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餐英語范文
時間:2023-03-16 17:36: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就餐英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中國經濟的崛起促進了涉外餐飲服務業的發展,而即將進入餐飲業的餐飲專業學生的英語能力卻令人擔憂。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餐飲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對策。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外國賓客來中國進行商務洽談、觀光旅游及各項交流活動日益頻繁;與此同時,一些酒店賓館的涉外餐飲服務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從事餐飲服務的人員只有達到與外國賓客語言交流無礙,才能更好地了解客人的需求,從而提高餐飲服務的質量。這就要求從事餐飲服務的人員的外語應用能力必須達到相應的水平。而作為餐飲行業的預備人才——高職餐飲管理與服務專業的學生,其英語能力剛入學時普遍較低;在高職院校學習期間,專業英語的教學又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導致許多學生就業后不能達到職場對外語能力的基本要求。筆者擬就高職餐飲專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做出分析,并提出幾點教學建議。
高職院校餐飲管理與
服務專業英語教學現狀
(一)學生英語基礎比較差,學習缺乏主動性
高職院校的生源就整體而言綜合水平較低,餐飲專業的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剛入高職時,英語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習上依然沿用中學時的被動聽課的方式,課堂上非常依賴教師的講解,缺乏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還有一些學生認為自己并非英語專業,考試及格就行,對提高個人英語能力根本不重視。
(二)餐飲專業英語教學目標不明確
高職餐飲專業培養的學生是從事服務的高等應用型人才。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不是進行學術研究,而是為了從事與本專業有關的業務工作。但在許多高職院校中,餐飲專業英語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并不明確,課程一般按照公共英語的教學模式進行,并沒有突出專業特點,忽視了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整個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重考試、輕能力的現象。
(三)餐飲專業英語教學策略陳舊
目前,餐飲專業的外語教學多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多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的講解占用了課上大部分時間。雖然現在不少高職院校已經為教室配上多媒體設備,使用的教材也有相應的課件,可這只是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轉變,即由黑板板書變成了多媒體屏幕展示。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和教學互動依然匱乏,學生還是缺少真正的語言體驗和實踐的機會。
(四)英語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大多數高職院校的餐飲專業英語教學的評價形式單一,往往只是關注教學結果,依據終結性評價來考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種評價體系不能客觀準確地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做出評價,既不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調整學習策略、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又不能使教師及時獲得教學反饋信息,很難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和調整。
(五)師資力量薄弱
據調查,多數高職院校餐飲專業的英語教師分為兩種教育背景。一種是畢業于英語專業,英語能力強,但是缺乏餐飲專業知識。另一類是畢業于餐飲專業,專業知識過硬,但是英語能力較弱。前者很少經歷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技能培訓,對學生未來的工作知之甚少,不清楚哪些英語知識和能力對學生最為有用,從而多采用綜合英語的講解方法來授課。而后者非常了解學生的未來工作所需,但限于自身的英語水平和英語教授方法,也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
改革高職餐飲專業英語教學的對策
(一)明確餐飲專業英語的教學目標
2008年,教育部下發的《關于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指標補充規定》,要求學生頂崗實習時間不低于半年。所以,三年的高職教育,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其實不足兩年半,更何況在校期間每個學期還有14~30天的實訓。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專業英語教學如果再過于強調打基礎,要求聽、說、讀、寫、譯全面提高,導致的最終結果是餐飲專業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沒有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所以,餐飲專業英語教學應根據社會發展和未來工作的要求,本著“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來確定教學目標,把實用口語教學提到首要位置。
(二)優化餐飲專業英語教學方法
教師的教學方法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成果。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應是被動的語言知識接受者,而應是積極的語言信息加工者。英語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創設讓學生體驗、學習語言的情境,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展示書本內容。
英語交際教學的倡導者認為,語言學習的成功在于將學生放在一個需要目的語言交際的氛圍中,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對語言形式的得體與否做出判斷的能力以及結合語境理解語言形式與意義的能力。脫離了語境,口語練習只是受教師操控的機械操練,課堂上的師生沒有在情感和信息上進行有意義的交流與配合。
這就要求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積極為學生提供多種素材、創設真實有效的課堂情境,引導學生有效地完成交際任務。這種真實有效的課堂情境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學生有效地掌握新知識。
例如,學到“客人投訴”一課時,教師利用講臺和課桌以及多媒體背景為學生搭建這樣的一個場景:在本地的某個涉外大飯店里,兩個好朋友一起就餐。其中一個人不停地抱怨飯菜質量或服務員的服務態度,另一人在附和。而餐廳服務員要根據客人的抱怨找到合理的解釋,努力使客人平靜下來,并及時想出令客人滿意的解決方法。若客人還是不滿意,就把經理請出來繼續勸說解決。
在這個特定的場景中,讓學生使用所學語言進行角色扮演。在活動開始前,教師要明確提出目的和要求,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提供關鍵詞匯和可能用到的擴展詞匯,然后,學生按照教師的步驟進行表演。為了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大班級里要分組合作。把班內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使得每個人都能擔當一個角色。一個組表演完后,學生可以組內互換角色,也可與其他小組相同角色互換。很多學生會挖掘角色中有趣的一面,用英語夸張地表演著,使得整個小組成員在熱鬧的氛圍中不自覺地都開始用英語交流。
學生表演期間,教師應在教室內不停走動觀察,對學生的表演及時給予肯定和指正。學生自己表演比看別人表演要感興趣,所以往往能興趣盎然地投入角色之中。但是應注意把外向和內向的學生、成績好和成績差的學生搭配開來,以免小組氣氛過于熱烈或者過于沉悶,影響口語練習效果。
(三)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科學的評價體系能為教學改革和語言學習者提供積極的反饋,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保證。建立高職餐飲專業英語教學的評價體系首先要確定評價的標準,而這一標準應以高職英語教學和專業教學的目標為導向進行確定。評價體系不僅要考慮考試的合格率,還要考慮評價模式是否能反映學生的真實英語水平,以及評價的方式是否符合學生今后工作的需求。鑒于高職學生學習基礎薄弱,語言應用能力較差,在校學習期短等狀況,評價體系應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提倡形成性評價與終結式評價相結合,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不但關注結果,更加關注過程。
所謂形成性評價,就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的評價,是基于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展性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形成性評價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成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
首先,要為每個學生建立日常英語學習記錄單。這個記錄單是教師對學生英語語言、行為和學習活動的記錄。教師通過課堂上學生表現,及時記錄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情感、學習策略、學習效果、角色表演、相互合作等相關信息。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可根據記錄及時有效地對學生做出全面評價,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可根據記錄反饋的信息進行教學反思,根據學生的變化不斷調整和改進教學。
其次,要制定階段性評價表。教師制定出英語課堂、課外階段性學習評價表,由教師、學習者和學習小組同學共同參與,在每個月末對學習者進行英語學習階段性小結評價。評價表記錄學習者課堂、課外行為方面的評價,分別由教師評價、學習者自我評價和小組同學評價三部分構成。這部分評價成績納入最后總成績。教師要客觀分析和認真研究評價結果,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問題的原因,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并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及時提出建議,給予指導。
