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范文

時間:2023-04-08 15:45: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差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同”的負作用首先表現在對“異”或“差異”的消解和壓制、遮蔽。當西方人的“雪”(Snow)概念與愛斯基摩人的20多種陳述雪的語詞相遇時,前者必然對后者造成壓抑和取代。同樣道理,當抽象的認同性概念“豬”被講漢語的人接受之后,《詩經·七月》中的“言私其承叢,獻于公”就變得難以理解,需要加以注釋了。“同”對“差異”的壓制、遮蔽作用于此可略見一斑。當全人類的知識體系按照西方標準的科學框架和術語座標重新整合為“同”的整體時,有多少因時因地而異的東西將被抽象掉或遮蔽住,又有誰能夠計算出個究竟。

由于“同”意味著普遍化和抽象化,越是具體而微妙物東西越容易遭到忽視和忽略的厄運。文化人類學家吉爾茲從田野經驗出發提出的“地方性知識”(tocalknowledge),哲學家波蘭尼從認識論出發提出的“體驗性知識”(tacitknowledge)可以說都是回應“同”的專橫與粗暴要求的理智方案。可以肯定的說,世界上有多少種“亞文化”或“亞亞文化”,便會有多少種放之彼地而準的“地方性知識”;有多少個不同經驗和個性的個體,就會有多少種微妙難言的“體驗性知識”。凡此種種,正是為對抗由世界一體化進程所帶來的“同”的單調性和枯燥性而保留的人類智慧多樣性的生態領地。

對“同”的抵制首先在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上成為該學科內部的一個爭論焦點,受西方式教育的白人人類學者能否真正地把握和傳達他們所研究的少數族群的“地方性知識”?如果用標準的西方學術范式和術語來從事研究和表達,“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這種同化中,究竟還能保留多少原汁原味的本土地方性呢?

就在人類學者們對既定的方法論提出質疑和爭論之際,西方知識界經歷了解構主義-后結構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的思想洗禮,開始覺悟到“同”的虛假一面和霸權一面,于是有諷刺性的“宏大敘述”之新名稱出現,使過去堅信不移的所謂普遍真理變成過街老鼠。追求具體和實在的“異”成為一時風尚:特殊性和地方性獲得空前的學術關注。

英國人類學者摩爾(H.L.Moore)在展望人類學知識的當代變遷時,提出的首要問題是“誰是知識的生產者”(whoaretheproducersofwledge):

篇2

【關鍵詞】警務英語培訓;中西文化;差異

Cultural Differences -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of police English language training

Hao Xiao-jing

【Abstract】The progress of globalization has increased the Police For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bring new challenges to police work, and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English language training for police. We only fully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language barrier, to avoid pragmatic failure, to truly improv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police officers.

【Key words】Police training in Englis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ce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全球化給世界帶來了新的機遇,人類的政治經濟活動呈現出“無國界”特征,國際間交往活動的日益增多,使得警務工作者們有了更多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機會;經濟發展的連鎖反應,引起全球犯罪率居高不下,犯罪手段也趨向高科技、智能化和國際化,這些情形都給我們的警務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對我們警務英語培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了解英美國家地域特點、風俗人情、等方面的文化差異,才能真正消除文化障礙,避免交流上的障礙,有效提高警務工作者的語言應用能力,使警務英語培訓工作步入嶄新的歷史階段,讓警員更好地適應“全球化”的工作環境。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化的折射。一種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它不僅包含著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還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1]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曾指出:“一種語言基本上植根于說該語言的民族文化、社會生活和習俗,不參照這些廣泛的語境便難以正確理解該語言。”[2]語言是社會交際的工具,語言交流離不開文化背景,學習語言就必須要注重了解文化的差異。為了能更好地與外國人交流,避免一些語用失誤現象,警務英語培訓中應融入中西文化差異的教學內容,真正培養警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下面,筆者就中西文化在言語交際環境、地域文化、歷史傳統、習俗文化、宗教文化、非語言交際等方面的差異逐一進行闡述。

1. 言語交際環境的文化差異 開放的現代社會,跨文化的言語交際顯得尤為重要,成為現代交際中引人注目的一個特點。交際中的文化差異隨處可見,言語交際環境中的文化因素也受到普遍重視。下面是中西文化中十大常見差異。

1.1 回答提問

中國人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以肯定或否定對方的話來確定用“對”或者“不對”;英語中,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依據事實結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1.2 親屬稱謂

西方國家的親屬以家庭為中心,一代人為一個稱謂板塊,只區別男性、女性,顯示出男女之間的平等關系,如:“grandparents,uncle,aunt”是通稱。漢語重視配偶雙方的關系以及不同的性別區分,則出現稱謂的差異,如“外公、爺爺、叔叔、舅舅、姑媽、姨媽、堂兄、表妹”等不同稱謂。

1.3 考慮問題的主體

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如“您有什么事嗎?” 。而英語中,往往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如“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

1.4 問候用語

中國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對方處境或動向為思維出發點,如“您去哪里? ”“您吃了嗎?” 而西方人往往認為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能隨便問,他們見面打招呼總是說:“ Hi/Hello! How are you?”或是談論天氣等其它事件,“ It's a lovely day.”

1.5 面對恭維

中國人對別人的恭維和夸獎一般都是推辭,因為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如:“ 飯菜做得很好吃。” “過獎,過獎,做得不好,多包涵!” 西方人不會過分謙虛,對恭維和夸獎會欣然接受,并表示謝意,這是西方人自強自信的信念所決定的,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他們往往會將中國人的謙虛、推辭的表現看作是不禮貌,甚至是虛偽。

1.6 電話用語

中國人打電話時的用語與平時講話用語沒有多少差異,“喂,您好。麻煩您讓××接電話。”而西方人打電話與平時用語差別很大,接到電話一般都先報自己的號碼或者工作單位的名稱,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Hello,52164768,this is Jim.”。

篇3

文化差異的范疇很廣泛,比較常見的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在詞語的文化內涵方面和非語言的態勢方面等。

1.日常生活中的體現

(1)打招呼

中國人見到熟人、朋友時打招呼的方式很多,然而在講英語的國家,談天氣是很正常的搭話方式,如:--Lovelyweather,isn’tit?—It’sreallyabeautifulday.談天氣時,一般情況下都是順著對方說,很少有人在談天氣時爭得面紅耳赤,所以談天氣是個保險的搭訕方式。

(2)交談的話題和禁忌

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和以漢語為母語人都可以選擇下列的話題進行交談:嗜好、發生事件、天氣、節假日電影、書籍、娛樂活動等,但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一般禁忌年齡、收入、婚姻狀況、衰老、發胖等話題,而中國的禁忌則屬于倫理方面的:如對長輩不能直呼其名等。

如果想了解這類情況,可以在提問前說明理由,然后發問或先談談自己的狀況,以便引出話題,讓外國人自己談起。

(3)稱呼和稱謂

許多講英語的人常常用名字稱呼別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小姐。這種做法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甚至初次見到就用名字稱呼。不僅同齡人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沒有不尊重對方之意。這與中國的習慣完全相反。中國孩子對祖父母、學生對老師,若直接呼其名,會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不成體統。

首先,中國人在稱謂別人時,有時稱此人當時擔任的職務,前面加一個姓,如“黃局長”“林經理”之類。但是很少聽到講英語的人稱別人“BureauDirectorSmith”(史密斯局長)。其次,漢語稱謂復雜,親屬名詞十分豐富,如:伯父、姑父、姨夫、叔父。但在英語中僅用“uncle”一個字代替

(4)贈送禮物和接受禮物

中國人之間贈送禮物,送禮人總要反復申明:禮薄,小意思。而英美人則常說這是他(她)為你準備的,希望你能喜歡。朋友、親戚給我們送禮,我們總要推辭一番再接受。收禮后一般不當面打開,以免給人貪婪的形象。英美人則相反,他們一般不推辭,而表示感謝,而且往往當著客人把禮物打開,并稱贊一番。中國人則等客人走后打開,以示禮貌,但是這在英美人看來是你小看他送的東西了。

2.詞語文化內涵上的體現

語言的內容跟文化是密切相關的,特別是語言的詞匯多多少少中實際地反映出它所服務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間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生活習俗的差異,包含在語言詞匯中的意義就不一樣。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看起來對等但實際意義上很微妙,甚至很大區別的詞語。不僅單個詞有差異,一些諺語、成語、口語等也有差別,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譯成“患難朋友才是真朋友”意思是兩個人一起受過苦,遭過大難,這樣的朋友才是afriendindeed,而這句諺語的原意卻是:Afriendwhohelpswhenoneisintroubleisarealfriend.意思是當你有困難時,幫助了你的朋友是你真正的朋友,不一定兩人一起患難。由此可見,任何一種語言的詞語本身都含有豐富的民族文化意義,只有掌握英語詞語的文化內涵才能真正理解和運用英語。

二、英語教學中了解英漢文化差異的必要性

1.英語教學和文化背景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反映了一個社會的變化,并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產生和發展。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環境、歷史背景和的差異,形成了千差萬別的文化。他們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思維方式以及道德標準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在英語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著相當大的影響作用。由于缺乏對中西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國人在與英美人交流時套用中國的文化觀念,運用中國人的交際模式,因而常常陷入尷尬的境地。

2.了解英漢文化差異的重要性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若忽視文化差異知識的傳授,交際中往往會走入陷阱而導致失敗。英國語言學家JawahanlalNehna曾說過,Ifweseektounderstsndapeople,wehavetoourselves,asfaraswecan,inthatparticularhistoricalandculturebackground……”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在我國進入WTO時代后,將使中國人有更多機會與外國人接觸。

三、英語文化差異的教學方法、內容及各種要求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到目前為止文化差異知識在我國還沒有形成一門專門的學問。可以說,它是一門綜合性的雜學,是反映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一些基本常識。根據語言的交際性原則,在教學中文化差異應是實踐課的一個組成部分,應與實踐課同步進行,而不能脫離實踐課另搞一套。比如:講到“Howoldareyou?”我們要說明,在西方詢問人家年齡是不禮貌的,會被視為干涉個人私事,想探視別人的秘密。如果有人詢問你時,如果你不想告訴他,你可以回答:“It’sasecret.”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意講解語言形式的正確,也要鮮明的指出英漢文化差異。在遇到有濃重文化內涵差異的詞語、習語或成語時,應及時加以介紹。如專有名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名言警句等。比如:knowledgeispower(知識就是力量)。Timewillwaitfornomans(歲月不等人)。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有志者事竟成)。Nopains,nogains(不勞無獲)等等。

四、結束語

文化差異深深的影響學習英語的質量和程度,但目前我國教學中并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導致了從上到下輕文化,重語言的弊端。要想使文化差異在教學中占一席之地,就要從多方面入手系統的改進,逐步的提高,使我國的外語教學更符合現代化的步伐,更加順應改革開放的大潮流,在各種場合下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戌林海.翻譯與文化背景知識.外語教學與研究.

