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古詩范文

時間:2023-04-11 03:00: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梅花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梅花古詩

篇1

2、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梅花

3、野梅燒不盡,時見兩三花。——《古戍》

4、全欺芳蕙晚,似妒寒梅疾。——《新柳》

5、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雜詩》

6、到處皆詩境,隨時有物華。——《嶺梅》

7、香聞流水處,影落野人家。——《早梅》

8、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早梅》

9、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從軍行》

篇2

2、此詩前兩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后兩句寫梅花的幽香,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亦是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那些像詩人一樣,處于艱難環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人。全詩語言樸素,寫得則非常平實內斂,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3、“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墻角數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墻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度。“凌寒獨自開”,這里寫梅花沒寫她的姿態,而只寫她“獨自開”,突出梅花不畏寒,不從眾,雖在無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開,寫的是梅花的品質,又像寫人品。“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4、“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現。“不是雪”,不說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

篇3

關鍵詞:袁枚 隨園詩話 論詩 不足

清中葉,《隨園詩話》的問世,一方面是以往論詩的一個發展,另一方面因在當時的派別紛爭中而打出旗號論詩,其或多或少會扭曲論詩的本旨。從總的方面說,袁枚論詩多了一分俗氣,而使詩論缺少質潤感,他的論詩諸多偏離“詩”的自然性,更多在論詩中論“詩派”的種種。袁枚在《詩話》中對某個詩派或流派或詩人的論述比較片面,沒有放到整個歷史域中看待詩人與詩,此外,《隨園詩話》在論詩中所體現的人生趣味或觀念上偶有矛盾之處。凡此種種,論詩中選取的詩文過于俗套,俗語濫詞進入其中破壞了詩的純美。然而,作為一部未被后世文人遺棄的論詩著作,它自有其流傳于世的支撐點,袁枚所提倡的“性靈”之說是有可取之處的,“性情”是詩的起點,也是終點,它籠罩著詩,詩也因有情而變得鮮活,才可以稱之為好詩。一下略從幾處談論一下對于《隨園詩話》的看法與觀點。

一、因時代而成的論詩曲筆

從整個文化潮流看,清代不是詩之盛產國度,它是文學在理論上的搏斗與進展,清人以前人文學基石進行爐煉,因而清代考據之學興盛。乾隆時期,漢學大盛,之所以稱之為漢學,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儒學各領域大都籠罩在漢代經師所倡導的樸實考據學風之下,在中國儒學史上形成了與先秦諸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和宋明理學相媲美的清代漢學。在理論的升華和認識的深刻中,派別林立,各有己見,文學圣壇,蔚為大觀。袁枚是清中葉的一位重要詩人,從其著作《小倉山房文集》中可見,其文學造詣也具有一定的功底,然而,在論詩時也不免會受時代影響而在認識上有一定的局限,與以往的論詩著作相比,袁枚在論詩的過程中,沒有完全走進詩的世界,而是在時代與詩的外圍徘徊。比如,針對當時的“格調說”與“肌理說”,袁枚間接將論詩當作反對其它流派的武器,對不贊成的流派過于否定,以達己之觀點,然而在這樣的“詩論”斗爭中,卻沒有把“詩”說清楚,不能從深度上達到對“詩”的玩味與追尋。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詩最耐人尋味的地方就是詩中有生活的味,淡卻了這種“味”,詩就枯萎了。《隨園詩話》之論詩,雖然主題鮮明,針對性強,但也往往在追求目的的情況下,疏落“詩為何物”的論詩內容。

二、詩的歷史域與哲思理趣

袁枚論詩,在自己的論詩觀點指導下,論旨也是比較明確的,通過舉例,闡發主張,得出讓他人身感同受的道理。《隨園詩話》的論詩主旨從總體上是比較鮮明的,但是,在對某些所選詩的論述時,缺乏歷史感和深刻的哲思,詩是在某地某時某種心境下心性超然而為之,不能片面貶駁詩人和詩作風格。如在論及詩人黃庭堅之詩時,袁枚評其“語言艱澀,作拗語以為古”,然而,放到那個歷史時代里去看,卻不失為當時詩人的獨特詩思寫照。不只是晦澀難懂,也是另辟蹊徑,去尋找,去體現。詩應放到特定的時代去審視,才具有時代文化意義。這同樣也能體現詩人的特色。袁枚單純的以詩語評論,就缺乏了歷史感與全面性。

