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范文

時間:2023-03-19 06:55: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言文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言文翻譯

篇1

關鍵詞:文言文翻譯;研究;特點;原則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現代漢語的源頭。學好文言文,是繼承民族優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學好語文的需要?!墩Z文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和理解淺易的文言文。但是,由于文言文距離當今社會時代久遠,語義、句法等語言現象與現代漢語有較大的差別,因此,文言文的翻譯在語文教學中是個難點。學生則是更怕學文言文,究其原因,是沒有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

一、首先了解一下文言文文段的特點

從體裁上說,選文均為史傳作品,主要以敘述為主,議論較少。從選文內容上說,選文的主人公大多為有聲名的文臣武將,人物皆為正面形象,選文主要圍繞該人物展開記敘,敘述其生平簡歷和突出事跡。文章思想性強,選文一般突出人物敬業奉公的品行和卓越的才能。從考試內容看,命題的指導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夠閱讀淺易文言文”。文言文測試是“言”“文”并重。這里的“言”,即文言知識,如實詞、虛詞理解、翻譯時古今異義辨析等;“文”主要指對文意的理解,如篩選主人公品行的句子。

二、文言文句子翻譯的原則:

1.直譯為主D對應性。對文句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2.意譯為輔D靈活性。文言文中帶修辭的說法、用典用事的地方,都要根據上下文靈活、貫通地譯出。

三、文言文翻譯具體方法

1.增。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一是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弊g句:“(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里來的?!?二是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句,譯句:“(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2.刪。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例如:“夫戰,勇氣也?!弊g句:“戰斗,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刪去不譯。3.調。在古代文言文中,一些詞序是有其特殊規律的,比如賓語前置、定語和狀語后置、主語倒裝等。翻譯這樣的文言文句子時,如果仍然按原來文言文的詞序翻譯,就不容易理解,易產生分歧,甚至能造成理解錯誤。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古今漢語詞序變化的規律,對文言文學會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詞序特點。文言文,尤其是在韻文中,常常有一種“倒文”的語言現象。倒文就是古代詩文中為求協韻或句法變化而倒置文字的現象。這種倒文或“語急而文倒”,或“倒文以協韻”。我們閱讀古文時,遇到“倒文”這種語言現象,就必須根據內容,調整過來進行翻譯。4.留。這里的“留”即保留原文不譯。比如原來“文言文”中的一些“國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號”,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稱和度量衡標準等,都不用翻譯。還有文中的一些基本詞,如“人、手、山、水、?!钡确从匙匀唤缰谐5拿~性事物,古今意義相同的一些內容,翻譯時保留好,也不用翻譯了。如果不是基本詞,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詞語,也不必翻譯。另外,古人為了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常把詩句、民謠、格言、諺語等引入自己的作品中。例如:“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三峽》)中的“淚沾裳”,翻譯時就應保留,如果把引用的內容也翻譯過來就失去了引用的意義和韻味了。5.擴。就是擴展。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例:“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譯句:“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么怎么樣呢?”“役”、“賦”擴展為雙音節詞。二是對于一些緊縮復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譯句:“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6.縮。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例:“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弊g句:“(秦)有吞并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7.替。就是替換, 一是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把古詞替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或詞組。例如:“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边@句中的“愚”,要換成“我”;“悉”,要換成“都”;“咨”,要換成“商量”。又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換成“出身卑微,見識短淺”。二是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替換成現代詞或結構。例:“然則……”:換成“既然這樣,那么……”;“何以……?”換成“根據什么……”。

總之,教師在講解文言文翻譯的時候,應教會學生一些高效實用的翻譯技法,在實踐中愉快地接受知識,并能遷移運用,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使我們文言文教學更實用、更高效。

參考文獻:

[1]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編.古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1012頁.

