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西餐的禮儀范文
時間:2023-04-04 00:33: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吃西餐的禮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就座時,身體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蹺足,與餐桌的距離以便于使用餐具為佳。餐臺上已擺好的餐具不要隨意擺弄。將餐巾對折輕輕放在膝上。
2、使用刀叉進餐時,從外側往內側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東西地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執刀將其鋸切成小塊,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進餐中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在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還要繼續吃。每吃完一道菜,將刀叉并攏放在盤中。如果是談話,可以拿著刀叉,無需放下。不用刀時,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記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3、每次送入口中的食物不宜過多,在咀嚼時不要說話,更不可主動與人談話。
4、喝湯時不要啜,吃東西時要閉嘴咀嚼。不要辭嘴唇或咂嘴發出聲音。如湯菜過熱,可待稍涼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喝湯時,用湯勺從里向外舀,湯盤中的湯快喝完時,用左手將湯盤的外側稍稍翹起,用湯勺舀凈即可。吃完湯菜時,將湯匙留在湯盤(碗)中,匙把指向自己。
5、吃魚、肉等帶刺或骨的菜肴時,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輕輕吐在叉上放入盤內。如盤內剩余少量菜肴時,不要用叉子刮盤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應以小塊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條時要用叉子先將面條卷起,然后送入口中。
6、面包一般掰成小塊送入口中,不要拿著整塊面包去咬。抹黃油和果醬時也要先將面包掰成小塊再抹。
7、吃雞時,歐美人多以雞胸脯肉為貴。吃雞腿時應先用力將骨去掉,不要用手拿著吃。吃魚時不要將魚翻身,要吃完上層后用刀叉將魚骨剔掉后再吃下層吃肉時,要切一塊吃一塊,塊不能切得過大,或一次將肉都切成塊。
8、不可在餐桌邊化妝,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時打嗝是最大的禁忌,萬一發生此種情況,應立即向周圍的人道歉。取食時不要站立起來,坐著拿不到的食物應請別人傳遞。
9、就餐時不可狼吞虎咽。對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應要一點放在盤中,以示禮貌。有時主人勸客人添菜,如有胃口,添菜不算失禮,相反主人也許會引以為榮。
10、不可在進餐時中途退席。如有事確需離開應向左右的客人小聲打招呼。飲酒干杯時,即使不喝,也應該將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當別人為你斟酒時,如不要,可簡單地說一聲“不,謝謝!”或以手稍蓋酒杯,表示謝絕。
11、在進餐尚未全部結束時,不可抽煙,直到上咖啡表示用餐結束時方可。如在左右有女客人,應有禮貌地詢問一聲“您不介意吧!”
12、進餐時應與左右客人交談,但應避免高聲談笑。不要只同幾個熟人交談左右客人如不認識,可選自我介紹。別人講話不可搭嘴插話。
篇2
邀請人可以指定客人的座位.自己的部下或晚輩也可被按排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上.通過分配座位.中國人暗示誰對自己最重要.
中國餐桌上的禮儀歸結為以下幾點:一.入座的禮儀.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在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進餐時.先請客人.長著動筷子.夾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出聲響,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后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有的人吃飯喜歡用咀嚼食物.特別是使勁咀嚼脆食物,發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特別是和眾人一起進餐時,就要盡量防止出現這種現象.
第三:進餐時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現其他聲音,如果出現打噴嚏,腸鳴等不由自主的聲響時,就要說一聲"真不好意思".;對不起;."請原涼".之內的話.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給客人或長輩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離客人或長輩遠的菜肴送到他們跟前,按我們中華民族的習慣.菜是一個一個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領導,老人,客人的話.每當上來一個新菜時就請他們先動筷子.或著輪流請他們先動筷子.以表示對他們的重視.
第五:吃到魚頭,魚刺,骨頭等物時,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緊靠自己餐桌邊或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紙上.