袁枚一貫反對用宋理學的觀點去寫詩,他在《詩話》中多次論到宋儒之學對當時詩壇的影響,批評按照理學要求寫出的詩文。將理學視為詩的桎梏。認為宋理學是詩的束縛,是套框在詩上的枷鎖。其實則不然,程朱理學所以興盛,自有理學的生命所在,當然,宋學之禮對于人事行知有嚴格的規束,這或多或少在詩的身上有所呈現,但理學并不是詩的障礙。宋明理學追求“理”“格”,在“格”的基礎上發揮情之盡處,達到“理”與“情”的圓融。宋學發展傳統儒學的獨特成分,主要是性理之學,即立足于天人合一觀念,從性理角度,追溯儒家倫理道德本源。宋儒的追求,與詩之本性有同一性。詩人的情思在某種程度上受理的影響而具有哲思意味,宋理以禮約于人行,并非框架人的詩思。因而,論及宋儒學于詩不能一改而論,袁枚論詩中體現出厭理之約束,因而未能充分理解理與詩的關系。

三、論詩中的矛盾之處

袁枚論詩追求個性,因而在選取詩材時,也廣取各家之詩,種類繁多,各有特色。在對每類詩的看法與論述中,出現了自相矛盾的觀點。比如用典的準則,袁枚不主張多用典故,但在某些因典故而出色的詩中,卻又贊其典妙。在詩與名的追求中,即主張追求詩名,又不贊揚因名作詩。袁枚其中一個鮮明的論詩觀點就是反對以禪入詩。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出“以禪入詩”,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批評“以禪入詩”,袁枚在此處片面地將“禪”之作為“禪”,將“詩”之作為“詩”,但從中國文化發展歷程可以看出,道、禪、釋與儒都和詩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以“禪”入詩不是詩歌發展的桎梏,不影響詩的本性。“禪”是人們在經歷生活后的體味,是人們理思上的超脫追求,它現于詩時,是一種朦朧的“禪味”,而不是讓詩變成禪詩,“禪”又是人情思的一部分,那么“以禪入詩”和“性情詩論”是相協調的,袁枚的反對造成了與他性靈說的矛盾。他對禪與詩的對立性認識,也成了其主張性靈說的矛盾認識。

雖然在論詩時袁枚《隨園詩話》不乏過失之處,但也是當時極具影響的一部論詩著作,在當時考據之風下,袁枚在詩論中提出了性靈追求,提出人的個性,人的特色,讓詩成為人心靈的代言者,這也是自古大家所提倡的詩言情詩言志。

總之,論詩者要走進詩里,然后讓詩走進論詩者的心里,明曉詩之理趣,闡發論詩人之意趣,體現出詩論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郭少虞.中國文學批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清 袁枚.隨園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3]張健.清代詩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陳炎.多維視野中的儒家文化[M].北京;中國人名大學出版社,1997.

篇4

華宅設計需要引導

華宅設計的個性是業主個性的體現,而不是設計師個性的體現。華宅除了能滿足業主居住的基本要求,更給他們提供了彰顯自身特色的個性化空間。很多華宅業主都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裝飾品位,他們具有設計空間的基本能力。在業主的精心打造下,畫、燈具、家具、沙發的靠墊、餐桌上的小擺件等日用品的擺放位置整體看上去會很和諧。杯子或許是主人旅游時買的,而墻上的畫可能是朋友送的,每個細節背后或許都有一段故事,擺放的位置也就有了不同的含義。這就是生活,活生生的生活,業主每天置身其內的生活。真實的華宅不同于為了賣房而設計出的樣板間,華宅的設計也不是樣板問內僅供擺設的一個沙發、八個靠墊的布局。創意是居住需求的創意,而不是為設計而產生的創意。想要自己生活的空間看起來豐富、有文化,可能這兒需要擺一束花、那兒需要堆幾本書,這兒需要鋪條毯子、那兒需要放個茶幾。這些東西應該是業主自己挑選的,再由他們親自擺放。各種配飾也不應該由設計師來設計,設計出來的配飾像做過隆胸手術一樣不自然。在華宅設計中,設計師要做的是和業主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交流,在利益和初衷之間取舍,以高品位的藝術處理將他們的喜好用設計手段表達出來,成為業主原創生活的引導者。

