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春天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24 00:17: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表示春天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春天,一個在熟悉不過的詞,聽到這里你們是不是有些困惑了?哈哈,還是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我喜歡春天是因為它可以給人一種暖暖的詩情畫意的感覺,比如我國的很多大詩人就有描寫它的詩句,如李白的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等等。
我LOVE春天,因為它是生機勃勃的大好時光,更是萬物復蘇復蘇的時候。它寓意著新的一年開始,又寓意著舊的一年結束。
篇2
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
一、填空。
(10分)
1.《竹石》是一首題畫詩,作者鄭燮,號
,
代書畫家、詩人。本詩第一句用一個“
”字充分表現了竹子
的性格;第二句寫出了竹子生命力的
;后兩句中“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指的是
,進一步表現了竹子
的精神。
2.《詠柳》一詩的作者是唐朝的
。在這首詩中,作者贊美了
,表達了作者對
的無限熱愛。
二、詩詞積累。
(38分)
1.將對應的詩題、作者、詩句連起來。(5分)
《示兒》
杜牧
但悲不見九州同
《梅花》
陸游
孤光一點螢
《清明》
查慎行
凌寒獨自開
《舟夜書所見》
葉紹翁
一枝紅杏出墻來
《游園不值》
王安石
牧童遙指杏花村
2.在下列詩句中填上恰當的數字。(7分)
(1)春種(
)粒粟,秋收(
)顆子。
(2)南朝(
)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3)人間(
)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4)不知細葉誰裁出,(
)月春風似剪刀。
(5)飛流直下(
)尺,疑是銀河落(
)天。
3.填花名,將古詩補充完整。(4分)
(1)人閑(
)落,夜靜春山空。
(2)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
)別樣紅。
(3)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
)村。
(4)(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4.根據提示寫古詩名句。(11分)
(1)高適有兩句詩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王維有兩句送別詩的意思和它相反,這兩句詩是:
,
。
(2)當我們在外地過節時,常常引用唐朝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
,
”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3)小時候聽奶奶給我講牛郎織女的故事,只知道織女不僅漂亮,而且非常勤勞?!短鎏鰻颗P恰分小?/p>
,
”是對織女勤勞形象的完美詮釋。
(4)《馬詩》中詩人自比為良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的詩句是:
,
。
(5)讀詩句,品經典。王安石《元日》中“
,總把新桃換舊符”讓我們感受到了節日的喜慶與祝福;鄭燮《竹石》中“
,任爾東西南北風”體現了堅韌、頑強的精神;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須縱酒,
”展現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5.把下列句子補充完整。(11分)
(1)黑云翻墨未遮山,
。
(2)
,草色遙看近卻無。
(3)君看一葉舟,
。
(4)
,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5)好雨知時節,
。
(6)山下蘭芽短浸溪,
。
(7)
,但悲不見九州同。
(8)暖風熏得游人醉,
。
(9)洛陽親友如相問,
。
(10)月出驚山鳥,
。
三、綜合知識積累。
(16分)
1.小學古詩文中有許多描寫邊疆戰士、邊塞風光的詩歌,善寫這類詩的詩人我們稱為邊塞詩人。下列哪位詩人稱得上是邊塞詩人?(
)(2分)
A.李白
B.王昌齡
C.杜甫
D.蘇軾
2.“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中的“梅”和“
”被人們喻為花中四君子。(
)(2分)
A.松、竹、蘭
B.菊、竹、蘭
C.菊、松、竹
D.蘭、竹、荷
3.下列古詩描述的節日依次是(
)(2分)
①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②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③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④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A.①春節
②中秋節
③端午節
④除夕
B.①元宵節
②中秋節
③清明節
④春節
C.①寒食節
②七夕
③中秋節
④春節
D.①元旦
②七夕
③中秋節
④元宵節
4.與韓愈、柳宗元、“三蘇”合稱為“唐宋家”的是(
)(2分)
A.王安石
楊萬里
歐陽修
B.曾鞏
楊萬里
歐陽修
C.王安石
曾鞏
歐陽修
D.曾鞏
王安石
楊萬里
5.下列古代的文化典籍中,以書房命名的一項是(
)(2分)
A.《聊齋志異》
B.《杜工部集》
C.《稼軒長短句》
D.《臨川先生文集》
6.文學常識填空。(6分)
(1)“四書”指四部儒家經典,即《
》《大學》《
》《孟子》。
(2)在中國文學史上,《
》是一部藝術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說,作者是明代小說家
。
(3)成語“高山流水”涉及的兩個歷史人物是
和
。
四、說說下列詩句分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4分)
1.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
)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
)
3.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
)
4.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
五、閱讀古詩,完成練習。
(17分)
(一)絕
句(11分)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1.這首詩的作者是
代詩人
,詩中描繪的是
季的景色。(3分)
2.這首詩描繪的景致形象鮮明、色彩鮮艷,短短28個字描繪了六種景物,這六種景物是
、
、
、
、
、
。(3分)
3.詩中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其中表示顏色的字是
,表示聲音的字是
;表示動景的句子是
,
,表示靜景的句子是
,
。(4分)
4.根據詩句內容,可以推知詩人的觀察地點應是(
)(1分)
A.柳樹下
B.窗前
C.西嶺
D.門外河邊
(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6分)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這首詩是
代詩人
的作品,這是他的“生平第一快詩”。這首詩抒發了詩人
的心情。(3分)
2.判斷下面說法的對錯,對的打“√”,錯的打“×”。(3分)
(1)“初聞涕淚滿衣裳”中詩人流出的是喜悅的淚、高興的淚。
(
)
(2)令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可以回到家鄉去了。
(
)
(3)詩中的“妻子”與現代漢語中的“妻子”意思相同。
(
)
六、文言文閱讀。
(15分)
學
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
,
;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1.這篇古文的作者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1分)
2.請將短文中橫線處的內容補充完整。(2分)
3.請用“/”劃分朗讀節奏。(2分)
思
援
弓
繳
而
射
之
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的意思。(4分)
(1)使弈秋誨二人弈。
(
)
(2)思援弓繳而射之。
(
)
(3)為是其智弗若與?
