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項羽本紀范文
時間:2023-03-15 13:23: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史記項羽本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為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亂世中綻放了未有的光華,他的傳奇讓人覺得劉邦、韓信只能做亂世的配角。
在巨鹿,面對秦軍,是他率領江東的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項羽揮戈于千軍萬馬,楚軍的吶喊響徹云霄,看書從未有過這樣真實的感覺,不知是司馬遷傳神的筆抑或是那喊聲本存在于虛空之中。鉅鹿是他的一個起點,那時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驕傲,“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項羽的振臂間得到應驗。
面對危難,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縮終將成功,是項羽為人們所立的榜樣。
四年的楚漢相爭在垓下之圍時本預言著傳奇的隕滅,但項羽卻在這終點又舞出了眩目的光華,只是這個終點注定成為楚人的遺憾。霸王別姬不免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四面楚歌,重重之圍,項羽在諸侯的眼皮下率眾突圍,也只有項羽才有這份膽氣。二十八騎的東城決戰,盡顯英雄霸氣,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負,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卻沒有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所有的霸氣,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陽也必將是血染的。
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進烏江,讓這江水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沖去了夕陽下的最后的殘戈……
舍生取義是項羽離開亂世的方式,自負毀了一切是項羽留下的警示。
烏江流水,歷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筆,也留下項羽的遺憾,項羽讓我有了許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動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動,總認為他不該如此消亡,他不該龍袍加身,九州方圓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熱血的江東子弟,有虞姬,有烏騅,他本可騎馬追風。他的自負讓人羨慕,但風中的低語卻訴說著自負所帶來的危難,項羽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結局,畢竟這不是故事,無法有善變的結局。項羽的血流入家鄉的水,這水的一旁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不禁為他嘆息,不禁責問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里多么洶涌,多么絢爛,我都是一個過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烏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驚醒了沉睡的霸王。
篇2
關鍵詞:小學教育;體育本科專業項目;課程設計
課程改革集中地反映了時代和社會對人才培養方面的需求,只有做好課程改革,才能實現不同時代和社會的培養目標。本文首先介紹了我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體育課程發展歷史以及專業定位,參考發達國家的課程改革經驗,嘗試從課程設計的不同階段、概念取向以及結構層次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探索,為我國小學體育本科專業的體育課程改革和建設提供重要的依據和參考。
一、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的歷史及定位
(一)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的發展歷史自1980年至今,我國小學教育專業的發展歷史可以用三個詞語進行概括:從無到有、從試點到普遍、從不完善到相對完善。具體來說,小學教育專業經歷了三個階段:民間協作實驗階段、國家立項階段、深化提高實驗階段。小學教師的培養對應的也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時期,每一個時期,因為社會時代被寄給你不同,培養模式、培養方式、培養層次、培養機構等都有著很大的差別。各階段小學教師具體的培養層次和課程方案見表1。
(二)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的定位本科小學教育創始初期,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定位問題,只有做好定位,才能為教師培養指明方向。因為小學教師專業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所以小學教育專業的定位也呈現出相應的層次性,具體表現為不同的高效,在培養教師的過程中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比如重點師范大學面向全國范圍,教育定位是復合型教師,旨在培養優秀教育工作者以及創新型專任教師。一般師范院校和綜合院校面向各個省內,教育定位是培養具有發展潛力的高素質教師,旨在培養具備一定教研和管理能力,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的各個課程的教師。
二、發達國家小學教育本科專業體育課程設計的特征
(一)重視職業能力培養教師的職業能力包含兩方面內容:學術基礎;對教育學性質、教學方法整體性的認知。比如,目前法國在培養體育教師的時候,應用的主要培養模式為:定向和非定向相互結合的模式,小學體育教師先要通過大學學習,掌握基礎知識,學習期滿后,經過相關機構的考核和認定,只有考核認定合格的才能進行師范培訓,然后上崗教學。
(二)重視教學實踐和國內相比,國外教師教育的理念就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踐,所以教師教育過程非常重視教學實踐,具體來說,教育理論知識是教育工作者從業的基礎性知識,而知識指向的終極目標就是專業實踐。比如,目前英國小學體育教師教育培養時,比較重視大學和中小學之間的關系,旨在通過綜合大學體育教育對擔負起中小學體育教育的任務,針對綜合大學和中小學,制定共同的教學計劃,旨在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
(三)體現了較高的專業化水平目前,諸多教育發達國家的教師培養目標都是教師教育的專業化培養。為了提高教師的專業性,國外大學開始提升教師培養層次和延長教師培養時間。使得小學教育本科專業體育課程設計的內容更加豐富,課時量也有所增加,在教學設計中,教學研究成為最終重要的內容,極大程度地提高了教育工作的專業性。
三、小學教育體育本科專業項目課程設計概念取向
(一)學術性取向學術性取向認為教學的過程不僅是傳遞知識的過程,更是培養能力的額過程,同時也強調了教師培養工作的重要性,只有教師掌握的知識越專業、越全面越扎實,代表教師的教學素養水平和教學能力就越高。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教育也在想著全球化的方向發展,目前,很多國家的教師教育機構都比較重視學術性取向,他們認為,素養水平低、學術知識淺薄的學生往往也不能成為優秀的教師,目前我國三年制??茖W歷的小學教師培養就比較重視學術性取向,表現在培養教師的過程中,將基礎知識,技能的掌握作為主要的培養目標。
(二)師范性取向在過去,教師大多都是生活或生產技術的傳播者,教學過程中比較依靠他人設計好的課程。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些發達國家開始認識到,專業的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課堂教學知識,還應該具備知識傳授的方法和技巧,只有具備良好的技能和技巧,教師才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古人云:“給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也反映出,即使在古代,我國就已經開始重視傳授學習方法的教育。1990年后,我國各大教育機構開始重視教學技能、教學方法的培養,旨在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水平,但是整個過程卻沒有體現出教師教育“師范性”培養。
(三)運動健康取向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已經形成,教材也突出了健康教育和體育教育的重要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師教育課程內容也愈發向著多樣性、選擇性、趣味性和健康行的方向發展。
四、小學教育本科專業體育課程實施對策
(一)課程設計綜合化目前,幾乎全球范圍內的教育領域都已經形成這樣的共識:必須持續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該共識的形成也推動了各個國家新型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建立。在專業化要求下,小學教育往往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教師不僅要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學科知識,教育知識,還要具有綜合化的知識結構。因此,在設計小學教育本科專業體育課程的時候,必須圍繞示范性和學術性相互統一的觀點,同時確保教學內容可以覆蓋課堂教學知識、體育教學方法、教學技能以及教育專業知識等。
(二)課程設計針對性我國范圍內,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具有定向在小學、定格為本科、定性為示范的特點,在設計課程的時候,必須綜合考慮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特點,再結合基礎教育改革的當前要求,本著滿足小學生發展需求為根本,加強學校之間的聯系,以校為本,確??梢栽O計出,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符合學校發展的教育課程。
(三)課程設計自主化我國幅員遼闊,不同的地區,地理環境,人文環境、氣候條件都具有較差的差異,所以,不同地區的學校的體育教育傳統項目也有所不同,這些都會對體育課程設計的過程產生較大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個地區在設計體育課程的時候,注意從教學實踐出發,根據自身優勢和特點,靈活的設計符合地區發展的課程,確??梢耘囵B出符合社會時展需求的各種人才。
(四)課程設計實踐化專業型的教師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反思能力,還應該是教育工作的實踐者,通過不同的反思,實踐,豐富自身專業教育知識,提升自身教學能力。所以,在設計小學教育本科專業體育課程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確保學生既可以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又可以具備高水平的教學實踐能力。在具體操作上,教育實習也不能集中在同一個時間段,注意分若干個階段進行,在形式上,可以通過責任實習、現場實習以及參觀實習的形式,有效提高學生教學適應能力。
篇3
在我國2000年的《農業科技發展綱要》中,將數字農業放在農業信息技術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本文試圖談談對數字農業的認識、存在的問題和建設數字農業的基本設想,以供參考。
1對數字農業的認識
數字農業(digital agriculture)就是用數字化技術,按人類需要的目標,對農業所涉及的對象和全過程進行數字化和可視化的表達、設計、控制和管理。其本質是把信息技術作為農業生產力要素,將工業可控生產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思想引入農業,通過計算機、地學空間、網絡通訊、電子工程技術與農業的融合,在數字水平上對農業生產、管理、經營、流通、服務以及農業資源環境等領域進行數字化設計、可視化表達和智能化控制,使農業按照人類的需求目標發展[1]。
有的學者認為[2],數字農業是“數字地球”在農業領域的延伸。正如“數字地球”的概念一樣,數字農業這一概念體現了數據和技術的綜合集成。數字農業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數字農業,即信息化農業,包括農業要素(生物要素、環境要素、技術要素、社會經濟要素等)、農業過程(生產、管理、儲運、流通等)的數字化、網絡化、自動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數字驅動的農業生產管理體系。狹義的數字農業,是以農業空間信息機理為基礎的、以“3S”技術為支撐的農業系統空間信息技術體系。
