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競賽范文

時間:2023-03-16 17:28: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太空競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太空競賽

篇1

2012年4月17日,“發現者”號航天飛機被送往華盛頓,永久安置在美國航空航天博物館。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成功完成首次人類太空飛行,人類進入太空時代。50年后的2011年,美國的“發現”號、“奮進”號、“亞特蘭蒂斯”號陸續退役。

50年來,處于科技最尖端的航空航天技術實現了許多創新。我們今天很多日常應用其實都是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空技術衍生產品。

太空競賽之投入VS產出

阿波羅登月計劃

1958年建立

2011年最新太空技術應用

新式消防系統。受到NASA火箭設計的啟發,與傳統系統相比,能更快地撲滅火苗,保護生命和財產。

采用NASA創新工具開發的軟件,幫助商業航班以更短的航線飛行,每年節約數百萬加侖燃油,降低了飛行成本并有益于環境。

NASA專家協助開發的健康監視技術。穿上一件襯衫或系一條皮帶,就能記錄生命信號。這種技術目前用于監視專業運動員和部隊成員的健康情況。

應急軟件工具。這種工具能捕獲、分析數據,并將數據嵌入地圖、表格及其他信息,這些信息可用于山火、洪水和地震后的災難管理。

你在用的太空競賽遺產

1.防刮擦鏡片

由于太空環境中有塵土和粒子,NASA需要一種特殊的涂層來保護太空設備,特別是航天員的頭盔護目鏡。發現這一商機后,太陽鏡制造商福斯特-格蘭特(Foster-Grant)公司獲得了NASA授權,在太陽鏡中使用該技術。這種特殊涂層使得太陽鏡比不帶涂層的鏡片要耐刮擦10倍以上。

2.可調式煙霧探測器

20世紀70年代,NASA的工程師在設計美國的第一個空間站——天空實驗室時與霍尼韋爾公司合作,發明了第一個可調式煙霧探測器,它具有不同的敏感設置,可以防止誤報火情。

3.安全槽

上世紀60年代,NASA蘭利研究中心首次實驗了安全槽,以此提高飛機在濕跑道上起飛的安全性。后來人們意識到了它非常實用,交通運輸工程師們便開始將同樣的技術運用到了公路中。安全槽可以分流路面的積水,減少車輪和路面之間的水量。這增加了車輪與路面之間的摩擦,提高了交通工具的安全性。

4.記憶泡沫

記憶泡沫塑料最初是為NASA的飛機座位設計的,用于減輕飛機著陸過程中的沖擊力。如今除了用來做床墊,還有些公司將記憶泡沫應用到假肢中,讓假肢看起來和摸起來都更像皮膚,還能減少假肢和關節之間的摩擦。

5.無繩工具

當你用手持無線真空吸塵器打掃房間內的塵土和碎屑時,你和宇航員在月球上使用的是相同的技術。盡管百得公司在1961年已經發明了第一個電池供電的工具,但是NASA的相關研究幫助改進了技術,由此誕生了輕型無繩醫療儀器、手持真空吸塵器和其他工具。完成了NASA的項目之后,百得公司運用相同的原理制造了其他輕便的電池驅動工具,給普通消費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6.隱形牙套

隱形牙套由半透明的多晶氧化鋁(TPA)制成。Ceradyne公司在與NASA制陶研究中心合作時發現了TPA,當時研究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熱追蹤導彈跟蹤系統的紅外天線。該公司發現TPA堅固耐用而且是透明的,因此將它作為隱形牙套的首選材料。隱形牙套很快就流行開來,成為正畸行業中最成功的產品。

7.衛星電話

在人類進入太空之前,NASA就建造了衛星,衛星在太空運轉的時候可以向地面傳輸信號,告訴人們外太空是個什么樣子。每天有200顆通信衛星繞地球旋轉,它們使用的是與NASA類似的衛星技術。

8.水過濾器

宇航員需要凈化帶入太空的水,因為水中的細菌能夠引起疾病。其實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過濾水的技術就已經出現了,但NASA希望在宇宙空間的極端條件下實現水的凈化和長期保存。將自來水轉化成純凈水是一項極其重要的科學成就。

9.彈性鞋底

當年阿姆斯特朗穿著特制的月球靴走出阿波羅號登陸月球,這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阿波羅號使用的太空服中包括特制的靴子,為宇航員在行走時提供彈力,并保持良好通風。運動鞋公司采用了這項技術,用來制造更好的鞋子,減少對腳和腿的沖擊力。

