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摘抄范文

時間:2023-04-01 21:50: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詩摘抄,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現代詩摘抄

篇1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的增長和文化的多元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室內家居環境的需求也從單一變得多元化。同時現代建筑設計思潮也影響著室內設計同時也影響著住宅室內設計。住宅室內設計以滿足功能需求為出發點,對空間進行靈活處理,同時兼顧技術、藝術、文化、生態,創造更適合人居住的室內空間。

住宅室內設計是住宅建筑設計的延續,也是室內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吃、穿、住、行是人類最原始的需求。同時,住,已經成為一部分現代人一生所追求的目標。人一生1/3的時間在住宅里渡過,自古以來人類對住宅有很深的精神寄托。怎樣的居住空間更適合人居住,怎樣的室內環境更讓人覺得舒適......人們對于住宅的研究和探索也從來沒有停止過。

一、現代主義建筑思潮對室內設計的影響

室內設計和建筑設計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室內設計對建筑設計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室內依附于建筑而存在。建筑空間的變化對室內的創造有著直接的影響,不同階段的建筑思潮造成了室內設計手法的一次次變革。對現代室內設計思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現代主義建筑思潮。

一戰后,以德國建筑師格羅皮厄斯和密斯范德羅,法國建筑師勒柯布西埃為杰出代表的青年建筑師提出了比較系統、比較激進的改革建筑創作的主張,主要觀點有功能主義是現代建筑的代名詞,功能是設計的根本出發點,“形式隨從功能”“功能決定形式”“功能決定結構布置空間”

現代建筑主張現代建筑是以功能為出發點,勒柯布西埃提出“只有實用性的房屋才能稱其為真正的建筑” ;建筑師應該研究和解決實用功能的需求和經濟問題。在空間設計講究均衡靈活的構圖手法。同時現代主義建筑滿足新的功能和空間的需要,建筑要運用了大量新材料新技術。在建筑的造型美學中,去掉多余的裝飾,用簡潔抽象的造型來創造建筑形態。建筑比以往更具有經濟性。通過對建筑空間的創造,可以影響人們的生活,從一定程度上也給人們提供新的生活方式。

格羅皮厄斯認為建筑的設計原則應該把功能和經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同時兼顧建筑的藝術性,不能從形式上追求風格,建筑設計不僅要滿足物質上的需求,還要滿足精神上的需求;他強調按人的生理要求、人體尺度來確定空間形態,對空間進行研究,按空間的用途、性質、相互關系來合理組織和布局。

勒柯布西埃同樣主張建筑功能和形式有一定的邏輯關系,反對繁瑣的附加的裝飾。在建筑的造型藝術上,他主張平面是設計的關鍵,提倡用簡潔的幾何形體作為造型元素。

密斯最主要的建筑主張是“少就是多”,用精簡的造型和設計來表達空間,空間可作任何用途。同時他提出來“流動空間”以空間為主題,打破封閉空間,在空間流動中體驗功能平面。”

賴特則是他最著名的“有機建筑論”,他提出建筑設計具有整體性,建筑應該由內而外的統一,同時應該是自然的建筑,結合自然,使自然成為建筑的一部分。空間同樣是建筑的本質,只有空間和形式相互作用才能達到一種整體目標。人是建筑空間中最主要的活動對象,建筑應該考慮更多人的因素。建筑是科學的藝術,應該將結構、材料、建筑方法融為一體,裝飾不應該作為外加于建筑的東西,應該是建筑上生長出來的,就像花從樹上長出來一樣自然。

這些理論一直影響著現代室內設計的創作手法和思維,室內設計朝著以滿足功能為基本前提,結合技術和藝術造就自然和諧的室內空間發展。住宅室內設計是室內設計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設計手法貫徹室內設計普遍地方法,同時由于它的空間性質不同創作手法又有著住宅室內設計自己的特點。

二、現代主義建筑思潮對現代住宅室內設計的影響

住宅室內設計主要研究居住空間環境和人的關系。現代住宅室內設計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人本精神,宜居環境”。現在住宅室內設計主要的對象是人,對建筑空間的再創造,目的就是為人提供適宜的居住環境。在設計理念上,以功能為根本出發點,考慮人的生理心理活動特點,用適度的造型手法對空間進行創造,在現代住宅室內設計同時空間兼顧社會責任,在空間使用上盡量達到節能環保。可以說現代室內設計的基本理論是在現代主義建筑思潮的觀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現代住宅室內設計的設計受到現代主義建筑思潮的影響