第六:要適時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幾句風趣的話,以調和氣氛.不要光著頭吃飯,不管別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頓,更不要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時,就要用餐巾或手擋住自己的嘴巴.
篇3
應該說,現代文明都脫胎西方文明,比如女士優先,尊重他人隱私,進門先敲門,在公眾場所勿大聲喧嘩……隨著社會日益進步,現代文明早已為我國廣大公民所熟諳,成為公眾守則。
隨著世博盛典日益臨近,城市公民的文明,直接反映了國民的文明,而文明,多是在生活細節中體現的。世博期間,來自全球各地的客人將會遍布城市大街小巷。我們認為是不拘小節,有可能就是在客人前“出洋相”,被貽笑大方,所以,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西餐,對我們早已不陌生,正因如此,我們更要注重西餐禮儀細節。
如果實在不會使用刀叉,寧可向侍應生提出要筷子,有如外國人在中國進餐不會用筷子,也會老實坦言要一副刀叉,這并不坍臺,總好過鋸牛排時將牛排飛到鄰座身上。
一、 衣著不能太休閑
一般講,西餐吃環境吃氣氛,因此作為進餐的一員,本身也成進餐氛圍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故西餐格外要求儀態。一般西餐快餐店,對服裝無要求,但若是五星級酒店扒房或高尚意式法式西餐廳,請一定注意衣著,至少赤足涼鞋裸著一雙飛毛腿是不合適的。香港一些五星級酒店扒房及會所,規定要系領帶才能入內,前臺還備有領帶供未系領帶客人救急之用。
二、“由外到內”的餐具使用原則
入座前,男士要為相鄰的女士拉椅子和推入椅子,哪怕是不甚熟悉的,也必須如此。進餐前先要餐巾對折放在膝上,切忌系圍脖一樣圍在頸上。餐巾可作輕印嘴角或咳嗽時遮掩用,切不能真當自家的洗臉毛巾那樣揩抹,只能輕輕印。
從頭盆主菜到甜品,應由外到內依次用餐具,撤盤子時讓刀叉與盤子一起撤走。碟上方的匙和叉不要動用,那是吃甜品用的。
女士若不小心將餐具或其他東西掉到地上,千萬別自己拾,應禮貌地請來服務生或身邊的男士代勞。
若女士的長裙不慎被鄰座的椅腳壓住,或在行走時被人踩到裙邊,不要強行扯出或對人怒目側視,而應禮貌微笑提醒對方將腳挪開。如果對刀叉不熟悉,應避免點龍蝦、田螺、魚等較難處理的菜肴。
三、 西餐禮儀可用手抓,
但不是都可以
西餐禮儀是允許用手的,比如雞腿牛排等有骨的食物,不為失禮。但吐骨時不能直接吐在碟內,而要先用手遮在嘴上接住,再放在碟內。
面包要直接用手拿,然后掰成一小塊(bite-size),用餐刀涂上黃油,吃一口掰一小塊,如將面包正中一剖二再涂上黃油整只咬來吃,就出洋相了。但吃蛋糕時就一定得用叉子不能用手,要用點心叉橫過來將蛋糕“切”成薄薄一小片一小片,不能正中叉起蛋糕送到嘴里啃咬。
請記住,西餐的進餐禮儀永遠是舉起食物送入口中,用食物來迎候嘴巴,而不是屈起身子俯在食物上以嘴巴去迎候食物。
四、 刀叉要朝下使用
特別在進食主菜時,要注意刀叉必須朝下使用,哪怕吃豌豆胡蘿卜丁等細小的食物也應該叉起食物,而不是用叉甚至湯勺舀起。若需暫停進食,刀叉要呈八字型放在碟上,若用餐完畢,就應將刀叉并排斜放,擺成四點鐘的方向。
西餐原則,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吃意粉除外,應用左手拿匙,右手用叉將意粉卷起放在匙上,再送入口中。萬萬不可將頭湊在意粉盤上,用叉叉起意粉吮吸入口。
喝湯時,應用湯匙向外舀最面層的湯,送入口中,同樣不能彎腰用頭去湊湯匙。如若暫停飲湯,就將湯勺留在湯碗內。喝到最后應將湯盆微微向外傾斜,方便舀起殘剩的湯,飲畢后可將湯勺留在湯盆內。
喝湯時,切忌用面包蘸湯吃,這屬十分敗造的吃相。筆者也有敗造的吃相――喜歡將面包撕成小塊浸在湯里。母親說這是“羅宋癟三”(白俄)的吃相。不過,用面包揩凈盤底的吃相倒又是允許的,確實,西餐的汁水特別香。所以許多洋規矩也是自相矛盾的,不過洋規矩是洋人定的,我們也只能入鄉隨俗。
五、 用餐杯也有講究
一般西餐桌上會有三個杯,一個是水杯,另兩個分別為紅酒杯和白酒杯。紅酒杯杯口較闊,白酒杯則較窄長。拿酒杯的正確方法是輕輕捏著杯腳,只有喝白蘭地時才可用手指叉過杯腳捧起整個杯身。
篇4
2016餐廳服務員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 20xx年8月1日至29日
調查單位: xx西餐服務有限公司
調查內容: 西餐廳服務與西方禮儀培訓
調查目的: 通過實習了解西餐廳的基本操作過程, 掌握服務技巧提高服務水平,鍛煉自己的社會調查能力。
隨著生活方式的更新和社會交往的活躍,我國吃西餐的人越來越多。在組織的涉外活動中,為適合國外客人的飲食習慣,有時要用西餐來招待客人。西餐廳一般比較寬敞,環境幽雅,吃西餐又便于交談,因此,在公共關系宴請中,是一種比較受歡迎又方便可取的招待形式。西餐源遠流長,又十分注重禮儀,講究規矩,所以,了解一些西餐方面的知識是十分重要的。今年暑假,我在西餐服務有限公司調查了一個星期的時間,獲得了經驗,更增長了見識,使我對西餐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西餐服務有限公司一個星期的實習已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在這里,第一次接觸社會的調查生活,體驗到生活的艱辛和不易,總體來說還是有不少的收獲和所得。從一個對西餐行業無知的少年變成一個既具有西餐知識,又懂得西方禮儀和社會交往的青年。實習的收獲是不能用語言一一所能描述的,總的來說有酸有甜、有苦有樂,苦的是讓人記住那些幾十種西餐食品的特點與制作方法,還得分清它們的消費對象。還有那些我們中國人不太懂得的西方禮儀培訓工作;快樂的是和同事領導的和睦相處以及老板的風趣幽默;快樂的是顧客對自己付出服務的肯定與贊賞;樂的是自己既充實又有滋有味的實習生活過程.其實實習的日子不是很長,當初的我們不知道牛排還要吃七八成熟?不知道生菜沙拉和水果沙拉是什么東西,以及自己不怎么熟練的在西餐廳鋪臺布.擺刀叉,給客人介紹菜單的種種場景就像昨天才發生一樣,是那么的叫人印象深刻.
