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技巧范文
時間:2023-03-18 09:38: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詩歌鑒賞技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緊扣詩歌題目,初步把握詩歌內容
在古代詩歌中,題目是作品內涵的一扇窗戶,可以揭示詩歌創作的背景、目的,還可能蘊含作者的情感與思想,對于正確解讀詩歌、領會內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詩歌鑒賞中要重視對詩歌題目的解讀,從中搜集、整理有價值的信息,并以此為切入點,準確領悟、理解詩歌,提高詩歌鑒賞題解答質量。
如《旅夜書懷》,從題目中可以清楚地獲得時間、地點以及事件等有價值的信息,并且能夠感悟出其中蘊含的羈旅之情。再比如《過香積寺》,從題目就能夠得知詩中描述的事件“拜訪寺廟”及地點,能夠基本感受到詩人追求閑適安逸生活的思想情感。因此,在詩歌鑒賞中,緊扣詩歌題目,能夠獲得許多有價值的信息,這樣的信息對于準確解讀詩歌內容、寓意與思想情感作用巨大。
二、關注作者背景,準確解讀詩歌情感
詩歌是作者對生活及社會的感悟,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與時代烙印,和作者所處的時代、生活、經歷等方面具有密切聯系。詩歌鑒賞具有典型的“知人論世”特征,在這一過程中,應當充分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只有充分了解了作者所處時代的特點、經歷和遭遇,才能夠設身處地地對詩人當時的心情、思想等感同身受,想象詩歌內容,并進行“復原”,提高鑒賞準確性。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詩歌鑒賞訓練時,應當引導學生充分關注作者的時代背景、心境情感等方面內容,結合這些內容對詩歌進行解讀。
通常來講,在某個朝代的早期,因為政通人和,詩人經常會創作出積極向上、建功立業、奮發有為主題的作品,而在朝代末期,經常會處于政治腐敗、內憂外患的水深火熱之中,此時的作者因為心中充滿憂郁,多會創作對社會不滿或強烈要求變革主題的作品。因此,緊密聯系作者的所處時代與生活背景,有助于準確理解和領悟詩歌蘊含的思想情感,提高鑒賞得分率。例如,南宋時期的詩歌,就要緊扣時代背景。南宋是北宋滅亡后宋室皇族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因軍事實力不如金國,所以一直偏安一隅,為愛國詩人所不齒。所以,解讀當時作品的主題,大多要緊扣對統治者無能的抨擊和愛國人士想要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如《京口北固亭懷古》。
三、注意詩歌注釋,降低詩歌鑒賞難度
在詩歌鑒賞答題過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視詩歌中的注釋,雖然并不是每一首詩歌都會有注釋,但是只要有注釋就應當重視,發揮這些注釋在幫助理解詩歌內容和把握情感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詩歌中的許多注釋能夠幫助讀者準確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有助于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有的詞句注釋有助于讀者領悟詩歌所表達的意境和情感。所以,教師在日常訓練中應當引導學生重視從詩歌的注釋中搜集有價值信息,并將之與對詩歌主題的領悟結合起來,理解其中的難點,突破思維障礙,從而降低詩歌鑒賞難度。
四、分析詩歌題材,加深內容理解
中國古代詩歌從內容的角度,一般分為送別、田園山水、詠史懷古、詠物以及邊塞等類別。送別詩多表達留戀、懷念以及勸勉等方面內容,或者是表達心跡。而田園山水詩一般表現的是閑適悠然的生活情趣以及歸隱山林、無欲無求的心境狀態。詠史懷古詩一般是對前人緬懷、追憶,由古及今,表達自己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宏遠志向;或者借古諷今,表達自己生不逢時,無法報國的無奈、感慨或憤怒。邊塞詩一般展現邊塞秀麗風光或者描寫軍旅艱苦生活等等。在引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時,教師應當指點學生從詩歌題材入手,利用這一題材的情感表達范式與規律,結合自身的理解,準確解讀詩歌,加深對詩歌意境和內容的理解,這是讀懂詩歌的一條有效途徑。如《別舍弟宗一》,一眼可辨屬于送別詩,分析時可盡可能按照送別詩常見的主題解讀;《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園詩,鑒賞時注意作者所追求的閑逸情懷。結合題材解讀詩歌,則不至于主題偏頗。
五、領悟詩歌意象,提煉思想情感
在詩歌中,意象凝聚了作者的思想與心境,優美的意境需要借助于生動形象的意象來創設,歷史與文化的積淀造就了詩歌中許多固定的意象。如青松喻指堅貞不屈,鴛鴦代表美好愛情,梅花象征純潔美好,長亭寓意送別,月亮意指思念等等。這樣的意象在詩歌中具有約定俗成的含義,在鑒賞詩歌中能夠幫助作者準確領悟詩歌的思想情感,對于鑒賞詩歌的語言、領悟詩歌的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詩歌鑒賞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注意搜集和整理各種意象的相關內容,做到隨手拈來,運用自如,提高詩歌鑒賞準確性。
六、抓住詩歌詩眼,把握情感脈絡
詩歌在表達上具有跳躍性,意象轉換也較快,但是作者在創作和表達的過程中,必定會借助于一些重點詞語,即“詩眼”來連接內在的情感與意境,實現整首詩的前后連貫、一氣呵成,因此抓住詩歌的詩眼,對于準確把握詩歌的情感脈絡作用明顯。重點詞句在詩歌要點的展現上具有重要作用,扣住這一點就能夠有效理解詩歌,如“夜半鐘聲到客船”中的“客”可以讓人感悟出游子在外、懷念家鄉的情感,“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中的“離人”可以讓人體會出幽幽離愁的哀思,教師在訓練中應當指導學生從詩歌內容中提煉出詩眼,將這些重點詩眼抓住,就等于抓住了整首詩歌情感與思想的脈絡,有助于深化詩歌鑒賞的成效。
七、梳理景情關系,加深思想情感理解
寫景、敘事、抒情是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一般情況是寫景敘事在前,情感思想在后,有些作品表達情感與思想的內容在最后的點睛之處。景情的關系基本上可以細分為樂景襯樂情、樂景襯哀情、哀景襯哀情、哀景襯樂情等幾種類型,有些詩歌在表達情感與思想方面不夠明顯,這就需要讀者將景情關系進行深入細致的梳理,尤其是從景物的特點入手,進而把握作者與作品的情感。這樣的思維過程對于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質量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應當引起廣大高中語文教師的重視。
篇2
【關鍵詞】鑒賞;意境;語言;修辭;內涵;抒情;描寫;表現
