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牧羊范文
時間:2023-03-14 16:10: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蘇武牧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契訶夫曾寫道:“貝加爾湖異常美麗,難怪西伯利亞人不稱它為湖,而稱之為海。湖水清澈透明,透過水面像透過空氣一樣,一切都歷歷在目。溫柔、碧綠的水色令人賞心悅目,岸上群山連綿,森林覆蓋。”
萬尼亞從船舷摘下一個水桶,把桶拋向湖面,蕩起繩子,小桶一個筋斗扣進湖中,盛滿水后被揪得蹦跳起來。萬尼亞舉著滴滴答答落著水珠的小桶對大家說:“請,喝吧。”
我們說:“就這樣?喝?”
萬尼亞說:“貝加爾湖中心的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非常潔凈。在盛夏,水溫也只有3℃,冰鎮的礦泉水。”
我們一仰脖,咕咚咚喝下去,果真甘美如泉。
船舷邊,萬尼亞說:“很想請教您一個問題,中國人似乎對貝加爾湖有一種特別的情感,這是為什么?”
我說:“你知道我們漢代的蘇武嗎?”
他說:“知道。”萬尼亞手搭涼棚看著天邊,藍色的眸子反映出天空的流云。他說:“你們的蘇武,當年在這里的哪個地方牧過羊呢?”
大地蒼涼,湖水澄澈。看著湖底的水草,會產生一種錯覺,想起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海面像最藍最藍的矢車瓣,在這晶瑩剔透的水底,一定隱藏著另外一個世界。貝加爾湖周邊逶迤的山脈和丘陵,是中國北方部族的主要活動地區。盛夏時分,正是這里最好的季節,在船上還感到沁骨的寒意。一過了9月,嚴寒就奔馳咆哮而來,湖畔降到0℃,山峰和盆地約為-30℃。巨大的氣壓差形成強大的風暴――貝加爾季風,攪得周天寒徹。冬天,更是錐心刺骨的寒冷。當地人說,溫度可達-50℃,走到外面猛吸一口氣,你就變成一個醫學家,對呼吸系統如何分布有了最切身的了解。你知道所有的氣管走向,每一個肺泡都變成冰珠。貝加爾湖面更是整塊巨冰,把萬物間的每一絲暖氣都吸入臟腑,鎮守著無邊無際的銀白。
蘇武是漢朝使節,出使匈奴。匈奴游說蘇武背叛,軟硬兼施都沒有用,就把他流放到北海。單于對蘇武說:“什么時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中原。”
蘇武牧羊的“北海”并非大海,就是我們腳下的這個貝加爾湖。在苦難惡劣的氣候下,蘇武呆了19年,等于兩個加上一個。
我覺得單于十分卑鄙,要殺就殺,說什么公羊產羔!就是兩千年后的今天,有了試管嬰兒、克隆技術,公羊也尚不能生育,實在欺人太甚。蘇武每天拿著使節棒放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棒上的毛都掉光了,蘇武的頭發和胡須也都變白了。19年之后,蘇武才回到漢朝,受到熱烈歡迎。據說蘇武回國后,一直保持著吃羊骨、喝羊肉湯的習慣。不知道是不是這種飲食的好處,使受盡磨難的蘇武活到了八十多歲。
萬尼亞指著一方草木豐美的谷地說:“蘇武可能就曾在那里牧羊。”我說:“蘇武一定在湖邊最高的山上牧羊,懷里抱著公羊,不是為了生仔,而是為了取暖。摩挲著手中的漢節棒,飲雪吞氈,眺望家鄉。”
航行至貝加爾湖深處,萬尼亞很興奮地拿出幾個小戈比,發給一人一枚。我們問:“干什么用呢?”
