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特產范文
時間:2023-03-19 15:33: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安徽特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字:土特產 包裝 地域文化
現代社會中人們了解一個地域,一方面通過直接到達該地區的方式來認識這個地區;另一面可以通過對該地區的文化藝術和各種當地特有商品等媒介來感知這個地區。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中使用和實用的產品商業味道越來越濃,因此人們在文化思想上的天然產品意識也日漸增強。也正因為如此,來自于特定地域的土特產,其獨特的地域性和天然性能夠吸引大眾的眼光,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安徽地區的土特產主要包括自然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兩方面,核心是地域文化。自然特征是土特產本身具有的自然性,例如茶葉、核桃、石耳等天然農業無公害產品,這些產品一般都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生產加工方式;文化特征是指土特產在促進區域經濟文化發展過程中扮演的宣傳當地文化的媒介角色。即土特產的包裝及廣告宣傳等。地域性的文化內涵是土特產本身和包裝宣傳需要重點關注和表現的內容,也是關系到其能否走向特色之路和形成品牌效應的關鍵所在。本文通過對安徽地區土特產包裝設計的現狀的調查,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并思考其包裝設計的趨勢。
安徽地區的土特產品豐富多樣,市場上土特產的包裝種類和樣式也花樣繁多。但由于為了適應市場的數量需求,這些產品的包裝在設計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大多都是一些地域視覺元素的簡單堆疊。下面就逐條分析安徽土特產在包裝上的不足之處。
一、對產品包裝設計的認識不足
由于徽州地區大部分土特產品的生產廠商都是一些小企業主。自主加工經營,這些小企業主一般重視的是產品本身。只是簡單的給產品包上外包裝,更多考慮的是保護商品的實用性,忽略了包裝設計即美觀性對于銷售產品的重要性。土特產品的銷售對象主要針對的是外地游客,產品本身對于游客老說固然很重要,但現在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要求也同樣在提高,而產品包裝對于游客來說是先入為主的一個元素,包裝設計是設計師的精神活動的結晶。因此好的包裝設計對于游客來說也是一種精神的享受,會提高游客的購買欲。
二、地域視覺元素在包裝中運用較少
安徽黃山腳下的徽州地區,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徽州民間藝術形式更是豐富多彩,例如徽州古建筑、徽州牌坊、徽州文房四寶等。這些都是古徽州的特色文化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古徽州的特色藝術形式。設計師可以從這些藝術形式中提取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視覺元素并把它們應用到土特產包裝設計中。這樣一方面,為包裝設計提供了視覺元素;另一方面又達到了宣傳地域特色文化的目的。來安徽旅游的游客在景點享受視覺上的愉悅后,除了拍照留作記憶外,能帶走的只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旅游土特產品作為該景點的記憶延續。這些商品除了游客自己留用外,更多的是贈送親朋好友,這無疑對景區帶來了很好的宣傳作用。而引起游客注意和興趣的第一要素是旅游土特產品包裝設計地域視覺文化元素,這對游客來說是有特殊的意義的。因此,對于視覺元素的選用,在土特產包裝設計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包裝樣式雷同,品牌意識薄弱
由于徽州土特產品大部分是小作坊生產,加上該地區的設計意識薄弱,包裝設計及制作基本都是承包給小打印社或小印刷廠商。而這些小的印刷廠,更多注重的是包裝的數量,在包裝設計上只是采用一些簡單的產品視覺元素的堆疊,導致了該地區的包裝設計大部分趨于雷同。而一個好的包裝設計對于產品的銷售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對產品本身的保護,更多的還是扮演著宣傳產品的重要角色。如果生產廠商想在同類產品中凸顯出自己的特色并增加銷量就要樹立自己的品牌,并且重視包裝設計的重要性。通過產品與設計的整體運作,來提升產品的知名度,從而提高產品的銷量。
四、高檔次產品的較少
篇2
摘要 本文首先對安徽省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現狀,即進出口貿易不平衡,地區差距,以及增長速度方面結合全國農產品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指出安徽農產品在產品結構、貿易結構、貿易方式上的不足與缺陷,并針對近年各國金融危機的復蘇國際上發起的綠色貿易壁壘愈演愈烈的態勢,分析出安徽農產品在未來幾年發展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綜合以上的情況提出了安徽省農產品貿易尋求出路的幾點建議,必須從生態農業的大方向出發,未來幾年安徽要致力于生態農業的技術性生產,實現在全國農業中實現質的突破,優化進出口貿易方式及結構,使安徽農產品貿易能夠緊緊跟上時代與經濟的步伐。
