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4-10 06:23: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父愛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父愛的故事

篇1

外婆去世的時候,她16歲,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傷心,傷心欲絕。

她一出生,外婆便和母親一起照顧她。記憶中,那么多年,似乎是外婆的照顧更多一些。所以她和外婆一起的時間,比和母親在一起的多。

她愛外婆,也愛母親,很難分清愛誰更多一些。所以,外婆走了,她哭得歇斯底里,哭到失去力氣,不睡覺,不吃飯,守著已經離去的外婆,不允許任何人靠近和帶走。

外婆走后,母親沒日沒夜地守著她,為她擔心,和她一樣吃不下睡不著。

可是母親卻不知道,那些天,她正在暗暗生母親的氣:外婆走了,可母親更多的卻似乎不是為親人的走難過,而是擔心她。

母親怎么可以這樣?她記得很清楚,在她成長的歲月里,外婆對她說得最多的話就是:“妞妞,長大了一定要對媽媽好,要讓媽媽享福。”那句話,她一直聽到16歲。大抵在外婆眼里,母親永遠都是那個最弱的、最需要被保護的孩子。

外婆這樣地愛著母親,外婆走了,母親卻那樣平靜。這讓她很生氣,生氣到心里甚至漸漸有了怨。

對她的疏遠,母親是不安而憂慮的,開始只當她是為外婆的去世難過,對她越發地好,甚至有點討好她。可是,母親越討好,她越覺出母親對外婆的“薄情”。那天,她再次將母親放在她書桌邊漸漸冷掉的牛奶沉默著端出去后,她覺得母親哭了。那一剎,她有些悔意,畢竟母親對她足夠好。她的心軟下來,想起她一次次對外婆的承諾,她決定,結束對母親的冷漠。

第二天早上,她醒來,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聲喊了一聲:“媽。”

母親幾乎是即刻就推門進來了,眼神里有些慌亂,連聲問她:“怎么了?做噩夢了?”

她搖頭,笑笑,那是外婆去世后她第一次對母親笑,然后用曾經對著外婆的有點撒嬌的口吻說:“媽,你做什么好吃的了?”

因為激動,母親的聲音都有些輕輕顫抖:“牛奶、荷包蛋,還有你愛吃的小粽子……”

她伸個懶腰,裝作若無其事地說一句:“起床嘍。”

那頓飯,她吃得很多,倒是母親沒動筷子,一直看著她吃,好像她飽了,母親就飽了。

她和母親的關系,就這樣恢復到從前。在沒有了外婆以后,母親的愛,甚至更加細致和妥帖起來。

高三,她學習最緊張的一年。最后沖刺的那幾個月,母親明顯地消瘦。她忽然發現,母親的頭頂中心的位置鉆出了一些雜亂卻清晰的白發,她愣住了。

那天晚上,她忽然變得像個小孩子,堅持要母親和她一起睡。母親嗔怪她:“你這孩子。”

她嘻嘻地笑:“媽,我答應過外婆,以后一定會對你好。”那是外婆走后,她第一次對母親提起了外婆。

母親忽然就哭了。她心如刀割。

她想起和母親同睡的那天晚上,她終于問出了那個壓在心底的問題:“媽,外婆去世的時候,你是不是也非常難過,但是你不想說?”

當時母親顯然愣怔了一下,沉默了片刻,說:“外婆是媽的媽媽,媽當然難過。可是外婆不在了,媽還有你,就覺得堅強,覺得活著有勁,雖然傷心,但不覺得絕望。”

那時,她再也忍不住地淚流滿面。

無疑,世間最愛母親的人是外婆,最愛她的人是母親。可是,她和母親一樣,都會為了愛自己的孩子辜負最愛自己的人,哪怕那辜負是無意的,是不情愿的。10年以后,做了母親的她,終于理解了母親當年的“辜負”,也終于懂得了母親說過的那四個字:愛往下走。每一個女人做了母親,愛得再偉大也都存著自私,自私到不愿把愛分給他人,只愿全部交給孩子。她也一樣,為愛自己最愛的人,辜負了最愛自己的人。

篇2

《林師傅在首爾》講的是一名中國頂級川菜廚師林飛(林永健飾)為了挽救瀕臨關門的老字號中餐廳“聚蜀堂”來到韓國,樸善姬(張瑞希飾)是這家餐廳的繼承和經營者,與林飛一起為了餐廳度過很多挫折和危機。故事很溫馨浪漫,也是一部輕喜劇。劇本曾幾易其稿,最早是韓國的劇本,然后由編劇李曉明改編,后來余淳導演在現場邊拍邊完善。

探班的戲是在成都寬窄巷子取景拍攝,林永健和張瑞希當日只拍攝了一場在院落聊天的戲。導演余淳說:“林永健和張瑞希才碰面兩天,卻相當默契。”制片人馬建安告訴記者,這兩天還是以演員磨合為主,拍攝進度放慢些,但“磨刀不誤砍柴工”,希望兩人擦出更多火花。

