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愛情詩范文
時間:2023-03-25 20:31: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顧城愛情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天作之合:《詩經?大雅?大明》記載了周文王親娶太姒的故事。太姒,陜西省合陽縣洽川人,天生姝麗,聰明淑賢,能為文王分憂國事,尊上恤下,深得文王厚愛和臣下敬重。《詩經?大雅?大明》中的“大明”是有著特殊含義的,“明”即日月,日指周文王,月指太姒。文王和太姒的結合是日月相配,美滿的婚姻是上天撮合成的。后人們用“天作之合”稱頌美滿的婚姻。
三復白圭:三復,多次(反復)朗誦,白圭,白色玉器。《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相傳孔子的學生南容把《詩經》中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反復誦讀,孔子覺得他是一個注重品德的人,就把侄女嫁給他。“三復白圭”比喻婚姻耍注重品德。
乘鸞跨鳳:秦穆公有弄玉,姿容絕世,聰明無比,善于吹笙,自成音調。穆公命巧匠剖美玉為笙,并為女兒筑鳳樓以居之,樓前建有高臺,名日鳳臺。弄玉年十五,穆公想給女兒求一佳婿。弄玉說:“一定是善吹笙的人,能與我唱和。”后夢得太華山之主托夢于弄玉,言二人有宿緣,穆公使人于太華山訪得善吹簫的異人蕭史,二人結為夫妻,常常于風臺之上吹簫唱和。簫聲清越嘹亮引來彩風,彩風亦舒翼鳴舞,鳳聲與簫聲唱和如一。數年后,二人雙雙乘鳳凰飛去。“乘鸞跨風”比喻結成美好的佳偶。
秦晉之好: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中原大地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為爭奪霸權互相征伐,采取各種手段來維護各自的利益。當時秦晉兩國是兩個相鄰的強國。兩國既相爭奪,又相利用。在那個時期,諸侯國常常借助通婚聯姻建立友好聯合的關系,這種婚姻是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性的。秦晉兩國的統治者之間,就出現過多次的通婚聯姻,這就是“秦晉之好”的由來。后來,“秦晉之好”逐漸發展為成語。但僅指兩家結親,不一定包含什么政治內容了。
金屋藏嬌:出自班固《漢武故事》,阿嬌父親是漢朝開國功勛貴族堂邑侯陳午,母親是漢景帝劉啟唯一的同母姐姐館陶長公主劉,與漢武帝劉徹是表姐弟關系。劉徹小的時候,一次長公主抱著他問:“徹兒長大了要討媳婦嗎?”劉徹說:“要啊。”長公主于是指著左右宮女侍女一百多人問劉徹想要哪個,劉徹說都不要。最后長公主指著自己的女兒陳阿嬌問:“那阿嬌好不好呢?”劉徹于是就笑著回答說:“好啊!如果能娶阿嬌做妻子,我會造一個金屋子給她住。”金屋藏嬌原是一個傳誦千年的婚姻傳奇,本意是一個男子對自己的原配正妻許下的諾言,是對婚后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承諾。后來演化成略帶貶義納妾或包二奶。