[2]原編者王力,岑麒祥,林燾;增訂者蔣紹愚,唐作藩,張萬起.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249頁

篇2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韓非子》

[注釋]

①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和樹莖。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象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為宋國笑——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恥笑。

[簡譯] 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顆樹樁。一天,一只跑地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解 釋: 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出 處 先秦·韓非《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柱,折頸而死?!?/p>

用 法 連動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楊八x越國奇逢》:“妾聞治家以勤儉為本,~,豈是良圖?”

近義詞 刻舟求劍、墨守成規 、坐享其成

反義詞 通達權變

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譯文: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樹樁。一天,一只跑得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舍棄了他的農具,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結果,兔子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F在居然想用過去的治國方案來治理當今的百姓,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樣的錯誤呀!

寓意:①不勞而獲,天上掉餡餅的事情的不可能發生的。

②把偶然事件當成必然性事件是十分愚蠢的。

篇3

春望

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釋

國:國都,指長安(今陜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長安城。草木深:指人煙稀少。

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濺淚:流淚。

恨別:悵恨離別。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里指安史之亂的戰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當。

篇4

原文: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趙普》譯文

趙普年輕時熟悉官吏(應處理)的事務,學問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勸說他要讀書。趙普晚年讀書勤奮,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關上門打開書箱拿出書,整天讀書。等到第二天處理政務,處理決斷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開書箱看到里面的書籍,原來是一部《論語》。

趙普性情沉著且為人嚴肅剛正,雖然對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夠以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職位上的人,大多過分謹慎拘于小節,按常規辦事,不多言語,趙普卻剛毅果斷,沒有誰能和他比的。他曾經上奏推薦某人擔任某個官職,太祖不用這個人。趙普第二天又上奏請這個人(擔任某官),太祖還是不用。第三天,趙普又把這個人(擔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發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趙普臉色不變,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來回到家。過了些日子趙普把撕碎的舊紙片修補連接起來,又像當初一樣上奏。太祖這才清醒過來,終于任用了那個人。

拓展閱讀:《趙普》閱讀訓練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普與太宗排闥入告。 闥:門

B.吾意正如此,特試卿爾。 意:料想

C.初,太祖側微,普從之游。 游:交游

D.家人發篋視之。 發:打開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以佐命功,授右諫議大夫。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B.因與普計下太原。 不如因而厚遇之。

C.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D.朕固不為遷官,卿若之何? 既自以心為形役

1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

B.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

C.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

D.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2分)

(1)太祖數微行過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4分)

譯文:

(2)初,太祖側微,普從之游,既有天下,普屢以微時所不足者言之。(4分)

篇5

文言文《師說》原文翻譯

原文: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原文: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譯文: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 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2]。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于諂媚。”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原文: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骸叭诵?,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文: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鬃诱f:“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彼詫W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篇6

關鍵詞:文言文翻譯;標準原則;方法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0-049-01

中考文言文翻譯試題是測試學生“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有些學生由于積累欠缺、方法欠佳而為之頭痛不已。本人經過自己的教學實踐,通過向他人學習,現在淺談一下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技巧等問題,幫助學生提高文言文翻譯題得分。

一、明確命題意圖和測試重點

中考試卷命題人員常選擇與現代漢語有較大差別的關鍵詞句做試題,同時也是閱卷的采分點所在。因此學生要明確關鍵詞語(重點實詞、虛詞等)和特殊句式(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以利于準確翻譯。

二、明確文言文翻譯標準和原則

首先,要明確古文翻譯的標準是“信”“雅”“達”。

信”指譯文的準確性,須忠于原文、如實反映――這是翻譯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斑_”指直觀性,須字通句暢、朗朗上口,切忌虛張聲勢嘩眾取寵嘰嘰歪歪詞不達意――這是翻譯的中層要求;“雅”者,文學性也,此乃翻譯的高層要求,指譯文要在“信”、“達”的基礎上做到自然優美、形象傳神。蓋好的飯菜,不僅要使人吃得飽、吃得衛生,更要使人吃了嘆聲:“味道好極啦!”

