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名句范文

時間:2023-03-18 03:03: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離騷名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出自先秦·屈原《離騷》。我已然接近了死亡的邊緣,回念原有的夢想,絲毫沒有后悔之意,我仍需堅持前行。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出自先秦·屈原《離騷》。死直:死得光明正大。保持著高尚的節操,為了大義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這都是圣人所崇尚的行為,我也一定要奉行。

3、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出自屈原《離騷》。我寧愿死去,身體流亡,也不會用這中正的本性,去做那些邪之事。

4、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出自先秦·屈原《離騷》。一天天的過去,老年即將到來,我擔心還沒有為國建功的時間不多了。

5、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出自先秦·屈原《離騷》。長長的哀嘆一聲,擦去面上的淚水,哀嘆著天下的百姓,生活是如此的艱苦。

6、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

語出戰國楚·屈原《離騷》。兩人的心意不一致,媒人撮合也是徒勞;兩人恩情不深,只要有點矛盾,就會感情破裂。

7、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語出戰國楚·屈原《離騷》。汩:水流很急的樣子。時光飛逝,我像是趕不上它,總擔心時不我待。

8、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出自先秦·屈原《離騷》。遲暮:指年老。草木在不斷地飄零凋落啊,不禁擔憂美人會日漸衰老。詩句感嘆歲月無情,美人衰老;暗喻作者自己志向未遂,功業未就,而來日已不多了。

9、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出自先秦·屈原《離騷》。這些蕙蘭和白芷等香草。都是我內心所珍愛的啊,就是讓我死去九次我也是不會后悔的。詩句表示作者對“蕙芷”等的永遠珍愛,即是表示自己永不會放棄憂國憂民、志潔行忠、堅持真理的精神。

10、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篇2

1、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2、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

3、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4、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5、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6、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我欲于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

篇3

“荷葉羅裙一色裁,鞭蓉向臉兩邊開。”我十分喜愛王昌齡《采蓮曲》中的這個名句,頌蓮之中,你的眼前就立即會凸現夏荷映日的豐姿。

是啊,荷花!有多少人贊美過你,把多少美麗的名稱賦予了你啊。你除了叫荷花外,還被稱為菡()、芙蓉、芙蕖、藕花、水芝、水蕓、澤芝、水旦、水華、玉環等。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彼澤之陂,有蒲菡()”(詩句的意思是:在那湖的邊上有菖蒲和荷花)。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曾幻想“集芙蓉以為裳”。魏晉時的曹植以荷花的美麗形容過他理想中的洛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綠波”(意思是:走近細細地看,鮮紅得好像荷花站立在碧綠的微波之上),周敦頤則賜予荷花更高的評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看啊,這些荷葉,墨綠、渾圓、厚重,多少年來默默無言地居于人們強加給他們的“陪襯”地位,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指荷葉不斷的制造養分,送到上面是荷花早日開放出鮮紅的花朵,送往下面使蓮藕不斷長大,能長得又粗又白)。盛夏時候,他們從不與人爭風,反而像把把團扇把陣陣清香送來。這是一種多么樸實無華的品格!它們又是無私的,久旱無雨,露水就像天降甘霖,可是這珍珠一樣寶貴的水啊,他們一點一滴都不沾唇。他們總是小心地把水保存起來,那該是留給湖中魚兒的吧!

篇4

1、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____章碣《焚書坑》

2、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____左思《詠史八首·其一》

3、讀書不作儒生酸,躍馬西入金城關。____謝逸《送董元達》

4、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____陶淵明《移居二首》

5、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____孟郊《勸學》

6、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____歐陽修《畫地學書》

7、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____于謙《觀書》

8、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____黃庭堅《寄黃幾復》

9、三冬暫就儒生學,千耦還從父老耕。____陸游《觀村童戲溪上》

10、細讀離騷還痛飲,飽看修竹何妨肉。____辛棄疾《滿江紅·山居即事》

11、謗書盈篋不復辯,脫身來看江南山。____謝逸《送董元達》

12、兒大詩書女絲麻,公但讀書煮春茶。____黃庭堅《送王郎》

13、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____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14、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____劉昚虛《闕題》

15、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____陶淵明《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16、悲吟雨雪動林木,放書輟劍思高堂。____李白《留別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17、因依老宿發心初,半學修心半讀書。____王建《寄舊山僧》

