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腹瀉原因范文

時間:2023-03-14 23:32: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嬰兒腹瀉原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嬰兒腹瀉原因

篇1

1嬰兒腹瀉原因

1.1 感染因素:目前已知有較多致病原可引起嬰兒腹瀉,如致瀉性大腸桿菌、彎曲桿菌、產氣單胞菌等。

1.2 非感染因素:主要由于喂養不當或對某種食物過敏引起;其他臟器疾病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引起,如代謝性疾病、肝膽或胰腺疾病等。

2 嬰兒腹瀉的治療方法:

2.1 嬰兒腹瀉飲食護理: 少量進食,減輕腸道負擔; 限制容易刺激腸壁的脂肪及低級脂肪酸; 限制容易在腸道發酵的食物攝入;中毒癥重患兒應暫禁飲食,時間一般為6 ~ 8 小時,禁食期間可喂補液鹽或靜脈補液。母乳喂養的嬰兒,腹瀉時只需適當減少奶量,縮短喂奶時間,并延長喂養間隔,母親還應少食脂肪類食物及含纖維素豐富食物,同時每次喂奶,可喝300 ~ 500ml 開水,以稀釋母乳,有利于減輕嬰兒胃腸負擔,從而減輕腹瀉癥狀。如每日腹瀉>10 次,并伴有嘔吐、應暫停牛奶喂養,禁食6 ~ 8 小時,最長≤12 小時。禁食應保證充足的水分供應,可喂些葡萄糖淡鹽水、胡蘿卜湯等。

2.2,嬰兒腹瀉藥物治療:應用654-2、媽咪愛治療,取得較好療效。654-2治療嬰幼兒腹瀉作用機理:1)能對抗乙酰膽堿所致的胃腸道平滑肌痙攣。2)改善和活躍胃腸道的微循環。3)促進腸道功能恢復,減少腸粘膜滲出,有利于大便次數減少。媽咪愛的特點:媽咪愛主要由糞鏈球菌和枯草桿菌活菌組成,并含有維生素B1、B6、B12、C、煙酰胺、乳酸鈣和氯化鋅。糞鏈球菌能在腸道迅速定居,繁殖能力強,對濕、熱、酸的抵抗能力強,能活著到達腸道定居,對腸道內有害菌和腐敗菌有抵抗作用,而沒有腸道毒性;枯草芽孢桿菌可調節人體腸道環境,促進腸道正常菌群的生長繁殖,抑制腸道致病菌的生長,從而有效地保護腸道。媽咪愛還含有嬰幼兒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各種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鋅和礦物質鈣,其加入量是根據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推薦量確定的,能產生消化酶并促進腸道消化吸收。

2.3 嬰兒腹瀉中藥煎劑:赤石脂10g,灶心土10g,雞內金10g,車前子5g,生姜5g,紅糖5g,上藥加水共煎煮沸15min,濾取藥液;藥渣加水再共煎,煮沸30min,濾取藥液;合并2次藥液分早、晚2次溫服,每日1劑。中醫認為小兒腹瀉大多是脾胃失調,由于嬰兒各個臟器還未發育完全,抵抗力也處于薄弱的時期,一旦飲食不當或者受到外界刺激,均容易導致小兒腹瀉。赤石脂自古以來就是治療腹瀉的一味中藥,古書記載赤石脂有補五臟虛乏,止瀉去濕氣的作用,功能主治久瀉、久痢,赤石脂內服能吸收消化道內有毒物質及食物異常發酵的產物等,藥性甘,溫,無毒,對于嬰兒腹瀉的治療有很好的作用;灶心土,用于脾虛久瀉,治療脾胃虛寒之癥;紅糖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調味品,但紅糖也是一味中藥,紅糖性溫、味甘、入脾,能有效的益氣補血,加速血液循環進而健脾暖胃,驅除濕寒;雞內金性甘,其服用后胃動力增強,不論是胃液的分泌量還是胃液的酸度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這對增強胃的消化力有很大的作用,雖然服用后見效遲緩,但效果穩定,維持較久,是一味很強的健胃消食藥,在治療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有很大的作用;車前子有調理腸胃的功能,民間有車前子炒焦研碎口服治療小兒消化不良的驗方;而生姜也有溫脾散寒,去除濕氣效果。

2.4 嬰兒難治性腹瀉綜合征的治療:此癥為各種原因引起的一種進展性腹瀉狀態, 用常規方法治療往往無效。腹瀉仍曠日持久, 最后導致營養不良與低蛋白血癥。Avery提出診斷該病的要點:①患兒發病年齡小,多為3個月以內的嬰兒;②腹瀉時間超過2 周;③除外特異性腸道感染;④病程中可伴有乳糖不耐受癥;⑤預后嚴重, 但經過合理治療后有治愈的可能。其治療方法為:①此癥診斷一旦成立, 應積極查明原因, 去除原發因素;②糾正水電解質平衡, 給予患兒熱量、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物質;③治療初期癥狀嚴重時, 可減少甚至停用蔗糖一個時期, 加葡萄糖。④定期小量輸血、白蛋白,可試用膽絡氨乳糖分解酶;⑤治療第2周可試用蛋白水解牛奶, 口服膽絡氨;⑥如仍無效, 第3周可試用人工配方乳。

