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春天景物的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01:48: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春天景物的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小學語文 寫景作文 指導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8-086
在寫作過程中,無論是寫人還是記事,都需要運用景物描寫,或渲染環境氛圍,或烘托人物心情,抑或抒發思想情感。綜觀當前學生的寫景作文,常常會發現,許多學生寫景時胡亂編造,層次不分明,重點不突出,無法抓住景物的鮮明特征。因此,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加強學生寫景作文的指導,讓學生在寫景中受到美的熏陶,體驗到描寫成功的喜悅,從而啟迪思維,升華情感,提升寫作能力。
一、調動感官,細致有序觀察,抓住景物特征
寫景作文離不開深入細致的觀察,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要教給學生觀察景物的方法。一方面,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他們全面細致觀察,學會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觀察和感受景物特征,需要借助學生的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不僅要觀其形和色,更要嗅其味、聽其音。只有這樣才能把握景物的形態、顏色、氣味、大小、數量等主要特征,讓景物描寫繪聲繪色。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有序觀察,把握寫景的順序,學會移步換景,寫出層次。世界上的景物千姿百態,觀察角度和順序不同,其觀感也有所不同。一般的,在描寫景物時,可以按照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進行,由遠及近,由高到低,由整體到局部,抑或移步換景,隨著觀察點的變換井然有序地開展,從而使景物描寫層次分明,條理明確。
例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煙臺的?!芬晃?,作者按照“冬―春―夏―秋”的時間順序,寫出了煙臺的海一年四季不同的鮮明特點。冬天時海的凝重,人的不畏嚴寒;春天時海的活潑,人的勤勞播種;夏天時,海的寧靜,人海相依;秋天時海的高遠,人的充實忙碌。文章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如一幅幅立體畫面,讀來讓人流連忘返。
二、巧用修辭,展開合理想象,增強語言感染力
在描寫景物時,巧妙地運用修辭手法,往往會使文章語言更具感染力和表現力,讓人讀后印象深刻,回味無窮。因此,在進行寫景作文指導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握好比喻、擬人、排比、夸張等修辭方法的運用,并充分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大膽聯想,從而讓景物描寫活靈活現,有血有肉,富有感染力和藝術魅力。
比如,描寫春風時,有學生這樣寫道:“春風像一個心靈手巧的少女,用她那靈巧的雙手染綠了柳枝,染紅了桃杏枝頭,染黃了簇簇的迎春花。”以少女作比喻,寫出了春風的美好。再如,寫夏天:“夏天是熱情的,在激情的旋律中展現著她的青春活力。”學生借助擬人手法,寫出了夏天的熱情與活力。寫小草:“小草長在風里,搖曳多姿;小草長在山里,挺秀堅韌;小草長在水里,充沛盈盈;小草長在我的心里,只要有信念,就層層不窮?!迸疟鹊那擅钸\用,增添了小草的生機勃勃。這樣,通過巧用修辭,展開合理想象,景物描寫將更生動、形象,更具韻味。
三、意在筆先,注意動靜結合,實現情景交融
在進行景物描寫時,要想使筆下的景物鮮活起來,教師既要指導學生寫出景物的靜態,又要寫出景物的動態,做到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結合,從而增強畫面的動感,使作文情趣盎然。同時,需注意的是,寫景作文離不開抒情,寫景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寫景而寫景,更重要的是為了抒發作者心中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指導學生描寫景物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滲透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表達出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譬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杜甫的《絕句》一詩,覽景悅心,借物傳情,詩人在描寫景物背景、營造畫面意境時,將“黃鸝”“白鷺”的動態畫面與“翠柳”“青山”的靜態事物巧妙地結合起來,色彩鮮明,有聲有色,營造了靈動、唯美、清新的意境,展現了春天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反映了詩人做詩時的愉悅、歡快心情。
總之,在平時的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積累寫作素材,巧用修辭,結合事物展開合理想象,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并注意融入自己的真實情感,使文章更具活力和靈性,從而不斷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 參 考 文 獻 ]
[1] 楊曉紅.淺談如何指導小學生寫好寫景作文[J].新課程:小學,2014(8).
[2] 荀道艷.淺談小學語文寫景類作文寫作[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5(12).
篇2
一、學習優美的語言,靚化作文語言
在課文學習中,可以對一些優美生動的詞語和凝練的語句反復體味,并學會怎樣將這些富有感染力的語句靈活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一文時,文章中對春風、春雨、春花、春草等景物作了細致描寫,學生通過反復誦讀領會作者分別寫了哪些景物,是怎樣抓住景物特點來進行描繪的,從觸覺、嗅覺、味覺、聽覺中哪些角度寫的,又是怎樣根據景物特點來遣詞造句、組織語言的,如何選取動詞、形容詞、擬聲詞等詞語,運用了比喻、擬人、夸張中的哪些修辭手法,在引導分析品味課文之后,能夠弄明白作者這樣寫的作用有什么妙處,從景色的描寫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對自己印象中春天的景物,結合自己的體會,進行仿詞、仿句練習。由于季節相同,景物相似,在自己的訓練中就能有這樣的語句:“微微的吹拂著,小小的花朵迎風飄揚,跳著輕盈的舞蹈,散發出一陣陣幽雅的清香。使人陶醉,使人沉迷,使人流連忘返”。“春天來了,大地煥然一新,四野里到處開滿了五彩繽紛的野花,有的能叫上名字,有的我連名字也叫不上。小草兒偷偷的從土里鉆出了它們的小腦袋,春天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一場春雨過后,大自然中一切都顯得生機盎然……”在這里,將剛學過的優美生動的語句靈活運用到了自己的文章中,而且還有了自己的感受,有了修辭手法的使用,讀來使人耳目一新。既模仿了文章又都有所創新,達到了將別人的好的東西學到自己的頭腦里,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并巧妙地做到了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二、學會選材立意,讓生活走進作文