篇2

材料一前蘇聯與美國間的“冷戰”從1945年一直持續到1991年。兩大政治體系對立的大國總是試圖尋找不冒任何軍事對抗的風險而置對方于死地的方法,“太空戰”便是兩個超級大國施展技術、意識形態和政治手腕而無軍事沖突風險的戰場。美蘇太空戰并非科幻小說描述的那樣激烈的對轟,更確切地說,是太空競賽。

——《深圳特區報》2010年4月25日

材料二 蘇聯工程師在登月競賽失利之后,把精力集中于裝配載入太空站。1971年4月19日,成功發射上天的世界上第一個試驗性載入空間站——“禮炮1號”……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載人航天工程。它從最初的構想到最后開始實施既是當年美蘇競爭的產物,又是當前美俄合作的結果,從側面為這兩個從上個世紀50年代就在太空成為“冤家”的航天大國之間,畫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句號。70年代,中國衛星打完后,有了底氣的航天人中有人提出搞載入飛船,當時引起了一些爭議。事實上,主要是受當時的綜合國力的限制。時間進入到90年代,此時中國航天的科技水平已是今非昔比。紅紅火火的對外發射服務不僅讓中國航天與世界接上了軌,更有了“長二捆”這種讓載入上天成為可能的“天車”。世紀之交,中國人的登天激情再一次熊熊燃燒起來。從無人實驗飛船到模擬載人飛行,從多人多天飛行到圓夢太空行走,短短10多年間,中國航天實現了一個又一個歷史性跨越。而天宮一號進入太空,中國航天向栽人空間站時代邁進了一大步。

——摘自大型電視系列片《撼天記》解說詞

材料三擁有和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是建造和運行空間站的先決條件,也是面向未來實施系列深空探索航天計劃的關鍵一環。因為雖然空間站具有體積大、功能強和運行時間長等優點,是大規模開發太空資源的理想栽人平臺,但它無法進行天地往返,需用宇宙飛船等天地往返運輸器與其交會對接,才能完成各項航天使命。所以,完成空間交會對接應該是航天大國技術實力的綜合展示。

——《報》2011年11月10日

(1)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分析美蘇在太空展開競賽的原因,并分析其對國際航天事業產生的影響。

(2)據材料二,指出世界載人航天工程快速發展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歸納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的特點及原因。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成功交會對接的意義。

【解題技巧】本題是一道典型的文字材料型解析題,解答的關鍵在于把握讀、找、答三個步驟。

一、“讀”,即閱讀材料,這是答題的前提

第一,先讀設問,再結合設問閱讀材料。先讀設問,帶著問題閱讀材料,不但能使思路清晰明確,而且便于從材料中找尋有效信息。第二,明確設問要求。在本題中,除第(2)小題的第一問要求“據材料”外,其他幾問都要求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第三,要注意設問角度、指向主體、時空限定要求等。如第(2)小題的第二問“歸納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的特點及原因”,設問的角度是“特點及原因”;主體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時間限定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

二、“找”,即根據設問要求找信息,確定答案來源

第一,關注材料兩頭。材料的首尾多為段落的中心語句,一般包含材料的背景等重要信息。如材料二的開頭“蘇聯工程師在登月競賽失利之后,把精力集中于裝配載人太空站”正是第(2)小題第一問的背景之一。第二,劃分層次找信息。要學會根據標點符號判斷段落結構,確定信息源。根據材料所包含的不同信息,劃出相應的層次。第三,將材料準確切人教材。要善于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教材中的史實、觀點相對照,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章、哪節相關聯。

篇3

最有影響力的女性

2009年《福布斯》最有影響力女性,德國總理默克爾已是連續四年排名第一。經濟影響力、媒體關注度和職業生涯成就是《福布斯》最有影響力百名女性的重要評判標準。

1 安吉拉?默克爾

德國總理

2 希拉?貝爾

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主席

3 英德拉?諾伊

美國百事可樂行政總裁

4 辛西婭?卡露爾

英國英美集團行政總裁

5 何晶

新加坡淡馬錫控股集團行政總裁

6 艾瑞恩?羅森菲爾德

美國卡夫食品公司行政總裁

7 愛倫?庫爾曼

美國杜邦集團行政總裁

8 安吉拉?布拉莉

美國WellPoint集團行政總裁

9 安妮?洛韋容

法國Areva集團行政總裁

10 林恩?埃爾森漢斯

美國Sunoco集團行政總裁

態度/Auttitudes

MSN簽名黨

我要讓全世界都知道我很低調

謊言有三種:謊言,彌天大謊,統計數據。

都說睡覺是門藝術,看來我還是沒藝術細胞,因為晚上經常失眠。

只有一個地球,所以大家要愛護地球:地球上只有一個我,所以大家也要愛護我!