事實上數字農業是一個學術性很強的綜合概念。近年來,與數字農業技術體系有關的理論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已經成為主要發達國家發展高新技術農業的側重點,成為極其活躍的科技創新領域。數字農業是一項集農業科學、地球科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空間對地觀測、數字通訊、環境科學等眾多學科理論與技術于一體的現代科學體系,是由理論、技術和工程構成的三位一體的龐大系統工程。數字農業是對有關農業資源(植物、動物、土地等)、技術(品種、栽培、病蟲害防治、開發利用等)、環境、經濟等各類數據的獲取、存貯、處理、分析、查詢、預測與決策支持系統的總稱。數字農業是信息技術在農業中應用的高級階段,是農業信息化的必由之路;農業信息化、智能化、精確化與數字化將是信息技術在農業中應用的結果。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保障我國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在于推動農業科技的發展,創造條件進行一次新的技術革命,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使粗放生產向集約化經營轉變??梢灶A言,數字農業及其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推廣應用,必將成為新世紀農業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必將推動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及可持續方向發展,在帶動廣大農民致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問題
2.1農業信息化水平較低
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的軟硬件設備與網絡體系不健全;已開發的大量農業經濟信息系統、農作物病蟲害數據庫、作物品種資源管理數據庫系統、農業土壤系統分類數據庫系統等大多不涉及空間維度,難以適應當前對空間數據信息的需求;對于來源多種多樣、格式也不盡相同的各種數據的實時性、地域性、綜合性處理還需作出很多努力。
2.2農業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
一方面,許多基層農技人員和廣大農業從業者,知識老化,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對于利用現代技術,收集、處理、利用農業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不強;另一方面,農業信息加工處理的技術人員缺乏,當前,就連最基本的能夠及時、準確地提供農產品供需信息,對網絡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場形勢,回復網絡用戶的電子郵件,解答疑問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談不上能夠滿足數字農業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
2.3農業信息化效益不明顯
數字農業還剛剛起步,在國內總體上尚處于探索階段,實用性、普遍性的技術應用還很少,直接帶來的經濟效益還沒有很好地顯現出來。
2.4農業信息數據的管理和標準化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地理信息系統(GIS)以及其他農業信息管理系統為了完成某種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種農業數據往往格式與結構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門或研究機構中。因此,未來建立在網絡上的農業地理信息系統要具備獲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儲數據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要使所謂的WebGIS能夠協同處理來自不同組織和機構的農業數據[2]。
3建設數字農業的基本設想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技進步,臺州在數字網絡建設、原始數字化數據積累、數字化信息采集及其處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礎,起動發展數字農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鑒許多學者的研究結果[4,5],提出建設臺州數字農業的基本設想,就是要在臺州已有農業信息化建設成果基礎上,建立可視化的臺州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構建直觀形象的農業信息管理與輔助決策視頻體系,實現農業信息的現代化綜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徹底改造臺州傳統的農業管理模式,全面提升臺州農業工作的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農業信息
在國家、省級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以各級農業部門為依托,建設中央一省一市縣信息骨干網絡系統,形成一個功能完善、性能優良的農業綜合信息網絡系統,并與其他網絡互聯,成為一個全方位的農業資源和經濟信息網絡系統。
3.2信息表達要直觀、形象,并要實現信息系統的聯網
把市內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鎮、行政區劃等基礎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類型、種植結構、水肥狀況、農作物生長發育、氣象、病蟲害、農民知識、鄉鎮企業、農業法律法規等各種農業信息以圖形圖像等直觀形象的可視化電子地圖與相關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視頻系統上進行顯示和表達,隨著數字農業的發展,逐步做到與省級、國家級類似的信息系統進行交互式查詢等。
3.3強化對科研、管理等的服務工作
通過對基礎地理信息和農業專題信息的空間分析、網絡分析和追蹤分析等,實現農業科研、管理和決策人員在全市三維農業電子模型上,對農業生產中的現象、過程進行模擬,高效、直觀、形象地為農業工作的規劃、設計、建設、經營、管理、服務、決策等提供科學依據。
4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職業教育教育改革能力本位
政府的政策鼓勵與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強大需求,促使中國職業教育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職業教育成效大幅提高。面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大好機遇,積極探索職業教育規律,創新教學體制、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是職業院??沙掷m發展的有效途徑,正成為職業教育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堅持能力本位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
一、樹立能力本位的教改理念
能力本位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是一種現代職業教育理念,與傳統的學科本位或知識本位教育有較大區別,它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能力本位職業教育理念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它是提倡以能力為基礎的職業教育體系,對世界職業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理念最初來源于二戰后美國對退役人員的訓練,60年代用于美國職業教育的師資培訓,后傳到加拿大,我國于90年代初從加拿大引進。80年代逐漸推廣到歐亞及澳洲等許多國家,80年代中后期,主要的英聯邦國家,如英國、澳大利亞等先后根據能力本位職業教育理念重新構建了本國的職業教育體系,把能力本位職業教育理念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長期以來,我國各類教育受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教育理論影響,形成了“以教為主”的學科本位或知識本位的教學模式。職業教育也沒有完全擺脫這種重知識輕素能、重理論輕方法、重應試輕應用、重占有輕創新的教學模式的影響。
只有轉變觀念,樹立能力本位的教改理念,把能力作為職業教育的基本衡量尺度,把能力培養作為教育教學的根本目標,把能力本位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正確把握能力本位的實質,避免把能力本位等同于技能培養或者是簡單地理解為職業能力,只有真正理解能力本位強調學習結果,而不考慮學習過程;評價實際的工作能力,而不是學術性的學習結果;個別化評價等內涵,我們才能夠把握能力本位的實質,才能真正實現教育教學改革的有效性。
二、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
職業學校要改變學科教育中重學術、輕技術,重理論、輕應用,重知識、輕能力的培養模式,就必須擯棄以知識本位為代表的教學理念,打破學科型課程體系,實施課程開發,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
職業學校的專業課程最初都是由普通高校的課程簡化或壓縮而成,文化課程則主要從普通高中移植而來。由于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和生源狀況與這兩類學校有很大差異,因此職業學校必須從自身實際出發,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崗位需要和職業標準為依據,開發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求、突出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
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必須擺脫學科本位的課程思想,開發綜合課程體系。充分調研企業對本專業崗位綜合能力的要求,與相關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一起,進行工作分析,把實際工作要求作為設置課程和確定課程內容的根本依據,明確教學目標,設置相關課程,確定課程內容,建立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
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要密切校企合作。校企雙方共同分析工作任務,共同確定人才知識能力結構,共同設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學校應在企業的指導下,在市場調查及預測的基礎上,以企業主干技術為核心,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本理論與技術載體為框架,建立綜合性學科體系。校企的進一步合作,還可以擴展到教學與科研領域,教師可以定期到企業鍛煉,學??梢云刚埰髽I中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校企可以合作進行科學研究,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應避免僅僅對學科內容進行簡單增刪的改良主義做法,必須堅持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技能訓練為軸心,打破工程學基礎觀,確立生物學基礎觀,確定符合能力本位要求的培養目標,編寫教學計劃與大綱,重新整合課程,建立能力本位的綜合課程體系。
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還應緊密結合職業技能鑒定,依據職業標準開發課程內容,并且關注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以高于職業標準的教學內容來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
三、建立能力本位的辦學模式
創新學校管理體制,堅持以人為本,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彈性辦學模式,有利于實現能力本位的辦學理念。
各職業院校要積極適應市場需要,廣泛開展技工學歷教育、職前培訓、再就業培訓等多層次多形式的辦學模式。結合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提倡工學交替,根據培訓者的實際情況,開展短、中、長期相結合的培訓方式,構建終身教育的職業教育體系。改革課堂教學模式,采用項目教學和模塊式教學方法,建立能力本位的辦學模式。
建立能力本位的辦學模式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一是辦學模式的確立要以方便和滿足培訓者為出發點。二是要在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中,張揚人的個性,將培訓者的可持續性發展作為職業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把培訓技能與人文素質教育有機結合,把培養技能與培養學習能力有機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會學生“認知”、“做事”、“共同