在這里,自己對西餐方面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品味西餐文化,建議大家到正宗的西餐廳看一看,一般都法國浪漫派風格布置的西餐廳比較好,裝璜華麗典雅,樂池內小樂隊演奏著古典的名曲,服務員是身著燕尾服的小伙子。研究西餐的學者們,經過長期的探討和歸納認為吃西餐最講究6個m。第一個是menu(菜單) ,第二個是music(音樂) , 第三個是mood(氣氛),第四個是meeting(會面),第五個是manner(禮俗),第六個是meal(食品),這些都是西餐行業內必須具有而且重視的地方,好的西餐老板會特別重視這幾個方面的投資與開發研究。西餐禮儀也是特別重要的方面,好的西餐廳店,會對所有的員工進行西方禮儀的培訓,會對服務人員進行定期的考核和認定。 在xxx實習最刻骨銘心的是西餐服務的員工竭盡全力為客人提供溫馨細微,物有所值的服務.還有就是典雅淳美的美國西部音樂,韻味悠長的咖啡,以及聞名遐邇的菲力牛排。都說服務是餐廳的形象之本,是西餐廳的競爭之道,那么西餐服務的服務魅力有表現在哪呢?那就是一張誠摯動心的笑臉,一聲聲悅耳動聽的話語,一次次全身心投入的服務而凝結出一個個回味無窮的優質服務。在那里實習的一個多月期間學到的東西可不少,感觸也頗多,若要為客人提供優質的服務,就是要充分讀懂客人的心,充分理解客人的需求,甚至是超越客人的期望,在日常工作崗位上為客人提供富有人性化的和藝術化的服務,高層次的滿足客人的需求,讓客人愉悅地有頻頻光顧的欲望.有人說服務是個即時的工作,過去了就不會再來,所以要在當下滿足客人的多方面要求,把服務的質量提高。
在西餐廳實習的這一個月,在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付出的不光有汗水,還有智慧和技巧,更多的是自我超越。因此,自己變的成熟了,少了一份脆弱,多了份堅強,忘了如何去依靠,想的是如何去學習讓自己獨立自強。沒有了父親和母親的關懷,沒有了老師和同學的指點,自己的一切事物都得要自己親自去解決,增強了自己的自信心,從這次實習中我深深的體會到沒有自己辦不成的事,只有自己不去做,認認真真的學習,勤勤懇懇的做事,這就是生活,是真正的生活!
通過調查學習,我對西餐的專業知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了,尤其是服務意識、語言交流與表達能力、外語能力、處理賓客關系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提高,特別是自己的外語口語交際水平有了一個很大的提高,以前在學校里面沒有條件鍛煉自己的口語,在這里,來吃西餐的也會有很多的外國朋友,鍛煉了自己的口語說得能力,為自己以后走上社會做了個好的開始。社會上由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那就是社會經驗,為人處世的經驗,想想自己明年就要真正的走向社會,參加工作,也許自己的這次實習就是自己新的開始,也就意味著自己的成熟,我會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不怕困難,勇于克服,在調查中鍛煉自己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實現自己的理想。
篇5
飲食禮儀是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隨著中西飲食文化的不斷交流,西餐廳不僅越來越多,而且也越來越受到小朋友的喜歡。為了讓幼兒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特設計這一教學活動。一方面讓幼兒了解中西方不同的飲食,進餐方法,另一方面也幫助幼兒養成一定的飲食習慣,懂得一定的進餐禮儀,并形成愛惜糧食,拒絕浪費的飲食意識。
活動目標:
1、初步讓幼兒了解中、西餐文化,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2、學習吃西餐的禮儀,知道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3、感受西餐的用餐氛圍,體驗愉快的用餐過程。
活動準備:
刀、叉、盤、面包、午餐肉、PPT、視頻
活動重點:
1、學會西餐基本的用餐方法。
2、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禮儀習慣。。
活動過程:
1 談話導入:
——“平時家里來客人的時候,你們是怎么樣招待客人的”?
小結:小朋友們都很好客,是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今天老師家里來了許多小客人,你們幫老師想一想改怎么招待我的小客人呢?
小結:啊?請客人吃飯啊?!這是個不錯的主意!
——“那你們都去過哪些飯店呀?”
——“這么多的飯店都不知道要選哪個了?”
2 中餐與西餐的區別:
2.1 認識中式餐廳
——那我們就來看一看,咱們揚州哪家餐廳最有特色,招待客人老師最合適。
——“你們認識這家店嗎?”(認識飯店招牌)
——“富春是經營中餐的飯店,是我們揚州最有名,最有特色的中餐(圖片)飯店。家里來客人,爸爸媽媽都喜歡請客人到富春,品嘗揚州的美食。
——“我們一起來瞧一瞧富春里面有哪些好吃的,看看你們能不能說出他們的名稱?”
圖片:老鵝、請炒蝦仁、獅子頭、大煮干絲、富春包子、最后是最具有揚州特色的揚州蛋炒飯
——看完了菜譜,我們再去考察一下看餐廳用餐環境。觀察一下人們在進餐時用的什么餐具?
——餐廳里桌子是什么形狀的,用了哪些餐具?餐廳的環境怎么樣?
小結:中餐用的餐具是筷子(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使用筷子了,筷子運用了物理上的杠桿原理,手指能做的事情,筷子都能做)許多人圍著一張桌子,共同分享美食。
2.2 認識西式餐廳:
——剛去了中餐的飯店,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看,除了中式餐廳,還有其他風格不一樣的餐廳嗎?
——“你們認識這家餐廳嗎?”(認識必勝客三字及其標志)
“必勝客是一家西式餐廳,在揚州也非常受歡迎。許多哥哥姐姐交朋友、小朋友過生日都會去。
——必勝客有哪些好吃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
——牛排、披薩、甜點看上去好好吃哦,我們就一起去看一下餐廳用餐的環境。觀察一下人們在進餐時用了什么樣的餐具?
小結:吃西餐時,我們用到的餐具是刀叉,每個人都吃自己面前的這一份,餐廳里面還會放著輕柔的音樂。
2.3 比較不同。
——那我們來比較一下這兩家餐廳有什么不同?
教師總結:中餐與西餐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們使用的工具、進餐的方式以及環境。吃中餐時大家圍桌而坐,夾著同一個盤子里的菜。吃西餐時,每人一個盤子,吃完自己盤子里的。 西餐廳有音樂。
——一家是中餐、一家是西餐,那我們請客人朋友去哪家餐廳呢!?
4 西餐的禮儀:
——既然大家都選擇去西餐廳,那么我們就一起來學學吃西餐的禮儀和方法(看PPT)。
4.1 餐巾紙擺的方式
——“剛剛你們有沒有觀察到,在進餐前人們都會在腿上放什么?”
——“她們是怎樣放的?”
