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4-12 02:21: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震中的父與子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994年,美國洛杉磯,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襲擊了這座美麗的大都市,城市立刻變為廢墟,千千萬萬的家庭墮入血海。
接下來,作者把他的筆尖聚焦在一個普通家庭的身上。一位孩子的父親安頓好他受傷的妻子,就快速沖向他七歲兒子的學校。學校受到了地震毀滅性的襲擊,建筑物全部倒塌,到處是殘垣斷壁,除了從四面八方趕過來的父母們的哀嚎,全場死一般的寂靜,沒有一絲生命的跡象。就連政府的救援隊也這樣認為,準備放棄搜救。可是,這位父親堅定地認為自己的兒子還活著,他一定要從廢墟里救出自己的兒子。
盡管那時還余震不斷,廢墟隨時都會再次倒塌,把他埋在里面。他依然不顧眾人的勸阻,毅然決然的沖進廢墟,硬是憑著堅韌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穿行在死亡的邊緣。最終,他創造了奇跡,從所有人都認為孩子們已經無法生還的廢墟里,不但救出了自己的兒子,還救出了兒子的14個同學。當這位英雄領著孩子們出現在眾人面前時,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渾身上下血肉模糊。
看完了這篇文章,我被深深地感動。原來不管我們身邊的人再怎么喜歡我們,對我們再好,都遠遠比不上爸爸媽媽。這個世界上最愛我們的就是他們,雖然他們有時會打我們,罵我們,可那是“恨鐵不成鋼”,正是愛我們的體現啊。我們身上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只有父母才會不厭其煩地指出來,幫著我們改正。
細細想來,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一不包含著對我們的愛,我感受到父愛、母愛是多么的深沉,多么的寬廣!還在是小學生的我們又如何回報父母的這份愛呢?唯有學習,努力的學習,用好成績來博得父母片刻的歡愉。雖然書是為自己讀的,學習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父母,但能讓爸爸媽媽欣慰,也算我們盡了一點孝道吧。( 指導教師 姚興橋)
篇2
這對父子對人有責任心真讓我佩服,我們做人要和這對父子一樣要有責任心,才是好人。
讀了這課,我受到的啟發是:有一次,我在樓下玩,一不小心,把玻璃柜上的玻璃打碎了,我就去找做玻璃的人做一塊一樣的玻璃要多少錢,就用自已存下的零用錢買了一塊,叫人安了上去。
媽媽回來了,我就把這件事告訴媽媽,媽媽說:“你真是我的好兒子,你對這家有巨大的責任心!”
篇3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高年級;隨文練筆;落點
《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擴大視野,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隨文練筆”,即緊緊跟隨閱讀教學,就文取材在閱讀教學中相機進行寫作訓練,把學生組織運用語言和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促進。
“隨文練筆落點”,是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讀寫相結合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時,讀與寫在知識與能力上的契合點。
一、精心選擇契合點,克服練筆隨意性
落點的挖掘可以從教材本身、根據學生情感體驗和教師個性差異確定。
(一)從教材文本本身挖掘
葉圣陶:“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所以,根據教材中隱含的寫作因素,可以從以下落點設計:
1.留白點
小學教材中的許多優秀文本,常常采用留白的形式,給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如省略號省去的部分、圖片資料、以及文章的末尾都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
2.精彩點
對于文本中出現的文質兼美,語感鮮明的經典、精彩的語段,教師除了引領學生反復誦讀感悟,還要巧妙地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點”進行練筆。
(二)根據學生情感體驗找節點
1.動情點
于永正:“當學生讀出了文章的妙處,小到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大到篇章結構,文章的立意,當讀出了自己的驚喜,才算真正的語文課堂。”教師要捕捉文章的“動情點”,捕捉情感的蓄積點,及時練筆,將這種情感、感悟沉淀下來。
(三)根據教師個性差異確定
根據教師個性差異還可以挖掘一下三個聯系點:
1.拓寬點
拓展延伸是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銜接,拓展延伸點或關注文本的背景,或鏈接到相關的事件,或引申到類似的現象,總之,讓學生打開一扇通向生活的大門,思維會更開闊。
2.遷移點
遷移文本中的精彩表達方式,結合文本創設一種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實”情境進行練筆,能讓語文運用鮮活起來。
3.還原點
漢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個漢字往往就是一個特定的意義世界。如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在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對“飽經風霜”一詞的練筆是這樣設計的:
――師:請大家想一想,那位車夫“飽經風霜”的臉是什么樣的臉,想好了,請用幾句話寫出來,我給大家開個頭:“那位拉車的才三十多歲――”請同學們接著寫。
師:寫好后,自己讀一讀,修改一下。誰來讀給大家聽?
