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范文
時間:2023-03-25 00:02: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龍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教學過程名句對接,激情導入。師:有些詩句,人們也許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卻能將其熟記于心,并千古傳誦。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成以下的名句對接。(選擇部分即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師:你們能說出以上詩句是出自誰的筆下嗎?――辛棄疾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辛棄疾的名作《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在接觸作品之前我們先來回憶一下作者的有關情況。
3、傾情誦讀,整體感知。自由朗讀(要求學生正確注音)抽讀(要求學生充滿感情的朗讀)。要讀出千里清秋的遼遠空闊,讀出落日樓頭的孤寂悲涼,更要讀出欄桿拍遍的苦悶悲憤。譯讀(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詞意思)出色的朗讀往往是建立在正確的理解的基礎上的。要求學生結合課本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內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可以和旁邊的同學討論解決,也可以和我老師一起探討。質疑(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4、咀嚼涵詠,品味語言。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與語言的完美結合,這首《水龍吟》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相信詞中的許多句子都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現在請大家合上課本,試著回憶一下,哪些句子讓你一見傾心?并說說你的理由。
5、教師小結:玩味著句句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懷磊落,憂國傷時的詩人,仿佛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是啊,錦繡河山必然哺育無數英雄,又何止辛棄疾一人呢?《念奴嬌赤壁懷古》就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抱負遠大,識度明達的蘇軾。請同學們就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做一個簡單概括。
篇2
水龍吟·金堤河的訴說
作者——趙朝剛
蜿蜒相伴金堤,逶迤東入黃河去。也曾鳥唱,魚蝦跳躍,禾苗歡喜。曾幾何時,污流突襲,遍身濁氣。嘆鳥兒逃遁,魚蝦翻腹,實無奈,朝天泣。
慘景把人警起,樹雄心,集中懲治。污源關閉,布紅涂綠,窮顏瑰麗。漣漪粼粼,魚歡鳥囀,亭臺映趣。看游人紛沓,天藍水澈,是和諧地。
陜西咸陽禮泉縣清華大學高二:趙朝剛
篇3
秋菊碩碩荒草寒,
舞姿琉璃,傾城倒暗
離殤滿莫西風霜雪
此情難解,青春皆流
為君賭輸贏,
容顏早逝
千年媚,不如出。
今昔天降智者
入塵世,燈火明媚,
為之所傾,顧問長衰
莫愁蒼蒼。至尊無名
篇4
1、好聽的詞牌名:滿庭芳、青玉案、天仙子、風流子、采桑子、水龍吟、瑞龍吟、鳳蕭吟、沁園春點絳唇、烏夜啼、玉京謠、念奴嬌、廣寒秋、子夜歌、川撥棹、天門謠、天香引。
2、詞牌名是詞的一種制式曲調的名稱,有固定的格式與聲律,決定著詞的節奏與音律。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盈盈可握”即“堪可盈盈握”,也是說女子腰肢纖細,可以用手握。盈盈:水清而淺的樣子。像一條一帶那樣不很寬闊但很清澈的水。形容一水之隔,相距不遠。
出處:清·朱昂《水龍吟·白蓮》詞:“盈盈帶水,翩翩舞雪,相逢解語。”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六回:“再看秋痕,早是秋波盈盈,默然不語。”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2、《重生未來之養成》,作者:水龍吟;
3、《重生未來門當戶對》,作者:徵颙;
4、《重生未來之隨身桃源》,作者: 公子尋歡;
5、《重生未來樂師》,作者:何婪;
6、《重生未來之諾哈星》,作者:閑時嘮叨;
7、《穿越未來之男人不好當》,作者:汝夫人;
8、《給未來的我們》,作者:暖愛一生;
9、《重生之星際未來》,作者:life深海;
篇7
王沂孫
曉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國凄涼早。蕭蕭漸積,紛紛猶墜,門荒徑悄。渭水風生,洞庭波起,幾番秋杪。想重半沒,千峰盡出,山中路,無人到。
前度題紅杳杳,溯宮溝、暗流空繞。啼①未歇,飛鴻欲過,此時懷抱。亂影翻窗,碎聲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廬甚處?只應今夜,滿庭誰掃?
