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賞析范文
時間:2023-04-07 20:02: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荷塘月色賞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感情造境之真、哲理構思之巧
藝術是生活的升華,而意境則是藝術皇冠上璀璨的明珠。荷塘月色之所以有不衰的藝術魅力,原因之一就在于作者創造出了符合人們審美情趣的意境。它不僅創設出了優美的意境,塑造出了豐富鮮明的藝術形象,還有真摯的感情、濃郁的詩意以及發人深省的哲理、精巧的構思、深邃的意境等。
通過細致的觀察、精微的體驗,作者先是細膩、逼真地描繪了蒼茫的月光這一特定環境下荷塘那有形有神、有光有色、有靜有動、綺麗迷人的特有風貌,使讀者讀過這篇文章后猶如進入這樣一個境界∶蒼茫的月光下,作者一個人逍遙自在、從容不迫地走著、踱著。荷塘里的荷花也顯得迷人了,碩大的葉子,亭亭玉立,體態輕盈柔美;潔白的荷花裊娜搖曳、欲開含羞。“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到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這時候,“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那灌木、那楊柳留下的參差、斑駁的黑影和那稀疏的像畫在葉子上的倩影,那隱現在樹梢上的遠山……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啊,靜謐、淡雅、朦朧,任何一個讀過這篇作品的人都會被這美好的景色所陶醉。這時候,縱使有滿懷的惆悵、一腔的愁思,也早已消融在這境界之中了。其實,此時作者筆下的景物,是他深入領悟自然生命與自我性靈的默契和交融,是他生命體驗和人格追求融為一體的外化。正是由于他的敏銳捕捉和留心體察,大自然的風姿神韻及萬物之間的關聯諧調,才匯聚到作者的筆下,才為我們營造出一種神與物游、物我同化的境界。
二、色彩素淡朦朧,情調隱曲含蓄
在《荷塘月色》里,通過月下荷塘的描繪,把作者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交織在一起的復雜情感,表現得十分曲折含蓄。文章從“我”因心頭煩悶而獨步塘邊開始,寫到獨自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再遙想古代采蓮美景,最后以獨步回家結束,展示了“我”當時抑郁苦悶的心情,表現出作者對黑暗現實不滿而尋求不到出路的那種徘徊悵惘的矛盾心理。
寫那些可愛的荷葉,飽含著情,寫那美妙的月光,也飽含著情,寫那些荷塘周圍的景物也含著情。無情寫不出美,無情表現不了愛。情在哪里,情在景物之中。在《荷》中處處有畫意,而時時曲筆寫衷腸,悵惘郁悶之情融會于細膩的景色描寫之中。
意大利作家薄伽丘說過∶“經過費力才能得到的東西,要比不費力就能得到的東西更能令人喜愛。”正是基于這一點,《荷塘月色》所展示的作者內在情感的朦朧美,就需要讀者全心地去感受,才能從回味妙悟中得到美感,而審美的最大興味正在于此,所以,這也是《荷塘月色》具有不衰的藝術魅力的另一原因。
三、抒情言志的中心,清新淡雅的筆調
朱自清先生還善于運用像是抒情,又不是抒情,類似議論,又不純是議論的筆法表現自己的情感。最集中突出的是這個自然段:“路上只有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好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這段文字,看似平常,卻極不平常。這是作者朱自清先生情感的凝結,靈魂的慰藉,精神的火花,憤怒的宣泄。離開那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思想,特定的歷史氛圍,特定的感受,就絕然寫不出這一段精彩的文字。
篇2
歌詞中景物描寫細膩生動、形神兼具,綜合運用了比喻、擬人、通感等多種修辭手法。這一點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時光緩緩流淌”這是以緩緩流水比喻“時光”;“我像只魚兒在你的荷塘”這是擬物,把女子比擬成嬉游荷塘的小魚;“荷塘你慢慢”唱、“月光你慢慢”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嘩嘩流淌的荷塘說成是“唱歌”,寧謐皎潔的月光成了靜“聽”的知音。其中,“彈一首小荷淡淡的香,麗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運用了通感的手法,將聽覺訴之于嗅覺,“小荷淡淡的香”寫盡琴音的縹緲、悠揚和美妙動聽。
歌詞在虛實關系的處理上也是十分有特色的。“誰為我添一件夢的衣裳”,夢境本是虛無縹緲的,但作者把它說成可添可著的“衣裳”。“推開那扇心窗遠遠地望”,心靈可有窗戶?“誰采下那一朵昨日的憂傷”,憂傷是人的內心情感,怎能如實物般讓人采擷?……這些都是化虛為實,就是作者將主觀性很強的思想、心緒、情感等外化為具體形象的客觀事物,變無形為有形。不僅如此,作者還結合景物來表達情思,在景物描寫中,寄托自己內心情感。宋代范晞文《四虛序》云:“不以虛為虛,而以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從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難也。”整首歌寫“迷人的星光”、“淡淡的月光”下,“微微蕩漾”的荷塘上彌漫著荷花的芬芳,還有若有若無的琴音、翩翩飛舞的螢火蟲……作者通過描繪月下荷塘的靜謐美好,傳達出人景和諧、人與人之間多情的意蘊。
