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翻譯范文
時間:2023-03-16 11:54: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江南春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原文翻譯:江南的風景多么美好,風景久已熟悉。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2、《憶江南》總寫對江南的回憶,選擇了江花和春水,襯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顯得十分鮮艷奇麗,生動地描繪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2
王沂孫
殘雪庭陰,輕寒簾影,霏霏玉管春葭。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誰家。相思一夜窗前夢,奈個人、水隔天遮。但凄然,滿樹幽香,滿地橫斜。
江南自是離愁苦,況游驄古道,歸雁平沙。怎得銀箋,殷勤與說年華。如今處處生芳草,縱憑高、不見天涯。更消他,幾度春風,幾度飛花。
【前言】
《高陽臺·和周草窗寄越中諸友韻》是宋末詞人王沂孫的作品。這是一首唱和詞,是答和友人周密《高陽臺·寄越中諸友》的。周密的原詞為思鄉(xiāng)懷歸之作,詞中流露了在外游子倦游之感。作者此詞,從原詞意境出發(fā),表達了對友人羈旅無歸的同情和思念。由于此時作者拋離故鄉(xiāng),飄流在外,故此詞情真意切,動人心魄。
【注釋】
高陽臺:詞牌名。又名《慶春澤》。雙調(diào)一百字,平韻格。前后片各四平韻,亦有于兩結(jié)三字豆處增葉一韻者。
周草窗:南宋著名詞人周密,字公謹,號草窗。
越中:泛指今浙江紹興一帶。
輕寒:微寒。
霏霏:飄灑,飛揚。
玉管春葭:古代候驗節(jié)氣的器具叫灰琯,將蘆葦(葭)莖中薄膜制成灰,置于十二樂律的玉管內(nèi),放在特設的室內(nèi)木案上。到某一節(jié)氣,相應律管內(nèi)的灰就會自行飛出。見《后漢書·律歷志》,玉管,指管樂器。葭,蘆葦,這里指蘆灰。
小帖金泥:宋代風俗,立春日宮中命大臣為皇帝后妃所居之殿閣撰寫貼子詞,字用金泥寫成。士大夫之間也彼此書寫了互送。
滿樹幽香二句:林逋《山園小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此化用其意。橫斜,指梅花的影子。
游驄:指旅途上的馬。
怎得:安得,怎么能夠得到。
銀箋:指潔白的信箋。
憑高:登臨高處。
飛花:落花飄飛。
【翻譯】
庭院背陰處尚有殘雪堆積,透過簾幕,也還能感到輕寒。玉管中葭灰飛揚,不知不覺已到了立春時節(jié)。門前雖然已經(jīng)有金泥帖,卻不知道春光到來了誰家的亭閣?我對你相思若渴,夢中迷離隱約相見,無奈終究被天水陰遮。待夢境醒來時,更加凄然傷心,只見滿樹幽香,地上都是疏影橫斜。
江南離別自然充滿愁苦,何況在古道上策馬。都在羈旅天涯,只見飛雁歸落平沙。如何能在信箋之上,訴說自己空度年華。如今處處長滿芳草,縱然登上高樓眺望,也只能見萋萋芳草遍布天涯。更何況,(人生)還能經(jīng)受幾度春風,幾番飛紅落花。
【賞析】
“殘雪庭陰,輕寒簾影,霏霏玉管春葭。”“殘雪庭陰”寫庭院背陰處還留有殘雪。“輕寒簾影”春寒料峭,風動簾攏。“霏霏玉管春葭”,古時季節(jié)變化,用簫管十二,置蘆葦(葭)灰于孔中,室內(nèi)封閉,蒙上羅彀,那一節(jié)氣到了,那一律管葭灰就飛出。“霏霏”春葭灰的飛動貌。玉管即簫管。這句就是講立春到了。“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誰家。”回答周密“燕歸何處人家。”宋代立春日宮中命大臣撰寫殿閣的宜春帖子詞,士大夫間當然也自己書寫,字用金泥,所以說金泥小貼。這種風俗,元代還有。這里是說改朝換代,當日皇宮不存在了,士大夫散去,何人在這時候用金泥寫宜春帖子貼掛?春落誰家?