希望是火,失望是煙。生活總是在一邊點著火,一邊冒著煙。

調查

把戰場轉到天上

地球的空間所剩不多,早一步開發利用太空,最終獲得的可能比地面上的更多

韓國首枚運載火箭“羅老”號在離預定時間8分鐘中止了發射。

“羅老”號也算是命運多舛,連同8月19日下午4時的故障失敗,已是被第7次推遲發射了。從2002年開始,在俄羅斯的技術支持下,韓國開始制造火箭,原定于2007年10月發射。

在“羅老”號發射前,美國著名情報機構STRATFOR曾回顧過韓國的軍用火箭發展之路,結果統計出韓國的太空探索嘗試一直都離不開美俄的技術支持。而這一次“羅老”號的計劃,一度引起美國等媒體的擔憂,猜測如果韓國發射運載火箭,會引起朝韓的局勢緊張和新一輪的全球軍備競賽。結果,全球媒體都白操心了一回。

篇4

誰能想到,電影上映兩年之后,卡梅隆的“預言”竟然變成了現實!

太平洋時間2012年4月24日10:30,一支由多位億萬富翁和前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們組成的豪華陣容,在西雅圖的飛行博物館召開新聞會,宣布成立行星資源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 Inc.)。有趣的是,《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也是這家公司的投資人之一。

行星資源公司將主要以幾個小行星作為目標,對這些小行星上的水資源和貴重金屬進行勘探和開采。該公司宣稱,這項開發將會給地球帶來“數以億計的GDP”。

富翁的游戲

高回報的前提是高投入。目前,太空采礦業還處于起步階段。一旦該項目啟動,隨之而來的技術開發及太空探索費用將是個天文數字。據科學家估算,NASA從一顆隕石上帶回2000克的物質,大概需要花費10億美元,這還僅僅是“運輸”成本,如果算上前期對隕石成分的勘探和技術研發,“燒錢”多少就更無法估量了。

這注定是場富翁的游戲,好在參與者還都足夠靠譜。

翻開這家公司的股東名單,華麗麗的名字豪華到足以亮瞎你的雙眼:谷歌首席執行官拉里·佩奇與董事會主席埃里克·施密特,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word之父、微軟前首席軟件架構師查爾斯·西蒙尼,Sherpalo創建者、谷歌董事局成員西姆亞姆,佩羅集團董事局主席羅斯·佩洛特。

此外,牽頭這件事的人也不是等閑之輩。

該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埃里克·安德森,是太空旅游公司的創辦者,在創辦此公司之前,他已經成功地幫助很多人完成了太空旅行的心愿,而另一位創始人彼得·迪阿曼迪斯,則是Xprize基金的創始人,該基金一直致力于高科技領域的科研項目的投資,曾經支持過人類基因組研究,他還跟拉里·佩奇搞過一個“月球機器人競賽”,競賽的勝負標準是,誰能在月球上打手機,就獎這個人3000萬美元。

有錢人加技術大牛,星球采礦的勝算一下子大了不少。

在公司創立的會上,迪阿曼迪斯對這件事的可行性進行了一番足夠有說服力的論證:首先,從技術上講,日新月異的機器人技術讓小型航天器具有了越來越多的能力,比如行星成分探測等;其次,運載火箭的技術也在不斷革新,一些公司已經開始研發足以運載小行星回到地球的火箭或者航空飛船;最后,錢不是問題(果然財大氣粗)!

繼行星資源公司之后,又陸續有7家新興公司加入到了這個“太空采礦聯盟”中來。其中包括開發出3D打印機的3D Systems公司。近期,這個聯盟終于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支持,NASA也將注意力投向了這個嶄新的領域,并向奧巴馬政府申請1億美元資金,用于研究如何將小行星捕獲并帶回地球。盡管該筆款項還未最終落實,但背后有如此大的財團作為支撐,“錢不是問題”。

如何摘星星?

