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的現代詩短范文
時間:2023-03-16 11:23: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艾青的現代詩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現代詩歌 誦讀 品味字詞 揣摩手法 聯想 寫作
詩歌是通過精煉、生動、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來創造鮮明獨特的形象,構成優美而深遠的意境,能夠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抒發作者思想感情,表達作者理想愿望的文學體裁。而現代詩歌在感情抒發上則顯得更加奔放,其不受舊體詩嚴格的格律所套,不講究語言外在的格律,只注重詩歌內在的旋律與和諧的節奏。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對詩歌都比較感興趣,因為詩歌富有節奏,有些詩歌用韻整齊,讀起來瑯瑯上口,很有音樂的美感。“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對詩歌感興趣,就為學生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內因條件;并且,因為有興趣,就不會感到負擔過重,這是一種積極的減負措施。但是,現在的詩歌教學卻令人擔憂,老師對詩歌單元不夠重視,認為在課堂上讀一讀,了解一下作者的思想就行了,學生也不會花多大氣力去學詩歌。上到初三,因為課程緊張,詩歌單元往往成為自讀單元,教師不再講解,學生自然也不會去閱讀。詩歌為何成為附屬品,可有可無?我看是跟現在的考試制度有很大關系。中考、高考作文是每年的熱門話題,前幾年寫作要求是“除詩歌外,其他文體不限”,現在雖然寫作要求有一條是“文體不限”,但歷年來也極少有考生寫詩歌,滿分作文也從不是詩歌。為了迎合考試和閱卷老師的口味,在教學與考試當中,詩歌被逐漸排除在外。再看看現在的文壇,著名的詩人有哪些?屈指可數。小時候,我讀過席慕容的詩,讀師范時讀過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那詩中優美的意境深深影響了我,讓我對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但現代詩歌似乎沒有了發展,即使有發展,也是比較緩慢的。其他的如小說、散文卻是得到迅猛發展,小說家、散文家如雨后春筍般涌出。試想一下,學生在學校沒有了讀詩的興趣,以后還會有寫詩的興趣嗎?所以詩人少也在所難免了。這樣看來,現代詩歌的教學在初中就應該重視起來。
那么,在教學中,應該怎樣進行詩歌教學,讓學生對詩歌感興趣,獲得美的享受,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并產生寫作的欲望呢?
一、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感受詩歌語言文字的美。
在閱讀的過程和方法中,《語文標準》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而且貫穿于各學段的目標當中,即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屏棄繁瑣的分析,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和思考來感受課文內容?!痹谡Z文課上,只聽見老師的滔滔不絕、不聞學生的瑯瑯讀書聲的語文閱讀課,不是好的語文課。詩歌具有獨特的形式,富有美感節奏感的詩句更是適合朗讀。誦讀,相對于文字來說是具體的,是形象化的。朗讀得好的,是基于將相對抽象的文字,經過自己的充分想象,激活成具體的、有情感的形象,之后用聲音表達出來。艾青說:“詩必須有韻律?!苯虒W中,緊緊圍繞詩歌的這一特點反復誦讀,就能使學生進入到藝術氛圍中,加強對詩歌美的感受。
我在教學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歌的時候,用了最樸素卻又最有效的方法:朗讀法。朗讀時,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分散讀,個別朗讀,教師范讀或聽錄音,齊讀,齊背。我先讓學生自由讀幾分鐘,初步感受詩的停頓、節奏、重音。這個時候,學生還不是把握得很準。然后由一兩個同學來讀詩歌,其他同學參與評議。評議也是可以有多種形式,師評生,生評生,生評師。讀讀議議中,學生逐漸體會文中的感情了。接下來聽錄音,標節奏和重讀的詞,一般來講,能鮮明地表達詩人的感情的詞語,包括中心語和修飾語,就應該重讀。然后分散朗讀。一次次地朗讀,學生對語調、語速的快慢、音長音短、節奏、重音也就把握得較好了。每讀一次,也是學生對文本推敲一次,理解也就更深了。這個時候,老師也要來一次聲情并茂的范讀。范讀是引導學生進入詩情的先導。一首原本不起眼的詩歌,通過教師范讀(或放錄音帶),可使學生迅速進入意境。我在范讀這篇課文時,“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一句,我讀得輕緩抒情,學生評價時說好像看到了太陽冉冉升起,光明就在眼前。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就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愛和最美麗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在朗讀聲中顯現出來。
