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家鄉古詩范文

時間:2023-03-24 16:58: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思念家鄉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思念家鄉古詩

篇1

1、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原文: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譯文:迷蒙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2、唐代詩人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原文: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譯文: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鳴叫。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3、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出塞》原文: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一、緊扣題材進行教學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詩歌題材豐富,有反映古代兒童生活的,有描寫邊塞生活的,有體現祖國山川美景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不同詩歌的題材相機拓展。如教胡令能的《小兒垂釣》,針對這首描寫古代兒童生活的詩歌我們可引入袁枚的《所見》或崔道融的《牧豎》:“牧豎持蓑笠,逢人氣傲然。臥牛吹短笛,耕卻傍溪田?!焙汀断蛹词隆罚骸盎h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這些古詩對古代兒童生活霎間的神態、動作描繪得極其自然、逼真,使一個個天真活潑的古代兒童形象躍然紙上。教賀知章的《詠柳》時,可引入張謂的《早梅》:“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被蜿憰车摹扼@雪》:“怪得北風急,前庭如月暉。天人寧許巧,剪水作花飛”。雖然所描述的景物不同,但它們手法相似,詩中新奇貼切的比擬和比喻,通過贊美柳樹、早梅、雪景,謳歌了大自然的無限創造力。讓我們領略了祖國山川的一幅幅美景。這樣拓展教學,有助于增強學生對這些詩歌表現力的理解,感受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魅力。

二、對照寫法進行教學

在我國豐富的古代詩歌中,雖然不同詩人的作品風格各異,但不少詩歌在表現手法上是極其相似的。有借景抒情的,有詠物言志的,有借物喻理的……通過比喻、擬人、夸張、對比、反襯等各種方式描繪現實中的不同景物、事物和人物,以表達感情,抒發事理。教學中我們教師可從這些詩歌的表現手法上著手拓展,使學生從不同詩歌的相同表現手法領會詩人所要傳達的意思。如教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時,在朗讀詩歌,理解詩的大意后,學生對詩中借“深夜燈、陣陣風、陣陣雪、嘈雜的聲音”等來烘托詩人從軍離鄉那種思念家鄉的心情有了初步的感知。然而,小學生難有這樣遠離家鄉、遠離家人的經歷和體會,這種文字傳達的信息不像音像那樣直觀、那樣形象。這時,我們教師可再引導他們了解高適的《塞上聞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蓖ㄟ^一遍遍地朗讀,分析,學生知道詩人是以聽羌笛聲而“心想形狀”的形式描述,戰士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想到故鄉梅花之落,思念自己的故鄉。襯托出戰士身在異地,夜宿他鄉而難以入睡的愁郁、思鄉心情。通過分析、比較,學生很快領悟到兩位詩人采用了相似的白描手法,向我們傳達了將士們無盡的思鄉之情。

篇3

2.第一行和第三行都是寫詩人 看 到的,第二行和第四行都是寫詩人 想 到的。這首詩主要寫出詩人 思念家鄉的心情。(想 思念家鄉 看)

十、把下列句子排成一段通順的話,并讀一讀。

①他可喜歡石頭啦。

②李四光爺爺是我國的地質學家。

③常常忘了干別的事。

篇4

1.能有感情地誦讀《長相思》,并積累有關鄉愁的詩句。

2.通過想象、質疑、情境誦讀,體驗詩人身向榆關、心系故園的思鄉心情,感悟詩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學重點

在想象、質疑和情境誦讀中,體驗詩人,感悟詩人天涯行役的思鄉之深。

教學難點

在移情想象中建構“故園”的豐富意象,體味“故園”的文化意蘊。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長相思》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初讀感知,了解詞意

(一)導入

古往今來,有許多詩人詞人飽含深情地寫下他們的故園,請同學說說。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那么在納蘭性德的眼中,故園又是怎樣牽動著他的愁緒呢?