萬尼亞說:“看我的。”說著,一揚胳膊,把戈比投向幽遠的湖水。他說:“把硬幣交給貝加爾湖,然后許一個愿,不要講出聲,就放在心里。貝加爾湖會聽到的,他會幫助你實現愿望,很靈的。”
我們感謝他的好意,依次把手中的戈比投向貝加爾湖。硬幣劃出一個個美麗的弧線,邊緣如劃割圓木的輪鋸,切開貝加爾水晶般的湖面,緩緩降入。貝加爾湖的水非常清澈,據說可以透視到水下40米深的地方。那枚褐紅色的硬幣在碧綠的水草中悄然飄蕩,襯著堊白色的湖底巖石,宛如就要謝幕的小舞蹈家。
我有一個愿望,貝加爾湖知道。
(摘自《今日文摘》)
[美點賞析]
篇2
2、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并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于。
3、單于知道無論軟的,還是硬的,勸說蘇武投降都沒有希望,但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忍心殺蘇武,又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于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臨行前,單于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么時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中原去。”
4、與他的同伴分開后,蘇武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在這里,單憑個人的能力是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使節棒和一小群羊。蘇武每天拿著這根使節棒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拿著回到自己的國家。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節棒上面的裝飾都掉光了,蘇武的頭發和胡須也都變白了。
篇3
一
新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教育理念,把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作為第一目標,并將這一目標分成兩個層次:學習物理學的知識、方法和通過物理學認識世界。
內能和熱傳遞這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根據分子動理論知識,用類比的方法建立內能的概念。
通過探究活動,認識改變物體內能的途徑,并能區分生活實例中的做功與熱傳遞。
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
了解熱量的概念,能在生活和相關物理活動中正確使用熱量術語。
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內能;通過探究活動,認識改變物體內能的途徑。
難點:根據分子動理論知識,用類比的方法建立內能的概念。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恰當地確立教學目標需要注意以下兩點:(1)教學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學目標的設定受很多因素的制約,如學生情況、教師情況、教學資源的占有量、外界環境限制等,所以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往往不同,即使同一節課,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教學對象的教學目標也往往不同。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
(2)充分挖掘教學中蘊含的精神食糧。教材為教師搭建了活動平臺,教師要通過這個平臺教給學生什么呢?教知識,教方法,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能力、素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因此,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其他教學資源中挖掘相關的教學因子,設定相應的教學目標。例如,摩擦力在初中教學中,難以做更深更廣的挖掘,因此,以知識的掌握、常識的介紹,使之更好地為日常生活服務就成為主要教學目標。再如,“走進分子世界和靜電現象”這些章節,設計了人類對物質結構和空間本質的認識過程,是物質觀、世界觀、科學觀教育的良好素材。而初二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空間概念和哲學基礎,如果教師掌握一些哲學基本理論,就可以將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科學觀的培養設定為教學目標。像內能和熱量這樣比較抽象的物理知識的認知,教材中有大量的素材可以用于培養學生的能力,影響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這是學校教育的根本目標,也是新課程之“新”的根本所在。
二
1.重視體驗過程。
現代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我們教一門科目,不是建造有關這門科目的一個小型現代圖書館,而是使學生親自進行像數學家思考數學,像史學家思考史學那樣,使知識的獲得過程體現出來。認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件產品。”教師教學生,不是要學生把結果記錄下來,而是要使他們參與知識構建的過程,所以,最有效的教學過程是體驗的過程。體驗思維創造的過程,體驗應用實踐的過程,體驗學習的艱辛與喜悅,體驗科學的壯美與神奇。例如:老師這里有一杯水,現在老師將這杯水舉高,讓水從高處流向低處的杯子里,請同學想一想:水從高處流向低處的過程中,具有什么能?你的依據是什么?思考后,學生很容易就得到答案。這是因為對于初中生而言,內能較為抽象,學習起來難度較大。這個問題的設置,可以讓學生回顧有關動能與勢能的知識,并明確什么樣的物體具有動能,什么樣的物體具有勢能,為內能概念的得出做鋪墊,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
2.重視學習科學方法。
良好的方法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新課程讓學生通過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學習過程,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物理模型和數學工具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具體在教學中就是系統和全面地學習物理學的同時,進一步強調物理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例如在學習內能的概念時教師可以運用類比的方法。如設定以下情景: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物體受到重力的作用,被舉高時具有重力勢能。由分子運動理論可知,組成物質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熱運動;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且分子間有間隔。請學生討論:①組成物質的分子是否具有動能?②分子之間是否具有勢能呢?大多數學生很容易理解分子具有動能,隨著交流討論的進行會發現,分子間同樣具有勢能。通過類比的方法,可以降低學習的難度,同時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學生會一致認為分子具有動能,對于是否具有勢能的意見并不一致。當然,此處是學生觀點的闡述,不必要求太高。在學生充分討論、感受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做適當的引導,讓學生進行總結、概括,明確分子間也具有勢能,然后向學生介紹內能的概念。在教學中如果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歸納,乃至創設情境,讓學生親身投入其中經歷科學發現的過程,不僅可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而且可以體驗蘊藏其中的科學美,激發進一步學習物理的興趣,更可以鍛煉創新思維、掌握一種研究方法,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上終身受益。