3 討論

嬰兒腹瀉是兒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是一種多發的綜合征,發病原因很多,如飲食不當、細菌感染等。此外,嬰兒的胃腸道發育不夠成熟,各種酶的活性都未達到成人的水平,而嬰兒所需的營養卻很多,在不斷從外界攝取營養的時候,脾胃的負擔相對增大。再加上嬰兒的免疫以及調節機制還在發育中,尚不完善,當遇到外界影響時,極易引起代謝紊亂、水電解質失調。當嬰兒承受不了這些負擔時,就會產生腹瀉等癥狀。小兒腹瀉的預防及護理很重要,注意飲食衛生,食品應新鮮、清潔,不要暴飲暴食,飯前便后要洗手,乳具、食具要衛生。人工喂養小兒無論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適當稀釋。當孩子食欲不振時,不宜強制進食。避免濫用抗菌素:小兒腹瀉若非侵襲性細菌腸炎,通常無需使用抗菌素。加強戶外活動,注意氣候變化,防止感受外邪,避免腹部受涼。

【參考文獻】

[1]黃振讀 神 周.654-2聯合媽咪愛治療嬰兒腹瀉的療效觀察.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年第32卷第7期

[2]溫婷媛 .中西醫結合治療嬰兒腹瀉療效觀察.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第2012年12月20卷第12期第543頁

篇2

15.吃牛奶會引起過敏嗎?

小兒對牛奶過要發生在嬰幼兒時期,發生率約1%。因為牛奶中含有多種蛋白質,它們對嬰兒來說是一種異性蛋白質,易引起過敏,其中有一種叫β-乳球蛋白,會損害小腸黏膜,是主要的過敏原。小嬰兒腸道通透性較高,如果對致敏的牛奶蛋白處理和清除功能紊亂,會使小腸黏膜致敏,發生一系列的過敏表現。

牛奶過敏有3種表現:

⑴即刻反應,多發生在6個月以內的嬰兒,在喂牛奶后幾分鐘到幾小時內發生過敏,表現為蕁麻疹、癢疹、面色蒼白,重的發生喉及支氣管痙攣、血壓下降、休克等,癥狀可在24~48小時內消退。

⑵以胃腸道癥狀為主,較為多見。表現為口唇或口腔黏膜水腫、嘔吐、腹瀉和腹痛。嘔吐可為噴射樣,常含有胃內容物,腹瀉多為水樣,可帶有黏液和血絲,嚴重的還可以發生脫水。若不停用牛奶,可發展成慢性頑固性腹瀉。

⑶小兒缺少乳糖酶,不能水解牛奶中的乳糖,使小腸內滲透壓增加,產生腹瀉、腹痛和腹脹。少數患兒對脂肪吸收不良,還會發生脂肪瀉。

小嬰兒腹瀉伴有過敏表現要引起警惕,最簡便的檢查方法是:停用牛奶后癥狀在幾天內會明顯好轉,若再攝入牛奶,在48小時內會出現癥狀。

16.怎樣防治牛奶過敏?

牛奶過敏是可以預防的,小兒出生后奶癬很重,或者在家庭中有其他小兒對牛奶過敏,那么最好是用人奶喂養或用豆奶代替。

如果小兒對牛奶過敏,應該從其食物中去除牛奶。由于羊奶、馬奶也有交叉過敏反應,所以不能應用。如無人奶,可用豆汁、肉湯和酪蛋白水解產物代替牛奶。病程長,伴有明顯營養不良的小兒,需從靜脈內輸入營養。小嬰兒因食物簡單,排除牛奶過敏容易,改用代乳喂養的同時可加輔食品,如蛋黃泥、菜泥、胡蘿卜汁等,以后逐漸增加固體食品即可。

牛奶過敏的小兒隨著年齡增長,過敏程度會逐漸降低乃至消失,所以在6個月后可給少許牛奶以了解是否過敏,若無癥狀可逐漸增加牛奶量,一般到了2歲以后牛奶過敏已很少見,僅有個例過敏可延續到5歲。

對于喝牛奶后立即過敏的小兒,需肌肉注射1∶1 000的腎上腺素,并吸氧,靜脈注射腎上腺皮質激素等。有蕁麻疹的小兒可用抗過敏藥,腹瀉嚴重者還需補液,以糾正脫水及電解質紊亂。

17.菌群失調性腹瀉是怎么引起的?

小兒正常的糞便中大約含有107~1012個微生物,90%屬于大腸的正常合法“居民”,如副大腸桿菌、變形桿菌、肺炎桿菌、綠膿桿菌、葡萄球菌、產莢膜桿菌、白色念珠菌等按一定比例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形成一種生態平衡。若機體內外環境發生變化,敏感的細菌就會受到抑制,而未被抑制的細菌或真菌大量繁殖,生態平衡受到破壞,就會引起菌群失調性腹瀉。

菌群失調性腹瀉的主要原因是小兒患了嚴重的感染性疾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大手術后抵抗力明顯低下,若此時用大量廣譜抗生素或皮質激素治療,則使小兒免疫力更加低下,對抗生素敏感的正常菌群會受到抑制,而不敏感的病原菌就會大量繁殖,引起腹瀉。

腹瀉多呈黃綠色水樣便,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中毒癥狀較重,大便水分多,呈暗綠色,帶黏液,并有大片假膜排出。霉菌性腸炎常伴有鵝口瘡,大便呈豆腐渣樣,帶有泡沫。大便每日多在10次左右,腹痛較輕。由于患兒常有營養障礙,免疫功能低下,腹瀉多較頑固。

菌群失調性腹瀉的治療首先應立即停用廣譜抗生素及皮質激素。由于患兒營養狀況及抵抗力差,需酌情補充丙種球蛋白或免疫調節劑,同時給予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活菌制劑等,以輔助腸道正常“居民”繁殖,使腸道菌種達到平衡。許多中藥有調節免疫的作用,可考慮應用。如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腹瀉可以選用萬古霉素等,若為霉菌性腸炎可選用抗真菌藥。

18.嬰幼兒生理性腹瀉會影響健康嗎?