(二)根據要求,讀準《長相思》

1.自由朗讀。課件出示朗讀要求。

2.檢查:誰來讀一讀《長相思》,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詞當中的一個生字和一個多音字,聽他有沒有念錯;誰再來讀一讀《長相思》,其他同學聽,特別注意聽詞句的中間,是怎么停頓的,讀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3、讀出味道:讀古代的詩詞,我們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還要盡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注意把握朗讀的節奏。

(三)聯系背景,讀懂《長相思》

1.長相思,思的是什么呢?(故鄉)

找出相關的詞句,課件出示這句――

(課件: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2.你能根據注釋說說這句詞的意思嗎?

3.由此可以看出,詞人的心,在哪兒?

(板書:心系故園)

詞人這么思念故鄉,那他一定是遠離了故鄉的。他人在哪兒呢?身向何處?到詞中找到相關的句子。

4.在康熙二十年,三番之亂平定,國泰民安。第二年三月,康熙出山海關到盛京,也就是現在的沈陽告祭祖陵,祭祀祖先。納蘭性德作為御前侍衛隨行。這首詞就是納蘭性德從北京到沈陽途中寫下的。

人離家鄉越來越遠,心卻更加思念故鄉了。齊讀這一句。誰能說出這一句的意思?

5.此時此刻,夜深了,他站在營帳外,看到了什么呢?(千帳燈)

為什么夜深了,仍然營火閃爍、無法入睡呢?

“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這就是夜深千帳燈的原因所在。因為思念家鄉,夜不能眠啊!

(四)小結

師:身向榆關,心系故園。我們可以想見作者的思鄉之情。懷著這份感情,大家齊讀《長相思》。

二、拓展延伸,領悟詞情

1.此時此刻,詞人想念著家鄉,家鄉的親人可能在做什么呢?(也在思念他。還可能在干什么呢?)

(在皎潔的月光下聊天,小孩子們在追逐嬉戲,朋友在喝酒吟詩……)

好一派寧靜祥和的田園生活哪!

2.引文拓展

而詞人在向著山海關進發的途中,這里沒有鳥語花香,沒有親人的絮絮叨叨,有的只是――山一程,……

這里,沒有孩子的追逐繞膝的天倫之樂,有的只是――山一程……

這里,沒有皎潔月光下和家人相偎依的幸福,有的只是――

這里,沒有和朋友一起歡聚時的喝酒吟唱,有的只是――

是呀,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

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長相思

三、質疑問難,升華主題

(一)學生發問

師:詞讀到這里,你們有什么問題想問一問納蘭性德?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作如下預想)

──你去從軍,為的是什么呢?

──什么時候能結束使命回家去呢?

──你在行軍途中,有沒有發生什么令人高興的事呢?

……

(二)親人發問

師:這次出行,納蘭性德寫下了好幾首詩詞。在一首《菩薩蠻》的詞中,他留有這樣的詞句:“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請你們再想一想,除了納蘭性德在問自己以外,還有誰也想這樣問一問詩人?(妻子、父親、兒子、兄弟、朋友)

師引讀:

長亭外,古道邊,楊柳依依,依依不舍的妻子深情地問他──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萋萋,天真的兒子拉著父親的手,問他──

長亭外,古道邊,秋風瑟瑟,頭發花白的老人問他──

(三)作者反問,升華主題

師:我納蘭性德真的輕離別嗎?再讀《長相思》,說說你從哪兒體會到我納蘭性德沒有輕離別呀?我不是輕離別呀!長相思的什么地方讓你體會到這一點。

(四)小結

師:就這樣,作者把自己對故園的無際思念和依戀寫進了這首《長相思》中。這就是作者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原因,這就是作者為什么那個夢會破碎,那顆心會破碎的原因。

師:現在,知道納蘭性德的相思為什么會這么長嗎?讓我們帶著這種長長的思念,再讀――長相思

師:讓我們帶著對故園無限的思念,深情地背出這首詞――

四、作業

1.收集摘錄有關思念家鄉的古詩詞。

2.以《長相思》為內容,制作自己喜歡的書簽.。

板書:

長相思

納蘭性德(清)

思鄉

篇5

《鄉愁》是初中語文教材一個單元中的重點課文。其內容可以分四節,這四個階段在時間上是前后順承的,即: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在這首詩中,人生的幾個階段都在每段的起始明確提出。

從這首詩的分段上來說,每一小段都代表著人生的一個階段。作者以時代的不同作為這首詩的四段。即: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每個階段的鄉愁找了一個具體的對應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時空的變換,讓整首詩的描述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一開始描寫從小離開,與母親互通書信,把所有的鄉愁都銘記在郵票上。成人之后,因生活所迫,與親人聚少離多,從而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船票上。到后來,一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詩至此處,讀者不禁會想,世間還有什么樣的離情比死別更令人斷腸?有,那就是鄉愁!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余味。

《鄉愁》作為現代詩里面的一個典型,無論是在詩的內容還是整個節奏上,都反映著當時社會的種種現狀。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很多思鄉情結的詩歌。《鄉愁》這首詩的作者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在當時社會的影響下,又加上作者本人的國人情懷,所以就創作了以鄉愁為主題的詩。在這首現代詩的詞句當中,表現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沉淀。從《鄉愁》這首現代詩中透露出的思念之情,更具有古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結。從古至今“思鄉情結”是每個國人心中思念之所在?!班l愁”也是在我們國家和國人之間永恒不變的旋律。

篇6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古詩教學應用

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瑰寶,語言凝練,意境優美,寓意深邃。傳統的古詩教學方法,使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覺得枯燥無味,失去了學習興趣。要改變這種現象,就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就要打破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網絡媒體的出現為古詩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網絡媒體實現了教學資料和教學信息的共享,增加了教學的知識容量。同時,靈活方便的交互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大動力。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態度變被動為主動,變厭學為愛學。新課標也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網絡媒體的介入提供給學生與所學古詩有關的背景材料,為學生創設出生動形象的情境,使學生對所學古詩產生濃厚的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以教學《望廬山瀑布》為例。課始,學生點擊進入“背景介紹”,了解廬山是我們江西省的一個旅游勝地,它以風景秀麗著稱。廬山山腳下的瀑布更是遠近馳名。畫面上隨即出現游人紛紛前往觀賞廬山瀑布的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產生了也隨游人一同前往的興趣。接著,學生點擊進入“畫面欣賞”,學生眼前立刻出現了一幅幅動態畫面: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香爐峰上的云霧像紫色的云煙裊裊上升;巨大的瀑布如掛在山腰的江河,飛瀉而下。學生在流水的“嘩嘩”聲中仿佛已來到廬山腳下,與詩人共賞這壯麗的景色。他們激情高漲,思維活躍,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古詩的描繪當中。當教師板書課題“望

廬山瀑布”時,學生情不自禁地贊嘆道:“廬山瀑布好壯觀,值得我們去歌頌、贊美。”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古詩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

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古詩教學,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多媒體課件的精心設計和準備卻極大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課堂上,教師只要輕輕地點擊鼠標,就在極短的時間里使學生看到清晰的畫面、形象直觀的視頻、古詩的解釋等。教師有步驟,有秩序地教學,從而避免手忙腳亂或顧此失彼,贏得了大量的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利用多媒體教育技術,教師在一堂古詩教學課中,既完成了詩句的理解、朗讀、背誦和訓練,又對學生介紹了作者的生平事跡和古詩寫作的背景等,使學生提高了朗讀水平,增強了審美情趣,也使學生對詩人、作品、古詩的風格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所以,要想提高古詩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就需要教師把現代多媒體教育技術應用到古詩教學中。這樣我們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才能適應學生的需要。

三、展示古詩場景,感受詩人的創作情感

古詩詞創作一般情景交融,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如何讓古文知識、歷史知識、生活體驗欠缺的小學生體會到幾千年前詩人在古詩中所表達的豐富情感呢?此時,教師就應該運用電教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古詩場景。

