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范文
時間:2023-03-25 11:39: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喬布斯曾在演講中講到了他在邁過人生的30個年頭時,被炒魷魚的經歷。
自己創辦的公司怎么會炒自己魷魚?許多人會為之不解。
他說:“事情是這樣的,當蘋果計算機成長之后,我請了一個我認為在經營公司上很有才干的家伙來,他在頭幾年也確實干得不錯。可是因為對未來的愿景和追求不同,很不幸,最后只好分道揚鑣。但董事會站在他那邊,公開炒了我魷魚。就這樣,曾經是我整個成年生活重心的東西一夜就不見了,令我一時愕然,走投無路。隨后幾個月,我實在不知道干什么好。我成為了公眾面前一個非常負面的示范。我甚至想要離開硅谷。但是漸漸地,我發現,我還是喜愛著我做過的工作,蘋果事件的經歷絲毫沒有改變我熱愛的事業。我被別人否定了,但是我一直愛著的事業沒有否定我,所以我決定一切從頭開始。”
“怎么也想不到,當時我認為最倒霉的事情―被蘋果計算機開除,現在看來是我所經歷過最好的,也是最幸運的事情。失落的沉重心情被從頭做起的輕松感所取代,一切對我都不是約束,讓我自由進入這一輩子最有創意的年代。”
正如喬布斯所認為的那樣,有時候,人生會遇到別人用磚頭打你的頭,但你不要喪失信心。他說:“我確信,只要愛我所做的事情,未來就會是美好的。這些年來,就是它讓我繼續走下去。關鍵在于你能找出你愛的事業。”
據有關專家統計,如今在城市里,有30%的年輕人靠“啃老”過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問題。“啃老族”很可能成為影響未來家庭生活的“第一殺手”。有關專家指出,受長期精英教育的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觀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就業能動性沒有顯著提高,而是執著于“公務員”、“白領”、“金領”等熱點職業或者沿海城市、省會城市、開放地區等熱門區域,就業期望和社會需求差距較大。據專家透露,2007年,全國近500萬高校畢業生中,至今仍然有100萬人沒有找到工作。有時候,回過頭來想想喬布斯的講話,就覺得非常有道理,他在畢業典禮上語重心長地說,作為大學生,工作將填滿你的大半人生。唯一獲得真正滿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偉大的工作,而唯一做偉大工作的方法,是愛你所做的工作。如果你還沒找到這些事,繼續找,別停頓。盡你全心全力,相信自己一定會找到。
篇2
精彩的演講需要清晰切題地傳達信息,并以幾個好故事進行佐證。
XX年,史蒂夫·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在youtube上的瀏覽量是200萬次。5年后,這篇演講的文字稿仍在互聯網上廣泛流傳。這篇演講想要傳達的信息非常有力——求知若渴、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結構和表達方式同樣如此。“今年我想要告訴你們我生命中的三個故事,”喬布斯說,“就是這樣。不是什么大事。就是三個故事而已。”這樣的開場白讓聽眾(和讀者)產生了共鳴。
未來的公眾演講家們,注意了。無需成為硅谷億萬富翁,也能發表精彩的演講。精彩的演講需要清晰切題地傳達信息,并以幾個好故事進行佐證。
忘記花哨的幻燈片演示和成堆的數據吧。讓你的演講簡單,開始、中間和結束時都保持清晰。專注于一個主題,刪除其他不相關的一切。“演講是一種效率不高的溝通,”public words公司總裁、《相信我:建立真實感和個人魅力的四個步驟》(trust me: four steps to authenticity and charisma)一書的作者尼克·摩根(nick morgan)表示。“對于聽到的東西,人們通常只能記住一小部分,所以要專注于一個話題,并保持簡單。”
引用趣聞軼事。“人們在寫演講稿時總是絞盡腦汁,而其實他們所要做的不過是找到想要傳達的信息和三個可以進行佐證的好故事罷了,”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演講展示及培訓公司ovid總裁簡·普拉格(jane praeger)表示,“因為引用了你親身經歷的事情,你就可以真心實意地進行講述,這種演講往往更容易。演講內容必須是有啟發性的、栩栩如生的,能夠傳達情感、擁有某一特定觀點。如果你擁有構成精彩演講的這些元素,你就成功了一半。”
與聽眾產生共鳴。問問自己,聽眾想要解決什么問題,然后以這個問題作開場白。“然后,只有在這時,開始談你最熟知的領域,利用你的知識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案,”摩根表示,“聽眾在一開始會問為什么。我為什么在這兒?我為什么要關心?如果你早早地回答了這些問題,他們就會接著問如何解決問題。你要做的是,首先回答‘為什么’,然后再回答‘如何做’。”
