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螞蟻的作文范文
時間:2023-04-06 00:27: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螞蟻的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媽媽的英語作文(1)
My mother is my best friend.
Mom is very thin, much higher than I. She likes to wear long hair, and sometimes the shoulders; Sometimes done in a beautiful bun. Her eyes bright and big, two shallow dimples smile on his face.
Mother likes to play badminton. She always wants me to play with her, and in the process of playing, taught me to do things. On one occasion, I always can not pick up the ball, quick temper and tears, and the mother doesn't let me, just took my hand and said: "crying is not ready, want to beat me, you must yourself to strive for, do anything, only unremitting efforts, will succeed."
My mother likes reading books. When I wake up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always see mother sat in bed reading a book. She is not only see their own professional books, but also I like reading, and I talk about th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Once, I finished watching Pinocchio, she asked me if I like Pinocchio, like I said. She said: "Pinocchio, it is very cute, but he shouldn't lie." Lied, and said she was a child, which can be saw Pinocchio, don't lie, because they give a terrible long nose. We all laughed said.
When my mother and I on a, always feel very relaxed and happy. Mother, of course, sometimes also is very strict, but she doesn't punish me. One day, go out to play after I finish my homework, my mother let go home at eight o 'clock, but I am a happy, they have forgotten the time, has been more than nine when he returned home. Mom is not happy, but she was not angry, just let me sleep quickly. Came home from school the next day, mum seriously said, "later in the evening to go home on time, otherwise rest is bad, will affect your study and health."
My mother is such a person, no parents of shelves, and yet the majesty of the parents, so my mother and I get along with each other as friends.
我的媽媽是我最好的朋友。
媽媽很瘦,比我高出很多。她喜歡留長頭發,有時披在肩上;有時挽一個漂亮的發髻。她眼睛又亮又大,笑起來臉上露出兩個淺淺的酒窩。
媽媽喜歡打羽毛球。她經常要我和她一塊打,并在打的過程中,教會我做事的道理。有一次,我總是接不住球,急得又發脾氣又流淚,媽媽并不讓我,只是拉著我的手說:“哭不頂用,要想贏我,就必須自己去爭取,做任何事情,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才會取得成功。”
媽媽喜歡看書。每當我半夜醒來,總看見媽媽坐在床頭看書。她不僅看自己的專業書,而且還看我喜歡的書,并和我談論書中的人物。有一次,我看完了《木偶奇遇記》,她問我喜不喜歡皮諾曹,我說喜歡。她說:“皮諾曹是很可愛,可他不應該撒謊。”并且說她小時候也撒過謊,可看了《木偶奇遇記》后,就再也不撒謊了,因為害怕長出一個可怕的長鼻子。說得我們都笑了。
每當我和媽媽在一塊時,總是感到很輕松和愉快。當然,媽媽有時也很嚴厲,但她并不懲罰我。有一天,我做完作業后出去玩,媽媽讓八點鐘回家,可我一高興,竟忘了時間,回家時已經九點多了。媽媽很不高興,可她并沒有發火,只是趕快讓我睡覺。第二天放學回家,媽媽嚴肅地說:“以后晚上要按時回家,不然休息不好,會影響你的學習和健康。”
我的媽媽就是這樣一個人,沒有一點家長的架子,但又不失家長的威嚴,所以我和媽媽相處得就像朋友一樣。
媽媽的英語作文(2)
My mother is 36 years old, long longhair, intermediate mixed with a few gray hair, a pair of gentle eyes, high nose, big eyes, in my opinion, mother as a whole is very beautiful.
Since I started in elementary school, my mother said to me: "you must good good study, as a child to go to school to listen to the teacher, finish the homework carefully". Mother after school every day the first thing to do is ask me: "what the teacher tell you today, my homework is what?" Although very nag, but I know it is the mother's care to me, so every time I am very serious answer. When you do your homework, I encounter a difficult problem ask mom, mom said: "go to their own brain to think about first." Each make a problem, mom will let me remember this way, also let me next time won't go wrong.
Mother not only care about me, in the study on the life and meticulous care me, mom often teaches me to be, just like a lamp that rev beacon to guide my direction, my mother taught me to be honest, to credit. In the daily life of my mother has always been very generous, every day after school, I entered the house, you can taste delicious food.
Mother, you comforted me in my sad; You encourage me when I encounter a failure, you guide me when I walk in the wrong direction. Strict with me in your learning; You to me in life takes good care of me.
Ah! Your mother for the sake of my life, learning to pay a lot, I will not live up to your expectations, study hard and make a good filial piety you in the future, contribute to the country!
我的媽媽今年36歲,長長的披肩發,中間摻有幾根白發,一雙溫柔的眼睛,高挺的鼻子,大大的眼睛,在我看來媽媽整體是很漂亮的。
從我開始上小學時,媽媽就對我說:“你一定要從小好好學習,上學要聽老師的話,認真完成作業” 。每天放學媽媽第一件事就是問我:“今天老師給你講的什么,家庭作業是什么?”盡管很嘮叨,但我知道這是媽媽對我的關心,所以每次我都很認真的回答。做作業時,我一遇到難題就去問媽媽,媽媽便說:“先去自己動腦想想” 。每做對一道題,媽媽便讓我記住這種方法,還保證讓我下次不再出錯。
媽媽不但在學習上關心我,在生活上也是無微不至的關愛我,媽媽經常教我做人,就像一盞啟明燈一樣引導我的方向,媽媽教我要誠實、要拾金不昧。在我的衣食住行方面,媽媽一向是十分慷慨的,每天放學,我一進家門,就能嘗到可口飯菜。
篇2
師生對對碰
丁老師:同學們,本篇文章主要就是講述富蘭克林通過“風箏實驗”揭開了雷暴的秘密,可是文章開頭卻花了大量筆墨來描寫人們對于雷暴的害怕,這是什么原因呢?