學習《一雙手》時,目標定位在以小見大的寫法上,可以抓住課文中的細節描寫體會出其中的人物精神境界。學習中,找出文中描的精彩語句,體會手的特點,從而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質,在生活中注意細節,做生活的有心人。分析文中的細節描寫的同時,聯系作文寫作時,作文選材中大而空的缺點,啟發學生從小題材著手,不貪大,不空談,言之有物,注重細節描寫。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以“ 的手”為題練習片段寫作,選取自己熟悉的人為寫作對象,表現出人物的特點,可以寫老師,可以寫父母,可以寫同學,也可以寫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陌生人,雖然篇幅可以短小,但要人物鮮活,形象鮮明,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小切口的作文片段訓練,積少成多,堅持下去,課文學習與作文訓練定能雙豐收。我想,如其參考課外的所謂范文寫作,不如深挖課文,找到課文學習與作文訓練的契合點,注意課內外的延伸,這樣就能寫出感動自己,打動讀者的好文章。
三、創造性使用課文,拓展寫作訓練
續寫是一種想象作文,可以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能力。續寫課文故事不僅能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加深對課文故事的理解,同時也能有效地培養作文能力。在學習完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后,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根據文章結尾把故事續寫下去。在文章中要大膽想象,既幽默又引人思考,想象力豐富,語言保持與原作一致,情節發展一線貫穿。這樣多次練習后,對續寫有了正確理解和認識,寫出的文章符合續寫的要求,同時也培養了多種能力。
編寫課本劇,是對課文的內容學習理解的基礎上的再創作。學習了《變色龍》后,學生對文中主人公奧楚蔑洛夫 “變色龍” 的形象有了深入的把握,課文的故事發生的地點在街道,學生根據矛盾沖突、人物形象,編寫了《變色龍》的課本劇,重新編寫了人物臺詞,既忠實于課文,又有自己的創作,更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寫作劇本的樂趣。在編寫劇本的過程中,有的同學寫出了現實版的《變色龍新傳》。
篇3
修辭手法開頭法,如運用比喻或排比句式,引出事物或主題,這樣可以使文章生動華美,情感充沛,句式整齊,盡顯才情。在寫作運用排比時注意內容要統一,段落要靈活,可以一分句一段。這一節學習描繪環境法。景物的描寫放在文章的開頭實際上是一種很新穎的寫法,但是在實際運用中,而很多學生不知道寫景對文章主題、文章情感、文中人物的作用,往往無的放矢地進行景物的描寫,表現為生拉硬扯,或者總是“春暖花開”“山歡水笑”,有的表現為濫用詞匯,重復堆砌,反而成為文章的敗筆。
在文章的開頭先進行一段簡潔環境描寫,既可以為文章提供一個特定的背景,又能使文章形成一種特殊的氛圍。如:《故鄉》寫“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條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體現了故鄉凋敝的景象,也作者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環境描寫的作用可見一斑。
但是要想使開頭的環境描寫起到渲染氣氛,為人物和情節做鋪墊,感染讀者等的作用,就要注意不必面面俱到,要與人物心理與情節和諧映襯,抓住細節特征,突出氣氛即可。
例《月夜話凄涼》
坐在窗前,明月依舊。月光洋洋灑灑的從窗前滑落,如絲、如綢??不知是誰將這一輪滿月推上天空,我望著如鏡的圓月,望著寂靜的黑夜,顯得無比惆悵。
對著月亮訴說我的故事,訴說我的煩惱。初三最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分數擊打著我的心,在不停給我敲響警鐘。月亮高高地掛在枝頭,月光凄涼地掃向大地,更增添了我的愁緒。
上面兩段開頭,第一段寫明月皎潔,目的是為故事的展開渲染哀傷的氣氛。與魯迅的開頭有異曲同工之妙。小作者身臨其境,把自己的心境與窗外的月亮聯系在一起。因為自己在發愁,所以就說月光也是凄涼的,孤獨的自己向孤獨的月亮訴說自己的心事,使文章開頭就籠罩了一層月光般的愁緒,就這樣展開了下文的情節,水到渠成,環境的描寫為文章增色不少。這種身臨其境的寫法簡單易操作,很值得初學者效仿。
中考作文寫作技巧:景物描寫法
作文的結尾和開篇同樣重要,那么接下來就可以進入這一講——景物描寫收尾法。
用景物描寫收尾這個方法是寫人敘事寫作的最常用的筆法。結尾中的景物描寫,絕不是為了描寫而描寫,而必須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寄托一種情思,可以象征一種情態,可以表達一種含義,可以突現一種情境等。
例1“我抬起頭來,幽藍的天空,遼遠而純凈——這是春天的晴空啊!一群又一群鳥兒從遠方來了,它們歡叫著,抖動著翅膀,劃過透明的春天,飛呵,飛呵,飛??”
這是趙麗宏的《小鳥,你飛向何方》的結尾。用小鳥隱喻十年**后熱愛學習的年輕人,這樣的結尾虛實結合,含蓄雋永,耐人尋味。
例2“床頭掛著一串星星,一串藍色的閃亮的星星,十五顆閃亮的讓人感覺靜謐的星星。每每在燈光的照耀下它們那奪目的光芒,總會使我想起一個叫‘誠實’的字眼兒?!?/p>
“至今,床頭那串星星仍閃著美麗的光亮??”
這是《床頭,那串善良的星星》的開頭和結尾,這篇作文榮獲全國中小學生創意作文大賽初中組二等獎。文章開頭寫“藍色的閃亮的星星”時,用“靜謐”一詞寫出了藍色的純凈給人的感覺。結尾仍舊用景物描寫,不僅達到首尾呼應,而且寫出了這件事給小作者的印象深刻,這樣的結尾意味深長。
例3“哦,又和父母鬧別扭了?!?/p>
“風漸漸停了,風箏緩緩地落下來,被一雙充滿溫暖的手捧起來,它回‘家’了。云漸漸散了,露出一片湛藍的天??”
這是范文《風箏》的開頭和結尾?!帮L箏”是貫穿全文的主線,小作者通過對風箏的觀察與感受,敘述了自己由“迷惑到明了”由
“煩惱到快樂”的經過。文章開頭的基調是憂傷的,結尾的景物描寫感情昂揚,意境悠遠。
通過以上的示例可以看到,景物描寫的收尾法均是有的放矢,熔鑄著小作者的感情,表達了某種含義,而且這種含義的表達含蓄雋永,意境悠遠。自然成為作文的亮點。注意在寫作時不用生硬地用景物描寫結尾,而要在開篇以及文中貫穿這種景物,這樣結尾才會水到渠成。 注意要點
環境描寫,可以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環境描寫,引人入勝。但在初中敘事作文中,環境描寫不宜過多,有兩三處即可。每一處兩三句即可。
【例文:】
為自己喝彩
坐在寫字臺前,手里拿著體育測驗成績單:鉛球70分,800米75分,100米50分------實在不忍心看下去了。
想想自己一米六零的身高,想想同桌,說真的,越來越懊惱。行了!不看了,我抽出一本《簡愛》,心不在焉的翻了起來。漸漸的,矮小、卑微的簡愛讓我產生了同病相憐的感覺,難道,我們就沒有一些能讓自己驕傲的東西嗎?
下午,走在回寢室的路上,下著雨,銀杏葉簌簌落了一地,葉面上盈滿了雨水,它在為我哭泣嗎?頭頂上是灰沉沉的天,它在為我感到難過嗎?
