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范文

時間:2023-03-14 05:14: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

篇1

關鍵詞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 藥師 職業定位

中圖分類號:R951;G7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15-0036-04

Thought on pharmacists’ professional positions in implementing

the regulation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CHEN Zhi-dong

(Shanghai Six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20023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fessional positions of pharmacists in implementing the regulation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RCAAA) 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 for them. Method: Effects of RCAAA on the professional positions of pharmacists and the pharmacists’ information level about antibacterial agents are analyzed. Result: Because of pharmacists’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about antibacterial agents, it is difficult for pharmacists to carry out the RCAAA. Conclusion: Pharmacists must make up their knowledge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regulation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pharmacists; professional positions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已于2012年5月8日在衛生部網站()正式,形式為衛生部令第84號,屬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系列文件中的法規性文件,標志著我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開始邁入法制化、制度化軌道。《辦法》對抗菌藥物實行分級管理,明確相關人員的職業定位和法律責任,其指導思想必將有助于其他種類藥物的臨床應用管理,有助于醫院藥學的健康發展。藥師作為抗菌藥物臨床應用與管理的參與者,必須仔細領會《辦法》精神,按照《辦法》要求及時調整自身職業定位,嚴格履行《辦法》所賦予的職責。

1 《辦法》對藥師職業定位受關注點

1.1 藥學部門負責人不再局限于藥事管理工作

藥學部門是醫院專業技術科室,負責藥事管理和藥學服務工作[1]。藥事管理是指對臨床用藥全過程進行有效的組織實施與管理,藥學服務(pharmaceutical care)是指為獲得改善病人生命質量的明確結果而提供負責任的藥物治療,是藥師與患者和其他專業人員共同制訂、執行和監控治療方案的合作過程[2]。藥學部門負責人無疑都選擇了前者。《辦法》第二十七條明確藥學部門中高級職稱藥師是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會診專家組成員,等于直接向高級職稱藥師發出了參與藥學服務的指令。這讓人不禁要問:我國醫院中高級職稱藥師究竟在從事什么工作?2010年我國醫院中高級職稱藥師占藥學人員的4.9%,共10 324名,而同年二級以上醫院有7 756家[3],假如將這些高級職稱藥師都安排在二級以上醫院工作,平均每家二級以上醫院擁有高級職稱藥師僅1.3名。由于《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第十四條明確二級以上醫院藥學部門負責人應由高級職稱藥師擔任,因此可以說具有高級職稱藥師基本上都擔任著藥學部門的正副負責人。《辦法》無異于間接向藥學部門負責人發出了參與藥學服務的指令。其實,早在2010年由衛生部醫療服務監管司負責修訂完成的《醫院工作制度與人員崗位職責》就明確要求藥學部門負責人應經常深入臨床,參加危重和特殊病人的查房和病歷討論,參與臨床用藥的討論,指導臨床合理用藥[4]。藥學部門負責人的職業定位應調整為藥事管理和藥學服務。

盡管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會診專家組成員還有感染科、呼吸科、重癥醫學科和微生物檢驗科的高級職稱醫師和高級職稱檢驗師,但這些專家都有各自繁忙的醫療工作,大部分會診可能仍需要由高級職稱藥師來承擔。而且由于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在療效和安全性方面臨床資料較少,或具有明顯、嚴重的不良反應等特點,用藥風險相對較大,由高級職稱藥師參與會診(藥學會診)很有必要,患者需要這種級別的藥學服務。

篇2

[關鍵詞] 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7(b)-0174-03

抗菌藥物是臨床上應用最多的一類藥物,抗生素類藥開創了抗感染治療的新紀元。然而僅在抗生素應用幾年之后耐藥菌就出現,并隨之廣泛傳播。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已成為全世界關注的問題之一,然而我國抗菌藥物在Ⅰ類切口手術圍術期的使用過程中依然存在不合理現象,并且情況較為嚴峻[1]。雖然圍術期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術部位感染的發生率,但此類藥物的濫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細菌耐藥性,且增加了患者經濟負擔。本研究主要就本院2012年1~6月Ⅰ類切口手術圍術期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情況進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本院2012年1~6月1200例Ⅰ類切口手術患者的歸檔手術病歷。其中,乳腺手術400例,平均年齡(39.8±9.8)歲;疝氣修補術400例,平均年齡(16.1±11.2)歲;甲狀腺手術400例,平均年齡(35.6±5.4)歲。均無藥物過敏史。

1.2 調查方法

采取回顧性調查方法,調查人員對每份病歷的姓名、性別、年齡、一般情況、血常規、肝腎功能、體溫、手術日期、手術名稱、手術起止時間、抗菌藥物的名稱、用法用量、用藥時間進行統計,并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文件制訂評價標準[2-3](表1)。

2 結果

2.1 用藥情況的調查

隨機抽查本院Ⅰ類切口手術歸檔病歷共1200份。其中,使用抗菌藥物有504份,使用率42.00%,超過國家衛生部關于I類切口手術患者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比例不超過30%的規定。使用抗菌藥物涉及5類13種藥物,其中,使用最多的是頭孢菌素類(268例),占使用抗菌藥物病歷的53.17%;其次是青霉素類119例,占23.61%,其余依次為大環內酯類91例,占18.05%,喹諾酮類14例,占2.79%,氨基糖苷類12例,占2.38%。位居前3位的品種分別是頭孢曲松(占18.06%)、頭孢唑啉(占15.48%)、哌拉西林舒巴坦(占11.71%)(表2)。

2.2 圍術期抗菌藥物不合理用藥的表現形式

結果提示,本院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主要有預防用藥時間過長、品種選用不當等(表3)。

2.3 其他情況

抗菌藥物使用合格率為84.13%,1200例患者手術切口愈合均為甲級,無術后感染。

3 討論

3.1 預防用藥應嚴格把握適應證,并正確選用藥物

Ⅰ類切口手術感染的病原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藥物的選擇應以第一代頭孢菌素及青霉素類為主,對青霉素過敏的患者可選用克林霉素。從表2可知,用于預防性感染的抗菌藥物主要以頭孢菌素類為主,其中頭孢菌素類中又以第三代頭孢曲松(18.06%)居多,頭孢他啶也有使用,而第三代頭孢菌素類對革蘭陰性菌作用強,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固酶陰性葡萄球菌作用不及第一、二代頭孢菌素及青霉素類作用強,這種情況選用第三代頭孢菌素不符合《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衛辦醫政發[2009]38號)的規定[4]。應首選第一代頭孢菌素及青霉素類。Ⅰ類切口手術以革蘭陽性球菌為主,預防用藥應選擇針對手術部位感染常見病原菌的殺菌劑。根據這一原則分析預防用藥品種,喹諾酮類、大環類脂類[5]、氟基苷類及第3代頭孢菌素對革蘭陽性球菌的作用與第1代頭孢菌素相比不具優勢,不宜用作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藥。

3.2 預防用藥時間的選擇

預防用藥時間比較關鍵,對于Ⅰ類切口手術一般建議在麻醉前一次性給藥,這樣不僅可保證血液和組織中有效藥物濃度作用于整個手術過程,還可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因此,開始用藥時間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遲。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預防應用抗菌藥物應在手術前30 min~2 h給藥,以適宜的滴速滴完,使手術切口暴露時局部組織和血清中的藥物濃度足以殺滅手術過程中入侵切口的細菌[6]。本次調查中乳腺手術、甲狀腺手術基本上都遵守了麻醉前給予抗菌藥物,有效控制細菌感染,而疝氣修補術有2例預防性給藥時間超過手術前2 h,不符合有關規定。

3.3 給藥時程過長

規范化的短程用藥方案在預防手術部位感染的效果上與長時間用藥方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延長術后用藥時間并不能減少手術部位的感染,反而易導致耐藥率的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甚至藥源性疾病等嚴重問題[7]。從表3可知,術后預防用藥時間過長者29例,占504例使用抗菌藥物的5.75%,按《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外科預防用藥給藥方法規定,手術時間小于2 h,出血量小于1500 ml的總預防用藥時間不超過24 h,而手術記錄時間全部小于2 h,出血量小于1500 ml,存在著嚴重不合理用藥現象。主要原因是臨床醫師不熟悉或未完全領會《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基本原則》內容,或部分醫師按舊習慣模式用藥。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醫生的學習及用藥干預,通過規范化學習和嚴格的質量考核來規范醫生用藥行為[8]。

3.4 聯合用藥存在的濫用問題

Ⅰ類切口手術一般選用單一抗菌藥物進行預防性抗感染,無必要選用聯用藥,本次調查發現有6例頭孢唑啉+阿米卡星、頭孢唑啉+左氧氟沙星聯用,占使用抗菌藥物病歷的1.19%;未發現三聯或三聯以上用藥情況。

綜上所述,本院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的應用在品種選擇和治療用藥上基本合理,但仍存在預防使用率過高、部分患者用藥起點過高、預防用藥選用不當、預防用藥時間不合理及療程過長等問題,應當引起重視并改進。

[參考文獻]

[1] 吳麗卡,黎顏,楊慧娟.722例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調查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18):58-59.