陳 曦:文章越是描寫雷暴的可怕,越是能夠反襯出富蘭克林的勇敢堅強,別人都害怕的東西,富蘭克林卻要去研究個明白,這個在寫作中叫……(想不起來了)
丁老師:老師認為了不起的除了富蘭克林還有你,這種手法在寫作中我們把它稱作“烘托”。
郭勝銘:我讀到課文第4小節,發現作者在描寫富蘭克林做“風箏實驗”這件事情時,還描寫了當時的天氣,比如說“烏云密布”“雷電交加”“傾盆而下”等,這是不是一種烘托呢?我感覺當時的環境越惡劣就越是能反襯出富蘭克林的勇敢、堅強!
丁老師:真聰明!烘托手法不僅可以用于寫事,還可以用于寫景,作者在文中大量運用了這種手法,讓我們對于富蘭克林勇于探索、實驗的精神有了一個較為深刻的認識,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你們也會運用這種手法來寫作文的。
烘托的仿寫
隨 筆
清晨,路邊的小草綠油油的,迎春花金燦燦的。河邊的柳樹也穿上了新衣,它們隨著春風在河邊晃動著它們長長的辮子,翩翩起舞。柳樹葉子翠綠翠綠的,還有路邊五顏六色的小花,漂亮極了。
站在香樟樹下,我驚喜地發現這棵樹上有一個精致的鳥窩,窩里有一只鳥媽媽和兩只可愛的鳥寶寶。仔細一看,鳥媽媽在喂鳥寶寶吃東西呢,我馬上拿起相機,拍下了這母愛動人的一刻。
(徐嘉鎂)
老師點評:第1小節關于環境的描寫是正面的烘托手法,突顯出母愛的美好!景美,情更美,情景交融,讓人久久回味!
螞蟻“逃難”記
那只落水的螞蟻六腳朝天,在水里不停地掙扎著,小弟弟輕輕提起它的一只腳,高高舉起在空中蕩來蕩去,又往下一扔,讓它來了個自由落體。小弟弟又拿出一顆糖果,引誘來三只螞蟻,將它們粘在糖果上。螞蟻們在糖果上努力地掙扎了好一段時間。過了一會兒,當我再去看它們時,糖果上已沒有了它們的蹤影。
這就是螞蟻“逃難”記,它們的遭遇卻是小弟弟一場小小的惡作劇。螞蟻的生命脆弱得不堪一擊,但它們卻依然頑強地生存著。
篇3
關鍵詞:小學 作文 觀察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1-0142-01
如何寫作文,作文寫什么,往往成為小學生眼中最為困難的事情。新課標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可以說,觀察是學生獲得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徑,也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抓住事物的特點,從而引導他們用觀察的鑰匙,去開啟作文的大門。現筆者就如何培養觀察能力,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淺談以下三方面的看法。
1 培養觀察興趣
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直觀具體的事物、生動有趣的對象最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因此,要使他們認真觀察事物,首先從觀察的興趣培養起。
1.1活動觀察激趣
觀察不是冷眼旁觀,而是需要熱情滿懷地投入到生活當中,在活動過程中觀察,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喜歡的活動,如玩老鷹抓小雞等游戲,在游戲中觀察大家的神態動作等;或者布置學生每人養一盆植物,讓他們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以及它的花、莖、葉的色、形、味;還可以讓他們親自喂養小動物,并觀察小動物的生活習性。這些有著親身體驗的觀察活動,既能激發小學生對觀察的興趣,又可以使他們在遇到類似題目的作文時,能有豐富的感受可下筆。
1.2閱讀觀察激趣
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有很多美好的文章對事物的描寫都非常生動具體。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適時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例如,在教學《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時,文中作者對楊梅形狀、味道等細膩的描寫把學生們都吸引住了。此時,筆者就要求學生們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種水果。在寫之前,筆者讓學生們把自己喜歡的水果拿來,在課堂上,讓大家先認真觀察,并說一說水果的樣子,為什么喜歡這種水果,然后再讓他們動手寫。有的同學拿來了桔子,其中一位同學這樣描述:“桔子穿著一件橙紅色的衣服,剝開桔皮,一片片桔瓣上還披著一層薄薄的蕾絲……”多么形象的語言,這正是因為他們的深入觀察,才有了這么深刻的語言描繪。
因此,在生活中有許多觀察的機會,教師不僅要教育學生熱情地觀察周邊的事物,也應引導他們參與到生活當中。例如,不僅可以在校園中尋找春天的腳步,也應動手為學校增添春色;不僅要留心觀察身邊的好人好事,還應自己也拿出行動來……這樣不僅使觀察活動趣味化,也能讓作文內容更加健康和充實。
2 訓練觀察方法
寫作文離不開觀察,觀察也講求一定的方法。因此,教師要指導、訓練學生按要求進行觀察。
2.1順序法
觀察應當按一定的順序來進行,才能避免無章。例如,在觀察動植物時,要由整體到部分,或從部分到整體;觀察景物是要由遠及近,或由近到遠;觀察人物時,不僅要注意外貌,還要觀察其動作及語言,并由此聯想人物的心理活動等等。在順序觀察法中,方位順序又是最基本的方法,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其一是取一個固定觀察點,按照一定的方位順序對對象進行觀察描述;其二是隨著觀察者的移動不斷變換觀察點,按照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例如,在《畫楊桃》一課中,文中的作者就從與同學們不一樣的角度觀察楊桃,結果畫出來的楊桃是五角星形狀的。在寫作練習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模仿作者的寫法,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一種事物,然后再進行描寫,這樣就能更加正確、完整地認識事物,從而使作文內容更加豐富。
2.2比較法