浸著茫然的淚水度過了夜晚,第二天一到教室,卻被幾個同學叫住了:“阿杜,快來看一道題?!蔽易哌^去,是填寫詩句“閣中弟子今安在”的后面一句?!笆菣懲忾L江空自流吧?!?我說,“那是王勃的《滕王閣詩》的最后兩句,這里還有個故事呢------”我滔滔不絕的講著,卻不知周圍已經引來陣陣感慨:“強,真強!”“你好厲害啊?!迸??是嗎?我很厲害?我一怔,我到底是很沒用還是真的很不錯呢?
窗外停止了淅淅瀝瀝的雨聲,只有隔壁還滴著水,“叮咚,叮叮咚?!蔽衣牭糜悬c出神,但我依舊見不到烏云外面的陽光,我也疑惑陽光是否會真的出現。
“告訴你哦,喂!想什么呢?”前桌同學講我的思緒從雨聲中拉了回來?!霸趺戳?,什么事?”“告訴你,可不要太激動。這次數學競賽,你獲得了二等獎,那可是全國級別的呀!唉,哪像我,天生沒有一點數學細胞。有你一半就夠了------”對了,那是四月份的全國競賽,現在有結果了,而且還是二等獎。這就是我的價值嗎?我的價值?我的價值?讓我的成績來證明,對了,其實我并非不優秀。
眼前的書桌鋪滿抹抹暖暖的光。抬頭,烏云已散,天正對著我微笑。
我輕輕舒了一口氣,走到教師外,銀杏葉伸展著她扇形的身軀,黃燦燦的,呵,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忽然想起簡愛的一句話:“我渺小,我孤獨,但當我們的靈魂走過墳墓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我們都一樣。我們都有閃光之處。”
是的,我們都有閃光之處,就讓我們為此鼓掌,為自己喝彩!
例:------
篇4
2011年中考題:請以“每天都是一首詩”為題作文。
2012年中考題:請以“歌從心底唱起”為題作文。
2013年中考題:請以“穿過烏云的陽光更絢麗”為題作文。
如果仔細審視佛山市這三年的中考題,我們不難發現這些題目不外乎是引導學生關注兩個層面:一是注重生活的情感體驗,二是強調作文的多元與深度。前者引導考生表達“真實的自我”,后者區分考生表達的“豐富”與“深刻”。我想,這種作文的考查導向是非常好的。
但是,從評卷場上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作文得分并不樂觀,不少學生就是簡單的從“詩”“歌”“烏云”“陽光”的表面意思去理解題目,導致作文缺乏個性,更缺乏創造性的思維,空洞化、表面化,淺嘗輒止。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于初中學生作文明確要求:“寫作不僅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更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边@其實就是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情感,思維寫出代表自身特色的個性化作文。
因此,在平常的作文教學中,我們要教會學生發散思維的方法,讓他們根據題目或材料,從不同角度、不同切入點、不同方面去思維,透過題目的表面挖掘到其內涵,把文章寫得感情真摯,豐富深刻。而聯想就是發散思維最重要的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展開聯想呢?通常,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展開聯想:
一是從事物的“相關”方面去聯想。這種聯想的特點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時間或空間上有相近或相關聯系的其它事物的聯想。如由西施想到范蠡,想到吳越之戰,想到臥薪嘗膽等。
二是從事物“相似”的特點去聯想。這種聯想的特點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性質或形態上有某種相似的事物的聯想。由圓想到月亮、太陽、飛碟等。
三是從事物“相反”的方向去聯想。這種聯想的特點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發起它在性質或特點上有相反事物的聯想。如由圓想到方、扁等。
例如:以“春”為題作文,我們該如何展開聯想和立意呢?
1、聯想
相關聯想:春 花朵、柳絲、綠草、燕子、風箏……
相似聯想:春 溫暖、希望、嬰兒、花季年華、充滿生機的祖國……
相反聯想:春 冬天、寒冷、老年、殘酷無情、新生與死亡……
2、立意
(一)從春的本義的角度去聯想――大自然的春
1、抓住春天特有的景物,如花朵、柳絲、綠草、燕子等,描寫大自然中春的美麗,抒發自己的情懷。(以抒情為主,寫抒情散文)
2、抓住春天的氣候、景物等特點,介紹春天。(以說明為主、兼以描寫,寫科技說明文或科學小品、)
(二)從“春”的比喻義或引申義去聯想――社會的春天
3、敘述描寫社會上的好人好事好風尚(能體現希望、關愛、溫暖、光明、活力等主題的事件),抒發自己的贊美或熱愛之情。(以敘為主,寫記敘文)
4、評論社會上如春天般的優良之風,弘揚正氣,鞭撻丑惡。(以議為主,寫議論文)
例如:佛山市2011年中考作文“每天都是一首詩”中的“詩”的本義是指一種文學體裁,如果僅僅如此理解,很顯然是膚淺的,“詩”在題目中應當有它的比喻義和引申含義?!耙皇自姟蔽覀兛梢砸隇椤霸娨獾纳睢薄靶腋5纳睢薄坝袗坌牡纳睢薄柏S富多彩的生活”等;佛山市2012中考年作文“歌從心底唱起”中的“歌”,它不僅是指“自己朝哼晚唱的摯愛歌曲”,更可以是指“流淌在心底的成功喜悅”“遭遇挫折時一聲問候”“孤獨寂寞時一縷陽光”“是經典名著中的一個精彩片段”“精美散文中幾個富有哲理的語句”等。佛山市2013年中考作文“穿過烏云的陽光更絢麗”中的“烏云”,可以是生活、學習中遇到的矛盾、困難、挫折、不如意、失敗……“穿過”從云隙通過,顯示了積極的人生態度,它是面對學習的難關,付出多少次的努力;是面對生活的挑戰,多少回的堅持……“陽光”內涵也是多樣的,它既可是它的本義陽光,也可是比喻義,或是指人,或是指某種行動、思想、認識、感情、工作等。以上文章能夠聯想到的角度很多,立意的角度也很多,但我們只選取其中能讓自己有話可說,有情可抒,立意深刻的角度去寫,這樣的作文才能彰顯個性特色。
篇5
一、利用圖文,教學生觀察方法
觀察是寫作的基礎,而缺乏觀察方法、不能有條理、有重點地描繪客觀事物也恰恰是學生作文難的癥結所在。由此,我根據這一課中圖訴諸視覺富有直觀性和文訴諸于思維想象是語言藝術的特點,利用圖文之間的聯系,教學生掌握觀察方法。
我先讓學生觀察畫面上有幾種景物,是什么季節,待他們答出“有青山、紅花、綠革、湖面、燕子,是一幅風光秀麗、光彩奪目的春天美景圖”后,再讓他們看課文思考:“這幾種景物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是不是都寫到了?其中重點描繪了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寫?”學生們經過討論分析后答出,幾種景物都寫到了,并重點描繪了燕子,這樣寫能讓我們知道文章主要講什么。然后我又和學生根據幾種景物在畫上的位置和課文內容的聯系,分析出作者的觀察順序是由中心向四周,由動態到靜態。對重點觀察的燕子,我又問:作者為什么不寫它的眼睛和爪子?學生經過思考后明白:燕子在空中飛時,我們是看不到它的眼睛和爪子的。那么文中“唧的一聲,燕子已由這邊的稻田飛到那邊的高樹之下”,畫面上能不能看出來?生答??床怀觥!斑@樣寫對不對?”部分同學答,對,這叫恰當聯想。“對,答得好,現在我們一起總結一下觀察方法”:(板書)從中心向四周,由動態到靜態,全面觀察,重點描繪,符合實際,恰當聯想。
