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案范文
時間:2023-04-02 05:57: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孟子二章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呂思勉先生說:我國學術,只有先秦時候的諸子百家之學純為我華夏民族的自創。可以說,先秦諸子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根。所以開設這門課程,有益于提高學生對我國文化傳統的認識,加深學生對優良傳統的熱愛,增強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但我在學校語文組開展《先秦諸子選讀》教學校本研究以來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如何才能挖掘先秦諸子的藝術魅力?如何才能處理好它和必修課教學的關系?如何才能讓學生落實到對文化傳統的體認上?”這些都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經過幾輪的探索,由此我認為,教學效果可以分三步構建起學生心中傳統文化的“三度”空間。
一、走近諸子,感受溫度
先秦諸子散文雖時代久遠,有較深的哲思,但它不是冷冰冰的道德教誨,不是抽象枯燥的思想學術,不是迂遠疏闊的思辯玄談,而往往是生動活潑的、奇異美麗的、溫情體貼的、對社會人生具有巨大穿透力的、語言簡潔而意旨深遠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不僅要感受到諸子其人可敬,更要感受到其人可親,讀其文,與他們進行心靈的對話。
譬如,在不少學生心目中,孔子、孟子是圣人,大思想家,因而也肯定是冷冰冰的,板著面孔的。為消除這種誤解,所以品讀“論語選讀”章節之前,我制作了課件“走近孔子”。提供下列多媒體資料:
1.中國政府在世界各地設立孔子學院;
2.華夏大地多個地方舉行祭孔活動;
3.聯合國總部大廈的大廳里懸掛孔子畫像;
4.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2008人擊缶齊誦《論語》;
5.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所的巴黎宣言,呼吁人類在21世紀的更好生存要從2500前的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然后節選了孔子二三逸事,還播放了電影《孔子》的片段,其中孔子周游列國落魄時聽到別人說自己是喪家犬時,嘿嘿一笑,說真是像……引領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孔子恰如一個在自己身邊的智慧老人,與我們一樣有血有肉,卻又大大超出常人:他在苦難面前擁有一腔救世情懷,探求著從倫理的角度構建“禮”,從道德的角度構建“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對救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而講孟子前則先結合《后漢書?列女傳》中有關孟母的介紹,通過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孟母留孟妻等故事讓學生了解到孟子其實也曾經頑劣異常。
這樣,消除學生對經典的隔膜,引導學生親近諸子,感受到他們切實的溫度。有了文化的認同、心靈的貼近,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
二、讀懂文本,體悟深度
學習《先秦諸子選讀》,不僅要讀懂文言字詞,更重要的是要讀懂字詞背后的思想與文化。因為《先秦諸子選讀》的課程價值重點體現在人文性上,學習文化經典,切不可照本宣科,只重視字詞句的疏通和誦讀,以致“讀《論語》不知《論語》”。不過在實際的教學中,考試的功利性使有的老師和學生干脆將其變成普通的文言課,用大量時間去疏通、翻譯文字,這種做法費時費力,本末倒置,最終導致“小學而大遺”。因為先秦諸子的散文語法句法并不典型,還有很多字義非常生僻。所以,教師教學中應重點應引導學生把握諸子思想內涵和精髓,體悟它的深度。
蹲點學校的“導教案一體”校本研究對《先秦諸子選讀》導學案設置的要求體現了這一點。字詞句的梳理放在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的檢測,上課的重點是對文本的探究,來體會諸子言論及文章的妙處,來感受他們的深刻思想和智慧,來品味他們多彩的性情和個性。
譬如,我在教授老子的《有無相生》時,引導學生利用《全程設計》和工具書,粗知文意后立馬探究其內涵。老子是位低頭沉思的哲人,他的話不多,卻總是那么新穎獨特、別開生面。在教學中我盡量選擇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和貼近其生活實際的論說作淺顯的詮釋。比如,老子證明“無”的價值,典型例證來自日常經年,就是對車轂、器皿、屋室之中空即“無”的作用的體察。這種解釋日常生活現象的思維方式,令人驚異。看著學生會心一笑,我知道他們感受到了《老子》中隱藏的深邃的人生哲理。
三、融入自我,獲取高度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對感興趣的社會、歷史、文化現象進行理論思考,獨立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所以要把對先秦諸子的學習,跟學生面臨或關注的人生問題結合起來,啟發學生多做相關性的思考。