小結:“西餐的餐巾有兩種擺法,一種是我們看到的將餐巾打開,平鋪的自己的腿上,然后端正坐好。另一種方法是把餐巾打開,把其中一個角壓在盤子下面。我請兩位小朋友上來來示范一下,其他小朋友要觀察誰做的好”(2名幼兒演示)
小結:我覺得這位小朋友做的非常棒,因為他只坐了椅子前面的一半,看上去非常好看。小朋友為防止弄臟衣服前襟,也可以將一整條餐巾張開夾在衣服上。
4.2 刀、叉的拿法
——“吃西餐的時候用到的餐具是什么?哪個手拿刀、哪個手拿叉。”
——“我們來做個游戲吧,我喊左右就請你們伸出相應的手”
——“我們把游戲的難度再提升一點,我說叉你們就伸出左手,我說刀你們就伸出右手。”
——“先在我來示范一下刀叉的使用方法,在開始的時候,我們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雙手握住刀叉、手背向上。當我們在進餐時,用叉子插住食物,刀沿著叉子的側面,向下切,切大小為一口的食物就可以放進嘴里吃了。” (2名幼兒演示)
4.3 當我們用餐結束后,我們的刀叉應該怎么放呀?(出示圖片)我們把刀叉成八字形放在盤子上時,表示我們用餐結束了,不能放在桌面上防止弄臟桌巾,最后把餐巾疊成正方形擦擦嘴放在盤子的旁邊,就可以離開位置了。
5 情景體驗
—— “你們想不想去體驗一下吃西餐呀,那我們就找好伙伴手拉著手,一起去餐廳吧。”
——“噓,我們已經來到了幼兒園西餐廳,在進去之前我提一個小小的意見,男生們要有紳士風度,如果你的伙伴是女生的話,那就請你幫她把椅子拉開請她坐下來,然后再做到自己的位置上好嗎?”
幼兒結伴進入“西餐廳”,按照正確的用餐方法體驗餐具的使用,感受用餐氛圍。
幼兒體驗:重點操作,擺放餐巾,用餐結束將刀叉成八字形放在盤子上時,表示我們用餐結束了,吃完把餐巾疊成正方形擦擦嘴放在盤子的旁邊,最后感謝廚師、保育員說“我喜歡”、“味道好極了”、“謝謝”。
6 光盤行動
—— “現在我們一起來檢查一下餐桌,大家表現非常好,吃完了自己的食物,老師想問問你們,
在餐廳吃飯時,如果有許多菜吃不完怎么辦 ”?
——“對!不要剩飯菜,如果吃不完的飯菜,一定要打包帶回去,不能浪費”。
篇6
關鍵詞:飲食;文化;習慣
在中國,任何一個宴會,不管是什么目的,都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 ;宴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勢。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 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與人相互敬酒 相互讓菜 勸菜 ,再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 爭讓的美德。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后代思想的影響,便于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方這個主要以面食為主的群體,餐桌禮儀的細節就顯得更加繁瑣而有條不紊。他們所用的餐則是分餐制,個人自掃盤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湯,互不相擾。西方人喝酒也聽憑自愿,白蘭地,威士忌,雞尾酒,喜歡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個人意志,體現出的飲食思想觀念要合理的多。
一、席位安排禮儀
(一)中餐餐桌禮儀
在中餐宴請活動中,往往采用圓桌。不單是在不同位置擺放的圓桌有尊卑的區別,每張圓桌上的不同座次也有尊卑之分。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數桌所組成的宴請除了注意“門面定位”,“以右為尊”,“以遠為上”等規則外,還應兼顧其他各桌離主桌的遠近。
(二)西餐餐桌禮儀
西餐中,一般均使用長桌。在正式宴會上桌次的高低尊卑以距離主桌的位置遠近而定,越靠右的桌次越尊貴,在同一桌上,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貴。此外,男士應當主動為女士移動椅子讓女生先坐。
二、餐具的使用禮儀
(一)中餐餐具的擺放和使用方法
1.筷子。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當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的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后一定要整齊的豎向放在飯碗的正中;2.勺子。勺子主要是用來喝湯的,有時也可以用來取形狀比較小的菜。用勺子取食物時,不要過滿,免得溢出來弄臟餐桌或自己的衣服;3.盤子。盤子主要用來盛食物的,根據所盛食物的多少和形狀不同而大小形狀各異。稍微小一點的盤子為食碟,一般放在碗的左邊,是用來暫放從公用菜盤里取來享用的菜肴;4.水杯。水杯主要用來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樂等飲料,一般放在碟子的左上方。不要用它來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5.餐巾。在用餐前,比較講究的餐廳或主人,會為每位用餐者上一塊濕毛巾,它只是用來擦手的,擦手后,由服務員或主人拿走。
2.西餐餐具的擺放和使用方法
2.1餐具擺放和取用原則。餐具擺放時托盤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內,盤前橫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擺放。西餐中餐巾放在盤子里,如果在賓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盤子里放某種事物時,餐巾就放在盤子旁邊。餐具的取用應由外而內,切用時可以使用法式方式,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邊切邊用。
