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聲音的詞語有范文

時間:2023-03-26 15:48: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表示聲音的詞語有,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表示聲音的詞語有

篇1

1、嘩啦啦:形容水流的聲音

2、嘣嘣:用來寫跳動或爆裂的聲音。

3、啪啪:用來寫放槍、拍掌、或東西撞擊等聲音。如:鞭子甩得啪啪地響。

4、叮當:用來寫金屬、瓷器、玉飾等撞擊的聲音。

5、撲騰:用來寫重物落地的聲音。

6、轟隆隆:描寫物體的聲音特別的大,有震耳欲聾的感覺。

7、撲通:用來寫重物落地或落水的聲音。

8、滴瀝:水下滴的聲音。

9、噗嚕嚕:用來寫淚珠一個勁往下掉。

10、呱唧:用來寫鼓掌等的聲音。

11、滴答:用來寫水滴落下或鐘表擺動的聲音。

12、嘀答答:形容水滴在石頭上地上的聲音。

13、亂哄哄:形容外界環境非常混亂的三個字的詞語

14、嗒嗒:用來寫馬蹄、機槍等的聲音。

15、叮鈴鈴:般是用來形容鈴鐺的聲音,非常的清脆。

16、呱嗒:用來寫清脆、短促的撞擊聲。()如:地是凍硬的,走起來呱嗒地響。

17、淅瀝瀝:形容河流的詞語。

18、樂滋滋:開心快樂發出的聲音。

19、咕嚕嚕:水冒泡的聲音。

20、咝:用來寫槍彈在空中很快飛過的聲音。如:子彈咝咝咝地從頭頂上飛過。

21、撲哧:用來寫笑聲、或水、氣擠出的聲音。如:撲哧一笑;撲哧一聲,皮球撒了氣了。

22、梆梆:敲打木頭的聲音。

23、啪嚓:用來寫東西落地、撞擊或器物碰碎的聲音。如:啪嚓一聲,碗掉在地上碎了。

24、笑嘻嘻:形容人的面部表情微笑的abb詞語,當然這種微笑是帶有聲音的。

25、叮咚:用來寫玉石、金屬等撞擊或水滴落的聲音。

26、嗚嗚:用來寫風聲、汽笛聲。

27、吧唧:用來寫腳掌拍打泥濘地面等的聲音。

篇2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選學課文《黃果樹聽瀑》教學片段:

師:有關“聽瀑”的句子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已經按照順序找出來了。但是簡簡單單的瀑布聲,作者為什么能把它們寫得如此生動?

(生沉默)

師:同樣表示聲音響亮,作者用了“漸近漸響”“人喧馬嘯”“響遏行云”“如雷轟鳴”“訇然作響”等不同的詞語,可見作者的用詞是多么――

生:豐富。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一下子就發現了作者的第一個寫作手法――用詞豐富。(板書:用詞豐富)那么誰發現了作者的第二個寫作手法呢?

生:作者多次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師:那么作者都把這些聲音比作了什么呢?

(生答略)

師:在不同的地方聽不同的瀑布聲,把不同的瀑布聲比作不同的場景,可見作者的比喻用得多么恰到好處。(板書:恰用比喻)。還有要補充的嗎?

生:除了恰到好處的比喻,作者還展開了恰到好處的聯想。

師:你真是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一個善于思考的大腦,太棒了。

(在“恰用比喻”補充上板書“聯想”,并指導學生朗讀作者聯想的內容。)

師:作者妙筆生花的寫作手法還有嗎?

(生沉默)

師:讓我們再來看第一句話,聽老師讀一讀,邊聽邊思考在我的朗讀中,哪些詞引起了老師的關注。

生:剛才老師在朗讀時,關注了“飄來、拂過、涌漫、蓋過、只存下”等一連串的動詞,而且讀得越來越有力量,讓我們感受到聲音的漸近漸響。

師:你有一雙善于傾聽的耳朵,那么從這些詞語里,你感受到作者用詞除了豐富還有什么嗎?

生:準確。

(師表揚,在“用詞豐富”補充上板書“準確”。)

師:同學們,剛才通過交流,我們發現了作者能把文章寫生動的主要原因在于用詞豐富準確,恰用比喻聯想。誰能用今天所學的寫作方法來評一評這一句話。(出示句子)

生:我感覺作者用詞重復單一了。

師:你一下子找出了它的問題,那么你能用上我們剛才所學的幾個表示聲音的詞以及老師給你們帶來的曾經學過的表示聲音的詞語試著來改一改嗎?(出示詞語)

(生答略)

師:你聽聽,剛才同學們用上了不同的表示聲音的詞語,使句子一下子聽起來也變得生動了,可見用詞豐富是多么重要啊。

師:這句話又有什么問題呢?(出示句子)

生:比喻不恰當。

師:一下子找出了問題所在,誰來幫助修改一下?

(生答略)

師:這位同學改的句子不但使比喻更恰當了,還加了自己的聯想,太有文采了!

師:同學們,通過修改剛才的兩句話,我們再一次感受到用詞豐富準確,恰用比喻聯想的重要性。讓我們再看以下幾張圖片,這是老師上星期去爬山的時候拍到的一組圖片,請問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答略)

師:看著這些圖片,你又聽到了什么呢?(稍停頓)回到家的時候,我也以聽的角度寫了幾句話。(出示句子,老師配樂誦讀。)能評價一下老師寫的這一段《聽楓》嗎?

師:同學們,其實習作一點都不難,只要你牢牢記住“用詞豐富準確,恰用比喻聯想”的訣竅,你也定能妙生花。接下來,請大家選取屏幕上其中的一幅或多幅圖,來寫一段《聽雨》。

【淺思】

上述案例,是我執教《黃果樹聽瀑》的核心,是基于讀寫結合這一教學思想而設計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圍繞聽瀑的五句話,找一找,讀一讀,特別是把五句話整體呈現,不只是為了讓學生感受瀑布的氣勢恢宏,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關注作者為什么能把簡單的聲音寫得如此生動。當我剛把問題拋出去的時候,學生的沉默顯然表明他們不明白我提問的意圖。在我做了適當引導之后,學生的思維馬上就集中到課文的表達方式上并且說得很好,可見我的預設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次次總結作者的寫作手法之后,我出示了兩句病句,讓學生修改,目的就是鞏固作者的寫作手法,邊修改邊進步,為讀寫結合做好進一步的鋪墊。之后,我出示一組圖片,由老師配樂深情誦讀自己所寫的文字,讓學生評一評,學生的確很好地運用了課堂所學的習作手法進行了回答,既達到了我預設的教學目標,又因教師自己的例子激發起習作的興趣。