比如學習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學說,可以引導學生省察自己有哪些做到了、有哪些沒有做到;學習了孔子關于“學”的思想,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看看孔子思想在這一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鑒和吸收;學習《齊人有一妻一妾》有學生質疑:“齊人”窮得討飯,怎么會有一妻一妾?因為他的這個疑問,引導學生間展開激烈的辯論,課堂生成了意外的精彩;學習《東海之大樂》河伯和北海若的寓言,可以引導學生以北海若那蘊蓄深厚、博大而不自滿的境界來對照自己,看看自己有哪些方面可以改進。長此以往,可以促使他們養成一種思考的習慣,養成一種反省自我的習慣,學以致用。
此外,還可以把對先秦諸子的學習,跟學生面臨或關注的社會問題結合起來。比如,學習孔子的義利觀,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社會上時有出現的以黑心棉被、無根豆芽、劣質奶粉等牟利的不良現象,反思孔子義利觀的現代價值;學習《有無相生》“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一章,可以引導學生尋找那些做事情即將成功,卻由于不能“慎終如始”而終歸失敗的例子,來加以思考。這種訓練,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正確、深入看待種種社會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夠使他們更好地體會先秦諸子的現代價值,進而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這才是學習《先秦諸子選讀》的最高追求。
結語: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個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生特有聲響。”在《先秦諸子選讀》教學探索中,我嘗試著用我對經典的領悟來撥動學生的心靈的琴弦,引領學生感悟經典,開啟智慧,涵養德行,砥礪人格。其間收獲與遺憾并存,那片浩瀚的大海,那片無際的晴空,我只能引領學生進入,希望他們能如鯤鵬般“游于無窮”。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孝文化;育人價值;中職學校;德育
實例分析在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孝道”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中華大地上萌芽、生長、開花、結果,歷經幾千年,內涵豐富,形成了具有中華特色的“孝文化”,它影響著歷代的中華子孫的思維方式,成為人們的處世準則與道德判斷的標準。孝文化既有積極的一面,如其所蘊含的“感恩、仁愛、忠誠、服從、和諧、責任”等品質是當代中職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有消極的一面,如“三綱五常”的愚民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制”中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觀念、對圣賢的思想理念守成的文化保守觀念等,在某種程度上阻礙著中華文明前進的步伐。因此,在傳承中華孝文化過程中,我們應結合現實情況,以辯證的方法,有選擇地傳承和弘揚,在傳統中華孝文化的基礎上注入新內涵,讓中華孝文化在傳承中煥發勃勃生機,彰顯其在品德修養方面的育人功能。本文探索將中華孝文化引入中職學校德育中,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中華文化品格特征的優秀青年。
一、中華孝文化的內涵
《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明確地闡述了孝的三重內涵。敬養父母是孝的原初內涵,倫理道德的基礎;忠君愛國是孝的擴充內涵,體現了孝與忠的結合;愛眾親仁則是孝的內涵的升華。(一)敬養父母,孝的倫理基礎。中華孝文化的核心內涵是家庭倫理。孝道首先倡導的是敬養父母,其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生事愛敬、死事哀戚,養父母之身。這是為人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成人,在父母年老之后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要求為人子女,在平時要多關心父母的飲食起居,滿足父母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在父母生病時要悉心照料,如果父母不幸去世,要按時祭祀父母的亡靈。二是謹遵教誨、恭聆訓勉,悅父母之心。在日常生活中要謹遵父母的教誨,用恭敬的心態,及時回應父母的呼喚,努力落實父母的命令,嚴謹遵奉父母的教誨;在行為習慣上要順承父母的心意,努力改正和去除那些令父母厭惡的做法或習氣,在處理兄弟姊妹的關系時要團結和睦,讓父母經常保持愉悅的心情。三是弘揚美德、勸諫過失,厚父母之德。為人子女,要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弘揚和彰顯父母的美德與教誨;如果父母在思想或行為中存在某些不妥當的地方,要善巧言語地予以規勸,當勸諫不奏效時,仍然要保持耐心和恭順。若明知道父母有過錯,不勸,陷父母于不義,也為不孝。(二)立身報國,孝的對象范圍的擴大。在當代社會,對“忠君愛國”的理解,要去除“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專制和愚忠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對國家的忠誠、對事業的熱愛和對領導的尊重與服從。