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09 20:50: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四月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憫農》
3、卜鄰近三徑,植果盈千樹。——《田園作》
4、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擊壤歌》
5、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觀刈麥》
6、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鋤禾》
7、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貧女》
8、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江上漁者》
9、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蠶婦》
篇2
過了幾天,瑪麗亞和孩子們排演了一出木偶戲。坐在椅子上觀看的麥克斯興奮地指著他們對馮?特普上校說道:“看到沒,這將會是我們薩爾斯堡音樂節上最精彩的節目。”
馮?特普上校顯然不贊成孩子們參加公開表演,他沖麥克斯搖了搖頭道:“行了,麥爾斯,我是不會同意他們去音樂節表演的。”不過,他目光中的欣喜和自豪卻是怎么也掩飾不住的。
麥克斯狡黠(xiá)地笑著說:“上校,無論您同意c否,我都替孩子們報名了。”
周末的晚上,馮?特普上校家舉辦了一個盛大的家庭舞會,孩子們一個個興奮極了。舞會開始了,馮?特普上校和瑪麗亞在一旁幫助孩子們熟悉舞步,看著他們其樂融融的模樣,男爵夫人的心里突然涌出了一陣不安。
“瑪麗亞,你沒覺得馮?特普上校喜歡上你了嗎?”男爵夫人幽怨地看著瑪麗亞,美麗的面龐上寫滿了失落。
“不,夫人,這怎么可能?”瑪麗亞慌亂地回答道,她陷入到了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驚慌失措中。
瑪麗亞走了,她留下一張紙條逃回了修道院。孩子們傷心得吃不下飯。嚴厲的馮?特普上校并沒說什么,就在大家郁悶的時候,孩子們居然聽到了瑪麗亞的歌聲。
院子里安靜極了,馮?特普上校突然開口問道:“瑪麗亞,可以告訴我,為什么離開,又為什么回來嗎?”
瑪麗亞根本不敢看他的眼睛,她沉默了好一會兒才回答道:“上校先生,我只是很想念孩子們。”
晚飯過后,馮?特普上校告訴男爵夫人他愛上了瑪麗亞,所以不能同她結婚。男爵夫人難過地回維也納了。
馮?特普上校和瑪麗亞結婚了,去了國外度蜜月,把孩子們托付給麥克斯來照顧。身在國外的他們并不知道德國的納粹黨占領了他們美麗的家園,奧地利的街道上到處有士兵高呼“希特勒萬歲”,他們的家里也被迫掛上了納粹旗。
回到家的馮?特普上校生氣地扯掉了納粹旗,還阻止孩子們去音樂節上表演節目。就在馮?特普上校和麥克斯爭論不休的時候,麗莎拿著一份電報走了過來,這是羅爾夫剛剛交給她的。
馮?特普上校匆匆地看了電報,然后一個人沉默了很久,最后才用低沉且悲傷的語調說道:“瑪麗亞,孩子們,現在我要告訴大家一個壞消息。納粹黨想讓我去柏林的布萊梅海港的軍事基地任職,這種賣國求榮的行為我當然不能做,所以,我們必須馬上離開這里。”
“可是,爸爸,我們必須走嗎?”麗莎美麗的眼睛里裝滿了憂傷,她實在舍不得離開自己的美麗溫暖的家。
馮?特普上校點了點頭,堅定地說:“是的,麗莎,我們必須走!不過,我跟大家保證,過不了多長的時間,我們就可以回來的。”
麥克斯幫助馮?特普上校一家出逃,可他們剛把車子開出大門就被納粹黨發現了。麥克斯拿出了音樂節的節目單試圖蒙混過關,馮?特普一家只好在士兵的押送下去音樂節表演節目。
“我們一家人想送給大家一首《雪絨花》,祈禱大家心中的愛之歌永遠不會熄滅。”馮?特普上校說著說著,眼圈突然紅了起來,一想到要很長時間見不到奧地利同胞了,他就忍不住悲傷。
馮?特普一家唱完后,趕緊走下了舞臺,趁亂逃到了修道院,院長嬤嬤帶著他們藏到了一座墓碑的后面。大家看到羅爾夫混在一群德國兵的隊伍里走了過來。等搜查的士兵走了之后,馮?特普上校從墓碑后面走了出來。
“羅爾夫,你聽我說,我們可都是奧地利人,你怎么可以站到德國納粹的隊伍里傷害我們自己的同胞呢?”馮?特普滿懷希望地望著羅爾夫,希望他可以發現自己的錯誤并改正。
羅爾夫的眼睛里閃爍著狂熱的光芒:“不,上校先生,希特勒才是最偉大的,效忠他是完全沒錯的,錯的是您。我勸您還是去柏林任職吧,您要知道,這是多么尊貴的榮耀!如果您還要反抗,那么我就要吹哨子了。”
篇3
笑響亮點亮了四面風;輕靈
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
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
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花后那篇鵝黃,你像,新鮮
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
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
在梁間呢那喃,———你是愛,是暖,
篇4
超越媒介:豐富多樣的互文本
互文作為一個理論術語,主要指涉的是一個文本和別的文本有某種關聯,互相吸收和轉換的現象。它源自于文學研究,后來又擴展到諸如電影、電視乃至廣告等眾多文化文本的研究領域。仔細梳理《愛情公寓》,就會發現這部情景喜劇中存在著豐富多樣且超越媒介的互文本。①
