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鏡課件范文
時間:2023-03-30 02:19: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透鏡課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課堂鏡頭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4-6097(2013)07-0070-02
作者簡介:黃瓊(1979―),女 ,浙江杭州人,碩士,杭州外國語學校教師。研究方向: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
《春江花月夜》是唐詩中最優秀的詩篇之一,歷代文人墨客都對這首詩推崇備至,聞一多先生譽其“以孤篇而壓全唐”,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筆者也將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定在一個“美”字上。但是,該如何引導學生讀出《春江花月夜》的美?讀出游子思鄉、思婦懷人的美?又如何將這種美融入到學生的經驗中去使其成為一種審美體驗與生命力量呢?元遺山的《與張仲杰郎中論文》給了筆者極大的啟示:不對寫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作過多解釋,引
導學生去細細咀嚼詩歌本身,以“體驗入微”式的閱讀方法深深地進入詩歌所營造的意境,領悟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加深對詩歌情感的理解,抵達對人類普遍情感的思考,最終感受到詩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和哲思美。
因此,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話題:元遺山《與張仲杰郎中論文》詩云:“文須字字作,亦要字字讀,咀嚼有余味,百過良未足。”傅庚生也曾言:“創作在能刻畫入微,而欣賞在能體貼入微也。”請你對這首詩進行細細的品味欣賞,并將其妙處析而言之。
【鏡頭一:圓融】
生1:最妙在于鏡頭的自然轉換。從“對宇宙的哲學叩問”到“游子思婦的相思之情”,作者用“待何人”一問完成了其間的轉換,不僅自然,而且動人。
師:這樣的自然轉換,還出現在從“月下之景”到“宇宙叩問”之間,作者用“孤月輪”這一意象將月下之景和月下之思作了連結,鏡頭之間的自然轉換使詩歌獲得圓融流暢的美學特征。
生2:要說圓融,還有一處有所體現。詩歌開頭寫月升,結尾寫月落,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在結構和意境上都體現出圓融的美。
師:月落之后還會有月升,周而復始的無限時間中,是圓融,也是永恒。
【鏡頭二:動與靜】
生3:我認為最妙的是詩的第一部分――月下之景。首先,第一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把“江”延展至“海”,這非常大氣,而且給人江流到海的滔滔動感。一個“共”字,把“明月”和“潮水”都寫得十分具有生命力,仿佛宇宙間的所有力量都匯聚到了一起,給人一種磅礴的感覺,很震撼。有意思的是這兩句和接下來的兩句,都是動態的。但是接下來四句,卻一下子安靜下來,“芳甸”“花林”“流霜”“白沙”都被定格在月光中,讓人感覺特別寧靜美好。
師:剎那即永恒。
生3:對,在那一剎那,我仿佛觸到了永恒。我想這也應該是詩人所感受到的,所以他覺得時間停滯了。接下來那一句“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仿佛是一個起定格作用的音符。
師:主觀心理時間在那一瞬介入了客觀時間,將最靜謐的美好,定格成永恒。
生4:關于動與靜,我還發現一妙處。其實,整首詩給人感覺都是非常靜美的,然而,這種靜并不是全然絕對的靜止不動,因為月亮始終在動。從“月升”到“孤月輪”,再到“月徘徊”,再到“西斜”,到最后的“落月”,這種動與靜的完美統一,我覺得很妙。
師:月亮的運動軌跡可算是這首詩的時間軸線。一方面暗示了“斜光到曉穿朱戶”的一夜不眠相思情;另一方面,從局部來看,月亮是動的,但從月亮升落的周而復始來看,又是亙古不變的,是永恒的。
【鏡頭三:永恒】
生5:我覺得有一處不是很妙。我喜歡詩歌前兩個部分,寫得宏大壯麗,但是第三部分卻寫相思,好像從高處一下子跌落下來,從哲學層面降到了世俗層面。一般來說,正常的順序應該是從個體到超越個體,從平庸世俗到神圣哲學,從此岸到彼岸,從低處到高處,以獲得升華的效果。但為什么這首詩卻從高處寫到低處呢?
生6:我覺得這樣很自然。因為月亮這個意象本就是思念的象征,正所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看到月亮,想到家和家人,是很自然的事。
師:這種自然聯想,在這首詩里,是妙的,還是不妙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否需要調換一下順序?
生7:我覺得二三部分調換順序會很別扭,這樣的聯想,的確是十分自然的。但是我有個疑惑,這里詩人寫的是自己的相思之苦,還是他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在看別人的相思之苦呢?
師:你為何會有這樣的疑惑呢?這個疑惑的產生本身便耐人尋味。應該說,你是可以從詩中找到答案的。
生7:我傾向于認為詩人寫的是別人的相思之苦,因為“誰家”“何處”兩個詞語,把距離拉長,仿佛他看到了天下所有游子思婦的情態。
師:最后一句“不知乘月幾人歸”更是明確道出了這一點。
生7:對。可是,我又覺得,詩人也寫到了自己。
師:哪句詩給你這樣的感覺?
