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09 13:22: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雨水節氣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無燈可看。雨水從教正月半。探繭推盤。探得千秋字字看。
銅駝故老。說著宣和似天寶。五百年前。曾向杭州看上元。
2、《七絕·雨水時節》
郊嶺風追殘雪去,坳溪水送破冰來。
頑童指問云中雁,這里山花那日開?
3、《七絕·雨水》
殆盡冬寒柳罩煙,熏風瑞氣滿山川。
篇2
現將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國有企業職工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0〕77號)轉發給你們,并補充通知如下,請一并遵照執行。
一、其他企業和單位的職工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暫比照國有企業職工取得補償收入的個人所得稅政策執行。
二、1999年我市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4000元。以后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數額,參照統計部門的數據,另行下文明確。
篇3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傳統璀燦輝煌,傳統節日異彩紛呈。傳統節日、節氣風俗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發展中華文化的需要。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讓孩子們通過構建校本課程認識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并體驗傳統節日、節氣,進而在經典誦讀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終實現培養身體健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具有中華文明自信的學生的育人目標。
一、詩意耕種,親近自然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歌》是流淌在歷史歲月中的古老歌謠。隨著時代的變遷,在工業化、信息化主導的現代文明形態中,人們逐漸疏遠了傳統的農耕文化與文明。很多人都不知道七夕、重陽節等民族傳統節日,不知道谷雨、芒種、寒露、霜降這些節氣,導致了對傳統文化的疏離。為扭轉這一局面,我們以普及耕種知識為起點,研究農耕活動內容,開展以“二十四節氣”為節點的主題式耕種體驗活動,促進學生身體、人格的健康健全發展。
(一)開展種植活動,讓學生體驗生命成長的美好
學校開展的種植活動注重將科學課與勞技課相統籌,學生吟誦著“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的農諺,在學校的“開心農場”里種下果樹苗、點下牽牛花種、撒下青菜種……學生可自由組合分小組承包。每組由小組長分配任務,澆水、施肥、松土、間苗、滅蟲等,這樣可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掌握基礎的勞作技能、體驗耕種的喜悅,給生活在高樓林立的都市中的孩子多提供一些親近自然與土地的機會。當孩子們看到播種的菜籽在自己的呵護下發芽出土,看到細如螞蟻觸角的小苗一天天長成綠油油的青菜時,他們會由衷地感嘆生命的奇妙。更重要的是,種植活動培養了孩子們呵護生命、愛護花草的責任感,培養了孩子們團結協作的能力,大家在耕種過程中學會了發現、學會了合作、學會了分享。
(二)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共享自我成長的樂趣