3.讓物理走向生活,讓生活走向社會。
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從身邊常見的現象和例子說明問題,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實踐意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例如學習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時創設以下情境: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由于熱運動,而具有的動能,以及分子之間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與誰有關?有什么關系?此時分子的動能怎么變?這一過程利用精心設計的提問,引導學生溫故知新,這樣更符合初中學生的思維方式,比教師直接講授,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接下來教師繼續提問:分子動能是內能的一部分,那內能怎么變?也就是說內能和誰有關?有什么關系?這里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讓學生很容易理解溫度對內能的影響。這樣層層設問,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推進過程,能很好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是非常有益的。進一步設問:現在我們來看生活中的現象,一杯熱水放在室溫環境下,過一段時間它的內能怎么變?溫度怎么變?當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放入冰箱速凍,內能和溫度怎樣變化?到最后熱水的內能會不會降低為零呢?為什么?利用生活實例引入知識,使學生有親切感,并且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更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再請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想讓一根鐵絲溫度升高,內能增加,我們都有哪些方法?對于此問題,學生有豐富的生活經驗。這樣的提問既可以引導學生養成善于觀察、思考、交流合作的科學素養,更可以為引出改變物體內能的途徑做好鋪墊。
師:同學們提供了很多做法,這些做法中哪幾個可以歸為一類?你能說出原因嗎?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不難發現,有些實例是通過吸、放熱實現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得出結論。提問的不斷升華,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說出分類的原因,是為了拓展前一問題的深度,并讓學生學會總結分類,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大有益處。最后教師可以請每組選出代表,進行交流展示。通過分享探究的成果,學生能體會到期成功的喜悅。當然錯誤的結論應同樣得到重視,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探索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應不怕挫折,勇于前進。此時,教師通過大屏幕出示問題:請分析下列事例中都是通過什么途徑改變物體內能的?并歸納你是如何快速區分哪些屬于做功,哪些屬于熱傳遞?這兩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對大量生活實例的解釋,達到落實鞏固知識的目的,并通過第二問,引導學生意識到學習過程中應善于歸納總結。這些分析能拉近科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對物理學更有親切感,減少距離感,消除恐懼感,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與效率。
總之,學習物理學的最終目標是通過物理學認識世界,促進學生思想認識上的飛躍。將物理學應用于生活實踐中,是學習物理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白腐菌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木素過氧化物酶;正交試驗
中圖分類號:Q5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1-2305-03
Optimization of Production of Lignin Peroxidase by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WANG Min1,2,WANG Jie2
(1.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053000,Hebei,China;
2.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Hebei,China)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craft of lignin peroxidase by white-rot fugi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was investigated. On the basis of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orthogonal experiment was used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parameters.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al conditions were, the time of culture, 13d; the amount of inoculation, 0.5 mL; solid to liquid ratio, 1∶25(W/V,g∶mL)temperature, 25℃; lip activity, 771 U/mL.
Key words: white-rot fugi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Lignin peroxidase; orthogonal experiment