嬰幼兒生理性腹瀉多見于6個月以下的嬰兒。此類嬰兒外觀虛胖,常有奶癬。醫學上稱為“滲出性體質”。嬰兒出生后不久,大便次數就很多,排出黃綠色的稀便。一般無嘔吐,食欲好,體重增加也不受影響。待添加輔食后,大便次數會逐漸減少,所以不需要任何治療。

嬰兒非感染性腹瀉還包括吸收不良綜合征、喂養不當、天氣驟變或濫用抗生素等原因引起的腹瀉。

喂養不當是非感染性腹瀉的一種常見原因。如喂養時蛋白質少,碳水化合物多,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在腸內發酵引起腹瀉。喂養不定時、過多、過少以及突然改變食物的品種都會引起腸道功能紊亂,致使腹瀉。

長期應用抗生素,尤其是抗菌譜很廣的藥,會使正常腸道菌死亡,而那些對抗生素有耐藥性的致病菌大量繁殖,引起腹瀉。抗生素還會刺激腸道引起腸蠕動加快,并使葡萄糖吸收減少,雙糖酶活力減低,產生腹瀉。

外界的氣候突然改變也是引起小兒腹瀉的原因。天氣突然變涼,腹部受冷會使腸蠕動增加;天氣過熱,消化液分泌減少,加之口渴飲水多,使胃液稀釋,消化道負擔增加,都會誘發腹瀉。

患兒腸道缺乏雙糖酶、腸道畸形、腸寄生蟲、腸道過敏等都是引起非感染性腹瀉的原因。

非感染性腹瀉除生理性腹瀉外,都應到醫院仔細檢查及時治療,決不能擅自亂用抗生素,以免引起嚴重的后果。

19.對腹瀉小兒如何正確調理及安排飲食?

在嬰幼兒時期,由于消化器官尚未發育成熟,胃腸黏膜嬌嫩,胃腸壁的肌肉發育不完善,消化酶分泌較少,胃液的酸度弱,而且小兒處于生長發育階段,飲食需要量相對較成人大,消化器官處于緊張狀態,一旦喂養不當,就會引起腹瀉。

對腹瀉次數較多或有嘔吐的小兒需禁食6~8小時,使消化道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利于消化功能的恢復。在禁食期間應少量多次喂糖鹽水,每100毫升溫開水中加入葡萄糖20克,小蘇打0.3克,喂水量每公斤體重50~60毫升。如嘔吐較頻繁,可在小兒舌面上滴姜汁,有止吐作用。禁食后最好給予母乳,如果是人工喂養,用牛奶加1倍水及5%的糖。用10%的米湯代替糖水更佳。牛奶每3~4小時喂1次,每公斤體重50~60毫升。以后逐漸增加,每公斤體重120~150毫升后,再逐漸減少牛奶中的水分,到3~4天后,可恢復到全奶。

中藥對嬰幼兒腹瀉的調理有很好的效果,應根據小兒腹瀉的類型給予。

⑴積滯型腹瀉,多因飲食過量或多食油膩生冷的食物引起,大便酸臭,舌苔厚膩,常有口臭。可用炒山楂、炒麥芽、炒谷芽、雞內金、六曲、陳皮共研細末,放入米湯內調成稀糊狀,早晚各1次。

⑵濕熱型腹瀉,多因感染細菌或病毒引起,常伴有發熱、大便呈腐臭味,舌質紅,舌苔黃。可用新鮮葛根切片磨碎沉淀后取粉,用葛粉與糯米共煮稀粥服用。

篇3

關鍵詞:嬰兒 消化不良 治療 護理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255-02

1 臨床資料

患兒,女,39d。2011年7月17日因 8d 未解大便伴吐奶來醫院急診科就診。該患兒于2011年6月8日足月順產,出生體重 4.9kg,無窒息。生后 4d 出現皮膚黃染,第 9d消退,母乳伴奶粉喂養,吃奶好,偶有吐奶、溢奶,大便每天 5~ 8次,稀糊狀或蛋花湯樣,常見白色或黃白色奶瓣或泡沫,有酸味,生后第 14d添加米粉,次日未解大便。初為 1~ 3 日 1次,漸加重至 2~ 7日1次。曾用過消化類藥如小兒喜食沖劑、多酶片及四磨湯,并停用米粉等,未見好轉,一直依賴開塞露排便。近 8d 未解大便,且吐奶加重。

查體:體重 6.3kg,精神尚好,全身皮膚無黃染,心肺( - ),腹稍隆,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未捫及包塊,腸鳴音存在,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對稱,其他( - )。T 3、T4、TSH 檢查正常;鋇灌腸未見異常。

1.1 臨床診斷。嬰兒消化不良。

1.2 治療。嗎丁啉1-3mg/kg.d,胃蛋白酶合劑2-2.5ml/次,每日3次,飯前半小時服用。多酶片 3 片,分 3次,飯前半小時服用。乳酶生0.1-0.3g/次,每日3次,飯前半小時服用。用藥 3d后大便漸恢復正常,吃奶增多,吐奶減少。2011年8月17日稱體重增至 7.3kg。

1.3 護理。在我們臨床工作中發現,腹瀉新生兒護理對于新生兒腹瀉的治療有很大的輔助作用,我們應該針對不同原因引起的新生兒腹瀉采取不同治療和護理措施。

首先,對于飲食原因造成的腹瀉,我們應該及時調整飲食品種和喂養次數,同時加以適當的控制飲食。從而使孩子的消化系統得到休息,同時減輕消化道的負擔。還要調整飲食結構,母乳喂養的孩子,在腹瀉期間母親應該清淡飲食,少吃油膩的食物。人工喂養的孩子應該吃脫脂奶粉,如果是用牛奶喂養則應該在牛奶滾沸冷卻后出去上面那層脂肪,如果腹瀉嚴重則應多次脫脂。