生活”和“生存”。四、實行能力本位的教學方法
在能力本位教育中,教學方法同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學方法是否合理、科學,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能力本位教育的教學方式著重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應該同時兼顧知識、技能、情感三個基本要素,不可失之偏頗。
職業教育在強調能力、注重技能的同時,不排斥知識的傳授。一方面,在新經濟條件下,勞動力需要具備很強的適應能力,提高學生文化水平,拓寬專業面,能夠迅速遷移所學知識,適應新行業或職業的要求。另一方面,知識、技能、行為三者之間彼此存在著遷移現象,知識、能力和素質之間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知識的提高能夠促進技能和行為的養成,知識的提高也能夠提升能力和素質水平。
滿足能力本位教學要求的教學方法有許多,其中強調心、腦、手并用,教、學、做結合的職業行動導向型教學法,是能力本位教學方法的正確選擇之一。
職業行動導向型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方法。它要求教師創設一種類似于工作實際的學習環境和氣氛,通過行為的引導,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心、腦、手并用,教、學、做結合,身體力行獲取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形成關鍵能力。
關鍵能力是20世紀80年代由德國職業教育界提出,分為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主要包括運用工作方法的能力、學習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獨立性與責任意識等。
篇5
審計萌芽于我國夏商和古埃及時期,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在這個歷史長河中,審計模式經歷了賬項導向、制度導向、風險導向三個階段(本文統稱為傳統審計模式,下同)。這些審計模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基于物本中心的審計理念,其審計的對象是物性的,審計的標準是物性的,審計形成的信息也是物化的信息。這在遵循物質資本決定論的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是適用的。但是,在智慧經濟時代,人的智慧開始超越物質資產成為企業最核心的生產要素。單個人所具有的創造力和破壞力都處于歷史極大值。鑒于此,本文提出一種新的審計模式行為導向人本審計模式。它立足于人本主義和行為科學,以人的品德素養人的動機人的行為行為的結果為邏輯路線。本文在修訂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審計風險模型的基礎上重新設計和構建新的審計程序與方法。本文后續部分擬按以下邏輯展開:首先,在總結傳統審計模式演進規律的基礎上,針對智慧經濟時代傳統審計模式的局限性,提出人本審計的總體思想;然后,論證行為導向人本審計的理論依據和風險模型;接著,論述行為導向人本審計模式的審計目標、審計假設與審計原則;最后,設計行為導向人本審計模式的程序與方法。
二、審計模式的演進規律與人本審計思想的提出
(一)審計模式的演進規律與啟示
模式,是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就審計模式來說,它是指審計導向性的目標、范圍和方法等要素的組合,它規定了審計應從何入手、如何入手等問題。梳理審計的發展史,審計模式大致經歷了賬項導向審計、制度導向審計、風險導向審計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逐漸演進的,雖然每種審計模式的外在表現不同,但是其演進的內在邏輯依然有規律可循。賬項導向審計模式最先出現,它以對每一筆會計分錄的審查為主要特點。在這種模式下,審計師將目光鎖定在賬項這一反映財產受托人經營管理行為結果的載體上,既不關注組織經營管理的內部環境(包括內部管理制度),也不關注組織經營管理的外部環境,更難以深入到財產受托人經營管理行為本身。因此,賬項導向審計模式基于一個特定的前提,那就是審計對象的經濟規模比較小、業務內容不太復雜。但是隨著企業組織規模的擴大、經濟業務的日趨復雜,審計師對被審計單位所有賬項進行詳細審核的做法已經行不通。在此背景下,制度導向審計模式應運而生(20世紀40年代),其建立的邏輯基礎是內部控制制度與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巨大相關性。內部控制制度完善且運行良好的企業發生錯弊的概率比較低。因此,制度導向審計模式通過控制測試等方法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評價,然后據此選擇性地分配審計資源完成審計。在保證審計質量的同時減少了工作量。20世紀60年代后,經濟全球化浪潮開始出現,企業規模迅速擴張,業務內容日益多樣化、復雜化,制度的范疇開始突破單個企業的邊界。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聯、企業所處的國家制度、企業外部業務伙伴的制度等都開始對審計質量產生影響。因此,僅依靠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審核已不足以保證審計質量,而將所有與該企業相關的內、外制度納入審計工作范疇又是審計師無法完成的任務,隨之而來的針對審計行業的訴訟爆炸讓審計模式不得不從制度導向轉入風險導向。風險導向是將審計的著力點放在尋找可能影響審計質量的風險點上,然后基于風險評估的結果分配審計資源以完成審計。這樣一來,既避免了對所有內部控制制度進行審計的巨大工作量,又合理地保證了審計質量。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經歷了從關注內部控制制度的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演進到重大錯報風險的過程,這同樣與前兩次審計模式轉變的原因一致。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每一種審計模式的外在特征不同,但是推動每一次審計模式革新的動力來源是相同的。審計質量是審計工作的生命,當遵循舊有審計模式的審計工作量大到無法合理保證審計質量時,審計模式變革的動力就出現了??偨Y來看,當企業規模、業務規模擴大到無法檢查每一筆賬項記錄時,制度導向審計出現了;當企業出現跨區域、跨企業聯合運營的時候,單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審核已經無法保證審計質量,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出現了;當全球化浪潮出現時,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工作量巨大且無法保證質量,隨即出現了以重大錯報風險為主要著力點的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可以說,審計模式的變革都是以在保證審計質量的前提下如何減少工作量為邏輯機理的。這種演繹的規律,其內在的客觀原因是被審計單位的業務內容持續擴張,而審計師規模卻相對固定,這種持續的反差,倒逼審計模式必須抓住最核心的關鍵部分。這是未來審計模式變革的重要理論基點,也是審計模式的演進歷史給予我們的最大啟示。
(二)智慧經濟時代下傳統審計模式的局限性與人本審計思想的提出
目前審計實務中采用的主要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但不管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還是以前的賬項導向審計模式與制度導向審計模式,它們的共同特征是物本化。原因在于:傳統審計模式下,審計師對財務報表及其附注發表審計意見,但不管是財務報表還是財務報表附注,都是關于資產、負債、損益等物的披露,因此審計對象是物性的;審計過程中審計師依據的是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因此審計標準也是物性的;審計后審計師針對財務報表及其附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表達了被審計單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發表審計意見,因此審計形成的信息也是物化的信息?;诖?,傳統審計模式亦可以被稱為物本審計。這種審計模式在物質資本決定論主導下的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具有一定適應性,但是,在人的智慧成為企業最核心生產要素的智慧經濟時代,物本審計顯現出諸多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傳統審計模式見物不見人,導致審計工作量與審計資源的矛盾愈演愈烈。智慧經濟時代全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在改變著我們生活的同時,也給予了企業巨大的發展機遇。全球所有企業的經濟活動和內部業務活動的數量每年都以幾何級數增加,審計工作量隨之倍增。雖然審計模式從賬項導向發展到風險導向已經大大減少了工作量,但是審計資源與全球企業內外部業務活動的數量相比依然無法匹配。經濟越發展,這種矛盾越嚴重。目前全球主要經濟體參與年報審計的審計師通宵工作的狀況愈演愈烈。這種狀況的根源在于目前的審計模式見物不見人,導致審計過程中重復、不必要的工作大量存在。相對于紛繁復雜的物來說,企業的人員(行為人)是有限的。一年中一個行為人所處理的業務活動可能上千件,但是其處理業務過程中秉持的道德、盡職狀況、業務能力的水準卻比較穩定。忽略了具體的人,而只盯著一件件外在的物,審計工作量只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逐年增加,而審計質量的保證程度卻有可能越來越低。
第二,物本化的審計模式忽視了智慧經濟時代審計風險的最大來源。在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中,審計準則要求審計師通過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以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認識,主要基于行業狀況、法律環境、監管環境和其他外部因素,被審計單位的性質,被審計單位對會計政策的選擇和運用,被審計單位的目標、戰略以及相關經營風險,被審計單位財務業績的衡量和評價,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等,但這些方面都不包含智慧經濟時代的最核心生產要素人。對一個企業來說,股東投入企業的物質資源在企業內部是靜止的,人是企業內部唯一的施動者。人運用自己的智慧將自己的行為作用于靜態的物才完成價值的創造。因此,擁有智慧的人,是企業最核心的生產要素,也是企業最大的風險來源。這種風險體現在:企業內部人員可能存在不作為、亂作為、舞弊行為等。從股東和潛在投資者的角度來說,智慧經濟時代企業內部人員是否盡心盡力的工作是判定一個企業是否值得投資的最關鍵因素。當企業所有人能夠積極作為時,企業內部的物質資源保值增值的能力就強,反之就弱。很多研究都表明企業存在盈余管理的行為,這也就是說企業中物質資產的存量和利潤的具體數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人為控制。因此,將審計的重心放在物質資產的審核上是一種事倍功半的行為。對企業股東和潛在投資者來說,企業內部人員工作的盡職狀態才是最大的風險點,也是決策最有用的信息。
第三,物本化的審計模式讓審計效益低下。審計模式雖然已經發展到風險導向,但是審計著力點一直聚焦在具體事物上,而忽略了隱藏在事物背后的人及其行為。這種以物為本的審計模式,不僅帶來巨大工作量,而且效果不好。原因在于,忽略了人,也就忽略了責任歸屬。缺乏責任追索機制和功能的審計,其效益只能是事倍功半。目前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將審計界定在對財務報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錯報提供合理保證,以積極方法提出意見,增強除管理層以外的預期使用者對財務報表的信賴程度。因此,對審計師來說,其對被審計單位實施的大量審計程序,最后只是對財務報表整體是否不存在重大錯報提供合理保證,其直接的反饋只是對管理層就其經營的企業財務報告是否存在重大錯報做出提醒,而對于經濟事物發生過程中的施動者(擁有智慧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具體行為人)卻無任何責任警示。這種割裂經濟活動結果與人的行為過程、片面追求物化結果的模式,導致審計始終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難以觸及其本源和實質,只知是什么,但不知為什么和怎么辦,審計活動失去了審計本身應有的目標,造成鑒證、監督、評價、建議不到位,審計作用難以提升,辜負了信息使用者的期待和愿望。
