鈉的化合物范文
時間:2023-03-25 17:24: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鈉的化合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了解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用途。
掌握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相互轉化規律及性質的不同點。
能力目標
運用“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掌握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
情感目標
通過閱讀材料“侯氏制堿法”,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鈉的化合物很多,本節教材在初中已介紹過的氫氧化鈉和氯化鈉等的基礎上,主要介紹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對于過氧化鈉,重點介紹它與水的反應,及與二氧化碳的反應。同時,還簡單介紹了過氧化鈉的用途。其中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是本節的難點。
對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重點介紹它們與鹽酸的反應,以及它們的熱穩定性。同時,通過對它們的熱穩定性不同的介紹,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鑒別方法。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同時也是本節的重點。
本節教材與第一節教材相類似,本節教材也很重視實驗教學。例如,教材中對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介紹,都是先通過實驗給學生以感性知識,然后再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共同得出有關結論。這樣編寫方式有利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使他們能主動學習。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實驗,具有探索和設計實驗的性質,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能力。
在介紹碳酸鈉和碳酸氫鈉與鹽酸的反應及它們的熱穩定性時,采用了對比的方法,這樣編寫,可使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記憶知識,也有利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材也重視知識在實際中的運用及化學史的教育。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法建議
1.加強實驗教學??蓪⒁恍┭菔緦嶒炞鲞m當的改進,如〔實驗2-5〕可改為邊講邊做實驗??裳a充與反應的實驗,把蘸有的棉團放入盛有的燒杯中,觀察棉團的燃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反應及其應用。
還可以補充漂白織物的實驗,以說明的強氧化性。
的性質也可運用滴水著火這一引人入勝的實驗來引入。
2.運用對比的方法。對于和的性質,可在學生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填寫表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訓練學生科學的方法。
3.緊密聯系實際。
教學要盡可能地把性質和用途自然地聯系起來。對的一些用途所依據的化學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學生說明在后面的課程里將會學到。
4.閱讀材料“侯氏制堿法”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或參考有關我國純堿工業發展的史料,宣揚侯德榜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可指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進行侯氏制堿法講座。
--示例
課題:鈉的化合物
重點: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
難點: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過程
[提問]鈉與非金屬反應,如、、等分別生成什么物質?而引入新課
1.鈉的氧化物
(1)展示、樣品,讓學生觀察后總結出二者的物理性質。
(2)演示課本第32頁[實驗2一5]把水滴入盛有、固體的兩只試管中,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試管口,檢驗生成氣體(圖2-6)。
演示[實驗2-6]用棉花包住約粉末,放在石棉網上,在棉花上滴加幾滴水(圖2-7)。觀察發生的現象。讓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分析出鈉的氧化物的化學性質。
①、與水反應
(放出氧氣)
(不放出氧氣)
②、與作用
(放出氧氣)
(不放出氧氣)
[討論]
①是否是堿性氧化物
②是否是強氧化劑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結論:與水作用除生成還有氧氣生成,與二氧化碳反應除生成外也還有氧氣,所以不是堿性氧化物,由于與某些物質作用產生氧氣,所以是強氧化劑。
[補充實驗]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織物的漂白實驗,有色織物褪色。
②將酚酞試液滴入該溶液,酚酞開始變紅,又很快褪色。
[結論]過氧化鈉有漂白作用,本質是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
(3)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的用途
授課過程中始終要求對比的形式進行比較氧化物的聯系與區別
2.鈉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①展示樣品,做溶解性實驗。
演示實驗第32頁[實驗2-7][實驗2-8]
a.與鹽酸反應,比較反應速率快慢
b.、CO的熱穩定性實驗
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將二者的性質總結列表。
②讓學生回憶將過量通入澄清石灰水時的反應現象及有關化學方程式:
[提問]: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外因條件變化時,二者可否相互轉化?