“最科技”與“最自然”

有人說中國的華宅僅僅處于起步階段,但嚴謹地說來,我們的先人們在幾百年前就創造出了人類居住史上的燦爛文化。在華夏大地上,遍布著眾多的“私宅大院”。如陳廷敬故居皇城相府,其建筑依山就勢、隨形生變、樸實典型、錯落有致;再如素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美譽的喬家大院,全院俯視成“”字形,布局嚴謹、建筑考究。這些“私宅大院”中的精品,如果以今天的眼光看,都堪稱超級華宅,遠非如今的歐美別墅所能匹敵。

成就華宅的硬性指標有很多,但一提起華宅,浮現在大多數人腦海中的首先是“大”和“貴”。其實,這些并不足以涵蓋其本質,環境也是華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華宅必須擁有不可復制的自然景觀資源,在被汽車尾氣熏陶的現代都市中很難有真正的華宅。

華宅必須著眼于環境,起碼要有高品質的“空氣”和“水”,純凈的空氣和水已經成為中國大城市里的一種奢望,例如北京的空氣質量近年就一直備受市民詬病。另外,相對來說,華宅業主生活比較富裕,事業也比較成功,他們更渴望在個人生活方面有一定私密性。所以,他們對建筑的間距和密度,特別是保護私密性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完善的設備及物業管理是華宅的重要一環,可提高業主的安全感。

篇5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2、《九月十八日山中見杜鵑花復開》

山中泉壑暖,幽木寒更華。春鳥各噤口,游子未還家。云誰未及還,對此重興嗟。何必因啼血,顏色勝曙霞。

3、《杜鵑花得紅字》

愁鎖色云往事空,只將遺恨寄芳叢。歸心千古終難白,啼血萬山多是紅。枝帶翠煙深夜月,魂飛錦水舊東風。

4、《杜鵑花》

未問移栽日,先愁落地時。疏中從間葉,密處莫燒枝。郢客教誰探,胡蜂是自知。周回兩三步,常有醉鄉期。

5、《杜鵑花》

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一聲寒食夜,數朵野僧家。謝豹出不出,日遲遲又斜。

6、《杜鵑花》

杜鵑花發杜鵑啼,似血如朱一抹齊。應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風露也寒凄。

7、《同友生題僧院杜鵑花》

若比眾芳應有在,難同上品是中春。牡丹為性疏南國,朱槿操心不滿旬。留得卻緣真達者,見來寧作獨醒人。

8、《題臥屏十八花·杜鵑花》

云昏水暖草萋萋,空谷無人獨杖藜。卻憶西江石樓老,送春花下子規啼。

9、《杜鵑花詞》

杜鵑花時夭艷然,所恨帝城人不識。丁寧莫遣春風吹,留與佳人比顏色。

10、《送杜鵑花》

篇6

【 賞梅花 看盆景 】

走進響水湖景區的水云間大廳,您仿佛進入了梅花世界,800余株梅花盆景錯落擺放,品種涵蓋朱砂、綠萼、宮粉、玉蝶、垂枝、跳枝、江梅等13個真梅品種,每一盆都設計有景觀搭配,小橋流水、亭臺樓榭、園林長廊等江南景觀融入背板,映襯著梅花的雅致。