【注】①:即寒蟬。
王沂孫工于詠物,現存其詞多半為詠物之作,究其原因,這與他特殊的身世經歷不無關系。他是宋末元初人,宋亡后被迫再仕元朝。故而,他的思想經常百味雜陳,他的詞作也就自然大多抒寫故國之思。然而這種情緒,并不只是簡單地表現為對宋朝的懷念或民族意識,而是同世事無常、興亡盛衰不由人意的滄桑感融合在一起,同時又滲透了個人在歷史巨變中只能無可奈何聽任擺布的凄涼感。
王沂孫詠物詞的最大特點,不是直接描摹物態,而是根據主觀的意念巧妙地選取有特定含義的典故與所詠之物有機融合,使客觀物象與主觀情意相互生發。這一藝術特點在這首《水龍吟?落葉》中,尤其是在其上片中便有著非常鮮明的體現。“曉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國凄涼早”,詞作一開篇便觸景生情,看到眼前“霜染青林”的蕭瑟景象,回望故國家園,詞人心中自然頓時生發出國破家亡的無限凄涼之感。接下來,作者化用前人詩意,連用幾個與落葉有關的典故,把這種刻骨銘心的“凄涼”之意落實到了深處:“蕭蕭漸積”暗用杜甫《登高》的“無邊落木蕭蕭下”,“紛紛猶墜”仿用范仲淹《御街行》的“紛紛墜葉飄香砌”,“渭水風生”化用賈島《憶江上吳處士》的“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洞庭波起”則借用屈原《九歌》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幾個典故皆緊扣落葉,毫無游離之感,補足上句“故國凄涼早”的詞意。而“想重半沒,千峰盡出,山中路,無人到”中的“重”一詞,會讓人聯想到宋亡時陸秀夫于山(在今廣東新會)負帝赴海自殺的故事,可見,詞人運用這一典故的用意不言而喻。
上片著力于寫景,下片重在抒情。“前度題紅杳杳”,借用紅葉題詩的故事,暗示故宮的冷落。《云溪友議》載:唐宣宗時,中書舍人盧渥于應試之歲,偶爾在御溝中拾到一片紅葉,上題一絕句:“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后盧渥得一遣放的宮女,正是題詩之人。“啼未歇”以下六句則是實寫。近處寒蟬低吟,遠處飛鴻哀鳴,二者仿佛交織成一首深秋寒夜的協奏曲。眼前的翻窗亂影,滿階枯葉,使人愁思滿腸!“愁人”不單指詞人自己,也包括與他一樣經歷苦難的人們。
篇8
提要: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我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王國維(公元1877—1927年,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閑來無事,玩索大學問家之妙語,擊節贊嘆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學有三此境界,喝酒與灌水豈不亦有三此境界?試論之。
唐朝詩人寫過憔悴。
杜甫《夢李白二首之二》:“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王維《黃雀癡》:“黃雀癡,黃雀癡,謂言青鷇是我兒。一一口銜食, 養得成毛衣。到大啁啾解游飏,各自東西南北飛。 薄暮空巢上,羈雌獨自歸。鳳凰九雛亦如此, 慎莫愁思憔悴損容輝。”
在《宋詞三百首》中,詞人筆下有6處“憔悴”。 王國維為什么選擇“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作為一種境界呢?
選擇《宋詞三百首》詞人筆下的憔悴
憔悴1:綠楊庭院,暖風簾幕,有個人憔悴。(出處:歐陽修《青玉案》)
憔悴2: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處:柳永《蝶戀花》)
憔悴3:斷送一生憔悴,只消幾個黃昏。(出處:趙令畤《清平樂》)
憔悴4:算好春長在,好花長見,原只是、人憔悴。(出處:程垓《水龍吟》)
憔悴5:偷彈清淚寄煙波,見江頭故人,為言憔悴如許。(出處:袁去華《劍器近》)
憔悴6、“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出處:辛棄疾《阮郎歸》:)
通過對比,王國維選擇“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作為一種境界,不在于“憔悴”,就在于“值得憔悴”。
出處1:歐陽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來幾?早過了、三之二。綠暗紅嫣渾可事。綠楊庭院,暖風簾幕,有個人憔悴。買花載酒長安市,又爭似家山見桃李?不枉東風吹客淚,相思難表,夢魂無據,惟有歸來是。”
出處2: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出處3:趙令畤《清平樂》:“春風依舊,著意隋堤柳。搓得鵝兒黃欲就,天氣清明時候。去年紫陌青門,今宵雨魄云魂。斷送一生憔悴,只消幾個黃昏?”