生8(激動地):我有過。我外婆去世的時候,我的舅舅舅媽們把她的房間“洗劫一空”,幾乎把所有的家當都瓜分了。我并不是外婆最喜歡的外孫,和她也算不上親熱,但我當時真的非常難過,也非常生氣。然而我覺得他們之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懂得我的心情,我也無法跟他們說,因為他們都只是世俗中人,是可憐的,有些東西他們是不能理解的。所以當我讀到這兩句時,我立刻就想到那時候的情景,我不能對他人傾訴,我只能像《國王長了驢耳朵》中的理發師一樣,挖一個洞,把這個秘密對著洞講了。
師:謝謝你跟我們分享你的心情。你曾有過這樣的生活體會,然而那時候找不到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忽然讀到這句詩,說出了自己想說卻說不出的話,心里既激動又興奮,同時也獲得了釋放。你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體驗,與詩人取得共鳴,這也是一種“體驗入微”式的閱讀。
其實,當你將心事向宇宙自然吐露的時候,你已把你自己從普通的世俗人中分離了出來,此時的你,與宇宙化而為一,長成一個“宇宙之我”。正是這種分離,使得狹隘的個體情思升華成為對人類的同情。
第三部分的游子思婦情,因為具有了宇宙精神而顯得偉大和不朽。“斜月沉沉藏海霧”是周而復始的無限時間,“碣石瀟湘無限路”是天南地北的宇宙空間,“落月搖情滿江樹”是洋溢在這無窮時空中的人間摯情,花可盡,月可沒,而情永恒。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一個皎皎的月夜,你便明白,那每一粒月光,都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思念。這種思念超脫凡塵,遠離功利,如月光般澄澈,如宇宙般偉大不朽。
在教師對學生回答的反饋、指引、追問和精研下,在學生之間的相互啟發中,這首詩中的宇宙意識和靜美境界便一步步展現在大家面前,整個過程如一朵蓮花的開放,其間精彩鏡頭頻頻出現。
篇2
關鍵詞:信息技術環境;英語精品課程;策略
一、引言課程建設作為學科發展的重要體現,一直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陣地,尤其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推出了一系列有關課程建設的措施,課程建設受到了各學校的高度重視。
目前各高校正在開展得如火如荼的精品課程建設就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舉措,它對推進學校課程整體建設、建立和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提高教學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精品課程代表了學校課程建設的目標定位和發展方向,是一項以點帶面的改革,即以精品課程建設為突破口,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高水平課程,以整體教學內容改革為著力面,積極推進高校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二、精品課程建設的時代特色
精品課程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和發展階段,精品課程建設都有不同的標準和要求,體現了不同的特色。在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教育作為一種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高素質教育的新型教育方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特別是進入了新世紀,我國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這極大地推動了教育現代化進程。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確指出,精品課程建設要注重使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要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改革傳統的教學思想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管理。所以在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必須考慮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從而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策略
信息技術與高職英語課程的整合,不是簡單的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英語教師用于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不僅僅是表現為策略或內容上的交叉、滲透、組合和綜合,更重要的是所表達的一種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所以精品課程的建設要從多方面著手。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師能力的培養1.首先教師要樹立現代教育理念,強調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的研究,重視學生個性需求的滿足,強調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學習環境的開發者,學生學習過程的幫助者、調控者和評價者。強調創新教育和創新人才的培養,以培養學生的“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做人”為教育的最終目的。
2.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它包括敏銳的信息意識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地進行信息的搜集和檢索,并對搜集的信息進行理解、歸納、分類、存儲記憶、批判、鑒別、遴選、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表達等,最終有效運用信息技術生成輔助自己英語教學的資料。
3.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監控能力。調查顯示,高職高專學生的整體英語學習素質偏低,離那些重點大學的本科“精英學生”更是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學生自認為自信心低,自控能力弱,自主學習能力欠缺,學習習慣不好。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高職英語教學監控更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控制,要求教師在充分滿足學生個性需要的基礎上,對教學過程進行全面控制。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英語課程資源的整合和建設1.多媒體課件的開發。調查發現,大部分的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是以多媒體教學課件為主,教學課件的制作經歷了教師單干——出版社提供學參考書——學校內部教師共同開發研制等幾個階段。目前的精品課程上網的要求給院校之間課件制作的橫向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這個平臺需要我們教師充分地利用才能顯示其價值。
2.校園網絡資源的積累。校園網絡資源的建設無疑是各學校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工作重點。因為校園網絡可以根據具體學校的專業特色、課程安排、學生水平建立符合學校的校本資源,以充分顯現教學的交互性和教學的時效性。校園網絡教學資源包括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網絡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
3.Internet的利用。隨著Internet的發展,可以使更大范圍的英語資源為教學所用。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訪問各種英語學習網站、閱覽電子書刊、訪問虛擬圖書館來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們還通過辦電子板報、做個人英語網頁與中外的學子進行交流。利用信息技術,學生還可以進行網上在線學習或補習。總之,有了信息技術的整合就有了更具人性化的英語課程資源,就能真正打破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
(三)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探索1.情境化教學模式。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思考能力和聯想、創造能力的課堂情境,讓學生以情境體驗的方式學習。現代教學論研究證明,如果教學過程中僅靠單一媒體以一種方式來刺激大腦,就容易造成學生腦細胞活動減弱,易感到疲勞,造成大腦的抑制狀態,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效益和質量都難以取得理想效果。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集境、圖、文、聲為一體的語言環境能給學生提供多重感官的綜合刺激,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提高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
2.任務型教學模式。“任務型”的教學是指通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運用英語知識來達到“能做某事”的目的。在實際教學中這一特點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1)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語言。
(2)強調學習活動和學習材料的真實性。
(3)為學習者提供不僅關注語言,而且關注學習過程本身的機會。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可以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在學習任務驅動下小組成員相互協作,收集信息、交流討論、總結歸納,完成學習任務,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創新能力。
3.網絡自主學習模式。網絡自主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新型教學模式。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出,網絡自主學習環境是在學生自我管理下的第二課堂學習環境,它延伸了學習過程與內容,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了更多的學習興趣。
我們教師在學生網絡自主學習模式中應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師必須是網絡教學課程的研究者。教師必須研究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意向、學習風格等,然后確定學生理想的學習內容、學習步驟。
教師是學生網絡自主學習的幫助者,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作和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學習。教師的幫助者角色還表現在為學生提供在線交流、咨詢。
四、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教師的作用不可忽視傳統的教學結構的弊端在于把教師的主導作用任意夸大化,然而,這也并不是說不需要教師的指導。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環境,使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教師的指導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根據《高職學生網絡使用狀況調查》中對學生上網動機的調查顯示:30.9%的學生是為了打發時間,27.5%的學生是出于愛好,22.0%的學生是為了學習知識,其它的占19.6%,通過以上對學生上網動機的調查可以看出,要發揮網絡的應有的作用,還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
(二)課程目標是根本
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的整合,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但是,整合的主體是課程,而非信息技術。所以,我們在整合過程中,應以英語課程目標為最根本出發點,以改善學習者學習英語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為目的,避免把英語課堂教學變成了計算機功能的展示課,把過多的精力放在了細節而忽略根本。比如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些英語教師煞費苦心,制作出一些畫面精美、內容豐富的課件,但他們忽略了認知的原則,絢麗的課件畫面、頻繁的視頻和音頻信息會干擾學生對語言本身的注意力,影響學生思考問題,沖淡了教學主題,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計算機多媒體的神奇上,而忽視了教學內容。
