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被推翻范文
時間:2023-04-09 21:32: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清朝被推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滿清政權具體的維持時間是多少,是學術界時常討論的問題。
2、目前為多數人公認的有四種說法。第一種是從清朝努爾哈赤建立后金起,總計296年。第二種是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總計276年。第三種是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第四種是從歷史角度看,1644年滿人入關建立關內政權,再到1911年清朝被推翻,這個說法剛好是267年。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墻,與天地合謀而設置的阻礙人們視野的屏障。面對它,意味著恬淡、徹悟;背對它,象征者掙扎、抵抗。
墻里面的人想出來,墻外的人想進去。
因為墻的存在,想出來的出不來,想進來的餓進不來。于是世界變得似幻似真,若隱若現,蒙蒙朧朧,虛虛實實。墻外擁有熱鬧與繁榮,墻內擁有寧靜與樸素;墻外的人伸長脖子想看看墻內的神秘,墻內的人向往墻外新鮮的空氣和美麗的風景。
其實,墻內并不神秘,墻外也不復雜。神秘與復雜,只是因為人的貪欲太大。
清朝自以為地大物博,閉關自鎖,脫離了世界的軌道,落后于別人,擋不住別人的洋槍洋炮,這就寫下了中華民族屈辱的一頁。幸虧后來開明的愛國人士一番愛國心是中華民族得以存留。
20世紀末,第二次柏林危機爆發,一座隔絕東西的柏林墻,像一把屠刀好不留情的插入日耳曼民族的膏肓里,從此左右心房里的血液無法再次匯集。后來,德意志人民沸騰的血液融化了這把割裂心血的屠刀。可見墻的兩邊,同而不和或許是人心在作怪吧,但是人們的向往終會使這座墻化為灰燼,正如柏林墻那樣,經不住墻兩邊人們的搖撼。
有的墻不該筑卻筑起來,終究筑而不牢;有的墻不該推倒卻推的很容易。
上世紀50年代,著名經濟學家北大校長,提出控制人口的建議,卻“要像批帝國主義分子艾奇遜那樣”被人批判;當梁思成在為北京舊城奔跑時,舊城卻越拆越快。他們的憂國憂民,他們的突破性理論,得到的僅僅是別人的批判與冷眼。如果這堵墻沒有被推翻。中國的歷史將是另種寫法。
墻內墻外,因墻的存在同而不和,墻內人們如坐井底,只能看到同一方狹隘的天空,人們漫無目的的忙碌著,殊不知墻外還有一個天;墻3外的確很美,有幽靜的山林,清新的空氣,明媚的陽光,只是,不管是墻外還是墻內,都不知道為什么要建筑這堵墻,也沒有人想拆除它使兩邊的人團聚。
篇3
論文關鍵詞:恢宏;畏縮
王閭運(1833年-1916年).湖南湘潭人,字壬秋,號湘綺。他一生著術頗豐,著有
“五言至上,魏晉頂峰”()這是王閩運的詩歌理論主張,“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戲為六絕句))這是杜甫讀自己詩歌創作經驗的總結。一個是對魏晉五言詩的一味摹擬,不敢越雷池一步;一個是博采眾長,批判的吸收;一個是視野狹隘,一成不變;一個是心胸開闊,突出創新:一個是默默無聞被后世所遺忘的晚清遺老,一個是名聲卓著為后世所敬仰的詩壇名人。為什么兩者會有如此大的分別呢?