18、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____杜甫《戲為六絕句》

1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____李白《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20、傳屐朝尋藥,分燈夜讀書。____于鵠《題鄰居

21、燈火紙窗修竹里,讀書聲。____陳繼儒《浣溪沙·初夏夜飲歸》

22、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____陸游《讀書》

23、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____王禹偁《清明》

24、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____蕭掄謂《讀書有所見作》

25、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____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26、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____顏真卿《勸學詩》

27、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____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28、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____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29、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____顏真卿《勸學詩》

30、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____趙恒《勸學詩》

3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____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32、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____蕭掄謂《讀書有所見作》

33、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____杜甫《柏學士茅屋》

34、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____陸游《讀書》

35、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____陳師道《絕句·書當快意讀易盡》

36、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篇5

何其博大,何其精深!

輕輕合上《中華文學三千年》,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在中華文學和文學家之間,一定有什么把他們強有力地聯結在一起。這條紐帶是什么呢?——是文學家們關心社會、勇于承擔的社會責任感,是文學家們憂國憂民、為民請命的人生信條,是文學家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廣闊胸襟,使文學家們妙筆生花,創作出中華文學一顆又一顆瑰麗的奇葩。

首先浮現在我眼前的是那位遙望故土的詩人——屈原。詩人眼睜睜地看著故國由盛而衰亡,自己卻遭流放、遭嫉妒、壯志難酬,不由把憤怒寫在紙上,留下《離騷》這一千古絕唱,傾吐自己無比堅定的信念和撕心裂肺的幽怨。

再如開創北宋豪放派的蘇軾,在北宋約40年的新舊黨的爭斗中,由于他為人耿直,對兩黨即不無原則的投靠,也不完全否定,而是事實求是,獨行正道,這就使他仕途坎坷,一生不幸。幾經沉浮、幾經磨難,使蘇軾的性格和社會環境有機融合,成就了蘇軾達觀的品格,開創了豪放的風格,也就有了氣貫長虹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文學家只有緊扣時代的脈搏,再加上自己人格的獨特魅力和犀利的眼光,才可能鑄就光耀千古的作品。

不僅古文學如此,中國現代文學亦是如此。舊中國,內憂外患,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這時的魯迅、冰心、老舍等,高舉“五四”新文化的旗幟,為喚醒民眾,寫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文章。

篇6

語文是一門包含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學科,在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利用滲透教育,能起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第一,背誦名詩名句。古詩文是傳統文化的精髓,背誦古詩文的過程,本身就是對古詩文的欣賞、感觸和理解的過程。古詩文的格調韻律,詩詞中的場景畫面,所呈現的人情事物,作者的喜憂感悟,都是很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在背誦古詩文的無形之中,就滲透了傳統文化教育。第二,分析名詩名句。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令人聯想無限景象。許多古詩名句都包含著一些深刻的道理,反映一種博大的胸懷。在高中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應盡力抓住古詩文的經典魅力之處,認真剖析包含的道理,感受古人的思想,努力折射傳統文化的倩影,通過耳濡目染,對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二、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傳統文化是一種熏陶,一種影響。通過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進行文化教育,可以營造濃厚的課堂傳統文化氛圍。第一,營造課堂整體氣氛。一種傳統的文化氛圍,應是靜謐和嚴肅的。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與教學內容相契合的配樂視頻畫面來烘托氣氛。在背景音樂和情境畫面中,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就能穿越時空,將學生帶入古代氛圍中。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一首非常大氣的宋詞,教師可以用《滾滾長江東逝水》作為背景音樂,用波濤洶涌的長江巨浪作為視頻畫面,讓學生朗讀,既能凸顯《赤壁懷古》的大氣與灑脫,又能烘托濃厚的課堂傳統文化氛圍。第二,營造傳統語言氣氛。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教師可采用古香古色的課堂語言進行講解,交流內容應以古詩文為引,以詩文背后的傳統文化為主,將學生帶入到傳統文化的交流氛圍中,學習古詩文,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三、豐富課堂文化活動