白腐菌是已知的惟一能在純系培養中有效地將木質素降解為CO2和H2O的一類微生物[1,2],是迄今為止最有效、最主要的木質素降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碳素循環中起著關鍵作用[3]。重要的木素降解酶有3種,木素過氧化物酶(Lignin peroxidase,LiP,EC.1.11.1.7)、錳過氧化物酶(Manganese-dependent peroxidase,MnP,EC.1.11.1.7)和漆酶(Laccase,EC.1.10.3.2)。LiPs是該酶系的主要成分,在木質素降解中起關鍵性作用。大多數白腐菌僅產生2種甚至1種分解木質素的酶[4-6]。木素降解酶不僅降解木質素,而且通過催化自由基鏈式反應,對環境中難降解有機污染物具有高效、廣譜的降解功能。故利用白腐菌處理工業廢水、生物制漿、土壤修復等是目前生物技術應用研究中的熱點課題。對黃孢原毛平革菌分泌胞外酶的條件進行優化,旨在對白腐菌的工業化應用和生物質的高效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甜高粱秸稈,于2008年10月取自河北農業大學標本園,經烘箱干燥后用中藥粉碎機粉碎,過40目篩,備用;黃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購自中國工業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PDA培養基: 去皮馬鈴薯200 g,加水1 000 mL煮沸30 min,濾去馬鈴薯,濾液補足至1 000 mL,葡萄糖20 g,瓊脂15 g,121℃滅菌15 min。主要用于活化菌種;固態發酵培養基:甜高粱秸稈粉20 g,葡萄糖0.4 g,(NH4)2SO4 0.06 g,水40 g,121℃滅菌15 min。
1.2方法
1.2.1不同發酵條件對木質素酶活影響的正交試驗根據單因素試驗,確定最佳水平。進行正交試驗,因素與水平設計見表1。
1.2.2酶活測定粗酶液的制備:在秸稈發酵過程中,每2 d取出2 g發酵樣品,加入緩沖液浸提,30℃水浴振蕩浸提1 h。然后過濾,離心(3 500 r/min,15 min)后取上清液用于酶活測定。
木素過氧化物酶(LiP)活力測定[7]:取0.2 mL藜蘆醇溶液(10 mmol/L),0.4 mL酒石酸緩沖液(250 mmol/L,pH值為3.0)與0.4 mL粗酶液混勻,即得1 mL反應液。于30℃向此反應液中加20 μL H2O2溶液(20 mmol/L)啟動酶促反應,并在310 nm波長下測定反應1 min前后的反應液吸光度變化。一個酶活力單位(U)定義為每分鐘氧化藜蘆醇產生1 μmol藜蘆醛所需的酶量。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發酵時間對酶活性的影響
不同發酵時間對黃孢原毛平革菌產木素酶活的影響見圖1。由圖1可知,發酵時間為14 d時,木素過氧化物酶酶活最高,為672 U/mL。
2.2不同碳源對酶活性的影響
碳源是構成菌體碳架及能量的來源,真菌細胞干重的1/2是由碳組成。碳源在真菌生長過程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白腐菌在降解木素時需要外加碳源,一般為糖類,高碳/低氮有利于木素降解[8]。試驗以不同碳源取代基礎培養基中的葡萄糖,考察它們對木質素酶合成的影響。在初始培養基中分別采用不同碳源(果糖、葡萄糖、蔗糖、乳糖、可溶性淀粉、糊精),測定產酶狀況,發現酶活力隨不同碳源而異,如圖2所示。添加葡萄糖產生木素過氧化物酶的酶活最高,為720 U/mL,因此確定葡萄糖為木素過氧化物酶最佳碳源。
2.3不同氮源對酶活性的影響
在初始培養基中分別采用不同氮源(尿素、碳酸氫銨、草酸銨、檸檬酸三銨、硫酸銨、硝酸銨、磷酸氫二銨、氯化銨),考察氮源對酶活的影響。由圖3可知,在以硝酸銨為氮源的培養物中木素過氧化物酶酶活最高,為722 U/mL。
2.4不同溫度對酶活的影響
微生物的增殖受溫度的影響較大。由圖4可知,在20、25、30℃下,木素過氧化物酶酶活差異較大,以25℃酶活最高。在此溫度下木素過氧化物酶酶活為722 U/mL。
2.5不同接種量對酶活的影響
接種量小會使發酵周期延長;接種量大能促進菌體迅速增殖,但會使培養基黏度增大,影響溶氧,衰老細胞增加,發酵后勁不足,發酵產物產量較小。由圖5可知,最佳接種量為1.0 mL,木素過氧化物酶酶活為696 U/mL。
2.6不同料液比對酶活的影響
固態發酵基質含水量是影響固態發酵的成功與否的關鍵。發酵初期,適當的濕度可以促進孢子的萌發和菌絲體的生長,濕度過大一方面會影響培養基的通透性,不利于散熱和氣體流通;另一方面, 若濕度過大,濕熱滅菌時培養基凝結成塊,菌絲體只能在團狀固體物料的表面生長,不能深入到內部,降低了菌絲體對固體物料的利用率。由圖6可知,物料與水分比例為1∶2.5(W/V,g∶mL,下同)時酶活最高,木素過氧化物酶酶活為699 U/mL。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7正交試驗
表2為正交試驗結果。由表2可知,影響木素過氧化物酶酶活的主次順序為D>B>A>C,即培養溫度>接種量>培養時間>料液比。最佳發酵條件為A2B1C3D2,即培養時間為10 d,接種量為0.5 mL, 料液比為1∶2.5,培養溫度為25℃,在此條件下進行驗證試驗,重復3次,木素過氧化物酶酶活為771 U/mL。
表3是正交試驗的方差分析結果。由表3可知培養時間、接種量、料液比、培養溫度4個因素中只有培養溫度對木素過氧化物酶酶活的影響顯著。
3結論
白腐菌系好氧菌,培養方式對產酶影響非常明顯。在試驗中采用振蕩培養白腐菌的方式,通過正交試驗確定了木素過氧化物酶的最佳培養條件為培養10 d、接種0.5 mL、料液比1∶2.5、培養溫度25℃,酶活可達771 U/mL。
白腐菌是一種能降解木質素的真菌,那么利用木質素類農業廢棄物如各種作物的秸稈作為培養基進行固體發酵,既滿足了白腐菌生長的原始生態環境而有利于其生長,同時又可以對農業廢物進行再利用,這樣不僅降低了大規模生產漆酶的成本,更重要的是減少了農業污染。
參考文獻:
[1] 孫漢鵬. 木腐菌及過氧化物酶在紙漿和煤炭生物處理方面的應用[D]. 濟南:山東大學,2005.
[2] KUMAR R, SINGH S, SINGH O V. Bioconversion of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perspectives [J]. 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2008,35:377-391.
[3] 劉友勛,郜金榮,黃娟. 白腐菌在兩種固體基質上的漆酶產量及同工酶活性比較研究 [J]. 氨基酸和生物資源,2007,29(3):33-35.
[4] ERIKSSON K E, BLANCHETTE R A, ANDER P. Microbial and enzymatic degradation of wood and wood components [M].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1990.
[5] ORTH A B, ROYSE D J, TIEN M. Ubiquity of lignin-degrading peroxidases among various wood-degrading fungi [J]. 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3,59:4017-4023.
[6] HATAKKA A. Lignin-modifying enzymes from selected white-rot fungi: production and role in lignin degradation [J].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1994,13:125-135.