這與兩人所處的時代有關。唐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政治軍事都非常強大,文化經濟都非常繁榮的一個時代,后人常常把強盛繁榮的唐代,與漢代并列,稱之為“漢唐盛世”。唐朝顯示了盛世所應該有的氣象,對外來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政策,使得中外文化得以交流和融合;對于少數民族采取了寬容的態度一視華夷,使得中華民族得以空前的融合。并且,這時婦女也得到了較高的的地位,男女較為平等。這都代表了唐王朝開放和大氣的一面,這同時也造就了唐代士人恢宏的胸懷、氣度、抱負與強烈的進取精神,他們中不少人都有建功立業、開疆擴土的沖動,都有努力王事馬革裹尸還的英雄風范。他們自豪,他們狂傲,他們意氣風發,指點江山,這真是“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越”。這里有“萬里不惜死,一朝的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高適(塞下曲>)的高適,也有“丈夫三十為富貴,安能終日守筆硯?”(岑參(銀磧山西館))的岑參,還有“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祖詠)的祖詠。在這種情況下,杜甫,深受現實主義影響的杜甫也有了“致君堯舜上”(杜甫)而自比稷、契的雄心壯志。唐代人的恢宏的胸懷與對待不同文化的兼容的心態,就決定了杜甫能夠很好地繼承和發展文化傳統中優秀的一面。正是由于這種恢宏的心態,才能使杜甫能夠平心靜氣地去審視六朝詩,從而提出了“別裁偽體”、“轉益多師”的正確主張,把批判、揚棄和學習、繼承結合起來:正是由于這種恢宏的心態,才能使杜甫從實踐上虛懷若谷地向古往今來的各種詩歌,各個詩人學習,轉移多師,從而全面地繼承了詩歌遺產,創作了古今體勢兼備的大量優秀詩篇。
元稹說杜甫“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專”()杜甫的恢宏的心態決定了他能夠有正確的認識,并能夠將這些正確的認識付諸實踐。
而清代統治者至始至終都在強調它是少數民族政權。滿漢不許通婚,八旗子弟等等,這是為了保證皇族的純種血統,也是為了炫耀一下狹隘的民族優越心理。清朝統治者對內為了鞏固其封建統治,大興文字獄,嚴密控制社會思想,極力消除人們(尤其是漢族的知識分子)的反清意識,以便于在思想愚弄和鉗制人們,這種思想控制造成了清代士人們如龔自珍所說的“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糧謀”(龔自珍
思想上的鉗制和與外界的于世隔絕,使得清代士人們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心態失橫。清人的心態也逐步畏縮起來,不想了解天朝上國以外的事情,這又能怎樣去拓寬人的視野,開闊人的心胸呢?而,小小的日本也能戰勝中國,外國人的堅船利炮和先進的科學文化思想又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形勢。最有名的莫過于清朝的外交大臣綺繕在參觀外國一艘軍艦是,看到外國軍艦的巨大威力時,嚇得面容失色,在外國人面前畏畏縮縮起來,失去了一個大國外交家所應有的儀態風范。由此我們可以想見清代一般士人們的畏縮心態了。
畏縮心態最明顯的就是不愿承認現實。王閩運不敢正視新事物,害怕新事物。對待事物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平和的心態,沒有開闊的胸懷去承認比自己好的事物,對新事物是一概地否定。在面對近代史上的一切進步思潮時,都是持反對的態度,甚至是仇視一切不利于封建統治秩序的新事物,認為封建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沒有比這更好的制度了。對一些有識之士,他更是無端的咒罵。他罵魏源、龔自珍是“無病”,就連和改革學制的無關痛癢的小事情,他也認為是“徒事鋪張”,毫無意義等等。面對新事物時的痛苦憤恨或是裝作若無其事、不以為然,其實這都是畏縮心態的表現。這種畏縮心態反映在文學理論上,便是對自己所處時代文學的充分不自信。并不是說復古就是對自己所處時代文學的不自信,而是不相信文學是向前發展的,文學的繁榮并不是一兩代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好幾代甚至是幾百年的時間才能形成,要有為他人做嫁衣的犧牲精神,以自己文學創作經驗提醒后人,使他們逐漸掌握到文學內部的規律,使其創作出更好的文學作品,從而促使文學繁榮的盡快到來。既然已經對自己所處文學喪失信心,那么就只有去刻意摹擬古人的作品,如果真是能把自己所處時代真實現實想聯系,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那也是很好的文學作品。如果是不顧時代的具體情況而去生搬硬套,那將是文學中的逆流,是很不利于文學自身的發展的。要相信一代之有一代的文學,不會因為古人而自卑,也不會為一時文學的停滯不前而心灰意冷,這才是對自己所處時代文學應有的心態。文學發展有其自身內部的規律,一個時代文學的繁榮是需要好幾個時代的醞釀積淀才能形成的,是靠群體的努力換來的,不是憑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
王國維在
然而,王閩運卻是以一種畏縮的心態去審視古代文學遺產。首先,他取法魏晉便是氣格不高。清代的文字音韻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對文字音韻學是相當有認識的。晚清的人更應該認識到漢語在漫長的歷史行程中,音節逐步復雜化、多樣化,人們對于漢語的音韻規律的認識也日趨精密和系統。魏晉人對詩歌韻律的認識只是一個起步階段,后人對沈約的四聲八病說不足是充分認識到的,詩歌韻律問題只有到了唐代才得到了完滿徹底的解決,只有這樣才最終形成唐代詩歌的神話。唐代詩歌的韻律形式是符合歷史發展要求的,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認識的。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受西方資產階級文化的影響和文學內部大眾化文學的發展以及市民娛樂形式的發展,使得唐代的詩歌韻律形式顯得過于束縛詩歌發展,跟不上時代對詩歌的要求,一場要求詩歌革命的運動必將到來,這是不爭的事實,這是歷史的必然。既然唐代詩歌理論尚不符合近代歷史發展的要求,那么就無論魏晉了。并且,古人也不希望他的理論沒有被發揚光大,要發揚光大就得有理論的創新,這才是古人所希望看到的。
文學的發展就在于繼承和創新,所以說王閩運在這里以魏晉五言詩為模仿的對象就氣格不高。其次他的畏縮的心態結束了他文學創作的藝術生命力。王閩運認為中的四言詩根本不算詩,沒有任何學習和借鑒的價值。這種片面的絕對化的觀點否定了儒家正統詩學的積極作用,割斷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優良傳統,并進而使他的詩歌創作走進了只能摹擬魏晉五朝的羊腸小道上,從而直接結束了他詩歌創作的生命力,走到了其詩歌創作的盡頭,被歷史碾得粉身碎骨。詩歌創作的關鍵并不在華麗的詩歌外表,而在于詩歌內容是否反映了客觀現實,詩歌是否反映了作者的真情實感。然而氣格不高的王閩運卻以為他的擬古之作足以抗阮籍和左思,其不知他的詩歌作品是沒有真情實感的假古董,真贗品而已。再次,在他的時代,文學創作必須時刻跟上時代的步伐,反映時代的要求,如果一個人的文學作品只是一些純粹的文字游戲,那么他必將被歷史所淘汰。王閩運既救不了風雨飄搖千瘡百孔的清王朝,又挽救不了古典文學的頹勢。他畏縮的心態決定了一切,他是他的畏縮心態的可憐蟲,他的詩歌理論也只能他那個時代墓志銘。身處中華民族瀕于滅亡的時代,只知道以詩歌來消遣作樂,買弄學問,不知道以詩歌去激發民眾的愛國主義情懷,縱使寫得再富有藝術性,也是枉然的,王閩運沒有認識到他所在時代的特點,不知道詩歌除了具有抒發自己的感情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社會教化作用,特別是在近代,在我們倍受外國人欺負的近代。