白露過后,學校組織學生走進“夢田農場”,幫助農民收花生。當孩子們來到花生地,看到豐收的景象,充滿好奇,不時發出歡快的笑聲。在收花生的過程中,學生們秩序井然,拔得起勁、摘得仔細,互相幫助,團結協作。在勞動中,孩子們卻熱得滿臉是汗,有的還吟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詩句來。孩子們在品嘗勞動的快樂時,懂得了要珍惜勞動成果、不浪費糧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寒露過后,學校又組織學生們一起去挖紅薯。在主持人激情澎湃地布置任務后,孩子們個個摩拳擦掌,生龍活虎地奔向自己的責任區域。他們或用鏟子挖掘,或互相協作拖拔紅薯秧。他們在勞動中分享快樂、學會感恩、收獲成長。
在豐富的農耕活動中,學生們發現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如關于天時: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小滿芝麻芒種谷,過了冬至種大黍。關于地利:黃土變黑土,多打兩石五;秋后不深耕,來年蟲子生;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關于人事:地盡其力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糧;麥到芒種谷到秋,寒露才把甘薯收。孩子們吟誦著、勞動著,心中油然升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二、建構課程,傳承經典
學校開展了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春節”為節點的主題式研究活動,課程分為《清明春雨》《夏至縱歌》《秋思綿綿》《冬日戀歌》4個單元,共24個篇目,對應24個節氣。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學習不是來源于教材,而是自己圍繞節日、節氣進行構建與探索,挖掘民俗活動的豐富內涵。如在《清明春雨》一章中,一是要探究清明由來,認識晉國名臣介子推,了解介子推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高風亮節。二是制作家史。孩子們手工制作紙花,擬制挽聯紀念祖先;制作“家族樹”、續寫家譜,了解自己的家族文化,挖掘潛藏在自己家族血液中艱苦奮斗、生生不息的精神。由此學生初步形成尊親敬祖、孝老敬賢的傳統倫理觀念。三是繼承英烈遺志,踐行家國夢想。“烈士陵園英雄小傳”的寫作活動,是為了讓學生們追念先輩和革命烈士的高貴品質,了解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跡,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孩子們幼小的心田種下“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種子。比如,子劍同學的《清明》就記錄了自己參加活動的感受。
清 明
天陰濃霧醇,
回鄉掃墓塵。
夜來思先輩,
哀思悼英魂。
學校開發的“二十四節氣”校本課程,通過開展豐富的傳統民俗活動、挖掘民俗活動的文化淵源,寓德育于生活。
三、詩意經典,弘揚文化
為了深入開發“二十四節氣”校本課程,達成文化育人的目標,學校派教師分赴焦作、石家莊、鄂爾多斯等地參加新教育年會,購買有關教育著作,開展校內論壇,聘請專家到學校指導工作。結合“二十四節氣”開展了“聽風沐雨過清明”“中秋詩會”“我們的端午節”等經典誦讀活動和“青青園中葵”等系列晨誦活動。
(一)經典誦讀
學生誦讀關于“二十四節氣”的經典古詩文。立春,學生讀“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闈。兩人攜手語,十里看山歸。”雨水,學生讀“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驚蟄,學生讀“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春分,學生讀“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時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綠腰肥。”學生用節氣詩閃亮每一個日子,詩意地行走于四季的輪回與更替之中。學生在經典誦讀中親近母語,親近文學經典,不斷升華愛國情感。
