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西湖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11 05:19: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西湖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認識“亦、妝”兩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和古詩的意境,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天,蘇軾和他的朋友坐船游西湖,他們一邊飲酒,一邊欣賞西湖的美景,起初還是陽光明媚,后來突然下起了雨。蘇軾被這奇妙的景象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絕句。那就是――飲湖上初晴后雨。(生齊讀課題)讀詩題,也要讀出節奏來。(師畫節奏:飲/湖上/初晴后雨)按照節奏,再齊讀一遍詩題(生再次齊讀)。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詩人筆下的西湖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自由地讀一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抽讀字詞。(課件出示,指名認讀,評價后齊讀)
3.抽讀詩句。(課件出示,指名讀,評價后齊讀)
4.師范讀,劃分節奏。(配樂范讀)
一邊聽老師讀,一邊畫出古詩的節奏。課件出示劃分節奏的詩句,學生對照檢查。
5.再次指名讀古詩。師生評價后再讀。(分小組或男女生賽讀,再全班齊讀)
6.同學們真不錯!大家已經會讀古詩了,接下來該做什么?(理解詩意)你知道哪些理解詩意的方法呢?(出示自學提示,學生一起讀一讀)讀完了嗎?接下來,請大家自由讀古詩,用這些方法學習古詩,理解詩意,和同桌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三、吟誦品讀,深入感悟
1.品讀“水光瀲滟晴方好”
(1)剛才讀了詩題,我們就已經知道,詩人描寫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那么詩中的哪一句是寫西湖晴天的美景呢?(出示第一句詩)誰愿意來讀讀這句詩?其余同學一邊聽,一邊想:這句詩描寫的是西湖的什么?(板書:水)
(2)晴天西湖的水怎么樣?詩也用哪個詞來描寫此時西湖的水?(板書:瀲滟)“瀲滟”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孩子們拿起書,我們一起來讀讀注釋。(出示瀲滟圖片)同學們,這就是波光閃動的樣子,這就叫水光瀲滟。
(3)晴天的西湖就是如此的美!假如你就是蘇軾,在萬里無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在西湖之中的游船上,迎著徐徐微風,你愜意地舉起酒杯。這時,除了波光閃閃的湖面,你還會看到哪些美景呢?(生自由想象說話,師隨機點評)
2.品讀第二行詩“山色空蒙雨亦奇”
(1)剛剛還是艷陽高照,突然間又下起雨來了。蘇軾所見到的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樣的呢?你從哪句詩知道的?(出示第二句詩)這里是寫雨天的什么?(板書:山)(指名讀,齊讀)
(2)詩人用了一個什么詞來描寫此時的山?(板書: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請拿起書,我們一起來讀讀注釋。(指著空蒙圖片)這就是云霧迷茫的樣子,這就叫山色空蒙。我們張家界的天門山也經常是雨霧迷茫的樣子,這也可以叫做“山色空蒙”。
(3)雨中的群山云霧迷茫,就像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若隱若現,恍如仙境一般,詩人不禁贊嘆道:山色空蒙雨亦奇。(板書:奇)如此美麗的景色,詩人用一個“奇”字來概括了雨中西湖的特色。我們再一起來讀讀,讀出它的美妙,讀出它的神奇。(生齊讀)
(4)引讀前兩句詩,品出韻味
其實,一句詩,你仔細品讀,就會讀出它的韻味。我們再來看這兩句詩:晴天的西湖是――水光瀲滟晴方好(生齊讀),雨天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生齊讀)
風和日麗,當我們漫步西湖邊,我們會贊嘆道――水光瀲滟晴方好(男生讀)
細雨蒙蒙,我們蕩舟西湖中,我們也會贊嘆道――山色空蒙雨亦奇(女生讀)
3.品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1)一天之中,蘇軾享受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兩種不同的美,見到如此美景,詩人情不自禁地聯想到了誰?(板書:西子)你從哪兒知道的?(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2)知道西子是誰嗎?(西施)西施又是什么人呢?(生自由答,師略作補充)
(3)詩人把西湖比作了西施,是因為他們都很――美!西施到底有多美?哪一句詩告訴了我們?(出示第四句詩,生齊讀詩句)
(4)淡妝和濃抹,是兩種不同的裝扮,你知道各有什么特點嗎?(學生自由談,淡妝素雅,濃抹鮮艷明麗)
舞臺上那些漂亮的演員們鮮艷亮麗的裝扮是――濃抹,
生活中那些愛美的女孩子清新淡雅的裝扮是――淡妝。
(5)那西施是著淡妝好呢還是濃抹好?詩人是怎樣說的?(都好,總相宜)
(6)西施天生麗質,無論是化淡妝,還是化濃妝,都是那么的合適。這西湖就像西施一樣,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不管是清晨還是黃昏,不管是春天還是秋天,不管是夏天還是冬天,都是那么奇妙無比,令人神往。想到這里,詩人不禁贊嘆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出示三、四句,生齊讀)。
四、拓展延伸,積累詩句
1.西湖美景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前去觀賞,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出示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是詩人楊萬里筆下夏天的西湖。
2.請大家自己讀讀古詩。(學生自由讀)
3.全班齊讀。
篇2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小朋友,帶上你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一起來做個自我檢測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礎題
(共19題;共102分)
1.