“相思一夜窗前夢,奈個人、水隔天遮。”寫思念杭州如一簾幽夢,但醒來卻是水隔絕,天遮斷,“個人”當指周密。“但凄然,滿樹幽香,滿地橫斜”,是點出周密所在地西泠孤山之畔,說只夢見到滿樹幽香,滿地枝影橫斜的梅花的凄涼景色。這里寫出“個人”(即周密)生活雖然凄涼,但心態(tài)高潔。
“江南自是離愁苦,況游驄古道,歸雁平沙”,意謂理解周密懷念越友及舊游地的離情。江南春*自是最讓人感受到離愁之苦的。“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都是寫江南離愁之苦的。春*之妍,與離愁之苦,對比強烈。
“況游驄古道,歸雁平沙”,縱青驄馬游過的古道和時舟行所見的平沙落雁呢!和周密詞中的“殘寒梅未綻,正潮過兩陵短亭逢雁”相近。“怎得銀箋,殷勤與說年華。”意為:想寫信對周密表示慰藉筆觸從跌宕轉(zhuǎn)為平收。想到你的懷念,便想覓得銀泥花箋,不嫌詞費的和你講一講如今江南春天物華。
“如今處處生芳草,縱憑高、不見天涯。”此處又筆轉(zhuǎn)別恨,細數(shù)離懷。呼應周密原詞:“歸鴻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猶是天涯。”從越倦游歸去,此身還遠在天涯。周密詞“萋萋望極王孫草”說:確實如今到處長滿了春天芳草,登高望遠,已不見你所在之處。這二句和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用筆正相反。柳永詞《八聲甘州》曾有句:“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歸思難收。”和此句描法相似。
篇3
關鍵詞: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賞析借景喻理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這是唐代詩人王灣的五律《次北固山下》。前人對此如下理解評述:明代胡應麟在《詩藪?內(nèi)編》里說,“海日”一聯(lián),“形容景物,妙絕千古”。清代蘅塘退土選遍,吳兆基編譯的《唐詩三百首》中譯詩如下:
離鄉(xiāng)出游,來到北固山下,乘舟輕駕,順碧水流。春潮上漲,水與岸齊,更覺江面寬。風平浪已靜,孤帆獨飄零。殘夜還未盡,江上紅日,早升起。舊歲還未除,春意已到,暖融融。寫好的家書,我往何處投?北歸的鴻雁,替我捎信,回到洛陽城。
《唐詩三百首》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這樣賞析的:
殘夜未盡,太陽已經(jīng)從東方大海中升起;江南春早,還在舊年已經(jīng)有春意了。
前人對該聯(lián)的理解,是從詩句的字面意義上入手的,將“海日”理解為海上升起的太陽,把“江春”認為是江南的春天,這樣一來,曲解了詩人的本意。今人對此聯(lián)的注釋和賞析,也沿襲了前人的觀點,也從字面意思去理解。
這首詩現(xiàn)已入選七年級下冊《語文》(語文出版社)課本,與之相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如下翻譯:
殘夜未盡,一輪朝陽卻孕育而生,舊年尚在,江上已是春夜盎然。
《唐詩鑒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賞析道:
這第三聯(lián),就是表現(xiàn)江上行舟,即將天亮時的情景。……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退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這則賞析,沿襲了明代胡應麟的“形容景物,妙絕千古”一言,而且附會得更加具體化了。在泰山山頂觀日出,那紅日出于殘夜;在草原上看日出,那紅日也是出于殘夜,為何單單北固山望到的“海日生殘夜”之景,才算“妙絕千古”呢?在遙遠的北國,人們在舊年年末便張燈結(jié)彩,笑迎新春,難道不是一幅“春入舊年”之景嗎?再有,詩人生活在科學技術并不很發(fā)達的唐朝時代,在北固山,即今天的江蘇鎮(zhèn)江市以北,他能目接到海上生起的紅日么?從詩中的“客路青山外”、“潮平兩岸闊”,可以看出詩人到北固山已是春天,并非是舊年年末,詩人又怎樣看到“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之景呢?顯然,詩人所寫的不是實景,而是想象之景。
王灣,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開元元年(公元712年)中進士,為榮陽(今河南榮陽)主簿。開元五年(公元716年)參與編撰《群書四部錄》,書成,調(diào)任洛陽尉。由此可知,作者生活在開元前后,開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最為興盛的一個時期,在當時人類還沒有發(fā)明望遠鏡。沒有望遠鏡,詩人就不可能在北固山看到海上升起的紅日。也就是說,這一聯(lián)所寫之景不是實景,應是虛景。那么,該聯(lián)中的“海”字如何理解呢?我認為,這個“海”字與下聯(lián)中的“江”字要聯(lián)系起來理解,“海”有四海之內(nèi)的意思,“江”是大江南北之意。這一聯(lián)運用的是互文見義的修辭手法。