出處4:程垓《水龍吟》:“夜來風雨匆匆,故園定是花無幾。愁多怨極,等閑孤負,一年芳意。柳困桃慵,杏青梅小,對人容易。算好春長在,好花長見,原只是、人憔悴。回首池南舊事,恨星星、不堪重記。如今但有,看花老眼,傷時清淚。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來風味。待繁紅亂處,留云借月,也須拼醉。”
篇9
微笑的浮現,蕩出汩汩泉水的清涼,漾起晚風的漣漪,微微觸碰著夢。那夢。空靈的語言。靈動的文字。
為什么微笑?因為夢的內容。夢就像一部很長的電影??它:調美、音美、境美、事美,還有,筆美??劇本是用筆寫的,臺詞出自筆藝,風景出自筆術;它:境超而情至,筆高而韻美。宣泄于天地間的??林外之山痕,山間之云跡又完全地傾注在上面了。江河湖海之水之柔情,也完全地溶進去了。高雅的圣潔,儒雅的溫文……多多少少,在上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碧水掠秋,黃云凝暮”,富于詩意的表現,滋潤著,滋潤著我的雙眼。
一處不怎么陰暗又不怎么光明的角落,有一棵櫻桃樹,樹上長滿了櫻花。它色彩的美麗,扣不住我抖動的心弦。白。雪白。白得發亮。它是赤橙黃綠藍靛紫組合而成的顏色。
櫻花之美,來自于它的顏色,來自于它的寓意。我不曾見過櫻花,但卻直覺地把它想像成白色,大概是受友誼的影響吧。他們說櫻花是友誼的象征,而友誼,又是純潔的代名詞。而純潔,我把它歸結于萬色的結合??白色。
此刻飽受友誼之溫馨的我,當然不自覺地愛上櫻花。
篇10
【關鍵詞】教材目標指向 教學定位 教學策略 目標預設與教材處理
“高中新課改,亮點在選修課,難點在選修課,突破點也在選修課。”早在06年我省剛進入新課程的第二年,面對選修課程步入高中的教學,有人就這樣說過。新課程實施已幾年了,但目前對選修教材的教學似乎仍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因為目前選修教材教學存在幾種狀況:一是將選修教材的教學完全等同于必修教材的教學,二是部分地仿照高校選修課教學,三是按照高考總復習的要求安排選修教學,四是根據現行高考要求而舍棄部分選修內容。如果從《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設置選修課程的角度來看,我以為其實這些都步入了選修教學的誤區。
那么,從課程設置到教學方法,選修課與必修課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就很值得我們思考了。我們能想到的是必修課應更多地偏重于語文基礎知識,是大面積撒網;選修課應偏重于思想情感的培養,是通過幾個專題的學習讓學生形成較為鮮明的“經典”意識,從而對祖國和世界的傳統文化形成某種或某些情結,這樣的情結在其以后的人生中會成為其思想情感發展的重要基地。必修與選修之間的理想關系應該是:必修是選修的基礎,選修是必修的發展;必修是普及,選修是提高。這里我想以各學校選修比較普遍的一門選修課《唐詩宋詞選讀》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理解與體會,不拘淺陋,就教于同仁。
一、教材目標指向及其定位
五個選修系列,《唐詩宋詞選讀》是受到學生歡迎程度較高的模塊教材之一,同時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上的瑰寶,有很厚重的文化積淀,如何開展好《唐詩宋詞賞析》選修課的教學就是擺在我們面前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目前《唐詩宋詞選讀》教學的現狀
如前所說,選修教材是新課改的標志物,是新課改的試金石。所以,能否用好選修教材關系到新課改的成敗。而目前對《唐詩宋詞選讀》的教學,幾年下來,就筆者所了解的情況,可謂是亂象橫生,各行其是。主要有這樣一些現象:
1、按照詩歌的內容題材重新組合,美其名曰“自主創新”。