傳統審計模式物本化的傾向,帶來的諸多問題在任何經濟時代下都存在,只是在智慧經濟時代顯得尤為突出。從傳統審計模式表現出的局限性可以看出,其最大的問題在于審計的過程浮于事物的表面而忽略了事物背后的人,人才是被審計對象最核心的關鍵部分,這在以人的智慧為核心生產要素的智慧經濟時代更為明顯。審計模式演進的規律給予我們最大的啟示是審計模式應抓住被審計對象最核心的部分。因此,傳統物本化的審計模式應該向人本化轉變,即審計過程應緊緊圍繞行為人展開,本文將其稱為人本審計思想。人本審計的概念最早由胡春暉、王東娣于2010年在《人本審計的幾個基礎問題探討》中提出,該文將人本審計界定為以人及其行為為中心、為根本的審計。該定義較好地詮釋了人本審計的主體特征,但是對于人本審計的具體內涵及其內在邏輯卻沒有詳細說明。人本審計的思想是基于企業經濟活動的客觀事實。對于一個企業來說,企業擁有和控制的物質資源是靜止的,而只有人才是唯一的施動者。企業價值創造的可持續性、結果和未來風險的大小主要取決于人的腦力和主觀能動性。投入企業物質資源的股東,關注的是企業人員是否有足夠的主觀能動性去積極完成企業的經營目標,因此對人的評價才是審計受托責任的真正目的。依據行為科學理論,行為結果的產生是由人的行為作用出來的,而人的行為是由人的動機觸發的,人的動機的純粹性又是基于一個人的品德素養。因此,在行為結果(外在的物)、人的行為、人的動機和人的品德素養這四個要素中,人的品德素養是最本源也是最穩定的。一個人一年或幾年中完成的經濟事項可能成千上萬,但是其完成每一件事情所基于的內在品德素養在短期內卻是相對穩定的。因此,如果將審計重心建立在人的品德素養人的動機人的行為行為的結果這條邏輯主線上,那么審計所具有的功能和審計失敗的風險將與傳統審計模式產生根本性的差異。因此,本文將人本審計的概念更具體的界定為:審計師在對被審計單位固有風險判定的基礎上,基于人的品德素養人的動機人的行為行為的結果這一行為邏輯機理對關鍵行為人的人品、道德、素質和修養進行審查與評價,在達到選人、塑人、糾錯、防弊、控制風險目的的同時,對反映行為結果的財務報告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表達發表意見。依據人本審計概念的界定,人本審計的重點審計對象是人的內心、人的行為過程和行為結果,其目標除了完成傳統審計模式對企業財務報告的公允性發表意見外,著重達到選人、塑人、糾錯、防弊、控制風險的目的。鑒于此,人本審計的功能定位不僅僅是一項增信服務,而且是一項增值服務。增信服務體現在增加信息使用者對財務報告公允表達的信賴程度;增值服務則是在提升企業內部所有人員責任意識的同時,促進其能力得到提升,并讓管理層獲得人員管理的決策依據。
三、人本審計以行為為導向的邏輯機理與行為導向人本審計模式的風險模型
(一)人本審計以行為為導向的邏輯機理
對于審計來說,審計導向即為審計工作的切入點。基于內、外部環境和審計內在的要求,傳統物本審計模式的切入點,經歷了賬項、制度和風險的演變。那么人本審計模式的切入點是什么呢?本文認為,應該是行為?;具壿嬍牵旱谝?,行為是人的品德素養和動機的外化表現形式,是連接外化的物與人的內在品質的橋梁。對于一個人來說,他的品德和素養是其最內在的東西,是經過兒童、青壯年等成長階段長期沉淀而成。人外化的行為表現,從根本上起源于長期修煉的內在品德和素養。雖然我們很難直接感知人的品德素養,卻可以通過對一個人一系列的行為及行為動機的總結和判斷來實現。行為的結果就是行為作用的對象物的變化。因此,審計以行為為導向,既可以對行為結果的真實性進行鑒證,也可以對引起物質流動的行為人的內在品德和素養進行判斷,從而對未來該行為人的行為趨勢有一個合理的推斷與保證,在大大減少傳統審計工作量的情況下實現審計的功能。
第二,行為是價值創造的根本動因。企業內靜態的物質資源并不會自發地創造價值,而只有當人的行為作用于具體的物上時,才能實現物質的價值流轉,實現價值創造。因此,行為是價值創造的根本動因,沒有行為,企業內的物始終是靜止的。第三,行為是責任歸屬的依據。企業是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結合體,價值產生的過程就是人力資源運用智慧通過自己的行為作用于具體物的過程。由此人行為行為結果(物)三者之間,通過行為可以將行為的結果物與具體的人關聯起來。審計模式以行為為切入點,也就自然地確定了責任歸屬。當個體要為某一事件的后果承擔較大的責任時,便會有更強烈的動機投入更多的努力。此外,審計不僅是一項增信服務,也是一項增值服務。以行為為導向,通過對行為成本和行為價值的比較可以實現對行為效益的分析與評價,從而給予行為人合理建議,以達到糾偏、糾錯,促進行為人能力提升。因此,以行為為導向的審計模式就是一種確定行為責任的過程,是對以人為本的審計理念的最好詮釋。
(二)行為導向人本審計模式的風險模型
審計風險模型是審計師合理設計審計程序的內容、性質、時間和范圍,并有效進行審計程序的依據。1983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提出了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的風險模型,該模型的表達公式是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在該模型下,審計風險被認為受到企業固有風險因素、內部控制因素和審計師實施審計程序因素三個部分的影響。由此,傳統風險導向審計通過對財務報表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定量評估來確定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該審計風險模型的優點在于從風險控制的程序上分解審計風險,并用連乘形式表明了審計風險在不同階段的數量關系,但缺點是過分關注內部控制風險,而忽略了戰略風險和經營風險。2003年國際審計和鑒證準則委員會(IAASB)新審計風險準則,將傳統審計風險模型修改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其與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型的差異主要表現為兩點:第一,對風險的認識不同?,F代風險導向審計對固有風險的認識除了包括會計報表項目本身的風險外,更多考慮企業的戰略風險和經營風險。第二,導向不同。傳統風險導向審計以內部控制為導向,根據內部控制結果來確定審計程序;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則以被審計單位的重大錯報風險為導向,根據對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確定實質性審計程序?,F代風險導向審計與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相比,在審計風險模型上有了較大改進,但是如前文所述,其忽略了在智慧經濟時代擁有智慧、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才是企業最大的風險來源。因此,本文從企業價值創造過程中要素結構的視角來構建行為導向人本審計模式的審計風險模型。
就企業價值創造的過程來說,它是由客觀存在的物與擁有智慧、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相互作用而成的。據此,企業經營所引起的審計風險可以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客觀存在的物所帶來的固有風險一個是擁有智慧、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所具有的行為人風險。這里的固有風險與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中對固有風險的理解一致;行為人風險是指由于行為人的人格特質對企業價值創造活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所引起的審計風險。行為人的人格特質,一般包含人品、道德、素質和修養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在一個勞動者成年后的一定時期內是相對穩定的。因此,人本審計模式的審計風險模型可以構建為:
審計風險=固有風險行為人的品德素養風險檢查風險
依據行為科學理論,行為結果的產生是由人的行為作用出來的,而人的行為是由人的動機觸發的,動機的純粹性又基于一個人的品德素養,且行為作用過程的質量也依賴于該行為人的品德素養。因此,人的品德素養通過人的動機和人的行為與行為的結果連接起來。從數學邏輯的角度,行為人的品德素養風險可以通過人的動機風險和人的行為風險進行表達。當行為人的人品、道德不高時,其行為動機就易出現不純粹,在價值創造過程中未能盡全力的可能性就高;當行為人的人品、道德很高時,行為動機就比較純粹,但如果素質和修養偏低,則價值創造過程品質不高的可能性就大。因此,行為人的品德素養風險可以進一步表達為人的動機風險+人的行為風險。據此,行為導向人本審計的審計風險模型可以進一步構建為:
審計風險=固有風險(行為動機風險+行為風險)檢查風險
在該模型下,當固有風險、行為人的品德素養風險(行為動機風險+行為風險)比較高時,則需要降低檢查風險,以便于將審計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反之,亦然。模型中相關風險要素,可以從定量的角度描述,也可以用高、中、低等非量化名詞與文字描述。從審計資源分配的角度看,審計無法對所有人員都進行審計;從審計追求合理保證的特征看,審計也沒有必要對所有人員都進行審計。因此,在人本審計模式下必須抓住企業業務活動當中的關鍵人員。何為關鍵人員?本文認為,無外乎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具有一定決策權的管理者;第二種是對企業年度經營成果具有重要影響的經濟業務活動的參與者;第三種是其消極行為會對企業造成巨大危害的崗位人員。對于具體企業來說,關鍵行為人的確定有賴于審計師的職業判斷,其根本標準是該行為人對一項經濟事項的結果具有顯著影響。這三種類型的劃分是幫助審計師進行思考和判斷的依據。在對關鍵行為人進行審計之后,企業的整體人員和經營狀況就可以合理保證。
四、基于新風險審計模型的行為導向人本審計模式的構建
行為導向人本審計模式的審計目標、審計假設與審計原則
目前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將審計目標定位為對財務報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錯報提供合理保證,以積極方法提出意見,增強除管理層以外的預期使用者對財務報表的信賴程度。這種定位與傳統審計模式的審計對象、審計方法體系相一致。它的訴求是審計應該具有增信的功能,但是審計目標不能僅限于此。行為導向人本審計模式,不僅追求增信,而且將增值同樣作為審計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行為導向人本審計模式下,審計對象的重點從具體的物轉向物背后的施動者(經辦人)。通過對施動者行為的審查將具體的人與行為結果有效地結合起來,在對行為結果的真實性進行鑒證的同時,自然、清晰地確定了責任歸屬。因此,行為導向人本審計模式的審計目標,本文將其確定為對反映被審計單位人員過去經營狀況的財務報告的公允表達發表意見的同時,達到選人、塑人、糾錯、防弊、控制風險的目的,從而將增信服務功能和增值服務功能融為一體。
審計假設為發展符合邏輯的、完整的審計理論提供了必要的基礎。目前關于審計假設的代表性觀點主要有莫茨和夏拉夫的8項審計假設觀、托馬斯李的3類13項審計假設觀和戴維費林特的7項審計假設觀。這些審計觀從不同角度詮釋了傳統審計模式的前提或審計實踐中不證自明的公理。行為導向人本審計模式是在傳統審計模式基礎上的進一步演進,因此它除了繼承傳統審計模式的假設外,還具有一些獨特的體現其邏輯機理的公理性假設。本文認為至少包含如下5項假設:第一,人及其行為是物質流轉與價值創造的本源。原因在于:企業是物質資本所有者和人力資本所有者共同締約的組織形式。在該組織形式當中,物質資源是靜止的,人運用智慧通過行為作用于它時,則觸發該物質發生流轉形成價值。如果沒有人及其行為,物質資源的價值不會發生變化。第二,人的品德素養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人品、道德、素質和修養,是一個人經過長期的學習、歷練而沉淀、固化下來的,這個過程非常緩慢,但是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一般來說,一個成年人讀完大學或者年齡到25歲之后,其基本的人品、道德、素質和修養就相對穩定了。因此,審計過程中通過對行為人的品德素養進行判斷,就可以對該行為人的所有過去產生的行為和未來將要產生的行為有一個合理的推斷。第三,一系列行為動機的純粹性根植于人的品德素養。行為動機存在純粹、灰色、不純粹三個層次。純粹,是指一個人的行為發出完全是以組織目標的實現為目的的;灰色,是指外在形式上符合組織目標實現的方向,但是存在自利或者其他意圖的嫌疑;不純粹,則是指不符合組織目標實現的方向,明顯具有自利或者其他意圖。一個人可以有意識地讓自己的一些行為表現為灰色,但是一系列的行為都要保持純粹性則依賴于人的品德素養,因為品德素養是一個人長期沉淀、固化下來的。因此,審計過程中通過對一系列行為動機的純粹性的測試和分析可以對該人的品德素養做一個合理的判斷。第四,行為過程的質量根植于人的品德素養。對行為過程質量的評價,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確定:一是行為動機是否純粹。不純粹的行為動機產生的行為一定不是高質量的。二是行為人是否竭盡自己的所能。行為人如果不是盡自己的所能去完成行為目標,那么行為過程的質量也不是最高的。三是行為的結果是否達到預定的目標。
如果一個行為人的行為動機是純粹的,也竭盡自己的所能去實現目標,但是由于自己素質和修養的不足,無法達到預定的行為目標,那么這個行為過程的質量也不是最高的。以上三個方面綜合反映了行為過程的質量,但是不管哪個方面,從根本上來說,都源于人的品德素養,人的品德素養最終決定了行為過程的質量。第五,行為動機是人行為發出的直接原因。根據行為科學理論,行為的產生是由行為的動機觸發的。因此,審計過程中對行為的審查,關鍵是對行為動機的分析。
審計原則與審計假設一樣,是支撐審計理論大廈的基礎,是對審計過程的根本性要求,是制定審計準則的基本依據。在行為導向人本審計模式下,審計原則主要有:獨立性原則、以人為本原則、行為導向原則、客觀公正原則、職業謹慎原則、責任溯源原則等。其中,獨立性原則、客觀公正原則、職業謹慎原則是傳統審計模式中就存在的,也是得到大家普遍認可的原則,因此不再贅述。顯著體現行為導向人本審計模式的原則主要有以人為本原則、行為導向原則、責任溯源原則三項。以人為本原則,是指審計過程應該拋開紛繁復雜的事物,抓住事物背后的施動者人,將人放置在最核心的地位;行為導向原則,是指審計模式在以人為中心、為根本這一基本立場下,要將審計過程的切入點放在行為上;責任溯源原則,是指審計的過程和審計的結果都要以責任的確認為依據。這三項原則,凸顯了行為導向人本審計模式區別于傳統審計模式的特性.