2.2餐具的使用方法:刀叉的使用原則:使用刀叉進餐時,刀用來切割食物,叉用來送食物入口。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而且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子上,另一端放在桌子上;談話時有肢體語言或傳菜時,應將刀叉放下,不要手拿刀叉在空中揮動。用完刀叉后,應將其橫放于餐盤中央,而不是盤邊或餐桌上;放置方式為刀口朝著自己,叉口朝左,以便于取走時的安全性。
(二)西餐上菜順序的差異
中餐上菜順序是:先上涼菜、飲料及酒,后上熱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黃油涼菜湯海鮮主菜甜點心咖啡和水果。
(三)用餐過程中應注意的禮儀
1.餐桌上取食的禮儀。中餐的取食原則:菜品需由主賓先取;取菜時,不要取得太多;鄰座的男士可以替女士服務。西餐的取食原則:進餐時盡量不要發出餐刀刮盤子的聲音;就餐時盡量少說話,飯后吃甜點時才是聊天時間;喝湯時,用湯勺從里向外舀,不要發出聲;吃面包時,先用刀將其切成兩半,然后用手撕成塊吃;吃意大利面時應用叉子慢慢將面條卷起來送入口中,如果不是條形的面,直接用叉匙舀起來即可;吃水果時不要拿著水果整個去咬,應先用水果刀切成幾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著吃; 2.餐桌上交談的禮儀。中餐講究熱鬧,喜歡邊吃邊聊。交談時注意幾點:講話要有分寸、有禮節、有教養、有學識。避隱私、避淺薄、避粗,委婉,禮讓對方。西方餐桌上以靜為主,進餐時與左右客人交談,但應避免高聲談笑。不要只同幾個熟人交談,左右客人如不認識,可選自我介紹,別人講話不可搭嘴插話。
(四)餐桌上離席的禮儀
中餐在宴會結束時,只能由主人來示意宴會結束;在主人和主賓離開座位后,其它賓客才能散席;主人應在門口為賓客送行;客人應向主人致謝;如果中途道別只需和主人打個招呼或向左右賓客點頭示意即可。西餐在宴會結束時,首先將腿上的餐巾拿起,隨意疊好,再把餐巾放在餐桌的左側,然后起身離座。用餐后,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后,其他賓客方可離席。離席時,應幫助隔座長者或女士拖拉座椅,告別時應向主人致謝,更為慎重時,還可再以電話或謝卡致謝。
【參考文獻】
[1]王海粟.淺議會計信息披露模式[J].財政研究,2004(01):56-58
[2]夏魯惠.高等學校畢業論文教學情況調研報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01):46-52
篇7
但中國人會吃飯嗎?說這話肯定得罪人,可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成為旅游目的地,中國人吃相不雅似乎與中餐一樣,聞名于世了。在泰國、澳大利亞等地,中國旅游團游客一般都是被安排在當地檔次較低的餐館進餐,一是旅行社節約成本,另外國人不注重餐桌禮儀也是重要因素。
有人把問題歸結于中西餐有別,但看看國內外媒體批評一些國人用餐“衣著隨意,高聲喧嘩,搶菜浪費,滿桌狼藉”,就可以看出用餐不文明與吃中餐還是西餐是沒有關系的。
也有人說我們餐桌文化的傳統就是“熱鬧”。一些有關文明禮儀的書籍上這樣寫道:“我國的飲食禮儀是比較發達的”、“中國是禮儀之邦,飲食禮儀由來之久”。類似這樣的闡述不在少數。但我們在將美食佳肴一代一揚光大的同時,把老祖宗的一些優良傳統也遺忘的差不多了。
“熱鬧”不是中餐的文化傳統。戰國時代就有“食不語,寢不言”的說法。更早的《禮記》記述了孔子的話“夫禮之初,始于飲食”(飲食禮儀是一切禮儀制度的基礎),直白地說就是“講文明有禮貌從吃飯做起”。其中“毋摶飯”(別搶著吃)、毋詫食(咀嚼時不要出聲)、毋刺齒(不要邊吃邊剔牙)等諸多告誡,千年之后似乎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徐淳)
專家點評
北京禮儀學院院長李檸
餐桌禮儀很豐富,也是非常瑣碎的。被調查者列舉的不雅觀的吃相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般來說,餐桌禮儀包括獲取食物要有分寸,點菜和自助餐時都要注意,菜量應以吃完為宜;吃飯喝湯時身體不要發出各種聲響;得當地使用東西方各種餐具,不要犯忌諱;還應注意,吃飯中不要喧嘩和頻繁接聽電話。一般講究的宴會場合,最好把手機置于靜音狀態,否則像防賊一樣接電話,是十分失禮的。
篇8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發展,西餐目前已經逐漸進入了中國人的生活,并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歡迎。在現代社會交往中,不論人們究竟愛不愛吃西餐,都有可能與之“相逢”。所以,學習一些有關西餐的基本常識和禮儀是很有必要的。
一、席次的安排
(1)西餐多采用長臺,大型宴會除主臺外,可采用圓臺。正式宴會一般均安排席位,也可只排主要客人的席位,其他客人只排桌次或自由入座。無論采取哪種方法,都要在入席前通知到每一個出席者,使大家心中有數(可以在請柬上標明臺號)。
(2)西餐的坐席排列,同一桌上席位高低,以距離主人座位的遠近而定,右高左低。
(3)西餐習慣男女交叉安排,以女主人的位置為準,主賓坐在女主人右邊,主賓夫人坐在男主人右邊。
(4)舉行兩桌以上的西式宴會,各桌均應有第一主人,其位置應與主桌主人的位置相同,其賓客也依主桌的座位排列方法就座。
(5)席位安排遇到特殊情況,可靈活處理,如主賓身份高于主人,為表示對主賓的尊重,可以把主賓安排在主人的位置上,而主人坐在主賓的位置,第二主人坐在主賓左側。
二、西餐的菜序
品嘗西餐,應知道西餐的菜序。所謂西餐的菜序,在此是指享用西餐時正規的上菜順序。
西餐的菜序與中餐具有明顯的不同。例如,在中餐里,湯是用餐的標準“結束曲”;而西餐中,湯是被用來“打頭陣”的。應當說明的是,西餐亦有正餐與便餐之分,其萊序,二者是有很大差異的。
1.正餐的菜序
西餐的正餐,特別是較為正規的正餐,其菜序不僅復雜多樣,而且十分講究。在大多數情況下,西餐正餐往往會由七八道菜肴所構成。一頓完整的正餐,進餐時間約需1—2小時。
(1)開胃菜。所謂開胃菜,即用來為進餐者開胃的菜肴。因為在西餐里它首先上桌,所以亦稱之為頭盆。在西餐的正餐里,有時它并不列入正式的萊序,而僅僅用來充當“前奏曲”。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開胃菜都是由蔬菜、水果、肉食、海鮮等組成的拼盤,大多以各種調味汁涼拌而成,不但色澤悅目,而且口味宜人。