童蒙經典《弟子規》從人們的日常行為入手,把忠孝立身立業貫穿在待人接物當中,體現在履職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上。如在對待領導、長輩上,要做到“對尊長,勿見能”(保持謙虛和恭敬的態度),“路遇長,疾趨揖”(注意必要的禮節禮貌);處理與同事的關系時,“見人善,即思齊”(努力向思想進步、業務精良的同事學習),“見人惡,即內省”(時時警醒自己,忠于職守,發奮工作),“事勿忙,忙多錯”(耐心細致地完成各項任務,既不拈輕怕重,又不粗心大意),“過能改,歸于無”(勇于正視自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或失誤,想方設法解決問題、改正錯誤),等等。(三)平等愛眾,孝的內涵的提升。“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也就是說對父母有愛心的人,對他人也會有愛心,不會對他人有惡心,對父母有禮敬的人,對他人也會禮敬,不會對他人怠慢。這就是孝道的遷移與升華,把對父母的孝升華為對他人的愛,以慈悲仁愛之心,普遍地對待所有人,與人交往要有平等心,待人接物要有恭敬心,對他人的善行善舉要有隨喜心,對他人的缺點錯誤要有包容心,對他人的幫助要有感恩心,等等。孟子所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弟子規》中所述的“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都蘊含著中華孝文化的“由己及人”的愛的遷移與升華,擴大愛的外延,愛的情感升至“博愛”的高度。
二、中華孝文化對當代中職生品德教育的育人價值
從以上中華孝文化的內涵中分析,中華孝文化中蘊含著感恩、責任、博愛、和諧、立志、忠信等道德品質,這些對當代中職生的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一)開展中華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學生養成愛己愛人、知恩圖報良好品行。當前,部分中職學生情感意識淡薄,不懂感恩,以自我為中心,逃學、曠課時有發生,更有甚者沉溺于網絡不可自拔。傳承中華孝文化,在學生中開展中華孝文化的學習與力行,有利于樹立正確的情感觀念,培養他們對父母、老師、朋友、社會、國家的愛心與感恩心,激發他們對父母、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從而更好地回報父母、回報他人、回報社會。(二)開展中華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學。生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樹立正確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優秀專業人才,以報效祖國,回報社會。這要求當代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基本技能,開拓進取、勇于創新、對黨忠誠、無私奉獻,并始終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中華孝文化的“忠”與“孝”,二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由孝而忠,善事父母,忠于民族和國家。中職生正處在“三觀”形成和即將成熟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的理想信念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在學校教育中大力倡導中華孝文化,發揮中華孝文化的育人價值,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觀念,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讀書、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讀書的價值觀。(三)開展中華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誠實守信的立身處世準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一直注重對人誠實守信的培養,它講求“童叟無欺,相互禮讓”,“言必信,行必果”,把誠實守信置于為人處世的較高境界。因此,在學生中倡導中華孝文化,發揮中華孝文化追求誠信、注重品行的傳統美德,廣泛開展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教育,對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優良品行、塑造學生的良好形象是非常有利的。(四)開展中華孝文化教育,有利于改善學生人際關系,構建和諧校園。在學校教育中面臨著許多阻礙學校和諧發展的不利因素,如自私主義、享樂主義等動搖著學生的思想,使部分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導致不思進取、追求享樂等思想在一些學生中蔓延,這給學校的和諧穩定發展帶來了極大障礙。中華孝文化倡導溫順、禮讓、寬容,恰是改善人間關系的油,是解決矛盾的調和劑,是構建校園和諧的助推器。在學生中廣泛開展中華孝文化傳統教育,讓學生領悟中華孝文化的真諦,有助于轉變學生的思想觀念,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增進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交往和溝通,促進校園和諧與穩定,進而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優美的校園氛圍。