(二)闖關激趣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誦讀古詩文的興趣,讓孩子們愛讀、樂背,老們想了很多辦法。閆老師的晉級闖關就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歡迎。晉級闖關活動首先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摘選有關某一節日節氣的詩歌。然后,開展經典詩文誦讀積累活動――“節日節氣經典古詩文積累大闖關”,以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為三關,每關設固定字數的經典詩文積累為過級挑戰,逐級晉升。闖關游戲吸引著孩子們熱情主動地參與經典詩文的積累與感悟活動,在活動中不斷激發學習的興趣,感受詩歌的魅力、節氣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仿寫創編
開展“我是小詩人”活動,結合節日節氣及物候特征仿寫自創詩歌,逐步回望漢語魅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文化底蘊。現擷取幾顆稚嫩的“果實”,以饗讀者。
小暑?農家樂
溫風汩汩挾熱浪,
荷塘漾漾采藕忙。
農家聲聲碾稻谷,
消夏口口新米香。
處暑?觀小兒吃西瓜
處暑正午流火天,
空調屋內也流汗。
最妙小兒吃西瓜,
飛涎三尺濕肚圓。
篇4
在我們眼巴巴地期盼綠意時,天氣卻出現了異常的“倒春寒”現象,無意間,一場春雪給我們帶來了意外的驚喜!雪,樂壞了孩子們,也喜煞了城市里的大人。盼了整個冬季卻不見雪的農民更是把串串笑聲撒進了村莊、田間地頭。此時,一首《春雪》――“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呈獻給孩子們,誦讀后,所有贊美春雪的言語都顯得乏味了。
第一站――驚蟄
我用一節課的時間給孩子們講了24節氣的來歷。讓孩子們對24節氣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之后我在黑板上寫出了24節氣歌,第一次晨誦的內容確定為24節氣歌: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后,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問;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然后布置同學們回家查看日歷,記錄下令年24節氣的具體日期。
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選擇了幾條有關驚蟄的諺語及韋應物的《關田家》作為誦讀內容,使孩子們朦朦朧朧地感悟著農歷的蹤跡。
正當我們喜度婦女節,誦讀《游子吟》的時候,我班同學肖越驚喜地向大家報告:“杏花開了。”我一聽,便跑到山上,看著漫山遍野的杏花,真是“一夜春風來,杏花滿園開”。回來后,我精心挑選了兩首描寫杏花的詩供同學們誦讀:“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幾時心緒渾無事,得及游絲百尺長?”“春色方盈野,枝枝綻翠英。依稀映村塢,爛漫開山城。好折待賓客,金盤襯紅瓊。”然后布置大家周日和家人一起邊觀賞杏花,邊吟誦詩句。
杏花詩誦后,我們隨著春的腳步步入了桃花、梨花詩詞的世界,先后誦讀了6首古詩《江畔獨步尋花》(兩首)《惠崇春江晚景》《千葉桃花》《雜曲歌辭