關鍵詞 特色農產品 市場環境 品牌效應 綠色壁壘 根本出路
一、安徽省特色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現狀分析
(一)安徽省特色農產品貿易的總量分析
安徽省農產品貿易與世界和我國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從出口來看,2010年據海關統計,1-11月份全省農產品出口達4.6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0.1%,出口增幅達歷史新高,出口金額已超2007年全年3000萬美元,預計2008年將突破5億美元,再創我省農產品出口歷史新高。從進口來看,安徽省農產品進口占進口總額的比重2007年是10﹪,2010年增加到16﹪,但仍然低于同期我國的比重。
(二)安徽省特色農產品貿易的分類分析
安徽省農產品貿易的商品結構。一是出口結構。21世紀以后,出口農產品的種類有所增加,出口金額超過千萬美元的除了大米和畜產品外,還有芝麻、花生、蔬菜、茶葉等一些經濟作物及棉紡織品等少量加工農產品。二是進口結構。安徽省農產品進口主要以非食用原料、飼料、植物油和小麥為主。其中,非食用油進口額最大。
二、安徽特色農產品對外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產品貿易方式少
目前,安徽省農產品貿易方式之所以出現以一般貿易為主,而來料加工、進料加工乃至出料加工貿易發育程度低,主要是安徽省農副產品深加工業發展緩慢。現有的農副產品加工業多數生產規模小,缺少像雙匯、光明、豐原等這樣規模大、效益好、牽動力強的農副產品深加工的大企業集團。且大多數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低,至今仍是20世紀70、80年代的水平,加工設備陳舊,工藝落后,特別是缺少相關的檢測儀器和設備。
(二)農產品出口體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農產品出口服務體系
1.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主要表現為國家沒有出臺針對農產品出口的促進措施,而現有外貿支持措施很難用于支持農產品出口。如中央外貿發展基金,目前主要用于鼓勵高科技、機電產品出口,基本沒有用于促進農產品出口。而且中央外貿發展基金來源于出口商品招標收入,加入WTO以來出口商品招標收入已經逐漸減少,到2005年將會枯竭。該基金如果不納入國家財政支出計劃,即使把支持重點轉向農產品出口,也難以提供穩定、持續、有效的支持。此外,有關“中小企業出口促進基金”、“外貿名牌戰略”等促進政策,也很少用于扶持農產品出口。如國家支持的110個外經貿名牌產品中,農產品僅有2個。
(三)綠色壁壘是影響安徽特色農產品出口貿易的重要因素
安徽省農產品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受到較嚴重的影響:
1.嚴格的環保標準削弱了安徽農產品在對外貿易中的優勢。在傳統的農產品對外貿易中,安徽的花生、茶葉、柳編制品等產品都處于優勢地位。但是,由于發達國家提出自然食品、生態食品等口號,對產品的包裝標準也提出要求,安徽農產品目前難以達到發達國家的要求。
2.嚴格的技術標準直接限制了安徽農產品的出口。發達國家在實施綠色壁壘的過程中,通過立法的形式,制定嚴格的技術標準,限制外國產品進入本國市場。發達國家在農產品的生產、包裝、處理等方面進行了技術要求。
三、促進安徽特色農產品對外貿易的對策
1.鍛造安徽農產品品牌。“先品牌之憂而憂”,在農產品精深加工上下工夫,適時改變我省的出口戰略。要以市場為中心,選準和創造名牌產品和龍頭企業,并以名牌產品和龍頭企業引導產業鏈的延伸和優化,培育支柱產業,擴張市場,從而提高品牌的營運能力。
2.加大農業國有外貿企業的改革力度。外貿企業實業化是提高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競爭力的發展方向。其意義不僅在于控制出口貨源,而且更有利于推動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和標準化生產經營,促進農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和實施品牌戰略。
總之,面對綠色壁壘對安徽省農產品帶來的一些消極影響,安徽一方面要采取措施保護我省農產品在對外貿易中的利益,另一方面更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發展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農業之路,努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國際競爭力,使農產品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這才是消除綠色壁壘對安徽省農產品貿易的消極影響、擴大安徽農產品出口的根本之路。
參考文獻:
[1]安徽省統計局.安徽統計年鑒2010.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2]靖飛.發展安徽省對外貿易的研究.安徽農學通報.2009(03).