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對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比較它們之間的異同點,再進行判斷與思考,從而提高他們對事物的判斷和認識。例如:在寫動物的作文時,可以讓學生選擇一種或幾種小動物,進行連續性的比較觀察,作一些觀察筆記,從而掌握不同動物的不同特征。這樣,在具體落筆時,就可以讓學生們把自己觀察得最細致和自己最感興趣的那種小動物的特征形象具體地表達出來,這樣就會有“特征”可寫,有話可說了。
2.3追蹤法
追蹤法,就是讓學生對某一人或事物的變化和發展過程進行連續性的、反復性的觀察,以了解其發展變化的全過程,從而完整地認識觀察對象,獲取更詳細而真實的作文素材。例如:同學們從小就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終日享受著爸爸媽媽無微不至的關懷,但不見得就能把《我的爸爸》、《媽媽的一天》、《我愛我家》之類的作文寫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們平時對父母的付出都習以為常,也并不十分了解爸爸媽媽的用心,這就需要他們對爸爸或媽媽進行跟蹤觀察,這樣才能捕捉到更多感人的作文素材。
3 培養想象力
良好的觀察能力還需要建立在想像的基礎上,通過對事物的內在本質、象征意義,或相似事物的對比等方面進行合理的聯想和想像,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開拓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還能使作文內容更具生動。例如:在寫《奇妙的旅行》時,筆者帶學生去操場邊的“螞蟻王國”進行觀察,接著引導學生在匯總視覺信息的基礎上展開想象:“螞蟻王國”的臣民是什么樣子的?它們是怎樣建造自己的家園的?又是怎樣相處的等等。其中有位同學就這樣寫道:螞蟻們步伐整齊,喊著號子“一二一、一二一”就輕松地扛著一條大青蟲往自己的王國走去……這樣,就在學生的仔細觀察下,經過合理的想象后,寫成了一個生動有趣的作文片段。
總之,面對學生的作文困境,語文教師應當樹立學生們的寫作信心,培養興趣,找準方法,帶領他們以觀察為鑰匙,開啟作文殿堂的大門。
參考文獻:
[1]魏木貴.提高學生寫作能力之我見[J].小學時代(教師版),
篇4
《昆蟲記》中詳細介紹了許多昆蟲,介紹了它們的本能,習性……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幾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昆蟲記》讀后感[300字]作文《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花費大約20年時間完成的一部文學巨著和科學百科。
法布爾一生堅持自學,先后取得了數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而且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我對他的博學多才簡直就是贊不絕口!
我最佩服他觀察昆蟲時的細心, 他描寫的昆蟲真是栩栩如生。瞧,圣甲蟲的腳踩在光滑的卵石上,一溜,糞球和它一起連滾帶爬地滑下去了。可圣甲蟲依然堅韌不拔,沒有什么可以使它泄氣。十次,二十次,最后,它終于爬了上去。
我更佩服他的堅持,他堅持不懈地對昆蟲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觀察研究,如果換成是我,也許早就放棄了。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要想干成一番大事業,一定要“細心”、“堅持”,不能半途而廢,就一定會成功!
《昆蟲記》讀后感[300字]作文今天下午,我去了新華書店。我一到新華書店里,就開始找老師推薦的《昆蟲記》。我并且閱讀完了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曹文軒,講述了他雖昆蟲的好奇,故事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故事講述了作者對昆蟲的好奇;比如蝗蟲大家都認為它一點也不好,可是大家換一個角度想一想,如果沒有了蝗蟲火雞就會失去美餐;而且,如果你腸胃好的話,還可以吃蝗蟲呢!所以說,蝗蟲也是有益的。
還有螢火蟲,別看它外表非常的溫柔,但是它的內心卻很丑惡,喜歡吃蝸牛一類動物,所以螢火蟲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害蟲。
大自然的奧妙真是無窮無盡啊,我喜歡昆蟲記來這本書。
《昆蟲記》讀后感[300字]作文大全《昆蟲記》后,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 原來昆蟲世界有這么多的奧秘
我知道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螳螂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 看著看著,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
篇5
一、為何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兒童有我們成人意想不到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讓孩子走進大自然,主動地觀察事物,他們將能寫出富有童趣的文章。
一次,女兒拿著作文本問我:“媽媽,老師布置我們寫一種小動物,我該寫什么呢?”“你熟悉什么動物就寫什么動物唄。”我答道。“可我對動物都不太熟悉,怎么辦呢?”女兒十分為難。看著女兒為難的樣子,我提醒道:“你常和小朋友們在小區里玩,就沒看見什么小動物嗎?”“對了,我曾經看到一群螞蟻,它們多可愛呀,我就寫螞蟻!”女兒高興地叫起來。
等女兒寫完《螞蟻》一文后,我發現文章中寫了地上的螞蟻很多,很可愛,但對螞蟻究竟如何多、如何可愛沒寫出來。我知道這是缺少觀察造成的。于是,我對女兒說:“走,咱們去找螞蟻。”我們來到小區的草坪,不一會兒就發現一群螞蟻在搬運食物。于是,我們興致勃勃地觀察起來,從它們的頭部到腹部,再到尾部,從顏色到動態,都一一仔細觀察。見我們這樣忙乎,孩子的爸爸調侃我:“孩子這次寫螞蟻,你們去找螞蟻,下次她要寫小猴,你是不是要帶她去動物園?”我聽了微微一笑,并不急于回答。女兒把《螞蟻》重寫了一遍,我把前后兩篇文章拿給孩子的爸爸看,他不得不承認,由于認真觀察了螞蟻,修改后的文章抓住螞蟻的特點,運用了比喻、擬人等描法,將這些小生靈寫得活靈活現,讀后使人如見其物。我對孩子的爸爸說:“只要對孩子作文有利,去趟動物園又何妨?”
