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英語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09:13: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小學英語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從根本上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量
研究表明,一名優秀的教師最出色的并不是傳授知識的技能,而是對學生的引導技能。優秀教師并不主張對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希望經過引導能夠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學習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從根本上說,要提高小學英語的教學質量,教師必要的措施是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學習。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只有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活動中發揮其主體地位,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而促進興趣教學與小學英語結合首先能夠獲得的意義正是從根本上提高小學英語的教學質量。學生擁有了學習興趣,就能主動地配合教學工作,能夠引導學生自發學習英語,這就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根本。
(二)引導學生自我學習在興趣中增加積累
促進興趣教學與小學英語結合的另一大意義就在于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英語是一門語言,其性質已經決定了要真正學好這門學科需要學生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完全不夠的。利用興趣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和積極性,能夠促使學生在課外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在課外能夠利用互聯網、音像、視頻等提高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此外,英語學科學習的一大重點在于積累。一旦學生對英語擁有了足夠的興趣,就會主動地閱讀英語小說、聽英文歌曲、看英語電影。在娛樂過程中,學生對英語詞匯、語句的積累也在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語感正在形成,這是對小學英語教學質量的一種提升。
二、如何促進趣味教學與小學英語的結合
(一)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性
從小學生的心理特性而言,其心理和生理都還處于成長階段,興趣愛好較為幼稚。因此,教師首先能夠做的就是利用充滿趣味的元素來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安排興趣教學活動,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英語的卡通電影。觀影的時間可以定為十分鐘左右,其目的是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對英語產生興趣。此外,引導學生吟唱英語兒歌也成為小學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興趣的有力手段。教師可以教會學生唱英語兒歌,讓學生在唱歌的同時對英語產生興趣,對學習英語產生興趣。
(二)提出具有討論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交流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進行積極的討論和交流,在師生和同學之間的互動中讓學生感受到快樂和趣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形式。例如,在小學三年級Unit4《weloveanimals》這一節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提出問題“whatanimalsdoyoulike,andwhy?”“whatanimalsdoesyourfriendslike,andwhy?”根據這樣的問題,學生在小組之間使用英語進行討論與交流。在此過程中,學生將喜愛的動物以及原因分享給同學,同時接受同學的意見。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對動物的喜愛,同時獲得足夠的樂趣,也就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對英語的興趣。
(三)利用游戲教學促進趣味教學與小學英語的結合
最后,游戲教學法也是一種促進趣味教學與小學英語結合的有效手段。特別是針對小學中低年級的學生,這種教學方法更能起到作用。例如,教師可以將顏色一類的單詞制作成小卡片貼在學生的身上,如yellow、green、blue等等。此時,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自己身上所貼單詞的屬性找到自己的小伙伴。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說出自己所代表單詞的性質、在生活中的表現,以及自身的優點。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和交流,對各種單詞進行整理。在游戲過程中,學生不僅僅對單詞有了進一步的學習,還促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通過這樣的過程,教師打破了傳統的詞匯教學模式,以游戲教學這種生動的形式鞏固小學英語的詞匯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并不會讓學生感覺枯燥,反而讓學生能夠在游戲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和趣味。
三、結語
篇2
摘要: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創設情境、展現情景
多媒體集形、聲、光、色于一體,能夠有效地渲染氣氛,創設情景,其優勢主要表現在資源多樣性、內容生動性,學習過程的互動性等。我們要充分發揮這些優勢,把多媒體作為認知工具,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創造思維能力,同時利用多媒體有效地輔助英語教學。
一、利用多媒體組織課堂教學
教師是否能組織學生的集中注重是教學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堂英語課有一個好的課堂組織教學,將對整堂課的英語教學起到十分重要的功能。一般在英語課前的2-3分鐘,我就開始放錄音,讓學生跟著錄音唱一些簡單易學、節奏鮮明的兒童歌曲或是朗誦一些瑯瑯上口的英語小詩,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入學習英語的良好境界。抓住這一時機,我又在開始上課時的5分鐘之內,對學生進行語音練習,充分利用錄音設備,多聽標準的語音,讓學生在語音的學習中,感知語音的美麗、語調的自然流暢,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喜好。
