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索亞歷險記啟示范文

時間:2023-03-16 23:23: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湯姆索亞歷險記啟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湯姆索亞歷險記啟示

篇1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翻譯生態環境的要素;《湯姆?索亞歷險記

―.生態翻譯學基本思想

生態翻譯學 (Eco-translatology)這一翻譯學新術語是近年由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在其《翻譯適應選擇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來的。它是“一種生態學途徑的翻譯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抑或生態學視角的翻譯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該理論把翻譯定義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翻譯生態環境是指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譯者“適應”的是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 比如,翻譯生態環境中的讀者因素比較突出,譯者就必需適應該以讀者對象為要素的翻譯生態環境;譯者選擇的是對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度和對譯本的最終行文,比如直譯還是意譯。翻譯生態環境是制約譯者最佳適應和優化選擇的多種因素的集合,而譯者如果要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全部和所有因素也是不現實的,所以,能夠體現翻譯適應選擇論基本思想的翻譯只能是一種多維度的適,即所謂多維度適應,然后再在此基礎上,做出與生態環境相適應的不同選擇,即所謂適應性選擇,只有盡可能的做到多維度適應,才能譯出整合適應選擇度相對較高的譯品。(胡庚申, 2004)

該理論以達爾文進化論中的適應和選擇學說為指導,探討翻譯生態環境中譯者適應與選擇行為的相互關系,相互機理,基本特征和規律,從適應與選擇的視角對翻譯的本質-“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過程―“譯者適應與譯者選擇的交替循環過程”,原則―“多維度的選擇性適應與適應性選擇”,方法―“三維(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轉換”和譯評標準―“多維轉換程度,讀者反饋以及譯者素質”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釋,論證和構建了一個以譯者為中心的“翻譯適應選擇論”,得出了最佳翻譯是“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翻譯這樣的結論,為翻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湯姆?索亞歷險記》及其翻譯生態環境要素

明確該小說的翻譯生態環境尤其是要素并適應它們才能做出適應性的選擇。本文選擇了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刁克利教授的譯本和人民文學出版社成時的譯本(以下譯文1代表刁譯,譯文2代表成譯)。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作者與譯者都是要愉悅讀者,大量的幽默語言是本書的一大特色,可以判斷該小說屬于祈使型文本“vocative text(reader-oriented)”,因此,該書的讀者對象比較突出,是生態環境的要素。

根據胡庚申教授的翻譯適應選擇論,祈使類文本三維的排序應該是交際,文化,語言等等。但是,一個文本并不是單一的一種類型,這三種類型往往交叉重合,只是有一種占主導地位。(Peter Newark, 2001) 因此翻譯此小說時應該特別注重交際意圖的轉換, 選擇譯語讀者接受和喜聞樂見的詞語,從兒童的心理去體會原文。當代翻譯理論家紐馬克把信息型文本和祈使型文本都歸類于交際翻譯,他還指出,交際翻譯要求源語服從目標語言和文化,不給讀者留下任何疑點與晦澀難懂之處; 當信息內容和效果發生矛盾時,交際翻譯重效果而不重內容。(譚載喜,2009)因此,譯者必須盡最大努力適應原作者的意圖以及生態環境中的讀者因素和其它因素才可能產生恰當的譯文。(胡庚申,2008)那么在具體操作譯文的過程中,哪個譯文整合適應選擇度相對更高一些?哪個譯文更適應了讀者這一環境中的要素?下面從交際維和文化維兩方面的轉換來說明兩個譯本在選擇過程中的不同適應度。

三.譯者的不同選擇適應度

1.交際維

“翻譯過程中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譯者除了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涵的轉遞之外,把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胡庚申,2008)

例1:…Aunt Polly entered in time to see him throw a few double summersets, deliver a final mighty hurrah, and sail through the open window, carrying the rest of the flower-pots with him.