歌詞營造的意境幽美脫俗,這得益于作者選取的具有審美特質的典型意象。詞作中用“月”來寄托相思的深情,同時它又是情感高潔的象征;“淡淡月光”、“夢”這類意象,給全詞披上了一層朦朧色調;意象“蓮”有著一種“出污泥而不染”的純潔,又因與憐愛的“憐”諧音而多用來表達愛情;“魚兒”這一意象的選取也是頗具匠心的,在樂府詩中,“魚”是一個有著豐富內蘊的意象,這里取其是愛情婚姻的象征,傳達了“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另外,《荷塘月色》還有明顯地化用古詩詞的痕跡。開篇“剪一段時光緩緩流淌”就是源于《論語·子罕》中將流水比喻成時光的創造“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以及古典詩詞中“抽刀斷水”的啟發;“等你宛在水中央”則是對《詩經·蒹葭》里詩句的直接借用——“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由此看來,學生在寫作散文時要學會靈活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學會恰當地處理虛和實的關系;善于化景物為情思,從景物中寫出自己的感情來;或者能夠將心緒、情感等物化,變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形象。這樣有虛有實、虛實結合,景物描寫不單調、不刻板,情感抒發不蒼白、不生硬,文章自然也就形散而神聚、優美而又有神韻了。若能在行文過程中恰到好處、巧妙地化用古詩句,那就無異于為作品錦上添花了。
荷塘月色
鳳凰傳奇
剪一段時光緩緩流淌
流進了月色中微微蕩漾
彈一首小荷淡淡的香
美麗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
螢火蟲點亮夜的星光
誰為我添一件夢的衣裳
推開那扇心窗遠遠地望
誰采下那一朵昨日的憂傷
我像只魚兒在你的荷塘
只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過了四季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螢火蟲點亮夜的星光
誰為我添一件夢的衣裳
推開那扇心窗遠遠地望
誰采下那一朵昨日的憂傷
我像只魚兒在你的荷塘
只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過了四季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那時年輕的你和你水中的模樣
依然不變的仰望
漫天迷人的星光
誰能走進你的心房
采下一朵蓮
是那夜的芬芳還是你的發香
荷塘呀荷塘你慢慢慢慢唱喲
月光呀月光你慢慢慢慢聽喲
篇3
詩歌惟妙的路上,然后
再把毛腳的十五歲放在
惟肖的花雨中,那么十六歲放在哪里呢
看一看操場外親切的山坡
浪漫的小河以及寨子上空伸懶腰的炊煙
然后再聽一聽鴿子的《超級女聲》
再聽一聽牛背上滑翔的柳笛
再摸一摸青草根部上閃爍的星光
一班說,就暫時放在春天的風里吧
二班說,就放在稻田的書包里吧
三班說,就放在樹林的鳥嘴里吧
……
這些饑腸的爭論和轆轆的演講都沒有結果
最后一個叫“魅力無限”的老師說
咱們用抓鬮的方式來決定出,就放在
土家族的寨子旁的荷塘月色里……
讓他們等待夢想的小雨長出羽毛
荷塘長出歌聲月色結滿果實像一只青蛙
在荷花內部把卵產在一摸二摸的荷葉上
然后攢足了勁準備跳出荷塘
讓那些說悄悄話的蝌蚪們在判卷老師那里
使勁歌唱
等到閃電和大雨從大街小巷
抱著觸景生情的證書高興得手舞足蹈時
回頭再望一望
十四歲十五歲十六歲的荷塘月色
真美
我們騎在牛背上在詩路花雨中快速地成長
我們可以輕松地告訴
史詩的父親民歌的母親說,你們放心
我們會比你們更強
更具別樣風采像映日荷花
都絕對有實力成為魅力詩人世界詩人
賞析
我們說,一首好的抒情詩,是一泓蕩漾的春水,是一路打著美麗的旋渦而去的小河,是懸崖下浩蕩的飛瀑,是淺灘上嗚咽的流水。
冰島的這首詩凝聚著詩人深摯強烈的真情,在簡約的詩行中包含著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對于一個個十四五歲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天空是湛藍湛藍的,湛藍似海;他們的天空是碧綠碧綠的,碧綠如樹;他們的天空是一首如詩如夢的歌謠,期盼它輕松瀟灑,美好浪漫。詩中的“毛手”也好,“毛腳”也罷,都流露出對十四五歲那自由、浪漫生活的無限向往和眷戀。十六歲,那是人生的花季,開花就要結果,于是,只能把十六歲放在那“土家族的寨子旁的荷塘月色里”,因為十六歲的天空,需要你精心校正航向,需要你用心來營造,無數的歡笑、淚水,成功和失敗將把它編織成一方多姿多彩的世界。“我們會比你們更強”,昭示著新時代青年的成熟和迅速成長。
篇4
散文短小自由真實,具有音韻美與情韻美。在漢英散文翻譯中,譯者除了要遵守一般翻譯原則外,更要體現原文音韻美和情韻美。強調散文翻譯中音韻美、情韻美的重要性,以《荷塘月色》為例,選擇朱純深先生的英譯本,具體分析散文翻譯中音韻美和情韻美。
【關鍵詞】
散文;翻譯;音韻美;情韻美
一、前言
散文取材廣泛,常由生活細節、片段引發感慨,抒情達意。由于散文多源自生活,是真人真事引發的思考,散文成為表達自我獨特體驗與感受的渠道之一。散文的篇章結構較為自由,給予了作者較大的自由創作空間。另外散文具有簡練暢達、口語化與文采化、節奏順勢與順口的特征。在散文翻譯中,譯者須充分考慮散文的幾大特性,熟練運用翻譯技巧,結合自身文學素養,使譯文“形散而神不散”。本文主要探討散文翻譯中的音韻美和情韻美。
二、音韻美
“廣義的散文的語言,和自然界其他運動形式一樣,是有節奏的。這種節奏雖不規則,但惟其隨意、惟其自然而妙不可言。”翻譯理論家奈達說:“好的散文,同好詩一樣,應該有語音和語義的跌宕起伏,以使讀者閱讀時能感受到節奏上的張弛。”人們在用母語創作散文時,常意識不到文字的音韻節奏。在翻譯時,這一特征常會強化。如果譯者在翻譯時忽略音韻美,原文的美感將大打折扣。
散文的音韻美體現在語音和句式上。前者表現為聲調的平仄或抑揚相配,無韻有韻交融,詞義停頓與音節停頓。后者表現為整散結合,長短交錯,奇偶相協。在翻譯散文時,譯者需注意散文的音韻美。漢英語音特征上的差異,譯者在追求散文的音韻美時困難重重。因而譯者除了甄選詞語、句式、語式和結構,還需對所選內容進行安排和處理,避免僵硬堆砌之感。