如果我們把“海”字理解為“海上”,“江”字理解為“長江”或“江南”,那就與詩意相去甚遠了。若把“海”字與“江”字聯(lián)系起來理解,這一聯(lián)的意思就是,四海之內(nèi),大江南北,無不如此,都是“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這樣,顯得既自然又吻合了。在古詩中,詩人們?yōu)榱吮磉_的需要,使用互文見義這種修辭手法是常有的。比如:“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我們只有把“將軍”和“壯士”聯(lián)系起來理解,才能明白戰(zhàn)爭的持久、戰(zhàn)爭的激烈和傷亡慘重。再比如:“煙籠零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我們也只有將“煙”和“月”聯(lián)系起來理解,是“煙”和“月”既籠罩著“寒水”,又籠罩著“沙”。“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就屬于互問見義這種寫法。
怎樣讀這一聯(lián)呢?一個“海”字,包容寬廣;一個“江”字,多么開闊。四海之內(nèi),大江南北,盡入詩人筆端,描繪出一個博大的空間。“日生殘夜”,時間日復一日,天天如此;“春入舊年”,節(jié)令周而復始,年年如是。時間在不斷交替,時間又是多么的永恒。詩人僅在一聯(lián)之中即創(chuàng)設出博大的空間、永恒的時間,這樣一個優(yōu)美的意境。一個“日”字,是白天,給人們帶來光明;一個“春”字,有生機有活力。它們都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詩人將它們都放在主語位置加以強調(diào),表達了詩人積極向上、樂觀地面對漂泊的羈旅生活,同時又給讀者以積極、樂觀、向上的一股藝術力量。動詞“生”和“入”,詩人把它們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力量,“日生殘夜”,驅(qū)盡黑暗;“春入舊年”,趕走寒冬。給人以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鼓舞力量。最妙的是運用了“日”與“夜”,平常之中藏深意,這一對詞,本來是很平常的,人們都熟悉,非“日”則“夜”,非“夜”則“日”,然而詩人寫出了“日生殘夜”,即“夜”中生“日”,“日”象征新事物,“殘夜”象征舊事物。下句中的“春”也象征新事物,“舊年”也象征舊事物,這其中則蘊藏著一種自然規(guī)律,是一種在對立之中的相融。即新事物來源于舊事物,舊事物又孕育出新事物。時間在匆匆流逝,流逝的時間中有“日”與“夜”的對立,對立之中又有相融。詩人感悟到,生活原來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家往往想外出,在外又常常思念家鄉(xiāng),這正是對立之中的相融。詩人也是自然之中的,又怎能跳出自然規(guī)律之外呢?身在“客路”中的詩人想念家鄉(xiāng)也就在情理之中,要不要回家呢?詩人是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漂泊的羈旅生活,他思鄉(xiāng)想家,但因為悟通了對立中有相融的自然規(guī)律,所以便又不想急于歸家了。于是引出下聯(lián),讓北歸的雁把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帶到家鄉(xiāng)洛陽那邊去吧。
篇4
一、古詩教學現(xiàn)狀反思
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作過詳盡的統(tǒng)計,70%左右的課堂教學問題都源于教師研究教材和把握教材的欠缺。《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師沒有細讀文本,沒有自己的感受怎么跟學生對話?而好的教學設計正來源于正確深入的文本解讀。
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在方法上偏重于理性積累,以背誦、默寫、解釋為主,輕感性體驗。大多教師在教學古詩詞時,常常走進以下誤區(qū):一是傾盆大雨式的背誦;二是信口開河式的問答;三是填鴨式的串講,為了節(jié)省時間,教師一講到底,學生沒有自主學習思考的時間;四是囫圇吞棗式的翻譯。教師僅把詩歌大意告訴學生就算完成任務。這些方法僅僅滿足于語義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學生難以體會詩歌最美的情感。
二、基于文本解讀的古詩教學探討
詩詞的閱讀與欣賞應當超越單純的訓詁文字、詮釋詞語的范圍,跨入語義學與美學的領域,用心靈捕捉詩的意象和境界。
1.解讀詩眼,突破難點
“詩眼”一詞,最早見于北宋。“詩眼”,有的是指詩中最精妙的字。古人作詩,每每講究“煉字”,或煉動詞,或煉形容詞等,以求煉出“詩眼”。杜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潛” “潤”形象生動地反映了春雨綿綿之特點,“綠”寫活了春風,隱隱傳出了江南春來早的訊息,令人賞心悅目,堪稱“詩眼”。“詩眼”,也有的是指詩中最能言情述志、凸現(xiàn)主題的詩句。如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集中體現(xiàn)了詩人執(zhí)著的求索精神,可謂全詩之“警策”。作為語文教師尤其要對古詩進行文本細讀,發(fā)掘“詩眼”,從而輕而易舉地化解古詩教學的難點。例如,執(zhí)教《嫦娥》時,