傳統電子媒介:電視劇及電影。在傳統的電子媒介如電影、電視之間存在的互文現象由來已久。譬如電視劇與電影之間典故、片段的借用等,國外早已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史蒂文?約翰遜(Steven Johnson)在論述情景喜劇時,曾經指出《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等劇集都存在著某一段情節、某一段對白或是一個有名的片段的“視覺雙關”。毫無疑問,《愛情公寓》模仿了美劇《老友記》(Friends)。從四男三女的人物搭配以及各自形象性格的設置,到具體的某個場景甚至情節,都足以說明一切。比如第11集呂子喬和胡一菲約好各自給對方介紹男女朋友,結果呂子喬忘記給一菲約人了,在酒吧找了個同名的人作為一菲的約會對象,這是模仿《老友記》里 Joey 與 Phoebe的情節。在《愛情公寓》中還能見到美劇《老爸老媽浪漫史》(How I Met Your Mother)的橋段,如第14集蟑螂鼠的情節與《老爸老媽浪漫史》第一季第7集,第16集曾小賢租住在外的情形與《老爸老媽浪漫史》第二季第5集都非常相似。
該劇中還能見到不少電影的互文本。比如第10集關谷模仿周潤發《賭神》中的片段、第15集街道老年藝術團演出的《加勒比海盜》與《變形金剛》等等。正如史蒂文?約翰遜所言,當“所指”“從一個虛構世界跳躍到另一個虛構世界”,②觀眾熟悉的經驗或記憶就被調動起來,如果觀眾真的知道其中的奧秘,感受顯然會更加豐富多彩。
新興電子媒介:互聯網文本及語匯。互聯網作為新興的電子媒介,開啟了一個真正的大眾化傳播時代。中國的互聯網在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進入快速增長期,網絡文本及語匯的創造與傳播到如今已是風生水起,并且明顯地影響了情景喜劇的制作,《武林外傳》是個鮮明的范例。
《愛情公寓》每集中都會出現許多網絡語匯,例如呂子喬的那一段在網上流傳甚廣:“我的憂郁歷史要從8歲開始說起,那時候天還是藍的,水也是綠的,雞鴨是沒有禽流感的,豬肉是可以放心吃的,那時候照相是需要穿衣服的,欠債是需要還錢的,丈母娘嫁閨女是不圖你房子的,孩子的爸爸也是明確的”。又比如第4集林婉瑜關于理想的房子“屋頂是杏仁糖片,煙囪是烤豬肉卷,床是蜜糖紅棗糕,枕頭全都是水晶蝦餃……”的臺詞,實際上也是網絡小說《午門迨隆返32節清喬的臺詞稍作改動而成。這些充滿了現代流行元素的幽默對白加強了劇集的喜劇性效果。
流行歌曲、社會現象及廣告等互文本。除了電視劇、電影、網絡語匯,還有流行歌曲、社會現象及廣告等等都成為《愛情公寓》的互文本。
以流行歌曲為例,第3集呂子喬唱到:“幸福,我要的幸福,不交房租。”源自孫燕姿的《我要的幸福》,而原歌詞是“幸福,我要的幸福,漸漸清楚”。第11集中關谷唱“我不是蝗蟲,我不是蜈蚣,我只要賤哥哥,完美的愛情”則是源于王蓉的《我不是黃蓉》:“我不是黃蓉,我不會武功,我只要靖哥哥,完美的愛情”。由于有歌曲原來的歌詞作為映襯,更加加深了其幽默性。
又比如將社會現象作為互文本,在當前語境中使用。第3集曾小賢解釋自己為什么偷窺別人的臥室時說到:“我,我不是故意的。你知道,我,我只是出來打醬油的。”第12集中林婉瑜面對艾倫的問題,也用了“我只是出來打醬油的”來回答。“打醬油”這一詞最初出處是廣州電視臺采訪某市民對陳冠希艷照門的看法,他說:“關我×事,我出來打醬油的。”該語后來成為流行語,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之意。又比如第8集展博說:“它兩個月大的時候就在吃牛肉,我兩個月大的時候還在喝三鹿奶粉呢!”明顯諷刺的就是國內的奶粉事件。除此之外,廣告在劇中也運用頗多。比如第3集呂子喬說“羊羊羊、豬豬豬”無疑是對電視上狂轟亂炸的重復性電視廣告的戲仿。第8集婉瑜對美嘉說狗餅干吃了以后“頭發去無蹤,頭屑更出眾”則是將洗發水廣告進行了錯置的戲仿,既搞笑又表現了婉瑜緊張的心理。
總之,《愛情公寓》將中國當代的焦點事件和社會現象,以及電視劇、歌曲、廣告等大眾文化文本都融合在劇集中,形成了一個豐富巨大的互文系統。相比于《我愛我家》等傳統情景喜劇,《愛情公寓》更兼具了時尚與流行文化,其互文本既有橫向也有縱向,也建構了令人爆笑的喜劇話語。
互文作為表述策略與構成機制的意義及反思
如此豐富多樣的互文本,通過拼貼與戲仿的表現手法造成了《愛情公寓》強烈的喜劇效果,如前文提到的“打醬油”即是拼貼的鮮明的例子。而“戲擬”和“仿作”則是派生于原文的互文現象,在實際的運用中,這兩種手法往往會混合在一起,因此被稱為“戲仿”。《愛情公寓》中胡一菲被弟弟形容為:“靜若處子,動若瘋兔”,美嘉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美女點燈”等一類臺詞都可以歸于戲仿之列。作為互文運用的典型文本,《愛情公寓》中對各種互文本的拼貼與戲仿,選取的大部分是大眾尤其是年輕人很熟悉的內容,當熟知的文化與趣味被置于另一個語境,“笑”就自然產生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情景喜劇突出戲仿、拼貼意義上的互文性,恰恰體現出了美國大眾文化研究專家費斯克所提出的大眾文化文本是“生產性文本”的概念。因為互文性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其意義的展開甚至識別都有賴于受眾的參與:它一方面與受眾建立了一種依賴關系,激發受眾更多的聯想,另一方面通過對互文現象的識別,又體現出每個人的文化、記憶等之間的差別。對于互文性文本來說,受眾是一個關鍵的因素。無論這些互文的標志在多大程度上被準確地衡量,不容忽視的事實就是:借助互文,文本的諸多層面都得到擴展,也使得以往的文本在新時代得以延續,有時候我們甚至可以在不同的文本之間看到一種循環參照。
