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秋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01 12:00: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寫秋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覃木搖落而變衰,僚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戰國楚·宋玉《九辯》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責落兮雁南歸。漢·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己秋。晉·陶淵明《酬劉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南朝齊·蕭愨《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南朝齊·謝I《宣城郡內登望》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南朝梁·范云《別詩》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
桂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諼。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頎《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招。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篇2
2.立秋拿住手,還收三五斗
3.頭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種到立秋后
4.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5.立秋種芝麻,老死不開花
6.立了秋,便把扇子丟
7.一場秋雨一場寒
8.十場秋雨要穿棉
篇3
1、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李白《贈廬司戶》
2、江南幾度梅花發,人在天涯鬢已斑。—劉著《鷓鴣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3、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王安石《壬辰寒食》
4、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
5、揮毫落紙墨痕新,幾點梅花最可人。—李方膺《題畫梅》
6、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無限。—馮延巳《鵲踏枝·梅落繁枝千萬片》
7、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柳中庸《征怨》
8、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9、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白居易《夜雪》
10、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篇4
春種秋收、春蘭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風過耳、
秋風蕭瑟、秋雨綿綿、一葉知秋、一叢金黃、一叢火紅、
秋意深濃、秋蘭飄香、秋雨綿綿、春花秋月、秋風過耳、
丹楓迎秋、楓林如火、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動。木葉:枯黃的樹葉。
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燎栗:凄涼。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
戰國楚·宋玉《九辯》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眺:遠望。平楚:平野。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亭皋:水邊平地。木葉:樹葉。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別詩》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維:語助詞,無義。序:時節。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騖:鳥名,野鴨。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一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唐·王績《野望》
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
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酣:盡情飲酒。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煙:人家炊煙。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高鳥黃云暮,寒蟬碧樹秋
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
篇5
一、羅梅英的抗爭
《秋胡戲妻》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尤為成功,特別是女主人公羅梅英,作者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勤勞善良、機智潑辣,具有獨立主見的形象”。而能夠突出表現羅梅英這一形象特點的就在于作品中羅梅英對于“父權”與“夫權”的抗爭上。
(一)對父權的抗爭
女子“三從”的倫理規范是封建社會強加給女性的一座大山,“在家從父”對于向來重視孝道的中國來講不僅僅是在家要聽從父母,這種“從父”貫穿于子女的一生,特別是女子,更是不能違背父母的意愿,否則就會被認為是不孝,所以,梅英的婆婆在面對羅大戶權梅英改嫁時才會說:“孩兒也,可不道順父母言,呼為大孝?你嫁了他也吧!”但是在第二折中,羅梅英面對父親的逼嫁時,與父親針鋒相對,嚴詞拒絕父親給自己安排好的再嫁之途。她義正言辭的說:
[滾繡球]“我如今嫁的雞,一處飛,也是你爺娘家匹配,貧和富是您孩兒裙帶頭衣食。從早起,到晚夕,上唇并不曾粘著水米,甚的是足食豐衣!則我那脊梁上寒噤,是捱過這三冬冷;肚皮里凄涼,是我舊忍過的饑,休想道半點兒差池。”
面對父親與李大戶的步步緊逼,她依然是不卑不亢,甚至與父親“對吵”了起來,這在古代,哪怕是在現在的社會也是會被街坊鄰里當做“惡性”的,但梅英卻為了自己的尊嚴做出了這些超前的行為。我們來看:“(羅云)嚷這許多作甚么?你這生忿忤逆的小!(正旦唱)倒罵我做生忿忤逆,在爺娘面上不依隨。爹爹也,你可便只恁般下的?”“(羅云)兀那小,比及你受窮,不如家了李大戶,也得個好日子。(正旦唱)爹爹也,怎使得這洞房花燭拖刀計?”