拋開客套,開門見山。人們常常會犯這樣的錯誤:以感謝介紹人或表達身在此處的榮幸感作為開場白。“其實,應該以一個設計好的故事直接開始,這個故事既暗示了演講主題,又沒有全盤托出;可以通過某項數據、某個問題或與聽眾的互動開始,”摩根如是表示。如果你清楚你所要演講的內容——演講應該專注于一個話題——你應該很容易就確定開場白。直接講述故事,讓你的聽眾知道你所要演講的主要內容。
使用令你看起來自然的肢體語言。如果你顯示出緊張跡象,如雙臂交叉,或雙手交疊于腹部之前,聽眾將感覺到你的緊張情緒,將對你所要傳達的信息抱有成見。“你不得不假裝你相當享受這一過程,對聽眾抱有一種開放的態度,這樣他們才能享受聆聽演講的過程,也同樣對你抱有開放態度,”摩根表示,“公共演講的成功與否在于激情和情感。如果你投入其中,那么聽眾也就會投入其中。”
站直身體。無論你在舞臺上走來走去,還是站在講臺后面,努力保持良好的體態。“要感覺好像上面有一根線吊著你的頭,”普拉格表示。
口齒要清楚,無論你原來的說話風格如何。“真實非常重要,”普拉格說,“你不可能成為另外一個人。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你可以成為最好的自己。如果你專注于所要演講的內容,溫和并不會減弱演講的力度。激情、投入和信念對演講來說非常重要,無論你語調溫和與否,都能達到這些效果。無論多少種演講風格都會成功。”
事先練習演講。“在淋浴時練習演講或者是在腦海中練習的效果要好于在鏡子前練習的效果,后者比較容易令人分心,”普拉格說,“不過你還是需要出聲練習,最好能有一小群觀眾。”另外,練習不要使用“呃”、“所以”、“比如”之類的詞語。
篇3
關鍵詞:習語與文化;習語教學;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際
作者簡介:葉玲(1982-),女,浙江臺州人,第二軍醫大學外語教研室,講師。(上海200433)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08-0152-02
當前英語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學習者通過語言學習增強跨文化素養,并獲得認識世界的方式。大學英語教學不是單純的語言輸出,也不意味著學生必須通過各種等級考試或者把英語學習看做是獲得學位和求職的工具。換句話說,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學生通過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的學習,找到與其他民族交流的有效途徑,從而實現有效和得體的跨文化交際。
如何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已經成為當前外語專家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擺在廣大英語教師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習語教學是滲透英美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有效途徑。英語習語大體上相當于漢語的成語,有時泛指成語、俗語、諺語、典故和動詞短語等。英語習語結構固定,其意義并非是各個組成部分簡單的總和,而是一個獨立的、受制于所使用語境的語言單位,其隱含意義往往與英語民族的線性思維方式有關,具有深刻豐富的文化內涵,能折射出英語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1]
一、習語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和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語言是文化和歷史的一面鏡子,承載了一個民族的各種文化信息。文化支配了我們在生活中的各種生活習慣、行為方式、思維特征和價值觀念。語言一般包括四個要素:語音、語法、詞匯和文字。語言學習者最先接觸的是詞匯;在四種因素中,與文化聯系最緊密的也是詞匯。習語就是一種特殊的詞匯或詞匯組合。它是語言的精華,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歷史文化傳承的有效因子。
文化內涵揭示習語的淵源和深層含義,是習語的根本。掌握了習語的文化內涵才能掌握習語的真正含義,才能正確地運用習語。可以說,文化內涵是理解和運用習語的金鑰匙。從習語蘊涵的文化內涵中,我們可以看到英美社會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自然環境、生產勞動、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社會制度、生活哲理和等。[2] 可以說英語習語濃縮了英語的精華。