[2]羅伯特•拉多.語言教學的一個科學方法.密歇根大學.

[3]胡文仲.英語的教與學.外語教學與研究.

[4]薩繆爾•波特.跨文化交際.加利福尼亞大學.

[5]胡壯麟.語言學教程.北京大學.

[6]趙士開.美國文學簡史.上海

篇4

【關鍵詞】自我增強 文化差異 文化自我觀 內容差異觀

最近,有關文化的研究收到了心理學家的重視,他們多從個人方面研究文化。文化心理學融合了這兩方面的研究,它的假設是人格與文化相互組成。也就是說,不考慮一個人所處的文化環境是不可能完全了解一個人的,同樣,不考慮一個文化中人們的信仰和價值,也不可能理解一個文化背景。文化心理學家試圖去在一個人所處的文化背景下去研究個人。目前,在文化心理學界,一個最易引發分歧的話題便是有關自我增強跨文化普遍性的爭論。

1.自我增強的概述

自我增強(self―enhancement)是個體自我積極評價傾向的一種有力表現,指個體選擇性地關注、強調與夸大自我積極的方面,而不是缺點。它既是一種促使人們選擇性地針對與自我有關的積極信息做出反應的需要或動機(稱為自我增強動機),也是被試在涉及自我評價的研究中所表現出的一種認知或行為上的偏向(稱為自我增強偏向)。

有關自我增強的文化差異存著兩種觀點。一種觀點稱為文化自我觀點,Markus(1991)提出,自我是嵌入社會之中還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體現了文化的差異。自我增強具有相對性,是個人主義文化的一種心理表現,不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與文化自我觀點相對立的觀點認為,文化間的差異源自心理學研究范式的局限,即認為一些研究內容或實驗方法可能對于某些文化的成員來說更有意義,自我增強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這種觀點被稱為“內容差異觀”。

2.自我增強的文化自我觀

2.1“文化自我觀”的觀點

“文化自我觀”認為自我增強不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是西方國家特有的一種動機,在日本、中國等東亞人身上不存在自我增強的動機。文化自我觀認為文化所包含的范式、觀念和價值觀通過社會制度、社會實踐塑造了心理系統。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自我增強的相對性觀點,將個人主義一集體主義維度作為不同文化的劃分標準,認為自我增強在個人主義文化(西方文化)中十分盛行,但是在集體主義文化(東方文化)中卻不多見。尋求積極的自我評價(positive self―regard)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需要,自我增強僅限于西方人。

2.2 Heine對自我增強的東西方差異的解釋

Heine(2004)針對所有已發表的對比生活在東亞的亞洲人和生活在西方的歐洲人在自我增強上的差異的研究(采用14種不同范式研究自我增強傾向的45項研究)所做的元分析表明:西方人要比東亞人表現出顯著的自我增強。對于在北美人中發現的明顯的、不現實的樂觀效應,不但沒有在日本人身上發現相關證據,甚至發現日本人會在一些情境中表現出不現實的悲觀。

為什么自我增強動機是西方人人格的一個顯著和重要的特征,而東亞人則不然呢?東西方在自我增強動機的不同測量方法上存在著同樣的文化差異引起人們思考為什么存在這樣的文化差別。研究這一類問題的方式之一是去研究與文化差異相關的心理過程。Heine在相關領域做出了很多研究,到目前為止,通過對自我增強動機的有關文化變量的研究的努力,他發現和評定了一些不同的過程。

與自我增強動機的文化差異相關聯的有趨近一回避動機。趨近動機關注于進步、成功和志向,它與積極結果的出現和沒有出項相關聯。回避動機關注平安、責任和義務,它和消極結果的出現和沒有出現相關聯(Hig―gills 1996)。很多證據表明在趨近一回避動機上存在文化差異。相比于西方人,東亞人的回避動機很多,趨近動機較少。比如說,與美裔美國人相比,華裔美國人和韓國人更傾向于接受避免失敗的個人目標;網球比賽中,美國人認為獲勝的機會更重要,而中國被試卻認為避免失敗更重要;加拿大人更容易被成功的反饋刺激,而日本被試更容易被失敗的反饋刺激。東亞人對避免消極結果的關注顯著高于西方國家。此外,這一文化差異在人們信息加工的過程中也存在:在與自我相關的信息中,北美人對于接近傾向的信息更敏感,東亞人對于回避傾向的信息更敏感。在北美的個人主義文化背景下,人們渴望與眾不同,很關注使自己能夠區別于他人的積極地自我個性,積極爭取成了構成一個整體所必需的努力。在東亞這樣的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社會地位和名望很重要,人們做事情時傾向于避免丟面子。

另一個與自我增強動機相關的文化變量是評價的視角/角度。在評價自己的時候,人們可能傾向于自己是否滿足了自己的內在的標準或者是否滿足他人的標準。對“面子”的關注使東亞人在評價自己時更注重他人標準。對于提升自尊的在乎使得西方人更加注重內在的標準。東亞人比西方人對于他人視角關注更多。有很多研究支持這一看法,Cohen&Gunz(2002)的研究揭示與西方人相比,當東亞人回憶自己處于注意中心時的記憶時,他們更傾向于以第三者的角度來回憶,而不在注意中心時則不存在這種傾向。Wu&Keysar(2007)東亞人在執行視覺任務時,有更少的視覺固著。

考慮不同文化下對自我概念的不同理解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自我增強的文化差異。一種認識自我的方式是把自己獨立于他人和周圍的環境之外。是獨立性的。這種獨立認識自我的方式常見于西方文化中,也是西方心理學很多理論的基礎。與此相對,另一種認識自我的方式是考慮他在社會中的位置和角色,以及與團體中他人的相互關系,是依賴性的。這種方式常見于東方國家。

另一個有助于理解自我增強的文化差異的證據來自于對關系靈活性的研究。美國這樣高關系靈活性的個人主義的文化背景下,人際和團體成員的關系是開放的,人們會持續的努力尋找更多的值得的伙伴去建立關系,去加入更多的團體。而達到這一目標很具挑戰性,因為團體會選擇那些符合他們高標準的個體。自我增強在這樣競爭性的環境中培養起來。具有社會價值特質的個體被他人和團體接受的可能性更大。日本在這樣的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情況剛好相反。人際關系一般都是穩定的。即具有高社會價值特質不會提高一個人的人際交往的機會。甚至,與他人競爭這樣不現實可行的特質對于維持人際關系的和諧和穩定是有害的。因為它會引起人們現有人際伙伴間的不滿。而且,即使一個人離開了一個關系網,其他人也沒有更多的機會去得到這一關系點。

文化的各種要素之間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她的一個特征會影響另外的特征,其中的一個方面會受其他各個方面的影響。自我增強的利弊顯示,在個人主義文化背景下,自我增強可能是一個有利的策略,由自我增強帶來的積極的感覺可能會提升個人價值感,讓周圍人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自信的。相比之下,在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維護面子

可能是更有利的策略。很多研究表明,西方人比東亞人有更多的積極感覺。

以上研究均支持自我增強動機西方文化特異性的假設,但是,針對同樣的研究結果,一些學者則嘗試從“內容差異觀”的角度做出解釋。

3.內容差異觀的解釋

與文化自我觀點相對立的觀點認為,文化差異源自心理學研究范式的局限,認為一些研究內容或實驗方法可能對于某些文化的成員來說更有意義,自我增強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Sedikides,2003),這種觀點被稱為“內容差異觀”。Sedikides等人認為積極的自我評價在人類歷史中具有重要的進化價值,鑒于進化心理學的觀點已經得到了大量跨文化研究的證實,因此對于所有文化成員來說應該是一致的。即,東方文化下的被試之所以沒有表現出自我增強可能是由于實驗范式造成的,東方文化中,被試同樣存在自我增強動機。

一些研究結果確實顯示東亞人會表現出自我增強。Yik,Bond和Paulhus(1998)的研究將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對比,結果表明中國被試會在一些(而非全部)人格特質上自我增強。Zhou等人(2004)采用內隱測驗表明中國學生和美國學生一樣具有自我積極評價的傾向。Brown和Kobayashi(2002)的研究證實,日本人對其自我乃至親朋好友(拓展自我)的評價上均存在“自我一他人偏向”,即認為自我或拓展自我在一些人格特質上的表現較他人要好,并且這種偏向在被試認為重要的特質上表現尤為明顯。Toguchi和Takagi(2004)的研究也表明,東亞人在其認為重要的特質上面同樣具有自我增強的需要。

以上各項研究,證明了自我增強在東方文化樣本中也是存在的,自我增強并不是個人主義文化特有的產物和表現,它應該是人類所具有的一種普遍的自我動機。

5.小結與展望

心理學的一般過程和特別的人格特質多是由西方國家研究的。比如說,JPSP中92%的研究者都是北美的研究機構的,而且99%的來自于西方的學校。取樣的局限性使得這些研究的推廣存在嚴重問題。因此,對于中國研究者來說,考察中國被試的自我增強的特點很有意義。

雖然目前有不少關于東方文化或中國文化中自我增強的研究,但是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自我增強研究,在自我增強本土化研究中需要提出一個符合中國文化、適合中國人特點、能夠取得廣泛共識的自我增強的操作性定義。楊中芳曾提出要將“歷史/文化”的脈絡放到中國本土心理學的研究當中,因為中國“社會、文化”環境下的自我概念可能與西方有不同的界定,自我表達、自我發揮及自我實現的途徑及方式也可能有不同。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俄漢飲食 差異 文化對比

中圖分類號:G1 文獻標識碼:A

Chinese and Russian Culture Differences from the Food

LU Jiazhi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School,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Russian-Chinese nationalitie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dietary practices. Differences in food culture formed Ethn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can effect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nowing the difference in Russian-Chinese food culture is for further contributed to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omplementary and compatible with a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Russian-Chinese food; difference; cultural contrast