(1)初讀詩歌,聚焦詩眼。先讓學生初讀古詩,讀通古詩,把握古詩大意。問:嫦娥此時的心情怎么樣?從詩歌中的哪一個字可以看出?捕捉學生的答案,總結(jié)出一個“悔”字,就是古詩的詩眼。
(在初讀的基礎上,教師巧妙引導,穿針引線,協(xié)同學生找到古詩詞的詩眼。然后聚焦詩眼,再讀古詩詞。)
(2)問題引導,介入文本。教師繼續(xù)追問:“悔”是什么意思?嫦娥在后悔什么?(偷靈藥)嫦娥在什么地方后悔?(云母屏風)嫦娥什么時候后悔?(長河漸落曉星沉)長河指什么?你看到過長河嗎?曉星又是什么?你看到過曉星嗎?此時正值黎明前的黑暗,可以想象,嫦娥是徹夜未眠。那么,她在思念誰呢?(圍繞詩眼,教師組織系列問題。問題的設置要求能夠?qū)訉由钊耄h(huán)環(huán)相扣,既要深入詩歌的意境,又要兼顧字詞的解釋。)
2.解讀留白,體悟意境
古詩構(gòu)思精巧,多處留有藝術的空白,言雖盡而意無窮。學生學習古詩,借助想象、聯(lián)想,補其空白,走進作者所描寫的世界,感悟語言文字所暗示和啟發(fā)的蘊意和情感。如課題組組織教師觀摩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教師的錄像課《長相思》時,對王老師古詩詞補白的處理記憶猶新。王老師抓住詞中“言猶不盡”之處,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遐想馳騁的空間。
師:你們都看到了納蘭性德跋山涉水的畫面,輾轉(zhuǎn)反側(cè)的畫面,抬頭仰望的畫面,孤獨沉思的畫面。那么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在他的家鄉(xiāng),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xiāng)看到的畫面寫下來。
3.解讀插圖,激發(fā)興趣
翻開人教版的語文書,每一首古詩都配有相應的插圖,那些朦朧的、唯美的,翰墨飄香的經(jīng)典國畫,與古詩相呼應,傳達著一個信息:中華文化充滿魅力。對于今天的兒童來說,古詩是很陌生的,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而這樣的圖文并茂,正好用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插圖,加強直觀感受,調(diào)動學生感官,使學生初步感受美,激發(fā)學習興趣,以促進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如上《回鄉(xiāng)偶書》抓住“圖文比對”這根閑聊的主軸,從圖切入,聊“交朋友”(認識唐代兒童),聊“認親戚”(活化詩人“賀爺爺”),聊“少小”,聊“老大”,聊“鬢毛衰”……在師生輕松詼諧的對白中,讓學生在直觀看圖的形象感知中無形地品悟了詩中的詞眼兒,以詞串句,解決了四句小詩的初讀悟意。
4.解讀意境,音律激情
音樂和文學有著不解之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古詩中的意境,有時的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給教學中的信息發(fā)射與反饋形成了一種屏障,但在課堂上適當運用音樂,既能給學生帶來美感,使之心馳神往,又能為再現(xiàn)意境創(chuàng)設氛圍,為情感交流架設起一座橋梁。聲情并茂的古詩朗誦配以格調(diào)一致的樂曲加以渲染,能很好地再現(xiàn)意境,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執(zhí)教《題臨安邸》時,邊播放音效,邊提問(在金兵戰(zhàn)馬啾啾的嘶鳴聲中,在金兵戰(zhàn)馬的踐踏聲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樣的場景?);在課堂結(jié)束之際,教師又播放MTV《滿江紅》,隨著悲壯的歌曲響起,老師動情言說(面對破碎的河山,面對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將岳飛喊出了“盡忠報國、還我河山”的豪言壯語。他的抗金事跡連同他的千古絕唱《滿江紅》,如同黑夜中的一道閃電,劃破長空、光照千秋。),使得整堂課蕩氣回腸,學生心潮澎湃。
(在音樂聲中,教師啟發(fā):那可能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曠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幾個志趣相投的朋友圍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遍暢談著……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燈光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著茶拉家常……)