篇3
2、泗州面粉:是安徽省宿州市泗縣的特產,“中原大帝”牌小麥粉(特一粉)被評為宿州名牌產品。
3、泗縣墩集草莓:是安徽省宿州市泗縣墩集鎮的特產,泗縣墩集鎮“蜜戀”牌草莓的主要品種是豐香和紅顏,具有產量高、果型正、色澤艷、口感好、甜度高、營養價值豐富等特點。
4、泗縣山羊板皮:泗縣連續5年被評為全省畜牧業生產十強縣、先進縣,是全國商品豬、山羊板皮生產基地縣和國家級秸桿養羊示范縣。
篇4
關鍵詞:徽州文化;土特產;包裝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 06(a)-0000-00
1.前言
土特產是某地域特有或興起的產品,能夠反映出該地區的民俗民風,代表著地方特色,例如徽州文房四寶已經中外馳名,甚至已經成為了徽州的代名詞。文房用具中的“筆、墨、紙、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體現出我國的水墨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地域文化體現的是特有文化,而土特產作為特有產品,與前者存在共性。某種意義上來說,土特產是可以劃分地域文化,成為其一個分支。其中,地域文化對包裝設計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土特產包裝設計中地域文化也體現出了方向性作用,在未來的設計中應注重兩者間的關系。土特產包裝設計中,設計師常會選用當地代表性事物為主要圖形元素,例如安徽的迎客松、杭州西湖等,都是包裝設計中可以借鑒的代表性景點類圖形元素,廣泛將其應用于土特產的包裝設計上。游客在旅游景點觀景后,常會帶走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土特產品作為紀念品,使該景點的記憶得以延續。同時當游客品嘗后,包裝上的圖形元素有助于游客回憶景點相關記憶,土特產這種具有徽州特色的產品,不僅能使游客享受味覺的愉悅,同時也會使其享受視覺與精神上的愉悅。因此,具有徽州特色的土特產包裝設計,以文字、色彩、圖形等元素使產品包裝的外延得以豐富,設計內涵生動,既體現景區特色文化,也給景區帶來較好的宣傳作用。
2.土特產包裝設計中視覺元素的地域性
徽州文化研究與當地旅游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地域文化能促進旅游業發展,多數徽州文化的傳播是從導游或宣傳冊中獲悉,有限的游覽和觀賞時間游客也難以迅速領略其文化精髓,因此通過旅游業帶動徽州文化收集、修復、考證、研究等,多數比較淺顯,整體上難以形成完整的系統以供研究及旅游產品開發。地域性是指根據土特產產地的獨特性表現出來的一種整體性特征,是外界對于地域劃分的總體印象。地域文化中地域是指文化的地理背景,而文化是指特定地理和人文環境中形成的特色文化。由于土特產的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不同,形成的文化特征與地理位置有關,歷史文化背景差異也較大,這就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是長期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一定階段有相對穩定性,如徽州文化、土家文化等。在一定地域環境中,地域文化與環境融合為一種獨特文化,傳承至今仍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視覺傳達設計中色彩至關重要,是最奪目的要素,能帶給大家視覺享受。包裝設計的色彩與人們審美情趣相結合,通過引發人們美好聯想和情感寄托,觸動消費者心弦。鑒于不同地區、不同產品的地域化差別,土特產包裝設計中的色彩傾向也各不相同。以徽州地區為例,其主要土特產包括茶葉、歙硯、徽墨、石耳、核桃等,產品包裝的色彩設計受地域特色文化的影響較為明顯,多數與當地建筑色彩有關。在土特產包裝設計中,應巧妙設計、運用地域性色彩使土特產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圖形元素對土特產的包裝設計也很重要,巧妙運用圖形元素可以起到良好宣傳作用。徽州地區的圖形藝術,是指皖南徽州地域上的自然與造物、藝術與非藝術的視覺形象所構成的視覺圖形藝術系統,其內涵豐富,外延開放。具體包括徽派古建三絕、徽派三雕、徽州村落、徽州文房四寶等形成的圖形,以及黃山等皖南山區自然山形水貌等。因此,徽州圖形元素主要是從徽州各文化藝術形式中概括、提煉、抽象而出來的,因此其包裝設計極具地域特色。