王閩運的畏縮心態是封建衛道士所應有的心態,這是由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奴化心理所造成的,再加上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被所推翻,更使其自卑畏縮憤恨的心理發展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看不到舊文學的出路,再加上自己的心灰意冷,就只好跑到對古人作品的刻意摹擬上。摹擬的作品固然很逼真,但是缺乏的是生命力。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心態不一,形式不一,寫出來的作品怎么會一樣。一個以悲憤心理寫就,一個以好勝新奇寫成,兩者不比自知。總之,缺乏生命力,缺乏真情實感,很少與現實發生聯系,是王閩運詩歌作品的弱點,這也是其畏縮心態的必然產物。
篇4
關鍵詞:翻轉課堂;初中歷史;自主學習
1前言
翻轉課堂顛覆了傳統的歷史教學理念,是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形式。傳統課堂教學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授課結束后讓學生回家完成課堂上布置的作業。而翻轉課堂是學生在課外完成教學內容的學習后,在課堂上解惑、答疑,根據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反饋進行指導等,從而體現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和提高課堂的教學氛圍[1]。通過完全覆蓋校園的無線網絡,教師和學生利用平板電腦和云學習平臺終端,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實現歷史教學的全面變革。那么,歷史教師在應用翻轉課堂進行歷史教學的時候,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出翻轉課堂教學的優勢和突破其存在的局限呢?
2歷史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的優勢
提高教學效率,增加學習時間要想實現初中歷史教學中翻轉課堂運用的有效性,就必須要把教材中的重難點、疑點等知識錄制成微視頻,上傳到云學習平臺,讓學生在家或課外觀看和學習,以充分了解課堂的教學內容,從而做好課前的預習準備工作。如在教授“秦王掃六合”這節課時,就可以把這節課的重點知識“秦王嬴政滅掉了六國,結束了分裂割據的局面”錄制成微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的形式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在學生對微視頻的內容學習后,讓他們思考和探究秦始皇為了統一六國都采取了哪些措施?統一后為什么要建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焚書坑儒的內容是什么?實施焚書坑儒的原因是什么?焚書坑儒實施后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并試著對焚書坑儒進行客觀的評價。如果學生認真仔細地觀看了微視頻,對于上述問題的理解和正確回答是不難做到的。學生利用課外的時間學習了微視頻的內容,掌握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從而提高了學習歷史的效率,同時也提高了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更增加了學習歷史的時間。組織小組討論,解決疑難問題初中學生在課外時間觀看和學習微視頻后,就會發現哪些知識點是自己掌握的,哪些知識點還存在疑問。學生對預習情況有了了解,就會帶著問題來到課堂,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課堂上要首先解決學生心中存在的疑問。為了更好地解決學生學習中產生的疑問,提高學習效率,歷史教師可讓學生分組交流在觀看微視頻中產生的疑問,學生了解了小組中存在的各種疑問后,可就存在的疑問進行討論。這種討論的形式不但給了學生表現的平臺,更讓他們通過討論解決了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2]。如在觀看了“”這節課的微視頻后,有些學生認為是成功的,因為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廢除了帝制;但有些學生認為是失敗的,因為并沒有真正地使中國徹底地改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制度,勞動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面對學生存在的這個疑問,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與辯論,各個小組在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后,形成了小組內的統一認識,就可以開始進行辯論,讓各個小組根據自己歸納整理的材料來說服對方小組采納本小組的觀點。這樣的課堂氣氛是活躍和高效的,不但解決了學生的疑問,而且加深了學生對的理解和認識。加強教師指導,解決疑難雜癥初中生正處在歷史學習的初步階段,無論是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理解能力,還是歷史知識視野,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對于一些教材中的疑問,在學生分組進行充分的交流與討論后,還是不能有效地解決心中的疑問,就需要加強歷史教師的指導作用。另外,歷史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制定主題讓學生進行討論,以加強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對學生的指導可能是一句話,可能是對討論思路的提示,也可能是探究方向的指導[3]。學生經過教師的指導,就可以找到思考的方向,就可以在自我的探究中找到疑難問題的答案。如在學生學習過“八國聯軍侵華”這節課后,為了加強學生對這節課的理解,可讓學生交流和討論這樣的主題:請你談談關于八國聯軍侵華的感受。可讓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和觀點。當學生有了自己的觀點后,為了提高學生對此課的認識,歷史教師可從如下幾個方面指導學生進行思考:八國聯軍侵華是什么性質的戰爭?反映了帝國主義的哪些本質?的斗爭和反抗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哪些精神?八國聯軍侵華讓我們中國人得到了哪些經驗和教訓?