終結性評價是檢測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程度的重要途徑,也是反映教學效果、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終結性評價必須以考查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餐飲專業英語的終結性評價可以采用口語考試和試卷考試的方式,力爭科學地、全面地考查學生在經過一段學習后所具有的語言水平。
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以形成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這樣才能獲得客觀的評價結果,有利于專業英語教學活動的展開,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提高高職餐飲專業學生的英語能力是一項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務,需要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針對高職餐飲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積極地探索,不斷改革教學方法,促進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知識和能力。學生也應加強英語學習意識,努力成為符合職業要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3]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篇2
【關鍵詞】參與意識;主體作用;學習策略;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9-0230-02
《英語課程標準》課程目標之一就是學習策略,還指出: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素質教育正是以人為本, 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 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為主旨。高中英語課堂實際上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如果只有教師的教學,而缺乏學生的參與過程,那教學是不完整的,而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也將是一句空話。只有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使英語課堂充滿活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實現教學目標提供保障。這就需要我們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
那么,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呢? 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高中英語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1 激發學習興趣
英語閱讀課的設置,能有效的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視野。在教學時,采用有效的方法導入新課。教學環節由易到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培養學生參與意識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越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英語課堂教學要提高學生的參與行為,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參與,思維活躍,反過來又促進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例如:我在教高一必修(1 )My first travel on the train時,我感覺這篇課文涉及澳大利亞的地里、風景等方面的知識多一些,如果直接理解課文,可能會枯燥一些,學生未必感興趣。所以在正文前的導入環節,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課前做好資料查找工作。上課時學生們積極主動地把自己小組找到的資料與大家共享。學生們找到許多與澳大利亞相關的東西如:地圖、悉尼歌劇院、考拉、袋鼠等,還有一些關于風景的圖片。這樣,學生們不僅很有成就感,同時積極參與到了課堂教學中,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教學過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形成活潑的教學氛圍,既發揮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又發揮了學生主體的作用。
2學會因材施教
我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獨立學習能力,首先就要理解你所教班級學生的水平。因為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他們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不同,對不同學生,要注意設計符合學生水平的的問題和指導方法,不能用一個模式對待所有的學生。
例如:我教的兩個班級英語水平存在差異。一個班學生基礎水平比較好,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很強;另外那個班學生基礎薄弱。因此,我在講課時,就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那個程度好一點的班級,讓學生自己總結一些知識點,并且讓他們聯系以前學過的知識,在新舊知識的對比中系統性的去學習。在那個基礎弱的班級,我盡量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盡量把那些學生容易混淆的難點編成順口溜,或者讓學生聯想日常生活中的情景,這樣可以使學生記憶更深刻。
3 營造參與環境
鼓勵學生踴躍參與, 教師要妥善引導,要盡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去。為此, 要營造良好的參與環境, 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要留下足夠的參與時間和空間。學生能講的, 要盡量讓學生講。要創造良好的參與條件, 提供合適的參與機會, 組織學生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因此,我們要靈活運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合理、創新的使用新教材。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創設情景,增強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運用情景對話、扮演角色、教學任務是靠師生共同完成的。因此老師可協助準備一些諸如道具、背景等東西。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對原有材料進行靈活改變。教師還可以通過游戲、分組競賽等一系列生動活潑的教法,并結合一些其他的直觀教具為學生創設情景,將他們要學的句型融入其中。
4 注重師生關系
我們經常聽說:“親其師而信其道。” 學生學習英語的好壞和任課老師有很大關系。他們喜歡某位老師,也往往會喜歡她的課,會很愿意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因此,我們應該和藹的、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要用賞識教育要理解學生。當學生得到老師的肯定后,會增強自信心。對回答不出問題的學生,老師也應該和顏悅色。融洽的師生關系以及和諧的課堂氣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關鍵。寬松的課堂環境、良好的情感態度很重要。新教材需要的不僅是教師深厚的知識基礎,更需要教師的感情投入,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建立了一種新型師生關系。
5主動參與教學取得的效果
主動參與教學策略激發了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的興趣。首先,教師能運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上課思維活躍。其次,師生關系平等,使學生與教師有共同語言,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能創設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讓學生參與教學,充分體現了自主學習的精神。
為了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我們必須巧妙地將授課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創設多種生活化教學情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在情境中學習、運用、鞏固知識,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綜上所述,如何將40分鐘的課堂變成學生主動參與創新的基地,使學生真正跳出書本的知識框架,充分調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無疑是一條有效的方法和途徑。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教師不應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是指揮者、參與者和傾聽者。總而言之,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是英語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讓他們在學習和運用英語的過程中逐步學會如何學習。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育部文件
篇3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自主學習 教師參與度