生:這位拉車的不過三十多歲,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歲,臉黑瘦黑瘦的布滿了一道又一道皺紋,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蒙著一層灰,看上去這張枯瘦的臉,像一個霜打的茄子。
師:寫得多好啊,“飽經風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以上教學環節在教師的精心安排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詞語的意思表達出來,學生理解了“飽經風霜”的意思,還作了一次人物外貌描寫的練習,還原詞語意象的課堂練筆。
二、把握練筆的形式,提高練筆的有效性
“隨文練筆”,有效地挖掘文本中的練筆資源,在一節課內緊緊抓住“讀”和“寫”兩條線,實現兩者的雙贏。主要練筆形式有:例文仿寫、想象拓展、讀后抒寫、經典改寫。
(一)例文仿寫
仿寫是小學生學習作文的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是從閱讀到獨立寫作過程中起橋梁作用的一種有效的訓練手段。如:仿句子、仿片段、仿立意、仿表達,學別人的文章,說自己的話。
(二)想象拓展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寫作空間。
1.標點想象
如果適時的利用標點符號,進行有效練筆,更能促使學生對文本個性化的理解。如《窮人》一課,運用了許多的省略號,可以抓住“上帝,我為什么要這樣做……如今叫我怎么對他說呢?……”讓學生想象桑娜的矛盾心理,體會省略號在表情達意上的用處。
2.看圖想象
3.結尾想象
如六年級下冊第15課《凡卡》,凡卡睡醒以后會發生什么事情呢?請你展開想象寫一寫。
4.補白想象
由于中心表達的需要和文章篇幅和限制,作者運用“空白”的藝術,把內容留給讀者去體會,這些都是很好的補寫訓練點。如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地震中的父與子》,文中詳細寫了地震中父親的表現,對兒子的描寫相對簡略,那我們就可以學習文章抓住人物神態、動作、語言、心理刻畫人物的方法,補寫廢墟下阿曼達的表現。
5.抓文本關鍵詞想象
如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草原》,抓住詩句“天涯碧草話斜陽”中的“話”展開想象,怎樣“話”,“話”些什么呢?通過恰當的人物外貌、動作、神態、語言描寫,寫出蒙漢兩族人民的依依不舍之情。
(三)讀后抒寫
讀后抒寫,以讀為基礎,從讀學寫,以寫促讀,讀寫同步是隨文練筆的特點。小語教材中很多課文,既強調學生對規范語言的感悟和積累,也注重人文思想的滲透,是學生寫“讀后感”的好教材。練筆形式可以為讀后感言、小結抒懷、體驗鞏固和文末續寫。所學的課文內容為學生的寫話提供了特有的情境,保證學生情感感悟水平得到升華。
(四)改寫經典
1.文體轉換
文體轉換的方式,最常見的有古詩文改寫,以及說明文、詩歌與記敘文、童話等文體的互換。比如古詩《小兒垂釣》《清平樂.村居》、《示兒》,這些古詩文都是傳世佳作,它們語言凝練,內涵深刻,富含哲理,都可以改寫成有趣的小故事。
2.縮寫或擴寫
綜上所述,例文仿寫是基礎,想象拓展是保證,讀后抒寫是提升,改寫經典是創新。隨文練筆,完成了由教學中重單元習作向重“隨文練筆”華麗轉身;提高了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專業素養,增加學生學說、學寫、學想象、學表達的機會,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朱玉瑜.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隨文練筆[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5(03):42-43.
