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日記大全范文
時間:2023-03-19 12:04: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觀察日記大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蝌蚪(英文:tadpole )古時寫作“科斗”,是蛙、蟾蜍的幼體,又稱蛤蟆蛋蛋。剛孵化出來的蝌蚪,身體呈紡錘形,無四肢、口和內鰓,生有側扁的長尾,頭部兩側生有分枝的外鰓,吸附在水草上,靠體內殘存的卵黃供給營養。了解相關精彩內容請參考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文章:
日記200字大全1有一天,爸爸送給我幾只可愛的小蝌蚪,并讓我認真觀察。
9月13日 期六 氣:晴
今天早上,我興致勃勃地跑到魚缸前觀察小蝌蚪。小蝌蚪穿著烏黑光亮的衣裳,長著指甲一樣大小的小腦袋和面條一樣的細尾巴。我發現小蝌蚪對這新家好像不太滿意,撞來撞去的,像軟禁在牢房里面的人,又好像說:“這里不好玩,我要出去。”
9月14日 星期天 天氣:晴
早晨,我看見魚缸里有只小蝌蚪死了,我湊近一看,竟然發現其他蝌蚪正在爭先恐后地吃那條死掉的小蝌蚪的.尸體,那時我驚呆了!走到電腦前,用百度查了一查,發現蝌蚪是一種貪吃的小型水下軟體動物,直到現在才發現我是想錯了。
今天我回到家發現還剩兩只小蝌蚪。那兩只小蝌蚪已經長出了后腿,在翠綠的荷葉上興奮地跳來跳去,十分活潑。它們累了就躺在荷葉上,餓了就潛下吃新鮮美味的水草和面包渣,有時從里面跳出了,像兩個調皮的小男孩。
9月21日 星期天 天氣:晴
今天早上,我發現又死了一只可愛的小蝌蚪。回來經過全家決定,把最后的一只小蝌蚪放回大自然美麗又漂亮媽媽的懷抱里。
日記200字大全3今天,我特別高興,因為我在香溪里捉到兩只小蝌蚪帶回家來養。它渾身穿著黑衣裳,眼睛圓圓的,嘴巴小小的,尾巴又細又長,還有兩條精致的小腿呢。這些“小零件”搭配起來,就湊成了一只又好看又可愛的小蝌蚪。
聽大人說,小蝌蚪不僅長得好看又可愛,它長大變成青蛙后還能幫助農民伯伯捉害蟲呢。因此,我對小蝌蚪又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喜愛它們啦,每天一放學我都會與它們為伴,仔細地觀察它們的生活習性。它們有時在水中歡快地跳舞,有時在水中追逐嬉鬧,可好玩啦。
我喜歡可愛的小蝌蚪!
日記200字大全4在我房間的陽臺上,放著半個可樂瓶和一個長方形的透明塑料缸,里面養著80多只小蝌蚪,那是我和媽媽昨天到百可園的池塘里捉的。
我不碰缸的時候,有的小蝌蚪在游,有的停在水中一動不動;當我一碰缸,小蝌蚪們就向四周逃。小蝌蚪們長著細細的尾巴,大大的腦袋。有的是青灰色的,還有的又黑又小,像個小氣球。游動時,尾巴一搖一擺,可愛極了,一會兒平游,一會兒仰著頭向上游,有時還頭朝下,尾巴和屁股撅在上面朝下游,真有趣。
等小蝌蚪長出腿來了,我會把它們放回去,讓它們變成青蛙,讓它們自由自在的生活,為人類捉害蟲。
日記200字大全5我在七賢公園的小河里捉了幾只小蝌蚪,黑色的身體,大大的腦袋,長長的尾巴,非常可愛。
我把小蝌蚪放進了魚缸里,常常喂它一點點饃。過了一星期,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又過了幾天,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尾巴也變短了一點點。小蝌蚪最喜歡呆在水底一動也不動,好像在睡覺。我常常走到魚缸邊,輕輕的彈一下魚缸,小蝌蚪嚇得在水里游來游去。其中,有一只小蝌蚪游的非常快,小尾巴使勁的甩著,在水里不停的轉圈。
媽媽說:“小蝌蚪快變成青蛙了,你趕快把它放生吧。”我說:“夏天快到了,我要讓它長成青蛙后在我家捉蚊子。我就不會被蚊子咬了。”媽媽說:“不行,一定要把它放了。”我還是舍不得,還是再養幾天吧。
下星期天,我一定把它放到七賢公園的小河里,讓它自由的成長,變成青蛙后,它就可以捉更多的害蟲。
日記200字大全6今天早上,我去倒垃圾,看見小池塘的一角有許多蝌蚪。烏黑發亮的身體,細細的尾巴,還有黑乎乎的頭,一群蝌蚪就出現在我的眼前。
我馬上跑回家,把養金魚的塑料缸拿來抓蝌蚪,看上去蝌蚪一個一個成群結隊,很好抓,其實,蝌蚪游來游去的,可難抓了!我費盡力氣,終于抓了六條,我把抓到的小蝌蚪帶回家觀察,發現其中有五條已經長出了后退,六條小蝌蚪頭挨著頭聚在一起。突然,一條小蝌蚪從缸底飛快地游到水面上,似乎在呼吸新鮮空氣,還有幾只小蝌蚪面對面,好像在交頭接耳地說著悄悄話。真是一群淘氣的蝌蚪呀!
媽媽說:“蝌蚪長大以后會變成青蛙,能抓成千上萬只害蟲。是我們的好朋友。”聽了媽媽的話后,我依依不舍地把小蝌蚪放回了小池塘。
日記200字大全7春天來了,一群群小蝌蚪在河里游來游去,快活極了。
我用小網袋撈了幾只小蝌蚪,把它們輕輕地放在瓶子里帶回家。
篇2
為了我的觀察日記要寫得更好,媽媽特意幫我買了一只小白兔,因為它特喜歡吃胡蘿卜,所以我給它取名叫“卜卜”。
“卜卜”有一身雪白的毛,縮起頭來像一個白絨球;“卜卜”還有一對閃閃發光的眼睛和一對長長的耳朵。它長長的耳朵,連多么細微的聲音也不放過。有一天晚上,“卜卜”目不轉睛地盯著籠外的蘿卜時,我的腦害里突然出了一個念頭:我一定要摸摸它的毛,看看是不是和書上寫的一樣神奇。可是,當我剛想伸手去摸的時候,“卜卜”一下子掉過頭來。“唉!事沒辦成,反而被嚇一大跳!”(真倒霉!)
這還不算有趣,有趣的還算是“卜卜” 的吃相和睡覺時的樣子。
“卜卜”吃東西的時候很有趣。“卜卜”不喜歡把胡蘿卜用腳踩斷后再吃,它喜歡成根成根吃,如果成根吃 ,不一兩下,一根胡蘿卜就吃完了;如果斷后再吃,至少要一兩小時才能吃完(有點夸張......)。
最有趣的還算是“卜卜”睡覺的樣子。“卜卜”睡覺時是蹲著的,睡覺時,(悄悄告訴你)它還抱著一根胡蘿卜呢!(有趣吧!)
每一種兔子都有與眾不同的特點,俺家“卜卜”也不例外!
俺家“卜卜”的特點就是節省糧食。上一次,我把一個爛了的胡蘿卜給“卜卜”吃,但“卜卜”不但不吃,還把胡蘿卜踩碎。(停!等俺說句話先:“浪費也不能這樣,難清理!”) 最后我還看見“卜卜”拉一拉大便去給踩碎的胡蘿卜,這是什么回事呢?我這個“大智慧”怎么想不出來呢?我翻開《百科大全》……“噢!是這么回事呀!”我終于明白了。原來兔糞里有許多營養,不幾天,等兔糞干了,兔子就會吃了兔糞里的營養。(好感動哦……)
不過,先別高興,每種動物有優點一定就有缺點。
“卜卜”的缺點就是貪玩。昨天晚上,我放“卜卜”出去玩,后來,我見“卜卜”很久還沒回來,我就出去左找右找,還是找不到。最來,“卜卜”11:30才回來,真是擔心死我了!