但是,通過觀察學生《聽雨》的課堂習作,大多數學生能運用課堂學得的寫作手法進行寫作,但少有精彩文筆。反思自己的教學目標,基于讀寫結合的教學思想沒錯,但既要讓學生習得作者用詞豐富準確,又要讓學生感悟作者恰用比喻聯想,這一教學目標是不是過于寬泛了,以致學生在寫《聽雨》的時候,被太多的目標條件束縛,反沒了目標,亂了思緒。可見,尋找最佳的讀寫結合點,要做到要求明確且集中。

篇3

【關鍵詞】擬聲詞;擬態詞;音意形的聯系

1.擬聲詞、擬態詞的定義及分類

為了能夠更加如實地反映擬聲詞、擬態詞的原態,下面以北原白秋的童謠《お花》為例進行詳細說明。

乳色お月さま朝の月、子山羊がめうめう乳みに、萌蔥のお月さま一重、蛙がころころラムネむ。

歌詞中劃線部分分別描寫的是山羊和青蛙的叫聲,像這樣描寫外界聲音的詞語稱為擬聲詞。但是有人認為外界的聲音很有趣而故意模仿發出的聲音就不能稱其為擬聲詞。例如有人喜歡模仿山羊的叫聲,而且模仿的非常像,簡直就像真的山羊的叫聲一樣,就不能稱其為擬聲詞,而應稱其為聲音模仿。擬聲詞與聲音模仿不同,它是語言的一種,不同的語言其表達方式也不同。例如:在英語中描寫山羊的叫聲的擬聲詞是“bleet”。如果是聲音模仿的話,無論是日本人還是美國人,在模仿同一種動物的叫聲時,發出的聲音應該是一樣的。

在北原白秋的《お月》中,有如下歌詞。

空色お月さま晝の月、蝶々ひらひらを出た、色お月さま十三夜、狐がきょろきょろ骨盜りに。

歌詞中劃線部分與上述擬聲詞很像,可是性質卻有很大不同。“ひらひら”是對蝴蝶飛舞時煽動翅膀的描寫,并不是表示蝴蝶當時發出了hirahira的聲音。描述狐貍的“きょろきょろ”也是如此,是對狐貍不安地環視周圍的描寫,而不是其發出了kyorokyoro的聲音。一言以蔽之,用文字化的聲音描寫事物狀態的詞稱為擬態詞。

2.擬聲詞、擬態詞的音形意之間的聯系

本文以淺野鶴子編纂的《擬聲詞擬態詞詞典》中出現的詞條為考察對象來分析擬聲詞、擬態詞的音與意、形與意之間的聯系。

2.1 音與意的聯系

擬聲詞通過聲音模仿的方式在構成時盡量選擇與實際發出的聲音相似的音節。例如:

び出してきた鼠が部屋中走り回るので、女たちはきゃきゃいで逃げまどう。

バスの中で、ごほんごほんせきをする男の人がにいてになった。

“kyakya”描寫的是由于驚恐、喜悅等而發出的尖銳的叫聲;“gohongohon”描寫的是持續咳嗽而發出的聲音。這兩個詞都是模仿實際發出的聲音而創造出來的擬聲詞。

擬態詞就不那么容易通過簡單的模仿而被創造出來。擬態詞的構成是遵循一定規律的。首先,從元音來看,音節中帶元音“e”的擬態詞的數量極其稀少。如果擬態詞中有元音“e”,那么它多半表示人品性不好或是帶消極意義的說話人不愉快的心情。例如:“べちゃべちゃ”指持續不斷地講話,給人一種不快的感覺的樣子。元音“i”則通常用來描述小的、高的、尖銳的、移動快的事物。而元音“a”“o”則有與其對立的傾向。元音“a”通常用來描述事物聲音大、狀態輕。元音“o”通常用來描寫事物笨重遲緩等。例如:“ひひ”用于描寫因痛苦而發出的悲鳴聲;“わわ”表示放聲哇哇大哭的樣子;“のろのろ”表示慢慢吞吞的樣子。其次,從輔音來看,像“g z d b”等濁輔音一般用于描寫大的、遲鈍的、笨重的、不潔凈的事物;而其相對應的清輔音如“k s t p”通常用于描寫小的、鋒利的、輕盈的、干凈的事物。一般來說濁輔音要比相應的清輔音描述的程度深。例如:“けらけら”用于描寫輕輕地發出的伴有愉悅心情的笑聲;“げらげら”則用于描寫毫不掩飾地捧腹哈哈的大笑。

如上所述,擬聲詞通過聲音模仿的方式建立與實際發聲的詞意之間的聯系,而擬態詞主要通過選擇不同的元輔音來表達相應的特殊含義。

2.2 形與意的聯系

根據詞形可將擬聲詞、擬態詞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基本形、促音形、撥音形、長音形、り音形、詞干反復形以及混合形。下面以描寫呼吸的“ふ”為例來說明擬聲詞、擬態詞詞形與詞意之間的聯系。

ふっとため息をもらす。

ふんと鼻の先であしらう。

機の上をふと吹いてほこりをう。

が高いのか、ふっふっと苦しそうに息をしている。

ふふんとやっと鼻の通りをよくする。

上述例句中劃線部分的詞都是從“ふ”的基本形派生出來的。促音形“ふっ”表示一瞬間輕輕發出的嘆息聲。撥音形“ふん”表示強烈地一下子呼出氣體的聲音。長音形“ふ”表示輕輕地長呼氣的樣子。詞干反復形“ふっふっ”表示短促地呼氣的樣子。“ふふん”表示短時間間隔內從鼻子里發出的哼哼的聲音。由此可見,擬聲詞、擬態詞的詞形構成有以下幾個特點。促音形由于發出促音而突然停止,因此其傾向于強調一瞬間的狀態。撥音形在力量方面給人以強大的感覺。長音形給人以動作、狀態延長之感。詞干反復形傾向于動作的連續。而混合形根據組合形式不同,表達的意思也不同。上述例子中的“ふふん”是基本形和撥音形的組合,傾向于動作的反復、有力。表示呼吸的“ふ”的派生詞中沒有り音形詞,下面以描述笑的樣子的“にやにや”為例進行說明。“にやにや”表示由于內心的喜悅而竊笑的樣子。“にやっ”表示不連續的一瞬間的笑。“にやり”表示內心認為某事進行得順利的瞬間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來的笑。因此り音形詞不僅表示動作的瞬時性,還包含其狀態輕盈、柔軟、緩慢等含義。如上所述,擬聲詞、擬態詞的詞形根據其組合形式不同,可以表達相應的特殊的含義。

3、結論

擬聲詞、擬態詞因其具有豐富的描寫力而被日本人廣泛使用以彌補和語詞匯數量少及日語動詞表達意思模糊的弊端。通過對日語擬聲詞、擬態詞的音、形、意之間的聯系的考察,得出以下結論:①日本人有很強的模仿力。②日本人有很強的創造力。③日本人的內心特別細膩。

參考文獻

[1]淺野子.音辭典[M].角川店,1979年.