譯文1:…波麗阿姨走進屋來,整好趕上它連翻幾個大跟頭,發出最后一聲歡叫,然后,“嗖”地一下躥出了開著的窗戶,捎帶著把僅剩的幾個花盆撞翻在地。

譯文2:…包莉姨媽進來正好趕上它翻了幾個雙筋斗,發出最后一聲有力的歡呼,從開著的窗戶躥出去,稍帶著剩下的花盆也跟著它一塊兒飛出去。

湯姆淘氣頑皮,把人吃的止痛藥喂給了貓吃,結果發生了這場鬧劇,According to Longman Dictionary, “sail through”means“to move quickly and smoothly through the air”兩位譯者都忠實地傳達了原文的語義,但是譯文1選擇“嗖”這個形象的象聲詞更加生動活潑的轉換了原語的交際效果,為讀者帶來了幽默的語境效果,同時適應了原文與讀者。

2.文化維

“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胡庚申,2008)由于原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存在著一定差異,屬于不同的體系,在翻譯的時候譯者應該特別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讓讀者能理解并接受,這樣才能進一步的愉悅讀者。

例2: "Now I know you'll tell me," said the lady. "The names of the first two disciples were --"

"DAVID AND GOLIAH!"

Let us draw the curtain of charity over the rest of the scene.

譯文1: “我想你會告訴我,”那位女士說,“最早那兩位門徒的名字是―”

“大衛和歌利亞!”

讓我們慈悲為懷,拉下帷幕,別讓鬧劇再演下去了吧。

Note:大衛:古以色列國王。非利士族巨人,為大衛所殺。耶穌首先選定的門徒是彼得和安得魯。見《圣經》。湯姆是所答非所問,熱鬧的圣經故事記得清楚,真正的宗教知識卻很差。

譯文2:“我想你會告訴我的,”那位太太開了口,“最早的兩個門徒的名字是―”

“大衛和歌利亞!”

讓我們慈悲為懷,趕緊放下帷幕,遮蓋住剩下的場面吧。

大衛和歌利亞不為中國讀者所熟知,因為交際翻譯要求源語服從目標語言和文化,不給讀者留下任何疑點與晦澀難懂之處;譯文2選擇不加腳注會使讀者感到困惑,而且達不到應有的語境效果,相反,譯文1選擇加腳注能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原文,達到幽默的效果,較好的適應了讀者這一要素。

四.結論

通過兩譯文的對比,本研究發現,刁克利的譯本于成時的譯本而言,前者很好地傳達了愉悅讀者的意圖,多維的適應了生態環境,尤其適應了這一環境中的要素―讀者,整合適應選擇度相對較高。因此,在翻譯兒童小說時,譯者應特別關注交際意圖的轉換,為讀者帶來愉悅,希望本研究能為以后的暢銷兒童小說翻譯帶來一些啟示

參考文獻:

[1] 成時譯, 湯姆索亞歷險記[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

[2] 胡庚申, 生態翻譯學解讀 [J]. 中國翻譯,2008

篇2

關鍵詞:教育創新;外國文學;外語學習;教學方式;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審美的教育、藝術的熏陶。文學作為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其本質特征和價值功能是與人的自由發展一并展開并相適應的。審美是人的自由境界,他是通過藝術和其他審美活動形態凈化和升華的情感意緒、人格襟抱,并與德、智、體相結合,去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胡良桂《文學主流的多維空間》)英美文學的積淀對于英語教師的影響正如所說,在擔起教育功能的同時也傳遞著一種審美觀。將教育的普遍性與文學藝術的特殊性相結合,在課堂上以教學形式進行將演繹出多種文化碰撞出絢爛火花的精彩多幕劇,而那也是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得天獨厚的享受。高級的藝術形式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來醞釀,而對于了解文化的鑰匙――語言的重擔更不偏不倚地落在了當代教師的身上。那么,面對浩如煙海的西方巨著,傳道、授業、解惑的為師者,特別是外語教學工作者該何去何從呢?與其將它視為學習工具,不如當它是另一種文化孕育出的精靈,也是對人類自身心靈進行窺探、思考的又一種藝術。文學,以這種形式來詮釋教育,又以教育來延續文學的

生命。

在中國當代教育形勢下,英語教學的發展步步深入,可追溯到幼兒教育階段,而受經濟發展程度、地域或教育觀念等的影響,英語教學的層次水平不一而論。從啟蒙教育到初、高等教育中的英語教學抑或漢語教學中對于英美文學的注重程度顯然不能以偏概全。我們應該分不同的教育階段來看不同背景下的文化對于學習者的影響。

一、英語初學階段(幼兒園到小學階段)