篇2
蹺蹺板和滑滑梯是什么意思污的那種
1、要看怎么理解了,一是男女之間的關系感情付出等等,一方付出的多,愛的深愛的無私那么另一方就相對來說輕松一點,他們就之間的關系就像蹺蹺板每個人都有付出多的時候,愛的深的時候。不管怎樣盡量的保持平衡,只有倆個人差不多一起前行才能走的更遠,感情,生活,事業等等才會更好。
2、就是啪啪啪的意思啊。啪啪啪的時候有時男的在上面,有時女的在上面,就像蹺蹺板一樣?;葜饕侵改行栽诘那闆r下,然后順著女性的慢慢的滑向臀部。
篇3
考點一:幾個基本概念
1.有機物:有機化合物簡稱有機物,其特征是含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像CO、CO2、碳酸、碳酸鹽等)不屬于有機物。
2.烴:就是碳氫化合物。
3.常見各類有機物的結構特征:如醇類具有羥基(-OH),酸類具有羧基(-COOH),酯類具有-COOC-的結構,糖類、蛋白質、氨基酸等。
4.同分異構體和同系物:特別注意,同系物屬于同類物質、符合相同的通式。
5.常見的有機反應類型:(1)從形式上看,取代反應是指有機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代替的反應;加成反應指的是不飽和有機物與其他原子或原子團直接結合生成新分子的反應;加聚反應指的是小分子間相互反應只生成一種高分子化合物的反應,又叫做加成聚合反應。特別注意:酯化反應、酯類的水解、糖類的水解等均屬于取代反應。(2)從實質上看,有機物分子內碳元素的化合價升高就認為該物質發生了氧化反應,有機物分子內碳元素的化合價降低就認為該物質發生了還原反應。
考點二:幾種典型的結構
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說明甲烷分子高度對稱,也說明多碳烷烴的碳原子不在一條直線上,也反映了單鍵碳原子所處的空間位置。乙烯分子的平面結構決定了碳碳雙鍵兩端的兩個碳原子及其相連的四個原子(共6個原子)一定共平面,苯分子的平面正六邊形結構決定了苯環上的六個碳原子及其相連的六個原子(共12個原子)一定共平面。特別注意:碳碳單鍵可以旋轉。
考點三:幾種典型結構的主要性質
甲烷(碳碳單鍵)的特征反應是在光照條件下發生取代反應,乙烯(碳碳雙鍵)的特征反應是發生加成反應和被酸性KMnO4氧化;苯環中的化學鍵是介于單鍵、雙鍵之間的獨特的鍵,因而能發生取代反應、加成反應,但不能被酸性KMnO4氧化。
考點四:常見有機物乙醇、乙酸、油脂、淀粉、葡萄糖、蛋白質的基本性質,石油和煤的煉制方法、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結構和性質
考點五:有關有機物燃燒的計算
篇4
關鍵詞:納米氧化物;微乳液;均勻沉淀;耦合
中圖分類號:TB3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3)11-0172-02
納米粉體的粒徑、粒徑分布及其他物理化學性質主要由制備工藝決定。近年來,對納米氧化鋅的制備工藝有良多,好比固相合成、激光氣相沉積、噴霧熱解等。考察制備前提對產物均勻粒徑以及粒徑分布的影響,并研究微波參與對產物的粒徑、分布和晶體結構的作用。
納米氧化鋅粉體無毒、表面積大、張力大、非遷移、磁性強,而且原料很輕易獲得。微乳液和平均沉淀耦正當同時具有微乳液法和平均沉淀法的長處,且操縱簡樸,設備數目少,不僅能得到具有較窄粒徑分布的納米粒子,還能對粒子的粒徑進行剪裁。
因為二氧化鈰具有寬帶強吸收不吸收可見光的優異機能,若在二氧化硅中如果少量的納米二氧化鈰,則能使玻璃具有防紫外線的功能,且仍舊具備透光的功能;若在催化劑中如果納米二氧化鈰的粉末,能夠顯著地降低催化劑的積碳程度,延長使用壽命。本文采用微乳液融合均勻沉淀方法,微波輻射的條件下進行納米氧化物制造。在耐磨橡膠、陶瓷、玻璃、催化劑和雷達吸波材料制造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
1 傳統加熱條件下的納米氧化物制備
1.1 試驗方法
在常溫條件下把一定量的正乙醇和表面活性劑融于65 ml的C7H16中,同時準備好8 ml的乙二酸二甲酯以及硝酸鋅的融合性試劑,將試劑進行充分混合直至變成透明,此時為微乳液狀態。將次混合性微乳液加熱至45 ℃反應3 h后,進行壓力釋放、蒸餾獲得H2O和C7H16;然后采取以下清洗步驟:
①用酒精水洗沉淀3次。
②用去掉離子后的H2O清洗沉淀3次。
③在50 ℃的真空環境下干燥3 h。
④干燥后形成白色乙二酸鈰固體。