[2]山本弘子.日語擬聲擬態詞?高級[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3]吳丹.日語擬聲詞擬態詞的形態學特征[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6,(5).

[4]張劍.日語擬聲詞擬態詞語音特征及語法功能[J].湖南科技學院,2007(5).

篇4

一、口語表達技巧的基本要求

(一)發音正確、清晰、優美

一般來說,最佳語言是:

(1)準確清晰,即吐字正確清楚,語氣得當,節奏自然;

(2)清亮圓潤,即聲音宏亮清越,鏗鏘有力,悅耳動聽;

(3)富于變化,即區分輕重緩急,隨感情變化而變化;

(4)有傳達力和浸徹力,即聲音有一定的響度的力度,使在場聽眾都能聽真切,聽明白。

要達到最佳語言效果,一般來說,要做到如下幾點:

1、字正腔圓

2、分清詞界

3、講究音韻配搭

漢語講究聲調,聲調能產生抑揚急緩的變化,本身就富有音樂美。好的演講,平仄錯落有致,抑揚頓挫,顯得悅耳動聽。

(二)詞句流利、準確、易懂

1、句式短小。演講不宜使用過長的句子。

2、通俗易懂。要使用常用詞語和一些較流行的口頭詞語,使語言富有生氣和活力;

3、不過多的做某些精確的列舉,特別是過大的數字,常用約數。

4、較多地使用那些表明個人傾向的詞語,諸如“顯而易見”“依我看來”等等,并且常常運用“但是”、“除了”等連接詞,使講話顯得活潑、生動、有氣勢。

(三)語調貼切、自然、動情

一般來講,表達堅定、果敢、豪邁、憤怒的思想感情,語氣急驟,聲音較重;表達幸福、溫暖、體貼、欣慰的思想感情,語氣舒緩,聲音較輕;表示優雅、莊重、滿足,語調前后盡弱中間強。

語調的選擇和運用,必須切合思想內容,符合語言環境,考慮現場效果。語調貼切、自然正是演講者思想感情在語言上的自然流露。

二、語調訓練

1.頓挫

在口語表達中,停頓既是一種語言標志,也是一種修辭手段。它一般分為語法停頓、感情停頓和特殊停頓。

2、輕重

在演講時,人們常常把某些詞語講得比一般詞語重些或輕些,這樣便能起到強調突出的作用。

3、抑揚

4、緩急--弛緩結合

正常談話,每分鐘講大約120-150個字。演講的速率不能太快,一則聽眾難聽懂,二則也使人產生懷疑,認為演講者怯場。因為人們膽怯時往往語速較快。當然講話也不能太慢。太慢就顯得拉腔拖調,給人以愚笨、遲鈍、缺少教養的感覺。演講語速要做到快慢得體,緩急適度,快而不亂,慢而不拖,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張弛自然,錯落有致。顯示出語言的清晰度和節奏感,使演講具有音樂美。

5、節奏--起伏結合

對藝術來說,節奏是各種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規律、有節拍的變化。

三、演講語言的設計

(一)承上啟下

演講,尤其是賽事演講,一般來說,選手都對演講的開頭、中間、結尾進行了全面完整的設計。不可能也不太好做過多的臨場更改。但如果你能獨辟蹊徑,巧妙地承接上一位或前面幾位選手的演講話題,或是他們演講中的觀點、動作等進行引發,效果將非同凡響。這種臨場性的引發會給聽眾留下良好的印象。

(二)少說客套話

良好的開頭語言要新鮮,忌套話、空話、老話、大話、假話、官話。

演講的結尾應該感情充沛,語氣鏗鏘,像美國作家約翰·沃爾夫說的:“演講最好在聽眾興趣未盡時戛然而止。”給人以振奮,給人以無窮的思味與不盡的遐思。

(三)從緩、平、穩開始

演講者應利用好語言的變化把基調定好,以引起聽眾良好的思維定向。一般來說,開始處要做到緩、平、穩。基調確定好之后,切忌保持平坦進行,應該有起有伏,有張有弛,前后照應,變化無窮。

(四)起伏結合

“文似看山不喜平。”演講者要適度地注意演講的起伏張弛,變化有度。這主要是從語言、內容、情感幾方面去體現,語調要高低升降,速度要急促徐緩,聲音要宏大精細,音色要剛柔多變,情感要跌宕起伏。

篇5

[關鍵詞]演講 口語表達 口語訓練

演講是一門語言藝術,演講表達的主要特點是“講”,對演講者來說,寫好了演講詞,不一定就講得好。真正的演講家,既要善寫,還要會講,既要有文才又要有口才。從某種意義上說,口才比文才更為重要。朗誦和演戲是口頭語言和體態語言綜合運用的最佳形式。良好的口才,往往是經過嚴格的口語訓練培養出來的。演講口才的訓練,不僅要勤練、苦練,而且要巧練;要練習得法,摸清規律,掌握要領。

一、口語表達技巧的基本要求

演講的語言從口語表述角度看,必須做到發音正確、清晰、優美,詞句流利、準確、易懂,語調貼切、自然、動情。

(一)發音正確、清晰、優美

以聲音為主要物質手段的語音的要求很高,既要能準確地表達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悅耳爽心,清晰優美。為此,演講者必須認真對語音進行研究,努力使自己的聲音達到最佳狀態。通常情況下,最佳語言是指四個方面,清晰準確,即吐字正確清楚,語氣得當;節奏自然清亮圓潤,即聲音宏亮清越,鏗鏘有力,悅耳動聽;富于變化,即區分輕重緩急,隨感情變化而變化;有傳達力和浸徹力,即聲音有一定的響度和力度,使在場聽眾都能聽真切,聽明白。