三、情韻美
散文是作者抒情達意的一種渠道,可悲可喜,可簡樸、寓理于微。既然反映思想感情,那么散文就不可避免地傳達作者當時的心情。這種心情通過散文語言體現出來,就形成了散文的情韻美。作者運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辭將主觀心意和客觀物象相融合,通過文字體現出來的過程稱為意象。眾多意象的組合構成了文學作品,散文更是注重這一點。
翻譯散文傳達情韻美的關鍵在于選詞。同義詞給譯者帶來了挑戰。譯者需鉆研根據原文感情基調,選擇最佳詞語。
四、《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由朱自清先生著于1927年,通過對月下荷塘的描寫,抒寫了作者在政治形勢劇變后,在嚴酷現實重壓下,苦悶、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現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選擇原文第四段,針對朱純深先生的譯文,簡要評析情韻、音韻美。
原文: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7.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譯文: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reaching rather high above the surface,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 Here and there,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some in demure bloom,others in shy bud,like scattering pearls,or twinkling stars,our beauties just out of the bath. A breeze stirs,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 At this moment,a tiny thrill shoots through the leaves and flowers,like a streak of lightning,straight across the forest of lotuses. The leaves,which have been standing shoulder to shoulder,are caught trembling in an emerald heave of the pond. Underneath,the exquisite water is covered from view,and none can tell its colour; yet the leaves on top project themselves all the more attractively
這一段是經典的景物描寫,整體氣氛寧靜,而且展現了散文的音韻美和情韻美。“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等疊詞的使用,表現出文章的音韻美、節奏美,也展現了安靜舒緩的基調。“像的裙”“羞澀地打著朵兒”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讀者引入美好、安寧的世界。譯文將前三句整合成為一個整句,運用定語從句、伴隨狀態等使得譯文緊湊不顯拖沓、零碎。整段長短句交錯,句式多變,也使譯文節奏與情韻并重。運用winding,silken,dancing等形容詞,充分體現原文中的情韻之美。Leavessurfacegrace,blossomspearlstarsbath,breezebreathsbuilding,fragrancefaintfrom,driftingdistant等均體現了譯文的音韻美。朱先生對小詞運用自如,翻譯時著重于詞語選擇和句式結構斟酌,非常好地表達了原文的情韻美和音韻美。
五、結語
散文與詩歌不同,但是在音韻美與情韻美這兩點上,又有異曲同工之妙。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短而不簡、小而不亂,能夠充分體現作者的情感思想。在漢英散文翻譯中,譯者需要著重保持音韻美、情韻美。本文通過對朱純深先生《荷塘月色》譯本的分析,具體表現了散文翻譯中的音韻美和情韻美。
參考文獻:
[1]劉士聰.漢英英漢美文翻譯與鑒賞[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2]Eugene A. 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p63
篇5
1.抓住美的語言。
高爾基說過,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優美語言,在領略其語言美中獲得美的享受。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名品佳作,蘊藏著豐富的語言美的資源。借助語言所表現出來的美是
獨特的,不同體裁的文章各具獨特的美。如:小說中環境描寫的精致美,心理描寫的細膩美;散文的意境美;雜文的犀利美;詩歌的音韻美;說明文的準確美;應用文的規范美,等等。美的語言不僅能獲得美的享受,而且有助于理解作品的豐富內涵,分析作品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一些精彩語段作賞析、揣摩,讓學生在鑒賞語言的過程中,提高語言理解能力,深刻體會作品的內蘊美。如《荷塘月色》以細膩委婉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詩意的圖畫,字里行間透出淡淡的喜悅,交織著淡淡的哀愁,而這種朦朧雋永的情緒都是通過對荷塘處月色的描寫來傳達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當教師講析到這段時,一幅光彩相間、淡雅相宜、明暗交織的月色荷塘景立即顯現在學生的腦海中,語言的中介使他們感覺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活躍的想象,生發出喜悅和滿足,這正是美的語言產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情感。