舉案齊眉:《后漢書?梁鴻傳》記載,東漢初年的隱士梁鴻博學多才,品德高尚,家里雖窮,可是崇尚氣節。同縣孟氏女,長得又黑又肥又丑,而且力氣極大,已三十歲了。父母問她為何不嫁。她說:“我要嫁象梁鴻一樣賢德的人。梁鴻聽說后,就娶了她。后來他們一一道去了霸陵山中,過起了隱居生活,不久,梁鴻為避征召他入京的官吏,夫妻二人又到了吳地,住在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給人舂米過活。每次歸家時,孟氏各好食物,低頭不敢仰視,舉案齊眉,請梁鴻進食。后用“舉案齊眉”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篇2
女神愛上書呆子
一段不被看好的姐弟戀
32歲的河南籍人張勝江,案發前是一家體育娛樂有限公司的員工。他從北京廣播學院畢業后,便到了一家電視臺工作,如今已經是公司部門經理。張勝江的妻子林淑怡36歲,是一家廣播電臺的編輯,并擔任節目主持人。張勝江和林淑怡結婚已經9年,兩人是大學同學。
在這個讓人羨艷的家庭背后,隱藏著的,是彼此對彼此的恨的執著。
大學時的張勝江個子矮小,一口的河南腔,長相也不是很出眾的他總是會戴著厚厚的眼鏡躲在圖書館里看書學習。林淑怡是個性格開朗的女孩兒,雖然籍貫是安徽,但她流利的普通話、高挑的身材、愛笑的眼睛總是贏得不少男生的追捧,可是林淑怡不喜歡那些追求者,她偏偏喜歡小她四歲的書呆子――張勝江。
張勝江比林淑怡小四歲,加上他對自己的種種不自信,使他總是回避林淑怡對自己的關心。有一次,林淑怡路過操場時,見迎面跑步而來的張勝江嘴上起了好幾個泡,就去藥房給他買了紅霉素軟膏送到寢室。同寢室的同學陳裕華告訴她張勝江還沒回來,叫她進寢室等,林淑怡想也沒想就進去了。誰知陳裕華上來就抱住林淑怡,對她說喜歡她,張勝江推開門見狀,二話沒說就把陳裕華按在床上揍了一頓。張勝江回憶,他也不知道當時哪來的勇氣敢那樣不顧一切。
張勝江被陳裕華反擊,臉上重重地挨了一拳。張勝江明顯感覺到一顆牙在舌頭上,隨即吐了口血。陳裕華跑了出去。林淑怡被嚇哭了,她從小就怕血,張勝江撿起了那顆掉在地上的牙,忍著疼對林淑怡沒好氣地問:“你一個女生來這干什么?不知道這是男生宿舍嗎?”林淑怡委屈地哭了,邊哭邊掏出紅霉素軟膏遞給張勝江:“我,我只是來給你送這個的。你嘴上的泡……”林淑怡哭著跑回了自己的宿舍,哭著哭著就睡著了。
張勝江鼻子有點發酸,也覺得想哭。母親去世后,父親一個人把自己拉扯大真的不容易,但父親的關心是只知道打工賺錢,供張勝江上大學念書,真的不會有過細的呵護。想著林淑怡委屈的神情,張勝江覺得自己真的很不近人情,很過分。
一連幾天,張勝江都沒有在圖書館看到林淑怡,有時晃到她的教室也看不到她上課或從教室里走出來。終于還是忍不住,他跑到女生宿舍樓下喊林淑怡。林淑怡探出頭,張勝江一看,心里咯噔一下有點疼。她瘦了,怎么會瘦得這么快?“你病了?”張勝江急切地仰頭喊問。林淑怡點頭。“去看大夫了嗎?”張勝江又問。林淑怡點頭。“我很擔心。對不起,那天是我不好。作為男人我不該對女生那樣說話……”
第二天,林淑怡正常上課了。下課時還是會去圖書館,這時的張勝江不再只是低頭看書,他會提前把位置留好,那是林淑怡的專屬位置。
兩個人約定,畢業后就結婚。但卻遭到兩家的強烈反對。林淑怡和張勝江回河南老家拜訪張勝江的父親,父親得知兒子中意的心上人比自己大四歲,當場翻臉。“女大一,不成妻!女大四,自顧自!你傻啊!辛苦給你供讀個大學,你就這么回報你老子我的?給我找了個年齡那么大的女的做媳婦兒!你是傻了還是被迷糊住了?”父親說著就朝張勝江的身上重重地拍巴掌。這在林淑怡的自尊心上狠狠地冰了一把,讓她很失望。
父親不同意,張勝江又和林淑怡來到了林淑怡的安徽老家拜訪父母,林淑怡的家人還算開明:“你們倆可以交往,但是現在太小不適合結婚。雖然畢業后就到電視臺工作,但畢竟還沒穩定下來。你們都太年輕,結婚的事急不來。”張勝江很明白這句話的含義,林淑怡的父母就是看不起自己而已。