當然,對于這一部分的理解,有人認為是作者為了表現對買賣婚姻的否定,不管作者是否是為了對買賣婚姻的否定,其中有羅大戶的參與,那么梅英的反抗就表現出了一種對于父權的抗爭,這點事毋庸置疑的。
(二)對夫權的抗爭
秋胡被抓去當兵后,十年間沒有音訊,在這十年中梅英對婆婆的侍奉可謂是盡心盡力,連她的婆婆都說:“只愿的我死后依舊做他媳婦,也似這般侍養他,方才報的他也。”然而,梅英的辛勞換來的卻是丈夫在桑園把她當做旁人的調戲,是丈夫對自己的不忠貞。自己受盡凄涼,熬盡情腸,卻落得如此,不免心生悲涼,“我怎生養活你母親十年光景也”。她不能容忍丈夫對自己的欺騙與侮辱,于是提出“你與我休離紙半張”,“若果說女子要求自主婚姻,自己選擇丈夫,在元代雜劇中還是比較常見的現象,那么羅梅英要求自主離婚實屬罕見。她不肯認夫,因為她認為丈夫的行為對自己是一種背叛,“早插個明白狀,也留與傍人做個話兒講,道‘女慕貞潔,男效才良’”,并進而說道:“秋胡,你聽著:貞心一片似冰清,郎贈黃金妾不應。假使當時陪笑語,半生誰信守孤燈?”梅英對夫權的抗爭明顯地表現出男女平等的思想,即使后來她妥協了,但這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里,仍然有其進步意義。
二、羅梅英的妥協
《秋胡戲妻》中梅英對“夫為妻綱”的抗爭最后因其婆婆的以死相挾而妥協告終,雖然梅英在這之前對秋胡桑園戲妻之事進行盡情的奚落,“接了黃金,隨順了你才郎,也不怕高堂餓殺了你那親娘”,“空著我埋怨爹娘,選撿東床,相貌堂堂。自一夜花燭洞房,怎提防這一場”雖然她最后也還是在強調“非是我假乖張,做出這喬模樣,也則要整頓我妻綱”,但是她仍然是妥協了,使得劇作以“天下喜事,無過子母完備,夫婦諧和”的大團圓結局。
而對于梅英的這種妥協,我們有理由把它看成是一種“補償而不對等”式的妥協。所謂補償,也即是秋胡在衣錦還鄉之后,懲罰了前來逼婚的李大戶,讓梅英在李大戶以及父母面前得到了極大的顏面,還有秋胡所說的“我將著五花官誥、駟馬高車,你便是夫人縣君”的名譽地位。但是這種補償又是不對等的,梅英十年來勤勤懇懇的勞作,認認真真的侍養婆婆,還有十年來忍受的孤獨寂寞,面對旁人逼婚時的孤身奮戰,以及后來被自己的丈夫錯誤的調戲等等,這些和秋胡所給的顏面與地位是不能畫上等號的。這種“補償而不對等”的妥協,事實上也反映出男尊女卑的觀念,女性即使有過抗爭,但最終還是要妥協,而妥協的結果是女性可以獲得少許的益處,比如名聲、地位、財富等,而男性卻是一個十足的大贏家。
三、抗爭與妥協的原因
任何一種藝術都是來源于現實的,而劇本中通過羅梅英所體現出來的既抗爭又妥協的女性意識,也絕非是憑空捏造的,而是由于元代的社會生活背景以及劇作家本身的原因造成的。
(一)元代社會的原因
元代是蒙古族統治的社會,蒙古族的婚姻習俗對女性的束縛較少,而這種觀念對于受程朱理學影響較深的中原各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進而為女性獲得相對的自由提供了可能。幺書儀先生在《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中也提到了這一點,她說:“在婚姻方面,蒙古族的亂婚習俗沖擊了程朱理學束縛婦女的鏈條,綱常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從這個意義上說,元代女子可以說得到了一種暫時的、有限的‘解放’,元人愛情劇中的女子常常帶著一種‘野性’,富有膽識,敢作敢為,少有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負擔,應是這一時代社會現實狀況的真實反映”。也因此,羅梅英才敢不聽從父母勸其再嫁,才敢向自己的丈夫索要休書。
但是,元代社會也是一個封建社會,也是一個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那么,女性所謂的自由也只能是局部的、暫時的,在男女雙方發生矛盾沖突時,女性還是要向擁有話語權的男性社會讓步的。關于這一點,有學者甚至認為“元代婦女可能有的所謂的個性實為子虛烏有”,那么,羅梅英的抗爭又怎么會繼續下去呢?這種抗爭在元代的社會背景下,必然會以妥協而告終。
(二)劇作家的原因
石君寶作為一位劇作家,他本身就有著對社會的思想觀念的傳播作用,那么對于元代初期程朱理學受到沖擊的現象,就必然會在其作品中得以體現,而這一點就突出地表現為女性意識的自覺,所以他才會把羅梅英塑造成一個性格潑辣,頗具反抗精神和自由意識的女性。
篇6
【關鍵詞】杜甫;登高;沉郁頓挫
杜甫的一生,是顛沛流離的一生,淪落潦倒的一生,“苦難”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詞,但杜甫并沒有沉陷于個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氣,始終關注人民的生存狀態,并以滿含血淚的動地歌吟,傳達著一個時代的苦難,傳達一個儒者的良知和勇氣。
首聯、頷聯側重于寫景;頸聯、尾聯側重于抒情,集中體現了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
