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虎字的寓意好的成語范文
時間:2023-03-16 03:16: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帶虎字的寓意好的成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看動畫學成語
動畫視頻聲音畫并茂,能為幼兒創設引人入勝的情境,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寓成語教學于情趣之中,激發幼兒學成語的興趣。如教成語“守株待兔”時,我播放成語動畫,動畫中那懶惰的農夫形象及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他們看得十分專注,看后不但理解了成語的意思,知道了這個成語的典故,而且對守株待兔這個成語是過目不忘了。瞧,第二天,還有小朋友對老師提出了請求:“老師,我們還想看《守株待兔》。”
2.聽故事學成語
不少成語都包含著一個妙趣橫生的故事,如自作聰明的“畫蛇添足”,不知變通、不肯努力的“守株待兔”,見識短淺的“井底之蛙”,自己欺騙自己的“掩耳盜鈴”等等。我們為這些成語故事設計相關的教學流程,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孩子們在生動的形象、曲折的情節、優美的語言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自然悟出其中的道理。為了增強幼兒聽故事學成語的情趣,我們還輔之以音樂表演等游戲形式,既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又降低了理解的難度,使聽故事學成語成為孩子們生活中的一大樂事。
有些成語如“水滴石穿”“雨后春筍”等,我們運用多媒體課件讓孩子們獲得身臨其境般的具體感受;又如“義正詞嚴”“威武不屈”“大義凜然”等成語,則在欣賞有關革命志士戰斗場景錄像的基礎上,讓孩子說。如此教學,教師輕松自如,幼兒感覺淺顯易懂,有事半功倍之效。
3.看圖畫配成語
中國語言文化一直追求“詩、音、畫”一體的藝術境界,很多成語就是這樣“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讀著文字就會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的畫面。如“眉開眼笑”“愁眉苦臉”“橫眉豎眼”等。由此,我們設計了畫圖猜成語的活動,用簡筆畫的方式,讓孩子和老師一起邊畫邊說,或者邊說邊畫:眉眼彎彎,嘴角上揚,很高興的樣子,是“眉開眼笑”;眉毛緊皺,嘴角下彎,一副愁苦相,是“愁眉苦臉”;眉毛豎起來,眼睛瞪起來,是“橫眉豎眼”。這樣一組圖畫,情趣橫生,孩子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在比較中學會了這組成語。
4.看表演猜成語
有的成語故事情節豐富,于是在課堂上我就請愛好表演的幼兒將故事表演出來,請大家猜成語、說意思。如教“狐假虎威”這一成語,我讓兩名幼兒進行了表演。只見一幼兒彎著腰走路,說話尖聲尖氣,另一幼兒昂首挺胸,大搖大擺。下面的孩子很快就猜出他們演的是狐貍和老虎。接著“狐貍”帶“老虎”來到了森林,小動物們都嚇跑了,當“老虎”恭恭敬敬地拜“狐貍”為大王時,下面笑聲、掌聲不斷,大家也都猜出了他們表演的是“狐假虎威”;又如教成語“畫蛇添足”,我先讓一個小朋友上臺來畫一條蛇,之后再請他在蛇的身體兩邊添畫四條腿。下面的小朋友看了都叫了起來。錯了,蛇是沒有腳的。這時我就出示成語“畫蛇添足”并告訴這個成語所代表的寓意。幼兒在直觀中很快就理解了這個成語。
5.大自然中找成語
一年四季我們都可以帶孩子到戶外感覺季節的變化。并引導幼兒進行觀察感受學習成語。如在“陽春三月”帶著幼兒外出踏青,引導他們觀察身邊的大自然,感受陽光的溫暖、彌漫的花香、婀娜的柳枝、飛舞的蝴蝶,從而告訴他們這樣的天氣就是“春光明媚”。暖洋洋的陽光下,花朵競相開放就是“春暖花開”,整個公園處處都是春天的景色、處處充滿春天的氣息就可以說是“春色滿園”“春意盎然”。“夏日炎炎”“驕陽似火”,這時讓幼兒拿著冰棍兒,體驗著片刻的涼爽,他們自然要“望穿秋水”了。
