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翻譯范文
時間:2023-03-30 04:53: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孫子兵法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孫子兵法;目的原則;忠誠原則
一、功能翻譯理論概述
1971年,賴斯在《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中提出了功能翻譯理論的雛形,認為譯者應優先考慮譯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對等原則。她將文本功能列為翻譯批評的一個標準,指出翻譯批評的依據應是原文和譯文兩者功能之間的關系,并試圖創立一種基于源語語篇和譯文語篇功能關系的翻譯批評模式。
賴斯的學生弗米爾擺脫了等值論的束縛,創立了功能翻譯的奠基理論:翻譯的目的論。他認為,翻譯的過程是由翻譯的目的所決定的,決定翻譯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譯文接受者,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識、對譯文的期待以及交際需求。理論中較少提及原文,認為原文只是為目的受眾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
賈斯特一曼塔里進一步發展了功能主義翻譯理論,提出了“翻譯行為論”。該理論將翻譯視為一種“為實現某種特定目的而設計的復雜行為”,探討了包括文本轉換在內的所有跨文化轉換形式,并著重論述了翻譯過程的行為、參與者的角色和翻譯過程發生的環境條件三個方面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初,諾德在《目的行為――析功能翻譯理論》全面系統地歸納了功能理論的形成過程和基本思想,提出“功能加忠誠”理論,進一步拓展了功能翻譯理論。諾德強調了原文和譯文之間必須有一定的聯系,這種聯系的質量和數量由預期譯文功能確定,它同時也為決定處于特定語境的原文中哪些成分可以保留、哪些則可以或必須根據譯語語境進行調整甚至“改寫”。
可見,功能翻譯理論主要包括翻譯目的理論和翻譯行為理論,貫穿其中的是翻譯原則。功能翻譯理論的原則主要是目的原則、篇內一致原則和忠誠原則。
二、從功能翻譯理論分析《孫子兵法》的兩種譯本
《孫子兵法》是我國春秋時期的一部談兵論戰的著名兵書,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非常大。本文所分析的兩種譯本分別是賈爾斯和袁士檳所譯。賈爾斯的父親是英國著名漢學家,他本人又生于中國并在中國生活過,1910年,賈爾斯以《孫子十家會注》為原本,將《孫子兵法》譯成英文,所以該譯本達到了較高的翻譯水平。我國翻譯家袁士檳的譯本算是最新的英譯本,在西方也被廣為推崇。前者經典而有西方色彩,后者現代而有東方神韻,比較具有代表性。
1.目的原則分析
目的原則是功能翻譯理論的最高法則。“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方法。”兩位譯者的翻譯有著共同的目的和期望,那就是將中國的經典作品介紹給西方讀者,讓他們知道并理解中國文化中的這支奇葩。但是,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兩種譯本對原文的解讀有差異,為了實現不同的表達功能,他們在翻譯原則和所采用的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差異。如:
“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輯稈一石,當吾二十頭。”
Version1:Hence a wise general makes a point of foraging on the enemy.One cartload of the enemy’s provisions is equivalent to twenty of one’s own,and like wise a single picul of his provender is equivalent to twenty of one’s own store.(賈爾斯譯)
Version2:Hence,a wise general sees to it that his troops feed on the enemy,for one zhong of the enemy’s provisions is equivalent to twenty of one’s own and one shi of the enemy’s fodder to twenty shi one’s own.(袁士檳譯)
二者的差異主要在對中國古代的兩個量詞“鐘”和“石”的翻譯上,袁士檳采用了直譯法,而賈爾斯則把它們換成了其它計量單位:“one cartload”和“a single picul”。如果說袁的翻譯以原文為中心的話,賈的翻譯則是目的論所提倡的譯文為中心的翻譯原則。這里的差異反映的不是判斷誰對誰錯的問題。功能注意翻譯理論認為譯文必須在目標語言背景里更好地為讀者所理解。即便在當今,中國讀者都不一定對“鐘”、“石”這兩個計量單位有明確的概念,更不要說英語讀者了。類似的情況在其它古典作品的翻譯中也很普遍。賈爾斯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精心做了巧妙的“改編”,將之用西方讀者較為熟悉的兩個量詞代替,很好地實現了譯者的目的。可能有人會批評賈的翻譯不忠實于原文,其實,此處所謂的“不忠”不是以文化的壕溝的產生和信息的遺失為代價的,它更能讓讀者理解原文。
2.篇內一致原則分析
篇內一致原則即是說讀者應該能夠理解原文,譯文在其介入的交際環境和文化中有較大意義,譯者必須從語言和社會的雙重功能角度來考慮譯文本身的連貫性,充分考慮讀者的需求。篇內一致原則對在交際背景下實現譯文的表意價值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如:
“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Version1:Amid the turmoil and tumult of battle,there may be seeming disorder at all;amid confusion and chaos,your array may be without head or tail,yet it will be proof against defeat.(賈爾斯譯)
Version2:In the tumult and uproar,the battle seems chaotic,but there must be no disorder in one’s own troops.The battlefield may seem in confusion and chaos,but one’s array must be in good order.(袁士檳譯)
二者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形圓”二字的處理上。鈕先鐘先生在《孫子三論――從古兵法到新戰略》中解釋說,如果一支隊伍排兵布陣很好,它將成方形;反之則成圓形。因此,原文中“圓”應和“方”對應,不是賈爾斯所想的那樣與“with head and tail”相對應。而袁的翻譯則做了相應的省略處理,看似有點難理解“形圓”,但其譯文中“confusion and chaos”使得整個句子的意思很明了,讀者仍能領悟譯文意思。由此可見,譯者的主要工作是轉達原文作者的意圖,并通過譯文的表達讓讀者能領會此意圖,而不是逐字逐句翻譯原文。
3.忠誠原則分析
功能翻譯理論強調忠實于原文,但不同于“對等論”中的忠實,而是指原文作者、譯者和讀者之間多變關系力求一致。在翻譯目的與原文意圖發生沖突時,忠誠原則要求“尊重原文作者,協調譯文目的和作者意圖”。因此,忠誠原則是對目的論的補充。所以在翻譯批評時,既要以翻譯目的論為標準,又要遵守忠誠原則。比如: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Version1:The art of war,then,is governed by five constant factors,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one’s deliberations,when seeking to determine the:conditions obtaining in the field.These are(1)The Moral Law;(2)Heaven;(3)Earth;(4)The Commander;(5)Method and Discipline……(賈爾斯譯)
Version2:Therefore,appraise it in terms of the five fundamental factors and make comparisons of the various conditions of the antagonistic sides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results of a war.The first of these factors is politics;the second one,weather;the third,terrain;the fourth,the commander;and the fifth,doctrine.(袁士檳譯)
以上譯文中,賈將“道”、“天”、“地”分別譯為the moral law,heaven和earth,而袁則譯成politics,weather和terrain。如果說前者近乎直譯,后者則是意譯,而且三個古漢語詞可以用politics,weather和terrain代替,好像袁的翻譯更易讓讀者接受和理解。然而目的原則要求不以原文的文化信息的遺失或原文與譯文之間產生壕溝和沖突為代價的,袁的翻譯就存在這樣的情況。讀者一般不希望翻譯作品讀起來完全像譯者自己的表達,而是好像就孫子站在面前用具有孫子特色的語言娓娓道來。盡管在跨文化的翻譯中不容易達到,但是譯者應盡力創造這樣的意境,努力去靠近讀者的心理預期,賈爾斯就是這樣處理的。賈的處理不但不會讓讀者不可理解,不違背目的原則,而且巧妙地將兩個文化之間架起了座橋梁,使英語讀者借此加深了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文學作品無論其題材或體裁,都是作者創作行為的結果,行為總是以某種目的為指導,所以功能翻譯理論可以用來解決文學翻譯中的一些困惑和難題,為文學翻譯批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評價標準,對文學翻譯和文學翻譯批評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另外,功能翻譯理論的指導原則和評價原則也為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提供了可遵循的功能主義的翻譯標準,在實際翻譯教學中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美芳.功能加忠誠[J].外國語,2005,(1).