(
)
(4)非然也。
(
)
5.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2)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6.用自己的話說說:為什么兩個智力條件差不多的學生,跟隨同一個老師學習,效果卻不同?(2分)
古詩文積累與運用參考答案
一、1.板橋
清
咬
堅韌
頑強
遭遇的挫折與磨煉
堅忍頑強
2.賀知章
春天里柳樹美麗的姿態
春天和大自然
二、《示兒》
杜牧
但悲不見九州同
《梅花》
陸游
孤光一點螢
《清明》
查慎行
凌寒獨自開
《舟夜書所見》
葉紹翁
一枝紅杏出墻來
《游園不值》
王安石
牧童遙指杏花村
2.(1)一
萬
(2)四百八十
(3)四
(4)二
(5)三千
九
3.(1)桂花
(2)荷花
(3)杏花
(4)桃花
4.(1)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2)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3)纖纖擢素手
札札弄機杼
(4)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
(5)千門萬戶曈曈日
千磨萬擊還堅勁
青春作伴好還鄉
5.(1)白雨跳珠亂入船
(2)天街小雨潤如酥
(3)出沒風波里
(4)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5)當春乃發生
(6)松間沙路凈無泥
(7)死去元知萬事空
(8)直把杭州作汴州
(9)一片冰心在玉壺
(10)時鳴春澗中
三、1.B
2.B
3.C
4.C
5.A
6.(1)中庸
論語
(2)西游記
吳承恩
(3)伯牙(或俞伯牙)鍾子期
四、1.夸張
2.比喻
3.設問
4.擬人
五、(一)1.唐
杜甫
春
2.黃鸝
翠柳
白鷺
青天
雪船
3.黃、翠、白、青鳴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4.B
(二)1.唐杜甫忽聞朝廷收復失地的消息之后欣喜若狂
2.(1)√
(2)×
(3)×
六、1.孟子
2.專心致志
惟弈秋之為聽
3.思/援弓繳/而射之
4.(1)教導
(2)引,拉
(3)智力
(4)這樣
5.(1)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
篇3
關鍵詞:賀知章;《詠柳》;文本解析;朗讀教學
《詠柳》這首詩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1單元第2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作者賀知章(659—744年),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縣)人。唐代著名詩人,也是李白的好友。武則天證圣元年進士,考取超拔群類科,授國子監四門博士,后被任用為太常博士。唐玄宗開元年間,歷任太常少卿、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太子右庶子充侍讀、工部侍郎、秘書監員外,官終太子賓客、秘書監等職。晚年告老還鄉隱居,做了道士,不久因病故去。賀知章的詩文成就很高,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詠物詩、抒懷詩的風格非常獨特,可謂描寫細膩、感情充沛、語言通俗、空靈瀟灑,因此備受世人贊賞。
詩題“詠柳”。詠:歌唱、贊美的意思。第一句“碧玉妝成一樹高”。碧玉:深綠色的寶石,是形容柳樹枝葉那種可愛的顏色。妝:裝飾、打扮的意思。這里使用了擬人的手法,意指如碧玉般的深綠色好像不是柳樹長出來的顏色,而是有人給柳樹梳妝打扮成的一樣。那么,是誰如此打扮柳樹呢?是春天。一樹:指整棵樹,就是滿樹。高:指樹的高度?!案摺弊直緫旁凇皹洹鼻白鞫ㄕZ,但為了押韻,詩人將之放到了末尾。這句詩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樹好像全都是用碧玉裝飾而成的。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絳”。萬條:指柳樹垂下的枝條之多?!叭f”是個概數,指數目多,不是確指。絲絳:是一種絲織的帶子,可以用來裝飾衣服等,這里是用來形容長長的柳條非常柔嫩、輕盈。這句詩的意思是:這棵高高的柳樹上,有千萬個柳條像絲帶子一樣垂下來。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細葉:指柳枝上細嫩的葉子。裁:是裁剪的意思。句尾用問號,表示發問,引人思考。這句詩的意思是:不知道是誰的巧手裁剪出這些細細的柳葉?“裁”字用的是擬人手法,把春天喻人,令其人格化,使讀者感到好像是春姑娘在那兒用巧手裁剪出來似的。第四句“二月春風似剪刀”。似:好像的意思。這句是對上句的疑問所做出的答復。意思是說:是二月柔和的春風吹拂,像剪刀那樣裁剪出這滿樹的柳葉。
《詠柳》是一首詠物詩,描寫了早春二月柳樹欣欣向榮的姿態,讀來令人有春風送暖之感。前兩句明寫的是柳樹的形狀,暗寫的是春天的實景;后兩句是詩人的想象,用自問自答的句式,巧妙地把“二月春風”喻作手執剪刀的能工巧匠,是它把柳樹裁剪得如此美麗動人。這種借柳樹歌詠春風的高超手法,表現了詩人對春天的無比熱愛,歌頌了春天給大自然帶來的勃勃生機。
縱觀全詩,通俗而新穎,獨具匠心,形象而新奇,流暢自然。在教學過程中,教者要指導學生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加強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詩人歌詠柳樹、贊美早春的思想感情,如此才能正確朗讀和講解這首詩。筆者認為,關于《詠柳》的朗讀應該如下進行。(注:單斜線“/”表示輕微的停頓,雙斜線“//”表示一般的停頓,“///”表示停頓時間長些,著重號“.”表示邏輯重音)
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題《詠柳》,“柳”字要重讀,“詠”和“柳”之間應有個一般停頓。第一句中“碧玉”讀重音,結合想象來突出柳樹的顏色之美;“妝成”之后有個一般停頓;“一”要讀重音,強調整棵樹,因在去聲(樹)之前,發生變調讀成陽平聲“yì”;“樹”字后停頓時間應略長些。第二句中“綠”字要讀重音,“萬”字可讀成次重音,“絲絳”要結合想象讀出隨風飄舞的美感。第三句中“誰”字要讀重音。句尾是疑問的口氣,所以應讀成提升調。第四句中“春風”要讀重音,體現對上句“不知”的回答,句尾“似剪刀”要讀成下降調,表示答復上句。
篇4
一、多些朗讀,少些講解