如,馬致遠的小令名作《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作品內容簡簡單單,普普通通,敘述詩人時逢秋日黃昏,在異鄉漂泊的愁苦、悲涼、孤獨之情。如何讓小學生學習《天凈沙?秋思》這首古詩詞,如何讓小學生體會到詩人當時獨自在外,失意、痛苦、悲涼、孤獨之情?此時我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了兩幅場景:第一幅圖片中幾根枯藤纏繞著凋零了黃葉的老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在寒風中破敗的農家小院。在第二幅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游子騎著一匹骨瘦如柴的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緩緩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余暉,這本是飛鳥回巢、牛羊回圈、親人歸家的團圓時刻,而游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游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愁腸滿懷,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呢?通過這兩幅圖片的展示烘托出淪落他鄉的游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哀情和愁苦之情。然后,我現場引導學生:“此時,你們能體會到作者那種思鄉的情感嗎”學生在這種特定的場景下,很自然就會想到:在秋日的黃昏,作者獨在異鄉孤苦伶仃,一個人是多么思念家鄉呀!從而更進一步體會到:正因為寂寞和落魄,觸景生情,詩人才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最后,我又引導學生帶著這種感受去讀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學生很快就讀出了那濃濃的游子思歸之情。

四、展示古詩背景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古詩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語調輕快,充滿了喜悅之情,張繼的《楓橋夜泊》充滿了旅途的愁苦之情,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表達出強烈的憂國憂民之情,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反映出濃濃的愛國之情……這里,每一種心境都與詩人作詩時的境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人們常說“詩言志”,想要把握古詩的情感基調,體會詩句背后的內涵,就必須去了解詩人寫作時的歷史背景,與詩人的心境進行溝通。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則可以為學生提供極為豐富的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

篇7

關鍵詞:意象;畫面;意旨

“意象”最早見于20世紀初形成的西方意象主義。意象派認為,“意象”既是被感知的客體,也是詩人對它的體念;二者再由準確的不加修飾的詞語表達出來。作為思想內容的載體,詞語本身意義莫大于此。龐德給意象下的定義是:“意象是在一剎那間呈現理智和情感的復合物的東西。”

簡言之,“意象”是由“意”和“象”組成的,這里的“象”就是客觀事物,而象外之象就是“意”。何為古詩詞的意象呢?意象就是物(象)與情(意)的組合。即詩中的形象,不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詩中所寫的景物,還包括了作者的情思。法國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詩人應該選擇‘特征’的東西”,也只有‘特征’的東西,才能給讀者深刻、鮮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喚起讀者的想象、聯想?!币虼耍谝庀蠼虒W中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一種思維方式,即詩中意象是什么,形成怎樣的畫面,用這個意象想要傳達什么,最后初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我們認為,意象捕捉在古詩詞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抓住意象來生成形象畫面

古詩中出現的意象一般不止一個,而是一連串,且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是由景物、顏色、遠近等組成的一幅幅畫。在古詩教學時,老師首先要讓學生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指導學生按作者的情感流露把這些意象串聯起來,猶如身臨其境。不妨來看兩首詩: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登高》

前一首,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寫,詩中句句都是意象,處處有景,也處處活動著詩人的身影,移步換景,景中有人,如入畫中。生動表現出詩人對春天的贊美之情,是一曲優美的春的頌歌!教學時,教師就要讓學生尋找出一連串意象,然后指導學生從中整理出一幅幅優美的畫面。后一首,前四句是詩人眼中的環境風物。后四句是詩人抒訴這樣特定的環境風物中的心情。告訴學生:詩當然需要特征鮮明的景物,更要知道人其實也是人事,也是不可少的一部分,物畫與人畫相互對應、交織構成了鮮活的動態畫面。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在智力發展不完全的情況下,好動不好靜。因此,教師應抓住學生這個年齡特征,授之以正確的閱讀方法,配以適當的多媒體教學,這對培養學生的能力是很必要的。