首聯六個物象,而用急、高、哀、清、白、飛來形容,把秋天景物的凄涼氣氛鋪陳得十分濃郁。把眼前的秋景寫得更具體、更凄涼。“哀”字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艱難。讓詩句的種種意象頓時有了濃烈的傷感色彩。頷聯則從更大處落筆,側重寫詩人眼前恍如所見的、耳邊仿佛聽到的整體景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以“無邊”二字展開了“落木蕭蕭下”的畫面,以“不盡”二字展開了“長江滾滾來”的畫面,把秋景描寫得既肅穆肅殺又空曠深遠。這從以景抒情的角度來看,是為后兩聯抒發感情作鋪墊。前兩聯寫景還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兩聯詩句一氣貫注,全詩開頭“風急”二字最緊要,因為“風急”而“猿嘯哀”“鳥飛回”“落木蕭蕭”“長江滾滾”;二是兩聯詩句抑揚頓挫,首聯寫近景,頷聯則寫遠景,而“無邊”一句為仰視,“不盡”一句為俯視,這樣一遠一近、一上一下,層次分明,起伏“頓挫”。
后兩聯以前兩聯描寫的秋景為背景,著重抒發憂憤深廣的情感。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是顯示杜詩沉郁頓挫風格的范例。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則將頸聯悲秋之情的容量增大了,也更深沉、其中“艱難”二字,指出時世艱難,社會動蕩;“苦恨”二字,形容詩人百感交加,恨到極點,“艱難苦恨”兼指社會和個人,在詩人搖落悲秋的情感巾溶人了廣闊的社會內容。而“潦倒新停濁酒杯”,則將杜甫的“艱難苦恨”之情寫得更加具體,一個多愁多病、憂憤深廣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杜甫的悲哀有他的特殊性,那就是他的悲哀雖然是個人的命運,卻博大深厚。境界由大到小,由開到合,情緒也從高亢到悲抑,情緒有微妙的跌宕。杜甫追求情感節奏的曲折變化,這種變化有時是默默的,有時卻有突然的轉折。古代詩話上說,杜甫的詩“沉郁頓挫”,沉郁是許多人都做得到的,而頓挫則殊為難能。
沉郁頓挫是杜甫早年對自己創作風格的一種描述,他在《進雕賦表中》說:“臣之述作,雖不是以鼓吹六經,先鳴數子,至于沉郁頓挫,隨時敏捷,而楊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來,當他經歷了干戈離亂,飽嘗人民的艱難困苦,并于詩中流露出難以抑制的悲愴情懷,創作日趨成熟后,再用“沉郁頓挫”來概述他的詩歌風格。沉郁頓挫,表面是深沉郁結,表現為有節奏的抑揚起伏和盤曲轉折。它涉及詩歌的內結構和外結構,涉及內結構的沉重的充實感,以及外結構上有控制的騷動感和彈性。
《登高》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現于下列三方面:
內容上的厚實豐滿。無論是描摹現實,還是勾勒歷史,杜詩都表現出厚實的思想內蘊和凝重的歷史意識。不僅僅寫出個人的漂淪西南衰老多病,鬢毛早衰止酒停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動蕩不安滿目瘡痍,人民顛沛流離受盡苦難。作者的悲情凝聚于這四字之中,郁結深厚而寄慨深廣。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詩中的情感表達不是平鋪直敘的,而是有著隱顯緩急的變化。在對景物的描繪中,可以揣摩到詩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表達上的迂折含蓄。作者往往將充沛的感情隱藏于心靈深處,九曲回腸沖撞旋轉,并不恣情宣泄傾瀉無遺。《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讀者從作品中讀到的是一個兀立高臺的窮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過分,凄苦冷落而不見消沉。
《登高》語言形式的“頓挫”表現于下列四方面:
章法上開合變化。前四句寫景,作者的主觀感受與景物的客觀特征達到和諧統一,產生的藝術魅力已非一般描摹景物的詩句可比擬。后四句的抒情,則將萬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作了直接抒發。最后卻令人頗感意外地落筆于“新停濁酒杯”這一生活細節上,縱橫開合變化自如。
結構上的回環照應。一、三兩句相承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寫江景,五、七兩句相承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寫多病。照應之妙,實不多見。首、頷二聯寫景,引出“悲秋”,頸、尾二聯寫景,由“悲秋”而及“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環環相扣渾然一體。
篇7
癡癡地等,年復一年秋的到來。
走過了夏的熱烈,我們踏進了秋的高遠。小時候,我把秋比作一位妖繞的女子,并給她起名叫“秋姑娘”。秋就如名句中的那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秋總是以一顆炙熱的心來對待任何人。
秋不僅與我有個約定,秋與世間萬物都有一個約定,每當第一片漸黃的葉子落下來時,秋也就履行了她的諾言。
“媽媽,還有多久才到秋天啊?”