1 漢代的《毛詩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對古詩的欣賞需要培養一種趣味,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嶋H上,知,好,樂是欣賞藝術的三個層次,首先是知,其次是好,在這兩者基礎上才是樂。 如何具體去做,才能把欣賞古詩作為人生的一大樂趣?我認為作到以下幾個方面有利于我們對古詩的欣賞和理解。 例如,劉禹錫的七律《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首句便是“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边@里的巴山楚水是詩人被貶官地區的代稱,二十三年則是被貶官的時間。那么詩人為何被貶官呢?為何回來后已是物是人非,作者卻仍能保持一種樂觀的人生態度,吟出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詩句?如果查閱以下詩人的身世經歷,我們會很容易發現劉禹錫是因在貞元二十一年(805)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參與王叔文變法失敗后被貶官,這期間宦海沉浮二十多年,雖歷經坎坷,但詩人那種達觀向上,倔強不服輸的性格卻沒有改變。 這還可以從他的另外兩首詩中看出。一首是815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詔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中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背⒂腥讼肫鹆怂Y果他回長安寫了這首詩,刺痛了當權者,再度被貶為連州刺史。另一首是十四年后在回長安,寫了《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劉禹錫的性格從這兩首詩中可以明顯的表露出來,所以在這首詩中,他能從前四句沉郁中奮起,振作。了解詩人的經歷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詩歌的內容,還可以從詩人的人生境界中受到啟發。
2 形象內涵、文化意義
中國古代詩歌的作者大多為飽學之士,他們身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化為一種精神,自詩歌中信手拈來,表達一種情懷。 20世紀心理學大師榮格曾研究人類的“集體無意識”。實際上我們民族的詩人受傳統文化熏陶日久,他們繼承了許多民族性的文化信息,在詩歌中廣泛應用,從而增添了詩歌的意蘊,但同時也給今人解讀古詩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對于這一類的文化信息,我們必須了解、歸納、掌握,從而成為一種解讀詩歌的手段。 例如,古詩中登高,望月與思鄉的關系,可以說包含了我們這個民族一種獨特的文化心理,有人曾從“原型”批判的角度對詩歌中的一些文化信息和民族心理作了非常精當的分析,如傅道彬的《晚唐鐘聲――中國文化的精神原型》一書中對月亮及其藝術象征作了分類研究,他認為中國文化中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義是母親和女性?!抖Y記、祭器》中說大明生于東,月生與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說文》中釋月“闕也,太陰之精”。中國第一位女神女蝸,又是月神,這些都證明了這一點。同時,月亮的時圓時缺,周而復始,啟發人們對宇宙的思考,從而又衍生出許多象征意義。如月亮是孤獨失意的象征,月亮是美的象征,月亮同時象征著和諧靜謐的中國智慧和超群脫俗的士大夫風范。因而在詩歌的審美意象中,月亮被賦予多層含義。月亮意象反映著古代文人尋找母親世界的和諧統一的心理,因而和思鄉主題和舊夢重溫有著必然聯系。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倍鸥Φ摹笆臄嗳诵?,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 體味詩眼,解讀詩歌
古人云:“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边@句詩一方面表明古人寫作構思之辛苦,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寫詩詞很講究練字。因練一個好字、好句,是全句、全詩游龍飛動、生氣盎然的,就是“詩眼”。它可以是一個簡練傳神的字,也可以詩作體現主旨的精彩與句。“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我們在鑒賞古典詩歌時,若能從詩眼入手,可更深入的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手法?!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此句像一幅巨大的風景畫,形象的描述了塞外遼闊蒼涼的景象?!爸薄弊终宫F了一種挺拔堅毅之美,落日之圓襯托在萬里戈壁的背景上,則給人以茫茫之感。二字將直線之美譽渾圓之美融為一體,面目壯觀,別的字確實難以替代,這“直”和“圓”正是該似的詩眼。杜甫的《蜀相》中的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中的“自”和“空”就是該句得詩眼。杜甫的《旅夜書懷》中的“危檣獨夜舟”中的“獨”就是詩眼。 注意:詩歌中的一些形容詞、副詞和動詞往往就是詩眼。找到詩眼,有助于正確把握詩歌意境。
4 把握特色,重點突破
從高考命題的角度看,高考鑒賞的古代使更多是寫景、詠物、詠史的作品,因此我們在把握詩歌之前,還要掌握已寫詩歌的反戰以及分類的知識。詩歌按照表達方式,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按格律分,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按語言字數,可分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雜言詩等;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詠物詩、詠史詩、邊塞詩、詠懷詩等;還可分為律詩和絕句。古代律詩中的四聯,古人歸納為起、承、轉、闔。從層次上分,往往可以分為兩層,一層寫景,一層抒情或議論(即卒章顯志的寫法)。 如:題竹石牧牛(并引)黃庭堅 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戲詠。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理解分析可分為兩個層次。前四句為第一層次,分別寫了竹、石、牧童、老牛四個物象,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后四句為第二層次,寫了作者由畫中的內容而生發出的 3 感想。簡析:這是一首題畫詩,作于元三年(1088)。詩人以游戲的筆調把畫中景物寫得活靈活現,并且發揮想象,寫畫中之物幾乎全要動起來了,以致于詩人不得不出面關囑。這樣的寫法,既再現了畫面的生動,詩人對畫作的贊賞喜愛之情也溢于言表。 前四句高度概括畫面的內容:石、竹、牧童、牛?!皪槑V”、“綠”、“觳觫”等形容詞用以代指事物,詼諧有趣。后四句寄理于形象之中,涉筆成趣,余味雋 。
詩歌是中國文化的精華,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高中生,應該有一定的研讀鑒賞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詩歌研讀中就應該抓好以上的鑒賞方法,這些只是我個人對古代詩歌鑒賞的一些淺見,畢竟中國古代詩歌博大精深,還需要我們好好學習和深刻挖掘。
(指導教師:大連經貿高中 張帥)
參考文獻:
[1] 《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宋詩選注》(錢鐘書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3] 《中國高考年鑒?語文卷》(中國致公出版社)
篇3
關鍵詞:詩歌鑒賞;表達技巧;角度;分析;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05-0081-01
本文結合高考試卷中出現的詩歌鑒賞表達技巧類題型,結合筆者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試作出一些答題技巧的分析。
一、考生要明確詩歌鑒賞中表達技巧的含義