我認為引導小學生作文,教師要注重指導他們觀察,特別是對描寫事物的文章,更要引導他們多觀察實物,從實物中有所發現。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有些學生作文要么將活的事物寫死,要么寫出的事物都是一個模子打出來的,沒有自身的特點,還有的學生甚至一提筆就頭疼。他們為了應付交作文的差事,只好不著邊際地寫下三言兩語就草草收筆。這樣的文章由于對實物缺少觀察,筆下的事物往往是憑著不經意看過幾眼的模糊記憶寫出來的,有時甚至是空想。這提醒我們教師,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多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并使他們養成觀察的好習慣。學生觀察多了,又有了豐富的生活體驗,作文才會生動活潑起來。
二、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觀察是一種能力,能力的養成需要在實踐中培養和訓練。依我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以小學語文教材為載體,逐步滲透觀察的思維方式。從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編寫來看,它匯集了很多作家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滲透了他們的思想、觀察方式和獨特的情感。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準確地把握他們的方法,有意識地強化觀察教學,使學生了解觀察事物的順序,逐步體會和感受觀察方法,提高學生觀察的自覺性。葉圣陶的《記金華的雙龍洞》,按“外洞—孔隙—內洞—出洞”的游覽順序描寫了雙龍洞,體現了觀察的條理性、有序性。在《煙臺的海》中,作者按時間順序描繪了不同季節海的特色,表現了觀察的變換性和持續性。在《三亞落日》中,作者在寫落日時用“下沉”“蹦跳”“顫動”“彈跳”等動詞寫了日落的過程,表現了觀察的準確性。這些觀察范例,如能結合教學實際認真開發,教會學生觀察,就能使他們認識到觀察的價值和作用,日后能積極主動地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并逐步養成觀察的習慣。
2.讓觀察與思考同步展開,提高觀察的效能。觀察后的思考就是對事物的總體印象。從這層意義來說,觀察與思考是密切相關的,只有在認真細致的觀察基礎上思考才能有所收獲,才能準確地處理觀察得到的信息,觀察才能更全面、深入。缺乏思考的觀察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沒有對事物進行理性透視,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缺乏對觀察的事物的內在聯系的分析和思考,不能形成個人主觀情感。所以觀察事物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在認真觀察的同時積極思考。大量的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對觀察對象進行思考,把觀察的結果與思考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透過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質。試想,《西湖》對西湖風光的展示,《九寨溝》對九寨溝景致的刻繪,哪一樣不是作者求思之深的結果?觀察與思考恰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只有同步運作,才能遠走高飛。
3.要以滲透觀察方法為導向,提高觀察的實效性。方法是工具和手段,是解決問題的途徑,更是通向知識彼岸的橋和船。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方法正確,事半功倍;方法不當,事倍功半。教師不應僅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應該注重方法的引導,如教會學生運用正確的觀察方法,培養他們獨立的觀察能力。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向學生介紹一些基本的觀察方法,如比較觀察法、遠近觀察法、動靜觀察法、總分觀察法、順序觀察法、移步觀察法、定點觀察法、聯系觀察法、換元觀察法、特征觀察法、異時觀察法等。當然這些觀察方法需要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適當地選擇,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這些方法的認識,靈活運用。如觀察樹木,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選擇觀察的方法,有些學生運用總分觀察法,先總觀樹的輪廓狀貌,有些學生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后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枝、干、葉、皮的細部特征,這樣的觀察思路清晰,能獲得實效。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觀察幾種不同的樹種,引導學生比較不同樹木的形態、枝干、葉片、皮色、花果和生長環境的差異,從現象到本質理解不同樹種的不同特征,這樣的觀察能培養學生準確、細膩的觀察品格,見人之所未見,察人之所未察,形成獨到的見解。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根據春、夏、秋、冬觀察樹木的生態與表征,提醒他們留心春風、秋雨、月光、驕陽或雪后等不同自然環境下的樹木的變化和特征。這樣的觀察有益于開闊學生的觀察視野,啟迪他們的觀察思路,使觀察系統、全面、深入。
篇6
一棵棵平凡的小草因其肩并肩,手牽手而生生不息,綠意盎然;一只只卑微的螞蟻,因其懂得團結協作,于是它們的足跡書寫出了偉大與堅強;我們是一朵朵飽含希望的花兒,因我們的心相連,情相牽而成了祖國大花園里最美的風景。
校園吸引著我,因這里飄逸著書香;班級溫暖著我,因這里洋溢著友情。老師一個激勵的眼神,同學一句親切的問候,如春風拂面,似陽光蕩胸,給我們注入了綻放的力量,為我們增添了生命的色彩,沉浸在這樣的集體里,我們怎能不清香盈袖?
這個學期我剛轉學到八小,雖然不如其他同學呆的時間長,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五(一)班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上個星期,我們班小華不幸得了病,需要做手術,但是,由于他家經濟條件不是很好,沒錢做手術。于是,我們班的同學自發組織了一次捐款活動,全班同學你一元、他兩元地為小華捐款,張華還把自己的儲蓄罐打破了,一枚枚白花花銀燦燦的硬幣一股腦兒倒在講臺上……雖然我們捐的錢不多,但是滴水成河,愛在我們心中流淌。
現在,我們班的同學和老師又把真誠的祝福卡送給他,他眼里噙著淚花,激動地對我們說:他最喜歡的禮物就是“祝福卡”,因為這里面有我們班每位同學的簽名和祝福。雖然寒冬來臨,心里卻溫暖如春,感受不到半絲寒氣。從班級到學校,從學校到醫院,都是那么溫暖!我們班用友愛譜寫了一本書,一本厚厚的書。在書里:友愛如珍珠,我們共同穿綴,連成一串串璀璨的項鏈;友愛如彩綢,我們共同剪裁,縫制成一件件絢麗的衣衫;友愛如花種,我們共同播撒,培育出一個個五彩的花壇;友愛如油彩,我們共同調色,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
真誠的友誼,在同學們的心里永遠是一簇簇郁郁蔥蔥的新綠;永遠是一朵朵在溫暖陽光下顯得愈發嬌艷的花朵;永遠是一首首悠遠的、暖人心房的、深情的歌!