0 前言

中國和俄羅斯是山水相依的最大鄰國。由于地域特征、氣候環境以及風俗習慣的不同,在這兩片土地上孕育著不同的飲食文化。剖析中俄兩國的飲食文化差異及其形成原因,對我們而言,一方面可以加深對所學語言文化的理解,避免因為不恰當的方式或行為造成跨文化交際的誤解和障礙;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飲食差異來觀察中俄兩國人民在民族性格以及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差異。

(1)中俄飲食結構的不同。中國人每餐必吃的主食以谷類制品如面食為主,副食則以蔬菜為多,輔以肉類。據上個世紀末的不完全統計,被計入史料性質的文獻的中國各省市名詞就達一萬多種,名點和小吃也達數千品種。如:僅雞類菜就有300~400品種,魚類菜、豆腐菜等也都有數百品種。

俄羅斯的飲食結構與中國相比就要略顯單調了。俄羅斯人所謂的家常菜是白菜湯和燕麥粥。除此之外主要食用還有土豆、牛奶、面包和香腸。另外還有圓白菜、蔥頭、魚子和伏特加。其中土豆是俄羅斯人的最愛,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會有這道菜。此外他們還喜歡吃酸黃瓜、酸白菜等。再有俄羅斯人的口味習慣酸、甜、咸、辣,菜中用油量大,酸奶油、檸檬、小茴香和香葉是最常用的調味品。

中俄飲食中的差異體現在:俄羅斯人不吃動物內臟,不吃動物頭尾與皮;在中國,雞腳可以鹵、腌、炸,用來作為涼菜;鴨掌可以作為下酒菜;魚頭還可以做成“剁椒魚頭”等。又如中國人看作是山珍美味的驢、狗、鴿子等,俄羅斯人恐怕是不會愿意嘗試的。而俄羅斯人常吃的生咸魚和魚子醬也為漢民族不習慣食用。

(2)中俄用餐方式的不同。在中國,宴席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在一起。桌子一般呈圓形。餐桌中間擺放著各式美味佳肴,用餐時使用的工具是筷子還有湯匙,飯是用碗盛裝的,人們互相敬酒、鄰座會相互讓菜、勸菜。在美食面前,人們也不忘展現著相互禮讓、謙虛的美德。在俄羅斯,除少數極具俄羅斯風味的特色菜,如紅菜湯,是把多種食材搭配在一起放在鍋里熬制而成之外,俄式餐點主要還是強調食物的原味和對各種調料的獨立使用。俄式大餐一般味道獨一,各種菜不會混搭在一起烹調,菜肴的主料和配料通常都會被分開放置,互不干涉。俄羅斯菜式一般情況下就是絕不會把魚或者牛排兩種食物放在一起搭配。即使有搭配,那也是在一個盤中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口味進行的。在俄羅斯比較流行的自助餐形式,大家可以各取所需,走動自由。這表現了俄羅斯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

(3)中俄用餐禮儀的不同。在中國大多數的宴會上,都遵循著長幼有序,長者優先的優良傳統,并以此作為排列的標準。中餐的用餐禮儀體現一個“禮讓”的精神內涵。宴會開始時,賓客會等主人就緒,只有當主人請大家用餐時,宴會才真正開始。當有新的菜點上桌,主人一般會請主要賓客和年長的長輩先食用以表示對對方的尊敬。進餐時,不能自顧自的埋頭吃飯,不可以在盤里隨意挑選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更不能一個人獨占著某個食物。主人時常要給客人夾菜,招呼賓客不要拘束和過于客氣,主人習慣于給客人勸酒和夾菜,同時會說些例如“菜不豐富,請大家多吃點”等客氣話。用餐完畢后,主人是不會讓客人收拾碗筷的。

俄羅斯人宴請賓客時的座位安排是以尊重婦女為原則的,一般采取女士優先。在進行座序的安排時,往往將男賓和女賓分開。基本的座位安排形式是:男主人與女主人要面對面而坐。男主人的兩側是女主賓,緊接著按順時針的方向向外側排開。在俄羅斯,安排賓客位置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一是男性賓客的座位依照地位而不是年齡來安排;二是夫婦二人的座位要在同一邊但兩個人不相連。在進餐與上菜的過程中,應先從左邊給女主賓上菜,然后按順序分餐給其他女士,最后將餐盤交回給女主人;緊接著,再以同樣的步驟給男士上菜。進餐結束后,必須等女主人起身離席,其他人方可離席。

1 中俄飲食差異的原因

(1)歷史地理環境的不同。從地理上看,中國特有的西高東低的險要地勢,使得外界的民族極難對大陸形勢造成大的影響。中國擁有漫長的萬里海岸線,但缺乏像地中海那樣隔海相望的海陸地勢,因此,海洋文化并不占主流,而更多則是沿海文化趨向內守的大陸文化。

俄羅斯擁有廣闊的國土資源,橫跨歐亞大陸,地處亞洲北部與歐洲東北部,氣候寒冷。故而,俄羅斯的飲食多是高油高熱量,居民也多偏重于飲酒、吃糖、喝濃茶。由于地緣廣闊,俄羅斯的飲食受到了來自不同地域飲食習慣的影響。因此,在飲食結構上,俄羅斯既有西方的特點又有東方大陸農業特點。

(2)民族性格的差異。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所吃的食物也是包羅萬象,無所拘泥。表現在性格上的特點就是包容以及順其自然。不過與此同時,中國人也倡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里就展現了中國人性格細致的一面。中國飲食的獨特魅力之所在就是它的味道。菜品的形和色都是外在的表象。味道卻是內在的東西。這充分體現了中國飲食審美含蓄內斂的哲學風格。同時,中國人使用筷子吃飯,就體現出了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兩根簡單的筷子,巧妙地運用了物理學上的杠桿原理,是綜合思維方式的表現。

俄羅斯人崇尚理性,他們關心事物的營養,精打細算每一天要攝取多少營養元素,即使飯菜的口味單調,只要有營養,他們也會不厭其煩地吃下去。他們更多講究的是事物的營養搭配,其他因素都不太重要。

2 結語

通過對中俄飲食差異的比較和解析,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各自的長處,同時,我們應注意融合中俄兩國飲食的優點,讓兩國優秀的飲食文化進行互補。現如今,中餐也開始關注食物的營養、健康以及烹飪的科學;在俄羅斯,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餐廳。隨著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中俄餐飲文化也將成為我們與外界交流的良好途徑。

參考文獻

[1] 蔡德貴.筷子、手指和刀叉――從飲食習慣看文化差異[M].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

[2] 陳蘇華.人類飲食文化學[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3] 汪成慧.俄漢民族飲食文化差異比較[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11.

[4] 林麗端.中西方飲食文化之比較[J].消費導刊?文化研究,2009.9.

[5] 徐寧.淺談俄羅斯飲食文化[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11.

篇6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稱謂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英漢語言中親屬稱謂的不同,可以說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本文試圖從人們較為熟悉的英漢親屬稱謂習慣和語義進行比較分析,揭示其中所隱含的文化意蘊。它們屬于不同的稱謂制度,具有不同的稱謂習慣和泛化現象。家庭類型、血緣關系、宗法觀念、文化取向、禮貌原則等是造成兩者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因此通過對親屬稱謂的屬性和用法的分析和對比,可以對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窺見一斑。漢英稱謂在形式、語用意圖、文化內涵上存在諸多差異,通過兩種語言稱謂系統的歸納對比,挖掘各自的文化內涵,對中英稱謂語的翻譯提出三種方法。

關鍵詞:親屬稱謂;文化差異;比較;翻譯

Abstract

Languageisthecarrierofculture,kinshiptermisnotonlyapartoflanguagebutalsoakindofculture.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kinshiptermsreflectthe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EastandWesttosomeextend.FromthecomparativeanalysisofusagesandmeaningsofkinshipaddressingsystembetweenChineseandEnglishwhichpeoplefamiliarwith,thepaperistorevealtheculturalimplicationinit.Theybelongtodifferentkinshipaddressingsystemsalsohavedifferentusagesofkinshiptermsanddevelopments.Themainreasonsforculturaldifferenceslieinthefamilystructure,consanguinity,patriarchyconcept,cultureadoptionandcourtesyprinciple.Thecomparativeanalysisofitsfeaturesandusagescanhelpustounderstandthe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English.BasedonthegreatdifferencesinthetitleandkinshipaddressingsystembetweenChineseandEnglish,andtheircomplicatedpragmaticintentionsandculturalimplicationsinuse,thepapersystematicallycomparesthetwosystems,andrevealstheirrespectiveculturespecificimplications.Finally,threemethodsarepresentedonhowtotranslateaddressingformsbetweenChineseandEnglish.

Keywords:kinshipterm;culturaldifference;comparison;translation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稱謂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英漢語言中親屬稱謂的不同,可以說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因此通過對親屬稱謂的屬性和用法的分析和對比,可以對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窺見一斑。

一、英漢親屬稱謂的差異

(一)、英漢親屬稱謂的復雜程度差異

漢語親屬稱謂復雜,英語簡單。“親屬稱謂(Kinshipterm)是一定的親屬制度(Kinshipsystem)所產生的文化符號,它以簡單的術語形式反映復雜的親屬制度。”[1](P139)漢語稱謂語要比英語稱謂語繁雜細致得多,漢語要區分血親姻親,如伯父、叔父、姨母和伯母、嬸母、姨父;區分宗族非宗族,如爺爺、侄兒、孫子和外公、外甥、外孫等;區分父系母系,如叔叔、姑媽、堂兄和舅舅、姨媽、表兄等;區分長幼輩份,如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等。而英語的親屬稱謂就顯得簡單得多,僅用幾個詞就能全部涵蓋,如grandparent(爺爺,外公,奶奶,外婆),brother(哥哥,弟弟),sister(姐姐,妹妹),uncle(伯父,叔父,姨父,舅舅,姑父),另外,英語中的一些親屬稱謂非常籠統,沒有指明具體關系。所以像Linda’sbothermarriedMichelle’ssister這句話就很難準確地譯成漢語,因為不知道brother是Linda的哥哥還是弟弟,sister是Michelle的姐姐還是妹妹。還有cousin這個稱謂,有時連男女都不分了。在西方國家,親屬關系的涵蓋和延伸范圍遠沒有中國那么廣闊。