二、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求異、洞察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喜好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直觀教學多優于一般的講解,利用生動、形象的電化教學手段進行聽、說練習很輕易,使學生產生新奇感,使學生能夠集中注重力,而且形象的電化教育又創設了一定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可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如摘要:在新授bed,lamp,dresser等詞時,把這些單詞所表達的事物制成多媒體課件。當屏幕上出現了形象逼真、色彩鮮艷的畫面時,學生的注重力馬上集中到了屏幕上。這時,我就趁機教學What’sthis?It’sabed.反復幾次,學生不僅把握了單詞拼讀,理解了詞義,還把握了What’s…?It’s…的句型。
在教學打招呼用語時,用自制課件,將孩子們喜愛的卡通貓制成小動畫,并擬人化,加以配音。小貓的卡通形象深受孩子們的歡迎,動畫一播放,小貓的頑皮和可愛馬上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只見小貓邊做鬼臉邊說摘要:“Hi!大家好!我是cat!想和我交朋友嗎?那就先記住我的名字吧,cat!”小貓一說完,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練習起來,很快就記住了cat這個單詞。這時教師適時點撥摘要:“想和小貓交朋友嗎?那你必須要有禮貌地和它打招呼,這樣小貓才會興奮,才愿意和你交朋友。誰想先和cat交朋友啊?”孩子們都舉起了小手,爭著打招呼。每說對一個,小貓就會給他獎勵,翹起它的大拇指,說“Hello!你真棒!”或“Hi!Good!”聽著小貓的夸獎,孩子們的興致更高了,說得就更起勁了。接著,我又讓善表演的學生模擬小貓和大家打招呼并用實物投影放映到電視中,孩子們從大屏幕上看到自己很興奮,都努力地表演,教學氣氛非常活躍,學習喜好不斷高漲,在很輕松、自然的環境中復習、運用了所學知識,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用多媒體圖像刺激和豐富學生的想象
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物影響下,在頭腦中對記憶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新形象的過程。再造形象能形象地理解自己不曾感知或無法直接感知的事物,因此,利多媒體課件這一刺激物激發學生的再造形象,有利于學生深化熟悉生疏及抽象的事物,故事書中的“TheLonelyLion”借助課件展示猴子的活潑狡黠、獅子被困籠中的無奈和無助以及重返森林后的喜悅,再造想象了故事發生時的情境,心得獅子向往自由的情感。得當使用多媒體課件,在視覺和聽覺交織的立體空間,能促使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豐富想象的內容,暢談內心的感受,從而更快更好地投入新的學習過程。如摘要:在教學“TheFarm”一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美麗的田園風光,使學生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讓學生在美麗的畫面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新知識,學會cow,duck,farm,field等單詞及句型,加深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通過對一幅幅彩色畫面的再造想象,學習由抽象到具體,由枯燥到形象直觀,同時激發了學生對美的事物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四、利用多媒體展現情景,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說”是聽、說、讀、寫四項語言基本技能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交際方式,是語言能力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我國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而作為基礎的小學英語其口語在此尤顯重要。
運用先進的現代化教育設備,根據教材內容進行巧妙的多媒體設計,可提高課堂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小學英語第二冊第七課,課前,我播放了這節課所學有關食物的歌曲《It’stimeforlunch》來渲染氣氛,營造學習英語的氛圍,以便學生能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并用微機播放剪輯好的對話,進行播放回顧和潤色,在此期間,根據實際需要對本課對話情景進行部分消音或全部消音處理,以便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自由配音,更好地進行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學是為了用,在課結束之前,我又將卡通人物和食物用投影放映并展示給大家進行現場交際活動。給學生提供練習材料,讓情景的設置配合情景活動,為學生提供想像空間,創造進一步理解語言的條件,將所學知識變為己用,講出來,讓他們有開口的欲望,并真正說出口,進行語言交際,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形成流暢的語流和悅耳的語感。
通過實踐,我認為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有利于突破教學中的難點、重點,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以達到提高英語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和文獻
顧佩雅、曹嶺嵐、許可.《漫游Internet英語世界》
篇3
從根本上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是要引導學生打破傳統思維的局限,充分解放思維。由此可以看出,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保證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要讓學生能夠大膽地思考、敘述和討論。而這些工作的開展統統都是建立在輕松教學基礎之上的,也只有在如此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才能夠得到解放。一位嚴厲、死板的教師,往往對課堂紀律要求較為嚴格,教學氣氛也相對壓抑。在這種氛圍中,學生對教師、對課堂會有一定的畏懼感,這就使得學生不敢思考、不敢表達自己新奇的觀點,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一種親切的態度。例如,在回答問題時,學生如果出現了緊張、畏懼的情緒,教師可以使用“takeiteasy”“don’tworry”等話語讓學生放松心情,專心回答問題。其次,教師可以使用游戲教學或者幽默的教學方式營造輕松的氣氛。例如,在學習動物類的詞匯時,教師可以使用“dog、dog汪汪汪,cat、cat喵喵喵”這一類幽默童趣的語言來打破壓抑的氣氛,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有趣,以此營造輕松的氣氛。再次,教師要學會賞識學生、尊重學生。英語教學中有些問題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有的會和教師設想的有較大出入并富有創造性。這時候,教師就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思維,表揚和肯定他們的回答,以賞識的目光去欣賞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充滿無窮的前進動力。
二、引導學生進行大膽思考