篇3
古希臘的學者們已在科學或自然知識研究上產生了許多的經典作品,例如柏拉圖(Plato, 432-347 BC)《蒂邁歐篇》(Timaeus)、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384-322 BC)《物理學》(Physics)、《論天》(On the Heavens)、《氣象學》(Meteorology)、歐幾里德(Euclid)《幾何原本》(Elements)、阿基米德(Archimedes, 287-212 BC)《論浮體》(On Floating Bodies)、托勒密(Claude Ptolemy, ca.100-170)《天文學大全》(Almagest)等等。即使是近代科學革命時期,也產生不少吾人不陌生的經典作品,如哥白尼(N. Copernicus, 1473-1543)《天體運行論》(On the Revolutions of Heavenly Spheres, 1543)、刻卜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新天文學》(New Astronomy, 1609)、伽利略《星際信使》、《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兩門新科學》、虎克(Robert Hooke, 1635-1703)《顯微鏡圖說》 (Micrographia)、牛頓(Isaac Newton, 1642-1727)《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Mathematical Principle of Natural Philosophy, 1687)等等。
絕大部份過去的科學經典作品,早已成為昨日的舊科學(old science)。其中僅有非常少數會在教科書中被改寫為符合科學直線進步簡略的介紹。絕大多數的科學經典的內容非常深奧,不適宜一般讀者閱讀。《星際信使》卻是一個例外,它既是一本科學經典,也是本科普經典作品。它是首本運用望遠鏡觀測星際的書,不同于其他的科學經典作品涉及深奧的數學,或是不易理解的概念與論證,此書的內容淺顯,加以圖說,無需加以改寫,今日的讀者或學子們可以直接閱讀。
本文擬先介紹此書源起的歷史背景,其次處理《星際信使》在內容上的創新。接著分析此書對華文讀者在科普與科學傳播上的意義。
1《星際信使》的起源與歷史背景
要了解伽利略《星際信使》在科學發展與對后世在科普上的意義,我們得將伽利略放回其時代,通過他的生平、教育與當時的主要科學理論,來了解他在科學上的創新與影響。
1.1 至《星際信使》前的伽利略生平
在伽利略的研究者中,意大利后裔的德瑞克 (Stillman Drake, 1910-1993)原是一位金融圈工作者,休假時常回佛羅倫斯的伽利略圖書館,對當時伽利略著作的英譯本不滿意,因而著手研究伽利略。在真積力久則入的情況下,他成為伽利略研究的佼佼者,被聘為多倫多大學科學史教授。他完成的 Galileo at Work: His Scientific Biography是本關于伽利略最好的傳記[1]。
伽利略于 1564年生于意大利比薩,該地屬于佛羅倫斯麥第奇 (Medici)家族統治。他的義大利文名字 Galileo Galilei的意思是”伽利略家族中的伽利略”,是七個孩子中的長子。 1581年在父親溫參齊歐(Vincenzio Galilei)期望下,他入比薩大學習醫。雖然哥白尼于 1543年提出日心說,當時大學正統的科學理論是與基督教義結合的亞里斯多德–托勒密地心說。 1577年彗星出現,第谷 (Tycho Brahe, 1546-1601)觀測到它與地球的距離超過月與地,最后在 1588年出版《最近以太世界發現的現象》,提出地心說,太陽繞地心運轉,其他行星與彗星繞日運行的折衷體系[2]。它與亞里斯多德—托勒密地心說和哥白尼日心說形成三個彼此間相互競爭的世界體系。
大學時期的伽利略在認識宮廷數學家芮齊(Ostilio Ricci)后,轉而熱衷歐幾里得與阿基米德數學作品,1585年未獲學位就離開比薩大學。幸運的是他對某些固體重心的探討,在友人的贊助下,為他在 1589年 11月獲得比薩大學的數學教席。接受亞里斯多德–托勒密傳統教育的他,對運動提出與亞里斯多德傳統相左的新見解。他認為在相同介質中,同質料的物體不論其重量與大小,自由下落需時相同,而不像亞里斯多德物理學的主張,下墜速度與物體重量成正比。日后流傳他曾在比薩斜塔進行自由落體實驗,然而在他本人留下的文獻中,從未陳述曾在該塔進行此一實驗[3]。
1591年中,父親逝世,身為長子的他承擔家計。為增加收入,他乃于翌年 9月轉到威尼斯共和國管轄的帕度瓦大學擔任數學教師。在經濟上入不敷出的情況下,伽利略不得不采取其他的方式來增加收入。一種是為大學生擔任家教。從他留存的資料來判斷,他采用耶穌會羅馬學院的講義做為教材,教過亞里斯多德邏輯與科學證明的理念,以及自然哲學或物理學[4]。第二種是提供遠道學生膳宿。此外,他還開設制造儀器的小型工場,發明與簡化科學儀器,對外銷售。例如出測量火砲口徑與射程的幾何羅盤儀器,以及說明的書冊來增加收入。此一方法經耶穌會士傳入中國,用于遼東對抗清軍[5]。
1597年刻卜勒在《宇宙的奧祕》 (Cosmographic Mystery)中支持日心說,請友人將兩本分送意大利最能用到此書的人,其中一位是伽利略。在給刻卜勒的致謝函中,伽利略自稱是哥白尼學說的信徒,成為十六世紀末支持日心說的十人之一。[6]不過,那時他只能算是半個哥白尼信徒(semi-Copernican)。事實上,他到 1613年左右才積極為哥白尼日心說辯護。1615-1616年為哥白尼的日心說第一次接受調查,1632出版《兩個世界主要體系的對話錄》,旋即查禁 1632-1633年為哥白尼的日心說第二次接受調查,并遭受譴責與終身拘禁。
回到 1605年,伽利略擔任佛羅倫斯麥第奇家族柯西摩 (Cosimo)王子的教師。 1609 年王子登基成為麥第奇大公爵,伽利略曾去信期望這位昔日高足能夠照顧他,但未獲正面的回應。這年他從巴黎友人處傳來有種能將遠處物體放大的器物市面上銷售。
1.2 完成《星際信使》的特殊背景
十七世紀,望遠鏡、顯微鏡、空氣幫浦等技術對科學產生重大的影響。 1608年 9月在荷蘭有人發明了可放大 3倍的”望遠鏡”,隨后申請專利。在審查期間,因為亦有他人提出申請,因而未給予專利。這項發明于次年春天傳到巴黎。伽利略經由巴黎友人從市場購得此儀器后,為了增加收入而努力改良它的放大倍率。
手巧的伽利略積極磨制鏡片,同年 8月時已改良到放大 8至 9倍。于是, 在 8月下旬邀請威尼斯共和國總督與議員們,在威尼斯港口的高塔上,演出“察諜鏡”(spyglass)之秀。讓一艘船由遠處全速駛向港口,在“察諜鏡”觀察到兩小時后,高塔上的人才能以裸眼看到,展現出此鏡對維護威尼斯港安全,防止海盜入侵,深具價值,令與會佳賓印象深刻。
相對于中世紀大學重視經典權威的傳統,以討論文本的為主,文藝復興以降,在自然研究中觀察的角色愈來愈重要,加上十五世紀中葉西方印刷術的崛起,在自然史方面,陸續產生許多新作品。 1609年 11月中,伽利略已將”察諜鏡”改良到放大 20-30倍,他開始將此一儀器運用的范圍從地表轉向星際,有項新發現。次年三月出版《星際信使》(Sidereus nuncios, Starry Messenger)一書,將觀察結果公諸世人。
2《星際信使》在內容上的創新
伽利略先觀察月亮,并圖繪下來,他不是首位以望遠鏡觀月后繪圖者。稍早,在參考吉柏特(William Gilbert, 1544-1603)所繪制一相當簡略月面圖后,哈芮特 (Thomas Harriot, ca. 1520-1621)使用較低倍的望遠鏡觀察月表,將航海經驗納入其中,繪制出一幅陸地與海洋構成的月面地圖。[7]但是,伽利略研磨的望遠鏡比哈芮特用的大了許多倍,繪制的圖更精密許多。更重要的是,他還告訴讀者他圖繪的方法。一方面通過單孔鏡面看到放大的月亮,另一方面,則備有一張白紙,依所見大小圖繪出鏡中所見的月面圖。根據他的自述:
讓我先介紹”察諜鏡”轉向的月球表面,為了易于了解起見,我將它區分為較明亮與較黑暗兩個部份。通過對月球表面明暗部份常期重覆的觀察,我們確定月球表面不像大多數哲學家所相信的,和其他天體同是個光滑、均勻的圓球形狀;想反地,它是凸凹不平的,低洼的與凸起的部份滿佈于其上。就像地球的表面一樣,山脈與深谷分佈各地。以下說明這項由觀察所推得的結論。
根據亞里斯多德自然哲學,月亮屬于第五元素以太構成的不毀不滅的天域,應是一個完美的星體,其中的黑影可用較密的以太構成,因此不如較疏處明亮。通過明與暗界域不是圓弧狀,伽利略推論月球不是一個完美的天球。在多幅月面圖中,由于亮區中有暗塊;暗區中有亮點,且會雖時間擴大,他憑著地球上的山谷接受陽光照射的經驗來推論,月面不是光滑的,而像地表一樣有高山與深谷。
1610年 1月 7日,伽利略將改良放大 30倍的”望遠鏡”朝向木星觀察,發現其旁兩顆小星星。最初他認為它們是恆星,由于像行星般出現在黃道帶附近,才判斷為與木星有關的衛星。13日首次見到木星旁的四顆星星。另外一項主要的發現是銀河,在亞里斯多德自然哲學中視為是月下的大氣現象。托勒密《天文學大全》聲稱恆星數目為 1022顆,直到伽利略觀察銀河發現有無數的星星。
在 3月 2日最后一次觀察后一周,出版《星際信使》一書,此書將天文學由裸眼觀察帶入望遠鏡天文學,也使年近半百的伽利略成為國際間知名的學者。
3《星際信使》對后世在科普上的意義
《星際信使》一書的三項主要發現:月亮表面崎嶇不平、木星的四顆衛星、銀河無數的星星,使四十六歲的伽利略從一位地方性的大學數學教師,迅速地聞名于歐洲。加上 1610年伽利略的另兩項發現:金星像月亮般有其相位盈虧與土星左右兩耳看似其衛星,使他在一年之中藉著望遠鏡的觀察就有五項重要發現。次年,以利瑪竇老師克拉烏維斯(明清時譯為:丁先生。Christopher Clavius, 1538-1612)為首的耶穌會五位學者都肯定上述五項發現,使他躋身于歐洲聞名學者之列。
十五世紀末,世界地理的大發現,打通歐洲赴亞洲或美洲的海路。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促使天主教內成立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與其對抗,培養受過良好教育訓練的耶穌會士向包括中國在內的歐洲以外區域進行遠距傳教。盡管伽利略從未到過中國,明末清初,《星際信使》中的望遠鏡發現也隨入華耶穌會士傳入中國。德禮賢(Pasquale M. D'Elia, 1890-1963)將這些資料匯整為《伽利略在中國》一書[8]。但是《星際信使》的中譯本遲至 2004年筆者譯為中文后[9],華文讀者才有機會閱讀此書,因此它在華文世界的科普與科學傳播方面的意義值得闡明。
首先,天文學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視觀測的領域。在十七世紀以前,已發明諸多科學儀器來幫忙觀測,第谷就是此中翹楚,發明一些大型固定的儀器。
雖然伽利略不是望遠鏡的發明者,但是經過他的巧手改良后磨出的鏡片,觀察月球與銀河,留下圖繪,以及逐日記載他對木星的四顆衛星的觀察與紀錄,出版《星際信使》一書,開啟望遠鏡天文學。它是一本值得學子與一般讀者閱讀的科普經典,作者除了介紹一種他改良的科學儀器進行觀測以外,還將所見通過圖繪加以視覺呈現,很難得見到一流科學家將其發現表達的是如此淺顯易懂。
其次,在十七世紀初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鼓勵觀察與實驗,影響倫敦皇家學會(Loyal Society of London)以前,第谷、刻卜勒的老師麥斯特林 (Michael Maestlin, 1550-1631)與伽利略等已特別注意異象的觀察與記錄。 1577年的彗星,引起第谷與麥斯特林長達兩個半月的觀察與記錄。相對地,萬歷五年中國官方觀察一個月,視為星占異象處理。同一現象卻在不同文化中觀察所得不同,顯示觀察的背后是含有不同理論的[10]。
第三,1577年的彗星與木星四顆衛星的觀察與紀錄,都顯示它們屬于以太領域,對亞里斯多德—托勒密世界體系,天域的星體是永恆不變的而言,它們都是過去未曾見的異象。針對 1577年的彗星,第谷提出折衷的世界體系。可是《星際信使》書中,并未批判《星際信使》一書,因為伽利略將《星際信使》獻給麥第奇大公爵。