觀眾要領悟一個玩笑時需要的外部信息量是非常大的。觀眾只有能夠填補相關的信息才能領會到其中的幽默,感受其豐富多彩。互文性對受眾把握劇集所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對劇集的接受不再是一種線性的方式,而可能是交叉的、跳躍的。很大程度上受眾被互文吸引,來源于其意味著對記憶的一次重新開啟,意味著對原有秩序的打破乃至對自身理解文本的創造性的挑戰,甚至在不斷的玩味之中由對自己的深層挖掘能力的肯定而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
因此,情景喜劇突出戲仿、拼貼意義上的互文性,其實質在于大眾能夠以此方式進行情感宣泄,獲得智性,而且將不同的話語、事件脫離原來的語境,更注重與現實情境的相關性,因此使得情景喜劇本身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愛。大眾只有將這些話語置于日常生活的特定語境中才會產生對己有用的意義或者是對之加以嘲諷。流行文化本身就貼近大眾的日常生活,因此對其進行拼貼、戲仿既能引起觀眾的熟悉感,又能在新的語境中產生更多的意義。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在《娛樂至死》一書中認為,以電視為代表的現代媒介文化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娛樂。而拼貼與戲仿的互文既能夠起到消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強烈的壓力、緊張情緒的作用,又映射了大眾文化的娛樂性。互文性打亂了敘事的精確以及對單一意義的追求,文本意義因為互文關系被投射到過去或同步的作品而不斷延伸,某種意義上也體現出了情景喜劇作為大眾文化文本的創造力。但是,有技巧的、能自然融入劇情的互文運用能在情景喜劇中起到好的效果,一味的模仿則易陷入抄襲的怪圈,沒有創新。《愛情公寓》中既有高明的東拼西湊,也有沒有技術含量的對美劇完全的拿來主義,對于看過《老友記》和《老爸老媽浪漫史》的觀眾來說這一點是相當明顯的。天涯上有個帖子甚至將劇集的截頻貼在網上供網友對比,以證明《愛情公寓》中的確有不少的情節甚至臺詞都完全借用了美劇。③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文化文本的形成與接受本身就是一個多重交流的體系,所有的文本都處在一個龐大的文本系統網絡之中。在文本系統網絡之中,不同的文化以不同的文本形式縱橫交錯,形成的是一個四通八達的網絡。尤其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介使成千上萬的電腦通過密切相關的超文本鏈接網絡連成一體,更是超越了時空的限制,也影響了傳統的電子媒介――電視。情景喜劇作為大眾文化的一種,當然會想方設法吸引更多的大眾,而互文正是一種基本的表述策略與技巧,也體現了娛樂性與狂歡化特質。在當前文本與互文本的相互參照、彼此牽連之中,形成的是一個巨大的開放的體系。《愛情公寓》中部分情節臺詞對美劇的一味模仿也提醒我們,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情景喜劇如何在既吸收國外優秀劇集優點的同時又加強本土特色,的確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欄目責編:曾鳴
注釋:
①“當前文本”指的是被研究的具體文本, “當前文本”將“互文本”以引用、仿作、戲擬等方式納入自身。
篇5
編者按:進入陰歷的五月,已是仲夏時節了。夏日炎炎,在注意防暑的同時,也來欣賞一下古人贊美夏天的詩句吧!
O四月秀@,五月鳴蜩。
秀:指草類植物結子。@:草名,又叫“遠志”,味苦,可入藥。蜩:蟬,又名知了。
此描寫夏天的詩意:四月遠志結子了,五月知了叫不停。
《詩經·豳風·七月》
O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徂:開始。此描寫夏天的詩句意:四月入夏季,六月到暑天。
《詩經·小雅·四月》
O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孟夏:夏季的第一個月,農歷四月。扶疏:枝葉茂盛的樣子。
晉·陶淵明《讀山海經》
O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農歷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O麗景燭春余,清陰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O麥隨風里熟,梅逐雨中黃。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應令》
O夏潭蔭修竹,高岸坐長楓。
潭:水邊。
隋·楊廣《夏日臨江》
O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寫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涼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O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
唐·沈縉凇斷耐碓⒅筆≈小
O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軒:窗。
唐·杜甫《夏夜嘆》
O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時已至初夏。
唐·韋應物《游開元精舍》
O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
嵐:霧氣。