3.安徽土特產包裝設計的地方性文化表達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留存的設計資源非常多,使得近些年中國設計界也一直以中國風設計深刻了國家文化內涵和特征。隨著設計作品中傳統元素使用日益增多,設計師們就簡單的將圖形元素疊加,使其設計具有傳統意味,但這是一個誤讀,如果不改變觀念,中國特色設計之路也將止步。土特產包裝設計中也存在此類問題,弘揚地域文化時粗制濫造、簡單排列圖形元素,是對文化的不負責任,會影響土特產包裝設計風格和檔次。只有優秀的設計才能深刻傳達土特長包裝中的地域文化,使其深刻表達地方性文化。因此,土特產包裝設計不僅突出當地文化,更要體現對地方性文化、歷史及人文的情感表達。隨著土特產市場競爭激烈,地方性文化表達的土特產包裝設計對于產品競爭至關重要。早期的徽州土特產包裝中,黃山毛峰、貢菊、石耳及文房四寶等長期采取簡單包裝,導致食品安全隱患極大,收藏儲存也存在重大缺陷。市場經濟壓力下,部分土特產企業已經著手改良產品及包裝設計,以期提升商品競爭力。目前的徽州土特產如寧國山核桃,已經采用分袋、分罐以及分盒包裝,口味多樣又便于攜帶,極大程度滿足了消費者需求。以往的銷售模式中,土特產是以旅游產品形式出售,更多注重的是其品本身的地域獨特性,對產品包裝關注不多,但如今網購盛行,并且當今市場發展已經走向世界,面臨國際機遇與挑戰,土特產企業的產品不僅要突破地域性限制,還要充分利用徽州圖形文化來包裝其產品,以迎接國內乃至國際市場挑戰。
自然景觀以地理環境為依托呈現獨特造型,與當地文化相結合散發獨特內涵。黃山著名景點迎客松,以松樹的獨特造型暗喻其迎接八方來客的胸懷及深刻的安徽文化,作為代表性景觀,經常將其圖形用于土特長的包裝設計中。另外,迎客松、飛來石等代表性景點作為圖形設計元素,也常用以表達地方性文化。地域性獨特自然景觀表達著其特有的地方性,可以增加對土特產的認同,同時又加速宣傳。加之,徽州地區人文景觀歷史悠久、形式多樣,是對生活的歷史記錄和文化脈絡的傳承,充分體現著徽州地域文化特色,在視覺欣賞和圖形應用中有著重要價值。徽州特色的馬頭墻,高低錯落、外形獨特,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在形態和色彩視覺方面具有極大欣賞價值。以馬頭墻作為元素圖形的包裝設計,同時也表現了一種地方性人文文化的表達,因而人文景觀正是以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和美學價值而使產品獨樹一幟。最后,當地文化資源在土特產包裝設計中的地方性表達也同樣重要,文人墨客源源不斷,其對于徽州圖形藝術在的研究也較多,徽州文化及徽學研究基礎是研究徽州圖形藝術的基礎,也是了解徽州文化和徽學研究現狀手段。
4.總結
徽州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極具地方特色,濃縮著形式美和意蘊美。徽州文化提煉的徽派圖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傳統,從自然到人文景觀、從民間工藝到科學技術、從造型到視覺特征,設計藝術包羅萬象、千姿百態,美學特征和價值鮮明,展示出獨特地方文化和藝術符號。徽州圖形藝術與其文化有共同歷史,同時也是徽學的重要分支,是徽州人日常生活的高度濃縮與概括,是其藝術思維的精神成果,折射出思想、生活和藝術鑒賞力。提煉和運用徽州文化有助于繼承發展傳統文化,為徽州土特產包裝設計提供豐富素材和手段。消費至上的文化轉向下,商家為吸引消費者眼球,在土特產包裝設計上選擇地域風格的視覺元素作為圖形元素,能夠使得消費者直觀欣賞土特產特色,進行直接購買,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客觀上也成為了傳播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篇5