其次,及時補充液體,新生兒腹瀉多伴有輕重不一的脫水現象,我們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口服補鹽液”,多次少量的給孩子補充液體。

最后就是常規性的護理,注意腹部保暖,每次大便后用溫水清洗臀部,避免出現紅臀。同時注意觀察并記錄大便次數、性狀、顏色及量的變化,為醫生制定治療計劃提供依據;

2 討論

嬰兒腹瀉一般分為兩種類型:即小兒非感染性腹瀉和小兒感染性腹瀉。兩者的發病原因不同,護理和治療方案卻大相徑庭。小兒非感染性腹瀉主要是由于飲食因素,如喂養時間不定、進食過多、過少、過熱、過涼,突然改變食物品種、過早加入大量的淀粉或者脂肪食品等引起。非感染科類因素還與新生兒的體質狀況、氣候變化等有關系。感染性腹瀉主要由病毒(以輪狀病毒為主),80%以上的新生兒腹瀉都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其他的感染性腹瀉主要有細菌感染引起[1]。

我們應該針對不同類型的腹瀉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但是世界衛生組織認為90%的腹瀉患兒可以不用抗生素治療,我國的學者確認為只有7%的患兒可以不用抗生素,84%的腹瀉患兒都使用抗生素治療的[2]。其實,我們國家是世界上濫用抗生素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由于濫用抗生素引起腸道功能紊亂、細菌侵襲、導致腹瀉病的發生遠遠多于由于細菌病毒直接感染引起的腹瀉。

據臨床數據統計,90%的腹瀉患兒屬于輕至中度以下的脫水,即使這樣,也不應該推薦靜脈輸液,而是應該大力推廣經濟、簡單、有效的ORS,做好口服補液療法,只有10%的重度脫水患兒用靜脈輸液。

一定要慎用止瀉藥,世界衛生組織不提倡應用止瀉藥,及時應用止瀉藥也有明確規定:必須同時具備高效、可口服、可與口服補液鹽合用,不被腸道吸收、無全身毒副作用,不影響腸道吸收功能,尤其是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吸收、可抵御一系列腸道病原菌等,目前完全理想的止瀉藥尚有待于開發研究,但小兒腹瀉一般不宜用止瀉藥[3]。止瀉藥一般都有抑制胃腸蠕動的作用,可以增加細菌的繁殖和毒素的吸收,對于感染性腹瀉反而會帶來很大的危險。以上是我作為臨床工作者在工作實踐中的一點經驗之談,希望能與廣大同仁探討。

參考文獻

[1] 葉孝禮 小兒消化系統疾病學 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71(37):91-93

篇4

對癥用藥 避免踏入誤區

1.拉肚子就用氟哌酸:非感染性腹瀉不需要抗感染治療,濫用抗生素不但治不好腹瀉,反而會殺滅腸道內大量對人體有益的好細菌。而且這類藥物未成年人是不能服用的。

2.隨便應用止瀉藥:有些人相信廣告,一拉肚子就用強力止瀉藥。腹瀉本身可以將毒素排出體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人體的一種保護反應;強力止瀉反而不利于致病微生物和毒素排出體外。腹瀉嚴重的可以選擇一些具有緩和收斂作用和吸附作用的藥物,如蒙脫石散等。

3.腹瀉時禁食禁水:有些人腹瀉后為了減輕胃腸負擔,或減少腹瀉量,選擇不吃飯、不喝水,認為餓兩頓就會好。這會使本就虛弱的身體得不到營養和水分補充,沒有足夠的營養素去修復受損的腸道,反而會加重病情。

未雨綢繆 補液來防治

對于體質虛弱的腹瀉患者,最重要的是預防和治療脫水,防止電解質紊亂。從腹瀉到脫水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所以,未雨綢繆顯得格外重要。成人做到自我預防并不難,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孩子。

嬰幼兒對水、鹽平衡的調節能力差,腹瀉時,不僅吸收水和無機鹽的能力受損,水和鹽還會從血液進入腸道,使人體水分和鹽入不敷出,導致脫水。因此,寶寶腹瀉治療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防止脫水,而防治脫水的重要措施就是補液。

1.補液方法:補液不等于去醫院輸液,對于輕度脫水,家庭補液治療即可解決問題。

(1)家長可自制液體給孩子補充,如稀粥、淡鹽湯、米湯水等,要注意口味清淡,不要加很多糖。補充清潔飲用水也可以。不要給腹瀉的孩子飲用軟飲料(可樂、果汁飲料等)、加糖的茶水、加糖的果汁、咖啡、中藥涼茶等液體。

自制米湯的方法:先煮沸一升的開水,然后倒入一碗米,煮沸至水變為稀糊狀;將煮好的米湯倒入容器內,加入一湯匙的糖和鹽;待稀糊狀液體晾至室溫時,即可食用。

(2)還可使用口服補液鹽。對于較大的兒童,也可飲用超市出售的含電解質和糖分的飲料。但要切記,給孩子補液時不要因為口感不佳或其他原因,往溶液里加糖、蜂蜜或者其他東西,避免改變液體的滲透壓和鹽糖比例。

