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簡短美句范文
時間:2023-03-21 11:50: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四月簡短美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正是藏歷四月,好友從拉薩寫信來,說起每年這個時候在木如寧巴聽老人們頌瑪尼,隨著春光漸逝,迎來雨量充沛的夏季,這是一年中最平靜的時光。平靜并非單純來自空氣、陽光和煨桑的煙云,更多的來自那些頌念瑪尼的老人們。
老人們大多來自康區,早先移民到拉薩,有朝圣的、有經商的,如今生活在拉薩城中。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這些老人家每年在藏歷三四月間,每天聚在木如寧巴念誦瑪尼經咒:“嗡瑪尼唄美”或者“蓮師心咒”。
什么是瑪尼?法國學者羅伯爾薩耶在《印度-的佛教密宗》一書中引用孔澤在《佛教要義及其發展》中考證,“佛教大眾部信徒早就已經公開聲稱:‘佛陀以一個音節闡述了其全部教法。’” “似乎正是根據這種思想,才產生了越來越簡短的經文,它們容易被牢記心田,以便懷著對其靈驗有效性的堅定信念,而經常念誦之。” 這就是瑪尼。
瑪尼這種簡短的咒語或真言,在修行有成的喇嘛念誦下,妙不可言。我第一次被瑪尼征服是在1998年阿里圣湖瑪旁雍措,一夜借宿在湖畔其吾袞巴(鳥之廟),我住在管理小廟的老修行者院中。是夜月光朗映湖面,水波粼粼,我一人飽覽水光月色后,方才回屋休息,臨睡前聽到老修行者念誦瑪尼的聲音,低沉的喉音如潮水,而綿延的銅鈴如溪澗。那個晚上的聽瑪尼,成為我第一次的宗教啟蒙。后來讀書讀到凈空法師講佛經,說不同空間不同世界的人根性各不相同,生長在香積國的人,味覺最銳,可以吃飯悟道的;而我們南瞻部洲的人,聽覺最銳,可以音聲悟道――六祖惠能大師,砍柴時聽到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即悟。
在許多來自印度和尼泊爾的瑪尼唱誦CD中,瑪尼展示了優美的音樂性,最為著名的如堪布貝瑪千貝仁波切的作品《遙喚根本上師》,在拖長的頌念中加入了豐富的裝飾音;我喜歡的另一張唱片《米拉日巴道歌》雖然聽不懂意義,但那種溫淳隨著富有磁性的聲音和從容舒緩的旋律令人變得平靜;最好聽的當然還要數尼泊爾藉的藏族歌手瓊英?卓瑪(Ani Choying Droma)了。據說她在寺中念瑪尼的時候,被一個在尼泊爾旅行的美國吉它手發現,驚為天人,邀她合作出版了《cho》等唱片(我不太喜歡結合了印度音樂風格的那張《Dancing Dakini》)。近期新出版的《平靜心》中只有四支瑪尼曲,第一首《十一面觀音根本咒》令人欲罷不能,有一天我用了七八個鐘頭只聽這一首,那時我覺得,這世上不需要其它東西,只要有這支曲子就已經很富足!
可惜我不是音樂家,不懂音律,雖然喜歡一切美好的音樂,但不得入其門。從前,我的朋友顏峻為了練習發聲,跑去甘南草原上的拉卜愣寺,向修密的僧人學習藏密喉音的發聲方法。那時我請顏給我所在的雜志寫文章,固定收到他從甘南發來的學習手記,隨著他學習的深入,多少了解了一些相關的知識。比如說:藏密練聲的最佳地點是在河邊,因為這樣可以讓水聲蓋過人聲,當人聲穿透了水聲的時候,也就具備了足夠的強度。再比如:藏密發音有不同的風格或流派,而在拉卜愣寺則完整地保留著藏傳佛教格魯派密續傳承的兩種發音風格:舉堆和舉麥風格;還有(也是最重要的):藏傳佛教的發音方法本身就是修行的一部份――拉卜愣的老師在講解發音的決竅時說:聲音要從心里出來……
顏峻后來在音樂演出及作品中,大量使用采樣、拼貼、loop、噪音和即興的方式,創造出聲音的多維度空間。在我十分喜歡的音樂作品《蟲洞旅行電影原聲》中顯示了另一種廣闊與可能――一個由心的想象創造的世界,這個世界時而冰冷,時而溫暖,具有血流和拓樸的可能。
篇2
關鍵詞:激趣;想象;朗讀;拓展
我國古詩詞流傳千年,是文壇上的一朵奇葩。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學習古詩詞對了解我國古代的燦爛文化,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習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有著重要作用。詩言志,詩傳情,古詩凝練,魅力無窮。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各個學段的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明確的內容和目標,由此可見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古詩詞顯現的生活,畢竟與現在小學生的實際生活距離較遠,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因為它的語法、平仄等現在已經不常用了,如果對其籠統的進行全面教學,耗時費力不說,學了也沒有多大的用處。因而,小學階段的古典詩詞教學,更多的是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法上要根據自己學生的特點,靈活有效地授課。
一、以情激趣,激發熱情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長期以來,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不大,古詩文教學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教師在教學時特別需要創設與古詩詞相和諧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如臨其境深入感受。古詩詞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教學中我經常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韻律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詩詞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音律,有利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