文學作品的創作離不開情感,情感是文學作品中一個最主要的因素,可以說,沒有情感就沒有作家,也不會有文學作品。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其中蘊含著人類種種美好的感情,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體驗作品的情感美,在美的熏陶中陶冶心情、凈化心靈。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子深情。作者描繪了父親送子遠行的場面,尤其細致入微地刻畫了父親為“我”買橘子的行動,父親翻越站臺時那肥胖笨拙的背影感動了“我”,“我的眼淚很快地流出來了”。父親送別時簡單的話語、笨拙的行動中包含著對兒子深深的疼愛之情,而“我”的多次流淚也正是對父親的尊敬愛戴之情的真實流露。父子間的真摯感情催人淚下,學生會被這種深沉偉大的父愛觸動,進而聯想到自己父母的艱辛與苦心,懂得孝順父母,體諒他人。又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抒發的是詩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離情。“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離別之情惆悵哀婉;而對“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陰下的一潭”等景物的描寫卻浸透著詩人無限的歡喜和愛戀之情。詩人在對康橋自然風景的流連忘返中悟出熱愛生活的道理,學生感受到的是難舍難分的離情,感受到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激情。優秀的作品總能以情動人,《回憶母親》中的母子情,《藤野先生》中的師生情,《七根火柴》中的戰友情,都能使學生得到情感的愉悅與陶冶,從而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3.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欣賞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帶有普遍社會意義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能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學生的心靈,具有啟發人、感動人、鼓舞人的藝術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師》中的蔡老師,她外貌溫柔美麗、心地慈愛,疼愛孩子、關心孩子的甘苦。及時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傷,是老師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凈化心靈。一個美好而感人的形象,可以激發起學生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個丑陋猥瑣的形象,則能讓學生痛斥丑惡、憎恨虛假。如《群英會蔣干中計》中,通過對周瑜與蔣干在群英會上的語言、動作、神情加以分析歸納和整理就能對他們的形象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周瑜多謀善斷、豪邁自信,蔣干少勇寡謀、妄自尊大,在美與丑、智與愚的對照中人物的形象美得以品鑒。其他如諸葛亮的睿智,嚴監生的吝嗇,孔乙己的迂腐,華老栓的麻木,等等,無不體現著人物的形象美。當然,美的形象不只是“人”,也包括“物”。如《雨中登泰山》中巍峨雄偉的泰山,《白楊禮贊》中挺拔正直的白楊,《荷塘月色》中被“四周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圍繞著的荷塘和“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每一片葉子與花上”的月光等都是美的形象。這一個個光彩照人、生動鮮活的美的藝術形象就像是一座座精神的雕塑,激勵著學生走向更廣闊、更壯美的人生。
篇6
教學設計目標定位要恰當,大小適度,為突出教學重點,必要時可大膽取舍,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三維教學目標,它應該是單元教學的目標,如果單元內每篇課文都設置這樣的目標,顯然定位過大。以《荷塘月色》為例,把教學目標側重在“過程與方法”即講授散文寫景抒情的手法上,其他如時代背景、主題思想等就不必糾纏了。再如《長亭送別》,作為經典篇目,又是古代戲曲,教學時戲曲常識、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曲詞賞析等知識點是肯定要講的,但如把上述內容都加入教學設計,不但課時不允許,而且有重復講授之嫌。因為本單元《竇娥冤》一課已有涉及,教師只需抓住“端正好”“滾繡球”“耍孩兒”三支曲子長課短教,引導學生品味涵泳曲詞優美的語言、真摯的情感、豐富的意境就可以了,不必浪費太多時間于字詞文意上。
二、教學設計要新穎精巧