了解詩歌的表達技巧有助于理解詩歌內容。表達技巧包括三個層面的含義: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常用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嫉淖疃嗟氖鞘闱榉绞剑ㄖ苯邮闱楹烷g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接抒發對權貴的不滿。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都屬于間接抒情。寓情于景就是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助對這些自然景物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楊花落盡子規啼”,就是把離別之情寄寓在楊花和啼著“不如歸去”的子規上。表現手法又叫藝術手法,一般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主要有渲染、對比、用典、象征、想象、烘托、虛實、白描、反襯、抑揚、移情、含蓄、賦、比、興等。修辭手法很多,一類是用比喻、比擬、象征等手法,使描寫的事物更加生動形象;一類是用通感、借代、雙關、疊詞等,使字句更為精巧。關于表達技巧,考生可以從以上三個角度答題。
二、對直接給出表達技巧題目的答題技巧
對直接給出表達技巧,并分析、鑒賞表達技巧的作用的題目,考生第一步要找出運用此表達技巧所對應的詩句,第二步分析運用此表達技巧的效果。
例如:2005年全國卷(III)《雨后池上》?劉: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要求從“靜”與“動”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鑒賞。
分析:第一步,要找出運用此表現手法所對應的詩句,第二步分析運用此表現手法的效果。例如《雨后池上》這首詩,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鏡”“照檐楹”寫出荷花池塘雨后優美迷人的靜態。三、四句用“忽起”“垂楊柳”及垂楊柳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表現了雨后池上的動態之美。然后還要指出,此詩既寫出了靜態,又寫出了動態,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圖。在評分標準中,能指出一、二句為“靜態”,三、四句為“動態”,得四分;能提出全詩以靜顯動、以動襯靜,動靜結合,得兩分。解此類型題的關鍵是第一步,若不指出相對應的詩句,或分析不到位,就只能得零分,或被扣分了。
三、對沒有直接給出表達技巧題目的答題技巧
對沒有直接給出表達技巧的題目,考生要第一步先選準角度,指出表達技巧。第二步分析技巧的運用。第三步指出這種表達技巧的效果。這類題目的難度比前面分析的題目難度大。
例如:2005年浙江卷《齊安郡中偶題》?杜牧: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暮熱游荷池上》?楊萬里: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題問: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分析:第一步要審題,選準鑒賞角度,從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中選擇一種來解答。從理論上說,只要選準角度,言之成理,都應該算對,所以題目可以有幾種答案。為提高答題的準確性,考生要細心審題,選擇恰當角度。第二步分析表達技巧的運用。這兩首詩都運用了擬人手法,其中《齊安郡中偶題》中把“綠荷”擬人化,“綠荷”有恨而“背西風”;《暮熱游荷池上》中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于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第三步指出這種表達技巧的效果。很多考生在答題時漏掉這一步驟,而失去了分數。如此題,答了前兩個步驟,只能得四分。還有兩分的采分點就是表達技巧的效果,如,《齊安郡中偶題》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暮熱游荷池上》表露了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
總而言之,考生先要明確詩歌鑒賞中表達技巧的含義,對直接給出表達技巧并要求分析、鑒賞表達技巧的作用的題目,第一步要找出運用此表現手法所對應的詩句,第二步分析運用此表現手法的效果。對沒有直接給出表達技巧的題目,考生要第一步選準角度,指出表達技巧,第二步分析其技巧的運用,第三步指出這種表達技巧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裴松年.淺談古詩鑒賞題的解答方法[J].中國校園文學,2003(03).
[2]劉志剛.高考古代詩詞鑒賞試題及答題狀況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
篇4
詩歌鑒賞要求考生從詩歌內容、語言、結構、寫作技巧及作品風格,鑒別其所表達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會意義,注意這些方面,考生會成為詩詞苑囿中的好“園丁”。
1.善抓“題眼”、“詩眼”和“詞眼”。從標題了解詩歌豐富的內涵,即“題眼”。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字即是詩眼;詞眼是詩詞傳達主旨的關鍵詞、關鍵句。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中的“折柳”一詞。
2.從形象中去品味詩的意境、基調和社會意義。詩歌所描寫的形象往往有“冷”“熱”之分,我們可以從形象描寫的“冷”“熱”中,體味詩歌獨特而深邃的意境。
3.從注釋中捕捉信息。注釋往往解釋詞語和典故,而詩人又往往用典故來表達廣泛而深刻的主題。
4.要善于聯系作者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思想觀點、寫作風格等,就能做到知人論世,依人察情,從而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等。
5.在深入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技法。在理解詩歌內容后再去把握詩歌所運用的表現手法,有利于更加深入地認識詩歌的特征,體會其思想感情。
6.思考成果的表達要準確、規范。參透所給的詩歌固然重要,但將思考成果用文字表現出來更不容忽視。一般說來答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緊扣要求。題目怎么問就怎么答,問表現手法就答表現手法,問主題就答主題,嚴格按要求去做。
(2)要點齊全。高考閱卷一般采點給分,因此要注意表述文字的切入點。
(3)推敲用語。力求表達流暢,用語要準確、簡明、規范。
就古詩鑒賞題而言,對不同的提問方式,我們要注意不同的答題方法。
1.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
答題步驟和方法:(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說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2.分析語言特色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和方法:(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分析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和方法:(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和想象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4.分析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答題步驟和方法:(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5.分析觀點不同型
提問方式:有人這樣認為,有人那樣認為,你覺得呢?
提問變體:有人認為這個字用得好,有人認為那個字用得好,你認為呢?