“太空采礦”,現在看來僅是一些大佬的業余愛好,真正盈利估計還要等上個幾十年。但是,這幫人已經制定了非常實際精細的計劃。

為了方便對小行星進行觀測,按照計劃,他們從明年起,將陸續發射Arkyd 100系列太空望遠鏡到近地軌道,對小行星進行觀測;之后,他們將使用配置了推進器的Arkyd 200系列機器人,對小行星進行更近距離的觀測研究;此后,他們會發射一系列的太空機器人到各個近地小行星進行深入探索,并對有價值并且方便開采的小行星進行簡單開采。

事實上,人類對于太空上其他行星的探索,早在2003年日本就已經開始了,盡管發射到小行星上用于采集巖石標本的探測器因為燃料泄漏等問題墜落地球,只帶回了一些巖石渣滓,但仍然不失為一次成功的嘗試。由此看來,技術上是沒什么問題的,但是如何將少則幾十公斤多則上千噸的小行星帶回地球,這卻是個新問題。

憑借已有技術,人類可以先在小行星的軌道上攔截該小行星,將其“推”近地球,然后捕獲,但是這樣做的成本高昂,有專家估算,至少需要260億美元。

NASA也就此設想過幾個比較可行的方案。比如,可以將鎖定的小行星拉至地月之間,通過改變其軌道,讓其充當日后宇航員的補給站,宇航員可以在上面邊開采,邊做研究。這個設想中的小行星,最開始是NASA為宇航員登陸火星時進行補給設計的,而現在看來,似乎可以選擇一顆富有礦產的星球,采礦研究兩不誤。

行星資源公司還設想,將提煉設備安置到行星上,在小行星上完成金屬的提煉過程,然后用航天器將提純后的純金屬帶回地球。不過,盡管各位大佬對太空采礦這件事做了N種設想,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件事還處于初級階段,而這些新興公司,如果想真正盈利,燒錢還要燒上一段時間。

篇5

4歲的時候,媽媽帶我去參觀了美國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在那一望無垠的發射場上,我仰望著那些高高矗立的發射架,看著各式各樣的火箭和航天飛機,覺得非常的神奇。穿過組裝大廳時,我看到許多科學家在忙碌地組裝、調試太空艙,覺得十分的神秘。更讓我震撼的是巨型環幕電影上展現的火箭隆隆發射飛向太空的壯觀場景和航天員登上月球的神圣場面……這一切都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跡。從那時起,我就幻想著長大了也能像那些科學家和宇航員一樣,造我們的飛船,飛向神秘的太空,去無邊浩瀚的宇宙中探索奧秘。懷著這樣的夢想,我走進了中關村一小。

我真幸運!就在我小學一年級的那個金秋10月,我們中國科學家自己制造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載著航天英雄楊利偉叔叔飛向了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當我在電視上目睹這一切時真是開心極了。這可是我們中國自己造的啊!更讓我激動和興奮的是,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叔叔后來還來到了我們學校,給我們講述了他們實現航天夢想的艱苦歷程,并親自授予我們班級“宇航中隊”的旗幟。由于我在“宇航杯”數學競賽中取得了一等獎,我還親手從楊利偉叔叔手中接過了獲獎證書。那一刻,我幸福極了,而我心中的飛天夢想也更加強烈了。

航天員叔叔們說,飛向太空只是我們中國人飛天夢想的第一步,以后我們還要登上月球,探索火星,飛向宇宙的更深處……還有許多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實現。只有從現在起努力學習知識,將來才能擔當起這樣的重任。在他們的鼓舞下,我們學校的少先隊員也提出了向可敬可愛的航天工作者學習,學習他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宇航精神。并下定決心要在宇航精神的引領下發揚中關村一小少先隊員的學習精神:特別有恒心、特別有信心、特別有耐心、特別要專心,努力學習,培養自己的科學素養,做有志有為的中國少年。

是的,理想是要靠我們現在一點一滴的辛勤付出才能最終實現。我現在能做的就是長知識、長身體,讓自己在各方面全面發展。我刻苦學習,每個學期都達到了全優。數學是我的最大興趣,因為衛星和宇宙飛船要精確地按照軌道運行,離不開數學的精密計算。我如饑似渴地汲取著數學知識,多次在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今年暑假,我參加了“走進美妙的數學花園”解題能力競賽,獲得了全國一等獎!英語也是我的愛好,離開了它,就無法看懂國外先進的科學資料,也沒法和外國科學家交流了。我現在的英語水平已經達到了“北京市英語水平考試”的二級,這可幫了我的大忙!今年夏天,媽媽的朋友艾斯特一家三代從美國來到北京觀看奧運會,我自豪地當了一次小主人。我用英語向他們介紹我的學校,介紹北京,介紹奧運會,還給他們彈奏了我最拿手的鋼琴曲。艾斯特老奶奶拉著我的手說:“中國的小學生真棒!”