此階段需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來分析,大可不必引進相對深邃的文學作品,我們呼吁對于兒童文學的多加關注。外語教師在注重發音、識詞、拼寫等基本入門知識教授的同時還應儲備足夠多的“故事”、網羅更多童話故事、寓言或神話傳說來間接地培養學生對文學審美情趣、童趣及兒童想象力、畫面感,積極去創設語境,可在游戲中讓學生輕松掌握所學。教師可抽出作品中的主人公,不讓它停留在書頁上,鮮活其形象,借助于動畫或童謠、兒歌來豐富他們,從而做好對學生的早期文學素養的啟蒙。教師可借助課外書籍,積累主人公形象,要明確一個個帶孩子氣的活潑精靈身上學到的并不亞于大文豪筆下的傳神人物。英語教師圍繞學生興趣探究他們喜愛的故事,進一步擴展其情節,開發其想象力去創新地編一編故事的后續等在教學中的運用都是新一代教師在教學創新的體現。熟讀西方兒童經典,英語教師的角色也該是閃亮的。充分掌握住課堂節奏,扮角色或講故事,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熟悉一個個小人物的同時也已創設了小小的大世界。

二、英語學習的中級階段(初高中學習階段)

這個階段對教師的要求是偏高的,不僅能帶領學生做好應考工作,還該能有條不紊地開展自己的教學計劃(除教學大綱之外自己的教學計劃),使學生繼續夯實自己的文化根基,要教學方式手段的多樣化。這是個挑戰,尤其在文學書籍的閱讀上,應積極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的關系。教師應擴充課堂文化信息含量,引導學生抓起必讀科目,也要因加強自身英美文化底蘊引導糾正一些謬論及文化偏見。也可結合歷史探究古代文明的起源,古希臘神話、荷馬史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巨匠等等來個文學的“刨根問底”,在《你不可不讀的西方文學故事》中可覓得一兩顆喜歡的文學明珠。良好的英美文學素養是英語教學必不可少的,英語教師介紹英美文學作品及作家的時候不僅要有豐富的背景知識以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還應該注重作品的深度思想來讓學生咀嚼回味。另外,對于語言的分析也注重于語言習慣、方言、諺語、典故、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等來看都需倚靠英語教師的文學積淀進一步拓展

得來。

三、英語學習的較高級階段(大學學習階段)

這個階段也空前地關注西方文化的積累度,學生才發現一門語言的學習實在探討人家的文化,對于廣義上文學的學習更加地接近了文化的內核,也就更易于語言本身的掌握。接觸大學文化才發現知識的三千弱水中自己還連一瓢都沒有,所以急切地汲取能夠得著的知識養分。此時的大學教師就應依據學生興趣及特長來引導學生學習初級階段未涉及的文化知識,更加科學地解釋外國特殊的文化現象,更加全面、清楚地展開背景知識的概述。當然,在這個階段還有重要一點是繼續不斷地向學生推薦外國優秀作品,利用閑暇時間與學生共同探討讀書心的體會。比如,19世紀后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大師馬克?吐溫的作品賞析,通過有步驟、有目的的探討,一步步走進這位文豪的幽默與諷刺。

1.通過作者時代背景來了解其寫作動力與方向

馬克?吐溫的父親是不得意的鄉村律師,在其12歲的時候去世了。迫于家境,他先后當過印刷所學童、送報人、領港員,還到西部探過礦。這為他早期作品的創作奠定了基礎。當時正流行幽默文學,而他將幽默與諷刺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幽默風格。1864年,他到舊金山,在《晨報》當記者,從此開始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盧錦明《歐美文學導讀》),創作了《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在亞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國人》等名篇。馬克?吐溫早年在《舊金山晨報》當記者時寫了大量有關中國移民的報

道……“他對中國人的描寫是一種寫實主義的‘新聞報道方式’的再現……但其主旨在于批評美國的時事,而非關注中國。”(《外國語言文化研究》第一輯)也借此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的真實面貌。

2.細究作品,深入發掘主題

馬克?吐溫的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他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T.S.艾略特認為這部小說開創了英美兩國文壇的一代新風。

“著名小說家海明威認為,一切現代美國文學來自馬克?吐溫寫的一本書,叫做《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這是我們最好的一本書”。(文聘元《你不可不讀的西方文學故事》)。小說《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黑人吉姆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是黑奴,但他不卑躬屈膝,為了擺脫奴隸身份反而竭力斗爭,勇敢追求自由,也具舍己為人、善良高尚的優秀品質,同時也有無知、迷不覺悟的性格。”此時作品主題已躍然紙上,對于解放黑奴問題的敏感,讓人深深地同情起吉姆,也使人狠狠憎恨起種族歧視的黑奴制度。