教師要通過新穎精巧的教學設計,撩撥起學生對語文課的盎然興趣,讓學生心中激起對文學作品無窮的聯想,對每一節語文課懷有憧憬,課后又回味無窮。比如教學《荷塘月色》,過去很多教師講這一課,基本上延續“作者介紹—時代背景介紹—課文結構分析(逐段)—總結語言特色”的模式,不能說這種模式不對,但一節課下來,總感覺到沒有什么亮點,時間長了,恐怕留給學生的印象也就寥寥無幾了。是否可以這樣設計:先讓學生陳述自己對朱自清散文的總體評價如寫景細膩、語言生動(學生在初中已學過朱自清的好幾篇散文),然后舉第四、五兩段引導學生重點賞析、品味,印證自己的評價(當然,可以允許學生持不同的看法),在個別句子理解有困難時,適時地穿插字詞解釋、背景介紹,重點還是引導學生咀嚼、涵泳語言,體會文章的語言美、章法美。至于其他段落,只留幾個問題供學生課外探討交流。這樣的設計,整個教學過程要達成的目標就非常清楚,對提高學生的語言鑒賞水平也非常實用。
三、教學設計要追求創新
篇7
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藝術生身上具備普通學生所不具備的優勢——“藝術”。孔子提倡因材施教,面對這些特殊的“材”,我們必須找到適合他們的獨特的教學方式,那就是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的專業特點相結合,發揮藝術生“資源”優勢,讓語文課堂有“聲”有“色”。
一、藝術生“資源”現狀分析
藝術生的專業類別很多,有音樂、美術這樣的“大類”,也有播音、主持、編導、空乘等“小類”。音樂類分為聲樂類和器樂類,器樂類里又有鋼琴、古箏、笛子、二胡、琵琶等類別。因此,一個綜合的藝術班里,往往有十余種不同的人才。
藝術生大部分對專業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有些甚至達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早讀、課間、放學路上,經常聽到他們引吭高歌;書桌、教材、作業本上,隨處可見他們信手作畫。據小范圍調查,很多藝術生每天堅持練習專業三、四個小時,如果說他們不愛學習、沒有毅力,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但是,由于文化課基礎差,很多藝術生找不到學習文化課的樂趣,容易苦惱、厭煩。如果按照普通學生的標準去要求他們,勢必會使他們失去信心,激發逆反心理。
二、藝術生學好語文的重要性
很多藝術生認為只要專業成績突出,就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學,有所建樹,沒必要在文化課學習中投入過多精力。這顯然是一個認識誤區。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學好語文,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語文教育又是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可以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提升對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
如果語文素養有所欠缺,從事藝術的人可能無法正確理解把握藝術作品的深層內涵,就不能完美地表現作品,當然也就無法有所創新。而對于藝術而言,創新非常重要,一味模仿,只能成為“工匠”,卻無法成就“大師”。
三、把藝術融進語文課堂的具體做法
(一)“畫”語文,讓語文課賞心悅目
語文課內容豐富,很多課文就是一幅美麗的畫面,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等;一些詩歌,更是“詩中有畫”,如王維的《山居秋暝》、戴望舒的《雨巷》等。這些課,可以讓藝術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作品中美麗的畫面。
如《荷塘月色》一文,作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朦朧、素雅、靜美的荷塘月色圖,學生通過反復品讀課文,充分發揮想象,創作出這幅圖畫,不同的構思創意還可以在班里進行比較,看看哪一幅最符合原文的意境。
這樣“畫”語文,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讓學生展示了自己的繪畫能力,找到自信,勢必會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唱”語文,讓語文課悅耳動聽
古代詩詞本來就是用來吟唱的,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李煜的《虞美人》等;還有一些被搬上了戲劇舞臺,如《孔雀東南飛》等;有些歌詞是化用詩詞的,如《梨花頌》等。
現代詩歌也很注重音節美,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讀來瑯瑯上口,如同清新的樂曲。
這些課,就可以讓學生試著去“唱”。同學們可以自己為詩詞譜曲,也可以找與詩歌意境相符的歌曲,或者對已有的歌曲進行賞析評價,這都可以讓學生更準確地把握詩歌意境及情感。
這樣“唱”語文,不僅讓語文課堂顯得頗有韻味,更能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帶來藝術的享受,一定會受到學生的青睞。
(三)“奏”語文,讓語文課動人心弦
有些課文不適合“唱”出來,那么我們就發揮器樂類藝術生的優勢,把它彈奏出來。
如《琵琶行》一課,會彈琵琶的同學可以用最直接的方式讓大家明白什么是“轉軸撥弦三兩聲”、“輕攏慢捻抹復挑”,也能讓大家真切地感受到“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當然,對“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也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另外,《祝福》適合凄切的二胡,《歸園田居》適合明快的長笛,《垓下之圍》適合悲壯的古箏,《離騷》適合低沉的洞簫……