二、抓住意象理解寫作意旨

明朝的詩評家胡應麟說過:“古詩之妙,在求意象?!币庀笫窃姼铇嫿ǖ牟牧?,意象就是我們研讀的重點。因此只有在感知并領悟意象的基礎上才能把握詩歌內容,進入詩歌意境,感知詩人情感,領會詩歌主旨。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上闋意象:秋、雁、邊聲、(號)角、嶂、長煙、落日、孤城。從上闋這些意象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筆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雄渾悲涼的塞外秋景圖。下闋意象:濁酒、羌管、霜、白發、飲酒、淚。這幾個意象的攝入,作者意在表現這樣的感情:濃霜遍地的夜晚,隨著悠悠羌笛之聲,白發將軍陷入了深沉的悲慨之中,由于思念家鄉,久久未能入眠,流下了憂國思鄉的熱淚,這壯志難酬的悲痛和思念家鄉的愁苦,一杯濁酒又如何能夠消除呢?通過找出詩詞中的意象,讓這些意象“站出來”傾訴它的含義,本文的要旨便不攻自破。

有必要指出的是,優美的詩詞與作者所處的時代、生活經歷、文化底蘊密切相關。要想真正徹底地讀懂一首古詩詞,還須了解它的作者。比如,在教學《行路難》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行查找資料,了解李白在創作這一組詩歌時的背景。在了解背景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抓住詩歌中的“拔劍四顧、停杯投箸”等畫面,體會詩人苦悶、豪邁的思想感情。在教學《相見歡》時,先了解李煜是一位后來淪落為階下囚的皇帝,這樣通過“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詩詞中的“西樓”“月如鉤”“梧桐”“清秋”等有鮮明感傷情緒的意象來理解詩人痛苦和離愁的感情,體會到一個亡國之君的孤獨形象,從而為準確理解詩歌奠定基礎。

三、抓住慣用意象形成能力

詩詞中的意象,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觀事物,許多意象經過人們感情的長期積淀,有著獨特的情感內涵。

如,“圓月”“明月”往往成為人們盼望親友團聚、表達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王建說:“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蘇軾于中秋許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心愿。而“殘月”則更多的是別離的象征,李煜的“月如鉤”,勾起的便是深深的離愁。類似的還有“柳”象征了送別,梅花、、翠竹來喻隱士君子,如“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保懹巍对伱贰罚┙杳坊▉肀扔髯约簜涫艽輾埖牟恍以庥龊筒辉竿骱衔鄣母呱星椴?;如“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保ǔ=ā额}破山寺后禪院》)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等等。

因此,通過積累了解一些意象的涵義,能成功幫助我們學習鑒賞詩歌。

教師指導學生找出詩中的意象,整合相關意象的詩詞句,創造出該意象的一個濃重的學習氛圍和情境,讓學生沉浸其中,把個體的意象轉化為多姿多彩的立體畫面,將有助于理解詩詞的意境。學生通過對一些常見意象涵義的了解,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對內容、對作者要表達的感情就很容易理解,對古詩詞的初步賞析也不成問題。

篇8

關鍵詞:文化詞語;“中國風”;文化精神

中圖分類號:J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8-0139-01

一、包容博大的精神

“中國風”歌曲中從歌詞上看,包容了古典詩詞。“中國風”歌曲中有一部分歌名就是古代的詞牌名,如:如夢令、水調歌頭、釵頭鳳等;有些歌曲的歌詞直接是古代的詩詞,如《幽蘭操》、《水調歌頭》、《滿江紅》、《黃鶴樓》、《念奴嬌》等;也有歌詞中出現宋詞中的名篇名句的,如《聲聲慢》、《蘇州河》等。但是大部分歌詞中有許多取自中國古典詩詞中常出現的詞語,歌曲《東風破》歌詞中的“一盞離愁/舊地如重游/月圓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燭火/……/楓葉將故事染色/結局我看透/籬笆外的古道我牽著你走過”。這里面的舊地、月圓、燭火、琵琶、楓葉、古道、荒煙漫草、娘子、籬笆、古道等意象中包含多個文化詞語。這些詞語疊加在一起,使這首歌詞有了詩般的含蓄雋永。再如《娘子》中:“娘子娘子卻依舊每日折一枝楊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邊河口默默等著我……相思寄紅豆/相思寄紅豆”?!皸盍痹诠旁娫~中通常是離愁別怨的象征?!凹t豆”則意喻為相思。正是通過這兩個典型的富有中國文化含義的詞語,把歌曲的雋永意味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二、愛情、追求幸福的精神