張勝江和林淑怡同時遭到閉門羹,便開始想辦法私下結婚。最后兩人商定以公司要為兩人辦北京戶口為由向家人要戶口本。結果兩家人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雀躍,都說可以回家來取。
2003年8月14日,張勝江和林淑怡正式領證結婚了,并積極向單位爭取婚房。而這時,兩家人仍然做著當北京人的夢。
當愛經歷柴米油鹽
仇恨的種子悄悄萌芽
林淑怡的母親做夢都沒想到自己的女兒會如此膽大妄為,更不可能相信貌美出眾的她會嫁給一個要錢沒錢要貌沒貌的窮酸小子。于是,便率領大部隊――七大姑姨,來到北京找張勝江理論。張勝江原本還在為分房子的事煩心,見岳母要來看自己,馬上轉憂為喜,張羅著做飯做菜,堅決不讓林淑怡動一根手指頭。但岳母張冬梅并不買賬,上來就給了張勝江一巴掌。
“你這個混蛋小子,你拐我閨女做媳婦兒一聲不吭啊。你要不要臉?什么都沒有窮光蛋一個,就憑你配當我姑爺嗎?走,淑怡,跟媽回家,和他離婚。你找對象找什么樣的找不著,非找這么個窮酸樣?”林淑怡的姑姑和二姨也都紛紛勸她。
張勝江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哭求著:“媽,對不起,是我不好惹你生氣。可是我真的愛淑怡,我不能沒有她。媽,我年齡小,我現在沒錢。可是我會成熟起來的,我會努力賺錢的。我不會讓淑怡跟著我吃苦受罪,我會給她最好的生活。但媽,你得給我時間,讓她陪在我身邊。媽,求你了。”
張冬梅一臉的厭惡:“你別叫我媽,我從來沒把你當半個兒看過。況且淑怡馬上也會和你離婚,咱們兩家一點關系都沒有!我告訴你張勝江,我姑娘這次被你害慘了你知道不?好好一黃花大閨女一下子變成離婚婦女!我要是告你的話你多少錢都賠不起!你不是說要給我姑娘好生活嗎?我相信你!就憑你出這個餿主意讓淑怡騙戶口本這件事就能看出來你小子有腦瓜!但是,你給我聽好了!有錢時再回來娶我姑娘吧!”
林淑怡哭著說:“媽!我已經長大了!我喜歡和張勝江在一起!我是不會和你回去的!”
張勝江親眼看著張冬梅邊罵邊打林淑怡,突然他起身沖到廚房拿著掃帚朝林淑怡的家人身上狂打,想要把她們全都打跑。林淑怡害怕地看著張勝江的眼睛里充滿了血絲,可怕得要命。林淑怡剛想攔著,就被張勝江用力一甩摔到了地上。馬上林淑怡就說肚子疼,而身下也見了紅。張冬梅嚇得抱著林淑怡大哭。
張勝江將林淑怡送到附近的醫院。醫生告訴他林淑怡流產了。張勝江沮喪地在心里深深恨著自己的岳母。恨他們的不成全,恨他們看不起自己,恨他們害的自己的孩子沒了。張勝江還是對林淑怡一如既往的好,只是少了些許的溫暖和微笑。
林淑怡傷心之余還是對張勝江百般愧疚,覺得自己真的給張勝江帶來了諸多不順。于是就安慰張勝江說:“孩子我們以后還會有的。”張勝江淡淡點頭后,就催張冬梅回老家:“媽,這段時問我單位事比較多。再加上照顧淑怡,可能就不太方便照顧你了,你先回老家吧。這邊的事我自己來就可以,你在這也只會越幫越忙。”
林淑怡和張冬梅都聽出了張勝江的言外之意――逐客令。對于流產當天發生的所有的事都歷歷在目,所以林淑怡和張冬梅心有余悸,都有點害怕張勝江。因為她們都不相信自己會看到老實的張勝江還有這樣的一面。張冬梅不敢耽擱,怕又節外生枝,所以即刻起身回去了。
調養了一個月,林淑怡也開始工作了。張勝江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事業上,林淑怡也在努力突破。因為兩人決定不用單位分房,要自己賺錢攢錢買房。
一年的大年三十,林淑怡正在包餃子,家里的電話不停地響。她就讓張勝江去接電話,張勝江當即不耐煩地說:“還能有誰,肯定是你那勢利眼的爹媽!”林淑怡很不高興走到張勝江的面前:“你怎么說話呢!好歹他們也是你的爹媽吧?你怎么能這么說他們。大過年你不給他們打電話拜個年,他們給你打電話你還不接?”