3.藝術手法的品味

“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作者運用第一人稱的藝術手法,使人倍感親切、真實。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加上幽默夸張的心理描寫,人物清晰明朗、個性突出,而地方俚語的使用使語言更富生命力”(盧錦明《歐美文學導讀》)。由于作品鮮明的思想性,體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深度,無論從藝術角度還是對公眾的影響力而言,堪稱是無與倫比的。大學教師在英美文學方面的教授也可力主創新,別出心裁地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追求自身文學素養的提升。讀完馬克?吐溫的作品,其幽默感還是久久縈繞在腦海不能忘懷。有人說“那種激情與幽默在教學的應用或與能多少給人以啟示,增加一些大學英語教師的幽默感,不僅是教學的需要,也是塑造良好個人魅力的體現。培養英語教學的激情更是延續教學生命的最佳方式”(舒笑梅《外國語言文化研究》第一輯)。

總而言之,“在文學創作中,不論是只強調認識功能、教育功能(歷史觀點即思想性)而忽視娛樂功能(美學觀點即藝術性)的傾向,都應將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寓教于樂。”(胡良桂《文學主流的多維空間》),無論教學停留在哪個階段,英語教師對于教法的感悟,從自身的所學或從學生的學法出發,都能履行好自己的天職又不損自己的價值。“提高大學教師的語言教學能力、文化傳播能力,對于英美等外國文學的積淀是急需的”(汪義群《英美文學研究論叢》第二輯),而將教學與藝術融合為一體,為現代英語教學添入新的活力,都是每個教師正努力做的,共同期待著英語教學美好明天的到來!

參考文獻:

[1]盧錦明.歐美文學導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文聘元.你不可不讀的西方文學故事.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06.

[3]汪義群.英美文學研究論叢(第二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篇3

【關鍵詞】高品味;閱讀;滋養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尼克拉耶娃曾說過:“書籍是生活的加速器。”高爾基也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不僅能使人變得智慧,積累豐富的人生經驗,還能凈化一個人的靈魂,使人變得高尚。人只有通過閱讀薈萃人類智慧的各種讀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長所需要的營養。可開卷未必就有益,細看如今校園,學生在課外的閱讀方面有存在眾多偏差。

一、學生課外閱讀的偏差特征

1.閱讀內容低俗化

低俗性是學生一個閱讀大問題,整個社會閱讀品質的低下和商家巨額利益的驅使下,我們社會中本就可憐的公共閱讀空間被無情嚴重地污染。經典被改成 “大話版”, “電子讀物”的橫空問世,許多電子書成了孩子們課后閱讀的唯一讀物,和其交流,或穿越或玄幻,或青春偶像或恐怖猙獰,這些不健康的內容大大影響了學生們的審美情趣和人生價值觀。閱讀內容的低俗化正像鴉片一樣侵蝕著學生不太成熟的內心。

2.閱讀方式快餐化

“電腦越變越薄,鞋底越變越厚。圍巾變成在屋里帶的,絲襪變成冬天穿的。手機變成看的,書變成收藏的。”這是京東網的廣告詞,其中“手機變成看的,書變成收藏的”道出了如今社會閱讀的一個流行趨勢:這種流行也正影響著的孩子們看書的方式,身邊的孩子大多在家里用電腦看書,在學校里偷偷摸摸地看手機版的電子書。他們以能在電腦上看書為時髦的象征,當他們把閱讀當成一種時尚來追趕的時,只是把這種閱讀當成是考試過后的一種放松與調節。閱讀的滋養性在這種快餐、時尚的潮流中蕩然無存。

3.閱讀目標功利化

教育部在2000年頒布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就明確規定中學生要“課外自讀文學名著”,并列出“課外閱讀推進愛你書目”。很多中考高考《考試說明》也把經典閱讀列入考試范圍。可這個好事卻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變了味:閱讀經典不如按部就班做“課本奴”和“題奴”來得實惠。于是,學生的名著閱讀出現了諸多怪現象:首先,原著沒有時間看完就看看故事提要,甚至看老師整理出來的主要情節、主要人物、主要場景等“精華內容”。更有甚者,看看改變的卡通動漫。實用主義孕育的經典閱讀,誕生了怪胎的閱讀。