(三)教學節奏和進度是個關鍵點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教師使用了操作靈活方便的多媒體手段,就容易呈現給學生的信息量過多、過快,造成教學密度過高,學生疲于看屏幕的畫面變來變去,不能及時消化,思維跟不上,從而使“教”和“學”處于失衡狀態。同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時,容易高估學生的能力,忽視了高職學生現有的英語水平和英語學習素質,布置的任務超越學生的能力,影響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動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師生長期的共同努力。因此,需要考慮網絡自主學習整體進度,做到踏踏實實,循序漸進。
篇3
學校以教學為中心,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主要場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在保證學生智育健康發展的同時,也肩負著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這是因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智育的基礎,智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主要體現在課堂的學科教學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而思品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最重要載體,思品課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渠道。如教科版七年級思品下冊,共五個單元,分別是“共同的責任”、“情感世界”、“無序與有序”、“我們的權益”、“走進社區”,其中絕大多數內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推進學校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與進步,具有其他學科教學無法替代的作用。
二、思品課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在思品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途徑是講授、訓練和陶冶。
(1)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要有健康的心態、良好的素質,以自己高尚的品行和淵博的學識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2)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封閉,減輕學生的逆反心理。
(3)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在思品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條件。這需要教師以情感溝通為橋梁,以真誠、尊重、理解的態度與學生交往,以一顆真誠之心、博愛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建立起平等、民主、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平等之愛,感受到世間的溫情和美好,從而樹立起積極平衡的生活態度。
(4)靈活有效、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肯定自我的舞臺,多肯定、表揚,分層教學、因材施教,課內活動、課外實踐……鼓勵學生樹立信心。
篇4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德育滲透;德育元素;功能模塊
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許多內容,蘊含著德育元素,如運動項目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球類項目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中長跑項目可以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通過對這些承載著“健心”“育心”功能的運動項目進行挖掘整理,分析其蘊含的德育元素,并將德育目標有機融入體育教學中,植根于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實現德育與體育的有機融合,既提高了體育運動項目的教育價值,又豐富了德育載體。
一、體育與健康學科的德育特點
不同的學科都有著體現本學科德育優勢的鮮明德育特點,體育與健康學科的德育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德育元素豐富,德育載體廣泛。體育與健康是一門以運動實踐為特點的學科,包含豐富的運動項目和健康教育知識,每個運動項目都有獨立的運動理論、比賽規則和運動技術,可以構成獨立的教學單元,實現特定的德育功能。
2.德育目標明確,德育針對性更強。體育運動項目具有不同的運動特點,所承載的德育目標也非常清晰和明確。如短跑項目以提高速度為主,中長跑項目以培養耐力為主,籃球項目講求團隊配合,這些項目所蘊含的德育元素不同,各自的德育目標指向非常明確,在體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德育的針對性更強。
3.德育實施自然,德育效果更@著。體育與健康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一門學科,為學生創造輕松的德育滲透環境,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接受“心育”體驗,這種潛移默化中進行的德育,既“健身”,又“育心”,更容易碰觸到學生的心弦,引發學生強烈的心理共鳴,德育效果也會更深刻、更持久。
二、體育與健康學科的德育元素
體育與健康學科的德育元素有的以體育知識為載體,有的以運動技術為載體,有的是通過教師的榜樣作用來施加,有的是通過體育活動來體現。如球類運動項目承載的德育元素有團隊精神、合作意識,中長跑項目承載的德育元素有持之以恒、努力拼搏,跨欄項目承載的德育元素有克服困難、超越自我。這些德育元素植根于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德育與體育的有機融合,通過對體育學科教學內容的解析,有利于制訂德育滲透教學目標,進行德育教學設計,實施德育滲透。
三、體育與健康學科實施德育滲透的方法與途徑
德育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教學實施,體育與健康學科實施德育滲透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研究教學內容,解析德育元素,制訂德育目標。體育教師在選定教學內容后,首先要對教材進行詳細分析,全面解析教材所蘊含的德育元素,根據教學需要,制訂德育目標。
2.進行德育教學設計,制訂德育滲透方案。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按照目標統領教材理念,仔細研究承載德育元素的功能模塊或功能內容,對這些內容進行德育化教學設計,將德育元素植根于體育教學中,并按照教學環節和教學步驟,制訂完善的德育滲透方案。
3.組織體育教學活動,實現德育滲透目標。德育目標的實現最終依賴教學實施,體育教師要認真研究教學活動,創新教學模式,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嚴密組織教學,注重教學細節,努力實現德育滲透目標。
四、體育與健康學科德育滲透的實施建議
體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體育教學組織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在體育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增加了體育教學的實施難度,對體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師要加強師德修養,增強德育意識。教師是德育滲透的施加者,在德育教育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親其師,信其道”,要更好地實施德育滲透,教師必須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贏得學生的尊重,樹立教師的威信。這既是教師實施德育滲透的前提條件,也是教師應有的品格修養。同時,德育目標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和實施體育教學時,要樹立德育意識,強化德育使命感,在體育教學時注重德育滲透。
2.開發德育教材,建立德育功能模塊。教師必須認真分析教學內容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并使德育目標有機融入體育教學過程中,植根于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
3.嚴格課堂管理,規范教學組織。教學目標的實現離不開良好的教風和學風,德育滲透更是如此。嚴格的課堂管理,規范的教學組織,有助于創設良好的德育環境,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圍。
4.豐富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德育滲透不等同于德育教學,在進行體育教學時,體育教師要以體育運動知識與技能教學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切忌喧賓奪主,本末倒置,為德育而德育。
篇5
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人文素質課都是關于如何做人的教育課。作為政策性必修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長期的開設過程中,通過不斷地改革和完善,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課程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夠成為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人文素質教育同樣能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其核心是對完整人格的追求和培養,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其理性本質是道德方面的判斷和選擇,有助于學生正確對待自然、社會、他人和自己,正確認識國家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宗教法律。二者在教育目標上是一致的,在內容上交叉相融,相互滲透、相互補充。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按上級教育部門相關規定而開設,而人文素質課的開設則沒有上級教育部門統一的規定,因而出現了因校而異、百花齊放的局面。有些高校或教師因此教條地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和人文素質課分為兩個相對獨立、互不相干的教學體系,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和人文素質課兩者之間難以實現有機的融合、滲透,影響其功能和作用的充分發揮。
當今世界,隨著技術觀念的更新,技術不再被視為簡單掌握一門單純的技術,其內涵已變得日益豐富。“技術的意義是其內具有的促進人的思想、精神和能力發展的力量”,我們必須轉變純技術觀點的高等職業教育觀,培養目標由“技術工具”轉向“技術人文”,“技術人文”歸根到底強調的是一種“教育價值觀”教育,以人的尊嚴、勞動的尊嚴為中心價值觀,以健康、人與自然和諧、真理與智慧、愛心與同情、可持續發展等為核心,共同構建完整的教育體系框架。為此,高職院校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從而既能擴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又能滿足學生人文關懷和全面發展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人文素質課融合滲透的作用、意義
首先,只有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人文教育相互融合、滲透,才能形成大德育觀念。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而言,既要保證其政治性、原則性、嚴肅性,強化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教育為基礎的理論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同時也要在內容中融入人文內涵,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強化其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法治意識。就人文素質教育而言,要改變部分高職院校對學生的人文知識教育、人文精神培養重視不夠的現狀,開設針對學生的專業實際和與未來從事的工作崗位相適應的人文素質選修課、專題講座等,提高高職生的綜合文化素養。
其次,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長期以來,由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單一的政治教育功能,是有計劃、系統的、相對集中的教育過程,同時,理論是一個完整、系統、邏輯結構嚴謹的科學理論體系,包括中國化理論成果、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等龐大的系統內容,而高職院校學制短、學生文化基礎和認知水平相對較弱,系統掌握理論的能力較差,效果欠佳。因此,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應針對高職學生的客觀實際和成長規律,創新教育方式,把人文教育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滿人文關懷,才能真正得到學生的心理認同和自覺接受。
再次,拓展人文教育的途徑和空間。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有其自身的內容、功能和特點,所以,加強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就是要重構健全人格養成的教學體系,加強現有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的整合,重視校園文化和實踐基地的環境建設,將人文教育貫穿于專業教育始終。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人文素質課融合滲透的建設路徑