6.隨時隨地說成語
成語教學可以是隨時隨地的。隨機教育使得成語出現在具體的、生活化的語境中,使幼兒更容易理解其含義,并為幼兒正確運用成語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如某某小朋友在做練習時非常認真,這時教師可以表揚那位小朋友是專心致志、一心一意的寫字,榜樣的行為可以令幼兒輕松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體育運動之后幼兒滿身是汗,這時教師可以說:“你真是汗流浹背呀!”于是幼兒很自然地學到了汗流浹背這個成語。今天天氣非常好,老師可以說:“今天陽光明媚,我們到戶外去散步吧。”讓幼兒知道陽光明媚就是天氣非常好的意思。生活中這樣的機會還有很多,只要教師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和成語教育意識,都可以發現和利用好這樣的機會,我們就通過在日常生活中開展隨機的成語教學,大大提高了幼兒的成語詞匯量。
除此之外,我們還設計了成語接龍、成語搶答等游戲,讓孩子們在區域活動時間,邊玩邊積累成語。有一些由數字構成的成語,如“一嗚驚人”“二話不說”“三令五申”“四面楚歌”“五湖四海”“六月飛雪”“七嘴八舌”“八仙過海”“九牛二虎”“十全十美”……孩子們拿著卡片找一找說一說,別有一番趣味。孩子們在游戲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相關的游戲規則,自由輕松地體會著玩游戲學成語的快樂。
篇2
【關鍵詞】生肖文化;剪紙;屬相
一、前言
十二生肖又為十二屬相,古時稱十二獸、十二神、十二禽等。十二生肖紀年最早始于十二獸紀辰,《蒙韃備錄校注》記“又按明陸《深春風堂隨筆》云:方言以十二生肖配十二辰,為人命所屬,莫知所起”。[1]而關于十二生肖所屬“屬相”的記載則最早見于南北朝時之文獻,如《庾開府集箋注》記載,“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當時已有此語”。至宋元之時,關于生肖屬相的記載逐漸增多,至明時學賢即開始討論十二生肖之源起,李詡、楊慎等認為,子鼠丑牛十二屬之說朱子謂不知所始。對于生肖起源,學者各抒己見,雖未有共識,但大多認為十二生肖主要源于圖騰崇拜、動物崇拜和天文星象。十二生肖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民俗文化關聯密切。“生肖文化不只是一種單純的傳統紀時、紀月、紀年的歷法,更主要的在于由此衍生、發展出許多同人生密切相關的民俗文化事象”[2]。經由民俗事象,又可逐漸衍化出諸多民俗活動及藝術。作為民俗文化闡釋符號的十二生肖是民間剪紙藝術的重要題材,而剪紙則是對當地民俗生活、民俗文化的一種表達,其可生動、傳神地展現傳播生肖文化,二者互為載體,互動發展。挖掘、開發生動多彩的生肖文化,而后用剪紙這一帶有強烈生活和藝術感受的表現方式,同時用其虛實切換、粗細結合的線條將十二生肖動物傳神地展現出來,二者的結合可謂珠聯璧合。通過考量生肖文化與剪紙藝術的互動關系,本文將深入探討生肖文化在剪紙藝術中的呈現方式及對外傳播途徑。
二、生肖文化在剪紙藝術中的呈現
(一)十二生肖是剪紙藝術的重要主題