按照詩歌的表現內容來分,常見古詩一般有以下幾種:詠物詩、山水詩、民生詩、邊塞詩、懷古詩、惜別送別詩、思鄉懷遠詩。有的學校把《唐詩宋詞選讀》的編排序列打亂,依照類別重新組織,實施教學。如“惜別送別詩”專題:《春夜別友人》、《送魏萬之京》、《夢游天姥吟留別》、《送友人》、《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踏莎行》(候館梅殘)……;“思鄉詩”專題:《春江花月夜》、《旅夜書懷》、《商山早行》、《長安晚秋》、《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詠物詩”專題:《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卜算子》(驛外斷橋邊)……
以上分類,實在有些牽強。比如,《春江花月夜》究竟該歸入哪一類,歷來有不同見解。這里將之定位為“思鄉詩”有其道理(詩的最后八句寫的是游子思歸),但聞一多先生稱它為“宮體詩”(宮體詩可視為閨怨詩);我們也可以說它是“詠物詩”(摹江描月何其神似)。再者,上述的七分法也是不夠全面的。如辛棄疾的詩歌,內容包羅萬象,表現方式多樣,若用七分法來分類顯然有些狹隘。如《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和《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兩首詩,憂國傷時,抒寫人生抱負,其詠物寫景、抒情說理兼備,假若作硬性劃分,“龍騰虎擲”的稼軒詞風就難免受到損害,所以,這種歸類法教學是不科學的。
2、按照詩歌的知識點另起爐灶,美其名曰“貼近高考”。
不少教師依據我省《考試說明》的表述,如“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以專項訓練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訓練。教學時分四個專項,包括“把握形象的訓練”“感知意象的訓練”“品味語言的訓練”“鑒賞技巧的訓練”。如“把握形象的訓練”下列五個子項,分別是豪放灑脫的形象,憂國憂民的形象,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形象,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愛恨情長的形象。“鑒賞技巧的訓練”分解出三個分支: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現手法訓練”更是被細化為“借景抒情篇”“托物言志篇”“對比烘托篇”“比興象征篇”“化用典故篇”“聯想想象篇”“虛實結合篇”等;其中“托物言志篇”收錄了《滕王閣》、《西塞山懷古》、《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卜算子》(驛外斷橋邊)等詩歌。這實際是標準的高考考點專項訓練!
教者說,他們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與其面面俱到,何不抽取一端!其理由是,知識點教學定位準確,能夠凸顯詩歌的主要價值。這樣教學,學生可以習得詩歌的鑒賞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強化應試能力。然而,專項訓練“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學生被眼前極其細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詩歌的整體和本質;更為致命的是,一味從應試的功利角度出發,有可能削弱學生欣賞古典詩歌的熱情。
3、按照教材上的習題組織教學,美其名曰“利用資源”。
《唐詩宋詞選讀》在每一個專題后都設計了“品讀與探究題”,以供學生在學完詩歌后深化理解,整合知識,培養能力。然而,有些教師卻舍本逐末,就地取材,以思考題應對選讀。如《聲律風骨兼備的盛唐詩》的“品讀與探究”有四道題,它們是:
誦讀《望月懷遠》,說說詩人是如何扣住“望”和“懷”來寫景抒情的。
《送魏萬之京》以長于煉句而為后人稱道,請從敘事、抒情、寫景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說說該詩的煉句之妙。
誦讀《與諸子登峴山》,想一想,為什么羊公碑叫“墮淚碑”?詩人為什么讀羊公碑而落淚?
誦讀《山居秋暝》,想一想,詩人是如何從視與聽、動與靜的角度表現“空”、“靜”之美的?