在輕松的教學氛圍中,教師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大膽思考,鼓勵學生在課堂中盡情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不是將其隱藏在心中。經過教師不斷地引導,學生就會逐步形成多角度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而這正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例如,在小學英語五年級unit5MyNewRoom這一課結束后,教師可以提問:“howdoyoudesignyournewroom?”這個問題顯然具有充分的開放性,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大膽思考。針對這個提問,在輕松的教學氣氛中學生開始思考,并且在教師親切的鼓勵下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此時,教師針對學生合理的想法和觀點,要面帶微笑地用“That’sgreat”“It’sgood”等正面肯定的話來進行評價。針對學生的新奇觀點,教師不能加以責問,而應該對學生的大膽想象首先予以肯定,而后針對學生的具體答案再進行合理引導。例如,教師可以說:“Oh,yourdesignissoperfect,butitneedyoustudyhardtogetit.”教師的這種態度不僅肯定了學生的新奇想法,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觀點在目前還難以實現,需要不斷努力。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教師的態度和評價是非常重要的。經過教師正確的引導和評價,學生才會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大膽地進行創新。
三、通過讓學生合作交流來進行創新教育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學習,讓他們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受年齡與生活經驗的局限,小學生的思維不像成人那樣寬泛,意識領域也比較狹窄。在和其他學生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每個學生的思維都會受到有益的啟發,進而能夠將其他學生的思維方式內化成自己的感受,促進自身創新能力的形成與提高。同時,小學英語教材也擁有豐富的素材,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例如,在InANaturePark這一單元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自然公園中會有哪些動物和植物。這個問題就能夠輕松地引發學生的交流,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只是在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也在傾聽其他同學的看法,能夠學習到其他同學的思維角度,這對于創新教育將會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四、結語
篇4
音標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集中兩周的音標教學之后,學生對音標有了初步的認識。一部分學生基本能根據音標讀出單詞,但是大多數學生對5個元音字母的開閉音節,r音節及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律仍感覺量多、無所適從。所以,我根據教材的安排,在每一單元都會有一節課,針對某個規律進行強化鞏固。
2.反復練習,驗證規律
七年級的音標練習主要是兩個題型,根據中小學英語音標寫單詞和單詞辨音。其中單詞辨音是學生錯誤率非常高的題型。它要求學生在ABCD四個選項中選出相同字母或相同字母組合發音不同的那個選項。在練習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驗證,學生會發現一定的識記規律,可以輕松做對題目,提高答題的正確率,獲得成就感,對單詞辨音題型的恐懼感也逐漸降低了。
3.歸納總結,完善規律
通過近一個學期的學習,在學生基本掌握常見的發音規律的時候,我會逐步在單詞辨音練習中增加特殊情況的單詞加以混淆,在練習中讓學生意識到,在音標學習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特殊情況存在。面對特殊情況,不要急也不要慌。在做題的過程中可以采取排除法、反復讀準發音等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堅信,特殊情況只是少數,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歸納總結來完善規律。例如,有關r音節,我們會讓學生記住一般規律:ar/a:/,or/蘅:/,er,ir,ur/廾:/。但是在這一階段我會在練習中加入r音節前是w的單詞,如war,work,world以及teacher,doctor,her等單詞。然后完善規律如下:ar/a:/,or/蘅:/,er,ir,ur/廾:/,加w改讀下一種發音,er,or表示發短音,her除外。
4.成果展示
篇5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氣氛
活躍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真正做到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如何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呢?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課堂教學開始時
上課開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唱唱歌,背背詩,這樣,不僅讓學生從課間的活動中進入學習狀態,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新課的學習作好鋪墊。如果是借班上課,可以和學生課前談話,如問學生“你貴姓”“老師想和你做朋友”“你吃過飯了嗎?”等一些輕松活潑的話題,這樣便能在極短時間內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為新授課作情感鋪墊。
二、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活動課。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課,塑造教師親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中,充滿微笑地去授課,這是一種簡單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這種微笑是發自內心的,是對學生的一種關愛,是一種與學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種矯揉造作、虛假的表情。學生在洋溢著微笑的課堂中,會感到教師的可親可敬。現在有些教師在授課時,總是板著面孔,處處想著在學生中樹立威嚴感,這就在無形中就扼殺學生對你的親切感。那樣的話,試問,學生還愿意和你交流問題嗎?其實,教師的威嚴不是建立在嚴厲的表情基礎上的,而是來自于你的學問和修養。微笑著面對學生,其實是一種自信,一種認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學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說教,往往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征服學生,而運用一種外來的壓力去迫使學生去做,我想,這有時似乎會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語文教師要想使學生在一種歡悅、暢快的課堂氣氛中去追求知識,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滿這種情緒,用自己歡悅的情緒去感染學生。