⑤將固體置于空氣中焙燒1 h,即得到納米粉體。
1.2 反應機理
用均勻沉淀法制備成HC2O4的關鍵步驟是:把乙二酸二甲酯以及NO3-在室溫環境下在H2O中溶解,獲得混沌溶劑。由于乙二酸二甲酯水解在室溫下具有較長的誘導期,造成溶液中乙二酸濃度很低,因而能令乙二酸二甲酯和NO3-充分混合,但不會沉淀產生HC2O4。當加熱混沌溶劑至45 ℃時,可以極大縮短乙二酸二甲酯水解的誘導期,乙二酸以及乙二酸根離子在溶液中平均地分布,從本質上降低了沉淀劑的濃度。如果混沌溶劑的過飽和HC2O4粒子的粒徑分布較窄,但由于難以限制晶粒的生長程度和團聚作用,用一般的均勻沉淀法控制HC2O4的顆粒的直徑是很困難的。
當微乳液的水核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乙二酸二甲酯的水解速率加快,出產乙二酸和甲醇,因為乙二酸的解離常數較大,而水核中的乙二酸濃度較低,因而乙二酸電離出產乙二酸根粒子;當水核溶液的過飽和度超過一定限度時,水核中就產生HC2O4晶核。微乳液與平均沉淀耦正當以微乳液的水核作為乙二酸二甲酯和NO3-平均沉淀的微反應器。
即使生成的HC2O4的顆粒直徑在長時間的團聚作用下變大,但粒徑表面可以被包裹在水核界面中,當HC2O4顆粒長大到水核的作用范圍時,起到了穩定和控制其進一步變大的作用;
所以,微乳液與平均沉淀耦正當利于控制合成具有一定粒徑和粒徑分布的納米粒子。另一方面,因為不需要將微乳液、一般溶液、固體甚至氣體的進行混合制備,避免了濃度梯度對反應物造成影響。
微乳液水核中的反應式為:
C2O4(CH3)2+H2OC2O4H2+CH3OH
C2O4H2C2O42-+H-
C2O42-+Ce3-Ce2(C2O4)3
或者:C2O42-+Zn3-ZnC2O4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微乳液和均勻沉淀耦合法制備納米粒子的過程中,反應物是一次加入的,但是當加熱微乳液時,在水核中依次發生了三個反應,生產HC2O4沉淀。所以,微乳液和均勻沉淀耦合發的工藝特點很簡單、操作方便。
反應結束后分離出HC2O4晶體,經減壓、干燥、烘烤獲得CeO2以及ZnO納米晶體。所以在整個制備工藝過程中,納米晶粒其實是融合沉淀溶劑在干、濕環境下反應的產物:
Ce2(C2O4)3·10H2OCe2(C2O4)3
ZnC2O4·2H2OZnC2O4
Ce2(C2O4)3CeO2
ZnC2O4ZnO
2 基于微波加熱的微乳液和均勻沉淀偶合法的納米
氧化物制備
微波的頻率是在0.3~300 GHz之間的電磁波,若某種物質在微波環境下收到輻射,其分子之間的結構會極化(電子、原子極化、偶極轉向),其中,偶極轉向極化可用于加熱物質。微乳液的連續相本身并不吸收微波能,僅僅因為溶解了少量表面活性劑,助表面活性劑和反應物而具有很小的極性,吸收微波能的能力很弱。
水溶液的電介損耗系數較大,具有很強的吸收微波能力。因此當用微波輻射微乳液時,微波幾乎能夠在沒有損耗的情況下穿透連續相加熱水核,水核溫度就迅速升高。這樣微波就可以對水核進行平均地額甚至具有相稱程度選擇性的加熱,水核的溫度就幾乎同步上升,保證了水核中的反應能夠同步進行;而且因為與水核比擬,聯系想的溫度上升滯后,可以保持較長時間的不亂。而連續相主要通過與水核之間的熱傳導來加熱。就能保證沉淀反應以較快的速率進行,而且得到先驅體和納米氧化物粉體的粒徑分布更窄。
先將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劑和正乙醇加入70 mlC7H16中,再加入8 ml乙二酸二甲酯和Ce(NO3)3·6H2O的混合水溶液,攪拌反應成為透明的微乳液,放入微波反應器中進行一段時間的敷設。然后釋放壓力蒸餾得到C7H16和H2O,分別用乙醇和去離子水洗沉淀各三次。將沉淀在50 ℃真空干燥3 h,得到白色水合乙二酸鈰。水合乙二酸鈰經過在空氣氛下焙燒1 h,就得到納米粉體。
3 結 語
用微乳液和均勻沉淀耦合法制備出CeO2和ZnO納米粒子,產物的粒徑分布較窄;水與表面的活性、反應物相對濃度、助表面活性劑。溫度等對平均粒徑具有規律性的影響,在微波加熱的條件下,不僅沒有改變產物的晶體結構,還可以使產物的粒徑分布變得更窄。
參考文獻:
[1] 李寧,袁國偉.化學鍍鎳基合金理論與技術[M].北京: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0.
[2] 向陽輝.鎂合金直接化學鍍鎳活化表面狀態對鍍速的影響[J].電鍍與環保,2000,(2).