這些梅花有不少都經過人工造型,延續著主干的自然長勢,突出了盆景的視覺效果,觀賞性極強。其中,一株造型為“西風烈”的梅花最具代表性。“西風烈”的樹干、樹枝向東彎曲生長,好像陣陣猛烈的西風刮來,將整株梅花向東壓彎。除了視覺上的精心設計,這些盆景中不乏古樁梅花,樹齡超過百年,“歲數”最大的超過500歲。

【 逛梅園 】

室內的梅花盆景只算是這片北國梅園的一小部分。在景區之中長城的陽面山坡上,還嫁接成活了1500余株梅花,3月中旬將陸續開放。

在人們印象中,梅花多盛開于江南,且以杭州孤山、南京梅花山和蘇州鄧尉山知名。

由于地域與天氣的原因,北京地區天氣寒冷,梅花很難正常越冬,大部分在暖棚中培植。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北京進行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南梅北移”實踐。響水湖景區進行了長達5年的抗寒梅花遷地馴化實驗,如今,攻克了溫度、濕度、風力、土壤等因素帶來的困難,栽植了1500余株精選出來的各類品種梅。

【 過攝影癮 】

在北國的長城關塞,觀賞南方才有的梅花,一定能勾起您的攝影癮。在景區,您可以盡情留下梅的倩影、親友的笑臉,您也可以選擇您中意的作品參加景區主辦的攝影展,有豐厚的獎品等著您呦。

除了攝影比賽,您還可參與梅花認養、景區組織的旗袍走秀、觀摩區文聯開展的詠梅詩詞和書畫筆會等。從3月中旬起,游客憑門票可以免費參與公益植樹。景區免費提供樹苗和工具,并負責后期養護。

鏈接

【 梅花觀賞點 】

中山公園 種植的梅花品種最多,包括杏梅、江梅、綠萼、宮粉、朱砂、龍游、垂枝梅、豐后等。

明城墻遺址公園 種植的梅花多是早花品種,如復瓣桃枝、小宮粉、小綠萼等。

北京植物園 種植的梅花數量最多,有杏梅系、真梅系、櫻李系梅花等三十余個品種共2000余株。

西山鷲峰 匯集了國內外精選的珍品上百,其中露地抗寒梅花分櫻李梅、杏梅和真梅等種系,并有紫紅、粉紅、淡黃、淡墨、純白等多種顏色。

【 觀古跡】

響水湖長城風景區位于慕田峪以西,是國家AAA級景區。景區融長城、古洞、山川、泉潭、飛瀑、明代摩崖石刻于一體,是京郊一處得天獨厚、秀麗多姿的旅游勝地。響水湖在泉水的源頭,泉涌如注、水響如雷,千米之外便可聽到流水的響聲,故得名“響水湖”。

【 長城 】

坐擁長城,是響水湖景區的一大特色。這里的長城包括響水湖長城、驢鞍嶺殘長城等。響水湖長城,原為磨石口關,是明代長城的樞紐工程,距今有590余年的歷史。從長城腳下沿石階而上,石階仿佛奏起悅耳的音樂,似泉水叮咚又似樂器輕鳴,這段石階又被稱為“音樂天梯”。

響水湖長城西延方向,便是驢鞍嶺殘長城,因形似驢鞍而得名。登頂長城,周邊景色盡收眼底。

【 養生大峽谷 】

峽谷全長2.5公里,是一條旅游環線,谷內空氣中“負氧離子”比北京市區高出100倍,是名副其實的“空氣養生”勝地。

養生大峽谷以泉潭瀑布溪流為主,遍布大小潭瀑二十多個,特別是九潭八瀑,潭潭相連,瀑瀑相接,空氣清新,水清入底。步道兩側遍植果樹,還有金銀花、丹參、柴胡、遠志等100多種中草藥。50多位古代名醫的養生名言、治病秘方也分布在大峽谷內的石刻上。同時,峽谷內,龍王廟、圖騰閣等景觀節點眾多,幾乎個個都有美麗的傳說。

