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美麗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4-07 14:39: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跨越百年的美麗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跨越百年的美麗教學設計

篇1

六年級的學生有自學能力,但不夠強,教師需要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他們走進文本,閱讀課文,品析文本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文章的表達方式。

按照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有效地組織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學生可以順利地遷移和應用知識,從而實現課堂的翻轉。

課前,我設計了《跨越年的美麗》在線導學自學卡,學生自主完成自學任務,教師登錄平臺了解并查閱學生的自學情況,為新課教學明確方向。在課上,我利用“潛能在線,在線導學,虛擬考場”學習平臺,設計《跨越百年的美麗》探究學習卡,突出課堂的翻轉,老師不是以“教授”為主,而以“啟發(fā)”為主,學生不僅是知識的接受者,也是知識的探索者。

過程一“自學反饋,交流評價”:反饋學生完成的自學任務,教師通過課前抽查學生作品,小結評價自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針對課前學生提交的問題,匯總梳理,當堂解決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二“當堂檢測,能力提升”:為真正實現課堂的翻轉,了解學生自學情況,教師設計《跨越百年的美麗》測試題,學生進入“虛擬考場”當堂檢測,通過測試平臺所顯示的成像圖,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在線診斷、師生評價,為教學提供依據。

過程三“學法指導,品悟美麗”:通過電子白板“屏幕播放器”交互功能調取微課視頻,以“居里夫人提煉鐳”片段為例,抓文中關鍵詞句品悟居里夫人的美麗,學習作者“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道理”的寫作方法。運用百度搜索引擎查找《說勤奮》,進行對比閱讀,聚焦寫法,巧用電子白板交互功能評價、小結,突破教學重難點。

過程四“學以致用,遷移寫法”:充分利用多媒體“人機交互+網絡互動+學科應用”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及學習潛能,在學生對課文品悟的基礎上,由讀自然過渡到寫,完成“遷移練筆”,實現讀寫結合。

過程五“整體回歸,升華美麗”: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讀全文描寫居里夫人美麗的句子,回旋讀文,品悟美麗;教學時充分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遮屏”功能,提供給學生一個真實、生動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過程六“深層拓展,延續(xù)美麗”:利用搜索引擎工具尋找生活中具有“美麗”精神的人,運用所學的寫作方法,自學第五單元,進行群文閱讀。“翻轉”課建立了自主探究和發(fā)現平臺,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能力,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

二、基于翻轉課堂信息技術應用的創(chuàng)新點

(一)基于“微視頻”實現高效的課堂輔導

微視頻可以通過圖像、聲音等更直觀的途徑給予學生適當的感官刺激,如此一來,課文中的意境就變得具體而形象,學生的感受自然更加深刻。課上教師引入《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道理》的微課,通過文章對重點句子和關鍵詞語的品析,讓學生品悟居里夫人的“美麗”,學會文章的寫法,以此突破難點。教師不是枯燥地講解,而是借助直觀、形象的技術手段,幫助學生學習知識。微視頻的直觀播放,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文章的內容,而且有助于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微課的翻轉教學,可以構建有深度的語文課堂,進一步凸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基于“在線檢測”的“學習成像圖”診斷課堂學習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要想了解學生做練習的答題情況,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逐個統計。“翻轉課堂”所配備的在線檢測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這項任務。學生在“虛擬考場”完成相應的測試題并提交后,系統自動批改客觀題的對錯,計算每一道題的正確率和錯誤率,大大節(jié)約了教師的時間和精力。

(三)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構建高效課堂

交互式電子白板既承繼了黑板的優(yōu)點,又有現代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在交互式學習、啟發(fā)式學習、合作式學習等方面有一定的優(yōu)勢。交互式電子白板的資源共享特性,可以為學習者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結構化情境、協作情境和創(chuàng)造情境,給教學的預設和生成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1.電子白板突出“遮屏”功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幕布功能可任意遮蓋教學內容。上課時為了讓學生更準確地品悟居里夫人的美麗,教師用白板筆把幕布順序往下拉,使信息一點點呈現,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電子白板突出“寫畫”功能,給予學生美好的體驗。書寫的交互功能可以讓教師和學生隨時能夠在白板上操作,并通過標記和書寫來說明知識形成的過程。在對比閱讀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請學生調用無源感應筆寫下自己的閱讀體驗,并標注。電子白板的使用,實現了課堂的高度互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愈發(fā)強烈,他們在動手操作實踐中開動腦筋,充分發(fā)揮了潛力。