[2] 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總后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Z].北京:2004.

[3] 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總后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Z].北京:2012.

[4] 衛生部.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Z].北京:2009.

[5] 胡秀娟.阿奇霉素聯用丹參注射液治療小兒大葉性肺炎療效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2(4):56-57.

[6] 李潔喜,王沛就,衛肖云,等.Ⅰ類切口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調查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雜志,2011,27(24):3711-3712.

[7] 李全志,劉志強.圍手術期預防使用抗菌藥物藥物調查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雜志,2010,5(21):167-168.

篇3

【關鍵詞】抗菌藥物;管理;合理性;監督

【中圖分類號】R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521―01

抗菌藥物的出現為保障人類健康做出了卓越貢獻。但隨著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濫用,致使細菌耐藥性逐年增加,尤其是氟喹諾酮類藥物[1]。據報道我國醫院臨床用藥中抗菌藥物使用率高達79%,是發達國家的2倍[2],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在我國約有25%-65%[3] ,其主要是由于無指征預防用藥、盲目聯合用藥、品種選擇錯誤、過量用藥以及用藥方案不合理等原因導致。為了規范化抗菌藥物臨床使用的合理性以及結合國家對抗菌藥物的管理辦法,本文從抗菌藥物的使用現狀、管理途徑、過程管理和信息化監控等方面對抗菌藥物合理使用進行了探討。

1 目前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及存在問題

1.1 抗菌藥物使用量過大。據調查顯示[4],通過對不同等級的醫院抗菌藥物使用量進行統計,結果表明三級醫院使用率為70%,二級醫院為80%,一級醫院為90%,同時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在30%~70%,手術科室抗菌藥物使用率為80.76%,預防性用藥占66.72%,治療性用藥僅占33.28%,表明一級醫院、手術患者以及預防性用抗菌藥已占主導地位,但是否是有指證的使用,以及是否一定須使用抗菌藥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1.2 藥物的選擇無確切依據。如對于一般性感染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菌藥;不根據患者的用藥史以及身體特征選擇合理的抗菌藥;經驗用藥以及菌群未做微生物檢查而選擇用藥[5];選擇經濟利益較大的藥物或者新上市的抗菌藥等。

1.3 藥物的使用不合理。如未重視部分處方的首次劑量加倍,復方新諾給藥是2次/天,首次劑量加倍,12小時后血藥濃度趨于穩定,方可有效殺滅病原菌。還有如藥物的溶媒選擇不當,藥物更換頻率較高以及藥物的使用療程過長等。

1.4 盲目聯合用藥。目前臨床上聯合用藥比較普遍,但是是否必須聯合使用還存在一定問題。在沒有臨床依據以及確切指證前提下的聯合用藥,如頭孢哌酮/舒巴坦鈉與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與氧氟沙星等,易導致患者的二重感染或增加細菌耐藥性。

2 加強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與管理

2.1 抗菌藥物管理依據

為了防止產生細菌耐藥性,增強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國家或省級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這些文件或指導原則為醫院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其中包括《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等。

2.2 抗菌藥物的管理途徑

2.2.1 抗菌藥物管理組織與制度的建立

首先必須改革醫院醫師自由使用抗菌藥物的管理模式,并建立抗菌藥物從采購到臨床使用一體化的管理機制。成立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管理組織,由醫院負責人統籌,各個科室負責人監督和組織落實,并定期對本院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整理和公布,對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同時建立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制度和實施細則,為醫院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綱領和文件指南。

2.2.2 加強各部門的管理與協作

⑴發揮藥劑科的指導和監督作用。開展臨床藥學研究、提供藥物咨詢服務、不良反應監測、定期對醫院使用抗菌藥物合理性進行評價以及對處方進行點評并進行臨床合理用藥實例分析、各科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等,為臨床提供藥學信息。

⑵提高醫院感染管理科的職能。明確聯合應用抗菌藥物指征,制定抗菌藥物分級管理辦法,限制醫師抗菌藥物使用權限,控制新型廣譜抗菌藥物應用,停用或淘汰臨床使用無效或出現廣泛耐藥的抗菌藥物,落實圍術期抗菌藥物使用的管理,將臨床科室各項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指標作為醫療質量綜合評價內容,納入全面醫療質量管理。

⑶加強微生物檢驗科對病原菌的檢測。微生物檢驗科應當定期向全院公布主要耐藥菌、病原菌分布及藥敏試驗結果,并對ICU、血液科、小兒科、神經內外科等重點科室主要病原菌進行公布,使臨床醫師能根據病原菌針對性選用抗菌藥物。

⑷其他部門的管理。如醫務科和財務科根據各科室抗菌藥物使用率及費用比的量化考核,結合平時的質控檢查,制定經濟獎懲制度,對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情況進行公布,并處以罰金以強化管理;與質控科協作,將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納入醫院醫療質量管理考核體系等;與病案室協調,對所有使用抗菌藥物的出院病歷進行審核,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解決或做出相應處罰

2.2.3 深入醫務人員的管理

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是一項涉及制度、管理和人員的系統工程,涉及醫院的方方面面,以及各級醫師、護士、藥學、檢驗、管理人員等,如提升醫師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水平;臨床藥師參與處方點評與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監測;加強其他醫務工作者的參與和配合等

2.2.4 落實抗菌藥物的管理

2.2.4.1抗菌藥物的分級管理

衛生部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中,根據安全性、療效、細菌耐藥性、價格等因素,將抗菌藥物分為3級,即非限制使用級、限制使用級與特殊使用級。醫療機構應該嚴格執行抗菌藥物的分級管理,包括抗菌藥物使用范圍和醫師的處方權限。

2.2.4.2加強抗菌藥物過程監控

抗菌藥物的過程監控是指從抗菌藥物的遴選、采購、處方、調劑、臨床應用等各個環節進行監控,確保抗菌藥物使用全過程得到有效監督。

2.2.4.3定期統計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根據病原菌的統計、抗菌藥物使用品種和用量、藥敏試驗和臨床不良反應等,對醫院內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總結。

3 討論

抗菌藥物在醫院中的使用頻率最高和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是導致細菌耐藥性的主要原因。抗菌藥物的管理體系較復雜,醫療機構根據國家政策,制訂本院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管理制度和實施細則,該細則涉及到醫院的各個部門、各個醫務工作者以及各個部門和工作者間的協作與溝通。目前我國臨床藥學和微生物檢驗人才力量較為薄弱,醫療機構需要重視人才培養,發揮臨床藥師和檢驗人員在抗菌藥物使用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根據細菌耐藥性和醫療情況的變化,不斷對臨床用藥管理辦法進行修訂和補充,以促進抗菌藥物臨床使用合理化。

參考文獻:

[1] Fraimow H S, Tsigrelis C.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mechanisms, 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specific pathogens[J]. Crit Care Clin,2011,27(1):163-205

[2] 孫成林,馬駿,張玉英. 抗生素的合理應用[J]. 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10:53-54.