現代教育的目的之一是造就愛好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自主學習者,而不是培養那些應試教育下被動學習的高分低能兒。各學科新的課程改革和新的教育理念注重的就是引導學生構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即自主性學習。它是通過學生對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來培育他們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自主習慣。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的是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的是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教育改革的顯著特征。我們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劇增,知識爆炸,我們的學生不應再把獲取知識作為唯一的目的,而需要通過學習來獲得處理信息、檢索信息、創新知識的能力。況且,每個人的學校生活歷程都是有限的,而需要學習、創新的知識是無限的,這就要求每一個學生必須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后才能在瞬息萬變、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可見自主性學習在實現學生終生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激烈的社會競爭造成的就業的壓力迫使大學生開始重視英語能力的提高。教師和學生都迫切要求改革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教學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在這種新型的英語自主學習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輸者,更主要的是扮演“促進者”、“組織者”和“評估者”等重要角色。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把握好自身角色,引導學生學習,并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以達到培養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英語交際能力和學習效率是外語教學改革的研究重點。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使傳統教學發生了質的變化,學習材料從單一的課本轉向課本配有多媒體音像光盤的學習課件、網絡學習平臺等多層次的立體教學資源;學習的地點從固定的教室延伸到任何可能提供學習資源的學習場所;學習模式從傳統的課堂學習轉向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多媒體學習模式;獲取知識的渠道更是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就學生本身而言,他們從被動的接受者逐漸成為主動的探索者,學習本身轉向個性化和自主式,更好地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要求。
在自主學習模式的運作中,獨立性是自主學習的基本特征,但這種獨立性并不是絕對的。美國著名的自主學習研究專家齊莫曼教授指出:在實際的學習情境中,完全自主的學習和完全不自主的學習都比較少,多數的學習介于這兩極之間。由此可見,自主學習只存在自主程度的大小問題,其獨立性是相對的;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就學校學生實際情況而言,學生在諸如學習時間、學習內容、標準等方面并不可能完全由學生自己決定,他們也不可能完全擺脫對教師的依賴。有些過度崇尚自主學習的教師常常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分強調個別課堂小組討論、課下教材自學學習。實際上放任自流絕不是自主教育的精髓。教師的行為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師的行為應該是是多元化的,做到張弛有度,既要把握好大的框架和程序,又要關注細節。教師要擔當好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的角色,引領學生進一步提煉、提升;為學生營造好的氛圍,提供個性化的創造發揮的空間,把教學效果提升到極致。
自主學習的獨立性是相對的,這就為教師參與提供了依據。那么,教師又如何參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呢?教師參與通常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學習目標設定
學習目標設置的因材施導。目標的設置是自主學習的第一個環節,學習目標具有導向、控制、維持、評價學習的重要作用,也是影響自主學習是否長期維持、成功完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目標設置的方法和原則。一般應指導學生設置近期的、具體的學習目標,對于復雜的長遠的目標,要進行階段分解和簡單化。目標設置后,要幫助學生明確目標實現的意義。例如從迄今為止我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在題型方面所發生的變化,可以大致判斷出今后大學英語教學所應遵循的基本方向為著重培養學生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使學生成為適應未來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根據現代社會對學生的英語語言要求,利用英語進行交流是學習的根本目的之一。因此近期的、具體的學習目標的設立應圍繞這一方向強調教學過程交際化,排斥機械操練,讓學生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交際場景中操練,課堂教學活動應模擬真實或近似真實的生活情景。此外,要使教學同真實世界建立聯系,比如利用影視片段、多媒體等來實現知識系列的輸入,讓學生感覺生動、易學。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生動活潑,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英語交際情境,從而實現長遠教學目標。
二、課程整體規劃
教師提前做好課程規劃是實現自主學習有效度的前提,教師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吃透教材。備課不僅是教師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與掌握,還要對教材所講知識的引入、分析、引申、鞏固,知識的先后順序,重難點的剖析等作認真深入的分析斟酌。教師對教材要熟悉在心,對學生也要做充分的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恰當地確定學習難點,設計好教學結構,安排好每一個自學環節,針對教材內容選確定小組活動的學習內容,恰如其分地安排好小組活動的切入點,還要根據內容設計好學習方法。這樣才能有效地克服自主學習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造成的費時低效的現象。
三、學習材料編排
由于學生語言水平的個體差異,通用的教材往往不針對特定水平的學生,不能有效地指導自主學習,偶爾教材內容和詞匯涵蓋和現行考試脫節,造成課堂教學缺乏配合,減弱了核心內容重復度。教師往往需要重新設計課程內容,對教材加以補充和改進。尤其在多媒體環境下,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將成為大學英語教師的常規任務,課件內容緊密配合教材進度,難度安排循序漸進,學生使用起來更方便。
四、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有效維持
外語教學中學生學習動機的弱化和學習意志的減退是正常的,這時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幫助,要教育學生認識到自主學習對學生個體的終身發展意義和現實意義,建立自主學習的測評體系,以評促學,在班里樹立自主學習典型,給優秀的自主學習者給予獎勵等;在班級舉行自主學習成果展,對優秀的自主學習策略實行推廣。
五、學習策略的指導
教師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要有計劃地實行自主學習策略的指導,但是這種指導不宜以直接的方式進行講授。而適宜把學生當中的問題滲透到課堂教學內容中進行變式的指導,讓學生并不能明顯地感覺到自己的學習得到了老師的幫助,從而保持完全自主學習的學習成就感。
六.學生檔案的建立
篇4
關鍵詞:節能減排公眾參與效應研究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medium enterprise have been improved by leaps and bounds development,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will inevitably give environment caused b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level.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to the enterpris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s of the behavior analysis, "1025"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cholars from renmin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nd discusses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to the enterprise summarized the significance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Key words: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s
中圖分類號:TE0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節能減排是指節約物質資源和能量資源,減少廢棄物和有害物排放。企業作為國家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主體,自然也成為節能減排的義務主體。企業尤其是貨運鐵路行業的節能減排不僅僅具有社會價值而且還具有環境價值,需要企業提高自身環保意識,加大節能減排設施投入;并且對其自身發展來說也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相對于公路和航空,鐵路貨運具有明顯的節能減排優勢。從表面看,企業節能減排是企業自身的行為,是否參與到節能減排的隊列中都是自愿的,但是由于節能減排問題具有外部性,節能減排的實施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公眾,公眾參與到企業節能減排中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公眾參與企業節能減排行為的效應分析
2.1.公眾參與有效制約了企業排污行為
現階段,企業污染排放越來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現已鐵路運輸為例,目前,鐵路運輸節能減排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由于實施節能減排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技術,使得企業在節能減排的過程中困難重重。這時,若是企業利用“軟環境”來約束、監督企業的節能減排狀況,企業極其容易忽視其生產過程中所帶來的外部性問題,就會在這個“軟環境”中得以制約。為此,號召廣大公眾能夠積極的參與制度的完善,集思廣益,促使企業采取有效措施,切實節約能源,降低污染,進而使企業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2.2.公眾參與對企業節能減排有強勁驅動力
公眾對企業節能減排行為產生的效應主要表現對企業產品的選擇來激勵企業控制污染,總結來說,公眾直接影響著企業節能減排。研究調查顯示,企業節能減排的努力程度最大程度上取決于公眾參與對其帶來的壓力以及企業的習慣。若是企業的行為能夠得到廣大公眾的支持,將有利于降低企業污染排放,因此,由于企業開展各項生產經營活動均以實現經濟效益價值最大化為目的,這就要求企業能夠在注重節能減排的基礎之上,進行開展實現經濟效益價值最大化等各項活動。
2.3.公眾參與有助于增強企業節能減排責任感
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不斷加強社會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給予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此,企業為了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不得不注重環境的維護,采取有效措施,盡可能的節約能源,減少廢物的排放,不斷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3、公眾參與對企業節能減排的重要意義