別以為我只顧學習,就不鍛煉身體了。在學校我可是運動場上的小健將。要實現飛天的夢想,沒有強壯的身體可不行。我的強項是短跑,每年都代表學校參加海淀區和北京市的比賽,我還獲得過海淀區短跑冠軍呢!同學都稱我為“中關村一小的小劉翔”,不過我知道,和劉翔大哥哥比我還差得很遠!

和航天員叔叔們一樣,成績的背后是艱苦的付出,是在挫折中堅持不懈、不斷克服困難的結果。有的數學題很難,每當絞盡腦汁還做不出來時,心情真是既煩躁又沮喪。這時我總是用宇航精神來激勵自己,“特別能攻關”的宇航精神練就了我的鉆研能力; “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的體能訓練非常的辛苦,經常還有傷病的困擾。“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宇航精神磨練了我的意志。記得四年級剛開學的那天,在課后的短跑訓練中我不慎把左手摔成了骨折,石膏繃帶纏了三個多月。那段時間可困難了。背不了書包,翻書、寫字也很困難,睡覺時經常從睡夢中疼醒。有時候真想哭。拆了繃帶后,為了參加馬上到來的海淀區運動會我又恢復了訓練。幾個月沒有練習跑步了,剛開始的幾天腿疼得幾乎邁不開步,回到家里骨頭跟散了架似的。當時我真不想再練了。爸爸一邊幫我按摩一邊對我說:“要想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樣一點苦就會難倒你嗎?”我也想起了航天員叔叔在訓練中的種種艱難:令人頭暈目眩的轉椅,重力達 10磅地球重力的離心機和長期處于絕音室的訓練等等,他們的艱苦程度實在令人難以想象。和他們相比,我這點困難算什么呢?我咬牙堅持了下來,最終在運動會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篇6

我國于2008年9月25日成功發射了“神舟”七號載人飛船,中國航天員首次進行出艙活動,中國人千百年來遨游宇宙的“飛天”夢想變成了現實!現在讓我們用化學的視角看“神七”問天吧。

1. 下列有關“神七”的材料中不屬于有機合成材料的是()。

A. 采用特制滌綸材料制成的“神七”回收傘

B. 以氨綸和尼龍作主材料的“神七”宇航服

C. 用高級混合纖維做成的艙外航天服面料

D. 用鈦合金做成的飛船外殼

2. 本次用于發射“神七”的2號F火箭所用的推進劑是液體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兩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X(代表偏二甲肼)+2N2O4=2CO2+4H2O+3N2,其中偏二甲肼的化學式為_______。

3. 航天員要進行出艙活動,就必須穿著特制的艙外航天服。下圖是艙外航天服在處理航天員呼出的二氧化碳等氣體時的簡易示意圖。你認為A、B可選用的物質分別是_______、_______。

4. 本次為航天員準備的特殊加工食品有五十多種,如香菇菜心、牛肉丸子、奶油濃湯、咖啡、綠茶等,請你從中選擇一種營養最為均衡的食品:_______。說明理由。

5. 太空站將為未來的太空研究提供棲息場所,而水和氧氣是太空站必不可少的。一般從地球運輸上去的物質除食物外,主要還有氧氣、水和過氧化氫。

(1) 供水:

水的供應示意圖中“凈化處理”的步驟主要有_______。

(2) 供氧:① 根據題中信息請寫出在太空可以用來制取氧氣的兩個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② 本次“神七”共乘載3名航天員,每位航天員在太空中平均每天約消耗0.8 kg的氧氣。已知過氧化鈉(Na2O2)可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如果用該方法制取氧氣,每天至少需要多少千克過氧化鈉?③ 你認為上述方法中哪種方法更適合作為太空制取氧氣的主要來源?說出你的理由(答案合理即可)。

6. 在進行出艙活動時,宇航員可通過噴射出太空噴氣背包里的壓縮氮氣,實現不同方向的移動,你認為工業制氮氣的理想方法是_______。

未來的星際旅行或長期在空間站生活都需要足夠的以維持人類需要的基本物質氧、水和食物等。同學們,為未來美好的太空生活而努力學好化學吧!

1. D 2. C2H8N2 3. 木炭或活性炭等 氫氧化鋰(或氫氧化鈉等堿性物質或溶液等)4. 香菇菜心 香菇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多糖、多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多種礦物質的營養特點,素有“植物皇后”之譽。 5. (1) 沉淀、過濾、吸附、殺菌消毒等 (2) ① 2H2O2 2H2O+O2 2H2O 2H2+O2 ② 每天需要11.7 kg過氧化鈉(計算過程略) ③ 過氧化氫制氧氣。可常溫進行,所含氧元素質量分數高,生成的水是太空必需品,可以再循環

篇7

A little over 50 years after the first aeroplane flew, Yuri Gagarin became the first human in space. The “space race” of the 1960s and 1970s saw huge advances in technology that enabled people to go to spac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n land on the moon. No one has been back to the moon since 1972. However, America has announced (宣告,公諸于眾) plans to return, as well as a manned mission to Mars.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is heavily involved in the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due for completion in 2010. Could you imagine where we’ll be in another 50 years?