(二)、英漢親屬稱謂關系表達清楚性差異

漢語親屬稱謂所表達的關系清楚明了,英語籠統。“家庭是以姻緣關系和血緣關系為紐帶組成的一種基本的社會生活共同體.”[2](P34)中國人重親屬稱謂,輩份性別指代清楚,本家成員與外姓親戚從稱謂上一目了然。然而,英美人并無如此清晰明了之差別,僅是本家成員與外姓親戚在稱謂上常混為一談(如grandfather,uncle,brother-in-law等詞語),有時甚至連男女也不分,如cousin一詞可指堂兄、堂妹,又可指表兄、表妹。最為簡約的是uncle與aunt,前者將中國人的伯,叔,舅父,姑父,姨丈等所有與父親同輩的男性一概統稱,后者將伯母,嬸母,舅母,姑母,姨母等所有與母親同輩的女士一詞蔽之。究其原因,是因為在西方文化中對綱常倫理的定義和概念與中國文化有著較大的出入,或者確切點說,是沒有像中國傳統文化中那樣有一套嚴格繁瑣的綱常倫理。

(三)、英漢親屬稱謂中敬稱和謙稱的使用差異

漢語有敬稱和謙稱,而英語沒有。“英漢社交稱謂中還有一個特別的差異,應當是敬稱與謙稱的使用。英語中雖然同樣有敬稱,但絕少有謙稱,因為西方人崇尚和提倡自信,對人有禮但不過分自謙。而漢語中謙稱與敬稱并重,這一文化現象的產生,無疑也源于中國傳統禮教。‘夫禮者,自卑而尊人’(《禮記·典禮》),因而漢語謙稱有許多,如:愚、在下、鄙人、不才、小可、晚輩、未學、后生、卑職、下官等等。不僅有自謙,而且還代為親屬謙。如:小兒、犬子、內子、拙荊、小女、小婿等等。”[3](P48)漢語里用敬稱直接表示敬意,舊時常用,如尊稱:令尊、令堂、令公子、令愛、令千金等又用謙稱間接表示恭敬,抬高對方,貶低自己,讓對方產生優越感.消除壓力。而西方人則崇尚和提倡自信,一方面要對別人有禮貌,另一方面要求自己不卑不亢,過分自謙,反而讓人覺得你信心不足,是懦弱的表現。所以.英語中很少有謙稱,相反只有表示上帝的“He”和表示自己的“I”無論在句首句中都是大寫.這種擅自代為人謙的情況在西方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西方人強調平等的權利,哪怕對子女、父母也將其當作一個獨立人的人來看待,并不認為有支配其的絕對權力。

(四)、英漢親屬稱謂中對長輩稱呼的差異

漢親屬稱謂中不可對長輩直呼其名,英語可以。漢語親屬稱謂注重輩分,英語中則輩分淡化,血親傳統分為“九族”上有四代長輩、下有四代晚輩、親疏有別、長幼有序。中國文化講究人際關系,而人際關系的核心就是有序,按中國的倫理觀念,傳統文化對漢語的稱謂起著決定的作用,因此在漢語的親屬稱謂中有明顯的尊卑、長幼、親疏之分。可以說,漢語稱謂反映著人倫規范的兩大倫理觀念:長幼有序、尊卑不同和親疏不同、內外有別。在社會和家庭中,語言稱謂必須符合說話人的身份和地位。在漢語中不僅父母的姓名是絕對避諱的,對于長輩或地位高者要用尊稱,即使是同輩,也有固定的稱謂,不可直呼其名。

“耶穌主張,家庭中的成員平等,他自己就以名字稱呼母親,而且認為子女可以與其父母相爭,可以與他們為敵。因此在英語親屬稱謂中沒有尊卑之別,同輩之間不論年齡大小,均可直呼其名,以表示親切友好。”[4](P86)西方社會組織結構不以等級身份為核心,提倡人人平等。

二、英漢親屬稱謂的文化差異因素

(一)、家庭類型

“親屬稱謂的簡化,意味著家庭關系在社會生活中不占那么重要的地位;資本主義關系下的家庭,其構成和社會作用完全不同于封建主義關系,在語言中也能找到反映。”[5](P249)我國長期處于封建社會,社會組織的單元是家庭或家族,因此家族勢力非常強大,而在家族內部,宗族內的親疏關系是嚴格按等級區分的,內外親戚,嫡庶區別得很清楚。為了維護和適應這種層次森嚴、內外有別的封建家族體系和封建倫理道德,相關的很多稱謂就出現了,而且分得特別仔細。

“在英美等國,核心家庭(nuclearfamily)占主導地位.這種家庭中只有一對夫婦和他們未成年的子女,而且孩子長大后馬上離開父母去獨立生活,自立門戶.因此,他們的家庭成員關系非常簡單.他們并不把親屬關系看得那么重。由于這些親屬不住在一起,沒有必要,也不需分得那么清楚。”[6](P66)這影響了西方社會的稱呼語,稱謂語相對貧乏。在這種家庭中,人際關系非常隨便、開放,以個人主義觀念為核心的自我意識非常明顯。

中國傳統的宗法血親關系和倫理道德影響的結果,它體現的是一種嚴密的家族關系。英語民族的家族關系遠不及中華民族的那么嚴密,家庭結構也較松散。

(二)、血緣關系

漢民族深受封建宗族制度和“三綱五常”等倫理道德觀念影響,同族內部十分重視血緣宗親關系。漢民族經歷漫長的封建社會,形成了既有血緣關系又有經濟聯系的由大家庭組成的龐大的宗族性的社會組織,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家族,而不是個人,個人要受家族權利的支配。與之相比較,封建社會在整個歐洲存在的時間較短,而資本主義制度較早地代替了封建制度,對歐洲各國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另一方面英美國家的文化主要來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經濟上,其重視商業。在與大自然的搏斗中,其經常移民和殖民,這樣,造成他們組織管理上擺脫了家族血緣的束縛,更重視人與人的契約關系和平等關系。

(三)、宗法觀念

“漢語親屬稱謂詞特別強調長幼之別、宗族與宗族之別、血緣與非血緣之別,這種繁復的稱謂正反映了漢族文化傳統的一個基本特征: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是家族,宗法關系悠久穩固。”[7](P95)中國改革開放后雖然封建宗法關系不復存在,但親屬、親戚關系在社會關系網中仍然居重要地位,其根本原因應追溯到中國的悠久歷史。“中華大地乃文明之國,禮儀之邦,炎黃子孫既重家庭倫理,又講社交禮儀。數千年的儒家思想和封建禮教使中國人認為治國平天下之本在于齊家。故古往今來,三綱五常影響至深,家庭倫理至關重要:一家之內,長者為尊,老者為上,長幼尊卑,涇渭分明;親朋友好,男女有別,遠近親疏,不錯規矩.而英美人由于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崇尚個人價值,強調表現自我,講天堂,說地獄,而宗法關系遠不及中國那么嚴密,家庭觀念也較之中國淡薄,親屬稱謂之簡略概括,不求精確。”[8](P207)

(四)、文化取向

價值觀念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和客觀現象進行是非判斷和優劣判斷的尺度,他決定人們的價值取向,指導人們的行為方式。中國人對自我價值的判斷通常以壓抑的形式表現,也就是說,對自身價值的評論常常是低值的,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壓抑的自我價值出發。在稱謂語中,尤其是敬語,謙語特別多。與漢民族恰恰相反,西方人崇尚的是個人主義,提倡自我表現和自我肯定,注重個人權益,爭取平等的自由競爭思想意識比較強。這種注重個性,肯定個人的價值觀念使西方人更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強調獨立精神。這和民族的價值觀念形成鮮明對比。

(五)、禮貌原則

漢民族的倫理道德觀念要求人們稱呼他人時,不能隨意直呼其名,須按等級、身份選擇相應的稱呼語。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在與他人交往時,十分強調人與人之間感情的融洽、和諧,因而往往把家庭本位向外推移,擴大到家以外的社會關系中去,于是漢文化中出現了親屬稱謂的泛化現象。這一現象體現在言語交際中,就是親屬稱謂常用于社交場合,以傳遞社交指示的不同語義信息。如大伯、叔叔、老兄、賢弟、大嫂、小妹等詞語常常用來稱呼沒有親屬關系的對方,目的是為了表示禮貌和親切。無論是對街坊鄰居、朋友熟人還是素不相識的路人,人們均按年齡、性別稱呼對方為大爺、大娘、大叔、大哥、大姐等;小朋友稱軍人為叔叔;長輩對相識的或不相識的晚輩稱“閨女”等。這些用于社交場合的詞語與其用于親屬稱謂本身在語義上有著本質的不同:后者表示的是一種親屬血緣關系,而前者表示的是人們之間“親如一家”、“情同手足”的一種良好人際關系。作為一種人際關系,它必將隨著交際的場合,交際參與者的身份、地位和交際角色的變化而變化。

英美人宗族觀念淡薄,不僅不會用親屬稱謂去稱呼家族以外的人,甚至連家族以內的人都很少用。近年來,許多講英語的人常常用名字稱呼別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Summers,Mrs.Howard,MissJones等)。這種做法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甚至初次見面就用名字稱呼。不僅年齡相近的人互相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甚至孩子對父母或祖父母也不例外。用英語稱呼時,不論男女、年齡、社會地位等,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漢文化中用于社交場合的親屬稱謂不可用于英語中,否則會引起人際關系混亂,導致交際失敗。

(六)、等級觀念

傳統的中國家庭構成形式是大家庭(三世、乃至四世同堂),家庭關系的中心是父子。家庭要遵守長幼有序,長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齡大小、輩份高低是極為重要而嚴謹的區分依據。因此,在親屬稱謂里,親屬關系規定得十分清楚和嚴格,不容許絲毫的含混和馬虎。同輩分要區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嬸母。不同輩分的稱謂是長輩可以呼下輩的名,也可以連同姓一起稱呼;下輩對長輩,則只能嚴格按相應的稱謂進行稱呼,直呼其名是萬萬不可的。英語中的親屬稱謂不區分長幼輩分高低也不太講究,所以稱謂詞籠統概括。如姐妹、兄弟各只對應一個詞;非直系親屬中長一輩的男性一概稱為“uncle”,女性一概稱為“aunt”,而同輩的不論男女,一律稱“cousin”。在同輩之間,英美人往往是以名字或昵稱相稱呼。就是下輩對長輩,也往往直呼其名,包括兒媳(女婿)對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子女對繼父母的稱呼,因為在他們看來,這表明他們之間親密無間,關系融洽。不過美國人對自己父母和祖父母還是以Dad、Mom、Grandpa、Grandma相稱。

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同文化之間的互相沖突也是必然存在的。如果回避這種文化差異的存在,而形成以自我民族文化傳統為中心的心理定勢或偏見,都會造成交際的障礙或失敗。同樣不同的文化在交際的過程中是互相影響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應該了解自己,也要學會文化適應,尋找交際的共同習俗。對文化差異表現寬容,以更好地促進文化的交流。

三、翻譯技巧

(一)、英漢親屬稱謂詞的詞義不對等

稱謂語用意義的翻譯絕非按詞直譯、一一對應那么簡單,因為同一種稱謂在不同語境中可能蘊含著不同的語用意義,傳達這些不同語用意義的譯文當然也就不一樣。例如表達親屬稱謂時,漢語往往習慣用“排行稱謂”,而英語習慣用“姓名稱謂”。此時,雙語在轉換時用譯語中對應的稱謂語替代原語的表達,以使譯文讀起來自然、易懂,沒有翻譯腔。

“例1邢夫人笑道:‘……你大妹子現在在你二嬸子家,只和你二嬸子說就是了.’(曹雪芹《紅樓夢》)

LadyHsingsmiled:‘His-fengispartofyourAuntWang’sestablishment,soyou’llhavetoaskherpermission.’