這里的補白,使學生通過對詞人“身”在哪里、“心”在何處的叩問,真切體悟到了詞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幽怨哀愁。學生先是觸情想象,以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詮釋空白,放飛出自己的靈性。由此,征途的艱辛、戰(zhàn)爭的慘烈,與家鄉(xiāng)的美好、親人的溫暖形成鮮明的對比。學生的文思如滔滔江水般噴涌而起,一瀉千里,同時又經(jīng)歷了一次刻骨銘心的精神洗禮。
每首詩都有情感的支點,教師要細讀文本,利用含蓄空白,讓學生進行探究性研讀,咀嚼語文文字的精理妙義,體會古詩豐富的內(nèi)涵,唯美的意境,進而立體地詮釋文本內(nèi)涵,從而帶動學生對文本新意義的發(fā)現(xiàn)和構(gòu)建,促進情感升華。
5.解讀拓展,探求意象
古詩寫作年代久遠,言簡意賅,短短幾十個字承載著詩人的思想感情,包含著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學生年齡小,閱歷淺,他們很難同詩人心與此情、意同此理。這就要求教師課前、課中、課后鏈接相關的學習資源,適當?shù)耐卣剐蚤喿x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執(zhí)教《芙蓉樓送辛漸》時,對“寒雨”的理解作了以下拓展處理,教師問:古往今來,詩人對雨情有獨鐘,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一場怎樣的雨?有“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這又是一場怎樣的雨?而文中“寒雨連江夜入?yún)恰庇质且粓鲈鯓拥挠辏坑纱藢W生紛紛說,是一場寒冷的雨、孤獨的雨、讓人心寒的雨……這樣的理解有助于了解人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把握古詩的意境。
篇5
關鍵詞:盧舍那大佛石窟造像
洛陽龍門石窟以西山明珠——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而聞名世界,盧舍那大佛造像既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巔峰,又是中國封建社會盛世的反映;既是中原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又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體現(xiàn)。多少年來中外許多知名專家學者對盧舍那大佛造像的探討和研究源源不斷,肯定和評價是眾多的。筆者就盧舍那大佛造像談談自己的認識理解和看法。
一、佛教中的盧舍那
盧舍那大佛造像是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造像中的一顆明珠,取材于佛教。眾所周知,佛教由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于古印度,于兩漢之間開始傳入我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初步的繁榮發(fā)展,出現(xiàn)了大量巨大的佛教造像,如云岡大佛等。唐代詩人杜牧《江南春》中的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從中可以看出當時佛教的興盛程度。
在中國為什么出現(xiàn)這么大的佛教造像呢?佛教原本是沒有佛像的。佛教徒認為佛是人天之師,其智慧、人格、道德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完美的、圓滿的、至高無上的。因此不能用普通人的相貌來表現(xiàn)佛陀的形體和相貌,所以原來只是以佛的腳印表示佛的存在,以菩提樹表示佛陀的智慧,作為佛陀的標記。后來古希臘雕刻藝術傳入古印度,受希臘文化的影響,佛教徒吸收了希臘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開始以人的形象來直接表現(xiàn)佛陀的容貌和身體,在中印度首先形成了后來的秣兔羅藝術。
大約公元一世紀前后,印度北部興起了一股佛教派別,就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宣稱自己修行的目標是普渡眾生,他們認為佛陀不僅是導師,而且是具有各種神通的超人,釋迦牟尼的肉身雖去,但法身永存,而且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直接對佛進行崇拜。在經(jīng)典上極力宣揚建造佛像的巨大功德,如《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佛說造立形象福報經(jīng)》等,記載造佛像可以得到無窮的福報等。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大乘佛教教徒開始制作大量的各種佛像,隨著佛教的發(fā)展,造像越造越多也越大。