(5分)讀一讀,數一數
有________個翹舌音音節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zhī小老shǔ,zhēng
rì
叫zī
zī。人們都討厭,一起來打shǔ。
2.
(3分)?按下列要求填空或回答問題
①鳴翠柳的“翠”字,該字的上半部分寫成“羽”字是否正確?________;“柳”字的右半部分的筆順是:________
②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含”字,哪兒容易寫錯?它與“嶺”字的右半部分有什么區別?
________
3.
(18分)給下列字加上偏旁組成本課的字,再擴成三個詞寫下來。
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6分)選詞填空
憶
億
異
①我們國家有十三________人口。
②同學們________口同聲地說:“好”!
③奶奶________起往事。
倍
被
陪
④我________小紅去書店看書。
⑤門________他輕輕地關上了。
⑥我要加________努力學習。
5.
(2分)“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反映了大自然的:(
)
①色彩美
②動態美
③聲音美
④形象美
⑤人工美
A
.
②③④⑤
B
.
①②④⑤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②③④
6.
(6分)按拼音寫漢字
jué
bó
liú
________句
停________
河________
liǔ
lǐng
lù
________樹
西________
白________
7.
(6分)讀拼音,寫詞語
①畢竟xī
hú________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②接天lián
yè________wú
qióng________碧,映日
hé
huā________別樣紅。
③窗含xī
lǐng________千秋雪,門泊
dōng
wú________萬里船。
8.
(2分)填空。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描寫蓮葉的詩句是________,描寫荷花的詩句是________。
9.
(3分)讀《絕句》,結合詩句的意思,理解下列詞語。
鳴:________
窗含:________泊:________
10.
(2分)選擇理解正確的一項。(
)
?
A
.
“門泊東吳萬里船”中的“萬里”是虛指,意思是行程很遠。
B
.
“一行白鷺上青天”中的“青天”指的是青色的天。
11.
(8分)組詞
湖________
蓮________
窮________
荷________
絕________
含________
嶺________
吳________
12.
(3分)給下劃線的字選著正確讀音。
一行(xíng
háng)________?門泊(bó
bé)________?翠(cuì
huí)柳________
13.
(4分)下列詩句寫的分別是哪個季節?請你填一填。①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________
②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________
③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________
④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________
14.
(6分)形近字組詞
絕________
決________
含________??令________
舟________
船________
15.
(2分)多音字組詞。
行:háng________
xíng________
16.
(8分)把詩句補充完整,再寫出詩句的意思。
①兩個黃鸝________翠柳,一行白鷺________。________
②窗________西嶺________,門________東吳________。________
17.
(5分)填空。
《絕句》這首古詩作者分別是________代偉大詩人________。在內容上側重于________。并借景________。《絕句》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自己________的心情。
18.
(8分)讀課文填空
①《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________朝詩人________,詩句描繪的是西湖的________和________,向人們展示了________(時間)西湖的獨特景色。
②《絕句》的作者是________朝詩人________,描寫的是明媚秀麗的________(季節)景色。
19.
(5分)默寫古詩
絕句
兩個黃鸝________?,________?白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題
(共1題;共13分)
20.
(13分)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絕句
(宋)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1)寫出詩中下列字的讀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系
藜
沾
(2)試著用現代文寫出后兩句詩描寫的景色。
(3)從前兩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描寫了作者(
)時的所見所聞。
A
.
春日賞花
B
.
夏日淋雨
C
.
春日遠足
D
.
夏日游園
(4)從詩人的描述中,我們領略到了一個(
)的春天(雙選)。
A
.
草長鶯飛
B
.
生機勃勃
C
.
色彩繽紛
D
.
花紅柳綠
參考答案
一、基礎題
(共19題;共102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二、閱讀題
(共1題;共13分)
20-1、
20-2、
篇3
水光漱艷睛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首是傳頌千古的絕句,所作時間晚于上一首一年。唐宋詩人中吟詠西湖的詩作中有不少名句,而蘇軾的這首詩,是所有西湖詩中最膾炙人口、傳誦最廣的一首。
詩的前兩句描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及西湖的晴姿雨態。麗日照射下,光影滿湖,晴天的湖景是美好的;山色迷蒙似隔著輕紗,反襯出了湖上風光的層次,雨天的湖景也是極為奇妙的。從這兩句詩可以想見在不同的天氣下的湖山勝景。陽光滿浙,又忽然山水間云煙迷蒙。可見萬物萬象,生意欣欣,山水空流,自在無羈,大自然是這樣永恒神奇,這就是佛性真如妙體的顯現。下兩句把西湖比做美人西施,在此詩人以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遂成為西湖定評。這可以說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所以王文誥評曰:“此是名篇,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公凡西湖詩,皆加意出色,變盡方法。”