篇2
關于《孫子兵法》如何玄妙的說法很多,而且相當國際化,比如德皇威廉丟失皇位后看到《孫子兵法》后相見恨晚,拿破侖皇帝兵敗后讀《孫子兵法》如何頓悟。而在國內,由于這是一本兵書,雖然書名家喻戶曉、老幼皆知,但真正讀過《孫子兵法》的人并不多,更遑論透徹地領悟它了。
作為一個“葉公好龍”者,我第一次接觸到《孫子兵法》是上初中時。一天,我無意翻出家里一本薄薄的、用粗糙的黃草紙印刷的曹操點評的《孫子兵法十三篇》。我嘗試著去讀,卻對晦澀的文言文望而生畏,最終不得不放棄。孫子兵法經過曹操刪減為13章,不過區區6000多字,讀之味同嚼蠟,我想曹孟德之所以為該書加上評述,大概也有這個原因。
再次看到孫子兵法是在最近,一本《孫子兵法說什么――回歸中的商業反思》令我豁然開朗,彌補了童年的遺憾。《孫子兵法》經由作者用現代商業視角全新演繹后,我們終于可以一窺全豹。
商場如戰場。能否把兵法拿來直接套用于商業經營活動中呢?類似的作品尚不多見。兵戰商戰雖有諸多相似之處,但商場畢竟不是戰場,如何能把幾千年前的排兵、布陣、火攻、水攻、行軍、地形等法則用于現代商戰?《孫子兵法說什么――回歸中的商業反思》卻做到了,而且聯系得非常巧妙,并無穿鑿附會的痕跡。這本書不是孫子兵法的文白對譯本,全書用通俗語言寫成,每一章以引述孫子兵法該篇原文開始,接著是對原出的短小、精悍的點評,最后是精彩和詼諧幽默的講解,案例真實、耐人尋味。全書近30萬字的篇幅,一口氣讀完居然不覺得乏悶,猶如聽作者娓娓道出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不知不覺對《孫子兵法》枯燥的原文有了新的理解。作者用心之深,用功之致,確實令人感佩。
孫子兵法以“始計”開篇,以“用間”收尾,戰略、戰術層面都有涉及。如果單從標題看來,前6篇以戰略為主,高屋建瓴地論述孫子的戰略思想和軍事領導學,后7篇則以軍事實際操作為主。世人讀孫子兵法,大抵有三重境界第一重,道聽途說來的“知己知己,百戰百勝”;第二重,只讀了前6篇;第三重,讀懂了全文。作者精研孫子兵法多年,而且在商海浮沉日久,眼里看到的,耳朵聽到的,親身經歷的,這些商場經歷與孫子兵法緊密結合,可謂達到了第三重境界,也使得像我這樣躑躅在第一重境界的人通過讀此書,得以迅速提高對孫子兵法的認知水平。
作者的論述邏輯縝密、層層展開、步步推進,而且行文中多有閃光的思想,給人不期而遇的驚喜。比如文中有標題:“《孫子兵法》原來不打仗”,“評分積分卡PK《孫子兵法》”,“我是奸商我光榮”,“紅旗、大鼓話治眾”,“諸葛亮的漏招”,“這個CEO”等等,作者旁征博引,順手拈來卻不顯唐突造作。再如,在“始計”篇,談到計劃時,作者寫到“失敗的準備就等于準備著失敗:失敗的計劃就等于計劃著失敗”:在“作戰”篇,作者給出了一個地產商的成功案例,建議我學習地產商“因糧于敵”、小錢辦大事的戰略思想;提倡合作的大局意識;學習他不斷創新、熟練專業的商業技巧……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商業運作是一個資本增值的過程,是資本運動的過程。如果不能駕馭資本,就將被資本征服。”在談到企業如何節流時,批評只知道節約復印紙的做法“真正的節流,不是復印紙是不是兩面印,采購成本高不高這樣的初級問題。為節約那點小錢,用不著偌大的高管,連一個月的工資也省不下來”在“謀攻”篇,作者提示“沒實力、‘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天下最美的陷阱”。在“軍爭”篇,作者自問自答“管理到底管什么――治氣、治心、治力、治變”。
篇3
一、奇正之道。“凡戰者,乃正合,以奇勝。”這是孫子最重要的軍事戰略,我們也可以把它引申為教學原則。教學中的“正”就要求教師做到:1.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知識結構不僅要“專”、“新”,而且要“廣”、“博”,既要具有本學科知識的綜合能力,又要具有跨學科知識的融合能力。2.教師要有新課程理念,教師不再是“一言九鼎”、“一慣正確”的權威者,而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反思性實踐者、課程開發者和研究者。教師要有課程意識,變知識傳授為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3.教師要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孫子說:“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教師應多對學生進行準確、恰當的評價,多鼓勵,少批評;多講道理,少責備,注意評價的激勵性。教師對學生真情付出才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上進心,讓學生從學習中獲得樂趣,以此來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
在“正”的基礎上,才能出奇,學生才會把你當成良師益友,喜歡你的學科,你的“課改”實驗,課堂教學才能順利完成,減少厭學情緒的滋長,達到出奇制勝。
二、知己知彼。孫子兵法的靈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打仗這樣戰無不勝,教學也應該如此,除了熟悉教材,備好課,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達到知己以外,還應考慮學生的現有基礎,學習潛能、興趣愛好,學習風格等方面存在差異的客觀事實。教學中最好采用差異性教學,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1.教學目標要明確,課前展示給學生,讓人人明白,做出選擇進行預習。2.教學內容要同進度,異要求:好生要掌握所學內容并延伸,開拓思路;中等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著重理解;薄弱生抓住最基本知識,著重模仿記憶。3.教學方法多樣化:好生少講多練;中等生精講精練;薄弱生淺講多練。“成功是成功之母”,不同層次的同學嘗到了甜頭,才能看到自己的價值,從成功走向成功,保持持久的學習干勁。
三、避實擊虛。《孫子兵法•虛實篇》云:“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避實擊虛,是古今中外兵家制勝的不二法門。教學上的避實擊虛就是當學生學習產生厭倦情緒,逆反心理時,教師不靠說教,紀律、威嚴,甚至懲罰去征服他們,而是想辦法對學生啟發誘導,激發學生的興趣,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1.教學方法上不能簡單地重復使用一種方法。可將五指教學法、“三導”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等方法交替使用。2.課堂上,教師可通過實物、圖片、教學卡片、簡筆畫、幻燈、錄像片,多媒體或其它教學資源的整合演示,創設有意義的語言情境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維進入新的學習內容。3.開辟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興趣。如:開展英語故事會、英語演講比賽、英語競賽、英語游戲、排演英語文娛節目等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更濃。
四、上兵伐謀。孫子云:“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用兵打仗,上策是從智謀上戰勝敵人,使敵人屈服。《孫子•九變篇》中也說得好:“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翻譯成教學的語言就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魚”,為下策;“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才是“授人以漁”,為上策。陶行知先生有句話:“光教書本的不是好老師,借助書本教給學生念書的法子的,才是好老師。”因此英語教學重要的謀略是:要研究“教改”,也要研究“學改”,孫子說:“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教師應盡量少些干預,學生不是教會的,而是學會的,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學習方法和自學能力,多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恰當的學習、思考、交流及展示的機會。這樣無論教什么,怎么學,都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產生持久的動力及求知欲,良好的學習方法誨人不倦,使人受益終身。有了看家本領,興趣才能持久,才不會因為厭學產生逆反心理。
篇4
關鍵詞 國防教育 軍事理論課教學 教學方法 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52
Research on College Military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lass
――Take a college in Tianjin as an example
YANG Yi, YAO Jun, LI Yao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4)
Abstract Defens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current military theory class teaching exists the fetter of the shackles of the advanced theory and single education problems, leading to student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low. How to make the military theory teaching to students "understand, learn and understand the deep" effect, teachers'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this paper, a new method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s suitable for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an example of the teaching work of military theory education in a certain university.
Key words defense education; Military Theory Course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的相關規定,參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相關內容,高等院校要開展36學時的軍事理論課教學和21天的軍事技能訓練。高校通過必要的國防教育活動,增強學生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培養和鍛造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理論課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突破軍事院校的傳統課程教育模式,營造教學互動的課堂氛圍,讓普通地方院校的學生“聽得懂,學得會,理解深”。
1 天津某大學國防教育的基本情況介紹
我們重點考察了天津某文科院校的軍事理論課教學的實際情況。該校是一所以文科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2010年由學院更名為大學。隨著學科專業設置的調整和完善,近年來該校的學生結構發生了變化。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得知,該校文理科學生人數分布正在逐步趨于平衡,據了解該校2014級學生中男生402人,占17.95%,女生1837人,占82.05%;其中文科生1349人,占60.25%,理科生890人,占39.75%,但仍然表現為文科生人數占比高,女生人數占絕對多數的學生分布特點。針對這一特點,該校以提升學生參與度為目標,改進軍事理論課的授課方式,被學生稱作“聽得懂,學得會,理解深”的軍事理論課改變了學生學習習慣,教學效果明顯。
2 開展國防教育的實踐探索
2.1 融會貫通 以文化為紐帶學習“軍事思想”提升民族自信
文科學生擁有較強的理解能力,但也相對缺乏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這就要求軍事理論課教師充分認識到學生的特點,盡可能多地將相應的知識采用有效的途徑傳遞給學生,幫助他們理清思路、明確目標,聽得進去、理解深刻還能學而致用。