(一)人本精神

現代住宅室內設計的首要任務就是分析。在設計分析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分析“人”,對人的分析主要有幾個方面

1.服務對象。住宅室內設計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人,不是動物,植物,充分分析人的因素才能使設計更為合理。

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獨特氣質,這跟家庭成員所處的社會環境、文化修養、生活習慣都息息相關。比如有些人喜靜,有些人喜動,有些人喜歡新奇刺激,有些人喜歡古樸典雅。有人需要彈鋼琴練書法的空間,有人需要健身鍛煉的空間等等

2.分析原始建筑空間

要做好室內設計,就必須了解所處的建筑空間。清楚認識了建筑空間才能更好地加以創造,滿足“人”的需求。同時室內依托建筑空間而存在,是建筑空間的延續和發展。建筑設計為室內設計提供空間條件。

分析建筑的風格特點,建筑空間的原始結構,分析其合理和不合理之處,同時分析室外環境對室內環境的影響,比如室外的自然環境,采光通風條件等。

充分分析以后,了解了家庭成員對空間的要求,建筑空間本身的結構特點,此時就可以對空間進行改造。對空間的改造,實際上就是對空間進行劃分,組合,對空間進行改造的同時就開始空間的功能設計。

(二)滿足功能和空間的需求

住宅的平面布局已經從以往的“住得下”“分得開”到現在結合現代的生活方式,變得多變和豐富起來。住宅是個容器,容納著生活。這個容器容納著很多的活動,比如起居,睡眠休息,娛樂,會客,聚餐,等等,在研究了家庭成員的行為模式和實質需求,就可以根據特性提出空間合理的劃分和組織方式。功能設計,是空間劃分組合的開始。

功能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滿足空間的使用功能。空間的面積和原始結構各不相同,不同家庭的生活習慣、工作性質、年齡層次、文化背景,所要求的布局形式就不同,功能設計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但住宅室內設計中的功能設計的原則就是合理舒適。

轉貼于

(三)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人體工程學

人體工程學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運用主要有幾方面

(1)確認人在住宅中活動所需空間的主要依據

(2)確定家具、設施的形體、尺度及其使用范圍的主要依據

(3)人體工程學對室內光照設計、室內色彩設計、視覺最佳區域等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4) 住宅空間中的環境心理學

充分靈活運用人體工程學的相關內容可以讓我們的設計更加合理。

(四)現代造型藝術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體現

在室內設計中,除了對空間功能設計以及空間布局以外,還有就是對空間中的界面進行設計。界面設計中所呈現出來的藝術效果也直接影響著整個居住空間的藝術效果。住宅室內設計也不例外。

住宅中的界面設計主要針對地面、立面、天棚進行設計,它們的設計原則和方法可以用到造型法則中最普遍的設計方法。在設計中確定設計的主題以及可以采用的設計元素,利用基本形的重復漸變近似特異變異對比等等手法對界面進行創造,使空間的藝術效果符合形式美法則: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統一與協調,比例與均衡的藝術美感。同時在造型上考慮材料所呈現的肌理,使之與整個空間的藝術效果相呼應。

(五)現代住宅室內設計中的文化體現

現代人的文化修養也日益提高,家已經早已不僅僅只是滿足自身的需求,還需要彰顯主人的文化內涵和品味。而我們中國是一個崇尚傳統的國家,幾千年文化的積淀,影響著各個領域,在室內設計中體現文化精髓也是設計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在住宅室內設計中,采用某種室內風格和樣式來對室內空間進行設計已經運用得很泛濫。室內風格樣式在使用的時候,一定要認真考究一下。各種風格和樣式都有其歷史背景,有地域特點和空間要求。我們在使用的時候要認真弄清楚這些風格樣式所包含的深層文化,這些樣式和風格是否適合目前的空間等等。一定要在認真分析,用腦子來思考,靈活運用這些風格樣式,才能使空間表現出文化的本質。