篇5
關鍵詞:金納米棒; 熒光; 過氧化氫; 多酚化合物; 抗氧化
1 引 言
金納米棒具有獨特的光學性質,其可調的表面等離子共振(LSPR)特性使其在材料學、生物醫學、疾病診斷和治療、分析應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1,2]。如利用其LSPR性質來進行有機小分子的檢測[3]、抗體抗原的免疫分析[4]、腫瘤標記物的檢測[5]等。金納米棒通過表面功能化修飾,也可應用于重金屬離子的分析, Rex等[6]利用Hg與金納米棒的融合形成汞合金,使金納米棒的吸收光譜強度下降并發生藍移,從而實現了水樣中Hg的高靈敏檢測。此外,金納米棒具有獨特的熒光性質,其熒光強度隨著長徑比的增大而增強[7]。ElSayed等[8]研究表明,金納米棒變形為短棒狀或球體是由于不穩定的(110)晶面轉換為穩定的(100)和(111)晶面。Gnecco等[9]研究了過氧化氫對金納米棒的氧化作用機理,發現氧化過程中金納米棒逐漸變形為球體。然而,應用其熒光性質進行分析研究仍較少,Li等[10]利用金納米棒的熒光光譜實現了對DNA雜交的檢測。本研究組的前期研究中發現金納米棒在近紅外光區具有獨特的熒光峰,其峰型尖而靈敏,且背景干擾小,因此,利用該區域的熒光信號進行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H2O2常作為研究活性氧的模型分子,目前,檢測H2O2的方法有光譜法[11]、色譜法[12]、化學發光法[13]和電化學方法[14]等,但普遍存在靈敏度不高或穩定性不足等缺點,開發靈敏、簡便、響應迅速的檢測H2O2的傳感方法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15]。多酚化合物芒果苷(MGF)、白藜蘆醇(RSV)、瑞香素(DAP)是植物中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質,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以及其它多種生物活性[16]。因此,本研究以金納米棒為熒光探針,利用H2O2侵蝕金納米棒,導致其近紅外光區熒光光譜的下降,建立一種檢測H2O2的新方法;利用多酚化合物具有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可減弱H2O2對金納米棒的氧化侵蝕作用,導致熒光強度恢復,根據金納米棒熒光強度的變化,建立評價多酚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方法(檢測機理見圖1),同時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實驗方法進行對照實驗。
2 實驗部分
2.1 儀器與試劑
Cary 5000紫外可見近紅外分光光度計(美國瓦里安技術有限公司);Zetasizer Nano納米粒度儀(英國馬爾文儀器有限公司);JEOL2100F場發射透射電鏡(日本電子公司)。
氯金酸(上海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上海源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白藜蘆醇、瑞香素、芒果苷(南京澤朗醫藥有限公司);H2O2(廣州化學試劑廠);DPPH(美國Sigma公司);其它試劑均為分析純;實驗用水均為去離子水。
2.2 實驗方法
2.2.1 金納米棒的制備與表征 參照文獻 [17]采用晶種生長法制備金納米棒。用紫外可見近紅外分光光度計和TEM 對其進行表征。經兩次離心(1000 r/min)分散在少量水中,超聲15 min,作為儲備液。
3.3 基于金納米棒熒光光譜對多酚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檢測
如圖5所示,在相同條件下,金納米棒 H2O2檢測體系中加入多酚化合物,隨多酚化合物的增加,金納米棒的熒光強度有所恢復,表明了多酚化合物清除溶液中H2O2,減弱H2O2對金納米棒的氧化作用,使金納米棒的熒光強度恢復。不同多酚化合物清除活性氧能力不同,金納米棒的熒光恢復程度也不同。納米棒熒光強度依次為: MGF>RSV>DAP,表明多酚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為:MGF>RSV>DAP。在低濃度多酚化合物作用下,金納米棒的熒光光譜變化很小。因此, 實現了多酚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評價。
篇6
論文關鍵詞:中華鱉,腐皮病,普通變形菌,維羅納氣單胞菌溫和生物變種
中華鱉是浙江省四大水產養殖主導品種之一,據統計,2008年全省養殖鱉產量達到103960噸。隨著浙江省中華鱉養殖的快速發展和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中華鱉發病日趨增多,給養殖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腐皮病”是中華鱉養殖過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U3]發病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對浙江省中華鱉養殖產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本文對我省中華鱉“腐皮病”的病原進行了初步分離研究。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病鱉取自浙江德清某養殖場,活力差,四肢、頸部、背甲及裙邊均有皮膚潰爛病灶;健康鱉取自浙江蕭山某養殖場。
1.2病原菌分離
取癥狀典型的病鱉,無菌條件下從病鱉肝、腎、脾等組織取樣,劃線接種于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上,28C恒溫培養24h后,挑取形態特征一致的優勢菌落進行克隆培養,共分離到040908-1、040908-2兩株細菌,轉接斜面保存備用。
1.3人工感染試驗
試驗采用60cm×50cm×40cm的塑料箱,每箱放養體重50g~80g的健康中華鱉5只,[U4]水溫保持25℃左右,連續充氣,暫養一天后進行感染試驗。試驗菌株培養18h~24h后,以無菌生理鹽水制成菌懸液,菌懸液含菌量按McF濁度管結合活菌計數方法確定,菌株040908-1為7.5×10cfu/ml,菌株040908-2為1.2×10cfu/ml。以從右后肢注射(0.2ml/只)的方法,將2株菌分別單獨或者混合進行人工感染試驗。對照組注射等量無菌生理鹽水。感染組與對照組均設立兩個平行組。