四、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情趣和學習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和要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變得靈活多樣,徹底改變了過去單凋死板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有機結合,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教學《黃山》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真實地感受黃山的美景。教師可以尋找一些黃山的圖片,再配上適合的背影音樂,制作成幻燈片,從而讓學生真實、生動地感受黃山的美。通過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感染學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動生動有趣,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愛好,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習,愛上語文,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生情趣和學習興趣。
五、創設懸念引發課堂氣氛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不愿活躍課堂氣氛,也不知怎樣活躍課堂氣氛,惟恐一發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輸式的教育,學生在聽話的聽教師講課,整節課下來,教師講得多,學生說得少。課堂上教師在唱獨角戲,下面的學生靜如一潭死水,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導致了教與學被割裂開,處于對立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建立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帶有挑戰意味的,懸念式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潑起來。學生在懸念下產生認知矛盾,對疑問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覺地去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大膽發言,組織討論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六、要提高教師本身的教學藝術
教學藝術是教師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創造能力的綜合表現,它主要表現在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把握和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在影響語文課堂氣氛的諸因素中,教師的教學藝術是一個重要因素,教師首先應從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應積極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同時,教師要善于用自己的態度、語言和技巧創設一種寬松、和諧和進取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狀態,此時,教師也不需擔心教學效果如何。
在語文教學活動,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好學上進、互助互愛的集體氣氛。創設課堂氣氛的方式、途徑多種多樣,教師要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因素,靈活地采取適合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
參考文獻:
[1] 王洛倩.創設良好的英語氛圍,提高學習興趣[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02)
[2] 顏移秧.職專思想政治課新課導入淺析[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06)
[3] 錢霞.注意各個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09,(05)
篇6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教學應用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它在促進小學語文教師思想和觀念的轉變、引發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更新、形成師生關系的新轉化等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是其他教學手段所無法替代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這一教學手段,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創設良好的環境,使語文教學真正能成為學生增長知識的場所,并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對于學生來說,是對于知識的學習欲望,是他們內心探求知識的強烈心理愿望。教師一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學生就會改變被動的學習方式,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的奧妙,甚至會達到樂此不疲的境界。試想,連教師所教授的內容都不感興趣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何而來。語文課程是一門工具性的課程,它不僅僅是在語文課上有用,而且貫穿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它是一門開放性的課程,而且充滿了不同的色彩。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這一教學工具,將語文課程所蘊含的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展示給學生。這樣,學生才能更好的感受語文課程的魅力所在。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教師在教學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更好地推進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如在教學《滴水穿石的啟示》一課時,小學生沒有親眼見過水滴石穿景象,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課文的內容,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水滴石穿的圖片。當學生看著神奇的畫面時,仿佛自己已經身臨其境了,學習的情緒自然比較高昂,這樣,圖片將陌生的景觀和小學生的距離拉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激發出來了。
二、利用信息技術動畫的特點,突破教學難點