“快了,快了,秋總是會來的,溜也溜不走。”——哦!秋天總會到的,快了,快了……
古今名人喜愛秋的可真不少,贊頌秋的詩句也廣為世間流傳,如最常見的杜牧筆下的《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還有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是一幅多么凄清悲涼的秋景圖啊!寫秋的詩句實在太多了,我這里也不一一例舉了。
呵!瞧啊!橘子熟了,石榴妹妹笑得合不攏嘴了,葡萄們著急地換上“秋”給親手縫制的紫袍,瞧瞧,那叫一個艷啊!走在羊腸小道上,微風在耳邊唱起了歌,仿佛在向我訴說它那愉悅的心情。我高興地跑了起來,稻穗們見了我,像一個個害羞的小姑娘,接二連三地低下了頭。我彎下身子拂起一枝稻穗的臉龐,嘿,真把我逗樂了,剛一松手,又低下了頭。我納悶著,難不成稻穗們真的害羞了!
篇8
古典詩歌中的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來抒感、表達主題的一種重要手段。創作者往往借助各種表現手法來表達思想情感、闡述哲理,表現寫作意圖。詩歌的表現手法有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比(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情感)、興(托物起興,借某一事物的開頭來引起正題中要描述的事物和要表現的思想情感)。發展到現在,常見的表現手法有: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欲揚先抑、以小見大、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以樂寫哀、對比映襯、典故、想象、象征等。
解題金鑰匙
在考查詩歌的表現手法這一知識點時,命題者往往從多個角度入手,常見的考查角度有以下幾點:
一、情感態度角度
題型:1.詩句通過什么表現手法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2.詩句通過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情感?3.詩句運用什么表現手法來闡述什么樣的哲理?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解讀:反復閱讀詩句,明確詩歌的表層意思與深層含義,結合詩歌主旨、意境和創作的時代背景等來分析。如“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詩人先寫“地”“鴉”,而不寫“月”,但卻讓我們分明感受到月亮的存在,因為“地白”“棲鴉”是月亮朗照的結果,既然地白如霜,棲鴉可見,即使詩人沒有明寫“月明”,我們也可以處處感到“月明皎潔”。因此這兩句是實寫“地白”“棲鴉”,虛寫“月明”,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同時又暗扣“望月”這一詩題。
答題要點:表現手法+抒發的情感。如通過對比、欲揚先抑、動靜結合、點面結合、虛實結合、襯托等表現手法,抒發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寂寞,建功立業之豪邁,離別思鄉之愁緒等。
二、意境形象角度
題型:1.描述詩句中通過表現手法所展現出的畫面,并揭示其中的含義。2.詩句通過什么表現手法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氛圍?3.詩句通過什么表現手法塑造了怎樣的形象?4.對運用表現手法來描繪畫面、情境的詩句進行擴充性描寫。
解讀:我們要通過形象思維,借助聯想和想象,感知詩句中的景物和形象,體會詩歌中的情境、意境,領悟詩人的情感。詩人在描摹細致委婉、隱秘難言的情感時,往往通過景物來渲染或襯托。如“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張可久《清江引?秋懷》)中,前兩句道出詩人的思鄉情。然而這種思鄉之情有多深有多濃,詩中并沒有直接表露,卻是以“西風”“紅葉”“黃花”“芭蕉”“秋雨”這一組富有季節特征的景物構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濃麗的秋景圖。那么詩人為什么要把這幅秋景著上濃麗的色彩呢?因為他要襯托自己濃濃的思鄉之情。顯然,這里用的是以景襯情的表現手法。
答題要點:意象特點+表現手法+深層含義。
三、整體分析角度
題型:1.詩歌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2.從表現手法上對詩歌內容作整體分析。
解讀:根據詩歌內容,可側重賞析詩句中運用的表現手法。如“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戴叔倫《蘭溪棹歌》)中,前兩句寫了山水的明麗動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潔,是靜景;后兩句寫了魚群爭搶新水,涌上溪頭淺灘的調皮,是動景。全詩動靜結合,寫出了蘭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機。
答題要點:表現手法+描繪的情景+抒發的情感+表達的作用。
模擬訓練題
1.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旅夜書懷
[唐]杜 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1)本詩前四句寫“旅夜”的情景,試分析一二句的景物描寫與三四句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不同?