(六)自然的建筑,自然的空間,自然的住宅環境

結合自然,使自然成為住宅中的一部分使現代住宅室內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

室內設計作為一門空間藝術,無可置疑地成為人類生存環境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未來的室內設計應是一種“綠色設計”。這里包含著兩層意義:一是現代室內所使用的環境系統和裝修材料,必須采用新技術使其達到潔凈的“綠色”要求。二是如何創造生態建筑,使室內空間系統達到自我調節的目的,同時這里也包含在室內外空間大量運用綠化手段。用綠色植物創造人工生態環境的問題。

三、小結

現代住宅室內設計以功能為根本出發點,對空間進行靈活的處理,兼顧技術和藝術對空間進行創造,側重文化內涵的表達,注重綠色生態設計。其實住宅室內設計說得簡單點就是“家”的設計,家要讓人感覺到溫馨溫暖輕松愉悅,這才是住宅室內設計的宗旨。

參考文獻

【1】 張綺曼,鄭曙旸.第1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

【2】文健.建筑與室內設計的風格與流派.第1版. 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3】 劉盛璜.人體工程學與室內設計. 第2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4】 賈志林.綠色設計裝飾裝修天地雜志社,2001.

【5】常懷生.環境心理學與室內設計.第1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篇2

輕叩詩歌的大門,在此次綜合性學習時,我的心情是愉悅的,無論是古詩還是現代詩,它們都是詩人用心寫下的。這些或悲傷或喜悅的小精靈帶著濃濃的詩意敲打著我的心房,帶領我在詩海中徜徉。

在我正歡快地與小精靈玩耍時,老師布置的作業讓我犯了難:摘抄喜歡的詩,寫出喜歡的原因,再有感情地朗誦出來。古今中外偉大的詩人很多,美妙的是更是琳瑯滿目,我竟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如此多的選擇,我更加難以下筆了。老師給了我們四天的時間,可眼看三天一溜煙兒地就過去了,我的讀寫本上卻遲遲沒有半點小精靈的影子,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正準備隨便抄幾首時,偶然翻開的一本反復閱讀的課外書,讓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一打開書,這串小精靈就蹦跳著出現在眼前。我的眼睛也隨之一亮。對呀!我怎么沒想到呢,月亮有著濃濃的詩意,這首詩借著濃濃的詩意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的思鄉情,月亮里的詩,是最美的。

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我舉起酒杯遙問青天。月亮的陰晴圓缺,都有著不同的美好,我們共賞一輪月亮。多少年來,人們也是仰望著這皎潔的月亮,寫下了這些美麗的詩。

我愿意跟隨著詩人的腳步,去感受月亮里的詩意。

篇3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寫作;契合點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且實用性極強的學科,其知識掌握程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與他人的交流,甚至影響到其性格和以后的成長,因此,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意義重大。小學階段屬于啟蒙教育階段,學生具備基本的認知能力,在五年級時已具備一定的讀寫能力,如何讓學生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書面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挑戰。

1.在閱讀中積累語言素材,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

自古以來,我國文人墨客在寫作是就有引經據典的習慣,尤其是在詩歌中,典故的運用可以幫助詩人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例如:“長亭”代表送別,“采薇”比喻隱居避世,“紅豆”寄相思,“桑榆”寓晚年。這些其實都是一種在閱讀中積累語言素材,并將之運用在自己的文章中的具體表現。因此,老師應該指導學生在閱讀時將一些優美的詞句摘抄并背誦下來,運用在自己的作文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是考核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一種形式,多為敘事文,因此積累一些描述性的詞句,對于提升學生寫作能力是較為有意義的。比如說,在五年級上冊的《梅花魂》中,作者以“多多冷艷,縷縷幽芳”來描述梅花,梅花在我國文學作品中是不屈不撓的象征,因此里面寫到:“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她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積累這些優美的詞語,將之摘抄在筆記本上,背誦下來,理解并將之運用在作文中。

2.在閱讀中學習寫作手法,提高文字表達能力

模仿就是一種學習,學習就是不斷進步。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模仿,不斷學習他人優秀之處,閱讀與寫作的契合點,其實就是模仿,使用文學家創造的優美辭藻,學習他們那種或熱烈或委婉的情感表達方式。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學作品類型豐富至極,包含古詩、詞曲。現代詩、散文等多種形式,這些文學作品不僅表現形式不同,其表達手法也各有特色,當然,基礎性的表達方式是相同的,比如擬人、比喻、排列等,學生在閱讀中,就是應該學習這些表達手法,使自己的文字更為形象生動。