五、總結
本文從歷史的縱向和現實環境的橫向兩個維度對審計模式展開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審計質量是審計工作的生命,當遵循舊有審計模式的審計工作量大到無法合理保證審計質量時,審計模式就必須進行變革,而變革的方向就是抓住影響審計質量的最核心因素。
第二,傳統審計模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基于物本中心的審計理念,這在物質資本決定論主導下的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具有一定的適應性,但是在人的智慧成為企業最核心生產要素的智慧經濟時代就顯現出諸多局限性。這種局限性根源于傳統審計模式以物為中心,將審計過程浮于事物的表面而忽略了事物背后的人,但事實上人才是被審計對象最核心的關鍵部分。因此,智慧經濟時代審計模式應變革為人本審計模式。
篇6
關鍵詞: 網絡語言 使用現狀 影響
一、“濉鋇幕本情況
(一)“濉鋇謀疽寮襖叢
“濉弊質歉魷笮巫鄭來源于“住保是“住弊趾罄囪萇出來在網絡上興起并于網絡上使用的,現代的字典、詞典里還查不到。“濉北糾醋鰲住保代表“窗口通明”,兩個字的讀音相同,為jiǒng?!白”踪|歉鏨僻字,在《現代漢語詞典》[1]中的意思是“光、明亮”,一般在古代經常使用,其本義也是“光,光明,明亮”。通常來說,“住庇辛礁鲆饉跡第一個意思是它的本義,光明。例如“住奔礎骯餉韉難子”。第二個意思是表示鳥飛的樣子。例如“茲弧奔礎澳穹傻難子”。
(二)“濉鋇姆⒄辜耙申義
“濉閉飧鱟腫釹仍諤ㄍ宓穆厶成峽始流行,隨后在中國大陸的青少年及網絡族群中開始快速普及,并且“濉弊忠部始在電影和廣告產業中產生效應。隨著網絡語言的發展,“濉弊忠云渫夤勖菜剖б獾謀砬槎被賦予了新的含義。[2]因其外面的大“口”像人的臉,“八”像眉毛,里面的小“口”像人的嘴巴。因此根據這個形狀,“濉北煌友賦予了“郁悶、尷尬、悲傷、無奈、困惑”等意思,指處境尷尬、難堪、為難?!板”与“窘”鸵?,讀起來也很容易跟“窘境、窘況”聯想在一起,同窘一樣表示在特殊情況下的一種極為窘迫的心情。
“濉鋇牧饜校是一些網民受到“Orz”的啟發,“Orz”的意思是“失意體前屈”,用來代表郁悶,因為“Orz”很像一個人跪著,后用“濉貝替“O”,寫作“rz”,使得“失意體前屈”的頭部更加寫意,更加形象,后來才出現“郁悶”等網絡含義。“濉弊忠埠蕓斕乇揮τ玫攪誦磯嗥淥詞語中,以前的“窘迫”甚至也被替換成了“迤取薄
二、“濉鋇韌絡語言的使用情況
(一)“濉鋇氖褂們榭
“濉弊衷諭絡及現實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它的意義功能強大,生命力極強。
第一,作形容詞。這類用法最為普遍,形容詞是其基本詞性。表示郁悶、尷尬、難堪、沮喪等意思,如,例(1)(2);“濉笨梢災苯有奘蚊詞,作定語,表示吃驚、驚訝,如,例(3)(4)。
(1)這是我看過的最宓牡纈傲恕
(2)小明現在的狀況很濉
(3)最近社會上發生了許多迨錄。
(4)你怎么說了這樣一句寤埃
“濉笨梢災氐為“濉筆褂茫可以組成詞語“逵猩瘛薄蹇砂”,前者與“炯炯有神”有不同之處?!熬季加猩瘛眱H指人的眼睛明亮,而“逵猩瘛笨梢雜美蔥奘穩?、段?、事情。如“逵猩竦男貳??!濉焙涂砂連在一起,是網友們根據“濉閉飧鱟執表人的臉部表情時那種可愛的樣子創新出來的用法,多有搞笑、戲謔之意。所有的可愛的人或者事情都可以用“蹇砂”來修飾。
“濉弊鐘惺庇迷誥涫祝相當于一個“感嘆詞”,表示無奈、郁悶之意。
(5)?!晤U揮懈仙獻詈笠話喙交車。
(6)?!房间钥匙落哉尪愳故摇?/p>
第二,作動詞,一般表示嚇到、打倒別人,做的事情很無聊、很尷尬,使別人郁悶等?!板”作对~,后面加“了”“過”,如例(7)(8);“濉焙竺嬋梢災苯喲賓語,如例(9)(10)。
(7)今天你辶寺穡
(8)你們被這個壞孩子騫嗎?
(9)活動多多,迥忝簧塘浚
(10)每逢過年,總會收到迦碩絳擰
“濉焙竺婊箍梢源補語,補語后面可以再接賓語。
(11)這天氣逅廊肆恕
(12)剛才的演講,小紅都宄鲆煌泛埂
帶“得”的補語可以直接出現在“濉鋇暮竺媯這時“濉弊魑接鋃詞。
(13)大偉的衣服上落上了臟東西,宓盟臉都紅了
(14)小英吃飯時發現碗里有一個黑乎乎的東西,宓媚咽堋
第三,作名詞。表示令人驚訝、難堪的事情。
(15)此時,電視上出現了最有宓囊荒弧
(16)一日一??鞓酚谰?。
由“濉敝氐組成的“濉保也可以作名詞,用來指具有“濉鋇男災實囊煥噯耍如,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澹褰裉焯乇鸝心。[3]
第四,“濉焙竺婕印懊?、族、弧钡仍~綴,表示一類人或者一類事物。
(17)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遄逯械囊輝薄
(18)電影作過寤處理后,效果就會有很大不同。
第五,“濉弊魑量度單位。在2008年“濉甭厶持泄布了新的獎懲制度,在這里面,“濉背閃肆慷鵲ノ唬是一種區分網友類別的依據。[4]
綜上來看,盡管“濉貝市災詼啵功能意義強大,但是其用法仍然是圍繞基本意義“尷尬、難堪、無奈”等來展開的。另外,在此基礎上,還增加了“惡搞、奇怪、有創意、強大”等意思。
(二)與“濉崩嗨頻耐絡語言
因為“呆”一般表示傻、笨、不會變通等意思,于是網友們就把“”字拿出來使用?!啊弊钟蓛蓚€“呆”字組成,讀音同“梅”,是“梅”的古字,本義并沒有“呆”的意思,但在網絡上表示“很呆、很傻、很天真”的意思。
與之類似的還有“h”字,由三個雷組成,音讀“并”,它本義并沒有“雷”的意思,但是網友們用三個“雷”疊加在一起,表示受到非常強烈的震撼,就像同時被三個雷“雷”到。它們都是借助于字的外形特征來表示這個字的非本義。
三、“濉鋇韌絡語言對現代漢語的影響
(一)有利影響
網絡這個大環境不同于現實社會,人們不再那么受束縛,而是自由地創造詞匯?,F代漢語的定義是:“現代漢語是指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普通話。”網絡語中有很多詞匯不是按照現代漢語的規范來創造的。網絡語對現代漢語的影響在詞匯方面體現得很明顯。詞匯最能反映社會生活,一些在網絡上流行的詞匯,逐漸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和使用,如“網民”“網蟲”“美眉”?!熬W民”是因為網絡的普及而出現的,“美眉”則是對漂亮妹妹的稱呼。又如“斑竹”一詞本來是指一種名叫湘妃竹的竹子,其生命力極強,在網絡語中則是作為“版主”的諧音,來表示勤懇工作的版主。
(二)不利影響
網絡語中詞語有些不是按標準來創造的,所以對語言規范化提出了挑戰。網絡語中的數字、諧音、符號等雜糅在一起,卻成了網民習以為常的語言。詞義不清晰、語法隨意拼接、語法形式多樣,有時會影響交際的效果。諧音會造成語義的狂亂,如用“幽香”表示郵箱。另外,網絡語中存在一些不文明的話語,影響了現代漢語的文明和規范化。語言和文字是一個民族的象征,應該體現這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在網絡語中有一些詞語不文明,應該予以制止。即使是在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我們也盡量不要使用骯臟的字眼及詞匯,要傳播一些健康向上的信息,這對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很重要。
四、結語
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新興的語言交際方式,有的學者對其持肯定態度,有的持否定態度。新事物剛開始時總是不成熟,需要一定的發展階段。我們不能對其一味地加以否定或肯定,而應該辯證地看待。從上文來看,它對社會、對現代漢語,既存在有利影響,也存在不利影響。我們應該發揚其優點,摒棄其弊端,真正做到為大眾所接受。網絡已經是現代社會中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一個得力工具,網絡語的產生是基于網絡的發展和流行,所以網絡語會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地出現,它是反映社會的一種即時的信息手段,發展前景是光明的。但我們還是應該注意那些粗俗的、易對現代漢語造成混亂的網絡語,必須及時制止它們的出現和發展,以助于網絡語言的健康發展,完善網絡文化體系,促進社會積極健康地發展。
注釋: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728頁。
[2]余志偉,陳立明:《網絡新語漫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65-66頁。
[3]劉潔:《議“濉薄罰文學語言學研究(上旬刊文教資料),2009年,第4期,第56頁。
[4]祝君:《談“濉薄罰語文學刊,2010年,第2期,第120頁。
參考文獻:
[1]胡偉.新詞新語的來源、特點及產生原因[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0,(2):95-96.
[2]楊緒明,楊文全.當代漢語新詞新語探析[J].漢語學習,2009,(1):101.
[3]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4]蔚瓊.網絡用語與現代漢語語言的關聯性[J].安順學院學報,2013,(2):31.
[5]余志偉,陳立明.網絡新語漫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6):22.
[6]喻曉蕾.網絡語中折射出的社會文化[J].安徽文學,2012,(3):115.
篇7
1影響方式
日本此次大地震對中國經濟和產業的影響可以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直接影響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方企業在日本地震災區的直接財產和投資損失,不過從報道上看,這部分很少甚至沒有。另一方面,由于我國作為日本近鄰,日本最大貿易伙伴之一,日本國內因地震而造成的基礎設施毀壞、交通體系陷入混亂,汽車、鋼鐵、半導體等工業企業停產等,勢必會對我國與日本的進出口貿易帶來直接影響,進而影響到我國經濟增長和產業的發展。
其間接影響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此次地震以及隨之而來的次生災害給日本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損失,令本就脆弱的日本經濟雪上加霜。作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經濟體和本輪貨幣泛濫的發動機之一,日本經濟增速的下滑勢必會引發外界對其拖累全球經濟復蘇的擔憂,從而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外部環境。
第二,日本為應對震后金融市場可能出現的資金不足局面而注入大量資金,這不僅會進一步惡化日本財政狀況,還會影響到日元匯率,進而影響人民幣匯率和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
第三,日本震后肯定會對一些產業進行重建、布局和整合,而且災區重建工作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基礎設施以及勞動力等,作為全世界最大建材、鋼鐵生產國,全球建筑市場最大的國家和名列前茅的建筑工程服務輸出國,中國應該會對日本的災后重建產生一定影響。
2影響程度
