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圖的判讀范文
時間:2023-03-20 20:15: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形圖的判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海拔、相對高度、等高線、等深線,等高線地形圖的概念;知道等高線地形圖的特點,能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地勢高低與坡度陡緩的關系;學會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如何識別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踐活動硬幣山的制作和連接圖上相同數值的點,體會如何繪制等高線地形圖;觀看等高線地圖的繪制方法,總結等高線的特點;閱讀等高線地形圖,學會判斷地勢起伏高低的方法;總結對照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示意圖,說出山體各種地形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方法:
充分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圖片、學習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利用實踐探究活動、習題演練、師生白板互動等多種形式,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等高線的形態與地勢高低、坡度陡緩的關系。
教學難點:在地形圖上識別山體不同部位的等高線形態。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師:(展示圖片)我國西南特種兵狼牙大隊孤狼小隊接到上級的一項任務,要消滅一恐怖組織的基地,于是孤狼小隊展開的細致的調查,制定作戰方案,并成功消滅了恐怖組織的基地,那么我西南特種兵取得勝利的關鍵是什么?生:制作地圖,知道指揮部,碉堡,彈藥庫所在的位置。師:那么如何將地表高低起伏不平的狀況準確的畫在平面圖上,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地形圖的判讀》。
2、講授新課:
環節一:百度搜索 學生看教材24頁,百度一下搜索找到海拔和相對高度的概念。
在學生理解海拔和相對高度的基礎上及時練習:
練習一:讀下圖,甲地海拔高度為_____,乙地海拔為______,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為______。
練: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與
世界大陸最低處死海的海拔-415米的相對高度是多少米?
練習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指的是( )。
A、絕對高度 B、相對高度 C、海拔 D、平均高度
環節二:實踐探究
學生實踐探究完成活動一和活動二,動腦、動手來體驗等高線的繪制。
活動一:學生課下準備好三枚硬幣,一枚一元的,一枚五角的,一枚一角的,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放好,畫這座硬幣山的俯視圖,體驗等高線的繪制。
活動二:教師課前印好帶有100、200、300數值的黑點,讓學生將圖中數值相同的各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再次體驗等高線的繪制。
學生繪制好后,教師用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繪制情況,并及時予以評價。
環節三:百度搜索
學生看教材24頁、26頁,找到等高線,等深線,等高線地形圖的概念,并讀圖分析總結歸納等高線地形圖的特點。
環節四:讀圖分析
學生觀察等線線地形圖并對比山脈坡度陡緩,分析等高線疏密與坡度陡緩之間的關系。并及時進行練習檢驗。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可根據自己平時登山的經驗來理解這部分內容。
環節五:讀圖分析
借助學生喜愛的喜洋洋這個動畫人物,激發學習學習興趣來識別山體的不同部位,判讀山體不同部位的等高線表示;并及時練習檢驗。
山峰:閉合曲線,里高外低_____山脊:等高線向低處突出_____山谷:等高線向高處突出 鞍部:兩個山峰中間較低的地方_____陡崖: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練習:讀下面等高線地形圖回答問題:
1、圖中的等高距是_____米。 2、那B的海拔是_____米。
3、適宜攀巖運動的是何處,用字母_____表示。
4、圖中D或C處哪一處可以有河流經過?
環節六:欣賞發現美
篇2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曲度;腰骶部疼痛;相關性
腰骶部疼痛,實質上就是指人體后背的骶、腰部出現疼痛的感覺,如腰肌勞損、長期久坐等;在診斷與治療具有一定的難度[1]。腰骶部疼痛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20歲之后,年齡逐漸增長,人們的腰椎間盤呈現退行性改變,同時還會繼發椎間關節病以及關節囊、韌帶退變狀況,導致人體椎間關節處于一個不穩定狀態。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導致患者下肢特定節段的感覺及運動障礙。不正確姿勢還會進一步造成腰椎退變,引起椎曲側彎、后突等一系列力學改變,改變腰椎自身結構,產生"骨性疼痛"。部分患者增生的骨贅壓迫竇椎神經,也可產生持續腰骶部疼痛[3];腰椎間盤突出與腰骶部疼痛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關系。本文主要針對我院2011年2月~2013年6月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椎曲度與腰骶部疼痛的相關性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2013年6月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病例資料,80例患者經過常規檢查,均確診為腰椎退行性變患者,其中包括單純腰椎間盤突出癥及合并腰椎管狹窄癥患者。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齡在24~75歲,平均年齡為(41.32±12.76);病程9 w~13年。入選標準:①腰骶部出現疼痛感或者不適感,下肢放射疼痛可存在也可不存在;②病程超過1個月;③排除腰椎骨折、腰椎感染、嚴重骨質疏松癥、椎體先天畸形、椎管內占位性病變、腰椎腫瘤、腰椎結核患者,腰椎手術史、重大疾病史患者,心腎功能嚴重不全以及腰椎滑脫患者。
1.2方法
1.2.1測量腰椎曲度 腰椎曲度,實質上是一種線性距離測量指標,對于腰椎曲度的測量采用Seze測量法[2]。在側位X線片中,連接T12椎體后下緣的A點與S1椎體后上緣O點,然后沿著各個腰椎后緣畫相應的弧狀線,兩者之間構成一個弓形,曲線定點至OA連接線的垂直距離就是腰椎曲度。根據蒲興魏等人[1]與顧非等人[2]的調查研究顯示,腰椎曲度正常值處于1.8~2.2 cm范圍內,見圖1。
圖1 腰椎曲度測量示意圖
1.2.2腰骶部疼痛程度評估方法 首先,行下腰痛JOA評分,評判患者腰椎功能障礙等級,結果顯示,所有患者評分均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對腰骶部疼痛程度進行評估。根據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經過視覺模擬評分法檢測之后的疼痛評分,評估患者的腰骶部的疼痛程度,劃分為11個級別,即0~10分,0分表示患者沒有出現任何疼痛感,10分表示患者出現劇烈疼痛感,≤3分為輕度:患者出現輕微的疼痛感,在可忍受的范圍內;4~6分為中度:疼痛感比較嚴重,對其正常睡眠產生影響,但也在可忍受范圍內;7~10分為重度:患者出現強烈的疼痛感,難以承受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機能與精神狀態。
1.3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以平均值±標準差的形式表示腰椎曲度,并行方差分析,判斷差異的意義,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組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70例腰椎曲度處于減小趨勢,7例腰椎區域處于正常范圍內,3例腰椎曲度處于稍微增大狀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腰椎曲度越小,腰骶部疼痛程度就越嚴重,12例輕度疼痛患者,其腰椎曲度要大于中度疼痛患者以及重度疼痛患者,兩組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57例中度疼痛患者的腰椎曲度要大于重度疼痛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11例重度疼痛患者,見表1。經過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椎曲度與腰骶部疼痛的相關性分析,患者所能感受到的腰痛程度和其腰椎曲度之間具有一定的關系,即呈負相關。
3結論
腰椎曲度的變化狀況與腰椎間盤突出癥有著密切的聯系,顧非等[2]在文獻中明確提出,腰椎曲度變化影響著腰骶部疼痛程度。誘發腰骶部疼痛的主要原因:腰椎間盤退變、腰椎間盤膨出、腰椎曲度變化以及腰椎不穩等對竇椎神經造成了刺激;腰骶部產生的疼痛感在一定程度上對腰部肌有的活動度有一定影響,容易造成肌肉疲勞、萎縮以及僵硬,從而降低其肌力,使部分功能出現退化現象,導致患者的腰骶部疼痛感加劇。
本組研究中,分別采用了Seze測量法與視覺模擬評分法對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腰椎曲度與腰骶部疼痛程度進行了測量,其中12例輕度疼痛,腰椎曲度為(1.62±0.31)cm;57例中度疼痛,腰椎曲度為(1.26±0.38)cm;11例重度疼痛,腰椎曲度為(0.98±0.27)cm;這充分表明患者所能感受到的腰痛程度和其腰椎曲度之間具有一定的關系,即呈負相關,腰骶部產生的疼痛感越強,就越能減小腰椎曲度。因此,在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腰椎曲度的變化來修訂治療方案以及評定治療效果,有利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愈。
參考文獻:
[1]蒲興魏,劉進南,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骶部疼痛與腰椎曲度的相關性[J].廣東醫學,2013(01):80-82.