由于木星是麥第奇家族的徽記,麥第奇大公爵恰有兄弟四人,伽利略因此將木星的四顆衛星以“麥第奇星星”(Medicean stars)之名獻給麥第奇家族。因為這項無價的禮物,他所獲得的回報是在 46歲時改變生涯,由“錢少、事多、離家遠”的帕度瓦大學數學教職,轉成“錢多、事少、離家近”的麥第奇宮廷自然哲學家與數學家,名義上是比薩大學教授,卻沒有任何教學負擔。簡言之, 1610年《星際使者》一書的出版目的在獻給麥第奇大公爵,尋求他的贊助。一個類似的案例是第谷將他丹麥國王贊助的島嶼上發展的天文儀器,撰寫《機械裝置的天文儀器》(Tycho Brahe’s Description of His Instruments and Scientific Work)一書,并以彩色圖繪,以贏得布拉格神圣羅馬帝國魯道夫皇帝的贊助[11]。
《星際使者》內容顯示,伽利略似未批判地心說,直到《太陽黑子》才積極推動哥白尼學說[12]。事實上,在科學革命前期,當學會尚未成立時,宮廷或王子的贊助是大學以外支持新科學的最重要的社會組織。
第四,更值得注意的是,成為麥第奇廷臣的伽利略,具有自然哲學家的身份,為他提供了探討自然哲學的社會性合法身份,可以跨越自然哲學與數學天文學間的學科界域,得以積極推動哥白尼擬跨越自然哲學與天文學間的日心說[13]。
最后,在海峽兩岸出版愈來愈多翻譯的的科普書籍時,其中有非常多涉及科學史方面的舊版科學書籍。如果只從后見之明的觀點來論其中朝向現代進步的成就,就像祖先崇拜一般地崇拜科學偉人,這不是科普作者創作中有關舊科學的關切點。如果我們抱著多了解舊科學作品的時代意義,《星際信使》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切入點。要了解天文學的發展,特別是從裸眼轉向望遠鏡天文學的關鍵轉折,《星際信使》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科學與科普經典。
參考文獻:
[1] Stillman Drake, Galileo at Work: His Scientific Biograph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
[2] Tycho Brahe, De mundi aetherei recentioribus phaenomenis (Vranibvrg, 1588).
[3] Lane Cooper, Aristotle, Galileo, and the Tower of Pisa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35).
[4] William A. Wallace, Galileo’s Early Notebooks: The Physical Questions. A Translation from the Latin, with Historical and Paleographical Commentary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77); Willian A. Wallace, Galileo and His Sources: the Heritage of the Collegio Romano in Galileo’s Scien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1984), chs. 1-3.
[5]黃一農. 比例規在火砲學上的應用. 科學史通訊, 臺北,1996,第 15期,頁 4-11.
[6] Robert Westman, “The Copernicus and the Churchs,” in David C. Lindberg and Ronald L. Numbers (eds.), God and Nature: Historical Essays on the Encounter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Scie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pp. 76-113.
[7] Stephen Pumfrey, “Harriot's Maps of the Moon: New Interpretations,” Notes and Records of the Royal Society, 63 (2009): 163-168.
[8] Pasquale M. D'Elia, Galileo in Cina: Relazioni attraverso il Collegio Romano tra Galileo e i gesuiti scienziati missionary in Cina (1610-1640) (Romae: Apud Aedes Universitatis Gregorianae, 1947). English edition was translated by Rufus Sutor and Matthew Sciasia as Galileo in China: Relations through the Roman College between Galileo and the Jesuit Scientist-Missionaries (1610-1640)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9] 伽利略著,范龢惇 (Albert Van Helden)英譯、序言、簡介與結論. 徐遐生(英)序,徐光臺中譯與導讀,星際信使 (Sidereus nuncius, 1610), 臺北:天下文化,2004.
[10] 徐光臺. 異象與常象:明萬歷年間西方彗星見解對士人的沖激. 清華學報, 新竹,新 39卷 4期,2009年 12月,頁 529-566.
[11] Adrian Johns, The Nature of the Book: Print and Knowledge in the Making (Chicago/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pp. 20-24.
篇4
關鍵詞:找準;生活;讀寫;圖片;切入點;習作飛揚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6-0082-01在小學教學中,一提到要寫習作,一些學生茫然無措,總會問老師寫什么,怎么寫,一部分學生覺得無內容可寫,一部分天馬行空、閉門造車。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習作現象,使學生知道寫什么,怎樣寫,這就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不斷地總結,不斷學習和積累成功的教學經驗,去滿足日常的習作教學。筆者認為,幫學生找準習作的切入點,能突破習作瓶頸,讓學生習作飛揚起來。
1.找準生活切入點,習作有生活的韻味
只要是學生觀察的真正生活,哪怕它是學生一個很不起眼的生活片斷,盡管沒有什么深刻含義,盡管不輻射出什么哲理,它同樣是有意義的。不過要引導學生運用恰當的語言把事情寫具體,有個主題,能表述自己的意思。然而,我們的學生,課余呆在在家里,課內坐在教室,哪里都去不了,他們的生活體會會多么?
有時候,從批改學生的習作中,我們會發現一些內容完全脫離生活實際的習作,假大空,高大全。例如,平時多要求學生觀察家庭中的每一個人,親戚、朋友之間發生的每一件事,讓他們用日記寫下來,就是習作的素材了。有了這些生活基墊,那么學生寫出來的人和事,就是真實而有意義,才反應了生活的本真。所以,我們引導學生寫作,就要找準學生生活的切入點,學生的作文就會出現以下精彩的畫面:一棵草芽被石頭壓在下面、鳥兒在樹上歡蹦亂跳、小溪里的魚兒自由徜徉、小花是那么的鮮艷、佩服老師的行為、羨慕同學的某樣長處,喜歡和鄰里小朋友玩耍。
另外多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如班級校內比賽活動,校外活動,開展社會調查等,都能為學生習作提供豐富的素材,習作就能富有生活的韻味。
2.找準讀寫切入點,習作有出色的文采
充分利用課本范文這個資源,找準讀寫切入點,讓學生學習并用于習作中,習作也能精彩起來,學生習作就會有出色的文采,語文教學才真正達到它最終的目的。
2.1找準范文結構切入點,讓學生習作結構完整,渾然一體,呈現結構美。如《桂林山水》一文:開頭,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結尾:"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結尾與開頭的引用詩句相呼應。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到寫人、寫景作文中,學生習作就能出現以下讓老師眼動心動的好結構。如:"我的老師是個嚴謹而又'小氣'的人,有時候讓我們全班都受不了。";結尾"你看,我的老師就是這么'小氣',一點兒錯誤都不能在他的眼皮下忽悠,我們都不敢再犯類似的錯誤了。"這篇寫人的習作,結構上不僅完整,前呼后應,突出主題,人物形象也躍然紙上。
2.2找準范文寫作特點切入點,讓學生習作語言不再枯燥,文采飛揚。每篇課文都有它獨特的寫作特點,有的運用鋪排的方式來呈現內容,如《匆匆》第一段作者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描述了顯示季節更替的:"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三組反義詞的排比,讓人感覺時光易逝,歲月如梭,點名主旨,讀起來朗朗上口,文采濃郁;《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第二段、第三段,也是運用鋪排的方式,將奇特的桂林山水特點惟妙惟肖寫了出來,語言優美,朗讀韻味十足;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有的運用對比法,如《掌聲》通過英子在掌聲前后的不同人生態度觀,揭示人的鼓勵、掌聲給予人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對比的寫法,也使文章結構井然,突出主題。這些課文,為學生學習寫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在習作教學中,教師以這些范文指導學生仿寫,學生興趣盎然,效果也會很好。
2.3找準范文寫作順序切入點,習作有清楚的條理。習作先寫什么,然后寫什么,再寫什么,只有安排得恰當,才能敘述得條理清楚,脈絡分明,更清楚地表達中心主題,這就是習作順序。小學語文課文中,就涉及了時間順序(如《灰雀》)、空間順序(如《頤和園》)、邏輯順序(如《花鐘》),每篇文章寫作順序各有特色,都是學生寫作順序的范本。小學生接觸習作時間不長,對于寫人、敘事、說明文等,有素材,素材也能扣住主題,但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怎樣有條理地寫出內容、表達主題,讓人讀的清楚明白,卻是學生頭疼的事情。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范文的寫作順序,引導學生在習作中大膽運用,學生習作也會條理清楚,脈絡分明。
3.找準圖片切入點,習作蘊含豐富的想象
在多年的習作教學中,我認為只要找準了圖片的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那么,習作就會蘊含豐富的想象。例如三年級下冊《瑤族奶奶和漢族小姑娘》的習作教學,由于這幅圖與學生年代久遠,圖片中的人物穿著打扮、背景與學生實際生活差距較大,所以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找準切入點,學生很難寫出來,寫出來的習作也是與圖片相左。如何讓學生把握圖片,進行認識呢?