(1)大地震將導致日本經濟增速下滑,短期內會加深全球經濟持續復蘇的不確定性,但長期看影響不大。市場預期日本需求因此放緩,國際油價、基本金屬價格以及農產品價格普遍走低。預計進入災后重建階段后,需求才會緩慢恢復。日本地震對全球石油市場將有重大影響。地震導致很多工廠停產,城市斷電,石油需求被天災暫時抑制。由于福島核電站面臨核泄漏危機,日本國內有多座核電站被緊急關閉,電力供應急劇下降,核電恢復需要一段時間。由于核電在日本國內電力供應中占比很高,隨著救災和重建工作的開展,燃油發電和燃氣發電將帶動油氣需求回升。核泄漏陰影導致世界許多國家開始排查核電站安全隱患,進而也將影響各國的核能發展計劃。一些在計劃中的核電項目可能因此被推遲或取消,安全級別提升或不同技術路線的選擇可能增加核電項目的成本,非核能源,特別是傳統的油氣資源將受到更大依賴。雖然目前精確的災后統計還沒有公布,但人員傷亡、基礎設施毀損和大量工廠停產,顯然已對日本經濟造成損傷。經濟學家預計此次地震所帶來的損失可能高達10萬億日元,導致日本今年的GDP增幅減少3個百分點,GDP受到的最大沖擊將集中在4—6月份。短期內肯定會影響到日本與歐洲、美國、中國等國的進出口貿易以及旅游業等,影響全球經濟復蘇過程。不過,由于目前全球經濟復蘇的動力源在新興國家和歐洲、美國等地,日本經濟還是處于從通貨緊縮向逐步復蘇轉變中,且整個日本東北地區占日本經濟的比重約為8%,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大。2010年,日本經濟增長了3.9%,為20年來的最快增速。而與之前的3個月相比,上一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實際上萎縮了0.3%。而且,從以前的經驗看,災后大規模重建工作往往會抵消自然災害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給日本制造業和交通運輸造成了嚴重影響,據稱損失達到2000億美元,占當時日本GDP的2.5%,但在強勁的重建需求推動下,日本經濟卻在半年內得以恢復。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等機構預計,隨著重建工作的加快,日本經濟今年余下時間將強勢反彈。
(2)大地震將對全球以及中國金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增加不確定性因素。地震爆發當日,亞太股市在尾盤急挫,歐洲主要股市也出現下跌。外匯市場劇烈波動,日元大跌,但隨后在日元資本回流本國市場的預期下出現大漲。美元下跌,美元兌日元匯率上漲。由于避險資金大量涌入,歐洲和新興市場國家政府債券受到青睞,國際黃金價格走高。相對而言,亞太市場受影響最大,歐洲市場次之,美洲市場基本沒有受到影響。目前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是核泄漏危機的程度。如果核電站只是輕微受損,金融市場不會受到很大沖擊;如果發生類似于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泄漏事故那樣的大災難,預計全球金融市場將陷入恐慌,并出現劇烈動蕩。為穩定震后金融市場及滿足金融機構不斷上升的資金需求,日本央行決定將通過同日操作向貨幣市場累計注入23萬億日元的額外流動性,創歷史最高記錄。這種大規模注資行為不僅會惡化日本當前的財政狀況,長遠看還會影響到日元匯率,進而影響它的全球替代品之一的人民幣匯率和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不僅如此,為滿足地震救災和受災地區公共建設工程融資的需求,將使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資金,承受更大的財政壓力。但從現實情況看,無論是債務總額與GDP之比、財政赤字與GDP之比,還是國債依存度,目前日本都是世界發達國家中最差的國家,財政與債務已經岌岌可危,政府沒有充足的財力用于規模重建。再加上地震災區企業大量停產導致財政收入減少,全球又正處于脆弱的危機修復期,總需求低迷,同樣飽受高債務、高失業率困擾的美國、歐洲經濟體很難拿出資金來支持日本。這樣的話,在2011財政年度,日本政府在收入方面勢必更加依賴新債券發行(而非稅收),這將是連續第三年出現這種局面。一旦日本政府發行巨額國債,日本財政狀況將更加惡化,日本的信用等級可能進一步下降,中國此前曾大量買入的日本國債存在一定的風險。與此同時,由于未來日本可能調整投資策略,如通過大量拋售手中持有的美國國債的方式來實現海外資本回流,用于支撐本國國債和本土災后重建。日本海外資本流向的改變將使美國和歐洲債市出現新的動蕩,全球可能步入一個高風險的債務動蕩期。在外匯市場方面,由于市場預期日本將持續實施寬松貨幣政策,以及預計在全球廣泛流通的日元將會回到日本幫助重建,再加上日本投資者避險情緒激增,大舉購入日元,導致日元急升,美元兌日元大幅下挫。
(3)大地震對中國產業和對外經濟貿易有較大影響。地震導致日本許多地區的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城市幾乎要在廢墟上重建,日本一些大企業也被迫停產。預計地震將導致日本國民經濟出現下滑,惡化國內債務問題,打擊經濟的復蘇勢頭,甚至引發連鎖反應,出現金融動蕩或經濟危機,全球經濟也將因此放緩復蘇步伐,中國對日出口將受到嚴重影響??紤]到目前中東局勢的發展、惡化,不排除世界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即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日本經濟的恢復也需要一年。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此次地震可能推動日本制造業在日本國內以及全球的重新布局。由于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經常會給一些產業帶來致命性的毀壞或沖擊。經過這次慘痛的教訓,一些原本留在國內,或者被政府強制要求不準轉移到外國去的生產廠商今后在進行全球產業布局和整合時,肯定會有所調整,不排除將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制造業轉移到成本較低而自然災害相對少的國家去。這種產業轉移可以說不是由市場逼出來的,而是面對大自然災害所不得不為之。因此,這種產業轉移技術含量要比原來的產業轉移高得多。
篇8
【關鍵詞】計算機 網絡安全
1 網絡概述
1.1 什么是計算機網絡
計算機網絡是指通過已經定義的操作系統,管理軟件的管理下,遵循各種網絡的協議,主要用于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其包含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具有獨立功能的多臺計算機和它們的外部設備,另一部分是通信線路,用于將這些計算機連接起來。
計算機網絡結合了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包括計算機領域內的硬件與軟件部分。
1.2 計算機網絡的特點
1.2.1 數據通信
計算機網絡和通過提供服務的方式來實現網絡中不同實體的數據通信,比如傳真,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電子公告牌,遠程登錄和瀏覽器等。
1.2.2 資源共享
計算機網絡的資源共享是指在網絡中的所有實體都可以訪問其他實體的全部或部分的硬件和軟件資源。
1.2.3 提高計算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在計算機網絡中,資源共享帶來的問題也很多,在單機完成任務時,如果發生故障等情況,則會產生很多損失,而在網絡環境下,多臺計算機互聯進行資源共享,在一臺計算機發生了故障時,其他計算機可以代替它繼續完成任務,所以當發生了一臺或幾臺計算機故障時,不會導致整個系統癱瘓,提高了系統運行的可靠性;單機運行任務時,如果任務很繁重,運行效率不高,而在多臺計算機互聯的情況下,資源共享的同時不同的計算機可以同時協作運行單項任務,減少了每一個計算機的負擔,并且增大了系統運行的效率。增大了每一臺計算機的可用性。
1.2.4 分布式處理
分布式處理是指通過算法將大型的綜合性問題交給不同的計算機同時進行處理,用戶可以根據需要合理選擇網絡資源,就近快速的進行計算。
2 網絡安全概述
2.1 網絡安全的概念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將“計算機安全”定義為“為數據處理系統建立和采取的技術和管理的安全保護,保護計算機硬件,軟件數據不因偶然和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和泄露”。該定義包含了物理和邏輯安全兩部分,網絡安全本質上是信息安全的引申。
2.2 網絡安全問題的原因
伴隨通信技術的發展,網絡面臨著多樣化的安全威脅,比如網絡結構存在缺陷,軟件存在漏洞被利用,一些惡意攻擊等都會對網絡造成破壞。影響網絡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軟件的脆弱性,數據庫管理的漏洞,人員。
軟件的脆弱性是指在高復雜的軟件中,軟件設計者再設計這個軟件時,無法精確預料到軟件運行時的狀態和系統的狀態,也無法精確的預測在不同的系統狀態下軟件的執行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因此不可避免的產生漏洞的情況。而在操作系統中,同樣存在各種各樣的漏洞,一旦被人利用,這些漏洞均會導致信息失竊,破壞計算機的情況。
數據庫管理的漏洞是指由于存在多個客戶端,對數據庫的訪問是大量的,數據庫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存在問題,從而導致的漏洞。
人員也是威脅網絡安全的一大原因,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對黑客的技術感到興趣,并用來實施攻擊網絡,通過系統的漏洞非法入侵他人的計算機。
除此之外,在網絡上進行互聯需要遵循各種各樣的網絡協議,比如TCP/IP協議等,但這些協議的誕生的目的是為了網絡的開放性與共享,而忽略了對安全性的考慮,所以容易被利用產生漏洞,從而對網絡安全造成威脅。
2.3 目前網絡安全的防范對策
2.3.1 訪問控制
訪問權限的控制實現網絡安全防護的重要措施,其是在身份認證的基礎上,防止非法用戶進入系統及防止合法用戶對系統資源的非法使用。它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未授權的用戶對受保護資源的非法訪問,保證合法用戶的正常訪問。
2.3.2 防火墻
防火墻常被安裝內部受保護的網絡連接到外部 Internet 的結點上, 用于邏輯隔離內部網絡和外部網絡。它的主要功能有掃描通信數據并對攻擊進行過濾;通過關閉端口禁止特殊站點的訪問;統計網絡使用情況,提高安全性。
2.3.3 數據加密
數據加密是保護傳輸的信息不被篡改的重要措施,將傳送的信息進行加密,以密文的形式在網絡上進行傳輸,極大的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
3 網絡安全的發展
計算機網絡的目的是資源共享,提高計算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但是開放互聯的理念必
會帶來安全問題,無論是因外部原因的網絡癱瘓還是因人員攻擊產生的問題都會使網絡產生很大的損失。
計算機網絡發展至今,網絡安全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從訪問控制保證授權用戶對合法資源的正常訪問,在到防火墻和數據加密來保證數據傳輸的正確性,網絡安全已經能得到初步的保證,但是由于軟件的脆弱性,漏洞是永遠存在的,只有定時檢查計算機運行情況和網絡情況,及時更新軟件和系統才能基本保證網絡的安全。
目前網絡的訪問控制,防火墻和數據加密已經相對成熟,隨著新的安全威脅的不斷誕生,也將會有新的措施來保證網絡的安全。
3.1 入侵檢測
入侵檢測是繼“防火墻”、“數據加密”等傳統安全保護方法之后的 新一代安全保障技術。入侵檢測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或計算機系統中 的若干關鍵點收集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從中發現網絡或系統中是否 有違反安全策略的行為和遭到攻擊的跡象,同時做出響應。
3.2 虛擬專用網
移動辦公和單位合作伙伴的通信需求日益強烈,通過虛擬專用網進行互聯保證網絡安全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4 結束語
網絡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威脅與問題,只有正視網絡安全問題才能保證互聯網的安全運行,保證其的正常工作。
參考文獻
[1]陳霜霜.計算機網絡安全的研究與探討[J].SCIENCE&TELENOLOGY INFORMATION, 2011(35):136-137.
[2]王文壽,王珂.網管員必備寶典[J].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黃傳河,杜瑞穎,張滬寅.網絡安全[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2-289.
[4]賈冰.計算機網絡安全漏洞及應對措施[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9).