(二)語句流利、準確、易懂

聽眾通過演講活動接受信息主要訴諸聽覺作用,演講者借助口語發出的信息,聽眾要立即能理解。在此,口語與書面語之間有較明顯的差距。有人說,書面語是最后被理解,而口語則需立即被聽懂。與書面語相比,口語具有以下特點:句式短小,演講不宜使用過長的句子;通俗易懂,要使用常用詞語和一些較流行的口頭詞語,使語言富有生氣和活力;不過多的做某些精確的列舉,特別是過大的數字,常用約數;較多地使用那些表明個人傾向的詞語,使講話顯得活潑、生動、有氣勢。

(三)語調貼切、自然、動情

語調是口語表達的重要手段,它能很好地輔助語言表情達意。同樣一句話,由于語調輕重、高低長短、急緩等的不同變化,在不同的語境里,能表達出不同的思想感情。一般來講,表達堅定、果敢、豪邁、憤怒的,語氣急驟,聲音較重;表達幸福、溫暖、體貼、欣慰的,語氣舒緩,聲音較輕;表示優雅、莊重、滿足,語調應遵從“前后盡弱中間強”。只有這樣,才能繪聲繪色,傳情達意。語調的選擇和運用,必須切合思想內容,符合語言環境,考慮現場效果。語調貼切、自然正是演講者思想感情在語言上的自然流露。所以,演講者恰當地運用語調,事先必須準確地掌握演講內容和感情。

二、口語表達技巧的訓練

(一)語音訓練

演講者要想取得良好的發音效果,必須加強語音訓練。“聲乃氣之源”,發音的基礎之一是呼吸。響亮、動聽的聲音與科學的呼吸訓練是分不開的。演講者要善于掌握自己的發音器官,自覺地控制氣息。一般來講,采用胸膛式呼吸較好,這種呼吸能為發音提供充足的動力。平日可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練習,為正確地吐字發聲打好基礎。吐字發音要做到音節正確、準確,完全符合普通話的發音標準。戲曲藝術所謂的“吐字歸音”訓練,其目的就在于美化音色,使字音純正、清晰、響亮、圓潤,富有表現力。它要求發音時讀準聲母,韻頭、韻腹和讀準韻尾。總之,發音時要正確把握每個音節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要做到這一點,演講者平日要持之以恒的堅持訓練。同時為了做到語句流暢,干凈利落,出口成章,可根據自己的發音難點,選擇一些繞口令和有一定難度的語言片斷,進行快口訓練,力求做到吐字準確、快速、流暢,快而不亂,語氣連貫,不增減詞句。同時,音量的大小變化有利于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演講者要學會準確地控制和把握音量大小的變化。

(二)語調訓練

語調包括停頓、重音、升降、快慢等要素。語調訓練是口語表達訓練的重點和難點。演講者應在這方面加強訓練。

1.停頓。在口語表達中,停頓既是一種語言標志,也是一種修辭手段。它一般分為語法停頓、感情停頓。語法停頓既能滿足演講者自然換氣潤嗓的需要,也能使演講的語句、段落層次分明。語法停頓一般用標點符號表示出來,但有時在較長的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較長的賓語之間、較長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詞之間、較長的聯合成份之間,雖然沒有標點符號,也可作適當停頓。這種停頓往往是為了強調某一觀點或突出某一事物,即感情停頓,常為表達復雜或微妙的心理感情,表現為拖長音節發音,欲停不停或適當延長時間等,并且常常輔之以體態語言,使感情表達得更加自然清楚。

2.輕重。在演講時,人們常常把某些詞語講得比一般詞語重些或輕些,這樣便能起到強調突出的作用。若按表現思想感情、內容重點或句子語法結構來劃分,重音可分為感情重音、和語法重音。

3.抑揚。語調大體可分為四種,即“平直調、高升調、曲折調、降抑調”。

4.緩急。語速的變化也是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演講的速度不能太快,一則聽眾難聽懂,二則也使人產生懷疑,認為演講者怯場。

5.節奏。演講者思想感情起伏變化結構的疏密松散,語調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以及演講者的舉止等要素的秩序、有規律、的節拍的組合,便形成了演講的節奏。

三、演講語言的設計

(一)承上啟下

演講,尤其是賽事演講,一般來說,選手都對演講的開頭、中間、結尾進行了全面完整的設計。不可能也不太好做過多的臨場更改。但如果你能獨辟蹊徑,巧妙地承接上一位或前面幾位選手的演講話題,或是他們演講中的觀點、動作等進行引發,效果將非同凡響。這種臨場性的引發會給聽眾留下良好的印象。

(二)少說客套話

有些演講者演講時喜歡說客套話。良好的開頭語言要新鮮,忌套話、空話、老話、大話、假話、官話。演講的結尾應該感情充沛,語氣鏗鏘,演講最好在聽眾興趣未盡時戛然而止。給人以振奮,以不盡的遐思。

(三)從緩、平、穩開始

演講也是這樣,演講者應利用好語言的變化把基調定好,以引起聽眾良好的思維定向。一般來說,開始處要做到緩、平、穩,如果開始太高,到后來感情的強烈處就會聲嘶力竭;過低,以后再突出高音就顯得不和諧。基調確定好之后,切忌保持平坦進行,應該有起有伏,有張有弛,前后照應,變化無窮。

(四)起伏結合

一個人的注意力每間隔五至七分鐘就會有所松弛,因此,演講者要適度地注意演講的起伏張弛,變化有度。這主要是從語言、內容、情感幾方面去體現,語調要高低升降,速度要急促徐緩,聲音要宏大精細,音色要剛柔多變,情感要跌宕起伏。產生這種效果的方法是:事實與道理相交,議論與抒情互見,嚴肅與輕松共存,快捷與徐緩交叉。

參考文獻:

[1]段曹林.言語表達者對語境的建構.欽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2.

[2]胡澤洪.語言邏輯與言語交際.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篇6

《口技》的作者以成功的文學實踐妥善地突破了以文記聲的局限,通過想象和聯想,化聲為形,以文記形,把聽覺形象轉化為可感、可觸、可即的視覺形象,把作用于聽眾兩耳的聲音,改變成作用于讀者的雙目,形成文學價值較高的書面語言。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 初一語文《口技》教案設計,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初一語文《口技》教案設計一

授課內容:

一、教學目標:

1.學生從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領悟中國民間藝術的精深奇妙。

2.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理解課文大意。

3.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背誦全文。

4.掌握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及其表達作用。

二、教學設想:

1.重點:積累文言詞語,背誦全文。

2.難點:學習文章正面描寫、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技法。

三、設計思路:

(1)以“表演激趣——整體感知——合作探究——遷移拓展”的教學模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教師注重提倡學生之間互相質疑問難和培養學生互相切磋的團結合作精神,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2)“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教學應以讀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反復朗讀,培養語感,在讀中悟,在讀中感,以此為切人口,理解文意,從而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提高自主學習古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普通的嘴,競能將如此眾多的樂器模擬得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嘆為“聽”止。我們把這種藝術叫做口技,它是中國傳統曲藝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歷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環也描繪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筆下那位藝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怎樣的聲音世界呢?