張勝江“咻”地站起身怒斥道:“林淑怡你沒病吧!你爹媽當初多看不起我?現在我工作順利了,他們就隔三差五地打電話,不是勢利眼是什么?還有,是誰害得我老婆的肚子里的孩子沒的?是我還是你?還是你那了不起的媽!我告訴你,這輩子讓我再對她有什么好氣,那都是不可能!”
林淑怡生氣地把整整一蓋簾的餃子全部倒進了灶坑里,轉身進屋哭去了。以后每每張勝江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提及這段往事,讓林淑怡撕心裂肺地難過。而她也覺得,再美得愛情也抵不過柴米油鹽。
林淑怡是廣播電臺的編輯,與王振林是同事。王振林負責做軟件,經常到她們辦公室修電腦,兩人因經常見面而熟識。王振林溫文爾雅,對人謙和真誠。林淑怡覺得和他相處特別踏實有安全感。每次與老公張勝江吵架都會找王振林吐苦水,王振林也勸林淑怡,說這是男人壓力大的表現,對過去耿耿于懷是因為張勝江在乎她在乎這段來之不易的婚姻。每每聽到這樣的勸說,即便是真的想離婚的林淑怡也隱忍了。
藍顏知己曖昧不清
害了心里的小愛情
2011年年初,張勝江的暴躁更加變本加厲,嫌林淑怡一直不給自己生孩子,煩林淑怡的父母現在巴結自己。因為現在的張勝江已是公司運營部門經理。林淑怡覺得他已經不愛自己了,只是為了維持這段婚姻而彼此折磨,真的很痛苦。于是她也再不壓抑自己,張勝江爆發時,她也不會再逆來順受,也會反駁爭吵。有時林淑怡會說:“我真后悔和你結婚。看樣子我們真的不適合。你現在的所作所為就是為了報復我的家人報復我!人分上中下三等。上等人沒脾氣有才華,中等人有脾氣有才華,下等人也就是你這種人,有脾氣沒才華!”張勝江反問:“那誰是上等人?”“像老王那樣的男人!”
而林淑怡和王振林也都是成年人,彼此心里很明白,這個世界的男女根本不可能有純粹的友情。他們彼此又相互依賴著,所以每周定期相約去做戶外運動。
2011年5月2日,張勝江和林淑怡去三亞旅行。在酒店里,林淑怡正在洗澡沒有關掉電腦,張勝江就打開了林淑怡的QQ看了王振林和她的聊天記錄。王振林說:“在北京的天看不到星星,希望有機會可以一起看星星。……”張勝江看到這一串星星點點的符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來上網一查是莫爾斯電碼!意思說“我愛你”。張勝江頓時火冒三丈,沖進浴室給了林淑怡一巴掌,質問她到底和王振林是什么關系。林淑怡哭著穿上衣服,說只是朋友,結果這次旅行就這樣被怨憤終止了。
以后的日子,凡是爭吵必談王振林。張勝江便開始心生懷疑,總是擔心自己的妻子和王振林有染,便四處打聽跟蹤。
2011年7月25日中午,張勝江到林淑怡工作的廣播電臺附近有事,大約12點,張勝江看見林淑怡和王振林上車并一起離開。于是,張勝江駕車跟蹤妻子到五棵松橋東的路口,并把妻子的車逼停,然后拿了一個紅酒瓶,把王振林拉下車毆打。隨后,張勝江和林淑怡一起離開。林淑怡聲稱兩人離開時,都認為王振林傷勢不嚴重。但是,王振林被送往醫院后,瞳孔已經散開4毫米,并在隨后的三天中一直處于無意識的昏迷狀態,最終于7月28日死亡。得知王振林重傷住院后,張勝江和林淑怡去醫院探視并道歉,張勝江去醫院時告訴了單位,單位又聯系了警方,最后三方一起在醫院商定地點會合,因此警方認為張勝江系自首,且到案后能如實供述又愿意積極賠償,因而提議從輕處罰。