歷史教師的這些問題為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指明了方向,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從而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認識到了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寧死不屈的反抗精神,更能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學習中產生的疑難問題。重視知識掌握,兼顧能力培養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實施翻轉課堂的前提條件是教師根據教學的重難點和疑點錄制很多微視頻課程,并讓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將要講授的教學內容。學生預習后,就會對課堂上將要講解和練習的知識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當教師讓學生對已經預習過的知識進行交流和討論時,當教師解決學生心中存在的疑難問題時,他們就不會一無所知,而是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從翻轉課堂的教學過程來看,這種教學模式非常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學生在觀看微視頻的過程中,會根據視頻的內容進行學習,并不斷積極地進行思考,通過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將新知識同化,從而使新知識變成自己內在的理解和認識。教師組織的小組討論不但有助于學生發現別人有效的學習方法,還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提高自我的認識能力、分析能力與合作學習能力。這樣的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出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3歷史教學中翻轉課堂應用存在的局限性
翻轉課堂起源于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林地公園高中,這所高中的兩位化學教師運用屏幕捕捉軟件錄制PPT演示視頻,讓那些由于各種原因錯過學校正常時間上課的學生觀看課堂的教學內容,以解決由于缺課而跟不上教學進度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模式很快得到普遍認可,之后被引進我國,被一些教師和學生喜歡和接受。由于是一種全新的外來教學模式,因此,在應用時某些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困難,畢竟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還不成熟,還在不斷地摸索和不斷地嘗試中。局限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傳統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成長,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學實踐就會發現,雖然新課程的實施使教學形式有了更多的創新和嘗試,但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發現,有些教育形式和內容是換湯不換藥的,并沒有從本質上進行根本的變革,體現出傳統的教育理念在我國是根深蒂固的。1)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傳統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占有主要地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課堂教學仍然遵循教師在講臺上授課,學生在講臺下跟著教師的授課節奏和教學思維進行著課堂學習。學生從幼兒園到小學都是在這種授課模式中進行學習,這種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已經深入內心。要想在短時間內使這種固定的教學模式發生根本變化,讓學生改變這種學習習慣,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僅靠翻轉課堂的變革是很難實現的。2)歷史教師接受的是傳統教育。現在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擔任教學任務的教師基本是傳統教學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學生,他們接受傳統教育幾十年,根本沒有受到過教育新思想的革命式洗禮,要想他們放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很難的。這就決定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不可能完全實施,充其量只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上的一種輔助和改良后的應用。3)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我國的穩定實施,使學生習慣了被動地接受知識,造成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如果教師一下子讓他們改變這種學習模式,而放手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恐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根本不可能跟上,而且在自主學習的度的把握上是很難掌握的[4]。歷史教師的信息化技術水平較低初中歷史教師基本上是文科出身,沒有進行過系統和專業的信息化技術培訓和學習,因此信息化技術應用水平比較低。這就使歷史教師在單獨利用軟件制作教學視頻時困難重重,特別是在教學任務比較重的情況下,更是難以實現。這些因素確實影響了翻轉課堂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初中生的心智尚未發育成熟初中生的心智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讓他們在沒有家長或教師的監督下自主學習,在很多情況下是實現不了的。由于很多學生的家長需要工作,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監督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另外,初中歷史教學內容基本是文字類的,學習內容也不能太多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讓學生自主觀看翻轉課堂的教學視頻,是不能收到預期設定的教學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