(2)湯。西餐中的湯必不可少,它的口感芬芳濃郁,具有極好的開胃作用。依據傳統的講法,湯才是西餐之中的“開路先鋒”。只有開始喝湯時,才可以算是正式開始吃西餐了。西餐的湯有白湯、紅湯、清湯等幾種。享用西餐時,僅可上一種湯。
(3)主菜。主菜是西餐的核心內容。西餐里的主萊通常有冷有熱,但大都應當以熱菜作為主角。比較正規的西餐,一般都要上一份冷盤和兩份熱菜。在上桌的兩份熱菜中,往往還講究一份是魚菜,另一份是肉菜,有時還會添加上一份海味菜。在西餐的主菜里,肉菜被用以代表用餐的檔次與水平。
(4)點心。吃過西餐的主菜后,根據需要可點一些諸如蛋糕、餅干、吐絲、餡餅、三明治之類的小點心,使那些還沒有吃飽的人借以填滿肚子。要是已經吃飽了,可以不吃。
(5)甜品。西餐中最為常見的甜品有布丁、冰淇淋等。這些甜品在正餐上,被視為一道例萊。因此,就餐者應當盡可能品嘗。
(6)熱飲。西餐用餐結束之前,應為就餐者供應熱飲,以此作為“壓軸戲”。最正規的熱飲,是紅茶或者不加任何東西的黑咖啡。二者只選其一,不宜同時享用。熱飲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就餐者消化。熱飲就餐者可以在餐桌上飲用,也可以換地方,例如到休息廳或客廳飲用。
2.便餐的菜序
西餐的正餐,多見于宴會或者其他重要的節假日。它雖然較為隆重,但往往耗資、耗時頗多。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總是將西餐正餐進行簡化,即西餐便餐。其菜序主要由開胃菜、湯、主菜(各一份)、甜品、熱飲等等構成。
三、西餐的餐具
學習西餐禮儀時,掌握西餐餐具的使用方法是重點內容之一。在所有的西餐餐具之中,餐刀、餐叉、餐匙以及餐巾是最具代表性的。以下分別對其加以介紹。
1.刀叉
刀叉是人們對于餐刀、餐叉這兩種西餐餐具所采用的統稱。二者既可以配合使用,也可以單獨使用。不過更多的情況下,刀叉都是配合使用的。
掌握刀叉的使用,需要具體學習刀叉的類別、刀叉的用法、暗示等三個方面的知識。
(1)刀叉的類別及擺放位置。在正規的西餐宴會上,萊肴是一道一道分別上桌的,而每吃一道萊肴,都需更換一副刀叉。也就是說,每吃一道萊肴時,都要配以專用的、不同類別的刀叉,決不可以從頭至尾只使用一副刀叉,也不可以不加區分地胡拿亂用刀叉。
享用西餐正餐時,在每一位就餐者面前的餐桌上,都會擺放上專門供其個人使用的刀叉,如吃黃油所用的餐刀叉、吃魚所用的餐刀叉、吃肉所用的刀叉和吃甜品所用的刀叉等。這些刀叉除了形狀各異之外,還有具體擺放的位置。
吃黃油所用的餐刀是沒有與之相匹配的餐叉的,它的正確位置,是橫放在就餐者左手的正前方。
吃魚和吃肉所用的刀叉通常應當是刀右、叉左地分別縱向擺放在就餐者面前的餐盤兩側,方便就餐者依次分別從兩邊由外側向內側取用。
吃甜品所用的刀叉應最后使用,一般被橫向放在每人所用的餐盤的正上方。
(2)刀叉的使用。
正確持刀的方法右手持刀,拇指抵刀柄一側,食指按于刀柄上,其余三指彎曲握住刀柄。不用餐刀時,應將其橫放在盤子的右上方。
正確持叉子的方法若叉子不與刀并用時,右手持叉取食叉齒向上。當刀叉并用時,右手持刀,左手持叉,叉齒向下叉住肉;肉被割下后,先把刀放下,叉換右手,用叉子叉上肉送到嘴里。
刀叉并用方式有英國式和美國式兩種。英國式的使用方法要求就餐者在使用刀叉時,始終右手持刀,左手持叉,一邊切割一邊叉而食之,這種方法顯得比較文雅;美國式的具體做法是右刀左叉,一鼓作氣將要吃的食物全部切好,然后再把右手的餐刀斜放在餐盤的前面,將左手的餐叉換到右手,最后右手執叉就餐。
使用刀叉時注意事項使用刀叉就餐時,不管采用哪種方式均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切割食物時,不要弄得鏗鏘作響;②切割食物時,應當從左側開始,由左而右逐步而行;③切割食物時,應當雙肘下沉,前后移動,切勿左右開弓,把肘部抬得過高;④每塊被切割好的食物大小,應當入口剛剛合適,一般應當以餐叉鏟而食之,不可以用叉刀扎著吃,也不可以用餐叉叉起之后一口一口地咬而食之;⑤雙手同時使用刀叉時,叉齒應當朝下,右手持叉進食時則應使叉齒朝上,臨時將刀叉放下時,切勿使刀叉朝外;⑥如果刀叉掉落地上,一般不應繼續使用,而應請侍者另換一副。
(3)刀叉的暗示。通過刀叉的不同放置形式,可以由就餐者向侍者暗示本人是否還想再吃某一道菜肴。
暗示尚未吃完在進餐期間,就餐者如果將刀右叉左,刀刃朝內。叉齒朝下,二者呈“八”字形狀擺在餐盤之上,就是暗示侍者:此菜尚未用畢。
暗示可以撤掉就餐者如果吃完了某一道菜肴,或者因其不合適口味而不想再吃,則可以刀右叉左,刀刃朝內,叉齒向上并排縱放在餐桌上,或是刀上叉下并排橫放在餐盤上。這種做法是在暗示侍者,可以將刀叉連同餐盤一道撤下桌去。
2.餐匙
餐匙又叫做調羹。品嘗西餐時,餐匙是一種不可缺少的主要餐具。在西餐中餐匙有兩種,
一是湯匙,其形狀較大,通常被放在就餐者右側刀的最外端,并且與餐刀并列排放;二是甜品匙,在一般情況下,它被放在吃甜品所使用的刀叉的正上方,并且與之并列。正確使用湯匙的方法:用右手拇指與食指持湯匙柄,手持湯匙,使其側起,不要使湯滴在湯盤外面。餐桌上的小匙是用來調飲料的,無論喝什么飲料,用畢應將其從杯中取出,放入托盤。
使用餐匙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餐匙除了可以飲湯、用甜品外,決不可以直接去舀取紅茶、咖啡以及其他任何主食、菜肴。
(2)以餐匙取食時,務必不要過量。一旦入口就要一次用完,不要把一匙的東西反復品嘗多次。
(3)使用餐匙的動作要干凈利索,不要在湯、甜晶或者紅茶、咖啡之中攪拌不已。
(4)已經使用的餐匙不可再次放回原處,也不可將其插入菜肴或是放在湯盤、紅茶杯、咖啡杯之中。正確的做法是將其暫放于餐盤上。
3.餐巾
餐巾在西餐里除了保潔服裝、擦拭口部的作用外,還有一大特殊的作用就是起到暗示的作用。
(1)暗示用餐開始。按慣例,享用西餐時,就餐客人均向女主人自覺看齊,當女主人為自己鋪上餐巾時,一般等于正式宣布用餐開始。
(2)暗示暫時離開。用餐時若需要中途暫時告退,往往不必大張旗鼓地向他人通報,而只要把本人的餐巾置于自己座椅的椅面上即可。
(3)暗示用餐結束。當女主人把自己的餐巾放在餐桌上時,意在宣告用餐結束,其他客人見此情景均應自覺地告退。
餐具的選用要根據上菜順序來確定,一般來說,按照西餐的規矩,吃什么菜用什么餐具、喝什么酒水用什么酒杯。
四、西餐進餐禮儀
(1)準時赴宴。西式宴會一般準時開始,因此,應邀赴宴決不能遲到,也不能到得太早。
(2)男女主人在門口恭迎。見到主人,只要與主人握手即可,不必過多寒暄。因為來賓將接踵而至,如跟主人聊天,不但不禮貌,而且有礙接待其他賓客。