‘大妹子’、‘二嬸子’根據上下文的語義直接譯成其所指的王熙鳳,王夫人,即‘His-feng’,‘AuntWang’,譯文簡潔明了。”[9](P96)

“例2Shehadbeensilent,alittledazedsinceshecamebacktoconsciousnessandfoundEllengone,Scarlettattermagant,theworldchangedandunceasinglabortheorderofthenewday.(MargretMitchell,GonewiththeWind)

當初她從昏迷狀態里恢復過意識來,突然驚覺母親是沒有了,大姐變成潑婦了,世界全然改變了,一天到晚只有無窮無盡的工作了,她就一直不聲不響迷迷糊糊的過到現在。(傅東華譯《飄》)

Carren在想到母親和姐姐的時候用的都是名字,但漢譯時,應該根據漢民族的習慣,用其相應稱謂詞,使中國讀者易于接受。”[10](P117)

因此,在翻譯的理解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結合交際情景和原文的文化背景,按原語文化的推理習慣來理解原文中稱謂語在此情此景中的真正所指。

(二)、對關鍵詞進行解釋

為使譯文更好地傳達思想,反映人物關系,有時親屬稱謂語的翻譯需要進行解釋意義。

“例1‘她從貧苦的姑家,又轉到更貧苦的姨家。’(蕭紅《王阿姨之死》)

Shehadlivedforawhilewithsomeimpoverishedpaternalrelatives,andthenhadbeenbundledofftosomematernalrelativeswhowere,ifanything,evenworseoff.(TranslatedbyHowardGoldbalt)

漢語中姑姨親屬關系分明,可英語中對應的“aunt”包含姑姨在內的諸多女性長輩親屬。HowardGolbalt采取釋義法分別用paternalrelatives和maternalrelatives解決了這一難題,從而把原文的信息傳達給了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英語讀者。”[11](P70)

在英語親屬稱謂漢譯的過程中同樣容易引起歧義,指代不明,所以在必要的情況下也應該對關鍵的親屬稱謂加以解釋。

親屬稱謂的翻譯要結合語境,判斷其語用含義,然后根據譯語的稱謂習俗,在譯語中選用一個恰當的稱謂,使原文稱謂和譯文稱謂表達的感彩相當,語氣相符,語用上等值。

(三)、親屬稱謂詞的非親屬稱謂用法解釋

親屬稱謂的社會化是漢民族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對非親屬成員冠以親屬稱謂,使人們縮短了感情距離,變得容易交流它還能表達說話人尊敬、親昵、謙虛、憤怒、鄙夷、傲慢、悲痛等感彩。“敬愛的,您的兒女對不起您,總理精神傳萬代,子子孫孫舉紅旗。”這首天安門詩抄就是通過親屬的稱謂的社會化表達了全國人民對的強烈懷念,在崇敬之中飽含悲痛之情,如果不用這兩個親屬稱謂,這種情感就會大打折扣。而這種稱謂現象在英語里找不到它的影子,英語往往是通過上下文、詞匯手段和句法層面來表達這些情感的。如表達傲慢驕橫時,漢語可采用“老子”稱謂,而英語可能用“hesaidarrogantly”。所以“大叔、阿姨、五嬸、三哥、老妹”就在英語找不到在情感意義上的對等詞,這常常使我們在翻譯中出現困惑,因此翻譯此類親屬稱謂時往往要根據語篇意義改換其原來的指稱。

“例1華大媽見這樣子,生怕她傷心快要發狂,便忍不住起身,跨過小路,低聲對她說:‘你這位老奶奶不要傷心了——我們還是回去吧。’(魯迅《藥》)

Underthecircumstances,fearingshewassoheart-brokenthatsheshouldgetcrazy,MrsHuacouldn’trefrainfromgettingtoherfeet,walkedacrossthetrailandwhisperedtoher,‘Don’tbesosad,madame.Let’sgoback.’”[12](P144)

在這里,把“華大媽”翻譯成“MrsHua”,“老奶奶”翻譯成“madame”

表明了華大媽的身份,同時也表達出華大媽對長輩的尊敬。

而英美人宗族觀念比較淡薄,一般對家族以外的人不會用親屬稱謂去稱呼,甚至連家族以內的人都很少用,他們一般直呼其名。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應根據語境在漢譯過程中進行恰當的變化。

四、結束語

語言體現著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和社會文化內容折射出民族文化傳統的特殊內涵。英漢稱謂系統反差強烈,折射出各自的民族文化。漢語稱謂系統體系嚴密、分類精細、名目繁多、語義明晰,而英語稱謂系統則體系簡單、分類粗疏、數量貧乏、語義含混。對中西稱謂語異同的深入認識,可以減少跨文化交際中所產生的困惑和誤解,有助于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要在這兩種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親屬稱謂語體系之間進行翻譯轉換,譯者需深入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在實踐中選用合適的稱謂語翻譯方法。稱謂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蘊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

參考文獻

[1]戴慶廈.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黃濤.語言民俗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方小勇.由稱謂看英漢文化差異[J],鎮江高專學報,2003.第16卷。

[4]轉引自李庶泉.論英漢親屬稱謂的差異及教學對策[J],濟南大學學報,2004.第14卷。

[5]陳原.社會語言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

[6]王玉環.文化差異與親屬稱謂翻譯[J],畢節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第20卷。

[7]黎昌抱.英漢親屬稱謂詞國俗差異研究[J],四川外國語學報,2001,第2卷。

[8]國方珠.翻譯多元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9]轉引自時波.漢英親屬稱謂的對比及其翻譯策略[J],銅凌學院學報,2005,第2期。

[10]黃碧蓉.英漢親屬稱謂語的差異及其互譯[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第8卷。

篇7

本文通過闡述中西餐飲文化差異,分析中西餐飲文化在在哲學體系、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從而促進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讓更多的人通過飲食了解飲食背后的文化。

關鍵詞:

中西文化;飲食文化;差異比較

提到飲食文化,人們總是會不約而同地首先想到“吃”,不錯,飲食的確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要,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加上了“文化”二字以后,飲食就不僅僅是“吃”這么簡單了,它包括飲食文化的整體,是人類在飲食方面的創造行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類飲食方面的思想、意識、觀念、哲學、宗教、藝術等都在飲食文化的范圍之內。

一、中西餐飲文化差異

中西方飲食文化最顯而易見的不同就是使用的飲食器具。西方人以刀叉為食器,并且規定顯明,不同規格的刀叉所使用的方式及場合不同,而且是不可以混用的。中國人的餐桌上卻不如西方人那么復雜,雖然是簡簡單單的一雙筷子,但它在飲食文化中擔任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筷子可以是我們的烹飪的工具,也是每家每戶的攪拌器,打個雞蛋,沖個飲料,無疑都需要筷子的幫忙。與西方如此嚴謹的規范相比,中國的筷子的確隨意得多。受科學導向的影響,西方烹飪的全過程必須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每道菜肴每次烹飪的過程、方法幾乎完全一致,并且其所用的調料會精確到克,烹飪時間會精確到秒。西方人對食物的選材極具規范,他們多以葷食為主,烹飪時往往以一整塊肉或是一整只的禽類為主要食物,并且不吃內臟,認為內臟是棄料;對于蔬菜的選擇上也比較單一,而且在飲食中以蔬菜為裝點輔助之用,所以在西方人的飲食中蔬菜多為裝飾工具。相較于西方人而言,中國人在食物的選擇與烹飪方式上就要隨意得多。在中國廚師的手上也能變成一道味美的佳肴,這樣的菜例比比皆是,如爆炒豬腰、糟豬肚、韭菜炒豬肝,等等。說到烹飪方式,更是層出不窮。不同于西方人的“精確到克”、“精確到秒”,中國人歷來都是“隨心所欲”,強調憑經驗對結果進行把握。中國人喜素食,蔬菜的種類遠多過于西方,這樣,食材的相互搭配就變化多端,就以炒豬肝為例,可以是大蔥炒豬肝,也可以是青椒炒豬肝,更可以是韭菜炒豬肝,每一道菜都各有風味。西方人的飲食文化中注重食物的營養價值,因此,他們提倡吃生食,他們認為高溫烹調會破壞了食物本身的營養,唯有生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天然屬性和原汁原味,那么他們所追求的營養價值也可以被很好地保留。中國飲食文化更重食物的味道,“美味”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第一要義,因此,中國人會借助一切技術手段、烹飪方式、調味方法使自己的食物變得鮮美無比,在中國,炒、煮、燉、燴、燒、烤、蒸、煎、炸、燜、熘等都是十分常見的熟食性烹調技術。

二、差異背后的文化根源

(一)哲學體系:形而上學與適度原則

西方哲學體系以形而上學為主要特點,也就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世界,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遠不變的;如果說有變化的話,那么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這種增減或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內部而在于事物外部。反映到飲食文化就是所聞即所見,無論是菜單還是對食物的裝點、擺盤,都是以一種最直接的方式呈現給人看,追求真實性,沒有華麗的點綴,只體現食物的本源屬性,這點與西方人的處事原則不謀而合,這樣的哲學背景下就促成了西方人視“營養價值”為飲食的第一要義的觀念,不在乎飲食的藝術性、創造性,目標性明確,即食物就是用來補充人對于營養需求的工具。與西方人不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模糊、不可捉摸。它不像西方的形而上學那樣追求事物的客觀性、真實性,強調所聞即所見,而是凡是講求分寸、講求整體配合、講求一個“度”。反映在飲食文化上的就是中國人將“美味”作為飲食的第一要義。在烹飪上,中國人講究整體融合,沒有西方人的精確,講究的是憑經驗將一道菜的各個部分相協調進而形成一道美味的佳肴。其中的經驗又是模糊的,同一道菜,同一個師傅,每次做可能也會做出不同的味道,憑借經驗對菜肴進行整體的把握,追求烹飪技術的隨意性與藝術性,這便是中國人的傳統哲學觀念———模糊而完美。