【 品美食 養生宴 】

景區內,仿明清小院的響水山莊,是用餐、住宿的首選。餐廳和客房三面被磨石口關長城環繞,清澈的泉水穿過門前水池,環境優雅。

餐廳以農家養生餐為主,用中草藥、山野菜和自產的綠色菜蔬作為主料。景區內自然生長的野生藥材眾多,據不完全統計已達上百種。薄荷、紫蘇、水芥菜、馬齒莧、花椒芽、水芹菜等經過精心搭配,成為一道道養生佳肴。

篇7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教學;多媒體運用;作用

中圖分類號:G4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08-096-1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國度,幾千年積累的詩歌是炎黃子孫的文化瑰寶。古詩詞中往往反映一種內化的、含蓄的情感,詩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詩詞中,充滿著古人的智慧和豐富的情感,因此古詩詞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愫傳唱千年不衰,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隨著信息技術日益發展,它必將和語文古詩詞教學相整合,并在古詩文教學中大顯身手。

一、渲染氣氛,創設詩境

精心設計好與詩詞的意境相協調的導語,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情緒和對詩詞賞析的興趣,對進入詩詞情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體教學能通過精選和制作美的畫面,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號傳入大腦,得到審美愉悅感。通過具有音韻美和藝術穿透力的配音,使具有視覺特征的文學作品立體化、鮮活化。

例如,在教授《天凈沙·秋思》這首元曲小令時,我們幾乎找不到語法結構,但由于重復與對比的巧妙運用,使她成為千古絕唱。我們老師教起來很困難。如果利用了多媒體的輔助優勢,對教學進行這樣的設計,效果就迥然不同了:首句運用三個情調相同而形象不同的材料對象:“枯藤,老樹,昏鴉”,重復手法的精彩運用,渲染出一種濃郁的生命感受——悲涼、絕望、死寂。接著再采用對比手法,展現了一副明快、清新、溫暖的畫面——“小橋,流水,人家。”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和審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溫馨。后兩句同樣運用重復的手法將那種悲壯蒼涼、孤寂凄清的生命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種氣氛之下再輔之以聲情并茂的范讀,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就有了堅實的情感基礎。這里,視覺和聽覺的協調配合,在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的同時,更有力而又自然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較好地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展現古詩詞魅力。讓學生通過見到的景物展開聯想,由異鄉人的“嘆”聯想到他的鄉愁。

二、品詞析句,體味語言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所至,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傳統的古詩教學采取的大都是“串講法”。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學習成為負擔。而多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義的詞語,反復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

例如,古詩中寫“愁”的詩句,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展示畫面,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人愁容滿面,披著長長的白發,未老先衰,在鏡子前面,凝望自己那如霜的白發,滿臉驚訝。透過意象分析,結合詩句的關鍵詞“愁”的理解,我們不難看出,詩人是運用夸張的手法,把內心無形的愁緒化為外在的具體可感的形象。因為愁,才使頭發很快地變白,因為愁多,就有三千丈的白發,那長長的白發就是詩人無盡的愁緒的象征。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學生入情入境,感受了古詩的美后,要通過朗讀再現語言美。有感情的誦讀不僅能促進對語言的理解,還能幫助積累語言,并內化為自身的語言。在誦讀階段,適當運用電教媒體,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幫助他們背誦記憶。

例如,教學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這是一首寫景的七言律詩。如果僅從字面上分析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即使背誦下來,也難體味到多少美感。教學這首詩時,我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先放一段錄音,讓學生凝神聽一段有古箏伴奏的課文朗讀,接著放上一段事先剪輯好的春意盎然的電視錄像片:那翠綠的青山,如茵的綠草,蕩漾的碧波,爛熳的春花,鶯歌燕舞,馬蹄輕快,牧笛悠揚……使學生身處早春的氛圍之中,從直觀、形象的教學形式中感到春意綿綿,春光無限。再讓學生隨錄音朗讀課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學生興趣濃厚,加深了對課文的感知,而且在四十五分鐘的課堂中,學生主動參與,興趣盎然。

四、音樂渲染,引入情境

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倉庫的鑰匙。有不少古詩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古詩中“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旋律,有利于學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

