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范文

時間:2023-04-07 03:12: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荷塘月色朱自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清幽朦朧的畫面美

作為現代散文文學史上的著名代表作品,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朦朧、清幽的美麗意境。朱自清先生在文中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眾多的景物,所有的景都匯聚成了一幅幅如詩般美麗醉人的畫面,賦予了讀者無盡的想象與美的體驗。

首先,第一幅圖畫可以表現為月色下的荷塘。在朦朧的月色下,清幽的荷塘里“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的點綴著些白花……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葉子和花有一絲的顫動,……葉子本是肩并著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短短幾句話,作者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由靜到動的月下荷花圖景。我們可以自然地在腦海中形成美好的畫面:在一輪清麗的滿月光輝下,寧謐的池塘里亭亭的立著碧綠的荷葉,在荷葉的中間零星的點綴著各種形態的荷花。微風拂過,滿塘的荷葉荷花隨風擺動,在荷塘上形成了一道道凝碧的波痕。仔細品讀與回味,腦海中自然升起的一幅美麗畫面,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其次,第二幅圖畫可以表現為荷塘上的月色。作者朱自清在文中描繪道“荷塘的上空,月色如流水一般傾瀉在這一池的荷花與荷葉上……葉子和花也如牛乳洗過一般。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薄云籠罩,朦朧的月光透過樹林落下斑駁的黑影,也留下楊柳稀疏的倩影…………”在描寫荷塘上空的月色時,作者通過顏色的深淺對比來突出月色的靜謐與朦朧。“青霧”寫出了縈繞在池塘間霧氣的朦朧綠色,“牛奶”顯示出了月光如凝脂般的乳白,“斑駁的黑影”突出了樹影下光線明與暗的交錯。作者運用了色彩的對比與融合,給我們讀者展示了一幅朦朧的荷塘月色。

最后,第三幅圖可以表現為采蓮圖。作者在為我們展示了荷塘月色的美景后,緊接著帶領我們轉入到“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伴隨著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作者為我們創造了一種美好采蓮的意象:小船輕輕飄蕩在荷塘里,艷麗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默默傳情,無論是采蓮者還是觀賞者都是無比歡愉與高興的。一幅美麗的采蓮圖便歡快地躍然紙上。

文章通過對荷塘月色的描繪,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無論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還是采蓮圖,它們的色彩或明或暗,且對比鮮明富有特色,耐人回味。

二、精巧細膩的語言美

《荷塘月色》的語言美體現在多個方面,作者不僅用了清新明麗的語言來對景物進行刻畫與描繪,而且用了多種寫作手法將景物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鮮明獨特。

首先,朱自清先生在對荷塘景色進行描寫時運用了大量了大量的比喻手法。比喻手法的運用,能夠讓所描寫景物更加生動形象,產生一種自然而然的和諧美感。作者在對荷花進行描寫時說道:“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弊髡咭贿B用了三個比喻,將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由此來襯托出月光下的荷花閃亮、晶瑩、嬌羞美好的特點。作者抓住了月光下荷花的特點從三個不同的側面將荷花比喻成不同的美好事物,給讀者不同的感受與審美體驗。緊接著作者又寫道“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似的夢?!弊髡哂謱⒃律碌暮扇~與荷花比作如同在牛乳中洗過一般,好像輕紗般的夢一樣輕柔朦朧,賦予了荷葉與荷花一定的動態美――如夢般朦朧輕柔。

其次,朱自清先生運用了新鮮別致的通感從多個角度展示荷塘的美。在通感的運用上,作者采用了嗅覺、聽覺、視覺的相互轉移溝通,使讀者能調動所有的感覺器官去感受這詩情畫意般的荷香月色,給人以獨特的藝術審美感受。例如,文章中寫道:“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鈴上奏著的名曲?!弊髡邔⒁曈X上的光和影轉移到了聽覺上的梵婀鈴奏出的名曲,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將視覺上看到的光與影轉化為聽覺上的音樂旋律,在運用通感的同時也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化靜為動,化無聲的景為有聲的樂,兩者的對比與烘托為文章創造了一種朦朧、和諧的美好夢境。

最后,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運用了大量的疊詞,疊詞的使用不僅讓語言變得更加柔美,而且使文章在寫景狀物的過程中充滿了無盡的詩意與音樂魅力。如作者在描寫荷葉時,用到了“田田”、“層層”,凸顯了荷葉的密集與層次;在描寫荷花時,用“亭亭”寫了荷花出水的姿態,用“縷縷”寫出了荷花的淡雅清香。這樣一連串疊詞的使用,使得描寫景物的手法和諧流暢,表現手法親切、可愛。從而反映出作者對荷塘的深切喜愛。

篇2

一、特定時段的情感棲息地

在《荷塘月色》文本中,朱自清的妻(此指武仲謙)的表現頗令人費解。武仲謙在文本中出現兩次,即開頭的“迷迷糊糊”和結尾處的“妻已睡熟好久了”。朱自清“心里頗不寧靜”,獨自“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妻“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朱自清獨自一人走著“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陰深深的、怕人的、幽僻的路,妻沒有相陪。妻在文中出現,仿佛陌路人,豈不令人不解?