語文教學應是開放靈活的課堂教學,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教師要努力豐富課堂文化活動。第一,課堂辯論。教師確定主題,學生進行辯論,辯論時要求學生盡量使用古詩文作為例證,或者用古人的思想作為證詞。這樣的辯論方式,能讓學生在鞏固對古詩文學習的同時,加深對傳統文化的體驗。第二,學生講解。讓學生自行選取一個傳統文化主題,搜集與該主題相關的古詩文,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講解。例如,學生可選取“尊師重教”的傳統文化主題,搜集與之相關的古文如《師說》《呂氏春秋》《論語》等。這樣,學生就能主動地去學習、去領悟這些明文名著,從而使傳統文化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增加傳統文化拓展

篇7

是的,我們應追求生如夏花的絢麗,讓自己變成一顆珍珠,贏得死后如秋葉般靜美的美譽。

讓自己變成一顆珍珠須直面痛苦。魯迅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要成為一顆珍珠不也得這樣嗎?屈原在提出“聯齊抗秦”的政治主張后“忠而被謗”,但他面對痛苦仍吟“哀怨托離騷”“孤忠報楚國”;司馬遷因“不溢美,不隱惡”秉筆直書,卻在慘遭腐刑的痛苦時,仍能“著成信史照塵寰”;杜甫雖受“布衾似鐵”的痛苦,卻能吟唱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句。他們不是在時間的流逝中淡化痛苦,而是用自己的全部熱情和才智直面痛苦,讓自己變成一顆珍珠,升華了自己,也點綴了人生。

讓自己變成一顆珍珠須付諸行動。徒有萬般“羨魚情”,而無絲毫“結網意”,怎么可能成為珍珠?有的人想成為愛迪生一樣的“發明大王”,卻畏于鉆研科學技術的艱苦;有的人想繼莫泊桑后,再獲“短篇小說之王”的榮耀,卻懾于終年練筆的艱辛;有的人想成為貝多芬一樣的“音樂巨匠”,卻不愿在五線譜間埋首耕耘;有的人想繼劉翔之后,再創亞洲飛人的佳績,卻怕“聞雞起舞”的訓練。有志卻不愿付諸行動,即使是身為鴻鵠,也難以捉到一條小魚,更何況是讓自己變成一顆珍珠呢?

冰心老人說:“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它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边@不正是告訴我們,要想讓自己變成珍珠,我們就得直面痛苦,付諸行動嗎?

春暖花會開。如果你曾經歷過冬天,那么你一定會感受到春意暖融;如果你堅定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不會遙遠;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總有一天你會擁有滿園春色。

點評

全文圍繞主旨,切分為兩個分論點。第一個分論點下選取了屈原、司馬遷、杜甫三個歷史人物的事例,作者穿越歷史,走近偉人,從三位歷史人物不同的命運中找到了相同的人生軌跡,從而證明“讓自己變成一粒珍珠須直面痛苦”這一觀點。第二個分論點則選取了愛迪生、莫泊桑、貝多芬、劉翔的事例來證明。

篇8

想著平日里父母為我的學習操碎了心,心里總有一種愧疚感。暑假來臨,正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彌補我學習上的不足。

我的暑假學習安排是這樣的:

一·每天堅持聽一個小時的英語。由于某些因素,讓我們在英語水平上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孩子們有一定的差距,但我相信只要我肯努力,也能追上他們,并比他們做的更好。

二·堅持背誦語文古詩詞和英語單詞。在高考中語文默寫占得分值雖不是很大,但俗話說“一分也能壓倒眾多人。”就像在這次考試中,我就因沒好好背古詩詞,連屈原《離騷》中的千古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倍疾粫?,讓我白白丟了許多分。并且在寫作文時,可以引用許多古詩詞。如在寫面對困難時的態度,可以引用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等等。背英語單詞更為重要,閱讀時連單詞的意思都不知道,那你該如何答題;寫作時連單詞都不會拼寫,那你該如何的高分……

三·多做理綜題。只會一味的死記硬背公式是不會在理綜上拿到高分的。理綜注重的是靈活運用,只有多做題,題型見多了,遇到相似的題就知道該如何下筆。像我在那抓破腦袋想這題應用什么公式,好不容易公式想出了卻不知道該如何解題,時間浪費了分也丟了。