(一)構建“一體化”的大人文課程體系
從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出發,進行“一個渠道,多方滲透,三類活動”的一體化大人文教育體系的頂層設計,將思想政治、人文素質、心理教育等公共基礎課程相互整合、融通,根據學生職業發展需要具備的關鍵能力,架構社會與政治、文學與藝術、歷史與文化、自我與人生、科技與人類、創新與創業、溝通與管理等七大課程模塊,每個模塊開設3~5門課程,由于學制所限,高職院校人文素質課程開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抓住其中一些核心I域設置一些精要的課程,課程設置應圍繞職業生涯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并具備相關專業的人文素養來進行,培養具有堅定政治立場、優良思想品德、高度敬業精神、睿智思維方法、積極合作意識、終身學習能力等會做人、會做事、會學習、會審美、會生活、寬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一體化”的大人文課程體系遵循針對性、開放性、理實一體化、考評一體化、必修與選修結合、靜態與動態結合等原則,通過模塊化系統設計,構建以課程教育為核心,延伸三個層次的專題實踐項目(人文講堂、活動熏陶、修為內化),開展與專業緊密結合的多內容、多形式、多層次的綜合素質活動,對學生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進行全面滲透和立體熏染,使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做到時時、處處、人人,最終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人文素質課目標一致、價值同類、功能互補、方法互借、資源共享的目標。
(二)實施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實踐是職業技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實踐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實施也有著莫大的影響。大人文課程不是封閉式、獨立型的育人體系,而是以理論課程教學為中心,突出實踐教學環節,以深化課堂教學,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空間。大人文課程推行理論教學模塊化、實踐活動項目化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以理論課程教學為中心,對應設計三個層次的實踐教學環節(實踐一:人文講堂,實踐二:活動熏陶,實踐三:修為內化)延伸、補充和深化課堂理論教學內容,將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有機融合,將大人文教育課程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活動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通過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將大人文專任教師和學工、團委、宣傳部等職能部門都納入育人體系中,理論教學由人文社科部專任教師承擔,項目化活動由黨辦、宣傳部、教務處、學工處、團委等職能部門協同人文社科部共同完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評價共同構成學生的課程總成績,形成各部門互相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合力的育人一體化、理實一體化、考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三)采用行動導向的教學評價方式
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是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實效性的重要保障。一體化大人文課程教學的主要功能是教育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做事,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政治素質,考核評價客觀存在著課程教學過程評價與育人效果評價的雙重定位,而以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和人文課程的評價制度往往偏重于理論知識及終結性考查,很難發揮評價機制對學生發展職業人文素養的導向作用。
必須打破傳統單一的一考定成績的終結性評價方式,建立行動導向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體現過程性評價和成效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職能部門評價相結合、學生自我評價與學生互相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原則。既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更關注他們的行為表現、學習成效。成績評定涵蓋課程學習的全過程,包括到課情況、課堂參與、校內外實踐教學活動表現及成果、作業完成、學校素養積分等環節,實現教學評價全程化,體現行動導向、知行合一的科學質量觀。
篇6
關鍵詞:高中;語文;人文精神
教育是培養人的教育,注重彰顯與喚醒人的價值。而語文是一門注重培養人文精神的學科。所謂的人文精神是一種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為本位的知識意向與價值取向,其主要內涵是關于人的存在意義的思考,關于人類對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以及自由、自覺、超越的精神。高中生已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他們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高中生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對高中生的人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語文教育應該是一個充滿人文內涵、充滿人性之美和生活情趣的學科,但是在教學中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老師過于重視語文基礎知識,注重提高學生的分數,但是卻把語文課堂變得枯燥無味,沒有一點情趣。因此,教師必須重視高中語文課堂人文精神的滲透,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養。
一、教師應該貫徹新課標的要求,樹立科學的人文的語文觀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勇于跳出應試教育的怪圈,不要只強調統一的答案,而要在教學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一些老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將精力都運用到文言文基礎知識的運用上,用整整一堂課的時間講解虛詞、實詞等,但卻忽略了古文中所蘊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古文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因為它們蘊含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文的內容與價值,并引導學生用現代觀審視古文作品,評價古文在現代社會的意義與價值,讓學生樹立自己的觀念,有自己的思想。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深刻理解語文的本質,樹立科學的、人文的語文觀,構建能夠反映語文精神的基本價值體系。同時,語文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積極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與素質修養。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只有自己具有的深厚的人文素養,才能在教學工作中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人文精神。
二、創新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建設語文人文課堂。
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與人文精神的核心不謀而合,都強調以人為本。在高中課堂滲透人文精神,首先要構建一個人文化的教學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才能開展人文教育。那么如何構建人文化的環境呢?教師應該主動構建新型的師生的關系,融洽教師與學生的環境,重視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其次,教師應該積極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一個教師對學生的愛。在創設教學環境時,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課堂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教師應該寬容的對待學生,對于學生的過失與錯誤等,教師應該包容諒解,給學生自由成長的空間。最后,教師還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自覺調整學習心態,選用合適的學習方法。
三、仔細研究新教材,發揚新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高中語文新教材相比于傳統的教材有很大創新,人文性顯著增強,教材不僅關懷人的存在與發展,而且注重對學生思想的情感熏陶。如,必修課中設置的專題:“向青春舉杯”“像山一樣思考”,這些專題切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讓學生們體驗青春的激情與困惑;讓學生們回顧自己家鄉的山水,重溫鄉土情懷。在這些文質兼美的文章的熏陶下,學生會走的更遠,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觸摸世家的真善美,感受人世的歡樂與凄涼。如,在《紫藤蘿瀑布》,學生走進著名作家宗璞筆下的紫藤蘿,感受紫藤蘿花開的燦爛,感受到紫藤蘿的堅韌,從而感受到生的美好與生命的永恒。在《我與地壇》中,學生們可以感受到史鐵生對人生的沉思,體驗作者對世界獨特的感悟方式。在《夢留天母吟留別》中,學生們可以感受到大唐詩人李白放蕩不羈的個性。在《雨巷》中,學生們可以體會到悠長、纏綿的眷戀,感受到詩人的凄清、哀怨、惆悵。高中生的人生經歷有限,通過這些優美的篇章,學生們可以豐富自己人生情感,擴展自己的視野,敏銳的感受生活、感受生命。
四、開展課外活動,讓人文精神走進生活
生活其實就是一個更大的語文課堂,許多人在演繹著自己的人生。教師應該擴大視野,不能將語文局限于課堂,或者局限于考試。語文本身就產生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因此,教師必須加強語文與自然、生活、社會的聯系,讓語文豐富起來,精彩起來。在這些實踐中,學生們學會了觀察、發現、體驗語文知識,也提高了語文的應用能力。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組織音樂會,讓學生們感受音樂,并書寫自己的感受。或者,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觀看優秀的影視作品,讓學生們感受到不同的文化與情感,并相互交流,并積極寫影評,讓大家選出最優秀的影評。或者組織學生做社會調查,讓學生們加深對社會的了解,增加對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或者,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家鄉文化調查,讓學生們感受到家鄉的歷史文化,加深對家鄉的了解與愛。
五、創新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人文評價
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滲透人文精神,教師就必須改變評價方式,不能用分數來評價學生,也不能將分數作為教學評價的標準,教師必須更加重視學生的發展。語文課程評價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允許學生發出不同的聲音,給學生自由成長的空間。每個學生的人生體驗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對一個問題的思考與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見解,并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勇于表現自己。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應該以肯定與表揚為主,高中生自尊心較強,教師的褒揚與激勵能夠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們體驗到語文課的魅力。
結語:在語文課堂中堅持滲透人文精神,讓人文情懷回歸到語文課堂,讓學生們熱愛語文課堂,熱愛生活,為他們的人生打上最亮麗的人文精神底色。讓學生們學會尊重、愛、寬容與理解,同時充分張揚學生的個體精神,擴展學生的語文學習空間,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語文教育的本質。
參考文獻:
[1]金文娟.讓語文課堂閃耀人文性的光輝[J].考試周刊.2012(02)
篇7
所以當銀行的短信提醒服務從免費到付費后,仍有很多客戶向銀行訂購了這項服務。但是錢付了,服務卻沒享受到。向銀行投訴,卻如石沉大海,這是為什么?