關于剪紙與人物、生肖的結合最早可見于南北朝時期宗懔的《荊楚歲時記》,其中有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3]此處的華勝,最初時又叫人勝,即剪、鏤出的小人兒,剪出的華勝可謂最早的剪紙。正月初七為人日節,為祈求生命繁衍、興旺昌盛,則多用紙張剪出連串的小人貼在窗格之處或頭鬢之上,以示祈愿。而后隨著人日節的興盛及生肖文化的發展,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逐漸發展出人日節時剪作“老鼠嫁女”“老鼠娶親”“老鼠燈”等圖案,以作節日慶賀之禮。人日節衍生附會出老鼠嫁女及老鼠娶親等傳說及其他民俗,主要出于對老鼠極強繁殖能力的崇拜,期望各家各戶均能子孫滿堂、人丁興旺。最初之時,將鼠作為子神,作為十二生肖之首,必定是對其繁衍能力的崇拜。以十二生肖為主題進行剪紙創作的地區當屬山東高密。高密位于膠東半島東部,東依青島,西靠濰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剪紙、泥塑與撲灰年畫并稱“高密三絕”,它們將高密的傳統文化與豐厚民俗延傳至今。高密的剪紙歷史非常久遠,雖具體起源時間暫不可考,但其自明朝洪武年間開始興盛至清朝時期達到輝煌鼎盛的發展歷史至今還為當地人所津津樂道。剪紙藝術在高密可謂深入人心,各戶人家雖不是人人都能剪出一種動物,但各家主婦還都是有自己拿手的一兩個剪紙樣式的。高密剪紙因其風格粗獷而細膩,樣式喜人而多變,以十二生肖為題材、突出而鮮明的剪紙特色在膠東一帶獨成派系。其動物剪紙風格獨特,即便有人物的融入,也多是人懷抱動物或托舉、騎坐動物等主題。為尋找生肖文化和剪紙藝術的相關資料,筆者在2016年6月到7月間多次拜訪了高密剪紙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范祚信老先生。范老出生于1944年,生活在高密市井溝鎮河南村,主要以務農為生,其祖先早年由山西遷居山東。老先生的母親就是一位剪紙巧手,在兒時他對剪紙非常著迷,常常纏著母親要求學習剪紙,等稍大些的時候,在掌握了基本技能之后,他就琢磨著如何自己創作新的花樣。翻看老先生所有的剪紙作品,發現主要主題都是人和動物,十二生肖一應俱全。關于為何以十二生肖為剪紙主題,老先生認為一來是因為本村自古以農耕為主,農家生活不免天天與馬牛羊豬狗相關聯,見得多了體會多了自然也就有了想法;二來可能是本村村民的先祖特別重視生肖,所以在剪紙作品中生肖較多;第三個原因可能是有幾個剪紙能手都愛剪動物,結果帶動了大家剪紙動物的熱情。展現生肖文化的剪紙樣式多種多樣。以范老的作品為例,其作品中不僅有形態各異、活潑靈動的十二生肖動物,還有諸多半人半獸的剪紙樣式,具體包括鼠頭人身、虎頭人身、半龍半人等內容,此類造型可謂古代半人半獸形象的圖騰崇拜的體現,中西古代文明中均多有記載。如中國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埃及人首蛇身的守護女神瓦吉特,波斯人首鳥身的祭司,以及雅典的人頭馬、埃及的獅身人面等均是古代信仰崇拜的主體。老先生的每一幅生肖剪紙都是一個生肖故事,一幕生活展現,因其將生肖動物與人結合在了一起,而非孤立的動物體現。老先生1991年已有《中國民間十二生肖剪紙》作品集出版,他現在的愿望是將近十幾年剪出的生肖作品集成冊子,讓更多的人了解農村的民俗生活,了解生肖剪紙藝術。
(二)生肖文化融民間故事、生活習俗與剪紙藝術于一體
真正的生肖剪紙藝術并非僅是呈現一種姿態可愛、招祥納瑞的動物形象,而是將與生肖相關的各種故事及生活習俗融入其中。由于生肖文化亦是民眾對生活現象和規律的總結,通過剪紙藝術講述生肖故事,展示生肖文化內涵,即用一種藝術敘事呈現另一種藝術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以鼠為主題的剪紙則更為豐富多彩,因為很多地方目前仍保留著每年正月初七過“人日節”的習俗,根據傳說正月初七不但是人的節日,也是老鼠娶親的節日,“老鼠娶親”這類剪紙在各地極為流行,許多民間剪紙藝人都進行過各式創作。許多地方的剪紙一般僅用于裝飾窗戶、房間等,但在膠東一帶其使用范圍非常廣泛,以婚嫁為例,訂婚、請親、納彩、拜堂等處處都要用到圖案各異的剪紙。如若男女雙方相互相中之后,男方需去女方家送彩禮,也就是形式上的訂婚,在當時稱為“定親”,定親之時男方需將提前準備好的上百個兩斤多重的大饅頭及其他各種雞魚豬肉裝滿大筐小箢送往女方家,且每一個筐每一個箢中都需放上事先剪好的剪紙,剪紙樣式多以喜字打底,字上襯托新郎、新娘的生肖屬相。除婚嫁外,生肖剪紙也被廣泛應用于賀壽等場合儀式中。