第一架飛機升空50多年后,尤里?加加林成為進入太空第一人。20世紀60、70年代的美蘇“太空競賽”見證了科技的巨大進步:人類首次步入太

空,隨后登陸月球。但1972年之后,

再無人登上月球。不過美國已經

公布了重返月球乃至登陸火星的

計劃。歐洲太空署正在殫精竭慮

建造和維護將于2010年完工的國

際太空站。你能想象再過50年,人類

將會到達哪里?

Stars 群星璀璨

Earth orbits (尤指地球圍繞太陽或月亮、宇宙飛船圍繞地球運行的軌道) around the sun, just one star out of the many billions that exist in our galaxy(星系), the Milky Way. There could be between 100 and 400 billion stars in the Milky Way and the universe could contain as many as 140 billion galaxies. It is not too difficult to imagine that on some other stars than our planet there live high-intellectual(智力超群的) beings like mankind. They could be even wiser than us and have visited our planet by some 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s (UFO).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d encounter an E.T.?

圍繞太陽運行的地球不過是我們這個星系--銀河系--里數以百萬計的星星中的一顆。銀河系有一億到四億顆星星,而整個宇宙可以容下多達1400億個星系。不難想象,除地球以外在其它的星球上也有像人類一樣的高智商生物存在。他們甚至可能比人類更聰明,并且曾經乘坐某種不明飛行物(UFO)造訪過地球。萬一你遇到了外星人,你會怎么辦?

Our Planet 我們的星球

Earth’s position in space affects many things from the length of our day to seasonal changes. Our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n is very important, especially as most organisms(生物,有機體) on Earth require light and warmth to exist. As the Earth orbits the sun it sits tilted(傾斜) on its axis(軸線), so for half the yea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半球) is closer to the sun and we experience summer. During this time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is tilted away from the sun and experiences winter. We have two high tides every day because the gravitational pull of the moon is different at the Earth’s centre than on its surface. If we were positioned anywhere else in space Earth would be a very different place!

地球在太空的位置影響到我們生活的許多方面--包括每天的長短和季節的變換。地球與太陽的關系尤為重要,因為地球上許多生物都需要光和熱才能生存。地球在環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上自身是傾斜的,因此有半年時間北半球距太陽較近,會經歷炎夏;此時南半球遠離太陽,會經歷嚴冬。地球上每天有兩次漲潮,這是因為月球對地心和地表的引力不同所致。如果地球處于宇宙空間的其他位置,情況就會大不一樣。

Science Fiction 科幻小說

篇8

被稱為《藍色大理石》和《地出》的兩幅照片,由阿波羅計劃的宇航員所拍攝,現在已經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具有標志性的照片。隨著兩張照片不斷被使用,40年以來,它們一直影響著我們的心理思維、態度舉止以及政治政策。

在《藍色大理石》的畫面上,地球正倒掛著,南極洲大陸張牙舞爪地盤踞在頂部;在南極洲之下是整塊非洲大陸,它弓似的指向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中東;歐洲南部的邊緣正待在最底面。那些在發展中國家致力于環保運動的非政府組織,常常使用這張照片。一位評論員曾說:“在去往月球的路上,讓我們重新發現了地球”。

攝于1968年平安夜的《地出》中,生機勃勃的地球與荒涼灰朦的月球并列在月地平線上,而這更讓人重視地球的極度脆弱。美國詩人阿奇博爾德?麥克利什說:“我們現在已知,我們是血脈相連真兄弟……地球上的人們應團結。”

《地出》照片也引起了和平活動家約翰?麥克尼爾的注意,他把它印在國旗上送給了紐約中央公園。第二年夏天,阿波羅11號首次完成登月任務。登月的完成也促使“地球日”的設立,這個年度節日被用來慶祝對地球自然環境的覺醒與感激,至今已有175個國家參與。不久之后,戴維?布勞爾和其他活動者認為,如果地球需要什么的話,那應該就是朋友。于是他們創建了地球之友。

阿波羅9號的宇航員羅杰?史維考特有更深刻的感觸,“中東數以百計的人們自相殘殺,只為了那些看不見的邊界。”他如此描述。“從太空中,你能看到的地球只是一個整體,而且如此美麗,”他回憶起俯瞰地球的時候,“我多么想能每只手都拿一個,對有沖突的地區說,‘從這個角度看,它還重要嗎?’”