例如,在講解“軍事思想”這一章節時,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是照本宣科,按照教學計劃將相應章節逐次介紹,該校學生普遍感覺課程內容與實際有距離,集中學量灌輸也不好理解接受。該校新的教學安排中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整,利用該校的辦學特色,以文化為紐帶,在跨文化學習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當談到西方軍事思想的時候,克勞塞維茨和他的《戰爭論》以及著作中涉及到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都是避不開的話題。但是學生們卻反映歷史時代距離現在已經有段時間了,無論是歷史人物還是歷史事件都不好理解,更談不上理解其中的軍事思想了。因而該校將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文化現象和文化符號作為紐帶,避免過早與學生早已習得的知識遭遇,從而降低了學生的厭煩情緒。一段法國人文景觀的視頻,一些法語原音電影,都可以引入到學習的氛圍,法國人語言表達具有隨意性、多雙關語等特點,商務談判中注重從整體到局部的過程(From the whole to the partial),崇尚個人力量而非集體決策(individual power)等特點,這些內容非常有助于學生了解不同文化國家的文化特質,有助于理解拿破侖?波拿巴(Napolon Bonaparte)“我比阿爾卑斯山還要高”的思想文化土壤,有助于理解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代,即使法國沒有拿破侖的出現,也會有其他英雄人物的出現,這是法國文化和歷史進程造就的必然性。
最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敵人,總結拿破侖戰爭的主要內容,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被譽為西方兵學圣經。而理解這部書并不是孤立的,將它與我國的《孫子兵法》進行比較可以看到,《孫子兵法》要比《戰爭論》早一千多年,據說拿破侖去世前讀到了《孫子兵法》,他感慨道如果能有幸早年讀到此書何以至今日。而拿破侖讀到的《孫子兵法》是經由日本翻譯傳播的,再次應用文化符號作為興趣植入點,可以看到日語的語法特色是動詞在句子的最后。長蛑り、己を知れば、百槲¥Δらず。(如果既了解敵人也了解自己,那么打仗就沒有失敗的危險了)長蛑らず、己を知れば,いっしょういっぱいす。(如果不了解敵人但了解自己,那么勝負就一半一半了)長蛑らず、己をしらざれば、槨Δ搐趣吮丐氦浹證臁#ㄈ綣不了解敵人也不了解自己,那么就每戰必敗了)當然,這種知己知彼的軍事思想不單是《孫子兵法》、《戰爭論》中的重要論述,更是蘊含在軍事思想當中。認為,在作戰中要做到“知己知彼”,這是正確解決主觀和客觀之間的矛盾,認識戰爭規律和應用這些規律于作戰行動的必要前提。于是在對比中,學生對西方軍事思想有了一些了解,對于中國的軍事思想更是產生了無比的自豪和極大興趣。
通過文化為紐帶的授課方式,以學生已有的少量知識經驗為切入點,采用“吊胃口”的方式,極大吸引了學生學習熱情,通過中西文化、戰爭實例與中西軍事思想的比較串聯,揭示出科學的戰爭觀決定了戰爭的性質,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學生的思想觀念與學習內容接軌,“聽得懂,學得會,理解深”,實現了教學目的,增強了軍事理論教育教學的效果。
2.2 引人發聵 以時事為背景理解“中國國防” 增強國家意識
女同學安靜、聽話是普遍的共識,但讓女同學主動參與到國防教育教學環節中,這就要求在從事軍事理論教學工作中,充分了解女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更為人性化的方式,讓她們成為課程學習的主體,與時代接軌,談“新聞”、講“故事”就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國防大學的教授曾說,“國防是一個大籮筐,啥都能往里面裝。”但是,紛繁復雜的信息怎么能讓學生找到學習的重點,產生學習的動力呢?該校采用談“新聞”、講“故事”的方式,利用身邊的事情讓學生產生興趣,利用一段段故事讓學生深度思考,得出結論。例如,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在非洲肆虐是時下最新的資訊,足以引發學生的關注,因為不了解自然很感興趣。通過對學生介紹關于埃博拉病毒的最新資訊,讓學生了解病毒傳播途徑和防范措施,本身就是很好的命題,我國已經建立了完整的醫療體系,有強大的國家做后盾,有了“非典”作為經驗,所以埃博拉病毒對于我們來說并不可怕。
說到“非典”的記憶,一段“故事”就可以適度展開了。截止2003年7月11日,全球非典累計確診病人8437例,其中中國內地、港澳臺以及新加坡等地合計7960例,占96%,累計死亡813人,其中華人762人,占96%以上。醫務工作者在一場無硝煙的戰場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學生們認識到國家安全博弈的嚴峻形勢,普遍感受到了醫療衛生領域的強大也是一個支撐國家國防安全的重要因素,由此引發學生對國家意識的思考。用真實的“故事”喚醒學生的國家意識,揭示每個中國人的國家觀念意識是中華民族長久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這樣一種由談“新聞”到講“故事”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分析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進而揭示隱藏在“故事”背后的深層因素,學生不但聽得懂,學得會,還會不斷地進行深度的思考,使國防教育形式不在單調乏味,內容變得有血有肉。
3 思考與結論
3.1 軍事理論教學要既要重視“萬變”又要“不離其宗”
軍事理論教學在內容和方法要進行深入研究,通過鮮實、生動的故事、新聞等內容,為學生呈現有思想厚度的加工材料,進而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從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進行深度剖析,教師變“帶領者”為“引導者”,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地探尋、思考與總結,從而使國防軍事理論教育教學通過內容與方法的創新,既要有外在的“萬變”以博人眼球,又要因勢利導,保持其中真意“不離其宗”。
篇5
樸實女孩打動法國豪門:天堂小鎮飛來中國姑娘
馬春慧出生于北京一個普通家庭。從小學習昆曲的她,曾飾演電影《紅樓夢》中薛寶釵的妹妹寶琴。氣質不俗的馬春慧,充滿靈氣的表演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1996年,馬春慧通過朋友認識了在北京對外經貿大學留學的西里爾――身高1.82米、俊朗穩重的法國男孩。兩人因為共有一個朋友圈,有機會頻繁見面。馬春慧發現這個留學生很樸實,經常在路邊花一塊五毛錢買煎餅果子充饑,偶爾喝酒,他也只喝燕京啤酒或二鍋頭。
“二鍋頭度數高,很多外國朋友都喝不習慣,說喝起來像炸藥,你怎么會受得了?”馬春慧好奇地問西里爾。
西里爾笑了,說:“我是學生,省錢至上。小二(對二鍋頭的昵稱)價格不貴,比喝別的酒實惠。”
剛剛25歲的西里爾絲毫沒有年輕人慣有的大手大腳,馬春慧對他漸漸有了幾分好感。當西里爾向馬春慧表達愛慕之情時,馬春慧答應先當好朋友相處,順其自然。
不久,西里爾告訴馬春慧,他的父親讓?保羅要來北京出差,希望能見到馬春慧。
“你爸爸從那么遠的地方來北京,我應該盡地主之誼,請他吃飯。”馬春慧欣然答應。
用餐時,讓?保羅向馬春慧提了很多有關中國的問題,看得出,他對中國很好奇。馬春慧耐心地答疑解惑。西里爾提醒爸爸讓馬春慧專心吃飯。馬春慧開心地說:“你們喜歡中國,我很高興!我愿意當向導,讓你們盡可能地多了解中國,了解我們的五千年文明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馬春慧的落落大方和愛國情結,給讓?保羅留下深刻的印象。臨別,讓?保羅盛情邀請馬春慧去他家做客。
1997年春,馬春慧隨西里爾飛到法國巴黎。“坐兩小時的火車,就到我家了。”西里爾興奮地說。馬春慧這才知道,西里爾的家在有“天堂”之稱的干邑鎮,這里因盛產干邑白蘭地酒而聞名世界。
列車一路飛馳,看著車窗外不時閃過的古堡和小鎮,馬春慧想起什么,問西里爾:“馬爹利、軒尼詩和人頭馬好像都產自干邑吧?還有一個品牌叫卡慕,我有個姐妹珍藏了一瓶,那個水晶瓶很漂亮,裝著琥珀色的酒,比香水還美,像工藝品……”
“你沒記錯,真的是卡慕嗎?”西里爾眼角帶著笑。
“應該沒錯。是你們那個鎮上產的嗎?”
“對。”
“那你要帶我去看看。他們讓不讓外人參觀?”
“我帶你去,應該沒問題。”
踏上干邑的土地,馬春慧不由得作起了深呼吸――空氣清新如洗,初春的清涼透著沁人心脾的甘美。放眼望去,綠色的葡萄樹呈階梯狀鋪向天邊,古老的城堡直插云霄,腳下的青石板一塵不染……
“真美!”馬春慧不由得感嘆。
準婆婆學貫中西:孫子兵法促成跨國姻緣
西里爾帶馬春慧參觀自家的古城堡。高大的城堡深邃莊嚴,一排排橡木桶整齊地排列著。“我們賣的干邑,是我爺爺那代人釀的酒。我們現在釀的酒,要存放起來,等下一代人開啟。”
西里爾接著介紹,卡慕世家創立于1863年,為了維護卡慕干邑的卓越品質,創始人規定只有卡慕家庭嫡系成員才能擔任總調配師。每一代卡慕世家的掌門人都有其獨到之處。西里爾的爺爺第一個想到用水晶瓶裝干邑酒,西里爾的爸爸于1995年推出一款適合女士飲用的“約瑟芬”干邑,都大獲成功。
馬春慧這才知道,自己處了近一年的男友,原來是卡慕世家的第五代傳人。聯想起西里爾在北京的儉樸低調,以及讓?保羅的和藹親切,馬春慧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真想不到你是貴族。”馬春慧說。西里爾聳聳肩:“不要這么看著我,身份不是我能決定的。如果你顧慮我的出身,那也不是我的錯,希望你能諒解!”。
話雖這么說,馬春慧還是感到無形的壓力。西里爾的爸爸身為卡慕世家的第四代傳人,見多識廣,智慧超群,自不必說。西里爾的媽媽也出身名門,氣質不凡,足跡踏遍大半個地球。
去法國之前,為了方便和西里爾的父母交流,馬春慧學了一段時間的法語,會一些簡單的會話。見到西里爾的媽媽,馬春慧正在腦海里搜尋怎么用法語寒暄,西里爾的媽媽卻用流利的中文說:“你好!歡迎你!”
西里爾解釋道,“我爸爸見過你之后,認為我很有眼光,我媽媽就開始學習中文,想和你更好地交流。”
馬春慧既驚訝又感動。
西里爾帶馬春慧觀賞鎮上的百年老宅,沿著夏朗德河畔散步,參加年輕人在參天大樹下舉行的露天Party。在葡萄園里,西里爾對著剛剛吐露新芽的葡萄樹唱抒情的歌曲。見他唱得那么投入、陶醉,馬春慧深受感染。西里爾說:“葡萄樹是有知覺的,唱歌給它聽,它會很快樂!”
快樂的時光轉瞬即逝。第三天清晨,西里爾帶著馬春慧匆匆離開干邑鎮。在前往巴黎的途中,西里爾神秘地對馬春慧說:“是我媽媽讓我趕快帶你離開的。”
馬春慧心里一緊,急忙問為什么。西里爾眨了眨眼睛說:“我媽媽擔心你把鎮上好看的都看了,好玩的都玩了,沒了懸念,以后不愿意再來。媽媽說,她學了一個中國詞語,是孫子兵法里的第十六計,叫欲擒故縱。”
馬春慧不禁感觸萬千。
讓她再次領略到準婆婆的中國智慧,是一年之后。西里爾的媽媽婉轉地對馬春慧說:“我帶你去量一下無名指的尺寸,有件小禮物要送給你。”隨后,她送給馬春慧一枚小戒指。幾天后,西里爾送給馬春慧一個絲絨玩具猴,玩具猴的上衣有一個口袋,口袋里裝著一枚鉆戒。
西里爾正式向馬春慧求婚。馬春慧發現西里爾的神情有些志在必得,就故意逗他,說:“如果我不答應呢?”
“你不能拒絕。我媽媽送你的那牧戒指,你不是已經收下了嗎?我媽媽說,這是孫子兵法里的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馬春慧不禁莞爾:“你媽媽真是有心。”
“中國的兵法里說: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有洋婆婆運籌帷幄,馬春慧和西里爾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新婚的馬春慧有了一個法國名字:Isabelle Camus。
嫁入法國豪門,馬春慧成了大家羨慕的對象。馬春慧卻不免擔心:婆婆學貫中西,婚后的日子會不會很難過?
卡慕酒凝聚了卡慕世家的精髓,可馬春慧以前滴酒不沾,對干邑酒更是一無所知。餐前的開胃酒是法餐必不可少的,見他們津津有味地品酒,馬春慧心里有些忐忑。西里爾開導新婚妻子:“品酒不重要,重要的是和家人一起享受這段靜謐閑適的時光。”
不僅餐前要品酒,每晚睡前西里爾也習慣喝半杯酒。馬春慧說:“你喝酒,我去聽一會音樂。”西里爾說:“別走開!孫子兵法里有一計叫‘上屋抽梯’,不留退路。你看多了,就會忍不
住想喝了。”
“也是你媽媽說的嗎?”馬春慧含笑問。見西里爾點頭,馬春慧忍不住笑起來,!我還是盡快投降吧!免得你把三十六計都試用一遍。”
就這樣,在西里爾的耐心誘導下,馬春慧學會了慢慢品味干邑,領略到了其中的甘美:搭配了姜片、橘皮、黃瓜和冰塊的干邑,兼具果味的香醇和黃瓜的清爽,含在口中余味悠長。落日余暉中,夫妻倆坐在高大的橡樹下,微風拂面,淺飲慢酌,不失一種樂趣。
沉醉在幸福中的西里爾悄悄告訴新婚妻子:“我媽媽為了幫我順利娶到你,并讓你融入卡慕世家,她看了不少中國古書……”
這話在馬春慧看來,無異于一道緊箍咒,更讓她多了幾分擔憂。
磕磕絆絆學溝通:真誠是消除誤會法寶
卡慕世家的家族觀念特別強,馬春慧婚后和婆婆一起住在葡萄園中央的城堡里。近距離接觸后,馬春慧發現彼此的習慣真是南轅北轍。
每逢葡萄豐收的季節,雖然有機器采收葡萄,又請了很多工人幫忙,家人還是忙得不可開交。馬春慧體貼地對婆婆說:“您在家里休息,別累著!”婆婆認真地問馬春慧:“我感覺自己還年輕啊!我是不是突然變老了?”婆婆焦慮地對著鏡子打量自己,這讓馬春慧一時有些尷尬。
中國人講究親密無間,馬春慧卻發現,西里爾的家人只有在吃飯時才聚在一起,禮貌地打個招呼,休息時間便各回各的房間。如果要聊事情,或者談心,都要提前打電話預約。雖然同住一幢樓,誰也不會貿然地去敲其他家人的房門。即使你身體不舒服,如果不主動說,家人也不會探詢追問。距離,讓人產生孤獨感。
感覺孤獨的時候,馬春慧避免讓自己產生幽怨情緒,努力往好的方面想:距離感雖然讓人有些失落,但也保證了自己擁有一個不被打擾的私密空間。凡事都有正反兩面,想到好處,心里自然就不難過了。
語言也是一個障礙。婆婆的漢語學得一知半解,馬春慧的法語雖然能應付日常交流,但遇到專業名詞還是會發蒙。西里爾在家充當翻譯時,交流暢快一些,但西里爾因工作需要經常要出差,在家的時間就很有限。
圣誕節,西里爾的媽媽親自下廚做法國大餐。馬春慧在一旁當幫手。烤火雞,煙熏火腿、鮮貝和魚類,婆媳倆忙得不亦樂乎。“我想讓你嘗嘗傳統的圣誕主菜――牛肝菌肉餡填烤雞。”婆婆熱心地對馬春慧說,“只是家里缺一種配料。”
馬春慧自告奮勇開車去買配料。西里爾的媽媽用法語說了一遍配料的名字,怕馬春慧沒聽明白,又用中文說了一遍:榛子。
馬春慧買來榛子,在樓上的小廚房里煮。馬春慧按照西里爾媽媽的叮囑,把榛子用文火煮上。兩個小時過去了,榛子還硬邦邦的;又過兩個小時,還是硬的。
西里爾的媽媽實在等不下去了,跑到樓上看。一掀開鍋蓋,她大笑起來,說:“怪不得煮不熟!你買的是榛子,我要的是粟子啊!”