桃花行》《次韻梨花》和一首宋詞《桃夭》。“桃天――桃之天天,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天天,有黃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天天,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當時,我帶領同學們經過反復誦讀之后,問大家讀到“桃之天天,灼灼其華”你想到了我們班的誰?學生聽后齊聲高喊――潘金子。潘金子擔任班長兼大隊委,在同學們中威信很高。同學們說完,我趕快亮出了她的照片,大家不約而同地“哇”了起來,接下來,我告訴大家,什么樣的女子才是最美麗的,然后,大家齊聲把詞朗誦給潘金子聽。其實,這節晨誦已不僅僅是誦讀了,孩子們還進一步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同學們,桃花落了,她把美好的光陰留給了果實,春天也總會過去,但是明年的春天再來時,你們還記得我們此時吟誦過的詩嗎?還會記得你們此刻美麗如花嗎?唐朝詩人崔護已為我們寫好了《題都城南莊》,讓我們來一起讀一讀: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第二站――春分
我給孩子們講了有關春分的養生、趣事,并讓大家搜集了有關春分的農事、諺語,從而使孩子們了解了今年的20日是春分。此時太陽運行到黃經0度,這一天為春季的一半,所以叫春分。春分這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在這一站,我們誦讀了唐詩《早春》和宋詞《丑奴兒》。
第三站――清明
4月4日是清明節,利用一周的時間,我們誦讀了兩首唐詩、一首宋詞――“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汨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第四站――谷雨送春歸
篇5
仙湖的水潔凈清澈
它從天籟的池塘里流出來
從藍天的血脈里流出來
從巖石的傷口里流出來
仙湖的水潔凈清澈
猶如是山野的月光
對著村姑的眼睛梳妝
不要一抹胭脂
九只鵝黃的飛雁翅膀蘸仙湖為墨
畫意古樸原始的村莊
墨綠青黛是時光的底色
裊裊炊煙總被蛾眉般的石拱橋惹怨
千年的故事
披上一襲陌上風情
農諺開始在指尖上滴翠飄香
風咀嚼露水的珠光
唇印含香
山那邊似乎有牧笛滑過牛背
誰的心底鋪滿了羽絨的柔軟
就像是抒情的風追逐著云朵
云朵梳理著暖暖的陽光
讓心回歸自然
遠離紅塵遠離喧囂
去仙華山找片凈土
用唐詩編織一圈柴籬
用宋詞建造一座木屋
依窗閑看山路上
樵夫與和尚擦肩而過
一個走向早晨
一個走向黃昏
接著誰在他們的腳印里
種日月種風雨
長成八百畝寧靜
最后一把時光的鐮
被青草收獲……
立春行
我以陽光的名義
把笑靨畫在少女峰上
像一朵花
香香的
不會躲閃天馬之蹄踏來
你以羽毛的溫暖
把窩搭在玉硅峰上
里面有個待孵化的鳥蛋
藍藍的比天還藍
其實這只是我
對三月的一種想象
但此刻請你――
把心扉貼近二月的枝頭
讓點點鵝黃
啄出
一道春天嫵媚的傷痕……
二十四個節氣愛情的絕唱
――寫給阿蓮和牧牛郎的愛情
題記:這是白石灣很久前一個美麗憂傷的傳說
立春
白石湖畔,牧牛郎割好一簍枯草后,又開始悠閑地吹起牧笛來。
清脆的笛聲化成了立春第一縷春風,輕叩阿蓮琴韻別樓的窗欞,指尖泛起遐思的漣漪,顫動了心底久蓄的欲望,臉上兩朵小桃花。
柔波偷笑,水袖翩躚,把阿蓮的羞澀拋到牧牛郎掌心,輕點成初戀的詩章。
雨水
青山為琴,雨水為弦。
擱淺在阿蓮窗前的牧歌,被琴韻修飾成一株翠柳,讓風也染上相思的顏色。
牧牛郎終于穿過窮富差別的羈絆,與阿蓮初約在白石洞里。
牽手與初吻,讓一塊白石的心也綠起來,輕聲喊出一朵花紅的乳名……
驚蟄
仙坪天池,如一個藍底白花的水陶罐,被一聲春雷傾斜,把阿蓮的柔情澆灌成一地青青的牧草。
牧牛郎遠遠地把心情放飛成一只南歸的燕子,撐起仰望的高度――
山路、鴛鴦湖、松林、牛心巖、云朵……被村莊的炊煙拎成一幅愛情的油畫。
春分
今天的阿蓮穿一件大紅衣裳,如一枝繁花谷口里的紅玉蘭,等不到綠葉的和贊美,便將自己的激情燃燒。
牧牛郎手持一根牧鞭,將青草趕成一頭愛情的門楣,再借一聲牛哞,把陽光鋪成屋頂上細碎的金子。
依依柳樹下,一枚小野花編織成的戒指,是他們私訂終身的愛情信物。
清明
冷水灣里的桃花,杏花,梨花,都變成了阿蓮和牧牛郎抒情的語言。
那些翩翩的蝴蝶,成為連接兩個心靈的情結。
九個古典的太陽,陸續從油菜花的幽香里浮上來。
山坡挽著村莊,一起向藍天生長。
谷雨
布谷鳥,銜走了阿蓮的一顆顆綠色心跳。
農諺,沿著牧牛郎的腳印,找到了撒播種子的田地。
仙坪綠草地上,老黃牛眺望對岸那匹青春的陽光,懷上了金色的秋天。
立夏
這個季節,愛情掛成了一個個青色的果子。
阿蓮坐在山坡上,用純情編織采摘的籃子。
牧牛郎用一曲笛韻,引領著一隊野花,偷偷地爬上她的腰肢。
上帝不再在春天制造孤單!