[7] TIEN M, KIRK T K. Lignin peroxidase of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J]. Methods in Enzymology,1988,161(2):238-249.
[8] 阮芳勇. 青霉菌P6產木素過氧化物酶的發酵條件優化[D].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5.
篇5
關鍵詞:無硫木質素 酚醛樹脂 環氧樹脂
木質素是一種含有豐富苯環的天然高聚物,與纖維素、半纖維素融合一起形成植物體的主要結構,而且能將纖維素粘在一起,以支撐的作用來幫助植物生長。一般我們認為木質素是苯丙基單元通過C-0-C鍵或C-C鍵連接形成的交聯網狀的天然酚類高分子化合物,其中植物種類的差異性影響具體的結構,也與分離子有著密切的關系。無硫木質素中含有適度的分子量,而且結構更接近于原本木質素,因此,無硫木質素比含硫木質素具有更加優越的性能。木質素是當今世界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資源,在更多的領域當中被推廣,尤其是以木質素為基礎的合成高分子、合成樹脂等等產品。本文主要闡述了無硫木質素在酚醛樹脂與環氧樹脂中的具體應用。
一、無硫木質素在酚醛樹脂中的應用
酚醛樹脂有酚類與醛類在酸或堿的催化下縮聚,之后在添加助劑形成的高聚物。酚醛樹脂具有這些方面的優勢,機械強度較高、絕緣性較好、耐熱性好等等,并且成本較低,具有很高的加工成型性;尤其在環保推崇的時代,酚醛樹種很少會產生有害氣體,因此,在復合材料、涂料、纖維、膠黏劑等等領域中被廣泛使用。但是,苯酚的源頭石油在逐漸減少,而且價格也隨之上漲,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要積極開發新的材料來進行替代。而木質素分子中含有酚羥基,而且是一定的條件之下能與甲醛發生酚醛反應,這一點引起了科學工作者的研究興趣。
Nihat S C等等利用Alcell木質素替代了苯酚,通過與甲醛的反應制造木質素酚醛樹脂。可以通過兩種合成途徑;一種利用木質素的起重一部分來代替苯酚與甲醛的反應;另外一種需要通過苯酚將木質素進行改性,主要目的是對木質素的反應活性進行提升,然后再與甲醛反應形成合成酚醛樹脂。實驗結果可以看出;無論哪一種合成方法都能制造性能較高的酚醛樹脂,尤其是第二種方法所制造的木質素酚醛樹脂中的游離甲醛濃度低于1%,在高溫150℃下固化的時間少于2h,不僅符合經濟效益,而且符合環保的理念,這是一種性能非常優越的酚醛樹脂產品。
根據衛民《木質素酚醛膠合板黏合劑的研究》資料來看:在堿性條件下,將木質素與甲醛發生羥甲基化,之后與苯酚與甲醛進行縮合,當羥甲基化木質素代替了47.8%的苯酚時,從而制造的膠黏劑壓制三合板剪切強度超越了國家I類板的標準。無硫木質素不僅可以代替苯酚來制造酚醛樹脂之外,還能直接使用與酚醛樹脂進行融合,從而對酚醛樹脂的用量進行合理的控制,符合經濟效益。從Nehez N J. 《Lignin-based friction material》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以有機溶劑萃取木質素與酚醛樹脂進行融合制造的黏結劑,以20:80的比例調制木質素與酚醛樹脂,所實際應用性能能與100%的酚醛樹脂憑美,目前,這個研究成果已經被美國一家公司成功投入工業生產中。
二、無硫木質素在環氧樹脂中的應用
環氧樹脂擁有了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環氧基,并能通過助劑催化下形成三維網狀固化物的化合物。環氧樹脂中包含了環氧基、醚鍵、羥基等等這些活性基團與極性基團,在實際應用中非常廣泛。木質素分子結構中所包含的酚羥基和醇羥基,能進行環氧化反應;尤其是木質素分子結構中還具有芳香環,在這個優勢下所合成的環氧樹脂剛性較高、熱穩定性較高,而且耐溶劑性。最近幾十年,環氧樹脂中關于木質素的應用研究越來越多,而且在不斷的進行創新與探索。
根據Shigeo Hirosea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分析,將醇解木質素與丁二酸酐進行反應生成醇解木質素丁二酸酐衍生物,再將其與乙二醇混合之后作為反應原料,與乙二醇二環氧丙酯在催化劑二甲基芐胺催化下生成醇解木質素環氧樹脂。樣品成形之后,經過熱穩定性的測試,可以得知此類環氧樹脂中溶劑型醇解木質素的含量控制玻璃化溫度,會隨著木質素的含量增多而提升溫度。基于500℃高溫之下,樣品的質量損失會隨著含量的增多而逐漸縮小被損壞的程度。由此可見,多苯環剛性結構是溶劑型醇解木質素獨有的特征,在環氧樹脂改聯的過程中具有“硬段”結構的作用,因此,會隨著含量的增多直接影響到產物玻璃花溫度與熱穩定性的提升。