語文的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求教師緊扣教材重點和難點開展,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給我們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將抽象概括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的、具體的、可感的東西,使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起緊密的聯系。化抽象為形象,化概括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化難為易,逐步解決問題。對于大部分小學課文來說,教師可將其剪輯影視片段并配以的解說作為課前的導入。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通過動畫再現課文當時的情景。如在教學《生命的壯歌〈蟻國英雄〉》一課時,教師可以借用FLASH動畫的形式再現火燒螞蟻的情景。當學生看到大屏幕上出現了蟻團被火包圍的千鈞一發時,孩子的情緒完全被調動起來了,有的眼里含著淚花,有的喃喃自語:“可憐的螞蟻要葬身火海了”,還有的表情凝重,似乎自己就是那只被火燒的螞蟻。這時,教師再讓學生去體會螞蟻的處境,以及它身處逆境不放棄的那份勇敢、機智、團結的精神時,就顯得容易得多,這個效果是單純的文字教學所達不到的。借助信息技術,使教學中的難點得到突破,學生學起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三、利用信息技術營造情境,使學生賞其“景”,悟其“情”
古詩以它的對仗、節奏感深受學生的喜愛,讀著朗朗上口,理解意思也較容易。由于它字少,沒有許多的描述景色,表達情感的語句,所以讓學生想象其情景,感悟作者表達的感情就常由教師的語言表達所代勞。所以,在學習古詩時,常常是學生被動地聽,教師主動地灌輸,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那么,怎樣才能實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呢?我建議語文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有利手段,營造恰當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自賞、自悟。如教學《泊船瓜洲》一詩時,詩中有山、有水、有春風、有綠地、有明月、有詩人,這一系列的事物構成了一幅畫面。教師可以在教學“悟情”這一環節時,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先利用信息技術展示春天江南的美麗景色,將學生帶上停靠岸邊的小船上。再配以舒緩、低調的音樂,讓學生在思鄉之音中,看一看遠山,瞧一瞧春風吹綠的江南岸,望一望頭頂的明月,再思一思心中的家鄉。在這樣的美景中,自己卻遠離家鄉,月兒高掛天空,可月下我孤單一人。明月啊!你什么時候能帶著我回到自已的家鄉呢?這樣,學生入境入情,自然會領悟到詩人想要表達的孤獨與思鄉之情。同時,這樣的教學方式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教師或者學生朗誦詩歌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詩歌配上音樂及相應的圖片,因為音樂與圖片都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在音樂與賞析圖片中朗誦,不需要教師再講“要有感情!讀出感情”等類似的教學語言了。學生會自然而然地被感染出是詩歌所需要感情來的。這樣的教學方式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商。 這種方法在學習《長相思》、《秋思》、《十里長街送總理》等文章時都能得到較好的運用。
四、運用信息技術巧設質疑,拓展思維
篇7
(一)印度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目標
在2000年11月頒布的《指南和大綱》中,規定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要達到的期望技能與學習目標。《指南和大綱》主要有六個個層面的內容: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層面、社會和道德問題層面、使用IT工具層面、通訊工具層面、技術搜索層面、問題解決工具層面
(二)印度信息技術教育課程內容
在印度《指南和大綱》的當中,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的說明,也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也做出了相關的規定,主要是對以上教學目標的內容進行一個詳細的描述。
二、印度信息技術教育的特點
印度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相關人才的增多,其關鍵在于印度政府和學校的職業化IT教育模式的構建:“產業化的IT職業教育的特點是,學員在完成基礎教育后,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可以直接進行職業教育,從而實現培養相關信息技術人才的目標”。印度的信息技術的教材體系很規范。IT行業的職業技術教材,也有一套規范的求職課程教材。這些都可稱之為是現代科學技術教材編寫的范例。
三、印度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優勢
(一)政府立法
早在1985年,印度的總理拉吉爾甘地就喊出了“要用電子革命把印度帶入21世紀”的口號,這一口號引起了印度各部門對信息技術的重視。通過印度政府出臺的一系列鼓勵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政策法規(“信息技術超級大國”的108條政策)可以看出他們對信息產業及其教育培訓的重視。這些政策法規都對信息技術人才的教育培訓與流動提供了便利,為落實“新世紀跨越性發展戰略”有了一定法律的保證。
(二)語言優勢
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這也使印度人的英語水平上較其他非官方英語國家來說多出一些優勢。英語是全球軟件、因特網的通用語言,它為印度人學習信息技術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印度人在軟件的開發研制上緊跟信息時代的潮流,提高了他們的研發速度。
(三)企業院校與政府的相互合作
印度信息技術教育的投資主體是政府及其國內外的信息技術產業的大企業。政府還提倡與國外一些知名院校、企業聯合辦學,并聘請很多外籍教師和企業家參與教學。構成了知識的超前化、教學途徑的多樣化和行業發展現狀的具象化,這樣使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就能夠與國際接軌、與實際研發接軌,從而更好地使學生適應市場的變化和企業的需求,為學生以后的職業生涯提供了幫助。
四、啟示
篇8
關鍵詞:聽力教學;聽力理解能力;語塊
語料庫語言學的研究表明,英語中存在著一種成串的語言結構。對于這樣的語言結構,學者們采用了不同的術語對這種語言現象加以界定,比較被大家廣泛接受的說法是:語塊是一種兼具有詞匯和語法特征的語言結構,一般為多詞單位,具有特定的話語功能。
聽力教學側重的是學生對英語聲音材料理解能力的培養,而三本院校的學生入學時英語基礎不是很好,特別是普遍存在著英語聽力薄弱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傳統的英語教學過于注重語法規則,而忽略了語言作為交際手段這一根本目的,于是形成了“聾子英語”,另一重要原因是學生對地道的預制語塊積累不夠。他們注重的一般是單詞的記憶,而不是語塊的記憶和積累,因此造成他們在聽力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語塊理論,從一個嶄新的角度闡述了語言教學的理論和實踐,從根本上提出了對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理解能力的應對辦法,為三本院校英語聽力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與視角。