小滿
金色的麥芒,刺繡出一縷縷清香的風,如羽劃過,擾亂了阿蓮的心湖,鋪開瀲滟的心事。
月牙橋和倒影,像牧牛郎懸掛的一只戒指,在今生的岸口,與阿蓮相約。
身旁的情人草、勿忘我、女貞子、三葉草,都成為一段段彩色的插曲。
陽光裸著十七歲的腳丫,在從這朵花上跳到那朵花上,弧線串起露珠――成虹。
芒種
山溪拐了一個彎,留下一塘幻荷露石的傳說。
今天,她是一枝蓮蕾,用夢幻孕育仲夏的詩句;他是棲息在上面的一只紅蜻蜓,
用晶瑩的翅膀,點亮五月眸子里的歌詞。
時間以一把琴弦的形式,撩動山巒逶迤的曲線。
夏至
一葉蘭舟,從長長的水袖里滑出來,咿呀呀,驚開第一朵紅蓮。
佇立岸邊的阿蓮,粉嘟嘟的媚腮,惹紅蓮三分嫉妒,七分羞澀。
牧牛郎把牧歌趕下水,游成一尾春波浴鯉,啄破人影,花影――
像啄破一件水的花衣裳……
小暑
嬉戲在小龍潭邊,水中――
阿蓮窈窕的身影,彎成一勾新月,如插足河流的舟楫,承載愛的祝福。
牧牛郎英俊的身影,站成了一座云頭石,從云頭石心里流出來的清溪,流墨一樣的瀟灑,在下游牧草地上寫下碧綠碧綠的祝愿。
大暑
這個季節的白石灣,
“玉氣亙中天,龍湫無六月”。
白石如積雪,阿蓮穿一襲素袂,端座在上面,像一朵美麗的雪蓮。
更像一面圣潔的鏡子,照出牧牛郎心里一灣白石湫云。
立秋
第一縷秋風,泄露了愛情的秘密。
窮富差別的世俗偏見,竟成了阿蓮父母手里的鞭子,在阿蓮的心里抽出一道疼痛的傷痕。
淚水化成秋雨,落在牧牛郎蓑笠上,籠起淡淡的水霧,像風扯不斷的憂傷。
一泓幻荷露石美麗的傳說,瞬間轉變成李商隱的“荷葉生時春恨成,荷葉枯時秋恨成”……
處暑
愛情與向往,從此被隔離,阿蓮――西窗聽晚蟬,牧牛郎――東樓簫殘月。
咫尺天涯,刻骨的思念,在知音石的縫隙里長出一條弦來,彈響月牙湖十里清瘦。
風來,每一片秋葉的凋零,樹就多了一個細微的傷痕……
白露
阿蓮,思念的淚水,化成一串白露,骨子里的冷,凝固成一朵殘蓮的殤。
回眸處,月色下的牧草地,把一些牧牛郎的淚水掛在草尖。
誰埋伏在風的長發里,看那一卷長長的山巒,把滿腹黛色的心事水墨到天邊……
寒露
枯山寒露驚鴻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阿蓮在極度悲傷之下,與山外地主家的紈绔公子訂了婚。
而心底蔓延的是那聲鴻雁的悲鳴,朝著花格窗外,掛出一行冰冷的寒露。
滴落,滴落成一串七淚泉,像血涌中的七個傷口,漾漾的水紋,是痛與愛的撫摸。
霜降
逼嫁的路旁,仙坪天池,成為阿蓮以死抗婚和靈魂升天成仙的出口。
霜降點點,落在牧牛郎額頭,如冰涼的牙齒,咬出一個冷冷的月牙,滿天星星――喊痛!
四季常青的千年檜樹,開始泛黃凋零……凋零……
剩下一座枯干殘枝,守護著空空的鳥巢,在風雨飄搖,飄搖……
立冬
對愛情忠貞不渝的牧牛郎,日夜站在仙坪天池邊哭泣,淚水漫溢,傾瀉成一道天籟瀑,而他的身子站成了一塊千年的白石(為此,人們改叫他為白石郎)。
白石郎,白石郎,心倚青山的影子,手托一片白云的遐想――
將天堂阿蓮的愛語,化成一場小雪的翩躚……
小雪
一場小雪鋪就一張白紙,來世的愛情是一支丹青之筆,重彩阿蓮和白石郎的春天。
窗欞上的紙蝴蝶,輕吐夢里幽香的韻語,打濕了知音石縫隙里的那條弦。
枯死的千年檜樹邊,長出一蔓纏綿的常青藤,引來靈性的青鳥,用歌喉潤色,用翅膀發芽。
大雪
大雪點燃一塊月牙石和一塊伊人石的靈魂,以兩塊石頭命名的兩條小溪,
在下游終于擁抱成了一個月牙冰湖。
鏡子里風景,一片幽靜,夢幻與心靈撞擊出一抹臘月的梅紅――
愛情,用嫵媚的花朵受孕春天的希望。
冬至
時間被冰雕,來世的愛情游離在水晶宮里,叩打窗戶的是一粒粒山雀的啁啾。
像一顆顆星星碰響月亮,驚醒嫦娥的寂寞――
看她長袖一揮,片片白云變成山巒上朵朵雪蓮,用一片純情為他們祝福!