根據陳為健《木質素基聚酯型環氧樹脂的制備及表征》的研究分析,以高沸醇提取木質素為原料合成聚酯型木質素基環氧樹脂。首先,在乙二醇中放入高沸醇木質素,所形成的混合物再與順丁烯二酸酐進行反應,形成ALPA,也就是酯-羧酸衍生物的混合物。將此混合物再與乙二醇二縮水甘油醚進行反應,最終可以形成聚酯性木質素基環氧樹脂。這種粘稠液體是棕褐色,常規的固化體系可以將此物體進行固化。研究結果指出:環氧樹脂的環氧值以及固化物黏結剪切強度與ALPA的含量有密切的關系,當ALPA木質素含量增多,會降低環氧樹脂的環氧值,而固化物的黏結剪切強度出現的情況是增大的之后再減小。因此,從研究結果與實際應用綜合分析,ALPA木質素的最佳質量分數為50%左右時,黏結強度最大可達到10.8MPA。所以ALPA的含量增加就能提升木質素環氧樹脂的玻璃化轉變溫度與熱分解溫度。
參考文獻
[1]衛民. 木質素酚醛膠合板黏合劑的研究[C]. 第四屆全國林產化學學術會議論文集, 1989: 17-21.
篇6
建元二年(前139),張騫受命率眾100余人,出使大月氏。當時漢武帝聽說大月氏有報復匈奴之志,于是遣使前往,希望能夠形成合力夾擊匈奴的軍事聯盟。張騫西行途中遭遇匈奴人,被長期拘禁,10年左右才得以逃脫。他繼續履行使命,西越蔥嶺,行至大宛,抵達已經定居在今烏茲別克斯坦阿姆河北岸的大月氏。然而大月氏因新居地富饒平安,無意東向與匈奴進行復仇戰爭。張騫只得東返,在歸途中又被匈奴俘獲,扣留一年多,乘匈奴內亂,方于元朔三年(前126)回到長安。張騫出行時隨從百余人,13年后,只有兩人得以生還。他親身行歷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諸國,又對附近五六個大國的國情細心調查了解,回長安后將有關信息向漢武帝作了匯報。張騫的西域之行,以前后13年的艱難困苦為代價,使中原人得到了前所未聞的豐富的關于西域的知識,同時使漢王朝的聲威和漢文化的影響傳播到了當時中原人世界觀中的西極之地。雖然不能說在張騫之前中土與西域沒有交往,然而他作為以中原大一統王朝官方使者的身份開拓域外交通通路的第一人,對于中西交通發展的功績,確實有“鑿空”的意義。
漢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張騫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因為了解地理情勢,熟悉水草資源,他以行軍向導的身份,為遠征軍的勝利提供了交通方面的重要保障。加之此前有遠使絕國之功,張騫被封為博望侯。張騫又以對西域地區地理人文的熟悉,建議漢武帝聯合主要活動地域在今伊犁河流域的烏孫。漢武帝于是拜張騫為中郎將,率300人出使烏孫。張騫的副使還曾經前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又獻馬報謝,后來終于與漢通婚,一起進軍擊破匈奴。漢軍擊破匈奴,打通河西通道之后,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張騫再次奉使西行,試圖招引烏孫東歸。這一目的雖然沒有實現,但是通過此行,加強了漢王朝和西域各國之間的聯系。
由于張騫的努力,西域與漢帝國建立了正式的聯系。此后,漢與西域的通使往來十分頻繁,民間商貿也得到發展。張騫在西域地區享有很高的威望。后來的漢使,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西域地區50國接受漢帝國的封贈,佩帶漢家印綬的侯王和官員多至376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賓、烏弋等絕遠之國也有使者頻繁往來,據說一時諸國“莫不獻方奇,納愛質”(《后漢書·西域傳》),于是“異物內流則國用饒”(《鹽鐵論·力耕》)。傳說許多西域物產,如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都是由張騫傳入中土,這樣的說法未必完全符合史實,但是張騫對正式開通絲綢之路的首功,卻是不能磨滅的。
張騫在中亞的大夏時,曾經見到邛竹杖和蜀布,得知巴蜀有西南通往身毐的道路。“身毐”是?《鵲墓乓朊:何淶鄹菡庖環⑾鄭髟?(前122)派使者從巴蜀啟行,試圖由此實現和西域的交通。于是,漢王朝和當時稱作“西南夷”的西南地區滇、夜郎等部族的文化聯系逐漸密切起來。這條道路,有人稱之為“西南絲綢之路”。