二、誦讀課文

1.初讀

(1) 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嗣( ) 頃( ) 傾( ) 囈( ) 絮( )

叱( ) 鼻句 ( ) 間( ) 許許( ) 曳( )

幾( ) 嘩( )

犬吠( )

2.課內朗讀。

自讀: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把握斷句。

聽讀:教師范讀?

(學生接觸文言文的量不多,通過反復的讀、形式多樣的讀,培養朗讀文言文的語感。)

3.注意下列詞語的翻譯。

善:擅長 會: 適逢,正趕上 施:設置 安放

少頃:一會兒 但:只 聞:聽見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欠:打呵欠

伸:伸懶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畢:全 絕:極點,最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間:中間夾雜 曳:拉

雖:即使 名:說出 奮:卷起

股:大腿 幾:幾乎,差點兒 走:逃跑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理解的字、句,疏通文意

(1)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客人的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漸漸坐正了。)

?(2)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凡是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

(3)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即使一個人有百只手,一手有百個指頭,也不能明確指出哪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百張嘴,嘴上有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

2.思考:口技藝人表演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由哪些語言來判斷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教師點拔,幫助學生找出標志時間推移的副詞及不同階段場景的內容,幫助學生討論歸納。)

時間副詞: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節:

夢中驚醒 _____ 漸入夢鄉 ______ 火場百象。

四、合作探究,研究欣賞

合作討論探究以下內容:?

文章中的這位口技藝人使用了哪些道具呢?

明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課文中的口技藝人模仿了哪些聲音?觀眾反應如何?

明確:犬吠?欠伸?囈語?兒啼?婦嗚?夫叱?絮絮,齁聲、婦拍兒漸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咳嗽,大呼、齊哭、百千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聲、風聲、求救聲、搶奪聲、潑水聲?等。

觀眾反應:伸頸、側目、微笑、默嘆意少舒、稍稍正坐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表演精彩

初一語文《口技》教案設計二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翻譯全文。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3.感受和領會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精妙神奇。 二次備課 教學重點

讓學生從生動形象的口技表演中領會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精深奇妙。 教學難點

1.細膩生動的描寫,清晰明了的思路。

2.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有機結合。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準備

批改或抽查預習案。 《口技》預學案

一、預學目標:

1、能通過注釋和查閱工具書嘗試翻譯課文,并積累常用文言實詞、虛詞。

2、能條理清晰地復述三個場景。

二、預學提示

口技,屬雜技的一種,是我國很早就在民間流行的一種由演員運用口腔發聲來摹擬各種聲響的技藝。由于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后邊,俗稱“隔壁戲”。這篇課文記述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口技。

三、預學作業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少頃( ) 犬吠( ) 囈語( ) 意少舒 ( )

曳( )屋許許( )聲 幾欲先走( ) 夫齁聲起( )

無敢嘩者( ) 叱大兒聲( ) 中間力拉( )

解釋加點詞(此類活用)?。?

婦撫兒乳 善口技者 不能名其一處 會賓客大宴

婦手拍兒聲 無不伸頸,側目

解釋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會賓客大宴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當是時 微聞有鼠作作索索

賓客意少舒 稍稍正坐 ?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雖人有百手

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兩股戰戰

4、辨析下列表示時間的詞語,將它們分別填在橫線上。

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

表示突然發生:

表示同時發生:

表示相繼發生:

表示在特定的時間內發生:

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

5、課文真正寫口技表演是哪幾個段?寫了幾個場景?請分別復述這幾個場景。

教學設計

一、分享

(一)導入新課

關于口技:它是雜技的一種。演員運用口腔發聲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它能同時發出各種音響,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后邊,俗稱“隔壁戲”。現代口技表演,演員不必隱身,改為借助擴音器發出各種聲響,并且可以借助于動作、手勢。

(二)作者簡介

林嗣環,字鐵崖,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六年中進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鐵崖文集》、《秋聲集》。《口技》一文選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編寫的一部筆記小說,以鋪寫故事記敘人物為中心。全書20卷,所收多為明末清初訪擬傳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異,并加評語,實際上是一部短篇小說集。

(三)讀準下列加粗的字,聽讀課文

少頃( ) 犬吠( ) 囈語( ) 意少舒 ( ) 曳( )屋許許( )聲 幾欲先走( ) 夫齁聲起( )

無敢嘩者( ) 叱大兒聲( ) 中間力拉( )

(四)學生翻譯課文,教師糾錯,注意下列詞語的翻譯。

善:擅長 廳事:大廳、客廳

施:設置 安放 少頃:一會兒

但:只 聞:聽見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欠:打呵欠 伸:伸懶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畢:全 絕:極點,最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間:中間夾雜 曳:拉

雖:即使 名:說出 奮:卷起

股:大腿 幾:幾乎,差點兒 走:逃跑

二、拓展

(一)理清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1)寫表演前的準備和會場情況。

第二部分(2—4)寫表演過程

一家人夢中驚醒(由睡到醒)

中間的三個場景 : 一家人漸入夢鄉(由醒又睡)

初一語文《口技》教案設計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一、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二、掌握積累課文中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的詞以及通假字的現象。

三、掌握表示時間的詞

能力目標:養成誦讀文言文的好習慣,學會在誦讀中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積累課文中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的詞以及通假字的現象。

教學方法

朗讀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山東省濟寧市有一個小伙叫劉大成,2010年2月16日在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年度總決賽上,憑借自己的文藝特長一炮打紅,被評為2010年度星光大道總冠軍,劉大成迅速紅遍大江南北。

我們同學知道他的文藝特長是什么嗎?

口技。它是一種運用口腔發聲技巧,來模擬各種聲音的傳統民間藝術。現在我們可以通過電視看到他精彩的表演。其實,口技在古代就已廣為流傳,但古代沒有錄象、錄音設備,不能記錄當時表演的實況,古代藝人精彩的口技表演就只有通過文字記載流傳下來。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場用文字形式記載的口技表演,這就是清代作家林嗣環寫的《口技》。

二、走進作者,了解作品

1、作者:林嗣環,字鐵崖,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六年中進士,著有《鐵崖文集》、《秋聲集》。

2、出處:《口技》一文選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編寫的一部筆記小說。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教師出示易讀錯的詞。

少頃(shǎo) ?囈語(yì)?