小寒
小寒高臥邯鄲夢。
夢里阿蓮胸前一片飄動的粉圍巾,繡滿白石郎的呼吸,像一樹桃花粘滿了春風。
花枝間聲聲鳥鳴,如水倒流進天空――
淡藍的湖面上,漂出他們一只前世的蘭舟……
大寒
捧雪飄空交大寒。
所有的山,被雪裝扮成為睡眠的綿羊。
篇6
關鍵詞:傳統院落; 院落文化;審美意境
院落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其所擁有的影響力是廣泛而深遠的。在當今建筑如火如荼建設的時期,什么是適合人生活的環境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追本溯源是必不可少的學習和自我反省的過程。在建筑專業的領域內關注的焦點很容易側重在建筑構成的分析層面,而蘊藏在建筑中,承載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情趣的文化意境則以潛移默化的姿態影響著建筑的發展演變。本文則以中國傳統的居住方式――院落為基礎,進行建筑文化的思考研究。
院落精神
《辭源》對‘院’的解釋為‘周垣也’,‘宮室里有墻垣者曰院’,四周圍墻以內空地可稱為‘院’,而‘落’則有定居的意思,如聚落、村落等,傳統的院落就是指堂前門內的圍合空間。”從思想根源上來看,院落的形成是私有文化的產物,是以“我”為中心的思想的體現。從空間塑造上來看,院落反映了傳統建筑有的空間意識,把庭院空間看做是建筑空間的一部分,是建筑功能空間的外在延伸。從傳統文化上來看,內向的院落使得人在感情和心理上相互親近和信任,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內向性格的體現,以及封閉和穩定的經典家庭結構模式。
院落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傳統的院落空間是由最初的居住類型發展而來的,而宮殿、宗廟、陵寢、衙署、寺觀、園林等類型的院落布局,是在居住型院落“擴大之、緣飾之”的同構衍生,是放大了規模的院落。
由于院落場所具有靈活的可變性和廣泛的適應性,因此在不同的地域環境影響下,院落呈現出豐富的空間形態,以北方的合院式與南方的天井式形成了典型的院落空間。可以看到,從規則方整的北京四合院、故宮,到或方形或圓形的客家土樓,從富于田園風情的西北窯洞,到滲透自然的安徽民居,中國廣闊大地上的官式建筑或民居均呈院落式組合(如圖1、2、3、4)。
因此院落對于傳統建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樣式,而且是根植于生活的深層結構,即一種建筑文化。 正如李先逵所說:“‘院落’是中國建筑的靈魂和精髓。中國建筑文化即是 ‘院落文化’。這種‘院落文化’是中國建筑人本精神群體意識的體現[ 李先逵.《中國建筑文化三大特色》,建筑學報.2001,(8): 20.]。”
天人合一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文化中,將宇宙、自然作為參照標準。院落的四個方向,象征了天之四象和四季的變化―――太陽(夏季)、太陰(冬季)、少陽(春季)、少陰(秋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界定了萬物生成模式。正是彼此生生相息的特性凝聚了中國的院落精神。“一陰一陽謂之道”,院落的結構強調著內與外,閉與敞,庭院的陽與房屋的陰相互交融,形成了滲透的空間。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揭示了虛空間重要的存在。正是院落的虛,容納了天,地,自然。院落的敞口向上,接納陽光雨露,經歷雨雪風霜,通天接地的特性房屋不但組成了一個聚氣的場所使得,而且形成了院落的獨特氣場,溝通了天地陰陽之氣,兩極的連接之處亦是趣味所在。在院落的是密閉的外墻,與外界聯系的僅僅為入口門,因此門洞、走道成了引導氣流的渠道,一開一合造成了明暗冷暖的變化。圍繞著精神的交匯庭院,通過過渡空間檐廊與內部流通,把人們的視線由暗處引向明亮的院子,將自然與人力營造結合。人們在合院里隨時都處在陰陽互換的動態平衡中,宇宙的哲學就這樣間接地存在于人的體驗之中,將天地之靈氣聚合匯集的人的居住之處。