另一位可以與張騫比列的人物,即同樣以“奉使”成就盛名的蘇武,被匈奴拘禁19年,直到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方才回到漢地。蘇武不為威脅利誘所動,甚至“引佩刀自刺”,至死不降匈奴。最艱難時,曾經以雪和氈毛充饑。他壯年出使,歸漢時“須發盡白”。蘇武的典型事跡,即所謂“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班固認為他是實踐孔子提出的“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原則的典范(《漢書·蘇武傳》)。在漢宣帝時,蘇武已經成為圖畫形貌于麒麟閣的11位名臣之一。
篇7
2、順手牽羊:順:方便。指順手把羊牽走。比喻順便利用可乘之機施展手法或手腕;
3、餓虎撲羊:像饑餓的老虎撲向食物一樣。比喻動作猛烈而迅速;
4、蘇武牧羊:蘇武:漢朝時人。蘇武寧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篇8
按照西周時期的禮儀制度規定,凡諸侯國國君因種種原因不能親自前往國都朝覲天子,或不能前往他國會見其國君時,可以委派自己手下的卿大夫代為覲見天子或會見國君。這在禮儀制度中被稱為“聘”,即為古代國與國之間遣使訪問時的禮節。而奉諸侯之命代為行使職權者,則稱為“使臣”。
古代,凡使臣奉命出使他國時,除遵照禮儀制度的規定,一般要攜帶玉、帛及本地土特產,作為進獻或贈送的“禮物”外,通常還要攜帶照、引、牒、符、節等文書、信物作為證明自己身份的憑證。其中,“節”則是一種比較特殊而且重要的信物,也是一種禮制器物。凡委派使臣出使,在臨行前要由國君親自授予其節,以示其代表自己行使權力。使臣則一路持節而行,以示自己負有使命。節與使臣因此緊密聯系在一起,故后世合稱為“使節”。
在西周時期,對各諸侯國使用“節”亦有規定。據《周禮?地官?掌節》記載:“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以英蕩輔之。”英蕩是用于盛放符或節的匣子,上繪彩色花紋。由于沒有實物流傳下來,《周禮》記載的當時使用的這些節,今天只能通過文字的描述,想象和推測它們的形制。
這一制度,在以后的歷史上繼續沿用。漢代與周邊民族交往,派遣使臣出使時,皆由皇帝親自授予使臣節,作為代表皇帝和國家的象征性意義。據《后漢書?百官志》中的《漢官儀》記載節“以竹為之,柄長八尺,以牦牛尾為其吒,三重。”即漢代的節是一根長約1.8米竹竿。一端束有用牦牛尾巴尖上的毛扎成的三重旄。在出土的漢畫像磚石上,就能見到節的形象。在漢畫像磚石上,有一些描繪使節出行的畫面。其中,有些是使節自己手持節,有些則是由隨行的官吏持節緊隨。
漢武帝時,為聯合西域各國共同抗擊匈奴,曾派遣張騫先后兩次出使西域。在前往西域的途中,張騫持節而行。即使在被匈奴俘獲后,仍不失“漢節”,即始終沒有丟棄漢武帝授予的節,以此表示自己不辱使命和對漢廷的忠貞不渝。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尤為崇尚高風亮節,十分重視自己的品德情操,自尊、自愛。即以“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精神,作為立人之本。即使是身處逆境、困境,甚至絕境,仍自強、自立,不甘墮落,不愿卑顏獻媚,不求茍且偷生。在中國歷史上,就流傳下許多這方面的感人故事。其中,“蘇武牧羊”更是令人感動。
就在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之時。西漢王朝與匈奴再度爆發更大規模的戰爭。盡管雙方曾互派使臣,欲與對方議和,但由于積怨甚深,雙方議和的使臣均被對方作為人質扣留,致使議和難以實現。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單于且侯因戰場上屢遭敗績。遂向西漢朝廷表示結好,并主動釋放了扣留的西漢使臣。漢武帝因此也下令釋放被拘留的匈奴使臣,并委派中郎將蘇武等率百余人護送他們返回匈奴。臨行前,漢武帝親自將節授予蘇武。
蘇武奉命偕同副使張勝、隨員常惠等護送匈奴使臣平安抵達匈奴駐地。但當完成使命,正準備返回西漢時,不料張勝與匈奴貴族、漢軍降將衛律等人密謀,準備劫持單于之母歸漢以邀功。事泄,且侯單于勃然大怒,欲盡誅漢朝使臣。后經其手下勸說,遂決定脅迫漢使歸降匈奴。蘇武認為:“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為了能使蘇武歸降,且輥侯單于軟硬兼施,但均被他斷然拒絕,于是又令衛律勸降。衛律告訴蘇武:“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草野,讖復知之!”蘇武亦絲毫不為之動心,
蘇武即使是被囚禁在大窖之中,斷絕了糧食,他依然日夜思歸漢朝,靠著吃雪和氈毛,拒不投降,頑強地活下來。且侯單于見不能降服蘇武;又將他梳放到荒虎人煙的北海(今貝船爾湖),讓他放牧一群公葦。并聲稱只有等到這群羊產下羊羔。才能釋放他。蘇武深知單于的用意,也清楚自己歸漢避遙無期,但他毫不氣餒,更沒有絕望。