(2)本詩后四句是“書懷”,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本詩的七八兩句。
2.下列賞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
A.杜甫《春望》首聯言明春望所見,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懷凄然。
B.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詩人將明月擬人化,想象奇特。
C.白居易《觀刈麥》中“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側面寫盡農民矛盾的心理。
篇9
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
一、填空。
(10分)
1.《竹石》是一首題畫詩,作者鄭燮,號
,
代書畫家、詩人。本詩第一句用一個“
”字充分表現了竹子
的性格;第二句寫出了竹子生命力的
;后兩句中“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指的是
,進一步表現了竹子
的精神。
2.《詠柳》一詩的作者是唐朝的
。在這首詩中,作者贊美了
,表達了作者對
的無限熱愛。
二、詩詞積累。
(38分)
1.將對應的詩題、作者、詩句連起來。(5分)
《示兒》
杜牧
但悲不見九州同
《梅花》
陸游
孤光一點螢
《清明》
查慎行
凌寒獨自開
《舟夜書所見》
葉紹翁
一枝紅杏出墻來
《游園不值》
王安石
牧童遙指杏花村
2.在下列詩句中填上恰當的數字。(7分)
(1)春種(
)粒粟,秋收(
)顆子。
(2)南朝(
)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3)人間(
)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4)不知細葉誰裁出,(
)月春風似剪刀。
(5)飛流直下(
)尺,疑是銀河落(
)天。
3.填花名,將古詩補充完整。(4分)
(1)人閑(
)落,夜靜春山空。
(2)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
)別樣紅。
(3)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
)村。
(4)(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4.根據提示寫古詩名句。(11分)
(1)高適有兩句詩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王維有兩句送別詩的意思和它相反,這兩句詩是:
,
。
(2)當我們在外地過節時,常常引用唐朝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
,
”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3)小時候聽奶奶給我講牛郎織女的故事,只知道織女不僅漂亮,而且非常勤勞。《迢迢牽牛星》中“
,
”是對織女勤勞形象的完美詮釋。
(4)《馬詩》中詩人自比為良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的詩句是:
,
。
(5)讀詩句,品經典。王安石《元日》中“
,總把新桃換舊符”讓我們感受到了節日的喜慶與祝福;鄭燮《竹石》中“
,任爾東西南北風”體現了堅韌、頑強的精神;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須縱酒,
”展現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5.把下列句子補充完整。(11分)
(1)黑云翻墨未遮山,
。
(2)
,草色遙看近卻無。
(3)君看一葉舟,
。
(4)
,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5)好雨知時節,
。
(6)山下蘭芽短浸溪,
。
(7)
,但悲不見九州同。
(8)暖風熏得游人醉,
。
(9)洛陽親友如相問,
。
(10)月出驚山鳥,
。
三、綜合知識積累。
(16分)
1.小學古詩文中有許多描寫邊疆戰士、邊塞風光的詩歌,善寫這類詩的詩人我們稱為邊塞詩人。下列哪位詩人稱得上是邊塞詩人?(
)(2分)
A.李白
B.王昌齡
C.杜甫
D.蘇軾
2.“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中的“梅”和“
”被人們喻為花中四君子。(
)(2分)
A.松、竹、蘭
B.菊、竹、蘭
C.菊、松、竹
D.蘭、竹、荷
3.下列古詩描述的節日依次是(
)(2分)