篇7
[關鍵詞]思維導向;訓練目標;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4-0005-03
一、問題的提出
“寫什么”和“怎么寫”是習作指導要解決兩個主要問題。小學生容易盲從,導致寫出的作文話題或內容雷同。同時,由于缺乏具體方法的指導,學生的作文出現平鋪直敘、方法單一、語言枯燥等現象。這是目前作文教學的現狀。
首先,為解決“寫什么”的問題,需要激活學生的生活積累,讓學生在看似簡單的生活中尋找寫作的素材。
許多教師認為學生寫不好作文是因為缺乏生活積累,這是基于成人的觀點和思維的習慣,是不符合實際的。少年兒童每天對信息的吸收量是成人的5到8倍,他們雖然經歷比成人要少,但他們對很多事物和現象的思考、想象、聯想,要比成人廣泛和深刻得多。當一個孩子在觀察螞蟻窩的時候,也許他(她)正在跟每一只螞蟻對話;當一個學生望著窗外發呆的時候,也許他(她)的心早已飛到遙遠的天邊去。
⒐正先生認為:“十二到十七八歲的孩子已經閱歷很多。大至世界和社會,小至學校和家庭,其中發生的許多事情,都會叩擊他們的心弦,引起他們的關注和興奮。他們有很強烈的求知欲和辨別是非的要求;他們有他們的喜怒哀樂、愛好、追求和理想;他們有一個時而變幻色彩、時而涌起波瀾的天真爛漫的生活領域,其中有很多可以取作素材。寶庫就在身邊,他們卻視而不見,這是因為他們誤以為面包和鹽既然不是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收藏的緣故。”劉國正先生說的,其實在小學階段甚至在幼兒階段也同樣適用。其實,少年兒童的思維更加無拘無束、天馬行空,因此,他們的感受更加細膩、豐富。因此,要解決“寫什么”的問題,就要打開學生的思路,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讓他們用心去體會那些耳熟能詳、司空見慣卻被忽略的事物。這樣,他們就能夠找到許許多多可以寫作的素材。
其次,要解決“怎么寫”的問題,就要將文本中抽象的語言進行梳理并具象化,便于學生對寫作方法有一個比較具體的了解,形成一種可操作的寫作思路。由于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概括、歸納、整理等抽象思維的理解、掌握有較大難度。因此,要借助一定的方法策略將文本中抽象的思維過程具象化、可視化,以方便學生掌握。到了中高年級,教師要將寫作能力分為若干訓練點,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如,有條理地寫清楚一件事、選擇典型材料、詳略得當、點面結合等。在指導學生思考和學習怎么寫的時候,要目標清晰、思路明確、方法得當,這樣才能讓學生一課一得,學有所獲。
二、思維分級發散及其特點
思維分級發散,指的是從思維原點(話題)出發,按照抽象―次抽象―次具象―具象的基本規律打開思路的一種思維方法。如,“記錄生活”的作文教學片斷。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從課前和孩子們的談話中,我感受到大家都愛美食、愛生活。在今天這節自由習作表達課上,我們就從美食說開去。
(二)頭腦風暴,思維發散
1.四人為一個學習小組, 開展“美食頭腦風暴”,快速完成思維發散圖表。
2.以小組為單位,選擇美食的不同種類進行匯報交流(圖一)。
這是以美食為話題進行的全方位發散。一級發散分別為主食、小吃,熱菜、涼菜,還是比較抽象概括的,但已經比美食范圍更小一些了;從熱菜進行二級發散,可以是蒸魚、紅燒排骨、麻婆豆腐等,就已經具象化了。這種由抽象逐漸過渡到具象的發散思維方法,我們稱為分級發散。到了高年級或初中,可以更細致地進行發散。例如,熱菜還可以從原料分為雞、鴨、魚、肉……可以從做法分為煎、炸、蒸、煮……然后再到具體的菜。這樣發散級別越多,就能夠找到更多的素材。很多素材原來是沒想到的,但隨著思維的發散,涉及面越來越廣,素材也就越來越多了。
思維分級發散具有什么特點呢?
第一,由抽象到具象。它以話題為思維原點,由抽象到具象進行發散。因此,要讓學生學會概括和提煉。如,上文的例子,如果一講到美食馬上就想到紅燒排骨、麻婆豆腐等具體的菜式,那么就很難擴大思維的廣度。將美食概括、提煉為熱菜、涼菜等不同種類后,學生的思路就打開了。對熱菜,可從原料的角度考慮,有雞、鴨、魚、肉等;在此基礎上,又從做法的角度發散,有煎、炸、蒸、煮等,這樣菜的種類就更多了。
第二,同一級的各個發散點是并列的。如,主食、小吃,熱菜、涼菜之間基本上不能夠互相包含、互相交叉,否則容易導致混亂。
第三,各個發散的層級可以根據喜好和需要靈活變化。每一級、每一個角度都不是絕對的,各級發散可多可少、可大可小,關鍵看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教學的需要。例如,美食也可以直接從原料、做法、地域等角度發散,或者先從原料再從不同做法發散,或者先從不同地域再從不同做法發散都可以。
思維發散是有一定規律的。思維發散圖可以將抽象的、看不見的思維具象化、顯像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內容。
三、思維分級發散導向訓練目標的方法與策略
(一)針對教學目標進行發散
對原點進行發散之后,會產生許多新的發散點。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重點、目標,選擇其中一個或若干個發散點,進行進一步的針對性發散。這樣,就能使學生比較容易掌握寫作的方法。在指向教學目標的時候,要注意選擇恰當的角度。如, “寫清楚事物(麻婆豆腐)的特點(做法)”的思維發散過程(圖二、圖三)。
選擇了麻婆豆腐之后,通過觀看視頻、聆聽解說詞,從看、聞、嘗、聽等方面,細致地寫出麻婆豆腐的色、形、香、味等主要特點,表達出對美食的喜愛之情。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梳理由來、特點、做法、有關的故事等,這樣使表達更有條理。
由于主要目標是“寫清楚事物的特點”,次要目標是“有條理地介紹事物”,思維發散就主要導向色、香、味、形等方面,然后再梳理特點、由來、做法、與之有關的故事等。如果主要目標是“有條理地介紹”,則側重介紹制作的過程:按照“首先―然后―接著―最后”等序進行描寫,再梳理特點、由來、做法以及與之有關的故事等,這樣就能夠條理清楚地介紹事物了。
如果是訓練素材選擇或詳略安排的內容,就要根據這一目標進行思維發散。如,《師恩難忘》思維發散圖(圖四)。
如果作文重點目標是選擇素材,那么通過全面發散找到具體的老師之后,針對性發散可以是表現老師的若干事例。發現這些事例之后,再選擇其中最能表現老師特點的幾個事例來寫,就達到學習選材的目標。如果是學習詳略安排,則進一步引導,這些事例,不需要每一個都具體地描述,事例1進行詳細描寫,事例2、事例3則略寫。這樣,文章就顯得簡練而豐富。