針對學生閱讀方向的偏頗和閱讀興趣的低俗及閱讀目的的功利,本人做了如下嘗試:試圖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改變學生的閱讀方式及閱讀內容。在教育活動中尋找新的閱讀生長點。

二、教育活動閱讀的生長點討論

1.有效指引,激發興趣

現代心理學之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最直接的動力。只要感興趣的事,他們就會不厭其煩地做。學生閱讀興趣有顯著年齡差異。不同年齡的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讀物性質有密切關系。而學生語文內容的低俗恰恰是學生盲目追求潮流的具體表現,并非來自真正喜歡,這種追求正是他們心靈空虛的表現。

如何激發學生對高品質讀物的閱讀興趣,并使之養成為良好的閱讀習慣,起步在于教師的有效指引。根據學生的學段特點,為他們打開一扇扇閱讀的窗,鋪開一條條閱讀的路,給他們一個豐富的閱讀世界。

2.拋磚引玉,用精彩帶動興趣

教材中的每一冊書中都有一部經典名著推薦給學生,但學生往往不會認真閱讀,往往是做一些題目就應付過了,這種功利性的閱讀使名著推薦形同虛設。

我們日常的語文課如果能成為閱讀指導課,用一個相對成熟的閱讀者指導閱讀方法,這種指導,能激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

結合《湯姆索亞歷險記》(馬克吐溫)的閱讀指導為例談談如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蘇教版七年級的名著推薦中摘錄本書精彩的片段:《我要去當“海盜”》、《洞中歷險》。教師用二到三個課時的時間和學生們一起來品讀這兩個精彩片段。

在課堂上先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和他們一起回憶童年時代,暢談理想,張揚個性。然后指導學生閱讀片段中湯姆的經歷,交流湯姆的個性。讓學生愛上湯姆這個人物,在課堂上分享彼此閱讀的感受,互相欣賞著,快樂著,在即時互動中,閱讀正帶勁的時候提出閱讀整本書的目標,并要求學生會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閱讀內容。學生就會帶著一種熱情完成整本書的閱讀。

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結合閱讀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豐厚的文學素養和人文精神,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閱讀的樂趣,收獲閱讀的成功,才能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閱讀的快樂,課內得法,課外得益,課內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真正拓寬學生閱讀。

3.因材施教、用專題激出興趣

“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人的一生”,特別是學生,在他們跌跌撞撞邁向世界的第一步時,就需要一本好書把他們牽引走向成長的彼岸,根據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在不同的階段向他們推薦不同的文學作品,來滋養他們的人生,豐盈他們的生活。

剛進初中的孩子都有渴望長大的內心,根據這個心理特點,向他們推薦“成長系列”的作品,曹文軒的純美小說是不錯的閱讀作品;初二的學生內心充滿叛逆,對待父母的殷切的愛往往比較反感,這一年推薦龍應臺的《目送》、《親愛的安德烈》等作品,能讓他們看清兩代人的內心感受。初三的學生面對緊張的升學壓力,可以向他們推薦一些哲理性的文章,周國平、史鐵生的著作,可以指引學生直面人生讀出理趣。根據不同的年齡心理特點指引學生有側重點地閱讀,可以避免孩子們閱讀內容的粗俗性。

三、指導閱讀方法,落實完善閱讀過程

1.國外參照

新加坡在指導學生閱讀方面,有非常具體的一套辦法。1993年制定的《華文課程標準》“附錄三”就是“課外閱讀指引”,其中把學生的課外閱讀分為兩類:一是指定閱讀,即教師列出學生必讀的書目,要求學生在指定的時限內閱讀這些書籍,每兩周要利用一節華文課向學生介紹閱讀的方法和重點等。二是自由閱讀,即學生根據興趣自主選擇讀物,但教師可規定學生每個學段或學年讀若干本。自由閱讀一般無法在課堂上指導討論,“指引”中就提供了一份“學生閱讀記錄卡”樣表。供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閱讀狀況。表格的內容具體涉及所看書的書名、開始時間、完成時間、對書的喜愛程度(等級)、感想、老師簽名。(表格略)