篇3
1 地理分布圖的判讀
地理分布圖類型多,占的比例較大,它包括政區圖,工、農業分布圖,人口分布圖、鐵路分布圖、資源分布圖、氣候分布圖、水系圖等,但只需掌握一般的讀圖方法,即可通用于此類圖的判讀,其方法如下:①讀圖名,確定圖的內容。②定位置,根據圖中經緯網及其他相關信息進行準確定位。③讀圖例,獲取有效信息。
2 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判讀
首先要明確分層設色地形圖的繪制原理。它是以一定的顏色變化次序或色調深淺來表示地形起伏的。繪制時,先將地形按海拔劃分為若干個高度帶,再將各高度帶規定好具體的“色層”,涂在相應的范圍內,從而能夠更加顯明地表示出地形的起伏。目前,常見的色層表為綠褐色系,即:平原低地用綠色,丘陵及中低山地為黃色,高山、高地用褐色,冰川雪山用白色或紫藍色等。為此,我們可根據高度表里的不同色彩以及相應的高度范圍,讀出主要的地形分布及地勢變化的特點。
3 等值線圖的判讀
等值線是某個地理現象數值相等的各點的連線。等值線圖是用布滿一定區域內的若干條等值線表示某個地理現象的數量分布的狀況,由于等值線上注有數值,而且數值間隔是相等的,因此可以根據等值線上的數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形狀變化等,反映出該地理事物變化的急緩、遞變的方向及分布特點等。它包括等高線地形圖、等溫線圖、等降水量線圖等。
(1)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在判讀等高線圖時,一是看等高線的數值,讀出任意一點的海拔高度,同一條等高線上的點,其海拔高度相同。要讀出任意一點的海拔高度,就要看其位于哪一條等高線上,若位于兩條等高線中間,則取兩個高度的平均值。二是看等高線的疏密,分析坡度的陡緩:在同一幅等高線圖上,等高線密集的地方,表明坡度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表明坡度緩。三是看等高線的形狀,確定地形的類型:①山峰(山地):中間值大、四周值小的閉合等高線圈。②洼地(盆地):中間值小、四周值大的閉合等高線圈。③山脊一山脊線也叫分水線:一連串等高線向坡下方彎曲(等高線凸向低處)。④山谷一山谷線也叫集水線,易發育河流:一連串等高線向坡上方彎曲(等高線凸向高處)。⑤鞍部:兩座山峰之間相對比較平緩的部位。⑥斷崖(陡崖):相鄰幾條等高線重合的地方。
(2)等溫線圖的判讀。判讀等溫線圖的方法,是要掌握等溫線性質:①等溫線密集,說明氣溫差別大;等溫線稀疏說明氣溫差別小。②若等溫線與緯線平行,說明氣溫主要受緯度影響;若等溫線大致與海岸線平行,說明氣溫受海洋影響顯著。③若等溫線向高緯度凸出,表明氣溫比同緯度其他地區來得高,若等溫線向低緯度凸出,表明氣溫比同緯度其他地區來得低。二是根據圖例,讀數值,了解氣溫遞變規律,概括總結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如讀我國1月等溫線圖,我國冬季氣溫由南向北遞減。三是觀察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了解、分析氣溫空間分布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布的因素,如找出我國1月0度等溫線,觀察此線是沿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向南彎折,主要是受地形因素的影響。四是根據等溫線的疏密了解空間變化的梯度或幅度,如果等溫線密集,說明氣溫差別較大。五是閱讀南北氣溫極端數值,了解氣溫空間分布的具體差異。如讀我國1月等溫線圖,黑龍江省北部-28度,海南島+16度。
(3)等降水量線圖的判讀。判讀等降水量線圖的方法:一是看圖例,明確什么顏色表示什么內容(即降水量的數值范圍)。二是看降水量變化規律。如在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上可看出,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規律是:降水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三是看降水極值及分布。
4 地理統計圖的判讀
地理統計圖是根據地理數字資料繪制成的直觀圖形,可繪制成柱狀、扇形、曲線、折線等,它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過程和地理信息量處理的一種形式。在氣候類型、人口增長、工農業產值等方面運用較多。它包括平面直角圖和結構圖。
(1)平面直角坐標圖的判讀。平面直角坐標圖,又可分為折線圖、曲線圖和柱狀圖,其判讀方法如下:一是認清圖名及橫、縱坐標表示的內容;二是分析“柱”和“線”的變化趨勢;三是分析不同階段,地理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
(2)結構圖的判讀。結構圖又可分為扇形圖、餅狀圖和矩狀圖,其判讀方法主要是通過數據的對比或簡單計算,概括地理事物的發展變化趨勢。
5 地理原理圖的判讀
(1)地理示意圖的判讀。地理示意圖是用簡明形象的圖象說明地理事物的成因、演變及地理原理;或者是用箭頭表示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對于后者,關鍵是要讀出各個要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如讀地形雨的形成示意圖,關鍵是要讀出暖濕氣流被迫沿山坡爬升到一定高度遇冷形成降水,故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少雨,但暖濕氣流一定要上升到一定高度。
(2)地形剖面圖的判讀。地形剖面圖是地表沿某一方向的垂直斷面的圖形。它能直觀地顯示該方向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剖面圖的判讀方法是:首先確定大致的區域范圍,然后再將地形剖面圖與相應區域的地形圖對照,以判斷圖中涉及的地形類型,并直接讀出該區域地勢變化的特點。
6 地理景觀圖的判讀
地理景觀圖主要是指各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觀的素描圖。其判讀方法如下:①仔細讀圖,依據邏輯和比例關系、圖例和注記等要素。在眾多的信息中選擇與主題有關的信息。②進行知識遷移,準確地判斷或推理,解讀圖中信息的地理意義。③分析比較,概括出圖像反映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規律。
篇4
在這里筆者介紹一下自己的方法:通過三本書模擬山體的部位后畫其等高線圖來引導學生學習等高線圖。
材料:一本英語書、一本語文書、兩本口袋書、一些橡皮泥。
(1)三種書各取一本依次碼放,如圖1。教師演示其等高線的作法或播放等高線作法的視頻,引導學生作出“山峰”的等高線。
(2)三種書各取一本依次在上次碼放的基礎上向左移動,形成陡坡和緩坡的效果。要求學生首先觀察圖2與圖1的區別,然后作出其等高線圖。這時學生就能夠輕松地作出其等高線圖。
(3)三種書各取一本依次在上次碼放的基礎上再向左移動,形成陡崖的效果。要求學生觀察圖3與圖2的區別,然后作出其等高線圖。此時,學生就能很快作出其等高線圖。
(4)用英語書和兩本口袋書碼放出鞍部的效果(如圖4)。要求學生作出其等高線圖。