2.注意事項:補液并不是簡單的補充水分,尤其是老人和兒童,需要注意下列事項。

(1)補液應從孩子一開始腹瀉就進行,直至腹瀉停止。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補液的量也應有所區別。完全母乳喂養的嬰兒,只要增加喂奶的次數、延長喂奶的總時間即可,不需另外補液;2歲以下的兒童,腹瀉一次,補充50~100毫升液體;大一點的兒童,腹瀉一次補充一杯或者半杯(約250毫升)液體;10歲以上的兒童,想喝多少喝多少。老年人合并高血壓、心臟病者補液速度不要過快。

(2)使用口服補液鹽時,由于味道不好,孩子不愿接受,可少量多次服用。如果嬰兒服用后出現嘔吐,就從少量開始,每次10~15毫升,每15~30分鐘一次,待嬰兒能夠耐受時,再加量到每次30~60毫升;如果嬰兒繼續腹瀉,就不需限定服用總量。

篇5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嘔吐拉肚子不要緊,過幾天就好了。由于頻繁腹瀉與嘔吐,食欲低下,患兒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現象,嚴重者可出現電解質紊亂,如果治療處理不當均會引發多種并發癥,可合并腦炎、腸出血、腸套疊或心肌炎而危及生命,小兒腹瀉常常會引起以下幾種并發癥,家長應對此病有足夠重視,提早預防。

1.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腹瀉時機體不僅不能有效地從食物中吸收水份和電解質,而且還會以腸液的形式將他們進一步丟失。所以腹瀉時,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補充水份和電解質的話,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其中,電解質紊亂包括低鈉、低鉀、低鈣和低鎂,他們不僅不利于疾病的恢復,而且還會給患兒帶來不必要的痛苦,例如低鉀可引起頑固性腹脹,低鈣可引起手足抽搐或驚厥。

2.病毒性心肌炎:

它發生在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腹瀉之后,腹瀉使患兒的抵抗力進一步下降,病毒就可侵犯心臟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并發此病的患兒會有胸悶、胸痛、心悸、頭暈、乏力等癥狀。重癥患兒會因為嚴重心律失常導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腸套疊:

是嬰兒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多見于4~10個月的嬰兒。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降低。絕大多數嬰兒腸套疊是原發性的,只有2~8%的病例為繼發性。由于腸蠕動失去正常節律性,腸環肌發生持續性局部痙攣,腸近端劇烈蠕動,遂將痙攣的腸段推入遠端腸腔內。腹瀉和伴隨它的病毒感染是引起腸套疊的主要原因,應當引起警惕。

篇6

【關鍵詞】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死因;對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602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283-01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U5MR)是國際上公認的反映兒童生存狀況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水平敏感指標之一。為實現《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將嬰兒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控制在10‰和13‰以下的戰略目標,現將龍陵縣2007――2011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測情況分析如下:1資料和方法

1.1資料來源龍陵縣2007――2011年10個鄉(鎮)的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測填報的5歲以下兒童死亡報告卡、死亡調查報告、死亡登記臺賬、兒童出生死亡漏報調查報告、各年度5歲以下兒童死亡評審報告及常規婦幼衛生工作統計分析報表。

1.2方法嚴格按照《云南省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測方案》[1]要求,在龍陵縣10個鄉(鎮)開展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測工作,并對導致兒童死亡的主要疾病和相關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

1.2.1死因診斷和分類方法死因診斷和分類,主要根據國際疾病分類(ICD-9),疾病診斷名稱以《實用兒科學》[2]全國統一的診斷名稱為準。

1.2.2資料分析方法本資料應用云南省婦幼保建院開發的U5MR軟件進行分析,統計學處理用華西醫科大學統計教研究研制的(PEMS)醫百醫統軟件包。

1.2.3監測質量監測5年來,每年進行兩次死亡補漏調查,平均補漏率為5.66%。各年度補漏率均小于“死亡漏報率低于10%”的要求。2結果

2.1不同年齡段兒童死亡率構成情況2007――2011年,有活產嬰兒20072人,新生兒死亡130人,死亡率6.48‰,嬰兒死亡226人,死亡率11.26‰,1-4歲兒童死亡56人,死亡率2.79‰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282人,死亡率14.05‰。

2.2各年齡段死亡構成情況2007――2011年,在282個5歲以下兒童死亡數中,嬰兒死亡226人,占80.14%;在嬰兒死亡中,新生兒死亡130人,占57.52%;在新生兒死亡中,早期新生兒死亡111人,占85.38%。上述資料表明,兒童年齡越小,生命越脆弱,其死亡率越高。

2.3各年度5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構成分析

2.3.1新生兒死亡原因構成新生兒死因順位為:窒息30.77%>早產22.31%>肺炎18.46%>先天異常14.62%>意外3.85%。上述5種疾病占新生兒死亡總數的82.31%。

2.3.2嬰兒主要死亡原因的構成2007――2011年,嬰兒主要死因是肺炎占22.12%、出生窒息占17.77%、先天異常占16.37%、早產占12.83%、意外占7.96%和腹瀉占6.19。上述6種疾病占嬰兒死亡總數的86.28%。

2.3.35歲以下兒童主要死亡原因構成5年來,5歲以下兒童死亡共282人,其主要死因構成分別為肺炎23.76%,先天異常14.89%,窒息14.18%,意外死亡13.12%,早產10.28%,腹瀉6.38%。上述6種疾病占5歲以下兒童死亡總數的82.62%。

2.45歲以下死亡兒童死前保健服務情況

2.4.15歲以下兒童死亡地點構成分析2007――2011年,在282個5個歲以下兒童死亡中,死于家中138例,占48.94%,死于醫院120例,占42.55%,死在途中24例,占8.51%。死于家中的兒52%的未選擇就醫,48%的認為病情較重,無治愈希望,放棄治療或醫療保健機構缺乏相應的設備、技術而造成的死亡。