篇5
一、把握詞的改變,體會詩人所煉之“意”
古代詩人為了煉字、煉意的需要,常常改變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詩的“詩眼”,鑒賞時一定要詳加分辨。
例如:周邦彥“風老鶯雛,雨肥梅子”風已老,鶯正年輕。梅子熟了,果肉鮮圓(“風老鶯雛,雨肥梅子”。雖然是描寫江南的初夏,但實在抵不了這一“老”一“肥”的誘惑,把它放到春天來了。風“老”鶯雛,雨“肥”梅子。我們的古人慣于活用詞語,形容詞,名詞,都可作動詞,且一作就作的鮮活生動,呼之欲出。想那黃口雛鳥從昂首待哺的嬌憨,慢慢豐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離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時光,更待其中親鳥的艱勞,形態種種,時日漫漫,到后來只得了一個“老”字,當真濃釅醉人。我們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過足了幾月的時光。又一個雨“肥”梅子。又經了幾場雨呢?那該是從“小雨纖纖風細細”,到“拂堤楊柳醉春煙”,到“一枝紅杏出墻來”,再到“花褪殘紅青杏小”,最后還是在雨里豐肥。寫出了動態,寫出了形態,想那梅子從青青小小的羞澀,到黃黃肥肥的圓甜,那黃中暈紅的豐潤,怎不叫人垂涎?。?/p>
二、還原顛倒的語序,把握詩人的真實意圖與情感側重點
語序的顛倒是古人創作詩歌時為了氤氳的和諧,有意實用的一種方法。我們在解讀時一定要注意這一特點。
1.主語后置
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漢陽樹歷歷(可數),鸚鵡洲芳草萋萋”,“漢陽樹”和“鸚鵡洲”置于“歷歷”“萋萋”之后,看起來好像是賓語,實際上卻是被陳述的對象。
2.賓語前置
杜甫《月夜》詩:“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實即“香霧濕云鬟,清輝寒玉臂”。詩人想象他遠在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閨中望月,那散發著幽香的蒙蒙霧氣仿佛沾濕了她的頭發,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潔白的雙臂感到寒意。這里的“濕”和“寒”都是所謂使動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們所支配的對象,結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語。辛棄疾《賀新郎》詞:“把酒長亭說??礈Y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晉代的陶淵明怎么會酷似三國時的諸葛亮呢?原來作者是把他們二人都用來比喻友人陳亮的,分別說明陳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實為“看風流酷似淵明、臥龍諸葛”。賓語“淵明”跑到了主語的位置上。另如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詩:“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憐新雨后之竹,愛夕陽時之山。)
3.主、賓換位
葉夢得《賀新郎》詞:“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币诧@然是“黃花報霜信”的意思。這種主賓換位的詞序表面上仍是“主―動―賓”的格式,但在意義上必須將它倒過來理解。再如白居易《長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門戶生光彩),盧綸《塞下曲》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林暗風驚草)等。
4.定語的位置
在偏正詞組中,定語在前,中心語在后,這是古今漢語的一般情況。詩詞曲定語的位置卻相當靈活,往往可以離開它所修飾的中心語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1)定語挪前。王昌齡《從軍行》詩:“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毕戮涞摹肮鲁恰奔粗赣耖T關,為“玉門關”的同位性定語,現卻被挪在動詞“遙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誤解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遙望玉門。劉叉《從軍行》詩:“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聞橫笛聲)都是同類的例子。陸游《晝臥》詩:“香生帳里霧,書積枕邊山?!保◣だ锷沆F,枕邊積書山。)
(2)定語挪后。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詩:“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币饧础耙辉乱癸w渡鏡湖”?!霸乱埂边@個偏正詞組本為句首的時間狀語,現被分拆為二,定語“月”遠離中心語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賓語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飛渡”的顯然只能是“鏡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詩:“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保ㄥ\官城花重)
5.以賓語面貌出現的狀語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薄靶Υ猴L”表面上是動賓詞組,實際上“秋風”“春風”都不受“動”“笑”的支配,而是分別表示“在秋風中動”“在春風中笑”的意思。這類情況在詩詞中比較常見,例如:杜甫《秋興》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保ǔ瘯熤星Ъ疑焦o,日日于江樓翠微中坐。)李商隱《安定城樓》詩:“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保ㄓ缿浗装l時歸。)都是同類的例子。
篇6
一、什么是意象和意境
所謂“意象”,就是滲透著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事物或畫面有機融合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爭奇斗艷的春天;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傊庀笫蔷植康?、具體的,意境是整體的、空靈的。
二、意境的常見類型舉例
常見的評價意境特點的詞語有:壯闊、高遠、闊大悠遠、雄奇優美、雄渾蒼勁、雄渾壯觀、瑰麗、明麗;淡雅、恬淡自然;恬靜、安謐、幽靜;和諧、和平、生機勃勃;深遠、幽深、奇險;迷、飄渺、虛幻;暗淡、幽暗;荒寒、肅殺、蕭條、蕭索;冷落、孤寂、落寞;悲涼、蒼涼……我們不妨以一些古詩句來說明之。雄渾壯麗,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清幽明凈,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沉郁孤愁,如:“野曠天底樹,江清月近人?!焙椭C靜謐,如:“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遍_闊蒼涼,如:“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备哌h遼闊,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p>
三、怎樣鑒賞詩的意境
1. 詩中品畫。
步驟:從物象的組合方式(上下、遠近、高低等角度)、畫面的色彩(冷色、暖色)、景物的情態(動態、靜態)等方面描摹圖景,概括意境。
例1:試從一個或兩個角度賞析這首詩的畫面美。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解析:①遠近結合。詩里寫黃鸝近景,白鷺遠景,千秋雪遠景,萬里船近景。②色彩鮮明豐富。一、二句寫了黃、翠、白、青四種顏色。 ③境界闊大。整首詩表現出作者開朗、坦蕩的心境。
例2:下面這首詩開頭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氛圍?(2012山東卷)
吳松道中二首(其二)
曉路雨瀟瀟,江鄉葉正飄。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
注:吳松:即吳淞,江名。
解析:(1)詩歌開頭兩句寫了詩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趕路的情形。天剛破曉,船又啟航,頭天傍晚下了一場大雨,這一天清晨依舊是秋雨霏霏,兼以風聲蕭蕭,江南水鄉便滿天飄舞樹葉。(2)開頭兩句營造了一種冷清、蕭條的氛圍。
2. 畫中品詩。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繪的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鮮活、明麗和昂揚向上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高昂樂觀的;反之,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陰暗、凄冷和低沉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低沉傷感的。
例3:請從意境營造的角度,賞析全詩。(2012湖南卷)
度破訥沙①(其二)
李益
破訥沙頭雁正飛,泉②上戰初歸。
平明日出東南地,滿磧寒光生鐵衣。
注釋:①破訥沙,沙漠名。②泉,泉水名。
解析:全詩描繪了戍邊戰士戰罷歸來的圖景。前兩句寫大漠遼遠、大雁高飛,既有勝利者的喜悅,也有征人的鄉思;后兩句寫日出東南、鐵衣生寒,既表現了壯闊背景上軍容的整肅,也暗含了軍旅生活的艱辛。
詩歌擷取極具邊塞特色的含蘊豐富的意象,通過喜悅、暖冷、聲色等的比照、映襯,營造出雄健、壯美的意境,抒寫了征人慷慨悲壯的情懷。
四、解讀意境的作用例說
整體把握詩的意境特點,能夠準確、有效地分析出詩中傳達的思想感情。
例4:下面這首詞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紅葉黃花秋意晚”一句對表達這種感情有什么作用? (2012新課標卷)
思遠人
晏幾道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飛云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解析:(1)這首詞表達了對遠方行人的深切思念。(2)“紅葉黃花秋意晚”一句起興,紅葉黃花染繪出深秋的特殊色調,渲染了離別的悲涼氣氛,增添了主人翁對遠方行人綿綿不盡的思念情懷。
例5:下面這首詩通過景物描寫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抒發了什么樣的情感?