(5)給出一些簡單的山體等高線地形圖,讓學生根據給出的等高線圖利用橡皮泥做出對應的山體模型。(如下圖)
在利用等高線還原山體部位的時候要告訴學生,實際生活中,山體各個部位并不是我們用課本演示的那樣兩條等高線之間以陡崖形式存在,而是存在緩坡過渡的。而在還原圖7時,告訴學生這里存在著山谷。
最后讓學生觀察所有的等高線圖來找出等高線的特點及山體不同部位等高線的特點……
新課程倡導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自主學習,教師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在本次教學中,四次書本模擬山體的部位,讓學生自己動手來作出其等高線圖。這是針對學生感性思維仍起主導作用的特點,借助形象直觀的實體能降低學生學習的困難,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并且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都能夠認真觀察這些山體并積極發現問題,快速作出其等高線圖。后三次制作等高線模型是對前面所進行的活動的逆向操作,既培養了學生的讀圖能力、觀察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山體不同部位的認識。
篇5
關鍵詞:遙感影像;地圖修測;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G255文獻標識碼: A
1 引言
在現階段,隨著城市建設速度的不斷加快,對地形圖現勢性要求逐漸上升。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其現勢性相對較差,如何快速地更新地形圖已成為了目前測繪工作的關鍵課題。針對大面積地形圖更新方法而言,目前包括航空攝影測量、全野外測量、正射影像修測、IKONOS衛星影像修測等,在選擇方法時必須要立足于圖幅位置,以不同用途與目的、精度要求為根本依據。
2地圖修繪作業中遙感影像技術方案概述
立足于地圖比例尺更新成本角度,針對地圖更新的衛星影像而言,主要包括四種:一是TM影像,其分辨率達18.5m;二是QUCKBIRD影像,其分辨率達0.65m;三是SPOT影像,分辨率有10m、5m、2.5m三種;四是IKONOS影像,分辨率達1m。由于城市地圖比例尺不盡相同,故主要技術方案有兩種:(1)在TM、SPOT影像技術之上的更新方案,適用于比例尺較小的城市地圖;(2)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技術之上的更新方案,適用于比例尺較大的城市地圖。針對此兩種技術方案的工作要點而言,主要包括地形圖掃描、數字柵格地形圖、城市柵格地圖等,但不同的衛星遙感影像所處理的方式不一致。
3原有地形圖修測分析
通常狀況下,借助衛星遙感正射影像來進行原有地形圖的修測,主要是借助正射影像進行地物刪查。在作業中,針對影像不清楚的部分而言,禁止輕易刪掉。由于樹影突出的地方難以繪出,故在影像判讀能力相對不足的作業員必須要謹慎處理,要盡可能地確保作業精度,就原有地形圖修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道路修測
首先,刪掉正射影像上未出現的道路,構建新圖層,繪出正射影像上重新增設的道路。在繪制過程時,必須要注意兩個方面:
針對大車路而言,必須要分析其實際寬度,按照比例尺繪出,譬如實地寬窄之間的變換頻數較多,可采用中等寬度將其繪制成平行線。而小路要依據實測中心位置采用單線繪制。等級公路、高速公路、等外公路必須要依據其實際寬度進行繪制。
3.2 房屋與其附屬物修測
刪掉正射影像上未出現的房屋,構建新建層,繪出正射影像上重新增設的房屋。在繪出時,必須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內容:(1)必須要繪制房頂,包括房屋主體與其附屬小房,繪圖時主要描繪房屋外檐;(2)針對建筑物凹凸部分繪制而言,>0.4mm部分要依據實體繪出,包括廊、臺階、圍墻、院門、籬笆、柵欄、門墩等。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區分的柵欄、圍墻、籬笆等影像可在新建圍墻圖層中繪出。在圖上,當臺階長度<6.0mm時,無需修測。圍墻、柵欄、籬笆影像不能區分的均于新建的圍墻層繪出。
3.3 水系與其附屬物修測
刪掉正射影像上未出現的水系與其附屬設施,構建新圖層,繪出正射影像上重新增的水系。在繪出時,必須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內容:(1)分開繪出河流、池塘,河流為狹長、連續分布、相互貫通的線狀水體,池塘為相對獨立的線狀水體;(2)在進行池塘線繪制時,禁止采用繪水面的線,直接將池塘坎上檐線繪出即可;(3)當出現河流與渠道貫通現象,則斷開河流與渠道,分開置層。當不能區分房屋與池塘形狀時,可在池塘中注明。
3.4 管線與其附屬設施修測
刪掉正射影像上未出現的管線與其附屬設施,構建新圖層,繪出正射影像上重新增的管線。在繪出時,必須要把握三個要點:(1)注意圖形連續性,單個可考慮樹影;(2)繪時注意點位采集,必須要把握影像交點(根部)。當影像模糊時,要從走向與像主點位置出發,進行桿根部與頂部判別;(3)要進行高壓線修測。
4 內業編繪分析
在內業編繪過程中,要糾正表示不明確的地方,禁止輕易改動原始數據。同時,針對外業調繪數據信息而言,在圖上要全部編繪。就編繪過程而言,首先要精準讀圖,準確描繪外業信息數據,作房屋房檐改正處理,采用相應的像主點調整投影差,確保成圖精度。就外業特別注明的部位而言,要依據外業所設置的房高來進行投影差糾正。當外業設置的房高不準確時,為確保其精度,要從正射影像角度出發,判斷房屋底部,可進行房屋移動。在移動過程中,要確保高程地物同步移動,從而保證地物相對精度。針對道路類型判別而言,主要依據外業調繪尺寸來進行,特殊標明部位要給予外業調繪要求進行編繪,采用正射影像補充道路,確保其相互貫通,可舍棄小支路。另外,要依據外業調繪進行注記,包括村名、道路名稱、橋名稱、河流名稱等。當編繪完外業補測數據后,要進行水準高程加注,分層處理圖形數據,明確新建層層碼。
5 外業補測與調繪分析
在進行矢量地形圖更新時,由于影像上無法進行地物判別,必須要借助外業調繪來確定。外業調繪可驗證室內解譯成果,實測線狀地物寬度,調查新增地物名稱注記,并糾正原有數據不準確的地方。在外業調繪時,必須要注意一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針對新增房屋而言,其調繪內容包括樓層、房檐,并進行房屋定性;(2)更正新增房屋內業修測不確切的部分,并糾正柵欄、圍墻內業判讀錯誤的地方;(3)調繪路等級、名稱、寬度及橋性質、名稱等;(4)調繪企事業單位名稱、池塘性質、河流名稱、村名等;(5)調繪桿走向、性質及植被類型。針對實地變化較大的地物而言,可進行補測處理,包括新建小區、高壓桿等。
6結束語
綜上所述,遙感影像在地形圖修測中應用前景廣闊,應用高分辨率的遙感影像技術進行大比例尺地形圖更新,高效、廉價,屬于大比例尺地形圖未來更新的新方向。在實際操作中,必須要重視外業調繪,明確地物類型、屬性,有助于確保其精度。
參考文獻:
[1]林躍春,王睿.淺談數字正攝影像的制作技巧與心得[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1(01):109-111.