一、英語語塊理論
1.1語料庫語言學基礎
語料庫語言學家經過電腦數據統計分析發現。在自然語言中存在著數量龐大、出現頻率高、不同程度詞匯化的詞串,即語塊,它們構成了英語中基本的語言單位。Altenb的研究發現,大約70%的日常口語都是由預制語塊組成的。Bo~nger也有相同的認識,他說語言已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預制語塊,因此我們說話時不必從“木材、釘子和藍圖”起開始構建。
1.2認知心理語言學基礎
1950年,美國心理學家GeorgeMiUer提出了組塊理論(chunking),他指出短時記憶的容量大概是7+/-2個“塊”。而“塊”(chunks)最早是由心理學家Miller和Self-ridge提出,記憶對于信息的加工過程的結果就是塊。人們可以憑借自己已有知識和經歷對接觸到的信息進行組塊和儲存,以便于日后整體檢索和提取。
認知心理學家Sinclair則認為,人類的語言習得可以分為兩大體系:其一是以語法規則為基礎的分析性體系;其二是以記憶為基礎的套語體系。在分析性體系中,記憶所占的空間雖然小但強度卻相當大,因此即時交際難以較好地實現。套語體系包括數量可觀的語塊,在進行交際時,說話人易于從記憶中提取,便于準確、流利表達。雖然語法規則給我們提供了構成無數個句子的可能,但實際交際中,可能性中的絕大多數被忽視掉了。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特定的詞匯組合卻不斷地被重復使用。因而Sinclair進一步歸納出語言加工過程通常遵循的兩條原則,即習語原則和自由選擇原則。前者是指使用大量現成的預制語塊來組裝語句:而后者則是選擇合適的語法和詞匯一點點逐步“搭建”語句。Sinclair主張,習語原則在這兩個原則中地位優先。
1.3語言習得研究基礎
大量關于兒童母語習得,即一語習得的研究發現,兒童是通過習得語塊而后習得整個語言的,特別是早期階段的語塊學習和記憶。比如,當兒童使用“I’dlike…”時,這3個詞語可能被他們當作一個不可拆分的單位來記憶和使用的。或者可以說,在兒童的心理詞典中,這3個詞是一個詞條。在反復練習和成功使用了某些相同的模式之后,兒童就自然而然地從中概括出一些語塊的構造規則,并將他們習得的語塊作為整體存儲在心理詞庫中。語言學家在二語習得的研究中也得出相近的結果,實踐證實大量語塊存在于二語學習者的口頭交際中。
在一語和二語習得研究的基礎上,Natfinger和DeCarrico指出,一種語言的正確使用過程不外乎是“對這些預制語塊進行選擇,然后將這些語塊串聯起來的過程”。因為預制語塊其實被使用者按不同的語用功能分類存儲在一起,使用者根據交際語境的需要,對其整體提取使用,這樣便達到了語言表達正確性和流利性的統一。
二、語塊在三本學生英語聽力提高中的作用
Lewis(1997)等學者提倡在課堂上直接進行語塊的教授,而近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學者也意識到了預制語塊對二語習得的作用,認為語塊不僅能提高中國學生口語交際的流利性,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筆者認為,除了口語表達,語塊教學對三本學生英語聽力習得是非常有效的,具體表現在:
2.1有利于提高預測信息的能力
預制語塊往往帶有情境性,具有非常重要的語篇信息組織功能,它的使用并不是隨意的。對大量語料的研究顯示,預制語塊在自然語篇中起著諸如組織語篇結構、連接信息和預示下文的重要作用。許多形式和功能屬于固定或半固定性質的語塊在語篇中不可或缺的銜接手段,讀者把握住這些語塊,也就掌握了文章的宏觀結構以及段落問的關系,達到理解文章的效果。同樣,在聽英語材料時,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那些組篇功能語塊,結合自己已掌握的相關圖式和背景知識,積極主動地獲取信息、預測信息,從而為其進一步贏得處理信息和反應的時間。例如,當學生聽到“Mypointsareasfollows,Firstly…scondly…finally…”,就會預先知道說話者談話的內容。
2.2有利于提高對聽力材料的理解效率
“語言不是由傳統語法和詞匯構成的,而常常是由多詞的、預制的語塊構成的”(Lewis1997)。正因為預制語塊是語言使用者所熟悉的語言形式,因而聽者對聽到的信息不陌生,從而縮短了正常語言交際時大腦壓縮處理語言信息所需的時間,大大緩解了由于即時分析和處理聽到的信息的壓力。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要受說話者語速的控制,因為聽力材料包含的語音信息稍縱即逝,所以平時要多加練習聽力,特別是要有意識地積累語音形式的語塊量。如果聽力基礎薄弱的學生以語音形式儲存的語塊量不足,便無法便捷地對話語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固定和半固定短語進行整體認知,并直接提取語義,其結果是把它們當作按語法規則組合起來的一個個單詞,只能通過單詞識別,詞義匹配的方式提取語義,獲得信息。
2.3有利于克服聽力材料中噪音及音變的影響
在多數情況下,英語錄音資料往往伴有其他聲音,這種干擾聲會降低話語的清晰度,阻礙英語學習者獲取信息。另一方面,音變現象,如弱讀、連讀、吞音等語音現象會造成某些單詞聽不清楚或聽不到。令人欣慰的是,語塊由于在語言中被高頻使用,具備著語境依附特征和語境效應優勢,因此語塊可以提供重要的語境信息,這樣能大大彌補噪音干擾或音變導致的聽覺信息的缺失,比如Thetruthis,I’vebroken(up)withhim…中的up聽不清楚時,熟悉這個語塊的聽者能根據語境判斷出該單詞。此外,預制語塊還具有可以幫助聽者根據上下文,辨識說話者身份的作用。
三、語塊理論對三本學生英語聽力教學的啟示
針對三本學生英語學習中一些不恰當的認識與學習方法,以及聽力基礎薄弱的特點,語塊研究為我們提出以下教學啟示:
3.1提供相關語塊
向學生提供語塊來練習聽力的好處主要有兩方面:首先是課堂時間有限,向學生提供并講解語塊,可以節省時間,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機會,加速語塊的習得過程;其次是講解聽力材料中的相關語塊,可使講授的聚焦范圍變小,卻不失語塊要求的微型語境從而大大提高了英語學習和記憶的效果。
針對語塊集形式和意義于一身,可作為整體語言單位存儲和提取的特點,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首先列出并且講解那些結構容易出錯、語義難懂卻地道的語塊,備課要做到向學生提供語言生動、內容豐富的例句,便于學生記憶,并在課堂上開展以語塊為單位的形式多樣的練習。
3.2培養語塊意識
既然語塊是理想的教學單位,教師在平時授課時就不能孤立的去講某個單詞,而要在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注意單詞的具體使用語境,從目標詞與其周圍其他單詞或短語的搭配關系去關注和識記語塊,增強語塊意識,最終達到使語塊在學生語言能力培養中發揮出最大作用的目的。因此,教師可以在講課文時組織學生分小組就自己認定的語塊進行討論,或在日常的教學中提醒學生對聽力資料以及閱讀材料中出現的固定和半固定的語言結構進行歸納總結和記錄。:
3.3加強語塊輸出訓練
聽力理解是語言輸入的主要渠道之一,而語言輸入的同時是—個理解和產出的過程,因此要求教師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段計靈活多樣的練習,反復練習,以盡可能地縮短外語學習者語言理解所需的時間,并進而過度到擴大產出的練習中。
在理解信息時,聽者往往不需要對所輸入語言中的句法進行分析,而語言輸出卻使學習者注意表達意義的語言形式,這樣可以有效加強學生對語塊的習得。因此教師要注意多給予學生輸出語塊的機會,加強語塊輸出訓練,如語塊改錯、語塊造句、語塊填空、語塊翻譯、整合語篇等。這樣的操練將預制語塊學習和語言技能的習得完美結合在一起,既強化了語塊意識,又使語塊在反復運用中逐漸變成學生的“自然語言”。可見,以輸入促進輸出,而好的輸出能力勢必加快對輸入信息的聽力理解能力。
篇9
【關鍵詞】跨文化導入西南師范大學版小學英語教材本土文化外國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1-0092-02