目前學術界把文化分成三個層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從廣義上來說,文化是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從狹義上說,文化主要是指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尤指風俗習慣、、哲學藝術、價值觀念等。語言和文化之間存在一種息息相關、彼此依存的關系。習語是高度概括文化內涵的語言表達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因此,英、漢習語集中表現了英、漢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在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思想觀念層面的各種相似點和不同點。
英語詞匯中富含文化因子的習語叫做culturally-loaded idioms。例如,“龍”(“dragon”)就是一個打上深刻民族文化烙印的詞。它在漢、英兩種文化中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因此含有“龍”的漢英習語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和褒貶色彩。在中國,特別是歷史上的封建時期,“龍”象征著皇權和尊貴。幾千年來,中國文化已經積累了眾多包含“龍”的褒義成語,如“龍騰虎躍”、“龍馬精神”、“龍飛鳳舞”、“臥虎藏龍”和“魚躍龍門”。2012年恰逢中國十二生肖中的龍年,“龍”是我們“龍的傳人”最喜聞樂見的關鍵字。但是“龍”在英語中相對應的詞“dragon”,通常指邪惡的怪獸或禍端的元兇,基本上屬于貶義詞。例如,“the old Dragon”指“撒旦、魔鬼”;“sow the dragon’s teeth”源自希臘神話,意為“播下不和或毀滅的種子,種下禍根”;“chase the dragon”則特指“吸食海洛因,服用”。對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了解漢、英習語的文化內涵尤其重要。學好英語習語有助于學習者掌握英語和了解英美文化。而且能否正確使用英語習語也是衡量英語學習者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
二、探索習語教學的方式及其重要性
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論在文章背景信息的導入部分、聽力練習或口語交流中,都可以適時、合理地有機融入與主題相關的時髦俚語、流行語、諺語和常用的動詞短語等各種形式的習語,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重視習語教學就意味著重視文化教學;重視習語教學也是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有效方式。
英語習語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可以說不掌握好習語就很難在實際的書寫和口語中自如地使用英語。我們在學校里學習的篇章基本上是較為正式的書面語。然而,我們對于在實際生活中使用頻繁的英文俚語、雙關語、習語大多感到很陌生。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即使在書面文本中學到了一些習語,但很難在現實的交際活動中正確使用。英美國家人士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會使用不同類型的習語。不論在口語交際中還是在書面文本中,習語在詞匯總量中占有相當高的比例。不少專家學者還認為,現代英語發展具有明顯的習語化傾向。屬于應用文體的演講,同時具有書面體和口語體的特征。下面一段發言選自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喬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學的著名演講。該段共92詞,其中習語占16詞,約占總詞匯量的17%。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all pride,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Remembering that you are going to die is the best way I know to avoid the trap of thinking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You are already naked. There is no reason not to follow your heart.[3]
習語在日常對話中所占的比例會更高。在下面的對話中,習語將近占總詞匯量的一半。
Ted:I feel like having a ball. Let’s eat out tonight.
Sue:Eat out? Forget it. I’m broke.
Ted:Don’t worry. I’ll treat you. I’m loaded today.