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把握畫面內容:這是發生在什么地方的事?從人物衣著看,這件事發生在什么季節、天氣怎樣?圖畫上有哪些人?他們之間有關系嗎?在觀察的基礎上,可用幾句話概括一下圖畫的內容。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豐富畫面內容: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情呢?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會想些什么呢?由此,你想到什么呢?通過以上引導,一步一步指導學生解讀畫面,欣賞畫面,描寫人物外貌和衣著打扮,想象圖片中發生的故事,設計人物語言,并且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學生習作內容與畫面相符,人物性格凸現出來,中心主題也非常貼切了。
篇5
[關鍵詞] 西海固映像 奇觀想象 鄉村教育 《上學路上》
一、由《馬燕日記》到《上學路上》。
一個在中國西部落后地區司空見慣的事,一些中國習以為常的現象,當在異域眼光的審視下就別具觀察和認識作用:一些中國語境下本身就不看好甚至沒有被思考和傳播價值的人物,當換一種文化視域就可能判若天壤,這個典型的范例就是寧夏西海固地區一個因貧困上不起學的回族女孩――馬燕。在她上三年級的時候由于家庭貧困和當地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被迫輟學,她回到家里和母親一塊干活,供養兩個弟弟繼續上學。作為一名優秀的學生,馬燕在日記中真實而感人地記錄了她對學習的渴求和對學校生活的向往。她母親自看了女兒的日記深受感動,決定借錢讓她繼續讀書。剛好法國《解放報》駐中國記者彼埃爾,阿斯基(漢名韓石)一行來到了小山村,白將女兒的信和2本日記交到了他們手里。韓石以《馬燕日記》為主體,以他的解讀為輔,質樸、真實地呈現了馬燕和她家人的生存窘困,還有她樸素的讀書愿望。2002年,他將日記整理后在巴黎出版,很快登上法國年度暢銷書排行榜。其版權被轉售多個國家,包括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和英國,并成為許多國家的暢銷書。這個灰姑娘否極泰來的事一下子成為當地女孩效法的榜樣和企求名利的不二法門,而對于這個故事及日記的暢銷,中國的讀者和書商反應平平,因為貧困和女童輟學問題是中國不發達地區非常普遍的事,每個人都忙著向自己的命運挑戰,每個人也都在經歷著不同的困境與焦慮,沒有人有時間與心情去理會這些事,也因為社會中諸如此類問題的相對普遍,已經很難激活人們常態應有的相互扶持與同情救濟的神經,因此書商曾斗膽預言在中國能否承受一萬本的市場容量,然而不爭的事實是它在異域的大獲成功。
因為印刷傳媒上的巨大成功,影像媒介組織便借勢將這個熱點搬上銀幕,于是就有了電影《上學路上》。一個家庭或一個人如果陷于貧困的窘境便會感覺到生活的每一個節骨眼都會顯得捉襟見肘,這樣的情況會形成許多有穿透力和震撼力的細節卻難以建構出富于戲劇性的矛盾沖突。無論主旋律電影亦或商業電影,都需要有因果關系清楚、情節延宕合理的事件做支撐,而這個題材又不適宜拍成文藝片。于是編劇就依據掙學費這個事件設計并建構了敘事邏輯,以家庭為起點向社會延伸出一個女孩掙學費的重重困難作為敘事的主線,倫理關系與經濟利益成為整個敘事矛盾沖突的關鍵所在。影片還將女童渴求讀書和西海固的干旱少雨與貧窮落后等刻板認識鑲嵌進事件序列之中,這樣的敘事邏輯既能較好地以影像的方式將《馬燕日記》形諸視聽形象,又能借助強勢傳媒映現并傳播中國西部尤其是西海固的認同。
二、奇觀語境下的的話語建構
不是貧困的西海固和嚴重的女童失學問題引起了媒介組織者的再現:中動。而是《馬燕日記》及馬燕現象的熱點話題喚醒國內媒介工作者的興趣;不是《馬燕日記》現象的重大性或特殊性引起在國外傳播的升溫與走紅,而是通過這個現象迎合了西方強勢話語的東方想象。與西方相比,東方則是一個與西方相距甚遠的“他者”,“由于習來已久的對東方的偏見,因而,在西方人眼中,東方人一方面有著‘懶惰’、‘愚昧’的習性,另一方面,東方本身又有某種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西方進入后現代主義時期,而中國西部想像還停留在90年代后殖民電影傳播的神秘色彩中,除此之外竟然還這樣貧窮、落后、荒涼,實在匪夷所思,也潛在建構了另一個新世紀、奇觀化的中國想像,這本書在西方的暢銷也是東方想像與文化優越主義思想的產物。這個敘事在被視像化的過程中也沒有很好地結合中國尤其是寧夏西海固具體情況,只是圍繞《上學路上》而試圖將它包裝成一個更具視覺沖擊力和獨特民俗的生存群落,其創作的動機和最終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突顯奇觀化的景觀,而不是借助影像呈現生活的質感并思考女童教育和農村教育的深層問題。正是基于種取向和目標,桂青山教授指出中國近幾年電影缺乏現實主義品質,存在不同程度與層面的缺憾、弱癥乃至癌變,如平淺掃描的現實主義,“所有這些影片,均只停留在對現實的表層掃描上,它們有著一定的認知價值,但缺少當代必要的思考價值。他們可以向人們傳達‘既定的信息’,卻難以使觀眾獲得‘應有的覺悟’。”,影片奇觀化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定勢效應的干旱少雨和物質貧困
西海固區域文化的定勢思維就是兩個:一個是物質貧困,為全國“三西”貧困區域之一,一個是干旱少雨。《上學路上》在開篇序幕上就如此介紹本片展示寧夏半壁河山的西海固地區,被稱為全國“貧困之冠”。長期以來,由于干旱、風沙、霜凍、冰雹和水土流失“五害”俱全,老百姓基本上靠天吃飯。在這里,年平均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蒸發量卻高達1000毫米以上。每逢大旱之年,連人畜飲水都成為難題,生活極為窘迫。有著“干旱山區溝連著溝,黃土象個和尚頭:種地要到山上頭,下籽三升打一斗。”的順口溜,當時女孩讀初中的比率極低。”影片以更具質性的風格突顯了西海固的定勢意向,無論是鄉村還是集市,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山峁溝梁,也無論是村莊巷道還是沙石公路,看不到一絲絲綠意:不管是大全景還是近景鏡頭,也不管是主觀鏡頭亦或是客觀鏡頭,看不到兩三棵以上并排的綠樹,看不到一片盎然芳甸和如茵碧草,整個畫面中常見的是飛揚的塵土、甘涸的大地、禿禿的荒山、蒼涼的集鎮等映照下的天空。除了村口那株孤獨的桃樹和樹上寂寞地綻放著的幾朵白里泛黃桃花外,看不到春夏的氣息和生命的色彩。如果不是幾個小孩子色彩斑斕的衣服和居室設計的紅色點綴了整個畫面,人們很想象這個空間還是不是人類生存的處所。因為生態惡劣靠天吃飯,所以這里的地理環境必然是伴生著貧困,成年的男人除了村辦小學教師出現在畫面中以外,其他的都進城去了或正在前往城里的路上,在影像敘事中沒有一處交代留守的婦孺接到男人們寄回的打工錢,潛在地寄寓了收入的微薄:家庭主婦們精心地看護著家里能下蛋賺錢的母雞。養活著將來可能換成錢的女兒,再就是討好老師,將免除的學費權當作家里的收入;小孩子們要么在學校認字長年齡,要么到街上閑逛學手藝。單調的生活、無果的奔波、死氣沉沉的生活場景、蕭條的集市貿易、鄰里之間的閑言碎語構成了《上學路上》的主要生活情狀,恰恰是孩童的游戲、女童們求知的愿望和良苦用心才為這個地方的貧困和單調增添了最 牽人情思的活力,也編結出富于人間氣息的風景。
2、獵奇思維的風俗人情