史維考特的觀點最終被作為太空探索者協會(ASE)的創立原則。ASE于1985年創立,至今已有分別來自35個國家的375名宇航員。他們致力于樹立環保意識與小行星管理。今天,ASE仍在研究推動器。

阿波羅還帶來了另一個禮物:太空競賽所帶來的技術推動對人類歷史的改變,比任何一種曾經預言過的方法都要深刻。

隨著上世紀60年代人類太空飛行進程的加速,美國大學授予的博士學位,特別是在物理領域,幾乎增加了三倍。阿波羅讓美國更加有智慧。

NASA(美國宇航局)知道整個月球探測挑戰所依靠的,至關重要的其實是導航。于是,他們任命一些卓爾不群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博士來解決問題。為了在任務中協助宇航員控制新阿波羅太空艙里的電傳操縱系統,MIT設計出一臺小型輕薄的電腦。

在上世紀60年代早期,電腦仍能占滿整個房間。如果波士頓的研究人員想要把電腦縮小到足夠尺寸,裝進飛船里的話,他們就得需要一些新技術的幫助了。最終,他們把目光投向了一種叫集成電路的新發明。飛兆半導體公司是當時少數幾家實驗這種新型電子元件的公司,為NASA解了燃眉之急。他們完善了這種新型衛星電路的性能,拿下了NASA的一百萬份訂單。

這樣一個資金穩健的新興企業,加上阿波羅給予的第三件禮物――鼓舞人心――將在之后幾十年成為改變社會的強大驅動。1969年,從飛兆出來的兩名員工將會創建一個新的公司,他們會稱它為英特爾。

七八十年代,全世界的畢業生都目睹了阿波羅計劃的工程師們,是如何夢想出一個不可能的目標,然后將其構建出來的。阿波羅將人類的聰明才智發揮到極致,從而使其大放異彩。隨后的一代人信奉此理念,并將其付諸實踐。他們利用阿波羅計劃所驅動的微電子技術聯接起了現代世界,并重構了人類社會。

生于加拿大的空間企業家鮑勃?查理茲自稱“阿波羅的遺孤”。在1980年代,他發起了名為“太空探索及發展學生組織”的全球運動。杰夫?貝佐斯曾在這個學生團體中擔任過一年的主席。貝佐斯最終用他自己的阿波羅方式改變了世界,創造出卓越的電子商務網站亞馬遜。

貝佐斯并不是獨行者。很多高科技企業家建立了新的網絡工具、計算機應用及通訊基礎設施,而激勵支持他們的同樣是阿波羅的鼓舞。

教授馬丁?斯威廷創立了享譽世界的小型衛星公司SSTL(薩里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它徹底變革了這個行業。以個人之力發射衛星的想法在當時被認為是“十足的瘋狂”,他說:“如果沒有阿波羅計劃的話,我可能會在一個平庸的行當里渾渾噩噩。”

在斯威廷們的努力下,1970年代的袖珍計算器、1980年代的簡易家用電腦和互聯網的雛形、1990年代的萬維網、以及21世紀的視頻流和社交網絡,無一不是由阿波羅計劃推動出現的新型微電子技術所引領。

篇9

美國一共制造過五架航天飛機,現在只剩下三架了。這些航天飛機以及載人航天事業的未來將會怎樣?

過于簡單的三種評論

2月1日是如此純粹的一天。人們從電視畫面上看到白色煙柱在蒼白的晨曦中劃過光滑的軌跡,眼睜睜看著它

橫穿大陸,向著佛羅里達的目的地飛行。結果我們都已知道,它永遠沒有著陸,美國精神的另一標志頃刻間化成碎片。

關于這次災難的真正原因,目前出現最多的有三種評論:預算的大幅削減、被忽視的安全警告和飛機老化,但每項批評都把事情看得過于簡單。

每次災難,總有人提出資金不足這類批評。但這類說法顯然是想當然的。比較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經費在歷史最高點(登月競賽的阿波羅時期)和今天的差別,推論不出航天飛機項目的某一部分被“削減”了。NASA應該為載人航天計劃申請更多的資金嗎?根本不是。NASA的問題,從來就不是缺乏現金,而是它沒有能力對獲得的資金進行強有力的控制。