(二)價值觀: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西方人推崇個人主義價值觀念,個人目標高于對群體的忠誠。也就是說每一個只需要對自己負責即可,不需要服從其他任何一個集體,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需要選擇自己喜歡的群體,但這樣的選擇并不是永久的,可以隨時因為自己需求的改變而重新進行選擇。如改變祈禱的教堂,更換雇主,等等。反映在飲食文化中最顯著的就是西方人實行分餐制。與之相對的,中國人崇尚集體主義價值觀。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不喜歡爭強好勝,社會風氣往往封殺過于突出的個人,正所謂“行高于眾,人必非之”。在飲食文化中,這樣的集體主義觀念的確是受到了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人的宴席多喜用圓桌,從形式上體現了團結、禮貌、共享的氛圍。美味佳肴擺在桌子的中心,既是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這樣的宴會氣氛下,飲食已經不是宴會的主要目的,情感的交流才是宴會的中心。與西方人直截了當的交際方式不同,中國人的飲食目的依仗于一大群人的情感觸碰、交流和共鳴。

(三)思維方式:個性與整體

西方人注重個性的發展,強調在集體中個性的最大限度發揮。他們追求差異性,凡事求異,認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強調天下萬物都是獨立的個體,彼此間沒有聯系,認為個性與個體的獨立自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因此對事物的看法與考慮往往從個性出發,西方人將獨特的個性發展放置于一切行為活動的大前提之下。這無疑體現在了他們的飲食文化中,涇渭分明的擺盤和裝點,雖同在一個盤子中,確是個性突出的各自為政,沒有任何調和,肉即是肉,菜即是菜,土豆即是土豆,個性鮮明,味道明確,不會相互影響、相互混合。在烹飪上,同一個盤子中的不同食材也是被分開進行加工的,不會將它們放在一起烹煮,處處彰顯西方人對于個體與個性的尊重和重視。中國人注重整體的發展,強調圓滿、整合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不喜歡過于鮮明的個性張揚,反映在烹飪上更顯見,無論是什么樣的食材全部倒入鍋中,再配以各種佐料進行烹調,即使原本個性鮮明,味道獨特的食材在這樣的磨合之下不會再顯得如此鋒芒。因此,中國菜嘗起來滋味豐富,層次感強烈。再回過頭看每一道菜,紅不是那樣鮮艷的紅,綠也不是那樣扎眼的綠,而是一種經過調和以后產生的和合之美。

(四)生活方式與生活節奏

在西方,流水線上的重復作業,實行計件工資制,生活節奏急促,人們有意無意地受到機械的兩分法影響,將游戲與工作分得很清楚,即工作時工作,游戲時游戲,這樣的生活方式十分單調、刻板,機械的工作生活模式逐步影響到了西方人對飲食的需求,導致飲食本身的單一性和簡單性。中國人則不然,中國人的隨意性在這里體現無遺,不喜歡單純的、機械的工作生活模式,推崇一種經驗性的工作方式或者喜歡在工作中加入自己喜歡的元素或方法,就像中國的飲食烹飪一樣,存在不穩定性,這樣的不穩定性既指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不穩定,又指工作結果的不穩定。就好像一道菜如果想要讓它嘗起來不那么咸,南方人可能會選擇放糖沖淡咸味,如南方人的糖醋風味,就是用糖的甜與醋的酸中和醬油的咸味;而北方人則可能會把這道菜加水烹制食材,讓食材變淡的同時改變了菜的性質,可能從一道炒菜變成了一道靚湯,因為生活經驗、生活環境的不同而不同。這樣并不穩定的經驗性的改變方式,使原來單純的一道菜變成了現在的三道菜而非兩道菜,其中創造性與藝術性油然而生。

三、當前的餐飲文化發展與中西文化之間的融合

然而如今的中西方餐飲文化已不再像以前那樣涇渭分明了,中餐中也融入了西式元素,西餐中處處彰顯中國風,這是一種新型的飲食文化模式,中西合璧的飲食文化隊伍將會越來越壯大,人們也可以通過了解飲食文化了解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郭魯芳,金慧君.中、西方餐飲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思索[A].商業經濟文薈,2005(5):13-15.

[2]劉巖松.中西方飲食在文化理念上的差異性[J].經濟研究導刊,2010(36):258-259.

[3]趙奇志.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J].食品工程,2006.12(4):14-15.

篇8

本文將從其中三個核心的方面來解析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策略的差異、商務談判決策的差異和商務談判目標差異的影響:(1)思維方式:線性思維和綜合性思維;(2)權利差距:高權力差距型文化和低權力差距型文化;(3)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文化和集體主義文化。通過對兩種不同文化差異的探究,揭示出中美商務談判過程中的文化碰撞和沖突的深層因素,以便于我們更好地處理跨文化談判中的各種情況。

二、中美商務談判風格差異

1.談判策略的差異

基于客觀存在的思維差異,不同文化的談判者呈現出決策上的差異,形成順序決策方法和通盤決策方法間的沖突。

中美商務談判中,中方代表首先就有關合同雙方所共同遵守的總體性原則和共同利益展開討論。中方談判者認為總的原則是解決其他問題的出發點。只有當總的原則確定下來,才有可能就合同的具體細節問題進行談判。這種“先談原則,后談細節”的談判策略是中國的談判方式最明顯的特征之一。美國人認為世界是由事實而非概念構成的,所以他們不會過于相信純理性的東西。談判過程中他們重具體勝于整體,當面臨一項復雜的談判任務時,采用順序決策方法的美國人常常將大任務分解為一系列的小任務。將價格、交貨、擔保和服務合同等問題分次解決,每次解決一個問題,從頭至尾都有讓步和承諾,最后的協議就是一連串小協議的總和。所以談判一開始時,他們就直奔正題討論具體款項。他們認為總體原則可有可無,只有實實在在的具體問題才能使談判得到進展。

談判策略的差異反映了兩個民族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國人重視綜合性思維方式,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因此,談判中,中方代表凡事從整體到局部,由大到小,從籠統到具體,“先談原則,后談細節”。美國人傾向于線性思維方式。因此,美國人往往對具體細節給予極大的關注。他們講究實際,一開始就急于討論具體款項,他們認為合同是一套完整的、應被遵守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款。

2.談判決策的差異

中國人決策通常是集體協商的結果,一般說來避免個人做出決定。中國的談判小組在談判之前、談判當中,以及談判之后通常都要一再交換意見以協調整個小組的行動。當對方的提議超出中方代表的權限范圍時他們還要請示上級,需要報請上級領導同意或集體討論。在美國,個人完全可以代表公司做出決策,美方派出的談判代表通常有足夠的權力,他們可以在授權的范圍內直接對談判的議題做出決策。

不同決策機制的形成有其各自不同的原因。中國文化屬于高權力差距型文化,即人與人之間由于閱歷、職位、文化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上下級式的縱向關系。中方談判組成員只能在自己的權限內行事,最后的決定通常由未參加談判的上級做出。美國文化屬于低權力差距型文化。在美國受平等觀念的影響,人際關系一般是呈橫向狀態的,交流的雙方是平等的。談判人員之間是業務橫向(平等)關系。他們不拘禮節,平等相待,對正統的商務禮儀、客套、座次等關注較少。談判時美方突出個人的作用,往往會指定某個人全權負責談判,有其負責制定必要的決策和完成必要的任務,同時行使其相應的權利,在其職權范圍內自行做出決策。3.談判目標的差異

中方談判者特別重視長期友好的商業關系的建立。對他們來說,談判的過程就是建立人際關系的過程,談判目的更多的是為建立和發展一種長期的合作關系,簽訂的合同代表著長期互利合作的開始。如果談判中雙方沒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交易常會以失敗而告終。美國人則認為談判的終極目的是簽定合同實現經濟益。對于美方來說,合同的簽訂是談判的首要和根本的任務,是其個人價值利益的體現。他們把每個合同的簽定看作是一個單獨的行為過程。不像中國人那樣重視友好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他們更注重于實際價值的實現。

中國文化的集體取向和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的差異是理解中美雙方談判目標差異的關鍵。中國文化是典型的集體主義文化。受集體取向文化的影響,中國人相互依賴,相互合作,“關系”至關重要,人們相互依賴達到幾乎萬事必須憑“關系”的地步。因此,中美談判中,中方對“關系”的培養的要求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美國屬于典型的個人主義文化,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的核心。所以在中美商務談判中,美國談判者更注重追求實際的內容,簽定合同實現個人的利益和價值目標。

三、結語

篇9

【關鍵詞】文化差異 英漢習語 翻譯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C-0126-03

各民族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語言來承載的,其中的習語是語言的精髓部分,所以包含最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和漢語中都包含大量的習語,它們都是在長期的運用及發展當中逐步形成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本文中所指的習語具有廣義的內容,它包含成語和典故、民間諺語和歇后語等。習語的意義,大多不是指各個詞的簡單構成,而是著重體現該習語產生的歷史原因和文化內涵。因為它們的生存環境和文化環境不同,因而英漢兩種語言中的習語各自承載著本民族的獨特文化信息,習語同民族文化傳統是密不可分的。對習語進行翻譯,本質上是為兩種不同的語言和不同的文化進行有效溝通,怎樣才能在譯入語中體現原詞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就是習語翻譯最為重要的部分。本文擬從跨文化差異的角度,對英漢習語的翻譯作初步探討。

一、英漢習語體現出的各自文化差異

英語和漢語都包含大量習語,而習語體現出兩種語言背后的文化差異,其不同點主要體現在下列幾點。

(一)生存環境存在的差異。在各民族的勞動和生活當中,逐步產生民族語言中的習語。英國屬于一個古老的島國,這里的人們以捕魚和航海為業,這兩種產業在其經濟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正是因為如此,英國語言中有著眾多以漁業和航海作比喻的習語,如: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as dumb as a fish; drink like a fish;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catch a crab;put on all sail;trim one’s sails to the wind。而漢民族居住在廣闊的亞洲大陸之上,人們靠土地生存。在語言方面體現出各自的特點,對錢財任意揮霍,英語的比喻為spend money like water,漢語的比喻為“揮金如土”。