①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②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③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④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A.①春節
②中秋節
③端午節
④除夕
B.①元宵節
②中秋節
③清明節
④春節
C.①寒食節
②七夕
③中秋節
④春節
D.①元旦
②七夕
③中秋節
④元宵節
4.與韓愈、柳宗元、“三蘇”合稱為“唐宋家”的是(
)(2分)
A.王安石
楊萬里
歐陽修
B.曾鞏
楊萬里
歐陽修
C.王安石
曾鞏
歐陽修
D.曾鞏
王安石
楊萬里
5.下列古代的文化典籍中,以書房命名的一項是(
)(2分)
A.《聊齋志異》
B.《杜工部集》
C.《稼軒長短句》
D.《臨川先生文集》
6.文學常識填空。(6分)
(1)“四書”指四部儒家經典,即《
》《大學》《
》《孟子》。
(2)在中國文學史上,《
》是一部藝術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說,作者是明代小說家
。
(3)成語“高山流水”涉及的兩個歷史人物是
和
。
四、說說下列詩句分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4分)
1.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
)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
)
3.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
)
4.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
五、閱讀古詩,完成練習。
(17分)
(一)絕
句(11分)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1.這首詩的作者是
代詩人
,詩中描繪的是
季的景色。(3分)
2.這首詩描繪的景致形象鮮明、色彩鮮艷,短短28個字描繪了六種景物,這六種景物是
、
、
、
、
、
。(3分)
3.詩中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其中表示顏色的字是
,表示聲音的字是
;表示動景的句子是
,
,表示靜景的句子是
,
。(4分)
4.根據詩句內容,可以推知詩人的觀察地點應是(
)(1分)
A.柳樹下
B.窗前
C.西嶺
D.門外河邊
(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6分)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這首詩是
代詩人
的作品,這是他的“生平第一快詩”。這首詩抒發了詩人
的心情。(3分)
2.判斷下面說法的對錯,對的打“√”,錯的打“×”。(3分)
(1)“初聞涕淚滿衣裳”中詩人流出的是喜悅的淚、高興的淚。
(
)
(2)令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可以回到家鄉去了。
(
)
(3)詩中的“妻子”與現代漢語中的“妻子”意思相同。
(
)
六、文言文閱讀。
(15分)
學
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
,
;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1.這篇古文的作者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1分)
2.請將短文中橫線處的內容補充完整。(2分)
3.請用“/”劃分朗讀節奏。(2分)
思
援
弓
繳
而
射
之
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的意思。(4分)
(1)使弈秋誨二人弈。
(
)
(2)思援弓繳而射之。
(
)
(3)為是其智弗若與?
(
)
(4)非然也。
(
)
5.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2)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6.用自己的話說說:為什么兩個智力條件差不多的學生,跟隨同一個老師學習,效果卻不同?(2分)
古詩文積累與運用參考答案
一、1.板橋
清
咬
堅韌
頑強
遭遇的挫折與磨煉
堅忍頑強
2.賀知章
春天里柳樹美麗的姿態
春天和大自然
二、《示兒》
杜牧
但悲不見九州同
《梅花》
陸游
孤光一點螢
《清明》
查慎行
凌寒獨自開
《舟夜書所見》