這四道題分別對應該專題內的四首詩,訓練點有詩歌內容主旨方面的,有表達方式方面的,還有表現手法方面的。這些練習題都是編者精心設計的,能有效地發揮輔讀作用,當然不能棄置不用。可是它們的功能,也僅僅在于幫助教師提煉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要點。只有將課文和練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才算是用好了教材。
4.大搞特行研究性學習,美其名曰“緊跟新課標”。
研究性學習是新課標強調的重點之一,研究性學習探得深、探得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和合作協商精神。對唐詩宋詞進行探究性學習也是詩歌教學的應有之義。
基于此,有的學校設計了一些研究性學習課題,如:
(1)探究李白詩中的月亮意象的不同意蘊。
(2)劉禹錫的懷古詩如《西塞山懷古》《石頭城》《烏衣巷》等,語言淺顯而意蘊深厚。請收集相關資料,以“劉禹錫的歷史情懷”為題進行探究性學習。
(3)李商隱的無題詩迷離隱約,有政治寄托說和純寫戀情說等不同解釋,如《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和《錦瑟》等。請以“李商隱的無題詩”為題進行研究性學習。
毋庸諱言,這種探究性學習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妄圖以區區幾個研究性課題來學習《唐詩宋詞選讀》,顯然是捉襟見肘的,也是必然會失敗的。
一門學生喜歡的課程的開設如果以學生深惡痛絕為結局,是非常可悲的。假如因此而導致學生對祖國文化遺產的拒絕,教師罪莫大焉。追根溯源,我們想要有好的結果,就有必要對開設此課程的目標預設原理進行一下分析。
從《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學要求》看: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學要求》(江蘇省教科研究院課程教材研究中心編寫)對“詩歌選修”的課程目標是這樣表述的: 1.培養鑒賞詩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2.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3.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歌名篇,學習古代詩詞格律基礎知識,了解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 4.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詩歌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
很明顯,上述四種詩歌教學策略并不能完成這些課程目標。
從教材內容結構體系看:《唐詩宋詞選讀》根據新課標精神和中學審美教育的需要,結合篇幅,時代,作者等諸多因素,精選了唐詩31首,宋詞32首(其中39首精讀,24首自讀),分12個專題。從結構體系看,是按照詩歌發展史的順序編輯的,這一點,教師必須搞清楚。可見,培養高中學生樹立詩歌史觀,是編者的目的之一。假若重組另構,無異于暴殄天物。
(二)《唐詩宋詞選讀》的課程目標指向
《唐詩宋詞選讀》既不同于高中必修階段的古典詩歌教學,也區別于大學階段的唐詩宋詞》選修教學。
高中必修階段的古典詩歌教學共有三個板塊,一個是必修二“歷史的回聲”專題中的“千古江山”(懷古詞兩首),必修四“筆落驚風雨”專題中的“詩從肺腑出”(唐詩一組)與“詞別是一家”(宋詞一組).與《唐詩宋詞選讀》相比,高中必修階段的古典詩歌數量少,難度略小,教學要求低,系統性也較弱,而且其人文內涵都指向每個專題的人文主題。而大學階段的《唐詩宋詞》選修則更多地帶有研究的色彩。
《唐詩宋詞選讀》大體以詩歌史發展階段為線索,突出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等代表中國古代詩歌思想藝術最高水平的詩詞大家,縱橫交錯進行編排;重視詩詞自身的體類特征和鑒賞規律,設計鑒賞活動中隱含若干種基本的鑒賞技巧和角度,如創意,構思,意境,意象,語言等,有助于學生學習鑒賞詩詞的方法;重視對詩詞作品的多元解讀,致力于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要注意具體的鑒賞方法的指導,如:知人論世,洞察本事,考析詞意,疏通章句,草蛇灰線,搜尋意脈,以意逆志,進入意境,注意寄托,言外求志,比較鑒別,品第高下,善于見異。
(三)教學策略的定位
那么,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到底該如何實施教學呢?