(3)女士優先。入席時,男士應替身邊的女士拉開椅子,請她入座后,自己再坐下;進餐時也要隨時照顧女士。女士接受服務后,不要忘記向男賓道謝。
(4)宴會自始至終,來賓必須時刻注意女主人的舉動,以免失禮。比如說,偶有遲到的客人入座,當她從座位上站起來迎接、招呼時,席上的男賓,也必須陪同站起來。每一道菜上來時,也要經女主人招呼,才能開始進食。
(5)在入席之前,每位客人的面前,擺著一條白色的西式餐巾,這是為了避免進食時弄污衣服的。在西方的家庭中,日常進餐,多將它塞在領口。但參加宴會時,都是放在膝上的。較大的餐巾,通常只打開一半,對折攤開用。餐畢離席時,把餐巾拿起,隨意地擱在餐桌上即可。:
(6)在家中招待客人時重要的一道菜多半由男主人端上,尤其是需要切分的禽類或烤肉。
通常等到每個人面前都有了菜,女主人也拿起自己的叉子時,才一起進食。有時,由于客人太多,等久了怕菜涼了不好吃,女主人可能請客人們先吃,那時,也得等鄰近的客人都有了菜再開始吃,這才符合禮儀。
(7)吃肉類時,有兩種方法:一是邊割邊吃,一是先把肉塊(如牛排)切好,然后把刀子放在食盤的右側,單用叉子進食。
肉餅、煎蛋、沙拉,都不用刀,只用叉。
肉盤中如有肉汁,想吃的話,可用面包蘸著吃。
吃面包不能用刀叉,只用手撕著吃。
炸薯片、炸肉片、芹菜、蘆筍等物,也不用刀叉,跟面包一樣,可用手拿著吃,但取食時,僅限于用拇指和食指沾取,食后可用擺在面前的小手巾抹手。
吃甜點時可用叉或匙。
(8)談話時無需將刀叉放下,可以一面說著話,一面拿著叉子。如果客人把叉子放下,女主人可能以為他吃完那道菜了。
(9)女主人如果問客人是不是愿意再添一點菜。客人可借機表示欣賞女主人所做的菜。
比如,當主人問客人:“讓我再給你一點雞,好嗎?”客人可以說:“好,謝謝你,這雞真好吃。”或者說:“謝謝你,我不要了,這雞是很好吃。”
篇9
中國傳統筵席講究排場,所謂“食前方丈”,浪費十分嚴重。這種習氣引發了一些有識之士對國民民族性的反思。這些人士認為,國人過分講究吃喝并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好事,而恰恰暴露了民族性中“丑陋”的一面,因為“中國人既然好吃,所以無論大事小事一概都是以‘吃’來解決;沒有事的時候,也得藉‘吃’生出事來,這樣,自己就無心做事業了。中國人既然吃好了,自己頭腦一昏,倒身一睡,所以甚么事自己也就不能作了。”一些趨新人士則仿效西方宴席的形式,對傳統筵席進行改革。如無錫某游美歸國的女士,“習西餐,知我國宴會之肴饌過多,有妨衛生,且不清潔而糜金錢也,乃自出心裁,別創一例,以與戚友會食,試視便餐為豐,而較之普通宴會則儉。”餐桌的布置也模仿西宴,但用的是中國的食具,“食器宜整齊雅潔,案上有布覆之。每座前,杯一,箸二,碟三,匙三,巾一,凡各器,食時宜易四次。”上菜的順序,“亦有命意”,上完一道,撤了一道,再上一道,而且注意前后道菜的搭配,如前道菜為葷菜,則下一道就為素菜,“以清口也”。散席之后,進茶進煙,也與西宴合拍。
西式飲食文化中的“文明”的飲食禮儀讓國人耳目一新。《清稗類鈔》對此有詳細的描繪:
“席之陳設,男女主人必坐于席之兩端,客坐兩旁,以最近女主人之右手者為最上,最近女主人左手者次之,最近男主人左手者又次之,其在兩旁之中間者更次之……及進酒,主人執杯起立(西俗先致頌詞,而后主客碰杯起飲,我國頗少),客亦起執杯,相讓而飲……食時,勿使餐具相觸作響,勿咀嚼有聲,勿剔牙。進點后,可飲咖啡,食果物,吸煙,(有婦女在席則不可。我國普通西餐之宴會,女主人之入席者百不一覯)并取席上所設之巾,揩試手指、唇、面,向主人鞠躬致謝。”
這里至少蘊涵著兩個與中國傳統飲食禮俗不同的信息:一是在餐桌上男女平等乃至女子地位高于男子的特征;二是“執杯起立”、“先致頌詞”、“相讓而飲”、“勿咀嚼有聲”、“鞠躬致謝”這樣一系列優雅、文明、安靜的舉動與中餐“愛熱鬧”的飲食文化形成鮮明的對比。
篇10
清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如分菜、上湯、進酒等方式也因合理衛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禮儀中。中西餐飲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現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是在繼續傳統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于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右側,變通處理,斟酒上菜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后主人,先女賓,后男賓。酒斟八分,不可過滿。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先冷后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后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這些程序不僅可以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體現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圓滿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得到全面展示。
餐桌禮儀在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認為,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頭等重要的社交經驗。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飲則的知識便顯得特別重要了,無論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須掌握一些則中國餐飲禮儀常識中國餐飲禮儀常識。
圓形餐桌頗受。因為可以坐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對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長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過他的座位而辨認。客人應該等候主人邀請才可坐下。主人必須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為一大忌。