無論是指定閱讀還是自由閱讀,閱讀完一本書后,都要求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一些閱讀后的活動,這既是了解和指導,也無形中起了監導的作用。該“指引”中也列出了一份“閱讀后的活動建議”表。表格涉及的維度有口述讀物內容、滲透相關內容的寫作等方面。

2.班級操作

受新加坡學校的指引閱讀的啟示,班級里也指定了相應的閱讀方法,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筆記不但可以加強記憶,而且使人精明”(培根)。本班主要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

每周定出讀書數目,分組布置不同的讀書筆記活動,讀書筆記的形式如下:A、摘錄式,摘錄閱讀材料的好詞佳句、優美片段、名言警句。B、手抄報式,用圖畫、文字相映成趣地表現閱讀內容。C、提綱式,指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內容、思想感情等。D、質疑式,記錄閱讀過程中的疑難問題。E、體會式、記錄閱讀時的感受,體會和看法。F、仿寫式,學習所讀材料的描寫方法,仿寫人、事、物、景。

四、交流心得、體悟收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學生閱讀的后期,開展豐富的活動,及時讓學生把零星的閱讀感悟提煉成理性的體悟,更能完善學生的高品質的閱讀能力。

最常見的手段是讀寫結合,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博覽博聞強記,開闊了視野、積累了知識,“厚積”自然就“薄發”了,此時教師就指導學生寫好讀書心得,或三言兩語的評論或感受最深的人、事、段及其寫法等的點評,或寫寫讀后的感想體會。點點滴滴都是學生的收獲,應該寫下來,久而久之,有助于習作和閱讀能力的提高,更讓學生感受到與文本對話的樂趣。

篇4

關鍵詞:小升初;平穩過渡;銜接策略;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1-0069-02

《語文課程標準》在設計思路中明確指出"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小學、初中兩個階段"互相聯系,螺旋上升"。作為中學的起始年級,初一語文教學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我們既要關注學生的過去,又要著眼于學生的將來,在教學內容上要減緩坡度,增進銜接,在逐漸滲透與鋪墊中層層推進,變"突變"為"漸變",在"漸變"中實現"無縫"銜接和平穩過渡。

1 "小升初"知識銜接的策略

"小升初"過渡期指的是初一上學期,剛踏入初中大門,學生對面全新的學習內容,會有諸多的不適應,而他們在心理、學習上往往處于被動狀態,必須借助教師的幫助、引導來完成"小升初"的轉變。教師可巧妙運用以下策略來加強"小升初"學生的知識銜接。

1.1 梳理小學、初中階段教學內容,建構有效教學。如果我們不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不顧教育的連續性原則,只是就課文講課文,就知識點講知識點,只會越忙越亂,事倍功半。目前中小學語文教材之間,存在較大跨度、空白、斷層,而各種實驗教材各有側重,因而教師不能只關注本學段教學,不能只局限當地使用的教材,要博采眾長,梳理教材內容,建構有效教學。

例如北師大教材第一單元"童年夢痕",可結合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綜合性活動"我的成長冊",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告別童年"單元,人教版的選自《城南舊事》的課文《爸爸的花落了,我長大了》進行補充、建構。第二單元"秋日擷英"中,《山行》在小學四年級就學過,教師應將重點放在賞析 "霜葉紅于二月花",以及與其它詩歌對比閱讀上。第三單元,"親情歌吟"可結合蘇教版的課文《愛如茉莉》、《月光啟蒙》,也補充人教版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祖父的園子》、《"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只有把學習內容梳理清晰,新舊知識進行聯系,學生學習才具有連貫性、條理性。

1.2 借小學的知識考查初中要求的能力,溫故知新。我校采用入校摸底考試來了解初一新生的知識水平, 例如"把句子改寫得充滿詩情畫意"這類題目,考的是小學的內容,要求卻是初中生應具備的能力,知識、能力的銜接初露端倪。這一方法值得借鑒,在日常教學中對小學詩文復習,可以是應用性填空,如劉禹錫在《望洞庭》中,巧妙設喻,寫遙望湖中青山的獨特感受的句子" ";可以是按要求寫詩句,如寫出送別的詩句、蘊含哲理的詩句、表現雄心壯志的詩句。對現代文復習,可以是為學過的偉大人物,像霍金、諾貝爾、司馬遷、鄭成功寫一段人物介紹,寫一段頒獎詞等等,用這種方法復習舊知識形成新能力,讓學生盡快熟悉中學語文學習的重點。