清華園的美世人皆知,民國教授的待遇無人不羨。身處其中的朱自清,美景在旁,卻“心里頗不寧靜”,獨游荷塘,何故?歷來解讀《荷塘月色》的文藝評論家們為此找的原因多是:1927年發生的事件,讓朱自清內心郁結。文藝評論家們總是習慣于從社會背景去找尋原由,從階級情緒出發探尋事件背后的真實。而唯獨不愿“委身下蹲”,看看走路時究竟誰光腳誰穿鞋。

朱自清在《擇偶記》一文提到,妻子是個鄉村醫生的女兒,朱自清和武鐘謙像從前的人一樣,是通過盲婚啞嫁結合的。作者在《給亡婦》中寫道:“我知道,你第一惦記的是你幾個孩子,第二便輪著我?!敝熳郧鍖ζ拮拥牟徽湎踔敛粷M在《給亡婦》中多處可見:一、妻子連續喂乳四個孩子,體弱不堪受累,朱自清并未進行實質性的干涉。二、第一年朱自清在北京的時候,家里來信說妻子待不住,?;啬锛胰?。他動了氣,馬上寫信責備。妻子覆信解釋,說家里有事,不能不回去。從此他再沒給妻子寫過信。三、妻子生病的時候,自己卻煩躁。后來妻子患了肺病,本可以安排療養,他卻以妻子“舍不得錢”和“丟不下那份兒家務”為由推搪,把妻子送回老家,直到妻死去。

朱自清的生活以灰色基調為主,難見明快,誠如朱光潛在《敬悼朱佩弦先生》一文所說,朱自清“至性深情的背后也隱藏著一種深沉的憂郁”。他自己在《論無話可說》中也說,“我覺得自己是一張枯葉,一張爛紙”,“我的顏色永遠是灰的”。能否這樣理解,由于妻只是一個為孩子和家庭活著的生育機器和老媽子;由于妻沒有像陳竹隱(朱自清的第二任妻子,齊白石老人的得意弟子)那樣的才情,無法真正進入朱自清的世界,夫妻之間缺乏心有靈犀的情感溝通。在這種情況下,朱自清排泄情感的方法之一就是獨自一人苦悶地夜游荷塘。荷塘在特定時段成為朱自清排泄情感的最佳場所。

二、“意戀”生活的靈魂自留地

臺灣著名學者、詩人余光中曾在《論朱自清的散文》中指責朱自清描繪女性意象“淺俗輕率”,“會引起庸俗的聯想”,說這是作者的一種“意戀”,“甚至流于,是壓抑了欲望之浮現”。 余光中的指責雖然有些過頭,卻也比較準確地概括了朱自清在荷塘邊浮想聯翩的原由。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是荷塘上的月,“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月’荷花別樣‘白’”。 朱自清獨游荷塘,自賞風月,耳中飄蕩的是歌舫的清音,眼中浮現的是亭亭的、出浴的美人。滿紙不是就是歌妓,文中所引之詞也逃脫不了艷詞《采蓮賦》、《西洲曲》。朱自清荷塘邊的觀感與宋朝的楊萬里迥異,與傳統士大夫觀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也大有不同。為何?答案或許就在朱自清《女人》一文中:“我所追尋的女人是什么呢?我所發現的女人是什么呢?這是藝術的女人?!庇纱丝磥?,如果不是朱自清對女性情有獨鐘,對女性懷有一種“神愛”,何以會在《荷塘月色》中創造出眾多女性形象?

據吉林師范大學楊樸先生考證:“《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把潛意識的美人原形和投射在了荷花的意象上。采蓮實質是一種文化儀式,一種野合風俗,一種浪漫游戲。說到底,采蓮是為了愛情,為了?!睏顦阆壬凇兜木穹治觥芬晃闹兄﹃U釋了《荷塘月色》對這種古代文化的延留:“以性換情,從而使性掩藏到象征的背后,這是一種對美人意象的幻夢位移。”倘使楊樸先生的立論成立,那么,我們只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對女性懷有一種“神愛”的觀念深入朱自清靈魂深處,荷塘儼然成為朱自清的靈魂自留地。

然而,現實中的朱自清是認真而拘謹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中記錄了他與俞平伯同泛秦淮河,與秦淮歌妓交往的情況。俞平伯“因為我有妻子,所以我愛一切女人”,同情、脫俗、泰然處之。而朱自清既受內心“道德律”的壓迫而拒絕了女性的誘惑,但同時又陷入了情感的困惑之中。于是“覺得很悵悵的,于我自己,更有一種不足之感”。神愛那些女人的朱自清,在社會“道德律”的壓迫下,也就只能曲徑通幽,借幻覺和想象,在荷塘深處為自己的靈魂留一處自留地。

篇3

關鍵詞:白話文;文言文;教材

現當代散文起始于著名的,同文言散文相比,現當代散文充溢著強烈的時代特色,民族氣息與生活氣息濃郁,在一個多世紀的散文創作中,抒情、言志、寫人、哲思等散文形式迅速發展,真實地反映了時代下民眾的生活狀態,散文作者習慣用內心的真實情感來打動讀者。

一、現當代散文概述

隨著白話文的產生,通過有志知識分子對白話文的不斷推廣與應用,作為學生學習知識與認知世界的教科書,白話課文的選擇成為教材編輯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現當代散文是白話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編輯者通過教材,讓現當代白話文展示在高中學生面前,并且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相比起文言散文,白話散文清新的語言風格深受學生喜愛,白話散文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不可忽視。

現當代散文的諸多特色讓其成為傳統語文課本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語文教材在高中生的生活與學習中起著塑造思想的重要任務,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現當代散文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學生閱讀語文課本中的現當代散文過程中,作者的個人風度躍然紙上。

文學界與教育界對現當代散文的文學樣式有著不同的評論與闡述,現當代散文為現代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為高中語文教育帶來了特殊的作用。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影響下,不同版本的教材同時出現在學生的視野中,就拿人教版的教材舉例,分析現當代散文對高中語文教育作出的突出貢獻。

二、《荷塘月色》簡析

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為例,作者朱自清先生時任清華大學教授,《荷塘月色》成功地描寫了月色下的精致荷塘,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成功地添加運用了自身的情感,通過比喻、通感、疊字等多種修辭手法的應用,讓《荷塘月色》全文語言用詞典雅,作者將荷花比喻為明珠,星星與美人,巧妙地雕琢出月下的荷塘晶瑩剔透與纖塵不染的美好品質。

朱自清先生對于《荷塘月色》的描法獨具匠心,文章的主題雖然著重于景物的描寫,但文章因情而起,感情經歷了復雜的變化。讓所有閱讀過《荷塘月色》的作者,看到了朱自清先生蔓延到荷塘中的憂傷。

參考文獻:

[1]黃薇.高中語文新教材中現當代散文選文的比較研究[J].河南大學,2012.