2.4.25歲以下兒童死前就診情況構成在282個5歲以下兒童死亡中,其死前就診分布情況是:未就診72例占25.53%,死于村衛生室23例,占8.16%,死于鄉級醫院47例,占16.67%,死于縣級及以上醫院140例,占49.64%。未就診的主要原因一是患兒家屬缺乏保健知識,患兒得病后不知道病情的嚴重性,不知道就醫;二是家庭較為貧困,無錢醫治;三是意外傷害、病情較重,來不及送醫院。3討論

3.1U5MR呈下降趨勢,降低U5MR工作成效顯著2007――2011年5歲以下兒童平均死亡率14.05‰,2011年與2007年相比下降了3.51個千分點,U5MR呈下降趨勢(X2=3.93,P

3.25歲以下兒童主要死因確定了降低U5MR的工作重點資料分析顯示:龍陵縣2007――2011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肺炎、早產、窒息、腹瀉、意外及先天異常,與有關監測資料報道基本一致,應采取有效對策。

3.2.1積極開展5歲以下兒童ARI和CCD病例管理適宜技術,是降低肺炎和腹瀉兩個死因的重要措施。

3.2.2加強孕產婦系統管理,提高產兒科質量,提高住院分娩率,熟練掌握新生兒窒息復蘇術是減少早產和出生窒息死亡的主要對策。

3.3抓早、抓小、抓牢是降低U5MR的工作基礎,年齡組越小,死亡率越高,因此,只有以抓小年齡組為中心,以抓早期新生兒為重點,有效率落實各項工作措施,才能把U5MR真正降下來。

3.4強化適宜技術培訓和推廣,提高縣、鄉、村婦幼保健人員和兒科的專業技術水平。

3.5普及健康教育知識,增強人民群眾的自我保健意識。

3.6建立有效轉診機制,充分發揮縣鄉兩級危重癥兒童轉診搶救領導小組的職能作用,發現危重癥兒童應立即組織轉診搶救。參考文獻

[1]云南省衛生廳基婦處,云南省婦幼保健院.云南省0-4歲兒童死亡監測方案[Z].1996.

篇7

資料與方法

資料來源:兒童死亡監測范圍:全縣所有20個鄉(鎮)、160個村(居)委會、1942個自然寨、2706個村民小組。兒童死亡監測對象:2004年10月1日~2009年9月30日全縣常住戶口及流動人口中孕滿28周(或出生體重達l000 g以上),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臍帶搏動、隨意肌縮動四項生命體征之一的5歲以下兒童。

方法:資料收集按照《云南省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測方案》[1]進行。按村一鄉一縣逐級上報。縣婦幼保健院通過每年對兒童死亡資料進行統計、審核,每年進行2次補漏調查及質量控制,以確保其資料的準確性。死因分類按國際疾病分類(ICD-10)標準進行。

結 果

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及新生兒、嬰兒、1~4歲兒童死亡百分比2005~2009年間全縣活產總數為21813例,5歲以下兒童死亡514例,死亡率為23.56‰,其中新生兒死亡204例,占39.69%;嬰兒死亡415例,占80.74%;1~4歲兒童死亡99例,占19.26%。2005~2009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動態變化:5年間,除新生兒死亡率外,嬰兒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總體下降,但呈現反復波動的趨勢,其中以2007年為最高。新生兒死亡率2009年較2005年上升1.97個千分點,嬰兒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009年較2005年分別下降2.42和5.55個千分點,早期新生兒死亡占新生兒死亡的66.18%,新生兒死亡占嬰兒死亡的49.15%,嬰兒死亡占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80.73%。可以看出年齡越小死亡率越高。

死因:2005~2009年全縣新生兒死亡的前5位死因依次為肺炎、出生窒息、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先天異常、意外窒息;嬰兒死亡的前5位死因依次為肺炎、出生窒息、早產、意外窒息、腹瀉;1~4歲兒童死亡前5位死因依次為肺炎、腹瀉、意外死亡、腦膜炎、痢疾和先心病。

討 論

5年來瀾滄縣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測結果顯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趨勢,說明我縣通過借助婦幼衛生項目,走村入戶深入宣傳產前保健的好處,強化鄉村婦幼保健人員和產科人員的業務培訓,增強專業機構對基層檢查指導力度,嚴格執行全縣范圍內貧困孕產婦住院分娩限價和嚴重產科并發癥部分醫療費用救助,提高住院分娩率等措施,使我縣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有了明顯的降低,從2005年的26.29‰下降到2009年的20.74‰,基本達到了《云南省兒童發展規劃綱要(2001-2010)》目標要求。通過對監測資料的分析,在5歲以下兒童死亡中年齡越小,死亡率越高,早期新生兒死亡占新生兒死亡的66.18%,新生兒死亡占嬰兒死亡的49.16%,嬰兒死亡占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80.74%。提示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重點人群是嬰兒,而控制新生兒死亡率則是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的關鍵。提出提高鄉村產科質量、加強產后訪視,提高產后訪視質量,早期發現新生兒異常情況及時就診,是避免新生兒死亡的有效措施。

肺炎在我縣一直是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第一位死因,提示加強三級保健網絡建設,特別是網底的建設,強化適宜技術培訓,加強產兒科建設,提高村醫生和群眾早期識別肺炎危險體征的能力,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新生兒窒息是威脅我縣新生兒生命的主要因素,降低新生兒死亡率,首先要提高產前檢查質量,防止孕期并發癥,預防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的發生,阻止圍產期窒息相關危險因素的發生。腹瀉仍然是導致我縣5歲以下兒童死亡主要原因, 因此,要大力宣傳衛生知識,普及健康教育,搞好環境衛生、個人衛生,加強鄉、村腹瀉病例管理工作,推廣使用口服補液鹽,才能減少腹瀉引起的死亡。