慢慢地,馬春慧發現,解決類似問題的訣竅在于真誠――坦然承認自己的失誤強過要面子千方百計地掩飾。
中西教育觀在碰撞中融合:一家三代親密無間
對馬春慧來說,真正的挑戰是在生孩子之后。馬春慧的大兒子Ryan出生的當天,孩子的爺爺奶奶就拿來一瓶干邑,鄭重其事地說要給孩子喝酒,看這個孩子將來有沒有成為卡慕世家第六代傳人的可能。公公婆婆的直白與理性,讓馬春慧有些不適應,心不由得懸了起來。干邑酒的度數很高,馬春慧擔心會刺激到孩子,求助地看向西里爾。西里爾安撫她說:“我剛出生時,也經過爺爺的考驗。這是家族的習慣,我們要尊重。”
保羅用指尖蘸一滴干邑,輕輕地抹在Ryan的嘴唇上,大家屏氣斂聲地觀察嬰兒的反應。Ryan抿了抿嘴唇,嘴角漾開甜蜜純真的笑意。“我們的血液里世代流淌著香醇的干邑!”西里爾驕傲地說。馬春慧懸著的心放了下來。事后,馬春慧問西里爾:“如果孩子哭呢?”“孩子哭,說明排斥干邑,我們真的要考慮再生一個孩子。這是對家族負責,也是對孩子負責。你想,如果孩子根本不喜歡干邑,我們非要他繼承這份產業,對孩子也不公平。尊重,是一切愛的前提。”
Ryan剛牙牙學語,西里爾就對兒子進行嚴格的教育。小孩子喜歡吃糖,西里爾不給。兒子哭,西里爾還是不給。不僅西里爾態度堅決,孩子的爺爺奶奶對幼小的孫子也絕不嬌寵放縱。有時候見Ryan哭得聲嘶力竭,馬春慧心疼不已,西里爾和他的父母卻若無其事,對孩子的哭泣充耳不聞。
馬春慧既傷心又生氣,躲進洗手間暗自落淚。為了不讓自己陷入糟糕的情緒,馬春慧讓自己多想對方的好。想起婆婆為了讓她吃到中餐,坐飛機去幾百公里外的大城市買醬油、大蔥等做餃子用的配料;無論家族還是企業遇到問題,婆婆總是和她商量,尊重她的意見……想到這些,馬春慧心里的陰霾很快散去,告訴自己:他們并非不近人情,只是教育理念不同,應該尊重他們的教育方式。
兒子一天天長大,馬春慧發現小小的他是非觀分明。她不禁慶幸自己沒有固執己見。等到第二個兒子Marc出生后,馬春慧主動配合西里爾和他的家人,很早就培養兒子的原則性。
2007年,馬春慧和西里爾帶著兩個兒子回到北京居住。馬春慧回國不久,婆婆就飛到北京。婆媳相見,熱情相擁。馬春慧充當導游,帶婆婆游長城、故宮,還去杭州、云南、、新疆等地游覽。所到之處,很多人對他們投去好奇的目光。有人問馬春慧:“你是混血兒嗎?這位外國媽媽是不是你親媽?”馬春慧說:“是我婆婆。”別人不信,說哪有這么親熱的婆媳?
靜下來的時候,馬春慧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婆媳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九年,從沒發生過矛盾,心里也沒有絲毫隔閡。都說婆媳是天敵,她和婆婆卻成了無話不談的密友。
2008年,馬春慧在北京的CBD開了卡慕世家酒廊,把干邑酒文化介紹到中國,同時把中國的一些名酒介紹到歐洲國家。馬春慧漸漸成了卡慕世家的靈魂人物。
篇6
過去的百家講壇,還講些蝴蝶啦、黑洞啦,結果收視率墊底。好,那就講皇帝,講“三國”,講《論語》,結果大受歡迎。看來,“賽先生”不太受中國人民待見,要把“萬惡的收視率”提上去還是得靠老祖宗。
有人說,中國人喜歡歷史。不對,如果是那樣的話,人們應該愛看《三國志》而不是《三國演義》。確切說,中國人喜歡歷史故事。
經濟學講理性不講道德,如果需求低俗,那么供給也就不用高尚。既然需求方愛聽歷史故事,那么供給方自然就要變著法生產了。最常見的生產方式就是像以《百家講壇》為代表的各種講堂、論壇,“請”專家學者出來,把文言翻譯成白話,把《二十四史》講成《故事會》。
這樣一來,國學火了,講國學的專家也火了。古時說書說得好的,柳敬亭“一日說書一回,定價一兩,十日前先送書帕下定,常不得空。”(據張岱《陶庵夢憶》)今天說書說得好的,于丹,2007年版稅就過千萬元,頻繁奔波于各種活動中。中華書局也靠著出“于丹雞湯”而一舉扭虧為盈。
可作為接受方的讀者、觀眾,成就了別人的輝煌后,自己得到了什么呢?當于丹剛講《論語》時,有人說,就算她講得不對,起碼讓百姓對經典著作產生了興趣。幾年下來了,于丹的書還是賣得好,可公認的好注本如楊伯峻的《論語譯注》還是沒人買。老百姓對經典著作還是沒興趣,還是喜歡拾人牙慧。
這說明,國學之火太虛。國學本不需要火,只要你愿意,有空、有書,就可以學國學了。悶聲發大財可以,悶聲學國學也可以。
國學太長嗎?《老子》不過五千言。國學難懂嗎?《憫農》唱誦至今。國學沒用嗎?對了,這大概是說到了癥結上。看一遍《荀子》能讓我賺錢?讀一通《詩經》能讓我升官?如今流行的是:學《孫子兵法》要與商戰聯系,看《三十六計》要與經營掛鉤。
中國人的閱讀率一直不高,偌大的華北、東北、西北、西南、華南、華東,放不下幾個平靜的讀書人。在高鐵上、飛機里、排隊時,大部分人都是呆著,要么枯坐,要么拿手機玩,極少有人看書,有幾個看雜志的就不錯了。雖然移動終端也可以看書,可一個平時愛看八卦的人,難道換了高檔的智能手機就會去看《史記》、《漢書》嗎?
清代學者最看不上明代人束書不觀、游談無根,認為明亡就亡在沒人扎實求學,全被浮躁的氣氛籠罩住了。“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宮賦》)
當社會浮躁時,需要的不是推波助瀾之輩,而是啟蒙清源之士。從這個角度說,《百家講壇》應該向林懷民學習,不要去迎合觀眾了,該去培養觀眾了。林懷民的云門舞集在演出前首先申明,演出中不許拍照。這不是跟觀眾對著干嗎?人家花錢來了,拍個照都不行?真不行,只要有人拍照,林懷民馬上停止演出。一來二去,觀眾逐漸不在演出中拍照了,開始認認真真、專心致志欣賞演出了,從而完成審美過程,提升自己。
篇7
阿里IPO的真正贏家
2014年9月8日,位于美國紐約華爾街的華爾道夫酒店突然迎來了大批西裝革履的賓客,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和投資者,因為有幸見證華爾街史上最大的一筆上市交易而興奮不已。
一個身材瘦小單薄、身穿西裝卻沒打領帶的中國男人正操著流利的英語談笑風生:“15年前我曾來到紐約,想融資200萬美元,沒有成功。現在我又回來了,而且打算向你們多要一點……”人群中發出一陣善意的哄笑。
說話的人正是來自中國的馬云。
阿里巴巴上市的最大贏家并非它的創立者占股8.8%的馬云,而是擁有34.1%股份軟銀CEO孫正義。
人稱“互聯網大帝”的孫正義是個黑頭發、黃皮膚的亞洲人,身高僅有一米五,但是兩眼有神,圓圓的臉上總是帶著微笑。英語說得非常流利,語氣堅定有力,帶有一種不容置疑的氣勢。
1999年11月的一天,孫正義在北京見到了剛建立阿里巴巴不久的馬云。和馬云的談話剛剛進行幾分鐘,孫正義便被其夢想和熱情打動了。“你會成為一個英雄”。他決定向阿里巴巴投資3000萬美元,馬云最終只接受了2000萬美元。
上市當日收盤,阿里巴巴IPO一舉創造了兩位首富。馬云成為中國內地的新首富;孫正義成了新的亞洲首富。
軟銀共向阿里巴巴投資8200萬美元,至2014年IPO其擁有的阿里股票價值達到了780億美元,回報率高達950倍。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這樣當面評價孫正義:“你和我一樣,都是冒險家!”