篇4

關鍵詞:自我寫實;細刻深刻;樸實優美

凡是具有現代文學常識的人,談到中國散文總會提起朱自清先生。他是我國“五四”以來最有影響的散文作家之一,他對中國白話散文的發展、成熟作過相當而又執著的多方面的探索。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一、提倡寫實,表現自我

朱自清先生是文學研究會早期的重要成員,他十分欣賞文學研究會那種“為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思想,所以他的前期散文創作的活動,都以現實主義原則為指導,還結合自己的寫作體會,提出了不少關于散文創作的見解。

為了貫徹寫實的主張,朱先生要求深入觀察生活,體驗現實?!渡揭岸奘啊芬晃闹校劦健坝谝谎砸粍又ⅲ簧骋皇殻疾惠p輕放過”,并且進一步說明:“他們所以于每事每物,必要拆開來看,拆穿來看;無論錙銖之別,淄澠之辨,總要看出而后已,正如顯微鏡一樣。這樣可以辨出許多新異的滋味,乃是他們獨得的秘密!”從中可見,他那種觀察、體驗現實生活的嚴肅態度。眾所周知,有人曾懷疑《荷塘月色》中“月下是否有蟬聲”,朱自清為此請教好些人,最后還是親自體察,“又有兩回親自聽到月夜的蟬聲”,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頭。因此,他深深體會到“觀察之難”,以為不能“由常有的經驗作概括的推論”這足以證明他的“尊重生活,尊重現實”這條原則,既用以教人,也用以律己的。

二、題材廣泛,情感豐富

現實生活是復雜的、豐富多彩的,因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取材十分廣泛,涉及到社會各個層面。且在不同題材的散文里,抒發了自己不同的感情。一是社會類的作品,具有真實感,給人以思想、心靈上的震撼。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通過了一個父母雙亡的小女孩被廉價賤賣的事件,并以種種設想預測了她將來不幸的命運,對社會的殘酷不仁提出血與小淚的控訴,篇末發出了“這是誰之罪呢?這是誰之罪?”對制造這一悲劇的社會提出了抗議。表達了對被侮辱、被損害者的深切同情。

三、表現手法,獨到有力

(一)精雕細刻,細針密線

由于作家對客觀物象觀察細,體味細,因而文章寫來也呈現細的特色?!逗商猎律凡捎玫墓すP,描寫非常細膩。在寫荷塘月色時,先寫荷塘,抓住典型景物,從荷葉、荷花、荷塘上的風,由風送來的荷花的香,微風通過荷葉的風致,荷葉下面的脈脈的流水等各個角度來寫,觀察細致,針線很密。寫荷花:連用五個比喻,作者在寫月色時,正面描寫結合側面烘托,從塘面的霧,塘里的荷葉、荷花,周圍的樹影等各種角度來烘托。這樣,通過一番細針密線的描繪、渲染,把作者所能領略到的美的境界逼真地表現出來了。

(二)簡煉深刻,平中見奇

《背影》一文雖是懷人之作。沒有給讀者提供多少廣闊的現實生活的畫面,但從作者家境的變化,父親老境的頹唐,父子為生計各自的奔波,我們不難窺見舊社會中下層知識分子生活的動蕩不安,以及灰暗的世態造成的心理壓抑,可以說,通過一個簡單的人物形象。反映出了當時整個灰暗的世態。

四、平中見奇,嚴謹布局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結構布局,都嚴謹精美。這也是朱自清為中國現代散文的成熟所作的一個努力?!洞骸纷髡咦プ×舜壕疤攸c。有層次地描繪春景。全文圍繞一個“春”字,寫了“盼春”、“繪春”、“贊春”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的順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是一致的。開頭是春天在盼望中到來,中間是美好的春景畫面,最后以贊美作結。用三個比喻句贊美春蓬勃的生命力,強調它的“新”、“美”、“力”,深化題旨。如果我們對《背影》的線索作再深一層的發掘,就可以看到,《背影》除了一條有形的明線“背影”外,還有一條無形的暗線,那就是“父子深情”?!侗秤啊穼懙碾m是背影,但顯出的卻是正面。流露的是真情,透過背影,可見那正面的慈祥容顏。可感那心底的滾沸人情,“背影”里凝聚著深沉淳厚的父子深情。《荷塘月色》則以一路行去為行文線索,從小路到荷塘到佇立環顧到神往凝想,形成明顯的空間順序,使各層情景得到步步深化,使內心感受得到充分展示,加上一首一尾,自然呼應,都顯示出結構而布局上的嚴謹精美,為細致的描寫和簡煉的表現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成功地表達出作品的主題和作者的復雜情緒。同時,從各篇的布局中都可看出,有些部分精煉,有些部分松動,精煉和松動互相配合,做到疏密相間,呼吸自如,更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結構上嚴謹精美特色的高度表現。

五、語言風格,樸素優美

散文是語言藝術。高爾基說:“語言是文學第一要素。”對于散文更特別突出。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語言成就在現代文學史上是極負盛譽的。葉圣陶曾經說過:“現在大學里如果開現代本國文學的課程,或者有人編現代本國文學史,論到文體的完美,文字的全是口語,朱先生是應該首先被提及的?!薄吨炫逑蚁壬?。這主要就朱先生早期散文的樸實而言,朱先生自己也以口語化的語言為貴,認為“用筆如舌”是文章語言的極境。在這點上,《背影》上那自然樸實、簡潔傳神的語言正是一個突出的代表。

篇5

本課堂設計的《荷塘月色》是在高一展開的,這是一個普通班級,整體基礎不太好。這是我設計的一堂“家常課”。本課堂旨在介紹散文的欣賞方法,體驗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特色。在本次課堂教學中,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就閱讀和作者行文意圖等方面展開討論話題。教學中,我就學生關心的話題作了解答,并帶領學生正確思考和解讀這篇散文。

二、教學主題

我在設計這堂課的教學內容時,明確自己的思路,就是帶領學生共同學習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心路、散文特色和散文特殊之處,進一步啟發學生思維,學習優美散文的寫作方法和結構。