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O夏半陰氣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過半,農歷五月半后。淅:風吹拂的樣子。
唐·韓愈《送劉師服》
O殘暑蟬催盡,新秋雁帶來。
唐·白居易《宴散》
O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
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農歷四月。慈竹:竹名,亦稱子母竹。如編:象編排起來一樣。蜃氣:古人以為蜃(大蛤)吹氣可成樓閣虛景,實際是光線穿過不同密度的空氣,經過折射,把遠景顯現在空中的一種幻影,也稱為海市蜃樓。管弦:形容蛙的鳴叫象奏樂一樣。
唐·賈m《孟夏》
O巖溜噴空晴似雨,林蘿礙日夏多寒。
巖溜句:巖上的泉水瀑布,凌空進發,一片云煙,象是晴天掛起一幅雨簾。林蘿句:林間藤蘿纏繞,濃蔭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涼意。
唐·方干《題報恩寺上方》
O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盛一院香。
水晶簾:形容映入水中的樓臺倒影象水晶的簾子一樣晶瑩明澈。
唐·高駢《山亭夏日》
O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
唐·張《夏日題老將林亭》
O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麥氣:麥收時的氣息。花時:花開之時。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O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O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
嘉樹:樹的美稱。此描寫夏天的詩句意謂:雛鶯在和風中長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樹下形成了清涼的圓形樹陰。
宋·周邦彥《滿庭芳·夏景》
O過雨荷花滿院香,沈李浮瓜冰雪涼。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憶王孫·夏詞》
O困人天氣日初長。
宋·朱淑真《即景》:“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
O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O清風破暑連三日。
元·王揮《過沙溝店》
O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宋·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O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篇6
目前,展會在海外的銷售十分順利,截至2007年11月底,海外展區面積已經預訂出七成以上,國內的農業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以及山東、浙江、河南、江蘇、寧夏、四川、重慶,北京等省市正積極組織本行業或本地區的龍頭企業組團參展,一方面開拓國內市場,同時瞄準國外市場,通過展會積極推動中國農產品和食品的出口貿易。
為了方便觀眾和參展商的對流,展會主辦方將開辟多個專業展區,2008年展會將開設酒及酒精飲料專區、非酒精飲料專區、乳制品專區、調味品和食品添加劑專區、罐頭食品專區、糖果休閑食品專區、有機食品專區、茶苑、咖啡專區、高檔餐飲設備專區等。
另外,2008年的展會將進一步加強專業買家和觀眾的促進和組織工作。為了加強和海內外食品生產企業、商、經銷商以及地方專業機構的互動,將組織25,000名國內外經銷商以及日韓和澳大利亞等國外采購團屆時到滬參觀洽談。
為了給參展企業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展會主辦方將在展會同期組織豐富的專業活動。而愛博展覽集團與中國包裝和食品機械總公司、中國食品和包裝機械工業協會共同主辦的第八屆中國上海國際包裝和食品加工技術展將與該展同期同地舉辦,兩展聯合舉辦,將涵蓋從食品及飲料成本到食品加工技術、食品包裝技術和食品冷鏈的全部內容,最大程度地滿足與會食品企業和專業人士的需求。
篇7
“當代著名作家兼評論家阿倫?塔特說,他第一次讀《荒原》時,一個字也看不懂,不過他已意識到這是一首偉大的詩篇。”[2](P128)《荒原》的晦澀難懂,首先就在于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立場觀念等深深的藏在其中,使讀者琢磨不透。例如,《荒原》的題目本身就是一個象征。在作者筆下,“荒原”是一個寸草不生,破敗荒涼的地方,它象征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西方人的精神狀態。戰前的西方是什么模樣呢?是世界的楷模和榜樣,是理性主宰的地方,是自由平等博愛的天堂。而現在,卻是充滿災難、人欲橫流、毫無生機的荒原!在這里,詩人通過荒原的象征意蘊,把西方人對社會現實的厭惡,普遍的失望情緒和幻滅感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諸如這樣的象征在《荒原》中還有很多,例如“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欲望/摻和在一起,又讓春雨/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冬天使我們溫暖,大地/給助人遺忘的雪覆蓋著,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許生命。[3](P51)四月本是春暖花開,生機盎然的季節,但是詩人卻說是最殘忍的一個月。這的確令人費解。為什么萬物復蘇、百花齊放的四月在詩人筆下是“最殘忍的一個月”?為什么詩人對四月橫加蹂躪?就是因為作家用自己的情感、或者說用戰后西方人的精神危機,把四月浸泡過了,用它象征“殘忍”和“死亡”,表現的是荒原人的孤獨和絕望。而且,這種孤獨和絕望、殘忍和死亡無以復加,無法挽回,沒有任何獲得拯救的可能。即使是生機勃勃的春天,也無法使西方人的精神危機起死回生。讀了這兩句詩后,我們的靈魂被深深地震撼了。