為進一步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技能,我讓他們運用這種觀察方法分組講一講怎樣觀察校園。學生們因有課文中的范例在先,趁熱打鐵,馬上根據自己平時的觀察,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先觀察校園中心的教學樓,再觀察四周的物體,再聯想到明媚春光中,教學樓上學生上課時的靜景,最后觀察下課后學生們活動的場景。這種即學即練的方法,有效地加強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為以后此方面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結合內容。教學生運用詞語
詞語是文章的外殼,沒有生動形象語言的文章就難有引人入勝的效果。而學生也普遍存在著腦子中有東西但不能準確、恰當地表達的困惑。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在此文的教學中。主要教了兩點:一是怎樣準確、恰當,二是怎樣生動形象。在第一點上,我讓學生看第一段后問:“作者是怎樣形容燕子羽毛、翅膀、尾巴的?”學生都能較容易地找到羽毛是光滑漂亮的……接著我又啟發道:“如果把燕子寫成黑色的毛。有一雙翅膀,一條尾巴,很可愛。這樣讀起來和文中比較有什么不同?”學生議論后都認為,后者形象具體、真實可信,前者平鋪直敘、沒吸引力。至此,我總結道:“當我們描寫某種動物時,都要動腦根據它的特點來形象具體地描寫,才能吸引讀者?!苯Y合第二點,我引導道:“光注意形象活潑還不行,如果說:一身硬硬的羽毛,一對大大的翅膀,加上一個鐵錘似的尾巴,湊成了一個小燕子,效果怎樣?”同學們聽了哄堂大笑。“別笑,你們下課看看自己作文中有沒有亂用詞的,請認真修改后再加以比較,并總結出錯處。”在這樣的舉例對眭中引導學生自己理解怎樣用詞。他們就會樂于接受,也易于掌握。
三、剖析結構。教學生思維方法
篇6
一、自然環境描寫的基本手法
進行自然環境描寫,要注意學會觀察景物。平時要注意多觀察,養成對事物仔細觀察的好習慣,只有仔細觀察,才能抓住事物特征,對事物有深人的體會,沒有觀察,離開觀察,景物就不能鮮活真實起來,文章就不能生動形象起來。進行自然環境描寫,要掌握一些寫景的方法,如點面結合法、動靜互襯法、對比表現法、特寫法、白描法等。
1.點面結合法
點面結合法是指在對景物進行全面描寫的時候,還要注意對景物的某一點進行較細致的描寫,即在進行全景描寫的同時也要注意特寫。全景描寫給讀者展現的是一種整體的美,特寫,或者說對點的描寫,給讀者展現的是一種細節美。由點到面的描寫,或者由面到點的描寫,能將景物展現得充分、全面、真實、自然。
比如,《紫藤蘿瀑布》一文,在寫到紫藤蘿花時,就注意到從整體到局部的描寫,也就是由面到點的描寫?!爸灰娨黄x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這是從“面”的角度來寫的?!包c”的角度,寫到了每一穗花和每一朵花的特征:“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這樣的描寫,展現在讀者面前,會使人身臨其境,如見其景。
2.動靜互襯法
動靜互襯法是指將景物的動態與靜態結合在一起進行描寫的手法。如《安塞腰鼓》一文,開頭寫道:“他們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粱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接下來寫到了腰鼓隊打起腰鼓后那種磅礴的氣勢。這里是以靜襯動,表現安塞腰鼓的壯闊和豪放氣勢。
3.白描法
白描法是指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加以簡單勾勒的描法。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在寫到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時,魯迅先生對他做了這樣簡單的相貌勾勒:“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高而瘦”,“須發都花白”,“戴著大眼鏡”,這種簡單的描繪,將人物的外貌特征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形象逼真,呼之欲出。
二、自然環境描寫常用修辭方法
借助恰當的修辭方法,能將景物描畫得生動形象,比喻和擬人是在寫景狀物作文中使用最多的兩種修辭方法。
比如,在《春》中,朱自清先生這樣寫春花:“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在這里,通過比喻、排比的修辭方法,將春花盡放、姹紫嫣紅的畫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生動形象,讓人過目不忘。
擬人的修辭可以使山水有情,花草有意。在《春》的開頭,這樣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痹谥熳郧逑壬P下,春天儼然成了一位久別的老友,在日思夜念之后,當他款款向我們走來時,我們感到無比親切、高興。之所以有這樣的表達效果,正是擬人修辭的妙處使然。
又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等句子,通過擬人,或比喻、擬人兼用的修辭方法,使所寫之物,如人之行,若人之態,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三、自然環境描寫應體現的功用
1. 交代時令。對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描寫,能夠讓讀者知道故事發生的時令,從而了解人物活動的環境。
2.渲染氣氛,為下文作鋪墊。如《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當“我”拿著剛發下來的小學畢業文憑進了家門時,這樣寫道:“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石榴樹大盆底下也有幾粒沒有長成的小石榴”,這里的自然景物描寫,既渲染了一種冷清和毫無生機的氣氛,也為下文爸爸的離世埋下了伏筆。
3. 烘托人物的心情。如《羚羊木雕》一文,當“我”很不情愿地向好朋友萬芳要回羚羊木雕后,一個人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時,“月亮出來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個寒戰”。這里的環境描寫很好地烘托了“我”當時悲傷、難過的心情。
4. 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例如《丑小鴨》一文中這樣寫道:“一天晚上,當美麗的太陽正在落下去的時候,有一群漂亮的大鳥從灌木叢里飛出來?!贝颂幍沫h境描寫,由于美麗的白天鵝的出現,引發了丑小鴨的向往和追尋,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篇7
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做到這一點呢?作為教師,我們首先應教會學生體驗生活,也就是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等多種感官以及心理,去仔細觀察感受生活。只有觀察感受得細致,才可以挖掘出許多有用的細節。作文時再將這些有用的細節具體地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即可。