其次,要遵循兩個原則:第一,翻譯時要“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結合語境,上下文推敲。第二,字字落實,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三、科學的掌握文言翻譯的方法和步驟

首先,想要快速準確地翻譯,必須有一個科學而有效的方法。例如文言翻譯“六字法”。具體如下:

“留”:保留原句不需要翻譯的詞語。像古今同義字、專有名詞。

“補”:補出原句中被省略而現代漢語又不能省略的內容。一般補出主謂賓、介詞等。

“刪”:刪除句中沒有實在意義的語氣詞、陪襯詞、結構助詞和只起語法作用的連詞等。

“換”:翻譯時把古代漢語換成現代漢語?;灸J绞前褑我艄澰~換成雙音節詞。

“移”:將 翻譯句殊句式調整語序,用現代漢語的規范表達。

“猜”:借助字音、字形、語法結構、課內積累、上下文語境進行推斷。

下面就2012年陜西省中考文言文翻譯題做示例:

① 其 長 可 十 許 步。

方法:(換) (換) (換)(留) (換)(留)

譯文:它的 長度 大約 十 來 步。

② 風 搖 其巔, 韻 動 崖谷。

方法:(換) (換) (換) (換) (換) (換)

譯文:山風 吹動 樹梢,悅耳的聲音 響動 山谷。

其次,平時進行翻譯技能訓練時,規范翻譯的四個步驟也是有必要的:

1、“審讀”

讀懂原文的大意,結合上下文,審翻譯句中的關鍵詞語和特殊句式,并用筆一一圈注出來。

2、“對譯”

將翻譯句按照詞意切分開來,然后按“六字法”逐一翻譯,并連綴成句。

3、“檢查”

檢查翻譯后的句子是否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關鍵詞是否全部落實到位,有無語病。

4、“謄寫”

將草稿紙上的譯句按照“三清”(字跡清楚,筆畫清晰,卷面清潔)、“三不”(不寫潦草字,不寫不規范字,不寫錯別字)的要求謄寫到考卷上。

下面就以2011年陜西省中考一道文言文翻譯試題為例,講解一下翻譯的步驟。

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

先要審句中的關鍵詞語及特殊句式。句中“微”“賞”“惡”“纖”(古今異義)是關鍵詞。然后按照“六字法”對譯,最后檢查,謄寫。

譯文如下:善的(或:好的)沒有(因為)微小而不獎賞;惡的(或:壞的)沒有(因為)輕微而不貶黜。

總之,要想真正提高翻譯題得分,必須積累大量的實詞、虛詞和句式,并且掌握方法技巧,進行科學而有效的訓練。我的做法是讓學生們日積月累,課內技能訓練,由易到難,少而精,課外增加文言文閱讀量,注重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夯實文言基礎,切實提高文言文的翻譯能力。

篇7

一、特殊句式的翻譯

特殊句式翻譯時要注意句式特點和語序的調整。其中,固定句式的翻譯要把固定結構的意思翻譯正確。

例1 (2008年江西卷)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

分析 該句中的“不吾叛”是賓語前置,在翻譯時要注意把語序調整過來。所以該句應該翻譯為:我喜歡他,(他)不會背叛我的。讓他去那里學習(為政之道),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

例2 (2008年安徽卷)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豈為政哉?雖得罪,所甘心焉。

分析 此句中的“豈……哉”是固定格式,在翻譯時要準確表達這一結構的語氣,應譯為“難道……嗎”。所以此句正確的翻譯為:(我作為)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卻不去救助,這難道是為政之道嗎?即使獲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總之,特殊句式以及固定結構的翻譯就是要求把結構特點翻譯出來,把結構特點翻譯對,句子的意思基本就對了。所以我們在平時學習中,要注意積累特殊句式及固定句式的結構特點和用法。