一詩到手,要想明白其意,第一步就是讀,老師如此,學生也應該這樣??墒窃谖覀兊墓旁娫~課堂教學中,學生朗讀的聲音太少,老師講解的力度太大。常常是蜻蜓點水地朗讀之后,老師就開始大段大段地分析講解,偶爾拎幾個學生起來回答幾個問題以示對學生的重視或表示課堂的“互動”。學生沒有對文本進行充分閱讀,對內容還不甚了了,就是老師講得再精彩,他們恐怕也多會無動于衷,更不要說起來和你對話了。所以,古詩詞教學的第一步就是要學生先朗讀,其間最好加上一些默讀和靜思。一般而言,短一點的可要求當堂背誦,長一點的則要求熟讀。之后,老師可范讀一遍或播放一些名家的朗讀,使學生對詩詞的思想內容和情感基調有一個初步的領會。
此外,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老師的引導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怎樣使老師的“講”成為引導呢?這要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少講,精講,即講必須講的內容,講的內容要“精”,避免空泛。到底哪些內容該講?筆者認為,學生能理解古詩詞或喜歡上古詩詞,主要是他們能進入到詩詞的意境之中,或有時能與詩詞產生一些共鳴,或能有一些自己的體悟。老師就應該講這些能幫助學生達到此目的的相關內容,可以是詩詞的寫作背景,可以是一些重要的典故,也可以是對一些關鍵字詞的鑒賞等等。少講但要講到點子上,單單憑借教科書照本宣科是遠遠不能達到此目的的,這就要求老師必須先充分閱讀,翻閱相關資料,自己能進入審美情境,有自己的一些共鳴和體悟。
二、多些感受,少些翻譯
很多老師都會有這樣的體會,詩句很難翻譯,有時勉強譯出,則會覺得詩味頓失。對于這種勉為其難,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筆者認為,索性在課堂教學中就少些翻譯或不要翻譯,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放到對詩句的感受上。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展開想象,進入詩境,一起感受其中的詩景、詩情、詩意。葉圣陶先生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覺親。”“入境”也就是強調學生要能進入作者所描寫的情境,這樣才會親近之喜歡之。
例如學習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一詩時,其中一句“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我們多會將之翻譯為:云霞在黎明時分從海上升起,燦爛無比;梅柳在春天渡江而來,開花變綠。但細加分析,我們就會發現,這樣翻譯并不恰當。因為從“云霞出?!钡健笆铩?,一個“曙”字,兼含狀態和時間過程;從“梅柳渡江”到“春”,一個“春”字,兼含狀態和空間距離的比較。它們都有很強的視覺感受。而若簡單地將“曙”和“春”理解為“黎明”和“春天”,明顯與詩人傳達的意思和讀者的感受過程不相符合,也破壞了詩中所描寫的“新奇”之景。再如杜牧的《江南春絕句》中“水村山郭酒旗風”一句,全用名詞,如果將其譯為“山區水邊一個小村子里一家酒店的酒旗在風中飄揚”,字面意思是沒錯,可詩意何在?實際上要領會此句,就需要讀者展開想象,充分感受。詩人大膽地選取了一面迎風飄揚的酒旗這個視覺感很強的典型意象,而透過這面酒旗,我們可以想象到主人的音容笑貌,街上人來人往的場面,以及整個江南熱鬧的景象。可以說一面酒旗,是活力的體現,也是春意的體現。但如果將之翻譯為白話文,其想象的空間明顯逼仄,表現力也大大降低。又如杜甫的《獨立》詩中“空外一鷙鳥,河間雙白鷗”一句,就像電影中的蒙太奇鏡頭一樣,把同一空間內的兩組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能跟著作者的描述思緒翻飛。如果將之翻譯出來,哪怕是加上一個字,都會使詩意頓失。
人們形容一些好的語言時常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覺得用這句話來形容對一些詩句的理解也是比較準確的。在古詩詞教學中老師少翻譯或不要翻譯,帶領學生多感受詩句,進入詩境之中,從而領會其意,應該說是一件更難也更富有挑戰性的事情。
三、多些體悟,少些技巧
老師基于多年教學的心得,常會教給學生一些鑒賞詩詞的技巧,如進行比較,顛倒語序,注意修辭、照應等。某些時候,這些技巧確實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詞,提高鑒賞能力,尤其是提高應試能力。但這并不是詩詞學習的根本,根本是老師要引導學生多體會詩詞字里行間的情感,領悟文字背后所含的意韻,從而體會中國傳統文學帶給人的美感。
王維的《過香積寺》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句,李書慧老師認為要想讀懂此句,需將語序調整為“泉(遇)危石(而)聲咽,日(透)青松(而)色冷”(《語文教學之友》2007.3,第30頁)。誠然,這樣調整之后是能幫助學生比較容易地讀懂詩句,但同時也把詩句中的詩意消解殆盡。因為此句是寫作者在拜訪香積寺的路上,先是聽到了泉水之聲,再細聽,感覺到泉水的聲音不是很響亮,而是有些低徊嗚咽,走近一看,才發現原來是泉水被“危石”所阻,這寫的是聽覺和視覺;而下一句則寫的是作者的感覺,日色還好,可作者走著走著竟覺得身上有些發冷,抬頭一看才明白原來是青松遮蔽了日光。這樣的詩句,一方面寫出了環境的靜寂、幽深,另一方面則把作者細膩的感受以及由感到思的過程完全表現出來。而調整語序后,讀之則如同白開水一般毫無滋味。同樣的道理,我也不贊同將王維《山居秋暝》中“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一句的語序調整為“浣女歸喧(于)竹,漁舟下(而)蓮動”。
學生在進入中學尤其是到了高中之后,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經驗和知識積淀,而這正是他們學習古詩詞時能夠達到“體悟”的基礎,調動這樣的“基礎”,使之更豐富恰恰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如在學習朱熹的兩首《觀書有感》時,教學生注意要照應題目,學生也很難領會詩中的理趣,老師必須引導學生調動起自己的讀書體會和生活閱歷,深入思考,仔細領悟,才能明白朱熹在詩中所表達的讀書心得,也使自己的讀書心得邁上一個臺階。
篇5
“出”字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很多時候和現代漢語一樣只是一個平常的動詞,表達“出來”這樣一個動作。比如“煙銷日出不見人”“出沒風波里”“卻被斜陽拈出來”。但有些時候,特別是很多寫景的詩句在使用“出”字的時候,往往會造成別樣的意味。
一、出字營造動態之美