1.3 過渡期課堂教學應放慢腳步,適當降低難度。初一新生面對新的教材,新的教法,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教師應放慢教學腳步,適當降低要求,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興趣,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例如在第一單元"童年夢痕"的教學中,不要急于對課文展開深層次的分析理解,而應側重讓學生品味不同時代、不同作者所寫的"童年不同樣",體會純真、美好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了解初中語文教材的特點及學習方法,才是這一時期的重點。

1.4 比照、分析、尋找中小學教材銜接上的空白,進行補充完善。從六年級到初一,從一個學段結束到高一學段的開始,教材銜接上有不少空白。例如小學教材注重詩詞、名言警句的積累,每一單元都有誦讀欣賞,突出博聞強記,而中學教材這方面顯得薄弱。小學只有少量的淺顯文言文,初中則出現文言文單元,篇幅、難度陡增。小學淡化了語法知識、寫作手法,而中學對這些都有要求,尤其是文言文學習,像詞類活用、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省略句必須要有一定語法知識基礎。教師通過分析,尋找小學、初中教材銜接上的空白,進行補充,使"小升初"知識鏈接更完善。

1.5 開展班級讀書會,提高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課外閱讀量決定著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閱讀量大的學生往往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都較強。在起始年級,培養學生閱讀習慣非常重要。可以開展班級讀書會,教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給予指導與監督,通過上展示課, 讓學生朗誦精彩片段、講故事、分析人物……體驗讀書的快樂,在閱讀的啟示和質疑中獲得語文能力和素養的提升。積極開展"中華經典美文誦讀"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張揚個性,在活動中愛上語文。

2 中小學語文銜接的內容

了解了中小學語文學習的差異,掌握了過渡期行之有效的措施,那么,我們具體應給孩子教些什么,來把他們領入更廣闊的語文天地呢?

2.1 現代文教學方面。小學課文以記敘文為主,突出"趣",初中課文加入了科學性強的說明文和邏輯性強的議論文,突出"理"。小學課文短,較長的《盧溝橋的烽火》也才800多字,而初中第一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2000多字,跨度大,臺階高。在初一上學期,我們要補充現代文閱讀,來聯通中小學課堂。

閱讀當代名家名篇,尤其是選入各類教材的美文是個不錯的方法,像曹文軒、黃蓓佳、林海音的作品被選入不同小學教材。而趙麗宏的《為你打開一扇門》《曠野的微光》《雨中》《頂碗少年》《學步》《山雨》等30多篇作品入選不同的實驗教材,周國平的《人生寓言》《內在生命的偉大》、林清玄的《桃花心木》《黃金鼠》、肖復興的《母親》、畢淑敏的《孝心無價》《母狼的智慧》、秦文君的《男生賈里》選段、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也出現在不同的教材中。我們應加以篩選,指導學生閱讀美文、陶冶情操,又培養閱讀能力,還能洞察世間百態,可謂一舉多得。

品析現當代詩歌,可以是"五四"時期徐志摩、郭沫若的新詩,可以是冰心、王宜振、金波的兒童詩,也可以余光中、席慕容的鄉愁詩,也可以是舒婷、汪國真的朦朧詩。

關注熱門話題文章,如低碳生活、納米材料、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氣象現象……由此來培養閱讀說明文的能力。

初中現代文閱讀更強調自己的情感體驗,側重分析和理解,多加了賞析要求,教師要讓學生多讀多想多表達,教給學生賞析的方法,引領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在語法知識方面,要系統的學習詞類劃分、句子成分劃分,這兩點都是為文言文學習做準備。