由此可見,這種西湖初晴后湖光山色的迷茫朦朧優美奇麗,充分寫出西湖的神秘奇譎,所以自然帶著富有的禪味。
又如《月夜與客飲杏花下》
杏花飛簾散余春,
明月入戶尋幽人;
蹇衣步月踏花影,
炯如流水涵青蘋。
花間置酒清香發,
爭挽長條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飲,
勸君且吸杯中月。
洞簫聲斷月明中,
惟憂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風惡,
但見綠葉棲殘紅。
這詩寫明月下幽淡小景,前兩句描寫暮春之夜,隨風漂落的杏花,寂寞的月,透過花間,照進庭院,來尋覓悠閑雅靜的人。“步月”代表月光,“踏花”是月影;“炯如流水”是月光,“涵青蘋”是指月影,這兩句描寫了一個清虛、寧靜、空靈而飄渺的超塵境界,頗具禪味。“花間置酒清香發,爭挽長條落香雪”寫出了賞花與飲酒的強烈興致。“山城”二句突出愛月之心,“洞簫”兩句中凸現作者的“惜月”之情。最后二句,月落空杯,夜將盡矣,在此句中寄寓了人生命運的感慨。此詩情景交融,富有理趣,“明月入戶尋幽人”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可見表現明月無人之景,有空靈、清涼之感,無禪語而頗有禪趣。
篇4
關鍵詞:林逋 詩風 清瘦
林逋少年時家境貧寒,卻勤奮好學。其性情恬淡好古,無意于做官。早年曾放游于江淮之間,后來隱居在杭州孤山。他極喜愛梅花,且又以養鶴自娛自樂,所以有“梅妻鶴子”的美稱。林逋善于繪畫與書法,但與繪畫及書法相比,他的詩則更具特色,對后世的影響也更大。
林逋的詩可以分為四種:一是寫景詩。這類詩作大多描繪的是四時之景及其隱居之處的西湖與孤山的景色。如《春日感懷》《西湖春日》《山中冬日》《山村冬暮》等。二是詠物詩。這類詩作所詠之物都是他生活中的一些平常之物和細小之物。如《筆》《墨》《茶》《山園小梅》《貓兒》等。其中尤以《山園小梅(其一)》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為代表。三是送別唱和詩。林逋的詩集中收有大量的為友人送別時所作的詩和一些唱和詩。如《送馬程員外之任烏江》《送吳秀才赴舉》《和酬周寺丞》《送范寺丞仲淹》等。四是表現隱居生活及情懷的詩。如《小隱》《孤山隱居書壁》等。可見,林逋詩的內容并不能算豐富,題材也非常狹小,他的詩作既沒有涉及國家的政治大事,也沒有提及到民生疾苦。甚至單就景物詩的描寫來看,他所寫的也只是他住所周遭的景物,絲毫未涉及到祖國各地的風格迥異的自然山水。這些題材上的局限性是和他個人的人生經歷緊密相關的。由于他一生不仕不娶,在孤山過著優游的隱居生活,僅以種梅養鶴為趣。這些經歷反映在他的詩作中,就滲透出了一種淡泊清雅的情懷。如他的《小隱自題》:“竹樹繞吾廬,清深趣有余。鶴閑臨水久,蜂懶采花疏。”僅僅只是自己居住的屋子旁有竹子圍繞,詩人就覺得是趣味多多了。而一個鶴閑,一個蜂懶,更是刻畫出了一種散淡、無拘無束和自由自在的隱居生活。在這里閑鶴的無所事事,懶蜂的自在安逸式的生活也正是詩人所向往的。這種慵懶的生活姿態,在詩人看來卻是人生難得的自然情趣。所以后兩句“酒病妨開卷,春陰入荷鋤”就表現了詩人的生活態度,一如閑鶴和懶蜂那樣任性無為,收放自如。如此整首詩就呈現出了淡泊清雅的詩境。
同樣,詩人對于自身身世的慨嘆,對于末入仕途,才華無人賞識的不平,也都在清泊淡遠的詩境中表現出來了,這更增添了悠長的余韻。如《墨》:“青暈時磨半硯云,更將書貼拂秋塵。衰羸自顧空多感,不是臨池苦學人。”《茶》:“石碾輕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間絕品人難識,閑對茶經憶古人。”這兩首詩既形象傳神地描摹了所詠之物,又結合了詩人自身的形象。大概是因為自己身體衰羸,多愁善感,不適合出仕的緣故,才使他自己的才華無人賞識,只能“閑對茶經憶古人”了。雖然詩人將心底的牢騷寫得甚為隱晦,但仍依稀可以感受出詩人胸中的磊落不平之氣。知音的難覓,使得詩人在漫長的隱居生活中表現出了一種獨特的孤傲、清高之情懷。《湖山小隱》“黑頭為相雖無謂,白眼看人亦末妨”,詩人能這樣率性而為,任意舒放自己的性情,不也正是隱居的生活帶給他的獨特享受嗎?詩人在其詠梅詩中,在描寫梅花體態的同時,亦表現出了其高逸的品格,如《山園小梅》二首其一:“澄鮮只共鄰僧惜,冷落猶嫌俗客看。”而在詩人的詠梅詩中,最為后世所津津樂道的莫過于其《山園小梅》二首。一開篇即寫出了梅花的傲立姿態,許多芬芳的花在冬天已凋謝、搖落,只有梅花獨自開放,給孤寂昏暗的小園帶來了一點明亮和熱鬧的色彩。接下來是描寫梅花獨特的精神風貌,詩人沒有直接寫梅花的姿態和幽香,而是采用了側面烘托的寫法。昏黃的月光下飄來了梅花清雅的芳香,這香氣又似乎是若有若無,時斷時續的,在朦朧的月色之下又添一份清新的雅韻。梅花仿佛天生就具有這樣的高貴氣質似的。尾聯作者由梅花聯想到自身,詩人的品格也如同這梅花一般孤傲、高潔。也只有詩人才能真正地欣賞梅花,喜愛梅花,理解梅花;也只有詩人的品質、襟懷是和梅花融為一體的。
或許是因為林逋是一位真正的隱士,終生不娶的經歷及在西湖孤山的隱居生活,使得他的一生平靜得如同一池春水,幾乎沒有任何的驚濤駭浪,所以他的詩作不論是寫美景,還是寫衰景,不論是表現哀情,還是表現悲情,都只是用細語緩緩流出,娓娓道來。沒有強烈的感情起伏,不存在任何大悲大喜的轉折。比如詩中表現豪情的詩《詩招南陽秀才》“危堤柳色休傷別,上苑杏花長自春。況有西湖好山水,歸來且濯錦衣塵”。面對仕途的不得意,詩人勸他的朋友不要因為一時的不順利,就放棄自己的志向和抱負,做一個放游江湖的人。而應將目光放遠,看到青青柳堤時也不要感到離別的傷感,畢竟上苑盛開的杏花也可以安慰你。更何況,還有西湖的青山秀水,可以洗濯你旅途的征塵,可以驅除你身心的疲憊,為什么還那么悲觀呢?可以看出,詩人灑脫的表現僅僅是用西湖水濯衣塵而已。在《深居雜興》之一中,詩人對于自身的生存環境做了以下描述:“門庭靜極霖苔露,籬援涼生裊菊煙。”正在生病的詩人獨自面對著這樣一個幽靜偏僻的處所所發出的悲懷之情僅僅只是“瘦行清坐詠遺篇”。
所以林逋的詩風,用他自己的兩句詩來概括最妙不過:“清如霜月三五夕,瘦似煙篁一兩竿。”(《喜皎然師見訪書贈》)“清瘦”二字可謂傳神之極。清即清雅、清淡之意。林逋詩不僅意象清淡,而且詩中之意境也是清淡的。所寫之景,所描寫之物,無一不顯出清雅的風致來,在清雅的風格中留下了長長的余韻和淡淡的回味。“瘦”則是指林逋詩的內容單調,題材單一。僅僅只是描寫他身邊的小景小物,根本未提及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同時也是指他詩中所蘊含的情感沒有昂揚的激情,以平淡的基調為主。雖是如此,林逋依然在藝術表現上有自己獨特的創造。在后代詩人中,他的影響依然很大。陸游的“平生所慕孤山老”、楊萬里的“冰壺底里步金沙,真到林逋處士家”、陳與義的“自讀西湖處土詩,年年臨水看幽姿”,就連南宋亡國皇帝趙顯被擄去時也寫了“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這樣的詩句。由此可見,林逋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的藝術創作也是不容忽視的。