近幾年,鐵路運輸尤其是貨運需求增長空間繼續擴大,煤炭等能源貨物運輸需求將保持很大的增長。因此鐵路部門的節能減排任務更加艱巨,為了能夠高質量高效率的節能減排,應在充分考慮公眾參與效應的前提下,充分發掘鐵路節能減排方面的巨大空間。
“十二五”期間中央企業節能減排工作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任務更加繁重,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國資委一方面將繼續把節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作為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體系,實施更加嚴格的考核獎勵與懲罰;對于節能減排數據嚴重不實、發生重大及以上環境責任事故和重大違法、違規事件的,嚴格執行考核結果,甚至降級處理。另一方面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考核制、責任追究制和行政首長負責制。因此,節能減排工作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勢必要求在企業自身節能減排工作上下苦功夫,而且節能減排在花大力氣下難免會出現或多或少的環境影響,這就需要公眾參與來不間斷的監督,事實上,在公眾參與的輿論與行為下,節能減排的重要意義才能更加突顯出來。一是公眾參與企業節能減排工作會產生積極的回饋效應,這使得企業節能減排工作得民心稱民意。二是公眾參與企業節能減排工作能夠擴大節能減排的宣傳力度,促使節能減排深入人心,激發大家節能減排的自覺性,進而使大家在企業節能減排的工作中得實惠創榮譽。三是公眾參與企業節能減排工作不僅能夠使企業完成節能減排任務,更能使節能減排成為人人習以為常的好習慣,為自身創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生活空間。
4.結束語
鐵路是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和大眾化的交通工具,具有運力強大、節約資源、有利環保、運價低廉的優勢,企業尤其是鐵路行業的節能減排不僅具有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而且對其自身發展來說也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公眾參與到企業節能減排中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姜正才.鐵路節能降耗措施和資源綜合利用,中國鐵路,2005。
[2]王賀禮,熊繼海,嚴玉平.節能減排與清潔發展機制,江西能源,2007。
篇5
【關鍵詞】焊接結構;殘余應力;消除方法
0.引言
人們對焊接應力的認識由來已久,但對其進行系統的研究時間并不長。通俗來說,殘余應力的產生是由焊接時零部件受熱不均勻,而導致零部件內部受熱產生的向外膨脹的力。而在焊接后的零部件冷卻階段,在零部件會有一定的應力殘留,即所謂的殘余應力。它對零部件的結構性能影響很大,必須設法消除。
1.焊接結構的殘余應力對零部件的不良影響分析
1.1殘余應力對零部件疲勞強度的影響分析
所謂零部件的疲勞強度,是指零部件在使用過程中能夠保證基本性能不發生重大變化的時間,有時候也被稱為疲勞壽命,它是檢驗零部件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根據一項研究,零部件疲勞強度受零部件材料、加工工藝以及焊接殘余應力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其中,焊接殘余應力所構成的影響最大。也就是說,一個構件的疲勞強度與焊接的應力循環有關,當一個構件的焊接的應力循環的平均值增加時,它的極限就會有所降低,所以說如果在構件的應力上存在著焊接結構的殘余應力,那么這個構件的疲勞強度則會大大地降低。而且,如果這種焊接殘余應力的值達到了一定的程度,超過了零部件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就會從根本上破壞零部件的結構性能,也就是說會使加工的零件失去使用價值。因此,如果想讓零部件的疲勞強度增大,就應當設法減小殘余應力。
1.2殘余應力對零部件的穩定性的影響分析
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都知道,每一種材料都有它自身的穩定性。生產零部件所使用的材料也不例外。當零部件受到各種壓力、彎壓時,構件就會出現各種不穩定的現象,比如說受壓桿件會不穩定、焊件加工精度和尺寸會不穩定等。而根據研究,當零部件受到焊接殘余應力的影響時,零部件材料穩定性所受到的不良影響非常強烈。例如,在焊接鋼制結構的零部件時,殘余應力會使零部件表面殘生一些細微的裂縫或者氧化,嚴重破壞其化學穩定性,使其容易產生金屬疲勞或者生銹,對它的正常使用也構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而且,當外面的壓力與焊接結構的殘余應力同時作用于構件時,會出現更加嚴重的問題,焊件會出現由于有效截面積嚴重不足而導致的受壓桿件不穩定以及由于焊接結構的殘余應力之前的平衡狀態被破壞而導致的焊件加工精度和尺寸不穩定等等一些嚴重的問題。故而,要想提高零部件的結構穩定性,就必須設法解決焊接殘留應力問題。
1.3焊接殘余應力對零部件靜力強度的影響分析
一般來說,當零部件焊接加工時不使用非常集中的焊接結構時,零部件的靜力強度一般來說不會受到焊接結構殘余應力過大的影響。但一些零部件加工時由于性能要求,必須使用到高度集中式的焊接結構時,其對零部件靜力強度的影響就不容忽視了。而且,構件處于比較脆弱的狀態,那么焊接結構的殘余應力則會對構件的靜力強度產生極大的影響。而若零部件的靜力強度受到較大的破壞時,就可能時零部件發生一些不規則變形,這種影響對精密部件的性能破壞非常大,因為高精度零部件的性能很大程度上表現在規格上,而焊接結構殘留應力恰恰會破壞它的規格。總的來說,焊接結構的殘余應力對構件靜力強度的影響也是構件質量的重大影響因素之一。所以,如果我們想保證構件的靜力強度,我們應該積極地解決焊接結構的殘余應力的問題。
1.4殘余應力對零部件變形與剛度的影響分析
每一張零部件都有自己特定的形態結構,其完整的形態結構也是它發揮功能的基礎。當零部件受到較大外力的影響時,就會發生物理形態上的形變,包括外形、長短、厚度、均勻程度等。而一個零部件受到焊接結構的殘余應力的重大影響時,那個構件會出現極其影響構件質量的問題,也即我們常見的構件變形問題。而且,如果焊接結構殘余應力的作用大小超過了零部件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時,超過了其最大屈服程度,零部件的變形很可能非常大,以至于無法恢復,造成其使用功能完全喪失。除此之外,零部件的剛度也會受到焊接殘余應力的影響。其原因在于殘余應力導致零部件內部發生部分膨脹時,導致這部分結構“疏松”,使得它的硬度和密度發生改變,進而改變了它的剛度,大大地影響構件的質量。因此,如果想使零部件不易變形且保持原有剛度的話,我們應該積極地解決焊接結構的殘余應力的問題。
1.5殘余應力對零部件裂縫的影響分析
根據研究,很多零部件的表面形態是比較脆弱的。在沾染腐蝕性化學藥品或者受到擠壓時,很可能會產生一些裂縫。而且,在零部件的加工時,因切削、銑加工時往往會有一些微小的褶皺和裂縫。在一般情況下,這些“小問題”并不會在功能上對零部件造成大的影響。但是,如果零部件需要接受焊接加工時,這個“小問題”就變成了“大問題了”。也就是說,殘余應力引起的零件膨脹問題會致使小裂縫變成大裂縫,即引起零部件的開裂。而且焊接所使用的焊棒為了提高焊接質量,往往會添加一些化學助劑,而這些化學一般具有腐蝕性,這無疑又加劇了焊接所產生的裂縫問題。總而言之,。焊接結構的殘余應力對構件開裂的影響極大地影響了構件的后期使用。所以,如果我們想保證構件不發生開裂現象,我們應該積極地解決焊接結構的殘余應力的問題。
2.減小焊接結構殘余應力的一些措施
2.1在焊接加工時合理設置焊接量
其實,很多零部件在進行焊接加工之前,已經基本上成型了,不需要在焊接方面進行過深的加工。因此,在對焊接加工程序進行設計時,務必做到科學化和合理化。首先,在滿足零部件加工性能的條件下,我們應該盡量地減少焊縫的數量和尺寸。焊接焊縫的數量越少,尺寸越小,加工過程所產生的殘余應力就越小,對零部件造成的不良影響也就越小;其次,避免出現焊縫過分的集中或多方向的焊縫相交于一點的情況,其原因在于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殘余應力會集中作用于某一點,對零部件造成不可修復的破壞;再者,我們應該使焊縫盡可能對稱布置,以達到連接過渡盡量平滑的目的,避免截面突變和應力集中現象;最后,焊接的搭接長度應大于加工零部件局部厚度(一般是焊接點的厚度)數倍(4~6倍左右),同時盡量避免仰焊。
2.2改進焊接工藝
首先,我們應該采用適當的焊接順序和方向,以做好消除焊接結構的殘余應力的基礎工作。因為,焊接的順序與方向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到焊接殘余應力的大小,這一步驟是減小殘余應力的基礎步驟,務必要重視;其次,我們應當先焊收縮量較大的焊縫,然后再焊收縮量較小的焊縫,同時應該先焊錯開的短焊縫,然后再焊直通的長焊縫,以達到使焊縫有比較大的橫向收縮余地的目的;再者,焊接焊縫時應遵循“先大后小”的原則,以利于殘余應力的釋放,同時采取反變形措施,用以抵消殘余應力引起的正變形;最后,在焊接完成后,可以將零部件整件進行加熱,使焊接處溫度同周圍的溫差縮小,從而減小殘余應力。
2.3實用新型的焊接技術
新型的焊接技術如二氧化碳保護焊、氬弧焊等在焊接過程中能夠產生一層氣體保護層,能夠保護焊接零部件不被氧化,同時可以大大減小焊接對焊縫周圍部分的影響,在較大程度上也能減小殘余應力。除此之外,冷焊技術也是一種新式焊接技術,它的出現幾乎能夠完全消除焊接殘余應力,目前已在推廣應用中。
3.結語
除此之外,對零部件進行先期預熱,再進行焊接作業,也是減小殘余應力的良策,因此也可以適當的運用。 [科]
【參考文獻】
篇6
Abstract: The determination of cable's parameters is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for pre-stressed steel struc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on cable's parameters in pre-stressed steel structure, and put emphases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searching trend, then introduced one method to determine cable's parameters for vertical pre-stressed steel structure.
關鍵詞: 預應力;鋼結構;拉索;參數
Key words: pre-stress;steel structure;cable;parameters
中圖分類號:TU3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6-0157-03
0 引言
預應力為鋼結構帶來了巨大的創新潛力,無論對于結構體系形式,還是在提高性能、節省材料等內在品質上,預應力都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預應力鋼結構學科從誕生到現在經歷了近七十年,從最初的預應力鋼梁、鋼屋架和鋼棧橋等發展到預應力剛架、空間桁架、網架及網殼結構,以及索網、索膜、弦支穹頂等新型結構[1]。近年來我國預應力鋼結構的發展勢頭尤其迅猛,這既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建筑領域的外在表現,更是節約能源、降低成本對于建筑結構內在的技術發展要求。
通過拉索實現對鋼結構施加預應力,是預應力鋼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群體。因此,拉索在預應力鋼結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何確定拉索參數,包括拉索直徑及拉索初拉力,成為預應力鋼結構關鍵的學術問題。
1 基于結構拓撲關系,確定初始預應力分布模態的研究
近20多年,預應力空間鋼結構的研究和應用一直是熱點;其中拉索的初始預應力分布模態是一個關鍵問題;國外起步相對較早,近10年則以國內為主。