2.2 文言詩文教學。 古詩詞學習方面,搜集整理詩文名句,印發給學生,督促背誦,還可補充不同版本的六年級或初一教材所選的詩詞名篇,如《詩經?采薇》(節選),《木蘭詩》,《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曹操的《龜雖壽》,崔顥的《黃鶴樓》,李賀的《雁門太守行》,辛棄疾的《破陣子》,納蘭性德的《長相思》,趙翼的《論詩》,龔自珍的《己亥雜詩》等。這些都是新課標要求初中生必備的古詩詞,而北師大教材沒有安排。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的重頭戲,在北師大版初一上冊安排了四篇,其中《童區寄傳》、《李寄》難度大,下冊六篇文言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有難度,而《送東陽馬生序》特別難。我又查了蘇教版、北師大版、人教版小學課本,覺得小學畢業生的文言文基礎太薄弱,我們必須要補充一些淺顯的文言文,減緩學習的坡度。可從學生熟悉的故事性強、短小精悍的作品著手,以下是我搜集的備選篇目:《濫竽充數》、《畫蛇添足》、《矛與盾》、《鷸蚌相爭》等寓言故事。選自《列子》的《兩小兒辯日》、《關尹子教射》,選自《史記》的《四面楚歌》,選自《世說新語》的《楊氏之子》、《周處》。柳宗元的《吾腰千錢》,韓愈的《馬說》,劉禹錫的《陋室銘》,選自《資治通鑒》的《楊震暮夜卻金》、《孫權勸學》,王安石《傷仲永》,清朝彭端淑的《蜀鄙二僧》。

2.3 課外閱讀的指導。新課標要求一個小學生課外閱讀量在145萬字以上,相當于10本小學語文課本,初中階段閱讀量達到255萬字,因而在初一寒假結束時,學生至少應閱讀過16本相當于課本厚度的高品質的課外讀物。我們可以列出一個圖書單,向學生推薦閱讀。

寓言故事類:《伊索寓言》、《古希臘神話故事》、《一千零一夜》

詩歌散文類:《朝花夕拾》、《繁星?春水》、《朱自清散文精選》、《舒婷文集》、《臺灣鄉愁詩選》、《泰戈爾詩選》。

科普讀物:法布爾的《昆蟲記》。

課程標準所列的必讀書:《西游記》、《水滸傳》、笛福的《魯賓遜漂流記》、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斯威福特的《格列佛游記》、凡爾納的《80天環游地球》、《海底兩萬里》、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都可以推薦給初一學生。

"魔鬼字典"中對名著的定義是人人都希望自己讀過,但卻不愿意去讀的書。的確,有些名著離我們的生活已很遙遠,有些學生的閱讀能力達不到而讀不下去。我們有必要推薦一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閱讀興趣的圖書。

國內作品:林海音的《城南舊事》、秦文君的《南生賈里》、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當代精品建議從歷年"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篩選,閱讀能力較強的可推薦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阿來的《塵埃落定》、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

國外作品: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柯南?道爾的《神探福爾摩斯》。

法國的圣?埃克蘇佩里的《小王子》,以一位飛行員作為故事敘述者,講述了小王子從自己星球出發前往地球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各種歷險。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成人的空虛、盲目和愚妄,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人類的孤獨寂寞。

52年前的經典童話----E?B?懷特的《夏洛的網》是關于友誼的故事,講的是聰明勇敢的蜘蛛夏洛在自己的網上編織"好豬"、"杰出"、"謙虛"等字樣,使得小豬威伯在比賽中榮獲了大獎,救了他的性命。

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他把西方哲學史編入小說講給孩子們聽。一部《蘇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人類哲學史。

德國女孩安妮?弗蘭克在暗無天日的地下生活了四年,16歲死于傷寒,《安妮日記》真實記錄了二戰那場人類的噩夢。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英國C?S?路易斯所寫《納尼亞傳奇》,共七冊的幻想/冒險小說,在西方影響比《指環王》還大,是傳世不朽名著,當有人問J?K?羅琳《哈里?波特》系列會是幾本書,她回答七本,因為她讀過《納尼亞傳奇》是七本,這是兩套關于信仰與想象的著作,值得推薦。

課外閱讀要有所收獲,要求學生在閱讀時不應付,不獵奇,不湊熱鬧,不趕時髦,靜下心來沉浸在書里汲取精華。人們常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要求學生多記讀書筆記,通過記讀書筆記完成詞語積累和賞析,通過記讀書筆記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通過記讀書筆記加強概括能力。專家認為,40%的寫作能力取決于閱讀,通過閱讀,厚積薄發,為寫作儲備能量。

通過對過渡期學習內容的研究、補充,我們的教學才能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現有知識水平,既不重復做工,也不會出現疏漏,不滯后、不越位,點滴滲透、循序漸進,著力于學生語文能力的長期培養,把學生引進更廣闊的語文學習天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