繪聲繪色,原本是一個成語,意為把人物的聲音、神色都描繪出來。形容敘述、描寫生動逼真。用在寫作上,就是要求以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的形態、特征做具體、生動的描摹與刻畫,使讀者對所描摹刻畫的對象獲得真切、具體的感受和印象。
運用繪聲繪色的關鍵是調動眼、耳、鼻、舌、身各種感官,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諸多方面,描摹事物的形狀、神態、聲音、色彩、氣味、質地等特征,使其面目精神躍然紙上,勃勃欲生,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繪聲繪色地描寫可以讓筆下的人、事、物活靈活現。
指導學生在作文中繪聲繪色地描寫人、事、物,使其活靈活現,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粗筆勾勒,突出特征。
世界萬物,雖然千姿百態,但都有自己的與眾不同之處。只有抓住了獨特之處,才能反映出個性,并且由這獨特的個性,體現出鮮明的一面。如一學生寫他的爸爸,首先抓住爸爸“胖”的特征,然后寫他臉上的肉堆得像“油團”,看起來像一尊慈眉善目的“彌勒佛”。這樣就把爸爸鮮明的體形特征表現了出來,使讀者如見其人。
二、精雕細刻,鮮活形象。
寫人敘事,抓住描寫對象的某些局部變化特征加以精雕細刻,有助于使所描寫的事物變得鮮活生動,栩栩如生。如一位學生在以《膽怯的我》為題的作文中寫道:
“發卷了,我的心跳得厲害,手也涼涼的,不知我得了多少分,等待我的又將是什么……‘XX’,我用有些顫抖的手接過卷子,迫不及待地向卷子瞟了一眼……我定了定神,站起來緩緩向老師辦公室走去。盡管竭力想使我的心情平靜下來,但仍然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我輕輕推門進去,走到老師面前,膽怯地叫了一聲‘老師’,便在一邊垂手而立,等待老師發問?!?/p>
在這里,作者用“心跳得厲害”“手也涼涼的”“顫抖”“迫不及待”“瞟”“緩緩”“輕輕”“垂手而立”等詞語生動地刻畫出膽怯的形象。有手和眼睛的動作,有整個身體的動作,有心理活動,有叫聲。從多個角度來描寫,使這個膽怯的形象呈現在讀者眼前。如果我們在寫人物時都能這樣精雕細刻,人物就活起來了。
三、渲染烘托,突出形象。
渲染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營造意境。烘托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二者結合用在描寫上,可使人物的種種行為表現和神態變化生動傳神,精彩之至。如一學生是這樣描寫他同桌的:“他脾氣暴躁,像爆竹一樣一點就著,像火山爆發一樣一發不可收拾。你看,同學們又在向老師告許堅強的狀了。老師剛批評了他一句,他立刻,暴跳如雷,大聲叫囂,完了還咬牙切齒,雙手握拳,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比竇娥還冤!”這種正側面相結合的渲染和烘托使人物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四、繪聲擬音,生動形象。
一些擬聲詞,如:“隆隆”“嘩嘩”“沙沙”等,如果能運用恰當,就會使描寫的效果大不一樣。如《海底世界》一文中這樣寫道:“海底是否一點聲音也沒有呢?不是的,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有的像蜜蜂一樣‘嗡嗡’;有的像小雞一樣‘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樣‘汪汪’……”海底的聲音難以描摹,但比作小雞、蜜蜂、小狗的聲音,人們就明白了。這樣的文章就顯得形象生動。
五、巧用修辭,讓靜景動起來。
在描寫中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可以直接把靜景寫活,賦予靜態景物以流動感。這樣能使文章情趣盎然。請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春雨飄落大地,滋潤了土壤,喚醒了青蛙,使農民伯伯綻開了笑臉;春雨落到柳樹上,柳樹抽出了嫩芽,舒展著柔軟的枝條隨風飄蕩;春雨噴到桃樹上,染紅了桃花,桃樹好像撐起了一把把粉紅色的小傘;春雨灑到河面上,魚兒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玩、追逐,活蹦亂跳的;春雨澆灌莊稼,莊稼貪婪地吮吸春天的乳汁,枯黃的葉子,露出了綠色的笑容……”
篇8
出來,快出來!
扭扭腰肢,蹦蹦腳,跟春天打個招呼吧!
河邊小鴨鬧
春姑娘來到郊外,吹了一口仙氣,沉睡了一個冬季的小草從地里探出嫩綠的腦袋,它伸了個懶腰,揉揉睡意蒙朧的眼睛,好奇地看著這個光明的世界。伶俐可愛的燕子從南方趕來,身著烏黑發亮的羽毛,帶著一把剪刀似的尾巴,斜著身子翩飛在空中,或在屋檐的巢里歌唱著“唧骨,唧骨唧骨――”好像在告訴我們春姑娘來了。河邊幾棵垂柳,爆出了鵝黃色的葉芽。長長的枝條垂下來,有的伸入水里,風一吹,水面上就蕩起微微的漣漪。幾只頑皮的小鴨子從窩里大搖大擺地往河邊走,走到河邊,它們張開翅膀,一個個撲通撲通地往河里跳,游來游去,嘎嘎地叫個不停。
點評:在這個描寫春天的小片段中,小作者選取了小草、燕子、垂柳、小鴨子四組意象。燕子和小鴨子是動景,小草和垂柳原本都是靜景,但小草“探出”腦袋,“伸個”懶腰,垂柳伸入水中蕩起漣漪,又都使景物動了起來,可謂是靜中有動,動靜結合。小作者還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使文章顯得靈動,富有生氣。
花朵都笑了
陽光透過厚厚的湖水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我的面龐感受到了一種溫柔的熱量,好像媽媽的手在撫摸著我。這時,調色板應聲傾倒:杏花開了,桃花紅了,梨花艷了,天空藍了,河水清了,莊稼綠了,五光十色五彩斑斕異彩紛呈,任你放開了眼睛,怎么看也看不完。
點評:這一片段中,小作者充分調動了身體的感覺器官:感覺到了陽光的溫暖,像“媽媽的手在撫摸著我”;看到了“五光十色五彩斑斕異彩紛呈”的春天。
蜜蜂采蜜忙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 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兒,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ㄏ鲁汕С砂俚拿鄯湮宋说佤[著,大小不一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點評:這一片段節選自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春》。第二段通過視覺、嗅覺、聽覺,展現春天的生機和熱鬧?!疤覙?、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寫了各種花競相開放的熱鬧場面。作者還通過嗅覺聞到了花的甜味,并聯想到了滿樹果實累累的豐收景象。
寫好關于春天的作文應注意以下三點:
1. 注重對景物顏色、形狀、味道、聲音等特點的描寫。
篇9
[關鍵詞]環境描寫;反復渲染;巧妙扣題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4)14-0036-03[作者簡介]錢萍(1974―),女,江蘇如皋人,本科,江蘇省如皋市外國語學校教師,中學一級。