事實上,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經濟迅速膨脹時,軟銀在世界各地馬不停蹄地投資電信和互聯網事業,曾令孫正義的個人資產估值短期內超越了比爾?蓋茨。“我曾有三天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所以,我明白什么是跌宕起伏……”
“我的祖先是中國人”
孫正義酷愛《孫子兵法》,在病臥中也要堅持捧讀,他還把孫子語錄作為廠訓放在大門口。
高一那年,孫正義有機會去美國加利福尼亞參加一個英語短訓班。那里自由、樂觀、開放的氛圍深深感染著孫正義。他做出了生平第一個大膽的決定,游說父母同意他赴美留學。
1975年,不到17歲孫正義到加州大學伯克利攻讀經濟專業。和許多同學一樣也要勤工儉學,但他的想法不是靠刷盤子掙錢,而是倚靠“發明”掙取生活費用。孫正義搞“發明”有他奇特的一面:
從字典里隨意找三個名詞,然后想辦法把這三樣東西組合成一個新東西。每天他給自己五分鐘來做這件事情,一年下來,竟然有250多項“發明”。
在這些“發明”里,最重要的是“可以發聲的多國語言翻譯機”。它相當于今天的“詞霸”的翻譯軟件,經過百般游說,他終于贏得了“半導體聲音合成芯片”的發明人和參與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技術人員的青睞,發明得以一步步完善,假期回國探親,孫正義向各大公司推銷自己的發明,最終,夏普公司1億日元買下了專利。
1996年來中國參加一次商務會議間隙,孫正義突然提出要去長城游覽。登上了雄偉的長城,遠眺著巍峨蒼茫的群山,如巨龍般盤伏于山脊的千年古墻,孫正義慨然嘆道:“我是孫武子的后代,我感到血液中的祖先在召喚著我……”大約在中國明朝時,一支孫姓中國人離開華夏,輾轉來到朝鮮半島,在今天韓國大邱市的附近定居下來。數百年間,族中相繼出過很多名人。
20世紀30年代,因為韓國局勢混亂,18歲的孫鐘慶來到了日本西南的九州島,在佐賀縣鳥棲市做了佃農,娶了一個韓國女人李元照。20年過去,鐘慶的大兒子三憲長大成人。1957年8月11日,伴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三憲的第二個孩子出生了。
“又是個男孩!起個什么名字好呢?”
“唔……就叫正義好啦!”
全家人都在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工作,正義的祖母李元照是個傳統而堅韌的韓國女人。為了給家養的雞、豬多弄些飼料,她每天都要很早起床,推著一輛木頭小推車轉遍整個鎮子,收集人們倒掉的剩飯剩菜。年幼的正義沒人照看時,就坐在小推車上。印象里,祖母的形象總是和一輛黏糊糊的、沾滿菜湯汁的小推車一起出現。
面對艱苦的生活,祖母始終積極樂觀。小正義有時會對祖母說:“總有一天,我要讓大家都過上富有和舒適的生活,不再貧窮……”
祖母語重心長地告訴他,“正義啊,你要知道真正的貧窮是什么――真正的貧窮不是生活得不舒適,而是從來沒有想過貧窮這件事……”
祖母說過的那些飽含智慧的話,直到很多年以后,正義有了自己的經歷才逐漸領悟。每當想起祖母時,他都會忍不住潸然淚下。
小正義天真的眼睛里看到的是操著韓國口音的人們普遍生活貧困,連幼兒園里的孩子也分成了兩派,日本小孩經常用石頭擲打他們。
不平等的境況,打磨出了孫正義頑強、不服輸的性格。幼年的經歷也使得他能夠從容不迫地面對一切,戰勝一切!
小學二年級,每有同學在一門課程中得到“優”,名字后就貼一朵櫻花,而自己名字的橫欄里卻一朵也沒有,正義忽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羞愧。
“知恥而后勇”的正義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得到最多的櫻花!”二年級結束時,他得到了最多的櫻花,獲得了年級第一,強烈的自信也油然而生。他知道“第一”于他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只要足夠努力就能得到!”盡管幾乎從不帶著書包回家,正義的成績卻總是名列前茅。
在美國求學期間,孫正義創造了3周完成高中教育、不到兩年念完圣名學院課程的記錄,雖然他順利進入了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讀經濟,但畢業多年并沒有畢業證,而原因竟是他在畢業典禮前一周便返回了日本!
父親三憲是個非常有意思的人,無論孩子做了什么,他都會大加鼓勵。有一天,見到正義作畫的三憲突然大吃一驚道:“哇,畫得太棒了!全日本第一的天才啊!”
正義似乎天生就具備領導者的潛質。他帶領大家以最直接的方法實現目標。而他的目標總是“做到最好”“成為第一”。
他在日本第一個開拓網絡電話,從“情報帝國”走向“傳媒帝國”。
孫正義是創新的天才,從1995年開始,他涉足互聯網和電信投資,先后幫助雅虎、UT斯達康、新浪、阿里巴巴等獲得了巨大成功,還創辦了網絡情報大學院和軟銀金融大學院。
篇8
此次會議共邀請到10位外國專業人士,他們分別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墨西哥、英國、美國7個國家,涉及英文、法文、德文和西班牙文4個語種。他們都是所在國家圖書出版和銷售領域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對中國的了解也都遠遠超過一般的西方人,有的從事中國圖書的出版發行工作已長達30余年。
大會期間,外國專業人士先后作了主題發言,內容涉及國際圖書市場分析、圖書發展趨勢、傳統出版與網絡出版之比較、國外讀者對中國圖書的需求、圖書裝幀設計、中國圖書在國外書業流通領域中的地位、中國圖書的市場份額、外文局現已出版的外文圖書的現狀及所存在的問題等方面內容。大會演講之后,外國人士又分組到中國外文局各出版發行單位,就中國當代文化、中國文學、漢語教學、兒童讀物、中國國情、中醫中藥等方面進行專題研討。
本刊選取大會外國專業人士主題發言的精彩片段和各出版社交流心得中的亮點,以饗讀者。
“對外出版選題策劃會”外賓發言精彩片段
“我不會說中文,so I am a perfect market!”
馬安德先生
(Mr.Andrew Ch. Mckillop)
英國出版商。
畢業于格拉斯哥大學英語文學專業,后獲劍橋大學教育學碩士。其出版經歷:格蘭納達出版公司任封面編輯、助理編輯;柯基出版公司任編輯副總監;柯林斯和哈伯柯克林斯編輯總監;弓箭出版社和蘭登書屋發行總監;圖書咨詢網book2book發行總監。曾在中國外文局外文出版社擔任外國專家。
“我不會說中文,so I am a perfect market!”
這是8月2日下午的華語教學出版社對外圖書評議會上,英國出版商馬德安先生用還算標準的漢語和十分流利的英文說的開場白。大家都被馬德安先生的幽默逗笑了。
馬德安先生的這句話,讓大家意識到,華文圖書的市場是非常巨大的。將馬德安先生的話作一個通俗的闡釋就是,只要不會說中文而又想了解中國、運用中文的人,都是我們華文圖書的潛在市場,并且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大,這個需求群體會越來越龐大。我們要勇于走出國門去開拓這樣一個巨大的市場,而不是僅僅滿足于在國內“分一杯羹”。
馬德安先生還告訴大家,搞清楚一本圖書的目標市場是什么,這是圖書發行能否成功的前提和關鍵。在確定了目標市場之后,繼而要思考的便是如何進行市場的有效開拓。
總之,有思路才會有市場,有市場才會有出路,這是一個顯而易見卻又有著實踐難度的道理。
消費者的需求是市場開拓的指南針
德尼?拉奧先生
(Mr. Denis Lavaud)
法國百周年出版社經理。
中學畢業后就讀于新聞學院,畢業后成為自由新聞記者。
1971-1989:法中友協成員
1986-1990:為中國外文局法文版雜志《中國文學》(《Littérature Chinois》)撰稿
1978-2006:百周年出版社經理
“我們必須先搞清楚圖書消費者想要了解什么,想要以什么樣的形式去了解,然后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去編輯、出版、發行圖書。”
這是在選題策劃會上,德尼?拉奧先生強調了多次的一個觀點。
一本好的圖書,從作者到內容,從書名到字體,從色彩到格式,都必須從讀者的消費需求和閱讀習慣的角度出發,簡而言之,就是要“投其所好、量身定做”。當然,這是在保證圖書積極向上的思想內容和正確的輿論導向的前提下實現的。
對此,英國DK出版公司國際版權(漢語大區)經理彭愷羚女士建議,中國的出版同行應更多地考慮國外讀者的閱讀喜好,比如多些圖片、少些文字。“圖片不分國界、沒有語言障礙,更容易被讀者接受,這可能成為中國圖書的突破。”當然,圖片的選擇也是非常巧妙的。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審美取向,同一張圖片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我們要對不同的地區和國家作細化分析,把握他們想了解什么,做到心中有數。引用《孫子兵法》的話來說,就是要做到“知己知彼”,了解消費者需求,才能在國際圖書市場大戰中“百戰不殆”。
“西方有哈利波特,東方有孫悟空”
托尼?邁格林奇先生
(Mr. Tony McGlinchey)
澳大利亞中華書籍總經理。
畢業于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學院,主修工程學專業。曾經從事過建筑測量工作。1982開始從事書業工作。1984年至1989年,受雇于墨爾本Kalkadoon書店。1989年8月,在墨爾本建立了中華書籍書店。 2003年1月,在悉尼建立中華書籍分店。
在選題策劃會第二天的專題發言環節,托尼?邁格林奇先生的開場白十分親切,一下子拉進了他與聽眾之間的距離。他說:“在座有很多年輕人,你們應該為你們的工作和生產的產品自豪。中國和中國外文局正在盡最大的努力通過出版外語圖書達到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目的。中國大概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更知道建立友好和理解關系的重要性。我希望自己能為此做出貢獻。”
隨后,邁格林奇先生依據他多年的工作經驗,以詳實的數據向與會代表分析了當前澳洲的圖書銷售狀況和發展趨勢。
其中,邁格林奇先生提到,2003―2005年這三個年度被稱為“哈利波特”年,因為《哈利波特》系列叢書的銷量確實太好了,在圖書銷售狀況的統計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中國外文圖書發行機構是否能從中受到些許啟發呢?
僅以少兒圖書為例。中國的少兒圖書出版與發達國家相比,是相當落后的。發達國家出版社的少兒圖書無論從內容和形式上,都達到了高、精、專的水平,做到了立體化、聲像化、玩具化,寓教于樂;而中國出版的圖書大多還是紙皮書,不過是多了些色彩和畫頁。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韓國近期推出了一部《三國演義新編》連環畫,書的封面上有一組英文簡介:“該書介紹了幾個國家英雄們的智慧和勇氣,兒童可以從該書里感悟到人生的誠信。”外國人針對兒童的心理,把中國傳統文學作品改編成連環畫,推陳出新,而我們中國出版的《三國演義》還是原來的簡讀本文字書。
“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不但翻譯出來可以換錢,而且能夠讓西方人由衷羨慕。簡而言之,西方有哈利波特,東方有孫悟空。”托尼?邁格林奇先生舉了中國醫術在澳大利亞大受歡迎的例子。他說:“根據我的經驗,任何中醫方面的書籍都能賣得很好。因為澳大利亞人正在尋找其他選擇,來替代完全依賴藥物和手術的西醫。由此,我建議,翻譯中醫圖書出版將是一項能夠獲得回報的投資。對中國和全世界來說,它都是一個真正的,相對還沒有完全開發的寶庫。”
正如邁格林奇先生所言,我們不缺乏優秀的傳統文化,不缺乏良好的民族精神,我們缺乏的是在新時期、新環境、新市場下對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新包裝與整合。如何能讓我們的美猴王孫悟空除惡揚善的神奇經歷也能像哈利波特的魔法一樣風靡世界,應該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與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同樣重要”
簡?利德克女士
(Ms. Jane Liedtke)
美國“我們的中國女兒基金會”首席執行官。
從事過25年以上的印刷、出版和工業管理教育工作。
發表和出版過40多篇(部)學術性、評論性專欄文章或圖書。
簡?利德克女士的開場白讓人印象深刻,“我總是在想如何能做一件和平常不一樣的事。”“我知道如何開車,但我知道我不會開飛機。你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還要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這也很重要。”話鋒一轉,簡?利德克女士緊接著請大家思考幾個問題: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所屬出版社產品的定位?在圖書市場的位置?有無競爭對手?有無合作者?