三、課堂教學中的細節

《荷塘月色》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摸語言”,過去總是老師在揣摸,學生在接受,學生實際并未調動起來,所以我試圖通過學生的品讀讓學生自己來感知品味。

我準備了配樂朗誦的錄音,旨在通過錄音范讀讓學生“走近”荷塘,而在進入教室后改變了主意,與其通過錄音,干脆先讓學生自己誦讀。于是在交待散文的特點和結構之后,我首先讓學生自己朗讀。

我隨機點了一個學生的名,讓她朗讀全文。這個學生朗讀能力在班上是教好的,但朗讀之后效果并不是很好,主要原因還在于沒有體現出朱自清先生的情感。接下來,我播放了錄音,有比較才有鑒別。讓學生比較錄音與那位同學在誦讀時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然后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錄音中有的讀得輕緩,有的頓挫?”

隨后,學生甲答:“這樣更能體現出作者的情感。”

我順勢提問:“體現什么情感?”并強調,學習散文,把握作者的情感正是散文整體感知重要的一環。

“作者的心里不寧靜?!睂W生乙說。

學生丙不相信的神態:“可是荷塘的月色是寧靜的啊。”

“但是,作者分明寫道‘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我提示。

幾個學生爭辯:“朱自清只在文章第一句交待了自己心里不寧靜,而描寫的景色都是寧靜的。”

我又問:“者為什么要寫自己‘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而且是在文章的第一句?”

這時,學生們陷入了沉思。繼而開始了討論。

一個學生突然說,“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彼强粗鴧⒖紩f的。現在各種參考書很多,我以為參考書在學生中的大量使用有部分原因是對課堂教學的不滿,與其禁絕不如好好引導和鼓勵。

我問道:“為什么它是文眼呢?”

這個學生只顧埋頭區看參考書。我沒有讓他再念參考書上的現在答案,更沒有阻止他別看參考書,而是表揚他能夠去查找資料是主動學習的標志,告訴學生重要的是要自己理解,自己要主動學習,不能被動學習。此時,教室里一時也有些沉悶。隨后啟發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句去理解,引導他們發散思維。

四、教學中討論結果

我又提問了幾個問題。例如,朱自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表現的情感是矛盾的呢?作者為什么會到荷塘去呢?

“因為他心里不寧靜”,“因為他想獲得寧靜”,“因為作者愛熱鬧也愛獨處”……

學生的思維明顯又活躍起來,思路也逐漸清晰。我又問:“那么作者有沒有獲得寧靜呢?”

“老師,請問,作者為什么心里會不寧靜呢?”那位朗讀了課文的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趁勢說到,我就這一點帶領學生就課文展開了學習。

五、分析與反思

本堂課我先讓學生自己朗誦,再放錄音的突然轉變,我發現我的教學理念正在發生變化,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

由于我的工作經歷不長和工作經驗不足,“讓學生動起來”并不容易,于是探索如何讓學生“動起來”,這是極為重要的。我以為有這幾方面:一是學生思維的“動起來”;二是就學生的自主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對癥下藥;三是讓學生去整體感知,及時點評和引導。

在問題的設計,如果說滿意,我在備課時,特意準備了多個問題,每個問題都是緊緊圍繞散文《荷塘月色》的,并且結合朱自清先生的寫作背景和人生經歷展開。當然,有些問題是順勢而提,是學生在幫助我提問,言傳在意會之后,重視了學生的感受和體會,但也是這里讓我感到一些不足,問題基本上是我提出來,閱讀教學應該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的對話。

篇6

朱自清出生時,作為坡鐵桿粉絲的父親朱鴻鈞從詩句“腹有詩書氣自華”中得到靈感,給孩子取名“自華”。朱自清的祖父和父親在江浙一帶做個小官,家道算是小康。朱自清5歲時,全家遷至揚州,在這里他度過了青少年時代。

朱自清自幼在私塾受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考入揚州兩淮中學,畢業時被授予品學兼優獎狀。1916年夏,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寒假,他遵父母之命回揚州與揚州名醫武威三先生的女兒武鐘謙完婚。這年冬天,父親賦閑,原本較寬裕的家庭經濟逐漸拮據,他自覺應當盡早分擔家庭責任,遂改名“自清”自勵?!扒濉闭摺扒遒~”、“清償”、“清楚”也。后來,他跳級報考北京大學本科,1917年被錄取為哲學系的學生。為激勵自己積極進取,取《韓非子?觀行》中“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為自己取字“佩弦”。他進入哲學系后加倍刻苦,于1920年提前畢業。

與清華的半生緣

1925年清華學校設大學部,經俞平伯推薦,朱自清當年8月起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并任中文系主任。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如今校園中的自清亭、朱自清塑像,記載了他作為學者、教育家的一生,也是其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的寫照。朱自清短暫的人生中,近一半的時光是在清華度過的。

在水木清華荷花池北畔,已有一道粗裂紋的朱自清漢白玉雕像,面對著一塘荷花若有所思。在荷花池東畔,有一座古式四角方亭,原名“迤東亭”,1978年為紀念朱自清,改名“自清亭”。因亭子設于此地,很多人誤以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亦源于此地,但其實《荷塘月色》的“原址”在近春園荷塘的西北隅。1927年夏,朱自清夜賞這片荷塘,寫下了《荷塘月色》。現在近春園東山建有“荷塘月色亭”以資紀念。

這里處處都留有他的痕跡。朱自清在此任教時,曾經居住過清華古月堂、南院(照瀾院)18號、西院45號、北院9號和16號。

建于清道光二年前后的古月堂,應該算是簡樸的朱自清住過的最豪華的宅子了。古月堂的垂花門,至今保存完好,院內的松樹掩映得院子更添了幾分神韻。這古建庭院最初為清華園園主的書房,朱自清《背影》一文,就在古月堂潤澤的燈光下寫成的。

離開古月堂后,朱自清遷至南院18號單身宿舍,與陳寅恪等為鄰。南院建成于1921年,由10所西式丹頂洋房和10所中式四合院組成,是清華以前的教授住宅群。1934年以后改稱舊南院。1946年抗戰勝利清華復校后,由朱自清提議將“舊南院”的稱呼按諧音改稱“照瀾院”。如今的照瀾院18號,成了個眼鏡店,眼鏡店店主應該也想不到,在這些灰色老房子里藏匿著清華厚重的歷史吧!