參考文獻:
[1]林逋著.林和靖詩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2]林逋著.林逋詩書[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
[3]錢鐘書著.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4]趙齊平著.暗香疏影——說林逋《山園小梅》[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篇5
關鍵詞: 梅花詩 梅花意象 三個層面
自從詩歌鑒賞以主觀題的形式出現在語文高考中,許多考生感到無從下筆,平時的復覺得力不從心,此時教師的指導顯得尤為重要。詩言“志”,詩又如何言“志”的呢?詩人往往緊扣某一意象,寄托情思,抒發胸懷。因此,對意象的探究成了我們打開鑒賞之門的一把鑰匙。而詩人筆下的菊、梅、蓮、山、月、水等這些最普遍的意象首先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
巨大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使得梅在文化領域尤其是文學中更多地寄予了作者的情思,成為具有豐富內涵的形象喻體。梅花是歷代文人歌詠的對象,尤其清代人的文集里寫梅花的更是數不勝數。對梅花的描寫,大致有以下三個層面。
一、直接將梅花作為自然物象來歌詠
有直接描寫梅香的,“暗香浮動月黃昏”([唐]林和靖,《山園小梅》),小園的梅花在眾芳散盡后,稀疏、遒勁的梅枝倒影在水中,梅花飄散著沁人心脾的梅香,這種嗅覺的體驗令詩人怡然自樂,獨享其中。描寫梅香的詩句還有“唯有暗香來”(王安石,《梅》),“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元]王冕,《白梅》),“寒水一瓶春樹枝,清香不減小溪時”([宋]張道洽,《瓶梅》),“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唐]崔道融,《梅花》),等等。有直接描寫梅影的,“明月愁心兩相似,一枝素影待人來”([明]夏完淳,《寄跡武塘賦之》)把自己的思鄉之情寄托在一束梅影上,千里之外,冰雪封道,歸家之路慢慢,此情唯明月可表。此外還有詩句“小院栽梅一兩行,畫空疏影滿衣裳”([清]汪士慎,《題梅花》),“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高啟,《梅花詩》),等等。有的描寫梅花不畏嚴寒,“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宋]王安石,《梅》)贊頌了梅花在百花零落的冬季,不畏嚴寒寂寞,獨自綻放,默默向天氣漸散發清香。因為梅花開在寒冷的冬天,許多詩人稱梅花為“寒梅”,“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李商隱,《憶梅》)。此外描寫梅花不畏嚴寒的詩句有“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唐]齊己,《早梅》),“絕訝梅花晚,爭來學歷窺”([唐]蕭綱,《雪里覓梅花》),“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盧梅坡,《雪梅》),等等。有的贊頌梅花是早春的使者,“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南朝]謝燮,《早梅》),為了最早傳達春天到來的好消息,梅花不甘人后,早早開放。“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唐]王適,《江上梅》),望著漢水岸邊綻放的梅花,詩人居然有片刻的猶疑,春天是到了嗎,是報春的梅花嗎?此外,表示梅花報春的詩句還有“欲傳春消息,不怕雪埋藏”([宋]陳亮,《梅花》),“梅花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宋]盧梅坡,《雪梅》),等等。
二、將梅花作為喻體,寄托自己的情懷的
欣賞梅花,詩人因為心境的不同,而從梅花中讀出了不同的內涵。有的是表達思鄉之情的,像“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唐]杜甫,《江梅》),年前梅花已經鼓苞,年后逐漸綻放,冬去春來,光陰靜靜流淌,在花開花落間,詩人感嘆時間的逝去,想起了自己的故鄉,一種鄉愁彌漫心間。“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雜詩》),王維的《雜詩》以平實的語言,向我們傳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此類詩句還有“逢花卻憶故園梅,雪掩寒山徑不開”([明]夏完淳,《寄跡武塘賦之》)等。散落的梅花引起詩人哀嘆,梅花的凋謝往往引起相思閨怨。“梅花渾似真真面,留我倚欄闌干”(張可久,《黃鐘?人月圓雪中游虎丘》),“真真”是指美麗的女子,《太平廣記?畫工》中有一個叫真真的美女。詩句表達了對心愛之人的思念之情。“東風吹梅畏落盡,賤妾為此斂蛾眉”(鮑泉,《詠梅花》)。而梅花的隨風而逝同樣引起了閨怨,時間一年年過去了,游子卻尚未歸來,同樣的詩句還有“為問王孫歸也未?玉梅開到北枝花”([元]郭鈺,《冬詞》)等。梅花因其不畏嚴寒的品質引起詩人的慨嘆,因而通過贊頌梅花來彰顯自身高潔的品質和凌寒不屈的意志。“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元]王冕,《墨梅》)這首詩表面上是贊美梅花的精神,實際上是言明自己不向世俗獻媚的胸襟氣質和堅貞純潔的節操,梅花已經成為了人格操守的象征,相近的詩句還有:“南枝夜來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戲。有時節暗香來夢里。”([元]貫云石,《雙調?清江引?詠梅》)此處的梅花在月光映照的雪夜默默綻放,象征了詩人孤高純潔的品質。王安石的《梅》也是極具代表性: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足雪,唯有暗香來。墻角處幾支清瘦的梅花,在凜冽的寒風中卓然獨開,淋漓盡致地把梅花的精神傳達出來。
三、以梅花為意象構建一種輕盈透明之境