茅盾在《關于藝術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環境中活動,因此,作品中就必須寫到環境。”作品中的環境描寫,不論是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都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密切地聯系著人物的思想行動。在文章中運用自然環境渲染,向來被古往今來名家所重視。從古代的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再到現當代散文,名家能巧用環境點染,使之更好地為主旨服務。環境描寫是人物活動變化的背景,是推動情節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是作者巧妙機智地寄托情感、揭示主旨的一種手段。它能很好地增強藝術效果,凸現文章的藝術魅力。
翻閱中考滿分作文,大部分優秀考生能擷取生活中的景物,巧妙穿插在行文中,使文章文采斐然。在記敘文寫作的過程中,學生如能巧妙利用環境描寫,能豐富文章內涵,渲染文章意蘊,烘托人物形象,使文章具體可感,耐人品味。那么如何在記敘文中巧設環境描寫,使文章妙筆生花?筆者最近在市級作文公開課上做了一次有益的嘗試,收獲頗豐。
一、回顧課內經典,歸納其妙用
語文課本都是經過編委精心選擇的,有很多優秀作品是供學生寫作的范文,教師要善于總結寫作技巧,開掘學生創作靈感的源頭。在作文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名家名篇中汲取養分,讀中取法,讀中學寫。因此,筆者引導學生重溫經典小說和敘事文章中的環境渲染的典范,探求環境描寫的作用。如《故鄉》的開頭運用陰冷的風、蒼黃的天、遠近橫著的荒村,勾勒出故鄉冬天荒涼、蕭條、破敗、了無生氣的景象,渲染了凄苦、悲慘的氣氛,烘托了“我”凄涼的心境,暗示了中國農村蕭條、破敗的現實,為下文故鄉人的變化作了鋪墊。結尾描寫理想中美麗的故鄉,是為了表達“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深化了文章的主題。《臺階》中有一地方寫家門前的柳枝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專注的目光,烘托了父親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樸實農民。《我的叔叔于勒》寫一家人在旅行的路上,為了渲染于勒會給全家帶來好運而產生愉快的心情,巧設了“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得好似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倍谟诶粘蔀楦F水手后,一家心情失望沮喪,就巧設了“天邊仿佛有一塊紫色的陰影從海邊鉆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蓖ㄟ^兩處環境描寫的對比,烘托了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唯利是圖的性格。繼而可以總結成環境描寫作用的“三字經”:渲氣氛,襯心情。明時令,點背景。作鋪墊, 推情節。塑形象,凸主題。學生在朗朗上口的“三字經”中感受環境描寫的妙處。
善于運用經典課文的示范作用,扎扎實實地用好、用足語文課本,符合陶行知先生大膽主張改教授法為教學法,符合“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如何學。”的思想精髓。從課內經典文章的回顧總結,到課外美文妙法的探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起到尋幽探勝的效果。
二、集聚各種資源, 探尋其妙法
了解了環境描寫的作用,如何運用才是關鍵。筆者引導學生從優秀習作、教師范文、課外名家美文中選取巧設的環境示例,歸類整理;集聚各種資源,歸類探尋運用景物描寫的妙法。
(一)巧用修辭,使景物搖曳生姿
如:南通市中考滿分優秀習作《有一種聲音,在記憶深處》開頭“月牙兒才罷晚妝,盈盈地躍上枝頭。皎潔的月光靜靜地鉆進屋子,傾瀉了一地。晚風猶如母親的手,輕柔地吹開一屋月色,也撩開我記憶深處那永遠的回憶。”巧用擬人、比喻的修辭,生動形象地營造了一個寧靜溫馨的氣氛,引出對母親的回憶。再如:筆者的散文《昨夜,慈母又入夢》開頭是這樣寫的:“窗外,細雨霏霏,如煙似織;一只小鳥躍于楊柳樹上,細枝便用溫柔接納它的雀躍。記憶蒼莽,彌漫開來,飄落了幾許揪心的懷念。昨夜,慈母又入夢?!?此文章中筆者巧設霏霏的細雨,營造了雨天懷人的氣氛,而選取柳枝接納鳥兒雀躍,象征了鳥兒是樹的花朵,兒女永遠是母親心田上的百合花。巧用這些景物觸發懷念,巧妙扣題。
(二)運用多種感官,使景物生動傳神
歐陽修有言:“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調動自己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多種感覺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描繪景物的色彩、形狀、聲音,就讓景物具有立體感,栩栩如生,使讀者身臨其境。
例如學生優秀習作《斷章里的聲音》開頭這樣寫道:“陽春三月,桃紅柳綠,燕子呢喃。她手捧一本詩集,亭亭站在我們的中間。書香攜著花香迎面撲來,她柔和而輕快的聲音久久不絕?!遍_頭設置了一系列背景式的 “廣寫”畫面,通過視覺、聽覺、嗅覺營造了明麗輕快的景物,烘托了語文老師朗誦的詩意盎然。丁立梅《小扇輕搖的時光》中間有一段內容是這樣設置景物的:“我仰面躺下,對著天空,手上拿一把母親遞來的蒲扇,慢慢搖。蟲鳴在四周此起彼伏地響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靜靜開放。月亮升起來了,皎潔的月光灑滿小院。恍惚間,月下有小女孩,手執小扇,追著流螢。依稀的,都是兒時的光景啊?!?試想一想,此起彼伏的蟬鳴、靜靜綻放的南瓜花、灑滿小院的月色、忽明忽暗的流螢、忽閃忽閃的星星,這是一幅幅多么優美的畫面。作者巧妙動靜結合的寫法,運用多感官、虛實結合的手法,把勝境中溫馨和諧寧靜的氣氛渲染得神韻透徹,烘托了“我”愉悅的心情,引發了下文“我”對人生苦短的思考,提醒“我”要珍惜與母親相守的時光。
(三)反復渲染,使景物蘊含象征
渲染式景物描寫,就是通過寄寓深刻含義的景物的描寫,引起某些聯想,渲染氣氛,推動情節發展,以突出人物形象,使讀者深受感染。凡渲染的地方,應是文脈進展的關鍵之處,如情節的逆轉,人物的突變,氣氛的變化等地方。如秦文君《一個走運的人》中巧用香樟樹作為線索,反復渲染,刻畫形象。文中的景物串聯如下:
“(開頭)家附近的一個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樹,粗大蒼勁的樹干,四面伸長的枝葉,昭示這是一株歷經滄桑的百年古樹,香樟樹的清幽常引人駐足。
……
(中間)可到了那,香樟樹依舊挺立,卻不見了小商鋪,也不見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歲的老太太!我驚詫極了,連忙上前打聽,老太太說:“搬遷了。”
……
(結尾)夕陽中,歷盡滄桑的香樟樹依舊高峻挺拔,依舊香遠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頭間,那燦爛的笑容似在眼前……”