Sue:No. We’d better go Dutch. I don’t want to freeload.[4]
對話里“feel like having a ball”(意為“特別開心”)、“eat out”(意為“外出吃飯”)、“be broke”(意為“沒錢”)、“be loaded”(意為“兜里有錢”)、“go Dutch”(意為“各付各的錢”)和“freeload”(意為“白吃白喝”)都是英語對話交流中常用的俚語。英美國家人士在口語表達中會運用很多俚語,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推陳出新。例如“月光族”在英語里表達為“live from paycheck to paycheck”,形容盼望拿到下一張工資單(“paycheck”)過日子;“閃婚族”可以表達為“flash marriage group”;“異地戀”相對應的英文表達是“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成天坐在書桌邊的網蟲一族被冠上了“desk potato”的稱號(套用了“整天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人”――“couch potato” 的格式)。包括俚語在內的英語習語,以其形象生動和言簡意賅的特點滿足了人們表達復雜的思維和進行交際活動的需要,同時也反映了文化動態發展的活力,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語用功能。
三、習語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是指來自不同民族、擁有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流的活動和行為。英語學習也是一個跨文化交際的過程,其最終目的是順利實現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國的大學生基本上擁有十年左右的英語學習經歷,但很多人發現開口說英語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因為他們通常找不到地道得體的英文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跨文化交際往往以失敗告終。這一結果也嚴重挫傷了許多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究其原因是,學生在課堂上、教科書中學到的語言知識大都是書面用語,他們缺少接觸真實語言環境的機會,對俚語、口語表達和習語也缺乏了解。在實際的交流活動中,他們一方面不能正確表達自己,另一方面又聽不懂英美人士地道的口語表達,很難實現有效的交流。
因此,英語教學應著眼于增強學生對中英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把英語習語的學習看做是提升跨文化意識的切入點。跨文化意識是指學生對于外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異同的敏感程度,以及在語言交際過程中根據外國文化調整自己語言行為的自覺性。傳授文化知識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他們能夠自覺地按照英語的文化習慣使用英語進行交際。[5]英語習語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積累,有著固定的結構和使用習慣。英語學習者應該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避免出現語用失誤的情況。
四、重視文化教學的意義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大學英語教師應重視習語教學,激發學生對英語文化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從而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是交際能力的基礎。人們在交際過程中需要正確使用一種語言的語音、語法、詞匯,否則難免會出現各種問題,甚至使交際中斷。但是只掌握語音、語法、詞匯還不能保證順暢的交際。人們在使用語言時還運用一套語用規則,也有學者稱之為講話規則。[6]講話規則掌握得好壞與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低有直接的關聯,歸根結底與學習者的文化知識素養有關。
通過學習中英的習語差異,學生可以了解英語習語的內涵和語用環境,從而進一步了解中英文化的差異。綜上所述,重視英語習語教學有利于順利開展大學英語文化教學。做到得體使用英語習語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跨文化交際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
參考文獻:
[1][2]張鎮華,等.英語習語的文化內涵及其語用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3]喬布斯2005年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OL].省略/note/35685440.
[4]汪福祥.漢譯英中的習語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189.