在“中國風”歌曲中,愛情是永恒的主題。不論是取材名著《牡丹亭》的《在梅邊》(王力宏)、取材《西廂記》的《西廂》(后弦)、取材梁祝故事的《蝴蝶》、取材《紅樓夢》中的《黛玉笑了》;還是《東風破》中的“紅豆”,《發如雪》中的“紅顏”,《花滿樓》、《夢紅樓》中的“鴛鴦”,《逐夢令》中的“伊人”、《幻蝶》中的“比翼雙飛”,亦還是《新貴妃醉酒》、《長恨歌》中楊貴妃和唐明皇的愛情悲劇,及《梁?!?、《蝴蝶》中的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愛情。追逐愛情、追求幸福、熱愛生活、是“中國風”歌曲永久表達的主題。

三、愛國主義精神和弘揚民族氣節的氣概

《亂舞春秋》中“九州”地圖被人們切割成三塊而分開的痛心,《龍拳》中“長城”、“黃河”、“泰山”、“長江”、“龍”這些象征著中華民族形象的描述,《龍的傳人》中對作為炎黃子孫的驕傲……這些歌曲中處處流露出愛國的情結及書法了民族氣概。此外,這些“中國風”歌曲里面有與中華傳統武術有關的武術的“金鐘罩”、“馬步”、“雙節棍”、“回旋踢”、“耍花槍”、“降龍十八”、“鐵砂掌”、“楊家槍”、“鐵布衫”、“任督二脈"等(《雙截棍》),有屬于中國傳統民居范疇的“老街坊"、“弄堂”、“白墻黑瓦"(《上海一九四三》);有傳統食品“冰糖葫蘆”、“水餃”、“手搟面條”;有與傳統習俗有關的“春聯”(《上海一九四三》)等等。歌詞中使用到的這些傳統詞語不但是對傳統文化的宣揚、對民族的認同,同時也透過傳統詞語來傳達出了愛國情感,《雙刀》中“被雨淋濕的唐裝”、“旗袍”,《龍拳》中長城是“五千年來待射的夢”,“等待英雄,我就是那條龍”。這些詞語處處體現了中華兒女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弘揚民族氣節的氣概。

四、思念家鄉、熱愛國土的情懷

《牡丹江》中的“牡丹江彎了幾個彎/小魚兒蹦上船咱們不稀罕/撈月亮張網補星光/給爺爺下酒喝一碗家鄉/牡丹江彎了幾個彎/小蝦米蹦靠岸咱們沒空裝/撈月亮張網補星光/給姥姥熬湯喝一碗家鄉?!敝谐霈F的“牡丹江”,爺爺下的酒、姥姥熬的湯、蝦米蹦岸,渲染出濃烈的家鄉情懷。方文山作詞的《大敦煌》采用了“駝鈴”、“梵音”、“石窟”、“壁畫”等詞語突顯敦煌文化;郭敬明作詞的《蜀繡》,用了“蜀繡”、“芙蓉城”、“羽毛扇”等文化詞語表現成都的魅力;喻江作詞的《湘江的筆畫》,用了“湘江”、“洞庭湖”、“岳麓書院”等表現湖南的地方特色。這些文化詞語猶如地標一樣,讓人們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了地方文化,展示了熱愛家鄉的情懷。另外,在周杰倫歌曲中出現的姥姥和的“水搟面條”、燒柴煮的“水餃”、當年釀的“豆瓣醬”都體現了中國文化中的思念家鄉的情懷。周杰倫《龍拳》中出現的“龍”、“長江”、“黃河”、“泰山”、《雙刀》中的“唐裝”、“東方”、《雙節棍》中出現的多種武術名稱,以及小蟲《龍文》中的讓人引以為豪的一撇、一捺、一彈、一橫等,都是中華兒女深愛這片土地,思家重土的體現。