?叱(chì)

中間(jiàn)

曳(yè)屋

?許(hǔ)許聲? ?幾(jī)欲 ?犬吠(fèi)

齁聲(hōu)

意少舒(shǎo)

2、學生放聲自讀,體會語氣節奏。

3、下面請同學們歸納整理文言詞匯中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的現象。

可以小組合作。第一組找古今異義的詞,第二組找一詞多義的詞,第三組找詞類活用的詞,第四組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 古今異義詞:

會賓客大宴?(會古義:適逢,正趕上?今義:會議?)

但聞?(但古義:只今義:轉折連詞,但是)?

稍稍正坐(稍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兩股戰戰(股 古義:大腿 今義:屁股)

幾欲先走(走 古義:跑 今義:行走)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中間 古義:其中夾雜 今義:方位詞)

(2)一詞多義:

①絕:A、以為妙絕(副詞,極,非常?)

B、群響畢絕(動詞,斷絕,消失)?

②妙:A、眾妙畢備(名詞,妙處)

B、以為妙絕(形容詞,奇妙)?

③坐:A、眾賓團坐(動詞,坐下)

B、滿坐寂然(同“座”,名詞,座位)?

(3) 詞類活用:

婦撫兒乳 (?乳:喂奶,名詞活用作動詞?)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目:看,名詞活用作動詞?)

不能名其一處(?名:說出,名詞活用作動詞?)

(4)、通假字:滿坐寂然、滿坐賓客坐:通“座”,座位。?

同學們找的很對也很全,希望我們同學們課后再對你沒找的文言現象進行歸納整理。

4、接下來再?請同學們找出文中表示時間的詞并歸納概括。

表示突然發生的:忽 忽然

表示同時發生的:一時

表示相繼發生的:繼而

表示在特定時間內發生的:是時

表示很短時間內發生:少頃、俄而、未幾。

5、?下面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內容 。

本文記敘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通過描寫口技表演者摹擬深夜一家四口夢中醒來、繼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發出的精彩聲響,以及賓客沉浸其中、如癡如醉甚至以假為真的反應,生動地再現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藝,讀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準確理解課文,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1、.學習本文層次清楚、首尾照應、言簡意賅的記敘方法。

2、體會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表現手法。

3、.揣摩語言,賞析文中對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藝的生動描述。

篇7

【關鍵詞】造詞法;借用;省略;頭字化;混交

日本年輕人用語是日本年輕人為了促進彼此之間的會話交流,增加會話的趣味性而創造使用的一種新語言。在語言的創造過程中,他們使用了各種各樣的造詞法,以下內容圍繞日本年輕人用語的造詞法進行分類研究。

一、跟現存的日語沒有任何關系的新的造詞法

這種造詞法不是在現存日語的基礎上變化而來,而是一種全新的日語表現形式,經常出現在日本的漫畫、動漫之中,例如:ゲロゲロ:不喜歡或厭惡時發出的聲音。ルンルン:心里興奮時發出的聲音。ガッぴン:受到打擊時發出的聲音。ドッヒャ:感到吃驚時發出的聲音。

學生A:あした哲學休やろ?(通知說明天哲學課停課對吧?)學生B:えっ?あれ取り消しになってたよ。(嗯?不是說通知作廢了嗎。)學生A:うっそ、ゲロゲロ!(不是吧?真討厭!)

上述會話中學生A用“ゲロゲロ”一詞形象生動的表達了聽到明天哲學課依舊上課時的不開心的心情。在新的造詞法之中,日本年輕人經常用“ゲロゲロ”“ ルンルン”這樣的疊語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態度、感情等。除此之外,類似“ガッぴン”“ ドッヒャ”這樣的感動詞也經常會出現,而它們的特點一般都是以濁音開頭的。

在現存日語基礎上產生的造詞法

(一)借用造詞法

明治時代前期,學生數量比較少,能考上高等學校的也僅限于一些尖子生。高等學校外語課程比較多,這類學生經常會借用一些外來語來炫耀自己的學識,其中以德語和英語最多,例如:ドッペル:是借用的法語單詞“doppel”,表示“不及格、留級”的意思。シェン:是借用的法語單詞“schon”, 表示“美女”的意思。ガンツ:是借用的法語單詞“ganz”,表示“非常”的意思。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了解到,明治前期的年輕人用語一般都是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借用的,所以這一時期的年輕人用語并沒有明顯的“造詞”傾向。而到了日本現代社會,對于外來語的借用,其意思已經脫離了詞語原來的意思,具有了明顯的“造詞”特征。例如:アウト:是借用的英語單詞“out”,原意是“外面”,在年輕人用語中表示“落伍、趕不上潮流”。アメリカン:是借用的英語單詞“American”,原意是“美國”,在年輕人用語中表示“頭發稀少”。デビュ:是借用的英語單詞“debut”,原意是“初出茅廬”,在年輕人用語中表示“不好事情的開始”

(二)省略造詞法

為了創造出“省時”“簡單”“實用”的詞語,日本年輕人采用省略造詞法,將原有詞語的一部分省略,從而創造出一個簡單、實用的新詞語。這種省略又分為了“上略”“中略”“下略”三種表現方式。

(1)上略。這種省略因為是將詞語的詞頭省略掉所以不容易猜出詞語原有的語義,經常作為隱語來使用,從而達到談話者之間談話內容保密的效果。例如:(ヘル)メット?メット,(使い)走り? 走り。學生A:なあ、ジュスってきて?學生B:私はあんたのぱしりか!?