篇4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Stay Hungry,Stay Foolish)”――遵從你內心和直覺的勇氣,不要被條條框框束縛,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別人的生活里――這就是“蘋果之父”的人生智慧,與你共勉。
(編 者)
斯坦福大學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之一,今天能參加各位的畢業典禮,我備感榮幸。我從來沒有從大學畢業,說句實話,此時算是我離大學畢業最近的一刻。今天,我想告訴你們我生命中的三個故事,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件,只是三個小故事而已。
第一個故事:關于串起生命中的點點滴滴
退學是我這一生所作出的最正確的決定之一
connecting the dots(指一種小游戲:把標有序列號的點連起來,就構成一幅圖畫――譯注)。
我在里德大學呆了6個月就退學了,但之后仍作為旁聽生混了18個月后才最終離開。我為什么要退學呢?
故事要從我出生之前開始說起。我的生母是一名年輕的未婚媽媽,當時她還是一所大學的在讀研究生,于是決定把我送給其他人收養。她堅持我應該被一對念過大學的夫婦收養,所以在我出生的時候,她已經為我被一個律師和他的太太收養做好了所有的準備。但在最后一刻,這對夫婦改了主意,決定收養一個女孩。候選名單上的另外一對夫婦,也就是我的養父母,在一天午夜接到了一個電話:“有一個不請自來的男嬰,你們想收養嗎?”他們回答:“當然想。”事后,我的生母才發現我的養母根本就沒有從大學畢業,而我的養父甚至連高中都沒有畢業,所以她拒絕簽署最后的收養文件,直到幾個月后,我的養父母保證會把我送到大學,她的態度才有所轉變。
17年之后,我真上了大學。但因為年幼無知,我選擇了一所和斯坦福一樣昂貴的大學,我的父母都是工人階級,他們傾其所有資助我的學業。在6個月之后,我發現自己完全不知道這樣念下去究竟有什么用。當時,我的人生漫無目標,也不知道大學對我能起到什么幫助,為了念書,還花光了父母畢生的積蓄,所以我決定退學。我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當時作這個決定的時候非常害怕,但現在回頭去看,這是我這一生所作出的最正確的決定之一。從我退學那一刻起,我就再也不用去上那些我毫無興趣的必修課了,我開始旁聽那些看來比較有意思的科目。
這件事情做起來一點都不浪漫。因為沒有自己的宿舍,我只能睡在朋友房間的地板上;可樂瓶的押金是5分錢,我把瓶子還回去好用押金買吃的;在每個周日的晚上,我都會步行7英里穿越市區,到HareKrishna教堂吃一頓大餐,我喜歡那兒的食物。
我跟隨好奇心和直覺所做的事情,事后證明大多數都是極其珍貴的經驗。
我舉一個例子:那個時候,里德大學提供了全美國最好的書法教育。整個校園的每一張海報,每一個抽屜上的標簽,都是漂亮的手寫體。由于已經退學,不用再去上那些常規的課程,于是我選擇了一個書法班,想學學怎么寫出一手漂亮字。在這個班上,我學習了各種字體,如何改變不同字體組合之間的字間距,以及如何做出漂亮的版式。那是一種科學永遠無法捕捉的充滿美感、歷史感和藝術感的微妙,我發現這太有意思了。
當時,我壓根兒沒想到這些知識會在我的生命中有什么實際運用價值;但是10年之后,當我們設計第一款Macintosh電腦的時候,這些東西全派上了用場。我把它們全部設計進了Mac,這是第一臺可以排出好看版式的電腦。如果當時我大學里沒有旁聽這門課程的話,Mac就不會提供各種字體和等間距字體。自從視窗系統抄襲了Mac以后,所有的個人電腦都有了這些東西。如果我沒有退學,我就不會去書法班旁聽,而今天的個人電腦大概也就不會有出色的版式功能。當然我在念大學的那會兒,不可能有先見之明,把那些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都串起來;但10年之后再回頭看,生命的軌跡變得非常清楚。
再強調一次,你不可能充滿預見地將生命的點滴串聯起來;只有在你回頭看的時候,你才會發現這些點點滴滴之間的聯系。所以,你要堅信,你現在所經歷的將在你未來的生命中串聯起來。你不得不相信某些東西,你的直覺、命運、生活、因緣際會……正是這種信仰讓我不會失去希望,它讓我的人生變得與眾不同。
第二個故事:關于愛與失去
被蘋果開掉是我這一生所經歷過的最棒的事情
我是幸運的,在年輕的時候就知道了自己愛做什么。在我20歲的時候,就和沃茲在我父母的車庫里開創了蘋果電腦公司。我們勤奮工作,只用了10年的時間,蘋果電腦就從車庫里的兩個小伙子擴展成擁有4000名員工,價值達到20億美元的企業。而在此之前的一年,我們剛推出了我們最好的產品Macintosh電腦,當時我剛過而立之年。然后,我就被炒了魷魚。一個人怎么可以被他所創立的公司解雇呢?這么說吧,隨著蘋果的成長,我們請了一個原本以為很能干的家伙和我一起管理這家公司,在頭一年左右,他干得還不錯,但后來,我們對公司未來的前景出現了分歧,于是我們之間出現了矛盾。由于公司的董事會站在他那一邊,所以在我30歲的時候,就被踢出了局。我失去了一直貫穿在我整個成年生活的重心,打擊是毀滅性的。
在頭幾個月,我真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我覺得我讓企業界的前輩們失望了,我失去了傳到我手上的指揮棒。我遇到了戴維?帕卡德(普惠的創辦人之一)和鮑勃?諾伊斯(英特爾的創辦人之一),我向他們道歉,因為我把事情搞砸了。我成了人人皆知的失敗者,我甚至想過逃離硅谷。但曙光漸漸出現,我還是喜歡我做過的事情。在蘋果電腦發生的一切絲毫沒有改變我,一個比特(bit,字節)都沒有。雖然被拋棄了,但我的熱忱不改。我決定重新開始。