我體長約有2米,像一條巨大的蜥蜴。(這是自我感受)嘴長,里面長著兩排鋒利的牙齒,像銀子一樣還閃著銀光(是不是有點貪財)。我的背部暗褐色,有的呈深綠或墨綠色。腹部灰色,皮膚上覆蓋著大鱗片。四肢又粗又圓,十分健壯。尾巴特別長,長度超過頭和身體的總和還多。我就好象一個怪物,十分丑陋!沒人理我。
雖然我很丑,但是我很古老,還很“優秀”。
我們爬行動物曾稱霸于中生代,也就是兩億多年前(古老吧!),那時,地球可是我們的天下。后來呢,因為環境的變化,恐龍大哥等許多爬行動物不能適應,而滅絕了,而我們揚子鱷等其它爬行動物卻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我們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征,所以人們稱我們揚子鱷為“活化石”之美名。
雖然我很丑,但是我有一定的重要意義。
我們揚子鱷為我國特產動物。現在,人們研究恐龍時,除了根據恐龍化石以外,也常常以我們揚子鱷等爬行動物去推斷恐龍的生活習性,因為我的祖先和恐龍是好哥們兒嘛!因此,我們對于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的意義。中國已經揚子鱷列為了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殺。為了使我們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中國還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鱷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
篇6
2、長豐草莓。長豐草莓是安徽省特產之一。長豐縣位于合肥市北部,是國家無公害草莓生產示范基地,所產草莓果實色澤鮮艷,體大。
3、烘糕。合肥生產烘糕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始于北宋末年。它的主要特點是香、甜、酥。主要有寸金和白切2種。
4、羽毛扇。羽毛扇是合肥所轄肥西縣水鄉古鎮三河的傳統手工藝品。三河周邊地區有許多“換毛”的人,挑著貨郎擔,搖著撥浪鼓,走村串戶,用糖果百貨、針頭線腦換購鵝毛。鵝毛分白鵝毛、雁鵝毛兩種。
5、火筆畫。火筆畫又稱烙畫、燙畫。古代烙畫起源于西漢,興盛于東漢宮廷。明末清初,火筆畫真正走進民間并流傳開來。其主要是用特制高溫鐵筆,借鑒國畫技法,運用遠近虛實、濃淡相間的方法,烙灼而成。
6、發繡。發繡是合肥的特色產品。以人發或動物長毛代線,具有堅韌光滑,色澤經久不褪的特殊性能。適宜繡制摹線人物,山水和建筑物等,人物一般背景較少。
篇7
安徽美食排行榜前十名
1、三河米餃
三河米餃是源自安徽合肥三河古鎮的一道傳統小吃,米餃的餃皮是使用秈米粉制作的,內餡是用五花肉和各種調料制成,然后油炸至金黃即可,吃起來外酥里嫩,非常美味。
2、徽州毛豆腐
徽州毛豆腐也叫霉豆腐,是安徽徽州一帶的傳統名吃,是將豆腐切塊后發酵,在發酵的過程中會長出很多白毛,然后再將豆腐油煎后紅燒而成,味道十分鮮美可口。
3、黃山燒餅
黃山燒餅是源自安徽省黃山市的傳統特色小吃,是用面粉做皮,用梅干菜、肥肉作餡,經過多道工序烤制而成,剛出爐的黃山燒餅外觀色澤金黃,吃起來香酥可口。
4、宿州SA湯
SA湯是安徽宿州的一種傳統名吃,是將老母雞、豬排等燉好的湯澆在生雞蛋上攪拌而成,湯味入口鮮咸,在冬天食用還能夠驅寒暖胃,還曾受到乾隆皇帝的贊譽。
5、淮南牛肉湯
淮南牛肉湯是源自安徽淮南的特色小吃,如今在全國各地都非常流行,淮南牛肉湯主要是使用黃牛肉、粉絲、千張等制作而成,肉肥湯鮮,味道十分可口。
6、符離集燒雞
符離集燒雞是源自安徽宿州的特色美食,也是徽菜十大經典名菜之一,其選料講究,制作方法精細,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制成,制成后的符離集燒雞色佳味美,肥而不膩。
7、壽縣大救駕
壽縣大救駕是源自安徽淮南壽縣的特色名點,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主要是使用面粉、豬肉、核桃仁、青紅絲等原料制作的,外觀色澤金黃,吃起來酥脆可口。