[3] 徐潛,孟貴英,等. 醫院抗菌藥物應用調查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12):930-932

篇4

Analysis and counte remeasures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in a hospital of Deyang

Xu Xiaofe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hospital special rectification activities b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fte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drugs, analyze problems and discuss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Extraction our hospital in June 2012 and May 2013 outpatient prescription and medical records, analyzing the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and to compare with the previous situation.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outpatient antibiotic prescriptions decreased from 43% to 30%; inpatient antibiotic usage dropped from 68% to 60%; I like incision surgery 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utilization decreased from 100% to 70%, with an average treatment time from 3d dropped to 1.2 days; antimicrobial drug use accounted for the proportion of the amount decreased from 35% to 27%. Conclusion: After rectification, the clinical use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our hospital a marked improvement, the indicators have reached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f the health sector; but still need to continue to implement, strengthen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drugs, control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中圖分類號】R 971. 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183(2013)11-0354-02

隨著社會醫療制度的改革,我國醫院藥學部門的功能及改革也是擺在當前重要的問題,在以衛生服務為主要方面的今天,基層醫療單位的藥學服務也是越來越重要。近年來, 臨床應用抗菌藥物十分廣泛,外科病人抗菌藥物的應用也非常普遍,有調查報道其使用率高達80%[1]。但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將導致細菌耐藥性藥物不良反應和醫療成本增加,目前不合理使用預防性抗生素已成為細菌耐藥性的主要原因[2]。針對這種情況衛生部于2011年4月下發了《關于做好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的通知》[3],在全國開展了專項整治工作,2012 年8月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4]開始實施。我院根據有關要求及時制定了各項整治落實措施,加強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管理,將管理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同時通過處方點評工作,發現和查處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現象。為了解我院經專項整治后近一年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情況,對我院2012年6月到2013年5月間門診處方和住院病歷有關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情況進行抽查,統計有關指標數據,并與專項整治活動前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按照就診順序,采用隨機抽樣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5月門診處方每月100張,共1200張,各臨床科室住院病歷每月50份,共600份。由5名護士對使用抗菌藥物的處方進行統計分析。并通過醫院信息中心調去之前1年度相關數據進行比較。

1.2 研究方法:依據衛生部抗菌藥物專項整治活動方案的有關要求對各項控制指標進行統計分析,依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5]進行評判。觀察指標包括:門診和急診處方及住院病人的抗菌藥物使用率;門診處方抗菌藥物平均用藥品種;住院病人平均抗菌藥物使用強度;I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率、使用品種和使用時間;抗菌藥物使用金額比例等。并將該統計結果與上以年度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并探討解決的可能措施。

2 研究結果

2.1 抗菌藥物臨床使用情況

2.1.1 抗菌藥物使用率:納入研究的門診處方中,使用抗菌藥物的有720張,除去兒科、中醫、傳染科處方后,為360張,占30%,與整治之前有所下降,但與衛生部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門診處方抗菌藥物平均用藥品種為1.8種,比整治前少0.7種;住院病歷醫囑中有口服或注射使用過一次以上抗菌藥物(出院帶藥)除外的360份,占60%,均比整治前有所下降,基本達到衛生部的要求。(見表1)

2.1.2 I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在抽查的病歷中I類切口手術病例有200 份,涉及甲狀腺、乳腺、腹股溝直斜疝、骨科內固定裝置植入及拆除等手術。其中甲狀腺疾病手術、良性乳腺疾病手術、體表腫物切除術已沒有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所選抗菌藥物多為第一、二代頭孢菌素類,平均用藥時間從3d下降至1.2日;抗菌藥物使用金額占比例從35%下降至27%。一般均無聯合用藥。各項指標比整治前均有明顯下降。見表2

2.2 住院病人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全部住院病人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為71. 1 DDDs /百人天,比整治前下降23DDDs /百人天,比衛生部的要求( ≤40DDDs /百人天)仍有較大的差距。

3 分析討論與對策

統一認識制訂抗菌藥物合理使用評價標準完善抗菌藥物合理應用評價制度, 手術切口類型按《外科學(第6版)》中外科手術與種類標準進行分類,用藥指征按《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等要求,結合醫院實際工作,藥劑科與醫院醫務科、院感科等相關科室制定并完善了醫院用藥的管理方法和具體措施,制定系列抗生素使用規定,并定期不定期參與檢查和監督,發揮藥師在促進合理用藥中的作用。

目前醫院抗生素品種數及種類構成現已達標,這是由醫院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討論決定的,一般每年討論修改目錄一次,較易控制實現,以后可堅持這種做法,在總數量不超過35種的前提下根據臨床實際需要調整各類抗菌藥物的品種和規格。

我院門診和住院抗菌藥物使用率雖已有下降,某些已到達規定目標值。以前門診處方的使用率較高與抽樣統計方法不同有關,以前是統計所有處方,未除急診、兒科、中藥和傳染病處方,根據新的統計方法,本次的統計已將所有14周歲以下的處方及傳染病處方除外,將急診處方單獨統計。目前的使用率仍未達標與醫生的診斷水平和用藥習慣有關,也與患者或家屬缺乏醫學知識和不合理的期望要求有關,醫生有時也為了迎合患者或家屬的要求而使用抗菌藥物。

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強度、使用金額占比例和平均用藥時間已有明顯下降,這可能與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下降有關,也與I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率下降及用藥時間的縮短有關。本次統計由于信息系統功能所限,未能除去出院帶藥的部分數量,所以實際的使用強度會更低。現階段的使用強度仍未達到要求,應進一步降低抗菌藥物使用率,縮短用藥時間,減少不必要的聯合用藥,兒科患者盡量采用小規格品種;還應完善處方信息系統的功能,除去出院帶藥部分的數量,使統計結果更科學更準確。對使用金額連續幾個月排名靠前的品種應采取干預措施,促使醫生分散選用抗菌藥物,不能長時間集中選用某幾個品種,以免細菌對一批抗菌藥物產生耐藥性。

4 結束語

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提高合理用藥水平,保障醫療安全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需要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在探索中改進工作方法。相信醫院藥劑科在院領導班子的帶領下,認真貫徹國家衛生部相關政策法規,在未來1-2年內,各項任務達標。

參考文獻

[1] 張延霞, 陳曉紅, 盛燕江, 等. 手術科室抗菌藥物使用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1998, 8(30) : 179-180。

[2] 蘇玉嚴.臨床藥師促進普外科預防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 臨床與藥物, 2008, 14(2) : 60.

[3] 衛生部.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做好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的通知,衛辦醫政發〔2012〕32 號,2011-04-18.

篇5

關鍵詞:抗菌藥物;不合理用藥;處方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irrational antibiotic prescriptions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Prescription Management Method, Management Criteria of Hospital Prescription Comment(trial)and others,selected800pieces outpatient service antibiotic prescriptions from our hospital in February to July2013,to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the unreasonable prescriptions.Results Among800antibiotic prescriptions,173were unreasonable,accounted for21.63%;the frequency and percentage of cephalosporins in irrational antibiotic prescriptions ranked first(58.56%),penicillins(15.47%)and quinolone(12.15%)were ranked second and third;The DDDs of antibiotics in respiration department and pediatric department was the highest,the irrational prescriptions respectively accounted for27.17%,20.13%;the main types of irrational prescriptions were dosage and frequency is not suitable for(49.71%),and unindication of application(17.92%)and so on.Conclusion The quality of outpatient antibiotic prescriptions in our hospital is not very good,more work must be done to reduce the waste of medical resources,and ensure that medicines are used irtional,safely,effectively and economically in patients.

Key words:Antibiotics;Irrattional drug use;Prescription analysis

抗菌藥物是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一類藥物,大批高效、廣譜、低毒的新型抗菌藥物不斷出現,為臨床用藥提供了更好的選擇。資料表明,我國每年因藥品不良反應而住院的患者多達250萬例,其中死亡病例約有19萬。其致死原因絕大多數為不合理用藥,約占全部用藥患者的12%~32%[1]。現將2013年2月~5月抗菌藥物處方點評結果總結如下,為加強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及科學管理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處方來源 隨機抽取我院2013年2月~5月門診抗菌藥物處方,根據每月門診抗菌藥物處方總量N張,計算n=N/200,取n的整數部分作為處方間隔數,隨機選取起始處方,預計每月抽取抗菌藥物處方200張。

1.2處方分析依據 《處方管理辦法》、《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藥品說明書》《臨床用藥須知》、《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2年衛生部抗菌藥物整治方案》等。

1.3數據處理 按照抗菌藥物類別、科室分布、不合理類型等,采用Excel電子格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不合理處方抗菌藥物種類及比例,見表1。

2.2我院抗菌藥物處方不合理類型,見表2。

2.3我院抗菌藥物不合理處方科室分布,見表3。

3討論

我院門診抗菌藥物處方不合理類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診斷書寫不規范。②門診處方超過7d用量。③適應癥不適宜。④遴選的藥品不適宜。⑤用法用量不適宜。⑥重復給藥。⑦無指征用藥。

4結語

通過對我院門診抗菌藥物不合理處方的分析,建議如下:加強處方點評人員技能,建立醫療團隊信息溝通平臺,藥師深入臨床反饋用藥信息,以進一步提高抗菌藥物處方水平,促進抗菌藥物合理使用。

參考文獻:

[1]孫定平,齊平,靳穎華.藥物不良反應[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6-37.