篇9
【關鍵詞】《史記》;《漢書》;語言;比較
司馬遷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班固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兩部歷史散文巨著可謂是兩漢史學上的“雙子星座”,也是中國史學史乃至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稘h書》中所寫的西漢二百三十年歷史中,關于漢武帝以前的史事,基本上依照《史記》,其中有五十多篇人物傳記就是依照《史記》的原文增刪改易而成的。本文選擇《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呂太后本紀》和《漢書》中的《項籍傳》、《高后紀》的重疊部分作對比,從語言的角度具體描寫兩書的差別,并淺析這些差別所反映的語言現象和思想現象。
一
關于項羽,司馬遷把他列入了本紀中,其中詳細而精彩的描寫使得《項羽本紀》成為了《史記》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而對于中國的第一個女統治者呂后,司馬遷也將她列入本紀,對其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班固則把項羽放在了人物傳記中,并在傳中大量刪減了《史記?項羽本紀》中的精彩部分――鴻門宴,只留幾語交待,而詳寫在《高帝紀》中。對呂后的描述也分別放在了《高后紀》和《外戚傳》中。《漢書》大多沿用了《史記》的原文,但有增有刪,在內容上有取舍,在文字上有改動,其中有包括動詞、代詞、名詞等同義詞的替換,用字的差異以及句式的差異等方面。[以下出現的例句,均選自(漢)司馬遷著《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和(漢)班固撰《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例句后的數字是句子出現的頁碼。詞的排序按照首字音序排序。
(一)同義詞的替換
1.同義動詞的替換
在對《史記》的《項羽本紀》、《呂太后本紀》與《漢書》的《項籍傳》、《高帝紀》(鴻門宴)、《高后紀》、《外戚傳》的重疊部分的對比中,共發現了19例同義動詞的替換,舉例如下。
(1)從――歸
“從”和“歸”都有歸順、歸附的意思?!皬摹笔歉S的意思,引申為歸順?!皻w”是回家的意思,引申為歸附,歸屬,匯聚。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句:“項梁曰:‘田假為與國之王,窮來從我,不忍殺之?!保?02)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梁曰:‘田假與國之王,窮來歸我,不忍殺?!保?800)《漢書》用“歸”替代了《史記》中的“從”。
(2)觀――視
“視”和“觀”都是“看”的意思,但“視”是指一般地看,粗略地看,而“觀”字,《說文解字》解作“諦視”,即注視,有目的地看?!妒酚?呂太后本紀》中“居數日,召孝惠帝觀人彘”(397)一句,在《漢書?外戚傳》中寫為:“居數月,乃召惠帝視‘人彘’。”(3938)《漢書?外戚傳》用“視”字替換了《史記》中的“觀”字。
(3)烹――斬
“烹”是古代一種酷刑,用鼎來煮殺人,引申為殺、消滅。“斬”指砍斷,引申為殺?!芭搿焙汀皵亍倍加袣⒌囊馑迹硎窘Y束生命的方式,但“烹”字在語氣上更重,方式上也表示得更為具體。如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句:“項王聞之,烹說者?!保?15)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羽聞之,斬韓生。”(1808)。
2.同義名詞的替換
在《史記》和《漢書》描述項羽、呂后的篇目中,共有9例同義名詞替換的類型,舉例如下。
(1)兵――軍
“兵”一般指武器,又指持兵器的人,泛指軍隊。“軍”則是一個集體名詞,指軍隊。《史記?項羽本紀》中“兵未戰而先見敗徵,此可謂知兵矣”(304)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軍未戰先見敗徵,可謂知兵矣”。(1802)
(2)病――疾
疾、病是同義詞,但兩者又有區別。“病”常指病得很重,“疾”則常指一般的生病。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有一句:“今皇帝病久不已,失惑亂,不能繼嗣奉宗廟祭祀,不可屬天下,其代之。”(403)在《漢書?高后紀》寫為:“今皇帝疾久不已,乃失惑昏亂,不能繼嗣奉宗廟,守祭祀,不可屬天下。其議代之。”(98)《史記》用了“病”字,《漢書》則用了“疾”字。但在這里,“病”和“疾”并沒有很明顯的區分意義。
(3)――斧
這里《史記》中用了“”字,《漢書》則用了“斧”字。“”原指切草的刀,即鍘刀?!案痹父樱ツ镜墓ぞ撸种敢环N古代的兵器?!妒酚?項羽本紀》中“此孰與身伏質”(308)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孰與身伏斧質”。(1805)質、斧質,都指斬人的刑具。
3.同義代詞的替換
在《史記》和《漢書》描述項羽、呂后的篇目中,共有6例代詞替換的類型,舉例如下。
(1)汝/而――乃
“汝”、“而”、“乃”都是第二人稱代詞。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句: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之先古之有貴者?!保?98)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嬰母謂嬰曰:‘自吾為乃家婦,聞先故未曾貴?!保?798)這里《史記》用了“汝”字,而《漢書》則用了“乃”字?!妒酚?項羽本紀》中還有這樣一句: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羹?!保?28)《漢書?項籍傳》中則寫為:“漢王曰:‘吾與若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羹?!保?815)這里《漢書》用“乃”字替換了《史記》中的“而”字。
(2)我――吾/己
“我”、“吾”、“己”都屬于第一人稱代詞,“己”是自己的意思?!妒酚?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句:“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之先古之有貴者?!保?98)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嬰母謂嬰曰:‘自吾為乃家婦,聞先故未曾貴。’”(1798)這里《史記》中用了“我”字,《漢書》中則用了“吾”字。而在《史記?呂太后本紀》有這樣一句:“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保?95)《漢書?外戚傳》則寫為:“太子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己?!保?937)《史記》中用“我”字,《漢書》則用了“己”字。在上古漢語里,“我”可以作主語、賓語、定語,“吾”可以作主語、定語,但一般不用作賓語。
4、同義副詞的替換
在《史記》和《漢書》描述項羽、呂后的篇目中,共有8例副詞替換的類型,舉例如下。
(1)常――長
“?!敝赣谰玫?、固定的?!伴L”與“短”相對,引申為時間久,又用為副詞,表示長遠地?!妒酚?項羽本紀》中“孤特獨立而欲常存”(308)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孤立而欲長存”。(1805)這里《史記》中用了“?!弊郑稘h書》則用了“長”字。
(2)竟――卒
“竟”表示“完畢、終了”,引申為終于。“卒”也表示“終、完畢、結束”,又意為“終于”。《史記?項羽本紀》中“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308)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卒賜死?!保?805)
(3)即――則
“即”也是“則”的意思。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303)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公徐行則免死,疾行則及禍。”(1801)“即”表示“則”的意義在后世很少用。
5、同義形容詞的替換
同義形容詞的替換在對比中出現了2例,如下例:
苦――罷
“苦”指勞苦,辛苦?!傲T”通“?!保捌凇⑵7Α钡囊馑??!妒酚?項羽本紀》中“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328)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愿與王挑戰,決雌雄,毋徒罷天下之民父子為也”。(1815)在這里《史記》用“苦”字,《漢書》則用“罷”字。
(二)用字的差異
1、通假現象
在對比中,共發現了10例通假現象,舉例如下。
(1)伏――服
《史記?項羽本紀》中“眾乃皆伏”(297)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眾乃皆服”。(1797)在這里“伏”通“服”字,有敬佩、信服之意。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還有一句:“騎皆伏曰:‘如大王言’。”(335)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騎皆服曰:‘如大王言?!保?818)
(2)蹂――
《史記?項羽本紀》中“余騎相蹂踐爭項王”(336)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亂相蹈羽相殺者數十人”。(1820)這里《史記》用“蹂”,《漢書》寫作 “”?!磅濉笔恰佰`踏”的意思?!啊痹杠嚨耐庵?,這里通“蹂”。
(3)示――視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保?440)《漢書》用“視”,在這里通“示”。“示”本是使看的意思,所以能用“視”字表示。《漢書》多以“視”為“示”,如《漢書?高帝紀》中:“亦視項羽無東意”。(29)
2、用詞的差異
在對《史記》的《項羽本紀》、《呂太后本紀》與《漢書》的《項籍傳》、《高帝紀》(鴻門宴)、《高后紀》、《外戚傳》的重疊部分的對比中,共發現了19例用字不同的現象,其中包括使用雙音節字和單音節字的不同,描述上的不同,以及感彩上的不同等,舉例如下。
(1)敢――能
《史記?項羽本紀》中:“樓煩欲射之,項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328)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樓煩欲射,羽目叱之。樓煩目不能視,手不能發,走還入壁,不敢復出。”(1816)《史記》用“敢”字,《漢書》則用“能”字?!案摇笔歉矣诘囊馑?,“能”是能夠的意思。在這個句子中,“不能發”比“不敢發”表示的程度更深。
(2)黎民――海內
《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史太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保?12)一句,在《漢書?高后紀》寫為“贊曰:孝惠、高后之時,海內得離戰國之苦?!保?04)《史記》用“黎民”,《漢書》則用“海內”。用“黎民”著重于百姓,有以民為本的思想,而用“海內”則著重于國家,有以國為本的思想。
(3)破――屠
《史記?項羽本紀》中“又聞沛公已破咸陽”(310)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聞沛公已屠咸陽。”(1808)《史記》用“破”字,《漢書》則用“屠”字。“破”指打敗、攻克,而“屠”則指屠殺,大量殘殺?!巴馈痹诟胁噬蠈儋H義詞。
二
在對《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呂太后本紀》和《漢書》中的《項籍傳》、《高帝紀》(鴻門宴)、《高后紀》、《外戚傳》重疊部分的語言對比中,主要發現有以上描述的幾類差別,包括有動詞、名詞、副詞和形容詞的同義替換現象,通假替換現象,以及用詞不同的現象等。在兩書的這些差別中,我們不難發現,《漢書》在記述相同一段歷史上承襲了《史記》的內容,但兩書的文字語言風格有著各自的特色,而從兩書不同的語言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歷史觀點和思想傾向。
(一)班固寫《漢書》參照了《史記》的內容,但在語言風格上又有區別
在對《史記》和《漢書》比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班固在寫相同的一段歷史時,幾乎照搬了《史記》的內容,沿襲了《史記》的體例,多用《史記》的文字,但在此基礎上又有所增刪改易。如在用詞上,《漢書》常使用同義詞、通假字作替換,在一些句子中改易《史記》句中的詞語;在句式上也有著一些語法和描述上的差別。班固雖然參照了《史記》,但在改易的過程中卻使《漢書》的語言風格和思想與《史記》有著區別。