四·整理筆記,回顧以前所學的知識。學過的知識只有不斷回顧才能讓它記憶深刻。像我總是把以前所學的知識全都堆積到考試前幾天來復習,這種做法不僅沒有效果還讓我越復習越緊張。把筆記整理幾遍可以發現哪些知識是重點,哪些知識自己還沒吃透等等。

五·利用網絡多和別人交流。網絡是個很好的交流平臺,我們可以在網上與他人互相交流學習經驗,了解大學的招生信息等等。

篇9

一.語文教育的本真決定著不可弱化古文的人文價值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就古文閱讀而言,語文教育一方面要求學生練就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歷史文化知識,增加文化底蘊,初步感知中華文化的輝煌多姿和源遠流長,以激發愛國情懷和文化尋根的興趣。另一方面還要求學生不能浮在表面,還要進一步品讀、感悟,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現代的觀念和歷史發展的觀點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中肯評價,古為今用,借此培養鑒賞能力。與此同時,在學法上則要求學生將知識積累和人文濡染融會貫通于語文學習的全過程。如果我們能夠本著這樣的認識,就會明白該怎樣對待文言教材。

蘇教版《史記選讀》作為學生的閱讀內容是有著必然性的,魯迅曾高度評價《史記》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梢娝拈喿x價值。高中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人物傳記,在了解時代和社會背景的基礎上,分析各種因素對傳主成長歷程的影響;認識傳主對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所產生的正面作用或負面影響,評價其功過得失;了解傳主的人生軌跡和內心感情世界,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獲得有益的啟示?!边@意味著什么?很顯然意在強調高中學生不能僅僅滿足于基礎知識積累和基本技能的培養,還要升華到獨立鑒賞的境界,推至精神世界的充實和改造的高度。

二.文言課堂有效性的最大化須借助古文的人文濡染

實際授課中,我們一方面幫助學生區別重要實詞和虛詞,分類梳理一詞多義、通假、古今異義、活用、同義復詞、固定詞語等詞語現象,梳理省略、倒置、疑問、反詰、否定、假設等句式,梳理文言大意,一方面還要引領學生運用閱讀常識,驅遣閱讀方法,把握材料信息,深入挖掘隱含意義,獲取更大更有價值的閱讀效益。

《報任安書》是蘇教版必修五的教材,大體概述了司馬遷的主要人生經歷。這一課歷來被稱為《史記》乃至中國文學的代表作品之一。為了使閱讀收益最大化,我們不妨分兩步走,第一步扎實梳理文言基礎知識和大意了解,以導學案的方式,將《史記》及作者常識、文言字詞句、基本內容把握清晰明確地呈現出來,讓同學們在借助資料的基礎之上,自主或合作完成,夯實研讀的第一步。第二步,教師干預??稍谝髡b涵詠的基礎上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1、歷史回放,引領學生追溯司馬遷及作品所涉及到的人物所生活的當時現實;2、事件分析,區分事件內部的邏輯聯系,把握事件對人的影響程度,可從李陵事件、宮刑事件、推遲寫信等去分析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3、主觀評價,對事件的潛藏認識價值進行分析、解讀、評判,對作者的敘述傾向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例如對司馬遷對李陵的態度;4、文化意識,注意文章深厚的人文底蘊,作者行文旁征博引,氣勢恢宏,大氣靈動,是很有閱讀和積累價值的,如第二段用西伯、李斯、韓信等王侯將相受辱而不自殺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體”的結論,憤激地控訴了包括漢王朝在內的封建專制下的酷吏政治,留下“輕于鴻毛”“重于泰山”的名句;第五段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賢憤而著書的典故,表現了自己隱忍的苦衷、堅強的意志和奮斗的決心,更被千古傳唱。這些典故,援古證今,明理達情,閃爍著犀利的思想火光,彰顯著中華精髓文化的魅力。再如其他諸如作者的“不虛美、不隱惡”的歷史觀,剛直不阿、能屈能伸的人格力量,學貫古今、視通萬里的學養和非凡氣度都值得學生去玩味。司馬遷本人也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座里程碑。