1927年初,朱自清將妻兒接到清華園,遷居至西院45號。那是一大片爬滿南瓜藤、邊上種了菜的青磚老房。西院于1924年和1933年分別落成,是清華改辦大學和作為國立大學迅速發展時期建成的教職員住宅區之一。這里原本坐落的是一片整齊的平房,散落著幾十戶院落。一座座不起眼的房子里,曾經居住和聚集著許多清華名人,可以說它是清華歷史的見證。

1933年1月,朱自清一家搬進北院9號,后又遷往北院16號。1948年,他離世之前,一直住在北院16號。

尋找朱自清住過的北院,如今已基本消失,竹林深處的遺址,只剩一塊石碑訴說著北院的歷史。北院16號是北院唯一保存下來的老建筑,位于北院東南角,現在是清華大學物業管理中心。北院住宅區建成于1911年,與清華學堂同期,是清華最早的教員住宅區。2000年,清華在北院遺址的基礎上建成景區,為紀念歷史,景區沿用“北院”舊稱。

七次跳槽 跳進清華

任教清華之前,從1920年6月到1925年8月的五年間,朱自清走馬燈般地換了七個學校,最終才跳進清華。

1920年,朱自清從北京大學畢業后,經校長蔣夢麟推薦,來到杭州第一師范學校任國文教員。對于初登講臺的朱自清,其學生魏金枝后來回憶說:“說話呢,打的揚州官話,聽來不甚好懂,但從上講臺起,便總不斷地講到下課為止。由于他略微口吃,那些預備了的話,便不免在喉嚨里擠住。于是他就更加著急,每每弄得滿頭大汗?!奔爸翆W生提問,他更是手足無措。糟糕的表現令初出茅廬的朱自清十分尷尬。一個月后,朱自清堅決要求辭職。第二年夏天,經好友介紹,朱自清回到了母校揚州省立第八中學任教務主任。朱自清雖為人謙和,但秉性耿直,到任不久便和校方發生了爭執。同年9月,經朋友介紹,他來到上海中國公學中學部教書。初來乍到,他便遭遇到了中國公學的,朱自清被解聘了,之后他又回到了杭州第一師范學校。經過兩年的歷練,朱自清已經“漸漸為同學們所認識,成為信仰中的新人物”。

《背影》背后的故事

1928年10月,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背影》的出版大大提高了朱自清的聲望。文中那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

然而朱自清在《背影》的最后寫道: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透過這段文字,不難發現,朱自清和他的父親之前一定鬧過別扭,發生過不小的沖突。

1917年,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在徐州失業后,生活逐漸困頓。朱家是書香門第,朱自清是家中長子,父親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

篇7

關鍵詞:《荷塘月色》;景物描寫;概括性;具體性

人們總把目光放在《荷塘月色》這篇散文對荷葉、荷花、流水、月光等景物的細膩刻畫上,但如果只是將荷花、荷葉、荷香、流水、月光等景物纖毫畢露地刻畫出來,能夠產生如此長久的藝術感染力嗎?筆者以為分析此文,應將著眼點放在作者對景物描寫的分寸把握,即景物描寫以少總多的問題上。

作者這樣寫月下的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這段文字散發出一種隱約朦朧的美感。那“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 “點綴”是在事物上略加裝飾的意思,滿塘荷葉,一層一層,荷花卻很少,東一朵,西一朵,故而是“零星點綴”,即使是這樣稀疏的幾朵荷花,也不是競開怒放,而是“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一個“裊娜”,一個“羞澀”,寫盡了月下白荷那半開半閉的情致和神韻,在那樣一個淡淡的、蒼茫的月夜里,看見這樣幾朵別具一格的白色荷花,怎不讓人感覺到它的脈脈含情、優美動人的質感呢?這樣的描寫不是很明快的,但卻留給讀者以領略不盡的意味。同樣,作者對“荷香”、“流水”的描寫也有與此異曲同工之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边@清香不是撲鼻而來的、濃得化也化不開的香氣,而是絲絲縷縷,不絕不斷,作者用了一個奇特而又再恰當不過的比喻“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個比喻將微風中荷香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捉摸不定的特點表現無遺,歌聲來自“遠處”,又出自“高樓”,雖然聽不真切,卻會斷續傳來輕音。與此相類似,風是“微風”,清香成縷,雖不甚濃烈,卻能不時聞到,正是這一縷飄散遠逸的清香,造成一種耐人尋味的美感,“零星點綴”的“白花”,若有若無的“清香”,蒼蒼茫茫的月夜,這樣的氛圍像極了一首交集著淡淡喜悅、淡淡哀愁的溫柔的小夜曲。這樣的環境中,還有一泓只可感覺不可看到的“脈脈的流水”,靜靜地藏在“葉子底下”,“ 不能見一些顏色”,多么神秘、幽玄的情調啊!

昔人講究“為情而造文”,正如王國維所說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朱先生寫此文時,正值大革命失敗之際,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彷徨苦悶卻找不到出路,故而“心里頗不寧靜”,心境如此,自然會想到要排遣一下,于是就在一個靜靜的月夜里,散步到了這樣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荷塘邊,那么作者要表現的,正是那種找不到出路、壓抑已久而又暫時得到排遣的淡淡的哀愁和喜悅,全然不是那種痛快淋漓的大喜大悲,而是一種“苦中作樂”,這“樂”當然不比平常的“樂”,必然受到“苦”的制約,所以朱自清的喜悅不是濃濃的、明快的,而是淡淡的、朦朧的。應該說,優美的荷塘上面那一層朦朧空蒙的情調,是與作者的心情相一致的。

那么,為什么月下幾朵半開半閉的白花,一縷若有若無的清香,一泓脈脈的流水,會產生如此不凡的藝術感染力呢?