(2)中略。將詞語的中間部分省略掉,中略的詞語數量很少,大都是形容詞。例如:はず(かし)い ? はずい;むず(かし)い ?むずい。學生A:今日、の中で寢てたら、カクッとなってん。むっちゃはずい。學生B:かにられてたん?學生A:うん、向かいのカッピルに笑われた。學生B:それははずいな。

(3)下略。將詞尾部分省略,這種省略因為是將詞尾部分省略,所以很容易猜出詞語原有的語義,在省略造詞法中最常用,能占到40%以上。おそろ(い)? おそろ;かねも(ち)? かねも。學生A:て、服ってん。學生B: あっ、うちも持ってるで、それ。學生A:じゃあ、おそろやん。

(三)頭字化造詞法

最初,頭字化造詞法就是將英文詞組的頭一個字母取出來組成一個新單詞的造詞方法,例如:“VSOP”就是由英語“very special one pattern”演變而來的。現在的日本年輕人除了將此用法用在英語單詞上以外,有的還將此用作學校的簡稱,例如:“大帝國”就是“大文化?洋??帝京?國士大學”的簡稱。頭字化造詞法之所以能在年輕人用語中被廣泛應用是因為這種造詞法可以僅用幾個簡單的字母、漢字就能將要表達的意思說清楚,簡潔、方便、形式新穎,能有效的促進年輕人之間的會話交流,同時也跟年輕人的追求新事物的性格有很大關系。

(四)混交造詞法

將兩個以上的單詞各取一部分,在不改變原有意思的基礎上,混合組成一個新單詞的造詞法。這種造詞法,充分體現了年輕人用語的娛樂功能,例如:あさ+ひる+ごはん?あひるごはん,いかる+むかつく?いかつく。學生A:あの先生、いってることとやってることうやん。學生B: 自分が正しいと思いすぎてるやん。學生A:わけわからん!。學生B: いかつくわ!

三、結語

近幾年,日本年輕人用語作為日語的一部分迅速發展,備受關注。它靈活的造詞方式一直是日語學習者研究的重點。本文針對幾個重要的造詞方式進行了縮略分析,除了以上分析的造詞方法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造詞方法有待研究。

參考文獻:

篇8

二、把聲母相同的字寫在橫線上。

州 貴 條 份 歷 章 官 佛 裂 趙 弓 泰 豐 良 頭

f___ g_______ zh______ l_______ t________

三、在正確的讀音下面畫“√”。(5分)

拂(fó fú ) 堤(tīdī) 醉(cuì zuì ) 鶯(yīn yīng ) 絳(tāo tiáo)

四、看拼音,寫詞語。

五、組詞。

走( ) 氏( ) 刀( ) 谷( )

趁( ) 紙( ) 剪( ) 欲( )

六、默寫《小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把能搭配的詞語用線連起來。

八、在完整的句子后面打“√”,在不完整的句子后面打“×”。

1.你的聲音真好,我們大家都說。( )

2.交給爸爸看。( )

3.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 )

4.他們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

九、閱讀《村居》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是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yuān)。

1.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你從哪些詞看出來的?

2.這首詩寫散學的孩子在干什么?

十、閱讀下面一段話,回答問題。

藍藍的天空飄著幾朵白云。山谷里,一條小溪靜靜地流著。遠處,有一片綠色的竹林。竹林邊開放著一朵朵粉紅色的野花。這里的風景多么美麗!

1.這段話共( )句,是圍繞第( )句寫的。

2.寫出文中表示顏色的詞語:__________________

3.請你再寫出幾個你知道的表示顏色的詞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寫話。

請以“春天多么可愛!”為開頭寫一段話。

參考答案

一、 略

二、f 份佛豐 g 貴官弓 zh 州章趙 l 歷裂良 t 條泰頭

三、拂(fú) 堤(dī) 醉(zuì ) 鶯(yīng ) 絳(tāo )

四、碧玉 垂下 裁出 剪刀

閉口 趁早 牧童 騎牛

五、組詞。

走(走開) 氏(姓氏) 刀(剪刀) 谷(谷子)

趁(趁早) 紙(紙片) 剪(剪子) 欲(欲望)

六、略

七、把能搭配的詞語用線連起來。

八、1.你的聲音真好,我們大家都說。( × )

2.交給爸爸看。( × )

3.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 × )

4.他們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 )

九、1.春季,二月天,醉春煙,放紙鳶

2.放紙鳶

十、1.5,5

2.藍藍的 白 綠 粉紅

篇9

沒有詞語泉水丁冬,所查應為泉水叮咚。

泉水叮咚:泉水流動時落差使泉水發出的聲音,十分動聽。

泉水:泉是地下水天然出露至地表的地點,或者地下含水層露出地表的地點。根據水流狀況的不同,可以分為間歇泉和常流泉。

叮咚:擬聲詞,通常用來形容鈴鐺作響,”叮咚“,”叮咚“。在此表示泉水流動的聲音像鈴鐺的響聲一樣,十分清脆悅耳。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關鍵詞:寶雞方言 構詞理據 直接命名 間接命名

構詞理據指的是給事物命名的理由和依據。給事物命名的理由和依據往往取決于客觀事物本身的特征和人們的構詞心理。羅昕如(2000)、王作新(2006)、全淑(2008)、李麗(2009)等學者曾就相關方言的構詞理據進行過探討。從詞語反映事物特征的途徑出發,人們在給事物命名時有直接顯露的,也有間接曲折的。本文據此把寶雞方言的構詞理據分為直接命名和間接命名兩大類型。

一、直接命名

直接命名是根據事物本身的特征直接給事物命名,詞的理據直接體現詞義。

(一)著眼于事物的外在特征

1.著眼于事物形狀的方言詞語。

方言 普通話 構詞理據

蝎虎 壁虎 根據動物的形狀

冒水泉 泉 根據泉水的動態形狀

芥疙瘩 芥菜 根據芥菜的形狀

松塔塔 松子 根據松子的形狀

喇叭花 牽牛花 根據牽牛花的形狀

簸箕蟲 臭蟲 根據臭蟲的形狀

松緊 皮筋 根據皮筋的性狀

2.著眼于事物顏色的方言詞語。

方言 普通話 構詞理據

桃紅 粉紅 根據桃子的顏色

白屑 頭屑 根據頭屑的顏色

黃李 李子 根據李子的顏色

草綠色 深綠色 根據草的顏色

銀灰色 灰色 根據銀子的顏色

3.著眼于事物聲音的詞語。

方言 普通話 構詞理據

老哇 烏鴉 根據烏鴉的鳴叫聲

呼嚕爺 雷聲 根據打雷時的聲音

咕咕等 杜鵑鳥 根據杜鵑鳥的叫聲

旋黃算割 一種鳥 根據該鳥的鳴叫聲

啦啦車 馬車 根據車輪轉動時發出的聲音

上述方言詞語著眼于事物外在特征,用最直觀的方式給事物命名,這是具象思維的結果。這種思維方式反映在構詞活動中,就是構造出大量的形象化詞語,如上述突出事物的形狀、顏色、聲音等的詞語均為形象詞語,它們比相應的普通話詞語更形象、更生動。如“冒水泉”比“泉”更突出其水涌不斷的特征;“松緊”形象地反映出皮筋可松可緊;顏色詞如實地描繪了事物的色彩;摹聲詞通過摹擬聲音來給事物命名,一聲“咕咕等”(杜鵑鳥叫聲),給人如聞其聲的藝術感受。凡此種種,均具有栩栩如生的直觀性、形象性的藝術效果,說明了寶雞人善于運用具象化思維方式來觀物取象,創造出形象化的符號來反映客觀世界。