3.電子白板突出“媒體功能”,造就生成式互動課堂。教學時可以運用電子白板的媒體功能,以其直觀、形象的特點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了讓學生關注文體特點,指向表達,教師通過媒體播放器調取微視頻,使學生通過微視頻的學習掌握文章的寫法。

三、教學成效分析

(一)“可視化技術”化抽象為形象

運用可視化技術將知識轉化為視覺形式,降低了認知的難度。課前教師設計《跨越百年的美麗》“在線導學卡”,以“美麗”為主線設計六大環(huán)節(jié)“自學反饋,交流評價;當堂檢測,能力提升;學法指導,品悟美麗;學以致用,遷移運用;整體回歸,升華美麗;深層拓展,延續(xù)美麗”引領學生探究學習,用文本、圖片和圖形來呈現概念之間的層次關系,使學生能夠全面地思考問題,做到“高效學習,突破難點”。在人機交互可視化技術的基礎上,建立在線學習卡、學習成像圖,形成一種新型的積極教學平臺,體現“先學后教”的課堂翻轉,將課內外教學環(huán)境融合為數字化系統性空間。思維導圖讓操作環(huán)節(jié)簡單明了,使抽象的概念簡單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增強,自學能力明顯提高。

(二)“人機交互+網絡互動”化單一為具體

1.問題疑難在線反饋。學生根據《跨越百年的美麗》課前自學卡的要求,完成自學任務,寫下自己的自學收獲并提出問題和困惑。這種形式課堂的翻轉,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上傳平臺,教師通過查閱梳理學生問題,以學定教,確定新課教學目標并解決問題。

2.學習成果在線欣賞和評價。學生通過微課的學習,掌握“用具體的事實說明一個道理”的文章寫法,進行遷移練筆。在傳統課堂中,學生只能欣賞最后展示的一兩件作品,而翻轉課堂利用導學卡的優(yōu)勢可以實現在線互動,讓他們看到同學的所有作品,還可以對同學作品進行評價、點贊,針對同學們的練筆內容提出修改意見。欣賞的同時,學生還可以學習優(yōu)秀作品的寫法并應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這樣就培養(yǎng)了學生的評價、元認知等高階能力。

3.師生互動在線交流。傳統的課堂教師只能一對一地評價、交流,但是在翻轉課堂,教師充分利用網絡的優(yōu)勢,可以將自身的教與學生的學同步,及時獲知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程,及時獲取學生學習需要的信息,從而診斷課堂,實現教學的及時交流。

語文課堂學習的是母語的運用,這一特點使語文教學更適合使用“翻轉課堂”這種形式。將“翻轉課堂”運用于語文教學,并不能簡單套用理科“翻轉課堂”的方法,而是要在實踐中不斷探求具有語文特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真正實現“翻轉課堂”的教學價值。

參考文獻:

[1]曲茜美,繆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的學習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3).

篇2

各位參評老師在課堂上揮灑自如、游刃有余,讓人欽佩。聽他們講課,那真是一份享受。細細品味,他們的風格雖然迥異,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全身心地投入,用滿腔的激情在課堂上掀起滾滾浪潮。

這次活動既是對溫儒敏教授《語文教學中常見的五種偏向》和吳忠豪教授《期待“教課文”朝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的深刻解讀,又是對如何教語出了引領和示范,使大家在研修后對語文教學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領悟,是一場及時雨。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對一堂好的語文課的評價有過這樣的觀點,他說:“評課就是嚼課,好課必能嚼出好味。”“我覺得好課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語文課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語文味’;第二味是‘人情味’;第三味是‘書卷味’。”現在筆者嘗試套用這“三味”和大家交流一下聽課體會。