[2]楊寶峰.藥理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87-484.

[3]宋永熙,趙t鐳,楊一坤,等.門診處方點評與合理用藥的改進情況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3,33(1):68-69.

篇6

【關鍵詞】 中藥; 保守灌腸治療; 盆腔炎

doi:10.14033/ki.cfmr.2017.16.0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6-0130-02

2012年2月13日經衛生部部務會審議通過并《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其目的是為了加強醫療機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規范抗菌藥物臨床應用行為,提高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水平,促進臨床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控制細菌耐藥,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傳統女性盆腔炎的治療方法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治療,而本項研究選用輸液式中藥小量保留灌腸治療,符合國家衛計委對抗生素的管理要求,有效執行《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為了分析輸液式中藥小量保留灌腸治療女性盆腔炎的效果,選擇近2年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200例女性盆腔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結合治療差異分為甲組和乙組,分別給予常規性治療和中藥小量保留灌腸治療,對臨床效果進行分析。詳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本次研究中選擇2014年11月-2016年11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200例女性盆腔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結合治療差異分為甲組和乙組。甲組100例患者,年齡24~40歲,平均(29.2±5.2)歲;乙組100例患者,年齡23~39歲,平均(28.6±2.8)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常規性資料比較差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甲組患者應用常規性措施治療,采用頭孢西林鈉加上替硝唑進行治療,1個星期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1]。

乙組應用中藥小量保留灌腸方式治療,康復炎膠囊6顆融入200 ml溫開水,叮囑患者排空膀胱、直腸,取左側臥位,采用一次性肛管管涂上少量的石蠟油,緩慢插入到,深度控制在15~20 cm,將藥液導入到容器內大約10 min,灌完后抬高臀部約10 cm平臥1 h,1次/d。

1.3 臨床判定標準

在本次研究中選擇醫院自擬的評價標準對臨床效果進行分析,顯效,患者不良癥狀消失,生命體征得到改善;有效,臨床治療效果顯著,不良反應減少;無效,臨床治療效果不明顯,甚至存在其他不良炎癥。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4.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在本次研究中,甲組患者中治療顯效55例,有效15例,總有效率為70%;乙組患者中治療顯效72例,有效17例,總有效率為89%,乙組治療效果高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女性盆腔炎是當前臨床研究中常見的癥狀,對患者自身有嚴重的影響,針對臨床治療的具體要求,需要從具體情況入手,結合臨床治療要求確定有效的治療方式,緩解不良反應。近些年來隨著臨床用藥方式的不斷增加,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方式的可行性比較高,是一種安全和經濟效果突出的治療方式[1]。

輸液式中藥小量保留灌腸治療女性盆腔炎,包括治療急性女性盆腔炎、慢性女性盆腔炎。本病以濕熱阻滯者為多,治療原則為利濕、清熱、解毒,佐以活血止痛。康婦炎膠囊的主要成分有蒲公英、敗醬草、赤芍、蒼術、當歸、川芎、香附、澤瀉、白花蛇舌草、延胡素等,主要功能為清熱解毒、化瘀行滯、除濕止帶[2]。盆腔與直腸相毗鄰,僅一壁之隔,盆腔與直腸的動脈叢和靜脈網互相連接,藥物通過直腸黏膜毛細血管吸收后可直接傳遞到盆腔各組織器官,因此作用迅速,見效快[3]。通過輸液式中藥小量保留灌腸治療女性盆腔炎,拓展新的微創、操作簡便、重復性強的治療技術,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有效方法。關鍵技術包括相關藥物的選擇,輸液式小量保留灌腸技術的操作等。醫護人員必須掌握具體操作流程,按照要求進行,詳細如下。

3.1 流程要求

(1)藥物配制:一次性輸液式灌腸袋,康婦炎膠囊6顆,溫開水200 ml。(2)術式應用:患者取左側臥位,盛有康婦炎膠囊藥液的輸液式灌腸袋,肛管插入15~20 cm,緩慢注入藥液,拔出肛管,擦凈[4]。(3)術后操作:操作后囑患者平臥,抬高臀部約10 cm,囑患者盡量忍耐,保留藥液1 h以上。

中藥灌腸治療方式主要是通過腸的吸收,利用腸壁半透膜的滲透性,使其最大化吸收,直腸給藥的方式,不需要進行循環,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滲透,達到盆腔組織,進而提升臨床治療效果[5]。目的是為了加強醫療機構抗生素臨床應用管理,規范抗生素臨床應用行為,提高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水平,促進臨床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控制細菌耐藥,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傳統女性盆腔炎的治療方法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治療,而本項研究選用輸液式中藥小量保留灌腸治療,符合國家衛計委對抗生素的管理要求,有效執行《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在治療階段要對患者病情進行分析,掌握盆腔炎疾病的特點,根據具體情況對患者采取有效方式治療。

3.2 女性盆腔炎診療要求

(1)根據臨床指南《2014年盆腔炎性疾病診治指南》對患者病情進行明確診斷。(2)輸液式中藥小量保留灌腸治療女性盆腔炎技術路線。(3)藥物配制:一次性輸液式灌腸袋,康婦炎膠囊6顆,溫開水200 ml。(4)小量保留灌腸技術:患者取左側臥位,盛有康婦炎膠囊藥液的輸液式灌腸袋,肛管插入15~20 cm,緩慢注入藥液,拔出肛管,擦凈。(5)操作后囑患者平臥,抬高臀部約10 cm,囑患者盡量忍耐,保留藥液1 h以上。

3.3 抗生素合理應用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藥物直接被直腸吸收,直接作用到盆腔中,能改善血液循環,讓粘連組織軟化,進而起到消除局部水腫的現象,能有效促進藥物的吸收[6]。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本項目的開展,能有效執行《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拓展新的微創治療方法,減少患者創傷,減輕患者的痛苦,療效顯著,為廣大醫務人員和患者所接受。相關醫護人員自身綜合能力得以提升,熟練掌握輸液式治療方法及灌腸治療的屬性要求,結合盆腔炎患者的病情變化,給予有效的治療,達到提升治療效果的目的[7]。

甲組100例患者中治療顯效55例,有效15例,總有效率為70%,乙組100例患者中治療顯效72例,有效17例,總有效率為89%,乙組治療效果高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輸液式中藥小量保留灌腸治療方式能緩解盆腔炎患者的不良癥狀,患者對該治療方式滿意率比較高,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敏,馮蘭蘭,韓春霞.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聯合中藥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研究[J].河南中醫,2014,10(1):90-93.

[2]婁躍林.中藥保留灌腸結合中藥外敷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5,1(1):15-16.

[3]呂霞,孫玉勤.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護理研究進展[J].新疆中醫藥,2012,6(12):89-91.

[4]許麗華,唐曉玲.中藥灌腸聯合抗生素治療盆腔炎性包塊44例臨床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0,1(14):10-11.

[5]方成華,甘明艷,賴桂鳳.輸液式保留灌腸藥物灌注速度與在體內保留時間的研究[J].臨床護理雜志,2011,6(3):79-80.

[6]王詠梅.針灸理療聯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0(12):1184-1186.