這樣“奏”出的語文,可以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強烈的共鳴,印象之深,必會如鏤如鍥。
(四)“演”語文,讓語文課多姿多彩
戲劇是綜合藝術,美術、音樂、舞蹈、文學無所不包。把語文“演”出來,可以調動班里幾乎所有同學的積極性,參與面廣,影響力大。
例如《鴻門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很適合改編成劇本。而演好這個故事,對編劇、導演、演員、背景、音樂乃至道具都有很高要求,這就給了編導、播音、舞蹈類學生很大的展示空間,讓學生在享受樂趣的同時,對課文有了深刻的體會。
這樣“演”語文,要考驗學生對課文的深度把握,所有人要和諧統一,才能完美演繹。這種形式,也必然是學生最喜聞樂見的。
篇8
一、促進語文教師改變教學觀念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核心,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是在公開課里得到體現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使以講授為主的傳統的班級教學,發展為班級教學、小組教學、個別化教學和網絡教學(交互式網絡教學、遠程教育)并舉的局面。運用多媒體教學要求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轉變,必須對教學過程進行重新設計,使教師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啟發者和引導者,學生也從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地、自覺地學習。這種轉變,要求語文教師更新教學觀念。
二、促進新型語文教材體系的構建
除了傳統的紙質教材外,還將出現大量非紙質形態的音像教材和計算機教學輔助軟件。這種教材主要以光碟和電腦網絡為載體,充分體現了人的認知規律,以多媒體方式――方字、圖形、動畫、影像和聲音顯示教學信息。例如講授《荷塘月色》這篇文章,除了使用課本外,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大量的介紹背景的材料和學者們的評價賞析文章;可以用圖像軟件和動畫軟件使荷塘月色的畫面動起來,展示“葉子與花”“一絲的顫動”的神韻,“月光如流水”泄在“葉子與花上”的動態美;可以配上全國著名播音員朗誦課文的錄音;可以節選反映那個時代的電影和電視劇片斷,以幫助學生形象地感知作者“心里頗不寧靜”的內在動因;還可以播放由全國著名語文教師講課的錄像。這樣的教材使凝固在紙質教材中的靜態美升華為動態美,并將意境美、音樂美、藝術美充分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心理因素,提高學習興趣,真正使學生愛學、樂學。這種教材有開放式、可擴充式的特點,它的資源庫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教學活動中動態地由教師和學生加人新的內容,不斷地在充實、豐富,時刻保持著“最新版本”。這種教材,配有方便的檢索方法,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環境、對象、進度來組合使用教育資源,使教學更具個性化和創造性。
篇9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這早已上了教學大綱。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也是這么做的。但是,由于學生的審美素養像他們的道德情操一樣,不便考查,也難以作為衡量教師業績的硬指標,所以,它只是教學的軟任務。在應試教育環境中,這個任務往往成了一種“擺設”。
其實,審美不應該僅僅是一項教學任務,它應該成為一種教學境界,一種師生共同追求的最高教學境界,它既要求有明確的教學目的,更遵循教學規律。它使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等因素和諧地相互作用。一堂理想的語文課,教師會感到游刃有余,學生會覺得如沐春風。
語文課如何進行審美教育呢?
一、加強誦讀和聯想,在閱讀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荀子說:“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朱熹也說:“大抵觀書先速讀,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由于審美對象的顯現是以課文為主的,因而課文內容則是學生耳聽、眼看、口讀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閱讀范文則成了激發學生美的情趣、樹立美的意識、增強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徑。通過熟讀精思,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把作者的感情、語言化作學生的感情、語言。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對課文的感受和體驗創設一種情景,做出一種導向,即通過對課文的認真閱讀和反復品味,為其接受機制創造美的情緒氛圍,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此外,教師還應分外珍惜、精心呵護學生可貴的美的意識,在閱讀范文上下工夫、花力氣。閱讀范文既有老師富有魅力的范讀,更有學生富有表情的朗讀,通過聲情并茂的反復吟誦,體味出作品的美感,從而進入作品那種特定的意境,學生就會主動積極的去發現美、感受美。如《,你在那里?》一詩,熱情謳歌了為革命日夜操勞,為人民鞠躬盡瘁的高尚品質,深情表達了億萬人民懷念的真摯情感。教學中,引導學生口誦飽含深情的字字句句,心想人民的好總理的樁樁事件,作品奔騰的感情潮水,是一定能涌進學生的心田的。學生一定能和詩人的滿腔熱血融為一體,引起強烈的共鳴,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在課文分析中講出美,引導學生正確鑒賞美