這便是前文提及的景物描寫的分寸問題, “夫言情寫景,貴有余不盡。然所謂有余不盡,如萬綠叢中之著點紅,作者舉一隅而讀者以三隅反,見點紅而知嫣紅姹紫正無限在?!薄?〕藝術創作要有想象,想象必須“超以象外,得其環中”〔2〕,讓讀者展開想象的翅膀,飛越事物的表象。散文對生活的反映要做到“有余不盡”,對所反映對象加以取舍,該藏則藏,該掩則掩,而不可纖毫畢露地將細節一一羅列出來,唯此方能使所描寫的對象耐人尋味。朱自清對荷花、荷香、荷葉的描寫便深得其妙,總讓人覺得還有無限事包含其中,欲說說不出,想卻想不盡,作者就是要通過以少總多的藝術概括,創造出余味無窮的藝術境界。 轉貼于

由上,朱先生《荷塘月色》一文的奇妙之處在于其對景物描寫的恰到好處的分寸把握上。前人論詩講究 “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可幾風雅;下語六分,可追李杜”〔3〕,講究“語少意多,有無窮之味”〔4〕,無疑這“十分”、“ 三分”、“ 六分”和“ 少”、“ 多”即指“適當限度”,但文學描寫畢竟不是一個簡單的指標指向問題,不是隨便抓住一兩樣景物,信手寫上幾句就可達到“適當限度”, 達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分寸。把握不好,可能會出現“語少”而“意”未必“多”,“ 舉一隅”而讀者未必“以三隅反”。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個“適當限度”,達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分寸,從而收到“用意十分,下語三分”、“ 語少意多”的藝術效果呢?

筆者認為,文學作品所描寫的景物必須達到概括性和具體性的辯證統一,方可能達到理想的藝術效果。

一、概括性指所描寫的景物具有共性、必然性,能夠啟發讀者的聯想。正如前引錢鐘書先生所言:“見點紅而知嫣紅姹紫正無限在”從這一點紅中已經襯出滿園春色來了,自然會使人想起萬紫千紅的景色,所以說“知嫣紅姹紫正無限在”,足見“點紅”是具有共性,能啟發讀者聯想的東西。概括性的景物不僅能表現時間、地點、氣候、環境,還可以表現共性的思想感情。還以《荷塘月色》為例,前文談及先生筆下“月色下的荷塘”,恕不贅述。這里我們再看“荷塘上的月色”: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霧,像牛奶洗過了的花葉,隱隱約約的遠山,斑駁稀疏的樹影,淡淡的云,一切都是隱約朦朧的,更有“蛙聲”、“蟬聲”的襯托,“睡眠”、“小睡”的比喻,情與景交融在一個“淡”字上,創造出了一個無比美好的藝術境界。

這種美好正是朱自清那“說著不想說的話和做著不得不做的事”的現實生活中缺失的。所以,感動朱自清的不是荷塘,也不是月色,而是荷塘月色下美好寧靜的氣氛。當然,這些并不能解決朱自清的實際問題,但是至少可以平息他內心的煩躁,所以,荷塘夜行后回到家的他,已經不是那個心情煩躁的朱自清了。因為煩躁,而想到排遣;因為自然景色的美好,而暫時陶醉其間,忘卻現實中的無奈和不堪。這難道不是一種帶有共性的普遍的思想情緒嗎?

二、具體性指所描寫的事物具有個性、偶然性,能夠限制讀者的想象。比如“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顏色不須多”這兩句詩,如做一般的理解,或者想象成牡丹花,或者想象成月季花,只要是春天的紅花,都可以引起聯想,但作為一句詠物詩卻忌諱這么理解,從資料證明,這兩句詩是寫石榴花的,這就有了具體性了,再不會想象成別的花了,我們腦子里喚起了這樣的形象:在濃綠的石榴叢中,剛剛開了一朵鮮艷的紅花,帶著盎然春意和無限生機。同樣,《荷塘月色》如果只泛泛寫了荷花、荷葉、荷香、流水、月光等,我們便只知道是寫荷塘,而荷塘有什么特質,什么心境下的荷塘卻不得而知。朱自清筆下寫的是“層層的葉子”、“ 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白花的情態是“裊娜”的、是“羞澀”的,而“縷縷清香”有如“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若有若無,更有“脈脈的流水”,靜靜地藏在“葉子底下”,“ 不能見一些顏色”,這便將景物鎖定在一個作者特定的心緒下,即大革命失敗之際,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找不到出路、壓抑已久而又暫時得到排遣的淡淡的哀愁和喜悅,而不是那種痛快淋漓的大喜大悲,這種喜悅是淡淡的、朦朧的,蟬聲都可以把它沖得無影無蹤。這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帶著他特有背景和特殊個人感情的“荷塘月色”。如果沒有具體性對于我們聯想的限制,則作品很容易成為概念化、抽象化的東西,而缺乏感人的力量。

事實上,上述二者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本文只是為了說明方便把它們分開了,“三分”也好,“ 六分”也好,既是具體的,又是概括的,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既能啟發聯想,又能限制聯想。這就是景物描寫的分寸把握問題。

參考文獻:

[1]錢鐘書.《談藝錄》.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

[2]司空圖.與極浦書。

篇8

關鍵詞:散文 描述 感悟 語言特點

【中圖分類號】I207.6

什么是散文語言?散文語言是一種描寫見聞、表達內心感悟的自由靈活的文學語言形式。曾經有文學評論家說 :“說到底,散文就是一種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散文就是通過自己獨有的語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傳達出來,如果沒有語言個性,散文就沒有多大的價值。”因此品味散文的語言,就要走進散文的語言世界,才能真正了解散文。我們欣賞散文,既要細心領會作者對人生和自然的描述,還要認真評為作者通過語言所表達的內心感悟。