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中,那位韓麥爾老師說的一句話道出了民族語言的巨大力量:“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由此可見語言與文化的密切聯系。英語與漢語都包含著自身的文化和價值。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合理的跨文化導入,是實現兩種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有效途徑。
一 概念界定
1.文化與語言
美國杰出的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對于文化的理解,現在社會存在把文化作為知識、價值、思維方式、修養、行為、態度、信仰、制度與意識形態的區別。“一定的語言總是歷史地和一定文化相關聯。語言是相關文化的關鍵。各種語言本身只能在交織蘊藏語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認識;語言和文化總是被一起研究的。”著名語言文化教育研究專家Kramsch在《語言教學的環境與文化》中認為,應該把語言和文化看做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使語言和文化教學融合為一體。
2.跨文化對比
外語教學的目的并非要讓學習者變得越來越“外國化”,而是要通過外國語言文化學習的“跨文化對話”讓學習者具備跨文化的交流意識和理解意識(cross-cultural awareness),做到母語文化與第二文化的互動(interaction)。語言交流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
跨文化對比應注意兩個方面。首先,注意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其次,培養正確的文化精神。使學生認識到外國文化是一種客觀存在,文化無好壞之分,對待外國文化應采取客觀、寬容的態度,避免用我們自己的文化、道德、價值觀作為標準去衡量、評判外國文化或拒絕外國文化。
二 小學英語教材中的文化內容
本文選取了西南師范大學編寫的小學英語教材(下面簡稱西師版),對教材中包含的文化內容進行分析,并根據教學實踐分析文化導入中出現的問題,論證跨文化導入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看得見的文化與看不見的文化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西師版的小學英語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可以讓學生直觀了解文化的模塊和單元,比如小學六年級,每個單元都會設有Culture Garden,介紹不同國家的文化。(1)關于全球化下的共同文化。以六年級上冊為例,第一單元介紹Air School,Internet的普遍運用。(2)生活方式的文化。如不同國家的交通規則(Different Traffic Rules)。(3)風土人情。米飯在不同的國家的不同吃法。看不見的文化包括:(1)價值觀念。這些文化行為內容包括禮儀觀、面子觀、關系觀,如顏色、數字、手勢、動植物、物品的文化聯想等。(2)思維方式。不論是思考問題的模式、方向還是情感態度、觀點意見、個人隱私、時間還是空間等的概念,中西方間的差異很大。(3)交際文化。外語交際屬于文化型交際,其中有不少交際文化問題,所以,外語課程中要注意介紹中西方交際文化差異和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知識和能力,如稱呼、招呼問候、寒暄、介紹、邀請、拒絕、拜訪、約會、幫忙、送禮、告別等中西方禮儀禮節知識。
2.跨文化的碰撞
外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用于交流。英語和漢語屬于兩種不同的文化范疇,交流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碰撞。漢語文化氛圍的影響也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正遷移或負遷移。西師版教材中沒有單獨將這兩種文化拿出來作比較,只是在不同的知識點中一筆帶過。但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跨文化的碰撞無處不在,任何一個簡單的知識點都容易使學生產生困惑,比如中西方對顏色(例如紅色)的不同意見等。因此,應在課程內容中增加目標語文化、中國文化和中外語言文化比較。教師應該在教學方法上多下工夫,通過講故事、英漢翻譯、對比討論、案例分析、觀察、調查、采訪等盡可能多的形式,讓學生掌握相關或必要的文化知識、語言功能和交際策略。
和大多數教材一樣,西師版的教材仍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文化的內容多偏重于事實的介紹,缺少深層次的感同身受。其次,本土文化介紹的比重小。為了營造英語語言學習的氛圍,英語教材中更多的是展示外國文化,對本土文化的介紹則一筆帶過。再次,文化內容不系統,大多是根據知識點的需要引入,點點分布,相關內容并不面面俱到,并且缺少歸納性的描述。
三 小學英語文化內容的導入策略
1.夯實傳統文化,不失本我價值觀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對小學生而言,對傳統文化體系、文化蘊涵、文化精髓的認識并不全面和系統,因此在語言教學的文化導入時,要先夯實傳統文化,形成中國人的文化意識。這一過程不僅能夠保障學生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而且還可以在導入外國文化時避免產生混亂,避免學生將外國文化作為自身態度、情感價值觀取向的嚴重錯位。
教師的教學信念和文化素養在教學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給學生普及常識性的知識,依據教材提供的知識點有層次地導入文化,能夠讓學生更牢固地掌握英語語言。
2.多種方式導入,構建文化體系,注重開放、包容與實踐
不論教師還是學生,在以教材為藍本的基礎之上,要注重建立開放、包容、實踐的文化意識。文化始終處于多元化和變化發展之中,需要構建開放的文化體系。文化本身沒有對錯,跨文化的對比與交流要保持包容的態度,不以本民族的標準衡量其他文化的差異。語言的最終目的是交流,文化的核心是價值,交流不同文化的價值也是英語教學者的教學目的之一。
小學生正處在生長發育的特殊時期,跨文化導入中首先要夯實傳統文化,再將外國文化導入,進而進行跨文化對比,不僅可使學生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而且可以更深地理解語言的文化含義,避免出現“有知識,沒文化”的現象。
參考文獻
[1]阿爾封斯·都德.最后一課(郝運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2]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連樹聲譯)[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3]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7:71~75
[4]Claire Kramsch.語言教學的環境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篇10
關鍵詞:小學英語 文化 滲透 教材 教學實踐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小學英語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必須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充分注意到各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只有了解了英語國家的風俗習俗、生活方式、道德標準等方面的內容,了解了英語運用的文化背景,學生才能更好地學以致用。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意識呢?