首先要注重挖掘內涵,傳承文化。按照王榮生教授的理論,《唐詩宋詞選讀》應定位于“定篇”。學習的目的是熟知經典,而非做題能力。了解和欣賞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而環繞著該選文的所有教材內容,都服務于了解和欣賞的目的。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朱自清選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與之相適應,該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確指出,“鑒賞唐詩宋詞,是探尋‘美’的過程。你可以鑒賞它的‘形象美’,你可以欣賞它的‘語言美’,也可以賞析它的‘技巧美’……”徜徉在唐詩宋詞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里,我們要能體會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不羈精神,感受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仁者光輝,傾聽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高歌,聆聽到“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淺斟低唱……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折射出唐詩豐盛熱烈的光彩;小橋流水,杏花春雨,滲透著宋詞沁人心脾的韻味。
其次要抓住重點,適當拓展。從整體著眼,理清詩史的線索,固然必要,但更要注意抓住這根線上幾顆璀璨的珍珠――李杜蘇辛。學習《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要結合《蜀道難》《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解讀《兵車行》要聯系《石壕吏》《新婚別》,體味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須探究章氏原詞《水龍吟》,鑒賞稼軒詞不得不延引《白雨齋詞話》和《藝概》。
二、教學目標預設與教材處理
(一)讓學生全面了解唐宋詩詞的風貌
盡可能讓學生全面了解唐宋詩詞的風貌,是《唐詩宋詞選讀》學習的預設目標之一。學生都知道一代有一代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學教師也不作過多說明,這樣學生就會誤認為一代只有一種文學。他們不知道宋詩也很好,明清戲劇也很出色。《唐詩宋詞賞析》偏向于唐詩、宋詞,其中有一個專題是唐五代詞,沒有宋詩。在教學中,我覺得有必要適當加入一定的唐詞和宋詩。
首先,詞誕生于唐五代,那么唐代的詞就有必要讓學生知道。教材中屬于唐代的詞人只有溫庭筠和韋莊,顯然不能代表整個唐代。我們可以介紹第一代詞人李白的《菩薩蠻》和《憶秦娥》。張志和、劉禹錫、白居易等繼李白后的第二代詞人,他們的《竹枝詞》,《楊柳枝》,《浪淘沙》,《長相思》脫穎而出,點綴出了一幅唐代美詞的畫卷。張志和的“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需歸。”劉禹錫的“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白居易的“卞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這些詞都體現出唐人素來愛清閑生活的雅志,也是唐代詞經典。
宋詩的造詣很高,宋詩的選取是文壇上一個熱門話題,文學研究是避也避不開的。比如學術界對錢鐘書的《宋詩選注》的選目問題議論頗多。錢先生自己說過:“這部選本不很好;由于種種緣因,我以為可選的詩往往不能選進去,而我以為不必選的詩倒選進去了。”(《模糊的銅鏡》)宋詩選取的聚訟紛紜,至少說明宋詩不可遺忘。講唐詩時可以選宋詩比較,講宋詞時也可以選宋詩。比如講到蘇軾,可以將他的詩詞做個比較,他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除了出自詞,還有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等名句來自于他的詩,不可不提。這些當然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利用網絡等工具去查尋,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全面了解詩詞。
(二)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個性
《唐詩宋詞選讀》在選材上盡可能全面,避免爭議。這樣注意了共性,就缺少了個性。在現階段唐宋詩詞研究上,一些繞不過去的大山,我們一定要學;一些可以繞過去的小山,不妨有選擇帶著學生走走,可能會別有一番韻味。杜甫、李白、蘇軾、辛棄疾一定要學,《唐詩宋詞選讀》單獨設了專題。然而,另外一些詩人、詞人也頗受學生歡迎,作品也頗有韻味,教材也沒有選。在學習宋詞中,我就曾專門和學生研習了蔣捷的詞。“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些讀來使人凄然的句子會在學生心中留下種子。
教材在某一詩人的作品專題中也注重全面,然而學生有時只會對其中某種風格或形式的詩歌感興趣。比如學生不喜歡杜甫的古體詩,喜歡他的七律。在學到辛棄疾的詞時,學生對《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很感興趣,覺得這首詞表現了有點幽默但又有憤慨。其實辛棄疾有很多這樣的作品,我就介紹《菩薩蠻?賞心亭為葉丞相賦》《西江月?醉里且貪歡笑》《卜算子?千古李將軍》等作品給學生,學生既有興趣,也了解辛棄疾的另一面。對于教材中學生并不感興趣,舍去也無傷大體的作品可以大膽舍去不學。
(三)教學中注意對高考能力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