在語言上,《史記》善于錘煉語言,對人物的立身行事、神情口吻皆能隨物賦形,顯其神韻,語言生動形象。而《漢書》行文則拘謹、簡略,語言顯得冷靜客觀。如《史記?項羽本紀》中:“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保?07)《漢書?項籍傳》寫:“楚戰士無不一當十,呼聲動天,諸侯軍人人惴恐。于是楚軍已破秦軍,羽見諸侯將,入轅門,膝行而前,莫敢仰視。”(1804)司馬遷一連用三個“無不”,把項羽的勇猛雄威寫得淋漓盡致,氣勢磅礴。又如鴻門宴中,《史記?項羽本紀》寫:“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312)《漢書?高帝紀》寫:“范增數目羽擊沛公,羽不應?!保?6)《史記》中“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一句就生動地寫出了范增當時急切的心情。而《漢書》描述這三句時所用的語言都只是客觀地陳述,不如《史記》生動傳神。
除此之外,《史記》常常在敘事中,以直接或間接方式,加入了作者的主觀論斷,而語言也較為口語化。而《漢書》則比較嚴謹地敘述史事,語言也較為書面化。這些與作者以及成書的背景都有關系。司馬遷寫《史記》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私人的著述,所以書中往往直接抒發個人見解、評論以及喜怒之情。班固寫《漢書》則是奉詔修史,主要取材于政府檔案,如詔書、奏議、文人學著等,而他又因生活在專制壓迫和思想統治更加嚴重的時代,這體現在語言上就是嚴謹、拘謹。
(二)從兩書用詞在感彩上的區別看作者的思想傾向
由于司馬遷和班固生活的年代不同,社會環境也有著差別,所以從《史記》和《漢書》語言的使用上也可以看出兩位作者的一些思想傾向。如《史記?項羽本紀》“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30)一句,《漢書?項籍傳》寫為“兵皆屬焉”。(1804)“諸侯”皆屬項羽和“兵”皆屬項羽又有著不同的意義,“諸侯”的地位比“兵”高,“諸侯皆屬項羽”可看出司馬遷筆下的項羽在地位上就比班固筆下的項羽地位要高。司馬遷肯定了項羽在秦王朝斗爭中的功績,所以將他列入了本紀。而班固則把項羽放入人物傳記中寫,這是為了更加突出劉邦的統治地位。
《史記?項羽本紀》中:“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保?11)《漢書?高帝紀》寫為:“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不可不告,亡去不義?!保?5)“語”和“告”雖然都是“告訴”的意思,但對上級只能用“告”,這里可以看出班固筆下對沛公的尊敬。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又有這樣兩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310)、“四月,漢皆已入彭城”(321),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聞沛公已屠咸陽”(1808)、“漢王皆已破彭城”(1802)。《漢書》用的“屠”和“破”字比《史記》用的“破”和“入”字語氣上更重,程度上更深。從這兩例,我們可以看出《史記》有時候對劉邦的評價又比《漢書》更為謹慎。
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居數日,乃召孝惠帝觀人彘”(397)一句,在《漢書?外戚傳》中寫為:“居數月,乃召惠帝視‘人彘’。”(3938)這里《漢書》用的“觀”字比《史記》用的“視”字更具有目的性。又如《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耳,飲藥,使居廁中”(397)一句,在《漢書?高后紀》寫為“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飲藥,使居鞠域中”。(3938)這里《史記》用“廁”字表示呂太后直接讓戚夫人處于豬圈中,而《漢書》用“鞠域”在表示上比較文雅,說呂太后只是讓戚夫人處于窟室。
由上述例子可見,《史記》和《漢書》在一些句子中的用詞在感彩上有著區別,而正是這些詞語,體現出了司馬遷和班固對人物的不同評價和個人的思想傾向:司馬遷寫《史記》更加具有個人強烈的感彩,不回避漢代的最高統治者,在文章中通過語言直接對人物產生自己的評判;而班固寫《漢書》受所處環境的影響,凡是記載皇帝及其他統治者的言辭都十分謹慎,一味地歌功頌德,思想浸透著封建意識。
(三)《史記》、《漢書》中的同義詞替換現象,可以為同義詞的研究提供參照
篇10
論文關鍵詞:個體知識分享;計劃行為理論;組織社會資本;影響機理
1引言
個體知識分享并不是自然發生的,它是個體在復雜環境影響下產生的行為。許多學者基于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理論對其進行了研究。鑒于知識分享的社會化性質,基于社會學理論的研究受到較多關注,人們利用社會交換理論、社會資本理論等對知識分享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社會資本理論認為組織社會資本能夠通過更成功的集體行動創造價值,影響組織內資源交換的數量和范圍,并通過影響知識交換和整合的動機、機會和能力影響智力資本的創造。那么,組織社會資本通過何種路徑以及如何影響知識分享動機的產生,在現有的文獻中并未做詳盡說明。本文借助計劃行為理論對行為產生的心理學解釋,說明組織社會資本影響知識分享的原理和過程。
2個體知識分享行為產生的心理學闡釋
個體是否分享他們工作中的知識,取決于他們的知識分享態度,行為態度影響行為意圖從而影響行為,因此應研究影響個體知識分享態度的因素。知識分享不會自然發生,個體致力于知識分享的意愿是持續知識分享行為的關鍵,因此個體知識分享的意愿或動機成為行為發生的源泉和起點,知識分享研究的重要部分是識別何種刺激能促使個體產生分享知識的意愿。個體行為意愿在心理學中有許多探討,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plannedbehavior,tpb)克服了期望理論、理性行動理論(theoryofrationalaction,tra)等的缺陷,系統全面地分析了個體意愿的產生。
tpb是在tra之后由ajzen[11991年創立,它彌補了tra假設的缺陷,期望能夠對個體行為的預測及解釋更具適當性。根據tpb,影響行為的因素是行為意愿,而意愿又受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其中,行為態度是個體對執行某特定行為喜愛或不喜愛程度的評價,它受行為信念影響;行為信念是個體擁有的行為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及對結果的評價。主觀規范是指個體在決定是否執行某特定行為時所感知的社會壓力,它反映外部環境對個體行為決策的影響,受社會標準規范的影響。知覺行為控制是個體感知的執行某特定行為時的難易程度,它反映個體對促進或阻礙行為執行的因素的知覺。當個體認為掌握的資源與機會越多,所預期的阻礙就會越少,則知覺行為控制就越強。
根據影響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的因素,如果個體所在的社會群體在價值觀念、主觀規范、共同信念等方面認可知識分享行為,個體感知的外部因素(組織規范、價值觀念、組織結構、組織氣氛、組織支持等)能夠支持、促進知識分享行為,行為者認為通過該行為實現目標的概率大而且結果不會對自己不利,則個體的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就越正向,從而就越有利于知識分享意愿和行為的產生。
3組織社會資本影響知識分享的路徑分析
3.1組織社會資本
由于對社會資本研究的主體和視角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概念表述。leana等2002年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共有資源而非某個體或團體所控制,組織層面的社會資本是企業內反映社會關系特點的資源,它通過成員層次的共同目標和共享信任實現,通過有效的集體行動創造價值,是有益于組織(為組織創造價值)和員工(提高技能)的一種資產ⅲ。該觀點同時強調社會資本的公共物品性和私人物品性。adler等認為社會資本因關注主體內部還是外部的關系的不同而不同,員工企業內社會資本對員工來說是外部的但對企業來說是內部的,內外觀點不是相互排斥的。集體內部“膠粘”(bonding)而成的社會資本,是內部成員或群體間的組織內聯系結構,能夠增強集體凝聚力,促進對集體目標的追求。
本文借鑒leana等1998年的定義,認為組織社會資本是反映組織內社會關系特點的資源。它通過組織成員的共同目標和共享信任實現,同時擁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征,既有利于組織也有利于個人。它既有“膠粘”而成的社會資本性質,能夠給予集體凝聚力,促進集體目標的追求和實現,又有強聯系的特征,利于組織內復雜信息和隱性知識的傳遞。
3.2影晌路徑及模型建立
1998年nahapiet等從社會資本自身特性出發,將其劃分為3個維度:結構維度、關系維度和認知維度。結構維度是把社會系統和關系網絡作為一個整體,描繪個體或單位間的聯系模式,說明可以聯系誰及怎樣聯系,重點分析網絡特點如聯系的強弱、網絡的密度、中心性、互動等。關系維度則描述了人們通過長期過程發展起來的信任、認可、認同的人際關系網絡,強調影響行為的特殊關系比如尊敬、友誼、信任、共享等,說明整個網絡聯系的本質和質量。認知維度是指網絡成員間的共享語言、編碼、價值觀念等,有助于成員進行更有效的溝通和交流,能促進利于整體目標的個體或群體行為。這3個維度的劃分為社會資本在組織理論和管理學中的應用提供了一個清晰的分析和測量框架哺],是檢驗組織內社會資本的一個非常理想的模型。
組織是由眾多節點構成的網絡(內部網絡),員工、部門等節點在正式關系的基礎上形成了非正式的社會關系網絡,構成了組織社會資本。組織社會資本同樣可從結構維度、關系維度和認知維度進行分析。結構維度表示組織內節點的聯系模式、網絡密度和互動強度,關系維度表示成員問、成員與組織問的信任程度和聯結性(associability),認知維度則是組織成員的共享語言、編碼、價值觀及愿景。組織社會資本的3個維度構成并說明了組織內的社會關系環境,它們通過對行為信念、標準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進而影響知識分享意愿及行為的產生,如圖1所示。
4組織社會資本影響知識分享的具體過程
4.1結構維度對知識分享的影響
結構維度是由雙邊互動和多邊互動形成的網絡,互動是結構資本形成的基礎?;訛樾畔⒘鲃雍托畔@取提供了機會和渠道。通過互動,知識發出者可以了解組織、同事和上級對知識分享行為的看法,判斷組織和上級對知識分享的贊成程度以及給予的評價和獎酬、個人分享知識后的得失情況,從而形成對該行為的好與壞的判斷。經常和親近的社會互動還可以促進互相了解和理解,分享共同的信息,形成共同的觀點,達成對知識分享的共識。互動關系不僅交換與工作有關的信息和資源(如任務建議和戰略信息),還會傳播與組織有關的集體規范、上級支持、組織支持等信息,利于形成個體與組織一致的主觀規范和價值觀念。另外,互動增加的溝通機會,可以降低知識發出者的知識發出成本和接受者的搜尋成本,提高個體感知的環境支持及控制水平,提高個體通過行為實現目標的概率。因此,結構維度從態度、規范和感知等不同方面促進分享意愿的產生。
4.2關系維度對知識分享的影響
關系維度說明了整個網絡關系的質量,其核心是信任關系和聯結性。由于知識分享的風險及成本,知識發出者會判斷知識分享行為的影響。互信關系可以減少發出者對分享伙伴機會主義行為的恐懼,增加對方的可預測性,不必擔心別人占他的好處,從而提高知識分享的信念,改變知識分享態度。coleman曾指出,社會資本會促使人們在信任的基礎上付出自己的幫助和行為,并相信未來會得到回報。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信任,組織就不會存在。同時,互信關系利于形成對事物的共同判斷,產生共同信念和規范。共同信念和規范可以促進組織成員大膽地說明自己的想法,勇敢地從事有利于組織的行為而不必擔心環境會產生副作用。互信關系可以使下級信任和感知到組織和主管的能力、品德,感知到組織制度的公正性及對個體行為的支持,進而提高感知的行為控制強度。聯結性是個體將個人目標服從或聯結于集體目標的程度。個體不僅有接受共同目標的意愿,而且還有定義共同目標的能力。良好的聯結性使個體行為更符合組織的要求,進而得到更多組織支持,個體知覺行為控制增強。
4.3認知維度對知識分享的影響
認知維度主要是共享愿景和語言。共享愿景體現了員工共同的目標和期望,可以避免成員交流與溝通中的誤解。在共同目標和期望下,員工更愿意成為工作伙伴,不會害怕某人對利益的追求而傷害自己,使個體對行為結果產生積極判斷,并產生積極的分享態度。
語言和編碼是溝通、交流和信息交換的首要工具,可以減少溝通障礙。它們也是對外界環境進行評價的工具,共享的語言和編碼有助于雙方對共享知識進行評價,了解雙方的知識供需,減少雙方行為時間,提高雙方的知識分享興趣。共享語言和編碼還可以提高雙方的知識傳遞能力和吸收能力,提高個體知覺行為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