在寫景狀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寫動態或靜態,往往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將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起來,則會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學場景。同樣,在中國古典詩詞里,詩人們為了創設飄渺的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化靜為動?;o為動,就是把靜止的事物當作運動的事物來寫,想象并描寫出靜態事物在運動時的形態和神態。這樣做,是有一定的心理依據的,從心理學角度看,動態的事物往往容易被感知,被細致觀察,而人們對靜止的事物有時卻而不見,所以用文字去描寫景物,就要善于將靜景化為動景。中國古典詩詞中寫景的詩句,經常用“出”字達到化靜為動的效果。唐代于鵠的《巴女謠》:“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边@是一首極富日常生活情趣的小詩,描繪一個巴女唱著《竹枝詞》放牛時那種無憂無慮心情舒暢的情景,就像是一幅情趣盎然的小小風俗畫,令人讀來有心曠神怡之感。其中“記得芭蕉出槿籬”寫景極為出色,廣為人稱道。此句之妙不僅在于有豐富的色彩――木槿是一種落葉灌木,花有紅、白、紫等色;它與濃綠的芭蕉相互映襯,看去確實分外奪目。更在于用“出”字化靜為動,把芭蕉的動態寫了出來。在這首詩中,芭蕉本是靜植于門前的,是一種靜景。詩人用“出”字把靜植于門前且高過木槿籬笆的芭蕉的動態寫了出來,讓人感到那綠色生命的律動,充滿了生機,讓整個畫面生動了起來,活了起來。更好的表達了日常生活的情趣,體現了詩人對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
南宋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边@是一首廣為人知的名詩,“一枝紅杏出墻來”更是萬口傳頌的佳句?!俺觥弊诛@示出一枝紅彤彤、艷晶晶的杏花探出墻頭,向人們泄露了院中春天的消息。此句用一“出”字把紅杏擬人化、化靜為動,讓靜態的紅杏動了起來。這樣不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讀者許多聯想,受到哲理的啟示:“春色”是關鎖不住的,“紅杏”必然要“出”墻來宣告春天的來臨;同樣,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鎖不住、禁錮不了的,它必能沖破任何束縛,蓬勃發展。
二、出字創造層次之感
層次感在繪畫、雕刻、攝影中都很重要,它要求合理地表現出圖案的主次,遠近、大小、前后等透視關系。中國古典詩詞描寫景物也非常重視這種效果,常常用遠近高低大小的處理造成景物的層次感。“出”字的動作特性常使詩人用它來表示景物遠近高低大小的層次感。南宋趙師秀的《數日》:“數日秋風欺病夫,盡吹黃葉下庭蕪。林疏放得遙山出,又被云遮一半無。”這是一首寫秋天的詩歌卻毫無秋天蕭瑟肅殺之氣,反而顯得活潑豐富。這與作者善用“出”字,寫景注意層次感,富有繪畫的構圖美有關?!傲质璺诺眠b山出”寫出秋風把樹上的黃葉吹盡了,樹林稀疏,把久被遮盡的遙山放了出來。在這里詩人用“放”“出”兩個字把近處相對低矮的“疏林”、遠處延綿不斷高大雄偉的“遙山”完美的組合在一起,凸顯出遠近高低、大小迥異的層次感。這樣一來本來令人感到非常凄涼悲愴的“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景象,卻讓詩人從中看到了另一面,葉落林疏,遠山頓現,不禁給人以驚喜。用“放”用“出”,神采飛揚,既富畫意,更有詩情,讓趙師秀這首詩寫秋天的詩不落窠臼。
北宋徐俯的《春日游湖上》:“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柳陰來?!?最后的一句詩是后人傳誦的名句。南宋的趙鼎臣在《和默庵喜雨述懷》詩里邊曾說:“解道春江斷橋句,舊時聞說徐師川。”說懂得講“春雨斷橋”這個好句子的,人家說是誰呢?是徐師川。這與這句詩在寫景上很有特點有關,這句詩除了用“小舟撐出”的動態和上句“人不渡”的靜態對比外,還用“出”字造成畫面的層次感。春天到了,河堤上的柳樹又長出了茂密的綠葉。密密的,倒垂的柳條像一幅巨大的幕布遮住了整個河堤,在這樣一個巨大的綠色背景中突然“出來了”一條小舟。這樣,巨大的綠色背景和撐出來的小舟形成了鮮明的遠近大小的對比,造成了明顯的層次,豐富了畫面內容。在“巨大的綠色背景”和“撐出來的小舟”的層次對比中,這條“撐出來的小舟”立刻成了焦點,瞬間抓住了人們的眼球?!按河陻鄻蛉瞬欢伞钡陌脝仕查g被柳暗花明的驚喜所代替,春游顯得更富有情趣了。
三、出字同時達到化靜為動和層次感的效果
出字在更多的時候能同時達到化靜為動和層次感的效果。唐代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蹴g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钡诹洹扒锴Ц偝龃箺罾铩保瑢懗隽嗣谰爸腥说幕顒?。這句中的“出”字用得極妙?!俺觥弊滞怀隽饲锴Ш痛蚯锴У娜耍哂挟孆堻c睛的作用,使人們好像隱約聽到了綠楊成蔭的臨水人家傳出的笑語喧鬧之聲,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嬌美的身影。同時,一個“出”字讓打秋千的人“飛出了”綠樹成蔭的背景,在遠近大小的層次對比中凸顯了人的活動。這樣化靜為動,注意景物遠近大小的層次,在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種盎然的生意。
金代趙秉文的《北都望雪》:“千山雪盡出樵車,一徑云移去似蛇。小屋平頭墟落里,炊煙起處是人家。”“千山雪盡出樵車”中的“出”也同樣精彩。寫樵車之“出”,用的是化靜為動之法,在似不經意間帶出了詩歌中的主體――人,在寂寥荒寒的畫面中,幸賴這活動的車和人,為這似乎沉睡的、凝固的世界帶來了生意。寫樵車“出”于千山,有意識的把“樵車”和“千山”作對比,造成景物遠近大小的層次感。和“千山”相比,這輛樵車自然是太小了,小得微乎其微,可是在大而靜的背景映襯下,這個運動著的點卻格外引人注目。正如“萬綠叢中一點紅”,這“紅”之所以醒豁原不在它的多少。在這個基礎上,由車而路,由路而村,在群山大壑中一步步透露出人的消息,表達了詩人的欣喜,流露出詩人盼望國家振興、民眾安居樂業的思想。
篇6
詩無達詁,這是董仲舒說過的話,古詩詞亦畫、亦情、亦理,簡潔、短小,詩句的言外之意,要靠讀者自己去補充和領悟,這當中需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許多時候,是沒有通達的或一成不變的解釋的,會因時因人而有歧異,這是“詩無達詁”的明顯特征。文無定法,指寫文章沒有固定不變的規程,可以不拘一格。對有的文章,可以說是不僅無定法,甚至無定意——沒有固定的意義,可以有多種解讀。
一、韻文解詞、詩詞相融
最近,筆者在教《清平樂·村居》時,發現學生在說詩詞意思時,有讀手頭資料的,有看圖說意的,有望詞生意的,也以詩解詞的。教學片斷如下。
出示:《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師:“破陣子”是詞牌名,詞牌名表示一種節奏,一種情境。猜一猜,《清平樂·村居》誰是詞牌,誰是題目?