一個女童求學的艱難本身是個經濟問題,再不能更好地以敘事語言建構具有視聽效果的影像世界來滿足觀眾的期待視野,沒有戲劇性的沖突,沒有蕩氣回腸的波瀾情節,沒有笑料的映襯,更沒有暴力或運動畫面的刺激,其他視聽元素也十分匱乏,編劇就將與西海固相關的風俗鑲嵌進影像世界中,讓奇觀化的風俗人情來填補視覺形象的缺失。于是校院里的書寫、逼婚式的相親、捏手指的討價還價、娶親的狂歡,既能在一定在層面上滿足觀眾的視聽奇觀欲望,又能讓沉重的經濟問題和觀眾的心理壓力得到了某種程度的緩釋。在王燕第一次相親的一段對手戲中,由錢的關系而將沖突淡化,兩人由對立關系轉向互助關系,不但生意談成了,王燕還學會了用手指講價的技巧。影片在集市上多次強化、渲染這種捏手指的講價游戲,在呈現風俗中強化了一種落后,并進而隱喻了沒有產出只能流通、沒有生意但要學做生意的觀念恐怕成了當地男人們改善生活的主要途徑。還有牙行的生意經和規矩,對于今天和鄉村世界場景越來越遠的現代人無疑還能生出許多遙遠而貧苦的記憶,重新思索在城市化激蕩進程中的鄉村故事。在奇觀化中寄寓了懷舊,在女童的生計中滲透了感情。從某種意義達到了宣傳貧困、呈現了艱難、喚醒了同情心的效果。然而由于影片對民俗風情的浪漫化的想當然的矯飾與沒有適合劇情的渲染,情節設計上的單調和鋪墊上的欠缺,情緒蘊蓄上的不夠飽滿,以至于這些風俗沒有很好地實現達意的效果和滿足奇觀化的欲望,相反只成了純粹為奇觀而奇觀的拼貼。因為一個有清醒自我意識的王燕不會不了解牙行再賺錢,但那不是女孩子所能干的。即使再講孩童無猜,即使再談社會的開放,農村的女孩子不會第一次見面就和相親的對方去學做牙行的技巧,而且并排躺在床上。紅色的飯桌、溫馨的小屋、喜慶的氣氛,不合諧地將“性”這個視聽元素融進影片中,一方面是屋外村婦們說著“公狗和母狗拴在一起”的話,另一方面通過空間與色彩的營設體現了一種“性”的導向,正象電影理論家所分析的那樣“對性感可以做廣泛的理解,即引起與性相關聯的感受的東西,性感下限于人的形體和相貌,甚至還可以擴展到許多其他審美方面,例如房間、衣服和床罩的顏色等”。牛羊交易市場再缺少牙行,都不會讓一個小孩子來說價,因為大人們是不愿意讓不懂事的孩子來摻和屬于成人們的事。藝術的假定性必須要以觀眾的基本知智識接受和敘事的自身的規律為前提,否則必然造成虛假和缺乏內容的視覺奇觀,正是這些粗拙才是民俗風情沒有能夠成為影像敘事和主題建構中的有價值元素,而勿寧說借助王燕的故事表現了奇觀化的風俗。如何充分利用文化資源和視聽資源,如何將主題呈現與敘事邏輯有機地結合起來,藝術家仍需付出更多的思慮,那就是:“我們應當用講故事的方式、用藝術的感性力量打動觀眾、感染觀眾,而力戒用概念化的方式演繹時勢政策、用公式化的窠臼“套裝”好人好事。”
3、唯利是圖的人倫世界
李澤厚先生說“文學的最高價值,文學的永恒性源泉在于它可以幫助人類心靈進行美好的歷史性積淀。就是說,成功的文學作品,它總是可以在人類心靈中注入新的美好的東西。”“總得還有一些東西可以幫助人們保持一些‘溫情’,保持一點人際溫暖,否則人界豈不是又要變成金錢的動物界。我想,文藝可以起這種保留、平衡的作用。”也正是人類世界的不圓滿以及不圓滿而生出怨艾需要調適,有些需要政治的改良逐步達到矛盾的和解,而更多的和解則來源于知識的理解和藝術的消釋,現代電影正是在縫合性的敘事中將生存困境中的焦慮得以渲泄,從而導引入更積極、更健康地面對遭遇的生活。《上學路上》雖然也敘寫了貧困地區女童求學的執著和艱難,但整個影片的環境設計是荒涼的,風俗畫卷與主題是游離的,在人物設計與關系鏈接上則是冷漠和實利的。母女之間缺少應有的溫情撫慰,王燕上不了學,母親沒有表現出必要的安慰與勸解;姐弟之間缺乏應有的友愛,更多的是相互利用和彼此欺騙:鄰里之間沒有常見的扶貧幫困,粗俗的語言和戲謔的調笑讓這個沉重的故事爽然自失:師生之間也為了學費由人倫關系變成經濟關系;村民幫助學校老師的助學之正氣蕩然無存,剩下的便成了減免學費的討好與逢迎:集市里的社群關系也因為幾個雞蛋而將義理與人情消彌殆盡;就因為10元錢的車費,王燕踏不上去摘枸杞的掙學費之路。在這樣的一個人倫世界中,就是政府免除學費和企業贊助如何能溫化這里冰冷、實利的人際環境。在天地國親師的倫理秩序中,靠天無望,與地疏離,國家福o有限,至親難靠,老師愛莫能助,這樣的倫理世界有何意義?道德的根本問題只是人我關系、群己關系,公私關系的問題。無論如何貧困,既使不至于去食嗟來之食,但有情有義的人倫世界仍是現實世界和藝術世界共同營構的,脫離了正確價值觀導引的定向敘事必然與藝術功能和傳播目標相悖。正因為如此,賈磊磊研究員才力陳中國電影的精神地圖,“我們要把和諧、仁愛、自然作為核心的文化觀念來整合不同藝術作品的精神圖景之中,使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念成為支撐不同敘事形態的共同根基。”
三、在掙學費的路上隱括了鄉村的教育深層問墨
《上學路上》通過王燕和三花兩個女孩將鄉村教育的問題從表層和深層、從直接和間接、從正面和側面、從感性和理性,以最幽微的運思從冰山的一角隱括了鄉村教育的現實處境,如果說影片還有深層次的觀賞價值和思考空間的話,那么它最有價值的還在這里。王燕因為錢的問題面臨著輟學,于是她千方百計地掙夠二十四元八角學費以便繼續她的讀書生活,她所求的只是讀書,還沒有上升到成人化和社會化視野中的知識改變命運的重大問題,影像中所傳達出的只是她對讀書的興趣,至于上學的出路和讀書的意義在哪里并不清楚。三花雖然也渴求讀書,也對讀書有著同樣的興趣,影像人物的設計最初可能只是從歷史遷化和角色互補的角度呈現鄉村教育的景況,恰恰是她比王燕年長了兩歲才更清醒、更深切地認識到讀書對自己和其他女孩到底有什么用!對農村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既不可能通過讀書獲得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也不可能在以后的婚姻中作為增加彩禮和家庭地位上的籌碼,所以她才帶著對學校和讀書生活的一絲留戀平靜地走向了社會與婚姻。在現實與歷史、自我與群體的纏縛中的人生抉擇別具審美意味,因此,與其說王燕映現了貧困鄉村女童求學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不如說三花揭橥了鄉村教育的深層問題。
對于鄉村教育思考的影像還有《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的執著和辛酸借著強勢傳媒喚醒了城市對鄉村教育的惠顧,送來大量的學習用品;《上學路上》結尾資助的名額增加了,教學用具也送來了,似乎水泉小學和張家林小學將會迎來美好的明天,但細一考 量其實不然。鄉村教育所缺的難道真正的只是錢和物嗎?影片開頭兩個場景本為營造喜劇氣氛卻深深地道出了鄉村教育的深層問題,一個是城市學齡前兒童能認識的“林”字鄉村兒童卻模棱兩可,鄉村與城市教育的差距不是年數(普六還是普九)的問題,而是教學體系是否周全的問題;另一個是聽說放假,大家高興的將書包拋向了天空,既表現了兒童反對桎梏熱愛自由的一面,同時也傳達了他們對學習的態度問題。即學習和學校生活還沒有成為他們生活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撂書包只是早晚的問題。水泉小學和張家林小學出來的孩子能和城鎮小學的孩子們相提并論嗎?在鄉村教師中,誰都可以當,象魏敏芝,只要有可能接近這個崗位;什么內容都必須學,比如打工掙錢,象張慧科和王燕,只要形勢需要;什么都可以當作用具和場所,只要便利教學。這樣的教學過程,要和受過相對完整的城鎮孩子爭教育機會何其難也!鄉村的孩子們一方面要按教學計劃學習新的內容,另一方面要根據自身實際補修過去當學而未學的內容,還要參與和城市受到更優質、更全面、更系統教育的孩子進行高等教育機會的博弈。“鄉村學生要考到與城市學生相同的分數是要付出更大的辛勞的,而且大城市學生的高考錄取分數線比鄉村地方的學生要低,也就是說鄉村學生上大學實際上要比大城市學生的考分高,那負擔就可想而知了。”這樣的結果自然是絕大多數鄉村孩子淘汰出局,只有少數幸運者進入大學而且還只能選擇與自己相關的師范、農業等邊緣化的專業,還有隱蔽的遺產問題,鄉村孩子所受的教育能與城市的孩子相對均等地分享社會資源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劉鐵芳先生才沉重地說“我們關注鄉村教育,不僅需要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配置,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問題,即如何真正使他們真實的擁有的資源發揮最好的教育效用。”
敘事是選擇的舍棄,而舍棄的并不是沒有意義,只是與選擇的意義建構有沖突,有時候舍棄的更具思考意味,《馬燕日記》出版而且熱銷,“她(馬燕)得到她和她的家人祖祖輩輩做夢都想不到的一筆巨款。于是馬燕的家人對物質的欲望和夢想都復活了。馬燕開始計劃到北京來讀書,更遠大的目標也在心中萌動。”經過與外界的接觸。經過對公眾資源和媒體權力的親合,馬燕知道她需要的不僅僅是錢。雖然錢她和她的家人很需要,但她更清楚認識到優勢的教育于她的意義,她連周邊的城市、她所在首府城市都沒有選,而是要到北京去,去充分利用最優勢的教育資源、最優惠的教育機會和已經建立的公眾資源與媒體資源。有多少貧困地區的鄉村孩子會象馬燕一樣,能撿到這么大個餡餅呢?