梅花因其高潔的品行,讓歷代的詩人為之側目。中國的梅花詩大都營構出一種輕盈透明之境,一種根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生命境界。宋人陳知柔在《休齋詩化》中有一段論述杜甫的話:(杜甫詩)“荷葉荷花凈如拭”,次有得于佛書,以清凈荷花喻人性之意。故梅之高放,荷之清凈,獨子美識之。從陳知柔的言辭中可以捕捉到,梅花之高放與荷花之清凈,實在是詩圣人格一體的兩面,表達人格的高品位,即是精神生命所達到的階位。“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唐]林和靖,《山園小梅》)林逋種梅養鶴成癖,終身不娶,世稱“梅妻鶴子”。正是他對梅花有著異乎尋常的感情,才能寫出這首流傳百世的詠梅絕調來。梅花在他的筆下高潔脫俗,不染纖塵,尤其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昏黃朦朧的月色灑遍大地,泉池溪流潺潺泠泠,天地間朦朧迷離中幾束梅花旁逸斜出,遒勁有力;疏影似有還無,隱隱約約,這就是詩人隱居獨處,沒跡塵世,與世無爭的生動寫照。它構建出了圓融朦朧的意境,而這正是藝術的最高境界。花枝疏影,無限幽倩,無限朦朧,猶如提純出來的空明澄澈之境。此外還有“三弄笛聲初到枕,一枝梅影正橫窗”(陸游,《幽居春夜》),“才有梅花便不同……寂寂軒窗淡淡風”(張道洽,《詠梅》),“任他桃李爭觀賞,不為繁華易素心”([元]馮子振,《西湖梅》),等等。
從中國的梅花詩中,實可以看出詩人的萬古詩心。對作為自然物象的梅花的贊美,對脫俗清純世界的營構,最終還是想傳達出詩人形而上的人生感悟。因此文中論述的三個層面,從審美角度來講,是逐漸遞進的,是為了探索出一種生命的境界。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古詩詞 生物學知識 生物教學 價值 應用
五彩繽紛的生物世界激發了歷代文人墨客的創作靈感,譜寫出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詞,牽動著人們的情感世界。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適時適量地運用一些詩詞歌賦,挖掘這些詩詞歌賦中蘊含的生物學知識,不僅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更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有利于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性和有效性。
一、古詩詞中的生物學知識
很多古詩詞中蘊含著生物學知識,分析一下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描寫植物方面知識的:如“春色滿院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西湖春色歸,春水綠如染”……
2.描寫動物方面知識的: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一豬生九崽,連母十個樣”、“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3.描寫生物與環境關系方面知識的: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二、古詩詞在生物教學中的價值
1.幫助理解生物現象。
如在學習七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時,可以讓學生分析“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等詩句,說出影響生物的某些環境因素:溫度、光照、生物……
又如,學習七下“人體的神經調節”時,引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等,讓學生體會條件反射、非條件反射的區別。
2.具有極佳的教育價值。
生物使自然界充滿著勃勃生機,詩人們則借它們譜寫出名篇佳作,抒發自己的情懷,表達自己高遠的志向及對人生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通過對小草不畏惡劣環境、勇于抗爭的頑強生命力的描寫,表達作者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勇于拼搏精神的贊美之情;“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是借楓樹等生物描寫了生態系統的美,抒發了自己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3.體會科學與人文的交融。
許多偉大的詩人都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濟世情懷,他們的詩中關注百姓的疾苦,有的則反映了更廣泛的人類永恒的美好情感,如親情、感激、同情、敬畏、堅毅等。例如,“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忙”。“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等等。
這些詩詞所著意的角度,與生物學研究著眼的角度有著顯著的差異。這些詩句中所反映的人文情懷,是經過千百年的文明積淀,潛存于人類內心的永恒的情感。而這些精神,是以往的生物學教育中并不太關注的,需要通過教育去開啟、喚醒和提升。
三、古詩詞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1.詩詞導入,開門紅。
用詩詞導入新課,會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精神飽滿,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
如在講八上生物學的第一課“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的時候,引用三個詩句“垂楊拂綠水,搖艷東風年”、“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讓學生在詩句中找出描述的植物,引出課題“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學生從生物學的角度回味古詩詞,從而興致盎然進入新課學習。
又如,在講述青蛙的生殖發育時,用宋朝詩人趙師秀的詩“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導入新課,先引導學生分析詩人詠詩時的心情,勾畫詩詞表現出來的意境,然后提出問題:①詩詞描寫了怎樣的環境?②蛙的鳴叫與環境有怎樣的關系?③蛙的鳴叫意味著什么?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和求知欲望,為上好這節課奠定基礎。
2.詩詞設疑,學新知。
如學習“植物芽的種類和結構”相關內容時,可引用“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設置如下問題:二月的春風似剪刀,說明了什么問題呢?植物的嫩枝和葉將來發育成什么呢?這樣一幅優美的畫面,你有何感受?這一系列的問題懸念,既讓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又能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