現行中學語文課文中包容了各種美的形象和各種美學風格,有十分豐富的思想內容。如蘇州園林的優美,松樹風格的崇高,小桔燈的樸實等等。這些都是通過有一定邏輯關系的字、詞、句、篇表現出來的。劉勰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人情。”教師通過對這些字、詞、句和相關內容的講析,達到喚起學生情感,調動學生想象,使學生受到理想情操的教育,提高審美鑒賞能力的目的。在課文分析中主要抓住課文中本身美的語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進行挖掘講解。如《藤野先生》中說櫻花“像緋紅的輕云”,辮子“宛如小姑娘的發髻”是比喻,是真實的美,說“實在標致極了”,是諷刺,而“頭上盤著大辮子”、“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見”,則綜合運用了比喻、夸張和諷刺,這樣的描寫,將那些借出國鍍金撈取名利的浪蕩子弟的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對他們油然而生厭惡之情。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韻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當教師講到這段文字時,一幅光彩相間、淡雅朦朧、明暗相宜的荷塘月色顯現在學生的腦海中。由此看出語言的中介使學生感覺出景物中所寄予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躍的想象,這就是美的語言所產生的奇妙的效果。再如楊朔的《荔枝蜜》的意境,是通過作者感情的變化發展表現出來的,創造者是討厭蜜蜂,后來喜歡蜜蜂,繼而由喜歡到贊嘆,再由贊嘆到“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作者正是這樣以自己感情的變化為線索,有層次的展示了深遠的意境,熱情的謳歌了勞動人民的偉大精神。在教學中,只要注意引導學生細細體味,就可以感染學生,讓他們懂得勤勞奉獻才是真正的美德,引導他們正確鑒賞這種美。
三、注重說寫訓練,培養學生創造美
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創造美的能力,僅靠范讀和講解賞析課文是不夠的,還應加強說寫訓練,讓課堂成為感受美、理解美的場所,讓學生成為評價美、鑒賞美的主體,審美能力才能得到深化和拓展。
篇10
關鍵詞: 接受美學 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只有不斷地創新與進步,才能有效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水平,培養高中生的整體閱讀素養,從而提升高中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接受美學正是教學發展的產物,這一理論能夠有效發揮參與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將接受美學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相結合,充分體現教學主體在課堂的地位,在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習中提高閱讀能力,從而提升高中語文教學質量。下面就接受美學如何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進行分析。
一、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實現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創新
高中語文教學在進行教學活動時,要以接受美學理論為基礎,應用開放式的教學理念,時刻注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重視高中生的主觀感受,利用實際的情感體驗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要勇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避免出現以教材和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模式,不斷在教學實踐中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積極地把創新教學模式,如情景式教學模式等應用到實際教學活動中。例如,在教學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4《雷雨》一課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組,分別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切身體會情境,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用戲劇的表現形成代替純書面的教學方式,更讓學生理解文字的內容,接受傳遞而來的文化知識。又如在教學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一課時,可以配上《荷塘月色》這首音樂,詩歌的課文內容伴隨著優雅的音樂,讓學生仿佛徜徉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下。這些創新的教學模式更能被學生接受,促進高中語文閱讀質量的快速提升。