另一批評認為,NASA忽略了安全方面的考慮。不過,很難相信NASA的高級官員會有意放松對安全的關注。NASA的一位發言人“以個人名義”評論說:“說高級官員忽視安全問題……這說法簡直是在攻擊我們,盡管不一定是誹謗或惡意中傷。”

那么是不是因為哥倫比亞號太老,所以不適合飛行?實際上,每次飛行之后,幾乎整個航天飛機都要再造一次。當然,有許多部件,比如框架不用重造,它們的設計目標就是100次飛行以上。哥倫比亞號雖然是最老的飛機,但也只飛行了28次,其他部件也都是定期更新的。一項最新的檢查認定,由于有新的投入,哥倫比亞號本可以一直工作到2020年,甚至更久。

我們為什么要進入太空

在事故發生的當天,我們知道宇航員們都相信他們正從事的事業的價值。不過,并非所有人都認為人類應該進入太空,盡管在這個災難時刻發表這種看法顯得有些冷酷。但這一災難無法阻止人們提出如下問題:我們為什么要進入太空?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來探索宇宙?

目前,NASA將其150億美元年預算的大部分投入了載人航天項目,這值得嗎?太空研究者會向你舉出兩個主要理由:因為在空間站和航天飛機上開展的研究非常重要;因為它們對太空探索非常重要。不過,這兩個論點都有誤導性。

最讓人驚訝的是,過去多年,在飛船和空間站上精心安排的科學研究都毫無成果可言。馬里蘭大學物理學家Bob Park說,人類在太空中的工作,實際上對科學沒有什么貢獻。所以,先前的空間站Mir,在軌道上飛行的15年里,沒有什么可以展示的。

美國細胞生物學協會將國際空間站稱為歷史上最昂貴和最難控制的實驗室。

也有說法認為,在太空中進行的許多實驗,其實可以在地球上的實驗室里做得更好。需要微重力(microgravity)的實驗可以在造價低廉、對人類生命無害的無人火箭上進行。

錯過空間探索的真正前沿

就目前而言,空間科學對人們并非必需,而且也是一項昂貴的事業。天文望遠鏡、地球觀測衛星、全球定位系統、通訊和間諜衛星,所有這些技術都可在無人參與的情況下工作得很好。

篇10

32÷8 = 54+26 = 3×7 = 83-60 =

24+37 = 9×2 = 61-34 = 35÷7 =

6×8 = 87-63 = 56÷8 = 75+15 =

65-28 = 21÷3 = 6×6 = 63÷9 =

18÷3×9 = 54÷9×7 = 34+6×8=

45+63÷9= 6×7-32= 56÷8+29=

二、 填 空。(34分)

1、36是4的( )倍,是6的( )倍。

2、72÷8 =( ),讀作 被除數是( ),除數是( ),商是( )。口決是( )。

3、把42本練習簿,平均分給7個同學,每人分得( )本。

4、①32里面有( )個4;②一個數的7倍是56,這個數是( )。

5、填上合適的數。

7×( )=21 63÷( )=7 8×( )=56

54÷( )=6 5×( )=40 ( )÷8=2

6、

的個數是的( )倍。

7、用"銳角"、"直角"或"鈍角"填空。(4分)

8、用"平移 "或"旋轉"填空。(6分)

9、觀察下圖,判斷從前面到后面每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填上"平移"或"旋轉"。(4分)

10、二(3)班有56人劃船,每7人坐一條船,需要租( )條船;如果每條船租金為9元,一共要花( )元。

三、 判斷,對的在括號里打""√,錯的打"×"。(10分)

1、8是4的32倍。 ( )

2、升降機的上、下升降是平移現象。 ( )

3、鈍角比直角大,銳角比直角小。 ( )

4、6×7和42÷7都是用同一句口訣計算。 ( )

5、 表示的角是鈍角。

四、我會畫。(12分)

1、請你分別畫一個銳角、直角、鈍角。(6分)

2、先畫出三角形向右平移10格后的圖形,再畫出三角形向上平移5格后的圖形。(6分)

五、解決問題。( 30分)

(1)買8個羽毛球要多少錢?(3分)

(2)一個足球的價錢是一個乒乓球價錢的多少倍?(3分)

(3)買1副乒乓拍的錢可以買幾個羽毛球?(3分)

(4)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并把它解決。(4分)

2、二(1)班同學參加學校競賽。一等獎的獎品是40本故事書,二等獎的獎品是48本練習簿。比賽結果一等獎有5人,二等獎有8人。

(1)一等獎的同學每人可得多少本故事書?(3分)

(2)你還能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你會解答嗎?(4分)

(1)我們有20元,太空船票每張4元,能買幾張太空船票?(3分)