中國傳統建筑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逐漸形成了風水學說,試圖用陰陽、乾坤、八卦、五行來定位建筑。于是人們利用風水將建筑的形制、朝向、開合、主從適應了宇宙變化的規律,最終形成了有序的院落[ 趙立瀛,寧奇峰.中國傳統建筑庭院探源.建筑師,1997,(4):61-68.]。
崇尚自然
世界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曾說“再沒有其它地方表現得象中國人那樣熱心于體現他們偉大的設想‘人不能離開自然’的原則”。早在遠古時期,對于近山樂水的追求便深深的融入人們的生活里和思想中,享受自然一直是千百年來中國人不斷的追求。對自然的喜愛與依戀最終使中國人選擇了以院落作為實現自己理想生活方式的場所, 院落成為人與自然相互聯系的媒介。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更是以和為貴的傳統思想的體現。
在中國傳統民居中,自然融入的方式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氣候條件的差異,生活氛圍的區別,而呈現各自獨有的特色,但是對于自然的依戀之情溢于言表。無論是新疆的阿以旺,還是安徽宏村的天井,抑或是北京的傳統四合院由于融入了自然而情意盎然(如圖5、圖6、圖7)。
院落的凝聚力與自然的吸引力在密閉的圍墻空間中,有了內與外的交流與體驗。院落空間的時間感與空間感得以淋漓盡致的表現,營造了一個可以選擇的氛圍和空間場所。從外面的喧嘩,進入到了內在的隨性。庭院中的一切可以通過不經意的涉足而心緒起伏,沐浴著風和日麗的溫暖,體會著風雨交加的變換,欣賞著綠意盎然的生機,感受著蕭蕭落葉的清涼,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中觸碰人們的神經,可以隨意選擇屬于自己的自然空間。
無論是普通百姓的小庭院,還是大戶人家單獨的后花園,進而到擁有宮殿建筑的御花園,直至移步易景的中式園林都淋漓盡致的體現了中國人對于自然的追求,極好地詮釋了中國人對于自然的熱愛。
《皇帝宅經》云:“夫宅者,乃陰陽之樞紐,人倫之楷模”。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倫理是必不可少的道德觀念。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論身處何時,身處何地總有道德的理念規范著,調和著。在社會觀念的影響下,建筑以其自身的組成與氛圍,在講述著倫理的道理。
從禮儀的規范上看,院落的形成正是社交與活動層次的體現。從圍墻的入口處進入了庭院建筑的第一個層次,是區分主客的地方。繼續進入則踏入了第二個層次,到達作為核心的中心庭院空間,是生活的重心,是禮儀活動的發生地,是閑暇時休息的場所,大而開敞。正對著的正房則是建筑的主角,是界定前堂后寢分隔的地方。第三個層次是建筑的內院空間,為閨房,是小姐、內人等活動的場所。正是由于社會地位等關系的相異,不同的人物給予不同的地位場所安排。區分主賓,地位尊卑,男女有別等等的秩序倫理要求影響了院落的各部分特性。
從地位的尊卑上看,院落空間形體組成上分等級加以布置,主要的空間處于核心地位,形成明確的主從關系,文化思想通過建筑加以呈現。“北屋為尊、兩廂次之、倒座為賓、雜屋為附”是院落的基本格局形式。正屋是坐北朝南的,三至五個開間,是整個建筑群體中最為重要的位置,地位最高,它是接待嘉賓的場所,也是所敬重的長輩的牌位安放處,側室則是長輩的居所。正房的下方是是廂房,兩兩相對位于正房的東、西兩側,為晚輩所用。長子住東廂,次子住西廂。正房的對面是倒座,傭人住所或用于堆放雜物,小姐、女兒住內院。建筑布置井然有序,規范有方,既保證了安全性,又展現了人文規范。