盧舍那大佛造像就是大乘佛教造像影響的結(jié)果,而盧舍那在佛教中被認為是佛陀的報身,梵語“盧舍那”即光明普照、光輝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陽神信仰而來。佛教有“佛有三身”之說:即應身佛“釋迦牟尼”、法身佛“毗盧遮那”,以及報身佛“盧舍那”。報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來的報應身,是修行圓滿、大徹大悟的表現(xiàn)。阿彌陀佛、藥師佛等都屬于報身佛。盧舍那佛也是如此,而在佛的“三身”之中,也只有報身佛“盧舍那”才宣稱“現(xiàn)世現(xiàn)報”,我即是佛,佛就是我,人人皆可為佛陀。因此,報身佛也最接近塵世,最能體現(xiàn)慈悲和眾生平等的思想。莊嚴美麗的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的象征,也是大唐盛世的體現(xiàn),大佛位于奉先寺,所以又稱奉先寺大佛。
大佛建造于唐代中期武則天時期,據(jù)說盧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也就是說把武則天當作佛來歌頌和朝拜。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唐代的一個女皇。在她執(zhí)政期間,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都得到較大的發(fā)展。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由于佛教提倡“眾生平等”思想,符合武則天當時的形勢要求,所以武則天大力支持佛教,曾經(jīng)親自組織并參與《華嚴經(jīng)》的翻譯,為建造盧舍那大佛曾經(jīng)捐贈了兩萬貫的脂粉錢等。因此,佛教為武則天稱帝登基造了大量的輿論,使基層民眾對這位女皇給予了很高的期望和評價,把她比作慈悲的化身、佛陀轉(zhuǎn)世,菩薩再來,于是按照她的形象來創(chuàng)造盧舍那也就不奇怪了。二、藝術中的盧舍那
凡是到過龍門的人,都會被盧舍那大佛的博大壯美所震撼。拾級而上,登上窟龕的平臺,崖壁間一尊巨大的雕像就是名揚天下的盧舍那大佛,這是龍門石窟最為壯麗的一尊石雕像,他典雅安詳?shù)刈诎私鞘鼭缴徸希涿鼷愋阊拧⒂喝莞哔F的氣勢,使人感到前所未有過的身心震撼和靈魂的激蕩。
盧舍那大佛石雕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發(fā)髻呈波紋狀,面部豐滿圓潤,眉如彎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睜半合,俯視著腳下的蕓蕓眾生,嘴邊微露笑意,顯出內(nèi)心的平和與安寧。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嚴肅中帶有慈祥,慈祥中透著威嚴,威嚴中又有著一種神圣與威武,是一個將神性和人性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大佛身著通肩大衣,自右肩回繞至左肩,覆蓋著全身舒緩的衣褶,飄逸而浩蕩。看似流水,然而在薄薄的衣帛下卻顯示出壯碩軀體的健美之質(zhì)感。透過佛身壯實厚重、韻律般的道道曲線,以及額面上大而彎曲的眉線和微微浮起的唇線,我們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鮮活的藝術氣息。
大佛的身后光艷奪目,是馬蹄形的神光和寶珠形的頭光,突出了大佛氣宇軒昂之勢。身上冉冉躍動的火焰紋,以及飄然飛動的飛天,給大佛以舒適悠然的動感。尤其三層熠熠生輝的頭光使得原本不大的頭部質(zhì)感,加上那長長的內(nèi)削而下垂的耳垂的質(zhì)感,使其更加清麗幽靜和厚重莊嚴。當和他那永恒、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對視時,你會頓覺心境空靈升華,恬然平靜,會立時變得大徹大悟,超凡脫俗,使朝拜者對之頂禮膜拜。
盧舍那大佛是佛教造像中國化的體現(xiàn),是佛教造像藝術的巔峰。佛教造像自北魏以來,隨著大乘佛教的發(fā)展,石窟造像大規(guī)模進行,原來的佛教造像從造型上保留著印度毽陀羅和秣兔羅藝術的一些特點,長方臉型,寬大肩膀,卷發(fā),鼻子筆直,袈裟厚重或貼身等。北魏時期由于特殊的社會原因,佛像的眼睛基本是半閉狀態(tài),呈現(xiàn)秀骨清像的特點。到了唐代,由于中國封建社會走向了繁榮,造像也逐步和中國社會現(xiàn)實結(jié)合,走向世俗化,原本的卷發(fā)也變?yōu)轭愃浦袊朗亢吞拼鷭D女發(fā)髻的發(fā)型,臉龐呈現(xiàn)圓胖臉形,下巴豐滿成雙重,鼻子變短了些,嘴唇由寬扁變?yōu)檎裥劬τ砂腴]狀態(tài)變?yōu)楸犻_眼睛俯向人間。
唐代以后的佛教造像逐步走向了衰亡,在以后的作品里也無法看到這樣的優(yōu)秀作品,但大唐的遺風仍然使我們感到自豪和驕傲,因此盧舍那大佛也成為中國經(jīng)典和中原文化的象征。
參考文獻:
[1]業(yè)露華主編.佛教圖鑒.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
篇6
春天是播種希望的季節(jié)。