利德克女士關于“傳統市場”和“非傳統市場”的觀點也十分有價值。
她認為購買中國圖書的海外“傳統市場”包括:(一)從事傳統學科研究的人數有限。盡管近期在大學從事國際貿易、亞洲問題研究和漢語專業的人數有上升的趨勢;(二)有需求的學校數量有限;早期來華的旅游者比現在來中國度假的人更富裕,教育程度也更高。現在來華的旅游者盡管經濟無憂,可是他們對中國幾乎一無所知;(四)過去外國政府在華的雇員2-3年就會變動一次,而目前外國使館雇員相對穩定;(五)圖書已不再是中國政府官員的時尚饋贈備選禮品;(六)目前只有為數很少的酒店內的書店經營品種多樣的圖書。
而“非傳統市場”則包括:(一)國外中小學文化和語言課用書;(二)中國和亞洲的國際學校;(三)國外有漢語教學項目的公立學校;(四)海外中文學校;(五)有關職業協會會員:國際閱讀協會、國際圖書館協會、中文學校協會、全國留學生導師協會、漢語教師協會等;(六)正式和非正式的周末中文學校,以及為華裔兒童,包括華裔收養兒童開設的漢語課堂。
八秒鐘的選擇
霍華德?阿斯特先生
(Mr. Howard Aster)
加拿大莫塞克出版社社長。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學士,美國耶魯大學碩士,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博士。政治學和傳媒學成績斐然,曾在麥吉爾大學,卡爾頓大學,麥克馬斯特大學任教授。曾任加拿大文化部長顧問。加拿大莫塞克出版社創始人之一。
八秒鐘能夠決定一本書的生死。
這句話是霍華德?阿斯特先生在“對外出版選題策劃會”上的一個觀點。
霍華德?阿斯特先生在7月30日下午的發言中,一再強調自己的觀點,他認為:“60%的人進入書店時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購買的目標,另外40%是沖動消費者,他們可能在書店中購買圖書,這統統取決于圖書對他的吸引力。”
人在書店中四處閑逛時,首先關注的是書籍的封面,它是否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舉個例子來說,美國人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非常短,有實驗數據表明:一個美國人可能只用八秒鐘來掃描封面。
在這個極其有限的時間里,一本圖書是不是讓人愿意拿起它,翻閱它,覺得它是有用的,最終花錢買下它。拿起書――翻開書――付錢買書,這一系列的動作緊密地挨著,如果其中一個環節不能夠順利完成,然后進入下一個環節,那么,這本書就不會被購買走。
看封面判斷一本書的成敗
史蒂芬?霍羅威茨先生
(Mr. Stephen Horowitz)
美國中國書刊社總經理。
斯坦福大學東亞研究(中文)學士。曾在臺灣師范大學中文培訓中心進修,后獲紐約圣勞倫斯大學英語文學專業碩士。1980年至1990年期間,在不同的公司和地點(包括中國)從事電影制作和展覽。1990年至1995年,任加州舊金山東風書店經理。1996年至2005年,任加州舊金山C.O.W.打折批發店經理。2005年至今,任中國外文局駐美常青公司所屬中國書刊社總經理。
英國有句俗語:不要太相信封面。
這句話的原意是讓讀者不要被書的封面迷惑住。但當一個人只利用八秒鐘的時間來決定是否拿起一本書翻看,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封面的重要性。
在7月30日的圖書對外出版選題策劃會上,嘉賓史蒂芬?霍羅威茨先生說,一本好的圖書設計應該能夠回答以下問題:這本書寫些什么?這本書是否有趣?我應該買嗎?封面必須能夠傳遞幽默、風趣、恐懼等內涵,而且所有這些只能在八秒鐘之內展示。那么,設計封面應該考慮哪些要素呢?
史蒂芬?霍羅威茨先生給出的答案是:書名、字體、色彩、格式(開本)、裝訂、作者等。
史蒂芬?霍羅威茨先生順便講述了一個小故事:大概三四年前,他受中國書刊社的朋友委托去參加書展,并告知在書展上要推出長河出版社,以及這家出版社所出版的介紹中國的書籍。得知這個消息,史蒂芬?霍羅威茨先生很振奮,他馬上給紐約很有名的出版社打電話,詢問在那里工作的朋友是否對長河出版社新推出的兩本圖書感興趣。
這兩本圖書其中一個是新版本的孫子兵法。另一本書則是關于姚明的。當時姚明剛和美國籃球隊簽約,炙手可熱。電話那邊的朋友沉默了一下,說:如果你們賣本姚明的孫子兵法一定會非常成功。
這雖然是個小笑話,但是也說明了外國出版社的需求和出版理念。
“中國”這一品牌并沒有全球化
彭愷羚女士
(Ms.Caroline Purslow)
英國DK出版公司國際版權(漢語大區)經理。
畢業于英國德漢姆大學,獲漢語研究學位。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習過一年。1998年加入DK,與合作伙伴一起致力于把DK的圖書選題推入中國市場。
負責DK國際版權的彭愷羚女士在華語市場已經工作了8年,她希望能夠和與會者分享與中國出版業者合作的經驗,以及一些在英國出版社工作的經驗。
從一開始,DK的書籍就比其他出版公司的書帶有更多的插圖。在DK,編輯和設計的位置是緊挨著的,這樣在書籍產生的過程中,他們能夠及時溝通。對于DK來說,書本的設計和編輯過程是一體的,這對于生產圖書是非常重要的,即圖文相結合,給讀者最大的信息量。同時DK也以創作能夠在市場長期銷售的圖書為目標。像《媽媽寶寶護理大全》和《急救手冊》在中國都有出版。
通過彭愷羚女士的演講,可以看出適應讀者需求出版有針對性的圖書是DK一貫為之的路線。“我們不可能在所有地區銷售我們所有的圖書,尤其一些國家的文化差異很大。比如說,西方烹飪方面的書籍就很少出售到遠東地區,因為這些食物和烹飪方法很不一樣,并且有很多烹飪材料在商店中買不到。”彭愷羚女士說。
彭愷羚女士特別提到“目擊者的經驗”,不了解中國的外國人希望看到有在中國生活經歷的本國人寫的書,認為他們提供中國古代和現代生活是很真實的情況。對于大多數不知道在中國的生活是什么樣的西方人來說,通過日常生活和歷史文化來展示中國實際情況非常重要。
隨著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流行的主題,世界范圍內也將掀起一股關注中國的風潮。通過這一契機,讓世界更了解中國,正如同中國急切地了解世界一樣。然而,關于中國的圖書市場上的空缺,彭愷羚女士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在英國學校教育中還沒有涉及中文或中國的歷史。盡管這種狀況在改變,但對中國的普遍認知度還是不高,而且對中國的文化也還缺乏了解。另外,“中國”這一品牌并沒有全球化,而奧運會的舉行正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可以提高人們對中國的興趣并幫助他們更清楚地了解真正的中國,正如同中國也在不斷向西方學習一樣。
大會的專家主題發言后,中國外文局各出版社的分組討論又掀起了一個個小的,使更多的人近距離地聽到了來自外文圖書出版對象國目標讀者的心聲。
分組討論之華語教學出版社:坐在對面的六位外國專家眾口一詞,說“學習漢語太難了”,可讓人驚奇的是,有好幾位在交流中總迸出中文,使在場的人都忍俊不禁。來自德國的格華德先生一看就是個急性子,當輪到他發言時,由于翻譯沒有聽清,他就迫不及待地用英文和中文,連比帶劃地說:“華教社的圖書在質量上并沒有問題,我們應該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市場上、發行上和銷售上。”聽了這話,我欣慰之余,也深深地體會“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真正含義。
來自法國的德尼介紹,全球漢語教學圖書市場的競爭正日趨激烈,除國內眾多的出版社不斷涉入其中外,國外的本土出版社也開始參與競爭,如法國大學自己出版的漢語教材在當地就很受歡迎,因為他們更清楚當地讀者的需求。所以華教社應盡快了解國際市場的情況,
面對這次“漢語熱”我們也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當前的“漢語熱”只是相對我們的過去而言,而縱向與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等語種的對外推廣來說,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華教社應通過這次研討會,盡快調整步伐,與時俱進,充分考慮國外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裝幀設計風格,在選題策劃上狠下功夫。
――華語教學出版社 翟淑蓉
分組討論之外文出版社:
英文編譯部的歐陽偉萍問了第一個問題:“關于來北京旅游的書籍,國外的讀者需要的書應該是多大,多厚,多詳細,多少錢的?”隨后大家紛紛提問,問題都非常具體,就是在實際工作中經常碰到的疑問,例如, 國外讀者對中國的哪些題材感興趣?什么樣的開本和紙張最流行?我們的封面設計應注意些什么問題?如何提高我們的推廣發行能力?中醫圖書在國外的銷量如何?這些書的讀者是否有分類,如分成專業人士和普通讀者?除了傳統的線條圖之外需不需要增加真實的照片?用四色還是雙色印刷?價格方面有何建議?