[2]張廣耀,汪小欽,鄔群勇.遙感影像地圖在線服務系統設計與實現[J].測繪科學,2012(01):74-76.
[3]王婷玉,石云,米文寶.寧夏遙感影像旅游地圖的編制[J].寧夏工程技術,2013(01):27-29.
[4]洪亮,饒得鳳,楊昆.校園遙感影像地圖的設計與編制―以云南師范大學為例[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03):50-54.
篇6
關鍵詞:圖層疊加分析法;綜合題解題;GIS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為“注重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課程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創造有利于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縱觀浙江省自2009年開始高考文科綜合自主命題以來,在地理總共10道綜合題中,筆者統計共有8道題是區域地圖類綜合題。尤其是近兩年來,地理綜合題的命題基本趨于平穩狀態,即第36題為世界區域地理題,第37題為中國區域地理題,區域地圖類地理綜合題在文科綜合地理部分的分值比重明顯增加,針對區域地圖類綜合題如果能夠應用GIS圖層疊加分析法,則有利于提高學生獲取和解讀地圖信息的能力,并有利于提升學生進行多個維度的空間綜合思維能力,為提高解題效率打下堅實的基礎。下圖為筆者應用GIS圖層疊加分析法解區域地圖類地理綜合題的解題流程。
■
下面,筆者以2010年高考浙江卷第36題為例(原題略),談談GIS圖層疊加分析法在區域地圖類地理綜合題解題過程中的應用。
一、根據圖文信息,建立地理要素圖層――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遵循“同層要素同、異層要素異”的原則,筆者將地理要素圖層分成三種類型:空間位置圖層、自然地理要素圖層和人文地理要素圖層。其中每種類型又可細分為許多具體的圖層,例如,自然地理要素圖層又可劃分為地形圖層、氣候圖層、河流水系圖層等。
結合本題地圖,根據圖例和注記可判讀出3類基本要素圖層:城市圖層、河流圖層和等高線地形圖層。進一步判讀地圖,又可得到經緯網圖層和海陸分布圖層。同時從設問條件出發,還要能夠根據現有信息,或者利用平時積累的知識,分析得出氣候分布圖層。綜上可得,從圖例、地圖和設問三個方面出發,可建立共6個要素圖層,下面對每個要素圖層進行進一步的解讀。
1.經緯網圖層:根據赤道和60°W經線可確定該區域位于南美洲北部;位于熱帶地區,可判讀氣候類型。
2.海陸分布圖層: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沿海地區海運便利。
3.等高線地形圖層:地勢總體西高東低,南北高中間低,起伏較大;地形類型西部安第斯山脈東西綿延,東中部自北向南依次為奧里諾科平原、圭亞那高原、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高原與平原相間排列。
4.氣候分布圖層:地處低緯,熱量總體豐富,受地形的影響西部有高山氣候、東部亞馬孫平原主要為熱帶雨林氣候,高原為熱帶草原氣候。
5.河流水系圖層:主要河流為北部的奧里諾科河,中部為亞馬孫河;河流水文特征流量較大,其中流經熱帶草原氣候區的河段水位季節變化較大,無結冰期,含沙量較小;河流水系特征發源于西部高山區,總體自西向東注入大西洋。
6.城市分布圖層:東部城市主要沿海分布;西部城市主要分布于高山地區。
二、結合題干的設問條件,調取相關圖層進行疊加分析――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
GIS圖層疊加分析是指在統一空間參照系統條件下,每次將同一地區兩個地理對象的圖層進行疊加,以產生空間區域的多重屬性特征,或建立地理對象之間的空間對應關系。例如,將地理要素圖層中的地形要素圖層與河流要素圖層進行疊加分析,可獲得河流流向、流程和干支流分布等河流的水系特征;將地形要素圖層、氣候要素圖層與河流要素圖層等3個圖層進行疊加分析,可得到河流的流速、流量、結冰期、含沙量等水文特征信息。根據本題4個設問的要求,現將各個小題需要調取的相關圖層疊加分析的過程表述如下:第(1)小題調用經緯網圖層、海陸分布圖層、等高線地形圖層、氣候分布圖層;第(2)小題調用海陸分布圖層、等高線地形圖層、氣候分布圖層、河流水系圖層;第(3)小題調用氣候分布圖層、河流水系圖層;第(4)小題調用經緯網圖層、海陸分布圖層、等高線地形圖層、氣候分布圖層、城市分布圖層。
以第(4)小題的設問為例,“簡析圖中60°經線東西兩側所示城市的自然地理區位特征和原因。”結合設問中的“60°經線東西兩側”和城市區位分析的相關知識,分別調取經緯網圖層、海陸分布圖層、等高線圖層和氣候分布圖層和城市分布圖層進行疊加分析,可得出結論:60°經線東側城市主要沿大西洋分布,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區航運便利,便于和外界商貿往來,同時氣候海洋性較強,適宜人居,地處平原,地形平坦,利于筑城;60°經線西側城市主要分布于安第斯高山地區,主要原因為地勢較高,氣候較涼爽,適宜人居,高山頂部等高線相對稀疏,利于城市建設和發展。
三、結合圖層疊加分析結果和地理知識,按要求組織和表述答案
多個圖層疊加分析的結果比較全面深刻地分析了設問的指向對象,最后應根據題目設問的要求,結合城市自然區位,用簡潔準確的地理術語表述答案如下:60°W經線東側城市沿大西洋分布,航運便利,沿海平原地形平坦;60°W經線西側城市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區,地勢較高,氣候較涼爽。
浙江高考文綜地理的命題已經由“知識立意”轉向“能力立意”,而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與基本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和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等三項能力都是建立在全面和準確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在解區域地圖類地理綜合題的過程中,GIS圖層疊加法與傳統的判讀地圖方法相比,更符合“能力立意”宗旨,如果平時教學能通過典型題強化訓練,定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
參考文獻:
[1]黃杏元.地理信息系統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3.