在這里,艾略特所用的象征不同于傳統的象征,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區別。在傳統的藝術方法中,象征物和象征意義之間具有某些相同之處,聯系比較密切。例如,我們用白色象征純潔,因為白色表示單一,一塵不染,所以與純潔有相同之處。用紅色象征革命,因為革命要流血,紅色是血的顏色,它們二者之間不僅具有某些相同之處,而且聯系也相當密切。但是,我們在《荒原》的象征中,卻很難找到那些相同和聯系。四月和殘忍、死亡之間,荒原和西方人的精神狀態之間,不僅很難找到密切的關聯,相反,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這樣,作者通過運用象征手法,達到了陌生化的藝術效果,從而引起了讀者對西方現代社會現狀的思索。
其次,《荒原》中的象征還是多層次的,其中有些意象在不同層面有不同的象征意義。譬如“水”這個意象就具有雙重象征意義。《荒原》第四章中《水里的死亡》有這樣的詩句:腓尼基人弗萊巴斯,死了已兩星期/忘記了水鷗的鳴叫,深海的浪濤/利潤與虧損。[3](P61)第五章《雷霆的話》中有這樣的詩句:只要有水/而沒有巖石/若是有巖石/也有水/有水/有泉/巖石間有小水潭/若是只有水的響聲/不是知了/和枯草同唱/而是水的聲音在巖石上/那里有蜂雀類的畫眉在松樹里歌唱/點滴點滴滴滴滴。[3](P62)在以上的詩句里,“水”這個意象就具有雙重象征意義:既是土地肥沃、農業豐收的根本保證,也是各種欲望的象征。荒原缺水,要等待水來拯救,這時水是“活命之水”;西方社會人欲橫流,水太多了,窒息了生命,這時水是“死亡之水”。這種象征閃爍著辯證的光輝:希望不可無,否則荒原永無生機;荒原忌太濫,否則同樣會溺斃生命。
第三,《荒原》中的象征還具有純主觀的特點,把象征完全看成主觀的東西,全憑個人直覺和內心夢幻,從而打破了傳統的象征似與不似,主觀與客觀統一等等規律,甚至根本不顧別人懂不懂。如艾略特詩歌中的霧像睡貓,黃昏像“麻醉在手術臺上的病人”之類。在這里,我們在霧和貓之間,黃昏和麻醉的手術病人之間完全找不到關聯。它們純粹是作者的主觀想象的產物。不僅如此,在后期象征主義的其他詩人中,例如葉芝,我們也能找到相當多的、類似的象征手法的運用。葉芝的許多詩中都出現過一個象征物:旋體。在詩歌《駛向拜占庭》中有這樣的詩句:請走出圣火來,參加那旋體的運動……在詩歌《基督重臨》中也有這樣的詩句:在向外擴張的旋體上旋轉呀旋轉……這個旋體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不深入思索,簡直是不知所云,如墮五里霧中。明白之后,豁然開朗。原來,葉芝認為人類歷史是從野蠻到文明,又從文明到野蠻,循環往復,以至無窮。他詩歌中不斷重復出現的這個“旋體”,竟然就是指歷史的不斷循環往復。在他看來,人類歷史就像詩歌中的旋體,循環往復,周而復始。所以,在運用象征這一藝術手法時,不論葉芝、還是艾略特,同樣是純主觀的。
深邃而怪誕的意象
意象是中國首創的一個審美范疇。袁行霈指出,“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固有的概念和詞語,并不是外來的東西。英美意象派所提倡的Image是指運用想象、幻想、譬喻所構成的各種具體鮮明的、可以感知的詩歌形象。意象派主張把自己的情緒全部隱藏在意象背后,通過意象將它們暗示出來。”[4](P49)它的最早源頭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辭》。其云:“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所以意象的古義是‘表意之意’。這個‘意’是指那種只有圣人才能發現的‘天下之賾’,孔穎達在《周易正義》解釋為只有圣人才能發現的‘天下深賾之至理’。所以意象的古義是指用來表達某種抽象的觀念和哲理的藝術形象”。[5](P200)“意象”作為一個概念,最早出現于漢代王充的《論衡?亂龍》里。到了近現代,意象被西方文論接納。卡登在《文學術語詞典》中的解釋,指的是用語言來重復客觀物體,行為,情感,思想,心理狀態,以及所有感覺與超越感覺的體驗。[6]龐德給意象下的定義是:“在一剎那時間里呈現的理智和情感的復雜混合物。”[7]龐德還進一步指出“意象主義的要點,就是不把意象用于裝飾。意象本身就是語言,意象是超越公式化了的語言的道。”西方現代詩歌對意象的闡釋,更強調詩歌創造的“象”的印象性、主觀性。不僅如此,西方人竟然以意象為主要藝術手法,形成了所謂意象派詩歌。在當代,意象一詞在文藝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學科中有廣泛的用途。“歸納起來,主要有四種,分別是心理意象,內心意象,泛化意象以及觀念意象。其中觀念意象是意象的高級形態,又可以稱為審美意象或者文學意象。”[5](P199)