如果作文訓練的重點是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人物特點,則可以將發散的事例調整為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然后再將發散點進行細致描寫,這樣就能夠實現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人物特點的目標(圖五)。
假如景物描寫的訓練目標是有順序、有條理,那么發散就可以選擇遠近、上下、左右的發散角度,然后按照這些角度進行描寫。如果是學習描寫和想象、抒情、議論相結合,則可以按照描寫、想象(抒情)的角度發散。
(二)通過發散將生活和世界納入胸懷
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寫作需要描寫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情感,作文的內容、題材就要從生活中擷取,從生活的世界中選擇。要促進學生寫作素材選擇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就要充分利用發散思維,從掌握一種事物、一類人的寫作方法開始,發散到所有類型的人、事、景、物等,探尋其共同的寫作規律。
1.從小到大。教學“記錄生活”一課,經過發散思維的練習,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怎樣抓住特點、有條理地介紹美食的思路和方法。但是,美食只是生活中的一個方面。因此,我們以美食為切入點,指導學生進一步發散思維,拓寬思路,選擇生活中的其他事物進行習作。
美食屬于生活中“物”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生活中的“物”,還有衣、住、行等方面。生活中除了“物”,還有人、事、景等。因此,教學時我們從具體的美食入手,倒推生活中“物”的衣、住、行等方面;接著,由“物”再倒推到人、事、景等方面,這樣使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地擴大(圖七)。這是由小到大的發散方向,是從針對性發散到全方位發散的過程。
2.從大到小。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從生活中抽象的人、事、景、物發散開去,從抽象的人、事、景、物到次抽象的衣、食、住、行(物),熟悉和陌生(人),喜怒哀怨(事),東西南北(景)等角度發散。這是從大到小,從全方位發散到針對性發散的過程。
根據思維的特點,相對而言,從小到大更符合低中段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思維習慣;從大到小的思維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更適合高段或初中以上學生的心理需求。
篇8
一 、關于“范式引領”
根據初中學段作文教學目標,先確立初中學段作文訓練系列,構建可供學生學習借鑒的寫作范式體系。如初一學年就構建了如下十個模塊的范式:
細致入微地觀察;真摯感人的情感;引人入勝的趣味;耐人尋味的道理;鮮明突出的特點;富有魅力的細節;扣人心弦的波瀾;自然清晰的條理;靈活生動地聯想;大膽合理地想象。
每一個模塊下又將提供若干具體“范式”,如“富有魅力的細節”這一范式系列的具體范式有:刻畫形象與表達真情;營造環境與渲染氣氛;推動發展與促成逆轉;反復強化與前后照應。在每一范式體系下,學生可以學習、借鑒自己喜歡的范式進行寫作練習。
二、關于“路線導航”
系統的作文教學首先必須是站在整個初中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寫作技法及應達到的寫作水平的高度上,把讀和寫緊密結合起來。而且從初中段學生積累較薄弱的學齡特點來看,為學生提供合適的仿寫文本,階梯性地進行作文技法的指導和訓練,并且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有意識地積累素材,有準備地作文,才是真正達到作文訓練目的的有效途徑。
因此,我確定的導航的基本路線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立足于讀,著眼于寫,實現閱讀和寫作的同步提升。
“一個中心”就是以“讀”為中心:讀教材,讀系列范式中的具體范式,讀其他相關資料;“兩個基本點”就是遵循兩個基本原則:一是選材的生活化原則,讓孩子有素材用,有興趣寫,有意識地積累個性化作文的素材。二是技法訓練的階梯性和可模仿性原則,讓孩子在“有話想說”的基礎上,又有“法”可依。
三、具體實踐操作
現以初一第一學期第一次大作文寫作指導為例談談具體操作。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無論是寫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都只有表達出真摯的情感,才能打動讀者,感染讀者。為此我們把初一第一次大作文的寫作范式確定為“真摯感人的情感”。在這一范式體系下又有四個具體范式:熱愛生活與多情善感;直抒胸臆與含蓄表達;記人傳情與敘事傳情;寫景傳情與狀物傳情。每種具體范式下都提供三到四篇不等例文。
蘇教版七上語文教材《金色年華》單元,有的寫童年趣事(《幼時記趣》),有的講述少年讀書生活(《往事依依》),有的展示少年立志成才的道路(《十三歲的際遇》),有的感慨童年沉重的往事(讀本《風箏》《羚羊木雕》),有的講述自己童年成長的心路歷程(《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北大是我美麗羞澀的夢》)……選材上都集中在自己的童年時光,令人動容處,惟在其說的是真話,抒的是真情。為此,在指導學生閱讀這些篇目時,對如何圍繞中心選材,如何選擇最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及對材料如何做詳略處理,老師都有意識地做了指導。這樣“讀教材”也為下一步的作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有了“范式”和“路線”的初步導航和引領后,我們為學生提供了如下作文信息:
童年呵,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甜蜜,是苦澀,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
《幼時記趣》中的“青云白鶴”;《往事依依》中“國文老師”深情的誦讀;《羚羊木雕》中“我”的愧疚與不安;《風箏》里“我”中年后依然揮之不去的沉重和悲哀……都是作者真情的回憶。請你打開記憶的閘門,用飽含真情的文字,記錄下你漸行漸遠的童年!