篇7
關鍵詞:高分辨率遙感影像 數字地形圖 修測更新
中圖分類號:P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6)12-0224-01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地形圖在當代社會的使用程度越來越高,許多行業的建設都離不開地形圖。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地形圖測繪技術的發展水平有限,在很多地區,地形圖都還是沿用了上個世紀遺留下來的舊圖,其現勢性、準確性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這樣一來,如何快速更新數字地形圖就成為相關技術人員的工作重點。經過長期生產實踐證明,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的應用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下面本文就圍繞如何應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來完善地形圖的測繪工作進行分析。
1 遙感技術在地形圖測繪中的應用概述
目前遙感技術在眾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在地形圖測繪中的應用是遙感技術最常見的一種應用途徑,其具體的應用原理如圖1所示。一般情況下,遙感技術在地形圖測繪的過程中應用的常規的方法就是立體攝影測量,尤其近幾年來與雷達遙感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地面三維信息提供了更好的獲取途徑,為地形圖的測繪提供了更多的技術支持。
2 基于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更新數字地形圖的主要技術方案
根據需要更新的數字地形圖成圖比例尺,選擇適合規范要求的衛星影像,如SPOT、天繪、資源三號、IKONOS、Worldview等,合理布y像控點,進行空中三角測量,利用空中三角測量加密成果和數字高程模型數據,制作符合規范精度要求的正射影像圖,在正射影像圖上疊加需要更新的數字地形圖進行修測,再經外業調繪、補測、內業入庫、出版編輯處理后形成更新后的數字地形圖。
3 利用衛星遙感正射影像圖修測原有地形圖
在修測地形圖前要對數據進行認真分析,根據數據的情況確定修測更新技術方案,若地物變化部分超過50%,原有數據利用價值不大,則采用全面更新的作業模式;若地物變化部分不超過50%,則采用利用衛星遙感正射影像圖修測更新的作業模式。這里主要講修測更新的作業模式。
3.1 原圖數據處理
若數據格式與測圖單位的不一致,則要將原數據轉換為修測軟件能接受的數據格式;若原圖數據是1954年北京坐標系或1980西安坐標系的數據,則要首先進行坐標系數據轉換,轉換成2000中國大地坐標系的數據,并補充完善周邊數據進行裁切確保滿幅。
3.2 原圖數據文件與衛星遙感正射影像疊加
利用空中三角測量成果和數字高程模型數據制作正射影像圖,將原圖數據與正射影像圖進行疊加,在正射影像圖上對原有數據按圖式和規范要求進行修測。
3.3 利用衛星遙感正射影像修測更新地形圖
這一過程是進行地形圖修測的重要環節,利用正射影像對變化的部分按照居民地、工農業和社會文化設施、交通運輸設施、水系及附屬建筑物、植被、地貌與土質等要素進行修測更新,刪除原有地形圖中測繪的但是現在已經消失的地物,補充新增的地物要素,對判繪不清的地物做出標記,交于外業調繪核查。未變化的部分以原數據為準,當原數據與正射影像圖之間誤差小于圖上0.2mm時,可不移位。
境界與政區、地名與注記等則按照搜集的測圖區域的行政區劃圖、最新行政區劃簡冊等進行修改、補充。
在數字地形圖修測更新過程中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一是在正射影像圖上采集新增房屋時要采集房屋的底部以保證準確性;二是當要素需測量精確的高程信息或地物底部被遮擋無法切準時,必須選用立體測圖方式,然后將得到的數據與在正射影像圖上采集的數據進行合并,交下工序處理。
4 外業調繪及補測
4.1 調繪
若衛星遙感正射影像現勢性好,搜集的資料滿足成圖要求,則修測完成的圖幅可直接交下工序作業而不用進行野外調繪;否則就需要進行野外調繪。調繪主要是對地形圖修測時很難判讀的地物進行確定,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地形圖修測的準確性。
4.2 補測
補測工作一般適用于新增地物的補測工作中,例如一些新建的房屋、工廠、道路等等,在補測的工作中最常用的儀器就是RTK和全站儀。需要注意的是,在數據測量與采集工作完成后,應該及時將新的成果導入到數字地形圖中。
外業調繪及補測的數據經內業入庫編輯,建立拓撲及屬性信息后,再按出版要求形成更新后的數字地形圖。
篇8
一、“虛擬”“現實”與地理教學
(一)虛擬地理環境的概念及特征
虛擬地理環境,可以定義為以化身人、化身人群、化身人類為主體的一個虛擬共享空間與環境,它既可以是現實地理環境的表達、模擬、延伸與超越,也可以僅是指賽博空間中存在的一個虛擬社會世界。其中的化身人、化身人群、化身人類是表示現實世界中的人與虛擬世界中的化身相結合后的集合體。化身是用戶在虛擬世界中的三維圖形表達,是一種身份表達。對于虛擬地理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呂國年教授也給出了定義:虛擬地理環境(Virtu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VGE)是指數字化了的現實地理環境、恢復與復原的過去的地理環境、預測與預報的未來的地理環境。為了更好地界定虛擬與現實的區別,本文我們暫且以呂國年教授所給定的虛擬地理環境為藍本進行論述。以此概念,虛擬地理環境用于地理教學主要表現為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下,主體運用某種軟件(ARCGIS、AUTHORWARE等)進行模擬現實的教學活動過程。
虛擬地理環境應用于地理教學有如下特征:(1)真實環境的仿真模擬再現,如地形、地貌以及河流等環境的真實再現,包括對過去或未來的模擬再現。(2)用戶可以在其間任意虛擬侵入、滲透和交互以及根據意愿任意移動。(3)部分可以實現地理空間數據的存儲、查詢和空間分析。例如運用GIS可以實現這種高級的地理空間數據的管理。(4)可視化是其重要的價值體現,是用戶實現應用的基礎。
(二)現實地理環境的概念及特征
通常,我們這么來理解現實地理環境: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于地球表層,即巖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巖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是一種人類能夠直接感覺到的真實地理環境。本文中還要涉及一種地理實體模型的展示探討,我們暫且將其定義為“現實仿地理環境”。二者同屬于“現實”范疇之中。
現實地理環境有如下基本特征:(1)復雜性。地理環境中涉及的因素種類多、數量大,各要素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關系連接,結構十分復雜。(2)關聯性。眾多的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各自規律性的關聯,同時體現著事物普遍聯系的哲學原理。(3)地域性。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的概念,但是不同的地域其地理環境不盡相同,存在一定的差異。(4)穩定性。一定的地理環境在現實世界中在較長的時間內,其形態特征基本趨于穩定狀態。例如山地不會輕易轉變為平原,平原不會短時間內成為永久性海洋。(5)實踐性。現實地理環境的深層可知性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的,地理學習者只有在現實的地理環境中才能深刻體會與感知地理事物的存在價值,在現實活動中體驗地理學習的無窮樂趣,以及培養自身的真實地理情操。
(三)“虛擬”與“現實”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虛擬地理環境在地理教學中具有超強的優勢效應,如地形地貌時空動態仿真模擬、水文動態模擬、社會文化現象靜動態演示等。地理環境具有空間性和區域性,直接的現實活動很難將復雜的地理事物展示出來,所以我們需要借助于虛擬的地理環境將紛繁多樣的地理事象很簡單方便地呈現出來,以達到教學效果。但是,對于一些地理教學內容,如果完全依賴于虛擬的信息媒體,會使教學過程單一化、程式化,致使師生陷入虛擬世界無法現實表達。所以,我們在應用虛擬世界的同時,也應注意現實世界的教學實現。