篇7

【關鍵詞】 抗菌藥物; 臨床;使用情況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9.206

為了解自開展抗菌藥物整治活動以來德慶縣人民醫院臨床抗菌藥物使用情況[1], 本文就德慶縣人民醫院在開展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后2012~2015年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為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提供依據。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從本院計算機信息系統調取2012~2015年全院抗菌藥物費用占總藥費的百分率、住院用抗生素患者病原學檢查百分率、門急診抗生素使用率、住院抗生素使用率、抗菌藥物使用強度DDDs值(DDDs表示每一藥物的年消耗量除以該藥的DDD值)及抗菌藥物處方比例的數據;分別從2012~2015年德慶縣人民醫院門診處方中每月隨機選取5 d按順序抽取1500張, 2012~2014年各18000張, 2015年10500張處方。

1. 2 方法 通過對2012~2015年德慶縣人民醫院的全院抗菌藥物費用占總藥費的百分率、住院用抗生素患者病原學檢查百分率、門急診抗生素使用率、住院抗生素使用率、抗菌藥物使用強度DDDS及抗菌藥物處方比例等相關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并對門診臨床應用抗菌藥物的合理性進行評價分析。

2 結果

2. 1 門診處方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抗菌藥物處方所占抽取處方比例, 由2012年的40.00%, 再到2015年(1~7月)的21.54%, 其使用情況是逐年下降的, 較2012年下降了1倍。不合格處方占抗菌藥物處方比例由2012年的50.00%下降到2015年的20.64%;聯合用藥占抗菌藥物處方比例由2012年的60.54%下降至2015年的20.12%;注射抗菌藥物處方占抗菌藥物處方比例由2012年的59.35%下降至2015年的36.85%, 均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 并且下降趨勢十分明顯。但是口服抗菌藥物處方占抗菌藥物處方比例, 外用抗菌藥物處方占抗菌藥物處方比例由2012年的10.20%上升至2015年的12.54%, 均出現了明顯的漲幅, 其中口服抗菌藥物處方占抗菌藥物處方(比例), 漲幅十分明顯, 由2012年的30.45%, 漲至2015年(1~7月)的50.61%。

2. 2 住院用抗菌藥物患者病原學送檢情況 由住院用抗菌藥物患者病原學檢查百分率可以得知, 患者病原學檢查由2012年的25.23%, 增加至42.28%, 說明其檢查結果更為精確。

2. 3 抗菌藥物費用占藥費總額比例情況 由患者的抗菌藥物費用占藥費總額的百分率可以得知, 2015年(1~7月)為18.04%, 較之前的22.71%有明顯的下降, 患者的負擔得到了明顯的降低, 同時也有助于盡快恢復身體的健康。

2. 4 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強度情況 院方患者的用藥強度明顯降低, 2012年的使用強度為47.27%, 而到了2015年(1~7月), 則只有34.31%, 說明本院對于患者使用的抗菌藥物數量明顯的降低, 有助于身體的自我恢復。

2. 5 醫生使用抗菌藥物處方比例情況 2012年為31.97%, 到了2015年(1~7月)則為21.21%, 可見本院對于這一藥物的使用, 也明顯的降低。

2. 6 抗生素使用率情況 由門診使用抗菌藥物比例2012~ 2015年由43.93%降為33.91%, 急診使用抗菌藥物比例2012~ 2015年由36.11%降為29.49%, 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藥物比例由原來的58.25%降為47.23%, 這3個數據值可以看出, 其均在2015年達到歷史的最低值, 較之以前, 有明顯的降低。

3 討論

3. 1 門診處方抗菌藥物適用指征更加嚴格 為規范抗菌藥物的使用, 衛生部(現衛計委)開展專項整治活動, 要求二級醫院門診患者抗菌藥物處方比例控制在20%以內, 門診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控制在20%以內[2]。德慶縣人民醫院以《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為依據制定了相應獎懲措施, 與臨床科室負責人簽訂責任狀, 邀請有關專家開展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培訓, 對醫生進行考核, 由藥劑科對處方進行點評規范醫師對抗菌藥物的使用。由2.1結果可知, 2012~2015年德慶縣人民醫院門診抗菌藥物處方比例逐年降低, 由原來的40.00%降為21.54%, 但仍未達到衛生部(現衛計委)的要求。

3. 2 抗菌藥物各項指標和結構趨向合理 由2.3結果可知, 2012~2015年德慶縣人民醫院抗菌藥物金額占藥費總額比由原來22.71%降為 18.04%;由2.4結果可知, 2012~2015年德慶縣人民醫院的抗菌藥物使用強度DDDs值, DDDs值大, 反映患者對該藥的選擇傾向性大, 反之說明患者已較少使用, 由原來的47.27%降為34.31%, 符合衛生部(現衛計委)規定二級醫院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強度控制在40DDDs以下的要求;由2.6結果可知, 2012~2015年急診抗菌藥物使用率由原來的36.11%降為29.49%, 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藥物比例由原來的58.25%降為47.23%;由2.2結果可知, 2012~2015年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前標本送檢率由原來的25.23%上升為42.28%, 符合衛生部(現衛計委)規定接受抗菌藥物治療的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前微生物檢驗樣本送檢率不低于30%的要求。通過調查對比發現, 2012年德慶縣人民醫院普遍存在抗菌藥物金額占藥品費用、抗菌藥物使用強度DDDs值、急診抗菌藥物使用率、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藥物比例等比較高的問題, 還有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前微生物檢驗樣本送檢率低的問題。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任重道遠, 需要廣大醫務人員抱有高度責任感, 用自己優良的專業素養推動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原因分析:①開始階段本院對抗菌藥物專項整治活動的重視不夠[3];②醫院醫務人員參加學習的機會偏少, 醫院應組織的相關培訓未按要求開展[2];③上級部門缺乏督查與指導, 有組織的督查與指導很少深入到本院, 本院的自查流于形式。

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任重道遠, 需要衛生主管部門提供政策指導和有效的監管措施, 要向廣大民眾宣傳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科普知識。抗菌藥物在臨床應用是否合理, 不僅關系到患者健康, 也是醫院醫療質量的保證, 不合理用藥輕者可能會影響到藥物的治療效果, 重者則會導致藥物發生不良反應, 發生藥源性疾病。故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醫生應該要重視并且付出行動, 醫院也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強化醫務人員的專項培訓, 利用臨床藥學人員收集和分析抗菌藥物的情況, 制定合理、有效的獎懲措施。同時廣大醫務人員必須抱有高度責任感, 用自己優良的專業素養推動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

參考文獻

[1] 潘慧瓊, 袁雪峰. 3年抗菌藥物整治活動管理成效分析.中國感染控制雜志, 2014, 12(12):739-742.

[2] 繆曉輝.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中的問題與對策. 中華醫院管理雜志, 2005(2):122-125.

篇8

早日提防超級菌,禁止濫用抗菌藥物是當務之急。然而據統計,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濫用抗菌藥物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目前使用量、銷售量排在前15位的藥品中,有10種是抗菌藥物。住院病人使用抗菌藥物的費用占總費用的50%以上(國外一般在15%~30%),人均年消費量 在138克左右――這一數字是美國人的10倍。另一方面,在中國瘋狂消耗抗菌藥物的同時,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可導致住院費用增加55%。目前,中國每年因抗菌藥物不良反應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00億元人民幣。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比較重視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衛生部在2004年就下達了一系列法規,如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要求2004年7月1日起全國所有零售藥店的抗菌藥物必須憑醫生處方才能銷售。然而限售令未見成效,失敗關鍵問題在于80%的抗菌藥物銷售來源于醫院,而這些法規條例對各級醫療機構制約力差,可操作性不強,并未遏制住抗菌藥物日益泛濫的趨勢。

“治標要治本”,在這一嚴峻形勢下,中國衛生部宣布2012年9月將出臺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對各級醫療機構實施抗菌藥物嚴格控制。本次方法中從醫療機構的行政、臨床、指標上對抗菌藥物從采購流通、臨床管控上重拳出擊,成為“史上最嚴”的抗菌藥物管理條例。《管理辦法》細化了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對提高抗菌治療水平和合理用藥水準、減緩細菌耐藥性的加重、降低病人的醫藥費用都有著其積極的意義。

抗菌藥物控制系統軟件的

設計思路和主要功能

提升抗菌藥物管理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抗菌藥物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例如藥劑師將微生物藥物的敏感性數據、藥動學參數、所選抗菌藥物的費用等數據綜合起來提供給臨床醫生,將有助于臨床診斷,從而提高處方的合理性。另一個信息化的優勢在于對抗菌藥物的持續跟蹤將有助于收集抗菌藥物管理措施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管理方式和方法,保障抗菌藥物控制的持續改進。