在袁行霈看來,作為文學理論術語,意象有兩個要素。一個是意,即詩人的情感、思想、觀念等等。一個是物象。“物象是客觀的,它不依賴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樂而發生變化。但是物象一旦進入詩人的構思,就帶上了詩人的主觀色彩。這時它要受到兩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經過詩人審美經驗的淘洗與篩選,以符合詩人的美學趣味;另一方面,又經過詩人思想感情的化合與點染,滲入詩人的人格和情趣。經過這兩方面加工的物象進入詩中就是意象。”[4](P52)“意象可分為五大類: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等;社會生活的,如戰爭、游宦、漁獵、婚喪等;人類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臟腑、心理等;人的創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飾、城市等;人的虛構物,如神仙、鬼怪、靈異、冥界等。”[4](P53)
在文學形象的構成中,主觀之“意”即主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最基本的因素,“象”因“意”而生,為“意”的顯現提供感性形態。在意象創造上,中國古代文論強調“情”與“景”的結合,即詩人的內在情感,必須通過一個外在的景物來表達。因此,內在的感情與外在的景物要有對應性。如宋代詩人賀鑄寫“閑愁”: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詩人要表達的意是“閑愁”,他一連用了三個自然風物做比,水草、柳絮、梅雨,自然風物的輕飄、散漫、若隱若現,與閑愁的莫名與散淡確實對應。
而西方文論則強調意象是主觀經驗的表現或創造。如龐德的一首有名的短詩:人群里這些面孔的幽靈;濕淋淋黑枝上片片殘英。據龐德自己說他是在一個地鐵車站看到一些美麗的面孔忽而有了些感受。這首詩歌象征著一種人生感受,詩人只想把他的感情感染給讀者。在濃黑的背景上(人群、濕枝),美好的事物(面孔、殘英)顯得格外光彩,同時也顯得格外短暫(花殘將逝,幽靈一閃),由此給人一種莫以名狀的悵惘感,這大約就是詩人所要表現的剎那間的感受。而在詩歌創作道路上,艾略特受龐德的影響很深,所以,《荒原》中大量使用了意象。
篇8
⑴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敢髙聲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我勸天公重抖擻,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空山不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風吹草低見牛羊。
⑹孤舟蓑笠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渭城朝雨浥輕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世事洞明皆學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籬落疏疏一徑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⑽日照香爐生紫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倫送我情。
⑿孤帆遠影碧空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樹陰照水愛晴柔。
⒁春種一粒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⒂ ,忙趁東風放紙鳶。
⒃牧童騎黃牛, 。
⒄知有兒童挑促織, 。
⒅窗含西嶺千秋雪, 。
⒆在課內課外,你一定學了不少古詩詞,請你用積累的古詩句來表達下面的各種感情。
①寫春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寫夏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寫秋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寫冬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屬于漢樂府的是( )
A.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B.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C.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D.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3.下列詞人,屬于豪放派的是( )
A.辛棄疾 B.柳永 C.秦觀 D.晏殊
4.《天凈沙o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
A.張養浩 B.馬致遠 C.元好問
5.李白的《望天門山》中"兩岸青山相對出"下句是( )
A.輕舟已過萬重山 B.孤帆一片日邊來 C.似曾相識燕歸來
6.下面哪一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憶江南》中的名句?( )
A.春潮帶雨晚來急 B.春江水暖鴨先知
C.春來江水綠如藍 D.春風不度玉門關
7."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蛾眉共比髙。"這里的"三父子"指的( )
A.蘇洵、蘇軾、蘇轍 B.曹操、曹丕、曹植 C.班彪、班固、挺超
8.龔自珍《己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兩句詩中,"紅"是( )