在老院落里,周圍布景已經完全韓國化,包括房屋的玄關等細節一看上去就是韓國家庭的氛圍。拍戲間歇,穿著灰色毛衣的林永健坐在椅子上,微笑著與對面的張瑞希聊天。

張瑞希在拍戲時用韓語說臺詞,林永健本來擔心拍戲會有困難,但第一場戲拍下來,林永健卻發現語言差異完全不是問題。“這真的應了那句話――心靈的東西是無須語言和國界的。她眼神里邊就輸送給我了。我很明白也能感受到她說什么了。”可是人家張瑞希在看到林永健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該怎么跟林永健演出情侶的感覺。

林永健對這次與張瑞希一起拍戲則用了四個詞來形容:“我們一定要對人家好:尊重人家,接納人家,愛戴人家,擁抱人家。”演了這么多年的戲,終于有機會和美女大談戀愛,估計林永健心里也直樂呢!“演這樣的戲我呼吁了好幾年,終于他們找我演了。”

片場1:帥酷轉身

林永健在庭院里,和樸善姬的母親一場簡單的戲,他手里拿著一些文件,和老太太輕聲細語地道別出門辦事。正說著,他一個拜拜手勢,轉身就走,那姿態頗有范兒,記者憂惚:真沒看出來,林永健有這么玩帥的時候。

片場2:就是不給你面子

這場戲是張瑞希和林永健的對手戲。見張瑞希從房間出來,穿著黑色羽絨服,藍色高領毛衣,一屁股坐在門口,向外張望,似是等人回來,然后換下平底拖鞋穿上高跟鞋。試了一次之后,她脫掉羽服,又走了兩遍,這么一個簡單的戲,光是穿鞋的動作都做了很多次,但是一絲不茍。實拍時,這下終于可以穿鞋了。張瑞希走了出去,站在林永健的房門口叫他,林永健應聲出來,問:“什么事?你要出去嗎?”張瑞希搖頭:“不是(此處略去大段韓語臺詞)。”似是拜托。但林永健平靜地說:“對不起,這個忙我真是幫不了。”接著張瑞希仍然請求,林永健亳不憐香惜玉:“我訂了明天上午的飛機。”

片場3:你還沒“更”完?

這場戲場景是在一個客廳,宋丹丹一身家居服,蹺腿坐在沙發上,跟坐在對面的林飛發牢騷:“你說你有性子有本事的,我們家丫頭還跟你青梅竹馬的,怎么就沒對上眼?”林飛頭不語。“你說你吧,也就眼睛小點,這大男人眼睛要那么大干嗎?”林飛一邊聽著宋丹丹的話,一邊回應:“你還沒更(更年期)完?”隨后,導演一聲“卡”,宋丹丹迅速抱起熱水袋取暖。這段戲講林飛去探望師母宋丹丹,師母正在為女兒出走韓國大發牢騷。兩人每個鏡頭被要求嚴格的導演至少拍了5遍才過。如此的“折騰”,宋丹丹十分敬業,林永健也不斷稱好。

林永健:情懷的人物我都喜歡

Q 這個劇是轉型嗎?為何你坦然面對轉型這件事呢?

A 事實上,這種角色我沒演過,包括《黎明之前》的譚忠恕,沒演過那么老謀深算的人,對我來說就是一種轉型。

Q 演這么個輕松的角色,是否相比譚忠恕心理壓力小一點?

A 我這次很高興跟我的偶像一起合作,剛才有記者提到關于語言的交流障礙,其實不需語言的交流,眼神一交流,就知道了。我跟瑞希一見面,眼神和眼神的碰撞已經有了。

Q 剛開始時,你們兩人都發微博表達心情,你對張瑞希怎樣看?

A 非常好。那么多中國觀眾喜歡她,是有一定道理的。她身上有種特殊的魅力,我們導演說,拍了這幾天的戲,通過監視器看她表演的戲,就是準確,那沒辦法,從骨髓里帶出來的。

Q 你一向很挑劇本,這個劇吸引你的是什么?

A 這個劇本有一個大的東西,就是中國人心靈的美德在里面,這一點很重要,我曾經說過,我挑劇本就是情感的、正義的、情懷的、善良的,這都是我喜歡的。這個人物很善良,代表著千千萬萬中國人,很樸實、仗義,表現出中國人的豁達,我很喜歡這一點。

Q 演了那么多小人物,這次是否又是一次延續?

A 這個也是個小人物,只不過是個做菜的廚師。有共同點,接地氣了,腳是落地的,老百姓喜歡看。

Q 造型很不同,這個造型是你要求的嗎?

A 我自己要求的,尤其是今天的大廚,應該跟以往傳統的大廚有所區別。

Q 是不是也想展露下自己的身材?

A 那是必須的,我身材那么好干嗎不展露?王貴和大莊還有譚忠恕這些角色我無法展現,所以在這個戲里面狠狠地展現,我身材好,到了41歲男演員能夠保持身材的并不多,對吧?我有這個優勢。

張瑞希:還需研究林永健

Q 對林永健有什么感覺?