1.4病原菌鑒定
按照常見細菌系統鑒定手冊、伯杰細菌鑒定手冊(第九版)的方法進行細菌學鑒定。同時采用VITEK32全自動細菌鑒定儀(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bioMérieux)的GNI卡進行比較鑒定。
1.5藥敏試驗
在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上以紙片法測定病原菌對不同藥物的敏感性,經28℃恒溫培養24h,觀察抑菌圈的有無并用游標卡尺測量其直徑,抑菌圈越大,則病原菌對該種藥物越敏感。藥敏紙片(直徑6mm)購自杭州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同時采用VITEK32全自動細菌鑒定儀(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bioMérieux)的藥敏試驗卡(GNS506)進行MIC測定。
2結果
2.1人工感染試驗結果
人工感染試驗結果見表1。健康鱉經040908-1、040908-2兩菌株人工感染,2d后陸續發病,發病率為100%;4d后病勢加重并出現死亡,7d內全部死亡。人工感染的病鱉與自然發病鱉的癥狀基本一致。從感染死亡鱉分離細菌作鑒定,結果與試驗菌株完全相同。試驗期間對照組鱉健康活潑,無任何癥狀。由此證明菌株040908-1、040908-2均為中華鱉“腐皮病”的致病菌。
表1人工感染試驗結果
Tab.1Resultsofartificialinfectiontest
菌株
菌液濃度
(CFU/ml)
注射量
(ml/只)
試驗數
(只)
累計死亡數
(只)
死亡率
(%)
040908-1
7.5×10
0.2
5
5
100
040908-2
1.2×10
0.2
5
5
100
040908-1/040908-2
7.5×10 /1.2×10
0.1+0.1
5
5
100
對照
無菌生理鹽水
篇7
關鍵詞:情景導入;性質猜想;實驗探究;歸納拓展;遷移應用;概括整合
高中化學新課標的教材體系對原教材進行了大幅度地修改,尤其是元素化合物知識從原來教材的六章內容壓縮為必修教材中的兩章內容,且選修教材中除了《化學與生活》涉及了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識,其余選修教材中幾乎未涉及。是元素化合物知識不重要嗎?肯定不是,因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是構成中學化學知識的基礎和骨架,元素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學的主體,貫穿于化學學科的始終。它又是學習化學概念、化學原理和化學實驗等其他化學知識以及學習其他自然學科的基礎。通過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可以綜合培養學生各種能力與素質,可以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熱愛科學的情感。
新教材在貴州已使用四年,許多高三一線的化學教師在復習中均感覺到,課改后的學生在這部分知識上較課改前的學生有較大的缺陷。這是因為在舊教材中,總體說來是以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為主要依據。而新教材完全不同,在教學中,要緊扣新教材的特點,從元素化合物知識與人類生產、生活以及社會發展角度去引導學生探究和理解,把課堂學習與知識的應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下面就是我對這部分內容的感悟和想法,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新授課這部分內容的基本結構可歸納為:“情景導入―性質猜想―實驗探究―歸納拓展―遷移應用―概括整合”。
1.情景導入:一部好電影,精彩別致的開頭,就能迅速吸引觀眾,讓人產生非看不可的強烈欲望。情景導入即課堂導入,就是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特點,學生特點,有意識,有目的運用各種教學媒體,通過不同的方式引入新課的一種教學行為,是課堂的起始環節。目的是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倡導在自然界和生產生活的背景中進行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利用多媒體等形式展示給學生。
案例1:“金屬的化學性質”的導入
【教師】大家都知道,水能滅火。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教師提前準備一裝有少量乙醚和鈉的蒸發皿)注意看當我把水滴入蒸發皿的時候會有什么現象產生呢?(教師用膠頭滴管滴少量水在蒸發皿中,突然燃了起來)
【學生】滿臉疑惑,滴水生火?
【教師】實際上這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物質――鈉有關,鈉還具有哪些性質呢?請你動手做一下鈉與水反應的實驗,并思考問題:鈉可以用小刀切開,說明了什么?……
好的課堂導入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緊緊抓住學生心弦的教學情意,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或趣味橫生,或處于新舊知識的認知沖突中,產生探奇覓勝的求知欲,很自然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于是我們便自然進入第二步。
2.性質猜想:該步驟是想模擬前人研究該物質性質的過程,也是依據新課標倡導的目標體系之一“過程與方法”出發設計。同時也能聯系前面所學過的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以金屬活動順序表為線索,讓學生應用學過的知識分析、歸納的能力。
案例2:“鈉的化學性質”的學習
【教師】同學們對鈉有什么樣的認識,我們在前面的化學知識中有哪些提到過鈉?