近日,陳先生就面臨這一系列問題。而面對《投資者報》記者的采L,中行有關部門也不能給出合理解釋。
業內人士分析稱,現在銀行的客戶服務越來越多元化,但只有做到系統化、效率化,才能讓客戶在遇到問題時,輕易就能得到解決。而不是花費了時間和精力,問題仍然無解。移動化對銀行服務是一種補充,但銀行服務必須跟上。
短信提醒莫名失靈
很多人對于銀行的短信提醒費一定不陌生。短信提醒費指的是,銀行賬戶資金有變動,銀行會發送短信告知儲戶,而這個費用是每個月收取的,從2元到5元不等。在銀行網點辦理銀行卡時,柜臺客服一般會咨詢客戶是否開通。
近日,中行的常年老客戶陳先生對該行的短信提醒服務非常困惑,每月2元的費用照收,但是資金發生變動時卻收不到短信提醒。
陳先生告訴《投資者報》記者,他自2011年10月1日訂購了中行每月2元的短信提醒服務。但當今年3月10日其中行賬戶數百元錢款被扣除后,陳先生并未收到相關提醒。
3月11日,陳先生發現此問題聯系中行客服進行咨詢,當日客服稱“由于問題復雜,暫時不能解釋此問題,需要3個工作日可以獲得回復”。當日,陳先生手機上收到短信:“您所反饋內容的查詢編號6584368491,請您留存,以備后查”。
別說3個工作日,一周都過去了,陳先生并未收到回復,于是,只能再打中行客服電話進行查詢。這一次,客服說,最晚10個工作日給出答復,但目前一個月過去了,陳先生仍未獲得只言片語來自于中行客服的主動解釋。
接到陳先生投訴后,記者聯系中行有關部門咨詢,一位楊姓工作人員稱,在后臺查到陳先生通過該行手機端網銀取消了短信提醒服務。但經陳先生在網銀界面上再三確認,他并未取消該服務。
為了準確起見,陳先生又到中行北京木樨地支行查詢,一位魏姓柜臺經理查看銀行電腦后確認:陳先生的卡的確有短信提醒功能、手機號也是對的。
在3月30日,中行又扣除了陳先生2元短信提醒費,陳先生點進網銀還是提醒“該賬戶已開通短信服務”。但隨后,陳先生賬戶又發生了4000余元的扣款也未收到短信提醒。
客戶服務運轉不暢
那么,為什么陳先生還收不到已經定購的短信提醒服務呢?既然中行不能給出合理解釋,《投資者報》記者又走訪了民生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招商銀行位于北京青年路的各家分行,希望在對比中尋找答案。
其中,農行、招行的大堂經理告訴記者,“這種情況很少發生。或許是因為手機當時的網絡或者信號不好。”但中行為何多次都不提醒,這些銀行工作人員也不明就里。
中行95566電話客服兩次都未能幫陳先生查出原因,不免讓陳先生對其效率產生不滿。在被問到工號是多少時,中行客服工作人員均稱:“我們沒有工號,只有姓名可以提供。”
據了解,銀行客服人員非常龐大,客戶記住姓名并非易事,而且很可能有重名的情況存在,對銀行來說也不方便尋找相應員工。那么,中行的客服為什么不能提供工號呢?事實上,工號在當前的服務行業已經相當普遍。
陳先生對于中行客服水平不滿之后,想在客服電話中進行投訴,卻發現95566龐大的按鍵系統中,唯獨缺乏“投訴”按鍵,只得通過掛失按鍵勉強聯系客服。對于任何服務機構來說都普遍設置的投訴功能,為何中行恰好“遺漏”了呢?總的來說,陳先生的體驗非常失望:“這不是賬戶金額變動多少的問題,而是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銀行服務體系出現嚴重紕漏的問題。”
多元服務應該到位
《投資者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大部分銀行對賬戶交易提醒短信服務均設置了免費金額門檻,有的銀行是300元,有的銀行是500元。據招行北京青年路支行工作人員介紹,一般的資金動態招行設有免費觸發短信機制,但是300元以下的并不會發短信提醒。如果不想錯過任何一次資金變動,可以考慮訂購每張卡每月3元的短信提醒服務。
民生銀行自去年10月27日起,對于民生借記卡賬戶在任何渠道發生的人民幣單筆交易300元以下的各類交易,均不再發送短信提醒。
與此同時,不少銀行選擇通過其手機銀行APP客戶端或微信服務號來向客戶發送賬戶交易提醒信息,且不收取費用。民生銀行表示,客戶可通過關注微信“中國民生銀行”公眾號,簽約微信賬戶即時通,實現筆筆交易提醒。
一些銀行客戶對記者表示,用APP平臺或微信服務號接收賬戶余額調整需要在非常平穩的外部網絡環境下,但有時身處網絡信號不好的地方,客戶可能無法及時收到這些信息。相比較而言,接收短信比較靠譜。這也是很多客戶選擇繼續付費訂購銀行短信提醒服務的原因。
篇8
[關鍵詞] 靜脈輸液;監控管理;投訴;醫療糾紛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7(c)-015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smart infusion monitoring system on improving patient complaints and medical disputes in pediatric outpatient transfusion room.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3 to October 2014, in Pediatric Outpatient of Yan'an People's Hospital, 192 school age children with intravenous infusion in mart infusion monitoring system transfusion room were selected as smart monitoring group, at the same time, 180 school age children with intravenous infusion in ordinary transfusion room were selected as ordinary infusion group. In smart infusion monitoring system transfusion room, each infusion room set up 10 monitoring points, it took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n intravenous infusion. The complaints factors of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complaints and disputes, patient satisfaction, adverse reactions, nurses working efficienc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complaints rate in smart monitoring group was 7.81%, which in ordinary infusion group was 25.56%, this in smart monitoring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ordinary infus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medical disputes in two groups were 2.60%, 8.89% respectively,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0.00%, 2.22% respectively, these in smart monitoring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ordinary infusion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P < 0.01). 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scroes in smart monitoring group was (9.25±1.25) scroes, and that in ordinary infusion group was (6.74±1.83) scroes, this in smart monitor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ordinary infus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In smart monitoring group, the nurse transfusion operation time was (5.6±2.1) min, transfusion room work time was (2.4±1.3) h, the nurse in and out times was (24.0±0.2) times/d; in ordinary infusion group, the nurse transfusion operation time was (8.5±2.4) min, transfusion room work time was (6.5±1.8) h, the nurse in and out times was (74.0±0.1) times/d, these in smart monitoring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ordinary infusion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Smart infusion monitoring system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patient complaints, improve medical disputes, reduce adverse events and improve nurse efficiency.