四、后殖民思潮的影響與西海固自我身份認同
《馬燕日記》提供了西方對中國西部認同與想像,《上學路上》在加深西方印象的同時也向國人展示了中國西部鄉村的風景,明顯地帶上了后殖民思潮的色彩,“因為衡量一個文本是否具有后殖民性的一個標志在于它是否西方制造出了某種與其期待視野相一致的‘東方’形象”。影像傳媒中的東方神韻和浪漫傳奇成為90年代的風景淡出人們的視線,《馬燕日記》以及《上學路上》的出現恰好填充了這樣一個空白,迎合了西方的后殖民語境和奇觀化的想象,在媒體霸權操控人們視像和認識的今天,對于客體的傳播就需作更細致、更審慎的態度。西方世界和中國發達的東部地區通過主流媒體看到了中國西部的發展進步。西海固地區的人民也各種方法尋求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道路,應該重塑西海固的形象。
篇6
關鍵詞:榜樣激勵;差異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作者簡介:謝云(1979-),女,江蘇南京人,南京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講師。(江蘇 南京 21002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輔導員專項)“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思想教育活動的設計”(項目編號:2011SJB88010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3-0184-02
榜樣教育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只能用人來建樹”,“只有人格才能影響到人格的發展和規定”,榜樣教育正具備這樣的教育力量。它通過樹立先進典型,以先進人物的先進思想、先進事跡為范例,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質。大學生通過耳聞目睹榜樣的感人事跡,引發感情上的共鳴,激發起模仿和追求榜樣的愿望,外在的榜樣轉化為催人上進的內在力量。然而在實踐中,雖然樹立的榜樣都是積極向上的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但是激勵的效果卻存在很大差異。正確看待榜樣激勵效果的差異性,分析差異的原因,提出解決方案,是充分發揮榜樣教育作用的前提,也是進一步提高大學生思想教育成效的基礎。
一、榜樣激勵效果客觀上存在差異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觀察者能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習得認知技能和新的行為方式”,“大多數人類行為是通過對榜樣的觀察而獲得的”。然而,由于社會多元價值涌現、個人自我意識提升,在面對來自榜樣傳遞的信息時,高校大學生們會有不同的反應和取舍,最終表現為激勵效果的差異。
1.榜樣激勵效果存在正相關性和負相關性
部分大學生對榜樣持歡迎、接納的態度,通過對榜樣的學習能樹立與社會發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呈現出榜樣與受教育者態度的正相關性;但是另有一些學生對榜樣抱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不反對也不贊同;還有少部分人對榜樣持反對態度,對榜樣的行為和思想進行嘲諷與否定,認為這些榜樣的行為是“虛偽的行為”,是“不可理喻”、“違背現實”的,榜樣的激勵作用和受教育者的態度呈現負相關性,典型越突出,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越強烈。
2.榜樣激勵作用強度有差別
對于部分大學生來說,榜樣的激勵作用強烈,程度較深,可以影響到他們的認識、情感、態度、意志等各個方面并形成良好的固定的行為習慣。這部分學生能將榜樣的行為作為自己行為的方向,能將榜樣的思想滲透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對于另一部分學生來說,榜樣的激勵作用強度較弱,可能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上,不能形成強烈的情感和堅定的意志,更無法產生與榜樣相似的行為。
3.榜樣激勵作用延續時間上有差異
很多人能將榜樣傳達的信息作為自己終身信奉信念,將達到榜樣標準作為自己長期的奮斗目標。例如在雷鋒精神的感召下我國涌現出一代又一代的“活雷鋒”,雷鋒精神影響了許多人的一生。但是還有一些人,榜樣的事跡對他們也有影響,但是持續時間不長,出現了“當場感動,過后就忘”、“三分鐘熱度”的現象,激勵作用持續時間表現出巨大的差異。
二、榜樣激勵效果存在差異的原因
1.社會轉型時期文化多元化發展趨勢使榜樣發揮激勵作用時面臨更加復雜的局面
文化多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客觀趨勢和歷史潮流。世界范圍內各種價值觀念和思想政治觀念的相互滲透導致了文化的多元化,也給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嚴峻挑戰。現階段大學生思想行為表現出心理困擾、態度中立、個體本位、物質領先、選擇自主的特點。在行為選擇中,“自己做主”的因素加大,“外部影響”的因素逐漸變小。對于同樣一個事物,大學生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特點等來自主決定取舍;有的人重視來自榜樣的影響,有的人則可能忽視,呈現出對外界刺激作用的不同步,反應也就呈現出很大的差異性。
2.榜樣選擇科學與否直接影響著激勵的效果
榜樣的特點直接決定著激勵效果。首先,榜樣的激勵作用受認知因素的影響,如果樹立的榜樣具有清晰易辨的特點、突出典型的先進行為,就容易迅速引起大學生的注意。其次,榜樣行為越簡單、行為結果越容易得到驗證和鑒定的,榜樣行為就越容易得到模仿,激勵效果就越明顯,影響范圍就越廣。最后,榜樣的先進思想和行為越適應受教育者自身認知水平與能力所及,就越具有效仿學習的可行性,也就越容易產生激勵的作用。例如在研究生群體中評比“科技之星”,這些思想先進、科研突出的研究生就是生活在研究生群體中的一員,樹立這樣的榜樣、宣傳他們的事跡能夠引起其他研究生學習的愿望。但是將“科技之星”們驕人的科研成果在本科生中宣傳,也許只能帶來認知上的震撼,難以激發他們對“科技之星”行為的模仿。此外,像具有創新精神的蘋果首席執行官喬布斯;20年獻了10身血的新時代道德模范郭明義,這些國內外榜樣身上體現的閃光點符合社會進步的潮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比較容易引起青年大學生的共鳴。當然,如果榜樣沒有突出的特點,或者形象高、大、全,令人高不可攀、無法企及,就不能被大學生認同、接受,更談不上有激勵的效果了。
3.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影響著榜樣的激勵效果
人總是根據社會與自身發展的需要,帶有主觀傾向和要求,帶著一定的動機和目的反映客觀世界,表現出鮮明的能動性和自主性。一方面,人的思想是一個自覺活動著的系統,能對榜樣傳遞的思想道德信息加以認識、選擇和接受,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判斷,從而在不同程度上調節自己的思想活動,發展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另一方面,人的思想發展具有自主性。這種自主性突出的表現為自主認知、自主選擇、自主思維、自主控制以及自主完善等方面。大學生是有血、有肉、有意識的人,他們對榜樣模范傳遞的信息的接受絕不是消極吸收、全盤拿來,而是一種主動地、有選擇地吸收,即在感知信息的基礎上自主的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篩選、接納。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符合自己原來思想道德結構特性的內容,會予以同化和吸收,進而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強烈的影響;而對不符合自己思想道德結構特性的內容,則會在產生認知的矛盾運動后,或者吸收,或者拒絕,或者存在懷疑。可見,榜樣的激勵效果的差異性來源于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的差異。受教育者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他們的成長環境和經歷千差萬別,具有不同的社會屬性和個性特點,思想上的自主性的差異是客觀的存在。所以,即使是同樣的榜樣模范典型,面對不同思想層次的教育對象,也會產生不同的激勵效果。
4.宣傳方式也會影響榜樣的激勵效果
宣傳的方法和藝術是發揮榜樣激勵作用的重要因素。方法得當,藝術高超,可以使得榜樣傳達的教育內容更好的為大學生所接受;反之,不但會事倍功半,而且還可能弄巧成拙,浪費教育資源。目前,在教育實踐中,思想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榜樣的樹立和宣傳時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教育效果。例如:大學生在學校組織的學習活動或新聞媒體的強大宣傳攻勢中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容易產生反感、抵觸情緒;在榜樣學習中表現出實用主義,青睞沒有教育反饋的“觀賞式”的學習活動;信息資源共享度不高,出現了“榜樣出在哪個學院,學習宣傳就在本學院落戶”的現象;即使有一些資源共享,也只是停留在幾個學院之間巡回作幾場報告、展示幾張海報等層面,對來自社會的榜樣典型更是無法深入宣傳;有些生動的資料,如榜樣的日記、思想匯報、工作記錄、科研成果等“原汁原味”的資料被束之高閣,不能利用;榜樣宣傳缺乏一些有效地載體,宣傳的藝術性不強,缺乏吸引力。因為宣傳方面的缺憾,很多樸實無華的先進典型在改變了教育對象后,便無法充分展示,其教育激勵的作用更是大打折扣。
三、提高榜樣激勵效果的思考和對策
實踐證明,樹立榜樣激勵學生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針對榜樣激勵效果存在差異性這個現實,教育者要采取措施,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提高榜樣激勵的效果,引導學生全面發展,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實效。
1.擔負社會責任,樹立符合時代主旋律的榜樣
在社會轉型時期,要想發揮榜樣的激勵效果,實現榜樣的教育作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自覺承擔政治責任的意識;在多元文化中發揮先進文化的主導作用,通過樹立榜樣、學習榜樣的過程,把大學生的思想和行動引導到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方向上來,通過對高校大學生的積極影響帶動整個社會文化的全面發展。
要實現榜樣模范引領社會潮流,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必須與時俱進。被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榜樣典型,可以包含來自校內或校外的先進典型;也可以是國內或國外的潮流人物;更應該有平凡而閃光的“草根”一族。教育者必須具有廣闊的胸懷和包容的力量,允許不同類型的先進模范典型走進學生們的視野,讓學生們感受到榜樣們實實在在存在,真真切切可信,確確實實能學。
2.以人為本,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
康德把自由和自律聯系在一起,他認為“自由即自律”,“自律即自由”。康德指出,憑借自由的自律,人就是道德法則的主體。因此,在發揮榜樣的激勵作用時,必須尊重人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保留學生學習榜樣的權利和自由,只有尊重人性,尊重自由,才能夠真正的吸引青年學生對先進典型的注意力,調動他們接受教育的積極性和主體性,實現榜樣激勵效果的最大化。盡量避免在進行榜樣宣傳學習時采取強制性的行政手段,因為利用行政手段復制和推行榜樣的做法,不僅無視人的權利和自由,并且消解了學習主體自覺自愿的能力,極不利于教育對象獨立人格的培養,并最終阻礙了榜樣激勵教育作用的發揮。同時,在發揮榜樣的激勵作用時,應該且必須是建立在理性與個人自覺意識統一的基礎之上的,只有這樣才能將榜樣所體現的價值觀念或善的意志內化為自己堅定的信念和信仰,形成自覺自愿的意識。另外,思想教育工作者還要注意幫助大學生提高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培養他們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能力的受教育者,才能充分實現榜樣學習的自主性,達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3.加強規劃指導,不斷完善榜樣的培育與宣傳學習模式
對榜樣的敬重不能最終發展成為個人崇拜,不能蛻變為盲目的模仿。因此,教育者在樹立和宣傳榜樣時要遵從客觀事實和事物的本真;受教育者要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和體驗,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發展、提升、超越。在選擇榜樣時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榜樣的激勵教育的力量首先來自于真實。不能為追求榜樣的激勵效果的一致性,而盲目塑造榜樣人物的完美和崇高。以“高大全”的標準樹立的榜樣將游離于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精神生活之外,難以真正從思想和行動上得到學生們的普遍認可。被樹立為榜樣的模范必須經得起生活和現實的考驗,經得起理性的思辨,這樣的榜樣也才能展現其應有的魅力,才能真正走進受教育者的心里。在宣傳上要盡可能的讓先進人物現身說法,讓有理想的人講理想,讓守紀律的人講紀律,讓會學習的人講學習,讓會實踐的人講實踐,這樣的宣講將有更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也更能打動人心。另外,還要注意利用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創新宣傳方法開展榜樣宣傳工作,向大學生們呈現生動的榜樣的形象,為大學生開展榜樣學習提供立體的平臺。
總之,樹立榜樣激勵大學生更好的成長成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大學生與生俱來的社會學習能力,科學理性對待榜樣激勵效果的差異性,利用榜樣激勵學生、引導學生、塑造學生,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與大學生自我實現需要的統一,提高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
參考文獻:
[1]班杜拉.社會學習心理學[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姚梅林.學習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袁文斌.當代中國榜樣教育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
篇7
不同的人要求不同,工作總結格式也不同。有的會要求用ppt來寫,有的要求用word來寫,而你知道怎么寫比較好嗎?親愛的讀者,小編為您準備了一些三年級英語教育教學總結,請笑納!