師:你是如何理解“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
生1:木制的墻壁,草蓋的房頂,又矮又小,和老奶奶的坐高差不多。(這是看圖解的)
生2: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點明了環境和地點。(這是查資料,讀資料的)
生3:茅草房子又矮又小,溪邊長滿青青草。(這是以詩解詞的)
師:你們喜歡哪種解釋?(有的說,喜歡第一種,一看圖真的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只是離了圖,就容易忘記了;有的說,喜歡資料上的,因為資料上的解釋權威而又全面;大多數學生喜歡以詩解詞的,因為很好記憶,又很有韻味,和原詞的風格還有點像呢,像這樣學下去,大家也能做詩了。)
師:既然你們這么向往做詩填詞,請你們試著用詩一樣的語言來解一解余下的部分好嗎?
生4:大兒在溪東鋤草,二兒子的雞籠還沒編好。
生5:小兒子天真可愛,躺在溪頭,剝著蓮蓬,想把饞蟲趕跑。
師:學了這個《村居》,你還想到了哪個《村居》
生6:我想到了放風箏的《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p>
……
在這個案例中,詩詞相融,學生所譯雖然不是很成熟,但已經向詩邁出了一大步。教師也有意識地滲透著詩詞相關的理論和實踐,讓學生能夠進入情境。
二、以詩解詩,和諧統一
以詩解詩,不僅是說將古詩用現代詩來翻譯,更主要的是說要用意思或意境差不多的詩來解釋眼前所學的詩。如《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凡事及時做,明日不待我。”可用《今日歌》:“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如何了!”來對解,兩首詩不同說法,卻說出了同一個道理,兩相呼應,珠聯璧合,異曲同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以詩來解詩,對學生來說,他們更多的是像上述案例中的學生一樣,來些童謠式的韻文。小學生畢竟還是小孩子,我們不要人為地拔苗助長,要順其自然,要讓學生在原作的基礎上,脫離原作的字面自由安排,以原作為依歸,力求實現對原詩內容與形式的傳達,盡其可能再現原詩的音韻之美,同時又不要被節律束縛住手腳,使學生能以其特有的、充滿靈性的詩歌韻文向人們傳遞詩歌的美妙。如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時,可以用《黃鶴樓》中的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來解。在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可以用“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來解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說明天地愈寬,行人更孤單無助,相互更是相見無期,留下的只是無邊的寂寞與孤獨。
三、入情入境,創作小詩
中國人的骨子里就有寫詩的天賦。我在教學教學《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時,結合《宿新市徐公店》《游園不值》《春雨》《春曉》等寫春天的詩,讓學生寫春天。有一個學生以《春韻》為題寫道:“輕輕的/冬去了/悄悄的/春來了/往日屋檐垂下的一條條冰凌/已變成滿墻的爬山虎/往日美麗的窗花兒/已變為漫天飄灑的柳絮/往日芬芳撲鼻的臘梅/已變為金黃的迎春花/往日冰封萬里的湖面/如今已有蝌蚪竄出一個又一個漣漪……凜冽的寒風/一步步漸漸地收斂/當最后一縷寒氣已經到了凋零的時候/輕盈的歸燕/笑著/鬧著/來到了我們的身邊/ 我們久違的春!/我們眷戀的春!/我們喜愛的春!/我們親愛的春!”