[Key words] Intravenous infusion;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Complaints; Medical malpractice
靜脈輸液具有可調節藥物濃度且起效快等優點,已成為臨床最常見的治療措施[1-3]。然而,靜脈輸液耗時長,易引起患者急躁情緒,私自調快滴速,造成醫療隱患;陪同家屬的精力分散以及醫護人員的繁忙易造成輸液結束后未及時處理,引發靜脈回流、空氣栓塞等醫療事故[4-6]。據報道[7-9],臨床上50%左右的投訴與靜脈輸液相關。保證輸液安全,提高輸液效率是目前眾多醫院面臨的問題。延安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于2013年12月開展智能輸液監控系統試點工作,我院兒科設2個試點輸液室,共設置20個監測點。本研究選擇靜脈輸液學齡期患兒為研究對象,與普通輸液比較,智能靜脈輸液監控管理可顯著減少患者投訴,改善醫療糾紛,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提高護理工作效率,值得臨床推廣。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0月于延安市人民醫院兒科門診就診并在智能靜脈輸液監控系統輸液室輸液的學齡期患兒192例為智能監護組,其中男90例,女102例;年齡6~13歲,平均(9.81±2.31)歲;感冒發燒68例,上呼吸道感染66例,支氣管炎36例,其他20例;手部輸液136例,足部輸液44例,頭部輸液12例。選擇同期于普通輸液室輸液的學齡期患兒180例為普通輸液組,其中男95例,女85例;年齡6~13歲,平均(9.56±1.91)歲;感冒發燒70例,上呼吸道感染68例,支氣管炎32例,其他10例;手部輸液128例,足部輸液42例,頭部輸液10例。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智能輸液監控系統
我院智能輸液監控系統包括5個硬件以及5個軟件模塊。5個硬件模塊分別是:①液體監控裝置,傳感器位于掛鉤上,通過傳感器實時對剩余液體量以及滴速進行監測。②患者及醫護人員操作裝置,在智能監護室的床位均配備操作面板,包含設置、運行、呼叫等功能,同時操作面板設置權限實現不同級別醫護人員的使用。③數據通信裝置,采用有線、無線結合的通信傳輸方式。在每個輸液配置一個小型中轉器,通過中轉器將各病床操作面板數據傳輸至醫院數據處理中心。④視頻監控記錄裝置,在每個智能輸液室配置2個無死角攝像頭,以及數據集中處理裝置。通過PC機、無線或有線方式與值班室的監護電腦相連。⑤數據處理裝置,核心是操作面板系統與數據集中器,系統程序運行處理,實現數據的復雜運算。數據處理器將值班室輸出指令傳達至病床輸液裝置,實現遠程多點控制。
5個軟件模塊:患者資料管理模塊;藥品資料管理模塊;輸液記錄管理模塊;輸液監控管理模塊;安全管理模塊。主要功能:①對患者資料進行有效管理,實現數據與醫院數據中心對接;②輸液時間、輸液藥品、輸液用量進行實時監控;③合理調節輸液速度及輸液結束時自動關閉輸液裝置以及報警功能;④滴注方式選擇以及合理用藥監護;⑤實現輸液室可視,醫護人員可實時觀察患者狀態。
1.3 方法
普通輸液組:按以下五步操作:①輸液前做好患兒的心理護理;②做好輸液物品準備;③選擇合適的血管;④正確的穿刺方法;⑤妥善固定。
智能監護組:①輸液前做好患兒的心理護理。②護士通過操作板,輸入患者信息,實現與醫院數據庫對接,系統中心反饋輸液藥物及滴注方式。③護士確認核對后,進行常規輸液操作。④設置輸液初始值,運行輸液設備。⑤醫護人員可通過可視化設備觀察患者狀態。⑥患兒出現不適,家屬可通過操作板“呼叫”按鈕與輸液控制中心聯系。⑦輸液達到設定閾值,控制中心收到提示信息,安排護士前往處理。⑧輸液結束,護士關閉輸液裝置;經過檢查后,進行下一個監護周期。
1.4 評價指標
統計兩組投訴以及糾紛情況,分析投訴原因;患兒及患兒家屬在醫護人員配合下填寫滿意度調查表。記錄統計護士輸液操作時間、輸液室工作時間及輸液室護士進出次數。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8.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有效投訴及醫療糾紛情況
兩組投訴主要原因有以下4點:①護士技術操作,主要為多次(≥2次)穿刺不成功;②服務態度,主要為護患溝通障礙、服務熱情不夠;③輸液環境,如輸液室環境嘈雜、兒童哭鬧等;④等候時間較長,致使家長焦急。
2.1.1兩組有效投訴情況 普通輸液組有效投訴46例,占25.56%智能監護組有效投訴15例,占7.8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其中,兩組在護士操作技術及服務態度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而在輸液環境及等候時間長方面比較,智能監護組顯著低于普通輸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或P < 0.01)。
2.1.2兩組醫療糾紛情況 普通輸液組發生醫療糾紛16例,占8.89%;智能監護組有效投訴15例中5例發生醫療糾紛,占2.60%,普通輸液組醫療糾紛發生率明顯高于智能監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在多次(≥2次)穿刺不成功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而在輸液環境和等候時間長引起醫療糾紛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
2.2 兩組患者滿意度評分
在輸液結束后,患兒及患兒家屬在專業醫護人員陪同下進行滿意度評分,智能監護組的滿意度評分為(9.25±1.25)分,普通輸液組的滿意度評分為(6.74±1.83)分;智能監護組的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普通輸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 2.734,P = 0.014)。
2.3 兩組不良反應