而林淑怡證明,她和王振林認識已有8年。2011年年初,林淑怡做節目的電腦聲卡經常出毛病,所以她常給王振林打電話修理,但只是一起吃過飯,打打羽毛球,并無不正當關系。林淑怡稱,事發前一個星期左右,她和老公張勝江因為家庭瑣事吵架,吵得不可開交,王振林總是以一個好友的身份來幫自己開解。
在庭審中,張勝江表示認罪,對被害人家屬提出的索賠數額也未提出異議。因此,一審于2012年8月13日以故意傷害罪判處張勝江有期徒刑15年,并判其賠償被害人家屬74.6萬元。
(文中涉及人物、企業均已虛化)
篇3
離開始講課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可會議室里早已擠滿了來聽課的學生和老師,他們中有大學生,也有白發蒼蒼的老者。對于我這個讀著舒婷的詩歌走過來的人,無疑更是一種期盼。大學8寸代,也正因為有她的詩歌,才使得生活變得充實、美好、有意義。
身著粉色簿衫的舒婷老師在潞潞老師的陪同下出現在眾人的視線中,竟引起明星般的轟動效應。這位習慣在公眾場合保持沉默姿態的詩人,用柔和低緩的聲音開始了她的講述。“我來自廈門一個小島,叫作鼓浪嶼,現在那里的天氣還很熱,而且每天都能聽到海浪的聲音,今天上午剛去太原晉祠游玩了一番,感受到了北方的另一種風光。”她的話音柔和悅耳,恰如其名――“舒婷”。在她的講諢結束之后,我代表新作文同她進行了短暫的對話。
新作文:能談談您成長的經歷嗎?
舒婷:我出生在廈門的一個小島,叫作鼓浪嶼。記得很小的時候,我總問外婆,為什么我會生長在鼓浪嶼這么一個地方?外婆回答得很明確簡練:上帝的旨意。最近出版的新作《真水無香》,書中所有的文字就是圍繞著故鄉小島鼓浪嶼而作,鼓浪嶼已經把我牢牢系在她的衣角上。她甩我不掉,我離她不行。不可否認,我的家族,我的認知,我的生存方式,我的寫作源泉,我的最微小的奉獻和不可企及的遺憾,都和這個小小島嶼息息相關。
我來自美麗的小島鼓浪嶼,但卻經歷了一段艱辛的青春時光。我在填履歷表時,只能填到初中,上初二時“”就開始了。到山區插隊時,詩歌成為了我最寶貴的精神支柱。之后我開始寫詩。當“”剛剛結束,社會處于一個轉型時期,文壇還存在“假大空”的風氣,詩歌還停留在歌頌式、口號式的審美水準上,有很多人寫文章甚至畫漫畫批評、抵觸“朦朧詩”,1980年,在福建省的一次詩歌討論會上,我當場就痛哭著跑了出去,我沒法和他們說詩。我只想關在家里寫自己的東西,任何重量級的桂冠對我來說都太沉重了。
新作文:一個作家的寫作和他(她)的成長或者成長環境是一種什么關系呢?
舒婷:每一個作家的成長和成長環境和他(她)的寫作有著很大的關系,成長對寫作起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新作文:今天回過頭來,您又如何看待曾經的那一段歷史呢?有什么感想呢?
舒婷:那段時間只會成為一段歷史,我想,那個時代永遠不會回來了。
新作文:您現在對于自己的詩歌是一種什么感受呢?比如說《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舒婷:現在讓我閱讀這些詩歌,我當然不會喜歡了。我并不覺得它們有多好,以至于有一段時間我非常排斥它們,也不愿意在公眾場合朗誦它們,可它們后來還是進入了大學課本、高中課本,也許有一天它們會進入小學課本。我遇到的深刻的評論家太晚了,當時能讀到的書也太有限,寫詩是靠自己的直覺,在有限的營養上種出來的植物肯定不是最漂亮的。
新作文:您說自己并不喜歡自己的《致橡樹》,但大多數讀者是從這首詩開始喜歡上您的,您如何看待這中間的差異?