小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創作的詩歌經常出乎意料,且形象而有味道。教師引導學生寫詩要善于開啟學生想象思維的大門,告訴學生詩歌的幾個要素:詩歌要分行,但分行的不一定是詩;詩歌與文章不同,它需要想象。詩歌要講究形象,要用形象來說話。
篇7
劉長卿
孤舟相訪至天涯,萬轉云山路更賒。
欲掃柴門迎遠客,青苔黃葉滿貧家。
詩題“酬李穆”的“酬”,表明這是一首唱和詩。李穆是劉長卿的女婿,《全唐詩》載其《寄妻父劉長卿》,全詩是:
處處云山無盡時,桐廬南望轉參差。
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行自遲。
這就是劉長卿這首和詩的原唱。詩中李穆向劉長卿表示了要前來探訪老丈人的信息。劉長卿當時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縣),李穆當時從桐江到新安江是逆水行舟。這一帶山環水繞,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勢高低相差很大,多險灘,上水難行。所以李詩有“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行自遲”之句。
酬和詩非常注意格律上的一致,即以律詩和律詩,以絕句和絕句,而且對聲律亦有嚴格的講究。洪邁《容齋隨筆》云:“古人酬和詩,必答其來意,非若今人為次韻所局也?!闭f的是唐以前文人以古體唱和,重在內容的相同和情感的相通,而不被韻律所局限。劉長卿這首和詩,正是“答其來意”而不“為次韻所局”的,僅在詩體上以絕句酬和絕句,于聲律上并不講究相同,我們甚至可以將其作為回復李穆的詩函看待。
首句“孤舟相訪至天涯”指李穆的新安之行?!肮轮邸蹦娼?,帶有一絲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遠,旅途之艱。不說“自天涯”而說“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路者的角度上說的。體貼愛婿的心情,期盼與愉悅的情緒,盡在不言中。
次句“萬轉云山”,形容千折萬轉,白云繞著青山,每一轉折,都會使人產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然而一打聽,前面的路程總是出乎意料的遠?!奥犯d”,“賒”即遠,這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實際感受的妙語。這兩句既是實寫路程之遙,也含岳父對愛婿的憐惜之心。不過詩人并未就此把自己的心情作裸的表露,而是在詩句之中巧妙地隱括了李穆原唱的詩意,毫不著跡,運用入化。
“欲掃柴門迎遠客,青苔黃葉滿貧家”兩句則筆鋒一轉,進而寫主人期盼客至的急切心情。這里仍未明言期盼、愉悅之意,而是展現門前青苔鋪路、黃葉滿地的景象,末句以景結情,更見精彩,其含意極為豐富。“青苔黃葉滿貧家”,既表明貧居無人登門,頗有寂寞之感,從而為客至而喜;同時又相當于“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的自謙,稱“貧”之中流露出自甘寂寞的隱士風度。三四句用了倒裝句法,按理是“青苔黃葉滿貧家”,才“欲掃柴門迎遠客”。親自打掃門前“青苔黃葉”,迎客之舉,透出翁婿情深。“欲掃柴門”句使人聯想到杜甫“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的名句??梢姶嗽姷摹熬啊笔恰捌匠>啊?,“情”卻非同一般,令人感到親切、自然、溫馨。讀者從詩句的含咀中自能意會。
將杜甫七律《客至》與此詩比較一番是很有趣的。且錄于下: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
律詩篇幅倍于絕句,四聯的起承轉合比較定型化,宜于景語、情語參半的寫法。杜詩就是一半寫景,一半抒情,把客至前的寂寞(“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客至的喜悅(“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主人的致歉(“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與對客的款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一一寫出,《客至》不惜以半首詩的篇幅描寫待客,具體展現了酒菜款待的場面,還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鄰助興的細節,寫得那樣精彩細膩,語態傳神,表現了誠摯、真率的友情。這首詩,把門前景,家常話,身邊情,編織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場景,以它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意盡篇中。與律詩相比,絕句體裁有天然限制,它篇幅短小,直敘其事有困難,直抒其情又難免空泛,然而詩歌從根本上說又離不開抒情,巧妙的辦法是以少勝多,融情入景,讓人從可視可聞的藝術形象中體會到詩人寓于其間的真摯情意。沈義父《樂府指迷》云:“結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眲⒃娫诳蛯⒅炼粗習r終篇,使末句以景結情,便饒有余味,可謂長于用短了。
【相關鏈接】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寫春游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人以景寫情,借景述意?!按撼睅в晖韥砑?,野渡無人舟自橫”兩句是傳誦已久的名句,結合全詩,請談談你對這兩句景語所含之情的理解。
篇8
一.漢字真奇妙!同一個音,字形卻不一樣,讀一讀,想一想,再填上合適的字。(9分)
zu
()下位事
fēnɡ
()雨蜜山
lán
()花球天
二、拼一拼,寫一寫,相信你一定能寫得正確又漂亮!(16分)
dàoyìnɡsǎomùduānwǔchìbǎnɡ
fāshèkuājiǎnɡhuàlánɡxiànɡbí
yánɡliǔyānɡmiáoxúnzhǎojiānyìnɡ
qīnɡtínɡyǒnɡɡǎnfǔmōhánlèi
三、換偏旁組字,再分別組詞。(6分)
例:餃(餃子)校(學校)
繞()()很()()
蘿()()英()()
四、照樣子寫詞語。(10分)
1.碧綠
2.暖洋洋
3.又黑又小
4.平平安安
5.千家萬戶
五、讀讀句子,選擇適合情境的成語。(6分)
遙遙、賞心悅目、天長日久、東張西望
1.體育課上,小明跑得飛快,別人遠遠落在后面,他真是!