要求:以“童年”為話題,題目自定;600字以上;力求寫出真情實感。
在作文前老師又遵循“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原則,做了如下具體的寫作指導:先引導學生回顧所讀課文(“讀教材”),讀“真摯感人的情感”范式中的四個具體范式及例文(“讀范式及類文”),體會如何抒感(基本點一:技法指導)。然后設置情境激發學生打開童年記憶的大門(基本點二:選材的生活化)。具體從以下幾個層面展開:
(一)回憶童年的游戲。孩子們很興奮地回憶了自己童年時常玩的游戲,竟然有三四十種之多。如:吹煙片、給螞蟻搬家、卷心菜、水果蹲、紅燈綠燈小白燈等等;
(二)回憶童年令自己記憶深刻的事。如:令自己感動、懷念、興奮、激動的事情;不愉快的記憶,如懊惱、遺憾的事,等等。
在頭腦風暴的刺激下,孩子們回憶起了好多事情,如:自己傷心時朋友的陪伴、雪天媽媽為自己買靴子、同學聚會的快樂、班主任老師的公平處理讓自己感動;童年時和小伙伴們游戲的大院被拆的失落,搬家時與小朋友離別的傷心……
通過這樣的回憶,孩子們寫作的欲望一下子被激活了。在此基礎上,順勢做了第三點指導――
本次作文要求選材真實,說真話、抒真情,那么怎么理解作文中的“真實”?
選材真實。寫自己童年中發生的真實的事件,但對事件可以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適當剪裁,做詳略處理,在組材上可以正敘、倒敘、插敘,做好現實和回憶的穿插處理,不要寫成流水賬。
情感真實。“我手寫我心”,表達自己真實的體會、感受,不虛假不夸大,健康向上。健康向上的情感應該是合理的情感,而合理的情感需要建立在對問題全面分析和準確判斷的基礎之上。
做了這樣的指導后,學生當堂作文,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拿筆作文,不到一堂課的時間多數孩子就順暢地完成了。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隨后的周末隨筆中,好多孩子又寫了關于童年的作文,顯然孩子們還有好多話不吐不快。這樣的作文是一種愉悅的體驗,真正實現了“我手寫我心”,因此孩子們愛寫、喜歡寫。作文,不再是讓孩子們頭疼的事。
第一次大作文后,應該說基本上達成了本次作文的訓練目標:選材真實、情感真實。但此次作文我們也發現了學生的不足:缺少打動讀者的感動點。在對作文進行具體分析后,發現作文不生動的原因在于細節描寫上的缺失。隨后我們針對這一點專門做了片段訓練。可以自選話題,也可以選擇老師給的題目做片斷練習,如:《在試卷發下來的那一刻》《登上講臺(或獎臺)的那一刻》《告別母校的那一刻》《得知―――的那一刻》。選出例文,師生共同揣摩優秀范例為什么能打動人。然后得出這樣的結論:細節很動人。如: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聯想、想象的運用,比喻、擬人、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和側面烘托的運用,等等。在片段訓練彌補不足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作文情況,我們把第二次大作文的訓練重點確定在細節描寫上,話題確定為:“――――的瞬間”,在作文技法上和第一次作文形成訓練梯度,進一步落實作文技法。
篇9
動人心者,情也。感情貴在真實,貴在自然流露,只有來自靈魂深處的真情才能震撼讀者的心靈。如何才能抓住真情時刻寫出真摯的感情呢?
一、用心感受生活,從生活中挖掘情感
所謂真情,也就是指真實的情感,真實的情感只能來源于生活。生活是一切文學創作的源頭。常聽學生感嘆現在的生活有多么單調、多么無聊,可是恰恰如詩人所說“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我們的生活中阿永遠不會缺少令人感動的瞬間,關鍵是我們是不是擁有一顆細膩的心,一雙敏銳的眼,一支細致的筆將它們捕捉到。假如你用心感受生活了,用心觀察生活了,那么你已經給自己鋪好了通往真情的路。
二、健康立意,抒寫真情實感
從生活中捕捉到有關“真情”的鏡頭后,你需要把它明明白白、實實在在地表達出來。常常讀到一些文章,所描述的事情本身往往是生動別致的,但落到了作者的筆下之后,要不就是故作深刻“上綱上線”,要不就是故作幼稚矯揉造作,這樣的作文是很難打動讀者的。所以,當我們寫作時,切記要寫自己的真實感受。說到真實,有的同學要說了,我寫人生無聊、社會灰暗、人性自私,這就是我的真實想法啊,為什么不被認可呢?那么我們就要來看我們要求作文真實的前提了,無論是作文還是做人,我們都應該首先樹立自己正確的、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三、從細微處著筆,以小見大
在取材時,首先要考慮那些生活中的細微處所顯現出來的美和愛,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寫出的作文假、大、空,才能在文章中閃耀出屬于你自己的獨特光芒。在確定寫生活小事的時候還要注意文章思想境界的升華,通過自己的體會和思考,將低層的情緒上升為深層思考。
四、要想做好文章,還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技巧
1.為自己的文章安排好感情線索,這線索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的,可以是一條主線,也可以主副線、明暗線同時進行;可以是淡淡潛行、娓娓道來,也可以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通過感情線索,寫出事情的發展,感情的波瀾。
2.靈活運用各種表達方式,記敘中要恰到好處地穿插議論、抒情和描寫,要特別重視細膩生動的細節描寫,它是將文章寫活的重要手段。
3.掌握幾種常見的抒情技巧,比如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先抑后揚等手法,這些技法的運用能讓你的作文更加婉轉動人、搖曳多姿。
同學們,拿起你手中的筆,將你看到的愛和真情記錄下來吧,讓我們的真情流露為這斑斕的生活再增添一份精彩吧。
【精彩范文】
期待
藍秭婷
“同學們,考場如賽場,馬上就要進行期末考試了,我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向前沖刺,為初一學年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班主任的話剛說完,教室里頃刻間爆滿了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破窗而出,像寒冬里死寂的湖面突然蕩起的漣漪,鼓舞的力量填滿了每個同學的心房。
正當大家都沉浸在激動人心的氣氛中時,講臺上的老師卻突然從我們眼前消失了。“咦?老師哪兒去了?呀!老師怎么暈倒了?!”教室里瞬間亂作一團,只見同學們手忙腳亂,爭先恐后地涌向講臺。幾個鎮定的同學則像火箭一般沖向了教務處,請求援助。骨瘦如柴、毫無精神的班主任,像枯萎的稻穗一樣毫無生機。她倒下了,像一顆懷揣著永恒夢想的流星隕落在每一位愛她的學生的心頭!領導神色緊張地趕來了,同學們不約而同地讓出了一條路。在同學們的幫助下,領導小心翼翼地背上她走了。她脆弱疲憊的身影就這樣在我們這些關切的眼神中漸漸模糊。