一、善于布置前置性作業,讓學生初步感知新的文化
即通過布置學生收集資料,然后互相交流分享(在交流的時候能夠結合所學的外語進行,這樣就關注了語言和文化共同發展),最后匯總。
比如在教授三年級下冊國家、國籍這一模塊知識內容時,由于不是直接地與學生實際相聯系,直白地教授相關國家的文化所取得的成效不是很明顯,我就布置了以下的前置性練習。
完成下列表格: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收集資料完成了以上的表格,對相關的一些國家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熟悉,為下一步的學習做了鋪墊。把這些國家的中文名用英語來表示,同時結合一些代表性的建筑物或者自然風景,了解了異國的自然文化以及人文文化并且鞏固了相關動物的語言知識,同時預知了有關花朵的語言知識等等。
二、善于引導學生比較,發現異國文化并與本國文化對比
在教學中直接利用本國文化進行對比,可以發現中外文化之間的異同。中西文化的差異應是教學中的重點,教師不但要對詞語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必要的解釋,而且還應同母語進行適當的比較,以便使學生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從而掌握正確運用英語的方法。
如在教授三年級下冊unit 6“let’s eat”時要掌握的單詞有cake(蛋糕)、hamburger(漢堡包)、hot dog(熱狗)、french fries(薯條)、bread(面包)、chicken(雞肉);常見的飲料有water(水)、juice(果汁)、milk(牛奶)、coke(可樂)、coffee(咖啡)、tea(茶)。中國傳統的食物(chinese traditiongal food for good wishes)有湯圓、粽子、月餅和餃子。這樣有了強烈的比較,讓學生在了解英語國家食物的同時,學會了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食品,真正實現了跨文化交際。
三、通過各種形式體驗文化,并運用在語言實踐中
1、通過寫作
在學會了如何描述心目中的偶像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圖文并茂的寫作(描述心目中的偶像或者英雄人物),復習了相關的知識,如國家、國籍、服飾、外貌特征等。
2、通過觀察、討論
在學時間表達用語時,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發現各國的時差,并了解到時差是怎么來的。時差是由于地理位置造成的,北京下午兩點的時候,倫敦是上午六點,紐約是凌晨一點,悉尼為下午四點。
3、通過實踐、總結
學習食物和飲料等相關知識時,引導學生收集相關國家的飲食文化,并做成手抄報的形式。又或者讓學生親自到麥當勞、肯德基餐廳吃東西,感受異國的飲食差異;同時制造機會,綜合服飾、購物用語的知識,讓學生表演shopping。通過小學生的語言實踐學習,了解了異國文化。這些實踐活動包括聽、說、玩、演、做等,尤其是情景對話,往往能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
四、鼓勵學生通過網絡等資源途徑學習外國文化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網絡了解外國文化。如提供一些網址,讓學生查閱復活節的來歷,了解各國人們是如何度過這些節日的。這樣,既能減輕教師備課的負擔,也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在教學中應盡量使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如實物、圖片、照片等;還可以利用電視、電影等,利用聲、光技術,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身臨其境,彌補書本文字的不足。教師
平時應注意收集有關文化方面的音像資料,利用多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自己設計多媒體課件,向學生立體地、形象生動地展示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文化,并注意利用圖像資料做好跨文化方面的對比教學。
總而言之,實現跨文化交際是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外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提高學生的外語語用能力,是跨世紀的中國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正確認識跨文化交際教育在外語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對跨文化交際教學在當前教學中的地位的認識,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并在課堂教學及課外輔導中全面反映出來,為培養出具有跨文化交際素質的人才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jean brewster,gail ellis 等 著 王曉陽 等 譯 小學英語教師教學指南,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
2、洪子銳 惠幼蓮 李升平 著 小學英語教學法.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3、倪佳 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