葉紹翁
一枝紅杏出墻來
《游園不值》
王安石
牧童遙指杏花村
2.(1)一
萬
(2)四百八十
(3)四
(4)二
(5)三千
九
3.(1)桂花
(2)荷花
(3)杏花
(4)桃花
4.(1)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2)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3)纖纖擢素手
札札弄機杼
(4)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
(5)千門萬戶曈曈日
千磨萬擊還堅勁
青春作伴好還鄉
5.(1)白雨跳珠亂入船
(2)天街小雨潤如酥
(3)出沒風波里
(4)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5)當春乃發生
(6)松間沙路凈無泥
(7)死去元知萬事空
(8)直把杭州作汴州
(9)一片冰心在玉壺
(10)時鳴春澗中
三、1.B
2.B
3.C
4.C
5.A
6.(1)中庸
論語
(2)西游記
吳承恩
(3)伯牙(或俞伯牙)鍾子期
四、1.夸張
2.比喻
3.設問
4.擬人
五、(一)1.唐
杜甫
春
2.黃鸝
翠柳
白鷺
青天
雪船
3.黃、翠、白、青鳴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4.B
(二)1.唐杜甫忽聞朝廷收復失地的消息之后欣喜若狂
2.(1)√
(2)×
(3)×
六、1.孟子
2.專心致志
惟弈秋之為聽
3.思/援弓繳/而射之
4.(1)教導
(2)引,拉
(3)智力
(4)這樣
5.(1)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
篇10
關鍵詞:杜荀鶴 賈島 苦吟詩 異同
杜荀鶴,字彥之,池州石土隸人,自號九華山叟,早年隱居九華、廬山。咸通、乾符間先后游浙江、湖外、嶺外。黃巢亂起,退隱山林,其間數次出山干謁,作江、浙之游。大順二年及第,以世亂還九華山。晚年得官,以主客員外郎知制誥充翰林學士,天(904)初卒。他的生活和創作活動,主要在懿宗、僖宗及昭宗三朝。這段時期,政局混亂,政治腐敗,兵連禍結,社會極度黑暗。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顛沛流離和逃難避亂中度過。為了求食、求衣和求仕,詩人常年四處漂泊,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也許正是緣于與賈島相似的身世遭遇,使他在詩歌創作中向賈島靠攏,一方面接受了賈島的苦吟精神,另一方面在審美追求上又與賈島不盡相同。下面就對二者的苦吟詩作以比較。
一.杜荀鶴與賈島苦吟詩的相似點
(一)苦吟精神的一致性
聞一多先生曾在《唐詩雜論》中說:“由晚唐到五代,學賈島的詩人不是數字可以計算的,除極少數鮮明的例外,是向著詞的意境與辭藻移動的,其余一般的詩人大眾,也就是大眾的詩人,則全屬于賈島。從這觀點看,我們不妨稱晚唐五代為賈島時代”[1]。
杜荀鶴作為晚唐詩人之一,也受到了賈島的影響。他與賈島的身世遭遇非常相似:兩人都在科舉道路上極其不順,處境十分貧寒,因而他與賈島在心理和感情上容易產生共鳴。賈島一生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他用清冷的筆調書寫著自己心中的孤寂哀怨、憤世嫉俗之情。他作詩酷愛苦吟,并以苦吟著名:“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題詩后》)、“默默空朝夕, 苦吟誰聞喜”(《秋暮》)、“風光別我苦吟身”(《贈劉評事》),他甚至到了“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戲贈友人》)的如癡如醉的地步。賈島的這種苦吟,一方面為了提高詩歌的審美功能,另一方面,詩人通過這種推敲、琢磨,將內心的凄寒苦楚激發出來,他不是為了苦吟而苦吟。詩人曾云:“白須相并出,清淚兩行分。默默空朝夕,苦吟誰聞喜。”(《秋暮》)不難看出,詩人的這種苦吟是內心情感自覺的釋放,他的苦吟精神與內心感受是一脈相承的。杜荀鶴視詩歌為生命,苦吟精神酷似賈島。他在詩歌中多次寫到“苦吟”為詩的情景:“到頭身事欲何為,窗下工夫鬢上知。乍可百年無稱意,難教一日不吟詩”(《秋日閑居寄先達》)、“點盡客衣三尺雪,煉精詩句一頭霜”(《維揚冬末寄幕中二從事》)、“苦吟無暇日,華發有多時”(《投李大夫》)、“生應無輟日,死是不吟時”(《苦吟》)。可見,杜荀鶴的這種苦吟精神正是繼承了賈島。
詩人之所以傾其全力去賦詩,是由于詩人對所處社會徹底失望,只能在藝術追尋中求得心靈安慰,把“苦吟”作為樂事,在窮困和落寞中找到自適的恬淡心態。因此,他在藝術追求上,自然也向賈島靠攏。
(二)詩境的凄寒苦清