A 他對我很好,而且我相信他,他的演技。

Q 林永健的小眼睛是標志性的,你覺得我們的林老師時尚嗎?

A 眼睛大小真的無所謂,他有好多美麗。

Q 你覺得他的美麗體現在哪些方面?

A 他的演技吧。(翻譯實在……磕巴半天沒說出來)

篇3

[關鍵詞]艾滋孤兒;幫扶模式;手工業技藝

[DOI]10.13939/ki.zgsc.2016.32.265

1 研究背景與研究方向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經濟發展水平極度落后,當地人為了謀生,從事種植罌粟、販賣等高收益卻又高風險的活動。雖然當地這種狀況已經抑制,但在此過程中,有些人染上毒癮,這些人因此成為艾滋病患者或潛在攜帶者。在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國家級貧困縣)這個艾滋病高發地區我們發現了這樣一群孩子,他們的父母受艾滋病影響,沒有撫養他們的能力。這些孩子的童年孤單灰暗,吃不飽穿不暖,他們被社會稱為“艾滋孤兒”。

關于艾滋孤兒的定義,從國際到國內,從政府到民間,有著不同的理解。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界定,認為艾滋孤兒就是指自身健康、但父母一方或雙方因艾滋病死亡的年齡在 15歲以下的兒童。[1]后期不少學者將艾滋孤兒的范圍擴大,楊生勇還特別提到了父母雙亡和父母失蹤或改嫁兩種類型的艾滋孤兒,以充分考慮到 “孤兒 ”所蘊含的無人撫養的含義。[2]不僅如此,父母入獄、被父母遺棄甚至父母沒有撫養能力的孩子也應列入艾滋孤兒的范疇。目前,我國政府已將救助對象從艾滋致孤兒童擴大到了受艾滋病影響兒童,而且大齡的艾滋孤兒也包括在內。[3]

當地的經濟落后是導致艾滋孤兒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即使這些孩子還有親人在世,但是也沒有撫養孩子們的能力。在實地調研中發現,孩子們對于夢想的答案不是科學家,也不是高樓大廈,而是一個個簡單的家。可見孩子們對于能為他們遮風擋雨、有家人陪伴的家的渴望。本文主要關注昭覺縣艾滋孤兒的生活狀況,從改善當地經濟狀況的角度研究。

2 針對艾滋孤兒的安置模式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的艾滋孤兒以彝族為主,家支是涼山社會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社會組織,涼山的彝族可以得到各自家支的庇護。彝語諺語稱,“蛤蟆生存靠池塘,猴子生存靠森林,人類生存靠親友,彝族生存靠家支”。這句諺語可以看出家支對于彝族人的重要意義。

對于艾滋孤兒的救助,很多學者提出安置模式選擇的重要性。具體包括了河南模式、云南模式、湖北均川模式、廣東模式等。河南模式強調以家庭寄養和集中供養為主要方式、云南模式強調以社會救助為主、湖北均川模式強調以家族撫養為主以及廣東模式強調以親屬和社會收養為主。針對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的艾滋孤兒,根據實地調研,以及艾滋孤兒對自己夢想的詮釋與問卷調查結果判斷。涼山州的彝族有著獨特的家支文化,部分艾滋孤兒的父母還在世,但是沒有合適的工作,因此沒有撫養艾滋孤兒的能力。基于此,相比家庭寄養、集中供養的方式,涼山州昭覺縣的艾滋孤兒們更適合通過提高他們家庭及家支的收入,幫助當地人致富,來實現對艾滋孤兒的撫養。這樣的“家”更適合這些孩子們,更貼切他們的心理訴求。

3 針對涼山州艾滋孤兒的幫扶模式

針對還在世的艾滋孤兒父母以及他們的家支成員。運用經濟學知識幫助艾滋孤兒父母致富,在農業上給予技術與良種改善,鼓勵種植中草藥等高附加作物,發展當地特色民族手工業,制作彝族漆器、刺繡等,從根本上解決艾滋孤兒問題。

3.1 建立培訓班

涼山州昭覺縣經濟落后、貧窮的原因,與當地歷史民族文化背景、政治、地理環境息息相關。如果不從教育做起、不從知識的傳播做起、不從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做起,僅僅靠單純的物質救助,沒有任何積極意義,只會造成更多的依賴。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因此,以“艾白”等NGO組織為依托建立的培訓班,對艾滋孤兒的父母以及家支成員進行培訓,讓他們接受新的理念,改變落后的觀念。

但是由于當地人的教育水平有限,接受技術要求較高的行業難度較大。當地人主要從事簡單的農業種植,初期,可以針對他們原有從事的農業方面進行技術及良種改進,再進行彝族漆器、彝族傳統刺繡的培訓。