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學生本身存在于地理環境之中,對所在地理環境有一定的淺顯理解,但是在學習比較抽象的地理事物或難以表達的內容時,如果能夠在教師引導之下親身感受或間接通過現實仿地理模型來進行地理事物感知,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及動手能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于現實地理環境的特征不可能實現學生的徹底實踐性,所以還應注意結合虛擬世界的動態便利來實現教學過程的雙贏。
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抓住所學地理內容,因質制宜、合理安排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避免“一刀切”所產生的“學習審美疲勞感”,注重虛擬與現實的雙重地理環境的有效結合,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互動狀態。為了較為明確地說明該問題,本文以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這一地理教學內容為例進行詳細的探討。
二、案例分析
(一)等高線地形圖判讀的教學案例
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是人教版七年級地理第一章第二節第二課時的內容,該部分內容是整個初中地理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因為要用紛亂的二維地圖來想象復雜的三維地形,對于立體感還比較差、見識也比較少的初一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掌握難度較大,非常不容易。初中地理新課標在該部分的課程標準是: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在等高線地形圖上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雖然“標準”中只列出了三個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應作為教學要求,不然的話,學生將不能完整地讀懂等高線地形圖。在幾種常見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較容易識別的,山脊和山谷的區分則較難一些。為達到本條“標準”的要求,學生應能在讀圖的過程中總結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線的特點。同時,新課標中并未對等高線地形圖的應用問題有所要求,即使如此,我們在真正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注意把握其應用性。這樣不僅讓學生懂得學習該內容的現實意義,同時也符合初中地理新課程理念,進而為學生以后進一步深化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在學生現有認知比較淺顯的情況下,如何把握等高線的抽象性與現實性相結合,著實需要進一步探討。
在此情況之下,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在當地進行實地觀察,了解山地不同部位的現實形態,首先使學生形成一定的感性知識經驗,然后利用虛擬地理環境進行展示,讓學生深刻理解等高線的含義及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的形態特征。同時,為了使學生對等高線地形圖有個更加深刻的印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等高線實體模型的制作,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以及動手實踐能力。這樣,便將地理知識的學習實現了現實地理環境初步感知――虛擬地理環境的演示――現實仿真模型的自主建立的過程,使學生的認知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最后達到現實應用的目的。這樣的虛擬與現實世界的良好結合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極大地實現興趣與效率的雙贏。
(二)“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地理教學策略
1.現實地理環境考察階段
地理教師提前讓學生預習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有意義地指導山地不同部位的含義,即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山頂。提前帶領學生或讓學生自主合作進行野外或相關環境的實地觀察,切身感受山地不同部位的現實景觀。如果實地缺少相關的部分景觀,可以指定相似的小地理事物環境進行仿似觀察。例如,學生可以去附近公園的高地,仿似感受山頂的景觀,在高低凹坡處感受山谷的景觀,等等,從而使學生在頭腦中初步積累相關的感性材料,為下一步理性感知的加工提供必要的準備。
2.虛擬地理環境演示階段
(1)首先可以利用ARCGIS10.0軟件進行山體三維實體與等高線的交互顯示。打開經過處理的三維實體遙感圖,引導學生清楚認識山體的不同部位:山脊、山谷、鞍部、山頂等,使學生對山體概念有個清楚的認識,如圖1所示。然后,再打開與該山體模型相對應的等高線圖層并疊加到圖層1上,如圖2所示。移動鼠標使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山體等高線,最后定為俯視圖觀察角度,如圖3所示。接著,關閉圖層1,在演示窗口只留下等高線圖層,如圖4所示。此時關于該山體的等高線地形圖一目了然。
(2)在AUTHORWARE 軟件環境支持下,同樣可以進行等高線與山地實體的轉換,并且賦予其更加靈活的動態性。具體演示過程如下:首先顯示一個簡單的山地圖片,然后在不同的高度上顯示等高線,關閉山地圖片,形成一個簡單的等高線實體框架,如圖5。然后點擊圖5所示的“down”按鈕,會使該部分等高線向下移動,形成一個平面形式的等高線示意圖,如圖6。接著再點擊“up”按鈕,等高線又恢復到立體結構,如圖5。之后,根據這樣的演示先讓學生理解等高線的來源,使學生的認知從立體到平面實現動態的轉換,然后根據類似的立體――平面的轉換,進而實現山地不同部位的三維到二維的轉變,使學生能根據等高線地形圖的平面深刻感知其立體的模式,實現一種從虛擬到現實的認知感受。
3.仿真實模型實踐階段
學生在觀察多媒體進行等高線三維模擬展示之后,就對等高線的產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等高線的產生過程,深化學生的理解,需讓學生親手制作等高線實體模型,那么教師可以先以自制模型為例進行引導。同時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的現實環境事物來深化理解,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也是整堂課的點睛之筆,立刻激活了學生的熱情和大腦皮層的神經,學生開始觀察、思考、實踐、模擬,創造出了很多奇妙的小點子。此時我們可以利用身邊信手拈來的事物,讓學生思維發散。總之,要充分利用周圍現實環境的事物實現地理學習的生活趣味性。
(1)紙環疊置抻壓法
材料準備:白紙若干張,剪刀,膠棒,彩筆。
這種方法的制作過程如下:找一張白紙,剪成一個圓環,圓面盡量較寬,命名為“圓1” ;再減一個圓環,圓環半徑略小于圓1,命名為圓2,將圓2的內側邊界與圓1內側邊界用膠棒粘牢;接著再剪一個圓3,其圓環半徑比圓2略小,將圓3外側邊界與圓2外側邊界用膠棒粘牢。依次類似剪幾個圓環,并且依次按以上做法似疊羅漢在邊界處粘在一起,最終形成一個類似山體的模型。然后在山體模型的棱角邊緣用彩筆畫線,模擬等高面的邊界,接著從所謂山頂向下按壓就會形成平面等高線示意圖,彩色邊界線即為該山體的不同海拔的平面等高線。同時還可以拉抻形成立體模型,在立體與平面轉換過程中體現靈活多變性。根據類似做法,我們可以制作稍微復雜的山體,即帶有山谷和山脊或其他的山體模型。這樣的制作簡單易懂,容易使學生接受和理解,同時實際操作簡單,與傳統的泡沫塑料法相比既省時省力,又可以進行立體與平面的轉換,一舉兩得。