篇4
一、生改――自主合作之花,絢爛綻放
眾所周知,“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但在平時的實踐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學生輕視自己修改文章。由于傳統的評改方式讓學生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改作文是老師的事,和自己無關。大多數學生,把老師布置的作文草草寫完,就萬事大吉,把推敲修改的工作,完全推給老師,完全依賴于老師的批改,作文一交,就再也不管不問了。其實改是寫文章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寫作過程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不改能寫好文嗎?怪不得葉圣陶先生曾有過這樣一句話: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都處于被動地位。能不能變一變,讓學生處于主動地位呢?在“改”的過程中,一個人的思維和表達能力是能得到有效訓練的。教師越俎代皰,無疑是剝奪了學生“改”的權利,只會害得他們永遠不會改文章。
1、自改,自我超越
古人云:“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須頻改之方入妙承。此意學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見,文章“入妙”須“頻改”,而只有作者本人在“頻改”中才能文章“入妙”之法。很多學生不愿意改自己的文章,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他們不知道怎樣去改!于是我告訴學生不管在何時何地寫的文章,你都要爭取做自己作品的第一個讀者!你們總不希望自己的文章很丑,卻過早地出現在眾人眼前吧?以一個讀者的眼光去欣賞自己的作品,潤色自己的作品,讓其更完美!這樣的說法很誘人,他們開始變得不愿意老師成為欣賞他們作品的第一人,他們開始一遍又一遍讀自己的文章!這一讀,就讓極其不通順的句子原形畢露; 這一讀,讓丟了的字添了的字無處躲藏;這一讀,也讓不少學生揪出潛在文中錯別字!學習是生命成長的過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種需要,而不是外在壓力的結果。教育的一切行為都應該是為了滿足兒童的這種需要,從而使他們內在的生命力、使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而不是限制學生。這樣的自改,讓學生不滿足于寫完就好,極大程度的實現了自我超越!而更重要的是,久而久之,他們養成了邊與邊讀邊改的良好習慣,這是作文評改的奠基石啊!
2、組改,集體跨越
這是一種分小組批改作文的方式。作文批改是一種閱讀,是一種心靈的溝通、交流,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提高。因此,學生的參與意識不容忽視。把學生推到寫作的另一前沿陣地――修改,使其在互相批改中認真切磋,取長補短。也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種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激起學生“為師”的欲望,引發作文批改的興趣!
(1)分組有序
分組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每一組成員的搭配至關重要!根據班級情況將學生的寫作水平分等排列,每一組中要按排一到兩名寫作水平較高的學生,安排一名需要幫助的學生,其科根據學生調整!這樣的分組有利于發揮優秀生的指導示范作用。也有利于寫作水平急待提高學生的進步,更有利于分組的協調化,合理化!將小組真正化成一個班級的縮影!并且通過以后的小組合作成果,評選優秀的小組,以激勱全組共同進步!
(2)目標明確
每個學段,每個學期,甚至每個單元,學生習作的目標要求都有側重點。要根據其不同的特點,以及不同的要求,來確定每一次評改的目標!于是在每一次改作文之前,提供一個評改的方向,設立一個評改重點,這是小組評改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反之學生則會陷入打打鬧鬧,互相指責,一無所獲的困境!小組評改也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旨在提高學生評改的興趣!改作文一開始從最簡單的“找錯別字”“修改病句”“劃好詞好句”入手,達到此類要求的小組可得到“合作成果獎”!接著,要慢慢地提高評改的難度,可對每一次作文的訓練重點進行針對性評改,如寫好“開頭”“結尾”;用好“修辭方法”;細化“某一細節”;寫好“評語”;選好“材料”等,對于能出色完成的小組,頒給“合作成果獎”!這樣的針對性訓練,不僅讓學生掌握了評改的方法,也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掌握了寫作的方法!一次寫讀后感的作文評改中,通過初步了解,我發現大部分學生的題目比較單一缺乏新意,不少學生根本就不明白讀后感的題目格式應該怎樣寫,面對這些問題,我在評改時就提出:一個好的題目是成功的開始的要求,指導的時候還列舉了兩個題目作為范例,在重點引導突破下,一個個出首意料的題目便應運而生……
如:“一道深入骨髓的傷痕――讀《最后一分鐘》有感”
“香港,香港,我們的心――讀《最后一分鐘》有感”
“雨是香的――讀《桂花雨》有感”
“自信――讀《鞋匠的兒子》有感”
“信念與執著――讀《地震中的父與子》……”
可以說,組改是學生用自己的視角來看待別人的文章,他們真實的反映出他們寫作的需要,批改的跨越!在這樣的合作中,學生們品嘗著改作文的成果,體驗著成功帶來的喜悅,他們因著助人為樂而倍感自豪,因著自己的進步更樂于修改,因著自己的不足更樂不進步!