3.2 改善農業種植狀況

洋芋、蕎麥、玉米、水稻是氣候高寒的昭覺縣主要的農作物,但是產量低。因此,經過多方面的了解和調研,可以引入適合當地環境的高產良種。同時,以艾白為依托建立的培訓班,教授他們綜合平衡配方地施用肥料,不僅能增強農作物抵御病蟲害的能力,而且能夠保持水土通過這一方式,使農作物增產,閑置土壤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有效解決了受眾家庭的經濟自給問題。規模種植苦蕎茶,和苦蕎茶生產商形成穩定供貨合作,通過第一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種植適合當地氣候的黃柏、杜仲、茯苓、三七、紅梅等中草藥,提高當地經濟效益。由于昭覺縣海拔較高,氣候高寒,不適合規模化養殖涼山桑蠶,發展紡織業,通過第二產業推動發展,在涼山州其他海拔較低的縣可以發展桑蠶養殖。

通過農業的周期運作,在產生了余糧后,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統一收購糧食,提高收購價。通過培訓班教授他們種植技術,鼓勵種植高收益的水果和中草藥,進一步提高受眾家庭的生活水平。

3.3 培養手工業技藝

彝族漆器,是在有數千年歷史的彝族古餐具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民間手工藝品,可吸收當地人來從事民族手工生產。彝族漆器具有極高的市場前景,但是昭覺縣極少人了解彝族漆器的制作工藝。培訓班可以聘請專業彝族漆器制作大師,教授他們彝族漆器,通過銷售彝族漆器,能夠額外增加家庭的收入。

彝族刺繡種類繁多、異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但是據調查,昭覺縣艾滋孤兒的家支主要還是從事簡單的農業種植,對工藝要求較高的彝族刺繡技藝不佳。對部分有興趣婦女,培訓班教授彝族傳統刺繡技藝,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

通過一定時間的培訓與周期運作,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可將具有民族特色的彝族漆器與彝族刺繡在一些旅游景區銷售,提高家庭收入。

4 結 論

艾滋孤兒是一個特殊群體,貧困與落后是造成這個群體出現的根本原因所在。本文基于對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實地調研結果的探討,企圖從經濟方面解決艾滋孤兒問題,根據當地的經濟、文化特點,建立合理的幫扶模式,讓孩子們感受到家庭與家支的溫暖,走出心理陰影,改善生活與學習狀況,讓他們有個快樂的童年。同時,也能從根本上解決艾滋孤兒問題,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與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劉斌志.我國艾滋孤兒研究:回顧與前瞻[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2]楊生勇.當代中國農村社會支持結構的轉型:湖北省 J鎮農村艾滋孤兒撫育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9.

篇4

關鍵詞:肝癌;微波消融;腹水;人工;中心靜脈導管

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診斷時80%以上為肝癌晚期,無手術切除機會。對于不適宜接受肝切除術的肝癌患者,微波消融治療是一種重要的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1]。但是位于膈下的肝癌消融仍被認為是一個難點。膈下肝癌常因肺的遮蓋而影響腫瘤在超聲下顯示,難以準確穿刺和精準消融。本研究在非全身麻醉下采用中心靜脈導管人工腹水,在CT引導下經皮肝穿微波消融膈下肝癌,取得一定的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1入組標準 ①膈下肝臟腫瘤距離被膜≤1.0cm;②單發結節直徑≤5.0cm;多發結節腫瘤數目≤3個、最大直徑≤3.0cm;③凝血功能:血小板≥4.0×109/L 、凝血酶原時間≤25.0s;④肝臟功能Child-pugh分級均為A級;⑤有合適的經皮穿刺路徑;⑥每位患者肝內病灶經組織病理學診斷為原發性肝癌;⑦所有患者均已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

1.1.2材料與分組 于2013 年3月~2014年3月在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收治的膈下肝癌患者23例。所有病例均行TACE術1~2次,術后1個月復查CT,腫瘤內部碘油沉積較滿意時再行微波消融術,通過減少瘤內血流以降低"熱沉效應",增加瘤內與瘤周的溫度,以提高腫瘤完全消融率。同時,根據在CT引導下是否采用中心靜脈導管制造人工腹水將患者分為A、B兩組。A組:在CT引導下采用中心靜脈導管制造人工腹水后行經皮肝穿腫瘤微波消融術;B組:在CT引導下直接行經皮肝穿腫瘤微波消融術。兩組之間在性別、年齡、肝硬化和腫瘤數目及直徑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見表1)。

1.1.3設備 億高微波消融儀(南京億高微波系統工程有限公司);CT(美國GE公司 ProSpeed SX Advantage);心電監護儀(深圳市金科威實業有限公司);中心靜脈導管包(廣東百合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1.2方法

1.2.1 CT定位 于患者相應體表處貼好體表金屬線,通過CT掃描確定腫瘤穿刺路徑和穿刺深度。

1.2.2人工腹水的方法 在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皮下麻醉下,手持穿刺針沿CT定位穿刺點垂直進針,當患者有明顯針刺樣疼痛時,提示針尖已到達壁層腹膜,調整針尖斜切面與肝臟表面平行,囑患者屏住呼吸,稍進針有突破感后,注入5ml生理鹽水,如無阻力提示針尖進入腹膜腔內,據腫瘤消融部位,迅速導入導絲于腫瘤附近,置入中心靜脈導管,CT復查導管位置于腫瘤附近即可。