【學生】我們只知道鈉的化合物,金屬活動順序表中知道鈉應該是活潑性強的金屬單質。
【教師】對了,大家見過鈉的化合物,沒見過鈉單質,其實也說明鈉是一種很活潑的單質,從金屬活動順序表中也知道鈉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從化合價的角度分析,鈉會有什么樣的性質呢?鈉我們知道它有+1和0價,所以鈉單質應該有還原性,那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3.實驗探究:新課程強調“在做中學”,尤其是將“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證研究的方法和過程應用在實際的教與學中。目的是通過課堂上師生對所設計問題進行討論、實驗探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這也是課程標準中過程與方法的具體體現。
我們高中的實驗可分為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驗證性實驗也不是簡單做做實驗,應該在做實驗的同時讓學生回憶知識,分析應該會出現什么樣的現象,然后進行實驗驗證。探究實驗就應該設計好實驗的步驟,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體會前人掌握這部分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給學生介紹一些實驗的方法,實驗的基本操作。
4.歸納拓展: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識以大量敘述性材料為特征,它的學習是一種掌握事實的學習,學習時易于產生興趣,卻難于保持;易于理解,卻難于記憶與運用。所以通過實驗探究,要引導學生歸納出本知識點的主要內容,總結出學習本知識點的方法和規律,使學生能系統地掌握本知識點。元素化合物課要充分利用基礎理論的指導作用,揭示知識內在聯系。例如,學完鈉的性質后,我們來小結一下學習金屬的步驟和思路:(1)鈉與非金屬的反應(與O2、S、Cl2)(2)鈉與水或酸的反應(3)鈉與鹽溶液的反應。如果我們去學習其他的金屬,也是從這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和學習,在這些通性的基礎上掌握其特殊的性質?,F在我們來學習一下鋁的性質……。
5.遷移應用:新課程則更加重視課程的“社會性”――“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是新課程一貫秉承的理念。注意落實元素觀、分類觀和轉化觀。通過例題、練習的訓練,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解題能力。例如講到Fe2+性質后,知道其還原性較強,易被酸性KMnO4氧化,請從氧化還原反應的角度寫出其離子反應方程式,再寫出如果K2Cr2O7氧化Fe2+呢,請寫出其離子反應方程式,于是便可歸納出相應的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講到噴泉實驗時,歸納出噴泉實驗的原理,知道只要氣體在液體里溶解度大都可以形成噴泉,于是能形成噴泉的組合就可以是CO2(酸性氣體)、KOH溶液;還可以把噴泉實驗化解為與物理聯系的題目,例:在一個容積為250ml的燒瓶里裝滿某氣體,如果形成噴泉的導管高于水面30cm,小滴管里裝入0.5ml的水,當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多大時才能形成噴泉?通過這樣的題目開拓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對該知識有更多的了解,也知道各學科的相互聯系。
6.概括整合:化學必修1的元素化合物從覆蓋面上看,幾乎涵蓋了原來高中化學中的物質。但是相關物質的知識內容的深度與難度下降了,而且細節性的知識不要求,即面廣要求低了,突出了核心,對核心知識和觀念方面的知識要求提高了?;瘜W必修1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如果仍然像原來一樣將某個知識內容挖掘得很細致,必然造成教學時間不足。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識以大量敘述性材料為特征,它的學習是一種掌握事實的學習,學習時易于產生興趣,卻難于注意的保持;易于理解,卻難于記憶與運用。因此,教師要改變原來關注細節的教學,轉變成抓核心的教學,讓學生建構核心認識,形成知識網絡。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識中的核心內容進行整合,回顧過程與方法,形成知識網絡。
參考文獻:
1.王祖浩,王磊.化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關鍵詞 :固體廢物 羰基化合物 DNPH衍生化 高效液相色譜法
醛酮類羰基化合物是一類揮發性的有機毒性物質,會對人類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造成危害,所以監測他們在各種基質中的含量尤為重要。目前,羰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大多局限于監測環境空氣中的含量[1][2][3],監測它們在固體廢物中含量的分析方法比較少,目前只有國標《危險廢物鑒別標準 毒性物質含量鑒別》[4]涉及到了羰基化合物的測定,本文在此標準的基礎上對測定方法進行優化,采用乙醇提取固體廢物的目標物質,然后經2,4-二硝基苯肼(DNPH)衍生化[3][4][5]后,用二氯甲烷提取濃縮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UV進行分離檢測。在所優化條件下,18種醛酮類羰基化合物分離情況良好。
1 .實驗部分
1.1 實驗原理
醛酮類羰基化合物經有效提取后在酸性條件下與2,4-二硝基苯肼(DNPH)發生縮合反應,生成二硝基腙類物質,經高效液相分離后通過紫外檢測器進行檢測[1]。
1.2 儀器與試劑
Agilent 1260高效液相色譜儀(含DAD檢測器);振蕩器(TC-100C,上海領成);
平行旋轉蒸發儀(Multivapor P-6,瑞士BUCHI);超聲清洗儀(AS5150A,天津奧特賽恩斯);高速冷凍柜離心機(GL-21M,湖南湘儀)。
乙腈(HPLC級);乙醇(AR);檸檬酸(AR);檸檬酸鈉(AR);2,4-二硝基苯肼(AR);
羰基化合物標品(>99.0%),無水硫酸鈉(AR),二氯甲烷(HPLC級)
溶液配制:
(1)1mol/L檸檬酸緩沖液(pH=3.0):80mL 1mol/L檸檬酸溶液加20mL 1mol/L
檸檬酸鈉溶液,定容到100mL.