由于老虎被稱作林中之王,也多與長者和威嚴相關聯,因此當地生肖虎的剪紙多以壽字打底,威猛之虎立于壽字之上。祝壽之日,壽虎剪紙多被貼在桃子形狀的面餑餑上,當地人將其稱為壽桃,壽桃之上再加猛虎之壽,寓意老人愈加虎虎生威,長命百歲。此外由于老虎威武異常,還被看作是豐收的象征,所以北方很多剪紙作品亦將老虎與收成結合起來。再者,老虎也多與孩童相關聯,較為常見的成語就有“虎頭虎腦”“虎虎生威”等,因此在膠東剪紙中,多有孩童將猛虎高高舉起的作品,以預示孩童的威猛之勢強于老虎。范老先生的老虎剪紙也多是威猛之中透著可愛。生肖剪紙具有欣賞價值和實用價值,其欣賞價值擔當了文化傳播的重任,而實用價值則承載了民俗功能。過去遇到干旱,需要祈雨之時,膠東百姓除了去當地龍王廟求雨外,鑒于龍與雨的密切關聯,還會請村里或鄉里的巧手們裁剪一些龍的剪紙,將其放進水井、池塘等處,以此祈雨,據當地百姓說,老一輩兒人說在水塘之處放置龍形剪紙,效果非常靈驗。特別是在婚姻方面,常常有“白馬怕青牛”“黑豬反猴”“龍虎兩相斗”等迷信忌諱。以豬猴相克為例,為破解夫妻不和或生活不美滿,有些人家就將有一只長鼻子豬上騎著一只小猴樣式的剪紙貼在家中,意味著猴子騎在豬身上,黑豬反不了猴,且寓意豬猴是象猴,一起到白頭。①剪紙中積聚了此類民俗信息,反映了民俗文化主體,即普通民眾的真實生活。近些年來,我們用剪紙藝術不斷呈現十二生肖文化,同時又將生肖剪紙作品印刷在郵票、明信片等物象上在海外發行,這種做法不但傳播了生肖文化,而且傳承、發展了傳統手工剪紙藝術,二者互為載體,既體現了它們的使用價值,又展現了欣賞價值,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三、生肖文化與剪紙藝術的對外傳播
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其有利于在互動交流中實現文化的發展[4]。據筆者調查,走向海外的中國剪紙圖案十二生肖占較大比重,相較于京劇臉譜、花草樹木等內容,反映農耕生活、與命理運勢密切相關的生肖剪紙更受外國人歡迎,這與西方亦有與命相運勢相關的十二星座文化不無關聯,不同文化的相通與共性更易于其交流與傳播。如何真正地讓我們的生肖文化、剪紙藝術“走出去”,與西方文化對接互動,克服文化交流中的負遷移,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
(一)生肖剪紙郵票海外遍地開花
對外傳播主要指一個國家或文化體系針對另一個國家或文化體系所開展的信息交流活動,而且具有受眾國際化、目的明確化、傳播方式多樣化等特征[5]。若要推動生肖文化的對外傳播,發行帶有生肖圖案的郵票是最為重要的途徑之一,因為“生肖郵票已被公認是世界上連續發行時間最長,題材內容最統一的主題”[6]。此外,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物質載體與文化價值內容同樣重要,海外國家生肖郵票的發行,不僅使異文化者認識了具有濃厚中國特色的生肖郵票,而且生肖中蘊含的文化精神也得到了一定展現。自1950年日本發行第一枚生肖虎郵票伊始,隨著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發行了生肖郵票。大量生肖郵票的海外發行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域外呈現的重要渠道。以1996年鼠年與2016年猴年為例,1996年亞洲、非洲、歐洲的眾多國家發行了生肖剪紙郵票,其中越南以中國民間故事為主線,設計了鼠新郎、鼠新娘、老鼠娶親樂隊三種形式的郵票,不僅讓越南人了解了中國的生肖,而且使中國的民間故事亦得以傳承。當年,岡比亞發行了丙子鼠剪紙,加納發行了四只老鼠轎抬新娘、老鼠娶親的郵票,而帕勞則發行了10只老鼠娶親的生肖郵票。此外,鼠年的剪紙燈籠,單純的剪紙老鼠的郵票在各國的發行更是數不勝數。2016年,英國根西島、加蓬、美國、列支敦士登特別發行了剪紙風格的生肖“猴”郵票,這一年郵票的設計大多邀請華人設計師操刀,由此將更多的中國文化、中國元素融入其中,不但向海外傳播了生肖文化,而且極大推廣了剪紙藝術。因此,將剪紙藝術與生肖文化結合在一起的生肖剪紙郵票的發行,傳播了剪紙藝術,承載了生肖文化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的重任。相較于泥塑、雕刻等藝術形式,剪紙作品因具有取材便捷、視覺呈現效果明顯、鑒賞價值高、易于推廣等特征,在國際傳播中擁有獨特優勢。