一、巧借方法,彰顯語文味

“一堂好的語文課,首先得有‘語文味’。語文味越濃,課就越好。語文課的最大問題不是怎么教的問題,而是教什么的問題。”“‘語文味’就是守住語文本體的一畝三分地。語文的本體顯然不是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即‘寫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容,即‘怎么寫的’。語文要學的就是‘這個’,語文味所指的就是‘這個味’。”

夏老師的《跨越百年的美麗》這堂課的語文味主要表現在 “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她重點讓學生體會居里夫人對科學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通過男女聲合作讀居里夫人和其他人的做法不同,讓學生體會到對比寫作方法的好處。抓住“終日”“煙熏火燎”,讓學生感受到咬文嚼字的魅力。在品讀“經過三年又九個月,他們終于在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中,夏老師引導學生抓住成噸和0.1克這組對比懸殊的關鍵詞,將對比寫作方法再一次鞏固,并指導學生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去品讀句子。

岳老師的《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語文味主要表現在“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文章所表達的觀點,一語中的,“以后寫演講稿時就可以這樣寫”體會演講稿的結構。再緊緊抓住演講稿的目的是打動聽眾,讓學生找出最能打動自己的那一段,讓學生在讀與想、體會與理解之間,一步一步地理解了演講稿這種文體。同時,引導學生積累重點段,總結出本文比喻、擬人及反復的寫作手法,最后,讓學生運用這些手法寫出自己的心聲,讓雙基訓練落到實處。

谷老師在《冬陽、童年、駱駝隊》中的“自主學習反思卡”讓學生學習有的放矢。在預習中解決生字詞和理清文章脈絡,無疑為課堂教學減輕了負擔。抓住文章講的四件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去討論。看似教師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但手中的那根“風箏線”卻攥得緊緊的。平時總怕學生預習課文時遺漏需要預習的內容,谷老師的自主學習反思卡輕松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自己把預習的成果反饋在卡片上,不僅教會了學生課文,更教會了學生怎樣學課文。

二、適度煽情,悟出人情味

“一堂好的語文課,必須得有‘人情味’。這里的‘人情味’主要是指語文課要注重情感熏陶、價值引領、要以人為本,對學生要尊重其人格、賞識其個性……”而這“人情味”要通過“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來展現。

夏老師在引導學生借助文本感受人物精神之美的同時,引導學生掌握“抓關鍵詞、聯系實際、聯系上下文、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句子的方法,讀中感悟,讀中悟情。體會由四個“變成”組成的排比句,通過教師的引讀、分批學生的朗讀體會排比句內在的邏輯關系,通過分組遞加的方法朗讀,聲音的漸強效果很有震撼力。在課的結尾處點出這種美麗是跨越百年、千年的、萬年的,是一份永恒的美麗。這種高貴品質難道不是一種美嗎?“美麗”的含義挖掘出來了,人生的價值銘刻學生心中。

岳老師從資料的補充中讓學生切實感受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熱愛非比尋常,尤其是“春天是大地懷孕的季節(jié),印第安人在這個季節(jié)不穿鞋子,怕傷害了大地母親嬌嫩的皮膚”,這樣的資料補充讓學生明白了他們對土地的感情,是任何一個民族都無法相比的;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明白了為什么這樣熱愛土地卻又把他們轉讓出去,因為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離開就是熱愛”。讓這份悲傷的深情深深地感染著學生。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通過配樂并不同形式地讀,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當谷老師出示那《城南舊事》片段時,學生們不僅僅是在看,而是在內化一個個細細的瞬間。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又反復吟誦的“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這如一個不斷往復呈現的旋律主題,覆蓋了課堂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笑談趣事中,品悟“一去不返”的無奈和傷感。尤其是最后“聽聽‘林海音’的心聲”的那段配樂錄音,使學生的情緒和文本的情緒到達了水融的地步,這時,學生的朗讀入情入境,將課堂推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