能夠選人課本的文章,一定有它的優秀之處,因此,老師可以在授課時與學生共同探究寫作手法。例如,在學習到《黃果樹瀑布》一文時,第二段的內容為“透過樹隙,便見一條白簾掛在巖壁上,上面折為三疊,似一闊幅白娟正從機杼上吐瀉而下,而那‘嘩嘩’水聲合成了千萬架織布機的大合奏,響遏行云”,老師在課堂上著重分析這一段,明確比喻手法的作用。在寫作時,同學們開始采用這些表達手法來描述一件事物,比如說以白雪喻梨花,將自己的玩具熊擬為好朋友,獲得了老師的贊賞。

3.讀有所思。寫有所感

讀后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作文形式,也是老在課后經常布置的課后作業,比如讀完一則寓言、一本名著或者看完一部影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閱讀與寫作,其實是一個相反的過程,前者是通過文字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后者則是將自己的情感以文字表達出來讓讀者感知,二者聯系緊密,不可分割。老師在授課時,除了讓學生學會課文中新的詞句外,還應該引導學生思考其中表達的情感,學習他們那種表達方式。文學作品的高度,并不是以優美的辭藻、華麗的語句、花哨的表達手法來衡量的,而是其中情感的深度以及思想的高度。

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中《再見了,親人》為例,全文都是一些敘事性的描述,講述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三個人的故事,平直性的敘述手法,偶爾幾句反問,卻讓人感受到同志對于朝鮮人民深沉的愛,以及親人般無法割舍的情感。世間最偉大最不可分割的,莫過于以血緣關系為樞紐的親情,同志與朝鮮人民雖沒有血緣關系,但是他們的情感卻與親人無異。同學們可以在課文的學習中,反思生活中自己的親人為自己所做的感人的事情,以直接的敘述手法將事情表達清楚,同學之間互相交流,看是否能夠感動到他人,不少同學在學習完這篇課文之后情感表達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篇4

我們知道,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于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練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正是因為詩歌有其自身的特點,才會吸引更多的人去為它而創作。寫詩是錘煉語言的最佳途徑,從“推敲”一詞和“春風又綠江南岸”句中“綠”字的有關來歷的佳話就早已證明,寫詩可以使人的語言表達更準確生動,可以更充分地表達人們的情感,還可以充實人的審美情趣,體驗其意境美、韻律美,更能體味出生活美。如果提倡中學生寫詩,不僅能更快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而且能極大地豐富他們的思想情感。

其實,中學生對詩歌的興趣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想,他們不但喜歡讀詩,而且經常摘抄詩,并能記住一些精美的詩句,都曾萌發過寫作的欲望,并確實有過嘗試的經歷。但是由于中學生對詩歌只停留在感悟詩歌的思想情感,而沒去發現詩歌所使用的技巧,所以寫出來的東西都太直白或沒感覺。那么如何才能寫好詩歌呢?

首先,要教給學生有關詩歌的寫作知識。要讓他們明白,寫詩要有真情,要寫那些真正使自己激動的景或物,通過對詩歌與生活的關系幫助學生打消對寫詩的神秘感。

第二,要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的美好。我們都知道經歷就是一種財富,只要經歷過才會有真情實感。中學生正處于多愁善感的階段,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都能引起他們思想上的共鳴。只要學生善于去體驗生活,有真情實感,那筆尖流淌的文字就具有了生命力,也就具備了寫出好詩的思想基礎了。

第三,寫詩要用形象的思維,要寫出意境。平時我們說學生寫的詩歌太直白,那就是學生沒懂得用形象的思維抓住生活中具體的事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意象,來營造出意境。大自然的一景一物,通過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賦予其以生命,無情之物都會成為有情之物。引導學生寫作時,要通過詩歌特有的藝術手段,營造一種可感的形象或境界,表達出一種深刻的寓意。把思想感情和客觀景物交融于一體,也就能造成一種意境美,令人深思回味。