普通輸液組中4例(2.22%)患兒發生不良反應,分別是頭暈2例、胸悶1例、嘔吐1例,事后經監控發現,該4例患兒家屬私自調快滴速。智能監護組未出現不良反應。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χ2 = 10.412,P < 0.01)。
2.4 兩組的護士輸液操作時間
普通輸液組的護士輸液操作時間為(8.5±2.4)min,輸液室工作時間為(6.5±1.8)h,護士進出次數為(74.0±0.1)次/d;智能監護組護士輸液操作時間為(5.6±2.1)min,輸液室工作時間為(2.4±1.3)h,護士進出次數為(24±0.2)次/d,智能監護組明顯少于普通輸液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靜脈輸液即將藥物溶液由靜脈輸入人體,其優點在于起效快可調節藥物濃度[3-6]。靜脈輸液的流程一般為[7-8]:醫師開好處方后,由護士配藥送至病房,扎針滴注。滴注的速度一般根據護士經驗調節輸液器滑輪調節,剩余輸液量由陪護人員或患者關注,液體將要輸完時,陪護人員通知護士換藥拔針。學齡期兒童,抵抗能力較差,易感染患病[9-15]。靜脈輸液是兒科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措施,然而由于輸液耗時長,任何環節的疏忽都有可能導致各種醫療事故的發生,造成醫療糾紛[15-20]。因此,對患兒輸液安全有效地監護是保證患兒治療和安全的重要舉措。
我院于2013年根據具體情況,引進并建設智能輸液監控系統,于2013年12月正式開展智能輸液監控試點工作,兒科門診設2個試點輸液室,每個輸液室設10個監測點。我院智能輸液監控包括5個硬件,即液體監控裝置、患者及醫護人員操作裝置、數據通信裝置、視頻監控以及數據集中處理裝置;以及5個軟件模塊,即患者資料管理模塊、藥品資料管理模塊、輸液記錄管理模塊、輸液監控管理模塊、安全管理模塊。結合硬件和軟件模塊的精密結合,我院智能輸液系統具有較高精度、高標準、操作簡便的優點,可準確實現對患者資料的有效管理,數據與醫院數據中心對接,輸液時間、輸液藥品、輸液用量進行實時監控,合理調節輸液速度及輸液結束時自動關閉輸液裝置以及報警功能,滴注方式選擇以及合理用藥監護;并實現輸液室可視化,醫護人員可實時觀察患者狀態,如遇緊急情況,能夠第一時間及時處理。我院建立的智能輸液監控室是一套功能強大而操作簡便、具有實用價值的輸液監控硬件和信息管理軟件,實現了醫院輸液過程的全面自動化管理,是各種醫療機構對輸液過程監控和管理的理想選擇。
本研究選取靜脈輸液學齡期患兒為研究對象,考察了智能輸液監護系統和普通輸液對改善患者投訴及醫療糾紛的影響。結果顯示:兩組投訴主要原因是為多次(≥2次)穿刺不成功、服務態度、輸液環境、等候時間較長;普通輸液組共計收到有效投訴46例,其中因輸液環境、等候時間較長引起投訴有33例;智能監護組共計收到有效投訴15例,其中因輸液環境、等候時間較長因素引起投訴只有1例。兩組在護士操作技術及服務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在輸液環境及等候時間長方面,智能監護組均明顯低于普通輸液組(P < 0.01),說明智能輸液有效改善了輸液環境和等候時間,減少了投訴。普通輸液組中16例發生醫療糾紛,其中由于多次(≥2次)穿刺不成功3例,等候時間長8例,輸液環境5例;智能監護組有效投訴15例中5例發生醫療糾紛,5例均由于多次穿刺不成功引起。其中,護士操作及服務態度投訴例數較少,說明投訴及糾紛主要原因,不在于護士操作,而是輸液環境及等候時間長的影響;在輸液環境及等候時間長方面,智能監護組顯著低于普通輸液組(P
在患者滿意度評分調查以及輸液過程中不良反應中,智能監護系統顯著優于普通輸液組。普通輸液組中4例患兒發生不良反應,2例頭暈,1例胸悶,1例嘔吐,事后經監控發現,該4例患兒陪同人員私自調快滴速。由于智能監護系統,根據患者情況實時控制點滴速度,保證藥物濃度有效地控制了點滴的安全,智能監護組未發生不良反應。患者出現不適,陪同人員可通過操作板呼叫監護中心,可及時安排醫護人員處理。
本研究中普通輸液組的護士輸液操作時間為(8.5±2.4)min,輸液室工作時間為(6.5±1.8)h,護士進出次數為(74.0±0.1)次/d;智能監護組護士輸液操作時間為(5.6±2.1)min,輸液室工作時間為(2.4±1.3)h,護士進出次數為(24.0±0.2)次/d,智能監護組顯著少于普通輸液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這是由于智能輸液監護系統實現了對輸液過程的自動控制,輸液室醫護人員流通量顯著降低。輸液過程中出現異常過程監護中心會報警提示,護士無需定期巡視病房。患者可通過操作板通知監控中心,監護中心安排護士,護士處理時可迅速到達病房。這不僅減少了護士的工作量,也縮短了患者的等待時間;同時,因輸液室有監控,加強了護士的責任心,操作的失誤率有所降低,不僅使護士熟練了專業技能,也提升了其專業素養。智能輸液系統的投入使用減輕了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減少了輸液中的疏忽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與此同時,為醫院合理安排醫護人員,節約了人力財力成本。
綜上所述,智能靜脈輸液監控管理可顯著減少患者投訴,改善醫療糾紛,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提高護理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 蔡招輝.細微服務對改善門診靜脈輸液質量和安全的臨床價值[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2):391-392.
[2] 陳嬌燕,馮秀梅.護理管理干預對急診和門診靜脈輸液質量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4,25(18):2797-2798.
[3] 項錦鏡.優質護理在急診小兒輸液室中的應用效果[J].醫學信息,2014,27(38):202-203.
[4] 謝玉香.優質護理在降低急診小兒輸液室的糾紛投訴率的臨床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31):137-138.
[5] 楊驕,黃昭穗.便攜式智能輸液裝置在門診輸液室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8):148.