(2)鐵絲套用法
以簡單山體為例,先用紙片制作一個簡單的山體模型,然后假想以桌面作為海平面,在山體不同的海拔高度相應的以合適的細鐵絲圈套牢,將細鐵絲取下,在桌面上按海拔高低順序進行圈套,形成一個簡單的等高線平面實用圖。這種制作方法也非常簡單易懂,學生容易完成,符合學生初中階段的簡單認知規律。
(3)手心紋理觀察法
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的手心,發現有許多紋理,汗液會集中于紋理凹內。這時我們可以假想凹線為山谷,那么汗液代表流水,汗液集中在手掌紋理凹線內,也就說明如果山上有水源一般會集中在山谷順地勢而下,這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水與山谷”關系的理解。
(4)雙拳對接法
把兩只手弓起來,對連在一起,形成兩座山脈。手指關節突起的部位就是山頂,兩手間的部位相當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當于山脊,手指縫相當于山谷,手的側面相當于陡崖。
(5)土豆切割法
將土豆看成是一個山體,按照一定高度比例切成不同小片,表示山體不同等高面。然后從最低面開始依次取出“等高面”放在白紙上,用筆將邊界輪廓描畫出。這樣一個土豆山體等高線示意圖就畫成了。這種做法可以使學生對等高線的產生有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同時也增加了地理課堂的趣味性。
在地理學習過程中,有些地理事物我們無法通過直接經驗學習來獲得知識,所以必須依靠虛擬地理環境的演示來實現形象逼真的感受,但是我們看到虛擬世界帶給我們豐富多彩的感知的同時,往往對其依賴過度,久之便會產生一種脫離現實的飄渺感。因此,對于一些地理事物的學習,我們不可缺少地要走進現實世界,只有將現實與虛擬有效地加以結合,學生的學習過程才會實現趣味性和實效性的共贏,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呂娟,魏世明,林葉彬.“虛擬情境教學”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2(8).
[2]趙粵濤.虛擬建造技術在工程施工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0.
[3]林琿,龔建華.論虛擬地理環境[J].測繪學報,2002(31).
[4]李海成.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解析及其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計算機教育,2009(6).
[5]荊玉英.地形圖等高線的測繪方法[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8(10).
[6]肖旭亞.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技巧與實例解析[J].中學政地史,2012(4).
篇9
關鍵詞:谷歌Google Earth;坐標轉換;地形圖;剖面線
測繪是各項經濟建設的基礎性、先行性工作,是一件重要、繁瑣而嚴謹的工作。在測繪工作時,為滿足工作需要,往往要1:50000、1:10000或1:2000等地形圖,作為參考底圖。但現實中所用的地形圖,多是幾十年前的老圖,其地形地貌地物等與現在實際情況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在一些山區地帶還沒有國家標準的1:10000地形圖。這些不利因素,給測繪工作者在工作中判圖、審圖時,帶來了很大不便,在制定工作決策、工作計劃時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谷歌Google Earth軟件是一款把衛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個地球的三維模型上的虛擬地球儀軟件。它近幾年發展迅猛,更新換代很快,其影像圖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影像判讀的直觀性,把這些特性用在測繪中,將會很大的節省生產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給測繪工作帶來非常大的便利。本文主要通過筆者的實踐經驗,Google Earth軟件在測繪工作中的幾點應用進行詳細闡述。
1 在Google Earth影像圖上直接判圖得到想要的信息
1.1 測區的交通情況
打開影像圖查看到測區內外的交通道路,主要看交通路線、道路的級別、道路的構建材料、道路的攀爬坡度等等。
1.2 測區內的建筑情況
主要查看測區內有無大型建筑物、房屋的分散密集程度、房屋的建筑材料等等。
1.3 測區內地形地貌的大致情況
主要查看地形的平地、坡度、溝梁的構成、測區內的最大高差、某地的高程及測區內有耕地的多少,林地的多少等等。
1.4 測區內河流情況
主要查看測區內主要河流,水面的寬度、水面的高程、水面上的橋梁、沿岸房屋建筑及耕地情況等等。
2 利用Google Earth軟件繪制地形圖
大比例地形圖測繪,往往需要有小比例地形圖作為工作底圖,但是實際野外工作中,并不是每一個地方都能收集到地形圖。為了滿足工作需要,我們必須利用現有的資源和軟件繪制地形圖。谷歌地球包含了地球上每個點的高程,通過采集一定數量的高程點數值,再處理數據就能形成我們需要的等高線。
具體操作方法:(1)打開谷歌Google Earth,新建地標,把測區范圍拐點經緯度坐標(WGS84)依次輸入。(2)把各拐點用路徑依次連接。(3)在視圖工具欄調整視圖尺寸800×600最佳。(4)調整測區視圖:a.把測區范圍調整到視圖中央;b.按住鼠標中間向上托至不動,確保視圖為水平俯視;點擊“N”調整視圖為正北方向,確保生成等高線的正北方向準確。(5)打開谷歌Google Earth-取點工具(要另下載)雙擊圖標單擊采集根據需要設置采點密度點開始,此時軟件會生成一定的數據點,其格式為:點號 緯度 經度 海拔(米)。然后把它保存為.TXT格式。(6)我們現在得到的是WGS84坐標,為了能精確定位到測區內平面直角坐標(如北京54、西安80),必須通過坐標轉換為所需要的平面直角坐標。坐標轉換有很多種軟件和方法,這里不在一一列舉。(7)對轉換后的數據,調整為.dat文件,其格式為:點號,Y坐標,X坐標,高程。(8)利用南方CASS軟件:打開軟件在“等高線”菜單下選擇“建立DTM”導入數據生成等高線文件保存,其后綴為.DWG格式,至此一個完整的地形圖就生成了。
3 利用Google Earth軟件切成剖面線
測繪工作中有時需要一個區域內的幾條剖面圖,如地質填圖或者土方計算等,但是由于各種原因無法進行實地測量(如受地形限制),這時我們可以利用Google Earth軟件,在圖上切剖面線。
具體操作方法:(1)把要測量的剖面線兩個端點坐標通過轉換為經緯度(WGS84)坐標。(2)打開谷歌Google Earth,新建地標,把剖面線兩端點經緯度坐標(WGS84)依次輸入。(3)用線條連接兩點。(4)起名保存此線條測量。(5)在軟件左側屏幕菜單中會顯示命名文件,選中點擊右鍵,在對話框中選“顯示高度配置文件”。(6)此時會在屏幕下方顯示此線條的剖面圖。(7)用文本文檔記錄下其距離和對應高程,并命名保存。(8)把此文本文檔做成后綴.HDM斷面文件。(9)用南方CASS軟件打開斷面文件,進行編輯從而形成所需的剖面線圖。
4 結束語
篇10
摘要:本文通過對《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圖式第一部分 1:500、1:1000、1:2000地形圖圖式》(GB/T 20257.1-2007)的解讀,并指出了該《圖式》的特點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個人的觀點。
關鍵詞:地形圖 圖式 變化及特點 不足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base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irst part of the National basic scale map,1:500,1:1000,1:2000 map style, to indicate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 and what It's lacking, bring forward my personal views. Keywords: digitise, Topographic maps,Schema, Application.