基于平衡矩陣理論確定索穹頂初始預應力分布,Pellegrino和Calladine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做了開創性的工作[2][3]。2001年,袁行飛、董石麟[4]針對Geiger提出的索穹頂體系,從其特有的桿件拓撲關系入手,提出了整體可行預應力概念,即“桿受壓、索受拉;同類桿件初始內力相等;滿足整體自應力平衡”,依據該準則確定初始預應力分布,進而利用優化方法求解預應力水平系數,獲得索穹頂的最終預應力。2003年及2004年,分別根據肋環型索穹頂和葵花型索穹頂的結構特征,從節點平衡入手,推導出初始預應力分布的快捷估算公式[5][6]。2007年,基于上述整體可行概念,Yuan等[7]提出了一種能夠求解各種索穹頂結構的整體自應力模態方法(DSVD法),并對具有多個整體自應力模態的索穹頂結構,以外圈環索初內力最小為目標、以各模態組合系數為參數進行優化,獲得最終預應力。2010年,Wang等[8]考慮拉索自重,對Geiger索穹頂的上述預應力分布簡化計算理論進行了完善。
通過上述研究,可以比較方便的確定拉索預應力分布,而且具有明確的結構概念,利于定性判斷,縱觀上述研究還深刻體現了“提出一般概念和準則個體研究歸納更普遍的方法”這樣一條螺旋遞進思路;但上述文獻同時指出,最終的預應力度則需要根據后續各荷載工況進行優化分析來確定,并研究了不同優化模型和算法。2010年,劉學春、張愛林[9]首次將粒子群優化算法引進到預應力鋼結構優化中,考慮荷載多工況作用,對幾何形狀、預應力度、截面尺寸實現同步優化,研究成果應用于2008奧運會羽毛球館。通過優化分析確定拉索截面和預拉力,是一種方法,并具有精確性。但是優化工作量較大,特別是難于反映拉索參數與結構性能的影響關系,或者說難以定性甚至簡捷的定量確定拉索參數。
類似于索穹頂初始預應力分布模態的定性或簡捷定量的確定方法研究,關于弦支穹頂預應力值的這種確定方法也得到了一定研究。
2003年,康文江、陳志華等[10]針對Lamella弦支穹頂的拓撲關系及目標工況的豎向靜載受力特點,根據力的節點平衡,推導出拉索內力預估公式,繼而再通過目標工況的靜力、動力分析,迭代修正,獲得最終拉索預拉力。
2010年,Cao等[11]提出通過局部分析法,利用節點內力平衡關系,獲得弦支穹頂的自應力分布模態;再根據弦支穹頂的構成關系、支座反力、節點內力平衡以及風載作用引起的拉索松弛效應等,綜合確定拉索預拉力。然后按照設計規范,通過靜力、動力分析,修正拉索預拉力。
根據上述研究成果,在實際工程的方案或初步設計中,可以比較方便的確定拉索預拉力值。但是很顯然,上述確定方法還僅是依據荷載規范的目標工況,主要針對豎向靜載,通過節點內力平衡關系,建立的拉索預拉力確定方法。至于工況過程中(比如存在豎向活載;或在豎向荷載基礎上施加水平荷載等)對于拉索預拉力取值的影響;其他結構性能指標(比如剛度、穩定等)如何制約拉索預應力取值準則等缺乏研究;超越目標工況的后期行為更難以反映。要害在于拉索的作用缺乏深刻研究。
2 基于參數分析,確定拉索參數的研究
上述研究是從結構的拓撲關系及力的平衡,確定預拉力等參數。通過參數分析,研究拉索直徑及預拉力變化對于結構性能的影響,從而確定拉索參數,同步獲得了較多研究。
2002年,Chan Siu-Lai,舒贛平等[12]通過簡單模型理論推導及數值分析;2008年,R.R.de Araujo等[13]通過縮尺模型試驗和數值分析,研究了拉索撐桿式鋼壓桿初始缺陷、預拉力、撐桿剛度等對于極限承載力的影響關系,并以“極限承載力最大”為準則獲得最佳初始預拉力。通過預拉力與某性能指標(構件極限承載力)的關系,建立預拉力的準則,無疑為其他預應力構件、甚至預應力結構提供了良好思路。
2001年,田博章、田章、藤公男[14]針對第一類張拉整體桁架拱,構建了一種簡單模型,設定三種預拉力值級別,對比分析了該模型的受力性能,包括各桿件內力、控制點撓度、以及自振頻率等基本動力特性。
2006年,唐紅等[15]針對武漢體育中心體育館張弦天穹網殼,依據“通過控制預應力拉索的變形來控制網殼的變形”,進行預應力設計,對拉索與網殼進行整體非線性分析,確保各組合工況下拉索目標內力與初始預拉力相等,從而控制了拉索變形。該文提出了一種示范性的實際設計過程,但分析工作量巨大。
2008年,任俊超、張其林等[16]針對鄭州會展中心的斜拉式張弦桁架結構,利用ANSYS,間隔變化預拉力值,研究預拉力值與結構穩定安全系數以及屈曲模態的關系,認為預拉力值對結構穩定性能的影響比較復雜,無明顯
規律。
2009年,Xue等[17]針對上海Yuanshen競技場張弦梁結構,利用ANSYS,對矢跨比、梁截面尺寸、拉索直徑等參數,通過間隔變化這些參數的取值,獲得了適合于該工程的參數;進一步對拉索預拉力值,利用ANSYS優化功能,進行了優化分析。認為拉索預拉力取值準則為:使恒載作用下張弦梁的最大撓度盡可能小。
關于預應力空間結構中預拉力值對于結構性能的影響研究,上述研究具有前階段的典型特征,即針對具體工程或具體的結構形式,通過一定的數值分析方法,以某幾種最不利工況(一般按照荷載規范確定),在彈性范圍內研究預拉力值與結構性能的影響關系,從而指導該工程設計、施工。由于預應力空間結構的復雜性,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哪怕是適用于某一類預應力空間結構的,拉索參數取值準則及影響規律尚未獲得。要害在于針對具體工程進行數值分析,獲得的參數影響規律缺乏理論支撐,普遍適用準則難以獲得。
3 考慮彈塑性的參數分析,確定拉索參數的最新進展
隨著分析技術的提高以及計算機硬件發展,近年關于預應力空間結構的塑性分析開始展開。
2007年,孔丹丹、丁潔民[18]針對三個不同形式的張弦空間結構實際工程,以恒定的拉索直徑和預拉力,對它們進行了彈塑性全過程非線性分析,討論了屈服機制、失效機制。并以目標工況,對簡化的張弦網殼進行了參數分析,分析了撐桿高度、預拉力大小、荷載對稱性等對張弦網殼極限承載力的影響。
2008年,河野俊作、田章等[19]針對原先按照彈性設計的張弦結構(已建成),按照日本保有水平耐力概念,根據靜載增分解析獲得的恢復力模型,分別采用地震動時程分析和質點模型等價線性化法,進行了罕遇地震彈塑性分析,驗證了上述結構滿足現行日本規范。
值得特別指出的,2010年,D.Yan等[20]利用塑性極限分析方法,通過設定合理的破壞機制,根據能量平衡原理,研究了單塔斜拉橋的冗余度。該文為考慮彈塑性,深入研究預應力鋼結構拉索參數的確定方法,提供了一種思路。
塑性發展過程中拉索的作用、拉索參數變化的影響尚未研究,至于根據塑性狀態下的結構特征如何確定拉索直徑及預拉力更是未見報道。
綜合上述預應力鋼構件及預應力空間結構,關于拉索直徑及預拉力參數確定方法的研究,可以發現:
①拉索預應力研究相對較多,但拉索直徑則研究較少。存在問題:對于超靜定結構,拉索直徑對于結構的剛度、構件內力分配等都有重要影響,而且拉索直徑與預拉力值實際是相互關聯。
②根據結構的拓撲關系,以目標工況(主要是豎向荷載),利用力的平衡關系,建立了較簡捷的預拉力預估方法。存在問題:僅以目標工況作為確定拉索參數的依據,對于工況過程中以及其他工況下,拉索參數的確定依據缺乏研究;僅以彈性狀態確定拉索參數,罕遇狀態下結構發生塑性后,拉索參數的確定依據缺乏研究;僅以力的平衡確定拉索參數,其他結構性能指標如何確定拉索參數缺乏
研究。
③針對具體結構,采用間隔變化拉索參數,對拉索參數的影響規律進行了研究,并以目標工況下結構性能為判斷準則,確定較優的拉索參數。存在問題:拉索參數的影響規律一般只適用于該具體結構,難以指導普遍工程;獲得的拉索參數影響規律,大多通過一定數量的數值分析獲得,缺乏深層次的理論解釋,也正是此才難以指導一般工程;依據該方法確定的拉索參數,難以有效判斷拉索內力松弛甚至破斷后結構性能,這已經成為不少專家對于已建預應力空間結構的擔憂。
④塑性研究剛剛起步。
4 豎向預應力結構體系關鍵參數預估理論研究現狀
2008年至今,唐柏鑒及其團隊逐步形成了“豎向預應力鋼結構”的概念,并獲得系列國家授權專利,其中典型體系如圖1~3所示。
文獻[21-24]深刻研究了巨型鋼框架-預應力復合支撐體系(圖1,A體系)靜載下各階段預應力受力機理及結構性能,基于“復合支撐內力平衡和最不利工況下最下層拉索剩余拉力接近為零”雙重結構性能指標,提出依據豎向靜載確定拉索預拉力、依據反對稱水平靜載確定拉索直徑的確定準則,并建立了詳細確定理論。還進一步通過pushover分析初步研究了主要構件截面參數與破壞模式的關系,以及基于能量平衡采用動力時程分析法考察了體系抗震性能。
5 結語
預應力技術可以使鋼結構向更大、更輕、更好、更省方向發展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學術界對于預應力鋼結構的探索和研究在不斷進行,本文重點介紹了拉索預應力鋼結構中拉索關鍵參數的研究現狀,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問題,并簡要介紹了豎向預應力鋼結構體系中預拉力及拉索直徑取值準則的研究概況。
參考文獻:
[1]陸賜麟,張愛林,張國軍.預應力鋼結構學科的發展與深化[J].建筑鋼結構進展,2005,8(2):43-48.
[2]Pellegrino S, Calladine C R. Matrix Analysis of Statically and Kinematically Indeterminate Framework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1986, 22(4):409-428.
[3]Pellegrino S. Structural Computation with the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of Equilibrium Matrix[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1993, 30(21):3025-3035.
[4]袁行飛,董石麟.索穹頂結構整體可行預應力概念及其應用[J].土木工程學報,2001,34(2):33-38.
[5]董石麟,袁行飛.肋環型索穹頂初始預應力分布的快速計算法[J].空間結構,2003,9(2):3-9.
[6]董石麟,袁行飛.葵花型索穹頂初始預應力分布的簡捷計算法[J].建筑結構學報,2004,25(6):9-14.
[7]Xingfei Yuan, Lianmeng Chen, Shilin Dong. Prestress design of cable domes with new for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2007,44:2773-2782.
[8]Zhenhua Wang, Xingfei Yuan, Shilin Dong. Simple approach for force finding analysis of circular Geiger domes with consideration of self-weight[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10,66:317-322.
[9]劉學春.新型大跨度弦支穹頂結構體系創新研究與奧運工程應用[D].北京工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10]Wenjiang Kang, Zhihua Chen, Heung-Fai Lam, Chenran Zuo. Analysis and design of the general and outmost-ring stiffened suspen-dome structures [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3,25(13):1685-1695.
[11]Qing-shuai Cao, Zhi-hong Zhang. A simplified strategy for force finding analysis of suspendome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0,32(1):306-318.
[12]Siu-Lai Chan, Gan-ping Shu, Zhi-tao Lv. Stability analysis and parametric study of pre-stressed stayed columns [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2,24:115-124.
[13]R.R.de Araujo, etc.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assessment of stayed steel column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08,64:1020-1029.
[14]田博章,田章,藤公男.■の造特性にする研究-初期力を考した■造(Type1)について[J].日本建學會造系文集,2001,第549號:91-98.
[15]唐紅,蔡元奇.張弦式網殼結構中的拉索預應力值設計方法的應用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6,39(2):119-122.
[16]任俊超,張其林,童麗萍.預張力值對鄭州會展中心斜拉結構的穩定性能影響分析[J].工業建筑,2008,38(5):100-103.