篇8

食用花卉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屈原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句就是關于食用的最早記載。我國各地也有許多用花作配料的名菜,比如,廣東的龍鳳骨、芋花燒茄子、鱸魚、桂花湯,上海的玉蘭炒魚片、霜打玉蘭、桂花栗子、糕,北京的炒桂花干貝、茉莉雞脯,河南、山東等地的醬醋迎春花、茉莉花豆腐、牡丹花湯、桂花丸子等。其實用花作菜離我們并不遙遠,飯桌上常見的金針菜曬干前就是一種橘黃色形狀類似百合的小花朵。這里我們就從古代的食譜中選取一些經典的鮮花食譜,介紹給大家!

茉莉花食譜

茉莉花可以舒膽明目,清涼解毒。明《飲饌服食箋》記載:“茉莉花嫩葉采摘洗凈,同豆腐熬食,絕品”。茉莉花的香氣可上透頭頂,下去小腹,解除胸中一切陳腐之氣,對精神也有輕度鎮定作用,做菜時放上一小撮,便清香宜人。

紫藤花食譜

紫藤花的鮮花瓣用糖浸漬制餅,就成了北京著名的糕點“藤蘿餅”。齊云山上住著道士和他們的家人,把花采下曬干,食用時再用清水發開洗凈,把臘肉切成薄片覆蓋花上,上鍋蒸熟,春天的味道就這樣整整保留一年。

玉蘭花食譜

早春,白玉蘭滿樹白玉似的香花,仿佛陽春白雪;白玉蘭的花瓣肥厚且大,若用濕面粉裹著它和豆沙放在油鍋中炸,香甜可口,這就是馳名中外的“玉蘭片”。“玉蘭片”香甜又脆,十分可口,據說還有解毒鎮痛之功能。

玫瑰食譜

玫瑰花瓣單吃起來微微的甜又帶少許苦味。玫瑰花用糖漬了就是著名的玫瑰糖糕,用它可做各種甜食餡的配料,其味香甜可口。紅玫瑰花可與雞腿菌、鮮筍、喇叭菌等一起燉湯 ,是冬季的滋補佳品。

杜鵑花食譜

花色潔白、花冠大而肉質的大白花杜鵑,煮湯或與蠶豆、咸肉、火腿等煮食或炒食,是白族用以待客、婚嫁娶喪筵席的材料。杜鵑花含有氨基酸和維生素,有潤肺清喉、益氣寧神、調和經血、強健大腦神經的功效。

桃花食譜

桃花是一種天然的潤膚品。《太清方》中寫道:“三月三日采桃花,酒浸服之,除百病,好顏色。”陽春三月桃花盛開,此時采摘下桃花瓣陰干,放入粥內,常服可添嬌色。

食譜

在諸款菊肴中,深受人們喜愛的莫過于“炸鯪球”,就是將鯪魚肉做成球狀用花生油炸了拌著鮮吃。在日本,油炸菊是一道名菜,它選用、桔梗、木槿等花。在花的背面裹上薄薄的蛋衣,人鍋油炸就成了松脆可口的美餐。

桂花食譜

《本草綱目》中記載,桂花“能養精神,和顏色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桂花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香料,桂花糖漬香甜可口,有讓人愉悅的氣味。可以用桂花做桂花湯圓、桂花月餅、桂花全鴨、桂花干貝等。

荷花食譜

在中式點心中常被用作香料或者餡料,在荷花盛開的時節,采其花瓣陰干煮成荷花粥,能使面色紅潤,容光煥發,皮膚光滑細膩,最補女人。北京舊鼓樓大街有一家云南菜叫做 “鳳凰竹”,這個館子就是做“有機菜”的,其中有一道菜是“炸荷花”,做法與名菜炸玉蘭類似。

篇9

古詩詞的畫面有的恬淡自然,有的華美壯麗,有的安謐幽靜,有的雄偉壯闊,怎樣把詩詞的畫面美體會出來成為教學的一個難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了一些體會意境美的做法,現列舉如下。