8、徽州苞蘆馃
徽州苞蘆馃是徽州地區非常流行的一道特色小吃,主要是使用當地特產的山苞蘆為原料制作的,外觀色澤金黃,吃起來十分酥脆,是極佳的佐茶和佐餐食品。
9、蝦籽面
蝦籽面是源自安徽蕪湖的一道傳統小吃,蝦籽采用的是長江中青蝦的籽,再加上手工制作的面和純骨頭熬制的面湯,味道十分鮮美,面條吃起來也十分筋道。
10、績溪撻馃
篇8
壽州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眾多的歷史文化、名勝古跡及民間藝術等都蘊涵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如:遠近聞名的壽州古城墻、八公山豆腐、神奇的安豐塘、壽州大救駕、美味的瓦埠湖銀魚等等,古文化氣息耳濡目染著入園離園來來往往的孩子們。然而,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學活動內容一般只局限于省編教材內容的選擇,造成幼兒對本土情感的缺乏。這樣,一些孩子生活中最為熟悉、最容易誘發孩子感興趣的本土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不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也不能很好地實踐《綱要》中所倡導的“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理念。
一、開發和利用風景點為教育資源——《亮眼看壽州》
壽縣獨具特色的古城墻,歷史悠久,是全國屈指可數的保存完好的城墻之一。城有東、西、南、北四門、東門名為賓陽;南門名為通淝 ;西門名為定湖,北門名為靖淮,四門原都有護門甕城。城墻古樸雄偉、氣勢磅礴,如蒼龍環繞,是安徽省重點保護文物。作為古老歷史的見證,壽州人非常珍愛至今保存完好的城墻。還有連綿起伏的八公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就源于此。還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豐塘是我國最早的人工水庫。這些名勝古跡值得我們教師用心去品讀、去開發、去整合,因地制宜開發和利用。因此,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引導幼兒去了解并欣賞壽縣的名勝古跡,領略家鄉千姿百態的景象。我們通過組織幼兒開展旅游游戲活動,以“我是壽州小導游”為主題的一系列活動,從活動區的環境布置到課程內容的具體安排都進行詳細規劃,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幫助幼兒從小樹立保護環境的道德法紀意識。這些活動,提高了幼兒了解家鄉、熱愛家鄉的意識,也鍛煉了幼兒的聽說能力。
二、開發和利用本地特產為教育資源——《家鄉特產大聚會》
1.開展多種形式的認識了解活動。
我們充分利用家鄉得天獨厚的資源,設計制造出讓幼兒與自然社會親密接觸的活動環境。八公山的豆腐遠近聞名。據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劉安。”劉安常在八公的陪伴下,煉長生不老之靈丹妙藥,不想煉丹不成,反以黃豆、鹽鹵(又有說石膏)做成豆腐,從此,豆腐之法就從八公山下傳播開來,八公山的豆腐也因此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美味。獲得部優獎的壽州傳統名細糕點“大救駕”是我們安徽壽州歷史悠久的美味名點,因為此點心救了趙匡胤而得名。瓦埠湖的銀魚以其光滑透明,潔白如銀而得名。還有我們的淮王魚、壽州粉皮、壽州瓜子、壽州小磨香油、丁家餛飩等等。我們的這些特產是孩子們經常看到、吃到的東西,所以他們對這些特產都熟悉。我們安排一系列的活動幫助幼兒了解家鄉的這些特產,從而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為自己的家鄉而感到自豪!我們還利用活動課讓幼兒了解壽州物產之豐饒,并且帶領幼兒實地參觀有特色的工廠,如走進“八公山泉豆制品廠”,讓幼兒實地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了解豆制品的制作工序,激發幼兒的自豪感。