舒婷:這個問題我早就預料到了。我想這是因為年輕時比較理想主義,寫的東西也比較幼稚。對我而言,寫出一首詩就像嫁出一個女兒,誰喜歡?作為母親沒有辦法,但如果有人說女兒漂亮,做母親的還是很高興的。
尹川:您覺得寫詩歌和寫散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舒婷:詩歌是青春期的流感,來勢迅不可防,熱度一下躥得很高,然后很可能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散文是一種太真實的文體。寫詩是一種高爐煉鋼,要將自己的情感化為血水表現出來,語言要追求字詞通俗唯美。每次寫詩就像被“凌遲”一樣,要是詩歌中實在找不下合適的詞,我寧愿空著。我在寫詩歌時語言要求很高,以至一年也不過10首,寫《會唱歌的鳶尾花》那個月瘦了5公斤。但寫散文語言上就放松多了,就像平和的散步,讓人從容地表達生活的感受,讓人寫起來很舒服。我是一個沒有計劃的人,想什么就寫什么,隨心所欲。新作《真水無香》就這樣寫了5年。至今出了10本散文書,但大家都說我是詩人,沒人認為我是散文家。
新作文:對于詩歌來說,它在您的心目中有什么樣的地位呢?
舒婷:年輕時,詩是我的全部,但時間改變了我,詩沒那么重要了,但文學依然是我的最愛。
新作文:您認為詩歌的現狀如何?現在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
舒婷:現在詩歌已經回到了它們自己最初應該具有的那種狀態。假使十幾年前二十幾年前,在我們這一代人中間,利用詩歌成名的機會去上大學,找一份文化館的工作,去談戀愛成功或者獲得其它什么好處,這是可能的。那么現在寫詩,回到一個非常本真的狀態,純粹是個人的體驗,不能把詩歌作為一塊敲門磚,得到詩歌以外任何一種東西了。那么現在的詩人寫詩,是詩人為了他自己的需要,也許這樣的詩歌才是最真正的詩歌。其實在全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詩人是可以靠寫詩謀生的。用寫詩來獲得他的啤酒,他的面包,或其他什么,因此說,詩歌已成為更為民間的東西了。
新作文:您不再寫詩,是因為現在的詩壇不景氣的緣故嗎?對于“梨花體”詩,您是如何看待的?
舒婷:對于“梨花體”,我所認識的趙麗華是個很真誠的人,而且我認為一種文本的嘗試并不能代表一個詩人全部的創作,也不能就此斷言詩歌的淪落。我并不認為現在詩壇不景氣,也許看到的這種不景氣,只是我們的讀看看到好的詩歌發表的太少而不滿意。詩歌永遠是年輕人的事業,只要有年輕人在,詩歌就永遠有它的作者和讀者。當然它不可能和上世紀80年代來比,不會再有那么多人讀詩寫詩了,那個時代永遠不會回來了。但永遠不要擔心,有很多年輕人的詩讓我感到望塵莫及。如果你們寫得不比我好,那我們還有什么意義?超越是詩歌傳承的重要原因。
新作文:您認為校園詩歌將走向何方?
舒婷:校園詩歌它也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和整個的詩壇將融為一起。至于它走向何方,也許校園詩人更具有說服力。
新作文:您經常被邀請在外國作一些講座,在外國的學習和生活對您的文學創作有影響嗎?
舒婷:我寫作的風格是不會改變的。站在異國他鄉,使我更加客觀地看待自己和自己的民族。并開始關心更多的問題,比如環保之類,這使我寫作有了更為廣泛的內容和領域。與此同時,西方對我而言也不再只是個櫥窗、電影或者小說,也使我能夠更客觀地看待西方。
中國人在國外和外國人在中國,他們的感受是相通的。
新作文:您的詩被許多德國人翻譯成德語,當中勢必有
風格語言之類的問題,您對這是怎么看的?