五、小結

“中國風”歌曲中的文化詞語深刻地體現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動力。這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的和發展的精神,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研究這些文化詞語,并把這些文化精神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古詩詞 類別 鑒賞方法

詩詞鑒賞是高考必考題目,分值為8分。對于很多考生來說,這類題目很不容易把握,得分率很低。究其原因是很多學生缺乏鑒賞的技巧,讀不懂其中的意蘊,不能領悟作者的情感。

要讀懂古詩應遵循一定的規律。古典詩歌從題材和內容上可分為很多類型 ,我們可以借助類型知識來把握詩歌的題材,從而確定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果我們熟悉了詩歌的這些知識就如同拿著一把打開詩歌大門的鑰匙,會給鑒賞詩歌帶來很大的幫助。

1.詠物詩

自然界的萬物大到山川河岳,小到花草蟲魚都是詩人描摹歌詠的對象,詩人往往借此表達情感,抒寫自己的志向。詠物詩一般有三個特點:①題目有“詠”字②意象主要有“柳”“竹”“松”“梅”等③手法多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擬人、對比。鑒賞這類詩歌應抓住所詠之物的特征,透過所詠之物把握詩人的情感,做到“不即不離”。

2.邊塞詩

以描寫邊塞風光及反映邊疆將士奮勇殺敵,誓死報國,思念家鄉等思想感情為基本內容。這類詩歌的主要意象有:邊塞、大漠、長城、樓蘭等。例如王昌齡的“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边@首詩的意象有:雪山、孤城、玉門關、樓蘭,找出這些意象再結合最后兩句話分析出該詩的思想感情為戍邊戰士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

3.送別詩

這類詩歌主要抒發離情別恨或用以激勵勸勉或坦陳心志的送告白。這類詩歌常用的意象有:柳、長短亭、南浦、灞橋等。且題目中有“送”、“贈”、“別”等字眼。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北磉_的是對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激勵和勸勉。

4.思鄉詩

封建社會為了生計,為了前途,為了理想抱負很多人不得不離開家鄉,這一去山高水闊不知何時才能回家,敏感的詩人身處他鄉無處不起故園情。這類詩歌的標志性特征是〔1〕感時生情:中秋望月,重陽登高,除夕念親,日暮思歸?!?〕托物意象:明月、大雁、楊柳等?!?〕因夢寄情:如,“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4〕觸景生情:如“何事因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p>

5.懷古詩

以吟詠或評論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題材,抒發詩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壯志難酬的感嘆,揭批統治者昏庸荒,以此借古諷今。懷古詩常用意象有“六朝”“金陵”“赤壁”“秦淮”等和歷史相關的名城、事件或人物。常用對比、借景抒情、渲染烘托等手法。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通過身臨古赤壁追憶周瑜抒發自己被貶有才無處施展的感慨。姜夔的《揚州慢》運用對比手法描寫揚州今昔不同的景色,表達昔盛今衰的感慨。