A.紅色 B.花 C.樹葉 D.樹枝
9.下列寫月的詩詞中,寫中秋"月"的一句是( )
A.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B.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C.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D.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10.下面詩句屬于勸人珍惜時間的一項是( )
A.策馬前途須努力,莫學龍鐘虛嘆息。 B.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C.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D.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11.下面對詩句描寫的季節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
A.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夏)
B.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冬)
C.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秋)
D.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
12.司馬遷說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中的"于"是"比"的意思,唐代詩人杜牧 《 》中"__________"(詩句)中"于"字,也是"比"的意思。
13."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首詩的作者于借對__________的吟詠,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和道德追求。
14."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寫的是西湖的______________;最后兩句則把西湖比作"____________"。這首詩詩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朱熹在《 》一詩中以"活水"為喻,告訴我們要想使知識愈來愈淵博,就需要不斷吸取新知識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有源頭活水來。"
16."隨風潛人夜,潤物細無聲"中的"潛"的意思是_____,"潤物"的意思是______。這兩句詩寫出了春雨______的特點。
17.當人們說起一個人年紀輕輕就才華出眾、引人注目的時候,往往引用楊萬里《小池》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開發大西北,我們實現了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的綠色戰略,可以料想,不久的將來,古人吟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生態環境必將在大西北重現。(用《敕勒川》中的詩句填寫)
19.《望岳》中最能表現詩人不畏艱險、勇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和氣概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果有人浪費糧食,我們可以用____________代詩人____________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詩來勸導他。
21.當我們在外地過節時,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_______,_______"這兩句古詩。
22.當我們即將遠行,念及母親的深恩,又覺得難以報答時,常會很自然地吟誦起_________代詩人_________ ____的《 》。
23.俗話說:*者迷,旁觀者清。宋代詩人____________的《題西林壁》中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24.現在人們常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 , "來表達對離別好友的祝愿。
25.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學習上,請你用學過的詩句勸說他: 。
26.寫出下列詩句描寫的是哪個季節及詩歌題目。
(1)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季節 詩歌題目《 》
(2)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季節 詩歌題目《 》
(3)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季節 詩歌題目《 》
(4)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季節 詩歌題目《 》