[17]Weichen Xue, Sheng Liu. Design optimizatio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beam string structure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09,65:70-80.
[18]孔丹丹.張弦空間結構的理論分析與工程應用[D].同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19]河野俊作,田章,宮里直也,藤公男.性內でされた■式骨架(SKELSION)の塑性答性能について[J].日本建學會支部研究告集,2008:141-144.
[20]D.Yan, C.C.Chang. Vulnerablity assessment of single-pylon cable-stayed bridges using plastic limit analysis [J]. Engineering Structures,2010,32(1):306-318.
[21]唐柏鑒,阮含婷.巨型鋼框架預應力復合支撐體系性能初探[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5(4):574-581.
[22]唐柏鑒,顧盛.預應力巨型支撐-鋼框架結構初始預拉力取值準則[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6(3):480-484.
篇7
關鍵詞: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機制;措施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s refers to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ia working group project party or with the public a two-way communication between. Its purpose is to make project can be public full approval, and will the public to the project's various opinions and views reflected in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clus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aning and conten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analyzed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roblems in the mechanism, and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mechanis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measures.
Key words: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Evaluation mechanism;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N94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公眾參與作為項目方或環境影響評價機構與公眾之間的一種雙向交流機制,目的是為了預防或減少項目對公眾的危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指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方式,遵循一定的程序,參與與其環境權益有關的環境影響評價活動,使制定規劃或者審批建設項目的決策活動符合廣大公眾的利益。 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作為避免決策失誤的有效工具,體現了一個國家環境意識民主進程和政治文明的發展程度。
一、 公眾參與的含義和內容
“公眾參與”(Public Participation)廣義的說是一種連續、雙向的交流過程。從社會學角度講,所謂“公眾參與”,是指社會群體、社會組織、單位或個人作為主體在權利、義務范圍內所從事的有目的的社會行動。
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公眾參與是指項目方或環評工作組同公眾之間的一種雙向交流。其目的是使項目能被公眾充分認可,并將公眾對項目的各種意見和看法體現在公眾參與的結論中,公眾參與作為一種協調工程建設和社會影響的手段,在環評工作中彌補了單純技術研究的不足,尤其是重點污染建設項目及移民問題較大的項目,公眾參與能使環評單位在環評中的預測及分析更加完善,提出的建議更趨合理,同時把達不到建設要求的項目否定掉。因此,公眾參與能使項目的規劃、設計更完善和合理,從而有利于最大限度發揮項目的綜合效益和長遠效益,以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者的協調統一。
公眾參與內容包括:(1)提高公眾對環境保護機構如何調查、解決環境問題的過程和機制的認識。(2)使公眾對擬議的過程、項目建設、區域開發和公共政策有充分的了解。(3)對項目的生產、運營的監督和環保設施驗收合格后的達標排放的監督,環境保護機構積極聽取相關的公眾對資源的利用和開發、環境管理戰略方案以及各種決策的任何意見、建議和要求。(4)協調項目建設與公眾的關系,使公眾把項目建設看成是與己緊密相關的事,而不再持對立或漠視的態度,并自然地使政府機構、各專業專家及受項目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公眾與項目提出者之間形成了融洽的共同協作的關系。
二、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機制存在的問題
公眾參與不僅是公民的一種權利, 同時也是公民的一種義務。要促進環評有效性的提高, 不僅要靠政府的高效率和國民的高素質, 也要靠對公眾參與的重視程度和參與的深度、廣度。目前, 在我國公眾參與環評的現狀仍存在著參與深度、寬度不夠, 可操作性不高, 效果欠佳等諸多問題。在公眾參與實際工作中碰到不少困難,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沒有形成獨立的法律體系。從我國現行的有關法律法規來看, 對公眾參與法律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不夠,此外, 中國環境立法主要強調政府部門在環境保護中的權利和責任, 而對公眾在環境保護中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強調不夠, 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和信心。
2、上情下達不通暢。在我國現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上級對下級環保部門、環保部門對環評機構的監督, 主要靠行政手段, 缺乏社會監督。近日的首個民生指數顯示, 公眾參與環保的程度還很低, 僅有6.3% 的公眾在最近3 個月參加過環保活動, 環境信息不通暢竟位居公眾最不滿意的環境問題之首。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公眾缺乏獲得環境信息和參與環保事務的有效機制。
3、公眾參與環保意識不強。在我國公民參與環保還不夠積極, 他們多關心項目的建設能給他們帶來多少經濟利益, 而往往忽略項目建設所帶來的環境危害。
三、 提高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機制有效性的措施
1、頒布公眾參與導則
目前公眾參與范圍、對象、信息公開、征求公眾意見方式與內容以及公眾意見采納等諸多方面比較籠統,目前公眾參與相關法律法規較少,僅有環保總局于2006年頒布的《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應通過盡快頒布公眾參與導則來規范公眾參與行為;根據項目和環境特征,綜合分析可能受影響的公眾、 感興趣的組織和社會團體等,明確不同行業或不同影響程度公眾調查的范圍,合理確定公眾調查數量,結合受影響程度 、不同教育水平等,確定實際調查公眾,尤其要關注弱勢群體,在可能的情況下,可由所在村鎮或單位自行推舉代表。 對于環境影響大、社會影響大的敏感項目,公眾參與范圍應擴大至流域、海域的鄰近省市或全國。
篇8
【關鍵詞】高中地理;學生心理;參與式教學
一、高中地理課堂參與式教學法的心理學基礎
(一)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而地理教學中參與式教學法情境的設計,要觸及學生的知識“最近發展區”,這樣才能真正把學生推至主體地位參與學習,正如一個問題情境的提出。情境設計中所提出的問題太簡單,不能啟迪思維,難以提出值得探索的問題,不會引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提出的問題太難,超越學生的認知水平,就會使學生失去信心和對學習的興趣,學生不會再要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比如在教授工業區位選擇的時候,提出的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舉例中,如果運用到的是身邊的工廠實例,則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淺顯易懂,并且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在家長的幫助下,參觀家長或是其他家庭成員的工作地址,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學生就會因為自身的參與和家庭的幫助而對該知識印象深刻,從而達到了牢記知識的理想效果。
(二)弗洛姆的“期望理論”
弗洛姆的期望理論認為,某一活動對于調動某一人的積極性,激發出人的內部潛力的強度,取決于達成目標后對于滿足個人需要的價值的大小――效價與他根據以往的經驗進行判斷能導致該結果的概率――期望值。而怎樣使激發力量達到最好值呢?據心理學的觀點,人的需要可分為外在性需要和內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當事者本身無法控制,受到外界環境支配。相反,內在性需要的滿足則來自當事者學習本身。當事者可從學習活動本身,或從完成任務時所呈現的某些因素而得到滿足。因此,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相互配合的情況下,才能使主體參與更為主動。
二、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如何根據學生心理實施參與式教學
(一)從教材內容來看
(1)以自然地理學角度來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主要是從自然地理學的角度對教材進行編寫。新課改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因此,以自然地理的觀點來看,很多知識的學習學生沒法身臨其境,如何激勵學生,使其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擺脫傳統的填鴨式教法,改良啟發式教學法,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就顯得尤為關鍵。正如:在教內外力作用的時候,因為知識比較枯燥無味,故在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過程中可采用自然風光圖片來抓住學生的視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即使學生無法身臨其境,但是通過圖片的觀察也對接下來知識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興趣,并且上課過程中,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通過參與到實驗的過程中,來體會知識的生動性,那么這種參與式方法就算成功。
(2)以人文地理學角度來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主要是從人文地理學的角度來對教材進行編寫,新課改要求學生從身邊地理知識入手,培養地理觀,故人文地理的部分,風光圖片自然少,大多是大量的文字信息。因此,在對人文地理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過程中需要運用具體的案例進行導入,而這些案例最好是當地的鄉土案例,這樣讓學生明白其實學習地理不僅是書本中學習得到,地理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