臺城
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注釋:霏霏,雨雪紛飛貌。
解析:這首詩通過描寫江雨、江草、鳥鳴、柳樹(意象),渲染了一種凄涼的氣氛(意境)。詩的兩句更是于常見的景物中寄寓了無限的惆悵,全詩抒發了一種歷史盛衰興亡的無限感慨(情感)。
【答題指導】
(1)提問方式
1. 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答題步驟
答題時,景、境、情三方面缺一不可。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畫面。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景)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一、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雄渾壯闊、恬靜優美、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情)
例6:下面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釋]此詩寫于詩人定居成都草堂時。遲日:“春日遲遲”。
解析:此詩描繪了一派初春的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景)。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境)。表達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情)。
(3)答題套路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 )的畫面,營造了一種( )的氛圍,從而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篇7
(一)高中語文詩歌鑒賞常見題型
筆者歸納了2013年各地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總結其常見的題型為以下幾種:1.情感類。這類題目圍繞詩歌表達的情感出題,一般要求學生指出某詩句或是整首詩歌所表達的作者情感。更難的題目則要求學生能夠有廣闊的視野,對詩歌進行個性化解讀,做到知人論世、自圓其說。2.內容類。這類題目主要考察學生是否讀懂詩歌,考查學生對詩歌表達內容的理解。可以是單句詩歌的內涵,可以是簡述整首詩的故事,也可以是圍繞詩歌內容設問其原因和結果等。3.手法類。有些題目直接給出了手法,要求學生結合詩歌分析其作用。有些題目指要求考生根據詩歌內容自行確定表現手法,再進行詩歌分析,難度較大。4.形象類。在詩歌中經常會出現某個形象,有些題目就是圍繞這些形象設問的。要求考生分析形象的內涵、特點,更難的則是要求學生借形象分析詩人的特點。5.語言類。這類題目通??疾槟硞€字在詩歌中的妙處,需要結合詩歌整體來分析。6.風格類。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風格,如蘇軾的豪放派、李清照的婉約派,因此有些題目就圍繞詩歌如何體現作者風格來設問。
(二)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技巧
古代詩歌是中國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項,高中生應當掌握基本的鑒賞技巧。關于古代詩歌的鑒賞技巧,筆者認為需做到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必須把詩歌鑒賞當做一個整體。一首完整的詩歌,一般包含標題、作者、正文、注釋四個部分。學生在解答詩歌鑒賞題時,需要從這四個方面入手以讀懂詩歌。首先,標題是詩歌鑒賞的起點,它是詩歌的眼睛。認真研讀標題,可以初步了解詩歌內容,推測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高》,讀標題可知是借景抒情。其次,讀作者,可了解詩歌的風格、思想傾向等。不同的作者其關注點不同,風格流派各異,如李白的浪漫主義、李清照的纏綿悱惻、陸游的愛國情感。另外,不同的作者所處的時代、生平不一樣,因此詩歌鑒賞就要注意聯系作者的時代背景。再次,讀詩歌正文。這是詩歌鑒賞的關鍵所在,要注意詩歌中的意象和關鍵字詞。意象往往隱含詩人情感,關鍵字詞則有可能表達了作品的主旨。最后,詩歌注釋不可忽視。注釋有時會對詩歌中的典故進行解釋,可以降低詩歌的閱讀難度。另一方面,要有正確的審題意識。做到前面所講的,學生可能初步讀懂了詩歌,但是能否得到高分,還需要樹立正確的審題意識。通過審題,要明白考點是什么,明確問題的指向,再到詩歌中去尋找答案。在審題的過程中,學生一定要明確詩歌的主旨,明白作者通過詩歌表達的情感,這時審題就更有指向性,能夠更好結合詩歌內容回答問題。
二、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詩歌鑒賞教學功利化
在高考試卷考察方式的引導下,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越來越功利化。在詩歌鑒賞的教學中以解題為導向,注重傳授解題技巧,追求解題數量。卻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對詩歌的解析停留于文字表達、手法等表面的東西,不夠深入,沒有引導學生去挖掘詩歌背后所表達的詩人情感、思想、信念等。這樣的教學方式過于表面和功利化,使學生漸漸失去了學習的樂趣,沒法體驗詩歌真正的美。正確的詩歌鑒賞教學理念應該是通過詩歌鑒賞教學幫助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審美情趣。
(二)詩歌鑒賞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
詩歌鑒賞教學方法的落后表現為教師按照程序進行,把詩歌鑒賞分成固定教學模塊。教導學生由題目分析開始,清楚詩歌考察內容。然后帶著題目進行詩歌解讀,并要求學生在讀詩過程中注意尋找“詩眼”,體會詩人要表達的主旨。最后,總結歸納,完成解題。這種套路純粹是為了解題以應付考試,顯得單調僵硬,很容易使學生失去詩歌鑒賞的興趣。另外,現代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技術已經相當普及了,不少老師還停留于板書階段。完全可以借用先進的視聽技術,將下載好詩歌背景圖片或者詩歌朗誦的音頻放到課堂上展示。。
(三)學生對詩歌鑒賞的興趣不高
但目前大部分學生對古代詩歌不感興趣,受通俗易懂的快餐文化吸引,學生不愿花太多的時間來鑒賞古代詩歌。古代詩歌的含義充滿不確定性,同一意向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的含義。古代的意境也比較含蓄,需要讀者慢慢體會。另外,古代詩歌的表達方式和今天已經很不一樣。這些都使學生失去鑒賞古代詩歌的興趣,他們更愿意花時間來閱讀淺顯易懂的文章。受此影響,學生在接受古代詩歌鑒賞教學時,更多的停留于追求解題技巧,而不是發揮想象力,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提升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效果的途徑
(一)轉變詩歌鑒賞教學理念