(5)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季節 詩歌題目《 》
27.結合注釋閱讀下面的古詩,然后回答問題。
望岳
唐o杜甫
岱宗①夫如何?齊魯②青未了。
造化③鐘④神秀,陰陽⑤割⑥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⑦入歸鳥。
會當⑧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釋】①岱宗:泰山別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②齊魯:春秋戰國時期的兩國名,這里泛指山東一帶。③造化:指天地、大自然。④鐘:聚集。⑤陰陽:陰指山北,陽指 山南。⑥割:分割。⑦決眥:形容極力張大眼睛遠望,眼眶像要裂開了。眥,眼角。⑧會當:一定要。
篇9
1、田野里的麥子,在不知不覺間由青色而變成枯黃,使一片原野頓換了一副面目。風兒帶著微微的暖意吹著,時時送來布谷鳥的叫聲,這是告訴我們“春已歸去”而是初夏四月的季節了。
2、田壟里的麥苗稀稀拉拉的,像是在翹首苦盼著下雨。
3、地里的麥子,長得肥綠肥綠,風刮著,就像一湖綠水。
4、微風吹拂,麥苗輕輕晃動,好像把自己的精神抖擻抖擻,準備使出全身的力氣往上躥呢!
感謝欣賞本文,更多唯美的句子請關注:贊美豐收的詩句
篇10
【關鍵詞】新課程古詩詞教學
古詩詞是古代圣賢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古詩詞的學習貫穿了整個小學語文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的古詩詞教學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那么,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詞教學呢?結合自己多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就古詩詞教學談談筆者的一些方法:
一、 讀出詩味
這里的“讀”是讓學生初讀詩文,整體感知。在進行古詩詞的教學中,我一般是先讓學生自由讀詩文,根據拼音讀準每一個字的字音,把詩句讀正確,讀通順。在指導學生把詩句讀通讀順的基礎上,再聽聽老師的范讀。老師抑揚頓挫的朗讀對學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然后,再采取形式多樣的朗讀形式,如:教師引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小組合作讀等。我們都知道,古詩詞大都押韻、對仗,讀來朗朗上口。在經過如此這般反復朗讀后,學生可以初步感受詩文的節奏和神韻,也就讀出了詩味。
二、 品出詩味
品詩味可以用以下兩種方法:1、品關鍵詞句,明了詩意。古詩詞離我們的現代生活相距甚遠,要理解詩意,還需要教師適度的講解。有些字詞可以根據文本上的注釋理解其意思,有些字詞可以讓學生使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注釋,如“舉頭望明月”中的“舉頭”換一個詞,學生都知道是“抬頭”的意思。再如《村居》“大兒溪東鋤草,中兒房前織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臥”,讓學生想象:小兒子會怎么“臥”?課堂頓時炸開了鍋:側臥、仰臥、趴臥……一個“臥”字,把小兒子活潑調皮的形象躍然于紙上,也寫出了這一家人悠然自得的幸福生活。2、品詩眼,把握詩意。在古詩詞中,往往有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詩眼。教學中如果抓住了這個詩眼,學生就更能品出古詩的詩味。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的“望”即是全詩的詩眼。正是這個“望”字,表現了遺民在希望—失望—希望—失望這種反復交替的情感中苦苦盼望而等不到軍隊到來的復雜心情。
三、 悟出詩情
“文即言情” 要理解古詩詞的表面意思不難,難得是悟出詩詞背后蘊含的豐富情感和藝術境界。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喚醒學生的知識積累,領悟詩情:如在學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時,我們可以聯系陸游的其它詩作《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等,讓學生深刻地感受這位六旬老人憂國憂民、壯志報國的愛國情懷;同時也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領悟詩情:如在學習《鄉村四月》時,我是這樣問學生的:除了“蠶桑”“插田”,你還知道什么農活?學生一一道來:鋤草、松土、殺蟲、采茶、喂豬、種菜……接著讓學生用上這些詞語也來當一當小詩人: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鋤草又松土……通過仿寫詩歌,從而讓學生更深地體會到農民的勤勞與辛苦。
總而言之,教師在古詩詞的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其深刻內涵,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古詩詞的藝術魅力,從而對我國古典文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而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