二、進一步開闊學生的“期待視野”
處于高中學習階段的學生大多都有思維方式,在進行高中語文閱讀時,學生會結合自身的現實情感,以閱讀內容中出現共鳴的部分展開閱讀,進行對閱讀作品的賞析評鑒。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會把自身的情感和經歷帶入作品內容中,從而更深一步地開闊“期待視野”。高中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較強的接受能力,倘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基于“期待視野”開展教學活動,積極克服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出現的障礙,使得高中生對語文閱讀逐漸產生興趣,從而實現對所閱讀內容的更深入的理解。要開闊學生的“期待視野”,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閱讀,使得閱讀量不斷增加,在增加閱讀量的同時還應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多范圍的閱讀,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不斷增長的閱讀量和廣泛的閱讀范圍促使學生積累豐富的經驗,達到開闊學生期待視野的效果。同時,創新閱讀教學方式的前提,即需要運用多樣化、全面化的閱讀形式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在學習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1《再別康橋》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朗誦比賽,朗誦文章不僅僅針對這篇課文,學生還可以自行選擇文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這一過程中無形地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在教學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2《我有一個夢想》一課時,夢想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教師應將學生帶入文章情境,同時在閱讀內容時結合自身的情感和經驗,更深層次地開闊學生的“期待視野”,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應用“召喚結構”理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把學生所閱讀的內容設置成具有開放性的結構類型即為“召喚結構”,開放式閱讀模式是閱讀內容適當留白,進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閱讀中不斷提高,閱讀內容的留白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情感進行補充。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召喚結構”理論,可以有效激發和培養高中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中實現自我情感的滿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在實際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正確把握閱讀內容的關鍵細節和對應的表現情感達到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和閱讀興趣的效果,不僅提高高中語文閱讀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還讓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個性化解讀。例如,在教學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4《哈姆雷特》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召喚”理論引導學生留白結局,自行想象自己認為可以發展的故事線索,利用開放式文章結構類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感走向和對文章的理解進行故事發展,不僅培養學生一定的文學素養,還加深學生對閱讀文章的理解。
四、結語
在高中語文閱讀中應用接受美學理論順應了教育改革發展的需求,在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同時,有效培養了高中生的語文素養。教師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不斷更新合理的教學模式,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期待視野,同時應用“召喚結構”理論激發閱讀興趣,不斷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和學生素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