在教學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時,可選擇古箏曲配樂吟誦,教師隨著明快的樂曲聲吟誦,學生從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聲、有小船的美的景象,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配樂讓學生練習吟誦這首詩,更能激發起學生吟誦詩的積極性,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師還可以借助掛圖、圖畫、簡筆畫等畫面,引導學生進入詩的優美意境。又如教學古詞《長相思》時,教師先用凝煉而有詩意的導語和優美動聽的音樂創設詩的情境,借助書上的插圖和布景,讓學生穿越千年的時空,走進詩人的生活情景。指導學生將《長相思》讀得有板有眼后,再引導學生對話。教師:納蘭性德的身在何方?學生:身在崇山峻嶺、小河大川、山海關外、軍營帳篷……教師巧妙地將站著的學生連成作者經過的地點,從而自然地概括出:身在征途。然后,再次對話。教師:納蘭性德的心在哪里?學生:心系故園。接著,教師在這兩句上畫了一個圓圈,引導學生感悟作者“身”“心”分離的痛苦,帶著這樣的感受、心情朗讀《長相思》。最后,教師在音樂聲中用渾厚而富有磁性的聲音范讀詩句,將靜止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立體的有生命的文本體現出精神的力量,激活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探究的欲望。
二、展開想象,入境悟情
亞里士多德說過:“想象力是發現、發明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善于創造就必須善于想象。古詩詞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它不可能像小說那樣,按照生活矛盾發展的過程鋪敘開去。詩人是從這一過程中截取幾個最感人的鏡頭,用跳躍含蓄的語言,創設出一種詩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在古詩教學中,我們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們在詩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詩的意境,理解詩意。
如《尋隱者不遇》一詩語言相當精煉。尋隱者來去過程,與童子會晤時的問話一字末提,童子答問很少,詩人僅摘三句,但寓意深刻。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弄清大概意思和人物,再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想象:“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么,詩中有沒有寫?”“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么回答?”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并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對答如流,還伴有生動、有趣的語言表演,把《尋隱者不遇》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了,從而領悟到詩的意境。又如教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前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時,即啟發學生想象:假如自己一個人生活在外地,那么此時此刻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呢?這時,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暢談了自己的感受。教學中還可引導學生抓詩眼,把握詩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鮮明的、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反復推敲,進入詩的意境。如教學“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讓學生先理解“綠”的本義是“綠色”。在此詩句中“綠”是“春天來到,萬物生機勃勃”的意思。再進一步追問:為什么不用吹、到、入、滿等詞呢?讓學生展開想象:從“綠”字你看到一幅怎樣的畫面?引領學生欣賞詩的意境。這樣學生就會從詩的本義、詩的意境去進行理解,真正領悟到古詩的意境美。
三、反復朗讀,讀中悟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詩文無論是五言絕句還是七言律詩,不管是何種句式,它們都平仄有序,簡短精煉,富有節奏,讀起來朗朗上口。通過讀培養語感,深解詩意,進而領悟詩情。這就要求教師要采取恰當的誦讀方式,合理地引導學生讀詩。可先讀通、讀懂,再讀出形、讀出韻。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語言積累多了,自然就理解了,并有所感悟。
如在教學《絕句》一詩時,我先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到讀出詩的停頓,再到初步讀出詩的韻味,就在這反復朗讀直至熟讀成誦的基礎上,使詩中的文字在學生的頭腦中初步形成印象。然后我又讓學生默讀古詩,標出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對詩的內容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最后調動學生們頭腦中已有的經驗,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拉近與文本的距離,想象出詩中所描繪的景物的色彩、味道、姿態等。經過這樣一番引導和鋪墊,教師配著優美的音樂解讀詩句的意思,在學生的頭腦中將所有意象匯成一幅畫,再讓學生想象著畫面品讀古詩,感受詩中的美好意象,體會詩人情感,便是“水到渠成”的事。又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詩。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起句與七、八句節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學生的感情自然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三分詩、七分吟”,教師以朗讀吟誦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體會詩歌中的情感,努力把這種情感轉換為自己的經驗,并通過吟誦抒發出來。學生時而朗朗出聲地誦讀,時而低唱慢吟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x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讀得清晰、準確、有節奏,讀出思想感情。
四、文本拓展,升華情感
知識的理解、運用、創造離不開實踐,實踐是推動教學的重要方法。古詩產生的年代較久遠,加之學生的閱歷淺薄,僅僅拘泥于文本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要形成開放的語文教學觀,引導學生走出文本,讓作者情、學生情在文本外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