三、中華孝文化在中職德育中的應用
廣西物資學校作為全國示范性職業學校和全國職業教育德育示范基地,在學生德育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也做了不少的實踐嘗試。近年來,該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研發并開設以中華孝文化為主。要內容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具體如下:1.研究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課程。學校成立以德育課老師為主的課程研發課題組。首先,前期調研,進行可行性分析。廣西物資學校先后到廣東、山東等地的兄弟學校和傳統文化機構學習考察,收集有關資料,進行教育效果分析。其次,開展本校教育資源的開發。研究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編寫教材,設計教案,制作課件,設計活動及考核標準等建立教學資源庫。教學內容以儒家經典《弟子規》為主要內容,其中又以孝道教育為首要內容,辯證地增加大量具有當代價值的古今孝道案例與故事。2.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每個班級均開設每周2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堂教學,確保課時充足。課堂教學與課外力行相結合,設計《廣西物資學校學生個人德行力行記錄表》,要求學生每天從日常的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進行反思、內省與改過,力求教學內容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得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與其他德育課相比,這是一個創新的舉措。3.開展“寫一封家書”活動。在課程教學中,為檢驗“孝道”教育效果,廣西物資學校開展“寫一封家書”活動,布置每一位學生給父母寫一封家書,由學校統一郵寄。學生通過寫家書活動學會與父母溝通,學會關心父母,學會表達愛心。(二)開展多形式的具有中華孝文化。特色的德育實踐活動。具體如下:1.開展專題中華孝文化導入教育活動。自2014年秋季學期以來,學校在新生各班中開展為期兩天的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孝、禮文化”教育活動。活動內容和形式均圍繞主題設計,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與學習奠定思想基礎。2.舉行中華傳統拜師禮活動。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中華孝文化的具體表現。根據傳統儀式舉行“拜師禮”,通過一系列隆重的程序及老師對學生在立志、擔當、自信、勇敢等方面的祝愿與企盼,培養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及感激之情,激發學生立志奮發、自信擔當的精神。3.組織師生參加“2016中國—東盟孔子文化周”活動。學校排練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文藝節目,參與文藝晚會表演,組織師生觀看晚會;安排師生參與文化周論壇等,讓師生進一步感受儒家文化的精神內涵。4.組織師生參與社會公益志愿者活動。到敬老院、兒童福利院慰問,為孤寡老人和孤兒獻愛心、送溫暖,踐行孝道,培養學生的博愛情懷。(三)中華孝文化教育與實踐活動效果分析。為了解學生學習踐行中華孝文化的實際效果,學校主要通過以下途徑獲得效果反饋,結果顯示效果十分顯著。1.收集家長對學生的“一封家書”反饋及學生在家里的表現變化。為了了解真實的效果,2015年秋學期末,廣西物資學校設計了《家長問卷調查表》,對家長收到學生的“一封家書”的反饋作了收集。調查結果表明,95%家長收到孩子的家書,90%的家長表示看到家書“很感動”“很欣慰”,明顯感到孩子“變化很大”,“長大了”。(下轉第28頁)德育論壇•理論博覽具體體現在:(1)孩子懂得與父母友好的溝通了,叛逆現象減少了;(2)懂得了關心父母,懂得問寒問暖;(3)能夠理解父母的付出,懂得感恩;(4)思想變得成熟,學會了反思;(5)不少家長反饋“孩子表示要痛改前非,認真學習,不再讓父母操心,將來好好地工作,為父母爭光”。這些變化說明,通過中華孝文化的學習與力行,教育教學是有明顯效果的,它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心性的成長,大多數學生學會了孝敬、學會了感恩、學會了理解、學會了寬容,學會了對自己負責,學會了擔當,思想行為日趨成熟。2.學生每日填寫的《廣西物資學校學生個人德行力行記錄表》。在力行中,大部分學生能夠按要求反思、改過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不足,填寫“力行表”,改變平時的不良現象,如亂扔垃圾、吃飯浪費、學習不認真等,在學習、紀律及同學關系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自信心不斷地增強。3.學生期末考核,寫學習心得。大部分學生認為通過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孝道文化”,理解了“孝”的含義,懂得作為兒女應該如何行孝,對中華孝文化有了較為理性認識,增強了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
作者:陳小英 單位:廣西物資學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