1.2.3麻醉方法 皮膚、皮下組織和肝包膜予利多卡因注射液適量行全程局部浸潤麻醉。并在術前20min,予地西泮注射液10mg肌肉注射鎮靜、地佐辛注射液5mg和鹽酸嗎啡注射液10mg肌肉注射鎮痛治療。

1.2.4微波消融方法 手持冷循環微波刀沿CT定位穿刺點,并據定位時測得的進針方向和距離穿刺膈下肝腫瘤, CT顯示冷循環微波刀位置正確后,予生理鹽水1000ml~2000ml經中心靜脈導管注入腫瘤周圍,復查CT示膈下腫瘤外周有≥1cm深的積液時,開始予微波消融,微波消融功率設定60W,單次消融時間設定為10min,消融結束后復查CT明確有無腫瘤出血,并盡量將人工腹水抽取引流干凈并予拔管(見圖1與圖2)。

1.3觀察標準 術中疼痛和術后疼痛為患者術中和術后的最大疼痛程度,以NRS評分表評估;單次消融持續時間為消融開始至患者因疼痛不能耐受停止消融的時間;術后發熱為術后體溫≥37.3℃時;肝包膜下血腫為消融結束后復查CT顯示肝包膜下有明顯積血;胸腔積液為術后4d攝胸部X線片觀察胸腔內有液體;腫瘤完全消融為在腫瘤消融治療結束30d復查肝臟增強CT,病灶完全低密度且無增強,否則為腫瘤不完全消融;術后第3d復查肝功能,有損害但Child-pugh分級仍在A級為輕度損害,在B級為中度損害,在C級則為重度損害;術后住院時間即為術后第1d至出院當天的時間。

1.4統計學分析 實驗數據均用SPSS 16.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肝癌微波消融治療的并發癥主要有術中與術后疼痛、發熱、肝包膜下血腫、胸腔積液和肝功能損害等,癥狀輕微,多可耐受。

2.1中心靜脈導管置入后人工腹水可顯著減輕術中、術后的疼痛程度(P

2.2中心靜脈導管置入后人工腹水未能減少術后肝包膜下血腫、發熱、胸腔積液和肝功能損害等并發癥(P均>0.05)。此外,也沒有提高腫瘤完全消融率(P>0.05),但中心靜脈導管置入后人工形成胸、腹水后肝癌完全消融率可達93.75%,未人工形成胸腹水組僅為71.43%(見表3)。

3 討論

消融治療是近年來發展的一種惡性腫瘤局部治療的新方法[2],具有侵襲性低、對機體影響小的特點。對肝癌,單一的TACE術控制率低,常常難于根治。有研究報道,對于≤7CM的肝癌,TACE-RF比RF更能延長患者的總生存期和腫瘤復發生存期。尤其是小肝癌,射頻消融治療與手術切除相比存活率和復發率無明顯差異[3],甚至局部療效和3年生存率與手術切除相近[4]。但當肝癌位于膈下時,微波消融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超聲引導下難于精確定位穿刺,消融不全是腫瘤復發的根源,消融完全又容易損傷周圍的臟器[5]。為此,方和平等[6]采用超聲引導在腹腔鏡下人工形成胸水、腹水后進行膈下肝癌的消融,取得較好療效,減少了并發癥。但是,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時行腹腔鏡下肝癌消融治療的手術條件要求高,從而手術的難度、風險,以及住院治療費用。

為使膈下肝癌消融完全且減少相鄰臟器的損傷,利用水的比熱大、受熱易對流的特點,本研究前瞻性隨機對照地進行了在非全身麻醉下采用中心靜脈導管人工腹水,在CT引導下經皮肝穿微波消融膈下肝癌治療的探索。本結果顯示,中心靜脈導管置入人工腹水后,術中、術后的疼痛程度有顯著減輕(P

臨床觀察顯示,肝癌患者消融后疼痛多在術后第3d更為明顯,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術后疼痛是延遲出院的主要因素。因人工腹水的"熱沉積效應"使得患者術后疼痛更輕,能顯著減少術后的住院時間(P0.05),與微波消融直接損傷肝臟和腫瘤壞死吸收有關,但多為中低熱和輕度肝功能損害,對癥治療后可緩解。此外,肝包膜下血腫和胸腔積液等少數并發癥也未見明顯差異(P均>0.05)。

綜上所述,中心靜脈導管人工腹水在CT引導下經皮肝穿微波消融膈下肝癌具有一定的優點。手術條件簡單,手術風險更小;通過CT引導,可避免肺與腸道內氣體對影像的干擾,減少對毗鄰組織與器官的誤消融;還能提高患者對消融性疼痛的耐受,增加單次消融時間和腫瘤完全消融率,以及減少相關并發癥,從而縮短住院時間和減少住院費用。因此,只要穿刺置管技術嫻熟,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Lee KF, Hui JW, Cheung YS, et al. Surgical abl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2.45-GHz microwave: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treatment outcomes[J]. Hong Kong Med J,2012,18(2):85-91.