專家反復強調一定要明確每本書的目標讀者,一定要了解市場,封面設計要符合西方讀者的現代審美觀。如果圖書的讀者定位不明確,就會導致在內容和包裝設計上針對性不強,對讀者就不會有吸引力。
――外文出版社 許 榮
分組討論之海豚出版社:未來書世界
隨著青少年讀者閱讀接受習慣的轉變,我們海豚社很可能會是最早需要思考電子書出版問題的出版社之一。所以我放縱自己的想象力,對未來的電子書出版方式、未來的“書世界”進行了以下三種大膽設想:
第一種:著名作者直接通過網絡把電子書出售給感興趣的讀者。這聽起來像是一種徹底甩掉了傳統出版社的出版模式,多少讓作為傳統出版者的我們有些沮喪。但其實我們仍有可為,因為作者不是萬能的,他能寫好小說,卻不見得能自己制作一套復雜的網絡支付系統,不見得能把小說做成符合讀者需要的各種電子書形式,甚至不見得能讓所有對他感興趣的作者都知道,他要出售一部新的電子書了。
到那時,出版社就可以來做這些作者需要、但自己又做不了或顧不上做的事情;甚至可以不通過網絡下載的方式將“書”送達讀者,而是直接遞送一張電子書光盤上門;或者干脆,為那些格外喜歡這部作品并愿意掏更多錢收藏它的讀者提供一本以他(她)喜歡的方式制作的傳統書。
第二種:所有想出書的作者被整合起來,在一個為他們搭建的集體平臺上,通過電子書的形式,使自己的作品更快更低成本地抵達讀者。其實這個工作已經被一些人做了,最好的例子我們身邊就有,那就是“起點中文網”(省略)這樣的原創文學網站。
未來,在這種“出版形式”中,這個“出版”()平臺將更多地充當一個幫助分類、篩選內容并將之準確提供給相應讀者的角色。如果傳統的出版者成為這樣一個角色,它恐怕就會變得和以前十分不同。它過去的一個主要職能――經過自己的價值判斷對出版物加以選擇后再提供給讀者――將大大減弱,而是更多地變成一個資源分類整合者。
第三種:在我關于未來出版方式的想象中,這一種是最讓我身為一個出版者感到樂觀的前景――在前兩種出版方式中,作者的地位都很重要,但是在這一種方式中,出版者更重要。那就是以最精良的形式策劃出版電子書。
同一本小說可以有20多個版本的電子書,但是普通讀者只會為一個他喜歡的版本付費。就好比人人都可以做科普讀物,但是DK的科普讀物卻以它精彩的圖文形式備受歡迎,那是因為他們的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始終坐在一起,以確保一本書的內容和形式完美結合。如果出版者在制作一本電子書時也充分考慮到精心制作的重要性,讓他的這本電子書獨一無二地精美,那么這本書絕對擁有無比的競爭力。
想到這兒,也讓我對自己目前的傳統出版物編輯工作有了一番新認識:以無比的熱情制作獨一無二的精美童書,就算市場上有無數的同類商品,我們還會怕沒有競爭力嗎?
篇9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 經濟學 分析
一、我國文化軟實力現狀與問題
經過黨的十六大以后,我國文化產業逐漸發展起來,并成為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我國已經擁有數十萬家經營性文化產業機構。由于文化工作人員的不斷努力與發展,僅在2008年就有406部電影出現,并在世界電影產業中占據前三名,隨之而來的電影票房也上升到42.15億,成為全球電影市場前十強。不僅如此,在全球范圍內還建立了數百所孔子學院與孔子課堂,使儒家文化遍布全球,并與多國共同舉辦文化年[1]。再加上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在我國的開展,更是將我國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獲得了廣泛好評。
在這些繁榮的背后,也應看到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文化赤字嚴重。無論是影視產業還是動漫產業、圖書產業,都存在文化赤字,以圖書產業為例,我國作品被翻譯成外文的數量只有33本,而被翻譯過來的資方作品則是我國的100倍。且被譯成外文的作品則基本都是《孫子兵法》、《紅樓夢》等名著,現代作品卻很少,這樣就使外國對我國文化了解較少,并不利于我國現代文化的普及。
二、通過經濟學理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方式
(一)將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納入國家發展戰略范疇
現代國家與國家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科技、經濟與軍事之間的競爭,文化軟實力競爭也成為國家競爭重點內容,但由于我國對文化軟實力并不十分重視,這樣就使文化產業發展明顯落后于其他產業,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應將文化軟實力作為國家發展戰略一部分,從國家開始重視提升文化軟實力,這樣也能使人民逐漸認識到文化軟實力對國家經濟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黨的十七大召開以后,明確指出文化軟實力屬于國家文化發展基本戰略內容,通過這項政策國人也能看到國家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視,在不久的將來,在文化政策的影響下,我國文化產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局面。
(二)注重文化創新,打造文化名牌
通過研究國外文化產業可以得知,要發展與壯大文化產業,就要擁有自己的文化品牌,逐步擴大品牌效應,構建文化產業鏈,將推動產業集群發展作為重要方式。這就要求文化產業充分認識到品牌戰略發展的重要作用,注重高科技、高含量以及高知識化作品的制作與生產,將原創生產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關注精品作品的形成。同時,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應拓寬思路,形成創新意識,在作品中融入大量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踐行國家發展戰略[3]。此外,應通過跨國投資等形式打造一支充滿中國文化底蘊的企業,逐漸形成國際知名品牌,讓更多的人了解與學習中國文化,提升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知名度。由于文化品牌并不像傳統商品一樣具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傳播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的放大,形成系列化文化名牌,尤其是要通過電影電視、圖書作品等方式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這樣也方便文化產業鏈的形成,最終形成文化產業集群,促進中國文化在全世界范圍的擴展。
(三)構建完善的文化產業政策
文化產業發展單單依靠個人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得到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做好產業布局,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文化產業進一步向前發展[4]。首先,政府應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盡管我國現有的文化產業扶持較之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應加大扶持,并擴大扶持范圍,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其次,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的產業文化基金。通常情況下,文化產業基金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撥款,但為了強化文化產業發展,不僅需要政府的支持,還需要社會的支持,這就需要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的文化產業基金,鼓勵與引導社會企業資金進入文化產業建設中,最后,注重專項資金制度的建設工作。要促進文化產業資金的進一步向前發展,就需要建設專門的文化資金,實現專款專用,為文化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四)重視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任何產業的發展與壯大都離不開法律法規的庇護,文化產業發展也是如此,這就需要國家方面構建完善法律法規,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法律保障。首先,政府方面以《文化產業促進法》為參考,細化相關法律法規。其次,完善文化產業發展法規,注重《著作權法》的建立。最后,普及國民法律意識,注重立法質量,相關執法部門做好執法工作,真正保護國民知識產權。
三、結論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國家在國際中的地位在逐年上升,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唯獨文化軟實力發展較為緩慢,因此,應有采取措施逐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我國逐漸成為硬實力與軟實力共同發展大國。
參考文獻:
[1]童珊.全球化背景下語言戰略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基于文化霸權的視角[J].研究,2014,05.
[2]申紅心.論文化軟實力對民族復興的現實意義[J].黨史文苑,2015,12.
篇10
這些依然是感性的描述,卻反映出我們在工作中常常遇到的無奈和尷尬。筆者在年輕時曾讀過一本俄羅斯的小說名叫《怎么辦?》,它道出了在撰寫此文時的所思所想――當我們面對外國讀者時,怎么辦?
我們的讀者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國從十年閉關自守走向對外開放,渴望了解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知之甚少,他們紛紛到中國駐外使領館索要材料,而那時的使領館根本沒有宣傳品贈送,為了滿足他們的需求,外文局曾推出了介紹中國各領域基本情況的非貿易系列叢書《中國簡況》。這套叢書在十年中增加至數百種,受到駐外使領館的廣泛好評。外國駐華使館以及外國留學生也經常登門索要。1992年,外文局又推出了第一本全面介紹中國基本情況的年鑒類圖書《中國1992》,該書用中、英、法、西、德等9種文本出版,問世后,受到了中國駐外使領館和常設機構普遍歡迎。不少使館的工作人員認為它“在外交和外宣工作中發揮了很大的輔助作用”,已成為他們對外介紹中國的主要贈送品之一。這本圖書一直出版至今,成為外宣辦也是外文局對外傳播的一本重點圖書。
然而,進入21世紀,非貿易圖書面臨著三個重要的轉變:其一,國際社會已從對中國知之甚少轉變為較普遍地了解了中國的基本情況,開始期待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并且能夠通過這種了解加深加強其與中國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其二,國外讀者大多已經厭倦了對非貿易圖書的索取,愿意通過購買貿易圖書來了解中國,因為他們認為后者更少宣傳口吻,反映的東西可能更真實;其三,非貿易圖書的概念已經在事實上消亡。因為即便是《中國政府白皮書》這樣的文件類圖書,現都已經明碼標價,這就意味著,一個全新的、市場化的對外傳播時代已經開始。
任何產品一旦進入市場,它首先要面對的、研究的就是服務對象與市場需求,圖書也不例外。以前做非貿易圖書時,我們可以很模糊地界定我們的讀者,譬如對中國感興趣的外國人、外國的政府官員、外國的專家學者,等等。因為我們并不擔心萬一定位不準,我們的圖書賣不出去。做貿易圖書則有本質不同,貿易圖書的上帝就是讀者,所以,以往那種模糊界定讀者的方式顯然已經滯后。
從國內市場的一般經驗分析,讀者群越明確,圖書的內容與樣式就越好把握,圖書的品質與銷售就越穩定,圖書的改進與創新就越容易。但當我們面對外國讀者,我們的境況又是怎樣的呢?通常我們會得到這樣或那樣的信息,譬如,“國外關于中醫類的圖書、漢語教學類的圖書銷得好”;又譬如,“國外市場對中國的小說感興趣”,等等。應該說,每一種信息都是真實的,但每一種信息又都是模糊的。如中醫類圖書的銷售,讀者是誰?是專業人士還是普通人?是什么年齡段的?是什么文化背景?是哪個國家的?沒有準確的信息,我們的讀者就是無個性化的、一般化的、概念化的,面對這樣的讀者,我們如何來追求市場效應呢?
最大的難點在于,我們的工作宗旨并不能依據市場規律改變,我們依然要把握對外傳播的話語權與主動權。我們有我們想說的話,想表達的觀點,想陳述的事實,可這些不見得都是外國讀者主動選擇的。而貿易圖書與非貿易圖書的區別就在于,如果讀者不選擇,它的市場就是零效應,一本貿易圖書倘若經濟上零效應,社會效應又如何達到呢?
對外傳播工作的“三貼近”這樣要求我們:貼近中國的發展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做到內外有別。這種要求,既說明了二十多年來對外傳播工作與時俱進,在思路與方法上的變化更新,同時也再一次提示我們:我們的工作“內外有別”,我們的讀者“內外有別”。
我們的理念
2005年,由外宣辦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聯合實施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正式啟動。該計劃的操作方法,主要是采取資助翻譯費的模式,鼓勵各國出版機構翻譯出版中國的圖書。一位外宣辦官員在介紹這一計劃時說:中國在了解世界的同時,也希望其他國家的人民了解自己。據新聞出版總署版權司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引進與輸出圖書版權的貿易逆差接近8:1。這種文化產品貿易的巨大逆差,除了經濟上的影響之外,還會帶來其他負面后果,如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缺乏了解,使得一些國家的政府和民眾在與中國打交道時,在合作和相處上有可能走更多彎路。而“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就是期待通過推介和資助,讓中國的圖書大規模地進入國外主流銷售渠道,以此推廣中國文化,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
上述案例,反映出新世紀我們的對外傳播理念所產生的一些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如下內容:
首先,開始用經濟眼光或經濟杠桿來衡量對外傳播的實效性。如那位官員所說,圖書貿易的成功與否,不僅是經濟效益的問題,同樣也是對外傳播的問題,它從經濟層面上傳遞出我們對外交流的成效,以及外國讀者對中國的認知度等一系列的重要信息。
其次,開始從“我們給你們看”逐漸變化為“你們自己選擇看”。又如開頭提到的那位官員所說:“讓中國的圖書大規模地進入國外主流銷售渠道,以此推廣中國文化,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這番話意味著,要把圖書的選擇權交給讀者自己。它再一次證實,以往的那種單向的、主觀的對外傳播理念正在漸漸淡出,而一種重視交流與溝通,尊重自己同時也尊重傳播對象的新的理念正在形成。
第三,對外傳播涵蓋范疇的廣泛化。從2005年到2006年,“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推出的書目多種多樣,這些書目并沒有明顯的意識形態傾向,有些甚至可以說很小,分量很輕,它們的被推薦,已經將傳統的外宣或者對外傳播的涵蓋范疇廣泛化了。什么是有效的外宣或對外傳播?事實上,無論我們采用何種方式、選擇何種圖書推介我們自己,都有一個起碼的前提,即對方要能接受,感興趣,愿意看。記得有位資深對外出版人曾提到,日本的漫畫圖書近來打入美國圖書市場,很多美國的孩子都買來看。他對此
評價說,這就是很成功的外宣。
我們的方法
當我們面對今天的外國讀者,當我們遵循今天的對外傳播工作的要求與理念,我們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解決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難題呢?