(二)著眼于事物的構成材料、用途或來源

1.著眼于事物構成材料、用途的詞語。

方言 普通話 構詞理據

雞蛋糕 蛋糕 蛋糕的主要原料是雞蛋

茅房 廁所 過去廁所一般由茅草蓋成

鐵撮撮 撮箕的一種 由鐵皮制成

鋼精鍋 錫鍋 根據錫鍋的原材料

牛毛氈 氈 根據氈的原材料

捶頭 拳頭 側重于拳頭的捶打功能

遮腰 圍裙 側重于其用來遮擋腰部

鋪襯 碎布條 側重于其主要用來鋪、墊

側重于事物的構成材料和用途來給事物命名,反映了人們注重實用的構詞心理,講實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取向,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

2.著眼于事物的來源構詞。

以事物的來源作為構詞理據創造的寶雞方言詞語中,最突出的是帶“洋”字的詞,如:洋火(火柴)、洋灰(水泥)、洋堿(肥皂)、洋芋(馬鈴薯)、洋蔥、洋鎬(鐵鎬)、洋釘(鐵釘)、洋柿柿(西紅柿)。“洋”主要指西洋,擴大到所有來自外國的物品,命名時都冠以“洋”字,將外國人稱為“洋人”,人穿著時髦稱為“洋氣”,等等。以事物的來源作為構詞理據,其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涵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反映了中外及區域間物資文化交流的歷史情況,這是漢語各方言的一個普遍現象,它反映了文化對語言的滲透力。

二、間接命名

間接命名是以間接引申曲折的方式給事物命名,一般從詞語本身難以推知其真正含義,間接命名往往植根于一定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中,方言區人們的生活習俗,文化心理,審美情趣等都有可能在詞語中有所體現。間接命名主要有下列方式:文化理據、修辭理據、自然環境理據等。

(一)文化理據

由于各地民俗文化、風土人情等各方面的背景、歷史不同,因此,方言詞有些詞語明顯帶有地方文化風俗痕跡,換言之,有些詞語往往是風土人情的產物。

1.婚嫁習俗。例如:合婚:請陰陽先生根據男女雙方屬相確定迎娶日期、開臉時辰及落座方位、上頭時辰和妨礙屬相等情況;開臉:結婚前一天,女方按婚書上擇定的良辰面坐方位,請不受屬相相妨且兒女旺盛的巧婦為其剃拔汗毛、梳理容鬢;搖房:新郎新娘入洞房后,由一婦女手拿鏡匣(內裝有核桃、紅棗)在房內四處搖動且嘴里念叨“雙雙核桃雙雙棗,生兒生女滿院跑”等吉語;回門:結婚三日后,新婚夫婦返女家致禮。

2.喪葬習俗。小殮:人去世之后,給死者擦洗身體、穿上壽衣;棺殮:把死者放進墊有白土、草灰、松柏以及鋪有棉褥的棺材內并封棺;打土:安葬日由長媳在送葬經過的第一個十字路口用先一天下午迎回的土甩打棺材;打怕怕:安葬后頭三日每日傍晚,兒孫手拿孝棍去墳地為其親人作伴壯膽,邊圍墳堆轉圈邊念“打打打怕怕,狼孩鬼來不怕它”,邊念邊打。

3.生誕習俗。忌門:孩子出生后,在孕婦所住房門上掛上麻,在門簾上貼上紅“十”字,表示生人不能入內,以免驚嚇了小孩;掛百索:用紅頭繩將用紅紙包好的錢幣串起來掛在孩子脖子上;曲連:孩子滿月時或頭一次去舅家回家時,舅家要蒸烤一個面圈,上面貼上面花,謂之“背曲連”;過好日子:年過花甲之人,每年誕辰生日,子女為其祝壽,稱謂“過好日子”。

4.禁忌習俗。寶雞方言中有大量的委婉詞和禁忌語,從某些方面反映了當地人民崇尚禮儀的傳統和民風民俗的純樸。如人死了叫“老百年”“沒啦”“倒頭”,未成年人死了叫“糟蹋”,未滿月的小孩夭折叫“沒成”,接生叫“撈小娃”,懷孕叫“有啥啦”,流產叫“小月、小產”,拉肚子叫“起夜”,母畜叫“跑圈”“跳槽”,上廁所叫“解手”,壽誕叫“頭敦地”。

(二)修辭理據

寶雞方言區的人們運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格創造出了一批具有方言特色的詞語。

1.比喻。例如:水貨(次等貨、假貨),雞蛋(零分),死哇牙(無賴、蠻不講理者),爭三(莽夫),逛三(游手好閑),半吊子(魯莽、沖動的人),掐尺等寸(做事不留余地)。

2.借代。例如:瞇瞇眼(愛瞇眼睛的人或眼睛小的人),凍凍(湯汁凝成的半固體),前奔樓(前額凸出的人),后馬勺(后腦勺凸出的人),糨子(說話不清楚、辦事不利索的人),膠鍋(說話不清楚的人)。

(三)自然環境理據

寶雞市南、北、西三面環山,中部低平,渭河由西向東穿市區而過,市區境內大小河流20多條,地質條件獨特,地質構造復雜,這在方言地名詞中得到了反映。如:馮家塬、八魚塬、李家塬邊、岳家坡、杜家崖、代王嶺、史家溝梁、槐樹嶺、白石溝、石壩河、代家灣、下河里等。寶雞境內以小麥、玉米為主要農作物,以面食為主,有一系列關于面食的名稱,如:麻食、鍋盔、扯面、拉面、手搟面、掛面、攪團、蕎面、饸饹、粑粑、削筋、面皮、面筋、炒面、面片、肉夾饃、玉米面、糝子等

參考文獻:

[1]羅昕如.湖南方言的構詞理據及文化內涵研究[J].語言研究,

2000,(2).

[2]王作新.三峽峽口區的方言語匯與民俗構詞理據的文化心理觀照

[J].三峽大學學報,2006,(3).

[3]全淑.試論湖南常德方言詞語的造詞理據[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

學報,2008,(1).

[4]李麗.內蒙古西部漢語方言飲食詞語之構詞理據研究[J].漢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