[6] 郭雯,王海濤.智能輸液系統的發展與應用[J].醫療衛生裝備,2012,33(11):95-97.
[7] 朱美麗,郭航遠,馬紅麗,等.以信息化為載體的智能輸液監視器應用[J].醫院管理論壇,2014,31(2):34-36.
[8] Rybak M,Lomaestro B,Rotschafer JC,et al. Therapeutic monitoring of vancomycin inpatients: a consensus review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alth-System Pharmacists,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and the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Pharmacists [J].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System Pharmacy,2009,66(1):82-98.
[9] 陳潔,王寧霞.細節化服務在門診輸液室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4):1332-1333.
[10] 張妍.門診輸液室護理中人性化護理的臨床效果分析[J].醫學信息,2014,27(35):52.
[11] 徐光憲,郭琳,陸偉,等.智能輸液監控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激光雜志,2014,35(9):119-121.
[12] 謝秀麗.門診靜脈輸液護理糾紛及防范[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3,12(12):413.
[13] 楊忠薈.優質護理在急診小兒輸液室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4,27(37):183.
[14] 李瑾,白霞.靜脈輸液引發醫療糾紛的分析及對策[J].醫學信息,2012,25(3):353-354.
[15] 余庭霞,吳玉美,滕紅娣,等.靜脈輸液安全管理的調查[J].護理研究,2013,27(15): 1454-1456.
[16] 侯文靜,宋相冬.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的臨床護理體會[J].河北醫學,2013,19(5):779-780.
[17] 張正萱,包小紅,宋彬蓉,等.改善兒科一日病房病人管理流程的效果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5):65-67.
[18] 廖莉蘋.門診輸液室護理中人性化護理的臨床效果分析[J].現代養生:下半月,2014,(6):237.
[19] 楊驕,黃昭穗.便攜式智能輸液裝置在門診輸液室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8):148.
篇9
多媒體的作用,就是輔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輔助教師在教學中突破用其他教具或儀器難以突破的難點的一種手段。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是對課堂教學手段的補充和提高。
一、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
1.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把現代教學技術引入課堂,這本身對學生就是一種強大的誘惑,而教學的趣味性和直觀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透鏡”內容中,教材的插圖變成多媒體計算機上的動畫片,集圖、文、聲、色等多種信息于一體,通過“透鏡”,大胖子“變成”小孩,而小孩也能“變成”大個子,這些過程都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
2.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改善教學手段,突破教學難點
需要通過抽象思維來解決的概念,運用多媒體能模擬常規教學手段難以完成的演示實驗,從而變復雜為簡單。
例如,在“透鏡”內容中,透鏡成像作圖是難點,我們通過多媒體,把光線通過透鏡的瞬變的物理過程呈現出來,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3.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信息容量大,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實現圖、文、聲、色并茂,形象鮮明,從而加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接收和記憶過程。
例如,在“透鏡”內容中,用激光聲伴隨著光線延伸,附近加上必要的文字說明。從而使教學結構更合理,使學生在娛樂中“消化”了關于“透鏡”的知識,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原則
由于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巨大作用,所以現在學習和使用多媒體的教師越來越多,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用多媒體來展示,讓多媒體服務于教學應遵循一定的原則。
1.教學性原則
(1)選取常規方法無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觀察不清的內容。
(2)選取課堂上用常規手段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
(3)能通過提供與教學相關的媒體信息,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2.可操作性原則
課件的操作要盡量簡便、靈活、可靠,便于教師和學生控制。
3.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無疑是課件評價的重要指明之一,尤其是演示模擬實驗,更要符合科學性。
4.簡約性原則
課件展示的畫面應符合學生的視覺心理,畫面的布局要突出重點,同一畫面對象不要太多,避免或減少引起學生注意的無益信息干擾。
5.藝術性原則
課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還要使人賞心悅目,使人獲得美的享受,美的形式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優質的課件應是內容與美的形式的統一,展示的對象結構對稱,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審美性。
6.適度運用原則
適度運用原則就是利用認知學習和教學設計理論,根據教學設計,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創設情境。
7.適度信息量原則
篇10
關鍵詞:物理教學;多媒體技術;合理使用
一、利用多媒體,創設物理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學習興趣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習效率。物理學是初中主要課程之一,它深奧、抽象,又充滿邏輯推理,因此不少學生感到物理難學。教學中引入圖、文、聲、像并茂的多媒體課件,可將單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達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有機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物理教學質量。例如,可在學習慣性知識前,展示一組百米運動員跑到終點沒有立即停下的視頻;在教學“聲的產生和傳播”一課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自然界中幾種動物的叫聲和小學生的歌聲。創設物理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與教師形成互動,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二、利用多媒體,使物理教學過程形象直觀
多媒體課件可以把微觀世界看不見摸不著的內容展示在學生眼前,有利于學生的認識。利用多媒體課件還可以將抽象事物直觀地表現出來。例如,學生很難正確完整地認識電流的形成、影響電阻的因素等,多媒體課件可化抽象為直觀,充分表現教學內容,便于學生的理解。
三、利用多媒體,節省課堂時間,擴大課堂教學信息量
力學中的受力分析、杠桿、滑輪等內容,電學中的電路,光學中光的反射、平面鏡成像、光的折射和凸透鏡的成像等,都需要用到復雜的圖形。只要鼠標輕輕一點,就可以使教學內容形象、直觀地展示出來,省去了大量板書的時間,省時、省力、美觀,提高了課堂教學時間的利用率。例如,“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運用多媒體將圖形、例題和凸透鏡成像模擬實驗、板書做成課件,在一節課中既節省了板書和畫圖的時間,又使學生弄清了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省下來的時間可用于補充課本以外的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在相同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
四、利用多媒體,輔助物理實驗教學,增強實驗效果
實驗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有些實驗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多媒體輔助物理實驗,將起到直觀形象、重復再現等作用。例如,可將日月食、潛水艇、托里拆利實驗等運用多媒體演示出來。電流究竟是如何產生的,無法用實驗來直觀演示,利用多媒體演示電子由電壓高向電壓低的方向流動,電荷的定向移動都歷歷在目,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電流的方向。多媒體手段的運用,雖然豐富了課堂教學,給教學帶來活力,但多媒體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果處理不當,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主要是由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①多媒體課件制作質量偏低。大多數教師不會制作多媒體課件,并且網絡上的課件較多,部分教師習慣套用現成課件。不同地區、不同教師、不同對象應用的課件也不同。套用相同的課件,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集中,降低教學效果。②喧賓奪主。有些課件界面設計過于花哨,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對知識反而視而不見,產生負面影響。總之,我們在物理教學中必須合理地、科學地運用多媒體,課件制作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只有正確認識多媒體技術的優缺點,才能更好地體現出多媒體的功效,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