二、品味推敲詩題和字詞,揣摩藝術表現手法。
今年的中考現代文閱讀題注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考查和培養,注重選材的教育功用與人文價值的充分體現。詩歌賞析題目前尚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考查內容較為淺顯明了,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能力、對于誦讀詩歌的語感表達能力、品讀詩歌進行情境體驗的能力、對詩中人物形象的認知能力等?;谶@樣的要求,在教學中就要重視培養學生理解和品析能力。要理解一首詩,就要抓住詩的題目和關鍵詞。有許多詩的題目就點出了詩的主旨。余光中的《鄉愁》,題目告訴我們他在詩中抒發了思念家鄉思念祖國之情,《雨說》的詩題點出春雨告訴孩子們要笑著生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寫出天上的繁華。通過推敲詩題,往往可以初步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情感基調、寫作視角等,為進一步揣摩藝術手法打下基礎。
推敲詩歌的字句,要注意詩中最傳神的字詞。從這些字詞,往往可以感受詩人寫詩的用意。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歌,詩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間,體會詩歌的感情可以從詞語的感彩入手,抓住關鍵詞語(即“詩眼”)所蘊含的豐富感情,比較各種不同詞語句式表達感情的不同效果,就可以挖掘出感情之“泉”。例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我也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我問學生:為什么不用“清脆的喉嚨歌唱”?學生通過比較認識到“嘶啞”一詞寫出鳥兒飽受折磨,痛苦不堪,這樣寫實際也寫出中國人民受盡帝國主義者的蹂躪,更能突出作者對侵略者的憤恨。
詩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很強,表達技巧相當豐富,如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暗示等表現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對偶、排比、反復等修辭手法。如何指導學生把握詩歌運用的藝術手法?這就要指導他們體味詩中所運用的物象、由物象所構成的意象及其象征意義,從而看詩詞的意境。詩中的意象看似隨意,實際都是詩人精心選擇的。例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土地、河流、風、黎明等這都是客觀事物,加入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則為詩的意象了。這些意象都有特定的內容?!巴恋亍毕笳髟馐軕饋y、受苦受難的中國和人民,“河流、風”象征憤怒的人民,“黎明”象征光明的未來。作者運用這些意象表達了一種刻骨銘心的愛國主義感情。詩歌是高度凝練的藝術,語意的跳躍、意象的模糊,要靠讀者的想象。沒有想象和聯想就沒有詩歌?!跋胂蟆笔菬o中生有,聯想是“由此及彼”。指導學生理解詩中的意象,就應指導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補充詩里沒有的內容,聯想詩里的言外之意。如何其芳的《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未來的事物”、“生長的力量”、“一陣微風”、“一片陽光”,這里運用比喻,從這些比喻中,可以聯想到什么?學生通過對詩的反復朗讀和思考,自然會體會到前兩個比喻概括了“少男少女”的特點,他們充滿青春和活力,代表了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后兩個比喻寫出詩人的歌聲要像“微風”一樣吹拂少男少女,像“陽光”一樣溫暖少男少女。推敲字句,可讓學生學習語言的凝練;揣摩藝術手法,又讓學生了解到詩歌創作的技巧,為寫詩打下基礎。
三、堂上推薦和課外積累優秀詩作,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遍喿x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是搜索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主要途徑。語文課程的閱讀同樣也應該這樣理解。