真實第一
對于不同國家的不同讀者,同一本書確實眾口難調;對于不同國家的不同的讀者群,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角度確實讓我們難于應付。但是,任何事物有個性也有共性。譬如,用事實說話,就是一個共性的、普遍認可的方法。
已故對外傳播專家段連城先生認為真實最有說服力。20世紀80年代他在《對外傳播學初探》一書中這樣寫到:“在對外開放的形式下,對外傳播的真實性更為重要了。許多外國人深入各地,取得關于中國的第一手材料。如果我們……只講中國火車如何舒適,甚至還配有閉路電視,以少數列車為例,以偏賅全,而不講一般情況下如何擁擠,那么許多外國人會嗤之以鼻的。”
時隔二十多年,中國的各個方面都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當年段連城所說的列車狀況今天已大大改善。、但舊問題解決了,又會有新問題出現。而且,今天中國的開放程度是20年前難以想象的,外國媒體以及大量外國人來中國采訪、游歷或工作,他們的視角已經深入到中國的各個領域與各個層面,他們既能充分地感受我們的發展與變化,也能看到問題。如果我們不能遵循用事實說話的原則,真實客觀地介紹我們的國家,就會適得其反,降低我們對外傳播的公信度。
事實上,敢于坦誠地面對外國讀者,告訴他們我們的不足和有待改進的地方,我們正在采取的措施,這本身就是一種自信和有力量的表現。
堅持個性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人尤其會對與眾不同的、有特色的東西感興趣。所以,在對外傳播中,在面對我們的外國讀者時,堅持我們的個性形象,堅持我們的獨特風格,也是一個共性的、普遍認可的方法。
每一個國家、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與眾不同的個性與特色,即便是在全球化視野下的國際社會中,對外傳播的宗旨依然是要堅持傳播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我想引證一個電影的案例。在參與國際電影市場競爭時,日本電影采取了注重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的方法。在政府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日本充分利用自身的經濟優勢和技術優勢,盡力突破民族語言的局限生產國際性的電影產品。從早年的《櫻桃小丸子》,到近年的《千與千尋》,這類從深層次反映日本民族倫理道德、精神追求的動畫片現已風靡全球,它們不但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帶來了豐厚的文化效益。從某種意義上講,日本電影已成為向全球傳播自身民族文化精神的高效媒體。
中國的四大名著、孔子的《論語》、老子的《道德經》、孫武的《孫子兵法》等古代經典圖書,多年來一直是國際圖書市場的暢銷書,它們所闡釋的“與人為善”、“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式的,所以也是世界的。余華作為中國當代先鋒派作家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十幾種文字在世界廣泛流傳。從寫作風格分析,他是受國際當代文學流派影響較多的中國作家之一,但他講述的故事、他的字里行間所散發出來的文化氣息,從來都是純粹的、百分之百的中國味道。要講我們的特色故事,要突出展示我們的個性形象,對外傳播才會有吸引力、生命力。爭取主動
在圖書貿易市場收集各種信息反饋,是幫助出版者及時調整出版方案,發掘選題,改進作品的重要一環。但國際圖書市場又有所不同:一來,它距離我們太遠,常常是信息的收集趕不上市場的變化;二來,做外文圖書的周期太長,也許我們有一個當下的好選題,但等我們翻譯完再出版,很可能國際圖書市場的關注點又改變了;三來,我們的信息收集往往是局部的,不系統的,甚至是個人化的,譬如對圖書設計風格的評價,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中外,都有很多個人化因素在里面。所以,如果我們總是跟在信息反饋的后面跑,就會永遠處于被動狀態中。
對外傳播工作是一事兩面,一面要關注外國讀者需要什么,這就是所謂的信息反饋;一面要吸引外國讀者看什么,這就是所謂的閱讀導向。兩者不可或缺。事實上,各國出版界同行,很少有專門為哪一國讀者去寫作和出版作品的,通常是本國成功的、熱銷的圖書,再由出版者推銷到國外,或者受到國外關注被購買版權。所以,我們想要在國際市場推出我們的作品并被認可,首先要有經得起市場考驗的好的文本,這種文本的產生,既要立足于了解外國讀者的需求,也要全方位把握國內圖書市場的走向與變化,這是我們變被動為主動的關鍵。
工作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文本,我們自己都不愛讀,卻要翻譯給外國人看,它怎么可能有好的對外傳播效果呢?好的、經典的文本之所以能夠跨國界流傳,并非因為它一開始就有什么針對性,而是因為它有能打動人的故事,有能超越文化隔閡的內涵,有能獲得普遍共鳴的精神品質。工作中有時還會聽到這樣的見解:外國人寫的東西外國人愛看,所以讓外國作者書寫中國,圖書產品才能與西方讀者閱讀心理要求相契合。應該說,這只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主要的方法,更不應成為唯一的方法。因為除了少數專家學者外,多數人對他國文化的理解與研究都會流于一般層面,僅僅靠語言的或思維習慣的優勢,并不見得能寫出真正反映他國實際的、或者受他國讀者歡迎的好文本。
要爭取主動,還要靠我們自己。事實上,數十年的對外出版,我們已經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譬如,如果我們介紹我們的文化或研究進展,一定要選擇經典的、好的、確實是一流水準的著作,因為從學術角度分析,一個經典的、獨特的、好的文本,即便是國外不熟悉的,它也一定會吸引讀者注意,這樣從一開始,它就爭取到了主動,像四大名著、《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再譬如,如果我們要介紹當下的中國,無論是哪一個領域,都要盡可能選擇國際社會共同關心的內容,或挑選具有普遍性的、較長期性的話題,這樣,只要我們的文本做到真實、生動、有個性、與眾不同,它就有可能吸引讀者,爭取主動.像外文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和平發展的中國》系列叢書,盡管它的文本非常不完善,有許多問題需要改進,但由于它選擇了國際社會廣泛關心的一些話題,在2007年的英國倫敦書展上,它還是吸引了外國出版商的注意,前來詢問版權事宜。。
此外,要選擇創作完全屬于我們自己的文本,同時還要借鑒外國的經驗。有一個成功的案例:外文局和耶魯大學合作出版《中國文化與文明》系列叢書,已經走過了16個年頭。該項目計劃分成畫冊、中國文學名著、中國哲學思想3個系列,用多種文字出版圖書,截至目前已出版了《中國繪畫三千年》等6本圖書的中英文版。這套系列叢書出版方式是以中方相關領域的專家為主要寫作者,美方相關領域的專家為輔助寫作者,翻譯均為精通中美文化的資深對外傳播專家,然后由中美雙方分別出版中英文版。該項目在前期策劃時就已經掌握了主動:首先,該書文本均由中美一流
專家撰寫,具有學術上的權威性和吸引力;其次,翻譯均為中國一流的資深對外傳播專家或美國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外國讀者在閱讀此書時語言與思維方式上的障礙或隔閡;再者,耶魯大學在美國學術界的影響力,使得它在美國的圖書市場占了先機..
對外傳播或對外出版,有許多問題尚待研究探索,有許多方法尚待改進創新,但無論如何,在工作中變被動為主動,應該成為我們努力的方向。
完善技巧
從做記者到做出版社編輯中,多年在對外傳播領域工作的經驗讓我發現確實“內外有別”。譬如,我們述說一件事常常愿意從大到大,從理論到理論,即便是講述具體的故事,最后還是要上升到理論;但外國人恰恰相反,更關注故事,愿意從故事入手,研究故事、講述故事,少談理論。再譬如,我們講述一些事情,通常會去挖掘它內在的東西但不夠注重細節;而外國人不同,他們喜歡把細節描寫得細而又細,往往是我們看來并不起眼的東西,他們會特別感興趣。還有,我們有時會把觀點表達得很含蓄,甚至似是而非,讓人可以有多種解釋;而外國人則習慣于把觀點表達得簡單明了,不用虛詞,直奔主題。當然,種種差異,是由于文化、語言、思維方式等的不同所造成的,我們不能彼此改變各自的特色,但我們可以,通過提高完善我們的對外傳播技巧,縮小相互的距離。
工作中許多經驗與方法已見成效,以下僅舉例一二。
大題小做。2007年,外文社承接外宣辦的任務,策劃選題、編輯出版“和平發展的中國系列叢書”。單就“和平發展的中國”這個主題來說,如果純理論化闡述,對于外國人肯定太大,很難理解并接受。所以我們在策劃這套叢書的選題時,力求“大題小做”,不正面闡述純理論,而是分別講述各個領域的新進展,新變化,關注的新視點,探討的新問題,以及未來的新趨勢,如《十三億人的住房變遷》、《建設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等,通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所展現的事實,來佐證“和平發展的中國”的理論在中國的具體實踐。大題目做小了,每一本書看起來就輕松了許多,容易讀也好理解了。
小題大做。2007年,外文社承接外宣辦的任務,策劃選題、編輯并出版了另一套叢書“國情故事”。與上述方法相反,這套叢書的編輯理念是小題大做。外國讀者習慣于閱讀故事,除了因為這是他們語言的表述方式,還因為故事更具直觀性,易于理解。我們分別提出了《生活到老》、《大熊貓和朱的家園》等故事文本,每一本書都是以講故事開頭直到以故事結束,文風平易通俗,故事生動有趣,沒有艱深的理論,但每一本書事實上都在服務于“和平發展的中國”的大主題,而話題的選擇也基本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
對外傳播或對外出版是一項困難重重卻又意趣橫生的工作,也許我們做了一輩子都還沒摸到竅門,理出頭緒,看到顯效,但是,對于熱愛此項工作的任何人來說,它有太多的未知數,因此始終存在著機遇和挑戰,僅此一點,就值得為它付出我們的心血與熱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