春天來了,萬木向陽,百花齊放,鳥語花香,彩蝶飛舞,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人們用無數(shù)優(yōu)美的詞藻來贊美她,頌揚她。春天像美麗成熟的少女,穿著華麗的紗裙翩翩地來到人間。人們常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于是每個人、每個家庭,乃至每個國家,都在籌劃新的一年的計劃。
有意思的是漢字的“春”,無論是古字還是今字,都深深隱含人們的期待。現(xiàn)代漢語“春”由兩個部件構(gòu)成,上部跟“泰”“秦”兩字的上部同,下部是“日”,還可以讓人感到寒冬漸遠、煦日漸溫的春意。“春”字在甲骨文中有好幾個形象,有一個“春”字(見左圖)意境比較簡單,仿佛盆中一棵花草,象征春日已至,草木欣欣向榮。第二個甲骨文“春”字(見右圖)的字形就復雜一些了,左邊上是“草”下是“日”,右邊是“屯”;“屯”字從“屮”貫“一”,“一”是指地,像草木初生、待種子而出之形。篆書簡寫成“”字或作“”()――上為“草”,下為“日”(太陽),中間是“屯”。不言可喻,左邊指的是在太陽照射下,野地的草叢開始滋長。右邊的“屯”字呢,表示草木萌發(fā),暗示春天的到來。“屯”既含意又是春字的聲符。甲骨文里也有把左下的“日”換寫作“月”形的(見右圖)。
春天來了,當冰雪漸融,冰霜化為雪水滋潤春泥后,地上開始長出青苗嫩草,先是一小撮,接著就是一大片一大片,越長越長,于是牛羊遍野,咀嚼初春的翠綠。一番“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豐腴景象。這時,冬眠的蛇蟲蘇醒了,蠢蠢欲動,人們便在“春”字下添加一個“蟲”成“蠢”字,表示萬物復蘇蠢動的意思。少男少女們,內(nèi)心的春情也被大自然美好的春陽和春草喚醒,萌動出愛的心意,于是又造了一個“”(“蠢”的異體字)字。
春天來了,我們的祖先們開始收割過冬的作物,制作春酒。享受豐收的歡樂。菽粟放在臼里,用杵搗擊,準備釀酒。人們辛勤地勞作,并洋溢著喜悅,這一切都跟“春”有著不可分離的密切關聯(lián),于是把“春”字略加訛變,下面的“日”演化為“臼”,上面的“艸”演化為雙手,“屯”字的下彎拉直演化為杵槌,于是組合起來像雙手握杵槌在搗臼的樣子,表示“舂”――用杵在石臼或乳缽里搗谷物等,使去掉皮殼或破碎,這是釀酒的第一道工序。“春、蠢、、舂”四字古代都可寫成“春”,讀音也相近。后來人們也就把酒叫春酒,或者直接稱之為春。如《詩經(jīng)?豳風?七月》:“六月食郁及(y&),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說明詩經(jīng)時代就已有釀酒技術,并有春酒的說法。古代釀酒技術很發(fā)達,先舂后釀,冬釀春熟,故至今一些名酒也以“春”命名,如劍南春、玉堂春、江南春、百花春、玉壺春等。
“春”在漢語里是一個吉祥詞,上百個含“春”的成語里幾乎沒有一個是貶義的。
“春”跟大自然美麗的景色緊密聯(lián)系,例如,春風風人、春風化雨、春風雨露、春光明媚、春和景明、春花秋月、春華秋實、春回大地、春蘭秋菊、春暖花開、春色滿園、春山如笑、春深似海、春意盎然、春色宜人,蘊含著歡樂,象征著新的一切的來臨。春天是新的一年的開始,所以人們稱新年為“新春”。春節(jié)是中國節(jié)日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充滿新年的喜慶和親人團聚的歡樂,震天的鞭炮,鮮紅的門聯(lián),孩子的壓歲錢,豐盛的年夜飯,手機響起一片歡騰的問候語:新年好!到了農(nóng)歷十五那天,更是進入歡慶的,家家戶戶張燈結(jié)彩,大街小巷舞龍斗獅,有猜謎投壺的娛樂,有演藝唱戲的堂會,十分熱鬧。
“春”跟美麗、繁榮的景象緊密聯(lián)系,她深深觸動人心,喚起人們無限情思,所以有春色撩人、枯木逢春、滿面春風、桃李春風、一室生春等充滿希望的成語,也有春風得意、春宵一刻、著手成春、麗藻春葩、妙手回春、春涌夏弦等充滿成功喜悅的成語。春草綠如藍,春蝶舞翩躚,顯示蓬勃生機,所以有了“青春”這個詞,青春給人力量,給人勇氣;也給人美麗,給人希望。
“春”是大自然孕育生命的季節(jié),她激發(fā)人類的,在人類情愛史上曾有多少美麗動人的故事啊。春天,是村頭那片鮮艷粉紅的桃花,是枝頭那只活潑歡鳴的燕子,是冰雪初融小河里那串輕快的漣漪,是天上那只自由高飛的風箏,是蠢動在少女心胸中萌發(fā)的情愫……于是,“春”悄悄來到你的身邊,神不知鬼不覺,像激蕩的海潮撫摸你的皮膚,像飄落的雨水梳洗你的秀發(fā),像梅花的幽香迷亂你的嗅覺,像鶯歌燕語鉆入你的耳庭,愛已經(jīng)光臨,等待你的回應。這就是“春情”,這就是“懷春”。
【中西文化漫談】
春,在英語里是Spring,它與漢語的“春”有著異曲同工的文化蘊含。它的本義可能是指彈性,顯示有活力,也表示跳躍、迸發(fā)、涌冒等義。由彈性而轉(zhuǎn)指彈簧鎖,在漢語上海話洋涇浜里翻譯作“鎖必靈”,雖然只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一把普通的鎖,文字意義上卻暗喻鎖上心靈活力的鎖。一旦被心靈的鑰匙打開,便是美麗的Spring――春天――孕育愛情和生命的季節(jié)。Spring還從迸發(fā)、涌冒義引申指山泉或泉眼,足以引發(fā)我們美妙的聯(lián)想……
春天來了,新年到,萬物復蘇,一切多么美妙。
想起有一首春天的歌《Spring》,我童年時就愛唱。《Spring》的歌詞是這樣的:
原詩
Sound the flute!