篇10

一、以排比開篇,引出觀點

議論文引出論點的方式有許多,如講述故事、引用詩詞名句、開門見山等,但以排比來引出觀點卻能讓讀者一開始就感受到文章的氣勢和智慧的非凡,不但使議論條分縷析,闡述透辟,還能為文章增彩添色,迅速抓住閱卷老師的眼球。例如:“如果是小草,就不要羨慕大樹的偉岸參天,你依然可以長成一片翠綠;如果是麻雀,就不要羨慕雄鷹的搏擊飛翔,你依然可以在枝丫間尋找快樂;如果是小溪,就不要羨慕大海的驚濤拍岸,你依然可以在山澗自由流淌。生而為人,就不要羨慕別人的天賜良機,做自己的,給自己一方天空?!比齻€比喻構成排比,生動形象地闡釋了要“給自己一方天空”的觀點,讀來讓人回味無窮。

生命是什么?是云,悠悠的,或起或落的云;是山,傲然挺立,高聳云天;是河,奔流到海,不舍晝夜……生命像段旅程,每一個人在里面則是疲于奔命的旅人,有著大段的春天、冬天。你有你的目標,但卻不敢斷定下一個目的地是什么,是“出人意料”,還是“情理之中”?(《生命的奇跡》)

?篇首設問,引人思考,運用比喻組成排比句式,給以形象地回答之后,再用比喻加以分析,從而自然地引出“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話題,為結尾得出“生命的奇跡,看似平常意外,其實都是在情理之中”的結論做好鋪墊。

二、以排比舉例,論證觀點

文章的觀點提出之后,需要對觀點進行論證,由于事實勝于雄辯,所以學生大都喜歡使用例證法,這樣才能有說服力。這時如果能夠運用恰當的排比,就能使議論的話題變得更有氣勢,說理變得更為條理明晰。排比不僅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而且使論據更加充分有力。請看下面例子:

“一縷清香一份灑脫,做真正的自我,展示高潔與傲岸,那是陶潛的五斗詩魂!一江春水一曲悲歌,做真正的自我,那是文天祥零丁絕唱!一頁歷史一面鏡子,做真正的自我,展示理性與忠貞,那是屈原水中的離騷!”

作者運用排比,列舉事例,震撼讀者的心靈,同時讓文章的語言文采斐然,句式整齊,節奏分明,流暢華美,又能營造出濃濃的詩意,深化議論文的主旨,讓人回味無窮。

三、以排比說理,詮釋觀點

議論文要用事實作論據,在列舉人物事例之后,必須要加以分析論證,對其作進一步地分析評價,這樣才能使敘議有機結合。如果在分析評價時能用到排比論證,無疑會使文章文氣貫通,鞭辟入里,議論的文采大增。如:

一盞昏暗的油燈,照亮了司馬遷緊鎖的額頭,激昂了許久的心緒從跌宕的血液里滲出,化為指尖筆觸下一個個絢目的字眼,堅實地填補著那單純的理想,一只螻蟻不知年有春秋,石上苔衣不知日有夜晝。而他,忍辱負重的司馬遷卻點燃了信念的明燈走完了整座山林。春花開了秋月清,冬陽落了夏蟲鳴。憑借如泰山般堅定的信念煉成的史家之絕唱,卻宛如一道盛宴,穿透了流水般的歲月,孕育了一個又一個的文學巨匠。假如司馬遷當初沒有堅定的信念,他如何能越過一道道艱難險阻?如果司馬遷的人生是一支杠桿,那么信念就是他杠桿上的支點,只有找到支點,才能成就強有力的人生;如果司馬遷的人生是一條航船,那么信念就是他航船上的風帆,只有高掛風帆,才能駛向成功的彼岸;如果司馬遷的人生是一條征途,那么信念就是他征途上的明燈,只有點亮明燈,才能避免誤入歧途,走向人生的輝煌。

這里,作者在敘例時,用比喻的手法,對人物作了細膩而形象的評價,然后以排比分析論證了信念在越過艱難險阻中的重要作用,不僅增添了行文的氣勢,而且使簡單的事例富有深刻的內涵。

排比使議論恣肆、神采飛揚,又骨肉豐滿、內涵厚重,它不僅強化了語言的表現力,更給文章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張揚了作者的個性與才情。

四、以排比作結,收縮全篇

議論文的結尾一般是總結全文,歸結論點,得出結論。請看下面結尾段:

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不就昭示著豪邁的超然般的幸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就闡述著閑適超然般的幸福?“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不就演繹著狂傲超然般的幸福?啊,一雙童鞋,超然一點,幸福多多。(《一雙童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