再如講解“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時,可引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等詩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大自然中的物質循環和水循環的道理,讓深奧的生物學知識變得淺顯易懂。
3.詩詞結尾,樂學習。
課堂小結是師生對本節課學習的知識的歸納和梳理,有利于鞏固識記。課堂小結要形式多樣,再次觸發學生的思維,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以詩詞結尾,既寓教于樂,讓學生深化所學知識,又能渲染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濃烈的情感氛圍中受到鼓舞和教育,產生余音繚繞、回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例如在學完《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后,引用辛棄疾的詩詞:“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請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豐年”與“蛙聲”之間的關系,深化本節的主題,使學生更重視“人與生物圈”的關系。
又如學完《昆蟲的生殖和發育》所有內容后,讓學生辨析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詩句中,詩人是否有失當之處,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生物知識分析生物現象,從而獲得成功的和學習的樂趣。
形象生動、雋永悠長的詩詞歌賦,在生物教學中適時引用,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美、語言美和生命之美,而且能使學生深刻理解古詩詞中蘊含的生物學道理,促使學生的生物知識正向遷移,并且能夠分析和解決生物實際問題。
總之,古詩詞在生物課堂中的恰當應用,使得生物課堂詩意盎然,成為生物教學中的又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加榮.科學與哲學的對話.
[2]林建華.在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生物學教學,2006(10):36-37.
篇7
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一之月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豳風。七月》)、“雉離于羅”(《王風。兔爰》)、“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魏風。伐檀》)等詩句就反映了《詩經》時代狩獵行業已經普遍存在了。而“萋兮斐兮,成是具錦。”(《小雅。巷伯》)、“綠兮絲兮,女所治兮。”(《邶風。綠衣》)則又給人們提供了紡織行業歷史悠久的資料佐證。除《詩三百》之外,宋代梅堯臣《織婦》“織婦手不停,心與日月速。誰知公侯家,賜帛堆滿屋。”、于演《里中女》“吾聞桑中女,不識華堂陰。貧窗苦機杼,富家鳴杵砧”也反映了中國的紡織行業。
我國古代紡織業的發展與我們的祖先很早發明養蠶有關。《詩經》中“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 公侯之事。于以采蘩 于澗之中。于以用之 公侯之宮。”(《召南。采蘩》)就是描寫蠶婦為公侯養蠶的詩。它所反映的養蠶行業在后來的詩人筆下也出現過許多次,如:明代詩人高啟《養蠶詞》“東家西家罷來往,晴日深窗風雨響。二眠蠶起食葉多,陌頭桑樹空枝柯。新婦守箔女執筐,頭發不梳一月忙。三姑祭后今年好,滿簇如云繭成早。檐前繰車急作絲,又是夏稅相催時。”,清人朱奕曾《蠶婦謠》“日間防蠶饑,夜間防鼠咬。保蠶如保嬰,刻刻難離抱。”養蠶是為了繅絲,繅出來的絲除了極少一部分留做己用,更多則是被養蠶人賣掉。宋代中興四大詩人范成大《繅絲行》“今年那暇織絹著,明日西門賣絲去。”、清朝董恂《賣絲》“初生小滿梅正黃,市頭絲市咸開張”就很好的說明了絲市行業的普遍性。
眾所周知唐代是古代詩歌的黃金時代,也是茶之盛世,專門從事產業經營的茶商也便應運而生了。白居易名篇《琵琶行》“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梁買茶去。”及王建《寄汴州令孤相公》中“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等詩句,都反映了茶行的情況。唐代的詩鬼李長吉《老夫采玉歌》“采玉采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以及早于他的另一位唐代詩人韋應物《采玉行》“官府征白丁,言采藍溪玉”則又直接說明了玉石行的存在。從李賀的另一首詩《楊生青花紫石硯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傭刓抱水含滿唇,暗灑萇弘冷血痕。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薰。干膩薄重立腳勻,數寸光秋無日昏。圓毫促點聲靜新,孔硯寬碩何足云!”我們則可以直接看出文房用具行的存在及其生產情況。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在《買花》云:“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而宋代陸放翁《臨安春雨初霽》則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二者從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面說到了賣花這個行業。
篇8
用雨表達喜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夜喜雨》唐·杜 甫)
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時寫的,描寫了春夜細雨滋潤萬物的美好景象。
用雨表達苦
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采地黃者》唐·白居易)
這首詩是白居易在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所作。這一年關中地區大早,顆粒無收,農民在死亡線上掙扎。此詩表達了作者同情窮苦人的思想感情。
用雨表達憐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聞樂天授江州司馬》唐·元 稹)