1. 軟件設計思路

為了科學合理地進行抗菌藥物管理,醫院應立足于現有的硬件和軟件環境,在不增加任何硬件投入的情況下,以最小的人員、時間和其他成本投入,仁濟醫院與金仕達衛寧公司合作研發了一套實用的《抗菌藥物管理系統》軟件,軟件分為六部分:

(1)抗菌藥物基礎設置

建立抗菌藥物目錄,并根據按“非限制使用”(一線)、“限制使用”( 二線 )和“特殊使用”(三線)的分級模式進行分級管理規則設置,對提供抗菌藥物分級設置。(見圖1)

建立醫生抗菌藥處方權分級設置,對有處方權的醫師可以單獨設置抗菌素權限;可以對通過抗菌藥物知識培訓的醫師開放抗菌藥物處方權,逐步普及抗菌藥物知識。

建立圍手術期預防用藥規則,可以對手術切口等級、手術部位、藥敏試驗進行設置,可以深入設置指定手術的圍手術期抗菌藥物藥品種類以及劑量,滿足手術中用藥靈活調整的需求。(見圖2)

(2)抗菌藥物分級管理

充分應用成熟的信息化軟件,滿足抗菌藥物解決平臺建設的要求,結合抗菌藥物數據和臨床醫療信息,在臨床管理中的各個環節布控全方位、多角度的監控。通過科學的管理理念和先進的技術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對臨床科室的門診處方、門診發藥、門診輸液室、住院醫囑、住院發藥等多個模塊的智能提醒,真正做到緊扣《管理方法》中的要求,確保對不同的醫囑進行不同的控制,并且具有長期的使用價值,符合未來抗菌藥物管控發展趨勢。(見圖3)

為了適應臨床的一些特殊要求,設置了越級管理流程。臨床醫師可以開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藥物,限制使用藥物會傳送給上級醫師進行審批。緊急情況下醫師也可以越級使用,但通過系統控制為1天用量。

(3)圍手術期預防性抗菌藥物管理

根據圍手術期預防用藥設置的規則,在手術申請單、住院醫囑、住院藥房等模塊中對抗菌藥物進行監控和提醒;電子手術通知單能與開出的抗菌藥物醫囑相關聯,對抗菌藥物在圍手術期內啟動跟蹤機制,對用藥時間、超量使用持續跟蹤,提醒醫師及時停止抗菌藥物,給予正確的用藥指導,智能控制圍手術期的感染用藥,控制藥物不良反應,減少細菌耐藥性,降低病人住院費用。(見圖4)

(4)抗菌藥物申購與管理

嚴格把控在抗菌藥物的醫院采購流通環節,提供抗菌藥物申購與審批流程,控制醫院內部的抗菌藥物的種類及來源;提供違規使用處理流程。

(5)抗菌藥物文檔與知識庫

建立抗菌藥物管理制度,包括抗菌藥物政策法規、抗菌藥物種類、各類醫保政策對抗菌藥物的政策、各類醫保支付比例等。

建立抗菌藥物知識庫,提供抗菌藥物抗菌譜查詢、同類抗菌藥物查詢、抗菌藥物劑量療程查詢、藥物不良反應查詢、抗菌藥物應用指南等抗菌藥物的藥理學知識、臨床應用知識,對規范臨床醫師的抗菌藥物醫囑進行指引。

(6)抗菌藥物統計分析

提供醫務科、藥劑科、臨床各科主任實時動態的藥物統計數據,包括全院抗菌藥物使用金額排名、全院抗菌藥物使用量排名、門診抗菌藥物藥物處方比例、住院抗菌藥物使用強度、住院抗菌藥物使用率、越級使用抗菌藥物統計、圍手術期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統計。

2. 系統主要功能

系統為達到醫院靈活主動控制抗菌藥物使用的要求開發了三大功能及統計分析功能。

(1)三級管控功能:根據醫院醫生的三級設置住院醫師、主治醫生、主任副主任醫生分別對應抗菌素的三級設置非限制、限制、特殊,嚴格控制對應設置;針對抗菌素聯合使用的情況進行跟蹤,要求醫生在聯合使用時必須輸入使用原因,進行聯合用藥的事后跟蹤;特殊類型用藥需要進行會診申請,審批后方可使用;

(2)圍手術期控制功能:第一,針對術前、術中、術后合理使用抗菌素進行了控制,在輸入抗菌素藥品醫囑時以患者當前的情況組織允許使用或申請后可以使用的抗菌素規則。科室、手術切口、手術部位、各種特殊情況(如:出血量大于1500ML,年齡大于70歲等)可以任意組成一個限制或允許使用某些抗菌素的規則。第二,啟用圍手術期規則,需要醫務科規范使用電子手術申請單。

(3)處方規則功能:在原有4.0處方規則基礎上增加“并且”的規則功能,如設置外科的主任職稱的醫生可以允許使用的藥品列表等等這種組合條件的規則;支持掛號類型、醫保類型、職稱、科室、職工代碼、診斷任意兩個或多個條件的組合規則。

(4)聯合用藥控制功能:可以配置上限抗菌藥物品種數,當超過指定品種數時須經過審批。

(5)統計分析:目前提供衛生部要求標準的查詢統計分析報表,應根據醫院實際查詢需求定制查詢格式,只要數據庫中保存了數據,與客戶確定了查詢口徑后即可統計出數據。

(6)控制工作流配置:提供一個平臺對當前抗菌藥物控制情況的管理一目了然,可以隨時開啟關閉相關模塊抗菌素的控制要求,目前針對門診醫生處方錄入、住院醫生站醫囑錄入,手術申請單,出院帶藥,小處方錄入等涉及藥品錄入的模塊應靈活控制。

抗菌藥物管理系統特點鮮明

系統依據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結合醫院管理實踐要求而設計開發的一套專業全面的抗菌藥物應用管控系統,為醫院抗菌藥物管理提供了藥品目錄、分級、使用權限,三級管控,圍手術期,規范制度和知識庫,申購與審批,統計分析,違規處理等全面系統的管理。

這套系統和HIS系統充分銜接,全面融合,提供了抗菌藥物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全程監控。監控環節涉及門診醫生處方錄入、門診處方收費、門診藥房發藥、門診輸液室輸液配制、住院醫生醫囑錄入、住院護士醫囑錄入、住院小處方、出院帶藥、住院發藥、手術申請單、手術情況錄入等眾多環節。

系統提供了豐富的查詢分析和報表統計,包括:全院抗菌藥物使用金額排名、全院抗菌藥物使用量排名、門診抗菌藥物藥物處方比例、住院抗菌藥物使用強度、住院抗菌藥物使用率、越級使用抗菌藥物統計、圍手術期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統計等。

系統使用效果明顯

隨著衛生部加大對使用抗菌藥物的監管力度,醫院積極響應并迅速部署應用了抗菌藥物管理系統。

通過該系統,仁濟醫院的抗菌藥物監管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有效改善:

1. 抗菌藥物越級使用情況做到有效監控

醫院對臨床醫生進行嚴格分級,對于符合資質的醫生授予抗菌藥物處方權;對于越級使用的申請進入嚴格的審批流程;對于急診及病房夜間使用授權越級使用24小時。

2. 抗菌藥物聯合使用和特殊類型的抗菌藥物的使用規范化

通過知識庫的建立,醫生對聯合使用抗菌藥物做到有理有據;針對聯合使用三種以上的抗菌藥物和申請使用特殊類型的抗菌藥物必須經過有藥師參加的用藥評估會診,沒有通過評估的申請通過軟件嚴格禁止使用。