二、師評――激勱啟發之言,余音繞梁
在學生經過自改,組改,自我整理階段后,教師此時可閃亮登場了!在前面的環節中,教師已基本掌握學生每次作文的難點,需要指導的重點,師可抓住契機趁熱打鐵開展講評,也可采用冷處理,將文章置放一段時間,更系統的整理學生的不足點,完整的講評。兩種方法可穿插運用,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1、詩一般的語言打動孩子
斯霞老師曾說過:作文的評語應以激勵為主!給學生成功和快樂。一個高明的語文教師在點評作文時,不會老做醫生,也不做難服侍的婆婆,而是像一個園丁,不光注意到剪莠除草,更注意到按時施肥澆水,幫助幼苗迅速地發育成長。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哪怕是點滴進步,他都會歡欣鼓舞,大加褒獎,“這個詞用得妙極了”“這句話把……寫得十分具體、形象”“你這篇作文詞通句順,我為你的進步高興,愿你再接再厲”,如此等等、學生讀之身心愉悅,真切地感受了作文的快樂。教育家贊科夫說過:“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作文批改中這種效應尤其明顯。
評語要有啟發性!“逼”學生動筆。老師的一個符號、一句評語,都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啟發性的評語要讓學生想動筆,達到跳一跳就能到蘋果,寫一寫就能完成的效果!如:“這句話不通,你覺得呢?”“如果在這兒加上心理活動就更為具體了!”“你的開頭總是太長,入題慢。請你品味品味《落花生》、《燕子》,還有課外的許多散文佳作,思考:怎樣開門見山,讓開頭引人入勝?并體現在自己的作文中……”
2、畫一樣的符號激勵孩子
我們傳統的作文評分一般是采用“百分制”和“等級制ABC”。教師如果經常給學生的作文分數(或等級)打得很低,容易使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對作文失去信心。如果作文分數(或等級)打得很高,又容易使學生產生自滿情緒,認為自己的作文已經很不錯了,不需要修改了,也就失去了進一步修改的動力。
針對學生這一情況,我還實行了作文評價“符號制”。作文不打分也不打ABC等級,而是采用符號的形式!
表示書寫端正
表示作文寫得好
表示本次作文有進步
合作成果獎
哪個方面表現突出,哪個符號就多打幾個,上不封頂,真正做到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樣的符號激勵著孩子孩子不厭其煩地進行修改,學生的作文水平便在不斷地修改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
3、謎一番的戲法吸引孩子
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的腦對豐富的刺激,不斷的變化和新奇的事物充滿了渴求。尤其是小學生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我們常常會在平時的教學中感受到學生的這種“喜新厭舊”!于是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指導點評作文時一定要常常變更其方式方法,以追求其新鮮的刺激!為了培養聽力,教師可邊讀邊讓學生用搶答的方式快速點評;為了鍛煉學生眼力,可讓學生統一欣賞某個學生的作文集體點評;為了提高甄別好文字的能力,可讓學生細品描寫相同景物或人物的片段;為了錘煉學生的朗讀能力,還可讓學生上臺朗誦自己的作品等等。
總之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本著學生發展的角度,教師要不斷更新,不斷進步,抓住學生身上的興趣點,以更好的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變戲法中感受作文評改帶給他們的快樂!
三、眾議――網絡博客之家,溫暖人心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腦已悄悄走進孩子們的家中,網絡用其方便快捷的形象深入人心!不少學校網站也專門開設了教師和學生博客專區!為何不以此為契機,讓學生在網絡這個大舞臺上一展拳腳,接受更我人的檢閱呢?而這也將成為孩子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生活化的評改會讓他們欲罷不能!
1、火眼金金大家議
借助校園網,學生每人申請一個博客,將自己的作文發到博客上,這樣做不僅僅是本班的同學和老師能欣賞佳作,還能讓全校師生共同來評議!一想到自己的作文將受到如此大的關注,學生的習作必定是三思而后發,這又促進了前面幾個環節的落實與提升!同時能更好遏制學生抄襲他們文章的不良之風!
2、三言兩語眾人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