3.開展豐富多彩的參與制作活動。
我們將壽州的特產——八公山豆腐、丁家餛飩、大救駕等以各種形式展現于班里的各個區域,再讓幼兒自己動手參與制作土特產。讓幼兒多動手動腦,開設了幼兒作品展示區,及時把幼兒的作品進行展覽,布置環境,將壽州文化滲入到我們的環境當中。
三、開發和利用傳統文化為教育資源——《多彩的民俗民風》
1.寓教于樂的民間游戲。
我們將古樸有趣的民間游戲有機地滲透到平時的游戲活動中,作為我們寶貴的教學資源,從而對幼兒進行鄉情教育。我們在創設豐富多彩的游戲環境的基礎上,以傳統民俗民風為藍本,經過篩選和改編,將一些有益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民俗民風移植成園本課程。如壽州的“斗雞”,現在已經變成孩子們很喜歡玩的一個游戲。幼兒的游戲變得豐富了,他們在開闊的院子里熱衷于熱熱鬧鬧的“趕集會”、“滾鐵環”、“翻凳子”、“老鷹捉小雞”等。孩子們在增強體質、愉悅身心的同時,也體驗到父輩們童年的游戲所帶給他們的快樂。
2.優秀豐富的傳統民俗民風。
壽州民間傳說頗豐,結合古跡游覽,教師講述這些淺顯易懂的傳說,適時開展“民間故事會”的比賽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還讓幼兒從中受到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熏陶,感受了家鄉的文化美。如中秋節有賞明月、品月餅的習俗,我們就組織幼兒“中秋話團圓”的聯誼會,讓幼兒了解重鄉情、重親情的風氣;清明時節雨紛紛,游子也回鄉上墳,懷念先人,寄托哀思,還鼓勵幼兒祭掃烈士墓,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等等。這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幼兒繼承和發揚了傳統風俗習慣,也有利于陶冶幼兒的情操,使他們更健康地成長。
四、歷代名人的傳統美德為教育資源——《了不起的壽州人》
篇9
菏澤,古稱曹州,位于山東省西南部,魯蘇豫皖四省交界地帶,東與濟寧市相鄰,東南與江蘇省徐州市、安徽省宿州市接壤,南與河南省商丘市相連,西與河南省開封市、新鄉市毗鄰,北接河南省濮陽市。菏澤原系天然古澤,濟水所匯,菏水所出,連通古濟水、泗水兩大水系,唐更名龍池,清稱夏月湖。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曹州為府,附郭設縣,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澤”,賜名菏澤。是著名的中國牡丹之都、武術之鄉、書畫之鄉、戲曲之鄉、民間藝術之鄉。
特產主要有:菏澤牡丹、菏澤木瓜、曹州耿餅、陳集山藥、魯西南黃牛、青山羊、小尾寒羊、菏澤面塑、巨野彩蛋、魯西斗雞、鄆城刁莊古箏、鄄城魯錦、白柳條編、曹縣蘆筍、青猾皮、東明西瓜、成武大蒜、面粉、蘋果、牡丹籽油等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生姜,本味辣,屬姜科姜屬,為多年生草本宿根草本植物,在我國作為一年生經濟作物栽培,是我國特產的重要蔬菜品種。生姜原產于印度、馬來西亞熱帶多雨森林地區,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晚上不宜吃姜。
生姜在我國栽培早、分布廣,目前已形成許多著名產區,從全國范圍看,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陜西、廣東、江西、浙江、安徽、四川、湖南、湖北等省,其中尤以山東莒縣、安丘、昌邑、沂水等地的鮮大姜最為著名。從世界范圍看,生姜多分布于亞洲,而尤以中國、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為多。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