要解決高中詩歌鑒賞教學越來越功利化的問題,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改變以考試為導向的應試教育觀念,明確詩歌鑒賞教學的目的,即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培養詩歌審美情趣。只有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放棄單純灌輸解題技巧的錯誤做法,注重通過誦讀、解讀詩歌內容來增加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豐富詩歌鑒賞教學手段
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首先,運用多媒體技術。古代詩歌表達精煉,字數雖少,但其內容則相當豐富,蘊含的感情也很復雜。如果僅靠學生單純的想象力,不容易全面體會和欣賞詩歌的美。因此,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視頻或者圖片,給學生一種立體感,幫助其拓展想象力,更好的理解詩歌,從而培養學習詩歌、鑒賞詩歌的興趣。其次,反復誦讀,激發學習興趣。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因此,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詩歌。在朗讀中,體會到詩歌的押韻美,體會作者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三)注重詩歌文本的解讀
傳統的詩歌鑒賞教學法注重解題技巧的傳授,教學內容程序化、模塊化,較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梢詮囊韵聨c入手,讓課堂更加生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首先,解讀詩歌中的典故。古代詩歌中往往借典故來表達作者情感,可以將典故詳細講授,讓學生在聽故事中領會作者情感。如《行路難》中有“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就用了典故。前者是姜太公釣魚與周文王姬昌求賢的故事,后者是先為奴隸后成宰相的伊尹與商湯的典故。其次,咬文嚼字。分析某一字詞的妙用,或是比較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的內涵。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可以讓學生試著用其他字代替,就會發現“鬧”字把生機勃勃的春意給表達出來了。又如“樂游春苑斷腸天”中的“斷腸”是指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搖,與馬致遠的“斷腸人在天涯”不同。最后,帶領學生體會意象意境。古代詩歌常把作者情感融于外在事物,創造某種意境,借此表達情感。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呈現出蕭索悲涼的秋景,創造出凄清衰頹的意境,表達了作者離鄉在外的落寞之情。
三、總結
篇8
【關鍵詞】結構技巧 詩歌鑒賞 表達技巧 新題點
表達技巧,又稱為藝術技巧或寫作技巧,是高考詩歌鑒賞命題中涉及最多且較為復雜的內容。有單獨考查的,也有結合形象、思想、感情來考查的。對其鑒賞,就是要分析詩歌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這些表達技巧在詩歌中表達了什么樣的內容,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達到了什么樣的效果等。歷年高考的詩歌鑒賞試題,以主觀表述題為主要呈現方式,數年來已形成三個相對穩定的設題點,即鑒賞所運用的修辭方法、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
修辭手法是詩歌表達技巧鑒賞相對容易的一個題點,一般分為修辭格辨識和表達效果闡釋兩例考查形式。辨識修辭手法,解題需要掌握考綱列舉的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反復等七種常見修辭手法;表達效果的闡釋,一般要求結合具體內容作相應的具體分析,而不能就共性的作用說說而已。
抒情和描寫是鑒賞詩歌表達方式的兩大重點。抒情方式又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其考查側重于揣度間接抒情借用景或物或史的真正用意,即梳理寫景抒情詩景與情的關系;看明詠物詩借詠物而寄寓的志或理,揣透詠史懷古詩因古跡史事而觸發的現實感慨。描寫考查則多趨向詩歌的局部,從正側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遠近高低變化、細節描寫、白描等常規角度思考多為省力。
表現手法是有著較大爭議的概念,高中語文教材沒有把它解說清楚,高考命題者也是見仁見智。筆者建議表現手法的鑒賞備考要以掌握對比、烘托、襯托等常用技巧為宜,不宜過多糾纏概念。
細梳一下近年高考的詩歌考題,除了上述修辭方法、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三個設題點外,我們還能發現以“結構技巧”為鑒賞設題點的若干考例。
2010年高考就涌現出三例:全國Ⅱ卷選擇宋詩《夢中作》,要求考生鑒賞“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參考:①一句一個場景;②以景寫情,情景交融;③對仗十分工巧。)”江蘇卷要求考生就王昌齡《送魏二》“三、四兩句詩”“具體分析”陸時雍的詩評“代為之思,其情更遠。(參考:由眼前情景轉為設想對方抵達后的孤寂與愁苦,通過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雙方惜別深情表達得更為深遠。)”遼寧卷選擇的是陳與義的《雨》,要求考生對“前人認為這首詩寫雨時妙在‘若即若離’”的說法作出評判。(參考:同意。除了詩題和首句直接點明“雨”,其它都是通過寫動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來寫雨,這就給人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
2011年,這類考題更是多見。浙江卷要求鑒賞《蝶戀花·出塞》“這首詞開篇有何特點?(參考:①以情相問,以景作答。②化抽象為形象之景,增強了全詩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個意象連用,委婉地表達出詞人心中的孤寂、惆悵之情。)”天津卷要求就“《暴雨》‘第五、六句可以放在開頭’的說法”發表自己的看法。(參考:不好。開篇寫驟雨至,先聲奪人,和結尾雨的驟然停止形成呼應,體現出作者謀篇布局的藝術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開頭,牧童就成了描寫的重心,沖淡了藝術效果。)山東卷要求“結合全詩”《詠山泉》,簡要分析“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的妙處。(參考:從聲與色的角度描寫了山泉的情態。與前兩句構成抑揚,前兩句寫山泉的平淡無名,為抑;這兩句彰顯泉流山中的奇觀,為揚。為詩歌最后兩句贊美山泉做了鋪墊。)”全國卷則要求從周邦彥《關河令》的“上、下兩闋的首句看,這首詩是以什么為線索來寫的?”(參考:時間推移。上闋寫的情景發生在日間“漸向暝”時;下闋寫作者難以入眠的情景已經推移至深夜(更深、人去、寂靜時)。江蘇卷要求說說《春日憶李白》“這首詩的構思脈絡?!保▍⒖迹毫⒆阌谠?,懷念李白:從贊揚李白的詩歌開始,轉為對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見、切磋詩藝作結。)湖北卷說《登城》《望湖樓晚景》“兩詩第三句都描寫相對靜止的畫面”,要求“分別說說它們在原詩結構中的作用?!保▍⒖迹孩賱⒃姷谌涑薪忧皟删洌⑴c蒙蒙細雨疊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圖意境;②蘇詩第三句從“橫風吹雨”轉入“雨過潮平”,為描寫雷電蓄勢,承上啟下。)