[2]Yu J, Liang P, Yu XL .et al. US-guided percutaneous microwave ablation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intermediate-term results[J]. Radiology,2012,263(3):900-908.

[3]陳敏山,李錦清,梁惠宏,等.經皮射頻消融與手術切除治療小肝癌的療效比較[J].中華醫學雜志,2005,85(2):80-83.

[4]呂明德,匡銘,梁力建,等.手術切除和經皮熱消融治療早期肝癌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J].中華醫學雜志, 2006,86(12): 801-805.

篇5

關鍵詞:護理干預;宮頸癌;自我感受負擔

自我感受負擔(SPB)是指患者由于疾病的照顧需求對他人造成影響,從而產生的內疚感、挫折感及顧慮等擔憂情緒,宮頸癌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主要體現在"把負擔最小化"、"自身心理反應"及"擔心他人"三個方面[1]。本次研究在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所收治的宮頸癌患者中選取8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分別進行常規處理和照顧者參與護理干預,比較兩者效果,結果表明,照顧者參與護理干預有利于降低宮頸癌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評分,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所收治的宮頸癌患者中選取8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納入患者標準:①主觀同意此次調查研究并簽署同意書;②有家屬照顧的患者;③經過病理、臨床確診的宮頸癌患者。排出獨居患者;交流溝通障礙患者;認知、意識障礙患者;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患者平均年齡(50.5±9.7)歲,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情等方面沒有明顯的差異,有可比性,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1.2.1常規護理 對照組患者和觀察組患者都要進行宮頸癌治療常規護理干預措施以及婦科護理干預措施。

1.2.2照顧者參與護理干預模式 觀察組患者進行照顧者參與護理干預模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認知干預:向患者及其家屬疾病知識宣傳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屬正確的認識宮頸癌,糾正錯誤的偏見和觀念,避免盲目的恐慌;②樹立信心: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以往治療成功的病例,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③分散注意力:對家屬照顧者進行教育,使其幫助患者,將患者的注意力轉移到患者本人既感興趣又有益于身體的活動中,分散對疾病的注意力;④支持患者自我照顧:自我照顧明顯可以降低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所以護理人員要多鼓勵患者多進行自我照顧,減輕家屬照顧者的負擔[2];⑤病房護理:定期對患者的病房進行打掃,開窗通風,保持患者病房清潔、空氣新鮮,相對濕度保持在60%~70%,溫度保持在18~20℃[3];⑥出院指導:向患者詳細說明在家休養的注意事項以及遵從醫囑按時按量服藥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依從性;⑦根據患者及其家屬的經濟條件,向患者介紹不同的治療藥物、治療方式、病房條件等,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

1.3自我感受負擔量表 使用Cousineau在2003年設計的自我感受負擔量表,在患者入院后和出院半年后對患者進行調查,評定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自我感受負擔量表上要注明填寫的方法、要求等,填好后由研究者收回分析[4]。

1.4統計學分析 此次研究的所以資料和數據采用專業的統計學軟件SPSS15.0處理分析,采用χ2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以(x±s)記錄計量資料并用t進行檢驗,P

2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自我感受負擔情況見表1。兩組患者入院后的自我感受負擔情況沒有明顯的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出院6個月后的自我感受負擔情況有明顯的差異,觀察組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評分與入院后相比,有明顯的下降,P

3討論

有研究表明,自我感受負擔將會影響患者的生存欲望、生存治療、治療決策等,65%的宮頸癌患者在患病期間都會認為自己是家屬的負擔,也會影響到患者和家屬照顧者之間的關系,家屬照顧者在照顧患者的時候[5]。除了上述護理措施外,還可豐富患者的日常生活,在患者治療過程中可多陪患者做一些簡單的、醫生允許的日常活動,如閑聊、看電視、聽音樂、散步等,積極主動的、用親切友好的態度和患者多溝通,打開患者的心扉,引導患者說出自己的煩惱、恐懼、擔憂等心理,然后進行針對性的開導[6]。

本次研究說明照顧者參與護理干預有利于降低宮頸癌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評分,值得大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楊凌云,王紅靜,賈西彪,等.35歲以下年輕宮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分析[J].廣東醫學,2012,33(18):2802-2803.

[2]李建湘,潘琦文,班婷.宮頸癌患者不良心理情緒調查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河北醫學,2013,19(11):1620-1621.

[3]陳勝英,易小青,周愛妹.照顧者參與護理干預模式對宮頸癌患者自我感受負擔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6):1005-1006.

[4]郭丹丹.應用健康教育路徑對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J].廣東醫學,2011,32(19):2618-2620.