篇8

原因一、配方奶粉。一直喝配方奶粉的寶寶出現腹瀉了后,主要是乳糖不耐受的原因引起的,而且這種腹瀉的時間特別長,對于一般的腹瀉類藥物不管用,這樣的情況寶寶要注意奶粉的選擇,可以更換水解蛋白類的退燒。

原因二、胃腸炎。胃腸炎是嬰兒腹瀉的常見原因,因輪狀病毒等其他病毒入侵腸道和胃從而發炎。暮秋和初冬是輪狀病毒的橫行時期,如果寶寶在這段時期腹瀉、嘔吐、發低燒、胃部肌肉抽搐,那么很有可能是感染了這種病毒,又發了胃腸炎。

原因三、細菌感染。沒有熟透的肉類中帶有一種叫大腸桿菌的細菌,如果食用了則會使寶寶嚴重腹瀉。當寶寶糞便中出現膿血,腹部疼痛,發高燒時,一定要立刻就醫。雖說因細菌感染而發生的腹瀉有部分可以自己痊愈,但情況嚴重時也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腹瀉的煩惱也許是每個媽媽都會遇到的,而秋天又正值腹瀉多發時書,如何幫助寶寶遠離腹瀉困擾,健康成長呢?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尋找腹瀉“元兇”

嬰兒腹瀉,是指兩歲以下嬰幼兒,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胃腸道紊亂的癥狀。

引起嬰兒腹瀉的病毒因素有

腸胃炎:如果寶寶出現腹瀉,伴隨胃絞痛、嘔吐和低燒,這就是腸胃炎的癥狀。典型的輪狀病毒腸炎的癥狀是稀水便,有時大便像蛋花湯一樣。

細菌感染:腹伴隨嘔吐、絞痛、血便、發燒,可能是因為細菌感染而導致的,例如大腸桿菌或者沙門氏菌。所以如果遭遇如上癥狀,要及時就醫,以期能對癥下藥。

寄生蟲:寄生蟲很容易在群居環境中傳播,所以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經常洗手是阻止細菌傳播最好的方法。

抗生素:有些寶寶在接受抗生素治療的中后期,會出現腹瀉癥狀,這可能與藥物有關,和醫生建議一下,是否可以停用,或者更換藥物。

引起嬰兒腹瀉的因素有

錯誤喂養:奶瓶喂養的寶寶,如果稀釋過程不當,也會引起腹瀉,所以要準確把握沖泡奶粉的方法。

過多飲用果汁:過多飲用果汁或者加糖飲料會攪亂寶寶的小肚子,引起腹瀉。專家建議,6個月以下的寶寶不要喝果汁,稍大的寶寶每天的量不能超過120ml。

牛奶過敏癥:牛奶過敏癥是很少見的,但是也是導致腹瀉的一個因素。如果寶寶易過敏,他會在喝完配方奶粉后幾分鐘到幾個小時之內出現腹瀉癥狀。如果你懷疑寶寶腹瀉與奶粉有關,要及時咨詢醫生,考慮更換。

明了腹瀉癥狀

媽媽要先了解寶寶正常排便是什么狀況,才能知道什么情況是不正常的:

一般來說,新生兒一天排便5―7次,稍微大一點的寶寶則每天1一2次。

母乳喂養的寶寶,正常的排便一般呈黃色,很柔軟或者有液體表面。寶寶的排便會根據自己所吃的食物或者母乳中含有的特殊物質,而改變粘稠度和顏色,所以你的嗅覺會告訴你,什么地方不對勁。

奶瓶喂養的寶寶一天排便一兩次,顏色呈黃色或者棕色,像花生醬一樣粘稠,有點臭。

當寶寶開始吃輔食時,排便逐漸“結實”,但也會根據所吃的東西有所改變。

媽媽要仔細觀察寶寶的排便規律,偶爾一次的稀便不用過于擔心,但如果寶寶的排便規律突然改變――比平時次數更多,便稀,呈黃綠色泡沫狀,那就可能是腹瀉了。

護理腹瀉寶寶

大多數的腹瀉狀況都不是很嚴重,只要寶寶有足夠的水分補給,沒有其他健康問題,腹瀉會在幾天之內痊愈。

1水分充足 雖然腹瀉一般來說不會太嚴重,但如果出現脫水就很麻煩了,所以首當其沖的一件事就是要補充足夠的水分,通過母乳或者奶瓶喂養補足缺失的水分,還可以配給一些鹽水,給寶寶服下。

2禁止亂吃 不要給寶寶亂喝含糖飲料,這樣會導致腹瀉癥狀惡化。同時,在沒有醫囑的情況下,不能隨便給寶寶吃止瀉藥。

3選擇喂補 專家建議,一些食物中含有合成碳水化合物,例如米飯、土豆、面包、水果和蔬菜,都可以安全食用。如果寶寶沒有食欲,也不要著急,只要保持水分充足,一兩天胃口就會好起來了。

4耐心安撫 寶寶腹瀉過程中會感到不適,要盡可能地抱他、安慰他,同時要保持小屁屁的干爽,防止腹瀉引起的紅腫過敏。

Tips研究發現,酸奶中的活細菌也會安全有效地減少腹瀉幾率,緩解腹瀉狀況。這是一種很容易的方法,尤其是對于喜歡酸奶味道的,一歲以上寶寶更為有效。

WARNING 如果寶寶出生不到三個月就出現腹瀉,要及時就醫。超過三個月,遇到如下情況,要及時就醫:

不斷嘔吐,精神萎靡

有脫水現象,例如嘴唇干燥或是6-8小時沒有小便;

發燒:3-6個月,超過38℃;6個月以上超過39.4℃;

拒絕進食。

防勝于治

1 勤洗手如果是細菌性腹瀉,經常洗手是最好的防護措施,因為引起腹瀉的微生物很容易由手進行傳染。所以每次換完尿布或者上完廁所之后,都要用肥皂徹底清洗15秒。

2 洗凈食物 在給寶寶吃果蔬之前,要進行徹底清洗,因為有害的細菌也會通過食物進行傳播。

篇10

[關鍵詞] 晚發性; 維生素K缺乏; 嬰兒; 顱內出血

[中圖分類號] R722.1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9-129-02

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是由于維生素K缺乏而導致體內某些維生素K依賴凝血因子活性降低的自限性出血或疾病,本病與下列因素有關:①肝臟儲存量低,母體維生素K經胎盤通透性很低,僅1/10的量到達胎兒體內,母親產前應用抗驚厥藥及抗凝藥和抗結核藥等,干擾維生素K的儲存或功能;②合成少,新生兒剛出生時腸道尚無細菌使用廣譜抗生素抑制腸道正常菌群,均使維生素K合成不足;③攝入少,母乳中維生素K含量明顯低于牛乳,因此純母乳喂養的嬰兒多見。剛出生時攝入少,獲得的維生素K量亦少;④吸收少,有先天性肝膽疾病、慢性腹瀉等可影響維生素K的吸收。本病分為早發型、經典型和晚發性。晚發性是發生于生后1個月以后的嬰兒,多見于純母乳喂養、慢性腹瀉、營養不良和長期接受全靜脈營養者,除外其他部位出血,幾乎均有顱內出血,死亡率高。幸存者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現將我院自1999~2005年底收治的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所致小嬰兒顱內出血26例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發病年齡29d~4個月,男14例,女12例。家族中均無出血病史,20例母乳喂養,6例混合喂養,3例因腹瀉服用磺胺類藥物。26例均無外傷史,生后未用過維生素K,農村患者22例,平時母親很少吃蔬菜和水果。主要癥狀及體征:發熱8例,皮下出血點及注射部位出血不止8例,抽搐、嘔吐、意識障礙15例,前囟飽滿、尖叫20例,黃疸10例,肝臟均大于肋下2cm,瞳孔不等大5例,26例均有不同程度貧血。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50~90)g/L,其中小于60g/L者6例,紅細胞(200~340)萬/ mL,白細胞(9000~15600)/mL,血小板全部大于11萬,出血時間均小于3min,凝血時間8~10min,凝血酶原時間均延長,肝功檢查正常,26例頭部CT均有顱內出血,5例有腦疝。

1.2 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均應用維生素K治療,靜脈推注維生素K 5mg/次,每天1次,一般使用3~5d,凝血障礙得到改善。貧血者靜脈輸注紅細胞(10~15)mL/(kg?次),1~2次,同時輔以脫水劑、鎮靜劑、營養腦細胞類藥物及激素等治療。

2 結果

4例患兒因腦疝未能糾正于入院1~2d死亡,死亡率15.4%,其余22例痊愈出院,治愈率84.6%。出院后半年至兩年隨訪22例,3例腦癱生活不能自理,4例有癲癇樣發作,2例智力較差,后遺癥率32.3%,其余13例正常。

3 討論

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是由于維生素K缺乏而導致體內某些維生素K依賴凝血因子活性降低的自限性出血或疾病,其發病機制是某些凝血因子主要在肝微粒體內合成,在此過程中需維生素K參與,這些凝血因子前體蛋白的谷氨酸殘基才能羧基化,羧基型蛋白具有更多的鈣離子結合位點,然后方具凝血生物活性。當維生素K缺乏時,上述維生素K依賴因子不能羧化,只是無功能的蛋白,因此不能參與凝血過程而出血。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成為維生素K依賴因子,這些因子以維生素K作為輔酶在肝細胞內合成。當維生素K缺乏時,血中這些因子減少或消失,引起凝血因子障礙,臨床表現為各個系統出血不止。本病分為早發型、經典型和晚發性。早發型是生后24小時內發生,多與母親產前服用干擾維生素K代謝的藥物有關,少數病因不明。經典型是生后第2~5天發病,早產兒可遲至生后2周發病。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指生后1個月以后的嬰兒因維生素K缺乏而引起,突發性顱內出血較多的出血性疾病。1~3個月母乳喂養兒易發病,人乳中含維生素K極少,僅15μg/L,而牛乳中含60μg/L,蔬菜和水果里含維生素K較多,產婦及乳母食蔬菜水果少是導致人乳內維生素K少的主要原因。腹瀉者應用抗生素,使腸內細菌特別是大腸桿菌合成維生素K減少。同時長期腹瀉影響腸壁吸收維生素K。先天性膽道閉鎖易使吸收維生素K發生障礙。肝病者可使肝細胞對維生素K利用發生障礙。早期診斷和治療對預后有關鍵性影響,加強對乳母營養指導,多食含維生素K的食物,對長期腹瀉及應用抗生素者,應預防性補充維生素K。

[參考文獻]

[1] 沈曉明,王衛平. 兒科學[M]. 第7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36.

[2] 李建明. 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合并顱內出血13例誤診臨床分析[J].江西醫藥,2005,40(1):21.

[3] 劉義勇,劉日榮,原小軍. 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致顱內出血45例的CT表現分析[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3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