作者巧妙運用香樟樹的歷經滄桑、香遠益清、蒼勁挺立的特征與下肢癱瘓的女子頑強樂觀、熱愛生活的精神很好地交融在一起,運用象征手法升華了文章主旨。需要強調的是,在行文中還要注意運用景物首尾呼應、巧妙扣題,如《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開》習作例文中是這樣設置景物的:“(開頭)細碎的陽光,滑過我的指尖,伴隨著那紛飛的、淡粉的花瓣,盈滿我的心房,那一刻,筆者的世界春暖花開……(結尾) 那一刻,看到紛飛的、美麗的桃花,看到它們幸福地在枝頭綻放生命,我的世界春暖花開?!弊髡哂没▋杭婏w這個特寫鏡頭巧妙地進行首尾呼應,結構嚴密。同時又很好地扣住了題目《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開》。
筆者為了方便同學們記憶,編了一首寫景技巧的七字歌訣:“景物描寫方法多,如何運用有技巧。多種感官繪環境,巧用修辭語生動。對比象征和虛實,同一景物反復現。景物變化烘心情,凸顯主旨意蘊深?!睂τ谌绾卧谖闹谐尸F景物描寫,筆者也做了一個總結:方式一,創造情境,開頭用環境點染;方式二,塑造形象,細節用環境亮色;方式三,巧妙串聯,情節用環境推動;方式四,卒章顯志,結尾用環境升華。當然,記敘文中寫景的方法很多,筆者總結的方法只是最常用的幾種。需要友情提醒一下:景物精當,要用得恰到好處;不宜過多,兩到三處;不宜過長,兩三行為宜;要為突顯主旨服務。
鄉村風景、鄉村生活題材豐富,筆者在一次作文訓練時,要求學生于文題中巧設鄉村景物,通過景物刻畫人物,點明中心,效果甚佳。學生有很多擬題十分出彩:《悠悠菜花香》《陽光下的布鞋》《蠶豆花畔》《油菜花韻》《暗香盈袖》《云水之謠》《霧里看花》《桂花下的等待》《夏日的歌謠》(鳴蟬)《梔子花開》《火樹紅花》《白藤蘿,春日夢》《掌心的陽光》《櫻花飛舞》《鋤頭生花》《紅薯飄香》《行走在春天里的列車》《葡萄架下》《糕香里的愛》《開在心田上的花》《豆墨花香》等,在美妙的意境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讓學生走進鄉村生活,感受風土人情,體現人間真愛,感悟人生哲理。寓作文于鄉村生活中,這也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的一個思想。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描寫景物時,巧用修辭、調動多種感官、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運用象征等手法,會使作文亮麗起來;結構上注意首尾呼應、巧妙扣題、用景物作為線索,推動情節發展,烘托人物形象,會在文字中涂抹出一幅幅色彩斑斕、別具匠心、情景交融的風景圖畫。生命如花,人生似景,讓我們在寫作中韻寫景共記敘一色,美文與高分齊飛!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內心獨白 借景煽情 景物描寫 語言積累
東晉政治家謝安,是個胸懷韜略而又風流儒雅的人物。一天,他和子侄們在園林觀賞隆冬景色。忽然,朔風突起,濃云翻滾,竟紛紛揚揚地下起雪來了。一片片雪花隨風飄舞,謝安觸景生情,朗聲吟道:白雪紛紛何所似?吟畢,拈須微笑。子侄們知道,這是要他們聯詩續句來打比喻了。這時,侄子謝朗瞟了大家一眼,拖長聲音念道:撒鹽空中差可擬。用白花花的鹽粒灑向空中來比喻下雪,謝安感到有點意思,但總覺得不太貼切。這時,他發現侄女謝道韞嘴角含笑,便示意她吟詩。謝道韞落落大方地吟道:未若柳絮因風起?!罢媸敲钣?!”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可不是嗎?空中撒鹽缺少詩的意境,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產生雪花飄飛的聯想;而柳絮隨風飛舞的比喻,不但形肖,而且神似。于是,一向以喜怒不形于色著稱的謝安,也滿臉笑容地夸獎說:“道韞真是謝家的才女??!”
作文也是如此。對于小學六年級的絕大部分孩子來講,把一件事情寫清楚明白已經不成問題,但想讓自己的作文令讀者印象深刻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其實,想要讓作文令人贊不絕口,就不能讓自己的文字陷入平淡無奇,甚至索然無味的境地。那么如何讓自己的文字變得優美、迷人呢?不妨教孩子們一點“潤色”的技巧,讓孩子們的作文文采飛揚
一、潤色從標題開始
有人說:人美在眼睛,文美在題目。標題是文章內容和讀者情感心理之間的第一個接觸點,提供給了讀者窺視文章內容的獨特視角,就好比是人的“眼睛”。如果這“眼睛”迷人,魅力四射,那么定會吸引眾多的人駐足,讓人情不自禁或定睛,或回眸。在這定睛、回眸之間也許便產生了一見鐘情的效果。因此,作文潤色應從標題開始,比較這樣兩組作文題便可見一斑。
甲組
《我最熟悉的一個人》
《我的課余生活》
《一個有趣的實驗》
乙組
《“喋喋不休”的媽媽》
《青青古箏悠悠我心》
《10+10≠20》
這是五年級學生的作文題目。甲組題目中規中矩,學生老老實實地照搬習作命題,引不起讀者的任何注意與興趣,當然也提不起讀者繼續往下讀的欲望。而乙組題目就不同了:
《“喋喋不休”的媽媽》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法,從反感媽媽的“喋喋不休”中領悟其間隱藏的無微不至的關愛。
《青青古箏悠悠我心》采用類似對偶的手法,不僅寫出了我的課余生活是什么,而且標題產生的節奏感讓人覺得美不勝收。
《10+10≠20》采用符號(特殊的數學等式)暗示了“各10克的兩種化學藥劑相混合卻不等于20克”的科學實驗的有趣、新奇所在。
二、潤色從字里行間入手
小學生作文以記敘文為主,不外乎寫人,記事,寫景,狀物這幾種。到了高年級,又以寫人記事為主,大部分孩子可將一件事寫明白,也可將一個人介紹清楚,但要做到生動具體、活靈活現卻有一定的難度,究其原因會發現,這大多是因為行文過多記敘,缺少描寫。其實,在寫作中,若能將敘述轉化為描寫,將抽象轉化為具體,讓心靈說話,用動作傳神,又能恰到好處地利用景物煽情,必能使語言具有詩情畫意般的美感,文章字里行間也一定會飽蘊著深情。讀這樣的文章,就如啜飲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一定會令讀者心醉神迷,青睞有加。
1.讓心靈說話
讓心靈說話,其實就是進行一系列的描寫將心里活動寫生動,也就是對人物在一定環境中,圍繞客觀事物而產生的看法、感觸、聯想、潛意識等思想活動的描寫。出色的心理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通過對人物心理的描寫,能夠直接深入人物心靈,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豐富而復雜的思想感情。心里描寫可分為直接描寫(內心獨白,神態描寫,夢境、幻覺描寫)和間接描寫(動作語言描寫環境烘托)。本文就如何利用直接描寫的幾種方法來給文章潤色進行具體介紹。
原文:老師在講臺前發試卷,我內心害怕極了。
用內心獨白的方式潤色:
老師在講臺前發試卷,此刻,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聽MP3,不看電視,不打游戲機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著打游戲機,考試前一天還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個小時的電視。老師啊,發發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課一定好好聽講,千萬別讓我不及格啊!”