篇6

我讀完了《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合上書,眼前就浮現出父親正在努力挖廢墟的情景。從他的眼里,我看到了父愛的堅定與偉大。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1989年的美國在一場地震中,30萬人受傷。其中一個孩子被困在了教室丹塌的廢墟之中。面對此情此景,父親沒有放棄的念頭,還是執著地把孩子挖了出來。

其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一句話:“無論發生了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正是這句話,使父親堅定而執著地在廢墟中挖了38個小時;正是這句話,鼓舞著兒子,使他沒有放棄生的希望,而是滿懷信心地樂觀地等著父親……這一切的一切又是多么可貴啊。可見,父愛是多么偉大,又是多么平凡!這樣的父親,在兒子生命的最后一刻,譜寫了父愛的頌歌。

我還聽說過這樣的一個故事:由于一個精神病患者在大橋上攔一輛公共汽車,致使汽車沖破橋欄掉進江中,全車而十多人無一幸免。當有關部門打撈時,撈起了這兩具緊緊相關的尸體。那是一幅殘不忍睹卻又感人肺腑的畫面啊!看著他們,人們肯定禁不住想象到在冬日寒與針扎五臟般的疼痛,一位父親將孩子用力地舉起來了,似乎托起了整個世界,托起了所有的生命!

這樣年輕的父親,卻付出了這樣深沉而偉大的愛。在自己不諳水性、面對死神的情況下,首先想到的是怎樣給孩子生的希望!他并未考慮過成功的可能有多大,而只是把屬于自己的短暫的最后時刻,托起了沉甸甸的父愛!

篇7

1、父愛如山,高大而巍峨,讓我望而生怯不敢攀登;父愛如天,粗曠而深遠,讓我仰而心憐不敢長嘯;父愛如河,細長而源源,讓我淌不敢涉足。父愛是深邃的、偉大的、純潔而不可回報的,然而父愛又是苦澀的,難懂的、憂郁而不可企及的。

2、常說,父愛是一座山,高大威嚴;父愛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愛更是一雙手,撫摸著我們走過春夏秋冬;而父愛更是一滴淚,一滴飽含溫度的淚水。

3、隨著荏苒的光陰,我也成為人父。這時,再回頭去找尋父愛的答案,驀然驚覺:走過的這幾十年中,父愛何嘗不是每天都在陪伴著我?那種愛:在每一個嚴厲的眼神里,在每一次不經意的身體力行中;是每一句簡單的問候,是每一天默默的惦念。

4、父愛如山,母愛如海。這一靜一動,彰顯著人類最完美的愛。

5、父愛是一座山峰,讓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風霜雨雪也沉著堅定;父愛是一片大海,讓你的靈魂即使遇到電閃雷鳴依然仁厚寬容。

6、父愛是拐杖,讓我們在人生中少摔跟頭。

7、記憶中的父愛:沒有噓寒問暖的垂詢,沒有撫摸額頭的愛憐,沒有跌倒時伸出的雙手,沒有疲憊時依靠的坦然。

8、父愛是一道光輝,讓你的心靈即使瀕臨與黑暗也能看見光明大道;父愛是一陣微風,父愛如山,高大而巍峨,讓我望而生怯不敢攀登;父愛如天,粗曠而深遠,讓我仰而心憐不敢長嘯;父愛如河,細長而源源,讓我淌不敢涉足。父愛是深邃的、偉大的、純潔而不可回報的,然而父愛又是苦澀的,難懂的、憂郁而不可企及的。

9、在茫茫人世間,有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那就是給你生命、養育你成長的父母。他們對你的愛從你一出生就開始傾注到你的身上,無休無止,無怨無悔。

10、父愛不如母愛那樣體貼入微,隨處可見,他一般是埋在心底,只有在關鍵時刻才顯露出來;他的嚴厲有時是恨鐵不成鋼,當你做出成績的時候他會欣然一笑……

11、爸爸的教誨像一盞燈,為我照亮前程;爸爸的關懷像一把傘,為我遮蔽風雨。

12、父愛其實很簡單。它像白酒,辛辣而熱烈,讓人醉在其中;它像咖啡,苦澀而醇香,容易讓人為之振奮;()它像茶,平淡而親切,讓人自然清新;它像篝火,給人溫暖去卻令人生畏,容易讓人激奮自己。

13、父愛同母愛一樣的無私,他不求回報;父愛是一種默默無聞,寓于無形之中的一種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體會。

14、父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溫暖如春;父愛是一泓清泉,讓你的情感即使蒙上歲月的風塵依然純潔明凈。

篇8

暑假里,我讀完了學校推薦的《成長的滋味》。這本書的內容十分讓人尋味。

這本書收錄了共36個中外歷史上優秀的文學作品,這觸及了關于童年、人生、人性、社會、命運……最基本的價值命題,具有相當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力度。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有:《媽媽》《再被狐貍騙一次》。《媽媽》中,“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總是動不動就喊媽媽,哪位朋友為此經常發牢騷。然而有一次,當他自己摔暈了以后,他也在叫媽媽。這個故事說明了我們是怎樣對溫柔的母愛的渴求,即使那位失去了母親的朋友也是如此,這足以說明母愛的偉大。如果說《媽媽》是寫母愛似水而溫柔的話,那么《再被狐貍騙一次》則是說明父愛如山而深沉。《再被狐貍騙一次》中,公狐為了安全轉移小狐貍,做出了令人震撼的自殘行為。從這個故事中,我同樣讀懂了父愛的偉大。