2.,小樹苗長大了,漫山遍野,綠葉成陰。
3.小猴上課,一會兒看到東,一會兒看到西,我們可不能像他這樣。
4.小玲的字寫得真漂亮,老師看著就覺得。
六、根據所學課文內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行。(192分)
1.嫩綠的()()閃著()(),()()上成了()()()()!水里一群()()()()(),快樂得好像()()一樣。
2.只見風()著帆,帆()著船,像()一樣()()地前進。
3.在一次飛行比賽中,蝸牛()()()(),甩下了所有的對手。
4.我們像()()一樣,等身上的羽毛長()(),就()()地向著高空飛翔,飛向我們的()()。
5.()姑娘吃()(),上山,吐絲,()新房。
6.放學路上,你看見一位叔叔把吃剩的香蕉皮隨手扔在了地上,你走過去,對他說:。
七、短文閱讀(一)(8分)
村子前面有一條月牙一樣的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橋。河水繞著村子緩緩地流著,一群群魚兒在小河里游來游去。清清的河水倒映著小橋、綠樹和青山。河岸上長著許多桃樹。春天,樹上開滿了桃花,遠遠望去,像一片燦爛的朝霞。
1.短文有句話。
2.我的家鄉叫月亮灣,是因為。
3.用“”畫出文中的打比方的句子。
4.春天,樹上開滿了桃花,美極了。夏天到了,月亮灣的桃園又是怎樣的景象呢?請你發揮想象,寫一兩句,也用上打比方的句子。
短文閱讀(二)(10分)
我愛祖國的春天
冬天已經過去,春天不知不覺來到我身旁。
春天在樹枝上,嫩芽悄悄地鉆出來,把枝條打扮得綠油油的。
春天在花園里?;ㄩ_了,有紅的、粉的、金黃的……五彩繽紛,真美麗啊!最迷人的是蝴蝶花,像一群展開翅膀的花蝴蝶,在翩翩起舞。
春天在遼闊的田野里。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植的蠶豆和油菜,已經開出白色和金色的小花,散發出一陣陣清香。
春天到了,祖國處處是春天,我愛祖國的春天。
1.短文有個自然段。
2.全文是圍繞哪句話寫的?請在文中找出來畫上“”。
3.在文中找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裝扮()偷偷()五顏六色()
八、寫話。(10分寫字4分=14分)
老虎受騙了。從此,狐貍便到處炫耀自己的聰明、了不起。這件事傳到了老虎的耳中。有一天,老虎又遇到了這只狐貍,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請接著編下去?!酒?/p>
一、按要求寫字詞。(45分)
1、看拼音寫詞語。(24分)
chìbǎnbōluójiānyìngyánliǔ
xúnzhǎozhùhèfǔmōshènglì
wēifēngnánshudàoyìngfāshè
2、給下列加點字選擇正確讀音。(在正確的讀音上打“√”)(7分)
快些(xiēxiě)畫廊(lánnán)樹梢(sāoshāo)
勉強(qiánqiǎn)寒假(jiǎjià)
強壯(qiánqiǎn)真假(jiǎjià)
3、想一想,寫出帶點字的反義詞。(6分)
()張西望、半()半疑、搖()擺尾
大驚()怪、頂()立地、七上八()
4、填表示動作的詞。(3分)
例:(做)作業()本領()毛驢()古詩
5、寫出和節日有關的詞語。(3分)
清明節:掃墓、踏青
春節:壓歲錢
中秋節:
6、小明在讀課文時遇到了“透”字不認識,于是就查字典,先查這個字的部首是,再查除去部首畫。(2分)
二、照樣子,把句子補充完整。(8分)
例1、那孩子覺得熱極了,就把外衣脫了下來。
我覺得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
例2、水里一群赤腳的孩子,快樂得好像神仙一樣。
操場上做游戲的我們,快樂得好像一樣。
例3、河水倒映著小橋、綠樹和青山。
清清的河水倒映著小橋、綠樹和青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天空中飄蕩著朵朵白云。
例4、蠶姑娘吐出絲兒來。蠶姑娘要蓋新的房。
蠶姑娘吐出絲兒來,_________________要蓋新的房。
蝸牛從硬殼里伸出頭來。蝸牛在地上慢慢地爬行。
蝸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據課文內填空。(22分)
1、《春雨》和《春曉》都是描寫春天景色的詩。你喜歡哪一首呢?請你選擇一首默下來。(8分)
__________________
描寫春天的成語還有不少,你會填嗎?
()花盛開爭奇()艷()彩繽紛俱()
2、感謝親愛的,讓我們地成長。我們像____________一樣,等身上的羽毛長_______,就勇敢地向著高空飛翔,飛向我們的_____。(5分)
3、風和太陽進行了兩次比賽,第一次比誰能,
結果______贏了;第二次比誰能,結果_______贏了。最后,他們終于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4+2=6分)
4、半學期的學習,我認識了許多了不起的人物,有替父從軍______、英勇善戰的______,有不畏艱辛______,奮力救母的______,還有寫了______。
,報得三春暉!”詩句的唐朝詩人孟郊。(3分)
四、讀課文片斷,完成練習。(7分)
《蝸牛的獎杯》片斷
在一次飛行比賽中,蝸牛遙遙,甩下了所有的對手:蜻蜓、蜜蜂、蝴蝶……捧走了冠軍獎杯。
1、文中的“……”說明蝸牛除了和帶翅膀的蜻蜓、蜜蜂、蝴蝶比賽飛行,還有可能會和、(寫出兩個)比賽飛行。(2分)
2、文中哪些語句告訴我們蝸牛飛得很快?請用“”畫出。(2分)
3、蝸牛得了飛行冠軍,捧走了冠軍獎杯后,他會想:
(3分)
篇9
關鍵詞:閱讀賞析;寫作指導;方法技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9-0205-02
講讀課文和寫作訓練是語文教學的兩大主要內容。在大多數教學安排上,這兩塊內容是分開進行的,比如有些學校的課程安排中,“語文課”和“作文課”是兩門課,雖然是同一個教師教授,但是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認為這兩部分是沒什么聯系的。
《語文課程標準》在7~9年級的寫作部分有如下要求:“6.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基本內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7.根據表達的需要,借助語感和語文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边@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講讀課文和作文教學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對此,我在這一方面進行了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
首先,從課文中積累寫作素材,學會觀察生活。很多學生不喜歡寫作是因為感覺無話可說,其實他們不是缺少寫作素材,而是不知道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可以作為素材寫進作文里。我們的大都課文內容在這方面可以給他們很多的指導。以我們學?,F用的人教版語文課本為例,里面選取的文章大多是貼近學生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精品。比如七年級上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作者通過一件童年歷險的小事談對人生的感悟;散文《春》和《濟南的冬天》寫到了我們身邊的美景;《散步》將尋常人家的小事寫得格外溫馨感人;文言文《童趣》把屬于孩子的那份獨有的想象力展現得淋漓盡致。通過講解這些課文我就可以告訴學生,他們應該用心去品味感悟自己的生活,生活當中每一件能夠觸動內心的小事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不僅如此,我講解完古詩詞后,學生們就會將這些詩句分門別類地整理好,比如描寫春天的詩句,描寫山水的詩句,寫思鄉之情的詩句,寫遠大理想抱負的詩句……學生們把這些詩句用在相應的文題中,也為文章添色不少。而《我的信念》中的居里夫人,《鄧稼先》和《音樂巨人貝多芬》也為學生寫議論文提供了很好的事實論據。