(二)從教學內容來看
(1)教師如何應用。教師是參與式教學法的主要參與者之一,教師的引導和從旁協助,是學生能夠自主學會知識的關鍵和助力。地理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來創設問題情境,將學生引入到所要掌握的問題情境當中,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熱情,從而消化所學知識,再進行反饋。例如在學習晨昏線知識的時候,可以對學生進行問題的引導,引入到學習的情境中,讓學生思考一天的晝夜變化情況,太陽的東升西落,通過觀察身邊的地理現象,引入到晨昏線的知識中去,讓知識更為靈活、鮮明。
(2)學生如何應對。學生是參與式教學法的主體。學生通過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來靈活地掌握知識,并在消化知識的基礎上能把知識以各種方式呈現給他人,讓學生教授學生,站在同齡人的立場,更能理解同齡人的心理,從而真正理解知識的涵義。比如課堂中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學生模擬不同的角色,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合作精神,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合作性。新課改要求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學習,而學生間的相互合作討論就顯得必不可少。高中學生處于自我矛盾的一個階段,因此,教師的引導需要不斷加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3)家庭和社區的配合與關注。家庭和社區雖是參與式教學法的配角,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他們為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家庭和社區的關注能讓學生的學習更沒有負擔,給學生更多的自信,同時社區的宣傳作用也能使參與式教學法受到更廣泛的關注,有利于各方的發展。如在講解到地貌知識的時候,家長可以在課余時間或周末帶學生去野外實地考察,增加學生的感官印象,使知識更為生動形象。而社區則可以在不同的節假日,推出針對學生參與的主題活動,例如組織登山踏青的活動,組織觀測流星雨等,讓學生在各方的幫助下更能突顯其主體地位,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和反饋。
三、參與式教學法對高中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全面發展,突顯教育的整體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且復雜的成長環境,這個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不知不覺但卻極其深遠。通過參與式教學法中的情境創設,讓學生有真情實感的體驗,使得教學活動也隨之形成一個開放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中獲得的情感體驗,提高了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認知水平,體現了學生全面發展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實現新課改的要求。
(二)地理教學不但在理念且在教學行為上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協
傳統教學往往過分強調教師對教學的掌控和學生的被動,忽視學生主體的能動性。隨著主體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入,主體性已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關注。一方面,在思想上,重視學生對學習的認知;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自我評價的機會,將教學真正作為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的過程。惟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成為教學的主體,在教師的輔導下輕松愉悅地完成學習過程,才能真正體會學習的樂趣。
(三)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縮短師生、生生、家長和學生、社區和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大都是以灌輸式的方式進行,教學對于學生具有“距離感”,不利于師生間的平等交流。就地理學科而言,學生往往認為概念知識枯燥無味,難理解只能死記硬背。實際上,如果把概念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們通過生活中的現象或是親身經歷,那么這些概念就不再枯燥無味了,這就要靠師生、生生、家長和學生、社區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總之,教師應通過了解學生的心理,從而設計不同的方案實施參與式教學,將課堂還給學生,完成學生教授學生的教學任務,而教師只是起到從旁輔助的作用,再得到家庭和社區的重視,那么,這樣的地理教學就能順利地進行下去,也能激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新課改背景下依據學生的心理實施參與式教學,不僅是地理學科,而是每個學科都應該關注的重點。
篇9
【關鍵詞】變參熱洗變頻雙速電機
1 前言
螺桿泵井和抽油機小排量井洗井效果差,洗井周期短是洗井方面的一個難題。對此,我們利用雙速電機和螺桿泵能夠自由靈活調整生產參數的特性,開展了變生產參數洗井方法研究,經過大量的實驗研究,摸索出生產參數調整的合理時機,探索了一套新的洗井方法,并應用于實踐,有效解決了小排量井洗井難的問題。
2 變參熱洗原理簡述
變參熱洗就是當洗井進入化蠟階段時,管內蠟質隨著溫度的升高逐漸熔化,并伴隨熱洗液返出地面,當沉沒度、溫度等條件具備時,適時利用熱洗井使用的雙速電機上調沖次或利用螺桿泵變頻調高轉速,生產運行參數的放大,提高了產出排量,加快排蠟時期的排蠟速度和洗井液對管壁的沖刷強度,從而提高洗井質量,縮短洗井時間,減少對地層的傷害。
3 實驗摸索
在洗井的過程中電流有一段先上升后下降的過程,在什么時機調整轉速,如何調整轉速是我們摸索的重點。
在摸索過程中我們進行了以下實驗。我們選取了2口參數相同的井進行實驗,2G183-166和2G180-S165井。
實驗方法:我們在洗井過程中選擇不同的時機調整螺桿泵的轉數,觀察并記錄在洗井過程中電流和回油上返溫度的變化情況。
實驗前準備:記錄兩口井正常洗井時的電流和回油上返溫度變化情況。
3.1 實驗一:從洗井開始就調高轉數。
洗井后核實兩口井的沉沒度2G183-166是268.45米,2G180-S165是296.27米。根據沉沒度情況,洗井結束后2口井的運轉轉數恢復至正常轉數。
下面為2G183-166和2G180-S165井洗井后電流的跟蹤曲線(圖1)。
從跟蹤數據看出,螺桿泵調高轉數洗井效果有所提高,同時洗井周期延長了10天。3.2 實驗二:電流緩慢上升時調高轉數
洗井后核實兩口井平均沉沒度417.68米,根據沉沒度情況洗井結束后并未把螺桿泵轉數馬上調回正常運轉轉數,而是第二天才恢復至正常運轉時的轉數。
3.3 實驗三:電流開始緩慢下降時調高轉數
洗井后核實兩口井平均沉沒度486.91米,根據沉沒度情況洗井結束后并未把螺桿泵轉數馬上調回正常運轉轉數,而是第二天才恢復至正常運轉時的轉數。
根據實驗一、實驗二、實驗三,洗井后跟蹤情況對比,實驗二延長的洗井周期最長,洗井效果最好。
3.4 實驗四:在實驗二的操作基礎上,當電流下降12%時再調高一次轉數至正常轉數的120%同時縮短洗井時間,洗井結束后轉數調至正常運轉轉數的110%,洗井第二天恢復正常轉數
實驗四與實驗二見到了同樣的洗井效果,并且比實驗二縮短了洗井時間,正常洗井需要4個小時,實驗四所采用的洗井方法洗井時間縮短了1個半小時,實驗四取得了最佳實驗效果。
3.5 實驗五:根據螺桿泵井的摸索,我們又在有雙速電機的小排量抽油機井進行實驗。實驗采用實驗二的做法,在電流緩慢上升時調高沖次
N2-D6-B452井在以往采用常規洗井方法時,洗井時回油上返溫度從來未達到過60度,而本次試驗洗井時回油上返溫度最高達到61度,洗井效果明顯提高,洗井后第5天核實生產數據,上電流29A,下電流27 A ,核實產液量25 t,日產液上升4t。洗井收到良好的效果。
4 總結洗井現場操作
第一階段:流程倒置小排量洗井狀態后觀察電流變化,當出現電流緩慢上升時,出液量開始增大,從管桿壁上熔化的油蠟緩慢脫落,同時沉沒度也已經具備了上調參數的條件。逐漸提高螺桿泵轉數至正常轉速的110%,同時流程倒置大排量洗井。雙速電機由慢檔調至快檔,同時洗井流程由小排量逐漸升至大排量洗井。
第二階段:觀察電流和溫度的變化,螺桿泵井當電流開始緩慢下降至洗前電流的12%或洗井上返溫度達到58度時可再調高一次轉數至正常轉速的120%。
第三階段:當洗井結束后把洗井流程倒回正常生產流程,螺桿泵的轉速調至正常運轉轉數的110%,雙速電機的檔位保持高檔位不變,待此參數運轉到第二天恢復原正常生產參數生產。
5 變參熱洗方法的應用
2011 年初開始試驗熱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采用此種洗井方法。應用變參熱洗方法后,小排量抽油機和螺桿泵井洗井質量得到改善,洗井周期延長,同時檢泵周期也相應的延長了。
6 取得的成果
變參熱洗清蠟方法的形成,取得的成果有以下幾個方面:
(1)洗井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且熱洗周期得到了延長。
(2)洗井時間縮短1-2個小時,間接的中轉站也節約了水、電、氣的消耗,減少了生產運行成本。
(3)變參熱洗方法的改進和完善,使小排量抽油機井和螺桿泵井免修期延長,減少了檢泵率,延長了檢泵周期。
7 存在問題
此洗井方法局限性是,目前螺桿泵井廣泛應用變頻器,但小排量抽油機井并未達到每口井都有雙速電機。
8 結論及下步建議
針對螺桿泵井和小排量井洗井難的問題,我們進行了實驗摸索。試驗摸索出調整參數的合理時機和如何調整生產參數。通過試驗摸索熱洗方法得到了改進,變參洗井方法改善了熱洗質量,延長了熱洗周期,節約了中轉站的水、電、氣的消耗,延長了機采井檢泵周期,間接的為油田生產創造了經濟效益。由于此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建議抽油機在更換淘汰電機時采用雙速節能電機。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高等教育 殘疾大學生 就業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
殘疾大學生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功能缺陷或障礙的接受專科及以上高等學歷教育的學生,主要包括肢體殘疾、聽力殘疾和視力殘疾。隨著我國殘疾人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殘疾學生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殘疾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殘疾大學生就業率僅為58.1%,比普通大學生就業率低32.8%。相關研究表明,就業能力是指個體所具有的獲得基本就業、維持就業及在需要時重新獲得就業的能力,是個體擁有的對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組合,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業能力強的畢業生能夠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好的就業質量和更高的就業滿意度。殘疾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就業能力不強。現有國內外關于就業能力的研究多限于普通大學生,針對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非常缺乏。因此,本研究從殘疾大學生角度出發,采用自編的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測量量表和高等教育影響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測量問卷,研究高等教育對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以期為提升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提供借鑒和參考。
二、研究方法
(一)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測量量表