1.引言
地形圖指的是地表起伏形態和地物位置、形狀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圖。地形圖圖式是地形圖上表示各種地物和地貌要素的符號、注記和顏色的規則和標準,是測繪和出版地形圖必須遵守的基本依據之一,是由國家統一頒布執行的標準。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經濟建設處在高速發展階段。原有的《1:500、1:1000、1:2000地形圖圖式》GB/T 7929—1995已不適應現代測繪的發展,2007年中國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及相關部門頒布并實施《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圖式第一部分 1:500、1:1000、1:2000地形圖圖式》。新版《圖式》的出發點,著眼于數字化地形圖的出圖及入庫,拋棄了手工繪圖,便于識圖,增加了現代化城市建設中地物符號,同時對各類符號的應用給予詮釋。頒布至今已有四年,在國民經濟建設及測繪生產中起到主要的作用。但在應用過程中,同時也發現了新《圖式》的不足。
2.解讀
新版《圖式》,在符號的標識上,添加了如醫院、展覽館、電影院等公共機構地物符號,圖文并茂,易于識圖。調整并規范了《圖式》符號的標準結構,提高了在應用領域的兼容性。
2.1新版《圖式》的變化及特點
(1)新版《圖式》規定的顏色除了單色外,同時可采用CMYK 印刷色彩模式;95版《圖式》對于地形圖顏色規定采用藍曬、單色或黑棕綠三色印刷。
(2)新版《圖式》在符號的尺寸及符號間相互關系上更趨于嚴謹,便于出圖。
(3)新版《圖式》在符號與注記上共分為九個類別:測量控制點、水系、居民地及設施、交通、管線、境界、地貌、植被與土質、注記。與原有的95版《圖式》在符號與注記進行相比,將95版《圖式》的工礦建(構)筑物及其它設施劃歸到居民地及設施,將地貌和土質拆分開,土質劃歸到植被與土質分項。
(4)增加、刪除及更改了部分符號。
①.導線及圖根控制點做了相應調整,天文控制點標注更加詳細。
②.居民地及設施分項,新《圖式》中圍墻中間是用方塊來表示, 簡易房新圖示用“簡”字填充, 地下建筑物的出入口分類更加明確, 公共設施及有標志的建筑添加了符號標注,例如電信局符號、公共汽車站等,視覺更加形象。
③.新版《圖式》中添加了城市及鄉鎮的街道符號。
④.細分了變電室(所)的屬性。
⑤.刪除了跡地符號,更換了獨立樹(棕櫚、椰子、檳榔)符號。
⑥.地物的屬性注記,注記顏色與相應地物符號顏色一致。
3 2007版《圖式》的不足之處
《圖式》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和測繪生產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圖式》符號的更新應本著以下原則:
①.飛速發展的現代化規劃、建設;
②.數字測繪新技術的應用;
③.在應用領域的兼容性;
3.1《圖式》符號制作上的不足
①.新版《圖式》符號的制作,需要結合現代化社會發展帶來的新型產物。如商業繁華中心、機場、車站等場所中立體停車場的符號未予設計。
②.由于現代測繪新技術的發展,新版《圖式》未能跟得上入庫方面的要求。
③.新版《圖式》與《基礎地理信息要素分類與代碼》(GBT 13923-2006)頒布時間不一致,造成脫節。如學校,在新版《圖式》中分為大學、中學(含小學),而《基礎地理信息要素分類與代碼》中只有學校,對應代碼為“340101”,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對《基礎地理信息要素分類與代碼》進行擴充。
④.新版《圖式》中,公路等級采用圓圈,在符號制作及入庫時存在一定的技術難度。
⑤.新版《圖式》中有些符號存在模糊定義,如4.3.99懸空通廊,采用實線表示,而4.3.5架空房屋采用虛線表示。
⑥.新版《圖式》中有些符號表示不完善,如地下建筑物通道,地下建筑物通常起到人防及停車的作用,有些地下建筑物是商場或者超市。這種情況下,需要針對地下建筑物出入口嚴格、通俗定義:
上圖中借助了商場及停車場的符號,使讀圖時易懂、方便。
⑦.符號的制作設計思路宜簡單實用,尤其是對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地物符號,應“圖文并茂”。如新版《圖式》中賓館、停車場的符號,簡單易讀。而電信局、郵局的符號形狀復雜,不易判讀。
4.結論及建議
地形圖涉及的社會行業非常多,如電信、交通、天氣、環保、治安、農林等部門。地形圖圖式是用來識別地形圖的標識,標準的圖式能夠科學的反應實際場地的形態和特征,既要滿足專業技術人員規劃、設計,也要滿足非專業人士的淺讀,是多個行業技術人員識別地形圖的交換語言。圖式符號的制作,應該汲取“漢字”的構造特點—象形,直觀達意。
隨著國民經濟與測繪新技術的發展以及對地圖需求的不斷提高,地形圖圖式還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新。建議地形圖圖式再更新時,應廣泛采納多行業的意見,與應用領域同步,同時在符號的分項分類中,留出擴充空間。
參考文獻:
[1]《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圖式第一部分 1:500、1:1000、1:2000地形圖圖式》(GB/T 20257.1-2007)[S].
[2]《基礎地理信息要素分類與代碼》(GBT 13923-2006)[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