呂叔湘說:“問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力于課外閱讀?!遍喿x是人們獲取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一個人的思想成長史,就是他的閱讀史。從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是給學生打造的一筆終身財富。由于考試和教育評價體制改革的滯后,應試教育的格局迄今尚無根本改變。因此通過大量閱讀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這一簡單有效的方法,多數老師不愿實施。我在教學中除了規定學生每學期閱讀名著之外,還向學生推薦優秀詩篇。這一年中,推薦了《再別康橋》、《死水》、《中國的土地》,詩歌集《繁星、春水》等等。我每周堅持開設“閱讀課”,每次都有一個專題。在詩歌閱讀交流課上,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同學之間也相互推薦新詩。一個學年下來,每個學生就讀了幾十首現代詩。有些詩歌是高中才學的,現在他們才讀初一就已讀得瑯瑯上口了。在課外的積累中,學生會發現,沒有任何一種文學語言比詩歌的語言更凝練。詩歌語言與其他文學樣式的語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煉性、跳躍性。詩歌語言構建的意象在我們面前展開,能積極地拓展我們的視野,使我們的聯想與想象獲得巨大飛躍。這優美雅致的語言,給我們無限音樂般的享受。詩讀得多了,就會產生寫詩的興趣,所以閱讀的目的是為了創作。
四、用教師的寫作來激發學生創作詩歌的興趣。
現在的初中生,向師性和模仿性是很強的。一個能說一口流利普通話、能寫一手好字、能寫好文章的老師,我相信他一定受到學生的歡迎。他的學生也必定會模仿他的字,模仿他寫文章。朱永新的論文《新教育實驗的理論與實踐》,其中有一個觀點說到師生共同寫日記,就是倡導師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學習生活,在寫隨筆日記的過程中,體驗生活,反思自己,促進超越自我。寫是形式,但寫帶動的是思考,是實踐。閱讀滋養底氣,思考帶來靈氣,實踐造就名氣。對他的這個觀點,我也有些自己的看法。教師堅持寫日記,大部分人可能做不到的,但如果能堅持寫文章,并拿出來和學生分享,這應該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我教學詩歌單元,也嘗試寫一些詩歌。在課堂上我滿懷激情地朗誦自己的詩。我的《游賀州姑婆山》、《母親是一面旗幟》這些詩都得到學生的喜愛。在教師的帶動下,學生也產生了寫作興趣,開始嘗試詩的創作。七年級的楊振宇同學寫的《愛與恨》,“有一種力量/能使干涸的海洋泛起波濤/能使百丈的寒冰融化成水溪/能使禿平的高山長成茂盛的森林/氣餒的人遇見它重現希望的陽光/它是那么偉大而神圣/但又那么平凡/那便是愛/是愛給予的力量/還有一種力量/能使和平的世界籠罩厚厚的烏云/能使美好的家園瞬間變為廢墟/能使美麗的草原變成干旱炎熱的沙漠/她來自每個人的心中/那便是仇恨/我相信/恨會隨時間逝去而變得暗淡/愛卻會散發熠熠光芒?!边@首詩雖稚嫩,也不押韻,但他看到愛的力量,聯想豐富,抒發了情感,實在難得。還有其他學生的如《夏夜》以明快的格調描繪兒童的奇思妙想,《蜜蜂頌》以樸素的語言贊頌蜜蜂奉獻精神等,這都是學生自己創作的小詩,他們能大膽想象,寫出不同風格的詩,這不正是現在教學所提倡的創新嗎?想象是創造的先驅,是人類騰飛的翅膀,詩歌的創作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意境;情感;古今比較;智慧
《斷章》是20世紀中國詩壇廣為傳頌的佳作,但這首流傳了半個多世紀的詩歌,卻只有短短四行: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卞之琳以其獨特的語言調度、朦朧的意象串聯、傳統的古詩結合,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品咂不盡的生命藝術空間。
《斷章》描繪了一幅靜止的風景畫,而且沒有開頭,沒有結尾,甚至沒有經過。詩人只是截取了最動人的一個瞬間:窗邊與橋上,兩兩相望,互稱風景。詩的上節擷取的是一幅游人觀景的畫面。它雖然是寫看風景,卻沒有洋洋灑灑地筆墨來描繪那小橋流水,只是在不經意間流露出那橋、那樓、那觀景的人,以及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畫把那若隱若現的背景留給讀者去想象。在詩的第二節,詩人將平凡的都容易被忽略的小橋、小樓、明月作了適當的巧妙安排,使之融為兩幅畫?!翱础焙汀把b飾”將本不相關的事物聯系在一起,使整首詩形分神聚。
縱觀整首詩,詩中用簡單的熟悉的意象勾勒出一幕愛與被愛的“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意境美。橋上人陶醉于這美麗的夜色中,卻完全沒覺察到一直悄無聲息的看著他的樓上人。而樓上人忘情于橋上人,周圍的一切也被他忽視了。他竟然也不知道,此時的他已經進入了別人的夢。橋上人愛著這風景,卻看不到默默關注著他的樓上人,樓上人也不知到自己正被別人關注著。詩人短短幾句就將這愛與被愛的情景刻畫的淋漓盡致,不禁讓人產生諸多遐想。