第四,寫詩與作文一樣,也要講究方法技巧。其一,善于聯想、想象。讀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可知,詩人由地上的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聯想到天上的街市,再想象到街市上的人物及牛郎織女,自然傳達出作者對自由幸福生活向往與追求的思想感情。其二,虛實結合,以虛寫實。寫詩就是要通過意象的表面呈現,含蓄地表達作者內心的情感。如教學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就可以讓學生明白,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路,但實際上卻暗示的是人生之路,從中可以悟出: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這首詩其實就是運用了象征手法。其三,寫詩要善于用修辭。要想使詩歌形象可感就離不開修辭的運用,而語言凝練、含蓄更離不開修辭。寫詩時,使用比喻、擬人、夸張等多種修辭手法和象征、烘托等表現手法,不僅會使自己的詩歌增色不少,而且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更形象充分地表達出來。修辭就是把意象抽象為具體、化生疏為熟悉的最好方式。

第五,寫詩要注意押韻。要讓學生了解押韻可以使詩歌具有韻律美。在現代詩歌創作中,一般采用十三轍,即把漢語音節三十八個韻母中收尾音相近的字同歸一轍,共計十三個韻轍。對于初學寫詩的中學生來說不必過于強調押韻,可以讓學生從一些好的詩歌中去領會、感悟。

第六,從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注意幾個問題

1.從模仿開始。對于初學者來說,沒有模仿的過程,難以寫出詩來。因此,可結合一些佳作,析其妙,品其味,模仿其寫法,實際也就潛移默化地學習了寫詩的方法。

2.富有情趣。現在,詩壇上有種不好的現象,生搬硬套一些西方現代派手法,或扭曲,或變形,或夢幻,弄得詩意晦澀,這股潮流也影響了中學生。中學生感情豐富而純真,這一點很是可貴,因此,教師要正確引導,寧可讓學生的詩寫得單純幼稚些,也不讓他們的詩故作深沉、繁復、艱澀。明朗些好,樸素些好,富有一種情趣。

3.多練小詩。初學者往往深怕讀者不懂,疊床架屋,贅語連篇,或追求華麗,堆砌辭藻。所以,要引導學生大膽“割愛”,刪去不必要的鋪陳和贅語,把有價值的、最精粹的東西留下。過這關不容易,但有意訓練,對學生寫作時煉詞煉句煉意很有好處。

篇5

【關鍵詞】工具性 人文性 創設情境 追本溯源 培養習慣學以致用 詩文熏陶

不管是初中還是高中,新課程改革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有了《語文課程標準》,就有了方向,教學思路也清晰了很多。可是,新疆內高班預科這一年的教學,卻沒有教育部制定的課程標準。畢竟這么多省份,每個省份的教材和高考模式都有所不同,分散在全國各省市的內高班自然難以有個統一的課程標準。因此,我們只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育目標,制定教學策略。

一、學情分析

新疆內高班學制是四年,第一年是預科,后三年就編入各班和當地學生一起完成高中三年的學習。為了后三年的學習能夠順利進行,第一年的預科班學習至關重要。我校的內高班學生都是民考民的,也就是說他們小學初中學習的內容是本民族的語言、文化和歷史。他們的語文,是他們本民族語言的教材,而漢語則是初一才開始接觸的“外語”。其具體學情如下:

1.沒有任何的漢語文化文學積累。學習文言文,他們對作者的姓名字號一頭霧水。畢竟他們連“姓”的概念都沒有,就更不要說“字”、“號”這些了。至于歷史朝代變更,則是“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孔子,就知道個名字。古詩,連“床前明月光”都不曾接觸過。

2.連常用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都掌握得不好。連“我”、“球”這極為常用的字,都有學生少一撇或缺個點;“夜晚”寫成了“液晚”。讀音方面,沒有聲調的概念,給課堂表達交流造成了極大的障礙。至于字詞的意思,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口語詞匯,掌握的還好,稍微書面一些或是口語中少用到的,就不明白了。尤其是成語,完全是零起點。

3.口語交流水平差,而且不會積極開口訓練。內高班的學生都是當初在新疆初中生中成績相對優異的學生。但他們中有的有狹隘的民族觀念,對漢語學習抱有一些抵觸心理,還有的是適應能力差的或者是不夠認真刻苦,這些學生一開始就缺乏積極主動的精神,甚至有的學生在不得不和老師交流的時候,依靠的是紙和筆。

4.寫作表達能力極差。預科班的作文,主要學習六百字的記敘文寫作。一個班三十九位學生,絕大部分都只能寫三四百字。錯別字、病句比比皆是,詞不達意、通篇流水賬、標點符號書寫使用不正確等現象屢見不鮮。