(二)生肖文化、剪紙技藝綻放對外漢語課堂
對外漢語教學是專門針對學習中國語言文化的學習者開設的課程。由于外國學習者對中國語言和文化擁有同樣的興趣,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僅要教授給學生可用于日常交流及其工作交際需要的漢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文化的交流學習來進一步提高其漢語言能力,以深入了解中國文化、中國社會,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以生肖文化為例,許多外國人看到十二生肖時因不能真正了解其文化的意義和精髓,僅將其看作是十二種形態各異的動物,某些動物反而會讓其感到恐懼,如龍、虎、鼠等。因此生肖文化的對外傳播不能僅僅以展覽的形式展示之,而是希望外國人能真正了解其背后蘊含的文化思想和價值理念。以生肖龍為例,我們認為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神圣之物,而外國人大多將其看作是非常驚悚、讓人懼怕的怪物,是罪惡的象征,文化的不同造成了諸多認知上的隔閡和差異。如何消除生肖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偏誤,克服給漢語習得帶來障礙的負遷移現象,值得我們做進一步的深入思考。此外,孤立地介紹十二生肖文化給異文化人群,有時會略顯枯燥和單一,搭載某種藝術形式的生肖文化傳播想必更具意義。若將生肖文化和剪紙藝術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應用到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去,不但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亦可使其充分理解、深刻體會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內涵。因此,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在給外國學生講解生肖文化時需首先介紹一下生肖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以生肖“龍”為例,教師在講解時可由龍的傳說、故事,龍圖騰在中國先人生活中的意義入手,向學生作“龍”的相關介紹;而后向學生展示有關“龍”的各式剪紙,讓學生了解到龍在中國文化中是威嚴、崇高、可敬之物,而非罪惡、恐懼之代表。此時,當學生的文化負遷移逐漸消除,對龍文化的興趣逐漸產生時,則應積極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參與“龍”的剪紙,調動起其學習生肖文化的積極性,豐富課題生活。同時,中國剪紙藝術所體現的美的期許、寄托,中國傳統的審美理念亦可通過這種生肖文化的教授得以呈現。總之,將生肖文化、剪紙藝術應用到對外漢語教學中,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同時由于將民俗文化滲透到文化類教材中去,極大地增強了此類教材的趣味性、多元性和文化厚重性。
(三)海外展覽、文化藝術節呈現中國民間技藝