三年級英語教育教學總結
人們常說,教師是崇高的職業,它的崇高就在于奉獻和犧牲。班主任是這項崇高職業中的基石,官雖小,但責任和作用重大。為師十二年,擔任班主任十年,對于班主任工作的酸甜苦辣深有體會。
2011年9月,我如愿以償的調到了這所學校,接手了三年級四班的班主任工作,這是領導、老師對我的信任,也是對我的一種鞭策。今天能有這個機會向優秀的班主任學習,令我倍感榮幸。從自身的能力來說,我不算是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在班主任的工作崗位上,還有許多要學習和汲取的東西。點滴成績的取得源于各位領導、老師的幫助與教育,在這里向各位領導、老師做簡單的匯報。更多的是粗淺地談一談班主任工作中的點滴做法。不當之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如果對大家的工作有所啟示將是我的榮幸。
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
班主任的自身素質,道德修養,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形之中會成為幾十個孩子的榜樣。因此,在班級工作中我時刻注意自身形象。事事從我做起,以良好的形象率先垂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學生。
十二年中我擔任了七年低年級班主任。一、二年級的孩子有很多事不懂、不會,需要老師手把手的教。校園里有勞動,我一邊教孩子,一邊同他們一起干。課上孩子們做姿不正確,字寫不好看,我就讓他們看老師是怎樣坐端正的,怎樣寫字的,并給予孩子鼓勵、表揚。
來到這所學校我接手了三年級四班。三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鋼筆,寫起字來歪歪扭扭的現象普遍存在。平時我就提醒學生的坐姿,糾正執筆的姿勢。注意自已每一個字的書寫,做好學生的表率。辛勤的付出總有欣喜的回報,如今,班級中孩子的書寫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學校組織的綜合素養展示中,我班的徐偉璐、李海璐獲得書法特等獎,孟瑋婷、李海璐獲得習作特等獎。
低年級的孩子在衛生值日、物品整理上都需要老師的指導、幫助,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打理好自己的學習生活,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課,讓孩子在體驗中不斷提升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生。
二、尊重學生,做好思想轉化
一個教師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對于優秀的學生容易做到,對于學習、品質差的學生,要做到就比較困難,可班務工作的重要方面就在這部分學生身上。
每天我都要求自己與學生呆在一起,經歷他們的學習過程。課下孩子們常常會回繞在你的身邊,唧唧喳喳的說著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或是向你坦白著他們的內心。如果你認真的傾聽,留心的觀察,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在黃鈺的日記里我讀到了這樣一句話:媽媽病了,我感覺天塌下來了!這使我感到一陣心酸。當我打電話詢問黃鈺的母親才知道,孩子的父親是一名軍人,常年呆在部隊。因為這幾天自己生病了,孩子餓了就吃方便面,上學也是自己步行去。聽了這些才讓我明白了她最近幾天沒有完成作業的原因。放下手頭的工作,我和她坐下來進行了一次長談,談到了她的媽媽,談到了她的生活,談到了她每天回家要做的那些事情,也談到了她的作業。看著淚水流滿了她的臉龐,聽著她低聲的嗚咽,我所能做的只是不斷地安慰。就是這一次談話,卻讓我看到了一個堅強的女孩,也看到了她努力地改變,從那以后偶爾也有一兩次完不成作業,但她都能及時的補上。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因此我們在對待學生時要多一份寬容,少一些批評;多一些微笑,少一些嚴厲,給學生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學會了寬容,在面對學生犯錯誤時,我的心態平和了,也少了許多無名火,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更融洽了,教育起來就更得心應手了。
三、探索方法,做好班級文章
我們都知道,小學階段育人是關鍵,習慣最重要。在孩子的心目中播下什么樣的種子,就能收獲什么果實。作為教師,我們的任務就是最大限度的幫助學生完成這個過程的轉變。
1、建立機制,自主管理班級
班級常規管理是一項整體的育人工程。把學生的積極因素調動起來,才能形成合力。因此,我想方設法構建學生自我管理體制。在班內設置多個崗位,讓每個學生都有施展自己、服務同學、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機會。并制定具體班規。班規的具體內容每學期都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和學校的要求,及時的做出適當的調整。使班規跟上學生、班級的變化,不斷提高要求,引導學生的行為和品德向更高的層次發展,促進學生通過自我教育、自我調整而不斷提高。
進入四年級后,我在班委的選拔上進行了嚴格的要求,在發揚民主的基礎上,成立了我們的第二屆班委。對于班委成員的工作進行了詳細的分工,使班級樣樣事務有人管,有人監督。
我班的一般事情都由班長負責,但各項具體工作分工到各個班委。早讀固定內容安排人專人負責、課間操由紀律監督員和體育委員負責;學習上由學習委員和各組學代負責。各組衛生任務分工到人,張貼上墻,勞動委員、衛生委員負責檢查。班主任要隨時隨地作檢查指導。
2、 樹立典型,促進全面發展
典型的樹立,有利于學生把對偉人、名人的敬仰轉化到實際學習生活中去,因為典型就是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看得見,摸得著。
我班制定了具體的校園之星評比辦法,只有先入選班級之星,才有資格成為校園之星,對于獲得提名或成為校園之星的同學,在班級中大力的表揚,比如我班已有的校園之星:李海璐、張濤、徐偉璐、王唯一、張天昊、還有班級的守紀之星:張寶文、趙凡逸等同學。演講才子:莊子萁、李海璐。作文名家:王唯一、邢子涵等同學。還有一些“小書法家”、“小數學家”。這些同學在班級中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使全體同學都在向他人學習長處,得到自我,共同發展。
3、信為基石,構建和諧關系
班主任工作首先是投入愛,愛是班主任工作的起點,也是最終歸宿。班主任不但要富有愛的情感更要富有愛的行為。多用身心影響孩子。后進生是班主任工作的焦點。工作中我提醒自己給他們更多的賞識,小心呵護他們求上進的愿望。
姜宇是班中有名的惹事精,總有同學跑來告狀。有幾次我看到他幫同學們搬奶箱,于是,我決定讓他當班級的生活委員,當然這遭到了其他班委的堅決反對。為了說服孩子,我讓姜宇給同學們寫下保證書。最終班長和監督員以三票同意兩票否決的結果通過。借此機會,我告訴姜宇:老師給你爭取這個機會不容易,你可不能辜負了我的期望。從他成了班級運奶工以來,認認真真盡到自己的職責,再沒有聽到同學的告狀聲,而且通過寫博文,得到了更多同學的喜愛。
平日里,學生病了,我會打電話通知家長,或者親自帶他去醫院。并且時時注意天氣情況,提醒學生添減衣服。這些雖然是小事,但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的記憶卻是深刻的。我送出的是真情,收獲的是更多的真心回報。每每讀到學生們發自真心的感激之語,我總有一種幸福的感覺充盈心頭。
4、家校聯系,促進教育教學
教育學生是一項工程。學生素質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的整體教育素養。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把與家長的聯系、溝通當作一項重要的日常工作來做。通過與家長的接觸,不僅要使家長重視對孩子的教育,而且要使家長能夠協調一致地配合自己的教育工作。
除了常用的電話聯系、便條聯系等方式外,我還積極的組織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抓住每一次與家長交流的機會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即讓家長參與管理、教學,也利用家長的關系服務于教育管理,把教育、教學做到實處、明處。
四、課內外結合,教學、品德雙管齊下。
作為一名班主任,抓好班級、塑造人格的同時,肩負著“傳道、授業”的任務,也就是要搞好教學。
對于小學生來說,現在正是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時期。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我更注意良好品德的養成,教會學生做人。對學生的教育,只靠單純的說教,講大道理只會讓學會茫然甚至厭煩。我采用的方法是“寓道理于故事”當中,利用晨會或者課前三分鐘的時間向大家介紹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共同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青蛙、油鍋和水鍋》讓我們明白了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我們常常能化險為夷;在安逸和享樂中,我們卻在不經意間遭遇危險的浸透而無所作為,一敗涂地。《一捆筷子》告訴我們團結的重要性。《沙漠駱駝》中的駱駝媽媽為了能讓孩子喝到泉水,毅然跳入深潭。那偉大的母愛更把學生深深的震撼了……一點一滴的情感滲透,看似不經意,實則用心的道德遷移,學生的變化是可喜的。他們學會了理解和寬容,懂得了尊重和欣賞,懂得了回報別人的付出和愛。
班級工作是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是一門育人藝術,是一門愛的藝術,也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而做好這一項工作的基礎就是濃濃的師愛。有人說:師愛如大山一樣深邃,又如清泉一樣甘甜。在愛的教育下,班級工作必然能閃爍出光芒。幾年過去了,從辦公室到講臺這一短短的路程,我已不知走過多少遍。我慶幸,因為我懂得:這三尺講臺奉獻的是自己,舉起的卻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我愿意在這三尺講臺上繼續做學生的導師,家長的朋友。以自己滿腔的情,真誠的愛,化做春泥更護花
三年級英語教育教學總結
一、了解學生,做學生的朋友,樹立威望。
"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體貼和關心學生,和他們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親近和"愛"。這是班主任順利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研究學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最好的途徑是通過活動觀察。