我當時沒有看出來,但事實證明,我被蘋果開掉是我這一生所經歷過的最棒的事情。成功的沉重被鳳凰涅的輕盈所代替,每件事情都不再那么確定,我以自由之軀進入了我整個生命當中最有創意的時期。在接下來的5年里,我開創了一家叫做NEXT的公司,接著是一家名叫Pixar的公司,并且結識了后來成為我妻子的曼妙女郎。Pixar制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電腦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現在這家公司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動畫制作公司之一。后來經歷一系列的事件,蘋果買下了NEXT,于是我又回到了蘋果,我們在NEXT研發出的技術成為推動蘋果復興的核心動力。我和勞倫斯也擁有了美滿的家庭。
我非常肯定,如果沒有被蘋果炒掉,這一切都不可能在我身上發生。生活有時候就像一塊板磚拍向你的腦袋,但不要喪失信心。熱愛我所從事的工作,是一直支持我不斷前進的唯一理由。你得找出你的最愛,對工作如此,對愛人亦是如此。工作將占據你生命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從事你認為具有非凡意義的工作,方能給你帶來真正的滿足感。而從事一份偉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熱愛這份工作。如果你到現在還沒有找到這樣一份工作,那么就繼續找。不要安于現狀,當萬事了于心的時候,你就會知道何時能找到。如同任何偉大的浪漫關系一樣,偉大的工作只會在歲月的醞釀中越陳越香。所以,在你終有所獲之前,不要停下你尋覓的腳步。不要停下。
第三個故事:關于死亡
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別人的生活里
在17歲的時候,我讀過一句格言,好像是:“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成你生命里的最后一天,你將在某一天發現原來一切皆在掌握之中。”這句話從我讀到之日起,就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過去的33年里,我每天早晨都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末日,我還愿意做我今天本來應該做的事情嗎?”當一連好多天答案都否定的時候,我就知道做出改變的時候到了。
提醒自己行將入土是我在面臨人生中的重大抉擇時,最為重要的工具。
因為所有的事情――外界的期望、所有的尊榮、對尷尬和失敗的懼怕――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都將煙消云散,只留下真正重要的東西。在我所知道的各種方法中,提醒自己即將死去是避免掉入畏懼失去這個陷阱的最好辦法。人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走,沒有理由不聽從你內心的呼喚。
大約一年前,我被診斷出癌癥。在早晨7:30我做了一個檢查,掃描結果清楚地顯示我的胰臟出現了一個腫瘤。我當時甚至不知道胰臟究竟是什么。醫生告訴我,幾乎可以確定這是一種不治之癥,頂多還能活3至6個月。大夫建議我回家,把諸事安排妥當,這是醫生對臨終病人的標準用語。這意味著你得把你今后10年要對你的子女說的話用幾個月的時間說完;這意味著你得把一切都安排妥當,盡可能減少你的家人在你身后的負擔;這意味著向眾人告別的時間到了。
我整天都想著診斷結果。那天晚上做了一個切片檢查,醫生把一個內窺鏡從我的喉管伸進去,穿過我的胃進入腸道,將探針伸進胰臟,從腫瘤上取出了幾個細胞。我打了鎮靜劑,但我的太太當時在場,她后來告訴我說,當大夫們從顯微鏡下觀察了細胞組織之后,都哭了起來,因為那是非常罕見的,可以通過手術治療的胰臟癌。我接受了手術,現在已經康復了。
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一次,我希望在隨后的幾十年里,都不要有比這一次更接近死亡的經歷。在經歷了這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體驗之后,死亡對我來說只是一項有效的判斷工具,并且只是一個純粹的理性概念,我能夠更肯定地告訴你們以下事實:沒人想死;即使想去天堂的人,也是希望能活著進去。死亡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終點站,沒人能夠成為例外。生命就是如此,因為死亡很可能是生命最好的造物,它是生命更迭的媒介,送走耄耋老者,給新生代讓路。現在你們還是新生代,但不久的將來你們也將逐漸老去,被送出人生的舞臺。很抱歉說得這么富有戲劇性,但生命就是如此。
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別人的生活里。不要被條條框框束縛,否則你就生活在他人思考的結果里。不要讓他人的觀點所發出的噪音淹沒你內心的聲音。最為重要的是,要有遵從你的內心和直覺的勇氣,它們可能已知道你其實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在我年輕的時候,有一本非常棒的雜志叫《全球目錄》(The Whole Earth Catalog),它被我們那一代人奉為圭臬。這本雜志的創辦人是一個叫斯圖爾特?布蘭德的家伙,他住在Menlo Park,距離這兒不遠。他把這本雜志辦得充滿詩意。那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個人電腦、桌面發排系統還沒有出現,所以出版工具只有打字機、剪刀和寶麗來相機。這本雜志有點像印在紙上的Google,但那是在Google出現的35年前;它充滿了理想色彩,內容都是些非常好用的工具和了不起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