這首詩是元稹在得知好友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后所作。聽到好友被貶,詩人感慨萬千,因而寫下此詩寄給白居易,表達他的關切之情。
用雨表達愁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宋·秦 觀)
這首詞中那飄忽不定的飛花、迷離如絲的細雨,如夢如愁,抒發了詞人的傷春遣愁之感。
用雨表現美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飲湖上初晴后雨》宋·蘇 軾)
詩人寫出了雨后西湖云霧迷蒙、山色矇眬的美麗景色。
同學們,古詩詞中帶雨的佳句很多,請你讀一讀下面的詩句,在空格中補上所缺的字,使詩句完整。
1. 渭城( )( )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唐·王 維)
2. ( )( )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
3. ( )( )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唐·杜 甫)
4.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 )( )中。(《江南春》唐·杜 牧)
5. ( )( )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臺城》唐·韋 莊)
6. 天街( )( )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韓 愈)
7.空山( )( )后,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唐·王 維)
8. ( )( )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春游湖》宋·徐 俯)
9. 蘭溪三日( )( )( ),半夜鯉魚來上灘。(《蘭溪棹歌》唐·戴叔倫)
10. 沾衣欲濕( )( )( ),吹面不寒楊柳風。(《絕句》宋·志 南)
篇9
1.復習有關“送別”“思鄉”的古詩詞,積累詩句,提高理解運用古詩的能力。
2.通過“送別”“思鄉”的古詩詞歸類,學習整合歸類古詩的方法。
3.通過誦讀“送別”“思鄉”的古詩詞,進一步培養珍惜友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件、賀卡
【教學預設】
一、導入
知道剛才聽到的這首歌叫什么嗎?(送別)再過一個多月,大家就要離別母校,離別親愛的老師和同學了。一說到要離別,總讓人感到難舍難分。你們知道詩人離別時往往會干什么嗎?(寫詩)
二、復習回顧
1.送別意
師:是呀,“離別”是詩人們歌詠的永恒主題,詩人們書寫了大量的送別詩,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板書:送別)
大家還記得哪些關于送別的古詩詞呢?能背一背嗎?
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贈汪倫》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宋·王觀、《別董大》唐·高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
這些詩有課堂內學過的,也有課外積累的。從哪里可看出這些是送別詩呢?
①詩題:你真善于發現。一般情況,送別詩的詩題中往往含有送、別、贈字眼,以及送別的人。
②詩句:詩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辭、平明送客、又送君歸去等)
③詩意:那你知道詩人寫這些詩要表達的是什么嗎?比如說這兩首:
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
看看這兩首詩,李白想表達什么?從哪里可以看出?
小結:是啊,送別詩的內容表達的是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所以我們把它們歸為一類。
2.思鄉情
過渡:同學們,“送別”是詩人們歌詠的主題,思鄉是詩人們歌詠的另一個永恒的主題。(板書:思鄉)那么你又積累了哪些表達思鄉的詩呢?
出示思鄉詩題:《靜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夜書所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長相思》《憶江南》。
為什么這些是思鄉詩呢?
小結:這些詩都表達了遠在異國他鄉的游子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們把它們歸為思鄉詩。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積累運用
第一關:詩句對對碰:
1.勸君更盡一杯酒,___________。(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2.風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誰人不識君?(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憶江南?(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第二關:是非辨辨清
1.“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詩句中的“妻子”指杜甫的夫人,全詩突出了一個喜字。( )
2.“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沒有寫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擷取家書就要發出時的這個細節,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唯恐遺漏了一句。( )
3.《贈劉景文》是一首送別詩,是詩人蘇軾送別劉景文的古詩。
( )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句中沒有錯別字。( )
第三關:快樂填填看
出示練習紙,學生自行填空后校對。
課件一:教師結合視頻敘述:在寧靜的夜晚,一位久別家鄉的詩人,望著皎潔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課件二:“鐘靈毓秀、山搖地動、只爭朝夕、隔墻有耳、數不勝數、重見天日、山清水秀”,這七個成語中藏著王安石的一句詩,是鐘山只隔數重山。它的題目是《泊船瓜洲》。詩的最后兩句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你知道這首詩中哪一個字用得最傳神?為什么?