一、繪畫體味法

繪畫體味法就是在讀熟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把詩描寫的景物畫出來,通過圖畫體現詩的意境美。此法適合于小學生。小學階段的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強,邏輯思維能力弱,如果讓他們在誦讀理解詩意的過程中把詩詞描寫的景物畫出來,這樣體味詩的意境美就容易多了。

例如:

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 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詩歌大意: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多么美好,雨中的山巒蒼茫也很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絕代佳人西施,不管淡妝濃妝總是如此多嬌。

畫面解析:從題目看,詩人用一首詩描繪了兩幅畫面,即“西湖初晴圖”和“西湖后雨圖”,“西湖初晴圖”是“淡妝”,“西湖后雨圖”是“濃抹”,無論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做到了恰到好處,如西施般婀娜妖嬈。

繪圖品味畫面美:在充分朗讀背誦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讓學生把“西湖初晴圖”和“西湖后雨圖”畫出來,畫完之后先自主將兩幅圖進行比較,體會詩作的畫面美,再全班進行交流展示。在繪圖展示交流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的想象力特別強,“西湖初晴圖”有同學是這樣畫的:天幕拉開,白云片片,湖中荷花盛開,荷葉田田,一片碧綠,湖水蕩漾,波光粼粼,湖邊大堤楊柳依依,遠處群山蒼翠,畫面清新迷人。“西湖后雨圖”更是超乎了課前的預想,“小荷青翠,雨滴點點,一艘小船停在湖邊,三兩行人撐著花傘駐足賞景,遠處群山連綿,籠罩在雨霧之中,給人以虛無縹緲之感”,繪畫鮮艷優美,令人陶醉。

二、文體轉換體味法

“文體轉換體味法”指的是在誦讀理解古詩詞的基上進行再創造,即把詩改成詞,把詞改成詩,把古體詩詞改成現代詩,或把古體詩詞改成文筆優美的散文。這種做法適宜于中學生。

例如:

清明

杜 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畫面解析:這首詩寫的是清明時節,春雨綿綿,詩人趕路在外,心中傷感悲愁,于是想借酒釋解,便問路尋找酒家,恰好遇一牧童。牧童熱心告訴:遠處杏花似錦,酒旗飄飄的村落就是。詩的前兩句,畫面凄迷感傷,后兩句,畫面鮮明生動。

將唐詩改為元曲的小令:原詩主體變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把改后的詩與原詩比較發現,“紛紛”由修飾限制“雨”變為了修飾限制行人,突出了路上行人之多,進而讓“欲斷魂”這種悲愁的畫面更加厚重。“有”由修飾限制“酒家”,變為了修飾限制“牧童”,“有牧童用甜美聲音,熱心指點酒家的所在”,增添了詩作畫面的暖色。通過文體轉換,讓讀者近一步體味到了詩作的畫面美,獲得了情感熏陶。

三、概括評價法

概括評價法指的是在誦讀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分析景物描寫進而概括出詩詞的畫面特點。

例如:(2012山東卷)閱讀下面宋詩,回答問題。

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補之

曉路雨蕭蕭,江鄉葉正飄。

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

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

問題:開頭兩句描寫了怎么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篇10

19世紀中期,大量中國移民前往美國這座山巔之城。勞動力的大量涌入造成白人危機感的產生,而這種危機感又因為交流障礙和文化沖突而一再加強。同時,他們也產生了對中國和中國人的刻板印象――“他們大多是洗衣工,,走私者或者苦力。”(Zhao XXI)他們認為中國的男人膽怯瘦弱,女人下流又神秘。這一形象的典型代表是蘇西黃和傅滿洲博士。