舒婷:德國人非常地禮貌,我在聽他們讀詩的時候也認為很好。但是我不懂德語,不知道他們到底翻譯得如何,看聽眾的反應應該還不錯吧。
中國有一句話,叫“有總比沒有好”,而德國也有一句話,說“做得不好還不如不做”。
新作文:請問對您影響較大的作家有哪些呢?
舒婷:青年時期,我比較喜歡普希金、何其芳,后來比較喜歡海明威。我還很喜歡寫《百年孤獨》的馬爾克斯,還有《追憶似水流年》的普魯斯特。影響只能融化在血液里,而不能顯示在作品里。
新作文:一直有觀點說詩人只有保持孤獨的個性才能寫出好的作品,但是今天看到您,感到您非常的隨和親切,請問您認為作家的個性與其作品有無直接關系?
舒婷:正是因為我太正常,所以至今沒有寫出好的作品。我在鼓浪嶼也不太合群,很自閉,但我想,如果今天在這里我還是這樣的話:我們今晚還能做什么。
我覺得作家的個性和作品關系不能太緊密,曾經和北島談到過這個問題:作品所表現的常常是自己缺乏的。
新作文:上個世紀80年代,北島和您的詩被稱為“朦朧詩”,您是如何界定自己的詩和朦朧詩之間的概念的?
舒婷:“朦朧詩”就像一個綽號一樣,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的審美習慣和標準尚未扭轉,《致橡樹》當時有很多人說看不懂,而現在,高中生就能看懂。那時我們的詩算是比較前衛的,而現在我的兒子都說我“老土老土”。
新作文:您喜歡外國文學嗎?喜歡的外國詩人有哪些?
舒婷:我比較喜歡海涅和歌德。當代一些外國詩人翻譯過來的作品能讓我感動的不多。也許這是翻譯的緣故。
新作文:您能談談有關顧城的一些情況嗎?這也是好多人一直在關注的話題。
舒婷:我和顧城是在北京和北戴河兩地舉行的第一屆“青春詩會”上相識的。當時,一個眼睛很大、個子不高的男孩走過來并伸出手來說:“舒婷,我是顧城。”這是初次相識,之后我們一直保持著很好的交往。
對于顧城的死,他是那種連花都舍不得去踩的人,我不知道他究竟經歷了什么,會做出那樣的事來,很多人都在譴責他,但我沒有,雖然我憎恨暴力,但我覺得很傷心。如果他當時沒自殺,他的余生也會如同在地獄。可他不在了,我無法問他。我沒有像別的詩人一樣出國定居,也許“對我個人來講是一種拯救,我不能生活在一個沒有自己家鄉語言,甚至不能吃到中國飯的地方。”
新作文:能否對廣大愛好詩歌的中學生提供一些寫詩的經驗呢?
舒婷:對于中學生來說,現階段重要的就是積累,要學會閱讀大量的書,涉及要廣。當然從書本中積累知識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要學會累積生活,積淀生活。生活始終是創作的源泉。只有這樣方能厚積薄發。
新作文:謝謝舒婷老師。
鏈接
舒婷,原名龔佩瑜,當代女詩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碼鎮,生長在廈門。初中未畢業即“插隊落戶”。1969年開始寫作,其時詩已在知青中流傳。回城后當過多種臨時工:水泥工、擋車工、漿紗工、焊錫工。1979年開始在民間刊物《今天》發表詩作,同年在《詩刊》正式發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藝》編輯部對她的作品展開近一年討論,討論涉及到新詩的一系列根本性問題。1981年進入福建省文聯專業創作,現為中國作協理事;作協福建分會副主席,兩次獲全國性詩歌獎。1982年出版詩集《雙桅船》和《舒婷、顧城抒情詩選》,1986年出版《會唱歌的鳶尾花》。她的詩被譯成多國文字,介紹到西德、法國、美國、荷蘭、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國家。1985年,應邀訪問西德、法國。1986年,應邀去美國舉行個人作品朗誦會。1987年,應邀出訪意大利。
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樹》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致橡樹》熱情而坦誠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說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征形象。
致橡樹
舒 婷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目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的紅碩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