散文語言以散見長,但卻“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就散文得取材而言可以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也可以發表議論,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么廣泛,表現手法多么靈活,都是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散文語言散中見長,清新自然。散文語言具有樸實、自然、流暢、簡凈等特點。語言優美凝練,富于文采。所謂優美,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生動活潑,富于音樂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所謂凝練,是說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它除了有精神的見解、優美的意境外,還有清新雋永、質樸無華的文采。它不刻意雕飾而缺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蘊。散文語言經過內心情感的陶冶鍛煉,具有很強的抒情味和感染力。

一、修辭多樣,用詞靈活

(一)疊字疊句,是漢語特有的一種修辭方法。巧用疊詞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特色,在先生的筆下,一個個看讓人毫不起眼的詞語都能運用得恰到好處。而將詞用得最傳神的當數《荷塘月色》了?!拜钶钣粲簟钡臉?,寫出了樹木的繁茂。“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現出荷塘的形狀,使讀者產生空間的想象。 以“田田”形容荷葉的密度,以“層層”刻畫出荷葉的深度,讓人眼前展現出荷葉的風致?!斑h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則反映樹的錯落有致,開闊又有立體感,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些平實自然的疊詞,都產生了鮮明的實觀效應,同時,朗讀起來富有節奏感。相信讀過朱自清先生的作品的人都深有體會?!瓣幧钡男?,“淡淡”的月色,以寂靜的氛圍,襯托出作者淡淡的哀情。真是所謂“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 扒那摹背鲩T,“輕輕”進門,反映了作者不影響家人而放輕動作以及表現了一種孤寂的心態,讓一字一句都令人回味?!氨” 钡那囔F浮起在荷塘里,“薄薄”二字,寫出了霧的輕飄,營造出一種朦朧的氣氛。細細品味朱自清散文,散文中富有特色的疊詞使用,使他那精雕細琢的作品更添光彩,使他的作品的文學藝術形象更上一層樓。疊詞不但把靜態的景物寫實了,而且把動態的實物寫神了,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讀起來音節和諧,瑯瑯上口,再三品味,詞簡意深。一組組疊詞的巧妙運用,使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妙筆生花的奇美功效。

(二)比喻:它是人們說話和寫作時使用最普遍的修辭方式。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比喻,大都是匠心獨運,另辟蹊徑,出神入化的。他很少用別人的比喻,而是在仔細觀察生活的基礎上,選擇別開生面的角度,巧妙地抓住客觀事物的相似點,給以新穎的設喻。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有這么一句“葉子出水很高,象婷婷的的裙”,看似平淡無奇,可在先生的筆下,卻可體味到一種不同尋常的修辭韻趣。當我讀到此句時,自己心中那種長期對荷葉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豁然冰釋。先生把“出水很高的荷葉”比作姑娘在跳舞時張開的鮮艷的舞裙,不僅突出地形容了荷葉又圓又大,而且顯現了荷葉舒展著,擺動著的姿態,仿佛凌風飄舉,翩翩欲舞一般。讓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荷葉羅裙一色裁”的畫面。在描寫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時,作者將它比喻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時,又用了“仿佛遠處高樓上飄過來的渺茫的歌聲似的”一句,以歌聲比喻香氣,以渺茫比喻香氣的輕淡,這一通感手法的運用準確而奇妙。

三、樸素又創新

“真摯樸實”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個重要特點。朱自清為人正直、淳樸,他的文章也散發出率真的氣息。朱自清有許多記人記事的作品,大多寫親友的交往,家庭的瑣事,這些平凡無奇的小事在朱自清樸實無華的筆下真實感人,催人淚下。比如,《背影》里的父親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在為“我”買桔子回來過鐵道的時候,“他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普通的老人的背影,看似平常,但在平常中孕育了深厚的父子情深,多少年了,無人超越,不知道感動了多少做兒女的人。類似的篇章還有很多,它們寫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有人說: “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談哲理,只是談一點家?,嵤?,雖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過幾筆,卻常能把那真誠的靈魂捧出來給讀者看?!?這是先生散文的一大重要特點。這在《荷塘月色》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如早春晨曦,如夏日涼風,如晚秋山泉,如寒冬驕陽,給人以無限清新自然的感覺。先生喜歡直接從現實生活取材,寫景散文,語言凝練明凈,細膩秀麗,善于以精雕細刻的工夫,準確、具體地表現描寫對象的特點,追求逼真的藝術效果,正像他在探討中國傳統的藝術手法時所說的,“‘逼真’等于俗語說的‘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p>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獨特的美文為藝術風格,學習朱先生的散文,在欣賞品味其情景交融的散文意境的同時,感受生動絕妙的語言藝術描寫。因此散文的Z言優美,雋永,生動,要通過默讀,朗誦,結合語境推敲字句,辨析詞義,體會詞語感彩等多種途徑,反復體味其語言,隨處留心玩味佳語美句的妙處,這樣才可以在鍛煉對于語言感受能力的同時,獲得精神的充實和享受。

參考文獻:

[1]李廣田:《〈朱自清選集〉序》[A]第2頁,開明書店,1951。

[2] 廷敬理、徐行 編寫 :《朱自清散文》(上、中、下),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 1994年8月一版。

[3] 佘樹森 : 《散文藝術創作》, 北京大學出版社 , 1986年8月一版。

篇9

文章一開頭就點出全文的“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他想借游荷塘排解苦悶,于是作者從一開始就以獨處的心境創造出孤寂的氛圍,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讀著讀著我也似乎走進了這清華大學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賞美麗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

從中我感到了作者內心的不寧靜、彷徨,我的心情也隨之而波動起來。

朱自清在先訴說了自己的不寧心境后,描寫了一個寧靜的與現實不同的環境——荷塘月色,通過對傳統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潔的明月的描繪,象征性地抒發了自己的潔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為排遣心中的郁悶,夜深獨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個人,靜靜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他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發出了內心的聲音:“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p>