二、 含有修辭手法的句子的翻譯

例3 (2006年四川卷)臣非禮之祿,雖萬鐘不受;若申其志,雖簞食不厭也。

誤譯不合禮義的俸祿,即使萬鐘我也不接受;如能實現我的志向,即使是簞食也不厭棄。

分析此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叭f鐘”的“鐘”是古代的容量單位,“萬鐘”即一萬鐘的俸祿,指代優厚的俸祿;“簞食”的“簞”是竹制的用以盛食物的器具,指代粗陋的飲食。此句應譯為:不合禮義的俸祿,即使非常優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實現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飲食也不厭棄。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譯的方式,而應根據其修辭方式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意譯方式。如果需要翻譯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有的需將喻體直接換為本體,有的則需抓住喻體,采用形象描繪的方式進行意譯;如果需要翻譯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應直接點明借代本體;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方式,翻譯時就要把相應的內容合并到一起;如果需要翻譯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辭方式,就要根據語境所要表達的意思進行翻譯。

三、包含古今異義詞的句子的翻譯

例4 (2008年山東卷)“吾弟,非猶夫人之弟;況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項。

分析 句中的“夫人”為古今異義的詞語,這是本題的一個賦分點。該句應翻譯為:“我的弟弟,不同于眾人的弟弟,況且(他)是為我死的,我怎么還能活著呢!”(張訥)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同學們平時學習的時候要多多注意古今異義詞,尤其要注意“其實”“然后”“于是”“所以”“妻子”等經??疾榈脑~語的意思。

四、含有詞類活用詞語的句子的翻譯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有的語法現象,含有詞類活用現象的句子更是文言文翻譯中的一個重點。

例5 (2008年全國卷Ⅰ)兄為君則君之,己為君則兄之可也。

分析 該句中第二處的“兄”字發生了活用,名詞用作動詞,應該翻譯為“用對待兄長的禮節對待”;此句中的第二處“君”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用對待國君的禮節對待”。所以本句應譯為:兄長為國君時就用對待國君的禮節對待他,自己為國君時就用對待兄長的禮節對待他就可以了。

五、含有固定結構的句子的翻譯

固定結構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在翻譯時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就會出現錯誤,因此,我們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來翻譯,不能擅自意譯。

例6 (2006年天津卷)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無乃不可乎?

分析 句中“無乃……乎”屬于固定句式,要準確表達這一結構的語氣,譯為“恐怕……吧”。該句應翻譯為:現在想讓他投降反倒殺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常見的固定結構還有:“何以……為”(表反問語氣,譯為“為什么……”)、“奈……何”(表示用來詢問的,“拿……怎么辦”)、“得無……乎”(表示懷疑與揣測語氣,譯為“恐怕……吧”)等。解答此類題時,一定要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才能得分。

六、含有古文化常識的句子的翻譯

在文言文中,經常涉及古代社會的典章制度、禮儀風俗、官職升降、器物用具、天文歷法等文化常識,如不了解就不能準確理解與翻譯文言文。

例7 (2006年山東卷)景帝以固為廉直,拜為清河王太傅。

篇8

一、直譯

就是對文言文的句子做到逐字逐句的一一對應的翻譯。在高考考查題型中絕大部分的畫線要求翻譯的句子重點考的是直譯。直譯可以做到字字落實,不遺漏給分點。直譯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留

保留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詞,一般是做主語和賓語的名詞。如人名、地名、書名、官名、年號、季節、事物名稱等。

如: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陽樓記》)

翻譯: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

“慶歷”是年號,“四年”是數量詞,“春”是季節名稱,“滕子京”是人名,“巴陵”是地名。因為古今同義保留下來就可以。

2.換

有的詞語意義和用法已經發生了變化,在古代這個詞這么解釋,到今天是另外的解釋,在翻譯時應該按照古義來翻譯,那么就需要替換成今天的合適的詞語。主要體現在古今異義和古代禮俗用詞上。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諸葛亮《出師表》)

“卑鄙”是古今異義詞,今天翻譯為“地位低,見識淺”文言中還有一些特殊詞語,即各個領域中的習慣用語,翻譯時也要換成現在的說法。

3.省

文言文中有的虛詞在句子里的意義是只有語法意義,不能翻譯出來或者無法將其翻譯出來。這時譯文中就省去了。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韓愈《師說》)