散文的布局謀篇,因其篇幅長度和體裁特點早已聚焦了眾人的目力。“散文寫作筆法分類目錄”,在第一大塊“布局謀篇”中就列述了“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志”、“從背面入筆”、“以小見大”、“過渡巧妙,轉折靈活”、“緊密呼應,互相銜接”等別具一格的構思技巧。而詩歌的篇章結構或因其篇幅的短小還未能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其實,從詩歌的篇章結構也往往能看出詩歌構思立意的精心高妙來。鑒于此,本文權且把此點稱作詩歌表達技巧鑒賞的“新題點”,以期引起大家的關注之意和警惕之情。也為了便于備考,筆者結合歷年考例把詩人常常借以提高詩歌的表現力的幾種“結構技巧”逐一梳理,略述如下。
一、扣題呼應,統攝貫穿
2006年高考廣東鑒賞詩歌選擇了譚敬昭的《粵秀峰晚望同黃香石諸子二首(其一)》,考題——“詩中哪些意象體現了題目中的‘晚望’?請分別從‘晚’‘望’兩個方面回答。”——明考意象實指題文相扣的要求。這與詩歌鑒賞模式“一詞領全詩型”頗有相似之處。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或全詩的感情基調,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考查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比如2005年江蘇考題“詩以‘微風’開頭,并貫穿全篇。請對此作具體說明。(李益《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和2006年四川考題“本詩是怎樣以‘夜歸’統攝全篇的?結合全詩簡要賞析。(周密《夜歸》)”,答題分析時都要抓在內容上能起總領的句子或結構上能承上啟下的句子。
二、以景結情,卒章顯志
特殊的位置可能存在特別的結構技巧。以景結情和卒章顯志,就是詩歌結束處經常用到的兩種結構技巧。七絕《從軍行七首(其二)》前三句敘事抒情,后一句“高高秋月照長城”以景作結,在寫景中寄寓了征戍者深沉、復雜的感情,這就是作者王昌齡構思的高妙。卒章顯志,顧名思義,即指在詩歌的末尾點出詩歌蘊含的情感主旨?!秹粲翁炖岩髁魟e》寫夢境也寫現實,將神話傳說和實境交織在一起,直至尾句才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現實呼喊,在全篇結構上起到了卒章顯志的作用。
三、以小見大,著眼細節
“看似尋常最奇崛”,扣住尋常的細節,以小小景傳大境界,以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深沉的主題。2004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細節?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秋思》張籍)”就是要分析作者所寫“臨發又開封”這樣一個細節。而金昌緒《春怨》攝取的僅是日常生活中一個饒有趣味的細節,反映的卻是重大的社會課題。四句小詩,句句設疑,句句作答,看似只是一首抒寫兒女之情的小詩,卻反映了當時邊疆戰事頻仍下廣大民眾所承受痛苦的時代內容。
四、抑揚轉承,鋪墊過渡
篇9
古代詩歌鑒賞是高考語文科考試的重要項目,在高考試卷中它獨立為一個單獨的板塊。因為古詩詞本身體裁的多樣、題材的豐富、主題的廣泛以及靈活多變的創作技巧,這些都增加了廣大考生的備考難度,所以在最后幾十天的沖刺過程中掌握一些有效的備考策略很有必要。
這里所說的備考策略分兩個方面來講,一是知道怎么考你,做到“把握規律”,也就是要明確考綱要求和命題特點;二是明白如何下手,以至“滴水不漏”,也就是要掌握一定的答題方法和技巧。下面針對新課標實驗區的古代詩歌鑒賞談點認識。
【命題特點】
新課標實驗區全國高考《考試大綱》及《考試說明》,對古代詩歌鑒賞的考查要求:一是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二是鑒賞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詩人的情感態度。近年新課標實驗區高考題在此要求上其命題呈現出以下特點:
1.從命題思想、意圖上看,能夠根據考生的認知水平,從考生的實際出發,把考生擺在了學生而不是學者的位置來看,定位更準確;更加切合實際地對“鑒賞”一詞重新進行定位,合理而準確地解讀了“鑒賞”一詞的真正內涵,把“鑒賞”定性為鑒定、確認和欣賞、闡發。
2.從命題方向上看,更加理智、明確,意向更加清晰、明朗,突破了以往的做法,已由自由發散性的猜測鑒賞向收攏聚心性的規定鑒賞轉變,變空曠模糊性考查為論證指定性考查。
3.從選材上看,范圍繼續擴大。2011年17套試卷中,共出現古代詩歌18首,其中唐詩4首,宋詩8首,宋詞2首,魏晉詩1首,明詩1首,清詩1首,清詞1首。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唐宋領,這與選修模塊開設《唐詩宋詞選讀》吻合。但從高考考查范圍來看,高考詩歌鑒賞由唐詩宋詞元曲占主導地位,到近兩年唐宋詩并駕齊驅,再到今年宋詩比重超過唐詩,并出現明詩、清詩、清詞,選材范圍繼續擴大,名家名篇相對減少,中學生不熟悉的作品比重加大。
4.從考查題型側重點來看,以闡發思想感情、確認表現手法、欣賞表達技巧為主,兼以鑒定意象與修辭、闡發用詞及標題的作用;側重感性命題而不是理性命題,側重定向鑒賞而不是探究鑒賞。
5.從題目設置上來看,更加科學化,避開了以往開口過大、難于下手的設計,而采用了大處著眼小處切入的方式,恰當得體;同時在設置上,不再拐彎抹角、兜圈子、玩深沉,而采用了具體鮮明、直截了當的方法;在答案的規定上,不拘泥于唐宋詩詞鑒賞辭典上的說法,而是根據考生的認知特點和能力,組織比較合理客觀的答案。
綜合近兩年新課標實驗區的高考試題,命題的這些變化,打消了考生懼怕恐慌、無所適從、不知所云、高不可攀的顧慮,讓考生能夠以親近的心理去接觸、了解、把握古代詩歌,給考生以極大的親和力和自信心??梢?,2012年高考古代詩歌鑒賞題將會在選材的普遍性、考查的綜合性、命題的多樣性、設題的定向性、答案的淺易性方面有更多的體現。
【備考策略】
古代詩歌雖然含蓄邃遠不易揣摩,但它來源于生活,反映的是作者的生活實感,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定性,因而備考時要有以下準備:
1.要明確古代詩歌在表達上有描寫、敘事和抒情三種主要的方式,而且一般是先描寫、敘事,然后再抒情,或者將抒發的情感蘊含在描寫和敘事中。
2.要緊緊抓住詩歌中的意象,透過特定意象的一般意義來把握詩歌的意境,分析揭示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要明確古代詩歌的基本表現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聯想想象)和常用的表現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征、映襯烘托、欲揚先抑、先聲奪人、以小見大、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相生、比興等)。