三、簡約大氣,秀出書卷味

一堂好的語文課,最好還能有點‘書卷味’。有‘書卷味’的語文課,初聽時可能不覺得怎樣,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書卷味’的語文課,充滿濃濃的文化氣息,內含豐厚的文化底蘊;儒雅、從容、含蓄、純正;常常靈氣勃發(fā)、靈光閃現,或在教學設計上別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獨具慧眼、或在課堂操作上另辟蹊徑。總之,有‘書卷味’的語文課是大有嚼頭的語文課。

篇3

一、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誤區(qū)

1.無疑而問,虛假的問。虛假的提問主要指教師在設計教學語言的過程中不夠嚴謹,一堂課往往出現許多看似問題的問題,卻無須學生具體回答或根本無法思考。如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教師揭題導入的問題為:“同學們,你們認識居里夫人嗎?你們對她了解多少呢?誰來介紹一下?”一上來就三個問題,學生到底回答哪個呢,最后落實到介紹居里夫人生平上。實質上,這三個問題都很虛假,不如直接介紹居里夫人。很多教師往往會出現這樣的自學提示:“請你大聲朗讀課文,邊讀邊想并劃下感悟最深的語句,說說你有什么感悟?”細想一下,這邊讀邊想對于學生來說難度系數很大,他們既要解決生字新詞,又要理解課文的內容,還要判斷哪些是老師需要的語句,還能有感悟嗎?真正能好好閱讀的恐怕沒幾個學生,時間上也不允許,這樣的問題形同虛設。

2.目標缺失,雜亂的問。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沒有通盤的考慮,對一堂課應提幾個問題以及為什么要提這些問題缺少深入的思考。課堂提問的目標意識不強或設定目標不清,如我自己在教學《凡卡》一課時,教學到文中一段專門對莫斯科的描寫,我提了個問題:為什么凡卡不愿意待在這樣的大城市中,而寧愿回到鄉(xiāng)下去?我當時考慮到的這個問題的切入是為學習描寫凡卡回憶鄉(xiāng)村生活中的快樂的片段做準備的。我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感知凡卡和爺爺在鄉(xiāng)村里的快樂生活。但后來我發(fā)現其實凡卡不愿留在大城市,真正的原因是他缺少親人的關愛。而我當時只是把這個問題當作課文情節(jié)導入,沒有進一步深化,把一個過程性的問題簡單等同于結果性的問題,導致課堂提問沒有深度,流于膚淺。

3.約定俗成,無趣的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鼓舞學生去獲得認知和技能的一種力量,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心理動因。而一些教師教學中往往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上課思路,課堂教學過程幾乎一致。所提課堂問題都約定俗成,有些問題學生都能背下來了,比如,教學新課時教師必問“課文主要講了什么?”教學生字詞時必問,“某某詞語是什么意思?”等等這種程式化的課堂提問已經激發(fā)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面對教師的課堂提問學生昏昏欲睡,學習狀態(tài)非常消極。這是教師懈怠教學提問技巧導致的課堂松懈。

4.重教師提問,輕學生質疑。在日常教學中,常常出現兩種極端現象,一是教師提問太多,林林總總,不計其數,滿堂問,問滿堂。二是學生提問太少,常常是一堂課下來幾乎沒有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課堂教學應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不能將課堂提問視為自己的專利,而讓學生學“答”,學習如何回答別人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從而造成中國學生越學越沒問題。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美國學者布魯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遺憾的是,課堂教學中常常是按照老師問學生答的反應模式進行的。這正是我們課題提問中最大的誤區(qū)。

二、應對小學課堂無效提問的策略

1.以生為本,精心預設提問。“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精心地預設提問是有效的課堂生成的前提。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應一切從生本角度出發(fā),在教學前了解學情,針對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生活經驗去考慮提問。一位教師在《舍身炸暗堡》一課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炸暗堡非用手托不可嗎?還有其他辦法嗎?學生由此提出許多設想,有說把炸藥包放在河床上,但馬上被其他學生否定,因橋太高,炸不掉;有說在橋壁上鑿個洞放炸藥包,又有學生馬上否定因為沒工具也沒時間。學生在不斷的設想與否定的辯論中最后真正意識到什么是“舍身”。顯然從學生的角度設計的問題樂于被學生接受,他們更會積極地參與,這樣的教學效果比教師強行灌輸有效且生動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