教室里一片狼藉。凳子不雅地躺著,碰撞間發出一陣刺耳的;桌子則像剛表演過一場散亂的舞蹈一樣亂七八糟。但這一切在我眼里卻因愛而鑲上了熠熠奪目的金邊。教室里安靜了。一股強大的凝聚力將恐慌的氣息擠出了窗外。我的心像被千萬只小螞蟻啃食著,沉痛、敬佩之情交織在一起。
老師到底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拖著怎樣沉重的身體走進這個教室的?我迷茫了,為“老師”這個名詞迷茫了,一股渴望回報老師的熱浪沖擊著我的心,是那么迫不及待,那么洶涌澎湃……
晚自習時,大家都默默地走進教室,靜靜地看著書。我悄悄瞄向窗外,期待那個熟悉的身影的出現。
失望包裹著每一顆等待的心,大家都毫無玩樂之意,依然靜靜地看著書,似乎在用另一種方式期待著她的歸來!
名師點評:
篇10
一、利用音樂教學
有些課文,助以相應的音樂,可以造成一種和諧美妙的氛圍。如教《二泉映月》一課,我首先在課堂上播放名曲《二泉映月》,把學生帶入一種輕松的氛圍中;然后又伴隨著音樂,娓娓動聽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聲之中;最后,讓學生伴隨著音樂一起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課文帶來的美感及弦外之音。這就使學生在初學課文就獲得了感性的審美愉悅,對講議有了一種朦朧的、模糊的美感,對進一步的理性把握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二、賞析文學作品
我們祖國的語言生動優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達意的準確與細膩在世界上是罕見的。語文教材是美的載體。小學語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 凝練生動的文學語言和熱情洋溢的抒彩集中體現了藝術作品的美, 所選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語言精品, 不僅具有典范性, 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講究韻律格式, 表現出一種形式美; 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種韻律美; 有的濃墨重彩, 描繪出一幅景觀美; 有的滿懷深情, 歌頌出一種人文美, 無一不蘊含著美的成分, 無處不閃爍著美的光芒。 因此, 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品味和欣賞, 從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強美的享受。
三、組織游戲、實踐活動
小學語文教學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鍵在于要充分調動并發揮兒童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讓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審美情趣。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模仿力強,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的理解,組織學生創作、排練、表演課本劇,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他們體會到一種富有情趣的精神享受,并通過他們個性化的表演,再現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的生動美,使學生在表演活動中受到審美教育。馬克思曾指出:“社會人的感覺和非社會人的感覺是不同的。”天生自然的人體生理機能的感官必須經過社會實踐(包括審美實踐)的鍛煉,才能趨于完善。作為語文教師,更應注重在審美實踐中去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補充必要的知識,組織適當的活動,指導學生進行自然、社會的觀察,這樣可以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
四、進行閱讀教學
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是憑借語言文字來進行的。只有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語言文字來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才能真正地鑒賞美。
《小音樂家揚科》一文中最后一段描寫了揚科臨死前的環境。在學習這段時,首先要聯系上下文,讓學生在理解中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讓學生從前文中找到作者是怎樣描寫小揚科酷愛音樂的。學生可以找到,自然界發出的一切聲音,在揚科聽來,都是音樂;他用樹皮馬鬃做成了一把小提琴,他整天拉著;他看到仆人的小提琴,他不怕遭毒打,一種巨大的力量促使他一定要摸一摸;就是在他臨死前,還在靜聽著燕子的鳴叫,姑娘的歌唱,小溪的流水,牧童的短笛……這正是揚科向往與追求的真正的美好生活。然而偌大的社會卻容不下一個七八歲的孩子,這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揚科是正義、善良人們的代表,在真善美與假丑惡的斗爭中,他遭到了摧殘與打擊,他只能帶著美好的愿望,離開這黑暗的社會。這正是一種悲劇美。
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了作者的感情,于是他們含淚讀著:“小音樂家揚科睜著眼睛,眼珠已經不動了……”這里引起了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他們悲痛、同情、憤恨,從而激發了斗志,凈化了心靈,提高了鑒賞力。
五、通過學生習作
作文實質上是學生在感知美、發現美的基礎上創造美的一個過程。語文閱讀教學由于審美教育的貫穿,教師已讓美的內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在學生頭腦中留下了一幅美的畫卷,培養了他們初步的美感,為作文中再現美打下基礎。在作文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命題導向,有意識地在作文命題上滲透美育因素,使學生原來所漠視的事物變為頗受學生關注的審美對象。如對常來常往的大街小巷、對司空見慣的四季變更、鳥獸蟲魚、花草樹木等等,學生以往可能并未體會出何等美感,但一經攝入作文內容,就會激活學生的審美感受,促使他們留心到身邊尋常事物所蘊含的美,發現到身邊普通人們所具有的美的思想和美的行為。
六、運用多媒體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