在很多人眼里,容易把這首小詩看成一首愛情詩歌,那種被各種外部因素所壓抑的單戀之情似乎在詩歌的字里行間隱隱透露,但是在卞之琳的散文《斷章的》中,卻讓我讀出了另一種情思,那不同于愛情的愛意。
卞之琳在散文《斷章的〈斷章〉》中勾勒了一幅美麗的江南水鄉靜謐夜景,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寂夜,燈光,小橋,平凡、蒼白的畫面,天天如是,年年如是。一切都在靜默,未曾啟封。……她只是一個傷心的女子,只是無意間走上這座小橋,倚在欄桿上,看著遠方的遠方……橋下的燈光,天上的群星太耀眼,太奪目,這般與她生命不符的景色,只會令她越發傷心、自卑?!@奇地發現不遠處一座樓房一張和自己同樣落寞的臉正朝向這邊。突然,那張臉笑了……她也笑了……就這樣,剎那間涌出一個叫做‘美好’的詞,它闖入了她與他的世界。這一闖,同樣是一生一世的記憶?!边@個故事,顯然講述的是陌生人之間剎那的相知相惜,而非男女之間的朦朧感情。卞之琳還在文末強調了“能在失意時遇到與自己冥冥中系有一點靈犀的人,是一種最美好的慰藉,最純真的幸福。我想,我的有緣人,就在不遠處”。可見,卞之琳在此表達的是一種在失意中,偶遇陌生人并產生相知相惜的知遇感。
這樣的有別于愛情的愛意在張愛玲的散文《愛》中也有體現。時間的交錯,彼此的相遇是那么湊巧,這樣的相遇或許就是我們所說的“緣分”。艱難的跋涉人生當中,在失意之時能有個人在精神上相互取暖,互為安慰,讓我們在感受人生的寂寞和蒼涼的同時也收獲了一分從容與美麗。這種情思也許比愛情更加的有味道。
在詩歌創作方面,《斷章》因為含蓄節制的情感表達,簡潔明快的意象運用,成為中西方詩學體系交融的經典。下面就以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為例,分析《斷章》與中國古典詩學是如何交融并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的。
首先兩首詩歌同樣都采用了虛實并舉、時空轉換的方法,可以說《斷章》繼承并發展了中國古代詩歌意境的創設手法。但《夜雨寄北》中的時空轉換、兩相對應較單一,它僅限在:“現在――將來、巴山――北方”這樣一組時空之中,而《斷章》則體現為:“現在:橋上――樓上”、“之后:現實――夢境”這樣的兩組時空。這樣一來,兩首詩雖同為四句,但其中各自所包含的內涵卻不一樣多,《斷章》的內涵要比《夜雨寄北》多出許多。
其次在詩歌的朦朧色彩方面,《夜雨寄北》不可與《斷章》同日而語。《夜雨寄北》雖然有人說是言妻,也有人說是言友,但無論如何,可以從題目中探測到一些情感。但是,《斷章》乍眼一看,根本不能知道詩歌的內容與情感,在標題上,《斷章》的朦朧效果就勝于《夜雨寄北》。在內容上,《夜雨寄北》所敘比較清楚,只是使用了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使人產生了朦朧之感。而《斷章》則不然,詩歌并沒有明確的指向,只是表現了“看”和“被看”的相對關系,但是程度如何,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斷章》的朦朧意味遠遠大于《夜雨寄北》。
通過比較,不難發現《斷章》在藝術表現手法方面與《夜雨寄北》有著關聯,這種關聯既有繼承,也有突破,使讀者在它身上既能看到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色,又能領略到西方現代詩歌的藝術風格,亦親亦疏,亦熟識亦新奇。
《斷章》僅僅四行,但是從中透露出來的智慧是不言而喻的,正如艾青所言:“深厚博大的思想,通過最淺顯的語言表達出來,才是最理想的詩?!彼谄降恼Z言中更喜歡淘洗,寥寥數句勝過千言萬語,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有些詩行,本可以低回反復,感嘆歌誦,各自成篇,結果只壓縮成一句半句?!?①他不去鋪展詩意把話說盡,而是使詩的意義通過風景等意象凸現出來,使讀者在有限的言語里收獲豐厚的詩意。
《斷章》為人所喜,百讀不厭,是因為它既有著濃郁的中國古典詩歌的影子,又有朦朧意境的展現,將詩中那種情、那種景逼真地鋪展在讀者面前,讓這首詩成為卞之琳的經典之作。
注釋:
①卞之琳.十年詩草[M].香港未名書屋,1941:241.
【參考文獻】
[1]卞之琳.卞之琳文集(上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洪輝.古代意象與現代視角的交匯――卞之琳《斷章》的審美特質[J].名作欣賞,2008(15).
[3]王玉琴.李商隱《夜雨寄北》賞析[J].文學教育(上),2007(3).
[4]葉維廉.中國詩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
[5]楊世明.唐詩史[M].重慶出版社,1996.
[6]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增訂本)[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7]章亞昕.中國新詩史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