這種條理有序的秩序安排,各居其位的空間布置,源于家族血緣的政治觀念,體現了權力意識,儒家禮制的等級規范。幾何形的建筑空間秩序與倫理道德秩序形成了對應現象,空間構成都被賦予禮儀上的尊卑等意義。“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影響到院落空間中,則呈現出一定的主從關系與規律,組合形成了有機統一的群體,包蘊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博大的民族精神。
文化意境
中國文化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意境,意境是種共鳴,是種體驗,是自身與所看,所聞,所聽匯集的感悟,是從形到神的傳達,提升了生活的品質,增加了體會的內涵。正是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自然環境,點點滴滴的細節品味,營造了院落的意境之美。
院落建筑沒有濃郁的色彩,沒有夸張的形體,但卻意味深長得耐人尋味。無論進門時的對景,高大氣派的正房,抑或是在正房中的轉身一望的入口垂花門,都是氛圍的烘托,真實而又有味道。從庭院中雨雪風霜的來臨,可以感知節氣的變化,從清新的空氣和灑入的陽光,可感受到人的生命與大自然活力的息息相關,是對生命的體驗和感受。
建筑不可以脫離環境而存在,不可以離開既有的文脈意蘊。正是建筑與院落的結合,尊重并充分展現了自然的變化。季羨林先生曾指出,模糊性是中國式思維的主要形式。院落空間通過灰空間和材料的運用,以精致的細節將意境滲透。傳統建筑以紙張作為木格子的窗戶,房間外設置與自然過渡的走廊,雨水落在庭院和小天井內的淅瀝之聲,漸漸的滲透所擁有模糊性帶來了自然和與建筑之間的交融。前低后高的建筑體量,屋頂懸出的寬闊的挑檐,形成了豐富的光影對比,隨著時間的流動,留下光的足跡,不知不覺讓人感慨,不知建筑在哪里結束,藝術從哪里開始。
院落是具有生命的,是一個物質的空間更是一個精神的空間。院落中擁有隨著春去冬來的花開花謝,文人墨客相聚其中漫談琴棋書畫的文化氛圍,人在其中可以感受冥思靜坐的休閑心境,練練氣功和太極的自由自在,院落是享受自然、享受生活的空間,是人氣匯集的場所,是人的性情品味的傳達之處。
院落更是寄托主人精神的理想之地,中國人文化與情感的積淀傳承,是人的自身氣質、生活態度的代言。劉禹錫的《陋室銘》中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詩句,反映主人身居陋室但仍舊格調高雅。中國的院落文化源遠流長,它是士大夫精神家園的具象,也是文人的情感載體和文化表現。人的精神和院落空間形成互動的交流和溝通,庭院與建筑便賦予了人的性情與追求。如黨家村中家家戶戶的家訓 “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鮮”;北京故宮的太和、中和、保和殿;園林中藕香榭、紫菱洲的題名(如圖11、圖12、圖13)。。。。。。字字句句都在影響著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思想,影響著建筑和院落的品味。正是有了人、建筑、自然的交流,使得建筑有了情感,有了神韻。
總結
海德格爾的“人詩意地棲居”正是對人居環境的一種最為理想的描述。如今的社會太匆忙,人居環境日新月異的改變,卻很少看得到藍天白云,很少有坐在庭前看花開花謝的場所,很少有交流的氛圍,是種物質生活的過度充實,精神樂園卻不斷缺失。建筑空間的最基本的問題是需要思考的,如何讓人們愿意逗留從而進行交流與分享的空間的營造,盡可能地提供人與自然相互和諧的生活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