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手抄報內容文字范文

時間:2023-04-08 03:02: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重陽節手抄報內容文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重陽節手抄報內容文字

篇1

依據學校工作計劃,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加強學習,堅持以德育為核心,以教學為中心。提倡“愛校守法,明理誠信,友善團結,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幫助學生做到“以德育人,德智并舉,探究發展,學會生存.學會做人”。 加強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全面扎實推進素質教育。

二、班級基本情況

本班共有56名學生,其中有男生29人,女生27人。

主要工作及要求

(一)加強和改進少先隊員思想道德建設。

堅持以人為本,按照實踐育人的要求,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道德實踐活動,教育引導少年兒童增強愛國情感、確立遠大志向、規范行為習慣、提高基本素質。

繼續對少先隊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在少先隊員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讓少先隊員在活動中產生民族自豪感。通過板報、班隊會、演講、國旗下講話等形式,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法制觀念。根據書香校園的活動要求,扎實開展人文教育。做到“熏陶感情,背誦精華,保護好奇,引導個性”;讓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之路越走越寬。

(二)建設一個基礎扎實的少先隊活動陣地。

1、增強少先隊文化的感染力,,教育少先隊員堅持穿整潔的校服、佩戴紅領巾和校徽。

2、班級文化建設,使教室文化新穎生動,并具有價值的教育意義。走廊文化以折三角為基本組成元素,建設班級的走廊文化。

(三)堅持不懈地做好各項常規工作。

重溫《小學生禮儀常規》,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掌握與自己日常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校園禮儀、家庭禮儀和社會禮儀等方面的知識,統一規范學生在學校,在社會,在家里的文明禮儀行為。通過定期開展主題隊會活動,使得隊員們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少先隊主題教育活動。

1、開展少先隊員光榮感教育。以“我是少先隊員”、“我生活在少先隊組織中”、“我為少先隊添光彩”為主要內容、廣泛開展少先隊員光榮感教育,幫助少先隊員了解并不斷加深對少先隊隊章的理解,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了解少先隊組織的基本性質和使命,明確少先隊員在組織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少先隊的組織生活,引導少先隊員以是少先隊員為自豪,愿意為少先隊添光彩。

2、做實“手拉手”互助活動。立足于聯誼校,從學習,生活等各方面,互相幫助,共同進步,適時開展互訪活動,相互了解和體驗對方學生的學習、生活,互相鼓勵幫助,開闊手拉手小朋友的知識與生活視野,相互影響,培養樂觀向上、助人為樂的品格,增強社會實踐能力,使隊員開眼界,有比較,惜今朝。

3、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關愛孤殘、外來兒童、孤寡老人。培養隊員有責任感,有愛心,從愛同學,愛老師,愛父母等最基本的愛的教育入手,升華到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

4、應時開展傳統節日文化主題活動。活躍少先隊員的身心,豐富少先隊員的情操,并能使全體隊員在耳濡目染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很好的啟迪。

四、常規工作要點

九月份

1、制定少先隊中隊工作計劃。

2、高質量完成班級文化建設(后黑板),走廊文化建設。

3、開展常規教育、慶教師節、迎中秋、慶國慶主題隊會,并上交材料。

4、開展以“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為主題的推普周相關活動。

5、圍繞中秋節、國慶六十一周年紀念活動,開展“手抄報”、“征文”作品評比活動。

十月份:

1、慶國慶“手抄報”、“征文”作品評比。

2、九九重陽節,推選優秀隊員參加敬老活動。

3、圍繞安全主題,開展安全教育主題隊會,提高隊員自身的安全意識。

4、開展親子趣味運動項目運動會。

十一月份:

11日“自覺排隊日”,開展主題隊會,并向家人、朋友宣傳;推選優秀隊員參加“維護、宣傳公共秩序”社會實踐活動。

十二月份:

1、在隊員中廣泛開展“手拉手互助”活動,讓優秀學生與后進生結對,成立互助小組,培養團結同學、愛護集體、關心他人的良好品德。

3、開展好冬季跑操。

3、學會感恩,回報社會,推選優秀隊員走進社區,維護、宣傳公共衛生社會實踐活動。

4、慶元旦活動,開展傳統節日文化主題隊會,并開展文藝匯演。

元月份:

篇2

針對這種實際情況,作為一名多年從事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老師,我采取摸著石頭過河的辦法,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索與學習研究,我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各項工作在適合學生的基礎上進行了有效整合,效果明顯。

1.綜合實踐活動與語文學科的有效整合。

常年的語文教學,我發現語文學科中的綜合性學習如果運用主題活動的方式,再加上活動方式的探究性、體驗性,那么它就具備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形態特征,因此,綜合性學習的組織、實施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可以做到方式上的統一與融合。如在教學北師大版的《包公審驢》時,我感覺它的故事性比較強,很適合編演課本劇,于是我們以課本內容為基礎,加入當時有名的《武林外傳》的元素,流行歌曲的元素,流行街舞的元素。孩子們亦唱亦跳,幽默滑稽的表演贏得了陣陣熱烈的掌聲,自身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再比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的《長城與運河》前,我開展了"走近萬里長城"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從長城與運河的變遷史、歷史作用和地位、風光介紹等個方面進行研究。學生通過不同的研究方式,搜集大量的資料,更全面地了解了長城與運河,了解了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建筑文化,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開展這些語文綜合性學習,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實踐的能力也得到體現,語文學科的學習水到渠成。學生那充滿激情的朗讀,對文本內容的進一步解讀,思維的靈活性和開放性,活動成果展現的多樣性等等,都充分證明了綜合實踐活動與語文學習融合的無限生命力和美好前景。

2.綜合實踐活動與祖國傳統節日的有效整合。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歷史文化精髓的積淀。因此通過開展中國傳統節日的綜合實踐活動,進一步了解我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認識到中國傳統節日對于每個龍的傳人有著重要的意義,例如在2008年,中國將傳統節日清明、端午、中秋定為法定節假日之后的第一個端午節,我適時帶領學生開展了《粽葉飄香話端午》的綜合實踐活動,在開題會上,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分成了:來歷組、習俗組、文化組和食俗組,各小組同學積極參與,通過搜集圖片文字、現場采訪、拍攝錄像等形式,開展調查研究活動,并在粽葉飄香的季節里共話端午,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手抄報、表演鐘馗捉鬼、配樂的《離騷》朗誦、制作五彩線、現場包粽子……學生們躍躍欲試,將自己的興趣發揮到了極致。在老師講到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已于2005年11月25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以韓國的勝利而告終時,學生感觸頗多,普遍認為:我們的“洋節”過得太多了,愚人節、圣誕節,我們過得那樣熱鬧,現在想想,我們民族不是也有很多美好的節日嗎?除了端午節,我們還有中秋節、元宵節、重陽節,除夕……我想,我們該好好地過我們自己的節日。毫無疑問,這番感慨比老師講多少遍的灌輸都要來得真切,來得深刻。

3.綜合實踐活動與德育工作的有效整合。

在班主任這個崗位上已經近20年的時間了,我明白孩子的品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但枯燥的說教往往讓孩子們厭煩,不愿接受。綜合實踐活動這一新興課程的出現,無疑為德育活動的有效開展搭建了一個特殊的平臺,在這里,教師可以進行大膽的嘗試――將德育這一傳統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這一新興課程相整合――在各類綜合實踐活動中有效落實德育,在德育的情感召喚下推進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