3. 手術I類切口預防性使用抗菌素使用得到有效控制

通過嚴格控制手術申請單必須錄入當前病人的情況,醫院通過部位和切口等級和手術名稱等因素制定了一系列使用規則,對不符合使用規則的申請做到嚴格禁止。

篇9

【關鍵詞】 處方點評;抗菌藥物;合理用藥

處方是醫生為預防和治療疾病而給患者開具的取藥憑證, 是藥師為患者調配和發藥的依據, 是患者進行藥物治療和藥物流向的原始記錄。處方點評是發現臨床不合理用藥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過對不合理處方的剖析, 及時發現問題, 合理干預, 將有利于提高臨床醫師合理用藥水平。衛生部2007年頒布的《處方管理辦法》第四十四條要求“醫療機構應當建立處方點評制度, 填寫處方評價表, 對處方實施動態監測及超常預警, 登記并通報不合理處方, 對不合理用藥及時予以干預。本院根據該辦法制定了處方點評制度, 定期抽查處方進行點評分析, 以了解本院門診用藥現狀, 提高處方質量, 促進臨床合理用藥。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抽取2013年10月19日全天西藥門診電子處方, 計數總處方張數及婦科、內科、外科、兒科、五官科、皮膚科和其他科室含抗菌藥物、注射劑的處方張數, 對使用的抗菌藥物進行分類統計, 并作進一步分析。

1. 2 方法 抗菌藥物使用百分率(%)=使用抗菌藥物的處方張數/總處方張數×100%;各科室抗菌藥物使用百分率(%)=各科室使用抗菌藥物的處方張數/各科室總處方張數×100%;注射劑使用百分率(%)=使用注射劑的處方張數/總處方張數×100%;各科室注射劑使用百分率(%)=各科室使用注射劑的處方張數/各科室總處方張數×100%。

2 結果

2. 1 本院2013年10月19日的全天西藥門診處方總數為張, 其中對各科室的處張數, 以及含抗菌藥物、注射劑的處方張數及所占總數的百分比分類統計, 見表1。

表1 處方分析統計結果(張, %)

科室 處方數 抗菌藥物使用率 注射劑使用率

內科 250 37.2 28.4

外科 99 43.43 34.34

兒科 64 62.5 56.25

婦科 29 17.2 0

五官科 30 46.67 3.33

皮膚科 14 28.57 7.14

其他 12 16.67 0

合計 498 40.16 28.5

2. 2 整體上看來, 本院抗菌藥物和注射劑的使用都是偏高的。抗菌藥物處方中, 聯合用藥處方也不少, 全部為二聯用藥, 主要為阿奇霉素和β-內酰胺類抗菌藥聯用以及左氧氟沙星和β-內酰胺類抗菌藥聯用。

2. 3 處方中使用的抗菌藥物中頭孢菌素類使用最多, 主要品種有頭孢克肟、頭孢地尼、頭孢丙烯。大環內酯類、青霉素類抗菌藥物的使用也較高, 主要為克拉霉素、阿奇霉素、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其他類如奧硝唑、甲硝唑的使用也較高。

2. 4 本次處方點評中發現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處方19張, 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無適應證用藥、選用抗菌藥物不合理、用藥劑量過大、用藥頻率不夠、聯合用藥不合理。

3 討論

3. 1 抗菌藥物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 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對控制細菌性感染、減少病死率、增加治愈率, 減輕患者經濟負擔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 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 如毒性反應、二重感染、細菌耐藥性等, 尤其是細菌耐藥性的傳播與蔓延, 將導致多重耐藥菌感染面臨無藥可醫的嚴重局面。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不應該盲目的自行購買抗菌藥使用。臨床上應加強抗菌藥物使用的管理, 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3. 2 本院門診注射劑的使用幾率較高, 主要是醫生憑經驗用藥, 認為注射劑純度高、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因此, 在選擇藥物時首選注射劑, 往往忽視了注射劑在使用中存在的潛在危害。臨床醫生在治療過程中, 應嚴格掌握注射劑的適應證和使用原則, 凡是可以用口服藥物治療的疾病, 就首選口服給藥, 盡量不注射給藥, 如果選用注射給藥也應嚴格掌握用藥次數、劑量和療程, 盡量減少注射劑的聯合用藥。如此用藥能減少一些不良反應和配伍禁忌, 降低注射給藥對人體存在的危害。

3. 3 處方不合格情況 本次點評中出現的問題如下。

3. 3. 1 臨床診斷不明確或診斷與用藥不符 如臨床診斷為“上感”, 卻開具胃腸類用藥;臨床診斷為“外傷”開具抗菌藥, 規定診斷用語為“外傷伴感染”;診斷書寫不全導致診斷與用藥不符等。臨床診斷是醫生行醫治病、開具處方的根本, 還需仔細認真。

3. 3. 2 藥物用法用量不合理 如口炎清顆粒的用法是6 g/次, 1~2次/d, 醫師普遍開成3次/d, 此外還有同類藥物重復使用、藥物應用劑量偏大等。藥物用法用量的合理性直接關系到患者用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醫師在開具藥品時不可盲目用藥。

3. 3. 3 開具藥品用量超過7 d用量 開具的藥品量是關系到患者用藥安全的重要方面, 本次點評有不少處方中藥品的用量超過7 d。急診處方不超過3 d用量, 普通門診處方不超過7 d用量。對于需長期服藥的情況, 也應定期檢查, 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用藥, 做到合理用藥。

3. 3. 4 超范圍用藥 如外科開具婦產科處方, 兒科開具高血壓等慢性病處方等, 屬個別現象, 加以注意即可。

篇10

【關鍵詞】抗菌藥物;門診處方;合理使用

抗菌藥物的應用涉及臨床各科,正確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是提高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以及減少或減緩細菌耐藥性發生的關鍵[1]。為了解某院門診貫徹執行《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的工作成效及存在問題,及時完善合理用藥檢查和指導的工作制度,有效地持續提高用藥合理水平。回顧性隨機抽查2010年1至12月門診處方10655張,對使用抗菌藥物的處方,逐一審核、統計、分析和總結。

1 資料和方法

抽查某院2010年1至12月門診處方10655張,對抗菌藥物的使用概況、各類抗菌藥物處方所占比例、使用科室、使用頻次前5位及不合理使用等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

2 結果

2.1 抗菌藥使用概況統計本次共抽查處方10655張,其中使用抗菌藥的處方4190張,抗菌藥物使用率為39.32%。門診抗菌藥物單用抗菌藥物的處方3436張,占使用抗菌藥物處方的82.00%;二聯抗菌藥物處方746張,占使用抗菌藥物處方17.80%;三聯以上使用抗菌藥物處方8張,占使用抗菌藥物處方0.19%。口服抗菌藥物處方3062張,占使用抗菌藥物處方的73.08%,注射用抗菌藥物處方452張,占使用抗菌藥物處方的10.79%。

2.2 各類抗菌藥使用情況及給藥途徑表2顯示,頭孢菌素類、大環內酯類和喹諾酮類抗菌藥為臨床使用最多的抗菌藥物種類,分別占使用抗菌藥物處方的35.37%、26.68%和16.37%。

2.4 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情況統計該院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的情況統計,見表3。

2.5 使用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的臨床診斷

3討論

3.1 抗菌藥物使用概況表1統計結果顯示,該院門診抗菌藥物使用率39.32%,高于WHO要求抗菌藥物使用率低于30%的標準和國內合理用藥水平較好的醫院 [2-3]。

近年來,抗菌藥物耐藥率明顯增加,與抗菌藥物過度應用呈正相關,臨床醫師的自信心和責任心對控制抗菌藥物使用率至關重要。

表1說明該院門診抗菌藥物以口服為主,符合門診患者輕癥感染以口服抗菌藥物為主要途徑的做法;注射劑使用率與國內合理用藥水平較高的醫院基本一致[4]。為減少注射劑引起的不良反應及患者經濟負擔,門診使用抗菌藥物應執行WHO提倡的“能口服的就不肌注,能肌注的就不靜滴”原則。

3.2抗菌藥物使用種類表2說明門診使用抗菌藥物種類和國內其他地區情況相同。頭孢類抗菌藥物具有抗菌譜廣、抗菌作用強、耐青霉素酶、臨床療效高、毒性低、過敏反應較青霉素少等優點,因此在門診廣泛使用。