漢民族地域廣大,氣候變化也很大,所以,漢語中常將季節同氣候相聯系,如用“東風”代表“春天”,炎熱的天氣常出現在夏季,故此,以“驕陽似火”來比喻夏天。英國的地理位置處在北溫帶,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征,所以,常用“西風”代表“春天”。如雪萊的名篇《西風頌》有這樣的詩句:“O,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在英國,這里的夏季也不同于亞洲大陸,這個季節氣候十分溫馨,所以,英語常將夏季與“可愛”、“美好”和“溫和”等聯系在一起。有著名詩人在詩中將“愛人”比喻成“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二)思想觀念存在的差異。英漢民族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因此在思想觀念上有時存在著迥異的差別,對待同一事物存在著完全相反的看法,如在對待動物的態度上,在漢語當中,一般把帶有貶義的習語和狗聯系在一起,例如“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狗急跳墻”、“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但是,在使用英語的民族中,狗卻被視為人類的忠誠伙伴(faithful dog)。在英語中,與狗相關的習語常用來指人,如a lucky dog(幸運兒)、a guy dog (喜歡快樂的人),他們把狗視做寵物,如Love me,Love my dog.漢語里“貓頭鷹”是不祥之物,人們認為貓頭鷹叫是不吉利的。而貓頭鷹在西方文化里,卻常用做聰明的象征,例如:as wise as owl。

(三)存在的差異。英語和漢語這兩種語言中都含有大量的與宗教和信仰相關的習語。在兩千多年前,佛教傳入中國,在此之后,人們逐漸接受佛教,認為人間的所有事情都是由佛來控制的,同時出現了大量的習語,如“借花獻佛”、“成佛作祖”、“佛性禪心”、“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但在英國,基督教是人們主要信奉的教派,也存在許多有關的習語: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也有詛咒語句:Go to hell (下地獄去)等。

(四)歷史典故的差異。在英語和漢語的習語中,反映的文化差異也包括了不同的歷史典故。漢民族和英國都有上千年的歷史,這兩種語言當中也包含了豐富的含有歷史典故的習語,此類習語具有結構簡單卻含義深遠的特點。例如“完璧歸趙”、“負荊請罪”、“東窗事發”“如魚得水”等。英語習語當中所講述的故事大部分來自《圣經》及希臘神話和古羅馬神話,如Achilles’hell (致命弱點),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災難之源)。

二、在翻譯反映文化差異的習語時應注意的問題

英漢兩種語言的轉換涉及文化差異的問題,因此我們在翻譯習語時應充分考慮以下三大問題:

(一)弄清習語字面意義之外的比喻義 (即隱含意義)。比喻的構成不只是牽涉到簡單的語言上的因素,而且牽涉到更為復雜的民族、社會、文化和歷史等。很多習語中都包含著一個小故事,所以它們大多都有比喻義,也可以這樣說,習語就是由于比喻義的存在而存在的。所以,比喻義是習語的基本義。在很多習語當中,字面意義不是主要的,只作為探知其真正意義的基石。例如,“steal someone’s thunder”的字面含義是“盜竊某人的雷聲”,而其比喻義或基本義卻是“竊取某人的發明”。與字面意義存有很大的不同,這一比喻義出自一個典故:英國戲劇家John Dennis (1657~1734年),發明了一種可以發出像臺聲一樣聲音的裝置,用于上演戲劇時加強音響效果。這種裝置在Dennis的一出戲中使用過后,他的競爭對手在另一部戲中使用了類似的裝置,Dennis于是斥責模仿者竊取了他的成果。所以,這個習語就包含了現在的比喻義。像這樣從字面意義無法推斷其隱含意義的習語,我們在翻譯時要弄清該習語的隱含意義,這就需要我們根據上下文來推斷。當然,有部分習語還是從字面意義很容易就推斷出其隱含意義的,在翻譯時可保留其字面意義。

(二)從感彩看,習語有褒義、貶義和中性之分。習語的褒貶色彩也是我們在翻譯反映文化差異的習語時必須注意的問題,翻譯時要注意分辨清楚。例如:源于北美印第安人風俗的習語“bury the hatchet”(言歸于好)形象地描繪了飽受戰爭之苦的人們崇尚和平的行為,屬褒義。源于母馬不建窩這一事實的“find a mare’s nest”(不存在的東西;毫無價值的發現) 則含貶義。而有些習語既可用于褒義,也可用于貶義,如“to be hand in g1ove with”(密切合作,互相勾結),翻譯時對此要嚴加區分。

(三)從語體上看,有些習語通俗易懂,有些習語委婉高雅,有些習語存在文縐縐的現象。例如“join the majority”和“kick the bucket”都表示“死”,然而前者委婉高雅,‘后者卻粗俗。漢語“死”的表達方式也存在委婉高雅與粗俗的劃分,例如委婉高雅的有“犧牲”、“逝世”和“與世長辭”,民間有“升天”的說法,粗俗的有“翹辮子”和“見閻王”的表達方式。在跨文化翻譯時,應正確處理語體的差別,若用粗俗的語言來翻譯原語中原本高雅委婉的習語,同樣也是不合適的。

在不同國家進行翻譯時必須考慮的問題就是習語的比喻義、字面意義和感彩,如果翻譯時沒有做到充分重視,就有可能留下笑柄,使整個文章的修辭效果受到影響。

三、反映文化差異的英漢習語的翻譯方法

翻譯是文化交流的橋梁,而習語的翻譯則又直接影響文化交流的深度和成功與否。在翻譯反映文化差異的習語時,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選用不同的翻譯方式。

(一)直譯法。直譯法指的是在不存在違反譯文的語言規范現象,和不至于引起誤解以及產生不正確的聯想基礎上,在翻譯過程中保留原文中習語具有的比喻和象征及民族特征的方法。運用直譯方法所譯的習語,如果讀者可以接受,則直譯法就是促進文化溝通的最好方法。它能傳遞原語習語所攜帶的幾乎全部的文化信息。實際上,漢語中很多習語便是從英語習語中直譯得到的。例如,穿梭外交(shuttle diplomacy)、打破紀錄(break the record)、武裝到牙齒(armed to the teeth)、以眼還眼,以牙還牙(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等。英語習語lose face也是從漢語習語“丟臉”直譯過去的,現在這一習語已被廣泛使用。這些習語都豐富了英漢民族的語言寶庫。

在原習語具有的隱含涵義容易作出判斷,讀者在字面上就可領悟其內在涵義時,也可采取直譯的方式。All roads 1ead to Rome直譯為“條條大道通羅馬”,為其中的一個典型范例。下面的兩例也可以說明問題:

(1)“雪中送炭”直譯為to offer fuel in the snowy weather.

(2)“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直譯為When a man attains the Tao,even his pets ascend to heaven.

此類習語翻譯,只要讀者能用心體會,就可了解到習語中隱含的涵義,這種直譯的語句不僅準確地傳達了原習語的含義,而且保留了原文的比喻或形象。

(二)同義習語借用法。人們在生活中產生的情感和對事物的認識,以及社會和人生歷程有許多類似的方面,所以,在英漢的習語當中一定會有少數相同或相似的習語。此類習語在含義方面、形象和比喻方面具有相同或近似特點,并且在褒貶色彩及語體上也相符。也就是說,此類習語所要表達的文化信息具有相同性質,在翻譯時可相互進行借用。例如“Easy come,easy go”.同漢語當中的諺語“來得容易,去得快”;“Walls have ears”與“隔墻有耳”;“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同成語“趁熱打鐵”; “Practice makes perfect”同成語“熟能生巧”;“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同成語“身教勝于言傳”;“to add fuel to the flames”與“火上加油”;“to have something at one’s fingertip”與“了如指掌”等。相似的習語有“spend money like water”與“揮金如土”;“castle in the air”同成語“空中樓閣”等。此類習語在字面上的意義與形象具有相似性,或稍有差異,但語句所隱含的涵義是相同的,這類語句是可互譯的。

(三)意譯法。有些習語由于文化因素的影響,直譯不能準確傳達文化意義或會引起誤解,我們只好犧牲原習語的比喻或形象,而根據上下文意譯。例如,何自然教授的著作《語用學與英語學習》當中有這樣一個例句:“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es do.”如果只根據字面含義進行直譯,就會使讀者感到困惑:為什么只能是羅馬呢?其他地方就不行嗎?而語句所表達的意義卻是“入鄉隨俗”,假如翻譯為“到什么地方,就唱什么地方的歌”,就更加貼切和形象了。翻譯成什么內容,要依據原文的內容和總體意義進行選擇。

再看以下幾個例子:

(3)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She thinks she can do what she likes.

她生于富貴之家,認為凡事都可以隨心所欲。

(4)The teenagers don’t invite him to their parties,be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

青年們不邀請他參加他們的聚會,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掃興的人。

例(3)中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不能直譯為“生來嘴巴里就含著一把銀勺”,例(4)中的a wet blanket不能直譯為“一條濕毯子”。這兩例若直譯會使譯語讀者對譯文不理解,甚至產生誤解。

同樣,漢語中許多習語的民族文化色彩較濃,翻譯成英語時,也應采取意譯法。例如,“龍”的涵義在英語文化和漢文化當中完全相反,在漢語文化中,“龍”代表著“高貴、莊嚴”,而其英語中的對應詞dragon則有怪物、惡魔、兇殘等含義。所以,在翻譯中,漢語成語“望子成龍”當中的“龍”在進行英譯時不可直譯,可將語句譯為to expect one’s son to succeed in life.