Now it's mute.
Birds delight
Day and Night.
Nightingale
In the dale,
Lark in Sky,Merrily
Merrily Merrily to welcome in the year.
Little boy
Full of joy.
Little girl
Sweet and small.
Cock does crow,
So do you.
Merry voice,Infant noise,
Merrily Merrily to welcome in the year.
Little lamb,
Here I am,
Come and lick
My white neck.
Let me pull
Your soft wool.
Let me kiss,your soft face. Merrily Merrily we welcome in the year.
譯文
把笛子吹起!
現(xiàn)在它無聲無息。
白天夜晚
鳥兒們喜歡。
有一只夜鶯
在山谷深深,
天上的云雀,滿心喜悅,
歡天喜地,迎接新年到。
小小的男孩
無比歡快。
小小的女孩
玲瓏可愛。
公雞喔喔叫,
你也叫聲高。
愉快的嗓音,嬰兒的鬧聲,
歡天喜地,迎接新年到。
小小的羊崽,
這里有我在,
走過來舔舐
我白白的脖子。
你的毛柔軟,
讓我牽一牽。
你的臉?gòu)赡郏屛椅且晃恰?/p>
歡天喜地,我們迎接新年到。
這首歌使我們想到童年,希望自己永不衰老。春天來了,給了人們充滿激情的各種各樣想象空間……政治家滿腦子縈繞著一年的計劃、緊張的角逐、大選、年表、政論、時評,經(jīng)濟學家繃緊的心弦關注著金融風暴、市場通脹、年度預算、產(chǎn)業(yè)規(guī)劃、經(jīng)貿(mào)合同,詩人陷入浪漫的花團錦簇的愛情遐想,科學家正在運算時光從指尖流過的分分秒秒。可是,平民百姓歡度春節(jié),自有平凡中的歡樂,平靜中的和諧,平穩(wěn)中的期待,平安中的渴望,平淡中的激情。兒童們祈禱快快長大,少女們等待白馬王子,農(nóng)民們渴望新的豐收,工薪族巴望漲工資,青年人追求理想混合著幻想,老年人期望安詳和健康;熱戀的男女洞房花燭,應考的學生金榜題名……沒有任何奢侈的愿望,只求和諧安康。
但是,在西方人的心靈深處,“春”像涌泉一樣洋溢著浪漫,她不是文人雅士或空房獨守的憂郁的春閨怨詩,不是現(xiàn)實利益的直接追求,更沒有“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感慨。在西方春天給人們帶來了眾多充滿宗教色彩、喜慶色彩、情愛色彩和浪漫色彩的節(jié)日。
每年的12月25日是圣誕節(jié)(Christmas),它原是耶穌基督(Jesus Christ)誕辰紀念日,如今已演化為西方人的春節(jié)。接著是新年(New Year's Day),特別是除夕之夜的面具舞會,人們把尊嚴和謹慎藏在面具之后,打扮得稀奇古怪,無拘無束,盡情玩樂,與平時行為大異而使自己得到最大釋放。午夜鐘聲一響,參加舞會的人們還手拉手高唱《友誼地久天長》這首著名的蘇格蘭民歌。每年2月14日,春回大地之時,人們歡度情人節(jié)(Valentine's day,又名瓦倫丁節(jié))。在這個浪漫和幻想的節(jié)日里,情人們互訴衷腸,或選擇這一天訂婚、結(jié)婚。“春之愛”的這一天成為整個社會的熱烈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