3.3 抗菌藥物品種使用頻次圖1可見,該院門診使用抗菌藥物頻次列前5位的藥品分別為頭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4:1),羅紅霉素膠囊、螺旋霉素、乳酸左氧氟沙星片,占使用抗菌藥物處方分別為10.69%、9.93%、9.79%、9.59%、8.91%, 表明門診使用的抗菌藥物大多為廣譜抗菌藥物。本次調查發現,門診使用的頭孢菌素多為頭孢三代口服制劑,說明醫師選擇抗菌藥物品種還需更嚴謹,如“前列腺炎”使用在前列腺組織和前列腺液中濃度較低,達不到有效濃度的頭孢克肟分散片;如“皮膚挫裂傷”使用頭孢地尼、螺旋霉素。紅霉素、羅紅霉素與螺旋霉素同屬大環內酯類藥物,其抗菌譜和抗菌活性基本相似,不同的是結構上紅霉素與羅紅霉素為14元環,螺旋霉素為16元環,但價格相差懸殊,螺旋霉素使用頻次提示該院門診醫師選擇抗菌藥物品種在綜合考慮“安全、有效、經濟”還需進一步提高。

3.4 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情況分析

3.4.1無指征用藥或預防用藥指征不強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明確規定,抗菌藥物使用必須具有明確指征。本次調查無指征使用抗菌藥物或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指征放寬的處方占使用抗菌藥物處方的4.61%,如臨床診斷“上呼吸道感染”處方使用抗菌藥物明顯違反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如屬病毒、細菌混合感染或繼發細菌感染,臨床診斷應注明清楚。還有婦科的絕經前出血、月經失調使用抗菌藥物;等等。這既有患者夸大抗菌藥物效果,思想上強烈要求使用抗菌藥物的因素,也有醫師自信心不足盲目使用抗菌藥物的因素。無數事實證明,合理用藥既需要醫師、藥師、護師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患者、家屬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認知。

3.4.2用法不恰當抗菌藥物的給藥途徑、給藥間隔時間、給藥方法均影響到療效。β-內酰胺類抗菌藥屬時間依賴型抗菌藥物,應一日給藥多次,通常在藥物濃度達到對細菌MIC的4-5倍時,殺菌速率達到飽和狀態,藥物濃度繼續增高時,其殺菌活性并無明顯改變,但殺菌活性與藥物濃度MIC時間的長短有關,血液或組織內藥物濃度低于MIC值時,細菌迅速重新生長繁殖。本次調查發現部分處方使用β-內酰胺類藥物一日給藥一次,給藥間隔時間不合理。還有口服抗菌藥物處方外用,如:甲硝唑片屬口服制劑,適宜在胃液環境(PH值1.3~1.8)崩解、釋放后被吸收。陰道PH值4.5~5.5,甲硝唑不適宜陰道PH值環境給藥。口服制劑和陰道用制劑的質量標準也不同,陰道給藥制劑對細菌數、霉菌數、酵母菌素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限制標準比口服制劑高,說明臨床醫師對藥劑學知識了解甚少,應加強與藥師交流,少犯低級錯誤。抗菌藥物口服制劑餐前口服處方未注明,此種情況為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的最常見現象。同一種藥物說明書與專業參考書的用法不同也是造成用法混淆的原因,如《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2005年版)、《實用抗感染治療學》注明食物對羅紅霉素的影響較大,應餐前口服以避免降低其生物利用度,但說明書未明確注明。

3.4.3 劑量不合適抗菌藥物治療病原菌所需的藥物劑量,應依據藥效學、藥代動力學參數考慮[5]:①給藥后藥時曲線下面積與抗菌藥物對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濃度的比值(AUC/MIC);②血藥峰濃度與最低抑菌濃度的比值(Cmax/MIC);③血藥濃度超過最低抑菌濃度的時間(T>MIC)。濃度依賴型抗菌藥物的殺菌作用主要取決于Cmax/MIC、AUC/MIC的比值,一般治療輕、中度感染時,Cmax/MIC值需達到4~8,嚴重感染時以8以上為宜。時間依賴型抗菌藥物殺菌作用主要取決于血藥濃度超過最低抑菌濃度持續的時間,一般認為血藥濃度超過MIC持續的時間應至少≥40%~50%的兩次間隔給藥時間,才能取得較滿意療效。因此,以常用量治療敏感菌所致的感染,可迅速取得效果。《處方管理辦法》第十四條規定:醫師應根據醫療、預防、保健需要,按照診療規范、藥品說明書的藥品適應癥、藥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等開具處方。本次處方調查發現存在抗菌藥物用量與說明書用量不一致的現象,如處方中諾氟沙星膠囊治療腸道感染口服一次0.2g,tid,不符合說明書用量0.3~0.4g,bid;處方中頭孢地尼膠囊用于直腸炎,0.1g,tid,不符合說明書用量0.3g,bid等等。目前醫患關系緊張,醫師必須認真對待用藥劑量,千萬不能掉以輕心,不管口服還是肌注、靜滴。

3.4.4 聯合用藥不合理(1)殺菌劑+抑菌劑:如支氣管肺炎患者注射用頭孢硫脒+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頭孢硫脒為繁殖期殺菌劑,其作用機制為主要抑制肽聚糖合成的第三步合成,阻止肽聚糖鏈的交叉連結,使細菌無法形成堅韌的細胞壁;阿奇霉素為快效抑菌劑,其作用機制為作用與核糖體的50S亞單位,阻斷轉肽作用和mRNA上的位移,抑制肽鏈的延長和細菌蛋白質的合成,使細菌基本處于靜止狀態,因此與繁殖期殺菌劑合用時有導致其活性減弱的可能,臨床應考慮使用。(2)頭孢菌素+氟喹諾酮類,近年來發現氟喹諾酮類與頭孢菌素類有部分交叉耐藥,細胞膜通透性降低可能為產生交叉耐藥的主要原因,并且兩藥聯用肝腎損害增強。(3)抗菌藥物與微生態制劑聯用存在不合理現象。多數學者認為,原則上任何微生態藥物在使用時應避免與抗菌藥物聯用;或選用敏感、高效、窄譜的抗菌藥物,并分開服用;或選用酵母菌、乳酸菌等死菌制劑,以免影響微生態制劑藥效發揮;或控制感染后再使用微生態制劑調節菌群失調。但此次調查發現腹瀉、腸胃炎等疾病的治療過程發現處方使用微生態制劑和抗菌藥物聯用但未注明分開服用時間的現象。

3.4.5 溶媒選擇不當臨床使用藥物選擇注射用法,需要合適的溶媒溶解或稀釋后經靜脈輸入患者體內,溶媒的選擇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到藥物的臨床應用效果。醫師應選擇藥品說明書標示溶媒來溶解或稀釋藥物,使配成藥液,濃度適宜,既產生最佳藥物治療效果,又減少不良反應發生。從表4可見,本次檢查處方發現門診使用頭孢硫脒選擇溶媒的正確率僅為50.9%,頭孢美唑鈉為69%,頭孢他啶為78.6%。其原因是處方醫師沒有詳細閱讀藥品說明書,也不了解藥物理化性質。

3.4.6 喹諾酮類抗菌藥應用不合理 《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嚴格控制喹諾酮類藥物的臨床應用明確規定抗菌藥物只能經驗用藥用于腸道感染、社區獲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區獲得性泌尿系統感染治療。制酸劑、含鈣、鋁、鎂等金屬離子的藥物、多種維生素可減少喹諾酮類藥物的吸收,應避免同用;非甾體類抗炎藥與喹諾酮類藥物合用可增加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刺激,并有發生驚厥的危險性。圖3可見本次檢查處方使用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符合規定的處方僅為65.9%,還有34.1%處方使用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不符合規定,必須加大技術干預力度才能根本上糾正不合理現象。

調查結果顯示,該院門診抗菌藥物使用基本合理說明醫院重視抗菌藥物臨床合理使用,還存在多數醫療機構普遍存在問題如無適應癥用藥或診斷不全、用法用量不當、聯合應用不合理等現象。有研究表明,嚴格實施《處方管理辦法》、多科室協作、發揮臨床藥師的作用以及管理層面的干預可有效提高門診處方質量包括抗菌藥物合理使用。

參考文獻

[1]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總后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S].衛醫發[2004]285號

[2]曾穎,楊敏,劉曉琦.我院門診合理用藥國際指標調研及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6,26(6):737

[3]關愛武,李玲,盛琳等.我院合理用藥國際指標現場調研[J].中國藥房.2007,18(25):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