“之”字在這里的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翻譯時就要省去。

4.補

補主要針對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來說的。文言文的省略情況特別多,翻譯時如果不補出來,按照今天的語法來講就不通順或者變成了病句。因此補充出必要的省略部分是必須的。

如: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韓愈《師說》)

翻譯:(那些恥笑別人學習的人)就說:“那個人與某個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p>

這里“則曰”前面,省略了主語,翻譯時需要補充出來。

5.調

文言文中的語序和現代漢語的語序有很多不同之處,如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主謂倒裝等。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的語序進行調整。

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

這是個賓語前置的句子,按現代語序應該是“主+謂+賓”的順序,該句省略了主語,只有謂語和賓語,但是用“之”字將賓語提前了,成了“賓語+謂語”的形式,翻譯時調成“謂語+賓語”的形式。翻譯為:不懂得句讀,不能解除疑惑。

其他的倒裝句也是一樣,只要確定了倒裝句的類型,然后按照現代漢語的語序規范做出調整就行了。問題是能不能發現考查的句子是倒裝句,是哪一種倒裝句,這種倒裝句在現代漢語中是這樣的排列順序。要發現倒裝句在于平時積累,培養對倒裝句的迅速反應能力?,F代漢語中一個句子一般是“主+謂+賓”的基本形式,定語狀語則一般用于修飾,定語常常修飾主語和賓語,狀語常常修飾整個句子或謂語。積累了這些知識調整語序就不難了。

二、意譯

意譯是指對于一些不能直譯的句子,根據句子的意思進行翻譯,不拘泥于字字落實,而要做到符合原文意思。意譯的句子往往是那些使用了修辭手法(如互文、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的句子,如果直譯難以說過去,就得意譯。

1.互文

互文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p>

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

如: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看似說兩個人(主人和客人),兩件事(下馬和在船),其實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馬來到船上。這樣句子通順了,意思就完整了。直譯是不行的,只能意譯。

2.比喻

使用了比喻修辭的句子有時候要把比喻義譯出,就得注意意譯的問題。

如: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司馬遷《報任安書》)

譯:埋沒在污穢的監獄中卻在所不辭。“糞土之中”指骯臟的地方,不能直譯,應譯為它的比喻義“污穢的監獄中”。

3.借代

用了借代手法的句子翻譯時應該譯出借代的本體。

如: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翻譯為:我認為平民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

句中“布衣”是借代手法,原是平民百姓穿的粗布衣服,代指平民百姓。

又如:終歲不聞絲竹聲(白居易《琵琶行》)

翻譯為:整年都聽不到彈琴的聲音。

句中“絲竹”是借代手法,原指絲線和竹子,是制作弦樂器和管樂器的材料,在這里指代樂器。

4.婉曲

婉曲就是不直截了當的表達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閃爍的言辭,流露或暗示想要表達的本意的修辭手法。翻譯時要譯出本意。

如: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譯:我六個月大的時候,父親去世了。長到四歲,母親改嫁了。

“見背”在這里是父親死了的避諱的說法,“舅奪母志”在這里是母親改嫁的委婉說法。翻譯時就得翻譯成本意。

5.用典

文言文中經常使用典故來表情達意,敘事說理。翻譯時直譯不過去的就要把典故所表達的意思意譯過去。

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譯:元嘉年間,宋文帝草率出兵,想象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結果只落得自己倉皇逃跑,向北回顧追兵。

篇9

一、留

就是保留原文,無須翻譯。諸如人名、物名、地名、官名、帝號、國號、年號等以及古今詞義相同的詞匯。

如“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君”(《岳陽樓記》)。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為巴陵太守?!庇秩纭暗撬箻且?,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其中“心曠神怡”在現代漢語中被作為成語仍廣泛使用著,無須譯成成語的解釋“心胸開朗,精神暢快”。如果多譯,就產生了累贅的成分,使句子復雜化,會有畫蛇添足之感。