在翻譯反映文化差異習語時,意譯法或多或少會造成原習語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的損失,但為了準確傳達這類習語的涵義,這是不可避免的。

(四)直譯和意譯結合法。直譯和意譯相結合主要是為了既確切、有效地表達原文的隱含意義,又照顧到譯文的表達形式。例如,漢語習語“瞎子點燈白費蠟”如全部直譯就表達不出含義,只好采用部分直譯,部分意譯的方法,把它譯成As useless as a blind man lighting a candle.其中as useless as是“白費蠟”的意譯,a blind man lighting a candle是“瞎子點燈”的直譯。再如以下兩例:

(5)風餐露宿 to brave the wind and dew

(6)視死如歸 look on death without flinching

例句(5)的“風餐露宿”形容不怕旅途艱辛。其中的“風”和“露”分別直譯為wind和dew,而“餐”和“宿”不能直譯,只好舍去,brave意為不顧;例(6)的1ook on death是“視死”的直譯,without flinching (不畏縮)是“如歸”的意譯。

采用直譯和意譯結合法既可以達到交際的目的,還可以豐富譯入語的表達方式。

(五)注釋法。注釋法作為直譯法和意譯法的補充。優秀的直譯可以使讀者認識原習語表現的文化內涵,但有時單純直譯會讓讀者感到不能理解。運用注釋法解釋原語習語的故事和出處,就能夠消除譯入語讀者在文化差異方面的障礙,從而領會該習語的深刻涵義。例如:

(7)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運煤到紐卡斯爾――多此一舉

單憑這樣翻譯恐怕中國讀者還不能完全明白此英語習語的真正含義,因此就需加注釋:紐卡斯爾是英國的一個產煤中心,運煤到紐卡斯爾是多余的事情。

(8)As American as apple pie如蘋果餡餅一樣

這樣的翻譯,中國讀者一定不知講的是什么內容,所以可以這樣注釋:蘋果餡餅是美國人喜歡的主要食物之一,傳說是美國人發明的,所以這一習語主要是用來說明某種東西是美國式的。

下面再來看一些出自典故的漢語習語英譯的例子: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The more the better as Han Hsin said about the number of troops he could command.(Note: Han Hsin was a leading general under Liu Bang,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Han Dynasty.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Records, Liu Bang once asked Han Hsin how many troops he was about to command,and“the more the better was the answer.)

上述譯文首先直譯出漢語所包含的表面意思,接著解釋“韓信點兵”這一歷史故事,可以讓英語讀者進一步了解這一習語的文化背景,對文化溝通非常有益。

東施效顰:Dongshi imitating Xishi

僅僅這樣翻譯的話,英語讀者根本無法理解誰是Dongshi和Xishi,為什么東施要模仿西施。這時也需加注釋:Xi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Dong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imitated Xishi in knitting her brows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當然,翻譯的方法并非一成不變的,在翻譯習語時,譯者可以靈活地采取各種譯法。

綜上所述,兩種不同的文化差異是必然存在的,應充分認識習語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中民族文化特征的差異,并在進行英漢習語翻譯時,充分考慮其隱含(比喻)意義的難確傳達以及褒貶色彩和語體的準確使用,采用相應手段彌合文化差異帶來的文化溝塑。對習語翻譯中的文化差異處理得當,對促進文化交流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文伯.英語成語與漢語成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2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馮翠華.英語新習語匯編[G].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2.

[4]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穆雷.從接受理論看習語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J].中國翻譯,1990(4)

[6]冀一志.從跨文化角度看習語翻譯[J].外語教學,1993(3)

[7]劉川,段躍萍.跨文化差異與詞匯翻譯[J].中國翻譯,1996(1)

[8]梁實秋.遠東英英、英漢雙解成語大辭典[K].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80

[9]李景韓,李健.漢英成語習語對應詞典[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0

[10]羅紅.英漢諺語的比較與翻譯[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6(5)

[11]夏書勤.成語翻譯淺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89(4)

[12]張復星.試論成語翻譯的靈活性[J].外語教學,1986(3)

[13]張培基.習語漢譯英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篇10

關鍵詞:翻譯;語言文化差異;解決策略

1.引言

翻譯就是跨文化交流,它要求了解目的語國家文化中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多方面內容。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Eugene A1Nida)說過:翻譯中出現的最嚴重錯誤,通常不是因為詞語表達不當所造成的,而是因為錯誤的理解文化所導致的。①本文就簡要闡述語言文化對詞匯意義的影響以及翻譯。

2.語言文化對詞義范圍的影響

在翻譯時對詞語的理解不能只限于字面意義,還應了解它豐富的文化蘊涵。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它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特征,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②

JYXC徐建平.TIF;%39%39,JZ.①

JY姐姐(或表姐、堂姐)給了我一本書。

JYXC徐建平2.TIF;%50%50,JZ.②

JY昨天我舅舅(叔叔)去了醫院。

在維吾爾語中XC徐建平3.TIF;%6%6,JZ這個詞意義比較廣泛,即指親姐姐又指堂姐、表姐,XC徐建平.TIF;%40%40,JZ4一詞也一樣,如果沒有特別的說明,讀者對于這個人到底是“叔叔”還是“舅舅”就無從知曉了。

從翻譯學的角度講,這些詞被稱為“ 部分對應詞”,“部分對應詞”并非只有稱呼而已,還有很多別的詞匯,如XC徐建平5.TIF;%9%9,JZ(消息、新聞或謂語),XC徐建平6.TIF;%7%7,JZ(世界或財產),XC徐建平7.TIF;%5%5,JZ(白色或白紗巾),XC徐建平8.TIF;%9%9,JZ(壽命或一生),XC徐建平9.TIF;%8%8,JZ(師傅或工匠),XC徐建平10.TIF;%9%9,JZ(部分或部隊),XC徐建平11.TIF;%5%5,JZ(有或去)等等。

維吾爾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也比漢語更普遍。在翻譯時,就要考慮到詞的搭配以及詞義的選擇。而這個工作量卻不小,既要熟悉所涉及到的語言,更要了解其所在的文化背景。如維吾爾語中的XC徐建平12.TIF;%9%9,JZ一詞:XC徐建平13.TIF;%15%15,JZ(飯夠了),XC徐建平14.TIF;%15%15,JZ(愿望實現了),XC徐建平15.TIF;%17%17,JZ(達到標準)等等。

在翻譯“ 部分對應詞”、“一詞多義的詞”時,必須通過了解詞語所在的文化背景,并詳細查看上下文后,再來決定其在文中的真正意思,這樣才能達到翻譯的真正目的,真實的傳達表述原著作者的真實意思。

3.文化賦予詞匯的褒貶意義

文化習俗的差異也會給部分詞匯帶來褒貶不一的態度。不深刻理解語言文化的差異,就會造成翻譯過程中錯譯或誤譯的現象。比如說在兩種語言中,雖然事物的所指是完全一樣的,但由于理解的差異,使其文化含意完全不同。

JYXC徐建平16.TIF;%28%28,JZ1

JY你是我的花(花喻指情人)。

JY而在漢語中花只是美麗、美好的象征。

JYXC徐建平17.TIF;%28%28,JZ2

JY他是個蠢人。(牛意指蠢笨的)

漢語中“牛”大多含有褒義。是“埋頭苦干,勤勤懇懇”,“誠實”的象征。如:“橫眉冷對干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做人民大眾的老黃牛”等等。而在維吾爾語中“牛”具有“笨蛋”、“傻瓜”的負面象征意義。③顯然兩個民族心目中“牛”的比喻趨向及涵義不大相同。這種對同一喻體的褒貶態度天壤之別的現象,既反映了兩族人民認識和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又折射出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習慣。

JYXC徐建平18.TIF;%90%90,JZ3

你的臉兒紅又圓呀,好像那蘋果到秋天。(維吾爾語中蘋果是美好成熟的象征)

蘋果(XC徐建平19.TIF;%8%8,JZ),在漢語中因“蘋”與“平”諧音,所以蘋果是平安的象征。在中國也有平安夜送蘋果祝福平安的習俗。在維吾爾語中,因蘋果香甜可口、營養豐富、不但具有誘人的外表,還具有沁人的芳香,所以成為美好、成熟的象征。

由此可見,在翻譯實踐過程中,只有對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達到翻譯的標準,即“ 忠實,通順 ”。

4.語言文化與詞義的引申

不同的文化會產生不同的詞義聯想和意象、不同的詞義理解和思維、不同的比喻和表達習慣。只有重視文化內涵,才能克服翻譯過程中語言障礙。真正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詞義引申出的短語、諺語或名人名言,構成在翻譯時的語義空缺或抵觸,給翻譯工作帶來困難。如翻譯以下這些句子:

JYXC徐建平20.TIF;%30%30,JZ3

JY畫蛇添足(襪子上釘掌)。

JYXC徐建平21.TIF;%58%58,JZ4

JY鶴立雞群(站在山羊群中的駱駝)。

世界上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理解和思維方式,兩個民族也不例外,在觀察、理解與思維方式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對同一事物,往往因理解不同,而產生了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再比如“火”,漢語用以比喻憤怒這似與五行之說有關,因肝屬木,木生火,由此有“大動肝火”、“肝火正旺”等說法。而在維語中一般把愛情或熱戀的氣氛比喻為“火”,因此,漢語中的“火氣大”與維語的“XC徐建平22.TIF;%7%7,JZ”雖然是同一詞語的對應形式,但完全表示不同的意思:漢語比喻為暴躁的脾氣,而維語比喻為愛情的魔力。下雨的感覺對任何民族是相同的,但對比較輕而細的雨,漢語比喻為“毛毛雨”,而維語比喻為“XC徐建平23.TIF;%30%30,JZ”(噌噌雨)”,不難發現,漢語比喻的側重點為雨的形狀,維語比喻的側重點為雨的聲音。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由于文化差異,要翻譯好這類文化賦予引申意思的詞匯,我們首先要意識到不同民族的人們對事物屬性認識不同,心理反映不同,在詞義聯想與意象上必然存在一些差異。這種差異會致使幾乎完全一樣的內容,兩種語言會有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或比喻手法。因為比喻及習慣表達都是具有濃郁民族文化色彩的語言成份,也是翻譯過程中導致理解障礙的原因之一。只有深入研究、對比,理解兩種語言在比喻和習慣表達上差異,才能擺脫理解障礙造成的困境。

結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寫照。因此,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互相溝通,不僅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意蘊的理解。翻譯作為文化交流的工具,就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把不同民族的思維內容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隨著新疆各住人民文化交流的不斷發展,翻譯作為文化交流的工具,唯有深刻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加強對語言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才能跨越語言鴻溝,從而使翻譯中的問題迎刃而解。(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

注解:

①史震天.1999.互譯實用教材[M].烏魯木齊:新疆教育出版社.

②許鈞.文化多樣性與翻譯使命.中國翻譯,2005(1)

③胡文仲.跨文化交際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15.

參考文獻:

[1]阿布都克里木?熱合曼.維吾爾文學史新[M].疆大學出版社,1998.

[2]駱惠珍.淺談文化差異對言語交際的影響.語言與翻譯,2004(4):50

[3]許鈞.文化多樣性與翻譯使命.中國翻譯,2005(1)

[4]李純.維吾爾語詞匯與文化研究[M].新疆建設兵團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