了解班風、學風,了解全班主要的優缺點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長普遍的文化層次,找到亟待糾正的弱點;二要研究學生的個性特征(包括能力、氣質、性格、愛好等),了解個人的生活環境,掌握哪些是積極分子,哪些是特別需要注意的學生等等。
在親近與研究學生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努力展現自身廣博的文化與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學生對你"既親近又崇拜",既認定你是值得信賴的老師,又把你當作好朋友,樹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那么,你的教育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班干部隊伍的培養。
一個班的集體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決定的。小干部對班集體有著"以點帶面"和"以面帶面"的作用,我稱他們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選拔和培養干部隊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漸從繁重走向簡單與輕松。當選的干部應具有較強的號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干部隊伍的組建不能僅僅作為一種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須精心培養:其一,要大力表揚干部優點,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幫助小干部樹立威信;其二,在鼓勵干部大膽工作,指點他們工作方法的同時,要更嚴格要求干部個人在知識、能力上取得更大進步,在紀律上以身作則,力求從各方面給全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亦即"以點帶面";其三,培養干部團結協作的精神,要能夠通過干部這個小集體建立正確、健全的輿論,帶動整個班集體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形成集體的組織性、紀律性和進取心,亦即"以面帶面"。
三、加強常規訓練。
良好的常規是進行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的保障,一個學生調皮搗蛋、不合常規的舉動往往會使一堂好課留下遺憾,使整個集體活動宣告失敗,甚至使全班努力爭取的榮譽付諸東流,直接影響到班集體的利益。因此,要扎實有效地加強一個學生的常規訓練。內容包括《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要求的常規、課堂常規、集會和出操常規、衛生常規、勞動常規、參觀常規以及路隊常規等等諸多方面。訓練可以通過集體或個人、單項強化或全面優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務必使每個學生具有"服從集體,服從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約束力,形成習慣,保證整個班集體隨時表現出"活而不亂,嚴而不死"的良好班風班貌。
四、激發學生競爭意識。
競爭是一股巨大的、潛在的、其它任何外力都不可能達到或代替的動力。班主任應在班內掀起激烈的、持久的競爭活動。必須強調,這是"互助"、"友好"的競爭而不是"敵視"和"保守"的競爭,其目的是為了取得共同的、更大的進步。1、激發與外班學生的競爭意識:從集體活動的表現、班級榮譽的爭取、留給老師的印象以及個人獲將情況等等多個方面激發全班由整體到個人的與外班的競爭意識這也是一種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2、設立定期評價制度:以《評價手冊》和"月評表"等相對固定的評價模式,對學生個人和小組的各種表現定期評價,使每個學生和小組明確近期優缺點何在,在班上居何位置,從而增強警惕性和進取心。3、建立互助組:以互助小組、"1+1"小組(一一對應的優生幫助差生形式)、小組幫助組員等等多種互助方式促使差生取得更大進步,共同實現個人、小組與集體奮斗的目標。4、獎勵和批評:獎勵與批評的方式各種各樣,目的都是鼓勵先進、指出缺點、激勵所有學生爭取更大的成績。獎勵比批評的教育效果更明顯。
五、協調與科任老師和家長的關系,建立豐富的信息網絡。
班主任只憑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他必須力爭本班科任老師和家長對學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態度,并時常同他們交換意見。家長會是學校與家長聯系的重要途徑,班主任應高度重視,確保會議質量,盡量與家長取得共識。會上可以請個別優秀家長介紹成功教育孩子的經驗,可以談教改的方向,談本期教學內容及要求,談本期整體情況,進行作業展覽或者談學校對家庭教育的建議均要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配合學校教育好孩子,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順利輕松。
此外,班主任還要通過觀察、與學生談心、干部和同學之間互相監督匯報以及聽取來自校領導、其他老師、社會的意見等等途徑,建立起豐富的信息網絡,隨時掌握與調控學生的思想行為.
三年級英語教育教學總結
本學期,我擔任三(1)班的班主任,相對于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三年級的學生思想稍微復雜,孩子慢慢的有自己的見解,有要求獨立的欲望。可是他們對事物的理解還比較模糊,但是他們不再是簡單的服從,或顯得“不聽話”。因此,學生的思想情緒波動較大。另外,由于開學初學校重新換班主任,對學生的影響也較大。有些學生適應新的老師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有些學生根本無法適應新的教師,學習中遇到很多困難。作為班主任,我深深認識到了責任的重大和任務的艱巨。本人以學校德育處的要求為指導,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采取以下幾個措施來管理班級:
1、狠抓常規管理,規范學生行為習慣。
本人堅持每天盡早到校,盡早進教室,督查規范班級學生的日常行為。要求學生早到校、做好兩操、出色完成班級值日衛生、積極參加校組織的各項活動,決不半點馬虎,嚴格要求學生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平時注重對學生的儀表儀態檢查,要求他們注意個人衛生。
2、加強班風學風建設,增強班級凝聚力。
本學期,原來三一班的學生轉走了幾個又轉了幾個新學生來,班上的凝聚力不是很強。所以開學前一個月,我經常強調班級的課堂紀律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通過集體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之間的協作精神和團體意識。這樣既能在班級的紀律及常規管理上起到明顯的效果,又能使同學之間也能因此養成團結友愛的習慣,在班級中孕育團結友愛的風氣,使班級成為一個大家庭。本班學生集體榮譽感較強,一學期來,他們都主動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和比賽。
同時重視班集體建設,因為班集體建設是學校管理的基石,它是班級管理主體運用班內外資源、條件,引導師生以正確的方向、方法為指引,朝著良性的健康的方向發展。
強調班風和學風整頓,積極表揚學習積極分子,以此為核心影響更多的學生加入學習的隊伍,讓學生安心在校學習,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3、強調溝通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
(1)善于與任課教師溝通
我經常主動與任課老師溝通,傾聽任課老師的意見,熱心支持和服務任課教師的教學工作。一方面,在學生面前樹立任課教師的威信。另一方面,把學生對任課教師的贊譽與改進意見反饋給任課教師,同時,以積極的姿態傾聽任課教師對班風、學風建設的合理意見及個別學生的教育對策,并能很快地落實到班級管理的實踐中去。
(2)樂于與學生家長溝通
與家長保持緊密聯系,通過家訪或者電話聯系,與家長溝通,取得家長的理解與信任,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在與家長溝通過程中,及時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和父母的期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了解家長的為人之道、思想素質狀況。這樣可以做到雙管齊下,進一步做好學生的轉化工作。
(3)勤于與學生溝通
與學生多溝通,充分了解學生的實情,切準學生的思想脈搏,可以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所以,我利用一切機會多與學生接觸,處處做“有心人”和“知心人”,盡量達到師生心理相容,思想相通。平時,多找學生談話,多參加學生的活動,找機會與學生進行溝通,讓學生把真實的想法和真情告訴給班主任,班主任也應以誠相待,把班級管理的難處與苦處告訴給學生,以便取得學生的諒解、支持與信任。
總結,也是我和學生溝通的重要渠道之一。每個星期布置一次總結,要求學生談談班級一周所發生的瑣事,或者談談自己的想法或困惑,隨后我會認真記載每次發言,認真地對發言進行評價。要么鼓勵他們繼續努力;要么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問題;要么接受他們對班級管理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議等等。通過總結時間,可以讓我更清楚了解到班級里存在一些問題,也提供了我與學生進一步溝通的平臺。
4、以遠大的理想激發學生學習。
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想,就好像大海上一艘迷失方向的船,飄到哪兒算哪兒,沒有目標,就沒有動力。班主任應從小就開始對他們進行理想教育。因為只有讓學生明確了自己的奮斗目標,他才會把它轉變成學習、生活的動力。他們明白實際與理想之間存在的差距,但這差距并非不可逾越,而是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跨越,并要求學生制訂自己的學習計劃,把對理想的追求轉化為學習動力。
總的來說,我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班級管理能力,盡量使工作做到完美一點。本學期班級的獲獎情況如下:
(1)“推廣普通話”黑板報評比獲二等獎。
(2)英語朗讀比賽中張紫薇和劉雨欣獲一等獎。
(3)運動會中周溪等同學在四百米接力中取得良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