開展半開放式問卷調查和專家訪談,綜合國內外就業能力研究,形成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初始調查問卷(42個項目)。經過預測試后,對量表進行優化處理,形成正式的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測量量表,包括20個項目,分為四個因子,分別是因子一“職業認同”,包括6個項目,主要描述個體對職業發展的認知;因子二“適應性”,包括5個項目,主要描述個體對自身與職業環境相互協調的能力特征的認知;因子三“人際交往”,包括5項目,主要描述個體在工作中妥善處理內外關系的能力;因子四“人力資本”,包括4個項目,涉及學業類資本、實習類資本和非學業類資本。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a)為0.913,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a)均在0.80以上,表明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利用AMOS7.0對量表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量表的各擬合指數:χ2/df=2.686,RMSEA=0.051,RMR=0.06,GFI=0.92,NFI=0.917,CFI=0.952,IFI=0.952,表明該量表的結構效度較好。
(二)高等教育影響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測量問卷
問卷的主要目的是找到高等教育對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影響的不足方面,以及殘疾大學生希望得到怎樣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最終提升就業率和就業滿意度。因此,研究從“就業難的原因及其重要性排序”、“影響就業能力的主要因素”、“高等教育對就業能力的影響”、“對就業能力影響較大的高等教育因素”、“通過高等教育最希望得到提高的能力”等幾個方面開展調查。
(三)施測與數據處理
本文主要選取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2015屆、2016屆畢業生和即將畢業的2017屆大學生,共發放測量量表和問卷各330份。實際回收各296份,回收率89.7%;其中《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測量量表》有效卷288份,《高等教育影響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測量問卷》有效卷282份,有效回收率分別為97.3%和95.3%。所有被試按要求獨立完成,全部匿名。采用SPSS21.0對《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測量量表》有效卷進行描述統計和相關分析,對《高等教育影響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測量問卷》有效卷進行數據統計和整理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
1.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總體情況。
從表2可知,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均值為3.039,在最高分為5的標準下,表明殘疾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處于中等水平。各維度的得分范圍為2.987~3.103,其中適應性得分最高(3.103),職業認同得分最低(2.987)。
(二)高等教育影響殘疾大學生個人就業能力
1.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
2.關于就業難的原因。
從表4可知,被調查的殘疾大學生除了贊同就業制度不完善、就業機會不公平相對較多外,還認為自身就業能力欠缺、缺乏工作經驗等是影響就業的主要因素。其中認為就業能力欠缺的占72.3%,缺乏工作經驗的占74.4%。而認為就業期望值太高的占34.7%,不再是造成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3.影響就業能力的主要因素。
從表5可知,將個人就業能力不足歸為自身原因的殘疾大學生占總體的34.2%,認為高等教育模式影響其就業能力的占33.7%,社會環境影響和家庭條件影響分別為22.8%和9.3%。
4.高等教育對就業能力的影響。
圖1是高等教育對個人就業能力影響的比較。殘疾大學生認為高等教育在提升個人的人力資本、職業認同方面作用較大(用柱1表示),分別為52.3%和49.5%。以柱2表示學生自評高等教育對個人就業能力影響的不足方面,即學生自評欠缺的就業能力,分別有62.3%、50.3%和27.6%的學生選擇人力資本、職業認同和人際交往,表明高等教育已經在這些方面影響學生的就業能力,其中又以人力資本和職業認同為重。以柱3表示學生最希望得到提升的能力,分別有64.2%、50.9%的學生選擇了人力資本和職業認同。
高等教育對就業能力的影響,在對就業能力影響較大、影響不足及最希望得到提升的能力等三個方面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學生一方面認為高等教育對提升個人人力資本和職業認同影響很大,也是自己最希望得到提升的能力,另一方面認為高等教育在培養這兩種能力方面存在較大不足。
5.對就業能力影響較大的高等教育因素。
表6 對就業能力影響較大的高等教育因素
從表6可知,學生自評對其就業能力影響較大的學校教育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人才培養模式、實習和實訓、專業設置,選擇的學生百分比分別為47.1%、46.2%和38.9%。另外,課程體系和就業指導工作分別為28.6%和26.5%,說明較大影響學生就業能力。而選擇教學管理制度和學業評價的學生相對較低,分別為16.5%和9.3%,說明影響不大。
四、討論
(一)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及問題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殘疾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僅處于中等水平,在最高分為5的標準下,平均分為3.039分。分析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殘疾大學生生理缺陷影響其就業能力。如視障學生不能從事視覺設計工作,聽障學生不能順暢溝通,而肢體殘疾的學生工作活動范圍受限。二是長期受自身生理缺陷的影響,導致殘疾大學生對自我能力的低估和對職業認知的迷茫。在就業能力的人力資本、職業認同、適應性、人際交往等四個因子的測量中,職業認同得分最低,平均分只有2.987分。三是高等特殊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滯后于市場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影響殘疾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調查顯示,分別有62.3%、50.3%的學生認為高等教育在對學生人力資本和職業認同的培養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表明高等教育這些方面的工作尚需切實加強。
(二)高等教育提升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分析
1.確立殘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殘疾人高等教育要符合特殊教育的需要,定位在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原因有二:首先,我國殘疾人基礎教育發展比較遲緩,殘疾大學生絕大多數是從中等特殊職業學校(高中)畢業的,基礎文化知識水平還不能適應學科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其次,普通高等教育沒有根據殘疾人具有的生理補償特點進行專業設置,例如普通高校“針灸推拿”專業中涉及的“中醫針灸”課程,會給視障學生的學習帶來巨大的困難,而高職教育的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根據視障生觸覺方面的生理補償特點,開設“中醫按摩”,專業課程以實踐技能學習和操作為主,強化感性認識。
2.培養職業意識,樹立職業理想,提高職業認同。
Fugate等人指出:“在所擁有的資本因素、知識、技能都相差不多的情況下,對職業自我有清晰了解的個體擁有更高的就業可能性。”表明對職業特性認識越明確的學生,在就業中的定位更準確、準備更充分,獲得就業機會的可能性更大。高校要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指導學生使用各種測評工具,在分析自身能力、興趣、價值傾向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確立職業理想,設計和規劃職業生涯。幫助學生搜集和分析學科專業前沿知識,展望未來社會的職業變化和需求,培養學生認識自我、了解社會和把握職業發展方向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認同水平。
3.創新培養模式,重視人力資本投入。
(1)重視基礎課程,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切實加強學生職業素養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搭建寬厚基礎知識與扎實專業訓練相統一的平臺。良好的語言表達、邏輯思維、組織協調和溝通交流能力,使學生具有更大的技術遷移可能性,將專業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個人能力和事業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進行專業設置改革,應對市場需求。目前高等特殊教育專業主要集中在計算機、藝術設計、繪畫、中醫按摩等專業領域,而服裝、動畫設計、園林等專業也涉及以上專業的理論或技術,可以進行有效整合,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相結合,設置多個較寬泛的適合社會需要的高等職業技術應用專業。例如可以在計算機應用專業和藝術設計專業整合的基礎上,設置一個新的寬泛的技術應用性專業――計算機與藝術相結合的技術應用專業。
(3)進行課程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執行能力。以職業描述為職業技能專業課程設計的起點,緊密聯系社會實際情景,增大專業課程實驗實訓、課程設計、課外科技活動和社會活動等實踐教學的比重,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體驗工作崗位的實際環境、培養崗位技能。鼓勵教師進企業進修,鼓勵用人單位參與實踐課程建設,實施“雙證書”制度,增強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
五、結語
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由職業認同、適應性、人際交往和人力資本等四因子構成;對就業能力影響較大的高校教育因素主要是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實習和實訓環節;殘疾大學生的職業認同和人力資本能力比較欠缺。
結合調查結果,高校在提升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方面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構建高等特殊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幫助學生更精確地覺知職業生涯所需的技能和素質,提高職業認同水平;進行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方法改革,提供更多的接觸社會和職場的機會,這些都有利于提高殘疾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辦公室.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資料[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2]郭志文,宋俊虹.就業能力研究:回顧與展望[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1).
[3]徐超.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及對就業結果的影響[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