6. 山水田園詩

篇10

一、深情朗讀,體會意象

詩詞的字、句中蘊含著意象,未經朗讀,難以懂得它的意思,更加無法理解其中的內涵,掌握作者傳遞的信息。所以,學習詩詞首先要做的就是讀,而教師的責任就是引導學生,使其讀準詩詞,進而讀懂含義。讀準詩詞要求學生準確讀出字音,并且正確解讀詩詞中的字、詞,尤其是常見的多音字。讀懂的對象是重點的字詞,并非整篇詩詞,在理解重點字詞的前提下,準確把握同音或諧音字表達的意象,才能連貫全篇詩詞,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例如,在講解《蜀道難》時,前兩句起著統攝全詩的作用,它將詩的基調定為詠嘆,但詩句體現了作者豪放的情感,所以在朗讀時要有較強的聲勢。詩人通過散文化的句子,表達了自己仰望蜀道時的所見所想,這些句子是詩人強烈的感嘆,仿佛自然地脫口而出。句首的 “噫吁唏”表達了作者的驚訝、詫異,而蜀道的高則通過“危”和“高”二字展現出來,“哉”和“乎”主要是作者的感嘆,在朗讀時可加延長音。學生在朗讀時,先平緩、稍作停頓,接著升調繼續讀,這樣能夠很好地體現全詩的主旨。學生在朗讀時還要有意識地把握各個意象。文字構成的意象并不是直觀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解讀文字,有條理地整合零散的客觀物象,使其成為整體意象。比如,《春江花月夜》將一幅美麗的春江夜月圖展現在讀者面前,作者將月樓、落月、江月、孤月、江潭、江水、江流、春江等物體和景物構成了光影和夜景,有機結合了人、花、夜、春幾個重要元素。通過把握這些主要的物象,可以將其合成整體意象――春江夜月圖,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能充分感受與欣賞美景,并且體會游子人在他鄉的孤獨。

二、創設情境,感受意象

教師在開展高中語文詩詞教學時,除了要注重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還要使其通過體會意象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詩詞主題。意象是蘊含詩人思想的形象,寓意深刻,但它是空無的,并非真實存在,要準確把握意象,除了要具備較強的整合能力與想象能力,還要創設課堂情境,適當引導學生。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等創設情境。

比如,在講解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由于詩詞年代久遠,學生在閱讀時難以引起共鳴,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提前制作的課件,將赤壁景觀展示給學生,使其通過直觀地欣賞雄偉奇險的赤壁景象,觀察浪花四濺的波浪、驚濤引起的水石相搏、高峭的陡壁、險怪的懸崖,可以更加深入透徹地理解“卷”“拍”“驚”“穿”“亂”等字的含義。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比較詩詞的意蘊和自身感受。不同學生對詩詞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同時在對詩歌的理解方面也會有所不同,在對比及交流的過程中,可以逐漸發現詩詞的意蘊,感悟作者的感情。如講解《鵲橋仙》時,教師通過適當引導可以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愛情觀,使其理解所謂“愛情”并不是要每時每刻都在一起,這樣也會對其今后的人生形成積極影響。

三、拓展教學,豐富意象

把握詩詞意象并不是短期內就能掌握的技巧,需要學生在較長時間內不斷積累經驗,豐富自身的認知,除了要依靠語文教材,還要積極延伸教材,實現課堂教學到生活和社會的拓展。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勇于探索,獲取新的生活經驗,不斷豐富詩詞意象。

一方面,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教會學生歸納意象,掌握各種意象代表的含義。比如是堅貞高潔的象征,元稹《》一詩中就曾使用該意象贊揚這類人。鴻雁是思念家鄉和親人的象征,杜甫在《天末懷李白》中,就將自己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鴻雁的身上。傲霜斗雪、生命力頑強是梅花的特點,陳亮的《梅花》不僅歌頌了梅花的品質,同時也是對具有這種精神的人的頌揚。除此之外,常見的古詩詞意象還包括杜鵑、梧桐、蓮花、松樹、竹子、蘭花等。

另一方面,教師應指導學生分析諧音字,使詩詞意象更加豐富。詩人經常將自身感情蘊藏于詩詞的諧音字中,比如“柳”和“留”是諧音,“柳”可用于表示挽留,所以向親友送上折柳,就是表達不舍與挽留的意思,如《雨霖鈴》與《折楊柳》就是典型的例子。又如“憐”和“蓮”是諧音,“蓮”經常用來表達純潔的愛情與女子對男子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