二、換

就是替換。有的古漢語詞匯,現在雖然還在使用,但是意義已經完全不同,為了避免誤解,翻譯時要替換。

如“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桃花源記》)。譯為: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發達,(村落間)雞狗鳴叫的聲音處處可以聽到。又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卑鄙,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和現代漢語的“卑鄙”不同,今指語言行為惡劣。感激,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和現代漢語的“感激”不同,今指深刻的感謝。所以譯為“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連三次到草廬來訪看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因此我深為感激,從而答應為先帝驅遣效力”。

三、對

即直譯。這是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例如:《岳陽樓記》中的“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依照文句的內在含義和對偶的修辭手法,采取對應的句式可直譯為:“天空里,彌漫的煙霧整個消散了,皎潔的明月在千里湖面普照著;湖水中,浮光把躍動的微波染成了金色,月影像無瑕的白玉沉浸在水中”。這樣,詞語對仗工整,譯文就比較和諧。

四、刪

就是去除不用翻譯的文言詞語等,主要指部分文言虛詞。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而”,連詞,連接“笑”和“止”,“笑”表示“止”的情態,連詞“而”起著修飾作用,不譯。這句話譯為“河曲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五、補

就是加以補充。

第一種情況:將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譯為雙音節詞,這是最普遍的現象。

如“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童趣》),譯為“(蛤?。┥囝^一伸,兩只蟲子就全被吞進肚里”。

第二種情況: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補充省略的、缺漏的詞語。

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桃花源記》)。這幾句話省略了部分主語、賓語,翻譯時應加以補充,譯為“(桃花源中人)一見漁人,竟然大為驚奇,問(他)從哪里來的。(漁人)一一做了回答”。

又如“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對同學們來說就不易理解。有的同學譯為“大楚要復興,陳勝要做王”,這里的助動詞“要”是添補的,且使“天命”觀念不顯露了,人為的主動性卻突出了,似有不切原義之感。此句如果譯為“大楚復興,陳勝稱王”,那么這樣譯的優點是,一沒有改變句子結構,二是形容詞、名詞作謂語用時動詞的規律性也顯示出來了。

六、調

就是調整語序,使之符合現代人的語言習慣。

如:“何陋之有?”(《陋室銘》)即“有何陋”。“之”,賓語前置的標志。譯為“有什么簡陋呢”?

篇10

【得分點預測】

高考文言文翻譯題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譯,但命題者常常選擇那些帶有特殊語法現象(如詞類活用、句子倒裝等)和含有關鍵詞的句子進行考查。因此,翻譯時一定要格外小心謹慎。

那么,怎樣才能把握住這些得分點呢?筆者結合2007年高考真題將其系統歸納如下:

一、注重對關鍵實詞的翻譯

【備考對策】所謂關鍵實詞,就是那些在句子中負載關鍵意義、解釋通常與現代漢語不同或有多個義項的詞語。句子中的關鍵實詞,動詞最多,形容詞、名詞次之。另外,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也要注意。翻譯時首先要聯系全文,特別是結合語境仔細推敲,以防誤譯;其次要準確運用“組詞法與替換法”來完成文言文向現代漢語的轉換。

1.劉公(劉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禍。(07江蘇卷)

【譯文】劉牢之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離開(他),必然遭遇禍患。

2.晦(謝晦)喜,不設備,悉精銳蔽江下。(07江蘇卷)

【譯文】謝晦高興,不再設置防備,全部精銳部隊遍布江面,順流而下。

3.是非真能好古也,特與庸俗人同好而已。(07安徽卷)