(2)2,4-二硝基苯肼(DNPH)反應液:將300mg2,4-二硝基苯肼溶于100mL
乙腈配成3.0mg/L溶液。
1.3 實驗方法
1.3.1 樣品前處理[4]
取10g固體廢物加20mL乙醇超聲15min,10000r/min離心5min。取10mL乙醇提取液加10mL水,10mL 1mol/L檸檬酸緩沖液,8mL DNPH反應液,混合均勻,在40℃振蕩反應2h。將反應混合液冷卻至室溫,用20mL二氯甲烷萃取兩次,合并萃取液,無水硫酸鈉干燥,用平行蒸發儀濃縮至快干,將溶劑轉換為乙腈,定容至2mL,過0.45μm濾膜,進樣。
1.3.2 色譜條件[4][5]
色譜柱:Agilent ZORBAX C18(250mm×4.6mm,5.0μm)。流動相: 乙腈-水,梯度洗脫,35%乙腈保持50min,50~70min乙腈由35%線性增至50%,50%乙腈保持30min,100~130min乙腈由50%線性增至80%;檢測波長:360nm;流速:1.0mL/min;進樣量:20μL。
2.結果與討論
2.1 提取液的選擇
有文獻提到用pH4.9的氫氧化鈉和冰醋酸的混合溶液做為固定廢物的提取液[4]。考慮到醛酮類羰基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好,而在乙醇中的溶解性較好,且用乙醇做提取液并不會對后續的衍生化反應造成影響,顧考慮使用乙醇做為提取液。對這兩種提取液進行比較,結果表明,選用水溶液做提取液,標準物質的回收率均達不到50%;而用乙醇做提取液,所有目標物的回收率在73.6~99.7%,提取效果好。
2.2 色譜分析
采用乙腈-水流動相體系梯度洗脫,醛酮類羰基化合物的DNPH衍生物經C18色譜柱分離情況良好,色譜分析結果如圖1顯示:
2.3 標準曲線和檢出限
采用保留時間定性,峰面積外標法進行定量。該類化合物在0.05~10μg/mL線性范圍內相關性表現良好,方法檢出限在3.88~41.66μg/kg。
2.4 加標回收試驗及精密度
按優化的實驗方法進行加標回收試驗,計算回收率。平行測定6次,這些目標化合物的相對標準偏差為0.3~1.4%,回收率在73.6~99.7%之間。
3.結論
本文采用乙醇做為提取液使用安全,操作簡單,目標化合物回收效果好,優化了目標化合物在固體廢物中的提取方法,建立了較為有效的測定固體廢物中羰基化合物的檢測方法。該方法線性良好,精密度高,回收效果好,檢出限和準確度均達到要求。
參考文獻:
[1] (HJ 683-2014) 環境空氣 醛、酮類化合物的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法[M],2014.
[2]李陽等.熱解析GC-MS方法測定大氣中的羰基化合物[J].環境化學, 2009, 28(5) 630-632.
[3]唐建輝等.大氣中C1~C10羰基化合物的分析測定[J].分析化學研究簡報,2003,31(12)1468-1472.
篇9
元素化合物的學習,對整體的化學學科的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盡管在新課改的推動下,有關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做出了相應的調整,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削弱元素化合物這方面的教學,相反,在迎和新課改要求下,應該加強化學教學內容與生產生活的聯系,拓寬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這一方面知識的學習。在教學這一知識點,有如下幾種方法。
一、建立知識點結構網絡,把握知識深廣度
元素化合物的內容通常多且雜亂無章,盡管在理解方面比較容易,但是卻難以記憶,這種情況就會導致學生想應用相關的知識點時難以調動。如果能在記憶的方面給學生采用結構圖式的方式,將相關的知識點內容結構化、網絡化,就可以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結構脈絡,能夠用較少的時間掌握這部分知識內容,掌握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思路與方法。具體來說:(1)將元素化合物分為金屬和非金屬這兩條主線來記憶,像非金屬的主線有HClCl2HClONaClO,H2SSSO2SO3H2SO3H2SO4Na2SO3Na2SO4等,金屬的主線有NaNa2ONa2O2NaOHNa2CO3等。(2)合理把握知識的深廣度。比如,以鈉元素為例,按照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重要的化合物以及生產、生活的用途等步驟來進行知識的掌握,掌握鈉元素的化學方程式,與氧氣、水等反應的基本方程,像2Na+O2=Na2O2,2Na+2H2O=2NaOH+H2,最后了解一些鈉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碳酸鈉、碳酸氫鈉的物理性質和用途、碳酸鈉、碳酸氫鈉的化學性質比較等。
二、運用實驗,加深學生知識點的理解
化學課程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開展實驗,元素化合物有些是需要直觀記憶的,例如,物質的顏色和氣味及反應現象等,而有些元素化合物的知識點則比較復雜,像Fe2O3+6HCl=2FeCl3+3H2O,從化學方程式中就可以看出它的復雜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實驗的方式加深學生的記憶,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比如,在研究有關鋁的相關知識點及相關性質時,可以采用實驗的方式讓學生直觀地觀察現象。在探討鋁與NaOH和HCl這兩種物質的反應程度時,準備兩個容器,兩個容器中都放有含鋁的物質,分別在這兩個容器中用吸管滴入3毫升的NaOH和HCl,可以看到這兩個容器中都產生了明顯的氣泡,從而可以得出,鋁可以跟這兩種物質產生反應,也就能得到兩個方程式,分別為2Al+2NaOH+2H2O=2NaAlO2+3H2和Al(OH)3+3HCl=AlCl3+3H2O。實驗的方式可以讓學生觀察到直觀的現象,更好地理解知識點。