《喜福會》中,作者似乎在有意加強這種刻板印象。在《美國評論家的文化誤讀》一文中,湯婷婷指出,在外國人眼中,中國總是和“迷信”相關。(湯婷婷 56)書中有一個細節幾乎令人毛骨悚然,“我在洛杉磯時,(我母親)她看著我們家門口那條陡峭的路,說她肚子里的孩子會死掉,然后那個孩子真的死了。我們的銀行對面新開了一家衛浴用品商店,她說這家銀行的錢很快就會流走。一個月后,這家銀行的官員因挪用公款被捕。”(譚 161)麗娜這料事如神的母親正代表了一個中國算命者的形象,她可以預言厄運并以此恐嚇無辜的人們――這些預言為女兒的童年記憶投下了陰影。這個細節很容易讓人想起在上個世紀的美國隨處可見的一幕――一個中國女人蜷縮在唐人街的角落里,帶著古怪的笑容招攬生意。許多美國人認為她們是邪惡的化身,用自己的狡猾欺騙善良的基督徒。

除此以外,書中還加深了其他諸如“懦弱的丈夫和服從的妻子,”“吃鴨腳的野蠻人,”還有“包辦婚姻”等刻板印象。

更有甚者,《喜福會》一書中還有許多扭曲中國文化之處。在故事開頭,安梅的母親為了彌補自己對安梅外婆的不孝,割下胳膊上的肉為病母熬湯。而目睹這一切的安梅彼時還是個年輕的小女孩,她十分古怪地對母親的行為作出了評價“這就是一個女兒如何報達自己的母親……痛又算什么……你要剝開你的皮膚……”(譚 41)

譚是否是受到了“割肉療親”傳說的啟發,這不得而知。即使如此,譚將安梅的故事設定在中華民國,但“割肉療親”的傳說卻發生在遙遠的宋朝。作者何以要夸大這個古老的故事,而絲毫不憂心會為西方人理解中國文化設置障礙呢?這種扭曲的改編會增加西方人對自己文化的傲慢,并加深對中國人野蠻愚昧的刻板印象。

實際上,這些刻板印象在《喜福會》中的再現正是體現了白人文化的勝利。人們有時會忽視刻板印象可以起到的作用――一種潛在的民族主義。“如果這個系統成功運作,那么這個種族本身將會接受這些刻板印象,把它們當做事實。民族主義者喜歡這樣做。這樣,這些少數族裔只會更加服從甚至非常滿意這些種族者制定的政策。”更嚴重的是,“由于對這種鞏固白人至上觀念的工具的服從,少數族裔的人們將接受并且生活在這種委婉的自我歧視中。”(Chin XXVIII)。真正的危險在于,當這些少數群體認識到自己永遠都不能變成白人時,他們會傾向于承認白人至上的合法性,并且竭力擺脫自己原有的文化。從這個角度來看,《喜福會》所反映出的并不是作者對于中國文化的尋根,而是這種刻板印象的功能的進一步佐證。在表現中國人的自我歧視上,譚描寫了這樣一個情景:羅斯在談論自己是如何對她的白人丈夫一見鐘情時說:“我被他吸引……他的父母是紐約達理鎮的移民,而不是中國的天津。”(Tan 123)

過度強調中美文化的不同實際上彰顯了兩種文化身份的沖突。中國文化顯得越古怪離奇,這些美籍華裔子女在確認他們的美國身份時會越自信和肯定。這本書是美國化的產物,所以作者有著和西方人相同的角度,她所講述的故事,實質上也是一個美國人對古老東方的想象。

譚恩美,正如無數的美國人,“想要了解中國,只能通過廣播、電視銀屏、連環畫冊還有那些白人所描述的――“當他們受傷、悲哀或者生氣時,要么哭泣,要么哀鳴,吶喊,要么尖叫“哎呀!”( Chin VII)對于他們來講,守衛中國文化認同和強調美國文化身份是難以調和的。《喜福會》用美國化的故事形式展現了一個刻板形象的中國,為讀者展示了一個“沒有喜,沒有福”的中國移民故事。但是,就如非裔文學一樣,華裔文學的前途依然是充滿希望的,而正確的一步應當是準確認知這些文化事物。

參考文獻:

[1] Chin, Frank, et al. eds. 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Asian-American Writers.Washington, D.C.: HowardUniversity Press, 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