二、教學目標策略

對于從未接觸古代漢語、連現代漢語基礎都很薄弱的內高預科班學生來說,這短短一年時間,單單是學習內地初中語文教材就極不容易了。但是“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疆內高班,目的在于為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新疆發展培養各民族優秀人才,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學習漢語,可以打破一些學生固有的狹隘的民族觀念,讓他們了解中國的文字、歷史、傳統文化,培養“中華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因此,內高班的語文教學要注重人文性、知識性和工具性的統一,甚至要特別注重人文性而非知識性和工具性的一面。

預科班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知識性的統一,我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來實現。

(一)強化基礎,強調積累,重視方法,落實語文的“工具性”和“知識性”。

新疆預科班的語文教學,字詞句段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生主體的特殊性,必須要更加重視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必須更要重視方法的引導。

1.創設情境、合作探究。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學好漢語,規定他們在校內只能說普通話。課堂上,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認真傾聽的同時積極發言,積極參加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學習現代詩《在山的那一邊》導入時,我讓少數有登山經歷的學生用漢語描繪他們的見聞,再提供幾張風景照,激起學生對“山那邊”的向往。對主題的探究,則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交流后推薦學生發言來完成。

2.追本溯源,由淺入深。學習文言文,有意識地對一些常見字詞或者重要實詞“刨根問底”,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文言字詞的興趣并指導掌握字詞的方法。教文言文《童趣》,我講解“如”字時,在ppt里展示了這個字的甲骨文字形 ,并讓學生從字形上猜測字義。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七嘴八舌的猜測議論之后,我告訴他們:這是一個會意字,從女,從口。字的本義是“遵從,依照”,并由此引申出“好像、如同”等義項。

3.重視習慣,樂此不疲。良好的學習習慣亦是一種能力,這對他們今后順利進行高中三年的語文學習極為重要。我要求學生:課前要養成預習的習慣,預習的時候,字詞的音形義盡量先自己查字典掌握好;用一句話歸納文章的主旨;至少提出一個問題,留待聽課中解決;課堂上要抓重點做筆記,筆記要形成自己的符號系統;課后先復習,后完成作業;培養閱讀、做摘抄的習慣,為寫作打下一定的基礎。

4.含英咀華,學以致用。語文知識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引導學生將之轉化為能力在生活中運用。鼓勵學生讀書要注重“學”與“思”相結合,對那些經典的作品,尤其要細讀深思,反復品味。而有些語文知識,也可以轉化為各種能力運用到生活中去。課堂上學習誦讀和演講的技巧,就可以在詩歌朗誦比賽和學生干部競選中分別運用到。學習了各種修辭手法,我讓他們結合自己最喜歡的流行歌曲的歌詞,來分析各種修辭的妙處,并學寫歌詞……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知識,愛學樂學,激活思維。

(二)了解傳統、詩文熏陶、傳承文化,滲透語文的“人文性”

有人說:如果學習字典、詞典能掌握母語,那就沒有“文道”之爭,也就沒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回事了。 確實如此,語文的教學,重要的不是知識和分數,而是在于培養學生的“人性”和“文化”。預科班漢語言教學,除了完成語言的認知和運用,還承擔著傳承中華民族文化這一重任,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認同并接受傳統文化,并激發他們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自豪感,進而樹立正確的“國家觀”。

那么該如何在課堂中滲透語文的“人文性”呢?

1.在課堂中適時補充介紹文學常識,甚至是古代社會常識,消除學生的陌生感,培養他們對漢文化的認同感。中學語文課堂上過多介紹文史常識,往往會被打上“教學設計不合理”的標簽。但是,對于預科班的語文課堂來說,介紹文史常識卻是十分必要的,這是“磨刀不誤砍柴工”。試想,連唐朝盛衰過程都不了解的學生,你讓他怎么去理解由《望岳》《春望》到《石壕吏》杜甫詩歌內容情感的轉變?連儒家都不知道,又怎么能理解杜甫、陸游、范仲淹等這些憂國憂民的詩人?我在教學時還非常重視調動新疆學生的歷史知識積淀,學生背誦岑參的《逢入京使》時,我點出當時岑參駐西域輪臺(今新疆輪臺縣),以此激發起學生的自豪感和親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