三、巧用化學用語,加強理解
篇10
一、以觀念建構的思想確立教學目標
北京師范大學的王磊教授及其研究生范曉瓊、張毅強借鑒艾里克森的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理論提出的觀念建構為本的教學理論,提出可以根據知識的層次和遷移價值將知識分為觀念性知識和具體性知識,并重新構建了知識的分類體系。從教學目標看,基于具體知識為本的教學注重對具體知識的學習和思考,注
重具體知識的記憶和淺層次理解,基于觀念建構為本的教學注重把具體知識作為載體和工具來幫助學生觀念的建構和形成;從教學過程看,基于具體知識為本的教學旨在讓學生記住這些知識,
多采用講授式,而基于觀念建構為本的教學多采用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在活動中主動探究、主動發現等方式;從教學效果層面看,基于具體知識為本的教學圍繞具體知識講解而展開,而基于觀念建構為本的教學追求形成超越事實的思想,對問題層次的理解。
基于上述理論,本節課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性質之間的差異及二者的相互轉化;了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鑒別方
法;了解鈉的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的對比探究掌握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培養實驗觀察、分析和設計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刺激求知欲望和學習期望;培養認真細致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通過對物質性質的學習初步形成化學分類觀和實驗觀等化學觀念。
二、以物質分類觀為線索組織教學
化學分類觀是化學的核心觀念之一,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屬于事實性知識,內容龐雜,易學難記,這就要求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學過程中要用好基本理論這一線索去貫穿整個知識體系,否則將使得學生陷入死記硬背的泥潭,這顯然與新課程所倡導的相違背。而要用好化學基本理論這一工具,在現行的教材體系下,用好分類觀是比較可行的方法。
教學片段:碳酸鈉與碳酸氫鈉化學性質的教學實錄(部分)。
教師:碳酸鈉與碳酸氫鈉這兩種物質從物質的組成特點看,
應該屬于哪種類別的物質?
學生:屬于鹽。
追問:你能不能說一說鹽類物質可能具有哪些性質?
學生:鹽可以分別與酸、堿、其他鹽發生反應,遵循復分解反應的規律。
教師:很好,同學們能不能再進一步的分類,比如它們屬于什么類型的鹽?
學生1:都屬于鈉鹽。
學生2:都屬于碳酸鹽。
學生3:碳酸鈉屬于正鹽、碳酸氫鈉屬于酸式鹽。
教師:鈉鹽具有哪些共同的性質?
學生:可以溶于水、可以進行焰色反應的實驗(焰色反應火焰為黃色)。
教師:酸式鹽與正鹽有什么區別?同學們能不能根據我們介紹的酸式鹽的概念推測碳酸氫鈉可能具有的性質?(引導:酸式鹽可以看成是多元酸未被完全中和所形成的產物。)
學生:碳酸氫鈉可能可以與堿發生反應。
教師:那么碳酸鹽具有什么性質?大家能否從初中學過的碳酸鈣的性質去推測碳酸鈉與碳酸氫鈉可能具有的化學性質?
……
這種教學方法真正把以物質的組成和性質作為分類研究的方法為理論指導,把物質類別之間的反應貫穿于元素化合物的學習,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物質類別之間的反應理應成為元素化合物學習的一種重要的工具。
三、以實驗探究活動促進化學實驗觀的建構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通過化學的學習,學
生應該明確:化學實驗是人類認識物質、改造和應用物質、推動化學科學發展的主要手段;全面客觀地記錄實驗現象,科學地分析、解釋實驗結果,將觀察與思維緊密結合是完成化學實驗必需的基本方法。有鑒于此,本節課設計的學生活動有:
學生活動1:在兩支潔凈的試管中分別加入2-3mL澄清石灰水和氯化鈣溶液,再分別向上述兩支試管中滴加碳酸鈉溶液,振
蕩,觀察現象,同理把碳酸鈉溶液再換成碳酸氫鈉溶液進行對比。記錄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進而得出結論。(設計意圖:通過實驗驗證碳酸鈉與碳酸氫鈉分別與鹽及堿的反應。)
學生活動2:取現配的碳酸鈉溶液和碳酸氫鈉溶液2-3mL于試管中,向兩個試管中分別滴加2-3滴的酚酞指示劑,觀察現象,然后繼續在兩試管中逐滴加入稀鹽酸,觀察現象。記錄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進而得出結論?!驹O計意圖:通過實驗中的不同現象(碳酸鈉的現象是:溶液由剛加入酚酞時的紅色,逐漸變為淺紅色,最后伴隨著氣體的生成溶液變為無色;碳酸氫鈉的現象是:加入酚酞后溶液呈淺紅色,滴入鹽酸溶液變為無色且有氣泡產生。)的分析,得出相關結論。】
學生活動3:在老師演示完成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固體的套管
實驗后,請學生分析相關現象得出結論。(問題提示:套管實驗中外管和內管的溫度如何?從實驗結果看,哪個管中的固體受熱分解了?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
對上述實驗和對實驗現象的分析,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碳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