賈島的一生正處于唐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時代和詩人自身生活的不幸, 使得他較多地選擇凄冷、枯寂的物象,并把自己的情懷和身世感慨自然而然地外化于這些物象上面。如:“客愁何并起,暮送故人回。廢館秋螢出,空城寒雨來。夕陽飄白露,樹影掃青苔。獨坐離容慘,孤燈照不開。”(《泥陽館》)此詩里不僅用了愁、廢、空、寒、獨、慘、孤如此衰敗苦寒之詞,還用了暮、秋、螢、雨、夕陽、露、苔幾個凄冷的意象,在色彩上以白和青這樣的冷色調為主,詩人借此以渲染出清幽枯寂的境界,以表達自己孤寂凄寒的心理感受。這幾乎成為其詩歌最基本的審美取向與創作特色。杜荀鶴繼承了賈島創作內容中苦寒的一面,詩歌中也出現了許多清冷、荒僻、枯寂的物象,以此展現出凄清幽寂的意境。如寫春天:“花開如落葉,鶯語似蟬鳴”(《春日閑居即事》),寫鄉思:“人世鶴歸雙鬢上,客程蛇繞亂山中”(《途中春》),寫苦吟的寒影:“燭共寒酸影,蛩添苦吟處”(《秋日懷九華舊居》),寫荒墳的荒涼:“從見蓬蒿叢壞屋,長憂雨雪透荒憤”(《哭山友》)等,把他所經歷和感受的種種人生苦痛一一熔鑄在所選物象中,他筆下的物象也是孤寂清冷荒寒,如蟬,猿,蛇,月,敗葉,廢寺,蓬蒿等物象。描寫心態用“窮”、“哭”、“寒”、“死”等凄寒之詞營造清寒之境。這種情緒染化了的客觀景物折射出詩人冷寞憂傷的心理。這些詩可謂清寒之至。這正如張所云:“解道寒苦羈窮之態,有孟郊、賈島之風。[2]”的確。二人在審美取向,凄苦意境的營造方面如出一轍。
二.杜荀鶴詩與賈島的不同
杜荀鶴在創作的某些方面繼承了賈島,他的審美追求又與賈島不盡相同。
首先,他們二人在創作態度上都堅持“苦吟”的精神,但藝術追求和側重點是不同的。杜荀鶴的苦吟,一方面說自己癡心作詩,并感到作詩之難,另一方面在詩歌中吟唱自己人生之苦。他在《秋夜苦吟》一詩中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吟盡三更未著題,竹風松雨共凄凄。此時若有人來聽,始覺巴猿不解啼。”吟詩到三更還未入眠,可見用時之久,吟盡三更尚未著題,可見作詩極其困難,是要耗費巨大的精力的,否則難以成詩。此詩是秋夜所作,秋夜本來就給人以陰冷寂寞的感覺,作者的吟詩聲與“竹風松雨”相和,更覺凄苦,再加自己漂泊于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與這凄清的環境、詩人的“苦吟”之聲融于一體,可以說此詩把作者作詩之苦和自己的旅途之苦一并吟唱出來。而賈島的苦吟是追求藝術形式。關于賈島的苦吟追求,尹占華直截指出“所謂苦吟,無非指作詩刻苦,求難求險求奇……賈島作詩也竭力求奇,但多體現在形式上,將主要精力用于五言律的創作上,其刻苦冥搜、雕琢錘煉者皆是寫景之對句”[3]。說明賈島的苦吟重在煉字、煉句,而佳句的獲得往往與好的意境及詩眼密不可分,巧運言詞,精煉意魄。
其次,杜荀鶴苦吟創作不像賈島那樣冷僻奇峭。賈島詩多呈現奇僻生新、艱澀奧晦,而杜荀鶴的苦吟詩,語言淺顯通俗,自然流暢,極少生澀拗口的現象。縱觀他的苦吟詩,無論是書寫個人命運,還是寫景寄情,都淺切自然,明白如話,少有雕琢粉飾之句,真正達到了詩歌語言上的通俗平易。如抒寫個人遠大志向的:“男兒出門志,不獨為謀身”(《秋宿山館》),或寫落第失意愁緒的:“未得青云志,春同秋日情”(《春日閑居即事》),或寫自己求名艱辛的:“年年名路漫辛勤,襟袖空多馬上塵”(《感秋》)等,毫無修飾、發自肺腑、親切感人。而賈島詩則不然,如“空巢霜葉落,梳牖水螢穿”(《旅游》),“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題李凝幽居》),“爐煙上喬木,鐘磬下危樓。”(《題岸上人郡內閑居》)這些詩句所表達的詩意不是一般讀者所能體會到的,字里行間已超出了尋常人的語言形象世界,語言晦澀拗口難懂。
第三,杜荀鶴的苦吟詩除了對個人遭遇、不平心緒的抒發之外,還特別強調了詩歌的社會功能,認為“詩旨未能忘救物”,他用苦吟的方式也創作了許多反映社會現實的詩。而賈島詩題材窄狹,缺少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多為寫景、送別、懷舊之作,他的苦吟更多地投向了自身及其身邊的細物,甚至回歸到自己的心靈。可以說,賈島將苦吟的創作方式僅僅對準了詩人精神本體,到達了苦吟的極致。而杜荀鶴的詩作突破了僅僅抒寫個人情感的局限,使苦吟現象又有了回歸現實主義的傾向。他的詩淺清直白又流暢合律,他不事雕飾,不求奇險怪格,通俗易懂,正是他的這種苦吟精神使他的詩歌在千錘百煉之后形成質樸平淡自然的風格。他對苦吟這種詩歌創作現象都做出了貢獻,充分發掘了苦吟的優點長處。總之,杜荀鶴在創作追求和審美取向上無疑對賈島的苦吟是一種超越。
由此可見,杜荀鶴在學習前人創作經驗時,并不囿于前人,而是大膽創新,正因為如此,使他的詩歌在藝術的百花園中獨占一枝。
參考文獻
[1]朱自清等編《聞一多全集》(三)《唐詩雜論》[M].上海開明書店,1948.
[2](宋)張《云谷雜記》,王大鵬等編選《中國歷代詩話選》[M].岳麓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