【譯文】這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與庸俗的人趣味相同罷了。

【解析】第一句須在原來的單音詞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同義或近義詞,合成一個雙音詞(原來的詞作為語素之一)。第二句中,“設備”也是兩個單音詞,“設”是動詞,應翻譯成“設置”;“備”是名詞,應翻譯成“防備”。不能照白話文中的雙音詞“設備”去翻譯。第三句中,“是非”是兩個單音詞,需拆開分別翻譯,“是”是指示代詞,應翻譯成“這”;“非”是動詞,應譯成“不是”。不能照白話文中的雙音詞“是非”去翻譯。

二、詞類活用要特別關注

【備考對策】詞類活用是文言文有的語法現象。名詞、形容詞、不及物動詞通常是不帶賓語的,帶上賓語就成為使動或意動用法了。帶賓語是這類詞活用的基本標志。對活用詞的翻譯要善于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來確定其詞性,進而推知它的義項,從而正確翻譯。

1.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選自《聊齋志異》)(07廣東卷)

【譯文】只是用濃墨灑成大黑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來告訴王生。

2.知其入而已己疾也。(07湖南卷)

【譯文】知道它(良藥)喝進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

3.累世農夫,父以義死友,子以忠死君。(07江蘇卷)

【譯文】接連幾代為農夫,父親因仗義為朋友而死,兒子因盡忠為國君而死。

【解析】詞類發生活用時,必須根據活用的類型增補有關內容。上述三句中的“異”“已”“死”都是詞類活用,分別屬于意動用法、使動用法和為動用法,翻譯時必須補上表意動、使動和為動的詞語,即“感到(奇異)”“使……(停止、治好)”“為……而死”。

三、特殊文言句式在翻譯中要體現其特殊性

【備考對策】文言句式已納入今后高考的考查范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了解文言句式的不同特點,特別要掌握好幾個特殊句子――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賓短語后置)等的用法。在翻譯時,判斷句一定要譯成“……是……”或“……不是……”的格式;省略句要將省去的內容補全;被動句要體現出被動的關系;倒裝句要將顛倒的語序理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1.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07遼寧卷)

【譯文】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2.門前植槐一株,枝葉扶疏,時作糜哺餓者于其下。(07湖北卷)

【譯文】家門前種有一棵槐樹,枝葉繁茂,(善人公)時常在樹下煮粥給饑民吃。

【解析】第一句中的“不之殺”是一個賓語前置結構,翻譯時應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將“之”調到動詞“殺”之后,譯為“不殺它”。第二句中的“槐一株”是一個定語后置結構,翻譯時應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將定語“一株”調到中心語“槐”之前,譯為“一棵槐樹”。“作糜哺餓者于其下”是一個介賓短語后置結構,翻譯時應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將介賓短語“于其下”調到謂語“作糜哺餓者”之前,譯為“在樹下煮粥給饑民吃”。

【小結】

以上三個方面都是同學們在平時的訓練中應予強化的著力點。當然除了要特別注意以上三方面外,同學們還應注意句子整體上的通順、無病句以及整體上書寫大方、表述清晰等??傊灰瑢W們盡了最大的努力,答題時格外細心,文言文翻譯是可以拿到理想分數的。

【活學活用】

將下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昔者彌子瑕見愛于衛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至刖。既而彌子之母病,人聞,夜往告之,彌子矯駕君車而出。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碑惾张c君游于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2.太祖少機警有權術,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玄、南陽何禺頁異焉。玄謂操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3.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p>

4.龐蔥與太子將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薄岸搜允杏谢ⅲ跣胖酰俊蓖踉唬骸肮讶艘芍??!薄叭搜允杏谢?,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饼嬍[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蓖踉唬骸肮讶俗詾橹??!庇谑寝o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參考答案與解析】

1.①彌子瑕曾經被衛國國君寵愛。(“見愛于衛君”含有被動與倒裝)②有一天,彌子瑕與衛君在果園里游玩。(“游于果園”是倒裝)③不顧自己口味的滿足卻想著我。

2.①所以世人并沒有認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未之奇也”含賓語前置和意動用法)②天下將要大亂,沒有經世之才的人是不能定國安邦的,能夠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先生吧。(本句是判斷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