“走著”、“走著”、“我看見了荷塘”,田田的荷葉,零星在荷花,風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曠神怡。夾著薄云的淡淡的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簡直就是用光與荷花美麗的畫,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與描寫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筆下盡情的賞花觀月,我陶醉了……

篇10

關鍵詞通感;比喻;移就;修辭手法;特點;

區別通感與比喻、移就的修辭手法在語文學習中經常遇到,學生經常搞不清有些句子到底用了這其中的哪種手法。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概念與區別方面談談這三種修辭手法。

一、什么是“通感”

“通感”的說法始于錢鐘書先生的《通感》一文: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缥覀冋f“光亮”,也說“響亮”,把形容光輝的“亮”轉移到聲響上面,就仿佛視覺和聽覺在這一點上無分彼此。在視覺里仿佛有聽覺的感受,在聽覺里仿佛有嗅覺的感受,這些就是“通感”。

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是這樣給“通感”下定義的:“人們通過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互相補充、互相轉化的彼此溝通現象,這叫通感,也叫移覺。”這個定義說得很清楚,“通感”是感覺相通,即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等五種具體的感覺現象彼此溝通。如:

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二、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彼此有恰似點,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種修辭格。比喻的結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性詞語)組成。如:

1.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本體:花的顫動;喻體:閃電;比喻詞:像)

2.山谷是一個愛音樂的村女,最喜歡學舌擬聲,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余光中《沙田山居》)

(本體:山谷;喻體:村女;喻詞:是)

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單看有沒有喻詞,下列幾種情況,雖有喻詞,但不是比喻。

1.同類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林黛玉。

2.表示猜度。例如: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3.表示想象。例如:一看到這本書,一切就像回到了十年前。

4.表示舉例的引詞。例如:我們班級有許多勤奮學習的同學,像王海、張明、肖兵等。

構成比喻必須具備的條件:

1.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否則不能構成比喻。

2.甲乙之間必須有恰似點。

三、什么是移就

移就又叫詞語移用。它是在特殊的語言環境中改變詞語搭配關系的一種臨時遷就,是詞語搭配的創造性的運用?!掇o海》注曰:“甲乙兩項關聯,就把原屬于甲事物的修飾語移屬于乙事物,叫移就?!标愅馈缎揶o學發凡》的定義是:“遇有甲乙兩個印象連在一起時,作者就把原屬于甲印象的性狀移屬于乙印象,名叫移就辭。”

從語言的邏輯關系看,移就好像不合規范,也不合情理,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它卻能賦予一個詞語以新的意義,比如:

1.“我的車子緩緩地駛過快樂的綠林翠木,駛過那陽光之下奇花盛開的地方。(海涅《詩歌集·抒情插曲》)”

“快樂”本屬于“我”,移屬于“綠林翠木”。

2.“這方場中的建筑,節奏其實是最和諧不過的。建筑也是新式,簡截不啰嗦,痛快之至。”(朱自清散文《威尼斯》)

“節奏”“簡截不啰嗦”,“痛快之至”皆非建筑方面的術語,作者巧妙地移用來說明威尼斯建筑的特點。

四、通感與比喻、移就如何區分

(一)通感與比喻

作為一種修辭格,通感常常借助比喻中明喻的形式來溝通人的不同感覺。例如:

1.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偉而瑰麗的交響樂中飛翔。(劉白羽《長江三峽》)

2.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以上兩個例句,從形式上看都很像比喻修辭格,但推敲起來又有明顯不同,因為比喻的一般情況是,被比的事物(本體)和拿來作比的事物(喻體)大多是一些比較具體的事物。例如“天上閃爍的星星像黑色幕上綴著的寶石”(《老山界》)這里的本體“星星”和喻體“寶石”都是具體事物;而上述兩個例句中的本體和喻體說的都是某種感覺。例句1中“雄偉而瑰麗”是寫三峽風光給人的視覺感受,“交響樂”則是人的聽覺感受,在這里作者將視覺轉化為聽覺,是由于長江三峽江流曲折、兩岸山巒起伏景色秀麗,這一特征與交響樂時緩時急、雄渾壯美的特征相似;例句2中的“縷縷清香”是荷香給人的嗅覺感受,而“渺茫的歌聲”則是人的聽覺感受,作者將嗅覺轉化為聽覺,是因為荷香在陣陣微風中時有時無、斷斷續續,與遠處傳來的細柔飄忽、婉轉悠揚的歌聲相似。

由此可見,通感與比喻的區別,主要是看句中的本體和喻體之間是以怎樣的方式構成,若是借助于聯想將一種感覺轉化為另一種感覺,便是通感;若是用一種具體事物來比另一種具體事物,便是比喻。

(二)通感與移就

通感側重于表現感覺的轉移,移就側重于詞語在一定語境下的替換。

我們來看下面的句子:

“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其中,“濃黑的悲涼”用顏色“濃黑”來修飾沒有顏色的“悲涼”,大多數教師在講解時都說是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理由是:職業高中語文教學參考書中《明湖居聽書》一課的“補充知識”專門介紹了“通感”的有關知識,在談到“形容的通感”時說:比如魯迅先生在《記念劉和珍君》中寫道:“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濃黑”本是客觀存在的能作用于視覺器官的現象,魯迅用來形容主觀感覺——“悲涼”,通過這感覺的互通,更確切地刻畫出舊社會的極度黑暗,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這里把“濃黑的悲涼”說成用了通感修辭是不正確的。根據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中“通感”的定義,“通感”是感覺相通,即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等五種具體的感覺現象彼此溝通。而“悲涼”不屬于五種具體感覺的任何一種,它是一種抽象的主觀感受,也即教參“補充資料”所說的“主觀感覺”,顯然,是不能歸入通感的。那么,這里究竟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呢?當然是移就。因為作者把描摹顏色的“濃黑”移用來修飾“悲涼”,從而表現作者內心“悲涼”的深重濃烈。

我們再來看下面的句子:

1.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2.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歷會埋藏著這樣蒼白的日子。(李瑛《一月的哀思》)

“脈脈”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表達情誼,形容人含情的樣子。這里卻移用來修飾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