用神態描寫潤色:
老師在講臺前發試卷。我面如土色,兩眼死死地盯著老師那一張一合的嘴,……“王**90”,不經意間似一陣溫暖的春風拂過,那本來早已僵硬的面部輪廓,霎時露出一絲詭異的苦笑……
用夢境、幻覺的方式潤色:
老師在講臺前發試卷。我好像看見滿試卷鮮紅的叉組成一張巨大的網向我卷來,把我網住,使我不能動彈,不能掙扎。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師滿面的怒容,仿佛聽到了父母失望的嘆息聲和旁人的嘲笑聲。
經過一番潤色,顯然已經把語言打扮得搖曳多姿、精妙亮麗,已經有聲有色有形地將“我”緊張的心情再現出來,給讀者一種如見其人、其景,如聞其聲的感覺,留下難忘的印象。
當然利用心理描寫進行潤色,首先應符合主人公的身份、年齡等特征,寫出他在特定環境中內心的想法,用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還要努力表現出人物細微的感情波瀾和復雜的心理變化過程;當然描寫方法也不必拘泥于一種形式,可穿插其它角度,如聯想、比喻、側面描寫等。
2.用動作傳神
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個啞女賣刀,她不會說話,無法用有誘惑力的語言宣傳自己的產品。于是她靈機一動,抽出一把刀,把刀擱在一根鐵絲上,鐵絲頓時變成兩截,但刀刃完好無損;她又手起刀落,前面的鐵絲分成數截,但刀刃鋒利如初。啞女雖未說一句,但買刀的人絡繹不絕。顧客們眾口一詞:“好就好在她用動作說話,令人信服?!眴∨u刀如此,我們寫作文也是這樣。作文時,我們把人物的舉動具體描寫,那么所寫的那個人便會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當然,利用動作描寫潤色要做到有選擇性,要選那些與所表現的人物性格相關的動作來寫;要具體細致,不僅要寫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寫出他怎樣做,把動作發生、發展一直到結束的過程展示出來;還要準確篩選動詞,在動詞前合理修飾并配以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例1:說時遲,那時快。那個摔倒在地上的運動員,手一撐,腳一踮,猛地爬了起來。左腳尖頂住起跑線,膝蓋一彎,穩穩地蹲著。兩手就像兩根木柱插在地上,整個身體微微前傾,那架勢,就像一只起飛的雄鷹。
例2:他發現塘邊的狗尾草上,正停著一只紅色的蜻蜓。只見弟弟瞪著眼,貓著腰,身子向前傾斜著,極慢極慢地向前移動著腳步,突然他把手一伸,兩個手指一掐就把蜻蜓捉住了。蜻蜓拼命掙扎著,弟弟樂得又蹦又跳。他用一根細線扎住蜻蜓的長尾巴,一手掐住細線的另一端,放開蜻蜓,蜻蜓就飛起來了。他跟著蜻蜓飛跑,口里還大聲嚷道:“我坐飛機了,我坐飛機了。”
……
以上都是通過連續性動作的描寫,配以合理的修飾,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將動作具體化成慢鏡頭,使人物生動鮮活。
3.借景物煽情
當代詩人鄒獲帆曾說過:“不賦于外界景物以深情,文章也不會動人”。實際上,在許多語言大師的筆下,景物描寫往往是一種藝術品,除了能給人思想的啟迪和情感的熏染外,還能給人以巨大的美的沖擊力,閃著不朽的光輝。雖然只是小學生,但也不妨學習一下,做不到情景交融,但至少可以學會情景交織,讓作文出類拔萃。下面就以課文為例加以說明、學習。
利用景物描寫,渲染氣氛。
天灰蒙蒙的,有陰又冷,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
――《十里長街送總理》
利用景物描寫,烘托人物心情。
從前,一個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園。那里,春天鮮花盛開,夏天綠樹成陰,秋天鮮果飄香,冬天白雪一片。
――《巨人的花園》
利用景物描寫,推動情節發展。
八月,天多熱。雞熱得耷拉著腦袋,狗熱得吐出舌頭,蟬熱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樹上不停的叫著:“知了,知了。”槐鄉的孩子可不怕熱。
――《槐鄉的孩子》
利用景物描寫,表現人物的品質。
那是一間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張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
――《一夜的工作》
利用景物描寫,襯托中心意思。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故鄉》
……
俗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透過作者的景物描寫,我們能發現他內心的隱秘世界。學會恰到好處的運用景物描寫,會使文章更有感染力。比如寫自己特別用功讀書的文章,不妨在文章的開頭、中間、結尾巧妙地用上以下景物描寫,一定會有很不錯的效果。
①夜漸漸地深了,風輕輕地吹著,窗外依然是一片寂靜,就連蟋蟀也都停止了鳴叫。燈光也越來越明亮,一只飛蛾在臺燈上空盤旋。
②偏頭望向窗外,別人家的燈早已關了,只有一輪明亮的月光從窗外照進來;風吹了進來,輕輕地吹拂著我的臉。
③窗外一片寂靜,沒有一絲聲響,只有空中那寥落的星星在注視著這寂靜的大地……
三、潤色別忘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