課件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詩圣”杜甫的作品,詩中描繪了詩人聽到河南河北被官軍收復,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鄉的遐想。于是詩篇就有了第三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詩人把內心的狂喜之情,作了進一步的渲染與升華,從而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
課件四:《泊船瓜洲》王安石的鄉愁是融于滿目的春色之中,(春風又綠江南岸);《靜夜思》李白的鄉愁是由皎潔的明月喚起的;《秋思》張籍的鄉愁是由蕭瑟的秋風引起;《長相思》中,詩人納蘭性德所描寫的關外將士的鄉愁卻是由北方的風雪勾起的。
師:可見,同是表現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寫話
過渡語:同學們,再過一個多月,我們也將離開我們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別朝夕相伴的同學,走向初中生活,讓我們也來寫幾句。
出示:1.在這依依惜別之際,給哺育我們的母校、親愛的老師或朝夕相處的同學寫上幾句臨別贈言。你可以適當引用一些詩句加以表達。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詩句: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2.再過二十年,也許我們同學天各一方,每個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許你的家在繁華的大都市,也許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許你會想起家鄉,想起兒時的同學、老師和母校。請你選擇恰當的詩句把你的思念寫下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寫后交流,相互讀讀修改。同學們可以保存作紀念,也可以送給老師或同學。
五、欣賞歌曲
同學們,古詩詞語言簡潔,意義深厚,不僅可以吟誦,還可以歌唱。
(欣賞古詩視頻歌曲:明月幾時有)齊唱古詩。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主要復習了送別詩、思鄉詩。根據內容分,還有山水田園詩、愛國詩、哲理詩等,如果你能把小學生必背的80首和書本上學過的古詩詞進行分類,再背下來,肯定會終身受用的。
板書:
篇10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那么,作為蘊涵著豐富中華文化傳統的古詩在教學中該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呢?
一、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維系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族團結和經久不衰,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愛國主義情感教育一直是學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應做好以下幾點:
l、熱愛祖國的教育。“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王昌齡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做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2、熱愛家鄉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家鄉人。”足見對家鄉的熱愛。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詩也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現自己對家鄉的戀戀不舍。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學生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
3、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包括了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說過:“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可見人民群眾在歷史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他們身上閃爍著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光芒。熱愛勞動人民是學生所應具有的道德品質。唐代李紳在《鋤禾》一詩中寫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學時,我們應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熱愛勞動人民,熱愛他們的勞動成果,做一個愛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1、親情教育。親情是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親情教育是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一個重點。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每逢佳節倍思親”,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孟郊的《游子吟》歌頌了偉大的母愛。魏朝曹植的《七步詩》則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之間不可互相迫害,應和睦相處。教學時,要啟發學生感受親人對自己的關愛。努力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品質,幫助學生維持良好的親情關系,使學生有一個和諧的親情網。
2、友情教育。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學生來說,與朋友的交往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朋友的學生,不僅會孤陋寡聞,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視的。古人一向重視朋友的間交情,如李白的《贈汪倫》,表現了詩人和汪倫之間純樸而深厚的感情。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別辛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要珍惜朋友之間的感情。
三、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熏陶。
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課題。在注意環境保護的同時,我們可結合古詩教學,著重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
1、熱愛水資源。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教育學生節約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寫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幅壯麗的瀑布圖,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贊嘆之余,我們不禁要反思:假如沒有了水,還會有瀑布嗎?大自然的許多與水相連的神奇景觀還會存在嗎?
2、熱愛鳥類等動物。鳥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動物的生存,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在古詩中,涉及寫鳥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曉》中寫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處處鳥語,使春天處處充滿春的氣息。杜甫在《絕句》中也寫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鸝的鳴唱和白鷺的飛翔,充滿了一派生機,從側面反映出自然環境的美好。此外,駱賓王的《詠鵝》,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等詩都是環境教育的良好素材。
3、熱愛花草樹木等植物。葉紹翁在《游園不值》中寫道:“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以出墻來的一枝紅杏贊美了滿園春色。楊萬里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寫道:“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以荷花的美來襯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寫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僅描寫出小草頑強的生命力,而且表達了自己對小草的深切贊美。賀知章在《詠柳》中寫道:“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兩句將柳樹、柳條描寫得非常美,既寫出動人的形態,又寫了碧綠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詩均有相關的描寫。這些用來教育學生熱愛花草樹木等植物,不僅形象生
動,而且具體直觀,具有很強的教育性。
4、熱愛祖國大好河山。蘇軾在《題西林壁》中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中贊美了西湖美麗宜人的風景。李白的《望天門山》寫出了天門山的巍峨險峻;劉禹錫的《望洞庭》寫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張繼的《楓橋夜泊》則描繪了楓橋一帶的夜景……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展現了大自然的美好與神奇,強調了以自然為友,以山水為師。是向學生介紹祖國壯麗山河的生動、凝練的語言。它們不僅能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觀。
四、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