4.要關注比喻、擬人、夸張、對比、借代、反語等修辭,關注渲染、襯托、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在詩歌寫作中的運用。
5.要了解各類題材詩歌的風格特點,清楚詩歌表達上的跳躍性以及聯想和想象的特性,從而準確把握詩歌所表達的基本情感。
6.要熟悉古代詩歌鑒賞常用的格式和術語,使鑒賞符合其表述特點,準確到位,切中要點,做到言簡意賅。
【幾點提醒】
鑒賞古代詩歌,就是要明確并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然后再領會并探究詩人是如何表達這一情感的,欣賞并品味其運用的語言藝術。解答高考詩歌鑒賞題,也需要從這些方面入手,并根據題目的要求準確、合理地寫出規范的答案。提醒備考同學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把握詩歌主旨的具體路徑。
1.關注詩題、注解,揣摩背景、意象。
2.抓住關鍵詞句,準確定位詩眼。
3.整體把握意境,注重詩詞尾句。
4.透過現象抓本質,注意隱含信息。
二、了解并掌握一定的表達技巧,學會用術語鑒賞古代詩歌。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用的特殊手段。它有三個層面的內容,即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藝術手法)、篇章結構等。
三、了解題目類型,規范答題的模式。
詩歌欣賞常見的通式的套路是:這首詩采用了(某種表達方式、或修辭手法、或表現手法)的技法,寫出了(某個意象)的(某種)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種)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種)作用。針對具體類型,可分類給練習。
在最后的幾十天里,建議用提供常用術語供選擇的方法,聚焦學生的思維。
四、注意比較型的詩歌鑒賞。
所謂比較鑒賞就是將語言、內容、形象、表現手法相近或相反的兩首詩歌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鑒別、賞析。常見的比較點有:
1.比較表達技巧。
2.比較人物形象的特點與意象的內涵。
3.比較遣詞煉句的技巧。
篇10
1.高一階段,培養興趣,了解詩歌特點
對不喜歡詩歌讀不懂詩歌沒得高一新生來說,培養學習詩歌的興趣是關鍵的第一步,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一些嘗試來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1.1 重視誦讀
誦讀是詩歌教學的基本切入點。《新課程標準》指出:"加強誦讀涵詠,在誦讀涵詠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的確,學生通過誦讀可以陶冶性情,開闊胸懷,增強理解,還可以有效地培養對語言詞匯細致入微的體味能力。有時,教師一次深情的示范性誦讀就能改變學生對詩歌厭煩的態度。有時,伴隨著一段溫和意境的音樂,學生用和諧自然、悅耳動聽的聲音將詩文的情調完美展現,就是一種美的享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誦讀比賽,朗讀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讀形式多樣,可配音樂,可配舞蹈,可幾人合作朗讀,形式多樣,能夠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獲得美的感受。
1.2 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中學生都很喜歡流行歌曲,對歌詞過耳不忘。其實古典詩歌中有很多也是歌詞,只不過是詩人所處那個時代的歌詞。許多流行歌曲的歌詞意境優美,與古典詩歌的內容、技法都有相通之處。我在進行詩歌教學時,經常引入流行歌曲的歌詞,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分析留心觀察的技法、情感,再與古典詩歌比較,尋找共同之處,消除學生學習詩歌的畏難情緒,拉近學生與古典詩歌的距離。比如,柳永的《雨霖鈴》描寫了戀人分別時的難分難舍,上片通過長亭、寒蟬、驟雨、蘭舟等意象渲染了離別時的感傷。下片虛寫,設想分別后的情景,再次表現對戀人的依戀,不忍分別。
高中教材的詩歌編排也是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的,由現代詩歌過渡到古典詩歌。很多學生喜歡寫現代詩,教師就應當鼓勵學生自由創作,并予以指導。要想寫好古典詩詞,必須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韻、對仗等基本知識學生自己去學、去掌握,無疑比老師單純地灌輸效果來得強。教師可、可以在作文課上讀學生的優秀習作,也可以向??驁笊缤陡?。這些都是激發學生興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高二階段,積累知識,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和技巧
經過高一階段的學習,學生克服了畏難情緒,熟悉并了解甚至喜愛古典詩歌。在此基礎上,以教材中的古典詩詞教學為例,引導學生積累掌握有關詩歌鑒賞的系統知識,啟發學生體會思考如何鑒賞詩歌。比如,在進行詩歌教學時,一般要首先介紹作者的生平經歷、創作背景,這就叫"知人論世"。反復誦讀詩歌,展開聯想,再現詩歌描述的畫面內容,這叫審視意象,掌握言內意。體會作者在詩詞中抒發的情感,挖掘詩歌內涵,這叫把握意境,掌握言外意。教師反復示范,學生自然就能熟知并運用鑒賞詩歌的方法了。還要鼓勵學生收集掌握詩歌中常見的意象,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敏感性,甚至形成"套板反應"。如"月亮"代表著鄉愁、別情;浮萍、浮云代表漂泊無依,等等。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掌握歸納古代詩歌常見的流派,作品中抒發的情感,以及常見的表達技巧。常見的表達技巧包括修辭手法、表達方法和抒情方式。掌握這些鑒賞古代詩詞的基本術語,學生就能準確規范的組織語言,對于提高閱讀鑒賞古典詩詞的能力有意義[1]。
3.高三階段,專題復習,掌握詩歌的解題技巧
新課程高考考綱對詩歌鑒賞有兩個要求:一是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二是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圍繞考綱,考查題型主要分為六種:(1)分析想象類;(2)分析意境類;(3)分析主旨類;(4)表達技巧類;(5)語言煉字類;(6)分析詩眼類。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總結回答這些題型的步驟和模式。還要通過適量的練習檢測尋找學生答題的薄弱環節、知識漏洞,并把這些作為教學重點[2]。
經過高一、高二階段的知識積累,很多學生在審題時細心巧妙,能夠敏銳地捕捉題目所流露的信息,指導答題,提高答題準確率,如咀嚼詩題、關注作者、利用注釋。古人云:"題者,額也;目者,眼也。"因此,賞詩要先賞題,題目是文章的靈魂和主旨,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蘊含許多重要信息。詩題可以揭示詩歌內容,可以表露詩人心緒,可以展示詩人創作思路。掌握了這些具體的解題技巧,無疑會事半功倍,提高答題準確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