其次,在賞析課文中學習寫作方法并應用在寫作中。在閱讀賞析課內文章時,老師會給學生講解一些寫作手法,比如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對比、象征等表現手法,細節描寫、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等表達手法。根據我的觀察,大多數學生把這些手法當成做閱讀理解時的答題指導,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將這些技巧用在自己的作文中。針對這種情況,我就將閱讀鑒賞和寫作訓練結合在一起,比如在講香港女作家小思的《蟬》時,我將授課重點放在了“欲揚先抑”這種表現手法上,讓學生了解這種手法的使用技巧――先表達對所描寫的事物或人的不滿之情,然后在一兩件小事中,突然轉變了看法。隨后聯系了像《第一次真好》、《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幾篇同樣用到欲揚先抑手法的課文,再結合2010年河北省中考現代文閱讀題《最美的善舉》的相關習題,讓學生通過大量的示例和練習熟練掌握了這種手法。最后再讓學生用這種手法寫一個作文小片段,學生們寫起來得心應手,再也看不到對作文的畏懼之情。
再次,利用課文,循序漸進地提高寫作水平。傳統的課堂模式就是老師講學生聽,這樣的課堂既枯燥又效率低下。所以我將初中三年的語文教學分成了這樣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初一,以基礎知識為主,學生學習并積累相關的手法技巧;第二階段――初二,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運用所學手法學會自助鑒賞文章;第三階段――初三,學生能夠熟練運用所學的技巧鑒賞文章和進行寫作。以環境描寫為例,初一通過講《紫藤蘿瀑布》告訴學生什么是環境描寫以及環境描寫的作用,在講《最后一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爸爸的花兒落了》時讓學生復習加深印象。到了初二講《蘆花蕩》、《蠟燭》、《再塑生命》等課時,通過檢查導學案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在“手法初探”這部分能夠準確地指出文章使用了環境描寫,這時我就要求他們可以在自己的作文用加入環境描寫來渲染氣氛烘托心情。到了初三,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自如地運用這一手法了。
最后,將每一節語文課當作作文點評課來上。能用來寫作文的時間本來就不多,能用來講評作文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墒遣恢v評作文,學生就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于是我就將作文講評課放在了每一節語文課中。采取的形式是將課文和學生的作文進行比較閱讀,比如課文《羚羊木雕》一文既有對童年純真深摯友誼的贊美,也有對成人粗暴簡單教育方式的批評。而我們班邢子恒同學的《陪伴》寫的也是同一個主題。于是我就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讓學生們進行對比閱讀,找到兩篇文章的優點和不足。學生們看到我把學生的文章和課文放在一起講授很興奮,積極性很強,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同學們自己總結出了展現矛盾的方法,利用環境烘托心情的方法等等,我因勢利導,提醒他們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這些手法。下課時不少學生表示這節課上得很“過癮”,知識學得特別扎實。除此之外,我還開展過借景抒情文章的比較,人物描寫文章的比較和細節描寫文章的比較等等一系列閱讀寫作課,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篇10
【南宋]吳錫疇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畝園私涑水翁③。
無賦招魂④成獨嘯,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吳錫疇:南宋末年詩人,死后第三年南宋滅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頤,晚年定居于廬山,世稱濂溪先牛。③涑水翁:即司馬光,陜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④招魂:屈原寫《招魂》,表達對死于異國的楚懷王的吊唁和對楚國命運的哀傷。
(1)頸聯中“逆”“私”二字極為精妙,請任選一個字,結合詩句簡要賞析。(3分)
(2)“幽情”在詩中包含哪些情感?請結合全詩加以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0.(7分)
(1)“逆”是迎接的意思,“一窗草逆濂溪老”寫一窗綠草歡迎詩人歸來?!澳妗边\用擬人手法,賦予綠草以人情,寫出它們對主人的親昵之狀,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回歸田園的隱逸之情。
“私”是偏愛的意思?!拔瀹€園私涑水翁”意思是五畝田園偏愛詩人,詩人也樂于安居此處?!八健边\用擬人手法,賦予田園以人情,寫出它們帶給主人的親切之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
【3分。字義1分,手法1分,描寫效果(親昵之狀、親切之感)或者抒情效果(回歸田園的隱逸之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1分?!?/p>
(2)“幽情”在詩中包含多重情感:一是傷春之情,一是憂國之情,一是逃避現實的無奈之情。面對“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滿地堆積,一種“春去也”的傷感油然而生。由“無賦招魂”可見作者關心國家命運,面對南宋國運衰微、勝景難再表現出一種憂國傷時的痛苦之情。末句說“姑且賦詩遣興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吧”,可見作者內心深處無法忘懷現實的矛盾,只能作詩逃避現實以求解脫,表現出無奈之情。
【4分。寫出其中兩種感情,給2分,相應分析合理,給2分?!?/p>
【詩歌賞析】
這是一首感春傷時的詩歌,它隱曲地透露了哀國的憂思。
這首詩的開頭直抒胸臆:“韶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彼袊@韶光過得太快,內心有一種郁結隱密之情難以傾訴。這“幽情”究竟是什么?從表面看似是傷春,從全詩看它暗含著憂國傷時的隱痛。盛春已經過去了,這大宋朝的國運不也如美好春光一樣一去不復返了么!故這“幽情”既是傷春,亦是憂國,渾然一體,隱約朦朧。
頷聯緊承首聯之意,寫詩人在春景中所見所感:“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上句寫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節的雨中飛來飛去,銜泥筑巢,引起詩人無限感慨:燕現時雖未成家,但終有成窩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勢已去,無法挽回。人在落花時節如“中酒”一樣昏昏沉沉,黯然傷情。這既寫出了梅雨季節身體不適的感受,又寫出了傷時的精神狀態,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頓,哀怨憂愁表現得神形兼似。
頸聯,是上二聯思想情緒的轉折和過渡,作者輕輕蕩開其幽情,以草木娛已。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園隱逸生活遣懷。聯中“逆”“私”二字用得極為精到。逆,迎接之意。私,當“偏愛”解釋。這兩句用擬人的手法,賦予綠草田園以人性人情,寫出它們對其主人公的親昵之狀,曲折而深切地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這兩字寫活了田園,深化了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