蘇武來到北海,沒有糧食,就挖鼠洞,吃洞內的草籽度日。惡劣的環境和艱苦的生活,也絲毫沒有動搖蘇武的意志和決心。每天他都“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漢書?李廣蘇建傳》附《蘇武傳》)盡管日久天長,節上的旄全部脫落,蘇武仍終日不離手,以此表明自己歸漢的決心,表示對漢朝始終不渝的忠貞之情。
篇9
漢武帝天漢元年,漢武帝派遣蘇武以中郎將的官銜,出使匈奴。不料,蘇武的副使張勝參與??跤氤に?莩D狽蔥倥?氖錄?P倥?醯ビ詿笈???坪撼?拐咚瘴淙綺煌督稻桶閹?鋇簟K瘴湮?宋?ぷ婀?淖鷓希?皇芐倥?奈耆瑁??擔?ldquo;我屈服了使者的身份,玷污了使命,雖然活著,有什么面目會漢朝呢?”說著拿起佩刀自殺,經過搶救,幸免于死。他不屈的性格使單于十分敬佩,早晚都派人來問候蘇武,而把張勝關進了監獄。
單于派將李陵到北海勸說蘇武投降。李陵厚臉地說:“單于誠心誠意等待您歸順,看來永遠不會讓您回大漢的了,白白地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受罪,有誰知道您對朝廷的忠義呢?”蘇武堅定的說:“平時我希望為朝廷拋頭顱,灑熱血,如今有了舍身報效的機會,就是挨刀斧,下湯鍋,也心甘情愿。”
漢昭帝即位幾年以后,匈奴同漢朝和好通婚,單于才允許蘇武回國。蘇武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初出使時正當壯年,等回到漢朝,胡須頭發全發白了。
篇10
在學生知情意行過程中,明理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是導行的必要前提,也是思品課教學重點和難點所在。
1.用投影燈片縮短時空距離
七冊《堅持民族氣節》?中所講蘇武牧羊的故事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用投影片可縮短時空距離,深入淺出,配合第二自然段文字設計一框燈片,漢武帝派出蘇武出使匈奴,親手交他一根“使節”,使學生認識到蘇武此行任重道遠。教學第三自然段時,設計一框抽拉活動片,內容是蘇武被單于用種種手段逼迫他投降,蘇武嚴辭拒絕,再抽拉單于一怒之下命人把蘇武拋進地窖,用饑餓和寒冷折磨他。畫中蘇武形銷骨立,連眉毛上都結了冰,奄奄一息,但他還是沒屈服,這就是民族氣節。而后抽拉蘇武被流放到荒無人煙的北海邊牧羊的情景,配上悲壯的《命運交響曲》進行感情朗讀訓練,深入理解蘇武如何堅持自己的民族氣節。在分析第五自然段時,映出第三框燈片:十九年后,須發皆白的蘇武回朝,長安百姓涌上街頭,歡迎這位光榮的使者。蘇武之所以受到萬民敬仰是因為他堅持了民族氣節,這種愛國精神,我們后人應好好學習并發揚光大。
2.用投影片化抽象為形象
抽象的事物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在腦子里沒有映象,當然進行的一系列明理的思維活動也很難活躍,因此,有必要借助電教媒體化抽象為形象。
七冊《珍惜時間》一課教學重點是“為什么要珍惜時間?怎樣珍惜時間?”
而“時間”這個概念對中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因此,理解這個概念成為本課教學難點之一。利用投影打出字幕,朗誦錄音同步進行,學生興趣盎然,“世界上哪樣東西是最長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廣大的;最不受人重視,又是最令人惋惜的?沒有它,什么事也做不成。”
學生一番爭論之后,得出謎底:“時間”。抓住這個時機,演示一框抽拉投影片:在一分鐘的時間里,工人能生產8.26噸鋼;一臺采摘機可摘西紅柿69公斤;彩電生產線可組裝一臺半彩色電視機……這樣使學生對時間的概念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強化了對時間的理解。
三、運用電教手段作結,提高學生道德辨析能力,強化主題,導之以行
人們的認識規律是感性理性實踐,這樣才能把學到的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運用電教媒體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冊《先人后己》一課學完后,把課后第二題制成有圖的投影片,附加字幕,討論該怎么辦?一框為春游回來,大家都累了,車上座位少,應當克服困難,把座位讓給別人。另一框為“六一”兒童節影展,班里發票時好票不多,主動要一些不太好的票。此項道德識別練習做完,再讓學生舉一些生活實際的例子,指導學生樹立先人后己的正確思想,并能夠在生活中加以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