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媒體在生肖和剪紙的對外傳播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十分明顯,而海外展覽、文化藝術節中所呈現的生肖內容和剪紙藝術卻引起了外國人的廣泛興趣。以美國俄亥俄州為例,每年5月,俄亥俄州首府哥倫布市都要舉行規模宏大的“亞洲節”,每到節慶之日,中、日、韓、馬來西亞等諸多亞洲國家的文化藝術展演就齊聚一堂,不僅讓身處異域的亞洲人盡情回味了家鄉文化藝術,而且深深感染了當地的美國人。2014年亞洲節時,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幾名河南籍留學生就進行了剪紙技藝的展示,同時對中國剪紙的歷史、發展做了詳細闡述,引起眾多人圍觀欣賞。除此之外,美國的社區公共圖書館對民眾免費開放,也歡迎不同背景文化的民眾進行優秀作品展覽。這種展覽為中國生肖、剪紙藝術的傳播提供了良好機遇,讓外國人不僅驚嘆于中國手工藝術的偉大,而且深刻感受到了中國人熱愛生活、期許幸福安康、友愛和善的品質。若此時將生肖內容融入剪紙,不但可增加剪紙藝術的花樣,活潑可愛的生肖還能吸引更多人群了解、關注中國文化,尤其能引起孩童的興趣。我們的民間文化因其民族性及與異文化的差異性,在最初時對異文化者會產生較大的沖擊和吸引,但最初的印象和沖擊消失之后,又會因其獨特性和歷史性,較難被異文化者所理解和接受,所以在文化“走出去”時需要做到原文化與異文化的適度結合。也就是說,“傳播者在選擇傳播內容和方式時要有所取舍、提升與創新,注重對世界文化共性的展示和文化差異的改造,注重用現代元素展示傳統文化主題”[6]。筆者在俄亥俄州立大學訪學期間,在哥倫布市上靈頓區圖書館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剪紙作品的展覽。所展示的作品均為我從國內帶去的生肖剪紙,之所以展示生肖主要源于美國人對星座的認可和了解,十二生肖與十二星座在某些方面的匹配使他們能更加理解我們的生肖文化。展覽期間,我一方面盡可能地將與各個動物有關的生肖故事及生肖的文化意義講解給外國友人聽,同時指出生肖和星座的異同;另一方面也以筆者拙劣的技藝剪出一些簡單的花草及星座圖案剪紙,但當外國友人看到他們熟知的星座圖案竟能通過一把剪刀在一張紙上被如此奇妙地呈現出來,無不感到震驚。但由于筆者僅會簡單剪紙,對復雜圖案無能為力,不能現場展示,不失為一種遺憾。希望以后我們的留學生在做類似展覽時能現場展示更高的剪紙技藝,也希望中國的剪紙藝人能走出國門,將其精湛的剪紙技術呈現給外國友人。
四、結語
生肖文化與剪紙藝術可謂互為載體的民間文化傳承方式。生肖文化將生活習俗、民間故事融為一體成為剪紙藝術的重要主題,而剪紙藝術又通過其獨特的視覺呈現效果、極高的鑒賞價值等特征將生肖文化用多樣化的藝術展現方式予以呈現。讓中國豐富的生肖文化和精湛的剪紙技藝走出國門,開展對外傳播,更有利于其在多文化交流中實現進一步發展。通過海外生肖剪紙郵票的發行,對外漢語課堂中生肖文化和剪紙藝術的融入,海外展覽和文化藝術節中生肖剪紙作品的大力推廣展出等多種文化對外傳播方式的運用,將極大地促進生肖文化和剪紙藝術的傳播。隨著時代變遷,習俗更易,生肖剪紙的樣式內容亦在不斷發生變化。如何通過剪紙藝術將生肖文化更加廣泛深入地傳承下去,如何借助泥塑及由此為基礎衍生出的動漫、影視產品將生肖文化傳播出去,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思考。
參考文獻:
[1]孟珙.蒙韃備錄校注[M].清光緒二十七年刻箋經室叢書本.
[2]曲彥斌.生肖文化考(上)[J].文化學刊,2012(4).
[3]宗懔.荊楚歲時記[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15.
[4]趙躍.本土化與全球化的交融: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問題探析[J].理論學刊,2014(2).
[5]郭可.當代對外傳播:全球傳播叢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9.
[6]李楠.民間生肖文化傳播的當代意義[J].現代傳播,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