讀完這本書,我不由地想起我自己,不經意間,我已成為一名少年。在我成長的歲月里,我也體會到了這父愛如山、母愛似水的感情。爸爸常輔導我的學習,媽媽十分關心我的生活。不僅如此,爸爸媽媽還為我做了許許多多的事,我們要時刻感恩父母那深沉的愛。

讀完這本書,我對成長有了更多的認識,我知道了在成長過程中,有煩惱、有快樂,有情感的滋潤、有愛心的呵護。讓我時時刻刻體會成長的滋味。

安徽馬鞍山雨山區馬鞍山市建中學校五年級:朱昌靖

篇9

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父子去商場挑選臺燈,男孩選到了一個藍色的臺燈,價值是98元,這在我們的眼里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在男孩的眼里卻成了一件極其為難的事情,因為他父親是一位普通的農民,生活很拮據,為了讓孩子能在城里上學,在城里租了間很小的房子,自己做勞工,供孩子上學。男孩戀戀不舍的把目光移到了一個非常普通的臺燈,對父親講就買這個吧!父親卻微笑著對男孩說:“還是買你自己喜歡的吧!”因為父親早已看到男孩的眼神了。于是喜滋滋的把錢付了,買下這個藍色的臺燈,男孩小心翼翼的抱著臺燈眼里含著淚花走出了商場。故事讀到這里,我的眼淚卻不停地留下來。這多么像我生日的前一天發生的事情啊!

我和爸爸去禮品店挑選生日禮物,同樣的我也是選到了一件比較貴的禮物,知道價格后,就放棄了,卻選了一件便宜的,但爸爸卻把這兩件禮物都為我買下了,此時的我心里酸酸的,因為我已經擁有了很多類似的玩具了,這么多年來爸爸就是這樣滿足我心愿的,因為從前很幼稚,想法很單純。但今年我13歲了,長大了,想法豐富了。其實我的家庭很特殊,為了生活,在我三歲那年,爸爸去了海南,每年與爸爸在一起的時間不足60天,有時看到別人的爸爸媽媽與孩子一起游玩,心里說不出的滋味。其實爸爸在外地是非常辛苦的,省吃儉用填補家用。從前我不理解爸爸,為什么要遠離我和媽媽,現在我明白了,爸爸要努力賺錢,要不斷地滿足我的虛榮心,別人有的,爸爸從不會讓我缺少。這么多年來,爸爸穿的還是那幾件衣服。想到這里,我的淚水像斷了線的珠子留下來。我徹底改變了我從前的看法,爸爸是一位好爸爸,只是和爸爸在一起的時間短,不夠了解他。爸爸是最不愛照相了,在我生日這天爸爸陪我照了相。我真的很滿足了。爸爸我要大聲說:爸爸,是不懂事的女兒錯怪你了,你是最偉大的爸爸,爸爸我愛你!

高爾基說:“父愛是一部震撼心靈的巨著,讀懂了它,你也就讀懂了整個人生!”父親這本書,寫滿了人生的哲學,刻畫著人生的奮斗和努力。拼搏與勇氣。

篇10

有網友說,或許父愛不會像母愛那樣直接,但獻出父愛的父親們一樣在默默地守護著自己的孩子。疼愛著自己的孩子!請好好地體會這如山的父愛吧!

一件小事堅持做,做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延伸為另一種含義,這種含義會自動升華為某種精神高度。記得有篇報道:芬蘭的一位媽媽阿黛爾在她的小寶貝女兒米拉睡覺時拍攝了一組照片。她用衣服、毛巾等道具,根據女兒的不同睡姿,塑造出不同的角色,產生出不同的故事情境。然后拍攝下來,集成一本相冊,名為“米拉的白日夢”。這個故事不僅反映了年輕母親的聰明靈巧、情趣高雅,也凸顯了母愛的溫馨感人。

這兩位家長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以睡眠中的嬰兒為模特(主角)創作出一幅幅美好的畫面,為孩子留下了珍貴的夢中形象。不同的是,一個用畫筆,另一個用相機。最大的相同點也許是他們都把“孩子”當做了自己這一生最完美的杰作。很多人雖然已經為人父母,他們也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可是由于各種原因他們的愛被阻隔了,不能直接表現出來,往往要等到孩子長大了、成熟了,才能體味到父母對他們的愛。

愛是一個心理動詞,這就決定它的出現需要某種物象襯托,只一個眼神、一句話是不夠的。那位父親畫出了女兒的百幅睡相,可見他是在用心觀察孩子的每一個瞬間。在他眼里,孩子的每一個時刻都是美麗的,都值得用畫筆留下。

說到父親對女兒的愛,我還想多說一點。現代心理學認為,父女關系處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女兒將來婚姻是否幸福。大多數情況下,父親是女孩的第一個“男朋友”。女孩對男性的認識往往是從父親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