助字典詞典,但有許多詞語是多義的,是特定的語言環境規定了它的意義和用法,所以只有聯系語言環境,才能正確理解詞語。只有結合這些詞所在的句子,才能準確地理解它的意義和用法。有時不僅要聯系所在句子,而且要聯系上下句或上下段思考,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如《逍遙游》末段一句“其自視也,亦如是也”中的“是”,只有聯系上下段,我們才能明白,作者是把本段所寫的四種人比作了上一段中自命不凡的斥鴳,所以這個“是”是代詞,代指斥鴳。
凡是會讀文章的人都知道,閱讀大體要經歷一個由表及里,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復,理解逐步深化的過程。讀文言文,理解文言詞句也不例外。聯系語言環境反復玩味,對詞句的理解才能深入。
其次要聯系現代漢語。把詞語的古今意義、句子的古今形式加以比較,才能了解古今漢語詞句的差異,感知漢語的演變。在比較區別中學習,不僅有利于準確牢固地理解新學的文言詞句,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文言語感。
第三,要聯系造字法來理解詞語。這樣做,會為詞句教學增添許多趣味,還能增加理解記憶的成分,讓學生既學得有趣,又理解得透徹。如學習“造”時,告訴學生,它是形聲字,形旁是“辶” , 意義與“走”有關,因此“造訪”的“造”不能講作“制造”;又如“奪”字,是會意字,篆體的寫法上面部分表示兩只想展翅高飛的鳥,下面部分是一只手,想抓住它們,不讓它們飛走,強迫改變它們的意愿,所以它在“舅奪母志”一句中能講作“強迫改變”的意思。如此等等。結合著造字法引導學生學習詞語,一定會讓學生興趣盎然。有人說,學習要學規律方面的知識,造字法與字詞的意義有密切聯系,也算一條規律。掌握了這些規律,學生就有可能舉一反三,逐步達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第四,還要聯系舊知。這樣做,既能引導學生梳理知識,形成系統,以便于掌握,又能啟發學生運用其才智,自求理解。
聯系的原則,應該是學習古漢語的一條重要原則。
四、實用性原則
《大綱》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文言文,是要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教學中就不能讓學生只是死記硬背一些散亂的文言詞句,也不能過多地甚至脫離文意地大講特講語法知識。前者是詞句收藏家的做法,只能得到一些零散的語言材料,而不能欣賞到用這些材料建筑起來的藝術品——文章之美,是“買櫝還珠”的做法,會失掉閱讀能力之“珠”;后者是語法學家的做法,是脫離《大綱》的要求的。正確的做法是著眼于更準確地理解文意,適當介紹語法規則,以幫助學生理解文言詞句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及其表達效果。舉個例子來說,學習《師說》首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如果只是讓學生記住“……者……也”是判斷句,這句話意思是……這是只見“言”(文言詞句)而不見“文”的做法。應該聯系全文指出,這篇文章論說從師的道理,首先就應該指出教師的重要性,所以開篇這句話,作者就用判斷句極其簡練地提出了對教師職能的看法,為下文的論述做了鋪墊。作了這一番指導,學生對詞句的理解才能服務于對文意的理解。這樣的詞句教學才是實用的,有價值的。
五、激勵性原則
不愿登山的人,攀登時必定腿軟;不想奪冠的人,競技狀態必定不佳。沒有求知欲,處于被動地位的學生怎么能搞好學習呢?因此,教師要想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就不僅要研究《大綱》和教材,而且要研究學生,要高度重視對學生求知欲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