必須等到所有人到齊才可以開始任何形式的進餐———即使有人遲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開場白了。進餐期間,主人必須承擔一個主動積極的角色———敦促客人盡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當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座位前可見放在盤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組筷子與湯匙,分別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場合上,會出現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燈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驚訝的是,米飯不是與菜式同上,不過可以選擇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應該個別品嘗,而且一次只從碗中吃一種,不是混合品嘗。不可用盤子吃,只能用碗。骨頭和殼類放在個別盤中。不干凈的盤子必須經常用清潔盤子替換。
除了湯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會提供刀*,但身為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進餐的工具,因此千萬不可玩弄筷子———把它們當鼓槌是非常失禮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當然,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在米飯中,這是大忌———這正好像上的香燭,被認為是不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動,應該先用眼睛看準你想取的食物。當你用筷了去取一塊食物時,盡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話,用旁邊的公筷和湯匙。吃完飯或取完食物后,將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飲如果沒有茶便稱不上正式了。為此,盡可能貯存不同品種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確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顧到。有關茶的問題,應該注意幾件關鍵的事。座位最近茶壺的人應該負責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歲,由最長者至最年青者,最后為自己斟。當人家為你斟茶時,禮節上應該用手指輕敲桌子,這樣做是對斟茶者表示感謝和敬意。
設宴原因有喜有悲
人向來「以食為先,飲食除了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傳統俗,聚首飯桌前大快朵頤。設宴的原因可以是慶,也可以是哀痛。每逢農歷新年、結婚、節日如中秋節等,人便會一家老少聚首飯桌前共佳節;但另方面,若有人離世,喪家會在完成后設“解慰酒”,宴請出席的朋友,向他們表示謝意,可見人十分重視聚首飯桌前分享喜樂與悲哀中國餐飲禮儀常識默認。
灶君
人不單止十分尊重吃的及禮儀,甚至會敬拜由“火神”衍生而來的“灶君”,他們認為“灶君”能保佑廚房避開火災及各種不幸之發生,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準備一頓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雞、燒豬、多樣蔬菜、飯等,以多謝“灶君”對他們過去一年的保佑。他們通常會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數個小時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禮儀與迷信有何?
客人與傳統的同桌用飯,須尊重他們的文化、禮儀及俗,用飯時注意不要多樣的,因為人認為飲食與個人命運幾乎是息息相關的,用飯時犯了,便會惹來衰運。例如吃魚,當吃完了一面魚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條魚翻轉至另一面,他們認為若翻魚時弄破魚身,便意味著漁船會翻沉,這是由于在開埠初期是一個漁港,漁民很關注船只的航行;此外,人從不會端上七碟菜肴用飯,因為后的“解慰酒“須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入碗飯的,因這樣有點像在拜祭祖先;用飯后不可說“我吃完飯了”,這意謂自己已去,不會再有機會吃飯,而應該說“我吃飽了”;吃飯時避免筷子觸碰飯碗而發出聲音,這不單止是不禮貌,亦意味著「無飯吃;要培養吃光碗中飯的慣,一粒飯也不可剩余在飯碗,否則將來的或是「痘皮臉的,亦不尊重辛勞耕種的農夫。這些迷信的飲食俗流傳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為人的飲食禮儀
用餐俗例
在飯食方式方面,人與西方人有點不同,西方人喜歡各自品嘗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人則有一定的用飯例,他們喜歡叫數碟佳肴,放在飯桌的位置,各人有一碗飯共同配這數碟菜肴,飯吃完可再添;夾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飯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禮貌的;依照慣例,客人出席正式或傳統的晚餐,是不會吃光桌上的菜肴,令主人家誤以為菜肴預備不足,因而感到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